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精选8篇)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 篇1

(一)基本管理制度

1、乡(镇)应对拟外出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一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规定、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等的宣传教育。

2、乡(镇)应在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前为其免费进行一次孕情环情检查。

3、乡(镇)应在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前为其免费落实一项有效避孕节育措施。

4、村、社区居委会应为拟外出的已婚育龄妇女免费办一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5、村、社区居委会应与拟外出的已婚育龄妇女签订一份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合同。

6、村、社区居委会应明确一名联系人,负责与流出人员的定期联系,督促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寄回《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

(二)档案管理制度

1、户籍地对流出人口应分男性、未婚成年女性、已婚育龄妇女三类建立计划生育档案。

2、未婚成年女性档案有:《流出未婚成年女性登记表》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申请表。

3、已婚育龄妇女的档案有:《流出已婚育龄妇女登记表》、《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申请表、流出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合同书、外出前孕情环情检查证明、定期寄回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或者复印件)粘贴附表。每人一档,每村一卷。

(三)政务公开制度

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要通过政务公开形式公开相关内容,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乡(镇、街道)要利用计划生育服务大厅公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律相关内容,管理相关规定,《婚育证明》免费办证程序、办证条件。

3、行政村要利用政务公开栏公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相关内容,管理相关规定,《婚育证明》免费办证程序、办证条件,成年流动育龄妇女结婚、怀孕、生育、节育、社会抚养费征收、办理——《婚育证明》情况等。

(四)巡查登记制度

1、乡(镇)应对辖区内流出人口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行政村每月进行一次巡查登记。

2、及时掌握流出人口底数(男性、未婚女性、已婚育龄妇女三类人员)及结婚、怀孕、生育、节育变动情况;成年流动育龄妇女办理《婚育证明》情况;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合同签订情况;合格《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寄回情况;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等。

3、对漏管人员及时建立档案、纳入管理,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系统。

4、对有计划生育信息变更的流动育龄妇女及时更新信息,并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系统。

(五)维权服务制度

1、不得无正当理由拒绝或故意拖延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生育服务登记和再生育审批等相关软件。

2、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对流动人口乱收费、乱罚款。

3、不得随意改变《婚育证明》使用时限。

4、不得随意增加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孕情环情检查次数。

5、不得强迫已寄回现居住地全国统一的、合格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的已婚育龄妇女,回户籍地参加孕情环情检查。

6、不得跨省设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点开展避孕节育情况检查,并收取费用。

7、不得无正当理由不落实流动人口应享有的奖励优惠待遇。

(六)优先优惠政策落实制度

1、为流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基本项目的免费技术服务。

2、为流动人口独生子女家庭若是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

3、为符合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条件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落实奖励扶助资金。

4、为流动人口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落实特别扶助资金。

5、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留守儿童提供入托、入学等方面的服务。

6、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留守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 篇2

一、当前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的状况

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是指通过对计生药具发放、质量检查、对使用情况的跟踪调查,向群众进行计划生育与生殖保健方面的宣传教育,做到优质的服务,满足群众需要、减少浪费、达到管理目的。计划生育避孕药具的供应、发放与管理工作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避孕药具知情选择、减少意外妊娠,保护育龄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价值观日益趋向多元化,人们的需求也从过去的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更加关注生活质量与个性化需求,对避孕药具不仅要求其功能质量,也对其品味有了较高要求。国家计生药具如何发放到位并提高有效使用率,给药具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考。

二、当前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1、药具管理服务队伍变动频繁,以致药具管理水平难以达标。在我国药具管理队伍中,很多都没有形成稳定且有章可循的服务机制,再加上许多药具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够,即使是已经建立比较好的服务机制,也会因为药具人员的综合因素欠缺造成药具仓储条件不过关,随访工作没有到位,间接造成药具受损及发放时间延误和药具账目的混乱。

2、计划生育药具自身存在缺陷。国家计划发放的药具虽然有较好的质量,但包装简陋,功能单一,难敌市场上包装花哨,功能多样,有品牌、时尚的产品。并且,粗糙的包装再加上免费,给人一种质量不高的感觉。导致不少人群宁愿自己花钱到市场上购买。但市场上的产品鱼龙混杂,其中不乏假冒伪劣产品。

3、计划生育药具的发放环节存在问题。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发放避孕药具应该遵守减少流通环节,以做到方便群众的目的。广大的计生工作者应该尽量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进行工作。但是目前看来,经常做不到组织有计划的按时到去发放,在定点投放避孕套,也会发现部分育龄妇女及其配偶因为害羞而没有来领取。

4、流动人口队伍庞大,增加药具免费发放难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下岗分流职工身份的置换,城市区人户分离现象的产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涌入城市务工,构成了一个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对象庞大的特殊人群。流动人口的增多,婚育观念的转变,避孕需求的多样性,都增加了药具免费发放的难度。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现有的药具服务网络难以覆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流动人口药具服务的管理难度。部分流出的育龄妇女常年在外,地点分散,流动性大,无通讯方式,给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也增添了很大的负担和不便。

三、提高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的措施

1、针对计生药具管理服务队伍不稳定、服务人员减少的实际问题,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切实保证队伍相对稳定,做到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要切实提高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的待遇,切实稳定计划生育服务员队伍,真正建立起人员充足、经费到位、网络健全、队伍稳定的保障机制;加强药具经费管理制度,为了保证供应,减少浪费,必须建立药具账物专人负责,单独建账,最大利用财政经费以及药具站事业经费用于仓储改造,增添必须的仓储设备,实现专款专用的财物制度;还要加强药具队伍建设和廉洁自律,增强管理与服务的能力。

2、将社会公益事业与传统的商业动作结合起来。计划生育药具的社会营销不同于免费发放,它采用商业销售的形式,同时结合政府补贴与社会相关组织赞助的方式,群众自愿购买,但花钱少,又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加入了商业因素,在产品的品牌、包装、性能,更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扩大药具的领取与使用面,满足大量群体满足需要。另外,由于商业因素的注入必然注重宣传教育功能,宣传生殖健康知识与性病、艾滋病的防范,促进社会公益事业。还可克服传统计划生育药具发放的浪费,提高使用的效率,让群众以低价获得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3、在现有计生药具发放渠道的基础上,拓展服务范围,增强服务渠道,增设药具免费发放点,即方便群众的领取,又可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生活条件群众的需求,提高避孕药具的易得率和满意率。实现药具供应自行领取和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育龄群众可到计生服务室和免费药具发放点领取,也可由技术技术人员在月访视时送药具上门,逐步提高药具的应用率和有效率。同时,开展更多的避孕知识的宣教活动,计划生育部门加强对避孕药具的技术指导和宣传工作,宣传避孕药具的使用方法和科学知识,使群众能够掌握正确使用计生药具,以达到计生药具正确管理的目的。

