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分析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及其监管带来了很大影响。新会计准则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的主要影响有:(1)新会计准则关于贷款损失准备的规定与监管审慎性要求相矛盾;(2)新会计准则规定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与监管要求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有分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分析论文 篇1:

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实证分析

摘 要:以中国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现状。计量分析中通过建回归模型,对中国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上市银行通过贷款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并不明显。与一般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同,银行在对资产进行减值时会更关注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经营的稳健性,盈利能力、资产运用能力属于次要的财务影响因素。

关键词: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盈利能力;上市银行

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得知,截至201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5.3万亿元,同比增长19.9%;负债总额89.5万亿元,同比增长19.2%。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双降。截至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336亿元,比年初减少 731亿元;不良贷款率1.13%,比年初下降0.46个百分点。同时,拨备覆盖率高位提升,风险抵补能力不断增强。截至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17.7%,同比提高64.5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230.7%,同比提高50.8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水平保持稳定。

一、中国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因素实证分析

1.研究假设。从以上数据看到现在的银行拨备覆盖率均已达到100%以上,抗风险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但这种计提直接影响银行获利能力。因此我们银行认识到贷款减值准备计提额影响着上市银行的经营业绩。随着国内商业银行股票的上市交易,银行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经营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贷款减值准备作为影响银行利润水平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时,能否客观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是否受到其他财务因素如经营业绩、经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有助于银行与监管当局更好地对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的管理。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不良贷款与贷款损失准备正相关。不良资产越多,贷款损失准备就越多。前些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严重偏高,但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在持续改善,各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近几年持续下降。

假设二:资产负债率与贷款损失准备正相关。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偿债能力越低时,银行则面临越高的财务风险,为了控制该风险,经营者通过增加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来应对未来对银行资本的潜在需求,防范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假设三:存贷比率与贷款损失准备负相关。随着银行规模的增大,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将随之而提高,因此与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率负相关。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例越高,说明其可用于贷款的金额就越少,那么就需要增加外部融资。为了吸收更多的存款。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减少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向储户发出有能力回收贷款的信号,以增强储户的信心。这样的计提行为有利于吸收存款,充实资本。

2.研究设计。为了分析影响中国上市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因素,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理论,根据以上假设,本文共设计了五个变量:贷款损失准备率(LLP),净资产收益率(ROE),不良贷款率(BL),资产负债率(DA)及存贷比率(LD),以贷款损失准备为被解释变量,相关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控制变量,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LLP=α0+α1ROE+α2BL+α3DA+α4LD+ε。数据主要从各上市银行年度财务报告中选取。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1.实证检验。通过样本得出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近两年,绝大多数银行选择提高贷款减值准备

表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计提率。说明了大部分银行都认为贷款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增加,在宏观经济环境恶化的状态下,都选择增加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额。另一方面银行之间贷款减值计提率差异较大。从样本最大值与最小值来看,两者相差近10倍,说明不同银行,不同年份对于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的差异较大,对银行自身的风险判断相差甚远。

利用SPSS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的F值为27.051,表明该模型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总体线性关系是显著的。调整后的R2为0.625,说明该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自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2.结果解释分析。不良贷款比率回归符号为正且通过T检验,与假设1相符,说明不良贷款与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正相关,不良贷款越多,银行的风险越大,相应的通过增加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来规避风险。这说明中国的不良贷款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但是,不良贷款仍然是影响银行风险的重要因素。

变量资产负债率回归估计符号为负且未通过T检验,与假设2相反。理论上,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偿债能力越低时,银行则面临越高的财务风险,为了控制该风险,经营者通过增加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来应对未来对银行资本的潜在需求,防范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但是,具体到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规模较大的是四大商业银行。受银行不良资产的影响,这也是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资产经营管理一直带有浓厚的宏观调控色彩,所以有可能在中国出现这样的情况。

存贷比率回归符号为负且通过T检验,与假设3相符,说明存贷比率与贷款损失准备负相关。这表面经营者通过少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来向用户传达银行具有良好的收回贷款能力的信号,银行的运营是安全的,增加客户的信心。

