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精选5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 篇1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法律都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而建立的,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不仅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保护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不仅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而且也维护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自然环境、自然秩序。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更注重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综合性:由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与保护环境资源的各种社会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决定了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行为进行综合性的调整。(3)科学技术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科学技术性,这是广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家门一致认同的环境资源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重要差别,环境资源法的科学技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法律部门,所以它的法律规范必然体现对于自然规律的遵守。② 环境资源法的科学技术性还体现在它是通过调整一定领域的社会关系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所以他必须体现自然规律尤其是生态学规律的要求。把大量的有关技术规范、环境标准、操作规程、控制污染的各种工艺技术等御用于环境立法之中。(4)公益性:目前,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与资源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要求,保护环境资源的

事业已经成为公益性的事业。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历史必然性的依据和标志:第一,环境与资

源保护法有其所调整的明确的、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第二,我国近年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发展很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已经形成。历史必然性:①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以致必须由国家来承担保护和管理环境的职能。②国家对环境的管理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法律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污染防治技术和工艺的发展,使国家通过颁布大量环境与资源法规,对环境进行经济的、技术的综合管理已成为必要。③环境与资源的整体性和环境保护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把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社会关系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保护和调整。

4生态学的基本规律:①物物相关②相生相克③

能流物复④负载定额⑤协调稳定⑥时空有宜。

5环境管理的原则:①综合性原则②区域性原则

③预测性原则④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6征收排污费的办法:根据相关规定,直接向环

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按条例规定缴纳排污费。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在缴纳排污费。排污者建成工业固体废物储存或处置设施、场所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或者原有设施、场所经改造符合环保标准的,自建成或该造完成之日起,不再缴纳排污费。依照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向大气海洋排放污染物的,依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加倍缴纳排污费。依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缴纳排污费,以填埋方式处理危险废弃物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其排放的种类和数量,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按照噪音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产生噪音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音标准的,按照排放噪声的超标声级缴纳排污费。排污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足额缴纳排污费的,收缴部门责令其限期交纳,并从滞纳之日起加收2%的滞纳金。

7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是最早见之于

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在2000年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将限期治理规定纳入行政法律责任规定的范畴。限期治理的对象及其决定权限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污单位。第二,在特别保护区域内超标排放污染物的。

8突发环境事件的定义和分类: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地区稳定,政治安定等造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包含三大类;第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第二,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第三,辐射环境污染事件。

9自然资源许可证,从其性质看,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资源开发许可证;二是资源利用许可证;三是资源进出口许可证。

10自然资源费的分类:1开发使用费。2补偿费。3保护管理费。4惩罚性收费。

11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无过错责任,行为的违法性。损害结果,因果关系。

12环境污染与其他公害的的具体特征;1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且这些活动的大多数通常是在生产生活活动中进行的。2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以环境质量的改变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为媒介影响和危害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3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都是损害的结果。

1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的一般规定:1.固体废物法律控制的的监督管理体制。2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具体规定。

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国家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对城镇设置、工农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这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自然资源规划制度: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各地区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规划期内对管辖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所作的总体安排。

3行政处理:行政处理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相应法律、法规和规章所确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和任务,而依行政相对人申请或依职权处理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义务事项的具体行政行为。

4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

5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特殊的自

然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而划定的区域。

6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

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矿藏等。

7生态平衡: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

成、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学上把这种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案例1.(1)甲的抗辩理由是否成立?

答:不成立。根据我国有关规定,没有违反法律规定而造成的他人的损害,也应该承担民事责任,所有废水达标排放也侵害了他人利益,抗辩不成立。(2).结合本案谈谈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及特征。答:根据有关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而本题举证责任倒置。

2.(1)该土地租赁协议是否有效?为什么?

答:协议无效。根据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不得占用耕地。

①国土资源部门能否调查处理?为什么?

答:可以调查处理。根据相关规定,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工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

②如何取得土地使用权?

答: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基本农田、耕地超过35公顷的和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

3.(1)环境部门对治炼厂的处罚有没有法律依据?答:有法律依据。对违反有关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2)环境部门的处置的是否得当?

答:不妥当。此事件属于特别重大环境事件,不能罚款了事,应当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在一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3)治炼厂的抗辩理由是否成立?

答:不成立。治炼厂以的暴雨作为抗辩理由是不能成立的。治炼厂若要以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主张免责的话,就必须证明受害人的损害完全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而且这种自然灾害必须是不可抗拒的。

此外,其还须证明自己在灾害发生时已及时采取了合理措施但仍无法避免环境污染损害结果的发生。村民饮用喝水中毒是因为治炼厂没有及时处理有毒工业废渣造成的,所以应当赔偿损失。

4.(1)火电厂的理由是否成立?

答:不成立。征收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并不是行政处罚,不以违反行政法律法规为前提条件,与行政处罚性质不同,适用条件也同,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因此,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事业单位,仍然应当依法缴纳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

(2)环保机关的处理有无不妥之处?答:有不妥之处。

5.造纸厂是否对村民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答。承担(2)缴纳排污费是否合法?不缴纳怎么办? 答:合法。根据有关规定,污水达标排放也要缴纳排污费。如果排污者拒不缴纳排污费,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依照职权处以应缴费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包邮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整顿

论述

1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

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是维护清洁适宜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三是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

一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产生,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首先要以现行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关系。同时,还要有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即法律事实的出现。因为,一般来说,法律规范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关系的除了社会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要素

主体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又称“权义主体”或“权利主体”。在我国,包括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

内容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某种权能或利益,它表现为权利主体可以自己作出一定的行为,或相应地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主体承担的义务是指必须履行某种责任,它表现为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不能作出某种行为。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称“权利客体”或“权义客体”。一般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财富和其他权益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只有物和行为。⑴物。是指可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品或其他物质。⑵行为。是指参加法律关系的主体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3环境问题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环境问

