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儿童故事

2022-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民间儿童故事

山东民间故事特征考

摘 要:山东民间故事流传甚广,内容丰富,也有明显的地域和文化特征,在对山东民间故事作一番考察后,我们发现,这类短小精悍的故事既能传承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又能颂扬美好的道德操守,在艺术上同时具有色彩瑰丽、想象奇异的特征。

关键词:山东民间故事 历史文化 道德操守 神奇想象

民间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构成的基础和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民间文化的诸种形式中,民间文学则因为“反映了劳动者的愿望、要求和理想,体现了他们的情感与思想活动”[1](P4843),成为民间文化极为生动的承载方式。民间故事在民间文学的类属中,传播起来更为便捷,接受起来也格外简单。

对于民间故事搜集的兴趣,在整个二十世纪,有几个高潮时期。首先是二十年代前后,精英知识分子们深受西方文化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之影响,“一九一八年北京大学教授刘复、周作人、沈尹默、钱玄同、沈兼士等人成立‘歌谣研究会’,专门搜集歌谣创作”[2](P4),此后,“一九二七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先后出版了《民间文艺》、《民俗》等专门刊物和民俗丛书;接着厦门、福州、汕头、揭阳、浙江、鄞县等地亦设立民俗学会”[2](P4)。对民间文学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就此轰轰烈烈展开,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风潮。另外一个高潮时期便是在八十年代前后。这个时期,由于国内刚刚处于百废待兴之时,国家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等重视,于是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引进借鉴、对本土文化的重新发掘成为了重要的大事,各地纷纷组织人力财力搜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故事、歌谣,加以整理,辑成资料、书系,让民间文学经历了一次小高潮。

山东对民间故事的整理随着二十世纪初的民间文化热潮开始,在八十年代前后重新发掘理顺,而故事的形态由于省内人群以汉族聚居为主,所以往日流传的民间故事大多都是汉族故事。这类故事具有明显的特征,既能传承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又能颂扬美好的道德操守,在艺术上同时具有色彩瑰丽、想象奇异的特征。

一、传承独特的齐鲁地域历史文化

山东各类民间故事资料中,地方风物传说和习俗特产这一部分有着明显的地域色彩。比如故事里包括了泰山、黄河、阿胶、风筝、年画等极富风味的传说。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地理环境、寻常风俗、各类特产都是故事的主题或主角,用生动而鲜活的语言描述其由来,佐以奇异的幻想,既能体现出人们对于这块土地的熟知和热爱,也让故事更易为男女老少所接受。

比如《岳父与泰山》这个故事讲了人们将“岳父”称之为“泰山”的原因。故事说唐朝时候有个官员名叫张说,奉唐明皇之旨去泰山修祠建庙。他任意提拔自己的女婿郑镒,翁婿俩不仅克扣民工粮饷,还偷工减料胡作非为。后来唐明皇来泰山封禅时对工程很不满意,但又碍于张说的权势一时不能将之治罪。庙堂之上一口恶气无法发泄,他便让群臣说说郑镒靠何升官发财,以图口头泄愤。无奈群臣不敢言语,唯有大臣黄幡绰灵机一动,说郑镒是靠“泰山”发家的,这样说既没有得罪权高位重的张说,又回答了唐明皇的提问。[2](P121-123)

在这个故事中,山东名山泰山成为一个大的叙事背景和关键词眼,而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称谓则成为故事的主角。山东人对于泰山有着特殊的感情,不仅仅因为其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吐纳风云的历史文化内容。而“泰山”为“岳父”之别称直至现在仍然沿用,所以这个故事即便是到了当代也令人兴味十足。除此之外,故事还反映了人们对于贪官污吏的憎恶,尽管故事里并没有像大多数民间故事一样用神话或幻想给此类人以惩罚,却也用劳动人民的机智和幽默对之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潍县杨家埠怎么有的年画》与上一个故事不同,讲的是当代濒临传承危机的年画的故事。杨家埠的年画因其题材广泛、形式繁多、画风细腻著称于世,现如今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然而由于现在对于年画的需求量减少,其制作工艺又相对复杂低效,所以这种能够表现民间风俗和民族精神的艺术类别反而逐渐萧条起来。故事一上来就重温了杨家埠年画曾经繁荣的历史:“早在清朝年间,杨家埠的年画就已经五湖四海地扬名了。那些到杨家埠来办年画的,用担子挑,使钱褡子背,还有的使驴驮,用小车推,反正过了腊月门,就一趟趟的。有些安徽、内蒙的客商,老早就撂下钱收画,有的干脆常年住在杨家埠,都叫他们坐地客,可见杨家埠的年画那功夫有多兴时了。那阵,不光市面上有画店、有作坊,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操持这个行业。这比种地还便当,庄稼有旱有涝,这营生年年出,年年印,把钱都送到炕头上啦。潍县有句俗语:‘有钱无钱,买画过年’,好像不买张年画就过不去年,遇上缺货,一张年画都换上一斗麦子呐!”[2](P139)我们对于这种民间的文艺形式虽然已经不太熟悉,但听到这样绘形绘色的描述,也能在头脑里映现出那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和喧声嚷嚷的集市。这些很容易唤起我们意识深处属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的传承就在这样短小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着,不露痕迹。

二、颂扬仁善美的道德操守和对民间智慧的肯定

民间故事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宣扬一种道德操守,如真诚、勤劳、善良、聪慧等等,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这样的故事里面,包含的是普通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真挚向往,对现实丑恶的严厉鞭挞。由于山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且历代都是儒学发展的重镇,因而山东民间故事承担起宣扬和承续儒家文化的重任。

在山东各地的民间故事中,讲述儒家智者言行生涯的颇多。孔子、孟子、颜子的故事在曲阜邹城一带广为流传,在街上找个年纪大些的人,都能随口讲出一段逸闻趣事。

“孔母教子”的故事虽然不如“孟母三迁”流传更广,但在故事中,我们也可窥见“仁”的教化作用。故事讲述孔母颜征在续弦嫁入叔梁纥家后,勤俭持家,善待叔梁纥的孩子们,而在丈夫死后,她更是一力养儿育女,教育自己的儿子小孔子敬尊兄姊,“姐姐大你小,新衣裳先紧姐姐穿”、“你哥哥腿不中用,好饭先让你哥哥吃”[2](P157),小孔子受到母亲仁爱之心的熏染,自然成长为一个知礼尚仁的人物。故事语言充满生活情趣,用亲切的口语娓娓讲述,说者津津乐道,听者浸润其理。

《论语·述而》言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P95)流传在山东的名人传说里,就有一个“孔子师项橐”的故事闻名遐迩。小小项橐,年方七岁,三难孔子。圣人亦不以为忤,拜之为师。求知若渴的精神,虚怀若谷的情怀都在故事中表达出来。是以《三字经》云:“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4](P30)在孔子故乡曲阜兖州一带,这个故事是家长教育孩子时的必讲篇章。

民间故事诙谐幽默,其中不乏拿圣人打趣的故事,其中包含着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崇尚。《抬杠铺》中说孔子周游列国时与一“抬杠铺”掌柜打赌,掌柜问他:“圣人,‘父母在,子不远游’这话可是你说的?”[5](P37)孔子颔首。“如今你母尚在,你为什么东跑西颠,周游列国,游说到我们这儿来啦?不在家奉养父母,还说什么忠孝?!言而无信,还游说个啥?还充什么圣人?”[5](P38)孔子哑然而败。虽然掌柜被刻画为一个刁钻刻薄的奸猾之辈,但孔子输就输在面对自己曾经讲述的“孝”、“信”理念上,自己也不是无懈可击。在故事下面的发展过程中,铁拐李也铩羽而归,最终却是一个小小的砍柴郎用自己的智慧赢了抬杠铺掌柜,使得故事充满了轻松的戏谑氛围:圣人和仙人无法赢得的赌约却在普通人那里轻松扳回,充分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放飞神奇瑰丽的幻想

泰山是山东之魂,每年初夏四五月间,时逢雨过天晴的凌晨三、四点钟,都可以看到山上流云渐聚,在山腰以上形成一条整齐洁白的云带,飘飘渺渺,如同束在泰山腰间的玉带,玉带上下是湛蓝的天空和山涧,景致令人沉醉痴迷。如何解释如此醉人的自然景象?如果放到当代,我们自然了解这是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可以用气象科学来予以解读。但在古代,人们没有办法进行科学的探索,只能用最为原始却也最为绮丽的神奇幻想来给出答案。相传泰山东侧住着一个叫刘栓的年轻人,父母双亡,靠打柴为生。山上一处沟崖里长着一株四季常绿的桑树,刘栓常常在此歇息。后来刘栓打走一群老鸹,将掉在地上爬满蚕籽的桑叶拿回家养殖。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老鸹再次骚扰,只给刘栓留下一个蚕宝宝。蚕儿结茧后刘栓拿它缫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日换了绫罗绸缎送给比自己还穷苦的人。刘栓的奇遇被贪心的绸缎庄掌柜所嫉恨,放火杀人意图夺宝。这时人们却发现刘栓和一位白衣姑娘坐在云头,不断地缫丝,缫出来的缕缕银丝在天上轻轻飘动,渐渐变成了一条长长的飘带。这条玉白色的飘带,绕着泰山山腰不断地伸展开来。从此,泰山就系上了一条洁白的玉带。后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泰山腰玉。[2](P10)

面对自然的诡谲莫测变化多端,人民用最绚丽的想象为之提供解释。泰山的奇特景观让人们与缫丝织就白云的仙女相联系,更让善良勤劳的樵夫成为故事的主角,表达了人们对善的执着向往。想象力给民间故事注入了血肉,给普通的生活插上了美丽的翅膀,将平凡的现实变得充满神奇。民间故事之所以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也正在于它能够构想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但又超凡脱俗的神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普通人可以驰骋想象,可以天马行空地勾画一个美好的理想国。

许多著名作家都将民间文化当做自己创作的灵感所在,认为正是丰沛繁盛的群体智慧培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马尔克斯如果脱离了哥伦比亚的民间宗教和传说,刨除外祖母讲述的一个个奇异故事,我们便无法看到如《百年孤独》般壮丽瑰异的家族史诗;托尼·莫里森如果自幼没有听祖母讲述黑人传奇故事的经历,也不会为我们呈现如《宠儿》、《所罗门之歌》这样传达民族记忆和历史伤痛的作品;鲁迅的长妈妈与《山海经》让这位大师级作家在忧愤怒骂中又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当代山东籍作家莫言离不开高密东北乡那个他用文字一直回望、怀念的地方;张炜《古船》里厚重的乡野文化也不可能架空在民间文化缺场的情况下。文化的寻根,所寻找的正是当代生活缺失的最富生机的想象力和对民族灵魂的追溯。

山东民间故事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一部分,艺术和内容上既拥有民间故事的共同特征,也凸显出独特的地方风味和文化内涵。在现代文明不断侵蚀的今天,蕴含着丰富文化历史内涵的民间故事越来越被荧屏上的家长里短、银幕上的快餐文化所替代。“速度”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关键词,一切以速度为标准,一切以效果为目标,真正丰厚的历史、民族的记忆、传统的文化都在“速度”中风雨飘摇,由此我们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所质疑批判的传统文化,到了当代几近荡然无存。历史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如果失去了这种记忆,这个民族必然会堕入无边的虚空和茫然之中,与之俱来的,也必然是更加恐慌的未来。在面对这种状况之时,我们如何对待自己曾经有过的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以山东民间故事为例分析其特征,总结其搜集整理的经验,希望能为未来的民间文学研究抛砖引玉。

注释:

[1]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2]陈庆浩,王秋桂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集·山东民间故事集》,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3]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4]李逸安译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5]许兴文主编:《兖州民间文学》,兖州县民间文学《三集成》办公室编印,1989年版。

(王敏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作者:王敏

第2篇:爱情故事根在民间

爱情胜地之第四幕爱情物件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化艺术咏唱不衰的、永恒的主题。在我国数不胜数的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梁祝同窗共读结下情缘,死后化作彩蝶形影相随;白娘子为许仙昆仑盗草、水漫金山,被打在雷峰塔下无怨无悔;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隔在银河两岸,感动了天下的喜鹊,每年七月七日竟然鹊桥相会;七仙女冲破天规与勤劳的董永相爱,最终仍被天上人间活活拆散……这些爱情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不息,感动着、教育着、鼓舞着千千万万老百姓,深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自不必说,戏剧曲艺的舞台离不开它,木石工匠刻刀斧凿下、绣花女的丝线针尖上、捏面人的小摊贩的手指间……都有这些故事的情韵在流动着。它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熏陶着人们的情操。反过来,这些故事在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参与下也不断发展变化日臻完美。

在镇江有个民间文化艺术馆,集中展示了镇江近百位民间艺术家手工制作的近千件精湛的民间艺术品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的20多个省、市的民间文艺专著、资料数万册和珍贵的手稿80余万份。以及近200小时原生态的珍贵录像资料。其中单是一个“《白蛇传》民间艺术美术展”的展厅里就有:正则绣、机绣、乡绣、扎染画缋、铜板彩画、烙铁画、玻璃雕刻、蛋雕、微雕、石雕、根雕、陶塑、面塑、邮票拼贴画、剪纸、竹编等近百件精品。我国有关爱情故事的民间文化之瑰丽多彩可见一斑!

