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活动总结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在项目、工作、时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以分析出有参考作用的报告,用于为以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参考。所以,编写一份总结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我们的节日活动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我们的节日活动总结

我们共同的节日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窗口

——祝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在全党全国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喜逢《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值此,谨向贵刊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学术杂志,它不仅是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学习交流园地,也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学术论坛,更是反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窗口。20年的时间,对于人生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于不断在踏实前行的《中国音乐教育》来说,这20年刻下了它从初创到发展的历史足迹。不论是“特稿”、“论坛”、“乐评”,还是“教学园地”、“教师教育”、“杂谈随感”,它总是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容、敏锐的前瞻、务实的操作,来体现鲜明的实践性与时代性。不论在栏目设置、选题策划,还是在素材搜集、文章选用等方面紧紧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教学实际紧密相连。

从9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始,到90年代末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音乐教学大纲的修订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国音乐教育》都以它敏锐的触角,将有关的文件、法规、教育观念、教学研究和探讨及时地反映出来,使高师的改革不断从教学方法的改变,到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以及课程结构的重新建构,一步步深入,扎实并富有成效。

《中国音乐教育》是目前国内为数甚少的不收版面费的杂志之一,这不仅体现了杂志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编辑们的职业品德。20年间,《中国音乐教育》始终践行它的办刊方针、宗旨,深深植根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土壤中,关注和惠及着音乐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它无愧为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学业良师和挚友,是被公众认可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和加油站。

借此《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之际,谨向坚持杂志工作但却默默无闻的编辑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正是你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今天《中国音乐教育》的成长硕果!祝愿你们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时度势、创新发展、坚持特色、求真务实,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尹爱青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

——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的普通教师,我表示由衷的祝贺!

2002年10月,《中国音乐教育》走过了百期的光辉历程,记得我曾在百期贺文中写道:“《中国音乐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音乐教育》以她积极的进取态度、严谨的学术规范、敏锐的改革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这种不断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使《中国音乐教育》站在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作为一本全国性音乐教育理论权威刊物,《中国音乐教育》紧紧把握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宗旨,以它丰富、科学的栏目安排,优质、实用的论文成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宣传国家有关美育、音乐教育的方针政策,使读者及时了解国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方针。二是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方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举办了一系列全国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如已举办了5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全国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和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以及全国音乐教研员培训班等,这些活动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促进音乐教育科研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针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对加深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刊物紧紧把握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适应基础音乐课程改革需要的宗旨,发表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论文,这些论文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教育部2006年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之后,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文,对如何试行该课程指导方案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这些论文对实施该课程指导方案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四是翻译介绍了一大批外国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借鉴外国音乐教育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五是《中国音乐教育》为全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进行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园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音乐教育的专家、学者。这20年来,笔者的一些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正是通过该刊面世而产生一些社会影响。

《中国音乐教育》是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我们衷心地祝福她在新的历史时期越办越好,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面旗帜

在我们伟大祖国即将迎来建国60周年的大好日子里,《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也迎来了20周年的生日。从1989年创刊至今,这本专业性刊物一直陪伴着我们每一个热爱音乐和献身教育的忠实读者,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翻开摆放在书架上的一本本《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仿佛能看到这20载每一篇文章背后作者的全身心投入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中国音乐教育》一直都关注高师教育,经笔者粗略统计,自创刊以来刊出的相关文章近二百篇。其中很多论题都是围绕高师的音乐教育与改革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法研究展开的,此外还有数十篇国外高等教育概况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文章,足见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大家庭中的地位和本刊的重视与关爱。刊出的文章几乎涵盖了高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专业课(如钢琴、声乐和器乐技巧课)和理论基础课(如视唱练耳、和声、指挥、合唱、音乐史和作曲等)两大方面的教学法研究,同时还涉及到了高师的“教育实习环节”及“招生考试环节”两大问题的探讨。其间,关注最多的问题就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对于“如何面对市场,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担忧最多,讨论也最为激烈。一本本杂志细读下来,感觉这里既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又是一个畅所欲言的乐园。

伴随本刊一路走来,从文章关注的层面来看,笔者发现,面对高师音乐教育,大家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并不断深化和细化。创刊初期,问题多集中在“改革的目标”这个层面;而随后的几年,出现了诸如“对改革的再认识”、“理论思考”等方面的文章;进入21世纪后,“观念转变”、“多元化”、“学科渗透”及“中西方比较”等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2008年,“人本论”这个新角度的出现正与教育改革的新方针不谋而合——未来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要在丰富办学模式和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在强调师范性的基础上推广“大教育”观念,将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教育与艺

术教育三者统筹兼顾,培养文化水平高、理论视野开阔、专业技巧精通和知识结构全面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中国音乐教育》自创刊以来,一直都全心全力服务于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期望杂志举办更多的研讨会和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和编作者研讨教学方法或向读者介绍一些新教材,以加深大家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同时多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和各种赛事,既能分享成功者的学习经验又能鼓励师生参加各项比赛。如果能在互联网主页上增设一个类似“交流园地”的栏目,那将会是读者们交流心得的新平台。

20年正逢人生青春华彩的黄金时光,对于一本集专业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刊物来说,20载也迈入了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望《中国音乐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吹起“教育创新”的号角,奏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新篇章。

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我很想对他说,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回忆起20年前,当我拿到《中国音乐教育》创刊号时,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个在高等师范院校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教师来说,我好像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新朋友,一个在学术上帮助我、引领我的好老师。我也好像找到了一块可以耕耘、收获的新天地。从那时起,每一期《中国音乐教育》我都要认真地阅读、学习,从中获取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最新理论、最新方法,使自己总是走在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列。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作为一本权威性的音乐教育专业刊物,这20年来系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及时向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传达并诠释我国政府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文件、政策和精神,是教育部组织全国音乐新课改的重要喉舌。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时,《中国音乐教育》在第一时间花大量的版面进行了宣传和解读。

第二,紧扣音乐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有许多音乐教育学、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史学等层面的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文章,也有许多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的优秀音乐教案、音乐教学纪实,可以帮助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对音乐新课改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第三,内容丰富,涉及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涉及了基础音乐教育,也涵盖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不仅有在职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研究,也探讨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诸多问题。此外,每期都有关于国外音乐教育方面的文章,体现了一种开放的编辑思想。

