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探险故事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儿童探险故事(共14篇)

儿童探险故事 篇1

一天,小姑娘们正在玩耍,忽然一只大黑熊钻了出来,向小姑娘们扑去。7个小姑娘大惊失色,她们想跑回家,可根本来不及了。情急之中,7个小姑娘一起站在了那块石头上。一米高的石头怎么能阻挡住黑熊的进攻呢?危急中,小姑娘们不由凄惨地同声叫道:“石头啊,请长高些,别让黑熊抓住我们。”

说也奇怪,石头真的慢慢长高、长大了。黑熊看见到嘴的食物要飞了,不由大怒,它拼命用爪子抓石头,结果石头被抓出一道一道的长沟,可是尽管如此,石头依然在长呀长!

最后,石头长到265米高时,停了下来。此时,它已变成了一块直插云天的石柱,它的底部直径有300米,平平的峰顶直径为80米。黑熊抓出的长沟也清晰地显露在山峰侧面,看起来仿佛山峰就是由一条一条的长石柱捆在一起组成的。

儿童探险故事 篇2

故事通过情节营造情境, 经由若干问题的呈现带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倡导某种价值导向, 对儿童的道德认知、情感体认、价值判断和行为践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被称为“电脑时代”或是“读图时代”的当代社会, 故事对儿童道德成长与发展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基于对此的现实省思而挖掘故事的教育价值, 探索故事对儿童成长的道德意义。

一、故事伴随儿童成长

故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一种方式, 我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 [1]故事伴随着个人的童年生活一起成长。故事中埋下了诸如诚实、公正、勇敢、孝敬、知错就改等道德的种子, 虽说某个阶段我们是为了避免“鼻子会变长”的惩罚而去遵守此类规训, 但儿童的道德已伴随故事一起成长, 成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来源。故事能够引起儿童在故事情境中正视自己的认知与判断, 唤起儿童的“联合记忆、心智图景、品格概念和思想深度”。[2]而故事中的道德礼俗也反映了社会群体的精神气质与要求, 使之成为人的“第二天性”。[3]可见, 故事是人与人之间传递经验的工具, 也是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由此, 儿童就能从具有确切道德观念的故事中获得德性的成长, 并以那种形式在阅读之后的时间里指导着自己的行为。[4]儿童受故事之邀, 进入故事所展现的道德图景与期望模式中, 进而发展道德认知与判断。从小红帽、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 故事形塑了儿童的经验和理解, 伴随着儿童一起成长,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故事提升儿童认知

我们所熟知的故事, 内容一般都是普通百姓常见的人或事, 故事情节所隐含的常识或道德判断都离不开人们的生活经验或是人类所积累的经验范畴。故事建构了人类的经验, 通过叙事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经验的意义与价值。而这种经验正是教育的重要来源, 其中暗含着人们对于世界的探索、认识和判断。伴随着故事的传承, 这种教育内容也传递给儿童, 在故事中对于个人或是人类经验的反思扩展了儿童的认识广度和思想深度。诸如我们所熟知的孔融让梨的故事, 教导儿童要懂得谦让、孝顺;丑小鸭的故事让我们懂得要自信等。而且, 道德知识不同于可操作的科学知识, 是一种需要体悟的“意会性知识”。故事作为一种教育文本在儿童个性化解读之后, 形成新的道德体验并演绎成具有个体差异的新的认知。从中, 道德认知通过故事溶入了儿童的生命体验和道德理解, 构成了儿童的道德经验。儿童的道德图式 (1) 也在不断地认知过程中获得生长和重组, 作为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 在道德活动过程中统摄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三、故事感染儿童情感

故事以感化或说理的方式为儿童呈现正确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行为, 以示范、对比等理性诉求或道德诉求的手段向儿童传达某种道德取向, 使道德要义通俗易懂, 让儿童感受真切。这种特有的对话方式使得故事能有效地实现与儿童的沟通, 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的目的。中国历史上“周处自新”的故事也是借由周处的情感转换达到对儿童的教育效果。周处年轻时经常打架斗殴, 危害乡里, 当地百姓把周处同蛟龙、猛虎一起看做是三大祸害。周处被乡亲劝说去除掉侵害百姓的蛟龙和猛虎, 三天三夜过去了, 人们误传周处已经死了, 开始为“三大祸害”的消灭而奔走相告, 互相庆贺。周处回来后, 看到人们的态度才猛然醒悟, 自己就是一大祸害啊, 从此改过自新, 发愤图强。儿童通过这一故事获得了情感体验, 明白了做人的道理。通过故事, 将儿童道德上的情感体验挖掘出来, 借由儿童对自我经验的回忆、想象与建构, 表达个体的道德困惑与道德需要。可见, 儿童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故事的内化和外铄的过程中不断循环。故事作为感染儿童心灵的重要方式, 引导儿童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这是故事对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现实启示之一。

四、故事引导儿童判别

故事一般被用来传播教义、阐发做人的道理。成人用故事来引导儿童辨别美与丑、对与错、善与恶, 由此促使儿童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在故事中, 价值导向的介入多是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话语实现的, 一般的故事中有意安排了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 通过人物的话语及行为结果体现了故事所倡导的价值观。通过多视角的介入和故事中的两难选择和判断, 旨在教育儿童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 从而促使儿童通过故事去认知、体认并践行故事中的道德意涵, 极大地增强了对儿童的教育效果。我们熟知的两兄弟的故事就是通过正反角色的对比引导儿童做出判断的。故事中的哥哥好吃懒做, 却总想着要霸占弟弟的劳动成果, 弟弟勤劳善良, 一直在帮助哥哥, 最终哥哥被弟弟感化而幡然醒悟、改头换面。从故事中, 儿童自然会判断孰是孰非,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导方式较之道德灌输或是说教必有其优越之处。因而, 挖掘故事的德育价值, 重视故事对儿童成长的道德意义十分必要。