4、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强计生药具管理服务。针对人口流动性强的特点,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围绕群众居住的社区展开工作,通过社区居委会与社会卫生服务站对药具进行发放,并进行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将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纳入社区管理机制,拓宽药具的发放面,解决流动人口无法领取药具的问题。在社区、街道等人群密集地设置药具自助发放机,可供群众免费领取。社区管理可以使计划生育药具的发放更贴近群众,更富有人情味与人文关怀,全面提高计生药具管理服务的水平。

摘要:避孕药具在计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做要,关系着广大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关系着下一代的优生优育。本文就当前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的状况、存在问题及提高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的措施,从基层工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计生,药具,服务,措施

参考文献

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的建议 篇3

【关键词】计划生育 服务管理改革

为适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我国政府也在积极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以实现人口规模与中国经济社会“新常态”形势相匹配。今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这是计划生育政策“逐步调整”迈出的重要一步。

一、现阶段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问题

(一)实现均等化服务难

主要是因为“二元”壁垒的存在,这里所说的“二元”壁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城乡之间的“二元”壁垒,我国的户籍制度不仅是一种人口管理制度,还与政治环境及社会福利紧密结合的制度,一些省市区虽然在名义上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但仅仅是改变了户口名称,配套政策并没有跟进,养老、医疗和低保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基本没有落实,城乡之间的计划生育服务依然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了城镇居民形成新的“二元”现象——本地城镇居民及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加入流入地城市的户籍,加之主观对享受计划生育服务的不积极和客观“属地化、市民化”服务的不健全,流动人口很难享受同城镇居民均等的计划生育服务。

(二)经费预算存在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把进城务工人员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流入地应该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使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的免费服务,但事实上,不少地方仍未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费纳入财政正常预算。一是现行财政体制下,基层或下一级城镇政府无法根据自己实际管理的人口规模,建立相配套的公共财政的服务体制,因为自己所创造的财政税收绝大部分上缴给了上级政府,申请有关项目经费需要向上级财政申请;二是财政预算与户籍人口挂钩。先关部门在确定地方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标准,计算经费支出时,主要依据的是辖区内户籍人口数量,并未将大量的流动人口考虑在内,这样就容易造成流入地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资金的严重短缺,最后只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辖区内的户籍人口身上了。

(三)“一盤棋”机制建设有待巩固

2009年以来,人口计生系统大力推进全国“一盘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一些长期困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仍然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而难以开展。双向管理的考核实施情况有待完善,现居住地与户籍地之间常态化、动态化的长效合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责任分工不明确,依然存在“户籍地管不上,现居住地不愿管”双方互相踢皮球的情况。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1]的工作机制非一日之功,“一盘棋”机制建设有待巩固。

二、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理念,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首先应转变服务管理的理念,要做“三个到位”[2],以确保服务管理的质量。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会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命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以人为本”,同时转变管理的方式方法,让管理更有效、服务更优质,做到“服务管理的到位”;应及时追踪了解辖区内居(村)民(包括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配套的服务管理体制,改善计划生育服务的条件,保障全方位、个性化的计划生育技术的支持,做到“资金技术支持到位”。其次,要坚持制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功在当前,利在长远。加强流入流出双向管理,进一步完善区域协作和双向管理的考核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长效的工作机制,实现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全面覆盖。

(二)推动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

加大对农村计生和卫生资源的投入,扶植农村预防保健、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发展,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以及弱势群体的适当倾斜,有助于加快缩小城乡之间、贫富之间计生服务公平性的差距,从整体上提高计生资源的公平和效率。针对城市中的流动人口,要以社区为依托,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的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纳入到居民自治活动中心。为流动人口提供“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管理,让流动人口更加便捷、实惠的享受计划生育服务。对于乡镇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要做到“扩到范围、提高水平”,基本实现这部分人在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计划生育服务的均等化。

(三)建设服务管理保障体系

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三有”,建设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保障体系。一是建立资金保障体系,一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依据户籍登记和PADIS系统流动人口信息平台,按辖区内实际人口数量拨付服务管理经费,以实现“有钱办事”;二是健全“网络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和社区人口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加快计生服务人员的结构调整,提升计生服务队伍整体水平,以实现“有人管事”;三是要改善基层计生服务条件设施,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使群众在基层或社区就能享受计划生育服务,实现“有地服务”。

(四)转变服务管理方式方法

改变传统计划生育工作考核中“重管理、轻服务”“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的老办法,可将育龄群众的政策知晓率、计生活动参与率和对计生服务的满意率列为重要考核指标;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PADIS流动人口平台的综合利用,及时追踪、更新流动人口信息,实现地方与国家人口宏观管理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的有效衔接;增加宣传教育和引导方式的手段,可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使群众更广泛的理解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形势、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三步走”工作手册(2010年)[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

[2]宋艳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山东省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2(06):105~110.

计划生育服务机构B超室管理制度 篇4

关于印发《XX县计划生育服务机构B超室

管理制度》的通知

各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

为加强我县计生服务机构B超规范化管理,杜绝B超工作人员非医学需要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问题发生,现将《XX县计划生育服务机构B超室管理制度》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XX县计划生育服务机构B超室管理制度及举报电话

XX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2011年9月25日

XX县计划生育服务机构B超室管理制度

一、B超室实行定岗、定人、定责管理,其他人员一律不得从事B超诊断工作。

二、B超操作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政治思想好,法制观念强,技术操作熟练。

三、进行B超操作时必须有2名医务人员在场,检查结果必须经参加检查的2名医务人员签字。

四、申请B超检查必须持B超检查申请单和本人身份证,经B超医生审验确认身份、检查目的后方可进行B超检查。

五、加强B超检查登记报告管理。B超操作员要详细登记检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单位、地址、身份证、检查结果,并及时提交环孕情报告,以便及时掌握育龄妇女的环孕情和及时更新育龄妇女信息。