目前有许多民间工艺被列入国家或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在欣喜之余,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些民间工艺的生存状态,关心那些卓有成就的老艺术大师们的生活和创作,支持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轻人投身子他们热爱的事业。

大师笔下的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是国内人物画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西厢记》、《白蛇传》、《红楼梦》中的人物在大师们的笔下栩栩如生,熠熠生辉,光是《红楼梦》就吸引了程十发、戴敦邦、刘旦宅、刘继卣、华三川等等著名画家,不论是单线白描,或是水墨淡彩;也不管是“银装素裹”或是“粉妆玉琢”,各以自己独具风格的笔墨,绘制成红楼梦人物图。所有这些画家的红楼梦人物图,无不超越了以前的著名画家的同类作品。

画人物画,贵在善于刻画人物的形象,更贵在善于塑造人物的性格,方能“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他们笔下出现的红楼梦人物,一个个都是如此的美,如此的可爱。但是在这“美”与“可爱”的共性中,却又有人物各自的个性。大师们总是舍弃那种最容易而又最拙劣的概念化,脸谱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殚心竭力地探索,用最含蓄而又最能入木三分地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如刘旦宅笔下《葬花》的黛玉和《扑蝶》的宝钗,在外形上都是一样的美,这种美的表现是与曹雪芹原著描写的功夫相类似的。但是钗黛的性格分野,或者说是内心的差别,则是通过画中人物的动作、形象恰如其分地透露出来的。

戴敦邦擅人物,工写兼长,多以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入画,所作气魄宏大,笔墨雄健豪放,形象生动传神,画风雅俗共赏,他无扛鼎力作,多数作品为依附于中国古典文名著和古典诗词的插图,如《红楼梦》、《水浒传》、《西厢记》和《白蛇传》等。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画大家,也是深受读书人喜爱的插图艺术名家、连环画家,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这样一位杰出的大画家,却自号民间艺人,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平民百姓中间,他的作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在这短短的篇幅里举些例子、展示几幅画面,难免挂一漏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被这些作品深深地打动。

书、画,篆刻是互相关联的。感谢西泠印社的石文化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了这些书画和篆刻作品,这里有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必武的书法《凤求凰》,陈鸿耕先生的国画《相思鸟》都是特地为我刊创作的,还有一套余正先生的篆刻《白蛇传》,他们都是西泠印社的成员,同时为我们展示了一座珍贵的玉雕“青梅竹马”。玉石“竹叶青”是“龙蛋石”中的名贵品种,而“龙蛋石”又是青田石中的名贵品种。这尊玉雕是青田著名雕刻师张爱光先生,根据整块玉石的不同颜色设计并精雕细琢而成。

雷峰塔里的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与‘青田石雕’、‘黄杨木雕’并称‘浙江三雕’,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居中国四大木雕之首。东阳木雕约始于唐而盛于明清。至清代乾隆年间,东阳木雕已闻名全国,当时约有400余名能工巧匠进京修缮宫殿,有的艺人被觅选进宫雕制宫灯及龙床,龙椅、案几等,后来又发展到在民间雕刻花床,箱柜等家具用品。辛亥革命以后,东阳木雕转向商品化,木雕艺人制作的工艺品及箱柜家具被商人买去远销美国、南洋等地,形成东阳木雕产品的盛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流散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木雕艺人组织起来,千年古艺亮相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进入美、法、德、新加坡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华一绝”。

2003年为杭州雷峰塔的重建而创作的大型木雕壁画《白蛇传》,是东阳木雕的创新之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率领他的徒弟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在木雕艺术的当代化、实用化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作品是用木雕画板中最佳木材东北椴木制作。全套作品在设计构图上采用多层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相结合的方法使主要人物更加突出,显得形神具备、栩栩如生,又使背景更加丰富、纵深感更强,在技法上把圆雕、半圆雕、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结合成“叠雕”。

你看,在“断桥相会”中,堤岸两边的花草,断桥栏杆上的雕纹、远处山上的树木以、致西湖水中的波纹……全都那么细致入微,但这丝毫也不会影响主要人物的凸显。愤怒挥剑的小青、惊惶跌倒在地的许仙、百感交集拦在中间的白娘子占据着视觉的中心,圆雕的人物与背景拉开了距离。小青那高高扬起的披风、许仙那甩向身后的长袖,增加了动感、强化了紧张的氛围……难怪游客们到了这里个个都留连徘徊,久久不肯离去。

正则绣“水漫金山”匠心独具

初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吕存先生创作的“正则绣”作品《水漫金山》,完全出乎意外:它没有表现白娘子为救丈夫的;中天怒气和“扬眉剑出鞘”的飒爽英姿,没有表现她水漫金山时排山倒海的气势、惊天动地的法力。相反却去着力表现一个柔弱女子面对强大敌对势力的悲情与无奈,更可贵的是她没有屈服,她在拼死抗争!

画面用抽象的手法省去了所有虾兵蟹将,甚至省去了重要人物小青。巧妙地用点,线、面象征性地表现刀光剑影、飞溅的水珠,营造出肃杀、紧张的气氛。画中唯一的人物白娘子美丽善良,白裙掩盖了蛇形的躯体,裙带飘舞翻动、长发高高扬起,似在奋力,但她脸上的表情是那么

无奈,身体和手臂的曲线是那么柔弱……背景上有座岿然不动的金山宝塔——她无法撼动正统的封建势力,于是我们只能看到美好的事物将被毁灭(她后来不是被打在雷峰塔下了吗?),将看到震撼人心的悲剧!

再细看,如此精美的画面竟是千丝万缕的丝线一针针绣成的。“正则绣”起源于江苏丹阳,由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原国立艺专校长吕凤子先生发起。而正则绣的逐步完善,吕凤子之子吕去疾、之孙吕存皆有重大的贡献。可以说,是三代大师传承起了下则绣的辉煌历程,感谢吕存先生创作了如此美好的作品,并对我刊热情地支持。

面塑,让人爱不释手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也有全用面塑的),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在有些地区包括清明、寒食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为“中国的雕塑”。

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收藏的面塑《保和堂》取材于《白蛇传》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反映了古代当地的风俗民情。

大连面塑艺人,刘吉成经过两年的时间在网上发布面塑作品图片,以他独到的面塑风格,和精湛的面塑技艺,把中国古典侍女表先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引起了面塑界的瞩目。

欣赏刘吉成的面塑作品是一种享受,就拿他为我刊在几天内赶制的《西厢记》来说,通过人物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把张生的迫不及待、莺莺的故作矜持、红娘的调皮聪明表现得十分到位。人物的衣作打扮精细妥帖,色彩明快和谐。再如《葬花》里的黛玉纯洁美丽、柔弱善感,有一股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典雅的气质让人怜惜不已。而他的另一类作品《娶亲》、《让你衾个够》、《跳夕阳》则完全不同风趣幽默、大胆泼辣,女的俏丽调皮、男的朴实憨厚,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刘先生自己说,他从小喜爱画画、捍面人,除了到沈阳鲁迅美院短期学习国画外,没有正规训练过。正式捏面人约有20年了。我想, 他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除了天分和悟性,更重要的是对面塑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吧。

戏剧芭蕾演绎古今中外悲喜爱情

中国戏剧的产生已有800年了,它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它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如戏剧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翎子、髯口等不仅是人物装饰,而且是戏剧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秒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戏剧已成为中国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之一。世伹代代,无数戏剧演员深入都市城镇、穷乡僻壤,扎根民间,把一出出爱情悲喜剧传播到人们的心里,并世代传递下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戏剧仍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像芭蕾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也逐渐为人们所喜爱,《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蝴蝶夫人》……这些国外的爱情悲喜剧,同样打动着我们的心。

民间文化艺术博大精深,用各种形式表现的爱情故事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百花园中的奇葩。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关注它、爱护它。

责任编辑 张受祜

作者:张受祜

第3篇:宁波民间故事审美文化取向

摘 要: 民间文化遗产承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遗产,祖先前辈通过讲述民间故事的方式,将我们带到过去的历史中,去展现社会的自然与纯真,拉近古代与现代的距离,每一则故事的背后承载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情,本次研究从审美文化取向入手,根据百姓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了解和学习前人的美好品质,继承和发扬浙江人的独特优秀的沿海风情,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到更遥远的地方。

关键词:宁波民间故事 审美取向 文学想象

在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之地,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斑驳岁月。千百年来,宁波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民间特色文化,还以故事的形式进行传扬。宁波民间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精华,例如行侠仗义,尊宗敬祖,扬善惩恶,足智多谋,义利和谐等都给世人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时还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宁波人民一代又一代的精神文化生活。民间故事形成了独特的富有宁波特色的文学想象,而就在这些文学想象中折射出来的宁波民间故事审美文化取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雄想象与行侠仗义的审美文化取向

宁波民间故事关于英雄的文学想象颇为丰富,这些想象都充分体现了宁波这个英雄城市的侠义审美取向。关于侠义,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就曾写道:“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在宁波这座英雄城,诸如戚继光、裕谦、吴杰等耳熟能详、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他们就是“侠之大”的侠义审美取向的符号。如《三箭射倭酋》中的戚继光,他三箭就射倒三名领头冲锋的倭酋,挽救了明军败势,并反败为胜。再如《戚夫人坚守新河城》中的戚夫人,她巾帼不让须眉,以“人在城在,人亡城亡”的大无畏精神,维护了戚家军的后方安定……当然关于抗倭的民间故事还有《戚继光点将》《借潮》等。

如果说以抵御外侮为主题的民间故事体现了“侠之大”的侠义审美取向,那么古往今来以打抱不平为主题的民间故事就体现了“侠之小”的侠义审美取向。如《浇灭三丘田强盗》中的章状元为了铲除强盗,虽无官职,却依旧反复思考良策,最终让明州知府召集了兵马,剿灭了强盗,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如《义士张公安打钱粮官司》中的张公安,身为裁缝的他,不仅为百姓打胜了灾荒年的钱粮官司,还济人于困厄之中,为陈财主强占农妻一事,亲写了状纸主持公道,从此美名流芳……诸如此类打抱不平的民间故事还有许多,但无一不体现了济人于困厄的“侠之小”的侠义审美取向。

二、乡恋想象与尊宗敬祖的审美文化取向

在儒家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孝”是中国人对祖先表示尊敬的缘由之一,而宁波人自然毫不例外,尊宗敬祖的情节深深扎根于他们心中,所以才有如今的恋乡想象与尊宗敬祖的审美文化取向。

他们把民间故事作为民俗文化的综合体,通过惩教不孝子女的主题故事来教化下一代,从而使得尊宗敬祖的审美文化倾向潜移默化地融入宁波民间文化之中。如《棒打薄情女》《老子、儿子和石子》等故事,其中《棒打薄情女》便是此类民间故事的典型。它通过讲述高老板为女儿们散尽钱财,却被女儿们虐待,最终教训女儿们的故事,来激起后代子孙对于尊宗敬祖的感悟,从而达到宁波人民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目的。《老子、儿子和石子》其故事的寓意也和《棒打薄情女》相似,讲述一个老头的儿子们在娶媳妇后变得不孝顺,老头只能欺骗他们自己拥有巨大遗产,来换取自己安度晚年的故事,来告诫后人“做人要有道德心,勿可忘记父母亲”。