五、故事鼓励儿童践行

故事中讲述的诸如诚实、公正、勇敢、孝敬、知错就改等道德礼俗反映了社会群体的精神气质与要求, 并成为儿童的行为标准或规则。儿童内在的生命结构与社会伦理规范形成同构和契合, 从而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 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故事鼓励儿童效仿故事的主人公做个与其一样的人, 其中所提倡的道德普遍性通过控制人而使之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5]这就达到了故事所传达的道德意蕴的目的, 进而促进了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听过说谎话鼻子会变长, 所以儿童明白要做诚实的孩子;听过孟母断织、孔融让梨, 儿童懂得如何去尊敬长辈;还有熟知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儿童知道了要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 还要勇于舍己助人, 哪怕面临许多困难与危险, 也要做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人等等, 如此的故事不胜枚举。故事情节转化为学生的道德需要, 引发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道德情感, 进而促进了儿童具体的道德行为。把故事结果与道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特定的年龄阶段, 为儿童提供恰当的故事材料, 引导儿童做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要求。

讲故事是最古老的教育形式, 它保存和分享个人或群体的智慧。蕴含在故事中的道德意义也由此传递给儿童, 儿童对故事中的规范和价值引导更容易接受。由此, 建构和生成儿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 并发展为一条鲜活的、不断生长的道德路径。总之, 要走出现代德育的狭隘视野, 改善德育低效的现状, 要重视间接德育的价值。挖掘故事的德育价值, 重视故事对儿童道德成长的意义, 是道德教育有效的改革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Connelly, F.M&Clandinin, D.J.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enquiry[J].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0, 19 (5) :2-14.

[2]Kerfoot, J.B.How to Read[M].Boston, MA:Houghton Mifflin, 1916:82.

[3][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 1991:91.

儿童探险故事 篇3

看来,即使是英雄好汉,在危险来临时也难免会被惊吓出一身冷汗。不同的是,胆小鬼就此被吓趴下,俯首就擒;而莽汉子豁出去拼了,却难于取胜,终为匹夫之勇;只有真正有勇有谋,大智大勇的勇士,才能在被吓出一身冷汗之后,浑身一机灵,所有的智能、体能都超出极限地发挥出来,作出“人打虎”这样的惊人之举。其实,每个民族都有这样有血有肉、作出惊世壮举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震撼人心,世代相传。在今天,世界文化交融的大潮更把他们推入其他民族的视野之中。

段牧云在她的《超越美利坚》(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版)一书中,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太平洋彼岸的真实故事:在200多年前的19世纪初期,年轻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杰弗逊总统高瞻远瞩,派遣了一支探险队向北美新大陆西部探索。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远离家乡与亲人,在毫无前车之鉴、只凭着一些零星的传闻与原始的交通工具前提下,靠着知识、智慧、顽强的意志和铁打的筋骨,克服千重危难,餐风饮露,忍饥受寒,在难于忍受的蚊虻层层叮扰中前行。他们在莽莽的原始森林里与苍茫的荒原上探险开路,与激流洪水搏斗,与沿途各土著印第安人部族或交好合作、或斗智斗勇,跨过无垠的高原,翻越奇峰重叠突起、白雪皑皑风云骤变的广阔的落基山脉,穿越广袤荒凉的北美大陆,最终到达太平洋海岸。他们历尽千难万险,闯出了一条横跨北美大陆的道路,总共逾时两年零四个月,成为新生的美国向西部移民开拓发展的先驱。这是一场人类的血肉之躯与威力无比、神秘莫测的大自然的较量。这就是早期美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路易斯和克拉克探险队的故事。

这一历史事件体现了人类对自身意志、品质和体能极限的超越;此后,随之而来的美国西部大开发本身也是一种自我突破和超越。社会与文明就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断地一点一滴地克服、突破并超越其自身的局限性中积累、发展、丰富的。密凯朗琪罗超越了自己;林肯超越了自己;在对宇宙的认知上,哥白尼超越了托勒密,爱因斯坦超越了牛顿……只要人类还存在,人类自我超越的过程就将永无休止地持续演绎下去。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路易斯和克拉克的探险再一次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

在该书的开篇,作者简略地向读者介绍了美国建国之初的人文状况及国际环境,描述了这次西部探险的背景与由来。把这一事件放在大历史环境中来写,既凸显了它的重要作用,又清楚地看出它是美国历史进程中的有机一环。像讲故事一样讲历史,知识丰富,读起来却很轻松。

全书文笔简洁,生动优雅,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书中一个个小故事把读者带入当年的路易斯和克拉克探险队里,身临其境:与他们一起跋涉于崇山峻岭、峭壁峡谷之中;与他们一同拉纖攀越密苏里大瀑布;与年轻的印第安母亲和初生的婴儿一同在独木舟上冲过急流、危礁、险滩;在印第安人的锥型帐篷与篝火旁欢歌起舞;在荒原上徒步追寻马群;与灰熊、群狼遭遇;捕鱼、打猎、采野果以充饥;在大雪覆盖的落基山上风餐露宿;在太平洋海岸的哥伦比亚河口的风雨中建营地过冬……通篇故事环环相扣,令人打开书就不想合上,一气读完为快。书中主人公征服一切艰难困苦积极进取的大无畏精神、坚韧不拔从不言败的男子汉气概与豪情,深深地感染激励着读者的心。读这样的书令人神清气爽,增添许多生活的勇气和笑迎人生的心态。