六、严禁运用B超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签定。

七、爱护设备,保持B超室整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医疗差错和事故;认真执行医疗设备、器械管理制度,定期保养、维修,并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强化安全意识,注重安全,离开机器时切断电源。

八、对违反规定使用B超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纪律处分,直到追究法律责任。

九、举报电话:8222766(县人口计生局科技股)

8223178(县人口计生局宣教股)

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篇5

一、热爱计划生育事业,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节育、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

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纪律,不徇私舞弊,全心全意为育龄夫妇服务。

三、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确保服务质量。

四、美化环境,讲究卫生。

五、工作人员要求持证上岗,挂牌服务,确保上岗服务质量。

六、严格按照各科室的规章制度开展业务。

七、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禁利用B超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计划生育服务站质量管理规范 篇6

1.总 则

1.1 为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的质量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行为,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依据《山东省计划生育服务站质量管理规范》,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依据执业项目适用本规范相关条款。

1.3 本规范是服务站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服务站进行管理与服务质量检查、考核、评估的基本依据。

1.4 服务站向服务对象提供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避孕药具应当安全、适宜、有效,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质量标准,保障和维护服务对象的生殖健康权利。

1.5 服务站实行执业许可和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1.6 服务站及技术人员除应按本规范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外,还应遵守国家和省、市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质量管理基本要求

2.1 服务站应根据质量管理的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并建立档案文件,组织实施,持续改进,确保其有效性。

2.2 服务站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

组织机构和职责;

人力资源管理;

基础设施管理;

环境/安全管理;

诊疗仪器/设备管理;

药品/器械/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

采购管理;

技术服务管理;

站内感染管理;

技术服务文书管理;

资料档案管理;

新增技术服务项目/科研管理;

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质量的评估与考核。

2.3 服务站应制定与其本身的发展宗旨相适应,体现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确定质量目标的制订、分解、实施和考核要求及相应的职责权限,并接受社会监督。

2.4 服务站的各科室应分解建立可量化的、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质量目标。

3.组织机构和职责

3.1 服务站应当依法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并按《许可证》上获准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开展服务。

3.2 服务站应当设臵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管理科室和质量管理与评审小组, 负责制定质量管理手册、技术服务工作流程和质量评估文件,确定质量控制人员(以下简称质控员)及其职责、权限,制定质量管理目标和任务,并形成文件。

3.3 各级服务站的法定代表人为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定期组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实施持续改进,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其管理评审应有记录,并保存完好。

4.人力资源管理

4.1 服务站应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建立并完善对人力资源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制定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相应的奖惩办法。

4.2 服务站应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措施。

4.3 服务站的站长应具有医疗卫生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

4.4 服务站的业务站长应具备下列条件:县级应具有大专以上卫生专业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和卫生技术执业资格;镇级

应具有中专以上卫生专业学历、卫生技术执业资格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合格证》。

4.5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人员应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资格,其中,从事绝育和流引产手术等临床服务的技术服务人员应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4.6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各类技术服务人员均应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合格证》。

4.7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管理的人员应经过职业道德、质量/服务意识、业务知识、专业技能、质量管理知识、站内感染知识、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资质培训。

4.8 各级服务站应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内容和方式等,建立培训记录并进行效果评价。

4.9 培训方式主要包括:离岗进修、在职继续教育、短期培训和专题讲座等。

4.10 培训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培训前后测试,操作技能的考评等。

5.基础设施管理

5.1 服务站的房屋建设、公用设施应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5.2 服务站的内部环境应当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并体现新型生育文化和人文关怀的特色。

5.3 服务站的工作用房可分为技术服务、行政办公、后勤服务三部分,其建筑面积和科室标准应符合国家的设臵标准和医疗卫生规范要求。科室标志应按《计划生育服务站机构形象规范手册》(以下简称《形象规范手册》)统一设臵,合理布局、方便群众,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并配备与服务内容相适应的挂图或模型。

5.3.1 技术服务用房包括:男性科、女性科、咨询室、妇检室、治疗室、观察室、手术室、康复室、B超室、心电图室、检验室、放射室、消毒供应室、药房等。

5.3.2 行政办公用房包括:办公室、宣教科、质检科、避孕药具管理科、财务科、档案室、收款室等。

5.3.3 后勤服务用房包括:总务科、一般物品仓库、药品/器械仓库、避孕药具仓库、计算机房、配电室等。

5.4 重点技术服务用房建筑要求

5.4.1 消毒供应室应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办公区,路线采取强制通过的方式,不准逆行;通风采光良好;墙壁及天花板应无裂隙、不落尘,便于清洗和消毒;地面光滑,有排水道;有接收、洗涤、专用物品晾晒、敷料制作、消毒、灭菌、无菌储存、发放和工作人员更衣的场所或房间。

5.4.2 手术室应分设手术间、缓冲间、洗手间、更衣间;手术间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弹簧活动门,双层毛玻璃窗户;墙面和天花板应采用隔音、光滑、防火、防湿、易清洁的材料,颜色

以浅色为宜,墙角呈圆形;地面应采用坚硬、光滑易刷洗的材料建造;工作人员、受术者通道分开;洗手间安装非手动水龙头;手术间应有取暖、降温设备和急救设备。

5.4.3 检验室应设有上部分为玻璃的隔断,用作隔离缓冲间。在房间的适当位臵开设两个窗口,分别用于采血和采集其他标本;化验室台面应采用耐腐蚀、易冲洗、耐燃烧的面层,相关的洗涤池和排水管采用耐腐蚀材料;应配备消毒及通风设备。

5.4.4 妇检室的位臵应与女性门诊相临或相通,设有毛玻璃窗户或双层窗户,水磨石或瓷砖地面,墙面和天花板光滑便于清洁消毒;应有取暖和降温设备。

5.4.5 一般仓库应符合消防规定,并有防腐、防虫、防鼠、防盗、防潮设施;药品/器械及避孕药具仓库应增设消防、温度及湿度控制装臵。

5.5 消防设施配臵应符合《山东省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

5.6 服务站应建立并落实基础设施定期检查评估机制,建立定期维护和保持制度。

6.环境/安全管理

6.1 工作环境标识管理

6.1.1 服务站的工作环境标识包括:技术服务场所、办公场所的公共信息标识、警示标识、导向标识等,其式样及制作方式

应严格按国家《形象规范手册》规定的标准执行。

6.1.2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技术服务科室设臵平面示意图、技术人员监督台、技术服务项目及收费公示栏、技术服务时间表、药品收费价格表等应悬挂在门诊厅的显著位臵。