宁波民间故事的乡恋想象除了表现在上述尊宗敬祖的审美文化倾向中,还表现在对宁波民间风俗的演绎中。如《端午熏烟》介绍了端午节要用艾草做烟堆熏烟的风俗。《紫微高照》介绍了造屋上梁时要在栋梁上贴“紫微高照”四字,且“照”字下面只能写三点的风俗。这些民间故事都含有宁波人独有的风俗,他们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宗族的眷恋深深地融入其中。

宁波人认为,将这种乡恋想象寄托在对家乡民间习俗、民间智慧的传承上,才能更好地慰藉自己思念故土的心情,由此可以折射出漂泊在外的宁波人对于眷恋故土的浓厚文化情绪。

三、神鬼想象与扬善惩恶的审美文化取向

山岭险峻,迷雾缭绕,川流奔腾这些自然力量让宁波的百姓们感到迷茫和好奇,他们不断探寻自然界的秘密,《八仙渡东海》的传说便是宁波人借助想象中的神力去解说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发展。同时,他们民间故事素材大多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日月山水,就像《盘古顶天》和《女娲捏泥人》中盘古和女娲劈开混沌的大地,构建原始世界。浙江人通过对世界客观上观察和主观上想象,以及宗教的影响,该地区民间故事或多或少都有神秘、主观性的特点。

宁波人不仅有神话故事,还有神秘的精怪故事。他們把不能解释的神秘力量归结为巫术鬼神,采用“敬而远之”的态度对待。同时,他们认为巫术鬼神能够去除一切恶的东西,对鬼神怀有敬仰之心,希望能征服自然,庇佑自己。在《黄道士见鬼影》中描写黄道士因做法念经赶鬼驱邪的本领顶好,人家常常叫去做道场,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对巫术鬼神的迷信。

宁波民间故事的神鬼想象特别体现在“扬善惩恶”的审美价值取向中。古时候人们信奉天道好轮回之说,民间故事能流传至今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其传承美好的品德。例如《河水鬼修城隍》中善良的河水鬼以行动感化了玉皇大帝。《善宝和恶宝》讲述善与恶之间的斗争矛盾。另外还有《两兄弟》 《龙女嫁渔郞》等的神鬼故事,这些故事在恶中体现了善良的珍贵与美好。古时候的百姓们把爱憎鲜明的感情表现在故事中,将“扬善惩恶”的价值取向流传下去,侧面证明人们对鬼神的信奉与鬼神的实用意义。

四、聪慧想象与足智多谋的审美文化取向

六朝时期,佛教传入宁波,可谓是“多少楼台”宁波中,宁波在文化素养上有较高的造诣。另一方面,宁波商帮也是宁波经济血脉活跃的关键因素之一。种种历史原因让宁波这个城市显得熠熠生辉。

宁波人这种聪慧多谋的审美文化取向,在宁波民间故事中得到充分体现。有人用计谋应对恶人恶事,有人用聪慧去帮助弱势者。比如《梅花姑娘戏知县》讲述梅花姑娘巧用计谋应对虚伪的知县。《六月穿棉袄》讲述冯喜设下圈套,利用地主贪财的弱点将坏人绳之以法。还有《黄鞋匠传奇》《“麦粒”破案》等人物的机智故事。实际上“智慧”也指不断变化的过程,对不同的人和事物有不同对策。例如《养鱼人智斗鱼鹰》讲述鱼鹰一直在偷吃鱼,养鱼人使出千方百计才抓住鱼鹰。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仅靠老成的经验,不注意新事物的发展,就会吃了大亏。由此看出浙江人对新事物的敏锐看法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们在此地繁衍生息,传承优秀文化,影响一代又一代奋斗的年轻人。

五、儒商想象与义利和谐的审美文化取向

在宁波一直都存在有关儒商的文学想象,这些想象集中表现在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中,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儒商“义利和谐”的审美文化取向。因为儒学在中国的思想体系之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有力思想工具,并且由于宁波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口岸优势,自西汉时期便开始了对外贸易和交往,后来经济中心的南移更是让宁波的商业发展到了一种空前繁荣的状态。儒学地位的上升伴随着商业的发展,宁波人遂将本土文化与儒学相融合,所以宁波商人和商业活动也都受到了儒学的教化影响。

在宁波儒商文化中,务实求真被视为第一特征。务实求真就是剔除“言义、言理、不言利”的旧观念,奉行“理财乃义也”的务实观念,把义与利有机地结合。谋利而不忘义,谋利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义,不使“义”成为一纸空谈,儒商在获利后通过乐善好施、捐献桥梁,建设学校等方式回报乡梓,真正去实现“义利和谐”观念。在《张斌桥》中,张斌以卖草鞋积蓄的钱为两岸来往不便的人修建桥,而缺斤少两的陈肉贩却身长毒瘤生命垂危;在《一文钱》中,朱大发因惧怕算命预言,为商时让利于顾客,所以生意兴隆,后来却原形毕露搜刮民脂民膏最后丧命于此,这两个民间故事都体现了儒商“义利和谐”的审美文化取向。正是这种“义利和谐”的经商理念的沉淀,使得近代大批宁波籍商人不忘根本,事业得成后大力投资公益、教育、文化等事业回报故乡,使宁波的今天更加繁荣和辉煌。

文能载道,话能传承,一代又一代讲述人为我们描绘了世间的奇妙故事,让我们看见了社会的本真和自然。宁波民间故事通过文学想象体现出来的宁波人审美文化取向,是对儒学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民间故事是民间情感的交流,所以通过这种交流也能达到精神以及生活中的快乐,同时对整个宁波地区的发展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土壤。

(指导老师:范志强、罗素平)

参考文献:

[1]周航.浙江民间故事[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

[2] 罗杨,陈引轮.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宁波·奉化卷[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3] 罗杨,郑辉.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宁波·象山卷[M] .北京:知識产权出版社,2015.

[4]柴楠. 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D].辽宁大学,2013.

[5] 刘守华,李林悦.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研究的新进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6] 戴冠青.想象的狂欢:作为文化镜像的闽南民间故事研究[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作 者: 邓凯琳,冯佳艺,汪仟,张玮真,浙江万里学院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作者:邓凯琳 冯佳艺 汪仟 张玮真

第4篇:儿童文学(童话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关系)

儿童文学

● 童话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关系:

㈠. 三者的联系:童话故事和神话传说有着渊源的关系。童话最早在民间流传,它的

起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久远的神话和传说。神话主要表现蒙昧的初民在世界混沌未开时对不可知的自然力量---神的膜拜,传说则体现人们对英雄偶像的崇敬。随着科学的进步及人类对自然的逐渐征服,这些故事在民众中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广泛流传的时候,产生了民间童话即传统童话。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主要类别有神话传说、传奇故事、才子佳人故事、公案故事。 童话起源与神话传说,而神话传说又属于民间故事的一种类型,因此,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㈡.三者的区别: 1. 概念不同: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神话传说:是古老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幻想戳来的具有艺术以为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它反映出的是远古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性的理解。

民间故事: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2. 产生的时间、起源不同:

童话:最初是群体集体创作,在民间流传。而成为文学的童话,中国始于辛亥革命时期。 神话传说:是“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它的创作与远古时代人民争取生存,像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的叙事体故事。 3. 特点不同:

童话:

1、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

2、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3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如拟人、夸张、颠倒、象征。 例如: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巴里写的《彼得·潘》。这是一个与成长有关的童话。

巴里在剧中虚构了一个会飞的、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小男孩彼得·潘 他天真活泼、疾恶如仇、勇敢而富于牺牲精神。作者还虚构了一个故事发生的地方——梦幻岛。那里,有孩子希望出现的各种“人物”:仙子、人鱼、印第安人、海盗、野兽和梦幻鸟。在那个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生活快乐无忧。彼得与海盗,海盗与红人之间的“大战”,鲜明地烙着儿童打仗游戏的印证。巴里正是通过奇妙的梦幻岛和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这样的童话形象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

是人生中最美的乐章,珍惜可贵的童年时代,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那仅仅属于他们的欢乐。由此,也可以窥见作家对自然、纯朴天性的热情召唤。

彼得·潘这个形象是永无尽止的游乐、永恒童年、永不衰老的精神象征。《彼得·潘》将荒诞幻想、仙人故事、惊险情节,运用性格刻画、心理描写、讽刺和幽默等手段纺织在一个小小的故事里。它既像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马戏,又像一首狂想曲,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力。

神话传说:

1、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2、是民间文学中最富有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

3、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

民间故事: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 现代童话的审美形态转变:

1、 现代童话主要指创作童话,是成人自觉为儿童创作的童话作品,试图用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童年时代的美妙想象,具有现代的主题和内涵。

2、 开始吸收和借鉴其他的艺术形式,改变民间童话程式的发展、公式化的情节和叙事模式,突破单一的时空格局,跨越现实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在写法生开始与小说合流,加上其本身的幻想魅力,使童话人物的个性特征更趋细腻、丰富与独特。如 “长袜子皮皮”、 “蜘珠夏洛”。着力刻画个性鲜明的童话形象,

3、 非常个性化的形象塑造,也就是遵循人物创作“典型化”的原则,由此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更为丰厚的思想内涵。具体表现为①日常生活进入幻想世界。②个性化、多样化的趣味和风格。③儿童与成人共享童年梦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认识、感悟与美学理想,有比较丰富的现实社会意义和个性意义。如“丑小鸭”、“小矮人”、“匹诺曹”。 例如: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巴里写的《彼得·潘》。这是个现代童话。永远不要长大,这是一个孩子童话般的梦想。每一个孩提时拥抱过童话的人心底都曾存在过一个彼得潘,可是他最终会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从你的心中淡去,小说体现了成长的无奈和一种人生的必然。

作者通过描写胡克的行为,来突出在他少年时所受的教育风气。作者把这种风气以胡克船长这样反面的人物表现出来,确实有否定作者当时所在年代教育形式的意思。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校,社会,这些都是成长的一部分,胡克船长也曾是一个天真的孩子,但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他被现实(如学校,社会)逐渐改造成了一个这样的人,可以说,这也是从侧面突出了成长的悲哀。所以,无论是作者怎样写,他还是离不开他想要表达的主题的,一切都是关于成长。

第5篇: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白蛇传

神话传说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名的人物。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的来历大体上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姓所关注的人物。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其中有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才子佳人

在古代,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在一些下层的文人中跟是流传着许许多多这类故事。

公案故事

公案故事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大的关联,老百姓无不盼着有为民说话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到了现代,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流传极广。民间故事可分五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幻想故事

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又继续发展,反映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信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某些社会矛盾。幻想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出现的情节、事物和一部分人物,大都带有超自然的性质。它常把某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它借助法术和宝物的帮助,实现贫困、诚实主人公的愿望和憧憬,并对恶人、贪心者予以惩罚。这类故事中的宝物大多为日常事物,它们的神奇性能实际是人类知识和技能的作用的理想化,并且经过幻想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幻想故事情节常采用"三段结构法";人物、情节、语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区也时有变异;叙述经常夹有韵语。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中的《毛衣女》、陶潜《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里的《叶限》、《旁》和《原化记》中的《吴堪》等,记录的都是古代流传的幻想故事。 动物故事

以动物为主人公。故事里的动物常被拟人化。这类故事,有的借动物之间的纠葛表现某种社会现象、人与人的关系;有的着重解释动物的习性;也有的寄寓着比较明显的教训意义。

世俗故事

生活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亦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它的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赞美正直、勤劳、 善良、 智慧的人;批评懒惰、自私、愚蠢的人;也讽刺剥削者和压迫者。许多生活故事反映雇农对地主、工匠对作坊老板、人民对官府的巧妙斗争。关于妇女的故事,不少是控诉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给她们造成的痛苦,提出婚姻、爱情自主的要求,有的甚至表现了她们敢于向封建皇权挑战的勇气。有些故事幽默、风趣,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在很多民族中流传的机智人物故事,充分地表现了人民的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许多新的民间故事,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的生活和愿望,表现了高尚的精神面貌,它对传统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也有所发展。生活故事一般比较短小,人物性格单纯,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有时也采用"三段结构法"。它的风格较为朴实、明快。