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映银行盈利能力的财务影响因素指标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净资产收益率与贷款减值计提并不显著相关。在中国,银行是拥有大量虚拟资产(如货币资金、有价证券)的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资产的风险控制能力是其主要关注点,而非主要关注盈利目标。银行更希望向投资者、现有及潜在顾客发出“风险控制良好,经营稳健”的信号。

由于中国股票市场,上市银行较少且上市年限较短,以至没有足够的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所采取数据可能会对研究结论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该模型的拟合度较高,可能是由于进行回归分析时没有对面板数据划分年份,这样就增加了出现重复样本的可能性。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时,更多的考虑风险因素,也就是更希望通过贷款减值准备进行资本管理。但在中国银行进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时盈余管理的财务因素影响并不突出。盈利能力的提高不能简单的降低贷款损失准备,回归结果显示中国上市银行通过贷款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并不明显。与一般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同,银行在对资产进行减值时会更关注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经营的稳健性,盈利能力、资产运用能力属于次要的财务影响因素。另外,监管当局也应该加强对贷款减值准备计提与冲销的管理。由于现阶段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主观随意性较强,导致不能真实的反映银行的经营状况。因此,需要完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法律法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全面的贷款损失准备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陆正华,马颖翩,戴其力.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财务影响因素——基于A股市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

2009,(12).

[2] 王小稳.关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4).

[3] 蔡逸轩,罗剑群.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政策选择动因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09,(11).

[4] 孙天琦,徐晓羽.国外有关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3).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王莹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分析论文 篇2:

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

摘要: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及其监管带来了很大影响。新会计准则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的主要影响有:(1)新会计准则关于贷款损失准备的规定与监管审慎性要求相矛盾;(2)新会计准则规定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与监管要求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有分歧。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主要有:(1)降低了商业银行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可能性;(2)使得贷款损失准备具有更大的波动性;(3)引入时间价值,可能导致准备水平的提高;(4)可能导致利息收入和减值准备同步增加,并将影响各会计期间的利润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对以上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贷款损失准备;现金流折现品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新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其中,和商业银行相关的准则主要有四个,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新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制度的重大改革,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迈出了我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新会计准则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实行,以后逐步推行到非上市公司。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纷纷上市,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使用新会计准则进行信息的披露,未上市的银行也将为采用新会计准则做好准备。新会计准则中对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影响最大的是22号准则,它的实施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监管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银行资本计算、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划分等方面。其中贷款损失准备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重点就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影响做一些探讨。

一、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现行规定

近几年以来,我国加速构建拨备制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指引。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1]49号)、《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财金[2005]49号)、《财政部关于呆账准备提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05]90号)、《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局令[2002]4号)。这些法规对银行拨备的定义、种类、范围、方法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拨备制度。

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从2001 年正式运行以来,加快了国际准则的建设步伐与全球推广,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香港等从2005年开始正式采纳和实施多项国际会计准则,其中包括与银行拨备密切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财政部发布的第22号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规定与IAS39完全接轨,该准则暂时仅适用于上市银行和拟上市银行,与前述法规共同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现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

二、新会计准则内容简介及与贷款损失准备相关的内容

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确认和计量做出了规定。该准则提出,金融资产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资产已经发生减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新会计准则对贷款减值准备的核算引入了“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实际利率”的概念。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商业银行贷款而言,当贷款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贷款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

对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或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包括单项金额重大和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如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已提高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三、新会计准则与现行监管政策的冲突

以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的方法对商业银行的损失准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引起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与现行监管政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协调和分歧。监管当局注重银行的风险管理,强调审慎,强调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而会计政策则更加注重维护会计原则的一致性、中立性以及持续经营等。基本出发点的不同必然导致银行风险管理要求与具体会计方法在项目处理时候会出现相互冲突的情况,这对于银行监管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

