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光荏苒,一项工作总是在不知不觉间结束,我们又迎来新的任务与挑战,在开始新的任务前,我们要学会撰写计划,那么该如何拟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计划生育协会推行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免费保险制度

为统筹解决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就医问题,建立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减轻计划生育困难参保人员普通门诊医疗费用负担,为提高计划生育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计划生育协会在全市范围内的计划生育困难户中推行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免费保险制度。

一、受益對象

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的受益对象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全市独生子女领证户、农区双女结扎户和政策内二孩户,由于子女或父母死亡、伤残、患特殊疾病或因病致贫造成家庭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家庭。

二、保险期限

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保险制度的期限为被保险人资格确认时起1年内,每年申报1次。

三、资金来源

按照《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乌海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暂行办法>的通知》第七条规定:“门诊统筹基金按年度定额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100元。其中由个人缴纳20元,财政补贴80元”。计划生育困难户个人缴纳的20元由财政全额补助,市、区两级各承担一半。

截至目前,市区两级共为372人落实了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免费保险制度,共减免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费7440元。(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计划生育协会贾常青)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计划生育协会贾常青

第2篇:浅谈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总的要求就是要建立在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宏观计划指导下,形成督促、考核、组织、引导服务、村(居)民参与和落实计划生育管理的格局,从根本上实现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经常化,建立新型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模式。实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是计划生育管理机制的重大变革,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是指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村(居)党支部和村(居)委会依照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及自治章程,通过组织村(居)民参与本村(居)计划生育工作的决策、管理、监督、宣传、服务等具体活动,对村(居)民的婚姻、生育、节育等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工作实践活动。实施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是新形势对计划生育管理的需要,它对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加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以及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村、居民依据计划生育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及村(居)民自治章程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形式,对村居民自己生育、节育和接受生殖保健服务等行为进行自我管理体制,使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主体明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动作规范,监督体系完备,逐步构建农村利益共同体,吸引广大村(居)民自愿、踊跃参与,最终达到村(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高度自治的总体目标,变以前少数人管理多数人为多数人管理少数人。要做到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必须充分发动群众,激发村干部和广大村民自觉参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积极性,坚持依法行政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紧紧围绕建立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进,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计划生育主人的地位,健全自治网络,完善自治制度,开展优质服务,建立监督机制,逐步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由县级为主向村(居)为主的转变。

一、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不具备普遍开展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的条件。他们认为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低,民主意识不强,自治自觉性不高。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天下第一难”的群众性工作,群众的生育意愿和生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有力的行政手段取得的,群众的生育观念未从根本上转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村民不可能管理好自己的计划生育工作。广大村民缺乏自治的自觉性,在农村就很难得到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只能在干部群众民主意识强、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农村推行。

2.村干部的工资报酬低,直接影响村民自治的惯利实施。贫困地区的村没有村级企业,没有村级集体经济,村干部的工资报酬非常低,村干部为了谋生,放在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的精力相对少些,影响了计划生育村(居)民工作的开展。

3.村民参与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的积极性不高,自主性不强。由于宣传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加之一些村民忙于外出经商、务工,对农村“政治”漠不关心。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很难找到合适的村干部。部分村民不知村(居)民自治为何物,上面讲要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村干部就跟着喊,上面需要什么样的典型,他们就有哪方面的典型。村里工作以前是怎么抓,现在就怎么抓,没有多少实质性变化,仅仅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贴上“村民自治”的标签而已。

4.地方势力、家庭势力依然存在。对计划生育的检举揭发怕打击报复,一些违生育现象大家都不说,相互隐瞒,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质量不高。

二、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们充分认识和了解村居民自治是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体,使之贯穿始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场移风易俗的思想革命,必须以宣传教育为先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宣传“关爱女孩”的重要意义;切实发挥计生协会、人口学校、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生育文化,大力倡导“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打击非法性别鉴定,引导育龄群众淡化生育男孩偏好和消除性别歧视的生育观念,强化生男生女顺其自然的意识,全面营造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生活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在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的自觉性,切实提高村民依法自治的能力。加大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村民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以确保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的质量和效果。

2.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的信息网络。

每个村要选配好一个专职计生干部,做好本村的计划生育信息收集与反馈,做好各种报表。各村民小组要选好一个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负责掌握本组的计划生育整体情况和本组的行政管理工作。每12-30户要选好一个固定的中心户长,掌握本联户中的计划生育情况。对上述的这些人员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敢抓敢管计划生育的作风,形成逐级管理的良好格局。

3.加强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各种自治载体建设。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重在建立健全村(居)民自治的各种载体。一是健全自治网络。即按照村、居委会《组织法》的要求,建立由村、居两委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村、居两委成员和计生服务员组成的领导机构;二是完善自治制度。即通过村、居民大会制定和建立《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公约》,规范村、居民计划生育权利义务,落实生育政策、技术服务政策和奖惩政策。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宣传培训制度、优生优育、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制度、代办行政服务制度,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社会服务制度、协会活动制度、统计信息工作制度、责任考核制度等,规范村、居干部的工作行为和群众的婚育行为;三是开展优质服务。村、居要设立计划生育服务室,落实人员、规范职责,积极开展婚育知识宣传教育、孕期保健、避孕节育咨询指导、术后随访服务、避孕药品发放等工作;四是建立监督机制。建立计划生育村务公开公示制度,实行计划生育村居民代表议事制度和监督评议制度。充分发挥村青年团、妇联、计划生育协会监督管理作用,让群众在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4.进一步完善公共管理和服务网络。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和“少生快富”工程的实施,开展对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扶助工作,推进“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男性偏高问题,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实行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为辅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实现流动人口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和跟踪管理。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购房,租房等手续时,应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流出地要配合流入地做好宣传培训、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相关工作,高度重视育龄工作。同时增加村干部的工资待遇,使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村(居)民自治的工作上来,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既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强根固本之策,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发展的方向。因此,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必须依据各种法律、法规依法开展自治工作,加强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的工作领导和管理,不断完善村(居)民自治的运行机制,使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治,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向更高、更深层次、更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盘县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方

作者:陶应浪

第3篇:发挥计生协作用推进计划生育群众自治

实施计划生育群众自治,是人口计生工作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依靠群众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转变群众生育观念、促进计划生育工作上新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把群众当作计划生育主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的重要途径。

一、山东省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由于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当时实行了以各级政府为主体、依靠行政手段强力推动,自上而下、一抓到底的行政管理模式,使我省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然而,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管理不断创新,人口计生工作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方法的不适应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为改变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模式,全省各级进行了有益的试验和探索,计划生育群众自治成为改进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摆上了重要位置,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山东省实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探索试点阶段。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各地开始自行探索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模式。1995年,中国计生协老会长宋平同志看了临沂市沂南县和庄村发挥协会作用,搞好村民自治,给予了充分肯定。济南市章丘县提出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潍坊市寒亭区提出了“计划生育村级自治”、泰安市肥城县提出了“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等。以1997年11月彭佩云同志在潍坊市寒亭区的题词“依法管理、群众自治、优质服务”和1999年5月姜春云会长在德州市宁津县红庙李村的题词“红庙李村计生协会工作出色,事迹突出,保持了全县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为标志,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在全省、全国正式提出并叫响。

(二)总结推广阶段。在探索实践、总结提炼的基础上,1999年5月,省人口计生委、省计生协联合在泰安市召开会议,总结推广了泰安市发挥协会作用、推进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的经验。2001年11月,根据省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要求,省计生协会调研了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由领导小组下发了调研情况通报。2002年3月,省人口计生委、省民政厅、省计生协联合下发了《关于搞好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大对群众自治工作的推广力度,并提出了创建群众自治合格村和模范村的要求。