民间寓言

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事。它是人民的智慧、经验的结晶。

民间寓言最早大概是由动物故事发展而来。先秦的著作中,记录或引用了不少以人和动物等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鹬蚌相争》等。

民间寓言大多通过生活片断表现主题,作品的故事情节和寓意往往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风格含蓄、幽默,发人深省。

民间笑话

是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其中一部分讽刺锋芒指向昏庸贪婪的统治者,但大量是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的作品。【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什么】 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之一,是我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牛郎织女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白蛇传

《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然而,同样体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忠贞精神的"梁祝",不单比"罗朱"早了上千年,故事内容也曲折生动得多。

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西湖龙井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 ,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

苗族民间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在民间流传的以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在完整而又富有趣味的情节中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的口头散文作品。民间故事在苗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生活的范围非常广泛。

在民间故事中,容量最大、最能反映苗族生产生活和心理状态的作品要数生活故事和爱情故事。这些故事以人和人的关系为基础,在又有现实又有假想成份的情节中表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对人物的评价。《孤儿当皇帝》讲述一个孤儿有幸娶到天神生老的幺女为妻,皇帝得知后,仰慕幺女的容貌而与孤儿换妻并将皇位让给孤儿。幺女设计置皇帝于死地后返回天廷并生育一女,又与其女历尽千辛万苦与孤儿团聚后共同治理国家。这个故事通过孤儿从穷苦孩子到皇帝的描写,展现了苗族人民渴望幸福、进取向上、不畏权威、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扎董丕然》讲的是苗族小伙追杀虎霸解救心上人的故事,情节曲折、首尾呼应、优美动人、结构严谨完整紧凑,在我州苗族人民中广为流传。《诺施与龙女》通过青年诺施进龙宫娶龙女的曲折经历以及人物感情纠葛的描写,把人们带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幺豆歹与蒙施彩贡奏》讲述了聪明英俊的苗族青年幺豆歹在花山场上与美貌无双的姑娘蒙施彩贡奏巧妙周旋并在家里三难美人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歌颂了苗族青年忠贞的爱情,是民间故事中最具现代特色的一个。另外,像《癞哈蟆姑爷》、《琛姑娘与瑙姑娘》、《乔妮》、《两兄弟》等也是流传很广的故事。

苗族民间故事中还有不少的动物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如《狗找主人》、《猴子蚂蚱之战》、《嘀嘀鸟的歌》、《蚂蚱蹬雀蛋》、《梭云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以幻想和虚构的情节,寓褒贬于其中,具有浓厚的情趣,为人们喜闻乐道。

苗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并且有极其宝贵的价值,发掘这些文学宝藏,对繁荣文艺创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为社会、历史、民族、语言等学科提供珍贵的资料有着重大的意义。

鲁班造伞的传说

从前没有伞,出门行路不便当,碰到毒太阳,晒得要死;碰到大雨,淋得像落汤鸡。 鲁班师娘看了,心里难过,对鲁班师说:"人人都说你手艺好,出门人日晒雨淋的,你不能想个法子吗?" 鲁班师答应想办法,师徒们一合计,就在路上造起了歇脚亭,十里一个亭子。亭子造好了,请鲁班师娘来看,鲁班说:"这法子不错吧,又遮太阳,又好躲雨。" 鲁班师娘看了摇摇头:"歇歇脚是不错,出门的人不能老登在亭子里不走啊!" 本来,鲁班师一团高兴,听这么一说,倒没主意了。 "你有好主意你去想,难不成要一步二个亭子吗?" "一步一个亭子!"鲁班师娘一听,倒真有好主意了,她一点也不生气:"好,我去试试看。" 鲁班师娘又仔细看看亭子,回到家里,用竹子做骨架,扎成个小亭子样子,再糊上油纸。这东西轻轻巧巧的,架子又是活的,要用就撑开来,不用就收起来,这就是伞,做好了,鲁班师娘撑着伞走到鲁班师面前:"你看。这不是一步一个亭子吗!" 鲁班一看,又惊又喜,连说:"佩服,佩服!" 人从此就有了伞了。直到现在,伞的花样多了,但撑开来,还是像个小小的亭子。 和尚升天 话说唐朝年间潞洲府有位节度使,名李抱贞。当他到任时府内是银两空空,就连官员,兵卒的响钱都拿不出。实在是无计可施,于是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当地有一位老和尚德高望重,百姓对他是言听计从,何不让他出面作法,让老百姓捐些钱物。

于是,李大人就去面见老和尚,把事由说了一同。别说老和尚真就答应了,为了消除老和尚的顾虑,李大人说我们已在法坛下面挖一个地道,等点火后你就顺地道出来,保你平安无事。李大人又带着老和尚现场实际走了一遍。这才定下良辰吉日,州里的百姓听说老和尚坐坛讲法,纷纷来捐钱。

到了开坛说法的日子,周边的百姓也来捐钱。几天的功夫捐钱已达上亿了!这他时辰已到只见老和尚高高端坐在法坛上,下面是一群小和尚法乐齐鸣。好个热闹!一阵后就听有人喊;**现身点火相迎!忽的一声法坛四周火光冲天,可怜的老和尚下得法坛可地道的通口早就被人堵死了。

待火熄后法坛上只留下几块舍利了!众人还真就相信**升天了。李大人的眼眉之急解决了,一条人命换来的救济钱,也算上是老和尚做了一次善事。

这才是;假戏真做傻和尚,随着活神上天堂,早知能有此番行,何必甘当挡风墙。

第6篇:民间故事

成语、民间故事篇

目录

1、大禹治水„„„„„„„„„„„„„„„„„„„„„2

2、神农尝百草„„„„„„„„„„„„„„„„„„„„2

3、盲人摸象„„„„„„„„„„„„„„„„„„„„„2

4、三个和尚„„„„„„„„„„„„„„„„„„„„„2

5、木兰从军„„„„„„„„„„„„„„„„„„„„„3

6、唐僧取经„„„„„„„„„„„„„„„„„„„„„3

7、三打白骨精„„„„„„„„„„„„„„„„„„„„3

8、“枇杷”和“琵琶” „„„„„„„„„„„„„„„„4

9、狐假虎威„„„„„„„„„„„„„„„„„„„„„4

10、女娲和人 „„„„„„„„„„„„„„„„„„„„4

11、农夫和他的儿子 „„„„„„„„„„„„„„„„„5

12、种瓜人„„„„„„„„„„„„„„„„„„„„„5

13、两颗种子„„„„„„„„„„„„„„„„„„„„5

14、朋友之间„„„„„„„„„„„„„„„„„„„„6

15、快乐的泉水„„„„„„„„„„„„„„„„„„„6

1、大禹治水

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2、神农尝百草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位太阳神炎帝。他发现了稻、黍、稷、麦、豆等“五谷”,还制作了农具,教人们耕种和收割。人们尊称他为“神农”。

神农对人类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治疗疾病的各种草药。他走遍山山水水,品尝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看它们是苦是甜,是寒是热。为此,他曾经一天里中毒70次,幸亏他及时吃下解毒药,才没有被毒死。神农摸清了百草的药性,配成药方,传给后人。于是,人类有了医治病痛的办法,能更健康地生活和劳动。

一次,神农尝了“断肠草”。这种草有毒,他来不及吃解毒药,就中毒死了!神农是为人类的健康而死的,人们永远纪念他。

3、 盲 人 摸 象

有一天,四个盲人坐在树下乘凉。有个人牵着大象走过来,大声喊着:“象来了,请让开一点儿!”一个盲人说“象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摸一摸吧!”另外三个盲人也说:“对,摸一摸就知道象是什么样了。”牵象的人把象拴在书上,他们就去摸。

一个盲人摸着了象的身子,就说:“我知道了,象原来像一堵墙。”一个盲人摸着了象的牙齿,就说:“象跟又圆又光滑的棍子一样。”第三个盲人摸着了象的腿,就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象跟柱子差不多。”最后一个盲人摸到了象的尾巴,就大叫起来:“你们都错了!象跟绳子一个样!”

四个盲人你争我吵,都说自己对,谁也不服谁。牵象的人对他们说:“你们都没有说对。你们每个人只摸到了象的一部分,怎么能断定象是什么样子呢?”

4、三个和尚

古时候,一个活泼伶俐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寺庙。他勤快地挑水,缸里的水满了,还往菩萨手中的净瓶里灌水,净瓶里的柳枝生意盎然。

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他与小和尚在挑水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愿意吃亏。于是,两人商量一起抬水。

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三个和尚都要喝水,但都不愿意多挑水。没过两天,缸里没水了,净瓶里的柳枝也因为没有水而开始枯萎了。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儿的时候,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掉在香案上,寺庙起火了。危急之中,三个和尚一起争先恐后地挑水灭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都明白了些什么。从此,水缸里的水又满了,三个

和尚高高兴兴地捧着大碗喝水,菩萨手中净瓶里的柳枝又亭亭玉立了。

5、木 兰 从 军

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她从小跟着父亲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父亲接到一份公文,要他出征打仗。木兰想:父亲年老多病,无法出征;弟弟年幼,还不到当兵的年龄。为了国家应该去打仗,还是我来代替爸爸上战场吧!”

木兰说服了全家,穿上战袍,装扮成小伙子,告别了家乡和亲人,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

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

战争结束了,木兰回到了家乡。她脱下战袍,又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前来探望木兰的将士们都惊呆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那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年青的姑娘!

6、唐 僧 取 经

唐朝和尚玄奘为了研究佛经,踏上了去佛教发源地——印度的万里征途。在边境要塞瓜州,玄奘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听说玄奘要去印度,就劝他说:“这条路太难走了,又是沙漠,又是雪山,你可千万别拿生命冒险哪!”玄奘说:“我立志去西天取经,就是死在路上也心甘情愿!”老人听了,非常感动,就把一匹会认路的老马送给了他。玄奘谢过老人,骑上马进入了茫茫大沙漠。

沙漠里真热呀!玄奘解开皮水袋想喝口水,一不小心,水袋落到了地上,水全洒了。玄奘忍着干渴,继续前进。他一直坚持了四五天,最后渴得昏倒在地。半夜,一阵凉风把他吹醒了,他挣扎着爬上马背。突然,老马狂奔起来。跑了一阵,一汪清泉出现在眼前!原来,老马记起了这绿洲上的清泉。玄奘高兴得直掉眼泪。

过了整整一年,玄奘终于到达了印度。经过十几年的学习,他成了最有学问的高僧。

孙悟空除妖

唐僧骑马去取经,

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 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

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

后面来了个老妖婆。

老妖婆,真狡猾, 骗过唐僧师徒仨。

唐僧八戒真糊涂,

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当,

多亏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闪金光, 高高举起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

妖魔鬼怪消灭光。

白骨精三次变化模样,分别变作了什么?为什么要变化?结果怎样?