第四,采用稿件以质量为标准,具有开拓精神。我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忠实读者,也是忠实作者。这20年来我在《中国音乐教育》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从来不需要找关系,所以,我很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里发表。去年我承担了湖南省的一个社科课题研究工作,内容是研究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因为在此之前《中国音乐教育》没有刊登过有关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章,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没想到竟发表了。这说明《中国音乐教育》不墨守成规,具有开拓精神。

20年了,要讲的话很多,但我最想说的还是: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感谢你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我将继续做你的忠实读者和忠实作者。

感言与感谢

——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随想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来,《中国音乐教育》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伴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音乐教育的革新而革新,所刊载的文章质朴真实、雅俗共融,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了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推动新时期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双月刊到月刊和,不断增加的栏目中可以看出,刊物的作者遍及全国各地,内容从幼儿音乐教育实践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研究,从最偏僻的边疆小学音乐教学感想到最发达城市的高中音乐教学成果,从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教师的教学经验介绍到音乐教育家的新观念和新思维,从中国的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到国外发达国家教育新信息和新动态等包罗万象。《中国音乐教育》不仅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使第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与国家教育政策制定部门之间有了沟通、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准确的办学定位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面对不断深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地处西部最偏远的一所综合大学内的音乐教育专业,如何培养拿得出、用得上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我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首先考虑的大事,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资料的缺乏和信息的闭塞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一次带领学生到中小学校实习,偶尔在音乐教师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翻开内容一看,我欣喜若狂,丰富的音乐教育研究内容为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充分的理论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在她的关照下也很快有了明确的思路。从此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余年来一期不差的订阅研读下来,不仅对如何办好音乐教育专业感想颇多,有时和专家的想法还不谋而合呢,那种满足是从心里释放出来的。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更新了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观念。在一次研讨会上,为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我为系里的专业教师定购了两份《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期刊内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国外音乐教育的新信息和新理念以及大量的来自教学一线的大、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研究者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介绍和学术成果,着实为促进教师音乐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打开了一扇门。受益于《中国音乐教育》的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学手段的革新上都更贴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也自然更加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由于常年在高校教学,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情况了解不多,能直接深入中小学开展调研活动的机会也很少,自从订阅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使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国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成果。十多年的研读与资料的积累,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此,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及其幕后做了大量工作的编辑工作者。

愿贵刊在繁荣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指导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桥梁·窗口

——我心目中的《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了,1993年初识它时,我是一名刚

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从那以后,我一直是该杂志的忠实读者。20年,虽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人生中她可谓是我的老友兼良师了!

众所周知,高师音乐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如果没有进行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坚持走教育科研与基础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十几年来,通过《中国音乐教育》这一联系基础教育的桥梁和窗口,我密切关注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动态,向战斗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她们发表在杂志上的教学科研成果常常成为我的《音乐教材与案例分析》课程的范例。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教育部推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新课程大家谈”、“教学园地”栏目为我们提供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可以说,它们使我的教学更具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更受学生的欢迎。

2008年4月“特别关注”栏目《各地热议京剧进课堂》一文,发表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各界人士和媒体对这一文件精神的热议。在其启发下,我带领学生申请了一个“大学生课外研究性课题”,围绕京剧进课堂的问题在广州及深圳两市进行试点学校的调研。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师资是“京剧进课堂”能否顺利实施及成败的关键。学生们通过课题调研,意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加上我将贵刊承办的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的获奖课例《京剧的行当》(胡樱平执教)、《京剧大师梅兰芳》(张亚娟执教)以案例教学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们对京剧的学习有了空前的热情。由此,我们与广州市京剧团合作,请京剧演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传授京剧知识、教唱十五个必唱曲目,为培养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未来教师开辟另一通道。

贵刊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心得、科研成果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专家信箱”栏目为我们答疑解惑,“他山石”为我们提供国外音乐教学的可借鉴之处,“教师教育”为我们展示兄弟院校的改革动向……

感谢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你们的辛勤劳动使杂志更精彩!期待《中国音乐教育》能一如既往,把握、引领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音乐教学中的“听”之见

程建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听觉体验是学习和理解音乐的基础,是实现音乐方面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保证。因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则成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并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听”的内容和方法?如何提高“听”的效用和质量?尤其在由过去的“说音乐”转为当下的“听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听”的行为与过程均发生了质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音乐教学中的“听”予以深入探讨。

“给谁听——了解“听”的对象”

对于听觉器官正常的人来说,一切来自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都会对其产生经验性的作用,如敲门、汽车轰鸣声、风声、雷声等。但音乐中的声音,无论其长短、高低、强弱都是音乐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并希望引起听者共鸣而人为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声音信息。这些声音信息并无明确的语义概念,对于没有经过音乐训练的耳朵来说,其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达到“听”的最佳效果,就必须要了解音乐听者的听觉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听赏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在音乐听觉上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与阅历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有所不同,这其中与听者的生活阅历、理解程度、知识积累以及文化底蕴等有着直接关系。比如,与中小学生相比,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在以往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经历中,已经在有意或无意中锻炼了听的耐心和自制力,具有听的主见和选择,同时也具备了听的积累和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就要针对其特点认真设计听的环节和方案,最大限度地唤起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和听觉好奇感。

2、专业基础与音乐资历的差异。现今的学生中有很多自小就开始接受音乐某些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有的在长期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中也潜移默化地增长了较全面的音乐素养或积淀了较好的音乐基础。面对这些学生,过于浅显的音乐或较为简单的音响形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听觉需求。因此教师就要在规定的音乐听赏作品中,尽可能地去挖掘相同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或音响效果,这样就可顾及到这些学生的听觉需要。

3、音乐兴趣与关注度的差异。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对音乐缺乏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其听觉上的注意力及关注度也不高。对于音乐这种在时间中展示自身内涵的艺术,声音稍纵即逝,如果听者的注意力不十分集中的话,就不可能通过听觉的渠道进入音乐。尤其在音乐的普及教育中,教学对象的兴趣和爱好千差万别,对所听曲目的接纳程度也各有所好,因此,这些听者主观能动上的差异也是直接影响其听觉注意力的主要原因。

纵观以上各种差异,教师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了解并引导他(她)们。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提高一群对音乐富有求知欲的学生的听觉能力并不难,难的恰恰是激发一班专业基础和兴趣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听觉兴趣,并由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听什么——发掘“听”的内涵”