1、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与监管审慎性要求的矛盾。新会计准则采用确认损失模型来计量贷款损失程度,即由过去发生的损失事件等客观证据显示该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将出现损失,并且这种损失可以有效估计。强调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之前要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贷款损失业已发生。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失,不论可能性有多大,都不能计入减值。而银行监管当局要求银行不仅要对已经发生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还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一般准备。可见,新会计准则规定的准备金计提原则与银行监管政策的审慎性和前瞻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

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的分歧。目前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按照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而新会计准则要求贷款损失准备必须反映未来可收回贷款的净现值,规定商业银行应按照现金流折现的方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图1表示的是各上市商业银行按照监管要求计算的贷款专项准备和一般准备与按照新会计准则采用现金流折现方法计算的贷款减值准备的差额与股东权益的比重。其中正负值各占一半,而且各银行的比值大小相差较大,可见两种计提方法新会计准则规定的贷款损失减值准备与现行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及一般准备的关系并不明确。

数据来源:根据各上市银行公布的2006年年报数据计算

四、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降低了商业银行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以往的会计制度规定,应对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提取的贷款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发生贷款损失冲减已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已冲销的贷款损失,以后又收回的,其核销的贷款损失准备予以转回。这样的规定给商业银行提供了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在这种规定下,商业银行通常先大量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第二年再冲回,以增加第二年报表利润。而新会计准则规定,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贷款发生减值的,才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对贷款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新会计准则强调已冲销贷款损失收回时的客观证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操纵利润的可能性,进一步深化了会计计量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新会计准则要求贷款损失准备的水平应该能够反映当前的经济形势,使得贷款损失准备具有更大的波动性

从理论上讲,贷款损失准备本身具有亲周期性。在经济扩张时期,由于信用风险较小,银行往往会对贷款质量持乐观态度。虽然这时银行盈利能力较强,但是还会相对少提贷款损失准备;而在经济衰退来临时信用风险增大,贷款损失会增加,银行此时却由于在经济景气高点时少提贷款损失准备,导致衰退期缺乏贷款损失准备来缓冲损失。同时,由于过度悲观,也会低估贷款质量而主张加大计提损失准备的数量从而使本期盈利能力降低。这些将会导致贷款损失准备表现为一种顺周期的波动(即经济周期高点时相对少提),其结果是银行资本受到不应有的侵蚀,长期抗风险能力下降。

新会计准则规定,当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时,银行可以运用公开的经济指标数据作为客观证据,对金融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总体评价。公开的经济指标数据包括该组金融资产债务人的支付能力、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所处行业状况等。在经济情况较好的时候,公开的经济指标数据较为理想,银行就会少提贷款损失准备;情况坏的时候反之,其结果就会使得银行在准备金的计提方面比以前会出现更大的波动性。

(三)新会计准则引入时间价值,可能导致准备水平的提高

新会计准则在贷款损失准备中引入了时间价值,使减值准备更科学合理,但也更为复杂。部分商业银行的实践表明,按现金流折现计算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要高于按贷款五级分类计算的结果。图2所示的是部分商业银行按新会计准则中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方法计提的减值准备和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计提的专项准备的对比,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的情况都是前者高于后者。

数据来源:根据各上市银行公布的2006年年报数据计算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假设贷款本金为p,年利率为i,预计发生减值,最终收回贷款本金为R(为了简便起见,假设贷款本金一次收回)。

按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和《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规定,根据贷款预计可收回金额计提减值准备为: LLP1=L-P

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为:

(四)新准则对减值贷款(摊余成本大于零)继续确认利息收入,可能导致利息收入和减值准备同步增加,并将影响各会计期间的利润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按照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贷款本金或利息预期90天后将能够停止确认贷款利息收入,同时还将已确认的贷款利息收入从当期扣除。贷款减值准备主要是预计可回收金额和贷款本金之间的差额。

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只有贷款摊余成本不为零,就应该继续确认利息收入,已确认的利息收入不能从利息收入中扣除,只能通过计提准备进行弥补。这样一来,可能导致出现贷款利息收入和减值准备同时增加的局面。