《超越美利坚》一书装帧精良,有大量的插图与照片,对读者理解探险过程及其意义帮助极大。此书也会开阔青少年的眼界,燃起他们心中的想象力与对新奇事物的渴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若有一些标明探险途中比较重要的地点与日期、沿途印第安人各部落的地图,这本讲述探险行程的书就更加完美了。

(本文编辑 谢宁)

探险故事 篇4

10月1日上午8:00,我们班40名同学和余虹教师乘坐嫦娥1号飞船出发了,飞船大概飞行了9个多小时就到了月球。我们排队出了船舱,由于月球的引力太小,顿时我们感到轻飘飘的,好像超人一样,要飞起来了,我们赶紧扶紧扶手慢慢地走下船舱。

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没有任何植物、动物和食物,没有水,空气又稀保根本不适应人类生存,还好,事先余教师要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不仅仅穿了特制的太空服,带了氧气面罩,还带了自动充氧的帐篷、足够的压缩食物和水。所以我们的生活就像在地球上一样。

白天,余教师带着我们坐着月球车游览、探险,经过望远镜我们看到地球像一个小小的发光的圆球。我们还在月球表面上采集了不少石块、泥土标本,准备带回学校做科学实验呢!晚上,余教师带领我们在充满氧气的帐篷里面举行一个月球晚会,还欣赏满天又大又明亮的星星。

短篇探险的故事 篇5

为此,美国的几家报纸大肆宣扬白种人是如何的优越。这一下深深刺激了刚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塔特尔,他来自马里共和国,是有色人种,他不相信白人能做的事,自己就做不来,于是他找到自己大学的两个同学,决定也去做一次飘越大西洋的气球探险。

经过一番准备,塔特尔和同学合伙买了一只精美牢固的大气球,并将它取名为“雅典娜”号,里面装上了250公斤的铅块、30袋沙包和大量的食物。

1989年8月3日,他们乘上气球,从马萨诸塞州起飞。于是,一场有色人种挑战白种人的探险飞行开始了。

3天后,“雅典娜”号来到距加拿大的纽芬兰圣约翰斯市约960公里的地方,由于吊舱是敞开无顶的,所以3人感到寒风刺骨。

当天晚上,塔特尔收到从气象台发来的信息,说在他们的前方正有一个风暴气旋,如果气球仍停留在4000米的空中,就有被气旋刮走的危险。

怎么办,难道返回美国?塔特尔沉思片刻,一咬牙,嘴里进出一句:“别想那么多,把气球升高,穿过风暴气旋!”

“雅典娜”号很快上升到6000米的高度,终于避过了可怕的气旋。但是,气温却从零下4摄氏度一下降到了零下26摄氏度,塔特尔他们冻得直哆嗦,只好一边吃东西,一边不停地跳迪斯科,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冻僵。

又是两天过去了,塔特尔已打破了一项由白种人创造的连续飘行107小时的记录,而此时,他已来到离爱尔兰海岸不远的地方。

就在“雅典娜”号刚钻进一片密云的时候,一股寒流突然从海面上蹿向它,气囊里的氦气顿时发生了冷缩现象,几秒钟后,气球开始急剧下降,竟从6000多米一下降到1200米,在这个高度停留一会儿,又往下降去。

塔特尔见势不妙,急忙大喊一声:“快!快把铅块抛出去!”

他的两个同伴如梦初醒,赶紧抓起铅块向下抛去。虽然气球下降的速度减慢了许多,但却无法让它停止,眼看就要落人海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只听塔特尔又一声大喊:“还有沙包!”

3人手忙脚乱忙了好一阵,将铅块和沙包扔了个精光,这时,气球才总算稳住,在800米的高度向东飘去。两个小时后,“雅典娜”号的气囊在阳光的照耀下获得了足够的热力,终于上升到较为安全的高度。塔特尔这才把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第二天下午,“雅典娜”号进入了法国。一路上,塔特尔看到到处都是手持望远镜观望气球的人们,这场面让他着实激动了一阵。

当“雅典娜”号经过杜维赛马场时,塔特尔知道终点快到了,于是,他便和同伴把气球里的杂物一一抛掉,让气球缓缓落在一片麦田里。

3人携手走出气球,惊奇地发现拥来的人群大多数都是黑人、印第安人及一些有色人种,他们随即就明白,是自己的这次成功探险让这些有色人种感到扬眉吐气,他们是来分享快乐的。

探险故事学生作文 篇6

也许有人说,当你没有看到它的时候,它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是的,我不是哲学史上唯我论者伯克利的信徒。他认为,当人们不感知一件事时,它就不存在。但我被一个问题吸引住了:在我看到这个洞穴之前,它是这样的吗?

