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教师更幸福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这样做教师更幸福

做幸福的特教教师

[摘 要] 当前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不高,表现在社会地位低,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素养要求高,职业挫败感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职业倦怠感强。通过加强学校人性化管理,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升特教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关 键 词] 职业幸福感;特教教师;策略

[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个体对自身的环境及生活状态的一种积极体验。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对教师职业及从事这一行业所得回报的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职业幸福感的高低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也会影响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因此,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一)社会地位低,教师职业认同度不高

特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某种或多种障碍的特殊儿童,由于这些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较为封闭,不为社会上的部分人所了解,社会上不少人会以特殊眼光看待这些特殊儿童,有人认为这些残障者是社会的累赘,教育这些残障者是没有前途的,从事特殊教育行业是没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因此,不少特教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难以启齿,当亲朋好友问及职业时也是闪烁其词。

回顾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历史,在特殊教育初期缺乏大量的特殊教育人才,有不少特殊教育学校直接从普通教育学校引进教师,社会上对特殊儿童的偏见很自然地投射到特教教师身上,认为只有那些教学能力差、综合素质差的教师才会到特殊学校任教,特教教师难以像普教教师那样获得应有的尊重。总之,社会对特教事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特殊学生和特教教师产生偏见,导致教师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感。

(二)职业素养要求高,职业挫败感强

目前特教教师的对象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听力障碍儿童、视力障碍儿童和自闭症、智力障碍、情绪障碍等各类残疾儿童,这些学生与普通学生无法相提并论,他们不仅在学习方式上存在差异,在心理和行为方面表现也不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多多重障碍的学生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教育班学习,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这无形中加大了特殊教育的难度,教师若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无法胜任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针对残疾学生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个别化教育,这对特教教师素养要求特别高,特教教师需要具备很强的研究能力,要善于研究教育对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以招收自闭症、智力障碍、情绪障碍等为主的培智类学校,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差异极大,当前尚缺乏一套成熟规范的教学手段、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这使得培智类教师难以获得成就感。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职业倦怠感强

特殊教育学校没有普通学校的升学压力,不少学校还缺乏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效果评估系统,家长对学生学业状况的监督力度也不够,很大程度上特教教师干好干差一个样,这无形中影响了特教教师的工作动力。

特殊教育系统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基本沿用了普通学校的标准,没有考虑到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基本是考量学历、工龄、教学业绩、学术水平,这使得广大特教教师工作目标为职称评聘创造条件,很少真正研究特殊教育,职称评聘制度无法正确引领特教教师的职业发展。其次,当前的职称评聘制度晋升阶梯设置不合理,职称晋升条件设置也不科学,特别优秀的教师和表现一般的教师,只要工龄差不多,基本上都会符合晋升条件,一名特教教师只要在正常的情况下,工作十多年就基本达到了职称的最高等级,这种职称评聘制度对于年轻教师有一定的激励功能,但对于工作十多年的成熟教师缺乏有效的推动作用。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培养体系不够规范完善,很多学校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各种比赛和培训机会基本上倾向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学校很少为35岁以上的教师提供各种发展平台,不少教师既无发展的压力也无动力,基本上安于现状,职业倦怠感强。

二、提升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

(一)加强学校人性化管理,提升教师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

提升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除了依托相关教育政策,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学校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因为学校的管理机制和氛围对教师职业心理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学校管理要公平民主。在晋升职务、职称评聘、学校建设等方面要积极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在涉及教师切身利益时,在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教代会或相关学校组织机构表决。学校要积极构建平台,帮助教师发挥主人翁地位,参与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其次,学校组织集体活动,增强教师的情感交流。特教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休闲活动,如郊游、登山、联欢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之间增强了情感,从而增强教师对特教职业的认同度,渐渐感到为自己是一名特教教师而感到自豪和温暖。

(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职业成就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特别强调唯有专业化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更有助于教师解决特教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

