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家是干什么的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学家是干什么的(精选8篇)

法学家是干什么的 篇1

宋圭武先生在其《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学家?》一文中探讨了“真正的”经济学家的标准,即真正的经济学家应是“道德与知识的有机统一”,他们需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较高的知识水平。对此,我认为应该从不同于传统的观点来看待。

宋圭武先生的观点不外乎中国传统的人才标准:德才兼备。这是一种道德学派的观点,即真正的人才除了有才之外,还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水平,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观念等等。我们且不论这种观念的对错——实施上,观念也无对错之分,只有差异之分——我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出发来看待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是什么东西呢?中国历史上没有所谓的经济学家,这个词汇是从日本传过来的,英文叫做“economist”,意思是学习、研究、应用经济学知识和工具的人;用中文可以翻译成经济学家、经济学者、经济学研究人员等等。中文里面的“家”的称号,则具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意思是“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而所谓“大家”就是“知识渊博者,博学的人”。从这里面看,我国对于某某家的称呼并不含有那么多道德色彩。

既然所谓经济学家不过是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和经济活动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经济学家同样是一种职业,或许也仅仅是一种职业。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家的真正含义。

首先我们先看看都有哪些人在从事经济学理论和活动,或者哪些人能够称为经济学家。北京日报有文章将经济学家分为十种:决策圈经济学家、“议会”经济学家、方案经济学家、讲坛经济学家、课题经济学家、绿卡经济学家、公司经济学家、民间经济学家、诸侯经济学家、报章经济学家。尽管这种分类口径并不一致,标准并不统一,但是仍然可以让我们对经济学家这个职业群体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其次我们要看看经济学家们的.职业精神。从事任何一个职业,都需具备职业精神。经济学家既然也是一种职业,那么经济学家就必须具备经济学家的职业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我不喜欢用“职业道德”这个词汇:职业精神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道德具有浓重的说教色彩,当然可做可不做,而职业是用来谋生的东西,是必须做的事情。

经济学家的职业精神是什么呢?这个似乎很难明确界定。但是作为职业,从事该项职业的人一定要做到自己所承诺或者合同中约定好的事情。由于现代经济学研究分为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经济学家可以在实证经济学方面可以进行硬性评定外,不同的经济学家群体在规范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了,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经济学家对同一事件和现象可能有多种解读的原因。这里不可否认存在着利益驱动的问题。比如拿一个公司经济学家来说,首先他是一个经济学家,具备经济学家通用的语言和工具;其次他还需要用经济学知识和工具为公司创造价值——这也是其职业要求所在。而此时,对于可以有不同解读方式的经济现象和行为,他当然要根据经济合约为公司利益鼓与呼。与此作为对比,政府经济学家的言论当然要从有利于政府的方面进行解读。所谓利益代言人的说法,其含义正是如此。

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容忍有经济学家为企业代言、为政府代言等行为,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比如国内外大型投资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但是不能容忍的是,身为政府经济学家,本应该从国家利益、政府利益出发发表言论和观点的,但却站在个人利益立场上为某个或某些企业团体代言,这就违反了经济学家的职业精神,这是不可容忍的。

法学家是干什么的 篇2

《Livi.vLaVicIaLoca》-Rickv Martiri

不得不承认,Ricky Martin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拉丁男歌手,拥有完全可以写入历史的“电臀”,还是万千拉丁舞者爱用歌曲的原唱者,给舞蹈界注入大量桑巴舞曲。其中,这首1999年的经典歌曲《Livin’La Vida Loca》创下全美单曲单周销售纪录,拿下Ricky生平第一个全美告示榜(Billboard)冠军.所属专辑在全球售出了创纪录的1700万张;这一年,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最佳人物。讲述一个帅哥不断流连于各种夜场的疯狂生活,整支MV仿佛是部浓缩的舞蹈电影。从第一个画面开始,一股浓浓的拉丁气息扑面而来,连在雨中的一段舞蹈都表现得非常火辣,无论他亲吻的是男人还是女人,场面都很撩人。