7、 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到西天去取经,路过一座高山。山上有个妖精,想吃唐僧的肉。她变成一个美貌的姑娘,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右手提着一个绿瓷瓶,走到唐僧面前说:“师父,饿了吧?我这罐里是香米饭,瓶里是炒面筋,请师父用餐。”

孙悟空火眼金睛,认出这个女子是妖精变的,举起金箍棒就打。那妖精急忙脱身走了,留下一个假尸体。

过了一会儿,妖精又变成一个老妈妈,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猪八戒说:“不好,师兄打死的定是她女儿,那老妈妈来寻人了。”孙悟空认出她还是妖精变的,举棒便打。那妖精又脱身走了,又留下个假尸体。

妖精仍不死心,又变成一个老公公,走到悟空面前,说是来找他的女儿和老妻。孙悟空笑着问:“你看,那边两个人是不是你的老妻和女儿?”说罢,一棒将妖精打死。唐僧一看,地上一堆骷髅,脊梁上有行字,写着“白骨夫人”,原

来这是个白骨精。

8、“枇杷”和“琵琶”

明朝的时候,有个姓袁的县官,特别喜欢吃枇杷。有位财主为了巴结他,特意叫人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又亲自写了一张礼单,派人给县官送去。

县官接过礼单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琵琶一筐,敬请笑纳。”他有些纳闷:“我又不会弹琵琶,他怎么送这种乐器?再说,琵琶怎么用筐装啊?”他打开筐,这才明白原来财主把“枇杷”写成了“琵琶”。于是,他提笔写了一张回帖,叫人连同这框枇枇杷一起退了回去。回帖上写着:

枇杷不是这琵琶,

只因主人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

满城弦管尽开花。

“枇杷”和“琵琶”读音一样,但枇杷是一种水果,琵琶是一种乐器,意思完全不同。这样的字词我们会经常遇到,大家只有认真区分,才不会闹出财主写礼单这样的笑话。

9、狐假虎威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

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10、女娲和人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大地上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世界有了些生气。女娲想,应该再添一点儿什么,让这个世界更加生气勃勃。

她来到一个水池旁,挖了些黄土,掺和了水,仿照自己的样子捏成了一个小东西。女娲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人”。说也奇怪,这个小东西一落到地上,就活了起来,高兴地叫着,欢喜地跳着。女娲心里充满了惊讶和喜爱。她捏呀,捏呀„„许多活泼的小生灵从她手里落到地上。她捏累了,就找来一根强子,蘸上泥浆向地面上挥舞,溅落的泥点居然也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从此,大地上就有了许许多多的人,世界就生动活泼起来了。可是,人总是要死亡的,怎样才能使人类延续下去呢?

女娲又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他们结合在一起,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人类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

一位长者用了什么简单的办法,让八个兄弟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呢?

11、农夫和他的儿子

古时候,有一个农夫,他有八个儿子。这些男孩子从小就总是打打闹闹,争争吵吵,让农夫费了不少心。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儿子们越长越大,可吵吵闹闹的毛病一点也没改,农夫为此日夜担忧(yōu)。

有一天,农夫去请教村里最有学问的长者,请他帮忙想个好办法,让这些孩子能明白他们这样做是多么愚(yú)蠢(chǔn)。

长者让农夫把他的儿子都叫到一起,然后取出八根筷(kuài)子,一人分了一根,说:“你们把筷子折断吧。”

“折断这么细的筷子还需要使劲吗?哈哈,真是可笑!”男孩儿们嘻(xī)嘻哈哈地说。果然,他们轻松地就把筷子折断了。

长者又取出一捆(kǔn)筷子,说:“那么现在呢,你们谁能折断这一捆筷子?”

大儿子抢(qiǎng)先拿过筷子,两手用力折,脸都涨红了,筷子还是好好的,连弯都没有弯一下。其他的男孩儿也很不服气地试了试,也没有人能把筷子折断。

农夫感激地看着长者,对儿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想一想,细细的筷子捆在一起就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kuàng)是八个强壮的人呢!”

这番话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轻声地互相道歉(qiàn),亲亲密密地搀(chān)扶着老父亲回家去了。

12、种瓜人

战国时候,梁国的梁亭和楚国的楚亭两地搭界。两地人都种瓜。

梁亭人勤劳,精心耕作,园子里的瓜结得多,色泽鲜亮,又大又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楚亭人有些懒惰,常常误了施肥、浇水。园子里的瓜又少又小,味道也不好,没人买。

楚亭人眼看梁亭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自己却过着穷日子,便起了坏心眼。这年,梁亭人的瓜秧长势好,开始结瓜了。几个楚亭人趁着夜色,溜进梁亭人的瓜园里,用手指轻轻掐伤小瓜,使瓜枯死。

这事很快被梁亭人发现。村里的年轻人非常气愤,也要去掐楚亭人的瓜。一位老人制止他们,说:“如果这样以恶报恶,两地人定会结下仇恨,纠纷不断,祸及子孙。”

“那怎么办?”年轻人问道。

“依我看,不如我们趁夜里给他们的瓜地施肥、浇水,让他们的瓜也长得好。”大家照老人的吩咐做了。

楚亭人看到梁亭人不但不报复,反而帮自己施肥、浇水,既感动,又惭愧,便向梁亭人赔礼认错。

从此,楚亭人也变得勤快起来。两地人和睦相处,交流种瓜经验。瓜儿年年丰收,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13、两颗种子

从前,有两个少年,他们都有美好的理想。

“怎样才能实现理想呢?”两个少年去请教一位老人。

老人给他俩一人一颗种子,说:“这是普通的种子。谁能够找到保存它的最

好办法,谁就能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 !”

几年以后,老人要他俩谈谈保存种子的情况。

第一个少年拿出一只丝绒袋子,又从袋子里摸出一个盒子。他打开盒子,揭开蒙在上面的绸缎,说:“我把种子好好地收藏起来,整天守候着它。”老人一看,种子还是原来的样子,就摇了摇头。

第二个少年,脸晒黑了,两手长了老茧。他指着漫山遍野的庄稼,兴奋地说:“老爷爷,我把种子种在地里,坚持浇水、施肥、除草,收获一年比一年多呢!”

老人听完,高兴地笑了:“孩子,理想就和这种子一样,只是守着它,不会长大;只有用汗水浇灌它,才能变成丰硕的果实!”

14、朋友之间

两个好朋友在沙漠中行进,干渴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他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凭着坚强的意志,艰难地迈步。

远远地,他们看见前面有一棵树。他俩高兴极了,拼尽力量向前走去。来到树下,只见树上挂着两个金黄的果子,一大一小。两人看了,都坚持要对方摘大的,自己吃小的。争来争去,谁也没说服谁。后来,两人都迷迷糊糊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其中一个人醒来,发现朋友不见了,树上只剩下一个小果子。望着一行远去的脚印,他心里有点纳闷。于是,他摘下果子,拖着沉重的脚步,继续向前走去。

走着,走着,他发现朋友晕倒在前面的小水洼边,忙跑过去扶起他。这时,他看见朋友手中握着的果子,比自己的更小„„

15、快乐的泉水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传说:深山里有一股"快乐的泉水",人们只要喝上一口,就可以快乐地过一辈子。许多人都想得到它,可是始终没有人找到过它。

村子里有一个名叫顾自家的财主,他从来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所以没有一个朋友,日子过得很不快乐。他想得到快乐,决心去找“快乐的泉水”。

走了好几天,在茂密的森林里他遇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顾自家说:“老人家,您知道‘快乐的泉水’在哪里吗?”老人家说:“我可以告诉你,但你能答应我一个条件吗?”顾自家一听,心中暗自高兴,说:“可以。”于是老人说:“找到泉水以后,必须分给村子里的每一个人喝,使别人也得到快乐。”为了得到泉水,顾自家只好答应了。

顾自家照老人指引的方向,又走了好多天。一天,他翻过一座大山,在山后找到了一个石洞,上面刻着“仙泉洞”三个字。他照老人的吩咐,在石门上敲了三下。门“呀”的一声开了。他走进去,看见洞里果然有一股清清的泉水,泉水旁坐着一个人,就是在森林里遇见的那位老人。

白发老人装了满满一大瓶“快乐的泉水”交给顾自家,再三叮嘱他说:“你带回村去,一定要分给每个人,千万不能独自享用啊!”

顾自家捧着瓶子往回走。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好不容易找到的泉水,那老头却要我分给大家喝,真是岂有此理!这瓶泉水是无价之宝,绝不能分给别人喝。我要把它世世代代传下去,让我的子孙也能永远快乐!”

顾自家高兴地回到家里,关上了门窗,把妻子叫到跟前说:“我找到‘快乐的泉水’了!千万别让人知道。”说完,就把瓶盖打开了。啊!倒出来的不是什么泉水,而是大大小小的毒蛇,吓得他立刻昏死过去。

他的妻子捡起瓶子一看,只见里面有张纸条,上面写着:“只顾自己快乐的

人,永远得不到快乐!”

第7篇:西湖民间故事

《西湖民间故事》之《明珠》读后感

南山小学 吴简名

我们都知道杭州有个美丽的西湖,在杭州人眼中,还有一个同样美丽的小西湖—那就是《西湖民间故事》。书中有《白公堤》、《精忠柏》、《瑞石》、《七星缸》等故事,样样精彩,其中《明珠》这个故事我最喜欢。故事里有句杭州古话: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讲的就是西湖的来历。

故事里说:在很久很久,有一个仙岛,在东边的大湖里住着一条雪白闪亮的玉龙,而在西边的大树林里栖着一只色彩绚烂的金凤。他们俩是好邻居,每天早晨,只有打个照面才分开来,然后忙着各自的事去了。

有一天,他们俩在岛上发现一块闪亮的石头,他们都很喜欢,于是打算琢磨成一颗珠子。他们每天都仔细的打磨着石头,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俩真的做出一颗珠子。珠子闪闪发亮,绚丽的珠光一直闪到了天上的瑶池。他们都很喜欢,就守住在珠子旁边。

天上的王母娘娘也看到了,心里爱慕极了,于是在晚上叫一个天兵乘玉龙金凤睡着把珠子偷了,藏了起来。玉龙金凤一醒来发现明珠不见了,便日日夜夜地找,可是找不到。王母娘娘生日那天,一高兴,就把明珠拿了出来,让众神仙看。玉龙和金凤看到了自己珠子发出来的光,便到天宫里和王母娘娘评理。王母娘娘不肯归还,一不小心,还把明珠掉到了人间去,明珠一到地面上,就变成了美丽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一看也成了两座山,守护在自己的明珠边上。

这个故事里玉龙金凤从开始磨珠子到找珠子的整个过程里始终坚持不懈,相信能磨成珠子、也一定能找到珠子,找到珠子以后敢于和王母娘娘评理,不怕王母娘娘的权势,勇敢斗争,最后珠子掉到了地上以后,又化成了两座大山终生守护,专心致志地保护着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做事要坚持不懈,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学到了勇敢斗争的精神,还学到了做事要专一的精神。我想,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第8篇:《西湖民间故事》

暑假,我和我的父母读了一本书,叫西湖民间传说。西湖民俗故事有49篇,220页是郭梦茂精心制作的一本书。

在这本书中,很多文章让我特别记得,所以我似乎回到前几年。在西湖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哪个是金山的水是杰作,海是一个小偷不改变,猖獗的霸道乌龟,偷佛三佛,杀死金山寺的老人,自己的老人来。法国海金山寺香并不坚强,他们把魔法献给感染瘟疫的人,让人们去金山寺愿望。许先生,白女士,小清看到人民的瘟疫,打开一个药房和教堂的药房,让人们可以免费使用瘟疫丹,洪水散散毒品。因此,瘟疫的规模不扩大,人民的情况改善。他们的生死亡,仁慈,愿意帮助人们得到尊重。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感觉真实的世界有很多人需要帮助。例如在山区和儿童的灾区,以及那些老年人的社区。我在这里代表我个人的呼吁,我们的能力能够要帮助的人,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脱颖而出,帮助需

第9篇:河南民间故事

河南民间故事 1.牲口生日

“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吃顿炒大米饭”这这话是指导林县民间给牲口做生的习俗而言。传说,元末,贫苦人家的儿子朱元璋,终日给财主放牛,每天连猪狗食都吃不饱。有一年七月十四晚上,财主在家里吃喝赏月,朱元璋却在山上饿的肚子咕咕直叫,便和伙伴将一头牛杀掉用柴烧着吃了,他把牛尾巴插进山缝,谎说牛钻山缝了。次日财主来山上一薅牛尾巴,真的“哞哞”地叫了几声。从此以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成了牲口的“生日”。这天东姚、任村等乡还相继兴起来“点花山”和“对鞭”活动。 2.郭巨埋儿

这故事出在林县姚村乡三孝村。那里有一郭巨墓,人们在谈论家常时,常以郭巨埋儿的典故来教育后代。传说汉时郭巨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其母舍不得吃,总是偏待孙子,郭巨见母惜子而消瘦,心里很难过,便同妻子商定,把孩子埋掉,以保老母之命。于是将孩子哄到野外,欲活活埋了,但在掘坑中得到一釜黄金,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用于赐汝。”(民国《重修林县志》)郭巨得金解除了衣食之难,儿子出免了一死。从此,郭巨“孝子名扬”。元时将郭巨埋儿孝母编为“二十四孝”之一,在全国宣传。林县民间为他立碑、修庙、竖牌坊,建了坟墓。 3.虎头鞋