首先,狠抓校本教研,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校本教研是立足于学校教学实际,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旨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校本教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其一,强化校本教研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和校本教研意识。不少特教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主动意识薄弱,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缺乏反思。其实,教师可以借助校本教研平台,结合自己对特殊教育的思考与困惑参与校本教研,在教研中与同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二,校本教研要聚集特殊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拓展校本教研的内容与形式,突显特殊教育特色。特殊教育的校本教研要突出特教特色,要研究特殊教育对象,可以借鉴普教的一些新课改成果,但不能简单地借用普教的教学模式,要聚集特教发展中的问题开展校本教研,甚至可以结合课题研究来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既可以是专业理论学习,也可以是听评课,或者聆听专家讲座,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的观摩和研讨活动。其三,校本教研可以引进专家,深化校本教研。特教专家熟知特殊教育理论,所持特教理念新颖,可以在校本教研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特教教师通过与特教专家的交流,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且还能找到相应的特教理论支撑,用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其次,加强特教教育培训,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素养。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要强化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校管理者可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构建层次化的培训体系,如为新教师安排入职前的特教培训,为教学骨干进行各类级别的骨干教师培训,还可安排教师参加短期的外出交流活动。

(三)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热情

虽然许多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升学压力,但学校要建立教师教育水平的考核机制,引进家长共同参与监督,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当前的职称晋升评聘制度缺乏对特教教师发展的导向功能,职称评聘改革势在必行。福建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就做到了职称最高等级相当于大学教授,这极大地鼓励了特教教师的自觉发展。当然,职称评聘制度还要突破终身制,做到能上能下。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学校管理层要引导教师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将个人的专业发展目标和学校发展有机结合,引领教师朝着教育骨干、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层次性发展方向而努力,每个层次的教师都有工作目标和任务。同时,学校要创设和搭建各种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服务,激发各层次教师的工作动力,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赵斌,李燕,张大均.川渝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42-46.

[2]游兰香.关于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思考[J].福建教学研究,2015(5):44.

作者:游兰香

第2篇:《这样做,教师更幸福》读书心得

这几天,我读了张万祥老师写的《这样做,教师更幸福》一书,张万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德育特级老师,国家级班主任培训主讲专家,从事班主任工作达26年。近年间,主编出版了《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等书。开创了网络招收徒弟的先河,被誉为“网星”“青年班主任的真诚朋友。

《这样做,教师更幸福》共分为六辑,

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

二、当素养遇到考验时,应恪守师德。

三、沟通时,要走进对方的心灵。

四、面对问题与问题生,应三思而后行。

五、要想取得高效,应讲究工作艺术。

六、面对专业成长,应勇于走快车道。

书中张老师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实例告诉我们怎么当一个受学生尊重的好的老师、好的班主任。当我们遇到新的情况、事件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处理,这时,我们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多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再处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国东老师的《“主动请缨”让我捉住了一条“大鱼”》。在这篇文章里,张国东老师将他的经历和他的做法徐徐道来,让我感受到做教师除了要教好自己的课之外,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良好的思想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支撑。只有学生自己知道学了,你的课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听、去想、去练。

张国东老师给学生讲的那个小故事让我启发很大,故事的名字就是《怎样才能铲除旷野里的杂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后来他们回来了,在进城之前,柏拉图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他的学生说:“经过几年的游历,在座的都已经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在这里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柏拉图坐了下来。柏拉图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回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接着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说:“旷野里长满了杂草。”

柏拉图接着说:“对,旷野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把除草的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可以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他们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了,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在庄稼地前的空地上坐下,等待柏拉图的到来,可是柏拉图始终没有来。

几年以后,柏拉图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在书的最后补上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忧,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这个小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示。更让我深深地理解了这句话——老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思想导师,老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

第3篇:《这样做,教师更幸福》读书心得

《这样做,教师更幸福》读书心得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和负担过大。通俗言之,就是各位同行们都觉得付出了很大的辛苦却换不回来理想中的回报。老实说,在很多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想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的拜读了张万祥教授的着作《这样做,教师更幸福》一书。在这本书中,张教授深刻的剖析了如何让老师们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教育学生。也使教师们在工作岗位中更多的体会到授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此书共分为六辑,在完全读完之后,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今天很有幸可以和各位在座的同事一起来分享我

的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会在思想工作效果不显着之际自嘲“教育不是万能的”,那么,怎样的教育才会不让孩子们心存拒绝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常怀一颗孩子的心。

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我们的心灵应该是年轻的。不用太多的说教,无需过分的严肃,怀着一颗质朴的真诚的童心吧,试着和孩子们融为一体,你一定会吸引他们的目光,你一定会走进他们的心灵,你也会发现沟通原来如此简单!

