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丑的儿童故事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小丑的儿童故事(精选11篇)

关于小丑的儿童故事 篇1

就在珊瑚礁里,生活着很多各种各样的小鱼。他们一会儿游到这边,一会儿游到那边,好像有风在吹着他们似的。

可是,有一条鱼,他总是躲在珊瑚礁的缝里,不肯游出来。

大家都在快乐地游,只有这条小鱼很难过。

为什么呢?因为他总觉得自己长得很丑:“我的头太大了,身子太小了,而且,嘴巴很难看。”

在另一个珊瑚礁缝里,躲着另一条小鱼,他同样不肯游出来,总是很难过。

为什么呢?因为他也觉得自己太丑了:“我的头太小了,身子太大了,而且,身上的花纹很难看。”

两条小丑鱼,都偷偷地看着别的小鱼们游来游去。他们都觉得,世界上别的鱼都那么美,只有自己最丑。

一次,一条大鲨鱼游过,他厉害的尾巴一摆,卷起很大的旋涡,把两条小丑鱼都卷出珊瑚礁缝来。

两条小丑鱼慌乱地游来游去,都找不到自己躲的珊瑚礁缝了。

他们碰到了一起。

两条小丑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头大的小丑鱼对头小的小丑鱼说:“唉,你长得真美呀,头这么小。”

头小的小丑鱼对头大的小丑鱼说:“哪里,你才美呢,有一个这么大的头。”

结果他俩都笑了。

这时候,很多小鱼都游到他们的身边来了。

两条小丑鱼这才注意到,这么多的小鱼,每一条都长得不一样,身上的花纹也不一样。

所有的小鱼都欢迎这两位新朋友。

两条小丑鱼再也不觉得自己丑了,他们和大家游在一起。

关于小丑的儿童故事 篇2

关键词:师范院校,儿童故事教学,全面化,多样化

儿童故事是我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 儿童故事一般篇幅比较短小, 情节紧凑而生动, 语言通俗易懂, 比较符合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 因而, 儿童故事历来被他们所喜爱。在小学教学中, 儿童故事自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师范院校是未来小学教师的摇篮, 对师范生进行儿童故事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现结合小学教学, 对师范院校儿童故事教学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如下思考。

一、师范院校中儿童故事教学对象应全面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儿童故事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相比较其他儿童文学体裁来讲, 它在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 甚至是集体活动中都有着较强的应用性。它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且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教学方法, 广为众多小学教师所喜爱。

首先,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 我们可以看到, 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儿童故事, 尤其在低、中年级, 儿童故事占的分量最重。作为小学教师, 不了解儿童故事的文体特点, 不掌握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 不懂得如何讲、编儿童故事等相关知识, 就无法从容熟练地来讲好这些课文, 更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因而, 师范院校中的儿童故事教学首先要关注文科方向的学生。

其次, 在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大量的儿童故事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 小学教师经常要运用“故事法”来形象生动地对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思想。

“故事法”就是借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它早就被世界上许多伟大教育家所使用, 并成为了现代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 故事法的重要依托就是儿童故事。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 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枯燥无味的知识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很多小学老师通过编故事、讲故事, 甚至是演故事的方式来把枯燥无味的知识作形象化的处理, 融故事与知识于一体,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师也善于用儿童故事的形式表现一些英语单词、短语、句子等, 让学生在参与故事表演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厦门大学的纪玉华教授为此提出了“三文治故事教学法”, 提倡让儿童在故事的体验过程中进行有效地学习。毕竟, 英语是外来语种, 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陌生和无味, “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把母语汉语与英语联系起来共同演绎一个儿童故事, 既降低了英语学习的难度, 同时, 又让英语学习变得情景化、趣味化、生活化, 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学习英语更加轻松。

从以上来看, 在小学各科教学中, 儿童故事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种充满趣味性的氛围中进行, 适合了小学生的接受心理。为此, 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的师范生, 不仅是文科方向的学生需要儿童故事的学习, 理科、英语等众多方向都需要进行儿童故事的熏陶。可以说, 在师范院校中, 对各种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进行儿童故事的教学势在必行。

二、儿童故事教学内容不应忽视数量庞大的儿童民间故事资源

儿童故事从作者角度分可以分为儿童民间故事和创作儿童故事。儿童民间故事是集体的创作, 它的主人公多是成人, 创作儿童故事是为儿童写的, 现实针对性较强。为此, 后者自然成了师范院校儿童故事教学的重中之重。但事实上, 从艺术角度看, 儿童民间故事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人的锤炼最终形成的, 它们在结构安排、情节设置、语言运用等方面都相对来说更加成熟, 更值得我们细致推敲和研究。

首先, 儿童民间故事的结构往往比较程式化。或者采用“单纯式”按时间顺序单纯地叙述事件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线索比较清晰;或者采用“三段式”的叙事结构, 写主人公经历三次考验或三次历险等。前者往往运用于短小简单的故事, 后者则多见于一些情节比较曲折离奇的, 如《狼外婆》的故事中, 狼吃了外婆扮演成外婆的样子来敲三个孩子家的门, 老大老二老三三次考验狼外婆是不是真的外婆。不管是“单纯式”还是“三段式”的叙事结构, 儿童在接受过程中都能够一目了然, 很快掌握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变化。

其次, 儿童民间故事情节更富于传奇性和意外性。

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 年龄越小, 儿童的好奇心越强。柏拉图说:“好奇心是知识之母。”喜欢猎奇的心理实际上代表着儿童对知识的一种渴望。儿童由于对周围世界缺少认知, 这便决定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觅探索, 越是不知道的, 他反而越喜欢。儿童民间故事在情节设置上恰恰适合了儿童猎奇的阅读心理, 很善于制造传奇、制造意外。很多故事往往借用夸张、变形、巧合等艺术手法, 使情节发展离奇曲折, 富有怪异性、巧合性, 既符合了生活规律, 又超乎人的想象。如《吝啬鬼的故事》讲三个吝啬小气的人林先生、石大先生、石二先生之间发生的事情, 林先生去拜访石大先生, 见面礼是“空蛋壳和一束稻草”, 石二先生款待客人林先生用“望梅止渴”, 用手指蘸涂抹在盘里画饼“画饼充饥”, 石大先生回家后提议“圈饼充饥”。三个人通过各自的言谈举止, 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各自的吝啬水平。故事构思绝妙无比, 极尽夸张和对比。而《巧媳妇的故事》中公爹考验四个儿媳妇:“用两种料的菜做出来十种料的菜, 用两种粮食蒸出来七种粮食的饭。”结果, 巧媳妇做出了“韭菜炒鸡蛋”和“绿豆蒸米饭”。故事情节在有意识地借用变形制造矛盾, 但矛盾的解决却又出乎人们的意料。让人感觉意外, 却又合乎情理。谐音手法恰当地连接了矛盾和结局, 可谓精妙!

