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师范院校法学教育需要借助师范专业构筑综合学科平台,其培养目标是具备教师和律师资格或能力的“双师型”人才。法学专业课程需采用“体系化”设置和实行有条件的“弹性”授课。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法学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法学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1:

基于就业分析,加强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金梦(1989-),女,汉族,辽宁大连人,法学硕士研究生,中国民航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近年来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专业对口率低,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够。这主要是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与社会需求和民航发展相对接,民航特色不突出等原因造成的。本文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探讨加强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民航;法学专业;就业;职业教育

一、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展的过程中,对民航人才需求不断加强,但从目前民航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就业状况来看,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暴露出三个问题:一是总体就业率低;二是行业内就业率低;三是行业内就业专业对口率低。从2016届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6月底,总体的就业率为4177%,而行业内就业率仅达到3417%,行业内就业专业对口率更是低至38%。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在民航行业就业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更是跌至不足40%。例如:法学院2014年毕业总人数72人,一次就业率556%,行业内就业率408%。2015年毕业总人数75人,一次就业率574%,行业内就业率247%。2016年毕业总人数80人,一次就业率4177%%,行业内就业率3417%。

就业问题直接导致了法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自信心不足,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等学业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本专业抱有怀疑甚至抵触的情绪,这集中体现在入学教育满意度低、转专业申请人数多等方面,因此更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准方向,树立目标。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法学教育民航特色不突出,与民航行业结合度不高。目前我校法学专业虽然有统一安排的实习,但是实习单位只面向法院、检察院等公检法机关,而没有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具有行业特色的民航单位。其次,教学体系与民航行业实务的结合度不高。目前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仍主要围绕国家统一的法学14门核心课程,辅之以配备相关航空法领域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是行业内一线的实际工作中能够经常运用到的,理论学习和行业实务存在脱节的现象。第三,学生求职缺乏引导,求职方向存在误区。很多毕业生只关注狭义上的“对口”岗位,即各民航单位的法务部门。但事实上,民航单位的法务不仅岗位少而且人员流动率较低。其实航空法律实务中涉及更多的人力资源和商务领域才应该引起更多毕业生的关注。

三、加强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教育路径设想

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入学教育效果,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工作。新生入学之初是建立专业自信和专业认同感的最好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个时间节点做好入学教育:首先,邀请专业负责人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和专业未来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讲解,为建立專业认同感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让高年级优秀的学长学姐介绍成功经验,在如何规划大学四年时间方面给出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们向优秀看齐,向榜样靠拢,为建立专业认同感提供现实条件;第三,邀请优秀校友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为同学们介绍职场的真实情况,为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立发展目标、获取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资源提供方法和依据。

2、依托社会实践,尤其是行业内的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现阶段法学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实践能力有所欠缺,与民航行业和社会现实需要脱节。改进这种现状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加强实践育人的功能,尤其是要加大行业内的实习实践,一方面,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将现有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法律实践活动真正办好、办实发挥其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开放思路,争取与航空公司、机场等行业内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岗位,争取内部招聘机会,积极且有针对性地向行业内单位输送优秀人才。在联络实习和就业岗位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放宽视野,从原来只跟法务部门接触到更广泛的与人力资源、商务部门等相关部门洽谈并争取建立合作机会,更积极主动地推动职业教育有序开展。

3、改进奖励激励制度,引导学生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法学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扩展综合性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的教育。作为民航类院校尤应如此,为配合这样的育人目标,应该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制度,在保证学生本专业学习绩点高、学习能力强的前提下,着重奖励那些在课外注重发展综合素质的同学,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有创新创业项目、或在专业竞赛中获奖的同学,引导学生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掌握多门技能,真正实现全面综合的发展。

4、建立和拓展课外学习平台,鼓励学生拓展行业知识学习,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就目前看来,仅仅单凭一门《民航概论》课程要使学生真正了解民航还远远不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些民航专业类的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民航类科技竞赛、学术讲座等活动。同时将管理学、经济学、民航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学科知识引入商法学、经济法学、工程法学、刑法学以及其他部门法学的教学当中,建立跨学科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综上,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在行业内的就业率及影响力,归根结底是要加强专业认同和自信教育,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入学效果、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行业内实习实践、改进奖励激励制度、拓展课外学习平台等多种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开拓视野,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将法学专业与行业特色相结合,为我国的民航事业做出一个法律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泉.民航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理论建设.2013(1)

[2]郝秀辉.中国民航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与思考——法学本科教育目的的探讨[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2,20(02):44-47.