苏霍姆林斯基的“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句话,应该成为德育的不二法门。虽然时光的流逝会让我们不可避免地在年龄上与孩子们拉开距离,但思想感情应该是没有年轮的。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蹲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声音,把自己当作孩子,你就会从孩子的视角去考虑事件的前因后果,成败得失,你就会让孩子们觉得“我们都是老师的宝贝”。这样,就会让爱和自信在孩子中盛

开成一朵美丽的花。

保持一颗爱孩子的童心,我们就会尊重孩子,懂得孩子,就会保持对教育工作的激情和热爱。

第二、宽容,别样的美丽。

刚教书时,年轻气盛。见到孩子们稍有违纪的事情,就发火训斥,结果弄得师生关系很僵,我为此一度陷入苦恼和消极之中。后来一位德高望重的同事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无论处理什么事,都要寻求好的解决方法。不要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批评并不是教育的目的!”

批评不是教育的目的,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教育的目的是唤醒、是完善、是发展。当我们仅仅是把批评当作教育的归宿时,教育也就变得盲目、粗暴、肤浅、势利,失去了其应有的内涵和意义。如果教师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尊重、博爱之心为孩子们开辟一处自由、平等的人性绿洲,那么,我们老师的生活也就轻松、自然而幸福了。

如果我们不再简单地把批评当作

教育目的,教育就会变得丰富而神奇!教育的成功,就在于给孩子一个梦;只有在宽容的天空下,梦想才能够自由地飞翔!

有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唐代着名的慧宗禅师酷爱兰花。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可弟子们偏偏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窗外。当弟子忐忑不安,准备领受责罚时,禅师泰然自若,神态那样平静安详。他安慰弟子们说: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就这一句话平淡无奇的话,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然起敬之余,更是大彻大悟。

是啊!如禅师那样将一株快乐的兰花种于心田,我们就拥有了兰心慧质,心境就一定会温馨美丽:那么,将一个宽容的博爱的胸怀送给人生,我们就有了太阳般的魔力,就会使许多人因此而变得灿烂幸福!

第三、巧用爱心和智慧

每个班级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像我们026班一样,总会有少数孩子因

为种种原因落在后面,成为令老师痛心、揪心的小群体。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气得七窍生烟大可不必,因为这样既影响健康,又伤害师生情谊;简单地打着爱的旗帜的包容,则又成了纵容。那么,怎样巧用爱心和智慧。帮助他们呢?

着名的教育专家黄友芹老师建议有两种方法:

1、唱歌。因为许多歌词都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

2、期待。因为期待让人奋进,已为无数的教育者所认同。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激励的眼神、一次温暖的微笑,也许都能使孩子天性中最美的东西发挥到极致。但歌词中的“心愿和天一样高”又过于沉重,它警示我们:期待要有尺度,超过学生能力的过高的心愿会适得其反。

我们的期待不应是学生沉重的负担和遥不可及的梦,而应如同放在他身边的一个苹果,可嗅其香,可见其形,稍作努力便触手可及。承认学生的个体

差异,按照他们的实际能力设立不同的奋斗目标,从最小的期待和赞美开始,他们做对一道题,写工整一次作业,举过一次手......哪怕是老师随意的一声“好”,也比冷漠的目光强上百倍!科学地在学困孩子及成长目标间设立一个个小台阶,让他们充满自信地拾阶而上,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不断进步!

做老师的目的不是得到学生的感激,但孩子们的终生难忘,就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最后借用左梦飞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快乐以“德”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幸福以“爱”为主,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因为这样做,你我会更幸福!”

第4篇:《这样做教师更幸福》读后感

做幸福的老师

《这样做,教师更幸福》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好茶,越品越有味。寒假读了《这样做,教师更幸福》这本书,被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吸引着,一个个故事述说着一个个教育的智慧,这份智慧让人深思,给人启迪。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辑中,《要引导家长与学生在反思中觉醒》文中点滴感悟中的“问题孩子的背后,必定有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有问题的家长”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觉得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家长的沟通技巧也很关键。记得前年我接了一个“钉子”学生,因为这个学生的家长动不动就给校长打投诉电话。新学年没有班主任愿意接这个孩子所在的班,最后只能采用抓阄的方法。我很幸运教到了这个学生,并担任班主任。该如何教育这个孩子,如何与家长沟通成了我的一个难题。我想家长打投诉电话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决定先从观察这个孩子入手,了解这个孩子的基本情况。原来这个孩子是三代单传,家庭比较富裕,从小到大被爷爷奶奶宠着,惯着,家长更是对孩子听之任之,包容了孩子所有的缺点,一点责罚也不舍得。了解了大致的情况后,我觉得先观察一下这个孩子的日常表现,再与家长沟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子有许多优点是其他同学无法比的,他头脑灵活,遇到事情爱动脑筋、想办法,对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刻苦钻研。只是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上课爱做