音乐的内涵其实都渗透在鸣响着的声音里,只要会听,就能与听者的心灵产生对应和共鸣,就能享受到音乐所散发的愉悦感和美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最大限度地发掘音响所散发的声音信息中,最大范围地激活学生的听觉意识,诱导学生从听觉的渠道走进音乐,感受并理解音乐。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1、听“门道”,从音乐本体的技术元素中了解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所呈现出的高低、长短、强弱和粗细就是在以自身的表现元素和声势形态诉说着音乐的内涵,并牵引着听者由表及里地深入音乐的本体。其实,音乐外在的音响声势是比较容易辨听的,关键是隐含于之中的音响寓意如何去发掘。透过旋律高低的走向,节奏强弱的趋势以及和声、曲式变化的形态,进而深入音乐的内核,即可大致了解和把握音乐家的创作意图及欲要传达的意向。而这些常规的且老生常谈的音乐听赏“门道”却往往被文学释义的路径所取代。因此,听音乐只能以音乐的方式为首选,只能以音乐的元素为先导,否则,任何脱离了音乐元素的“听”,最终获得的只能是与音乐本体寓意相距甚远的主观猜想。

2、听“情思”,从音乐传达的情感信息中体味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其传播过程中,它的每个音符、每个和弦、每句旋律乃至整个

段落都在散发出一种可感的情绪导向,并直接影响或“侵袭”着听者的心境。但音乐所外露的情感信息是多解性的,需要与听者的情感相融合并产生共鸣后才能真正发生效用。其中包括音响本身所透射出的客观情绪、听者本身对音响所赋予的主观情绪,以及音响对听者所引发的反应情绪。这几种情绪的交融渗透即唤起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等总体的情绪指向,或“明快清新”,或“华丽流畅”,或“奔放豪爽”,或“抑郁低沉”,或“暗淡悲哀”。一旦听者置身于这种强烈的情绪氛围中,其内在的、具有个体经验的情感思绪就会情不自禁地随之涌动,并潜移默化地明晰着自身对“爱、恨、情、仇”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只有唤起了听者潜伏的情绪反应,才能使音乐的情思与听者的感触产生碰撞和共鸣,进而产生“以情动人”的情感效应。

3、听“美感”,从音乐展示的美的韵律中享受音乐。美感总是和视觉与听觉结合而产生的,但听觉美感与视觉美感相比则更直接,更具渗透性。那么音乐中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声音美。比起自然界里的声音,音乐中的声音净化并超脱了自然界的声音概念,倾注了大量的人的情感因素和美学信息,声音的概念已被上升为具有强烈震撼力和渗透力的美感“基因”,它给人的听觉以全新感受,使其听觉得以极大的享受和满足。其次是形式美。音乐的形式已超越了形式本身的意义,负载了大量的美学信息,渗透了大量的潜在内涵。正如汉斯立克所说:“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失,——这些东西以自身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第三就是意韵美。这是一种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如旋律的线条、节奏的律动、和声的叠构、结构的匀称以及音调的韵味等,这些美的元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4、听“历史”,从音乐散发的人文气息中感悟音乐。自音乐艺术出现以后,音乐一直在记录并见证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进步及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情态。因此,一段经典的旋律、一首熟悉的歌曲可以引发听者的历史追忆或联想,也可以诱导听者从音乐文化的视角去品略当时的人文气息,帮助听者从音乐的层面去感悟和见证历史发生和存在的意义。实际上,很多音乐作品也都在描述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故事或经历,或在刻画着人类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和思想境界,这正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发掘的历史元素。这些层面的开掘不仅辅助了音乐教学,同时也拓展了相关历史的视野。

5、听“文化”,从音乐反映的时代风貌中认知音乐。在时代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需求中,音乐一方面以其独有的方式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另一方面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并完善着自身的表现功能。每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每个音乐家的艺术手法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并反映着时代的审美需求,也都如实地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演进过程并刻记下了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都为后人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时代特征及风格品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由此介入将会更深刻地认知音乐生成、延续和传承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将使听者的视野得以延伸,思维得以扩展。这也是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

“怎样听——

注重“听”的方法”

音乐教学中的“听”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听赏行为,与其他场合或形式的“听音乐”有较大区别。由于课堂听音乐的时间有限,因而“听”的方法和过程格外讲究。以下几点应引起教师们的注意:

1、追求完美地听,避免匆忙应付地听。对于人的听觉来说,优美的声音、优质的音响永远是被优先接受的。因此,选择美的音乐音响、美的音响设施,营造美的音响环境是保证听者“享受音乐、愉悦身心”的基本条件。教师对所听音乐的版本、质量及音响效果要首先试听把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满意的音响坚决不要让学生听,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听赏兴趣,也会在无意识中污染学生的听觉器官,阻碍学生听觉意识的顺畅发展。

2、尽量完整地听,避免支离破碎地听。音乐的时间性及不可中断性决定了音乐在传播中的连贯性特点,人的听觉思维也需要在声音连续的比照和鉴别中加深记忆。因此,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听觉过程是提升音乐听觉意识和听力水平的基本途径。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听音乐的过程和行为,实际上也是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一种听音乐的习惯,相对完整和连贯地“听”是对音乐的尊重和对听者的信任,尤其是面对较高学龄段的学生,更要避免以“说”代替和干扰“听”的现象。

3、富有引导地听,避免稀里糊涂地听。音乐教学不听不行,光听不说也不行。但什么时候说、说什么、怎么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问题。笔者以为,在听音乐的教学中,教师的说应该是:启发性的引导而不是直白式的概说;描述性的讲解而不是解释性的灌输;逻辑性的深入而不是程式化的分析;意向性的领悟而不是具象化的归结;探究式的对话而不是权威式的解答。音乐的多解性为教师的“说”开阔了空间,音乐的意味性也为学生的“听”注入了自由想象的因子。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归到感性,听音乐的过程就会在一个合理的循环往复中得到质的飞跃。

总之,音乐教学中“听”的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尽管音乐的声音发聩于耳,由听觉来接受,但最终达到的却是震颤于心,由心灵予以照应。因此,听音乐不仅要入耳,还要人心,更要入神。只有打通了从听觉体验到心觉感受,再到神觉领悟这样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由智力到精神的递进渠道,才能最终实现培育“音乐耳朵”的教学目标。