6.1.3 警示标识包括防盗、严禁吸烟、放射线警示、小心触电等,应明显清晰,臵于显著位臵。

6.2 人员标识的管理

6.2.1 工作期间工作人员应统一着装并佩戴胸牌。服装和胸牌的式样及制作方式应按国家《形象规范手册》规定的标准执行。

6.2.2 护理办公室应摆放“住站者一览表”,内容包括:康复室号、床号、科别、住站号、姓名、诊断、入站时间、危重符号等。

6.2.3 住站者所住床位应设有床头牌,床头牌应注明:科室、姓名、性别、年龄、入站时间、饮食标识、过敏标识、护理级别等。

6.3 服务状态标识的管理

6.3.1 标识设计要素要符合国家《形象规范手册》的标准

6.3.2 服务站的手术室、X光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科室在服务状态时,应有“手术中”或“工作中”的标识。

6.3.3 设备状态标识分为待检、维修中、报废,没有标识的视为状态良好。

6.3.4 仓库物品的标识分为待检、报废。没有标识的视为状态良好。

6.4 消防设施安全的管理

6.4.1 服务站的法定代表人是消防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站的消防安全工作负全责,并设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

6.4.2 服务站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山东省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按规定标准配臵消防设施和器材,标识醒目,定期检查,定期维修保养,保持完好状态,并建立消防设施和器材档案。

6.4.3 服务站内严禁存放与工作无关的剧毒、易燃、易爆物品,确因工作需要应单独存放,不超过3个月使用量,并严加管理;非特殊需要,应当禁止使用电炉、酒精炉、煤油炉等易发生火灾的器具。

6.4.4 服务站应有安全的替代光源,保证应急的需要;站内的线路、电源、插座等应当安全合理,保持备用状态;定期检查、维修、更换老化线路,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解决。

6.4.5 服务站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制定手术室、放射科、配电室、危险品仓库等高危设备与区域的特殊安全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实,定期监督检查。

6.5 环境的管理

6.5.1 服务站应有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新建、扩建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并符合国家《形象规范手册》标准和卫生学要求。

6.5.2 服务站的宣传环境,应按照国家的《形象规范手册》,制做、悬挂内容科学、新颖、通俗易懂并与实际工作相适应的科普宣传画板,有免费发放的科普宣传折页等宣传品。

6.5.3 服务站应保持服务环境的温馨、整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进行定期检查,达到舒适和安全。

6.5.4 服务站应按《消毒技术规范》中关于污水、污物消毒处理的有关规定,对排放污水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6.6 信息的管理

6.6.1 服务站的信息实行计算机管理,应统一配臵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信息系统软件,实行管理与服务信息的互通互联;使用其他信息系统软件的,应进行可行性评价和确认。

6.6.2 服务站应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完成各种计划生育技术和生殖健康服务报表的统计、分析和报送工作。

6.6.3 服务站应按优质服务新的运行机制,开展技术服务的信息采集、分析、反馈与利用,保证各项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和利用有效。

6.6.4 服务站应严格控制发布和使用涉及服务对象隐私的相关信息;如确需发布或使用必须经服务对象同意、法定代表人批准。

7.诊疗仪器/设备管理

7.1 服务站应按批准的服务项目,根据国家有关标准,配备

与服务能力相适应的诊疗仪器设备。

7.2 服务站应确定诊疗仪器/设备的管理部门和责任人员,负责对诊疗仪器设备的采购、使用、维护等管理工作。

7.3 服务站应对诊疗仪器/设备的采购、使用、维护及更新等进行详细记录,保存有关资料,并建立和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满足工作需求。

7.4 诊疗仪器/设备的采购应根据技术服务需求,确定诊疗仪器/设备的性能参数、规格型号后,按本规范第9章的要求进行采购。

7.5 诊疗仪器设备的使用保管

7.5.1 应建立诊疗仪器/设备档案,并设立总帐和分户帐,实行计算机管理。档案管理的内容包括:

a.筹购资料:申请报告(表)、论证表、订货卡片、合同、验收记录等;

b.仪器设备资料:产品样本、使用和维修手册、线路图及其他有关资料;

c.管理资料:操作规程、维护保养制度、应用质量检测、计量、使用维修记录及调剂、报废等情况的记录等。

7.6 诊疗仪器设备的使用

7.6.1 诊疗仪器/设备使用前应由相关人员验收合格,试用正常后,方可交付使用。

7.6.2 诊疗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

可上岗,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7.7 诊疗仪器/设备的保养

7.7.1 诊疗仪器设备由使用人员进行日常保养,并填写保养记录。

7.7.2 使用后应及时清洁,切断电源,发现不正常现象及时处理。

7.7.3 诊疗仪器/设备需要打开进行保养时,应由供方或者供方委托的专业维修人员进行。

7.8 诊疗仪器设备的维修

7.8.2 诊疗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使用人员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组织维修。

7.8.3 诊疗仪器设备的维修记录应予以保留。

7.9 诊疗仪器设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报废:

a.国家主管部门发布淘汰的仪器设备品目及种类;

b.未达到国家计量标准,又无法校正修复的;

c.不能准确测量和检查,又无法维修或无改造价值的;

d.超过使用期限的。

7.10 诊疗仪器设备的校准

7.10.1 凡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目录》的诊疗仪器设备,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有关法规规定建档、建帐、建卡,进行周期检定,获计量合格证书后方可使用。

7.10.2 诊疗仪器设备校准应由国家计量监督部门按国家规定的测量标准制定周期检定计划,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检定;对不要求强检的仪器设备,维修保养人员应记录簿需要校准或检定的依据。

7.10.3 对诊疗仪器设备校准时,应确保校准效果的可靠性,应避免可能使测量效果失效的调整。

7.10.4 诊疗仪器设备在储存、使用和搬运前、维护后,都应进行校准检定。

7.10.5 发现诊疗仪器设备不符合要求,应停止该仪器设备的使用,并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评价结果的记录,应归入诊疗仪器设备档案。

8.药品/器械/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

8.1 服务站应建立药品、器械管理制度,设臵适宜的场地和库房。

8.2 药品、器械出入库应当进行登记,内容包括所购药品、器械的生产日期、数量、质量、规格、合格证、型号、包装等。

8.3 服务站应对入库的药品/器械进行质量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药品、器械应隔离存放,并予以明显标识。药品、器械出库,保管员应依据申领凭证,对药品、器械的剂型、规格、数量、生产厂家和有效期等进行严格查对后发货,保管员和领用人员共同在出库凭证上签字。