小动作,课下爱和同学们打闹。利用课间操的时间和他谈了几次话,感觉这个孩子很听话,并乐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建议,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个孩子本质没有什么问题,问题肯定出在家长哪里。期中家访时,我们商量好把孩子在校表现好的方面多和家长说,表现不好的只说学习方面的。当时是因为一位老师说“人家的庄稼,自己的孩”。整个家访过程我们两个都是小心翼翼,恐怕那个地方说错了。意向不到的是家访过后,家长没有向校长投诉我们,而是表扬了我们,这个孩子家访后在学习上表现得特别认真,上课表现得也很积极了。看来只有我们和家长站在同一战壕,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大的进步。看来每个家长都想得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认可。

我想起了马克吐温先生的名言:“一句赞美的话可以让人保持两个月的好心情。”其实,我们每个成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表扬赞美,小学生更需要赞美。

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我们的学生,教师的表扬是春天的风,能让小草变绿,教师的表扬是阳光,把温暖洒向每一个角落。作为教师我们要把阳光撒向每一棵幼苗,让每棵幼苗茁壮成长,才能在秋后收获硕果累累。才能对家长有所交代。

让我们在教育中学会表扬我们的学生,学会欣赏我们的学生,学会享受我们教育的幸福!

第5篇:这样做老师更幸福 张万祥

沟通时,要走进对方的心灵

------《这样做,教师更幸福》心得体会

作为教师全员培训的一项内容,我校决定在教师队伍中开展读书活动。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张万祥老师的《这样做,教师更幸福》一书,乍看书名,虽然有些矫情,但书中张老师用朴实易懂的文字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实例告诉我们怎么当一个受学生尊重的好老师、好班主任,使我从中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汪跃峰老师的《有效教育从真诚沟通开始》。在这篇文章里通过英语课上电线插座的插孔被学生用粉笔头堵塞的小故事向我们传授了一个教育智慧,班主任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顽劣的学生,他们喜欢恶作剧,所犯得错误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令人困惑、苦恼不已。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大多与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有关,但有些错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老师在处理、纠正这些错误时,仅仅依靠宽容和爱心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分析、研究,既要找到问题的症结,又要注意保护学生脆弱的尊严。

与学生的沟通要走进对方的心灵,这引起了我的深思和共鸣。记得当时我实习带队回来,深切体会到企业对于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学生的明显差距,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回校后面对半路接手的班级迅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要求班委严格管理,想鞭策他们努力向上,可是我发现一段时间下来,班级扣分现象没有减少,反而学生对班委和我的意见很大,出现了几次内讧,越管越乱。之后我反思把原因归结为管的太严,开始走“亲民路线”,对于犯错的学生只是一味的口头教育鼓励,甚至一些所谓的小错也不去深究,但是发现学生不领情,班级情况也并没有好转,甚至有个别学生觉得我不像是他们的班主任。当时的我特别难过和委屈,觉得他们不能理解我对他们的用心和期待,但是我没放弃,我请教部里的老师,当部里的老师问起班级学生性格想法时我才发现我对于他们的了解太少了,我只注重于行为举止的规范,却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渴望。之后,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通过班会、晚修、周记、面谈等形式加深与学生的沟通,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我并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定期召集班委反映大家的近况和动向,随时掌握班级的一手情报,以便及时更好的解决学生困惑和问题,我对学生真诚有效的沟通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喜爱,自然班级的管理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正如肖川博士所说: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理距离最短的时刻。面对学生的错误,一味地批评、指责,只能让教育停留在表面,只能让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作为教师,要想走到学生错误的背后,就必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这样,学生自然愿意去改变。有效教育从真诚沟通开始。