向音乐教师的心灵净土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位最真挚的伴随者,陪我走过了很长一段从青涩向成熟过渡的事业人生,她就是《中国音乐教育》。最初与之相识就注定了今生的不解之缘,因为,当我轻轻翻开那一页页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本,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然、一种亲切、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期待已久似曾相识的邂逅。那一个个充满生命动感的音乐教学事件,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教育反思,一篇篇发自肺腑的经验交流,一次次成功活动的举办纪实,一句句充满激励和展望的话语,这不正是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音乐教师的真实的教学与生活的写照吗?我细细品味着这些鲜活的文字后面隐藏着的灵魂独白,默默感受着与这些看似静止的文本进行的心灵交流。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在心灵因无所依托而感到迷茫与困惑之时,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净土。在这片土地中,我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看到了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播种下一个个美好的希望,收获了一秋又一秋的累累硕果。这片净土远离世俗和功

利,播种的是纯洁的生命的种子,承载着来自一线教师的喜乐哀愁,承载着一代音乐教育工作着的美好心愿,见证了我们中国音乐教育20年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谱写了辉煌的音乐教育历史的篇章……

在这收获无数感动的瞬间,我深刻感受到《中国音乐教育》带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她给予我教育事业上很多的指引和帮助,使我从中找到了音乐教师的价值意义,同时也铸就了坚定执著的职业精神。在多年的高师音乐教学中,我已习惯将《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们一同分享、一同思索,在一次次的启示和感悟中,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教育经验和灵感。《中国音乐教育》伴随着我和学生们不断成长,共同进步。《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界最权威的一本刊物,以其视野广阔、远见卓识、内容丰富、信息及时的特点,已成为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们在音乐教育航程中的“导航员”,它将引领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乘风破浪,满载着信心和希望不断前进。

《中国音乐教育》,你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一片心灵的净土,有了你,我们心有所依、情有所属。在你创刊20周年之际,除了对你深深的感激,还有最衷心的祝福,祝愿你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收获更多的美好和希望!我们共同的节日——《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系列连载之三

尹爱青等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窗口

——祝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在全党全国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喜逢《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值此,谨向贵刊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学术杂志,它不仅是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学习交流园地,也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学术论坛,更是反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窗口。20年的时间,对于人生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于不断在踏实前行的《中国音乐教育》来说,这20年刻下了它从初创到发展的历史足迹。不论是“特稿”、“论坛”、“乐评”,还是“教学园地”、“教师教育”、“杂谈随感”,它总是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容、敏锐的前瞻、务实的操作,来体现鲜明的实践性与时代性。不论在栏目设置、选题策划,还是在素材搜集、文章选用等方面紧紧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教学实际紧密相连。

从9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始,到90年代末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音乐教学大纲的修订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国音乐教育》都以它敏锐的触角,将有关的文件、法规、教育观念、教学研究和探讨及时地反映出来,使高师的改革不断从教学方法的改变,到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以及课程结构的重新建构,一步步深入,扎实并富有成效。

《中国音乐教育》是目前国内为数甚少的不收版面费的杂志之一,这不仅体现了杂志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编辑们的职业品德。20年间,《中国音乐教育》始终践行它的办刊方针、宗旨,深深植根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土壤中,关注和惠及着音乐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它无愧为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学业良师和挚友,是被公众认可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和加油站。

借此《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之际,谨向坚持杂志工作但却默默无闻的编辑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正是你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今天《中国音乐教育》的成长硕果!祝愿你们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时度势、创新发展、坚持特色、求真务实,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尹爱青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

——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的普通教师,我表示由衷的祝贺!

2002年10月,《中国音乐教育》走过了百期的光辉历程,记得我曾在百期贺文中写道:“《中国音乐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音乐教育》以她积极的进取态度、严谨的学术规范、敏锐的改革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这种不断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使《中国音乐教育》站在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作为一本全国性音乐教育理论权威刊物,《中国音乐教育》紧紧把握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宗旨,以它丰富、科学的栏目安排,优质、实用的论文成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宣传国家有关美育、音乐教育的方针政策,使读者及时了解国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方针。二是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方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举办了一系列全国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如已举办了5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全国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和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以及全国音乐教研员培训班等,这些活动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促进音乐教育科研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针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对加深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刊物紧紧把握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适应基础音乐课程改革需要的宗旨,发表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论文,这些论文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教育部2006年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之后,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文,对如何试行该课程指导方案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这些论文对实施该课程指导方案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四是翻译介绍了一大批外国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借鉴外国音乐教育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五是《中国音乐教育》为全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进行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园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音乐教育的专家、学者。这20年来,笔者的一些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正是通过该刊面世而产生一些社会影响。

《中国音乐教育》是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我们衷心地祝福她在新的历史时期越办越好,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面旗帜

在我们伟大祖国即将迎来建国60周年的大好日子里,《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也迎来了20周年的生日。从1989年创刊至今,这本专业性刊物一直陪伴着我们每一个热爱音乐和献身教育的忠实读者,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翻开摆放在书架上的一本本《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仿佛能看到这20载每一篇文章背后作者的全身心投入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中国音乐教育》一直都关注高师教育,经笔者粗略统计,自创刊以来刊出的相关文章近二百篇。其中很多论题都是围绕高师的音乐教育与改革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法研究展开的,此外还有数十篇国外高等教育概况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文章,足见高

等师范音乐教育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大家庭中的地位和本刊的重视与关爱。刊出的文章几乎涵盖了高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专业课(如钢琴、声乐和器乐技巧课)和理论基础课(如视唱练耳、和声、指挥、合唱、音乐史和作曲等)两大方面的教学法研究,同时还涉及到了高师的“教育实习环节”及“招生考试环节”两大问题的探讨。其间,关注最多的问题就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对于“如何面对市场,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担忧最多,讨论也最为激烈。一本本杂志细读下来,感觉这里既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又是一个畅所欲言的乐园。

伴随本刊一路走来,从文章关注的层面来看,笔者发现,面对高师音乐教育,大家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并不断深化和细化。创刊初期,问题多集中在“改革的目标”这个层面;而随后的几年,出现了诸如“对改革的再认识”、“理论思考”等方面的文章;进入21世纪后,“观念转变”、“多元化”、“学科渗透”及“中西方比较”等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2008年,“人本论”这个新角度的出现正与教育改革的新方针不谋而合——未来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要在丰富办学模式和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在强调师范性的基础上推广“大教育”观念,将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三者统筹兼顾,培养文化水平高、理论视野开阔、专业技巧精通和知识结构全面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中国音乐教育》自创刊以来,一直都全心全力服务于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期望杂志举办更多的研讨会和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和编作者研讨教学方法或向读者介绍一些新教材,以加深大家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同时多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和各种赛事,既能分享成功者的学习经验又能鼓励师生参加各项比赛。如果能在互联网主页上增设一个类似“交流园地”的栏目,那将会是读者们交流心得的新平台。