(三)发展提高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威海市建立了“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家庭为中心、群众做主人”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姜春云会长给予了高度评价;2004年,泰安市提出了构建“自治、自主、自觉”的计划生育工作“三自模式”新机制。当年,“以自治为基础、自主为途径、自觉为目的”,加快“三自”进程被确定为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目标。2009年,省人口计生委、省计生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有关移风易俗、利益导向和男女平等村规民约内容的指导意见》。 2010年省人口计生委、省计生协下发了《关于开展以深化群众自治、完善村规民约为重点的千村(居)示范活动的通知》,山东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计生协在计划生育群众自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山东省实行计划生育30年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少生了5000多万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在此过程中,计划生育协会在积极推行基层计生群众自治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随着我省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计划生育协会进一步组织积极参与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发挥重要载体和作用,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计生协在计划生育群众自治中的重要地位。开展计划生育群众自治,从根本上说要靠群众参与,靠群众内在动力、靠群众思想觉悟,还要靠有效地把群众组织起来 ,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计划生育协会是从事人口计生工作的群众团体,是协助政府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组织形式,其性质和工作特点决定了它是参与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的群众组织载体 ,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计生协会在计划生育群众自治中有四大优势。一是组织网络优势。基层计生协会有健全的组织网络,协会理事和广大会员分布在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为推进计生群众自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群众组织保证。二是群众工作优势。基层计生协会的理事、会员来自群众,植根于群众之中,他们可以把计生群众自治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做到每家每户每个人,能协助村两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情感威望优势。基层计生协会成员中,有一批“五老”和社会贤达,他们有群众基础,有威望,与群众联系广,情谊深,在推进群众自治中碰到一些矛盾和问题,由他们出面做工作,就能迎刃而解。四是人才众多优势。基层计生协会组织中,有一些专业大户、技术能手、乡村医生和私营企业主,他们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服务时,具有明显特长和优势。计划生育群众自治有了计生协会的参与,就使自治的开展有了群众工作基础,有了骨干力量,有了具体组织者和参与者,就能有效地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实行“三自”,使计划生育群众自治能够深入开展、不断地推进。

(二)计生协在计划生育群众自治中的重要作用。1.通过组织建设,从机制上对群众自治的落实起到推动作用。计生协会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已成为宗旨明确、网络健全、制度规范的群众性团体,对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的作用已日渐明显。基层计生协会以育龄群众为主体,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专家、老农民或退休职工等社会贤达为骨干。其工作任务有四个方面:组织会员带头学习国家、省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规,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带头勤劳致富;经常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积极开展有利于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各项服务活动,为育龄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排忧解难;参与计划生育的民主管理和监督,倾听育龄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2.通过宣传教育,从思想上对群众自治的落实起到引导作用。宣传教育具有广泛性、持续性、结合性和社会性。广大基层计生协会会员通过书写板报、墙报、标语,发送计生宣传品、交心谈心、组织文艺演出等方法,大力宣传基本国情省情、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总结计划生育工作经验、典型,使计划生育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3.通过优质服务,从行动上对群众自治的落实起到桥梁作用。基层计生协会的优质服务主要是通过结对帮扶、开展生产、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以及为贫困户、受灾户捐款捐物,缓解燃眉之急的生活困难等方式进行的,不仅能根据对象户的个人、家庭状况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资金扶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来帮助对象脱贫致富,还能通过思想开导、政策法律宣传、家事互助等方式解决对象户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并可以通过积极配合计生技术服务部门开展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协助做好避孕节育知情选择、药具上门、生殖保健、少生优生工作,避免和减少育龄群众非意愿性怀孕与计划外怀孕的发生,保障广大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弥补计划生育行政工作中难以涉及的一些不足,增强了育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变“要我”实行计划生育为“我要”实行计划生育。4.通过利益导向,从经济上对群众自治的落实起到巩固作用。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行“三结合”,就是坚持农村人口计生工作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以突破根深蒂固的传统婚育观念,解决农村居民实行计划生育之后,劳动力减少、老无所养的问题,从而使群众的生育观念产生变化,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行动。

三、目前推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山东省的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的推行是健康的。但是从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运作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认识还有差距。一些乡村干部认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繁琐复杂,是“天下第一难事”,广大群众的生育意愿和国家的生育政策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需要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在自我约束和管理上存在欠缺,同时,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群众基础,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二是村规民约还不规范。一些村制定的计划生育村规民约,村民应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极不平等,对村民规定的义务、限制、制约措施多,享有的权力、民主、政策措施少,过分强调村民的违约责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违约行为频繁,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三是经费保障不足。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计生部门对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但在村、组计生干部的报酬落实上仍显不足。虽有明文规定村计生专干工资按村支书工资标准的80%计发,但由于各方原因不能全面落实到位。有的村级没有任何活动经费,无法适应工作需求。四是村民参与意识还不强。当前,绝大多数地方的群众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相当淡薄,虽经多方宣传,但一些群众对村民自治工作仍漠不关心,给工作全面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五是协会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主要是没有摆正协会工作的位置,有的认为协会工作无关紧要,忽视了协会在村(居)民自治中的载体地位;有的把一切都归功于协会,这显然也是不切实际和经不起推敲的。

四、发挥计生协作用,搞好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应把握的几个要素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应本着“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家庭为中心、群众做主人”的工作机制,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强化领导意识。把实现群众自治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要结合实际,出台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实施方案,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强化责任意识。镇党委书记和各村党支部书记为群众自治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负责人,各部门按照各自工作职能,认真做好具体的工作指导。同时,把群众自治列入计生工作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督促落实,做到奖优罚劣,促进群众自治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建章立制是关键。在推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中,应该把握住两个关键性环节:一是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制定要统筹兼顾。计划生育村规民约是实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的依据,也是规范干部依法管理服务和群众婚育行为的准则。要注重合法性,不能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要注重民主性,集思广益,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要注重针对性,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注重可操作性,要通俗易懂,利于实施。二是实施计划生育合同化管理。要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合同的形式具体落实到位。在各级层层签订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基础上,委托协会小组长与广大育龄群众签订遵守计划生育合同书。合同要根据育龄群众的不同特点,在内容上有所区别,让群众见到实行群众自治的好处,自觉地计划生育,为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开展铺平道路。

(三)队伍建设是保证。实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没有党支部村委会的重视和强有力的计生协会组织网络作保障,很难顺利开展。一是要成立群众自治领导小组。县乡(镇)成立计划生育群众自治指导小组,各村也要成立领导小组,使工作层层落实、有人管事办事。二是要配强一支村级计生协会服务员队伍。对村级计生服务员进行考核,把有文化、年轻、有工作能力、责任心强的优秀青年充实到计生服务岗位上来,充分发挥队伍的带头作用。三是成立计划生育评议监督队伍。聘请有思想觉悟、有群众基础、有工作能力的各界人士为评议监督员,加强对计生群众自治工作的监督指导。

(四)群众参与是根本。如何使计划生育群众自治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广大群众的意愿,群众参与至关重要。一是村规民约的制定、合同管理程序上要让群众广泛参与,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让群众明白自己应该履行哪些义务。二是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推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要让群众协助、参与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真正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