第6篇:读《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有感:做幸福的教师

做幸福的教师

——读《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有感

姚修萍 焦作市东环小学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著名教育者--李镇西先生的教育随笔故事集。该书从身边的小事讲述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想。书中充满了老师对学生满满的爱。

他教书36年,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他将尊重与民主融入日常教学,与学生一同追求学习的幸福感;他倡导平民教育,培养学生做"人中人",忠于自己的内心。他,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

在刚刚结束的暑假期间,李镇西在退休前上了一堂特殊的"最后一课".400多名李镇西教的第一届学生,纷纷带着自己爱人、孩子从全国各地赶来上课。在这节课上,李镇西和"未来班"的学生们分享了他保留的纪念物——检讨书、请假条都在其中。36年的坚持中,他让一届届学生获得知识,长大成人,也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幸福的老师。

暑假期间正好拜读李老师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这本书,整本书读下来,感受到的是李老师满满的幸福。

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李老师对幸福的理解和对好老师的标准的认可外,就是李老师与乐山一中未来班的孩子们三十多年的师生情谊。

它就像一部现实版的经典童话,点缀着李老师和未来班孩子们几十年的生活。未来班是李老师教师生涯带的第一届学生,李老师一直以善良、正直、勤奋教育和勉励孩子们,和孩子们和谐共处,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他为孩子们取班名(未来班)、定班规、制班徽、写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还请当时大名鼎鼎的歌唱家谷建芬老师为班歌谱曲。这在当时的教育界恐怕是第一个。不仅如此,李老师还把每一个孩子的照片以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精彩瞬间永远保存着。孩子们毕业后深深记着这位可敬可亲的李老师,隔三差五的搞同学聚会都请来了李老师。尤其是他们初中毕业三十年后,搞了一场大型的师生聚会,请来了当年的所有老师和全班同学(除确实不能赶到的之外)。聚会现场(时隔三十年),李老师竟然能呼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他的电脑中有每一个"孩子"的照片,他的头脑中有每一个"孩子"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记得她的要求:正直、善良、努力、勤奋……读到李老师与未来班"孩子们"相聚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亲眼见证了这一幕幕,仿佛看到了一位用心做教育的老师收获了累累的硕果。这一幕幕,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本真,我再次体会到:原来,教育无需那么功利,教育守住本真乃是底线。聚会结束后,未来班的每一个"孩子"都用心写出了此次聚会的随笔,在李老师的修改和编辑下,出版了一本精致的毕业纪念册《让青春告诉未来》,李老师和未来班的"孩子们"共同获得了生命中一份珍贵的礼物。

李老师说:"坚守教育信念不是为了什么优秀,而是自己的快乐。()别在意优秀不优秀,要在乎你自己每天是否幸福。因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其实与人的一生来说,真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是用别人的眼光看自己,而"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是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

曾几何时我也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正像李老师所说的那样,怀揣着自己的教育梦想,在班级里幸福成长。想想自己走过的教师生活,我也走在幸福的路上,虽然比不上李老师的"未来班",但我有我的"小宇宙",我也想让小宇宙中的星星们幸福快乐的成长。

幸福来源于成长:

我在幸福的成长,在网师课程学习中成长,在新教育种子教师团队成长,点亮自己,照亮他人;在学校悦纳理念,浓厚的教研氛围中成长,在班级课程中成长,我享受着成长带来的幸福。

孩子们在多彩课程中幸福成长:

作为教师,每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孩子,驾驭的是变化多端、生动活泼的课堂。孩子们一声甜美的老师好,一个灿烂的笑脸,一次精彩的发言,一段感情真挚的朗读,一份娟秀工整的作业,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一次小小的进步,都会使人怦然心动,乐从中来。

孩子们在晨诵的一首首诗词中日渐丰盈;在静静地读,细细地品,好好地写的午读时刻博览群书;在我爱说写课程中,用文字留下自己精彩的瞬间;在烈日炎炎下做志愿者参加实践活动,为了焦作的美丽献出自己一份力……在这个引领的过程慢慢体会我们所付出的耐心、爱心、细心、仁心……作为老师的我们此时是骄傲的!更是幸福的!

幸福来源于家长的支持

家长的支持让我更幸福、更有动力。一次次的活动,从策划到实施,从微信群的讨论到亲自参与,都离不开她们忙碌的身影,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一次次的嘱托都见证她们对"小宇宙"的付出,正因为有他们,我幸福着!