题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性,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不象其他社会问题或法律问题一样具有较快的反应性,除排放高浓度物质污染环境直接造成人体健康或生物损害的事例外,大多数环境损害都是在人们无法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的。②事后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费用巨大,在经济上不合算。以“先污染后治理”的一些发达国家为例,在60-70年代,这些国家的环境投资一般要占到国民总产值的1%到2%。③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控制人为活动的措施无论如何都只会对维持现存地球生态系统有益,而不能等到“冷”或“暖”的结果出现。否则,后悔也为时已晚。

4.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

制,是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后,在不少省市开展起来的一种把环境保护的任务定量化,指标化,并层层落实的管理措施。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实行这样一种环境管理措施有许多好处,1:有利于把环境保护的任务真正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计划,使环境保护任务得以真正落实2:实行责任制,把各级领导的责任层层分解并落实,把环境保护的任务定量化,指标化,加强了环境管理3:相应地简历各种配套措施好支持系统,如定量化的监测和监督系统,定期的检查考核制度,相应地奖惩办法等,这样就促进了环保机构的建设,强化了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5.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分为两大类,1:规划和专项规划 2: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的报告书;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6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性质是什么?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环境标准是我国环境法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特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环境标准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规范性,它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和尺度。环境标准同法律一徉也是一种具有规范性的行为规则,它同一般法律不同之处只在于,它不是通过法律条文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是通过一些定量性的数据、指标、技术规范来表示行为规则的界限,来调整人们的行为。(2)环瑰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在某些情况下,违反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环境标准的制定像法规一样,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7环境标准在国家环境管理中起的作用。环境标准是制定国家环境计划和规划的主要依据。国家在指定环境计划和规划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环境目标和一系列环境指标。他需要在综合考虑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使环境质量控制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上,也就是说要符合环境标准的要求。环境标准便成为制定环境计划与规划的主要依据。环境标准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基础与依据。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8.环境民事诉讼的特点和相应地法律规定。(1)起诉资格的放宽。进入21世纪以后,法学界有人建议,应该在环境民事诉讼中建立环境公益起诉制度。(2)举证责任的转移。有的国家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与判断中,采取了举证责任“转移”亦称“倒置”的原则。(3)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在一般民事诉讼中,要求原告提出侵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并提出直接证据;但是,环境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十分困难和复杂。(4)诉讼时效。《环境保护法》第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9论述生活饮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主要内容:首先,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规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

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其次,禁止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水体排放污水;禁止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为一级保护区内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超过国家规定的或者地 方规 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耳机保护区内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 毒有害物品的码头

10论述关于林权的规定:林权又称森林权,是

指森林法律关系的主体对森林,林木或者林地的战友,适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我国森林法把林权分为国家林权,集体林权,机关团体林权和公民个人林权。除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以外,森林资源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全民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由营造单位经营并按照国家规定支配林木收益;集体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归单位所有;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集体或者个人承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承包后种植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者个人所有。我国法律对林权的保护,主要采取确认权属、返还非法占有、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等措施。

11论我国的矿业权制度。A矿产资源所有权是矿

产资源法律关系主体对矿产资源占有、使用、收益

和处分的权力。B探矿权是指在依据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C采矿权是指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规定的范围内采矿资源和获得所采的矿产品的权力。D取得探矿权、采矿权必须具备法定条件,并申请和管理部门的审查及批准,依法办理登记同时要取得矿产资源勘查区可证、采矿证。E探矿权、采矿权可以依法转让。

12关于渔业养殖和捕捞作业的规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 篇2

【关键词】招录培养体制 环境保护法 公安法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71-03

2008年,国家11个部委联合下发《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国各政法院校招录培养试点工作全面开启。在招录培养体制下,学员主要是从退役士兵和本科、大专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学员,并通过各政法学校进行定向培养,学员合格毕业后直接到其所服务的基层机关工作,通过这一培养形式来加强政法队伍整体素质的建设。因此,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专业课程主要是根据政法人才教育培养要求和社会需求来设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的法学课程体系中,并未设置环境保护法课程,学生无法学习相关环境法律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的培训,不利于其在今后的环境执法活动中处置相关案件。鉴于此,应重视设置环境保护法课程在公安法学中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招录培养体制的现实意义,以适应公安环境执法实践的要求。

一、公安法学设置环境保护法学的现实意义

(一)招录体制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1.培养复合型政法人才的需要。公安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依据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设置的,除应具备新时期政法干警的业务技能如公安治安、侦查等警务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特别是执法中会应用到的法律知识。由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安机关执法人员作为执法主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环境案件的处置中,这就要求他们具备相关的环境法领域的理论和业务技能,不仅能处理刑事犯罪、治安纠纷等案件,同时也能在环境领域进行案件的处置。因此,基于复合型政法人才的培养需要,同时基于公安队伍中对于环境法律人才的需要,应当在公安法学的课程体系中,设置环境保护法的课程及相关教学配套资源。

2.培养职业型人才的需要。由于招录体制下招生即与公务员招录挂钩、“入学即入警”的招录模式,因此,公安院校对学员的培养模式,应结合公安职业需求,突出公安职业特色。目前,在我国招录培养体制中,部分省区市定向培养的委托部门中包括基层森林公安局,而对于森林公安定向委培的学员的法学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森林公安工作的特点,如森林执法涉及的《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论知识,强化职业型人才培养方向,使学员毕业后在岗位上能及时处置各种环境法律实务问题,适应其职业的要求。而对于其他毕业后服务于基层派出所的委培学员,同样会在日后的环境执法中处置相关案件,若委培学员掌握了一定的环境法律技能,就能在环境执法中全程参与,更好地化解矛盾。