在儿童故事教学中, 儿童民间故事的情节设置之巧妙绝伦一方面让学生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编故事的技巧和方法。怎么样让自己编出的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更吸引儿童?儿童民间故事在故事开端、发展、结局上的处理着实可以让学生得到不少实惠。

最后, 儿童民间故事的语言更符合儿童口语表达的习惯。儿童故事的接受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儿童, 他们正处于学习语言阶段, 本身掌握的词汇量又不多, 而且往往是口头语言, 另一方面, 儿童故事是要讲述的, 这就决定了儿童故事必须呈现出强烈的口语性。而儿童民间故事自古以来就是在民间流传的, 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 大量的拟声词、歇后语、俗语、谚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这足以给我们当前的创作儿童故事提供了大量鲜活、丰满的语言素材。

综上所述, 儿童民间故事虽然产生于古代, 但并不代表它们已经变成历史, 失去了现实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相反, 儿童民间故事以其成熟完善的艺术性仍可以在我们的儿童文学教学中发挥它的功能, 实现它独有的一片天空。

三、儿童故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 而制定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在高校中, 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对于儿童故事教学而言, 因为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为“要让学生具有分析鉴赏儿童故事的能力, 并且要学会生动形象地讲儿童故事, 熟练地为学生编儿童故事。”它的教学明显地具有实践性和特殊性, 这就使得它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其他文学课的教学方法有着极大的差异, 它不能再习惯性地借用其他课程单一的教学方法, 而要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在儿童故事的教学中, 中国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教育指南。他认为教育方法要遵循生活的实际需要, 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 不能为了理论而理论, 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自己的行动。儿童故事教学不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讲故事、编故事甚至是演故事的能力,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教学。这是一种融理论与技能于一体的训练。为此, 我们主张儿童故事教学方法应更加多元化、多样化。

1.精心为学生选择高质量的儿童故事, 通过情景熏陶让学生充分体味儿童故事独特的美,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说以人物为主, 故事以情节取胜。在儿童故事教学中, 选择构思巧妙, 情节生动、内容有趣的作品至关重要。这一方面可以改变一些学生认为儿童故事很“小儿科”, “是写给儿童的”, “没意思”等不良的观念, 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师有意创造的故事情境中去, 真正感受儿童故事情节的巧妙、迷人之处, 从而得到美的陶冶, 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2.通过理性分析和学生讨论, 使学生掌握儿童故事的基本理论知识。

儿童故事虽然篇幅短小, 但往往构思巧妙。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文本, 学生讲或教师讲之后, 提出一些问题, 如“这个儿童故事很可笑, 它的趣味性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么制造这种效果的?”“它借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等, 让学生理性地进行分析讨论, 从而主动地掌握知识。

3.给学生提供平台, 通过亲身体验, 训练讲故事、演故事的能力

小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 并且也要具备指导小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因此, 在儿童故事教学中, 我们要提前给学生提供一些讲故事的技巧, 然后让他们在课下自选儿童故事, 进行充分的准备, 可以自己讲, 也可以几个学生合作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故事给大家。教师提供课堂时间给他们展示, 而班级内部由部分学生组成评委, 给他们打分, 教师也可以作适当评价。在体验中, 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4.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故事创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儿童故事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儿童故事的特征进行儿童故事的创作,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小学生的观察及学生对儿童生活的体验, 选择主题进行创作, 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故事的生动性。

参考文献

[1]尤丽洵.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5.

[2]郭晓玲.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3]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方卫平, 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关于小丑的儿童故事 篇3

在医院里,有这样一群哀伤的小天使。原本快乐无忧的他们,却因为疾病被困在白色的病房里,不仅承受着身体上的病痛折磨,还有精神上的恐惧和无助。他们原本能从家人的陪伴和安慰中获得力量,可成人们的心里也沉重无比,安慰的话语苍白得只剩下“宝贝不哭”“宝贝别怕”。

幸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白色病房变成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他们带来了哆啦A梦和喜羊羊还有跳跳虎,他们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更带来了爱和勇气,他们就是 “小丑医生”……

宝贝不孤单,你有“哆啦A梦”

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小小的身影显得清冷又孤单,常常一脸羡慕地看别的妈妈一口一口地给孩子喂苹果。有一天,“哆啦A梦”来到了他身边,成了他寂寞日子里的好朋友。

6岁的宋乐天,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已经住了好几个月了。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为身体的原因暂时没有办法做手术。

医护人员很少见到宋乐天的父母,偶尔来,他们也是交完费、看一眼小乐天,就匆匆离开。小乐天的父母工作很忙,一个是做工程的,经常全国各地跑,一个是做销售的,也要天天在外面跑。两个人都非常爱小乐天,所以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就是希望他每一天都能开心快乐。然而小乐天却没有如他们所期待的那样健康快乐成长,而是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为了给孩子治病,同时还要还房贷,夫妻俩只能拼命工作。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他们把小乐天的奶奶接到广州,帮助他们照顾孩子。

奶奶说着一口浓重的家乡话,小乐天经常听不懂奶奶在说什么,两个人交流起来非常困难。因此,住院期间,小乐天经常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坐在病床上,唯一的说话对象就是床边那只小浣熊玩偶,睡觉的时候,他也要抱着它。有一次,奶奶把小浣熊拿去洗了,小乐天以为丢了,大哭了一场,差点昏厥休克,后来谁也不敢再动他的小浣熊了。

小乐天比其他孩子都坚强,治疗的过程中,从没有听他喊过痛。别的孩子生病了,一家人围着团团转,百般呵护。可小乐天的床边却冷冷清清,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而且两个人的沟通也不多。很多时候,就是小乐天一个人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小小的身影格外孤独。他从不提什么要求,也不提让爸爸妈妈来看自己,可他的“懂事”让奶奶心疼,他的安静又让奶奶感到害怕,好像孩子会随时离开这个世界。