做幸福教师,享受教育。教育是我们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教育的人,教育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我们要懂得享受学生,因为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任何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

我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地工作,教好书,带好班,不断学习,努力成长,爱孩子并让孩子在爱中快乐成长,我就是幸福的!一句话,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在平凡中选择坚守,简单中感受快乐!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路在远方,我在路上。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展开是叶,凝成是果。我希望自己去做"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万"中的一员,让自己在幸福中前行。

第7篇: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

《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读后感

上一篇 / 下一篇2013-09-16 13:58:16

查看( 175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今天,有这样的教师,他们在开学的第一天给学生带来无比的惊喜;

今天,有这样的教师,他们是真正的教学大师,他们的课堂永远高效有趣;

今天,有这样的教师,在他们眼里永远没有“差生”,他能让最差的学生的学生考取重点大学;

今天,有这样的教师,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获得最精彩的教师人生„„

今天,我们可以这样做教师!

这是《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封面上的一段文字,简简单单,却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的无穷魅力。书中大师们充满智慧的案例演绎出了一个个教育的奇迹、独特又深度的点的阐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的幸福。

开学了,我能做些什么

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可以给学生带来无比的惊喜;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可以把幸福之花开在孩子身上;开学第一天,我们可以教给孩子友爱和自信;开学第一天,我们可以激发孩子的热情;开学第一天,我们可以让孩子在教师诗意地栖居;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可以„„ 可以向俞玉萍老师那样:给每个孩子设计名片,名片的下端是洁白的百合,同时给孩子们朗诵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她坚信孩子们就像这百合花一样美丽而且坚韧;可以向桂贤娣老师那样:开学第一天,她会微笑着站在门口,郑重地从家长手里接过孩子的手,郑重对家长承诺:“请放心,我一定会将孩子送进重点中学。”这样的承诺来自于她那“爱的教科书”、“情感教学”、和“情感育人”的每一个细节;可以向常丽华老师那样:开学第一天,“小蚂蚁”教室里每个孩子的桌上,都放着一个粉红色的纸,上面写着:“开学第一天”:伟大的起点,创造出美好的生活。亲爱的孩子„„,亲爱的家长„„一年后,两年后,五年后,我们的孩子慢慢长高,慢慢长大——那时候,我们再翻开这页纸,会真切的感受到说呢么叫“岁月”。

课堂上,我是这样教学的

课堂上,我该怎样做?“考什么教什么”已成为天经地义,于是应试成为教学的一切,题海战术盛行。殊不知,“考什么教什么”已经把教师变成了教的“机器”,把孩子变成了学习的“机器”。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时低能的教学,可以说是最无能的教学。我们可以向李成良老师那样:熟背每一本数学书,熟做每一道习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出了“21181”教学时间模式,提倡“一课一题,一课多题”,所有的一切靠的对教材正确的把握、对学生全面的了解、对扎实简单课堂的孜孜追求;可以向陈文胜老师那样:让学生做思维的主人,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用思维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智慧大师们告诉我们必须要清楚的了解在每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需要知道什么?哪些问题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或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拔和引导?数学知识的教学要符合连贯性和逻辑性的原则,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想了解了这些也就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确定哪些知识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从哪个地方入手比较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在我眼里,没有“差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事实上,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作为老师,应该调整好心态,从平等、全新、发展的角度,看待班里每一个孩子,观察、欣赏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用心地雕琢他们,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发展。

可以向王金战老师那样:用“化腐朽为神奇”的点金术,让倒数第一的孩子,考上北大。他带过的学生中,对他最有感情的,往往就是当初的“差生”,心态问题一旦解决了,学习效率也就跟上了,一条“虫”就能变成一条“龙”了;可以向孙维刚老师那样:让一班“差生”100%考取大学。这个奇迹的背后,所谓的“成功秘密”有三个:一个是品格的培养,二是跨界教学,三是发展学生的思维,造就一个强大的大脑;可以向雷夫老师那样:“坚持、投入”、“用信任代替恐惧”、“用智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注重品格的培养”打造“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一个个故事无不让我们感动、欣慰而倍感喜悦。喜悦之余,我们也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

上一篇:我们的节日活动总结下一篇: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