有人说,“和我们后来看到的一样。”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想,因为他假定太阳不变,空气不变,人不变,等等。如果这些前提不存在,比如你变了,你的眼睛结构变了,雪峰一定会变。所以雪峰在人们见到她之前是什么样子的还是个谜。

在七仙女的故事中,洗澡的仙女被牛郎看到并穿上衣服。我们看到的世界大部分是穿着衣服的仙女。只有探险者来到了离仙子最近的地方,这是探险者奔向苦难、不怕牺牲的内在动力。

在讨论生态保护问题时,人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但在讨论“世界是什么”时,很少有人质疑人类中心主义。在过去,当哲学家们讨论这个问题时,他们主要是指人们所看到的世界。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人类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图画故事与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篇7

关键词:图画故事,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阅读指导

图画故事即通常所谓的“图画书”,它是以图画为主要叙事手段,为幼儿讲述故事或传递信息的书[1]。图画书目前被幼儿园和家庭广泛使用,是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形式。图画书阅读对促进儿童语言的迅速发展有重大作用, 英国Book Start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言语有近50% 都是在图画书阅读中习得的。图画故事书的阅读从故事内容的选择开始,到通过对该故事的阅读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图画故事书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1.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语音

随着学前儿童发音器官的逐步完善,听觉灵敏性的不断发展,4岁左右幼儿的语音水平也随之提高,主要表现为意识的明显发展。他们能自觉地通过倾听成人的发音而辨别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并能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发音。图画故事书的内容大都选自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文字简短、画面生动,容易在幼儿的大脑里建立起正确的语音表象。成人在给孩子讲述图画故事的过程中,会特别注意语音还有故事中语调的变化。讲述图画故事过程中,成人正确合适的语音、语调的不断强化,对幼儿掌握正确的读音不断进行了正强化,这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2.丰富学前儿童的词汇

词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词汇是否丰富,使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能力。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准确和深化。图画故事中出现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可见可感的事物、现象、动作或状态。通过让幼儿阅读图画故事书,能很好地扩大他们对词汇的认知。例如“非常”“气极了”等抽象词语对幼儿来说很难掌握,《菲菲生气了》这本图画故事书便为幼儿建立起了认识和理解抽象词汇的桥梁。“气极了”“踢打”“尖叫”“火红火红的咆哮”等词汇所要表达的意蕴透过形象生动的图画表象,结合词语的表达,让幼儿获得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了“非常生气”这种情绪的种种表现方式。因此,图画故事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很容易让幼儿在阅读图画故事书时,自然地学到并挑选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词语,通过记忆和模仿来掌握大量丰富、生动的词汇。

3.帮助儿童掌握组成词句的语法规则,使语言表达更流畅

年幼的孩子常常语不成句,不能连贯地、完整地讲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句法的掌握上。图画故事书中词语的选择、词组的搭配和句式的调整,十分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并结合语言的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层层递进,或以三段式结构,形成自然美妙的旋律,非常适合幼儿学习,帮助幼儿掌握语法规则。例如玛格丽特·威尔士·布朗的《逃家小兔》中, “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图画故事中富含节奏感的句子简单、有趣,生动描述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情节和情绪,深受幼儿喜爱,并且很容易被幼儿记住。成人在引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利用这样的句式,完整、连贯地复述故事,让幼儿在感受语言音律美感的同时,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完整。

4.提高幼儿口头表达能力

幼儿园里,教师拿两个不同版本的《粽子里的故事》 让孩子讲述,一种是该版本的图画故事,图文并茂; 另一种是以文字为主,配上少量插图。很明显,幼儿对图文并茂版本的讲述更丰富、生动、完整。图画故事画面中的细节描述能让儿童回忆起更多的内容,甚至能启发他们进行新的创编[2]。

二、图画故事的阅读指导

图画故事,其图文并茂的形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如何有效地利用图画故事书阅读来发展幼儿的语言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

1.引导幼儿学会倾听

言语的模仿说理论认为,儿童通过模仿,可以不断地学习、掌握语言。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先听后说。听是说的前提,学前儿童的语音、词汇、语法,是通过听来感知的。日本著名图画书阅读的推广者松居直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都建议老师或家长要为儿童读故事。在图画故事中,老师或家长通过优美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讲述故事,培养儿童倾听的能力和习惯,这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基础[3]。图画书是因为其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语言简洁、内容有趣,成人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幼儿可以通过零零碎碎的语言和形象,将听到的和看到的图画书中的语言信息联系起来,贮入大脑,当幼儿需要口语表达的时候,这些贮入大脑的语言材料会被重新加工,成为学前儿童自己的语言。因此,成人要选择适宜的图画故事书,多为幼儿讲故事,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2.尊重幼儿阅读的主体性

意大利的马拉古齐说: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不同的孩子阅读相同的文本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在阅读图画故事过程中, 切忌压制孩子的奇思与乐趣,要理解某些幼儿拍书等触书行为,不用过于担心幼儿对图画故事的表述是否符合逻辑。成人要重视学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启发儿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经历,这样才能让阅读走进孩子的心,让孩子真正享受阅读的快乐, 并促进其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阅读中配合形象的肢体动作,鼓励幼儿互动

轻松愉快的气氛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心理条件,这有利于消除儿童的压力,使他们敢于表达,促进语言的发展。 图画故事书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成人应该尊重孩子喜欢游戏、追求快乐的天性,当引导孩子欣赏画面时,成人可以一边运用丰富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一边用生动夸张的肢体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并让儿童模仿。例如安妮塔·婕朗《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我的手举得有多高, 我就有多爱你”“我跳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图画故事中小兔子做出各种动作来形容自己对妈妈的爱,这些动作简易、生活化,也非常有趣。幼儿喜欢模仿,而且很快就能够学会,他们会像小兔子学习,并很容易记住小兔子表达爱的语言和动作。