3.培养实务型人才的需要。在公安执法实践中,面对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涉及专业性的环境法律技术规范术语,如环境标志、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等各种技术规范和技术术语,这些技术规范都具有法律约束力,比如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大气污染物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噪音污染防治法》中都规定了相应的标准,如果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行为属于违法,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严重污染环境,造成公私财产受到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触犯《刑法》相关规定的,则构成犯罪,将受到刑事追究。因此,在办理这类环境污染案件时,公安民警在执法、或协助执法的过程中,都应掌握相应的环境法律知识及实务技能,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二)公安环境执法实践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设置公安环境执法机构。在公安环境执法形势下,应当在招录培养体制的公安法学设置环境保护法课程,以满足公安环境执法实践的需要。

1.公安环境行政执法活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环境监管体制中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属于环境监管部门之一,同时,在《大气污染防治法》《噪音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中,都规定了公安机关的相应行政管理职能,如在突发噪音的批准、限期治理、调查取证、环境行政处罚等环境行政执法,公安机关都承担相应的法定职责。环境行政执法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公安机关进行社会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在公安环境行政法治中,公安执法人员应当具备处理相关的环境法律问题的相关技能。

2.公安环境刑事法律中的执法活动。我国刑法中专门规定了滥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罪、非法狩猎罪、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等刑事罪名,在公安执法中,不仅应当掌握刑法的相关刑罚规定,同时也应当具备相应的《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水法》等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具备一定环境法律思维,能在执法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如在非法狩猎罪的案件处理中,需要了解此罪名的犯罪对象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之外的动物,并具备情节严重的行为(如未持有狩猎证或者数量较大的),则构成犯罪。在刑事执法实践中,掌握了一定的环境法律知识,才能在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中有明确的区分和界定。

3.公安环境民事法律的执法。现阶段,环境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是引发矛盾的一大隐患,人们对于自己的环境权益的维护意识也越来越重视。一些环境事件引发的冲突,也需要公安机关进行调节和处置。这需要公安执法人员了解民事中的环境问题所适用的归责原则(如无过错责任的适用条件、原因),并对相关的环境民事诉讼时效有一定的了解(如一般环境诉讼时效为3年,区别于其他民事诉讼时效2年的相关规定),这样可以更好地在环境民事执法中处理相关问题,同时,对于一些未构成环境违法、犯罪的民事案件可以进行调节,化解社会矛盾。

二、目前招录体制下环境保护法课程设置的存在问题

(一)不够重视环境保护法课程

环境保护法学在2007年被教育部列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在招录体制下,目前的法学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刑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未设置环境保护法课程,这就无法满足学员毕业后的环境执法需要。同时,在刑法、民法的教学中,无法突出对环境制度的讲授,比如刑法课程中,一般注重危害公共安全罪、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等内容的讲授,但对于与环境相关的罪名、刑罚的理论内容一般都不是重点讲解内容,有的时候甚至省略不讲,实务中的环境刑事案件更是难以在刑法课程中得以分析。而对于民法课程而言,一般突出在民事范围内的案件及其赔偿问题,同样较少以环境的角度进行民事上的归责原则和环境之诉讼时效进行讲解。因此,在没有设置环境保护法课程的情形下,在其他法律的课程中同样缺少环境保护法相关知识的讲授和考查。

(二)环境保护法教学师资不足

根据教育部要求,在招录体制下,各相关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同时,应注重从实务部门聘请业务骨干来校授课。环境保护法本身是一门较为边缘性的法学学科,涉及多门专业知识,教师除讲授相关环境学、生态学和环境法学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当对环境法学的实务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满足环境保护法课程的教学要求。但现实中,很多招录体制的公安院校,对于环境保护法专业的教师较少,并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更难得,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同时,在招录体制下的一些法学主干课程,对于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尚在改革阶段,少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中,被聘请的一些实务型的专家,较多集中在刑法、行政法课程讲授、训练上,有关环境保护法学的专家、业务骨干难以出现在邀请之列。

(三)设置环境保护法的教学条件不足

环境保护法的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但现阶段,大多数公安院校的场所、设备和经费都比较缺乏。例如,对于环境执法需要的仪器设备如水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噪音污染监测等,学校无法提供这些教学设备;对于环境标准样品如水体样品、大气样品、土壤样品等,学校缺乏此类教学样品;对于危险化学品污染、放射性物品以及电磁辐射污染等的环境问题处置所需要教学场所,大多数公安院校也难以满足。由此可知,学校缺乏相应的教学条件,不利于环境保护法课程的实践教学的开展,无法适应环境保护法的教学需求。

三、招录体制下环境保护法课程设置建议

(一)增加环境保护法课程

根据招录培养体制的相关文件规定,教育部和中央有关政法部门应根据职位能力需求和职业特点,按照应用型、实战型人才需求,委托培养试点院校合理设置专业,组织有关专家研制、审定培养方案。现阶段,应将环境保护法编入招录体制公安法学的课程体系。对于环境保护法的课程设置,课时应当不少于40课时为宜,其中实践课时应不少于6课时。同时应编制招录体制下的环境保护法配套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能够掌握相关法律规定及其处罚措施,通过对环境保护法课程的学习培养一定的法律思维,正确衡量和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置身到公安环境执法实务中去。

对于招录体制培养的学员,设置环境保护法不仅应使其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应熟悉相应的实务技能,以符合岗位的需要,这样才能在基层单位中胜任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据了解,我国部分高校中的环境法学院,专门将环境法实务的设置为独立课程,而在招录体制下,由于课时所限,可以将环境法实务环节设置到环境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同时,环境保护法应紧密结合公安岗位职业特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如对于噪音污染的事件,这类社会噪音由公安机关负责处理,依据《噪音污染防治》和相关规定进行执法,需要掌握噪音值的监测操作,以及对于噪音区域的判断,对于昼间和夜间不同时间段的存在不同噪音分贝值的规定的了解,以此进行实务训练,真正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尽量在学员的实训、实习中以“学为用”、“练为战”为指导,面向基层,面向实战,精讲多练,强化实践教学的成效。