[3]包姝妹,王凤珍.论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21:88-89.

[4]巩丽霞,胡文慧.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兼谈法科生就业率[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1:67-72.

作者:金梦 张立民 徐纪周

法学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师范院校法学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师范院校法学教育需要借助师范专业构筑综合学科平台,其培养目标是具备教师和律师资格或能力的“双师型”人才。法学专业课程需采用“体系化”设置和实行有条件的“弹性”授课。

[关键词]法学教育;学科平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师范院校开设法学专业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果,具有特殊的背景:一是为了完善学科门类,向综合性院校转变;二是为了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按生源状况调整部分文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在师范院校法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师范院校法学教育学科平台建设、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方面作出新的探讨。

一、 师范院校法学教育需要综合学科平台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主要是围绕基础学科开展教学和科研,而法学则属于非师范专业并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师范院校开设法学专业容易形成简单化的认识,认为法学教育与师范教育是泾渭分明的。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割裂了法学教育与师范教育的联系。师范院校的法学专业除了一些单独开设的法律系或法学院,一般开设在政法学院或政法系。这很容易造成法学专业与政治、哲学或历史专业在同一个院系并存的局面。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法学专业的特色,又要形成与师范类专业的良性互动?本文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师范院校法学教育的学科平台建设。

一般而言,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1)掌握法律学科基本的知识体系;(2)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职业素养;(3)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技能〔1〕。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高校的法律教育只完成第一项,而后两项较为欠缺。尤其是与综合性大学或政法院校法学专业相比,师范院校法学专业存在明显弱势,主要表现在师范院校法学专业学科门类不齐全,实践条件不完备,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此外,师范院校法学专业开设历史较短,培养法律人才的经验不足。但是,师范院校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那就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或培训教师。所谓“学高为师,身高为范”。这就决定了教师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是“学高”即要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把握教育规律;另一方面是“身高”即要有学养、有修养。鉴于此,师范院校法学专业必须充分利用师范教育这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科优势,搭建综合学科平台。具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打造法学专业的应用型学科平台。前文已经提及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这就决定了法学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来开展。有学者提出,法学教育应该由五个方面组成:一是法学专业理论教育;二是法律职业素养教育;三是法律职业教育;四是统一司法考试;五是法律知识的终身教育、终身培训〔2〕。因此,师范院校的法学教育不能脱离法律职业的要求,应当搭建应用型的学科平台。这就需要根据法律职业的要求不断完善法学专业的学科方向,比如强化诉讼法部门的学科地位、突出法律实践教学、建立高效应对司法考试的培养模式等。

第二,完善法学专业与相关师范专业的互动平台。在师范院校,与法学专业相关的师范专业主要有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如前文所述,师范院校法学专业一般开设在政法院系,往往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等专业并存局面。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院系内的学科资源,建立学科之间的互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利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哲学思维;历史学专业则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律制度史的兴趣等。

第三,构建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科平台。师范院校的文科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基础学科。这些学科不仅是应用型社会科学的基础,而且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对于法学专业学生而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十分必要。因为法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其归根到底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问。在这个人权意识高涨的时代,法学专业学生不仅要知书本上的人权概念,更重要的是领悟“人权”一词背后的人文关怀。这就必需开设法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平台课,把法治观念的培养、法律思维的训练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二、师范院校法学教育培养目标是“双师型”人才