五、政策建议

为了尽快适应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建设方面应该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展开广泛调研,了解商业银行在贷款损失准备方面的做法和遇到的问题,及国外监管部门的实践。一方面,汇集和总结商业银行在实行新会计准则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和收集监管指标数据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听取商业银行对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意见和要求。同时,了解国外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做法及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为适应新会计准则、制定新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尽快出台新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为商业银行提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指导。新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应该注意监管政策和会计制度的协调,做到既满足审慎监管的需要,提高监管有效性,又不过多增加商业银行的负担。

第三,引导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把握市场的能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求商业银行在估计贷款组合损失时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具有较强的预见能力,通过把握宏观经济周期调整的大方向,做出对中长期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为本行估计贷款组合损失并以此为依据计提损失准备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鼓励各行根据短期宏观经济各项指标的变化计提动态准备,规避损失准备随着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出现较大波动。

第四,加强基础研究,为完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打好理论基础。在尽快出台新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还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可能短期内不能解决。因此今后应加强研究,建立跨部门的专题研究小组,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对贷款损失准备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今后贷款损失准备方面新的政策法规的出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胜邦.实施IAS39对银行监管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与银行监管专题研讨会综述[J].金融会计,2005;3

[2]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金融研究处.关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调查报告—— 以我国五家上市银行为例的分析[J].西安金融,2005;6

[3]胡冬鸣.贷款损失准备两种主要会计方法的运行问题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7

[4]肖伟.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准备金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金融会计,2004

[5]孙天琦,杨岚.有关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调查报告[J].金融研究,2005;6

[6]齐殿伟,董小平.对完善我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建议[J].农村金融论坛,2003;6

[7]余伦芳.贷款损失准备合理计量的建议[J].财会通讯,2005;5

[8]夏鹏伍,李明,李畅.现金流量折现法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2007;2

[9]Koch, Timothy W. Bank Loan-Loss Accounting: A Review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vidence. Economic Review. 2000;1

(责任编辑:周智立)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王建军 杨 坤 郗永春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分析论文 篇3: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动机及启示

【摘 要】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是银行应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本充足率管制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西方相关实证文献,银行管理当局主要基于信号传递、盈余平滑和资本充足率管理等目的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予以操控。由于三种功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相关文献对这三个动机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结论也是多样化的。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使得我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重要性逐渐增强,我国学术界应该注重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动机和经济后果等研究。

【关键词】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 信号传递; 盈余平滑; 资本充足率管理

一、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重要性及研究视角

对资产减值准备政策选择的动机有两个:“壳资源”契约假说(外部动机)和委托代理关系(内部动机)(印巧云,2006)。由于以上两个动机的存在,上市公司实现了公司自身效用最大化,并使得管理当局的报酬达到最大化,但也不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银行管理当局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充分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是如实反映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贯彻会计稳健性原则的需要。银行管理当局具有动机操控贷款损失准备计提金额的因素有以下方面:第一,Ahmed et al(1999)的文章样本数据显示,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金额占贷款损失准备及所得税前盈余的19%,贷款损失准备已经成为银行应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本充足率等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银行的高杠杆经营使其极易受到资产价值波动的影响,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对银行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三,银行在决定贷款损失准备的金额上具有重要的控制权。目前,西方关于银行管理当局操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主要关注三种动机:收益平滑、信号传递和资本充足率管理。

二、管理当局操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三大动因

(一)信号传递功能

1970年Akerlof提出的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管理当局和股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公司股票价格的错误定价。拥有信息优势的管理当局,如果其个人福利与公司价值相关,且认为公司股票价格被低估,则管理当局就有动机向市场传递私有信息,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一种途径就是通过公司会计估计的选择。对于银行类公司而言,贷款损失准备是最主要的应计之一,也是管理当局容易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操纵的项目。只有当银行认为具有足够能力吸收由于增加贷款损失准备产生的未来潜在损失,而未来潜在损失必须是在可预见的将来具有一定的弥补难度。为此,投资者就会认为,计提大额贷款损失准备可以向市场传递信息,表明银行愿意并且有能力处理贷款损失问题,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将据此提高,并能够增加未来的现金流量(Liu,Ryan,and Wahlen,1997)。