(二)增加环境保护法教学的师资力量

招录体制下的公安环境法学课程的师资,应由教学经验丰富并具有一定实务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环境保护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多部环境法律、法规,因此,由于环境法律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专业知识扎实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在讲授中,改革“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具备一定环境实务的教师更能将理论融汇到实践案例中进行传授,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双师型教师,如律师、环境影响评价师等专业人才,在教学中更具优势。

同时,2008 年8 月公安部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制定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及试点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该通知强调应由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共同负责学生培养,并且规定,公安机关应当配合公安院校进行招录体制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因此,可以在环境保护法的实践环节聘请环境实务专家人才进入课程传授经验,比如,可聘请基层(特别是像环保派出所、环保公安办事处等机构)的相关办理过环境案件的业务骨干,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讲授,或者选择举办环境实务讲座、公开课等形式,通过专题讲座让更多的学员能接触到环境执法实务,并在专家的环境执法的经验中进行更深入的实践技能训练。

(三)进行校局联合

首先,公安院校和基层公安机关的联合。校局合作是公安院校办学的新理念,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多方式的协作,实现双赢的工作机制或办学模式,校局合作可以将公安局、公安派出所变成环保法课程实训的场所,学生有了比较固定和规范的实习基地,更好地培养其警务处置能力。

其次,公安院校和环保局的联合。一方面环保局可以有效地将科学的、先进的、直观的环保法律理念传授给学员,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环保局的资源优势实现对学校环保教学的支持,解决学校的环保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通过学校与环保局合作的渠道,使用环保教学仪器和设备,搭建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效平台。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禁止以行政处罚代替案件移送。这就使得环保机关和公安机关在执法实践的案件移送中有一定的司法工作衔接环节,学生可以在校局联合的模式上,提前接触到这一实务环节,在日后的执法活动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环境执法。

最后,学校和林业局的联合,林业局下属机构,如湿地保护局、森林保护区等相关管理部门的合作,建成招录体制的学员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环境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公安厅环保总队打响环境安全保卫战[EB/OL].(2013-09-19)[2013-09-19].http://www.cpd.com.cn/epaper/rmgab/2013-09-19/02b-1.html

[2]刘超.昆明环保警察制度的借鉴与思考[J].环境保护,2011(21)

[3]2012年广西政法干警招录公告[EB/OL].(2012-08-07)[2012-08-07].http://www.chinagwy.org/html/zkgg/zj/201208/57_41547.html

[4]2011年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EB/OL].(2010-06-28)[2011-8-09].http://zf.chsi.com.cn/news/2010062801.html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 篇3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地震具有巨大的能量,但由于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限制,不仅不能用来改善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反而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不能称之为自然资源。这说明自然资源具有的属性是()

A.相对性 B.整体性

C.可使用性 D.有限性

2.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均将限期治理的决定权赋予()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共同行使

3.环境影响评价属于环境质量评价中的()

A.预断性评价 B.回顾评价

C.现状评价 D.法律性的评价

4.《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

A.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 B.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C.超标排污收费制度 D.重点污染物排放量的核定制度

5.某村庄的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民李某,后来在土地下面发现有稀缺矿藏,享有该矿藏所有权的是()

A.村集体 B.李某

C.国家 D.三者都有份

6.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禁止进口固体废物

B.限制进口固体废物

C.可以进口固体废物

D.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或者不能以无害化方式利用的固体废物

7.根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

A.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B.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

C.所有的野生动物 D.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

8.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的情形为()

A.较大环境事件 B.重大环境事件

C.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D.一般环境事件

9.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下列对象应当缴纳排污费()

A.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交纳污水处理费的B.排污者建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设施、场所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C.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D.排污者原有设施、场所经改造符合环保标准的,自建成或改造完成之日

10.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的区域是()

A.核心区 B.缓冲区

C.规划区 D.试验区

11.法律“生态化”的观点在国家立法中受到重视并向其它部门法渗透的特点是在环境法的()

A.发展阶段 B.产生阶段

C.萌芽阶段 D.完备阶段

12.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尤其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规定体现的生态规律主要是()

A.“物物相关”律 B.“相生相克”律

C.“能流物复”律 D.“负载定额”律

13.我国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机构是()

A.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C.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D.环境保护部

14.通常情况下,要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应当实行()

A.浓度标准 B.总量控制标准

C.排放限额标准 D.时限排放标准

15.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下列不能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是()..

A.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B.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C.商业住宅用地

D.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16.按照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将大气污染分为煤烟型污染、特殊型污染及()

A.石油型污染 B.工业型污染

C.农药型污染 D.生活型污染

17.《森林法》规定,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工程建设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审核批准后,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

A.森林植被恢复费 B.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C.林业基金 D.封山育林费

18.根据《渔业法》的规定,责令改正、责令限期经营开发利用、责令补办养殖证等行政处罚形式属于()

A.能力罚 B.财产罚

C.申诫罚 D.行为罚

19.为了保护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了一部公约,该公约是()

A.《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B.《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C.《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口、出口和转移文化财产权的公约》

D.《海牙公约》

20.“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在国际环境法的历史中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A.国家管辖范围以外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跨界污染引起的环境责任与赔偿

C.可持续发展

D.国际环境法的执行

21.根据《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对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的制度是实行生产前和进口前的()

A.事先知情同意程序 B.申报登记

C.分类管理 D.报备管理

2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比例为()

A.65%以上 B.70%以上

C.75%以上 D.80%以上

23.根据2002年修订的《水法》的规定,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实行()

A.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B.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C.统一管理体制

D.分级分部门管理体制

24.根据《刑法》第338条的规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最高刑期为()

A.10年 B.20年

C.无期徒刑 D.7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5.具有全球性并直接影响整个生物圈某些机制平衡的三大大气污染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酸雨 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E.臭氧层的破坏

26.必须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单位是()

A.生产危险化学品的单位 B.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

C.经营危险化学品的单位 D.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单位

E.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

27.下列属于《水法》规定的“水资源”范围的是()