一天,奶奶出去打水,小乐天孤零零地坐在病床上,一脸羡慕地看着隔壁床的孩子。那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她的妈妈正在一口一口地给她喂苹果。这时,病房的门被人轻轻推开,一个穿着哆啦A梦玩偶服装的大姐姐走了进来。

小乐天最爱看的动画片就是《机器猫》,看着走进病房的哆啦A梦,他眼睛里闪出了惊喜。

“哆啦A梦”迈着笨重的步子走到小乐天的病床前,像变魔术一样从胸前的口袋里拿出一个可爱的哆啦A梦毛绒玩具,把它送到小乐天手里:“我是哆啦A梦,听说小乐天特别听话,打针也不哭,我是特意来给你送礼物的。喜欢这个吗?”小乐天睁大了眼睛,一脸惊喜地直点头,然后一把搂住了毛绒玩具。病房里的其他孩子都羡慕地看着他。“哆啦A梦”看见小乐天病号服下面露出来的细瘦胳膊上布满了针眼,心疼地问:“打针疼吗?”小乐天摇摇头,声音低低地说:“不疼。”

随后,“哆啦A梦”坐到小乐天的床头,拿起桌上的苹果,认真削好,又切成小块,一块块送到小乐天的嘴边:“哆啦A梦有个最好的朋友,就是大雄。以后我做你的朋友,好吗?有什么愿望都可以跟我说,我会想办法帮你实现。”小乐天咬着苹果点点头,小脸上有了笑意。随后,“哆啦A梦”又给小乐天表演了魔术和小品,小乐天笑得很开心,中午时吃了大半碗饭。

“哆啦A梦”临走前,小乐天一把抓住她的手:“哆啦A梦,你还能来陪我玩吗?”“哆啦A梦”用力点点头。

有了“哆啦A梦”这个朋友,小乐天终于不再像过去一样孤单寂寞了。小乐天每天都盼着“哆啦A梦”能再来找他玩,然而一连好几天,“哆啦A梦”也没有来过,小乐天显得有些失落。

那天,小乐天正情绪低落地躺在床上,突然,“哆啦A梦”推着一个平时用来放针剂的小推车,来到小乐天的病床前。在她的身后,还跟着“大熊”和“灰太狼”,小乐天一下子愣住了。“哆啦A梦”把小车推到小乐天的面前,掀开盖在上面的布,下面不是平时常见的针管药剂,而是一个大蛋糕,蛋糕上是一个露出灿烂笑容的哆啦A梦头像。“哆啦A梦”拍着手唱起了生日歌,小乐天这才反应过来,露出了羞涩开心的笑容。原来,那天是小乐天的生日。

“哆啦A梦”和“大雄”在病房里给小乐天表演了一段动画片里的剧情:哆啦A梦赖在地上,嚷着跟大雄要吃的,大雄不给,哆啦A梦便不依不饶地哭个不停。小乐天看得哈哈大笑,他拽着“哆啦A梦”的手弱弱地问:“你能给我一个任意门吗?如果有了任意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爸爸妈妈就可以多来看看我,我也可以回去看看他们。”“哆啦A梦”听完,眼圈红了,轻轻搂住了小乐天。

几天后,小乐天的妈妈出差回来,怀着没能给孩子过生日的愧疚,急匆匆赶到医院。可让她惊讶的是,病房里的儿子没有任何委屈难过,反而露出从未有过的笑容。儿子还欢快地比画着,向妈妈介绍了他的新朋友“哆啦A梦”。妈妈心里不禁心生疑惑:医院里哪来的“哆啦A梦”?

经过打听得知,“哆啦A梦”原来是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的一名护士,名字叫做何倩敏,其他的卡通玩偶扮演者也都是医院的工作人员。他们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穿上卡通服装,为医院里的患病儿童送去欢乐和温暖。那天,何倩敏和同事在住院记录上看到是小乐天的生日,就和同事为他庆祝。

“孩子生病后,很少笑也很少说话,但有了你们这些朋友之后,他话多了,也爱笑了。”乐天妈妈有种说不出的感激。

病魔最怕爱笑的小朋友

病痛的折磨让他充满恐惧,也让他变得爱发脾气。跳跳虎阿姨来了,告诉他,病魔最怕爱笑的小朋友,还告诉他,爸爸妈妈其实很爱他。

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像何倩敏这样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除了是医生、护士,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小丑医生”。

在国外的很多儿科病房中都有“小丑医生”,他们穿着白大褂、戴着红鼻子,打扮成小丑的样子,来到孩子的病床前,给那些正承受着病痛折磨的孩子们带去欢乐。2013年3月,何倩敏的同事唐远平从意大利学习交流归来,提到“小丑医生”。何倩敏和其他同事一听,都觉得特别好,就自发建立了一个 “小丑医生”小组。他们买来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卡通玩偶服装,去到孩子们的病房里,给孩子们送去快乐,让冰冷的病房里充满温暖。

何倩敏接触过许多像小乐天一样需要帮助的孩子,其中5岁的男孩乐乐也让她印象深刻。

乐乐患有支气管狭窄,经过多次抢救。病痛的折磨让敏感的乐乐很少笑,也不爱搭理别人,显得很“冷漠”,还喜欢发脾气。何倩敏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跟家人闹脾气,妈妈都急哭了,他却像没事人一样,坐在病床上玩自己的玩具,好像周围的一切都跟他没有关系。乐乐的妈妈含着眼泪说,孩子要什么,他们都会尽量满足,可孩子依然不快乐,经常变着法子找茬儿,而且听不进他们的话。

何倩敏想,一个5岁的孩子多次面对生死,他心里的害怕也许比一般人都多,正是这种恐惧让他忘了什么是笑、什么是快乐,所以才呈现出“冷漠”,而这层冰冷坚硬的外壳却伤害了他最亲近的人。

何倩敏特意买了一捧向日葵手工花的材料,利用休息时间把它们一朵朵缝好。几天后,何倩敏穿上了跳跳虎的卡通服装,捧着向日葵,一蹦一跳地走到了乐乐的病床前。孤僻的乐乐对她十分抵触,马上拉起被子把头蒙了起来。何倩敏并不气馁,把那捧向日葵放在病床上,用讲故事一样的语调说:“有一棵向日葵,他很想和其他的小伙伴一样在阳光下灿烂地盛开,但是因为它生病了,所以只能住在医院里。病房里没有阳光,也没有笑声,向日葵很向往外面的世界,他想和小伙伴们在一起。这棵向日葵很孤独,这时候,蝴蝶姐姐飞了过来……”