(五)引导示范是途径。尽管现行生育政策和群众生育意愿还有一定差距,但计划生育既是国策,也是利国利民利家的好事,这一点群众是能接受的。群众中有一批支持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分子,需要发挥他们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计生协会把群众中积极分子组织起来,通过他们“作表率、教子女、帮亲戚、带四邻”,带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局面,就能产生强大的工作合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计划生育协会)

(编辑 刘旖)

作者:薛永胜

第4篇: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

"四项民主“制度

民主参与

一、有关计划生育的重大事项应当由村计生委及时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

二、通过村民”事前参与、事中介入、事后评议“的形式,全面参与的计划生育事务;

三、要积极引导村民发表意见,阐明理由,分析利弊,表明观点。

民主决策

一、年初对本村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些重大事项,如制定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和措施,确定村预算用于计划生育的经费和兑现、自主、优惠政策等,由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

二、年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有村计生委向大家通报本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包括目标任务的完成,奖励优惠政策的兑现,村民计划生育合同的履行,有关人员工作职责的执行等。

民主管理

一、村计生委组织和村计生协会组织要广泛吸收各方面人员参与。

二、村讨论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少数服从多数通过,允许保留自己的意见,但不允许消极地对待决议的落实,议事要有专人记录,以便存档备查。

民主监督

一、一孩、二孩生育政策、计划外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标准,长期上墙公布。

二、一孩、二孩实际出生名单,二孩审批结果,计划外生育征收社会抚养对象及兑现情况每季度上墙公布一次。

三、年终由村计生委向村民代表大会通报计划生育工作执行情况,接受代表评议、群众监督。

四、鼓励和支持村民对违反计划生育有关政策的行为进行举报,并及时查处。

技术服务制度

孕环情检测制度

一、坚持每月走访已婚育龄妇女,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二、对全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一年二次B超检查,查孕查环查病。

三、对当年放环对象进行一年四次透环,提高放环有效率。

四、对重点对象进行重点管理,做好一年四次上门技术服务。

五、帮助外出人员办理好婚育证明,并登记造册,要求外出已婚育龄妇女每6个月反馈一次孕情。

六、做好外来人员婚育证明的查验并对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一念次孕情检测。

避孕措施落实制度

一、对新婚夫妇登门贺喜,送新婚优生知识。

二、对怀孕妇女登门祝贺,送孕期保健服务。

三、对产后妇女登门探望,送产后保健、婴儿优育服务。

四、对术后夫妇登门慰问,进行术后随访,并送术后注意事项及相关节育知识。

五、对退出生育期的妇女登门指导,传授有关知识。

避孕药具管理制度

一、组织育龄妇女进行避孕药具知识的宣传培训,使育龄群众掌握药具性能、使用方法,以提高药具的使用率和有效率。

二、避孕药具实行专人管理,保证供应,按月发放,方便群众。

三、即使掌握育龄夫妇避孕药具更换时间、适应情况,及时反馈信息。

四、对过期药具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意外。

知情选择服务制度

一、对育龄群众开展避孕节育知识培训,内容为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避孕节育知识,使其掌握或基本掌握三种以上避孕方法,并发放合格证。

二、对当年生育对象进行产后上门访视,对一孩对象开展咨询服务,签订知情选择协议书,知道其选择并落实适合的避孕节育措施;对二孩对象根据其选择避孕措施的情况指导其落实选择的避孕节育措施。

三、对按照选择及时落实结扎术、皮下埋植术、放取环术的已婚育龄妇女,做好术后随访工作。对上环一年内的对象开展四次透环服务。对避孕药具避孕的对象,使用前开展血压、体重检查;满5年开展一次血脂检查。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

一、对流动人口进行全面检查,扣清底子,建立档案。

二、定期对流动人口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和有关政策法规的教育。

三、本村育龄人员外出前必须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证率必须达到90%以上。

四、外来育龄人员必须在到达本村10日内,到镇计生办办理婚育证明查验手续,验证率必须达到90%以上。

五、加强对外来已婚育龄妇女的管理,及时参加镇组织的一年2次的孕检,发现计划外怀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杜绝计划外生育。

六、坚持计生与治安工作的经常性合作,实行对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

七、加强对用工单位(雇主、房主)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并与他们签订好用工(租房)计划生育合同,经常指导、督促他们对外来人员的计生管理工作。

日常活动制度

一、村党支部、村委会每季度一次听取村计生委有关计划生育工作汇报,提出计划,研究问题,总结表彰。

二、村民代表大会每年二次听取村计生委有关计划生育工作汇报,检查评议村民自治工作情况。

三、村计生委每月召开组级联络员会议,学习文件、资料,交流、布臵工作。

四、村计生协会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协助推进计划生育工作。

五、年终召开组级计生联络员会议,进行全年工作的总结评比。

扶贫帮困制度

一、努力为计生贫困提供生产、生活、生育服务。

二、对确定的重点计生帮扶对象建立档案,并通过提供致富信息,技术指导、子女就学等方面进行帮扶,力争实现脱贫致富。

三、经上级计生部门鉴定,确因计划生育造成的后遗症,年终给予适当补助。

四、大力鼓励和提倡党员干部和私营企业主与计生帮扶对象结对子,有效帮助计生帮扶对象早日脱贫致富。

人口学校教育制度

一、人口学校必须以党的理论和党的路线为指针,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提高人口总体素质,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二、建立人口学校校务委员会,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确保师资、场地、设备、经费“四落实”,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三、人口学校应围绕为广大育龄群众生产、生育、生活服务,着重进行人口国情、市情、镇情、村情教育和计生政策法规教育,传授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知识,以及实用技术和家政知识。

四、人口学校以面授办班为主,面授教育重点对象是上午10月1日至当年9月底生育妇女、村二委委员、妇代会委员、计生协会理事、党员及男女组长和“三生”服务主要对象,并进行必要的试卷测验,同时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寓教育于服务之中。

五、人口学校与村民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人口学校教员职责人口学校学员守则

胸有国策,心系群众。按时到校,不拖儿带女。 传授知识,通俗易懂。专心听讲,不交头接耳。 学员疑难,耐心解答。场地整洁,不抽烟吃食。 严格管理,严于律己。做好答卷,不敷衍了事。

村计划生育工作制度

一、宣传计划剩余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做好育龄群众思想工作。

二、扣清育龄人员底子,准确掌握育龄人员的婚、孕、育等情况,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

三、抓好一孩放环、二孩月内结扎为主的综合性避孕节育措施,发放和管理好避孕药具,并抓好一月一次随访工作,即使填写好随访卡。

四、开展技术服务,做好一般对象一年二次的B超透环和重点对象一年四次的孕环情检测,发现孕情,及时做好不久措施。

五、认真搞好统计工作,例行月会制度,建立好计划生育台帐,孕环情检测花名册,及时收集计划生育信息,按时上报各种统计报表。

六、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档案,做到变更及时,上报准确。

村计生委主任工作职责

一、受村两委会指派,根据村计生工作安排,负责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二、向育龄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发放各种计划生育宣传资料,做好育龄群众的思想工作,组织群众参加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及时更换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按季公布内容;及时帮助和知道育龄夫妇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和补救措施。

三、完成计划生育帐卡册填报任务。每月走访育龄夫妇1次至2次,准确掌握婴儿出生、性别、存亡和已婚育龄夫妇怀孕及节育情况。按照镇计生办要求,管理和填写计划生育帐卡册,即使准确填报村计生统计月报告单;向村委会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四、认真搞好避孕药具管理和发放工作。核实本村药具使用人数和需求数量,按月领取并定时发放到人,经常了解服用效果,填写随访卡。