已经有不少文献通过研究银行股票价格对银行提高贷款损失准备计提金额的反应,支持了信号传递假设。例如,Beaver et al.(1989)认为,投资者将贷款损失准备的增加解释为公司(盈利)力量的信号,因为贷款损失准备的增加表明管理当局认为,银行的盈利能力足够强,能够接受额外的贷款损失准备对盈余下降的影响。由于企业的市场价值是由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安排、金额分布和不确定性决定的,James M.Wahlen(1994)指出商业银行贷款的规模超过银行权益的10—15倍,银行贷款的现金流量和违约风险对银行股票价格尤其具有重要影响。上述研究都发现,异常的贷款损失准备能够传递积极信息。然而,贷款损失准备的增加也可以解释为“坏消息”,准备的增加也可能是银行贷款违约率的真实增加引起的。Beaver and Engel`s(1996)的研究结果发现,银行的股票价格与滞后期的超常贷款损失准备正相关,非操控性贷款损失准备与股票价格负相关。

但是,Ahmed et al(1999)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贷款损失准备和未来一年盈余变动(扣除贷款损失准备前盈余)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即使市场价值测试结果表明市场价值与操控性贷款损失准备正相关(与Beaver and Engel(1996)的信号传递研究结果一致),但是市场报酬基础的测试结果却表明银行股票报酬与操控性贷款损失准备之间显著负相关,因此,作者推测,信号传递假设只是针对Wahlen(1994)的研究期间有效,在此之后的期间却不成立。不同于前期研究,Ahmed et al(1999)的研究设计中,对影响操控性贷款损失准备的因素进行控制,尤其是在之前的研究文献采用操控性贷款损失准备研究信号传递作用时并没有总是控制用于研究盈余平滑和资本管制的影响因素。

总体上,贷款损失准备信号传递假设的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将贷款损失准备的未来预期增加解释为“好消息”,传递了银行未来盈余和现金流的良好信息。但是,由于样本期间和研究设计等差异的影响,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一致性的支持。

(二)盈余平滑功能

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洗大澡”等各种盈余管理行为,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中都不乏经典文献。然而,就银行业而言,贷款损失准备的信号传递作用与盈余管理作用并不完全一致。根据信号传递假设,有条件的银行会通过操控性方式增加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而增加贷款损失准备并不一定符合盈余管理目标。

总体上,实证研究对银行是否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Greenawalt &Sinkey(1988)、Wahlen(1994)、Collins et al. (1995)等文献都发现银行采用操控性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然而,Moyer (1990)、Beatty et al.(1995)、Ahmed et al. (1999)的研究并没有发现贷款损失与盈余平滑的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在巴塞尔协议Ⅰ下,降低贷款损失准备以提高盈余的管理行为,同时也会降低银行的核心资本,使得银行不容易达到资本充足率管理要求。但是,在巴塞尔协议Ⅱ,盈余管理的这类成本显著降低,因此,银行更有动机通过降低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操作。

Fonseca & González(2008)将研究视角由一国扩展至全球范围。他们对世界范围内银行的管理当局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收益平滑的影响因子展开调查研究,发现银行是否进行收益平滑取决于投资者保护、披露、管制、监督、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程度等因素。较少的银行收益平滑行为,不仅受到投资者保护的影响,而且受会计披露、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官方和民间监督的影响,但越来越多的盈余平滑是与市场导向的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有关。