20年正逢人生青春华彩的黄金时光,对于一本集专业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刊物来说,20载也迈入了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望《中国音乐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吹起“教育创新”的号角,奏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新篇章。

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我很想对他说,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回忆起20年前,当我拿到《中国音乐教育》创刊号时,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个在高等师范院校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教师来说,我好像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新朋友,一个在学术上帮助我、引领我的好老师。我也好像找到了一块可以耕耘、收获的新天地。从那时起,每一期《中国音乐教育》我都要认真地阅读、学习,从中获取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最新理论、最新方法,使自己总是走在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列。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作为一本权威性的音乐教育专业刊物,这20年来系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及时向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传达并诠释我国政府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文件、政策和精神,是教育部组织全国音乐新课改的重要喉舌。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时,《中国音乐教育》在第一时间花大量的版面进行了宣传和解读。

第二,紧扣音乐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有许多音乐教育学、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史学等层面的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文章,也有许多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的优秀音乐教案、音乐教学纪实,可以帮助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对音乐新课改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第三,内容丰富,涉及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涉及了基础音乐教育,也涵盖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不仅有在职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研究,也探讨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诸多问题。此外,每期都有关于国外音乐教育方面的文章,体现了一种开放的编辑思想。

第四,采用稿件以质量为标准,具有开拓精神。我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忠实读者,也是忠实作者。这20年来我在《中国音乐教育》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从来不需要找关系,所以,我很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里发表。去年我承担了湖南省的一个社科课题研究工作,内容是研究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因为在此之前《中国音乐教育》没有刊登过有关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章,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没想到竟发表了。这说明《中国音乐教育》不墨守成规,具有开拓精神。

20年了,要讲的话很多,但我最想说的还是: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感谢你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我将继续做你的忠实读者和忠实作者。

感言与感谢

——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随想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来,《中国音乐教育》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伴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音乐教育的革新而革新,所刊载的文章质朴真实、雅俗共融,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了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推动新时期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双月刊到月刊和,不断增加的栏目中可以看出,刊物的作者遍及全国各地,内容从幼儿音乐教育实践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研究,从最偏僻的边疆小学音乐教学感想到最发达城市的高中音乐教学成果,从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教师的教学经验介绍到音乐教育家的新观念和新思维,从中国的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到国外发达国家教育新信息和新动态等包罗万象。《中国音乐教育》不仅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使第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与国家教育政策制定部门之间有了沟通、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准确的办学定位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面对不断深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地处西部最偏远的一所综合大学内的音乐教育专业,如何培养拿得出、用得上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我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首先考虑的大事,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资料的缺乏和信息的闭塞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一次带领学生到中小学校实习,偶尔在音乐教师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翻开内容一看,我欣喜若狂,丰富的音乐教育研究内容为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充分的理论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在她的关照下也很快有了明确的思路。从此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余年来一期不差的订阅研读下来,不仅对如何办好音乐教育专业感想颇多,有时和专家的想法还不谋而合呢,那种满足是从心里释放出来的。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更新了高师

音乐教育教学的观念。在一次研讨会上,为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我为系里的专业教师定购了两份《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期刊内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国外音乐教育的新信息和新理念以及大量的来自教学一线的大、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研究者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介绍和学术成果,着实为促进教师音乐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打开了一扇门。受益于《中国音乐教育》的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学手段的革新上都更贴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也自然更加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由于常年在高校教学,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情况了解不多,能直接深入中小学开展调研活动的机会也很少,自从订阅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使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国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成果。十多年的研读与资料的积累,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此,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及其幕后做了大量工作的编辑工作者。

愿贵刊在繁荣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指导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桥梁·窗口

——我心目中的《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了,1993年初识它时,我是一名刚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从那以后,我一直是该杂志的忠实读者。20年,虽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人生中她可谓是我的老友兼良师了!

众所周知,高师音乐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如果没有进行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坚持走教育科研与基础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十几年来,通过《中国音乐教育》这一联系基础教育的桥梁和窗口,我密切关注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动态,向战斗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她们发表在杂志上的教学科研成果常常成为我的《音乐教材与案例分析》课程的范例。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教育部推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新课程大家谈”、“教学园地”栏目为我们提供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可以说,它们使我的教学更具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更受学生的欢迎。

2008年4月“特别关注”栏目《各地热议京剧进课堂》一文,发表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各界人士和媒体对这一文件精神的热议。在其启发下,我带领学生申请了一个“大学生课外研究性课题”,围绕京剧进课堂的问题在广州及深圳两市进行试点学校的调研。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师资是“京剧进课堂”能否顺利实施及成败的关键。学生们通过课题调研,意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加上我将贵刊承办的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的获奖课例《京剧的行当》(胡樱平执教)、《京剧大师梅兰芳》(张亚娟执教)以案例教学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们对京剧的学习有了空前的热情。由此,我们与广州市京剧团合作,请京剧演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传授京剧知识、教唱十五个必唱曲目,为培养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未来教师开辟另一通道。

贵刊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心得、科研成果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专家信箱”栏目为我们答疑解惑,“他山石”为我们提供国外音乐教学的可借鉴之处,“教师教育”为我们展示兄弟院校的改革动向……

感谢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你们的辛勤劳动使杂志更精彩!期待《中国音乐教育》能一如既往,把握、引领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音乐教学中的“听”之见

程建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听觉体验是学习和理解音乐的基础,是实现音乐方面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保证。因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则成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并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听”的内容和方法?如何提高“听”的效用和质量?尤其在由过去的“说音乐”转为当下的“听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听”的行为与过程均发生了质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音乐教学中的“听”予以深入探讨。

“给谁听——了解“听”的对象”

对于听觉器官正常的人来说,一切来自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都会对其产生经验性的作用,如敲门、汽车轰鸣声、风声、雷声等。但音乐中的声音,无论其长短、高低、强弱都是音乐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并希望引起听者共鸣而人为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声音信息。这些声音信息并无明确的语义概念,对于没有经过音乐训练的耳朵来说,其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达到“听”的最佳效果,就必须要了解音乐听者的听觉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听赏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在音乐听觉上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与阅历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有所不同,这其中与听者的生活阅历、理解程度、知识积累以及文化底蕴等有着直接关系。比如,与中小学生相比,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在以往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经历中,已经在有意或无意中锻炼了听的耐心和自制力,具有听的主见和选择,同时也具备了听的积累和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就要针对其特点认真设计听的环节和方案,最大限度地唤起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和听觉好奇感。