五、组织、参加各种计划生育宣传、学习、教育活动。联络、协同村计生协组织开展群众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参加镇组织的各种计划生育培训班和会议;组织召开村计划生育联络员例会,定期检查、总结工作并向村委会做好汇报。

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和服务,避免计划外怀孕,杜绝计划外生育。

七、认真完成村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组计生联络员工作职责

一、带头学习和宣传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做好育龄妇女思想工作。

二、协助村计生联系员做好二月一次孕环情检测工作,掌握本组育龄妇女月经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村计生联系员汇报,并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动员工作。

三、做好避孕药具发放工作,每月一次送避孕药具上门,每月多使用药具人员进行随访,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四、抓好四项手术完成工作,动员本组育龄妇女在一孩出生后进行期内防环,二孩出生后月内做好结扎手术。

五、协助村联系员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进行管理和服务。

六、按时参加村召开计划生育月会,不无故缺席,不迟到,如实汇报本组计划剩余情况。

村计划生育协会会长职责

负责村计划生育协会的全面工作,其职责是:

一、抓好协会组织网络建设、尤其是特殊人群的组织建设。

二、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咨询、交流、监督工作,为计划生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善于总结推广经验、发动群众参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新家艇计划活动,积极为计生户拓展致富门路,工作思路清晰,有创新意识。

四、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多渠道筹措活动经费,增强协会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村计生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职责

一、负责召集协会理事会、会员小组章、会员大会,传达贯彻上级的指导精神和工作要求,建立和完善活动制度。

二、组织协会理事、会员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工作,配合搞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三、组织协会理事、会员小组长、会员开展生产、生活、生育服务,参与新家庭计划活动和优质服务,搞好计划生育系列保险。

四、经常对协会工作进行检查、对会员小组长进行知道、对会员进行培训、监督各项任务落实。

五、开展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建立监督联系网络,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维护育龄群众合法权益。

六、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搞好交流协作,开展评优争先活动。

七、做好日常具体工作,编制工作计划,搞好信息报道,起草年终总结,按上级计生协要求做好会议和活动记录,做好台帐、报表、档案工作。

协会会员在计生民主管理中的职责

一、遵守协会章程,带头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宣传协会的宗旨、目标和任务,宣传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好处和意义。

二、带头实行计划生育,负责联系育龄群众开展宣传教育服务活动。做到每月上门联系1-2次,了解思想情况,及时反馈信息。

三、带头勤劳致富,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所联系的对象,制订生产计划,提供经营信息,开展技术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实现共同致富。

四、积极开展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对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作风、干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奖励、处罚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建议,维护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

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小组长职责

一、带头学习、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避孕节育知识,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带头勤劳致富,积极参加镇、村协会召开的会议(培训班)和各种活动,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

二、把计生政策、避孕节育、优生优育优教科学知识,致富信息等宣传品送到每个会员及联系户手里。

三、通过会员联系户,开展“五个一”(学习一次计生政策,送一次宣传资料,做一回思想工作,搞一次服务,做一件好事)活动。协助做好育龄妇女的查孕、查环、查病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四、了解和负责本小组各会员和联系户的生产、生活和计划生育情况,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职能,做好信息传递和反馈工作。

五、带领会员开展评游争先活动,积极参与“五无一好”(无计划外生育、无非法领养、无人工流产、无家庭纠纷、无贫困家庭。会员联系户活动好)小组竞赛活动,努力成为村示范小组。

村计生协会工作职责

一、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村民委员会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富有群众特色的各项服务活动,协助村“两委”组织群众实行计划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把协会建设成为村“两委”的好帮手,育龄群众的贴心人的群众组织。

二、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建立以群众会员为主,富有代表性、权威性的理事会。积极发展生产恩能够手、技术能人、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分子等各方面代表为会员,会员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上。建立健全会员小组、会员联系户活动网络。

三、履行带头职能。组织发动会员在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中的带头作用。

四、履行宣传职能。通过发放宣传品、文艺演出、举办培训班、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群众宣传人口科学理论,宣传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传播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等科学技术知识。

五、履行服务职能。协调社会力量,开展项目工作,积极参与新家庭计划活动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搞好计划生育系列保险,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服务,帮助群众解决计划生育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六、履行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职能。在村级计划生育民主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主动参与本村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对本村计划生育工作进行民主监督,监督村班子、村干部履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和村民自觉遵守计划生育自治章程,及时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维护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

七、履行交流职能。建好“会员之家”,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定期召开会员小组长会、理事会、会员(代表)大会,搞好学习培训、交流合作等工作。

村党支部、村委会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责

一、抓好组织建设,配好配强村计生委主任和村计生委全体成员;

二、确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

三、定期对村计生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落实。

四、与村民签定遵守《计划生育自治章程》的合同,保证完成计划生育工作任务。

五、年初落实计划生育经费,在开展工作中及时协调各方关系,促进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

第5篇: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制度

一、学习教育制度。

1、村民小组经常组织会员、育龄群众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2、村上利用墙报、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民主议事制度。

1、每月召开计生工作例会。汇报小结当月全村人口计生工作情况,并按变更情况及时调整有关档案。根据上级部署,结合实际,布置下月人口计生工作任务。

2、每季度由村计生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一次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村计生协理事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每年召开1-2次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村委会关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实施情况和下实施方案的报告;评议村委会成员和计生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讨论决定其它有关重要事项。

三、管理服务制度。

1、建立人口计生工作台帐。

2、村委会应及时为新婚夫妇或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妇出具有关证明或申办《生育保健服务证》。

3、小组长对本组育龄妇女每月上门访视一次,积极配合镇计生服

务所人员对产后、术后对象及时随访,并做好随访记录。

4、配合镇计生服务所按规定为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和避孕节育情况检查,对患妇科病育龄妇女和不孕症夫妇,提供防病治病知识和不孕症诊治联系服务。

5、积极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在计划生育家庭户中树立“少生快富”示范户,搞好计划生育结对帮扶,尽力为他们提供致富项目、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服务,帮助计划生育户勤劳致富奔小康。

四、计划生育村务公开制度。

1、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2、奖励惩罚、优先优惠政策及落实情况;

3、人口计划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4、再生育和病残儿鉴定审批程序、审批结果;

5、县、镇两级人口计生部门咨询举报电话、举报奖励办法;

6、群众普遍关注的其它事项。

五、计划生育协议制度。

村委会与育龄村民签订《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自觉接受镇政府、村委会的管理。

第6篇:关沮镇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

一、每个村民都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二、未婚育龄青年自觉遵守《婚姻法》,提倡晚婚晚育,做到不早婚、不早孕、不非法同居;双方达到法定婚龄要求结婚的,要主动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证;要求生育的必须有村计生委的介绍,到乡人民政府办理计生服务证,方可怀孕生育。

三、已婚育龄夫妇依法生育一孩后,女方必须在小孩出生6个月内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依法要求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夫妇,要持有村计生委的介绍,到乡人民政府办理二胎计生服务证,方可怀孕生育;生育第二个孩子后,女方主动在小孩出生3个月内到镇卫生院落实适宜的长效避孕节育措施。

四、妇检对象应按规定时间主动到指定地点参加妇检,不得无故请假,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要另定时间补检;对避孕或节育手术失败出现计划外怀孕的,要主动报告村计生委尽早采取补救措施,并重新落实节育措施;经举报查实后落实节育措施的,要给予批评教育。