师范院校法学教育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是赢得社会认同的最为重要的标准。这就涉及到师范院校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本文认为,应当结合时代背景和师范教育的实际,同时考虑到法学专业的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即“双师型”人才。所谓“双师”即法学专业的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与法律职业资格证,具备从事教师和律师的资格与能力。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目标定位,实际状况可能会有差距。但是确定了这个目标意味着师范院校法学教育要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尽量使学生具备“双师型”人才的资格或潜能。那么如何实现“双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高等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高校相比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师范性。师范院校法学教育要体现师范性, 在突出师范性教育的同时开展多样性的法学专业教育, 以适应师范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多样化趋势。高等师范院校法学专业应当依托师范教育这个综合学科平台,充分利用师范专业的“说课”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师技能。同时,这也为法学专业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提供了训练的渠道。

二是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实务技能培养。从目前高校法学教育现状看, 实践教学环节普遍比较薄弱。师范院校法学专业在此方面更为突出。可以从两方面解决此问题:一是加强法学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这需要加快以“模拟法庭”为核心的法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完善规章制度,为专业实践提供条件。二是依托社会资源引导学生接触法律实务。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比如德国的法学教育以第一次国家司法考试为分界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法学基础教育,第二阶段为法学职业教育〔3〕。由于我国法律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专门的法律职业教育机构较少, 且主要是面对在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因此,师范院校法学专业实习要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具有的职业教育优势。

三是处理好理论教学、专业技能培养与司法考试的关系。由于高等校院法学专业连续多年的扩招,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8 年司法部宣布在校大三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导致很多法学专业学生甚至一入学就把目标定为通过司法考试。此外,社会上大量涌现的司法考试培训机构通过各种形式的招生宣传与高校法学教育争夺学生。对此,不少高校法学教育无所适从,难以厘清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当然,司法考试通过率也是衡量办学水平的一把重要尺度。当务之急是如何处理好理论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与司法考试的关系?不能因为要提高司法考试的通过率而顾此失彼。虽然师范院校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双师型”人才,但这是建立在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之上,不能脱离这两个前提。

三、 师范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需采用“集约型”模式

在社会科学中,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法律规范是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中介。法学教育通过课程体系把具有理论性的法律规范传授给学生。建立一个科学与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的至关重要。目前师范院校法学教育,特别是开办法学教育时间较晚的师范院校普遍存在法学专业师资紧缺,教师担任的课程门数、授课班级和课时较多,难以保证授课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法学专业年轻教师居多,或已成为专业教学的主力军。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和实习,许多刚毕业的研究生直接走上讲台,缺乏教学经验,无法对课堂教学做出适时的应变。面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要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要为专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本文认为,根据师范院校法学教育的实际,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上采用“集约型”模式。

第一,利用师范教育的综合学科平台把公修课集中开设。法学专业公修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大学英语,计算机教程,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学,体育,公文写作等。可以考虑将与法学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在院系内部集中开设,以充分利用政法院系的相关学科资源。在开课时间安排上,由于大一学生法学专业课较少,最好把这些公修课集中在大一开设。对于大学英语、计算机教程这些公共基础课,也尽量安排在前两个学年完成。这样可以为法学专业学生在大二、大三集中精力进行专业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法学专业课进行“体系化”设置。所谓“体系化”是指按照各部门法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有组织的设置课程和开展教学。法学专业课程由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构成。法学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是教育部指定的十四门法学核心课程。法学专业选修课程主要为:法律解释学、法律逻辑学、法律文书学、法社会学、中西法律思想史、法律伦理学、犯罪心理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险法、证据法学、侦查学、公证与律师制度等。本文认为,这些课程按照“体系化”的要求设置,将法学专业课按大类划分,具体而言,将法理学、法律思想史、法制史、法律逻辑学、法社会学作为一类;将民法、商法、经济法作为一类;将宪法、行政法作为一类;将刑法、犯罪学作为一类;将诉讼法学作为一类;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作为一类。对法学专业课程这样划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法律知识体系,而且有利于整合师资力量和形成明确的教研方向。