(三)资本充足率管理功能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管制,主要是为了消除道德风险问题,为存款提供保险,免于出现存款人需要向银行固定设施、政府等担保人诉求利益(Greenbaum and Thakor,1995;Berger et al.1995)。Ahmed et

al.(1999)以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案》采用新的风险基础资本充足率规则为背景进行研究,发现如果根据1985—1990年的监管要求,通过降低贷款损失准备提高盈余的行为,会导致资本金更大程度的降低,而根据1991年的监管要求,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更低了。据此,作者预测,相对于原规则,在新规则下,贷款损失准备与资本金负相关关系将有所减弱(作者采用“不包括贷款损失准备的资本金充足率”与贷款损失准备的相关系数表示,下同);其次,根据新规则,相对于其他银行,贷款损失储备超过了风险权重资产的1.25%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资本的负相关关系也将更弱些。如果银行违背资本充足率管制规则的成本增加,则更有动机进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因此,作者还根据违约成本的横截面差异,检查资本金管理和贷款损失准备之间的关系。

通过大样本检验,Ahmed et al.(1999)的研究发现了三点有意思的结论:(1)除非是采用Collins et al.(1995)的期望或非操控性贷款损失准备模型,否则没有证据表明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2)证据强烈支持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资本管理,但是在新的资本管理协议下,贷款损失准备与资本金负相关的现象已经消失,表明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动机在减弱(对于贷款损失储备超过了上线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资本金负相关关系减弱,表明这些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动机减弱;(3)对于贷款增长速度超过平均增长率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资本金的负相关关系更强,表明这些银行比其他银行从资本充足率管理中获益更大)。总体上,这些结果表明银行管理当局采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资本充足率管理;与先前文献发现的信号传递机制不同,贷款损失准备与未来盈余变动及同期股票报酬负相关。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三种作用之间并不是没有冲突的。例如,信号传递假设的检验要求样本公司操控性地增加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这与资本充足率管制假设的检验要求相同,因此,Wahlen(1994)指出,银行资本管制与信号传递,都可以解释为什么股票报酬与未预期的贷款损失准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这两种作用与盈余平滑的检验要求并不一定一致。Collins et al.(1995)并不支持贷款损失准备用于资本充足率管理,他发现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之间正相关,支持盈余平滑的观点,这一结论正好与Ahmed(1999)相反。

三、管理当局操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其他研究视角

除了三大动因,近年来,学术界也从审计师作用或内部控制视角进行了研究。

(一)审计师的作用

Lobo et al.(2009)将审计师声誉引入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市场估价研究中。研究发现,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银行,操控性贷款损失准备与股票报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如果将事务所五大或非五大因素与审计师专业技能同时纳入模型研究,则只有行业专业技能对贷款损失准备的市场定价有显著影响,事务所类型则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的,行业专业技能的影响程度,规模小的银行超过规模大的银行,正的操控性贷款损失准备超过负的操控性贷款损失准备。

Lobo et al.(2010)将审计师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扩展至国际范围的银行业,分析了29个国家的银行样本。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类型和行业专门化影响银行的一些盈余管理行为,包括避免损失管理、盈余达标管理。同时,如果将会计师事务所和行业专门化因素同时放入研究模型,只有行业专门化在约束盈余管理行为方面具有显著影响。他们采用异常贷款损失准备研究增加盈余的盈余管理手段,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性,在规范研究领域已经不存在争议,但是在经验研究领域仍然是一个有争论的论点。支持内部控制管制的观点认为,限制管理当局的操控权,可以改进财务报告质量,例如在公司内部设立内审部门可以限制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的操控。韩悦桥等(2012)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设立审计部门后,其财务信息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可以帮助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然而,如果内部控制有重要缺陷的公司,限制管理当局的操控权,可能不一定改进财务报告质量。Bagnoli and watts(2005)发现,具有操控权的管理当局,稳健的财务报告能够发挥信号作用,传递公司未来良好业绩的预期。解决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改进财务报告,需要控制样本,评估不受内部控制影响时约束管理者行为对改进财务报告质量的作用。Hochberg er al.(2009)认为研究的困难主要是缺乏控制样本。