4.在阅读中为幼儿提供表达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要在实践中创设一个能使孩子们想说、爱说、 会说的语言环境。成人或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并给予反复练习的机会[4]。图画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在文字设计上都有着独特的语言规律和句式特点,教师可以在阅读时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组织开展不同的语言交流活动。小班的孩子,阅读的时候鼓励他们把想说的话和书本中看到的图画配合起来,而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则根据图画故事书进行多样的创编活动,让幼儿在深入理解词汇和句式的同时尝试进行运用。例如安东尼·布朗的《我妈妈》,故事中出现的“我妈妈像蝴蝶一样美丽,还像沙发一样舒适”; “我妈妈像猫咪一样温柔,有时候,又像犀牛一样强悍” ……这么一大段的比喻句,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表达示范素材。这个绘本中,可以先引导孩子回忆妈妈的特点,然后鼓励孩子用“我妈妈像……一样……”的句式来进行口语表达,这样孩子在无形中就轻松地学会了如何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清楚、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

探险故事的作文300字 篇8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在河边的树上跳来跳去地玩耍着。突然,看见一只大乌龟爬上了岸,于是,小猴子跳下树,把大乌龟捉起来,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猴子想:我怎么来享受这个战利品呢?然后它说:“我用火把你烤着吃味道一定很好。”乌龟说:“太好了,太好了,我冷得很,正想烤火呢!”猴子见用火烤拿它没办法,于是,它继续说:“我用刀砍死你!”乌龟说:“你用刀砍也拿我没办法!”说完,乌龟把头、脚和尾巴往壳里一缩,猴子用力一砍,只听“哐”的一声,冒出了火花,猴子就用刀砍了一阵,乌龟一点事都没有,可那把刀却砍豁了口子。猴子又说:“我用水淹死你!”乌龟这才大哭起来:“别,千万别,我最怕河水了!”猴子听了,高兴地笑起来,我终于找到了对付你的办法。于是,马上把乌龟扔到河里,乌龟到了河里,就一边游,一边得意的对猴子说,哈哈,你上当了! 猴子只好气呼呼地回家了。

探险家的故事作文 篇9

我是一个小小探险家。 一次,我去公园玩。我望那山真美,人们说他是个假山,我恨不得叫他真山,山上有个大石头,上面刻着几个字,我虽然认不识,看不懂,可我猜测,上面写的是动画片里的水帘洞,因为这太美了,看,那儿的小瀑布,流下来,顺着小溪流动着。小溪很浅,小溪里有好多石头,都看的轻轻楚楚,有的小石头漏出水面,我踩在石头上,小心翼翼的在小溪里行走,我走啊走,啊!这块石头可不怎么稳,幸亏我抓住了旁边的石头,才没被掉下去,要不然惨了! 我这次可小心了一点,走一块石头时,都用一只脚轻轻踩踩另一块石头,看看稳不稳,我走到头的时候,看见几个小男孩在那玩耍,一个小男孩跳到一个大石头上,正要跳到另个大石头上,呀!小男孩掉水里去了,我不得不偷偷的笑了起来。 我走上草坪,看见了十二生肖,不过草坪上只有猴、龙、猪、马,鼠五个生肖,其他的呢?我四处寻找,可没一点线索。我不管了,我骑上龙,呀,龙不好坐啊,我坐在他的头上,抓着他的角,把脚踩在龙的脚上。看见龙的鼻子,我想,拿几个草来,塞在龙的鼻子里,当鼻使,我不由自主的笑了起来。 妈妈正在那边,我想叫他来看看,妈妈说:“看,那边还有!”我跑过去,那平地上真有蛇、鸡、狗、牛四个生肖。妈妈说:“只有老虎到哪去了不知道。” 过了一会儿,妈妈说:“在那,在那。”我跑过去,哎呀,这只调皮的老虎怎么躲这啦?我骑上老虎,威风极了。 时间过的很快,又该回家了。

儿童探险故事 篇10

许多研究表明,所谓“心理理论(TheoryofMind,ToM)”能力的缺陷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具有普遍性[3,4]。ToM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即所谓“心理推测能力”[5]。近来应用ToM原理设计治疗方案和措施在提高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推测能力方面得到印证[2]。本研究通过ToM的理论范式来探索NLD儿童社交障碍表现特征和可能的原因,采用Happe'编制的高级ToM测验-新异故事测验(StrangeStoryTest,SST)[6]对NLD儿童及正常儿童进行测试分析,探讨NLD是否存在ToM能力的缺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NLD组。根据DSM-Ⅳ诊断标准和Rourke[1]的诊断分类标准,由专业医师结合学习障碍儿童筛查量表(the PupilRating Scale Revised Screening forLearning Disabilities,PRS)[7,8]、儿童注意分散和多动情况调查表(Vanderbilt评定量表)[9],结合数学、语文成绩及瑞文智力测验联合型(CRT)[10],从广州市某2所小学筛查诊断出NLD儿童24名(男生16名,女生8名),平均年龄8.83岁。入组标准:(1)PRS测试非言语项<40分且言语项>20分;(2)数学成绩明显低于语文成绩;(3)排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智力低下及情绪障碍;(4)CRT测试IQ>85。(2)对照组。由专业医师按NLD组的年龄、性别和年级1∶1匹配,由同所小学选择正常儿童24名(男生16名,女生8名),平均年龄8.90岁。入组标准:(1)PRS量表总分>60(言语项评分>20且非言语项>40);(2)CRT测试IQ>85。测试前取得被试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