《《Hot Stuff》-Craig David

以David Bowie的经典歌曲《Let's Dance》为蓝本(并邀请Bowie出任新单曲的指导),《Hot Stuff》是Craig David少有的派对歌曲。向来走纯R&B路线的他带着一贯浓郁的声线投入七八十年代Disco的怀抱中后,这首歌得到了优劣参半的反应。传闻这个为打开美国市场而制作的MV,乍一看没有人能认出是Craig David,类似iPod广告的舞蹈与以往的英伦优雅感相去甚远,各位美女化身派对动物的舞蹈场面既诡异又动感十足,的确很符合美国观众的审美观。Craig David从来都被喻为坚定的英国R&B守护者,但是面对963万平方公里的美国市场,他得承认,成名要趁早,守护可以等待。

《Just Dance》—Lady Gaga

2008年,头上绑着蝴蝶结的Lady Gaga推出第一张专辑《The Fame》。这无疑是向乐坛投放了一枚重弹,自发行以来,单曲《Just Dance》在全美的总下载量已经超过了214万次,并在美国Billboard中连续三周蝉联冠军宝座。对于“一切皆有可能”的Lady Gaga来说,除了衣服着装没有最雷只有更雷外,音乐和舞蹈也以最潮为先,画面充满了夜店感和PoP Rock的风格。舞蹈动作中俨然可见麦当娜和史蒂芬妮的影子,不过在MV里动作不算非常完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YouTube网站上搜索Lady Gaga在《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节目中所表演的《Just Dance》,一些道具的使用使舞蹈的表演感更强。

《《Rumors》》-Lindsay Lohan

什么是成就诺奖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篇3

迄今为止,诺贝尔奖已评选了115届。诺贝尔奖对世界的科学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曾说,“诺贝尔奖把人类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和促进世界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一大原因,也是科学家和研究者们投身科研、潜心研究的目标之一。那么,教育经历、成长环境、老师启蒙、兴趣爱好、后天努力等,到底哪些因素对这些世界级的科学家产生了影响?他们的科学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哪些特质?

兴趣和热情,点燃科学梦想的火种

在很多人眼中,科学家这个称呼略显神秘,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长大成为科学家”的梦想。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人奥利弗·史密斯教授也一样,“7岁那年我看了一本关于超人的漫画,从那时候起我就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虽然那时候的我连科学家的确切定义是什么都不知道”。

在史密斯眼中,科学家就是超人,可以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准确地说,我那时应该是想成为一个发明家”。奥利弗·史密斯的很多科学研究其实并不只是单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些令人愉快的“发明”。“比如我获奖的研究所用的仪器设备,由于没有现成的设备可以买,于是我自己做了一个。”他说。

做科研重要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奥利弗·史密斯一直强调兴趣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建议学生一定要研究自己有兴趣的课题,“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课题,你就去找你的导师给你换一个;如果他不答应给你换,那么,就换掉这个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点都在于“乐在其中,充满信念”。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告诫青年科学工作者说,“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目标,但千万不要把得诺贝尔奖作为自己的目标。如果要我给你们提出什么建议,那就是不要仅仅以能挣多少钱或者爬上什么位置作为你科学研究的动因或追寻的目标。”

对于兴趣,学校的启蒙和培养不可少。“学校在保证学生好好学习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习他们感兴趣的。”韦尔特曼说,“我不是个好学生,因为学的东西太多,在初中的时候我竟然要学4门语言,我都没有兴趣。”然而,他却热衷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并在1999年获得诺贝尔奖。

戴维·格罗斯认为,大学真正的精髓在于真和美。遵照真实、追寻美好,“这两点是学习、研究的精髓,拥有这两点,我们才能认为这是所真正的大学。”格罗斯建议青年学子要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我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们,在中学的成绩考得好,并不等于将来你的职业发展会很成功。重要的是你们要找到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并充分发挥它。”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在讲述了自己求学路、成才的经历时也提出忠告,“对于青少年来说,保持一颗探索、好奇的心,对成才很有好处。”

坚持与钻研,对科学精神的敬畏与崇拜

几天前,《界面》在北卡罗来纳州大学(UNC)医学院采访到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齐兹·桑贾尔。他表示生化研究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的这项研究已经做了35年,其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失败率高达80%至90%。他觉得,生化研究成功的关键要挑选重要、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努力工作,并持之以恒。

著名生物化学专家、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蒂姆·亨特博士鼓励青年学者应该在最初的研究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并培养在微小的线索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遇到困难和瓶颈时更要充满信心地去寻找证据,支持和论证看起来有异于前人的结果和发现。

“当我还是一个10岁孩子的时候,我曾读过韦尼阿明·卡维林的《船长和大尉》,之后,我便终生不渝地奉行着书中那位主人公萨尼亚·格里戈里耶夫的准则:奋斗、探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若列斯·阿尔费罗夫在《科学与社会》这本自传式著作中写道。