何倩敏一边讲故事,一边偷偷观察着乐乐的反应。他刚开始背着身,把头埋在被子里,不一会儿就好奇地扭过头来,掀开一个被角,偷偷瞄着何倩敏。何倩敏假装没有看到他,拿出一个长气球,熟练地拧成了一只蝴蝶的形状。乐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何倩敏的手指。何倩敏仿佛没有看到他一样,继续讲故事:“蝴蝶姐姐说,向日葵弟弟,你不要难过,只要把病治好了,很快就能回到阳光下了,外面的小伙伴都在等着你呢。”

乐乐终于忍不住开口问她:“打针吃药能把病治好吗?能上学吗?小朋友愿意跟我玩吗?”“当然啦,你和这棵向日葵一样,只要把病治好了,就能出院和小伙伴在一起了。”乐乐闷闷不乐地说:“可是我什么时候才能把病治好呢?”何倩敏说:“只要你坚强一点儿,多笑一笑,很快就能把病治好的,病魔最怕爱笑的小朋友啦。”乐乐有点不相信地看着何倩敏:“真的吗?”何倩敏认真地点点头:“这几朵向日葵送给你,你要和它们笑得一样灿烂。”乐乐伸出手,搂着那捧向日葵,终于笑了。

此后,只要一有时间,何倩敏就去看望乐乐。那捧向日葵一直被乐乐放在身边,笑成“向日葵”成了他心里的小小心愿。有时候看乐乐笑了,何倩敏就会拿起一朵向日葵,放在乐乐的小脸蛋旁边,逗他:“乐乐笑起来真好看,圆圆的小脸蛋,弯弯的小嘴巴,离灿烂的向日葵已经不远了。”乐乐一听,笑得更灿烂了。

何倩敏还经常给乐乐讲一些自己改编的温馨小故事,一边讲,一边用各种手工小材料把故事里的主角做出来给乐乐看。“从前有一只倔强的小兔子,兔妈妈很爱他,可是小兔子很调皮,常常不听妈妈的话。有一次,小兔子因为贪玩生病了,兔妈妈很着急,每天守在床前照顾小兔子,小兔子却不能明白妈妈的爱,反而经常冲妈妈发脾气……”何倩敏希望通过这些小故事,让乐乐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听到一个又一个故事,乐乐有时会若有所思地低下头。一段时间之后,何倩敏发现乐乐开朗了许多,冲妈妈乱发脾气的现象也少多了;他开始积极配合治疗,病情恢复得比医生预想的要好。在妈妈眼里,乐乐变得懂事了许多。

又过了一段时间,乐乐出院回家休养。临走前,他特意找到何倩敏,送给她一幅画。孩子用稚嫩的笔法画了一大片向日葵,旁边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跳跳虎阿姨,谢谢你。”何倩敏拿在手里,像捧着一件珍宝。

传递爱和快乐的“小天使”

她自己是个重病小患者,却把从“小丑医生”阿姨那学来的魔术、故事,用来逗乐了一个哭泣的小女孩。爱和快乐也在孩子们之间传递着。

曾经,何倩敏以为,孩子只需要得到别人的爱和关注。可没想到,孩子会把自己获得的快乐传递出去,分享给那些同样需要温暖和关爱的伙伴们。

12岁的琪琪患有白血病,已经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月。起初她像个小天使,很爱笑,可是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每天的治疗让她感觉痛苦厌烦,开始不听妈妈的话,甚至吵着要回家。妈妈没有办法,只得哄她:“乖乖听医生的话,妈妈明天就带你回家。”可是这样的话说了几次之后,琪琪再也不相信了,甚至开始拒绝吃药。

就在妈妈无计可施的时候,“小丑医生”来到了病房。何倩敏穿着卡通服装,一出现就吸引了琪琪的目光。何倩敏先是蹲下来,用小魔术变出一只小纸鹤,然后指着三杯口服药说:“你看,这杯黄色的是橙汁,红色的是西瓜汁,黑色的是可乐。你把它们喝下去,病很快就会好了。”琪琪刚哭过,脸蛋上还挂着泪珠,她睁着一双圆圆的眼睛,不动也不说话。何倩敏说:“你喝一杯,我就给你变个小魔术,怎么样?”琪琪想了想,点了点头,慢慢喝下了一杯药。何倩敏变出了一朵小红花,别在了她的衣服上:“你真棒!”琪琪破涕为笑,又喝下一杯药,拍着手让何倩敏继续表演。何倩敏变出来一个漂亮的蝴蝶发夹,夹到琪琪的小辫子上。琪琪开心极了,把剩下的一杯药也喝光之后,拉着何倩敏的手,求她教自己变魔术。

何倩敏板起脸,认真地说:“想学魔术可以,但是你要保证以后乖乖吃药。”琪琪马上点头。何倩敏教了她几个简单有趣的小魔术,琪琪学得很认真,很快就学会了。

何倩敏以为琪琪学魔术只是为了解闷,没想到有一回她路过病房,发现琪琪站在一个哭泣的小女孩的病床前,正在用上次学到的魔术给那个小女孩表演节目。何倩敏悄悄地站在门口看了一会儿,琪琪的动作虽然不是很熟练,却有模有样,小女孩很快就不哭了。然后,琪琪坐在那个小女孩的床前,给对方讲起了故事。不一会儿,竟然把那个孩子给逗笑了。

看着眼前的一切,何倩敏很感动,她没想到琪琪自己生着病,却还在想着帮助别的小朋友,让别人也感到快乐。何倩敏走进病房,虽然这一次没有穿卡通服装,但琪琪还是一眼认出了她,亲切地一把抱住她。

2014年12月25日,元旦前夕。穿着变形金刚、小恐龙、小狐狸服装的“小丑医生”们,在医院临时布置的小礼堂里举办了一场“小丑医生群演会”,各种轻松可爱的节目,逗得台下的孩子和家长们笑声不断。