在特定安静的房间里个别施测主试为专职人员,与被试面对面平坐,桌面展示测试题卷,主试再按规定指导语及操作程序实施测试。指导语:“这里有一些故事,故事后面有2个问题,我将给你读这些故事,希望你认真听,然后回答相应的问题”。然后主试读出测试用故事。被试若回答“不知道”,主试则再重复故事和提问。测试中可鼓励被试作答,但要避免做任何涉及答案正确与否的暗示或提示,也应避免被试自己写答案,因若有书写困难者则无法完整表述个人思考。主试须详细准确地记录被试答案。

SST主要用于ToM能力的测试,由12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代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情境。SST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适合于跨文化研究[11,12],更利于探查ToM深层的心理结构[6,13]。本次测试的12个故事情境类型为谎言、白谎、误会、讽刺、劝说、矛盾情感、假装、玩笑、比喻、双重欺骗、外表/真实和忘记。

评分方法由Happe原始评分程序改良而成,重点对第2问的回答进行评分,分正确和错误两类。错答包括错误理解故事中的事实和对人物言语不恰当的推测。答案还可以分成生理陈述和心理陈述。每个故事只有1个得分,回答错误和只做生理上的陈述不得分,部分心理陈述得1分,完全的心理陈述和精确的回答得2分,总分24分[7]。

1.3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均输人计算机应用 SPSS 16.0软件包采用配对检验和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NLD组在白谎、讽刺、矛盾情感、双重欺骗和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在其他8个故事中的得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为了解被试智力发育水平会否影响SST结果,2组儿童的SST得分与CRT智商(IQ)做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两者间无显著相关性(r=0.183,P=0.213)。

3 讨论

较多研究表明,SST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信、效度,适用于不同文化圈[6,13,14]。有关文化内差异的研究认为社会经验影响着ToM的发展,如Watson等[15]认为社交经验对ToM能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入组儿童的语文成绩处于平均水平,且来自同一文化背景地区,可以认为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同质性[13]。

本调查显示,NLD儿童SST中的表现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其心理推测能力不及正常儿童,存在心理理论能力(ToM)的缺陷,反映出NLD儿童的ToM能力低下可能是导致社会适应不良的原因之一。NLD的显著特征为人际交往困难和视觉运动协调困难[1]。笔者推测,NLD儿童的ToM能力缺陷可能是导致其无法通过内隐心态来判断和解释复杂社会行为的关键,因此他们在解读对方的心理状态与己有何不同时容易失误,亦无法通过“虚假信念”线索来判断和预测对方的行为,最终导致社交困难。这对NLD组在白谎、讽刺、矛盾情感和双重欺骗中的显著失误得到印证,该情景在预测“虚假信念”中具有相对特异的效度[1,6]。在日常行为中,NLD儿童通常缺乏协调性和整合性,常以刻板方式应对新异刺激,在情感理解与表达方式上缺乏整合协调能力,推测可能与其移情(empathy)功能缺陷有关[1,3,16]。极端的移情功能缺陷还可导致社会性孤立与退缩,甚至焦虑、抑郁和自杀[16,17]。

单个故事的分析发现,NLD组对白谎、讽刺、矛盾情感和双重欺骗4种情境存在理解困难。这种ToM能力的缺陷也反映了NLD的高级社会关系能力存在缺陷,预示这几种指标可作为对NLD儿童高级心理推测能力的鉴别信息。2组儿童在其他指标上未显示明显差异,提示NLD儿童具备了一般的心理推测能力[1,16]。

神奇的探险故事五年级作文 篇11

最近,我看了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著作的《格列佛游记》,我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于是我的好奇心被激起,和六岁的妹妹开启了探险之旅。

我们带着饮用水,食物,帐篷,手电筒,手枪……来到热带雨林,我们走在一条古老的小道上,四周都是树林,但这里美如天堂:小鸟在枝头开喉歌唱美妙的歌谣,花的香味沁人心脾,树林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可是一声尖叫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原来是妹妹看见了一条巨大的蟒蛇才发出的叫声。她躲在我身后,身子颤颤发抖的说:“天呐,救命呀,是……是一条大蛇……”我也被吓呆了,只见那条巨蟒双眼圆瞪,好像已经看到了自己的食物,它庞大的身躯遮住了亮光,两颗尖的发亮的牙齿露了出来,那“嘶嘶”声中还带着几分恐怖。我轻声道:“三,二,一,跑!”我俩眯着眼睛一个劲儿的往前跑,跑的过程中,我拿出了放在背包里的手枪,这时只听见:“姐姐,救命!我猛地一回头,看见巨蟒把妹妹用口衔着,亏我身手敏捷,毫不犹豫的开了枪,两颗子弹精准的打到了它的两只眼睛上。它因为眼睛的刺痛把这里的妹妹一下甩了出去,她的腰重重的撞在了石头上,我顾不了那么多,抱着它就跑。找到了一个山洞,在里面帮妹妹疗伤,她的腰部严重出血。于是,我便与他消了毒,抹了药用,用布给它包扎。

到了晚上,我们便在山洞里过夜,搭了帐篷。享用完美食,就睡了。“嗷~”我被这叫声惊醒,在这寂静的夜里,这冰冷而又阴森的叫声,总会让人瑟瑟发抖,接着又来一声,嗷,我愣住了,赶快叫:“妹妹,快醒醒,狼来了!”妹妹听到狼这个字立马清醒过来,说到:“啥,狼来啦?“嗯,狼怕火,幸亏这洞里有树枝,洞口也不大,如果我们生火狼也不怕的话,那只能拿枪来与他们展开殊死斗。”妹妹听了这话,脸色苍白,目瞪口呆,我仿佛听到了妹妹紧张而又害怕的心跳声。我和妹妹效率很高,用击石取火法,让大火烧了起来,妹妹与我拿着火把,我的右手还备着一把手枪。“嗖”狼来了,有三只,它们用恶狠狠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妹妹被吓到了。将火把扔了出去。正好扔在了三只狼中间,等他们回过神来,我的三颗子弹早已瞬间解决了它们。