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丁努思·韦尔特曼认为,“我们需要有一种品格,就是知难而上。”可见,成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别人放弃的时候,他没有放弃”。

科学研究需要耐心。尽管你在进行一项伟大的研究,也许你处于一流的科研环境中,你仍然不能强求,因为科学研究本身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坚持下来并最终突破了瓶颈,那么对所在领域的影响力将是空前的。沃尔夫冈·克特勒教授强调,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成就都绝非偶然。美国很多大学也是在长期的科研积累过程中才获得了重大突破。这个过程,麻省理工学院积淀了超过一百年,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甚至更久。在他看来,对于一件非凡的工作,很多科研工作者都希望尽快提前完成;但科学研究这些事情,有时候还就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累。

科学研究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在经历了一整天的工作后或当您感到渐渐失去耐心时,应学会释放压力。沃尔夫冈·克特勒教授告诫后来者,“对于真正的科学家来说,进行科学研究并指导学生……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因此给自己带来过多压力,我们需要保证自己有办法协调好这些压力”。

严谨和认真,通向成功的科研态度

据媒体近日报道,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研究青蒿素的时候,为了准确把握疗效“以身试药”,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当时动物试验过了,药走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耽误一年。”屠呦呦说,“那时候也不考虑荣誉不荣誉,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勤劳勇敢的科学实验,要想取得划时代的科学成就无异于天方夜谭。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在科研中不仅治学严谨、专心致志,而且非常喜爱物理学实验,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有时为了科学实验,他四处奔波,走遍波士顿及佛罗里达州,以便找个强力磁场进行他的“量子液体实验”,他在工作时很少理会身旁其他事情,以致他的研究工作非常出色、非常高效。

另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科学研究中就非常重视实验,他在诺贝尔奖获奖发言时特别强调实验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他讲道:“中国有一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在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在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都倾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是从实验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学生们的兴趣,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诺贝尔奖并不青睐功利主义者,只有具备科学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获此殊荣。纵观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名单发现,90%以上的奖项都被授予在基础科学方面取得重大发现与理论成就的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偏爱基础科学成果的传统,对于激励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使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基础科学研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为什么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信仰上帝 篇4

传统的教育经常会让我们走进一种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误区当中,比如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一直以来在我们心目中,两者是互不相容甚至是你死我活的状态,可惜事实让我们大跌眼镜。

信耶稣的科学家有谁

1、伽利略: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

3、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

4、牛顿: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5、爱迪生: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

为什么牛顿信上帝

牛顿的三大定律,描述了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可以这样说,牛顿对“动”起来之后的世界的解释是清晰明了的,但对宇宙是如何“动”起来的是无法解释的。世间万物,日月星辰,为什么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这“最初的一击”是从何而来的?沿着这里思路推理下去,最终牛顿把这个“最初的一击”归结为上帝。牛顿也就从科学家走到了神学家。

牛顿的宗教信仰

牛顿是一个虔诚的教徒。

1、牛顿不相信耶稣是神,他不相信三位一体的理论,他也不相信不死的灵魂。在牛顿的眼里,崇拜耶稣是一种神像崇拜,是一种基本的罪。牛顿视上帝为一位强大的创造者,但是他不同意上帝会造出一个完美的世界来而无需他的干预。

2、牛顿每天都研究圣经 , 他试图发现圣经所隐藏的信息以及尝试解释圣经的含义,他想从圣经中提取科学的信息。

上帝粒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上帝粒子对人类意味着人类在探索宇宙真相的过程中,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上帝粒子的发现,使人类陷入非常尴尬的困境:不但宇宙本身、就连人类也同样是不存在的。

我的理想是科学家作文 篇5

当我看到家里的电灯时,我自认后想起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是他照亮了我们的夜晚;是他帮助了无数的人们。我之所以想当科学家,是因为发明了东西就可以帮助许多人。

如果要实现理想,必须要注意每个细节;注意脚下的花花草草;注意任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是事。从中都有可能发现一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电灯、电视机、电脑、电风扇千千万万的电器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成功的。所以,做科学家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持不懈相信自己,相信有成功的一天。

我的梦想是科学家作文 篇6

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梦想,大家的梦想千奇百怪,有的想当飞行员,有的想当小鸟自由自在,而我的梦想是想当一名科学家。

我当了科学家以后,要制造防导弹玻璃,它可以保护我们和重要物品,导弹也炸不碎。我还要发明电子纸,在这上面写字,它会提醒错字,纠正笔画,能回答各种问题,它还可以多次性使用,只用点一下上面的清除键即可,它还能帮老师批改作业。现在我要露出我最得意的发明——人造云,它是一片可以让人站立的云,这片云有两个功能,一种是可以随时食用,另一种是可以穿越时空,想在哪出现就在哪出现。

梦想是成功的动力,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实现我的梦想!