林县民间爱给孩子做双虎头鞋,以避邪防灾。相传很早以前,在太行山脚下有个姓李的,靠打柴过日子,三十多了还没讨上老婆,山里人叫他李大。李大是个好心人,有一天上山打柴,遇一老奶奶赐了她一张姑娘绣虎头鞋的画。回家后,将画儿贴到床头,晚上李大准备睡觉时,那画儿上的姑娘竟从画上下来,要同李大作夫妻,李大一见画上的姑娘变活了,长得美人儿样的。喜欢的不得了,从此以后,姑娘每天夜里从画儿上下来,天亮就又到画儿上去了。后来,画上的姑娘生了个胖小子,叫小虎。一晃7年过去了。一天,小虎穿着虎头鞋,随父亲一块上山砍柴,路遇恶霸拦路,小虎虎头鞋上的老虎突然跑了下来,一口咬死了恶霸,而后又回到了鞋上。 4.大梁挂红

林县民间盖房子要在大梁上挂红,并用红纸写上“上梁大吉”等字样。传说很早以前,有一秀才武良新赴京应试未中,归途中在一棵大树下遇难,被一女子搭救,结为夫妻。这一女子便是这一棵树的化身。数年之后,皇帝要修一座宫殿,选准了那棵大树,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武良新就将此事告知其妻,其妻真诚相待,告知其夫:“要想把树砍,需在三月三,时辰不能差,鸡叫头一遍”。武良新盼官心切,将天机告知皇上,皇上立即派员把树伐倒运至京城,并封了武良新的官职,从此他抛弃了前妻,在朝中另娶官宦之女,寻欢作乐。可是在上梁那天,千人移不动,万人立不开,寻欢作乐。可是在上梁那天,千人移不动,万人立不开。夜间仙女给皇上应了个梦:“要想大梁上房,武良新人皮披上梁。”皇上醒后,下令将武良新的皮剥下披在了大梁上,果然大梁腾空而起,稳稳当当地放在了墙上。从此以后,人们先用兽皮披梁,几经演变,又以红绸子披梁,写红帖子上梁。

5.泰山石敢当

林县民间十字路口的墙上,多见石或砖上刻有“泰山石敢当”,以避邪气对家庭的“冲撞”。相传泰山有一个人姓石名敢当。专捉妖降怪,哪里有妖风,他就到那里去降。但是捉不胜捉,降不胜降。他想天下这么大的地方,我怎么管得了呢?这样吧,泰山石头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风,就把这石头放在谁家的墙上,那妖就跑了。所以人们盖房子垒墙的时候,习惯于刻个“泰山石敢当”的字样垒在墙上。 6.大年初一挂“破”灯

过春节时,家家喜欢在门口挂一灯笼,以示欢庆。但林县的灯笼却别有一格,非挂“破”灯不可。此灯用竹篾编出一个鸟笼般的笼子,裱上粉纸,外贴剪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红纸,下边剪破壑沿,其故事就引在下边的“壑沿”上。相传,姜子牙封神时,其老婆上殿要位,姜子牙不予,经众神讲情,才免强给了她个“穷神”。但想起自己老婆平时奸、懒、滑、馋,心眼狠毒,她要到哪家,那家就非穷得家破人亡不可。便大声喊到:“穷神,你听着,你以后要见破即走”。所以人们每逢大年初一,总要在大门口挂一个“破灯笼”显示出破,让穷神走开。 7.忏逆媳妇

传说民间有一农妇生了一个独生子叫李原,因生活所迫,李原经常外出,家中留下老母和其妻王小姐,每当李原外出回来后,其母都要向儿子哭诉媳妇不让吃饱的事情。二月二这天,李原责问其妻王小姐,王小姐却硬说婆母昧了良心说瞎话。为了取得丈夫的信任,她就端扁食喂狗充母食,中午将煮好的扁食,由李原在灶边看着,王小姐亲手送至。李原问其母是否吃饱了扁食,母说没有吃。李原很生气,王小姐却骂婆母昧良心,闹得李原黑白难分。此事龙王在云中看得很清。一个响雷,将狗和王小姐劈死,扁食从狗肚里溢出来,李原才恍然大悟。 8.送穷灰 林县民间每年正月初五,家家户户都要送穷灰,为的是在新的一年里,撵走穷困,迎来幸福。民间传说“年”原是个大怪物,有一天仙家洪钧骑着它上天。走时,“年”把它的儿子“蛩”(qiong,古书里指蟋蟀)留在了人间。蛩这种动物,虽说不象它爹“张口吸人谋害生命”那样历害,但它到了谁家,谁家就穷。所发人的把蛩叫做穷。穷有三怕:一怕看见红颜色,二怕听见爆竹声,三怕闻到香柏味。因此,人们过年家家门上贴对联,鲜红耀眼;院里放鞭炮,声声不断,屋内点香柏,烟雾缭绕。逼得穷躲到了煤渣圪道,不敢出来 。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户户都不掏煤渣,害怕惊动了穷,惹出了是非,直到初五才将它送出去。 9.夫妻分居

林县南北风俗不一,县北可发夫妻在娘家同居,而县南却绝对禁止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相传明朝年间,县南有一户人家的闺女,长得非常俊俏,和某庄一姓张 的儿子成亲。由于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夫妻互不认识,拜过天地后的第二天就叫回娘家,有一浪子晚上趁机冒充其夫住一屋。待女子回婆家详细观察其夫后,觉得办了亏心事,对不起其夫,便含恨悬梁自尽,娘家也有苦难言。此后县南就禁止夫妻在娘家同居。后来又说同居对娘家不吉。 10.压纸与揭纸

林县人办丧事,有压纸与揭纸的礼仪活动。压纸去时哭,回来不哭;揭纸去时不哭,回来哭。这是为什么呢?传说,唐朝初期,药王孙思邈以四海为家,为穷人治病。他会使人起死回生,为了不让百姓往返找他,便对病人说:“你们不要到处找我,只需将病人的姓名、地址写在纸上,压在十字路口,我路过见到,就到家去医治”。众人都照药王的话办,果然很多病人得到了医治。人们一般压纸去时悲痛欲绝,回来时还阳在望;揭纸去时充满希望,回来幻想破灭,故有上述习俗。 11.随耧秀耧

人们播种时多用耧耩地,歇息时,常望着太行山顶的白婉寺讲述耧的故事:相传很早以前,那里住着一个漂亮的女子,名叫婉儿,很少丧母,随父亲打柴过日子。山下的一个恶霸多次上山逼婚,为逃避灾难,父女俩搬到了绝壁山顶。婉儿心灵手巧,她用荆条编啥像啥,编鸟鸟会飞,编狗狗会叫,感动了上帝,让何仙姑赐给了婉儿一张耧图。婉儿照图编成后,放在山顶上,耧便自动地在山顶上穿石破土,随即满山谷穗金黄,父女俩再也不愁吃穿了。后来人们仿这耧做成了木耧,一直沿用至今。 12.黑心柿树

林县是柿子的故乡,柿树遍及整个山庄窝铺。可柿木用处不多,因它是黑心。这里有个故事。汉时,刘秀被王莽撵的心惊胆颤,躲进黄华山的桑树林中,仰面挺在树下,张大嘴喘息。一阵风过,树上纷纷落下椹子,有几粒正好落在他的嘴里,片刻之后,饥渴全消,精神复原。转眼间刘秀称帝34年,于建武中元二年晏驾。玉皇大帝念其治世有功,封为“草木仙吏”,专管世间树木花草之事。一日清闲无事,忽然想起王莽追杀至太行黄华山时树果救驾之恩,但忘了是何树之果。为报此恩,便赐“是树活千年”这句话被柿子树钻了空子,立即叩拜道:“谢草木仙吏之恩”。桑树一步来迟,一怒之下,气破了肚皮,至今桑树总是崩裂。刘秀晓得后大骂柿树:“黑心!”。众树出皆指责柿树是黑心货。从此以后,柿树便全部都是黑心了。

13.出官与出匠

林县民间传说:“林县本来应该出很多官,却变成了泥水匠。”相传,林县城东南的龙头山是一条活龙,白天静静地躺着,夜晚缓缓蠕动,为的是能够喝到城南大池里的黄华圣水。龙一旦喝到圣水,就能脚蹬金银山,触角冲上天,长双铁翅膀,飞向红日边。到那时,林县五谷丰登,六业兴旺,还要出一斗芝麻官儿呢。可惜的是,在龙头快要蠕动到面大池时,有人在龙的头部建起了一座7层砖塔,将龙压得动弹不开,无法喝到黄华圣水。使本来应该是出一斗芝麻官的林县,变成了出一斗芝麻的泥水匠。 14.三聘台

相传,商朝时,有个宰相(那时叫阿衡)名叫伊尹,他出生在嵩县伊河岸边莘乐沟的一棵空桑树里,有个姓尹的采桑女听见树壁内有哭声就把他抱回家中,取名伊尹。

伊尹长大后聪明伶俐,开荒种田、栽桑养蚕,什么都会干,他还学着尧舜的办法治理乡郡,百姓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当时,还是夏桀当王,他十分残暴,百姓们叫苦连天,但谁也没有办法。成汤是夏桀手下的一个部落官,他时常劝谏夏桀,但夏桀根本不听。后来成汤听说伊尹治理天下很有办法,就想把他弄到身边。

成汤知道那些有本事的人都有一股子傲气,派人去请他肯定不会来,便亲自去请。

第一次,伊尹正在用牛耕地,听说成汤来请他,便撇下牛跑了。成汤到地里一看,叹了一口气说:“唉,人不在而牛在!”此后,这个地方就取名叫“牛在”,后来慢慢变成了现在的“牛寨”。

隔了些时候,成汤带着礼物又来请伊尹。伊尹听说后,就沿着伊河往东跑,眼看成汤快要撵上了,伊尹急中生智,躲进伊河的一个弯曲的山沟里。后来,这里也成了一个村子,取名叫“曲里”。

第三次成汤又来请伊尹,这次他早早就坐在一个高台上,在高台上看见伊尹走过来,成汤就向伊尹诉说着自己治理国家的决心。伊尹听了很受感动,便跟着成汤走了。

后来,伊尹助成汤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并做了商朝的阿衡。

因为成汤三次请伊尹,第三次终得成功,人们便在那个高台上盖了座房子,以后形成了村庄,取名“三聘台”。

15.洛阳纸贵的故事

在印刷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诗歌和文章都是靠读者手抄流传的。在中国历史上,一位叫左思的文学家,因为写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以至于贵族富豪们争相传抄,因而引起市场上纸张价格陡涨,一时传为佳话。

故事的主人公叫左思,他生于250年,是中国晋代文学家。左思相貌丑陋,从小天赋并不是很高,他学习过书法和鼓琴,都没有学成个样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才发愤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

左思20岁那一年,妹妹左芬被选入王宫,他的全家因此迁往国都洛阳。这使得左思有更多机会接触上流社会的文人学者,创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并最终写出了传世名篇《三都赋》。

《三都赋》大约写成于左思30岁的时候。作品问世后,当时的文学家皇甫谧作序,张载作注,先是在文学圈内传播,后来贵族富豪们附庸风雅,也纷纷加入了传抄的行列,结果洛阳街头的纸店供货吃紧,纸张的价格也随着不断上涨。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故事。

那么《三都赋》到底是怎么样一篇文章呢?赋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讲究对仗和运用典故,行文力求辞藻华美。“三都”指晋之前的三个诸侯国蜀、吴、魏的国都。《三都赋》包含《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每篇赋中都借假想人物之口,描绘和评论当地的形势、物产和制度。但整个作品的成就还不单单在形式上,更在于内容上。左思为了创作这篇作品,花了大量的时间考证典籍,并实地调查,力求所引用和描述的事物真实。等材料准备好之后,左思在自己家里、院子里,甚至厕所里,到处布满了纸和笔,以便于自己有了灵感之后,随时随地都可以记下来。就这样殚精竭虑,前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完成。

《三都赋》比较广泛地反映了中国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涉及到当时朝野上下都关心的内容,像统一全国等问题,因此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好评。

实际上,作为一名文学家,左思并不是仅凭一篇作品就流芳后世的。除了《三都赋》,他还写了许多诗歌和散文。其中著名的是他的《咏史》组诗。在这些诗歌中,左思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成为后世许多诗人效仿的榜样。 16.神鹿引路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白氏族人百余人,各奔他乡避乱,大多外逃未归。白居易32代孙白介、白超兄弟二人,为避兵乱,西逃宜邑,居宜阳城北门里。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迁洛城南庄,超公则安居宜邑。介公归洛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家人备好祭品,一行十余人,经伊河,船夫闻讯,争相摆渡。介公欲付银两,船夫连忙谢绝:“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当年开凿八节滩,我们仍得下水推舟矣!”