第三,法学专业课教学实行有条件的“弹性”授课。所谓“弹性”授课是指根据任课教师的时间安排,可以对一门专业课在一个时段内集中讲授。比如法律社会学等内容较少专业选修课,可以在一至两个月内讲授完毕。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老师集中精力备课、授课,把最精华的内容传授给学生,防止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也为开展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教学节省了时间,抓住法学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任何专业课程都可以“弹性”授课,这要根据授课内容和任课教师的能力而定。比如内容较多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学生理解、体会,其不宜集中授课。如果是教师刚接手的新课,或没有相当的资料积累和授课经验,也不易实行“弹性”授课。

〔参考文献〕

〔1〕〔2〕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J〕. 法学研究, 2003,(04).

〔3〕徐胜萍.西方五国的法学学位与法学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11).

〔责任编辑:孙文政〕

作者:卫泳震

法学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3:

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重心把握尤其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尚需不断深化,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持续提高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法学 大学生 教学改革

从法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来说,大学法学学科教育的教学目标通常指向两个层次:一是基础层面的教育,也即非职业教育;另一种是精英层次的教育,也即职业教育。纵观发达国家高校法学教育情形,大学法学教育仅仅是法学基础教育,第二层次的职业教育应在大学后进行。以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的视角,大学法学学科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侧重于基础层面的教育,教学的重心在于建立大学生的法学基础认知、提升学生对于法律知识和涉法事务的适应能力等通才教育。然而,我国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教育的教学目标并不凸显,教学内容未能跟上时代步伐,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因此,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革新仍需不断深化。

一、凸显法学课程教育培养目标

在以通才教育为主的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向大学生传授法律学科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启迪学生的法务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构建法律专业知识结构,更需要加強对学生道德认知、法律意识、思维方式、创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引导。

做事先做人,教学先育人。法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围绕“育人”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面向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矛盾、如何面对理性认知与感知情感的统一矛盾、如何面对人性与意志精神的统一矛盾等,引导学生构建科学正确的人生观、法律观和价值观。

对于大学生而言,法律素质需要从理论基础与思维能力两方面培养,法律理论知识与法律意识思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部分,而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同步提升相辅相成。如在法学理论课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法学理论知识外,还可结合具体案例或社会热点进行具体的阐述,带领学生提炼其中的法律精神、思维模式和创新方式等。

二、完善法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对于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教育改革而言,教学内容的变革与完善尤为重要。当前我国高校法学设置设置多年不变,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与时代的新变化新视角十分脱节。面向高校大学生的法学专业教学应当走在时代前沿,立足时代志在远瞩。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教师需注重专业教育与社会动态相适应,与法学前沿知识相接轨,与时代步伐同节奏,注重对法学理论的研究尤其是法学思想的分析,在加强学生法学理论基础的同时拓展教学宽度,将法律专业课程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延伸,丰富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让枯燥的法学专业课变得有新意、有生机。

三、变革法学课程教学模式方法

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而定,应集思想性、知识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思想性主要体现在“育人”方面,也即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 知识性和实践性即面向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广大高校师生,以枯燥的理论讲解和单一的课本说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效率不高,教学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当前,引导启迪式的教学模式倍受教育界推崇。

传统的法学课程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法学理论灌输给学生,课堂交流和互动很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点。而在引导启迪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设置以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指引。引导启迪式的法学课堂上,教师应减少理论传授时间,选择适宜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的重要知识点或案例,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给学生留出分析讨论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答案或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能动性。在欧美等国的高校法律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的教学也可尝试将这种法学教学模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中来。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强化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涉法问题的能力。

面对呼声不断的法学教育改革,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排头兵,也是重点内容之一。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是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中犹为重要的一点,唯有此,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法律道德认知和法律专业素养,成长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教学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7期

[2]李響:基于“卓越法律 人才计划”的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公民与法.2012第12期

作者:顾小娟

上一篇:学校学生法制教育论文下一篇:见习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