A.空气中的水 B.地表水

C.地下水 D.动植物体内的水

E.海水

28.有毒有害物质和行为的国际法律管制主要包括()

A.放射性物质的国际法律管制 B.危险化学品和农药的国际贸易管制

C.持久有机污染物管制 D.化学物质管制

E.废弃物质管制

29.从性质上区分,下列自然资源许可证的类型包括()

A.资源勘查许可证 B.资源开发许可证

C.资源利用许可证 D.资源进出口许可证

E.资源运输许可证

30.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保部门向公众公开信息的具体阶段是()

A.环评后阶段 B.环评开始阶段

C.环评进行阶段 D.环评审批阶段

E.预评价阶段

31.根据《草原法》的规定,我国草原立法的目的是()

A.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 B.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C.发展农业生产 D.发展现代畜牧业

E.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违法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的行政处罚措施是()

A.责令限期改正 B.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C.警告 D.罚款

E.责令关闭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3.简述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34.简述“三同时”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35.简述我国水土保持的主要管理制度。

36.简述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中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38.论述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甲厂新建投入生产,同时投入运营的还有该厂的污染物处理设施。甲厂运营三个月后,认为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运营增加了企业成本,遂私自决定不再运营该设施。当地有一农民乙在甲厂投产后,就从甲厂的排污渠中抽水养鱼,以利用污水中的养分。但自从甲厂停止运行污染处理设施后,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大大增加,乙鱼塘中的鱼因为养分过多开始大量死亡。乙遂向法院起诉,要求甲厂赔偿损失。

问:(1)甲厂停止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2)甲厂是否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为什么?

40.某水泥厂未经许可将用于生产的放射性物质钴60封存于山洞,且该厂疏于管理,并未作出具体警示以告知其危害性等,致使该物质被附近一村民甲误以为贵重物品偷走并藏于该村一旧屋中。钴源造成放射性污染,致使该村民甲及附近的十户村民受到放射性损害,乃至生病住院治疗。

问:(1)对于该村无辜受害的村民,其损失由谁赔偿?为什么?

资源与环境法学论文 篇4

学 院:资源环境学院 班 级:环科一班 姓 名:戴宇霆 学 号:201240463117 课程论文题目:自然环境保护公益组织的简介与发展

课程名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自然环境保护公益组织的简介与发展

学生:戴宇霆

(资源环境学院环科一班班级,学号2012404631147)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各界民间组织蓬勃兴起、快速发展,已成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民间组织中最活跃的环保民间组织,已成为推动中国和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环境,公益,自然

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空间,而人类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员。不能离开地球而生存,自然保护就是保护地球,从而人类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从而环境保护的公益组织也渐渐兴起。

一、自然环境保护公益组织简介

环保民间组织是以环境保护为主旨,不具有行政权力并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性服务的民间组织。相对于政府而言,民间环保组织是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在人事、财务、机构设置、内部管理、环保工作等方面享有自主权;相对于市场而言,民间环保组织是非营利组织(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环境利益为宗旨。以下是是五个国际性的环保公益组织的介绍,包括其主要的工作方面以及所作出的卓越成就,虽然有些做法还值得我们再三的思考,环保与科技发展的关系。1.世界环保组织(IUCN)

全名为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缩写为IUCN,该组织历史悠久,1948年即在瑞士格兰德成立,是政府及非政府机构都能参予合作的少数几个国际组织之一。由全球81个国家、120位政府组织、超过800个非政府组织、10,000个专家及科学家组成,该组织共有181个成员国,实际工作人员已超过8500名。组织每3年召开一次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

IUCN旨在影响、鼓励及协助全球各地的社会,保护自然的完整性与多样性,并确保在使用自然资源上的公平性,及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2.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之一,在全世界拥有将近500万支持者和一个在90多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WWF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该组织的标志为大熊猫。

3.全球环境基金(GEF)

GEF是关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土地荒漠化的国际公约的资金机制。GEF通过其业务规划,支持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国家水域、臭氧层损耗、土地退化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点领域上开展活动,取得全球效益。自1991年启动以来,GEF已通过1000多个项目,向14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提供了大约40亿美元赠款,并从各种渠道吸引了120亿美元的项目融资。2002年8月,32个捐资国保证,在随后4年内,向GEF提供近30亿美元,用于GEF活动。

4.国际绿色和平组织

1971年,12名怀有共同梦想的人从加拿大温哥华启航,驶往安奇卡岛(Amchitka),去阻止美国在那里进行的核试验。他们在渔船上挂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绿色和平”。尽管在中途遭到美国军方阻拦,他们的行动却触发了舆论和公众的声援。次年,美国放弃在安奇卡岛进行核试验。在此后的30多年里,绿色和平组织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 的环保组织之一。该组织继承了创始人勇敢独立的精神,坚信以行动促成改变。同时,通过研究、教育和游说工作,推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绿色和平组织在中国的环保项目包括气候与能源项目—致力于减缓由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造成的气候变化,还有致力于消除有毒污染物的污染防治项目,森林保护项目品等。

5.地球之友(Friends of Earth)

在香港地区创立的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是著名的环境非政府组织之一,还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与其他环境组织一样,地球之友近年来也改变了就环境问题谈环境的做法,转而将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及发展问题联系起来,既扩大了活动领域,也扩大了影响。自1983年成立以来,“地球之友”曾经走过一段艰辛的路。在香港的超级物质主义的大潮流下,“地球之友”仍然坚守使命,捍卫公众利益,维护环境公义,不屈不挠地推动环保,反对扩充发电厂、滥用杀虫剂、侵占郊野土地、关注过度消费、城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填海和环境管理失误等问题。二我国环保民间组织

各类民间组织蓬勃兴起、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在多领域、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间组织中最活跃的环保民间组织,已成为推动中国和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1973年,我国第一次召开了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1978年5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这是最早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我国第一个环保民间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推动民间的环境科学学术交流与研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1年辽宁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注册成立