由于连年战事,白公墓碑毁茔平。琵琶峰周围,杂草丛生,介公等人几经周折,仍未找到先茔。介公心思:“难道我白氏裔孙从今无从祭祀祖宗不成?”忽然,众人面前出现一只黄色神鹿, 介公对众人言:“定是先人显灵,神鹿引路。”于是,众人尾随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介公等人果然在草丛中发现白公墓残碑。介公等人见祖茔如此残状,怆然泪下,决定重修白公之墓。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于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将白氏宗谱整理成册,使白氏谱系免于断续。迄今,白氏后裔对介公修墓立石,续修族谱之事,有口皆碑。 17.将军拜墓

民国年间,大军阀吴佩孚住兵洛阳,欺上压下,独霸一方。冯玉祥大将军奉命讨伐,围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伤亡残重,军心混乱。冯大将军心如火焚,当晚,视察军情,月光下,发现白公之墓,令随从退下,亲拜白公墓。叩毕,仰头道:“诗神在天之灵,倘若保佑吾顺利攻克洛阳,定为汝修墓。”冯将军拜墓后,次日,再次组织攻城,果然,一举攻克洛阳。吴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也被赶出洛阳。

庆功宴后,冯将军继续西征,因军务繁忙,竟忘记了修墓之事。行至陕西潼关,忽有一白发老翁从天而降,拦住大将军的高头大马,大将军问道:“哪道神仙,因何挡道?”老翁反问:“将军可记得洛阳之战,琵琶峰前许诺老翁之事?”冯将军如梦初醒,立即下马道:“诗神请回,三日之后,定返洛修墓。”待冯大将军话音刚落,老翁已悄然消失。冯玉祥将军迅速回马,重返洛阳,专程修复了白公之墓。修墓时,他惊奇地发现,琵琶峰乃是一座石山,唯有一天然洞穴安葬白公,惊叹:“真乃绝地也!”从此,大将军冯玉祥拜修白文公墓之事在洛阳民间传为佳话! 18.白牡丹

白公墓前有一牡丹池,种植着清一色的白牡丹,盛开时节,如玉似云,十分耀眼。据说,这是白公生前的蓄意安排。

相传,唐元和年间,不知从何处吹来一阵风:“红牡丹为富贵,白牡丹不吉祥。”片刻,白牡丹被一一掐掉,有些种花者干脆将白牡丹连根拔掉,任意遭踏。此时,白公因母病逝,辞官丁忧三年,初回朝中,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公“兼济天下”之志不能实现,十分苦恼。见白牡丹被如此冷落,联想自己的处景,随吟诗道:“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公怜悯白牡丹,他将被抛弃的白牡丹收集起来,“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从此,白府只植白牡丹,至晚年居洛阳履道里,所养植的白牡丹已是琼玉满园。这年冬季,白府院内的白牡丹忽然开放,与白雪竞美,而且花大出奇。白公请来亲朋友好友以及“九老会”的成员前来赏花,轰动洛阳。赏花毕,公设酒宴招待众人,送别客人回府,忽见一群美貌少女着白衣,戴玉花,从牡丹丛中走来,在他面前翩翩起舞,放声高唱:“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下漫夸兰……”白公酒醒后,欣喜不尽,意识到白牡丹才是真正的“牡丹仙子”。临终,他嘱咐家人一定要在墓前种值白牡丹。 19.一白二姓

在河洛白氏后裔中流传最广泛的当属“一白二姓”,或叫“石白之分。”即洛阳地区一部分白姓为“石敬塘”之后繁衍。白字一撇出口的“白”姓为石白,不出口的“白”姓为正宗白居易后裔。

传说,白居易与“石敬塘”同朝奉君时。有一次,“石敬塘”与皇上娘娘下棋,一阵风吹过,棋子撒落满地,“石敬塘”捡棋子时,不慎措到了娘娘的脚,娘娘大哭,告于皇帝,皇上大怒,传旨:“将调戏娘娘罪人石敬塘家灭九族。”白公弄清真相后,急忙上殿面君,皇上见白居易上来奏本,赋诗一首:“大胆石敬塘,敢摸娘娘脚。居易来保奏,究竟为什么?”面对皇上的质问,白公也赋诗对答:“不是石胆大,并非想作恶。风吹棋子落,误摸娘娘脚。”尽管白居易全力保本,“石敬塘”仍未逃脱家灭九族之厄运。部分石姓将祖茔的“石”字上面一横涂去,真于“口”字中,变“石”为“白”,逃脱了朝廷的追杀。这些“石”姓人家也世代改为白姓了。

该传说实为荒唐之传说,因石敬塘为后晋人,比白公所处的唐代晚百余年,不可能同朝奉君。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白公当朝面君,直言敢谏。编选此故事的人用意在于此也! 20.白鹿救驾

相传唐李渊平定西方以后,派儿子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当时盘踞洛阳的是郑王王世充。王世充手下有员战将名叫单雄信,有勇有谋,武艺高强。秦王率部多次与之交战,不能取胜。

一天夜晚,月明星稀,秋高气爽。秦王在山上散心,信马由缰,不觉来到王世充的营地附近。秦王看看四下无人,便偷偷地观看敌方的部署。

忽然一声断喝:“贼人大胆,休走看刀!”原来单雄信巡营来了。秦王一看不好,回马便走,单雄信扬鞭催马,紧迫不舍。由于秦王的座骑是一匹白龙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鞭下去如风似电,秦王把单雄信撇得老远。单雄信看看无奈,便张弓搭箭,想射死秦王。正巧秦王走人—片低凹地,看不清。于是单雄信一跃而起,站立于马背之上,目视秦王正好在他的射程之内。只见他开弓似满月,箭去如流星,眼看着秦王就要丧命,说也凑巧,从秦王身边的树丛中窜出一头白鹿,与秦王并马而行。秦王听见风声,知道大事不好,急忙伏于马背,也许是这风声惊动了白鹿,只见它往上一跃,正好以身体挡住了射向李世民的箭,当场倒地而亡。李世民趁机逃回。

在战事结束以后,为了报答白鹿救命之恩,秦王李世民在白鹿死亡的地方盖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白鹿庙”,并把附近的村庄赐名“白鹿庄。”

据说,这个“白鹿庄”就是现在孟津县送庄乡的白鹿庄村。

21.鲤鱼跳龙门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线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

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客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22. 蔡襄造洛阳桥的传说

传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拔剑剖腹,将肠肚抛落在洛阳江中。后来,这些肠肚变成了龟精蛇怪,不时兴风作浪,危害过往船只。

一日,一只渡船过江,龟蛇作怪,大风狂吼,浊浪翻滚,眼看渡船被弄得要翻过去。这时,天上传来了喊声:“蔡学士在船上,不得无礼!”龟蛇两怪听了,吓得钻入江底。只一会儿,江面又风平浪静。船上的客人很惊奇,相问谁是“蔡大人”,全船没有一个姓蔡的,只有一个怀孕妇女,丈夫姓蔡。那孕妇心里清楚,就对天暗暗许愿:“我这胎若能生下男孩子,长大后一定要叫他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便利过往客人。”

那孕妇果然生个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号端。蔡襄从小聪明伶俐,二十岁那年中了进土,后来授封端明殿大学士,很受皇帝的器重。他在京城时,挂念着建造洛阳桥之事。但当时朝廷有规定:不准文武官员回原籍做官。

有一天,蔡襄要陪皇帝游玩御花园,事前,他暗中叫一个太监,预先在路边的芭蕉叶上,用毛笔蘸蜂蜜写了八个大字,蚂蚁嗅着香甜味,都围来叮蜜,排成了字阵。皇帝经过这里便顺口念了芭蕉叶上的字:“蔡端蔡端,本府作官。”蔡襄赶紧跪下谢恩。皇带笑着说:“朕只是念叶子上的字,并非当真!”蔡襄一直跪着不起来,说:“君无戏言,岂可失信于臣?”接着,又将母亲许愿造桥的事情对皇帝讲了一遍。皇帝也很感动,就派他到泉州府做太守了。后来,蔡襄就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这就是中外闻名的洛阳桥。

23.河南杂烩菜的由来

河南人遇到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来客,总爱做一大锅杂烩菜来招待客人。杂烩菜就是把白菜、粉条、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葱、香菜以及其它佐料熬成一大锅。吃时,一人一碗,或配蒸馍,或配白米饭,既简单方便,又经济实惠,这种就餐形式在河南一带由来已久。其实这道菜最初的名字不叫杂烩菜,而是叫做“炸桧菜”。关于它,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相传南宋时期,金兵屡屡南犯,赵宋王朝摇摇欲坠。当时朝廷内部分作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身为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张抗金,被奸相秦桧在高宗面前奏了一本,丢了官职。他回到河南老家以后,对朝廷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事,常常约上三五个好友饮酒作诗,打发时光。

这一年,时逢朱敦儒六十寿辰,便邀集了一些亲朋旧友前来小聚。不料这时突然从京城临安传来消息说,抗金元帅岳飞因接连打败金兀术,惹恼了被金国收买的奸相秦桧,秦桧遂与其妻王氏密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一时间,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朱敦儒哪里还有心情饮酒欢聚,但客人既已前来赴宴,又怎能让他们空着肚子回去。于是朱便吩咐家厨:“今日不饮酒,也无需摆那些盘碟,只把备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馍端来即是。”

想来这些亲朋旧友都是些养尊处优的人,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喝顺了美酒佳酿,如今这一碗碗粗制的熬菜哪里咽得下去!朱敦儒见大家迟迟不动筷子,便夹起碗中一个丸子说:“如今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元帅一生精忠报国,竟然惨死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我恨不能砍下秦桧的头颅下油锅„”,他的话还没说完,一位客人便忽地站了起来,义愤填膺地说:“大人,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桧的头,油炸豆腐就是秦桧的肉,粉条就是秦桧的肠子。来,我们大家一起把秦桧这厮吃下去,替我们的岳元帅报仇!”

于是,满座客人一齐响应,纷纷拿起筷子,顷刻之间就把一碗碗熬菜吃了个精光。菜吃完了,有人问:“该给这道菜起个啥名字呢?”朱敦儒想了想说:“就叫‘炸桧菜’吧!”

很快,这件事传入了民间。人们出于对秦桧的愤恨,纷纷做起“炸桧菜”吃。后来,因为这道菜是将各种杂七杂八的菜烩在一起做成的,所以,人们就将它叫做“杂烩菜”。 24.洛河北岸“窈娘堤”

洛阳八大景之一的天津晓月,讲的是唐宋时期天津桥(今洛阳桥东边)一带景色的娇好。凌晨时分,残月尚存,晓雾蒙蒙中,桥上车水马龙,桥下亦波光粼粼,一切全似仙境。这在今日,景色亦属赏心悦目,令人心醉,何况在那自然环境尚未受到污染的百千年前呢?