如果是研究银行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则可以解决缺乏控制样本的问题。1992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案》(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1992,简称FDICIA)关于“内部控制”条款规定,对总资产低于5亿美元的保险存款机构,豁免执行,尤其是不需要管理当局提交报告说明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据此,Jennifer Altamuro,Anne Beatty(2009)发现,遵循FDICIA内部控制规则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有效性增强,尤其是贷款损失准备与贷款真实坏账发生额的关系更强;盈余持续性增强,盈余预测现金流量的能力增加,采用盈余管理以报告正向盈余增长的情况减少。从这个角度看,财务报告质量提升了。但是,两组样本都发现盈余稳健性降低。

总体上,内部控制导致银行管理当局较少操控财务报告,当期应计盈余与未来现金流量的关系更为密切,然而,稳健性降低。FASB第二号概念公告指出,财务报告的稳健性可能会削弱一致性,导致对信息可靠性和完整性的担忧。Watt(2003)指出,禁止稳健性,将可能是失败,并且导致不理想的后果,财务报告特征的变化可能恶化而不是改进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内部控制是否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与如何定义财务报告质量密切相关,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作用显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对中国的启示

总之,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信号传递、盈余平滑和资本充足率管理,每一种功能都有相应的实证支持,但总体上仍然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这与三个功能之间存在着一定冲突是密切相关的。其中,信号传递和盈余平滑角度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研究文献则较少跟进。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银行系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逐渐由国有垄断的政策性驱动的银行向多种所有权、竞争性的盈利导向的体制转变。截至2013年5月底,包括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以及深发展、浦发、中信、民生、招商、华夏、平安、兴业等国内16家较大型的股份制银行都已经完成上市。根据中国银监会网站提供的信息,包括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储蓄银行、在中国大陆设立的外资银行等所有在中国大陆经营的银行多达249家。但是,国内外主流杂志几乎没有发现针对中国银行数据开展的关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经验研究。实际上,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以及样本量限制等原因,我国会计与财务类实证研究一般都将金融行业样本剔除处理,因此,不仅是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其他常见的会计与财务实证研究问题也都极少涉及金融行业。

随着我国上市银行逐渐增多,案例研究和大样本研究(尤其是采用中期报告数据)的条件都逐渐成熟,因此,借鉴外国研究成果,我国至少可以针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研究:(1)是否存在信号传递作用;(2)是否用于盈余管理;(3)是否用于资本充足率管理;(4)审计师及其内部控制的作用。同时,银行金融资产分类的动机选择和市场反应的问题研究,也可以借鉴这几个方面展开。

【主要参考文献】

[1] 印巧云.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分析[J].会计之友,2006(11):30-31.

[2] Anwer S.Ahmed,Carolyn Takeda,Shawn Thomas. Bank loan loss provisions:a reexamination of capital management,earnings management and signaling effec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9(28):1-25.

[3] Chi-Chun Liu,Stephen G.Ryan,James M.Wahlen. Differential valuation implications of loan loss provisions across banks and fiscal quarters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7(January):133-146.

[4] Ana Rosa Fonseca and Francisco González.Cross-country determinants of bank income smooth by managing loan-loss provisio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8(32):217-228.

[5] James M.Wahlen. The nature of information in commercial bank loan loss disclosures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July):455-578.

[6] 韩悦桥,杨婧哲,戴泽龙.内部审计部门治理效果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沪市的研究证据[J].会计之友,2012(12):51-53.

[7] Kiridaran Kanagaretnam,Gopal V.Krishnan,Gerald J. Lobo.Is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 loan loss provision conditional on auditor reputation?[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9(33):1039-1047.

[8] Kiridaran Kanagaretnam,Chee Yeow Lim,Gerald J. Lobo. Auditor reput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 [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0(34):2318-2327.

[9] Jennifer Altamuro,Anne Beatty. How does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 affect financial reporting?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February):58-74.

作者:张金若 高洁

上一篇:乡上半年宣传工作总结精编下一篇:职业卫生科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