五、凡离开本村在外地有一个月以上居住趋势的成年已婚育龄妇女,必须持妇检手册到区计生服务站妇检后,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书》,方可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属于妇检对象的,必须按时回村参加妇检或寄回流入地县级以上计生部门出具的妇检证明。

六、村民出租房给外来人口的,应查验有关计划生育证明,并在出租当日向村计生委报告,签订《外来人口房屋租赁计划生育合同书》。

七、村民不得收留、包庇、窝藏计划外怀孕和计划外出生的人员,不得非法收养小孩;凡外来怀孕妇女到村民家中居住的,应立即向村计生委报告,并协助查验有关计划生育证明。

八、坚持计划生育举报制度,以事实为根据,鼓励举报人,做好全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监督工作。

九、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村民,要按照《沙市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严肃处理。

第7篇:村民自治制度

村务公开制度

一、根据村民自治章程规定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建立村计划生育村务公开制度。

二、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经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审查后由村民委员会确定,村计生协组织实施。

三、村务公开分固定公开栏和长期公开栏。定期的村务公开栏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调整公开的重点内容。

四、固定的村务公开内容:生育政策、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和法律规定的计划生育免费服务项目,以及照顾再生育申办程序、病残儿医学鉴定程序、奖励扶助金申请程序、《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证明的申办程序等。

定期的村务公开内容:再生育情况、流动人口办证情况、奖励扶助制度落实情况等,根据情况每月公开。

五、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有村民代表、村民委员会、协会理事等成员组成。

民主议事制度

一、为使本村计划生育各项工作,自觉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根据村民自治章程规定,特制订本制度。

二、建立村计划生育民主监督小组。民主监督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视情可邀请村民代表参加。

三、每季一次在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栏公布本村村民的生育情 况、计生奖励优惠政策和奖励制度落实情况等。

四、必要时可通过召开计划生育民主听证会,听取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五、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对举报人实行严格保密,对举报内容及时调查核实,并将核实处理情况反馈给举报人。

村委会工作报告制度

一、村民委员会实行季度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报告主要内容:汇报村委会和各工作委员会传达贯彻上级业务部门的精神、指导意见以及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各种决议,决定的执行、办理、落实情况。

二、每半年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主要汇报半年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半年工作情况,接受审议。提出下半年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

三、年终向村民代表会议作年度工作总结和下年度工作规划的报告,主要报告本年度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财务收支、重大村务活动、上级下达的各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接受审议。

四、工作报告会由村民代表大会负责主持召开,由村委会主任报告工作。

育龄群众享有的计划生育基本权利和义务

权利:

(1)依法生育的权利;

(2)实行计划生育男女平等的权利;

(3)获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信息和教育的权利;

(4)获得避孕节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的权利;

(5)获得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服务的权利;

(6)获得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规定的奖励、优待、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求助的权利和平等发展的权利;

(7)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其人身权财产全不受侵害的权利;

(8)公民有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

义务:

(1)公民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2)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

(3)公民有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依法规范生育行为的义务;

(4)公民有自觉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的义务;

(5)公民有协助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义务;

(6)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有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义务;

(7)法律、法规规定的保险期其他义务。

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制度

签订计生协议的对象:

1、领取一孩生育服务证的夫妇;

2、审请领取二胎生育指标的服务;

3、要求离开本区出外打工,经商的育龄人员。

计生协议由村委会与应签对象,在领取《计划生育服务证》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时签订。

村委会负责履行好计生协议中规定的应尽义务和职责,负责检查,督促已签订协议的人员,认真履行计生协议中规定的应尽义务。

村委会负责对违反计生协议的人员进行处理。

已签订的计生协议到期后,村委会计生专干应在协议上注销。

计划生育村民代表大会制度

1、村民代表的产生,由村民小组召开村民大会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三年,期满后重新举。

2、村民代表的名额,每10-15户推荐产生一名代表,并报村委会备案。

3、代表的基本条件: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正义感、责任心,在村民小组和群众中及家庭家庭中有一定威信。

4、代表的作用:上传下达,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把村民代表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渗透到群众中去,把思想工作做到每家、每户、每人,促进地方建设和农村稳定,有效地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参政议政,参与村重大决策,村务公开,参与村财务、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6、村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

(1)每月定期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

(2)遇到重大事情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3)每半年召开一次总结大会,评议两委计划生育工作,对两委成员进行综合评比,对村务公开提出批评建议。

第8篇:村民自治制度

董棕河村村民自治制度

为了促进村民会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村民的民主决策权利,加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三文明”)建设,依据《村委会组织法》有关规定制订本制度。

第一章 村民会议制度

第一条

根据《联华村村民自治章程》第四至第七条等有关规定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村民会议是本村的最高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接受村党总支的领导。

第三条

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第四条

村民会议的职权:

1.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和补选村民委员会成员;

2.听取和审议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

3.制订和修订村民自治章程。向村民代表会议的授权事项;

4.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和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其决定的其他事项。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5、讨论决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小组和十分之一以上村民提议召开的村民会议议题作出决定;

6.纠正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作出的错误决定。

第五条

村民会议每年一般召开一次,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或村务监督小组提议,应当自提议之日起15日内召集村民会议。

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受场地限制时可分片或分批召开。所作的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村民会议的决定由村民委员会负责实施,所有村民组织和村民都应当服从村民会议的决定,支持村民委员会实施村民会议决定。

第六条

村民会议的议程:

1.听取和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2.听取和审议村财务收支报告;

4.讨论决定其他重要事项。

第七条

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并主持。村民委员会应当认真研究提请村民会议民主决策的事项,并充分做好召集村民会议的其他各项准备工作;应当在召开村民会议的五天以前,向村民公告召开村民会议的事项。

第八条

凡参加会议的村民须到各自的联组长处签到。

第二章 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第九条

根据《联华村村民自治章程》第七条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十条

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会议的重要补充,两者同为村民发扬民主的组织制度和民主决策的组织形式,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会议闭会期间,经村民会议授权对重要村务进行民主决策,对村民委员会工作实行民主监督。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执行机构,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十二条

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代表和村里的各级人大代表、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组长等组成,后者为当然代表。必要时可邀请驻地部队代表和驻本村的公安等部门的代表参加。

第十三条

村民代表的产生由各村民小组召开小组村民会议民主推选产生,名额一般按15户左右产生一名,根据本村现状,大约在50名左右。民主推选村民代表的办法,应当经小组村民会议通过。民主推选产生的村民代表要具有代表性,其中妇女应占有一定比例。

第十四条

村民代表任期三年,与村民委员会同时换届,可以连选连任。

第十五条

村民代表应具备以下条件:

1.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遵章守法,作风正派;

3.关心集体、办事公道;

4.关心群众生活,反映群众要求,有群众基础和威信;

5.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

6.依法具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第十六条

村民代表会议的职权如下:

1.讨论、决定本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工作目标、任务;

2.讨论、决定完成国家任务的各项措施;

3.讨论、决定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种形式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和村经济合同的签订;

4.讨论、决定新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公益事业;

5.讨论、决定村1万元以上的财务开支;

6.听取并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收支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人员;

7.制定和修改除章程以外的村民自治制度(规定、办法、守则);

8.讨论决定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故出缺,其成员满三人的是否要补选;

9、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重要事项;

10、纠正村民委员会在日常工作中作出的不当决定。

第十七条

村民代表会议一般半年召开一次。村民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含当然代表)提议时,应该召开。