这美丽的地方,却曾发生过一个令人悲伤的抗暴殉情故事。

相传武则天执政时期,补阙(官名)乔知之的婢女窈娘,能歌善舞,色艺冠时。乔十分宠爱她,且因此不再婚娶。

不幸,武则天那个霸道的侄儿太常卿武承嗣闻知,强行夺走了窈娘。乔知之痛恨成疾,在细绢上写一首《绿珠怨》,用重金买通武的守门人,送给窈娘。诗写道: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娉。昔日可怜偏自许,此时歌舞得人情。君家闺阁不曾观,好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娇矜势力横相干。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这首诗借石崇爱姬绿珠殉情坠楼的故事,抒发了对权贵武承嗣娇横的恨、对心上人窈娘的思。窈娘读罢诗,悲伤痛哭,饭食不下,益加思念乔知之,终于一怒之下,将诗绢藏于裙带中,偷跑出武府。她刚刚跑出正南的应天门(今周公庙和洛阳日报社之间)不远,琥家的爪牙就追来了。窈娘不愿重落虎口,就跳进附近一口井中而亡。爪牙们打捞出窈娘,武承嗣发现了她裙带里藏的诗绢,恨得咬牙切齿,就罗织个罪名,将乔知之杀害了。

许是洛神也同情窈娘的遭遇,呜呜痛哭,河水暴涨,冲毁了坚固的天津桥,一直漫到窈娘投井处,淤填了这口深井。

后来,天津桥北岸重修了河堤,百姓们同情那对不畏权势、生死相爱的主婢,就叫这段河堤为窈娘堤。

25.河南商丘的来历

商丘城西南三里,有一座十来丈高的土台,人们都叫它“阏伯台”,台上有一座庙,人们叫它“火神庙”。说起阏伯台和火神庙来,倒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人们都吃生食,后来由于打雷闪电和刮风等自然原因,形成天然火,把树籽和来不及逃走的野兽等物烧熟了。人们拣了吃,发现熟食比生食好吃得多,于是慢慢学会把食物放到火上烤烤吃。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取火工具,人们一见打雷触电森林起火,就如获至宝,千方百计想办法保存火种。

有一次,帝喾带着他的儿子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一个地方,见这里的人们还拿着生食吃,大都身体虚弱,带有病态。帝喾十分可怜他们,问大家为什么不吃熟食,老百姓回答:“没有火”。帝喾问:“怎么不到别处去找?引来火种,别让它灭呀!”百姓对他说:“找来几回了,有时因为柴草供不上,有时因为洪水泛滥,都灭了。”帝喾四处看了看,果然有被泛滥的河水浸灭火后的灰烬。他不禁长叹一声,心里想:咋能想个办法让火不灭才好。想了一会,他语重心长地对阏伯说:“你看,眼下帮助这里的臣民引来火种,并把火管理好不让它灭,是关系着这里的臣民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你是我最有能力的儿子,我想让你办这件事,如何?”阏伯是个忠诚、听话的人,当即就满口答应下来。从此,阏伯就成了这里的“火正”(管理火的官),这片地方就成了帝喾给阏伯的封地,封号为“商”。

阏伯被封到这里后,终日为火事操劳,忙得饭也顾不上吃,觉也睡不好。他先带领百姓从很远的地方引来火种,并想办法堆成一个土丘,把火种置于丘上,上面搭上一个遮雨的蓬子,这样,天上下雨不能把火浇灭,河水泛滥也不能把火浸灭。然后,他又亲自带领人们四处寻找柴草,由于阏伯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商”的百姓们不但可以到处生火,而且还能让火经久不息。大家感激阏伯,都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给百姓造福来了。

阏伯死后,人们怀念他的功德,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当时最厚的葬礼把他葬在生前存放火种的土丘上,按照当时的风俗,悼念他的人每人都要往他坟上添一包黄土。因而,土丘被堆得越来越大。因为阏伯的封号是“商”,这座土丘从此便被称为“商丘”。时间长了,“商丘”便成了这儿的地名,直到现在。 26.信阳毛尖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欺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瘟病越来越凶,不少地方都死绝了村户。一个叫春姑的闺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给乡亲们治病,她四处奔走寻找能人。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 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尽,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条小溪边。这时,泉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生长救命树叶的大树,摘下一颗金灿灿的种子。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摘下的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进泥土 ,否则会前功尽弃。想到10天之内赶不回去,也就不能抢救乡亲们,春姑难过得哭了,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画眉鸟。小画眉很快飞回了家乡 ,将树籽种下,见到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画眉高兴地笑了起来。 这时,她的心血和力气已经耗尽,在茶树旁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不久茶树长大,山上也飞出了一群群的小画眉,她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好了,从此以后,种植茶树的人 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27. 原阳烩面的传说

原阳烩面是响当当的名吃,听说过的吃过的人很多。可原阳烩面的故事,听过的人就不多了。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个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难于一回民农院。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将家养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称麋鹿)屠宰炖汤,又和面想做面条为李世民解饿。但追敌逼迫,情形紧急,老妇人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汤锅,煮熟后端给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觉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于是策马谢别。

李世民即位后,整日山珍海味倒觉不出什么滋味,就想起吃过的回民母子做的面,想到他们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寻访回民母子,以厚加赏赐。还真是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从此,唐宫庭御膳谱上就多了这救命之面——麒麟面。

后来,因为四不像极其稀少,觅猎困难,武则天为此杀几贡使仍无济于事,只得取山羊代替四不像,麒麟面也改称山羊烩面。但是经御厨、御医鉴定其口感滋味和医用价值都不亚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烩面便成为宫庭名膳,长盛不衰。

清代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太后逃到山西避难,仍牢记烩面补身祛寒,多次差总管李莲英诏贡山羊做烩面食用,及时解除了寒疾病险。直到清末满汉全席宗师御厨庞恩福因不甘宫庭御膳房苛律束缚,逃出皇宫隐居黄河河南段后,正宗的原阳烩面才传艺民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阳烩面日益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青睐。原阳烩面也以其汤肥肉瘦、浓香爽口、营养丰富、独特的风味而享誉全国。 28.饺子摆放的讲究

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山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和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29.客家文化与中原

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个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迁徒和环境的险恶,迫使他们摒弃了懦弱保守的性格和意志薄弱的成员,并以坚忍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着自我的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但是,客家文化的前身其实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就产生于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遍布于今日粤、桂、台、闽、赣及海外的客家人,先天就带有中原文化的印痕,虽然历时久远,但他们代代相习,不断传递们,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客家文化是演变、递嬗了的中原文化,由于它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所以,从文化渊源上,它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资料来源和活化石。 没有中原地区移民的流动和南下就没有客家民系,这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前提。然而,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兵燹战乱、国破家亡,这就使得迁徙带有被迫的性质和悲怆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流动也使他们更加看重旧有的文化基础和观念形态。中原文化中牢固的本土意识和人文精神时时振动着这些移民的灵魂,使得他们在观念上和汉文化精神始终难以分离。另一方面,完全改变了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又迫使他们改变着旧有的文化(至少是局部地改变),必须建立一些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新文化而对过去有所扬弃。这样,客家文化必然具有两重性:一是有意识地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二是被动性地对旧文化进行改革,这成为客家文化的格调,也成为客家文化的特质。不管是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还是进行改革,也都无法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来源。

30.商丘清凉台的传说

清凉台在商丘古城西北三十五里的地方,传说建于战国时期。古时候,是中原有名的风景区。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来过这里游览,宋朝的开国皇帝赵胤曾在这里避过署。直到清朝,还仍以它的风景秀丽吸引着四方的文人墨客。它是归德七台之一。说起它的来历,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商丘城在战国时期宋城,是当时宋国的国都。战国末期,由于宋王偃荒淫无道,所以宋国在当时又被称为“桀宋” 传说,当时宋国乡下有一个青年,名叫韩凭,父母早亡,家中只有他和妻子何氏。韩凭自幼读书,很有学问,就想到都城去做官,好为百姓做事。妻子何氏把他送出去好几里,千叮咛万嘱咐,叫他不管做得成官做不成官,都要早早给家里捎信来。韩凭说:“你放心,宋王要给我官做,我马上派人来接你;要不给我官做,我就仍然回来种田。”

谁知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既不见人,也不见信。何氏整天睡不安,坐不宁,连饭也吃不下。难道会出什么意外吗?她焦急得一会儿也不想待在家里,收拾收拾行李,便匆匆忙忙到都城找丈夫去了。

原来韩凭到都城去见宋王,宋王偃见他满腹经纶,就把他留在自己身边,辅助自己料理国务。韩凭是个很能干的人,什么事情都处理得很好。宋王偃便把所有的国务都推给他,自己只顾整天让美女陪着钦酒作乐。韩凭一天到晚忙得头不是头,脚不是脚,不要说顾不上回家接妻子,就连给妻子写封信,都抽不出时间。

这天,宋王偃出外游玩一阵,正要回宫休息,忽见路边有一个乡村女子在问路。这女子虽然衣服褴褛,却长得花容月貌,光彩照人。宋王偃神飘荡起来,立刻命人停下车辇,把这一女子唤到跟前,一问,原来是韩凭的妻子,找韩凭来了。宋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人把女子拉上车,跟他回宫。来到宫中,宋王对她说:“我是一国之主,爱你容貌,想封你为妃,你意下如何?”何氏说:“大王这话不该说!我虽是乡民,也懂得点道理。我和韩凭是结发夫妻,恩爱无比,怎能贪图富贵,停夫再嫁呢?”几句话说得宋王无信可对。他心想:这女子还是舍不得韩凭,我不如绝了他这个念头,看她还有啥话说。他命人去找韩凭,叫韩凭休了何氏,可韩凭宁死不干。而且韩凭听说妻子徒步走了几百里路程来找他,又想自己出来求官时与妻子说的话,非常惭愧,非要立即和何氏见面不可。宋王偃见不能达到目的,便 一怒贬了韩凭的官职,罚他做奴隶,叫他身戴枷锁,到宋城西北二十五里的地方去修清凉台。

何氏听这消息,大哭了一场。宋王偃天天晚上来逼她,她说:“你要是再逼我,我只好死了。”宋王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便威胁说:“你要是再不答应,我就把韩凭杀了。”

何氏无法,想了一会儿,对宋王说:“你能准我三件大事,我就答应你。”宋王问她哪三件大事。她说:“第一件,在我和你成亲之前,必须叫我跟我丈夫先见一面;第二件,从今天起,不准你再虐待我丈夫;第三件,今后不准你再选美女进宫。”宋王偃听了,连连答应说:“这有什么难的?我全答应了。”就允许她到修清凉台的地方,去与韩凭相见。

清凉台原名清陵台,是古代达管贵人的墓葬地。这里,有奇松怪柏,名花异草,风景特别优美。宋王偃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欲望,当时,正让许多奴隶在这里起土造山,把南边的清凉引起这里,让水绕清凉台流过。宋王偃让何氏与韩凭在清凉河边相见。

何氏来到河边,等啊等啊,终于看见赤身露体的韩凭戴着枷锁艰难地走了过来。她不由得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何氏望着丈夫血迹斑斑的躯体,十分伤心地说:“都是我把你连累成这个样子!”韩凭说:“不!这些天来,你知道我多想你呀!我有多少心里话要说啊!都是这个昏王.....”两个人说了半晌心里话。 何氏说:“看来,我是再不能活下去了,咱俩这不该分开的恩爱夫妻也得分开。我已经跟那昏王讲好,从此后再不许他虐待你。我死后,你要多保重!”说完,一头扑到河里去了。韩凭见妻子跳河,也痛不欲生,随着妻子扑进了河里。宋王偃赶紧命人跳下河去打捞,但怎么也打捞不着。一转眼,在何氏和韩凭跳河的地方长起了两棵又高又大的相思树,两棵树枝枝相连,叶叶相对。宋王恼得牙咬得吱吱响,下令立即把这两棵相思树砍倒烧掉。

树被点着了,清凉台边腾起了熊熊的大火。忽视,从火里飞出两只鸟来。后人把这种鸟叫做鸳鸯鸟,说是何氏和韩凭在人间不能白头到老,死后变成两只相亲相爱的鸟儿,永生永世再不分开。

事情不知过了多少年,后世的僧人在清凉台上盖起了寺院,这个地方也随着被称为“清凉寺”。虽然清凉台不复存在,但相思树和鸳鸯鸟的故事被人们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姓名:姚改平

班级:

学号:

上一篇:入库验收管理制度下一篇:幼儿科学活动教案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