1994年“自然之友”在北京成立,我国由民间自发组成的环保民间组织相继成立。这一时期是中国环保民间组织诞生和兴起阶段。1.我国环境保护公益组织类别

一是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如“国”字头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华环保基金会,地方上的辽宁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等;

二是由民间自发组建的民间环保组织,如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自然之友”、“地球村”、环保志愿者群体、网络通联型组织、以非营利方式从事环保活动的其他民间机构等;

三是学生环保社团及其联合体,包括学校内部的环保社团、多个学校环保社团联合体等;

四是国际民间环保组织驻中国的机构,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等。规模

2、规模

2005 年7—12 月,中华环保联合会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现状调查研究”,从数量上看,截2005 年底

1400 1200 1000

8006004002000政府部门发起民间自发形成学生组织国际驻华机构数量而截止到2008 年10 月,全国共有民间环保组织3 539 家,其中由政府发起成立的环保组织1 309家,学校社团组织1 382家,“草根”的环保组织有508 家,国际环保组织驻中国的机构有90 家。

3.社会作用

1、倡导环境保护,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是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开展的最普遍工作。

2、作为一种民间力量,环保组织对政府与企业的环境责任开展社会监督,并且能够参与环境决策,为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现阶段,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已经深入农村,积极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绿色经济,在保护环境中实现扶贫开发。

4、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享用权是法律赋予公众的基本环境权益。

3、我国环保社团面临的问题

一,对环保社团的认识不到位一些政府部门对环保社团的积极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存在重管理轻发展、重限制轻扶持的思想,缺乏积极主动促进环保社团发展的热情;一些企业尤其是污染企业担心环保社团的发展壮大,对其监督的力量加大,怕增加成本,影响发展;公众对环保社会团体了解的还不够深,环保志愿服务的意识还很淡薄。因此,导致了对我国环保社会团体作用的认识不到位,影响其生存和发。也为开展活动、吸引人才、筹集资金、招募志愿者带来了困难和阻力。

二,环保社会团体的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环境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而政府对环保社会团体的资助极少,加之社会公益捐助意识淡薄,环保社会团体提供有偿服务获取生存资金的能力较弱,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环保社会团体经费严重不足,生存困难。

三,参与政策制定和社会监督的渠道不畅

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对环保社会团体实施环境监督,心存戒备和疑虑,持消极态度,导致环保社会团体不能正常参与环境的一些政策研究、法规建设、污染防治、公众参与等重要活动;再加上环境听证制度、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不能实行及时和有效的监督

四,公众参与环保社会团体的活动还不普遍

其主要原因是公众对环保社会团体地位与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加之

一些公众的环境意识不强,导致参与环保社会团体的活动还不普遍。

五,参与国际民间环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国际民间环境交流非常活跃,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环保社会团体的数量虽多,但很少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4、对策

1.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政府对环保社会团体在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应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政府在转变职能中应将环境公共服务职能转由环保社会团体实施。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环境公共资源,实现环境公共资源的社会化和资本化,倡导促进公益捐赠,让环保社会团体能够公平参与环境公共资源的使用。建立促进环保社会团体发展基金,为环保社会团体的活动和能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2.环保社团应该进行有效的内部管理有效管理与严格自律是环保社会团体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有效管理就是政府部门在监督和规范管理的同时做好引导服务,环保社会团体强化内部管理,认真履行宗旨,按法规和章程办事,发挥集体决策职能,避免个人说了算。

3.加强培训,提高能力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环保社会团体的培训力度,提升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和专业化程度。拓展环保社会团体的交流渠道,积极开展国内外民间环境交流合作,借鉴经验,促进发展。

结束语

民间环保组织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集中体现。有效地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环保效能,不仅能改善公众栖居的生活环境,更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尽管起步较晚,在自组织能力、自律机制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然而我们不可否认,民间环保组织在未来的发展中定会走向成熟和完善,也必将在我国环境保护事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民间环保组织的责任也将更加艰巨,它有义务、有责任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 篇5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对人类而言,很多自然资源如土壤、阳光、水、森林等具有两重性:它们(A)A.既是自然资源,又是自然环境要素 B.既是有限资源,又是无限资源 C.既是已被利用资源,又是潜在资源 D.既是可更新资源,又是不可更新资源

很多自然资源如土壤、阳光、水、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具有两重性:它们既是自然环境要素,又是自然资源。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包括(C)A.污染防治法

B.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C.污染防治法和自然环境法

D.污染防治法和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我国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人为分成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资源法两大传统部分而各自单独立法,并且由不同部门分权分别执行和管理。

3.新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的时间为(C)A.1969年 B.1972年 C.1973年 D.1989年

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提上了国家管理的议事日程。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雏形。4.环境法中的总量控制的规定主要符合的生态规律是(C)A.“协调稳定”律 B.“能流物复”律 C.“负载定额”律 D.“时空有宜”律

“负载定额”律:即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的能力。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必须一方面使它供养的生物的数量不超过它的生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还需确保排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量不超过它的自净能力以及使冲击周期长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

以产(生物产量)定供(畜类或其他物种数量)的规定;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规定和关于限制冲击周期,如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规定。5.环境管理政策进入“综合防治”措施的时期是(D)A.产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初 B.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一、第一阶段,早期限制时期:从产业革命开始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早期的工业化时期,同时也进入了公害发生期。当时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工业生产引起的第一代污染。伦敦烟雾污染。

二、第二阶段,治理时期:从20世纪初至60年代进入了公害发展与泛滥时期。

三、第三阶段,综合防治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四、第四阶段,制定发展与环境的总体战略,全面调整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到目前。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各国未来的共同发展战略。6.“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A)A.立法指导原则 B.基本原则 C.基本制度 D.主要任务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仅适用于立法的过程中,是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方法论基础。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划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7.我国《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应当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的责任主体是(B)A.中央人民政府 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C.省级人民政府 D.省长、市长、区长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8.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是(C)A.国土规划法 B.城乡规划法 C.土地管理法 D.国土整治法 9.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是(D)A.政府 B.公众 C.社会团体 D.企业