法学家是干什么的 篇7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给受试者展示卡通漫画或者电影《天堂里的陌生人》中的一个搞笑片段。期间,他们将受试者的脸部录到录像带上,然后在对他们的真实笑容和微笑进行区分并编码。因为有时候即使并没有什么好笑的东西,而仅仅出于礼貌或者隐藏负面情绪,受试者也会微笑或者大笑,所以研究人员专注于一些比较微妙的信号。

“比如眼睛周围的肌肉,它只在人们真正微笑及大笑时产生鱼尾纹,这就是一条重要线索。”共同作者、来自日内瓦大学的UrsulaBeermann说道。

研究人员同时收集了受试者的唾液样本,以分析他们5- 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5-HTTLPR) 的长短等位基因。实验数据表明,有着较短等位基因的人显示出更积极的情感表达。具体而言,相比长等位基因的人,他们更容易发出真实的微笑和大笑。

经济学家为什么“挨骂” 篇8

他们的被骂有道理吗?

经济学家因言论被骂已不新鲜。

始自三年前的“郎顾之争”,让中国几乎所有出名的主流经济学家,都在民意面前遭遇了 “滑铁卢”。其后经济学家面对的公共发言环境变得愈发严峻。

今年6月,在上海出席某论坛的吴敬琏说,“我知道我说这个话一定要挨骂,中国的电力能源价格偏低,涨价是必然的。”在一片声讨电力和石油等垄断巨头以行政之力推高公共品价格的时候,吴敬琏此言很容易被再次戴上“垄断利益代言人”的帽子,上一回,是他在两会上发言被人曲解为春运涨价合理时。

而被形容为“背负长达25年骂名”的张维迎更是经济学家中遭遇非议最多的学者之一,2006年他在《理性思考中国改革》文中的一句“官员是改革中相对利益受损最大的群体”引来各种“口诛笔伐”之声,至今不歇。

最近的一次争论又集中在茅于轼身上。7月底,他的一篇名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文章遭遇学者薛涌《为富人说话能为穷人办事吗》的质疑和批判,由此,点燃了今年经济学界最热门的一场“贫富之争”。

我们看到,从吴敬琏、周其仁、张维迎、樊纲,直到今天身体力行地为穷人办事却说要为富人说话的茅于轼……经济学家挨骂的名单上,在不断添加一串串新的内容。

他们被骂似乎完全有理由。

市场化改革走到今日,贫富差距扩大、腐败、社会不公等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矛盾日益凸显。在此关键阶段,任何为弱势群体说话的主张,不管结果是否有效,总会因其道德的无比正确性而得到民众喝彩。

但这些经济学家似乎并不愿意这样做,不仅不打算这样做,他们甚至还尝试坚持以理性思考面貌的一再为富人的正当性辩论。也正因此,在“民意”与“市场化”的理想、现实矛盾间艰难探索的经济学家,就承担了最多的压力和责难。

“当下中国的贫富差距,无疑已超出了公众的承受底线,发展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这不是因为公众不能正确对待贫富差距,而要求什么平均主义。从根本上说,这是致富机制有了问题。贫不当贫,富不当富的现象引起社会心理的失衡,激起了公众的普遍愤怒和抗议。”谁说的?

此种背景下,经济学家一以贯之的市场体制信念和日益升起的对市场、对改革的怀疑之间就产生了更多的碰撞普通群众把看不到改革预期结果的失望情绪一股脑洒在经济学家身上。

然而,正如时评作者笑蜀上述所说,现在应该反思的是致富机制亦即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鼓励仇富。富裕本身不是罪,人人有权致富,有罪的只是不公正的致富机制或者说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那些凌驾于市场体系之上无处不在、难以约束的畸形权力是造成罪恶的根源。

上一篇:腐败案件观后感下一篇:温家宝总理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