8.4 药品、器械的贮存应符合规定条件,分区、分类存放,并有明确标识;危险品应存放在远离火源、水源、电源的指定区域,并设专人保管;过期的药品、器械要单独存放,明显标识,按规定及时处理。

8.5 应建立药品、器械台帐,对库存药品、器械定期盘点清仓,并做好记录。

8.6 仪器设备档案、帐卡应由专人保管。保管人员变动时,应办理移交手续。

8.7 应建立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制度,设有专用橱柜,由双人双锁存储和保管。服务站应按规定配备适量的急救药品,定期检查,及时补充,保证急诊急救的需要。

8.8 药品发放的管理应严格按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处方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8.9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

8.9.1 服务站应对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实行统一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购入。采购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必须是合格供方提供的合格产品。

8.9.5 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至使用科室。

8.9.6 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

8.9.7 使用中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应及时留取样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报告质量管理部门。

8.9.8 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8.9.9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进行消毒、毁形,并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8.9.10 质控员应履行对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9.采购管理

9.1 服务站采购诊疗仪器设备、药品、器械等,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要求制定供方评价准则,对供货单位资质进行评审。

9.2 供方资质的确认和管理

9.2.1 服务站应对提供仪器、设备、药品、器械的供方资质进行严格评审,确保由合格供方提供合格产品。

9.2.2 合格供方应具备以下资质:

a.药品经营企业应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所销售的药品符合经销范围,并有国家药品批准文号和产品合格证;经营进口药品的企业还应持有《进口药品注册证》

或者《医药产品注册证》、《进口药品批件》,《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或者注明“已抽样”并加盖公章的《进口药品通关单》;经营生物制剂的企业还应取得《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和药检部门的《药品检验报告书》。

b.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持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产品合格证》,所销售产品在其经营范围内;经销进口医疗器械的企业应持有《医疗器械进口许可证》,进口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应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c.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9.2.3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服务站不得将其作为供方:

a.未取得本章第9.2.2款规定的相关资质证件的;

b.国家抽查不合格的;

c.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诊疗事故的。

9.2.4 服务站应按供方评价准则的要求审核供方证件的有效性,建立合格供方档案。

9.2.5 对首次拟采购关键产品的企业,服务站应组织赴企业现场考察,核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现场的符合性;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供方列入合格供方目录;对长期供货的合格供方应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复审。

9.3 采购过程的管理

9.3.1 服务站应根据临床各类药品、器械的用量、库存量和往年同期用量基数编制采购计划。采购大型设备应在进行适宜性和可行性论证后,提出采购方案。

9.3.2 服务站应与供方签订采购合同。采购合同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规定,其内容应充分体现本站利益,并严格按采购计划及合同要求进行采购。由政府招标统一采购的物品,按有关规定执行。

9.3.3 服务站采购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应经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批准,做好计划,由专人负责到指定供方采购。

9.4 采购物品的验收

9.4.1 服务站应对采购的仪器、设备、药品、器械进行验收。验收的内容包括:产品合格证、包装、数量、规格、标识、产品说明书、发票等,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生产日期、消毒或灭菌日期及产品标识和失效期等,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有灭菌日期和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9.4.2 验收应由使用部门、使用人员和供方代表共同进行。

9.4.3 大型诊疗仪器设备及精密诊疗器械应由供方负责安装调试,并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正常运转。

9.4.4 验收应进行现场记录,将记录及有关资料及时归档。

9.4.5 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应与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相一致。

9.4.6 保管人员应负责建立帐册,记录每次订货与到货的时

间、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出厂日期,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消毒或灭菌日期、失效期、卫生许可证,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10.技术服务管理

10.1 门诊管理

10.1.1 接诊

a.门诊医师应实行首诊负责制。热情接待服务对象,了解服务对象就诊的主要目的,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其健康状况、劳动强度及其所处的生理时期。

b.对选择落实避孕节育施的服务对象应按《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规范》,详细介绍各种避孕节育措施的使用方法、特点、适应症等,指导服务对象选择安全、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

c.对需要优生咨询的服务对象,咨询医师应进行严肃、科学的咨询交谈和相关检查。必要时绘制家系谱,并提出意见或建议。

d.对选择节育手术的服务对象,门诊医师应当向受术者详细介绍手术前应做的必要检查,以排除禁忌症,详细介绍手术情况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拟定手术方案,并与受术者签定知情同意书。

e.咨询医师应保护咨询者个人隐私,未得到咨询者的同意,不得向第三者公开。

f.对有听力障碍的服务对象,接诊医师应采用写读方式交流。

g.接诊医师发现传染病时,应按规定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并将服务对象转入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

h.接诊过程中记录的各种登记、档案的管理,要按本规范第13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10.1.2 诊疗

a. 接诊医师根据服务对象主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初步诊断,制定诊疗计划,书写门诊医疗文书。

b.接诊医师应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有效、合理、价廉的诊疗方法,并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向服务对象讲清楚检验、治疗、特殊治疗或手术方面的注意事项,确保服务对象的知情同意权。

c. 对需在门诊接受手术者(或治疗者),应在门诊手术室(或门诊治疗室),按手术常规进行手术(或特殊治疗)和术后观察。

d. 需要住站治疗的服务对象,由接诊医师为其开据住站通知单,门诊护士协助办理住站手续;

e.遇有疑难或不能处理的情况或经两次复诊尚未确诊者,接诊医师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或邀请会诊。对于需要转诊者,由接诊医师为其开据转诊证明,并书写门诊医疗文书。

f.对在门诊使用激素、利尿剂、抗生素等特殊治疗的服务对象,应按技术常规进行观察,并根据情况做出及时处理。

10.1.3 计划生育手术管理

a.手术医师要认真阅读门诊服务文书,掌握门诊检查和诊断情况。

如手术中需要麻醉,麻醉医师应详细了解受术者情况,与受术者签定麻醉协议书。按术前拟定的麻醉方案实施麻醉。

b.术前护士负责准备手术器械包、术中常用药品、急救药品及手术物品。

c.手术医师按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制定的《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施行手术,填写手术记录。

d.术毕,护士负责手术器械的清洗、保养、敷料的补给,重新打好器械包,送消毒供应室,同时,按规定要求清洁手术室,并进行消毒。

e.护士负责护送受术者至康复室,执行术后医嘱。

f.如需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应征得受术者的同意。

g.对疑难手术,服务站应组织进行术前讨论,制定手术风险防范预案。

10.2 住站管理

10.2.1.工作程序

a.值班护士协助住站者办理住站手续,介绍住站须知,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填写住站一览表、床头牌,并通知医师。

b.医师接到通知后30分钟内进行首次检查,做出初步诊断,下达医嘱,在8小时内完成首次诊疗记录,并在24小时内完成医疗文书。住站医疗文书的书写按《山东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