接受采访时,何倩敏说,“小丑医生”能做的其实不多,他们没办法直接消除孩子们的病痛,他们只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多笑一笑,再多笑一笑;他们希望孩子们能真正快乐起来,以加倍的勇气去战胜病魔。

关于小丑的儿童故事 篇4

深夜的海,真美呀! 银色的月光,照在海面上,随着波浪起伏, 像披着一层银色的鳞。而海底的海草们舒展着优雅的身姿,像在翩翩起舞。“海猪肉”一伸一缩,好像在招呼我过来玩。一丛丛的珊瑚,形成了茂密的森林,这个可是我们做游戏的好地方!我经常在这里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

可是我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在哪里呢?我东找找,西寻寻。我在珊瑚礁后面找到了河豚哥哥。当我提出和他一起玩儿的时候,他说:“我困了,要睡觉啦!”我又在沙土里发现了花线鳗妹妹,她钻在沙土里睡着啦!我又看到小海龟弟弟,他在妈妈的背上睡得可香甜啦!我打了个哈欠,我也困了,我想起了我那柔软的海葵床。一想到这,我就飞快地往家里游去。

可是,这是哪里呀?海底完全黑啦!我找不到回家的路啦!我哭了起来:“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呀?”忽然,隐隐约约传来爸爸妈妈叫着我名字的声音,我赶紧游了过去。妈妈生气地说:“你到哪儿去了?这么晚还不回家!我们还以为你被鲨鱼叼走了!急死我们了!”我的脸红了:“对不起!爸爸妈妈,我以后再也不随便乱跑啦!”“算了!算了!平安回来就好了!”爸爸温柔地拍着我的脑袋。我安心地随着爸爸妈妈游回了家。

作者:陈鑫

关于感恩的儿童故事 篇5

从前有个妈妈,她有四个孩子,她为了这些孩子们,整天从早忙到晚,可是孩子们却整天就知道玩,不体谅她。有一天妈妈累得生病了,快要渴死了,妈妈想让孩子到小河去给妈妈打水喝,可是四个孩子谁也不去,又跑到外面去玩。等他们回来叫着:“妈妈,妈妈,我们饿了,饭在哪呢?”孩子们惊呆了,他们看见妈妈站在屋子中间,一会儿身上长满了羽毛,变成了一只杜鹃鸟,一边飞一边叫:“你们不给妈妈打水,妈妈只有自己去喝水了。”孩子们一边追一边叫:“妈妈你别走,我们给你打水。”杜鹃鸟说:“太迟了,太迟了,孩子们我再也不能回来了。”

孩子们看得入迷、听得动情,很多小朋友看到妈妈变成杜鹃鸟飞走了,孩子们不分白天、黑夜地追赶妈妈,妈妈再也回不来了,眼睛里都含着泪水。

关于孔雀的儿童故事 篇6

一天,小孔雀来到森林里,看见一只小乌鸦,嘲笑道:“真是个丑家伙,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从煤堆里刚钻出来呢!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走着走着,又瞧见一只小兔子,它又说:“瞧你,竟然是个豁嘴巴,我要是你,就躲在家里不出来了。”

它继续走着,昂首挺胸,突然,“扑通”一声,掉进了一个大大的泥坑里,小乌鸦和小兔子瞧见了,赶忙叫来朋友们,一起齐心协力把小孔雀救了出来。

关于小丑的儿童故事 篇7

在北京, 程洁老师一直有记录自己孩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习惯,在孩子1岁多时接触到了“学习故事”, 然后开始为孩子写 “学习故事” 并读给孩子和家里人听。 程老师说:“我发现,开始写‘学习故事’以后,我在家里的地位上升了,每天下班回家,我妈妈(外婆)都要跟我分享白天她看到的发生在孩子身上的 ‘哇时刻’, 让我记下来。 前些天,我妈妈自己写了第一个‘学习故事’,问她为什么不等我回来记,她说怕自己又像以前那样忘记了! ”

北京延庆第三幼儿园的刘胤老师在探究和尝试 “学习故事 ”一个学期后 ,谈到 “学习故事 ”给她带来的最大改变:“因为每天都被能干的孩子所感动着, 职业幸福感增强了; 因为看到的都是孩子能干的方面,所以, 再不和孩子较劲了, 师幼关系变得更和谐和融洽了;因为观念转变了,所以能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自主,让他们更加享受童年生活。 ”

那么,“学习故事”是什么? 它有什么样的魔力,让孩子在老师眼里好像变得不一样了, 让老师们的工作状态似乎也发生了变化呢?

一、“学习故事” 是一套由明确儿童观引领的儿童 学习评价体系

“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 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框架《Te Whariki》(注:毛利语,音“特·法里基”)中提出的教育理念、原则和儿童学习和发展线索引领着 “学习故事” 的评价理念和实践。 在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一儿童观引领下,“学习故事”希望教师相信儿童,在日常学习情境中发现儿童能做的、优势和兴趣,并以此作为教学和评价的切入点,在不断“注意-识别-回应”儿童学习的过程中, 为儿童提供多元化的促进和拓展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 以支持儿童在自主自发的游戏中主动学习和探究, 发展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建构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理论。

不过,许多教师在刚接触“学习故事”的时候,经常会问“学习故事”和我们以前所做的观察记录、照片故事或教育反思有什么区别呀? 它们似乎都是在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解读,并用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给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引。

教师们的观察很敏锐,是的,从形式上看,“学习故事”和“观察记录”等老师熟悉的观察和记录幼儿学习的方式似乎很相似。 不过,在每一个儿童都是“有能力、 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这一儿童观的引领下,“学习故事”有着明确的观察和评价儿童学习的视角,那就是在观察和评价中尽力去发现儿童的优势、 能做的和兴趣, 而不是去找儿童的缺点和不足。 因此,“学习故事” 希望教师们捕捉儿童每日生活和学习中一个个让人惊喜的“哇时刻”,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刻画儿童作为 “有能力和有自信心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 这一形象,解读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 并在与儿童分享教师所写的 “学习故事 ”时和他们一起回顾学习历程 ,让他们也能看到自己是 “有能力和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成长的力量。