2、专业基础与音乐资历的差异。现今的学生中有很多自小就开始接受音乐某些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有的在长期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中也潜移默化地增长了较全面的音乐素养或积淀了较好的音乐基础。面对这些学生,过于浅显的音乐或较为简单的音响形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听觉需求。因此教师就要在规定的音乐听赏作品中,尽可能地去挖掘相同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或音响效果,这样就可顾及到这些学生的听觉需要。

3、音乐兴趣与关注度的差异。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对音乐缺乏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其听觉上的注意力及关注度也不高。对于音乐这种在时间中展示自身内涵的艺术,声音稍纵即逝,如果听者的注意力不十分集中的话,就不可能通过听觉的渠道进入音乐。尤其在音乐的普及教育中,教学对象的兴趣和爱好千差万别,对所听曲目的接纳程度也各有所好,因此,这些听者主观能动上的差异也是直接影响其听觉注意力的主要原因。

纵观以上各种差异,教师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了解并引导他(她)们。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提高一群对音乐富有求知欲的学生的听觉能力并不难,难的恰恰是激发一班专业基础和兴趣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听觉兴趣,

并由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听什么——发掘“听”的内涵”

音乐的内涵其实都渗透在鸣响着的声音里,只要会听,就能与听者的心灵产生对应和共鸣,就能享受到音乐所散发的愉悦感和美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最大限度地发掘音响所散发的声音信息中,最大范围地激活学生的听觉意识,诱导学生从听觉的渠道走进音乐,感受并理解音乐。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1、听“门道”,从音乐本体的技术元素中了解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所呈现出的高低、长短、强弱和粗细就是在以自身的表现元素和声势形态诉说着音乐的内涵,并牵引着听者由表及里地深入音乐的本体。其实,音乐外在的音响声势是比较容易辨听的,关键是隐含于之中的音响寓意如何去发掘。透过旋律高低的走向,节奏强弱的趋势以及和声、曲式变化的形态,进而深入音乐的内核,即可大致了解和把握音乐家的创作意图及欲要传达的意向。而这些常规的且老生常谈的音乐听赏“门道”却往往被文学释义的路径所取代。因此,听音乐只能以音乐的方式为首选,只能以音乐的元素为先导,否则,任何脱离了音乐元素的“听”,最终获得的只能是与音乐本体寓意相距甚远的主观猜想。

2、听“情思”,从音乐传达的情感信息中体味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其传播过程中,它的每个音符、每个和弦、每句旋律乃至整个段落都在散发出一种可感的情绪导向,并直接影响或“侵袭”着听者的心境。但音乐所外露的情感信息是多解性的,需要与听者的情感相融合并产生共鸣后才能真正发生效用。其中包括音响本身所透射出的客观情绪、听者本身对音响所赋予的主观情绪,以及音响对听者所引发的反应情绪。这几种情绪的交融渗透即唤起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等总体的情绪指向,或“明快清新”,或“华丽流畅”,或“奔放豪爽”,或“抑郁低沉”,或“暗淡悲哀”。一旦听者置身于这种强烈的情绪氛围中,其内在的、具有个体经验的情感思绪就会情不自禁地随之涌动,并潜移默化地明晰着自身对“爱、恨、情、仇”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只有唤起了听者潜伏的情绪反应,才能使音乐的情思与听者的感触产生碰撞和共鸣,进而产生“以情动人”的情感效应。

3、听“美感”,从音乐展示的美的韵律中享受音乐。美感总是和视觉与听觉结合而产生的,但听觉美感与视觉美感相比则更直接,更具渗透性。那么音乐中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声音美。比起自然界里的声音,音乐中的声音净化并超脱了自然界的声音概念,倾注了大量的人的情感因素和美学信息,声音的概念已被上升为具有强烈震撼力和渗透力的美感“基因”,它给人的听觉以全新感受,使其听觉得以极大的享受和满足。其次是形式美。音乐的形式已超越了形式本身的意义,负载了大量的美学信息,渗透了大量的潜在内涵。正如汉斯立克所说:“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失,——这些东西以自身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第三就是意韵美。这是一种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如旋律的线条、节奏的律动、和声的叠构、结构的匀称以及音调的韵味等,这些美的元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4、听“历史”,从音乐散发的人文气息中感悟音乐。自音乐艺术出现以后,音乐一直在记录并见证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进步及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情态。因此,一段经典的旋律、一首熟悉的歌曲可以引发听者的历史追忆或联想,也可以诱导听者从音乐文化的视角去品略当时的人文气息,帮助听者从音乐的层面去感悟和见证历史发生和存在的意义。实际上,很多音乐作品也都在描述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故事或经历,或在刻画着人类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和思想境界,这正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发掘的历史元素。这些层面的开掘不仅辅助了音乐教学,同时也拓展了相关历史的视野。

5、听“文化”,从音乐反映的时代风貌中认知音乐。在时代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需求中,音乐一方面以其独有的方式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另一方面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并完善着自身的表现功能。每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每个音乐家的艺术手法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并反映着时代的审美需求,也都如实地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演进过程并刻记下了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都为后人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时代特征及风格品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由此介入将会更深刻地认知音乐生成、延续和传承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将使听者的视野得以延伸,思维得以扩展。这也是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

“怎样听——

注重“听”的方法”

音乐教学中的“听”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听赏行为,与其他场合或形式的“听音乐”有较大区别。由于课堂听音乐的时间有限,因而“听”的方法和过程格外讲究。以下几点应引起教师们的注意:

1、追求完美地听,避免匆忙应付地听。对于人的听觉来说,优美的声音、优质的音响永远是被优先接受的。因此,选择美的音乐音响、美的音响设施,营造美的音响环境是保证听者“享受音乐、愉悦身心”的基本条件。教师对所听音乐的版本、质量及音响效果要首先试听把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满意的音响坚决不要让学生听,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听赏兴趣,也会在无意识中污染学生的听觉器官,阻碍学生听觉意识的顺畅发展。

