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能力本位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0年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开始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 全国技工院校, 特别是在国家级、省市级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范围内, 迅速形成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职教改革新浪潮。

重庆市委市府高度重视职教事业发展, 2012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系列重要文件, 第一次将职业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重要地位。目前重庆市已分三批立项, 共30所在建国家中职示范学校, 他们将是缩小重庆职业教育与京津沪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职教水平差距的主力军。作为中职教育核心力量, 重庆地区150所技工院校, 在积极推进重庆“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 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春天。但在难得的机遇面前, 也存在不少问题, 不仅表现在国内及市内的纵、横向发展不平衡, 并且主要体现在内涵建设的软实力差距上, 这正是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所提出的亟待解决的七大重点任务: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

改革培养模式居示范校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之首, 是以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新培养模式。新时期下已成为中职院校内涵建设当务之急, 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关键所在。

1 改革培养模式, 确立专业方向

笔者从技工院校教学教研工作出发认为, “培养什么人”, 是技工院校”解决专业设置确立办学方向的重要问题, 一个学校能否适应地区产业经济发展, 体现出良好办学特色, 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必需首先确定出专业发展长远战略性规划。

从本质上讲,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要实现这一目的, 专业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 它是中职学校办学的出发点, 也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中职教育作为有别于高职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 在专业设置上, 应该按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来设置专业, 需要作市场专业岗位群调研, 分析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数, 依托于当地经济, 依托于行业, 特别是依托于市场, 这样才可以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 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中职学校, 其专业设置往往体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体现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也是企业在用人时首要先考虑的因素。因此, 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灵活设置专业, 使开办的专业能够服务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推动学校实现稳步发展。

2 改革培养模式, 设置课程体系

2.1 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所谓实用原则, 是指从中职人才培养标准出发来设置课程体系,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学制较短, 过深的专业理论, 生产实际用不上, 学生也不能理解, 课程设置无需追求体系完整, 主要着重培养学生具备职业素养、专业基础、安全生产、熟练技能、人际交往的能力, 即要有学以致用的实用性。技工院校课程开发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 及时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 突出开设专业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

够用原则是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 需要的就开设, 不需要的就不开设, 不考虑学科的系统性;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需要的就教, 不需要的就不教, 不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每学年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对课程设置定期进行研讨和修订。

2.2 课程体系设置的方式

为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国家建设不仅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 更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到2020年我国每年将需要新增2000千万产业工人, 而他们的就业需要岗位及岗位能力作支撑。

技工院校课程体系设置的方式要以就业岗位分析为导向来解决。设置合理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 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对就业岗位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论证, 需要组织专门的机构及人员来完成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能力分析、课程设置论证的工作;需要面向社会进行岗位职业群调研, 进而掌握整个社会对人才规格、岗位总量的需求状况。只有在上述扎实工作的基础上, 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新专业的开发及老专业的改造, 对拟开设的课程体系进行精心设计, 跳出传统教育课程设置只注重学科体系和理论完整的旧框架, 从而设置出理论上够用, 注重素质培养和实训教学环节的具有中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培养出大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3 改革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结构

同时, 还要正确处理课程结构设计的科学性, 注意素质培养、能力培养的关系。按照课程设置的功能, 通常技工学校课程可划分为职业素养、技术基础、职业技能、专业选修课等四大课程模块, 课程门数在15到28门左右, 实习课时占总学时50%以上。在设计课程结构时, 专业课程选用、学期进程安排、岗位职业资格、课程课时数量、课程学时比例等方面要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企业是人才的使用者, 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主动征求企业的意见, 发挥企业的作用, 不断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以此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总框架。

摘要:“培养什么人”, 是技工院校”解决专业设置确立办学方向的重要问题;专业设置确立以后, 设置课程体系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企业是人才的使用者, 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主动征求企业的意见, 发挥企业的作用, 不断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以此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总框架。

关键词:技工院校,改革,专业设置,课程设置

上一篇:高压氧舱控制系统的开发方向与组成下一篇:中小民营企业核心员工流失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