经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于1995年8月29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开始施行。其修改的主要内容是增加了:

⑴对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工艺;

⑵国家对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淘汰制度和对防治燃煤污染大气的控制对策和措施的规定。10.集中体现自然资源价值的法律制度是()A.自然资源许可制度 B.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C.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D.自然资源调查制度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它是在地球人口日益膨胀、自然资源日益紧缺情况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制度,是自然资源价值在法律上的体现和确认。

集中体现自然资源价值的法律制度就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有利于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

其次,它有利于为开发新的资源筹集资金,并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最后,它有利于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我国现行有关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有六部,即《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C)A.《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C.《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法》 D.《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自1979年颁布实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立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体系主要是由下列:海洋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以及有毒有害物质安全管理等六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或规章所组成。

12.下列不属于《环境保护法》第24条所列举的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主要物质和因素有(D)A.废气 B.废渣 C.恶臭气体 D.爆炸物

第二十四条 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13.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检测的单位是(B)A.交通、渔政等有监督管理权的部门

B.受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的已经取得公安机关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车年检的单位 C.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已取得公安机关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车年检的单位,按照规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检测。

交通、渔政等有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委托已取得有关主管部门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船舶年检的单位,按照规范对机动船舶排气污染进行检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14.根据我国水污染防治标准的有关规定,在排放标准的适用方面(D)A.或者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或者执行行业排放标准 B.既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也执行行业标准

C.有行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同时也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统一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15.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法律的规定,可以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的污染源是(D)A.机动车 B.飞机 C.船舶 D.工厂

16.用水单位直接从地下或江河湖泊取水时,应该缴纳(B)A.水费 B.水资源费 C.生态补偿费 D.水利建设费

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实行用水收费:对城市中直接从地下取水的单位,征收水资源费;其他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征收水资源费。17.我国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是(B)A.由环境与资源保护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 B.政府统一监督管理与各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 C.政府和单一部门主管 D.政府集中管理 18.我国下列法律中,鲜明地体现生态优先原则的法律是()A.《退耕还林条例》 B.《环境保护法》 C.《水污染防治法》 D.《森林法》

19.2000年1月29日,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订立的议定书是(B)A.京都议定书 B.卡塔赫纳议定书 C.蒙特利尔议定书 D.巴黎公约

20.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损失的,负责进行补偿的部门是(D)A.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 B.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C.省、自治区、直辖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 D.当地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损失,有权向当地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偿要求,并按规定得到补偿。

21.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提起环境民事诉讼的主体必须是(A)A.任何人 B.社会团体

C.与诉讼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D.检察机关一般民事和行政诉讼,必须是与诉讼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公民对污染与破坏环境(包括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22.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D)A.限期治理制度 B.排污许可制度 C.浓度控制制度 D.总量控制制度

23.下列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B)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适用的范围是《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的规划和建设项目 B.对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C.其中公众参与的方式包括论证会、听证会或其他形式 D.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制度

24.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向海洋倾倒对海洋生物没有剧毒性,但能通过生物富集污染水产品或危害航行、渔业等活动的物质,应当获得()A.紧急许可证 B.普通许可证 C.特别许可证 D.特殊许可证 海洋倾废许可证,可分为:紧急许可证、特别许可证、普通许可证。

1、对于禁止倾倒的废弃物,当出现紧急情况,在陆地上处置这类物质会严重危及人民健康时,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可获得紧急许可证,到指定的区域按指定的方法倾倒;

2、对于对海洋生物没有剧毒性,但能通过生物富集污染水产品或危害航行、渔业等活动的物质,倾倒时应当事先获得特别许可证;

3、对于不属于前两类物质的其它低毒或无毒的物质,倾倒时应事先获得普通许可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25.我国《草原法》规定,草原包括(BC)A.高寒草原 B.草山

C.草地 D.荒漠草原 E.草甸草原

第七十四条 本法第二条第二款中所称的天然草原包括草地、草山和草坡,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

26.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管理的运行机制包括(BC)A.预防和预警机制 B.应急响应机制

C.后期处置机制 D.事先知情同意机制 E.逐级上报机制

27.《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承担责任的方式有(AD)A.排除危害 B.恢复原状

C.赔礼道歉 D.处以罚款 E.赔偿损失

第四十一条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28.我国对自然保护区实现分区保护,具体分为(CDE)A.无人区 B.教学实习区

C.核心区 D.缓冲区 E.实验区

29.下列在国际环境法中属于“软法”的文件是(ACE)A.《斯德哥尔摩宣言》 B.《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C.《内罗毕宣言》 D.《蒙特利尔议定书》 E.《里约宣言》

一、国际环境法的渊源:

1、国际条约。简称条约,包括多边、双边条约,在国际环境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最主要的渊源。

条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依据国际法确定其相互权利和义务的一致的意思表示。通常以书面形式缔结,而且可以用很多名称,如《海洋法公约》、《南极条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等。

2、国际习惯。国际法最原始、最古老的渊源。国际习惯的出现早于条约。

3、一般法律原则。在国际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很少单独依据一般法律原则裁判,因此它作为国际法渊源的地位不如条约和习惯。

4、辅助性渊源。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司法判例和公法家学说可以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也就是说,这两者不是独立的国际法渊源,但可以作为认定和确定某项国际法原则存在的证据。

司法判例包括:国际、国内司法判例。这两者作为确定法律原则的辅助方法的作用不一样。

这里的“司法判例”主要是指国际司法判例,其中又包括国际司法机关判决和国际仲裁机构的裁决。

国际司法判例不具有约束力,但是它确实是很有价值的辅助性渊源。

“公法家学说”主要指各国最权威的国际法学家的著作。

在国际法的发展史上,欧美著名公法学家的著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证明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存在和其含义。