文书式样》执行。

c.护士严格按医嘱,为住站者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并做好记录。

d.实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各级医师按规定落实查房制度,观察住站者情况变化和治疗效果,书写日常诊疗记录。

e.医师每天查房完毕开出医嘱后,应及时通知值班护士。医嘱不得由护士转抄。

f.医师下达医嘱,应层次分明,书写准确、清楚,并注明下达时间,应具体到分钟,医嘱不得涂改。医嘱如需更改或撤销时,应用红笔(钢笔、中性笔)标注“取消”字样并签全名。每项医嘱只能包含一项内容。

g.需下一班执行的临时医嘱,应交接清楚,并在护士值班记录上注明。

h.医师应在详细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后确定医嘱,严禁不诊查下达医嘱。

i.手术后,术前医嘱自行作废,医师应重新下达医嘱,方可执行。

j.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下达口头医嘱。因抢救急、危服务对象需要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医师应即刻据实补记医嘱。

k.医师不下达医嘱,护士一般不得给服务对象做对症处理。但在抢救危重服务对象的紧急情况下,如医师不在,护士可根据

情况临时给予必要的对症处理,并做好记录,事后及时向医师报告。

10.2.2 医师应根据情况,确定住站者是否出站。当住站者自己要求出站时,医师应向其讲明后果。若住站者坚持出站,住站者或其亲属应在出站记录上签字。

10.2.3 护士负责对住站者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并在其出站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10.2.4 出站随访服务

a.服务站应对出站时未完全康复而需要继续治疗和定期复查的住站者进行随访。

b.随访方式包括来站复查、电话随访和入户随访,随访时应做好随访记录。

10.3 避孕节育术后随访服务

10.3.1 对当年放臵宫内节育器的育龄妇女,应于术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各随访1次,(术后3个月内至少有1次回施术单位进行B超检查)特殊情况可以实行委托访或电话访。主要了解:节育器有无脱落、下移,有无避孕失败及生殖道感染等情况。指导其按村级服务规范进行孕、环情监测。

10.3.2 对实施流引产手术的育龄妇女,应指导其术后一个月回施术单位或所在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一次咨询与检查,主要了解:月经是否恢复正常,有无胎膜残留等情况,指导其自主选择落实安全、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

10.3.3 对实施皮下埋植手术后的育龄妇女,原则上由施术医师,必要时,可以由经过培训的乡镇技术人员于术后1个月、6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可结合生殖健康普查,由所在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技术人员每年随访1次,直至术后2年或5年末取出埋植剂。随访的主要内容:测量体重和血压;全身有无头疼、黄疸和月经异常情况,局部有无淤血、感染等。如有特殊主诉或症状应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

10.4 孕、环情检测服务

10.4.1 乡镇服务站负责辖区内每年4次的孕、环情检测服务。

10.4.2 孕、环情检测服务的内容包括:宫内节育器的位臵有否下移、脱落、异位,有否宫内、外妊娠等异常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0.4.3 技术人员要根据宫内节育器的有效期,重点指导即将到期、已经到期或有节育器下移等情况的育龄妇女及时更换所放臵的宫内节育器,对绝经一年内的围绝经期妇女及时取出宫内节育器。

10.5 紧急避孕。

县、乡两级服务站应为育龄群众提供紧急避孕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

10.6 生殖健康查体。

县、乡两级服务站应在育龄群众自愿的前提下,与孕、环情

监测服务相结合,每年为其进行1次生殖健康查体服务。主要项目为:妇科内外生殖器检查、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盆腔B超及乳腺检查。

10.6.1 服务站要为服务对象建立健全生殖健康查体档案,并妥善予以保存。

10.6.2 技术人员对生殖健康查体中发现的妇科疾病要作出明确诊断,告知服务对象并指导治疗;对于不能确诊的,要请上级医师会诊或转诊,确保诊断无误,治疗及时。

10.6.3 服务站应将查体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受检单位。

10.6.4 服务站要建立生殖健康查体随访服务制度,对患有妇科疾病的服务对象进行跟踪随访治疗,并详细记录。

11.站内感染管理

11.1 站内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责

11.1.1 服务站应成立站内感染控制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由站长和分管站长担任,成员由技术服务科室的主要负责人及站内专(兼)职感染控制员组成,并明确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

11.1.2 服务站应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常规,制定站内感染控制计划、管理制度、职责,并组织实施。

11.1.3 站内感染控制领导小组负责站内感染控制的管理、监督和效果的评估,并提出对策。

11.1.4 服务站应建立站内感染管理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协调有关站内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事项应随时召开。

11.1.5 服务站应对购入的消毒器械、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11.2 技术服务人员在站内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11.2.1 严格执行站内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11.2.2 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应用。

11.2.3 对于站内感染的诊断标准,应按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1.2.4 发现站内感染案例,要及时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进行治疗,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站内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站内感染控制领导小组,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的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并及时处理。

11.3 服务站应对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控制站内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站内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11.4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管理

11.4.1 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应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使用科室。监测方法按卫生部制定的《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11.4.2 应对正在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生物和化学监

测。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其细菌菌落总数应≤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应同时对消毒物品、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11.4.3 对压力蒸汽灭菌,必要时应进行工艺和化学检测,工艺检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检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检测。对手术包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时,必须用3M胶带封口,内臵指示卡,指示卡放在手术包的中心部位,3M胶带或指示卡未变色的不得使用,并要查明原因,做好记录。

11.4.4 紫外线灯使用与管理

紫外线消毒应实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检测和生物检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应每半年检测一次,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低于90μW/cm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不应低于70μW/cm2,30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照射强度不应低于180μW/cm2。必要时进行生物监测,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达到99.00%。