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并主持,村民委员会应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五天前书面通知代表,并告知会议议题,便于代表征求村民意见。

第十八条

村民代表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的代表参加方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必须由参加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九条

村民代表的权利:

1.对村民委员会的批评、监督的权利;

2.对村民委员会提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3.在村民代表会上表决的权利。

第二十条

村民代表的义务:

1.听取和反映村民的意见、建议和批评;

2.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3.宣传和贯彻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

4.建立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确保村民代表真正代表民意;

5.协助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 第二十一条

村民代表的罢免、补选:

1.村民代表因违法等原因丧失资格,由村民委员会提请所在村民小组召开小组村民会议罢免;

2.村民代表因故缺额5人以上时由所在村民小组召开小组村民会议补选。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会议制度

第二十二条

根据《村民自治章程》第二章第二节有关规定制订村民委员会会议制度。

第二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会议参加人员,由本届当选的主任、副主任、委员共同参加。经村民委员会同意,可有一名文秘人员参加会议,负责会议的记录、整理、归档工作。

第二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应该参加村党总支邀请的总支委员会会议,简称“二委会”。

第二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会议内容:

1.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法律法规;

2.研究、讨论日常工作中的一般事项,决定本村章程、制度、规定权限内的有关事项,如调解民间纠纷、扶贫帮困。实施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等;

3.研究、讨论、提出村重要事项的草案、方案,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作决定;

4.任免由村民委员会权限内决定的村干部、办事人员、企业经营者。

5.研究和决定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具体时间和会议内容并按时告知村民和代表;

6.研究和决定上级政府委托办理的有关事项;

7.研究和决定可以由村民委员会会议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六条

会议主持人,由村民委员会主任主持,如主任因事不能参加会议时由副主任主持。

第二十七条

会议召开的原则:

1.有事即开的原则,即需要有村委作出决定的事项时,要立即召开;

2.“三三”、“五四”、“七五”的原则,即村民委员有三个组成人员必须三人参加,五个组成人员必须四人参加,七个组成人员必须五人参加,会议才能召开。

3.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少数服从多数,以举手表决的方式进行表决。 第四章 村民小组会议制度

第二十八条

根据《 村民自治章程》第二章第三节的有关规定制订村民小组会议制度。

第二十九条

村民小组会议一般以各村民小组联组为单位召开,必要时可分小组召开。

第三十条

村民小组会议参加对象:

1.年满18周岁的本联组村民或每户1个代表;

2.特殊情况下可邀请居住本小组的其他有关人员参加。

第三十一条

村民小组会议内容:

1.学习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法律法规;

2.学习、实施本村的《村民自治章程》和自治制度;

3.落实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决定中涉及村民应履行的义务或要做的有关事项;

4.组织动员村民参加有关的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活动;

5.推选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长;

6.本小组村民认为要解决的事项。

第三十二条

村民小组会议召开的原则:

1.必须有应到会人数的过半数参加;

2.决定的事项必须有到会人数的过半数通过。

第三十三条

会议主持由村民小组联组长主持。联组长还要做好会议的签到和记录,会后交村委会归档。

第9篇:论文:村民自治理想制度与现实困境

--对叶阿金“选民资格”案件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从发生在浙江省瑞安市的一起村委会选举中“选民资格”案件的评论着手,对村委会选举中面临的困境之一--村民资格问题作出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宪法规定的重要制度之一。现实情况的发展往往超过法律产品的供给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法律制度。

关键词:村委会选举 选民资格 村民资格 司法救济

2002年6月以来,一些媒体对发生在浙江省瑞安市的一起村民“选民资格”案件纷纷进行报道,称之为浙江省首例村民选举中的选民资格案件,是村民为维护自身政治权利的首创之举。一些法律界人士评述此案是农村政治民主意识的觉醒。那么,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此案的基本情况。

叶阿金一直居住于莘滕镇星火村,于1998年4月将原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并将户口从星火村迁出,迁至该镇农场村。户藉迁出后,叶阿金仍一直居住在星火村,其家庭财产与土地承包权均在该村,并按有关文件规定仍享有该村集体资产所有权。2002年5月,星火村进行换届选举时,公布选民名单中没有叶阿金。叶阿金向村选举委员会提出书面异议,要求给予选民资格。村选举委员会成员经讨论后,明确告知叶阿金户籍已迁出,在本村不享有选民资格。叶阿金不服村选举委员会的决定,因此向瑞安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认为,根据《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第十一条规定:“选民应当在户籍所在地的村进行登记。有特殊情况的,户籍不在本村的人员,是否在本村进行选民登记,由本村具体选举办法按有关规定确定。”由此可见,户籍不在本村的人员,并非一概不具有本村选民资格。叶阿金虽然不具有星火村的户籍,但享有的财产权益、政治权利与星火村紧密联系。叶阿金属于特殊情况。为保证叶阿金在户籍所在地和住所地的一处享有选举权,在星火村选举办法没有明确叶阿金选民资格的情况下,法院依法予以确定。因此判决叶阿金在2002年星火村换届选举中具有选民资格。 从本案中我们应当考虑的是,法院受理案件的依据是什么?村民的选举权如何得到保障?村民选举能否寻求司法救济?这些问题的提出,关系到村民自治能否沿着民主设计的原则向前发展,草根民主能否演进到推进政治民主发展的原动力。列宁曾经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句话为我们透视这桩不平常的案子提供了一把锋利的解剖刀。

一、什么是选民资格

法律意义上的选民资格,是由宪法赋予公民的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身份的资格,也就是由选举法中明确的保障公民有直接选举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资格。因此,选民资格是指在选举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中的代表的资格,是一项宪法赋予的政治权利。

相应的,选民资格案件,根据选举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是指在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中,选民对于选举委员会所公布的选民名单有异议的,可以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选举委员会应在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申请人仍不服的,可以在选举日的五日前向法院起诉,法院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适用特别程序在选举日前作出终审判决的案件。

什么是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选民资格?《村委会组织法》并未出现“选民”这个概念,其中第十二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另外根据《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第三条的规定,是将“有选举权的村民”简称为“选民”。因而可以认为村委会选举中的“选民”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与直接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时的选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叶阿金要求确认所谓的选民资格问题,事实上是要求确认具有本村“村民”资格的问题。

由此看出,在村委会选举中,如果村民对村选举委员会公布的“选民名单”有异议的,向法院提起要求确认其选民资格的诉讼,并不是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选民资格案件。对村委会选举中的“选民”资格案件,《村委会组织法》中没有规定。现行的村民选举中,村民对公布的选名单不服的,仅得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作出最后的决定。事实上,同在温州市的鹿城区人民法院,对今年同一时期姚某等人要求确认其在村委会选举中具有选民资格的诉讼作出的民事裁定,就认为村民选举资格案件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①。而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法院同样受理了一起与叶阿金的情形极为类似的案件,却驳回了当事人的请求②。这三起案件均发生在温州市,三个基层法院却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判决和裁定。这也说明基层法院对此问题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存在着误解或者误读。笔者认为,鹿城区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裁定,从结果而言是正确的。如前面所述,村委会选举中的“选民”资格异议不同于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选民资格案件,因此从目前来说,法院没有法定依据来受理村民选举中的“选民资格”案件。

二、什么是村民

现在我们可以将讨论的重心转移到“什么是村民资格”这个真问题中来。

村民这一概念,就其本意而言,是指生活于特定村落的居民。但是,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地方的村民身份并没有这么单纯,而是指自人民公社时期以来一直生产生活在某一村庄,属于农村集体经济成员并享有相应权益即具有本村农业户口的居民,当然也包括这些居民同样具有本村农业户口的子女③。

因而村民的概念已不是简单的自然地域的概念,它是附加了复杂经济条件并带有城乡分割特征的身份概念(相对应的是居民身份)。所以村民自治的内涵中,也就有了由村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的职能。因此,村民资格,不是生活在某一村落就自然具备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它的经济权利身份。

由于《村委会组织法》并没有明确界定什么是村民,加上各地农村的情况比较复杂,致使在对以下几类人的“村民资格”认定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

——原是本村村民,现居住在本村,只是因为土地被征用后成了农转非人员,这些人还能否参加村委会选举? ——原是本村人员,农转非后离开村子,但离退休后又回到村里居住,这些人能否参加村委会选举?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原是本村村民,因婚姻嫁娶原因人已居住在城市,但由于户籍政策限制,户口仍未迁出的人员,能否在本村选举?