5、“软法”。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书面文件的地位和作用,这些文件可以是有约束力的,也可以是无约束力的。由于它们的法律效力不是十分明确,通常把它们统称为“软件”。

这类国际文件种类繁多。在环境领域,通过了若干重要的“宣言”和“决议”,如《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内罗毕环境状况宣言》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

二、国际法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直接在国际法上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并具有独立进行国际求偿能力者。

国家是国际法最基本的主体,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是派生和有限的主体。

在国际环境法领域中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有三类:

(1)联合国系统的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和其专门机构,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2)联合国系统以外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例如:欧洲联盟(EU);

(3)根据环境条约或其他条约建立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例如:根据《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建立的缔约方大会(COP)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

30.就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而言,经济学家提出,将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方法主要有(BC)A.签订协议方法 B.直接管制方法

C.经济刺激方法 D.停业整顿方法 E.处以罚金的方法

将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管制的方法和经济刺激方法两大类。

1、直接管制就是由国家制定环境法律,以行政控制标准的形式规定活动者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数量和方式。直接管制又可分为末端管制和全程管制。

2、经济刺激方式又包括:市场刺激和非市场刺激两大类。

31.《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的征求公众意见的方式有(ABCDE)A.调查公众意见 B.咨询专家意见

C.座谈会 D.论证会 E.听证会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在发布信息公告、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后,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并确保其公开的有关信息在整个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之内均处于公开状态。

环境影响报告书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前,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向提出意见的公众反馈意见处理情况。32.《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所指的固体废物包括(ABC)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生活垃圾

C.有关危险废物 D.陨石 E.放射性物质 第八十八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二)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三)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四)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五)贮存,是指将固体废物临时置于特定设施或者场所中的活动。

(六)处置,是指将固体废物焚烧和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危险成份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填埋场的活动。

(七)利用,是指从固体废物中提取物质作为原材料或者燃料的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3.简述我国法律关于集体林权的规定。

34.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

答:(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法律规范。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通过防止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即人们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a、同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b、同防止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防止各种公害,如噪声、振动等有关的社会关系。

35.简述循环经济制度。

答:明确国家鼓励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提出了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国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国家鼓励、支持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集中处置固体废物的措施,促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发展。(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区域开发、产业发展等规划,应当统筹考虑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第四条)

36.简述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答: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的大小必须有差别,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或者是主要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的基本原则是由于: ①全球环境是一个整体,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承担的共同义务; ②就导致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而言,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比发展中国家更大的或者是主要的责任;

③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在一些国际环境法律文件中得到了体现。在同一份国际法律文件中,对平等的法律关系参与者规定不同等义务的方式,是国际环境法的特点之一。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7.论述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答:(1)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提出的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其核心和理论基础是“协调发展”的思想。

(2)我国提出的协调发展的方针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而且进一步具体化了。三项建设做到三同步,是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其中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同步规划,一是同步建设。同步规划主要是解决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解决合理布局的问题。同步建设主要是在城市建设、工业建设、农业建设、交通建设中同时解决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三种效益的统一,是针对过去各项建设中只重视经济效益提出的,从理论上说是正确的,但实际贯彻起来却很复杂和困难。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使三种效益统一起来,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3)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可持续发展”,其目的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

(4)在该项原则的贯彻方面:应当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环境保护规划;把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中去。

38.论述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答:(1)水资源国家所有原则;《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2)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水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各项事业;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3)节约用水原则;《水法》作出了国家啊“厉行节约用水”的规定,规定的具体措施:(实行供用水合同制;采用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实行节水措施和主体工程“三同时”;实行用水脊梁,按量收费;实行节约用水、浪费有罚;)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9.2005年8月,由于天气干旱,农民甲的农作物缺水,甲便将某化肥厂排放的污水引入自己的农田灌溉,结果造成农作物死亡,甲要求化肥厂承担赔偿责任,遭到化肥厂的拒绝。理由是化肥厂并未故意将污水排入甲的农田,而是由甲主动引污水灌溉所为,故化肥厂不承担任何责任。问:(1)化肥厂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答:化肥厂不应承担赔偿责任。虽然环境民事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但在三种情况下可免予承担:①由于不可抗力造成并且行为人及时采取合理措施;②受害者自身造成的;③由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引起的。因此本案中甲某的损失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化肥厂不用承担责任。

(2)如果甲提起诉讼,可以谁为被告?由谁来举证?甲提起诉讼的最后期限是何时?

答:如果甲提起诉讼,以化肥厂为被告。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举证责任。因此本案中应由化肥厂负举证责任。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因此甲提起诉讼的最后期限是2008年8月。

40.某甲家住二楼,楼下为一餐厅。该餐厅每天排放大量的油烟致使某甲长期无法开窗户通风,某甲装在二楼外墙的空调散热器由于长期被油烟熏,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于是向环保部门投诉,要求予以处理。经环保部门检测,该餐厅油烟排放没有超过排放标准。经甲要求,环保部门对此纠纷进行调解,但是因餐厅坚持认为自己排放未超过标准不应赔偿而未果。后环保部门作出决定,要求餐厅赔偿甲2000元经济损失,餐厅不服,以环保局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环保局的处理决定。

问:(1)餐厅不予赔偿的理由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正确。环保部门对双方的环境纠纷只能作为居间调解的作用,通过调解方式,达成协议,解决纠纷。而不能以决定的方式要求餐厅赔偿损失。

(2)法院是否受理此案?为什么?

答:法院不应受理此案。一方当事人不服调解处理的,可以向法院起诉,但是以民事纠纷提起诉讼,而不能以作出处理决定的环保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处理:是依照当事人的请求,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对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作出调解处理。这种“处理”,立法原意是行政调解,而不是行政裁决。

性质上属于行政机关居间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益争议,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通过调解方式,达成协议,解决纠纷。它既不是行政裁决,也不是行政处理决定。它对双方当事人均无强制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

上一篇:路遇的作文500字下一篇:有关地板砖的购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