2、尽量完整地听,避免支离破碎地听。音乐的时间性及不可中断性决定了音乐在传播中的连贯性特点,人的听觉思维也需要在声音连续的比照和鉴别中加深记忆。因此,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听觉过程是提升音乐听觉意识和听力水平的基本途径。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听音乐的过程和行为,实际上也是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一种听音乐的习惯,相对完整和连贯地“听”是对音乐的尊重和对听者的信任,尤其是面对较高学龄段的学生,更要避免以“说”代替和干扰“听”的现象。

3、富有引导地听,避免稀里糊涂地听。音乐教学不听不行,光听不说也不行。但什么时候说、说什么、怎么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问题。笔者以为,在听音乐的教学中,教师的说应该是:启发性的引导而不是直白式的概说;描述性的讲解而不是解释性的灌输;逻辑性的深入而不是程式化的分析;意向性的领悟而不是具象化的归结;探究式的对话而不是权威式的解答。音乐的多解性为教师的“说”开阔了空间,音乐的意味性也为学生的“听”注入了自由想象的因子。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归到感性,听音乐的过程就会在一个合理的循环往复中得到质的飞跃。

总之,音乐教学中“听”的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尽管音乐的声音发聩于耳,由

听觉来接受,但最终达到的却是震颤于心,由心灵予以照应。因此,听音乐不仅要入耳,还要人心,更要入神。只有打通了从听觉体验到心觉感受,再到神觉领悟这样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由智力到精神的递进渠道,才能最终实现培育“音乐耳朵”的教学目标。

向音乐教师的心灵净土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位最真挚的伴随者,陪我走过了很长一段从青涩向成熟过渡的事业人生,她就是《中国音乐教育》。最初与之相识就注定了今生的不解之缘,因为,当我轻轻翻开那一页页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本,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然、一种亲切、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期待已久似曾相识的邂逅。那一个个充满生命动感的音乐教学事件,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教育反思,一篇篇发自肺腑的经验交流,一次次成功活动的举办纪实,一句句充满激励和展望的话语,这不正是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音乐教师的真实的教学与生活的写照吗?我细细品味着这些鲜活的文字后面隐藏着的灵魂独白,默默感受着与这些看似静止的文本进行的心灵交流。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在心灵因无所依托而感到迷茫与困惑之时,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净土。在这片土地中,我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看到了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播种下一个个美好的希望,收获了一秋又一秋的累累硕果。这片净土远离世俗和功利,播种的是纯洁的生命的种子,承载着来自一线教师的喜乐哀愁,承载着一代音乐教育工作着的美好心愿,见证了我们中国音乐教育20年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谱写了辉煌的音乐教育历史的篇章……

在这收获无数感动的瞬间,我深刻感受到《中国音乐教育》带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她给予我教育事业上很多的指引和帮助,使我从中找到了音乐教师的价值意义,同时也铸就了坚定执著的职业精神。在多年的高师音乐教学中,我已习惯将《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们一同分享、一同思索,在一次次的启示和感悟中,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教育经验和灵感。《中国音乐教育》伴随着我和学生们不断成长,共同进步。《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界最权威的一本刊物,以其视野广阔、远见卓识、内容丰富、信息及时的特点,已成为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们在音乐教育航程中的“导航员”,它将引领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乘风破浪,满载着信心和希望不断前进。

《中国音乐教育》,你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一片心灵的净土,有了你,我们心有所依、情有所属。在你创刊20周年之际,除了对你深深的感激,还有最衷心的祝福,祝愿你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收获更多的美好和希望!

作者:尹爱青等

第2篇:我们的节日活动总结

“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工作总结

据市文明办的有关通知的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挖掘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支队领导高度重视,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为确保此次传统节日主题活动顺利开展,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各中队、科室在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突出讲文明、树新风、献爱心等具体要求,全面推进大队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我队利用宣传栏、简报等多种方式对传统节日相关知识进行了广泛宣传,我们紧紧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策划了传统节日主题活动。

三、具体活动情况

1、寻找经典活动。利用自身便利条件,让员工寻找关于传统文化的优秀历史典籍,围绕春节、元宵节文化内涵,

通过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风俗习惯、春联的起源和意义、家乡举行的风俗活动”等,开展“红色经典赏析”等活动,让广大员工积极参加,深刻领会,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2、开展公益活动。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办公区域附近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老人、残疾人和离休老同志做好事、献爱心,宣传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3、让职工认真记录自己的节日生活,结合实施方案,引导广大职工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参加节后组织的各类评选活动,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三、强化措施,落到实处

1、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长假前,大队召开专门会议,开展了春节传统习俗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春节文化内涵宣传,增进了广大职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全体职工都能积极参与,发挥其作用,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标语、橱窗等积极开展春节文化宣传,弘扬春节民俗传统,倡导文明过节、勤俭过节。

2、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确保每位至工将此项活动落

在实处。放假时,每位职工都按照大队要求,制定了计划书和时间表,确立了活动办法,使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的有声有色。

3、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职工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3篇:“我们的节日”活动总结

晋宁县晋城第五小学 “我们的节日”活动总结

为深入贯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中小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中小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校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奋力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积极进取,不断奉献,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彰显特色的主题活动,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热情,现将活动总结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确保我们的节日活动顺利开展,我校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我们的节日”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总体活动计划和具体每个节日的活动方案,下发了各个节日活动通知,并指派专人负责活动方案,保证活动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舆论范围

我校依托现有的宣传阵地,充分利用公开栏、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教育资源,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我们的节日”活动进行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活动顺利开展的浓厚舆论氛围,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断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积极筹划,保障工作开展

我校为了开展好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指派专人负责活动方案,全校齐心协力一盘棋,保证活动方案的顺利实施。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一)中秋节期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015年9月12日,我校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秋节的丰富内涵,通过组织开展网络文明传播、环境卫生整治、文明旅游宣传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认同、喜爱传统节日,努力营造社会温暖、家庭幸福、城市文明的浓厚节日氛围,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二)春节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2016年1月20日我校全体师生一起举办了庆新春文体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希望通过这次春节文娱活动,全体师生能够更好的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我校美好的明天,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在活动中,大家积极参与,有的下象棋,有的参加跳棋比赛,还有的参加扑克比赛,玩的非常开心。