——挂靠户口的人能否参加村委会选举?

——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中篮印户口人员能否参加村委会选举?

——长期居住在本村的外来经商、打工人员能否参加村委会选举?

诸如此类问题,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及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方如城乡结合部、小城镇等地,是在村委会选举中不得不面对的。不管《村委会组织法》的立法者当初是如何设计理想的村民自治制度,在村委会选举中暴露出来的村民资格认定问题,已日益成为干扰村民自治制度顺利实施的重大障碍之一。其弊有三:

一是长期生产经营并居住在本村的外来人员难以取得村民身份,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阻碍着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二是按政策应该或可以转为城市居民户口的村民,由于产权利益上的考虑不愿转为城市居民户口,延缓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是村民在生息繁衍的过程中,社区集体经济内部产权利益关系不清晰所产生的矛盾,侵蚀着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将村民与人民公社社员一体化,在村民身上附加了不能分开的经济权益因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所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虽然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附加在村民身上的经济权益关系,其最基本的体现是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配仍然是以具有集体所有者成员身份的村民家庭人口为依据的,这种承包权是以产权所有为前提条件的,是产权利益分享的实现形式。因此,在村民与社员一体的条件下,村民的任何迁出迁入、村民家庭人口的任何增减,都会影响到包括耕地、山林、水面以及其他所有集体资产利益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对于村民的利益关系重大,因而也倍受关注。

对于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允许这些人员参加村委会选举,理由主要有:一是村民自治有地域自治的含义,既然这些人经常生活、工作在村里,甚至还履行村民的义务,那就应当允许他们参与村庄的自治事务;二是目前我国有近亿的农村流动人口,如果不允许这些人员参加经常生活地的村委会选举,这些人的民主权利就没有履行的条件。另一种意见与之相反。理由主要有:一是村民自治讲的是本村的村民自治,不是本村的村民不能参加本村的村民自治。《村委会组织法》尽管没有给“村民”下定义,但从法的第

五、十

四、十

六、十七条,多次使用“本村”一词来看,村民自治也是指本村的村民自治。二是我国的村民自治主要是以集体经济为背景的,村民自治权利不同于公民权利,村民自治权利与一定的集体经济利益紧密联系,而集体经济利益是有边界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分享的。村民资格的凸现,是社会转型期的积极现象,表明了村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但如何既能照顾集体经济上村民的既得利益,又能使更多的外来人员有参与基层自治的

机会和权利,确实是需要很好地研究解决的问题④。

让我们回到《村委会组织法》,从立法原义来重新理解“村民”的概念。

从村民自治相关法律对“村民”、“本村村民”的法律规定来看,它的立法精神和立法原意所表达的意思其实是非常清楚的。它所使用的“村民”概念,其真实的意思就是指居住在本村、户籍在本村并且属于农业户籍的人口,即具有农民身份的人。在村民自治相关法律中之所以没有明确作出这样的限定,主要原因就是,在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村民”本来就是居住在该村、户籍在该村并且具有农业户籍(农民身份)的人。中国农村村民是由身份、户籍和权利义务关系三个主要因素决定的,这是一种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决定的制度安排。在制定一项具有普适性的全国性法律时,国家立法机关主要考虑的是大多数地方农村的一般情况,不可能也不必要对居民构成比较复杂的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农村的特殊情况作出具体、专门的考虑,这至多应当是地方立法机关的事情。另外,从比照原则来看,之所以说居住在农村但已经转为城市居民的人不属于该村村民,还在于国家另有一部规定城市基层社区居民权利和组织形式的法律,就是《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一法律对城市居民在基层社区的组织形式和基本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

因此,从这个角度理解,《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第十一条“选民应当在户籍所在地的村进行登记。有特殊情况的,户籍不在本村的人员,是否在本村进行选民登记,由本村具体选举办法按有关规定确定”的规定,是符合《村委会组织法》的立法本意的。从这条规定看,它首先从严格的属地主义出发,即本村村民的认定,以户籍为准。其次,它规定的特殊情况考虑到了上面所提到的几类人的村民资格认定问题,只不过从村民自治的角度考虑,要由本村具体选举办法按有关规定来确定⑤。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在其他特殊情况的认定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即如何保证少数人的权利不受到“多数人的暴政”的侵害。这既是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更是立法的完善问题。

三、村民选举权的司法救济途径

从村民自治的内涵来说,村民资格本应不是问题。因为所谓自治,就是自己管理自己。所谓基层群众自治,就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管理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本区域内事务,依法实现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哪些人属于村民,哪些人不属于村民,本应当是属于自治范畴。但是,如前所述,村民身份中附加了经济权益之后,问题就复杂化了。此外,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缺乏民主的传统,近代以来,民主的理念被引进国内以后,仅仅只保留在法律制度的表面上,而未能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基层;民主被异化掉了,成了给专制披上外衣的套子。民主成了中国人民远不可及的事情;但实行村民自治与选举,一下子将把民主政治摆在中国农民的眼前。这是村民选举制度的重大贡献。民主是一种习惯,只有操练熟了,久而久之,才会转换成人们普遍遵守的生活方式,才能为整个国家发展健康成熟的政治民主奠定深刻的基础。而民主是一种公开参与政治的规则。民主正义的核心在于程序上的正义。从这个角度说,村委会选举中司法救济途径的缺失,是现行村民选举制度的一个法律漏洞。为使宪法规定的村民自治制度得以全面实施,并且不突破现有制度产品供给的范围,那么在村民选举制度中增加选民资格案件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即村民对于村选举委员会所公布的选民名单不服的,可以向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村民对于村选举委员会作出的处理决定仍不服的,可以向当地基层法院起诉。这样至少在程序公正的层面上可以解决不服村选举委员会对村民选举资格认定的纠纷。具体理由如下: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第一、村民对选民名单不服的,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作出最后的处理决定,这种制度,因为村民选举委员会自己既登记选民名单,又自己审查自己登记的选民名单有没有不当违法之处,所以违背了自己不得成为自己法官的自然公正原则。

第二、根据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民名单上不予登记选举权的仅限于以下三种情形:年龄至选举日止未满十八周岁,不具有本村村民的身份,被剥夺政治权利。法院是与保护公民的权利的观念相联系在一起的,因而,认定公民是否具有某种权利,如果撇开法院,就显得突兀了。