经过两天的奔波,终于,我们又回到了熟悉又温暖的家。

著名探险家的故事:阿蒙森 篇12

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1903~19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在获悉R.E.彼利成功到达北极后,积极准备探测南极.196月乘“前进”号(Fram)从挪威出发,191月3日到南极大陆的鲸湾,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与4个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极进发,12月14日到达.阿蒙森在南极进行了观测研究,于12月17日离开.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诺比莱从挪威乘飞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极的飞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极》(1912)、《我作为探险家的一生》(1927)等.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险家,他们的探险行动,也许改变了整个世界!

在今天看来,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经历更像一部系列剧(其中的一些,确实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无论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还是在干旱炎热的沙漠里,这6位无畏的探险家,勇敢地面对一切,最终发现了地球上那些原来没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认为他们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有人与狮子搏斗,有人吞下老鼠……那么,如果有胆量的话,你也去探险吧!……

庞斯·德·利昂:发现“阳光国度”

探险成果:发现佛罗里达

时 间:15 ……

曾经有一个传说,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个尝到不老泉的人,将得到财富、名誉和再次年轻的机会.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传说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儿童探险故事 篇13

我国礼仪教育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中累积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依据不同学习阶段,传统礼仪有着不同的教授内容。在古时,儿童传统礼仪教育也被称之为“蒙学”,即启蒙之学,亦称“童蒙教育”或“蒙养教育”,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教育。涉及儿童礼仪教育的书籍有《蒙童须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这些蒙养教材大多都是以识字为主,同时结合了礼仪教育和知识技能的教育。教材传达的知识浅显易懂,断句精炼,朗朗上口,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能够铭记于心,辨识礼义廉耻,学习规范并养成习惯。传统蒙学教育将基础知识学习与培养礼仪道德规范紧密结合在一起,基于一个朴素而基本的预设,即教育可以去除蒙蔽,恢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教人懂得如何做人,是符合儿童学习特点最为基础的教育方式。然而,受到教学场所、传播媒介的限制,传统蒙学教育注重“诵”“识”“习”“养”的过程,教化的成分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与修养身心的主张却是我们对传统礼仪文化进行再创作过程中值得保留和传承的。

二、新媒介环境下儿童传统礼仪教育视听与叙事元素的融入

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丰富的制作形式,尤其数字化合成与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任何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都能以数字化视听手段呈现出来,并以网络作为平台实现更广泛、更便捷的教育和传播效果。如《幼儿国学课堂弟子规》《中华弟子规》等以传统礼仪教育典籍《弟子规》为核心内容,运用数字动画影像的制作形式,传授传统礼仪知识。数字视音频制作技术大大提升了儿童传统礼仪教育的娱乐性,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了儿童传统礼仪教育在新媒介技术环境中的优化与转换。《幼儿国学课堂弟子规》在保留诵读的基础上,加入了动画元素,动态形象和背景音乐的加入更有利于儿童加深记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中华弟子规》第二季则是在《弟子规》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了叙事元素,将训诫的教导方式转化成为动画故事,以主人公唐豆豆和同学、家长在学习生活中的成长故事,传播传统道德行为规范。将奇幻世界中的神奇经历作为教育情境,实现传统礼仪教育的目的。视听元素和叙事元素的加入为传统礼仪教育增添了趣味性,有利于强化认知情境的构建,更符合现代儿童的认知习惯和特点。

三、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儿童传统礼仪教育互动模式的构建

相较于电视网络媒介单向传播传授形式而言,移动终端技术环境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势。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儿童传统礼仪教育互动模式的构建需要秉承传统礼仪教育“教”与“养”合一的理念,在构建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强化互动与操作的环节,使儿童在故事中识礼仪、知礼仪,通过辨识、选择、操控与实践将礼仪文化的认知内化为自身品格。

1. 转变叙事模式的基础上重新分配角色的功能

根据著名语言学家普罗普的研究理论,他将故事中实施功能的角色分为了7种:主人公、帮助者、派遣者、公主和她的父亲、坏人、捐赠者、假主人公。角色功能的分配主要目的在于平衡矛盾两极对立过程中双方的实力,角色在叙事中发挥特定作用在矛盾的发展与变化中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图1所示。而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应用实质上是一系列基于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并体会自我行为结果力量的互动框架,儿童传统礼仪的教育情境则是在一组“行动-反馈”的关系中构建出故事情境。故事情境的构建旨在调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传统礼仪教育的故事情境需要为儿童构建一个奇妙奇幻的探险和发现之旅而非极力去塑造传统叙事二元对立的关系。受到叙事模式的制约故事情节的构建需要弱化事件的复杂性,忽略对立方的角色人物,改之以需要解决的问题来丰富情节,角色任务分配图表如图2所示。