“学习故事 ”中的观察 ,是为了倾听和读懂儿童的心声,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兴趣、想法、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收集能帮助我们全方位了解孩子的信息,然后再加以分析。 因而,撰写“学习故事”目的不是为了发现孩子的不足,为孩子制定“补缺”的方案,进而“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游戏;而是为了懂孩子,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懂他的所思所想,建立和孩子之间互动互惠的关系,然后再思考如何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很多教师都表示,从“学习故事”的“发现优势、能做的和兴趣” 这个视角观察和评价幼儿能够让他们用欣赏和接纳的眼光去看孩子。 例如,当发现一个斜靠在墙边一直站着阅读同一本书的孩子时, 教师不再马上想着 “如何培养他正确的阅读习惯和广泛的阅读兴趣”之类的预设教学目标;而是先欣赏和接纳这个“专注”阅读的孩子, 试图了解 “他为什么会对这本书这么感兴趣呢”, 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兴趣, 然后再去思考如何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孩子探究感兴趣的内容。 同样的,当发现一些幼儿的“问题行为”时,老师也开始学着不马上将这些“问题行为”与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联系在一起, 而是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想法,并从环境、关系和儿童自身等层面解读孩子的行为,然后再思考和选择如何回应儿童。

在不断发现孩子的优势、能做的和兴趣的过程中, 在记录下来的一个个“学习故事”中,教师们开始发现孩子自身的力量! 有的教师说,“学习故事让我重新认识儿童,评价儿童发展的观念发生转变,也开始体会和接受真正的儿童观”;还有的教师说感受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冲击,同时也在不断地自我反思,无论是在自己如何看待孩子上,还有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上”。 这可能就是“学习故事”的魔力之一吧!

二、“学习故事”是一套支持儿童在“玩中学”的思 维和行为模式

新西兰早期教育机构中儿童的学习状态以由 “儿童———环境———关系”主导的生成呼应式学习为主,由 “教师———教材———教具”主导的规定好的课程基本看不到,而“学习故事”中记录的也大多是发生在孩子热切专注地投入到“生成呼应式”学习状态中让教师感觉到的惊喜的“哇时刻”。 于是,北京三义里一幼的刘婷老师在了解了新西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后发出了 “环境好开放,时间好充裕 ,孩子好自由 ,老师好轻松 ” 的感慨。 新西兰教师写的“学习故事”中孩子们自主、自信的游戏和学习状态更是让中国的教师们也憧憬和期待不已。

为什么新西兰的幼儿教师就可以 “不上课, 不研课,不做课”呢? 没有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教学活动, 只在“玩中学”,儿童能够全面发展吗?

在《Te Whariki》中,“课程”被定义为“在一个专为支持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早期教育环境中所有直接或间接经验、活动和事件的总和”。 在这样一个广义课程观的引领下, 新西兰幼教工作者把和儿童在一起的每一分钟, 幼教机构中的一草一木, 幼教机构中所有人 (儿童、教职员工和家长)都视为课程的一部分,儿童学习的契机也就蕴含在每一分钟里、 一草一木中和与身边每一个人的交互关系中。 课程发展的线索也就是蕴含在儿童自主自发地探究周围环境的过程中, 即儿童 “玩”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注意和识别每个儿童对什么感兴趣,在探究什么,发现儿童学习的线索,追随儿童的兴趣,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并在与儿童不断互动和呼应中促进学习和课程的发展。

北京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大班陈莉老师就在 “学习故事”中记录了一段支持儿童在“玩中学”的学习旅程。 一天, 一位小朋友把几辆旧玩具车圈在了一个木条积木搭成的圆圈中,然后告诉大家这是赛车场,从而引发了小伙伴们天马行空的关于赛车的讨论。 这也让班里的教师们注意到到孩子们对赛车的兴趣, 在以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教师们持续“注意———识别———回应” 着孩子们的游戏,追随并支持孩子们对赛车、赛道、赛手、赛车比赛、赛车团队的兴趣。 而孩子们的学习也从仅有几个孩子参与的对各式各样赛道的探究, 发展成了几乎吸引了全班孩子参与的“汽车争霸赛”。 在教师们撰写的学习故事“神奇的赛车”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主导自己学习和主动参与的身影, 看到了孩子们对 “赛车”的兴趣是如何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发酵”和一步步推进的, 也看到了孩子们在游戏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在支持孩子们“玩中学”的过程中,班里老师们亲身体悟到 “活动的生成与发展追随孩子的脚步…… 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轨迹……” 这两句话的含义和价值。

发生在陈莉老师班里的故事让我们发现了“学习故事”的另一大魔力,那就是它有可能让教师亲身体会到儿童在 “玩中学” 的价值, 并在不断 “注意———识别———回应” 儿童自主自发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支持孩子进一步学习的线索, 然后鼓励孩子不断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挑战自己,实现自己心中的想法,发展学习品质,并且建构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支持着孩子们探究,而孩子们也给教师们带来一个接一个的惊喜, 让教师们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也激发了教师们进一步促进孩子学习的力量。

三、“学习故事”传递的是对学习的热情、喜悦和爱

在《学习故事和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形象》一书中, 玛格丽特·卡尔和温迪·李写道,“学习故事经常记录的、尽力做的是至少在某个文化、物质、学习、模式和概念空间里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师们在“学习故事” 中经常会写到的是“儿童的勇气、决心和毅力”,并在 “学习故事中传达他们在自己描述的学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兴奋之情, 以及那种会传染给家庭和儿童的对学习的热爱”。 于是,当教师带着爱和喜悦分享自己所撰写的“学习故事”时,他们也在分享积极正面的学习经验,邀请孩子参与自我评价,并与家长分享经验,帮助家长从不同的视角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学习。

有一位妈妈把老师写的元元造坦克的学习故事发布到朋友圈,朋友们立即回复了16个赞和以下评论。

“元元的动手能力真强! 老师也很认真负责呢 ! 这样的幼儿园值得上! ”

“多么可爱的孩子啊! 很有创造力而且还能发现问题的出处,挺棒的! ”

“‘工作的样子’好专注呀! 照片配上老师的记录真的很珍贵,妈妈的正能量影响着元元越来越棒。 ”

“ 老师花这么多时间去关注 , 引导 , 记录 , 太难得了! ”