(三) 清明节期间开展了文明祭祀一系列活动。为倡导文明新风,引领孩子们从小树立文明祭祀观念,4月3日上午,我校采取讲故事、写感言、开展公祭悼念、以更加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营造文明祭祀的社会氛围。另外还开展了网络祭祀,小学生在网上为先烈们敬献了鲜花,这些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了健康向上的文明祭祀观,也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晋城第五小学 2016年6月25日

第4篇:“我们的节日”活动总结

郯城县民政局“我们的节日”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未成年人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现代人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郯城县民政局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奋力推进社区和谐发展,积极进取,不断奉献,社区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彰显特色的主题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和职工的爱国主义热情,现将活动总结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县民政局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我们的节日”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活动方案,成立了“我们的节日”活动小组,并指派专人负责活动方案,保证活动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舆论范围

依托现有的宣传阵地,充分利用公开栏、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教育资源,联合其他社区,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我们的节日”活动进行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活动顺利开展的浓厚舆论氛围,让居民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断激发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积极筹划,保障工作开展

我社区为了开展好此次主题活动,指派专人负责活动方案,全社区齐心协力一盘棋,保证活动方案的顺利实施。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一)广泛开展爱国活动。民政局联合利用大型节日活动和城市基层活动阵地,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经典文化的熏陶,引导青年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传统的喜爱,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二)广泛开展公益活动。一是广泛开展崇尚科学过佳节活动。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赶年集、贴年画等春节传统习俗。二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假期积极倡导文明和谐新风,本着就近安全的原则,组织未成年人参与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做好事、献爱心,宣传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三是开展尊老敬老活动。春节期间,教育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家长做些些家务,主动帮助老人做些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11年2月26日

第5篇:“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总结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虽然年年都过中秋节,但学生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得并不太深,为了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上级精神《关于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中秋节前夕,我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目的在于深度挖掘蕴涵在中秋节中的教育意义,使学生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真对待传统节日、由衷喜爱传统节日,传承节日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切实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对活动开展作出部署、提出要求。

二、节前广泛宣传

1、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

2、在班会上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历史背景、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活动丰富、全员参与、共同体验、动手实践、收获快乐

1、在搜集有关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的同学和老师不但培养了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手抄报、花灯,对中国的传

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2、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共度中秋佳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通过对中秋诗歌的朗诵,对中秋的传说、小故事的表演,不仅激发了同学的浓厚兴趣,更使教育内容丰富起来。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空洞的说教变得具体、实际,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教育形式。切身的体验使同学有了真实的感受。同学们在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认同和喜爱,弘扬了民族文化。老师们也在活动中踊跃参与,谱写一曲“满幼颂”弘扬民族文化,同时也使得我们的办学理念得以升华。

3、开展“和谐校园·欢乐中秋”主题各类相关系列活动。由各年级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社区护绿、护卫”活动,不仅是我们的学生,就连居民们的参与热情也很高。整个系列活动虽紧凑但是充实有意义,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的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节日”会有他们自己更好、更透彻的诠释。

鞍山市XX高级中学 2011年10月8日

“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总结

第6篇: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总结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广大未成年人通过学习经典、诵读经典来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xx小学在全校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经典诵读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一开学,就专门提到要继续把这项活动作为常规教学的一部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与传统节日活动相结合。各班依据本班实际,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收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二、活动收获和体会

1、诵读活动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诵读活动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诗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经典诗文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经文,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诵读活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举办中秋节日手抄报展评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的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另外,“四进”活动,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文明行为不断形成。

通过活动,我校师生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使经典浸润人生,书香陪伴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师生带来了勃勃生机。

xx市xx小学大队部

X年X月X日

第7篇: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总结

大桥处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

活动总结

市文明办:

在全国人民喜迎2011新春之际,为传承发扬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根据市文明办【2010】77号文件精神,我处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为主题,精心策划、广泛动员,认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系列活动,为全处干部职工送去了新春的祝福和温暖。同时通过春运各项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使司乘群众切实感受到温馨祥和的节日气氛,为过往车辆营造了安全快捷的通行环境,努力让群众过上一个平安和谐的新春佳节。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我处高度重视,处党委召开了专题会议对春节期间活动安排和春运期间安全保畅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制定了《铜陵大桥2011年春运工作预案》和《“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活动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悉心安排,把节日期间活动开展和安全保畅工作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使我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得到稳步提升。

二、认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一)开展两节“送温暖”慰问活动

一是开展了春节扶贫慰问活动。节前,我处领导班子成员专程前往“四百”工程联建对象西联乡北埂村,对该村的留守儿童和特困

户开展春节扶贫慰问送温暖活动。在慰问过程中,处领导班子成员为该村贫困群众和留守儿童送上了春节慰问品及慰问金共计50000余元,把温暖和关怀实实在在地送到困难群众的手上。处领导班子成员同时还察看了我处出资34万多元为该村安装的68盏太阳能路灯使用情况。二是开展了困难职工家庭和职工家属慰问活动。为体现党组织的关怀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促进单位和谐,处党委成员在节前对困难职工家庭和职工家属分批进行了慰问,尽力帮助困难职工家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慰问过程中,处党委成员给困难职工家庭送去了慰问品,给职工家属颁发了慰问金,把关怀和温暖送到了实处。三是开展春节团拜活动。元月31日,全处干部职工和离退休干部齐聚一堂,隆重举办2011年春节团拜会。团拜会上到处洋溢欢乐祥和气氛,内容丰富多彩,处党委书记王先国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新春贺辞,随后歌曲演唱、互动娱乐节目不时得到全场的阵阵喝彩,团拜会自始至终欢声笑语不断,其乐融融。

(二)切实开展春运安全保畅工作

为确保节日期间铜陵大桥过往车辆的安全畅通,我处提前谋划、缜密安排,制定了《2011年铜陵大桥春运工作预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节日期间的车流高峰。一是健全应急机制,同时落实节日期间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一旦出现恶劣天气或发生突发事件,便按照有关规定立即报告,果断处置,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努力消除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给车辆通行带来的影响。二是合理调配人员,开足车道,利用LED大型彩色显示屏发布节日祝福,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浓厚节日氛围。工作人员

- 2

通过组织开展以上的各项活动,丰富了我处干部职工的节日生活,同时展现了干部职工的良好形象,在增强了全处职工凝聚力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我处的社会影响力。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八日

职工积极踊跃参与套圈活动

春节展板营造喜庆氛围

- 5

祝司乘人员新年快乐

维护引导春运车辆通行秩序

- 7

上一篇:兴趣班学生家长发言稿下一篇:这样做教师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