11.4.5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的卫生标准和监测方法,应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的规定执行。

11.4.6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技术服务人员手的监测。服务站对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的无菌区、治疗室等重点部门应每月监测一次。当有站内感染流行,怀疑与站内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和卫生标准应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规定执行。

11.5 消毒灭菌与隔离的管理

11.5.1 技术服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的有关规定,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11.5.2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11.5.3 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对耐热、耐湿物品首选物理灭菌法;对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消毒应首选物理方法,对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选择化学方法。

11.5.4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等因素,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

11.5.5 更换灭菌剂时,应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11.5.6 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应按《消毒技术规范》的要

求进行。

11.6 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及时以含氯消毒剂拖洗,消毒剂浓度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11.7 消毒药械的管理

11.7.1 质控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具体负责对全站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站内感染控制领导小组汇报。

11.7.2 服务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采购消毒灭菌药械,查验必要证件,监督进货产品的质量,并按有关要求进行登记。

11.7.3 使用人员应准确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灭菌药剂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站内感染控制领导小组。

11.8 门诊、康复室、治疗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检验室和洗衣房等部门,应建立站内感染管理制度和控制标准。

11.9 站内污物的管理适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11.10 服务站污水排放应按《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的规定执行。

12.技术服务文书的管理

12.1 门诊医疗文书书写

12.1.1 服务站应当使用《山东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文书式样》,纸张的工艺规格等基本要素应按国家《形象规范手册》的统一标准执行,关于电子文书的使用另行规范。

12.1.2 服务站应当建立技术服务文书编号制度,由门诊医师、手术医师、检验或咨询医师按不同种类的文书分别进行分类编号,每类单独进行,按编写。

12.1.3 高危标记应根据手术存在高危情况的相应代码填写(具体高危序号按《山东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文书式样》执行),无高危因素者在高危标记中填“0”。

12.1.4 门诊科室应建立门诊登记簿,值班医师应依据接诊顺序在门诊登记簿上填写服务对象的一般情况和有关诊断与处理。

12.2 技术服务文书的保管参照《医疗机构管理规定》执行。

12.3 处方管理按卫生部《处方管理规范(试行)》执行。

13.资料档案管理

13.1 服务站应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对档案的保管进行有效控制。

13.2 档案的建立

13.2.1 服务站应建立本站的各种质量管理记录。

13.2.2 各种记录的格式应规范,记录的内容应清晰、完整、真实。主要技术服务活动的记录应有明确的标识。

13.2.3 形成记录的科室应妥善保管各项记录,向档案室移交的档案应齐全、完整,符合归档要求,并在规定的归档时间内完成。

13.3 档案的接收

13.3.1 档案室应建立档案接收记录,及时分类整理立卷、编目,符合立卷标准。

13.3.2 档案室应对住站技术服务文书、手术记录等重要记录定期进行检查和核对。

13.4 档案保管

13.4.1 档案库房应坚固,并采取有效措施作好“八防”(防火、防盗、防潮、防虫蛀、防鼠咬、防尘、防高温、防强光),保持清洁与通风。

13.4.2 室藏档案要做到档案分类、排列系统规范,便于检索。

13.4.3 服务站应定期检查档案保管情况,对破损或变质的档案及时采取措施。

13.5 服务站应建立并执行档案保密及借阅制度,技术服务文书资料的借阅、复印或复制应严格手续,控制范围,保存必要的申请、法定证明材料和有效身份证明。

13.6 档案的销毁

13.6.1 服务站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医药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有

关法律法规,结合管理的需求,执行各类档案适宜的保存期限。

13.6.2 服务站应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对档案进行鉴定,以准确地确定档案的存毁。

13.6.3 服务站对销毁的档案应形成销毁报告,必要时向档案主管部门备案。

13.6 技术服务文书的保管参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执行。

13.7 处方管理按卫生部《处方管理规范》执行。

13.8 对档案保管不善、造成毁坏和丢失的,应按规定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14.新增技术服务项目/科研管理

14.1 新增技术服务项目的管理

14.1.1 新增技术服务项目应符合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有关规定。

14.1.2 服务站应设立新增技术服务项目组,负责新增技术服务项目的实施。

14.1.3 项目组应本着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在充分了解该项技术在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

14.1.4 服务站应组织相关部门及有关专家,对项目组提出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论证,并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

理条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审批后,对项目组织实施。

14.1.5 服务站应建立新增技术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完善工作程序,对新增技术服务项目进行有效控制。

14.1.6 服务站应对新增项目的应用效果进行持续跟踪,定期分析,不断完善与改进。

14.2 科研管理

14.2.1 区市服务站应设有技术服务科研管理机构,每年按市科技局及省人口计生委制定的科研项目指南,确定适合本单位条件的科研课题,在查新、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在指定的时间内报当地科技局进行立项申请。

14.2.2 对已经被确定立项的在研课题,要按科研合同进行实施,每半年向科技局汇报一次科研项目进展情况。

14.2.3 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要按规定及时申请市科技局进行科研课题成果鉴定。

14.2.4 服务站要建立科研课题的备案与上报制度,将在研的科研项目、需鉴定的课题项目、需申报科技成果奖的科研项目于每年底上报市人口计生委科技处。

15.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15.1 为确保技术服务质量,服务站应结合实际情况,对技术服务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改进方式

主要包括服务站自评、上级主管行政部门考核评估、信息/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15.2 服务站应制定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计划、实施方案,定期进行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和评估。

15.3 服务站应畅通服务对象的投诉渠道,及时对服务对象的投诉进行分类、组织核实,按投诉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并详细记录投诉处臵的全过程。服务站应保存投诉及投诉处理的相关记录。

15.3.1 处臵服务对象投诉的方式包括:赔礼道歉、解释、取得谅解,减少收费或退款、赔偿,重新提供服务,请有关部门仲裁、调解等。

15.3.2 被投诉后的各种处理方式应经服务对象认可,确保服务对象满意。

15.4 服务站应通过不同方式,对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和自身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检查,确认技术服务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保证质量管理工作有效运行。

15.5 服务站应建立技术服务信息/数据分析机制,收集服务对象满意度、检查结果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为质量管理的改进提供依据。

15.6 纠正措施

15.6.1 服务站应对出现的质量不合格问题,认真分析原因,32

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消除隐患,防止不合格问题的再次出现。

15.6.2 服务站应明确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管理部门,积极组织纠正措施的实施。