元元妈妈也做出了自己的评论:“姚老师的成长记录太专业了,分析精准,制作精美:纸都剪了花边,文字与照片配合得当,叙事层次清晰、细腻,叙事的人称是‘你’,像是在和孩子对话。 我的记录肯定不如姚老师专业,首先图少,而老师做的就像是一个绘本;其次页面也不够美观;再者分析也不精准。 不过我会尽量去写, 不但记录元元的成长,也记录自己的反思、感悟,所以成长的故事不但是元元的成长史,也是妈妈的成长史, 家庭的发展史。 我的学生建议我在元元结婚时把成长的故事送给他做纪念,我觉得这主意很棒。 希望他透过这些故事感受生命的神奇,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成长有故事, 有故事的人不寂寞, 有故事的人生更精彩! ”

从元元妈妈和她朋友们的评论中不难看出, 她们被学习故事中元元学习的“热情”所感动和感染,她们看到了元元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而学习故事中传达的情感因素也都有可能影响孩子们建构积极自我认知的渴望。

那么,“学习故事”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关于上学的儿童故事 篇8

一天,猴妈妈对小猴说:“你读了两遍小学了,也该上中学了。”

小猴生气地说:“我不,我就要上小学,我什么地方也不去,这里的学校老师熟悉,校舍漂亮,功课容易学,我干嘛要去上中学呢?”

“这怎么行,一个人怎么能一辈子只上小学?你已经长大了,应该上中学了,中学更适应你,中学的课程比小学更有新意。”

妈妈耐心开导小猴说。

“不,我就喜欢上小学,我不愿意离开妈妈!”小猴仍然固执地说。

妈妈没办法,只好让小猴继续上小学,直到它长大成人。

由于小猴只上过小学,小学以外的知识一点也不知道,每天只好做一些简单的劳动,不是上山采野果,就是在树上攀爬。

关于鸵鸟的儿童故事 篇9

鸵鸟爸爸很爱漂亮。他披着一件深黑色的羽毛大衣,肩膀和尾巴上插着一簇雪白的羽毛,模样儿英俊极了。鸵鸟妈妈恰恰相反,她一点也不爱打扮。她的羽毛大衣是灰褐色的,偏偏住在这样一片褐色的大沙漠里,真是一点也不起眼呀!

鸵鸟妈妈快要生产了。鸵鸟爸爸忙着在沙地里掘了一个圆圆的坑,又搬来一些石块,堆在周围,做成了一个舒舒服服的窝。鸵鸟妈妈在里面下了十二个又圆又大的蛋。鸵鸟爸爸欢欢喜喜地伏在沙地上孵蛋,巴望小鸵鸟快点出世。

太阳晒得沙砾闪闪发光,一眼望去能看出好远。

这天,鸵鸟爸爸又在窝里高高兴兴地孵着蛋,想着他们即将出世的孩子。突然,“砰”的一声,一样什么东西从自己头上飞过去了。鸵鸟爸爸吓得连忙把头闪开。啊呀!猎人来了,还拿着枪哩!他连忙跳出窝,拚命绕着圈子狂奔。幸亏他长着两条跑得飞快的长腿,总算逃出了性命。鸵鸟妈妈回来的时候,鸵鸟爸爸把这件可怕的事告诉了她。

鸵鸟妈妈也吓得心惊肉跳,她说:“多么危险!照我看呀,你是不能在白天孵蛋的,还是让我来孵吧!”

鸵鸟爸爸不服气,说道:“啊哟,你又不是什么神仙,就不怕猎人来捉你吗?” 鸵鸟妈妈微笑着说:“你不信,试试看吧!”

第二天白天,就换了鸵鸟妈妈孵蛋,鸵鸟爸爸出去找食物吃。

说也凑巧,猎人拿着枪又来了。鸵鸟爸爸又急又怕,飞快地跑回窝来对鸵鸟妈妈说:“快逃,快逃,那边有打猎的来了。”

鸵鸟妈妈却说:“你快点跑吧,别叫他又看见你了!”

“那你怎么办呢?”

“我怎么能离开咱们的孩子呢?不要紧,他们找不到我的。”鸵鸟妈妈低下头,伏在窝的深处。 鸵鸟爸爸只得一个儿赶快逃走了。他跑得不远,躲在一丛仙人掌后面偷偷地看,他怎么放心得下呢!

猎人悄悄地走近了。他东张西望地在找寻着什么。哎呀!快要走到鸵鸟妈妈的旁边啦!怎么办呢?猎人却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出来,找了一会儿,又转身走了。鸵鸟爸爸这才放下心来。

看看猎人走远了,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到鸵鸟妈妈那里,轻轻地说:“你吓着了吧!多险哪!”

鸵鸟妈妈回答说:“是呀,我也很担心。不过我想,他们一定不会看出来的。要是换了你,怕就靠不住了。”

鸵鸟爸爸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为什么呢?”

鸵鸟妈妈笑了出来:“你看看你身上呀!”

鸵鸟爸爸看看自己,一身浓黑的羽毛,配上雪白的翅膀和尾巴,觉得挺神气的,就问他的妻子说:“我这身衣服又怎样呢?”

关于小丑的儿童故事 篇10

人们从孩提时期睡在摇篮里, 听着母亲、祖母、保姆唱催眠曲, 就开始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 更受着各种各样的歌谣、故事、神话、传说等的教育。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富于幻想, 因此喜爱听故事, 特别是幻想故事、动物故事、传说等等;而故事又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他们。据《东坡志林》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 其家所厌苦, 辄与钱, 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 闻刘玄德败, 攘整有出涕者;闻曹操败, 即喜唱快。”鲁迅在10岁左右, 保姆阿长妈为他买到了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画上的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等使他欣喜若狂。《山海经》成为幼年时代的鲁迅心目中“最为心爱的宝书”。高尔基在幼年时期, 常听外祖母和保姆叶普盖尼雅唱民间歌曲和讲民间故事。从这些故事中, 他认识了人民的力量, 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在我们启蒙时期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学会谦让,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勤劳善良的人总会有奇遇从而得到奖励, 而懒惰贪婪的人会最终自作自受而得到报应, 这种简单明了的带着奇幻色彩的故事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公平的世界。孩子们在言行与回报的因果联系中学习品德教育。这种富有智慧的奖罚原则在孩童幼小的心灵中建立基本的是非观念。

在民间故事中推崇勤劳勇敢, 鄙视懒惰胆小。在这个世界里, 既有诚实善良的农夫, 也有阴险毒辣的地主;既有美丽漂亮的姑娘, 也有丑陋可怕的恶婆娘;既有懒惰狠心的哥哥, 也有勤劳善良的弟弟。各种各样的人, 演绎着一幕幕精彩的悲喜剧。这些故事有着一定的套路。