第三、民事诉讼法设立选民资格案件的目的在于救济选举权。从实践中看,村委会选举中的很多做法完全是模仿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举时的做法,比如选民登记、候选人产生、投票等等程序,在形式上并无二致。因此,完全可以对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适当地加以扩大解释,使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参照适用。从全国范围来看,除了浙江瑞安市的叶阿金案之外,至少还有广州天河区、辽宁省康平县等地的法院均受理了村民选举资格的案件,并且均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选民资格案件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已有先例。从可行性的角度分析,各地法院在实践中对选民资格案件的审理积累了良好的经验,因而将其推广到村民选举中,完全可行。

第四、村民自治制度不仅是宪法规定的法律制度,更是由《村委会组织法》具体规定之。从法律的实施和救济的一般原则出发,法院就是公民寻求司法救济的最后希望。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法院应当履行作为司法救济机关的职能。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村委会选举与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举性质上的不同,在村委会选举中直接适用选民资格案件目前没有依据。为了程序公正,在村委会选举中引入司法救济途径的可选择方法是,由国家有权机关对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作出解释,使村民资格案件参照适用之。这也只能是解决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农村选举问题的权宜之计。

四、根本解决之道

引入司法救济途径只能解决一个程序公正的问题。要彻底解决村民身份问题,打破户籍制度的障碍乃根本之道。中国城乡二元分割的实质问题是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一些有识之士已大声疾呼,要给中国农民第三次解放。“中国需要进行第三次„解放农民‟的制度革命,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隔绝、对立、分离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局面。” ⑥ 这场制度革命的核心,是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简而言之,就是使农民从土地、农村永久性解放出来,使农民尽快变为非农业人口,特别是为那些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乡村青年,提供进城务工的机会。

第三次“解放农民”最根本性的措施是消除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制度,使农民拥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水平,包括自由迁徙和自由居住权利、平等接受基础教育权利与职业培训机会;平等就业竞争机会和享有劳动保护权利;享有居住或者工作所在地社区同等民主选举和被选举权利等⑦。 目前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启动,人为地城乡分割已经打破。广东省已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取消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浙江省的杭州市也同样。这无疑为解决村民资格问题部分铺平了道路。

当前,我们还要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总是在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的,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往往是在那些首先出现问题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地方产生的。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护承包者预期利益,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地方就提出了土地承包权长期不变,实行“增人不增田,减人不减田”,进而转化为第二轮土地承包中实行的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对一些为了务工经商或子女上学谋求将户口迁到城乡结合部村庄的农户,迁入地实行了只接收户口关系而不享受当地集体经济产权利益的“变通性挂户”政策。一些因建设性征地成批转为城市居民户口的原村民,也被许诺可以继续享有村组集体经济成员的福利待遇,有些地方还出台了户口进城可以不退出承包田的政策规定。所有这些,都是农村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的积极探索,都体现了村民与社员相对分开的改革思路,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二者一体化所造成的种种现实矛盾,为农村户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但是,这些变革都是在原体制内进行的局部调整,并没有从整体上和根本上解除一体化所造成的经济社会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到城乡结合部或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长期居住的外地村民,一般都不能取得当地的村民身份。即使一些当地允许“挂户”的外来村民,也不能享有当地村民的同等经济社会权利,即使是个别地方允许他们参加村委会选举,也由于他们不享有集体经济产权利益而难以享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村民的所有权益,因为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是立足于村民与社员一体化这一现实基础之上的。

上述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是实行村民身份与集体经济成员身份的分离,实现村民自然身份的回归⑧。其要点是,对现有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制改造,按照农户人口并结合对集体的贡献,将所有集体资产折合的股份一次分配到户到人,今后不再随村内及各户人口变动增减并允许继承,同时按照股份制企业的规则形成新的治理结构和分配制度。在此基础上实现村民身份属地化,外地外村人员只要长期在村居住,即可成为该村村民,履行村民义务并享有相应权利,人口流动不再与集体资产权益发生任何关系。事实上,一些地方在解决“城中村”、“村改居”等问题时,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思路,即把原村集体资产股份化至个人,实现经济权利与居民身份的分离。

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从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出发,对现实中两种身份一体化产生的体制性障碍采取一些诸如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限、户口进城原村民可以不退出承包田、允许家居本村的退休职工在不侵犯其他村民经济权益前提下享有村民待遇并发挥积极作用等方面进行一些变通性的改进,以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叶阿金所处的情形就属于这样一种制度变迁的结果⑨。

也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思路⑩。因为从1997年以来,国务院、公安部连续发布了《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和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有关问题的解答》、《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行政法规、规章。从这些法规和规章出发,涉及农村户籍管理和农民进城后城镇户籍管理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和变更更正等项登记管理制度,二是要求经批准在小城镇落户的人员,必须向原所在地的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交回承包地和自留地,凭交回承包地和自留地的证明在城镇办理落户手续。这就清楚地表明,村民同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和土地的关系是身份契约关系,只要农民的身份存在,同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和土地的权利-义务关系就存在;一旦身份发生改变,其所隐含的契约关系也就随之而发生改变。根据上述法规的精神,那些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都不是本村村民,而只能算是常住本村的城市居民。自从他们把自己的户口从本村农业户口转为了城市居民户口以后,就意味着他们终止了同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的契约关系,同时也放弃和改变了同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当这些决定村民身份的关键要件不存在以后,他们的村民身份已经不复存在,哪怕他们事实上一直仍然居住在本村,哪怕他们的家庭成员中仍然有人属于地地道道的本村人。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五、结论

村民自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方面。村民自治的内在含义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行村民自治的方式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本文所论及的村民资格问题,只是村民选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之一。对村民自治的前景,我们有理由乐观,因为一旦村民自治成为广大农村居民自觉的行动时,就没有理由不让这种制度推进下去。但在具体操作中,如果不及时对有关配套的规则加以完善,则会给村民自治的实施带来很多障碍。

在村民资格认定上,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国家法律没有必要也毋须作出明确规定,但地方立法中应当考虑到这个问题。由此反观《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确可进一步加以完善。基于当时的情景(《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于1999年10月制定),可以说立法者已经作出了努力。但经过两届村委会选举(1999年、2002年)的检验,实践中提出了对此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的要求。笔者建议对该选举办法适时加以修改,对村民作出明确的界定,除了户籍因素,必须要考虑权利义务关系。由于人户分离现象的大量存在,不履行义务者则不享有权利。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实现村民自然身份与经济权利身份的分离。自然身份就是以居住地为划分标准。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一个人是否属于这个社区的成员,应当考虑其是否与该社区有密切的公共事务方面的利害关系。经济权利身份表明了其是否属于该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可否参与集体权益的分配。这样,就可以解决参与公共事务管理(选举权利)与享受个人经济权益(集体权益的分配)的矛盾。中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期,各地结合实际的一些创造性做法应当给予肯定。如前所述六种情形的人,如果不再履行村民的义务,就不能享有作为村民的政治权利,就不能参加村委会选举。反之,从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可分离的角度,即允许履行了村民义务的人参加村委会选举,但村集体的收益分配等权利只能够由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来享受。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使广大农村村民的民主观念、民主意识都有了全面的提高。江泽民在“5.31”重要讲话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目标。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容否认,在村民自治制度实施过程中尤其是村委会选举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候选人资格是否要规定的问题,选举中的贿选认定问题,罢免中的问题,以及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的处理、新老村委会班子的交接、村务公开等方面都有值得探讨和完善之处。村民自治面临很多困境,本文所涉的村民资格问题无非是一个侧面而已。村民自治作为一项理想政治制度的设计⑾,需要在实践层面和法律制度层面不断地加以完善。

上一篇:如何写好方案下一篇:促销活动策划书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