2. 依据叙事框架的调整重新定义观察视角

传统文学故事的阅读往往采用的是全知视角即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观者处于全知全能地位,以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的身份审视作品中的角色、场景和情节,洞悉人物的思想并对其行为进行阐释和评价。影视动画叙事形式则是在全知视角的基础上利用镜头的调度在其中穿插第一人称视角,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在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儿童传统礼仪故事的叙事框架,更适宜以探险或发现之旅为线索,围绕角色在故事情境中与环境的互动进行组织,通过生动的表演对观者体验故事情境的介入方式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引导者以第三人称描述故事进展、阐释人物情感、解读事物心声、引导情节发展;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视角参与互动、进行操控,使儿童可以深入到故事的场景内亲身体验角色的感知情境,通过这种转换观察视点的方式,延展了平行时空内情节发展的线索,获取全面的观察视野和真实的情景体验,加深认知记忆。

3. 结合受众解读方式合理设定介入契机

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故事互动情节的展开是融入教育内容、强化礼仪认知、提升故事体验的重要环节,需要契合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的叙述特点从客观视点与主观视点两种角度把握了互动参与者介入故事的时机。其中,客观视点的描述是指站在客观的立场对故事的情节发展进行陈述,故事在交互环节的处理上以文字、旁白或先知者引导的方式进行描述,配合视听元素的提示将贯穿剧情发展的情节线索制作成触发互动的元素;主观视点则是通过参与者实施操作,制造出因参与而产生故事延续的效应。两种视点穿插契合,从而实现儿童对故事的参与感完全进入到礼仪教育的故事情境。如《莫里斯•莱斯莫先生的神奇飞书》中,修复书籍的环节,儿童可以点击Morris正在救治的书籍进入书的界面进行拼图游戏,完成对书籍的拼接与修复;再如描述Morris沉浸于书中世界的环节中,应用重力感应技术,儿童可以掌控Morris漂移的方向体验他畅游在书中世界的感受。

基于移动终端的儿童传统礼仪故事教育模式实践研究是在延续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理念的技术上运用现代视听艺术与互动技术所进行的创新实践探索,对传统动画影像艺术而言,通过对传统艺术的重新认知与改良,在艺术实践中寻求懂艺术新的延展空间;而就传统文化教育的挖掘与价值再造而言,将传统教育对儿童身体协调性、团体合作性、竞技策略性等的训练形式以移动终端多感官互动的体验方式呈现出来,可以为儿童构建起一个能够在知觉参与中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故事世界,使他们通过身体的知觉体验感悟到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摘要:全文在解读分析传统教育环境下儿童礼仪学习的教育理念和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儿童传统礼仪动画影片叙事特点的基础上,从角色任务分配、故事叙事视角和互动情节介入契机三个方面对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儿童传统礼仪故事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移动终端,传统礼仪,互动教育

参考文献

[1]吴秀梅.我国传统蒙学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J].群文天地,2012(18):8-9.

儿童探险故事 篇14

我现在想起友人描述那个场景时一脸的不可思议依然觉得好笑。

第二天他就跟王富豪说了这件事,才知道那个老头就是传说中的“宅仙”,于是连忙搬到其他屋子去住了。

那么,宅仙究竟是什么仙呢?这就要讲讲我自己的故事了。

在我小时候,我的家族曾经非常兴盛。那时候,我家的米仓上总会出现一层颜色不同的豆子,若是有人打米仓的主意,动手之后必然会留下作案痕迹,第二天就会被发现。而且偷米的人总会自己跪在正屋门前负荆请罪,犯人大多都是家里的仆人。

更神奇的是,若是有了外面混进来的真正的盗贼,总是进了米仓之后就无法脱身,仿佛走进了隐形迷宫,等到天亮被发现的时候,个个都崩溃得快要精神失常了。

后来我问家里的长辈才得知,原来是有位宅仙在我家,为我们看家护院,而那些奇怪的事情,就是宅仙的功劳。长辈们告诉我:“这些宅仙们啊,跟我们凡人一起杂居在这凡尘之中,有许多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都是这些宅仙们在从中推波助澜。”

就因为这个,我的高祖伯父惠远公总是将全部粮仓的粮食都用来接济乡里乡亲。他说:“我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多做些好事,积德行善,将来遇到困难,自然也是可以抵消掉一点的。”

可是那时候尚且年幼的我又总是想,若是这些说法都是真的,我们凡人的事情总是有这些神仙们从中掺和,那究竟又是什么促使神仙们这么做的呢?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多管闲事了呀。

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情。

有一阵子我经常跟邻居张家的孩子玩,他家家世不错,但是父母抠门是远近闻名的,过年吃饺子都要背着人们。除夕夜第二天,张家的孩子就跟我讲:“昨天晚上我家煮饺子,我爹兴高采烈地看着我娘下饺子,热水‘咕嘟嘟’响了半天, 就等着饺子熟了,可是没有饺子浮起来,我娘去捞,竟然什么都没捞着!我们全家饿了一天肚子。”我现在还能想起他当时讲这件事的时候那惊恐的眼神。

我听了之后什么都没说,只是安慰了他一下,也没告诉他那天我家锅里的饺子倒是不知道为什么多得捞都捞不完似的。

像这样的事情还发生了好多,不过后来张家家道中落不知道搬到什么地方去了,我也就没对任何人说起过这些故事。

我还听说有一户姓朱的人家,邻居是卖酱菜的。他家的酱菜怎么用都用不完,摆在家里的酱菜罐子总是凭空生出很多新鲜酱菜,长辈们跟我说这就是因为他家专门请了宅仙帮忙搬运补充。可是等到朱家衰败了,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粮食还没来得及吃就莫名其妙消失了,本来就拮据的日子过得更是无比心酸啊,现在看来,真是得不偿失的举动。

那么宅仙究竟为什么这么做呢?

上一篇:行政法复习试题及答案下一篇:成人教育中心校2010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