民间故事的受罚反角的特征往往是处于优势地位, 贪婪、凶狠恶毒、自私自利、懒惰成性。而受奖赏的正面角色往往是弱小者, 生活贫困, 处境艰难, 但他们善良勤劳, 对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充满信心, 相信善恶各有所报, 在同邪恶势力的勇敢抗争中改善自己的境遇, 在热心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同时获取自己的幸福。如果主角是媳妇或孩子, 那反角就是恶婆婆或恶继母;如果主角是贫穷的农民, 那反角就是有财有势的财主、官员甚至是国王。反角具有欺压主角的先决条件, 但最终的结果总是善良战胜邪恶、诚实战胜虚伪、勤劳战胜懒惰。我们用这些浅显的故事通过胜与败、赏与罚的原则教育下一代。孩子们学会了正直、勇敢、善良、勤劳。

关于民间故事对儿童的教育作用, 德国哲学家和美术家凡尔特·本雅明曾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 作出以下的概括:

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 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 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 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

民间故事和童话昭示我们为了摆脱神话强加给人类的梦魇, 人类的最初尝试是怎么进行的。

民间故事和童话以傻子的形象告诉我们人类是如何用伪装的愚钝来抗拒神话的。

民间故事和童话以小弟弟的形象告诉我们随着神话中的原始时代离得越远, 人类的机遇是如何变得越大。

民间故事和童话以出去寻找害怕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人所畏惧的东西是可以看穿的。

民间故事和童话以机智的形象告诉我们神话所提出的问题就像斯芬克斯之谜一样单薄。

民间故事和童话以帮助儿童的形象告诉我们大自然不仅是对神话负责任的, 而且更喜欢依恋在人的身旁。

数世纪以前, 民间故事和童话教育人类并且它们今天还这样教导儿童, 对付神话强大压力的最恰当的手法就是兵不厌诈的狡黠和目空一切的豪放。

不论哪个国家都选择用民间故事和童话等对儿童进行教育, 让儿童在听故事的同时开启心智, 接受品德教育和美学教育, 让他们从这些故事里初步的认识社会。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 在儿童时代就喜爱和熟悉各种民间故事;后来他遭到流放, 又直接接触和收集了许多民间歌谣和传说。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我听民间故事, 我想借此来矫正我受的该死的教育的缺陷。”由此可见, 民间故事所给以的教育是最纯洁不含任何阶级色彩或带有任何的目的性。在这些故事中, 人能用自己的本能认清好坏善恶, 分清美丑贤愚。

民间故事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往今来口口相传的形式, 反映着故事讲述群体的价值取向, 是人们的率真的表达形式。故事主人公各种奇妙的机遇更是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并让儿童通过民间故事的启蒙得到道德的感召。喜欢机智、勇敢、憨厚、诚实、谦虚的人物角色, 摒弃愚蠢、怯懦、虚伪、骄傲的人物角色。所以, 民间故事夸奖正面角色, 贬罚反面角色价值取向对儿童有着直白的教育作用。

摘要:民间故事用浅显的故事叙述善良会战胜邪恶、诚实最终战胜虚伪、勤劳战胜懒惰的道理, 通过胜与败、赏与罚等富有智慧的奖罚原则, 在孩童幼小的心灵中建立基本的是非观念。

关键词:民间故事,价值取向,儿童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第45页。

[2]陈永国马海良编, [德]凡尔特·本雅明著:《本雅明文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第309页.

关于鲨鱼的儿童故事 篇11

鲨鱼的眼睛看不到色彩,满眼灰色的它们一向被人们视为是冷漠的杀手,但是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却不这样认为:活动参与者之一的威克斯甚至表示:“鲨鱼要比人们想象的友好很多,事实上,它们对人类造成的威胁要远小于人类对它们的威胁。在致人死亡方面,鲨鱼的杀伤率还不如蚊子、狗、蛇等动物。”

这话虽然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却很接近事实。全球每年发生的鲨鱼袭击人类事件,只有大约60起,而且一般不会造成死亡,如仅有4人命丧鲨鱼之口。可是,与零星鲨鱼袭人事件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每年被人类捕杀的1亿多条鲨鱼,它们其中大部分都被活活地割走了鱼翅。鲨鱼,这些拥有4。2亿年历史的古老鱼类,或许在我们心目中被妖魔化了。

其实,鲨鱼的食谱中并没有人,而且它们也不喜欢人的味道。有证据显示,鲨鱼消化人肉的能力也很差,而那些在影视剧里露出水面的背帆,在真实世界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鲨鱼进行攻击时绝不会如此声张。大多数袭击人类的事件,可能仅仅是因为鲨鱼很好奇,这些大鱼习惯用吻顶撞或者“轻咬”它们感兴趣的东西,比如一双脚丫,尽管有些时候这种“轻微接触”的滋味也很不好受。当然,有些人的泳装看起来实在像是一只海豹,那就太不明智了。对那些没有敌意的行为,鲨鱼一般不会做出过激反应,一些致命攻击往往是因为它们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在发动攻击前,鲨鱼通常会做出一些警告性的动作,比如吻向上弯曲、背部隆起、全身生硬地游动、头使劲摆动几乎接近尾巴。如果这些动作过后,对方还没有退却,它们便会开始高速冲击,这是鲨鱼在“交涉”无效后的诉诸武力。

我有一位潜水爱好者的朋友,她在水下曾多次遭遇过不同种类的鲨鱼。她所见的那些鲨鱼,或在专注捕鱼,或在海底休息,既不会有攻击行为,也不会对潜水的人们表现出好奇。相反,潜水爱好者们看到鲨鱼倒是会很兴奋,互相打手势表示发现了鲨鱼,而鲨鱼则很“害羞”,见到他们一行甚至会绕道走开。“哈哈。如果有一群入围着你看啊看的,你也会很不好意思地走开吧。”不过,她也表示,观察海洋生物都不应该靠得太近,至于用手触摸则更不允许。因为,一方面,它们会没有安全感,男一方面,“海洋是它们的家,我们是客人,如果有人到你家来骚扰你,还要伸手摸你,你也会愤怒的啊。”

上一篇:祭扫烈士墓活动程序下一篇:【热门】游天目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