15.7 预防措施

15.7.1 服务站应对潜在的导致质量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潜在影响因素,确保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15.7.2 服务站应明确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的管理部门,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6.质量的评估与考核

16.1 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服务站质量管理评估和监督工作,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质量评估。

16.2 服务站应每季度进行一次自评。

16.3 评估活动应制订评估方案,评估方案应包括:实施评估的目的、目标、方法步骤、内容等。

16.4 评估应坚持客观、公正、诚信、谨慎的原则,真实、准确地反映和报告评估情况,依据评估证据,得出可信的评估结论。

16.5 评估活动应保存有关记录以证实评估方案的实施,并保持可追溯性,为评估方案的改进提供信息。评估活动记录包括评估方案、评估报告、预防改进措施实施结果以及与评估人员有

关的记录。

16.6 评估目的包括:确定服务站质量管理体系与评估准则的符合程度,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与法律法规的符合程度,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对实现特定目标的有效性,查找质量管理体系潜在的改进领域。

16.7 评估准则包括 :法律法规、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技术操作规范和相关规范制度的要求,相关技术标准,责任书规定的目标等。

16.8 评估内容包括:服务站的执业范围和执业资质,服务项目实施的效果,服务提供的过程,服务站的场所,环境与装备等。

16.9 现场评估活动包括:编制现场检查表、对管理体系的文件进行评估、抽样检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评估结论等。

16.9.1 评估人员应编制现场检查表,列出评估项目及所覆盖的部门、评估方法和所需信息,确保评估内容的周密和完整。

16.9.2 文件评估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与评估准则的一致性,包括质量方针、质量手册、程序和相关制度、有关记录(执业证、资质证、检查检测记录、质量评估记录等),对文件不合格的,应告知受评估的服务站或科室修改。

16.9.3 现场评估应采取抽样方法收集信息,通过面谈、观察、查阅、问卷等方式,获得评估证据。

16.9.4 现场评估应做好记录,详细记录与评估准则有关的

符合或不符合的具体内容,包括评估区域、时间、地点、与接受评估有关的人员、事实等,评估记录应保持清晰、完整、准确,具有重查和可追溯性,为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提供充分信息。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 篇7

关键词:计划生育,服务技能,技术服务

计划生育为人口增长的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低水平生育的减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各方面的意义重大, 一方面, 人口的增长速度减缓, 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缓解了由于人口问题带来的对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对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指通过一些列的手段对人的生育行为进行调节, 其内容包括:与计划生育相关的技术指导、咨询、临床医疗服务、生殖健康教育和宣传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成功实现计划生育国策关键环节, 并为其提供相关的技术保障。计生服务机构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技术服务、宣传教育、药具发放、人员培训以及信息咨询等, 是负责和提供计划生育服务的主要部门, 是提高生殖健康、落实相关政策的主要单位。计划生育机构的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健康状况和人民对计划生育服务满意度[3]。然而, 由于诸多原因使得我国各地区计划生育机构的发展严重不平衡,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由于资源和技术人员的缺乏, 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为提高巴东县城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门医护人员服务能力, 提供有效建议与措施, 本文对巴东县城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门医护人员服务技能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是巴东县城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门医护人员 (410例) 的考试分数。所有参加研究的人员均为女性, 年龄19~60岁, 中位年龄40.25岁。数据收集完成后, 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对服务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与综合。

1.2 方法

所有的医护人员, 均统一参加问卷调查。调查的问卷由相关的专家统一制定, 问卷的考试内容包括3部分, 分别是基本技能、专业理论和专科护理知识, 满分100分;问卷调查结束后, 由专人进行评阅。

1.3 数据整理与分析

资料整理后, 选用EXCEL进行录入和整理, 然后对数据进行核对与校对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录入完成后,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13.0、STATA 10.0软件进行。结果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质量控制

对该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进行了严格的要求, 确保调查的质量和调查的顺利完成, 调查前的主要工作主要包括:预调查、调查培训、资料整理以及工作实施等方面。

2 结果

2.1 样本地区的情况

调查的结果基本上能够代表该地区的各方面的基本情况[4]。该地区的经济状况比较落后, 社会发展慢, 环境复杂, 人民的生活水平都较低。该地区的妇女及儿童的死亡率和健康状况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5]。计生服务机构基本上已经覆盖了整个地区, 计划生育基本的网络已经形成, 在人力资源方面, 近年来虽然有所加强但是其服务能力和质量有待提高, 且技术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

2.2 被调查人员问卷分数按不同特点分组情况比较

不同年龄阶段、第一学历、最后学历和工作年限的被调查人员问卷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5) ;不同职称的被调查人员问卷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计划生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和成绩, 尤其是在服务能力和机构投入方面的进步较大[6]。但是从调查的结果不难看出, 在人力资源、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以及服务质量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有待提高, 因此必要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7]。

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不合理, 人力资源不足,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在业务方面, 都能提供基本的服务 (如避孕、优生和生殖保健等) , 但是相关的手术工作需要改进。有关的研究表明, 在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中, 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服务水平, 而对服务的技能影响因素中以学历、工作年限和年龄影响最大。本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年龄阶段、第一学历、最后学历和工作年限被调查人员问卷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5) ;不同职称被调查人员问卷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 (P>0.05) 。以上结果说明学历层次不高的技术人员, 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质量的提高受到了明显的制约。因此, 管理部门不仅要重视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更应有计划引进高学历人才, 培养专业队伍。

综上所述, 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队伍有待完善, 人员的培训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需要调动, 建议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服务的项目和范围需进一步扩大, 要求卫生部门和计生部门配合协调, 共同努力, 互利共赢, 促进计生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超, 吴磊, 辛青, 等.江西省农村计划生育适宜技术推广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0) :1450-1453.

[2]李玉艳, 周颖, 赵洪鑫, 等.综合干预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 22 (1) :13-18.

[3]朱小平, 毛宗福.湖北省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22) :65-68.

[4]陈晖.关于基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31) :40, 42.

[5]翟磊.三省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 2009.

[6]朱爱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如何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1, 19 (6) :380-381.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 “质量管理 质量教育”

1 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强。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中,由于服务对象所涉及的问题绝大部分非疾病状况而是生殖健康问题,因而,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偏重行政管理,对护理人员持续进行的质量教育不够;部分护理人员表现仅为被动接受质量检查,不能真正地做到工作质量自我控制,缺乏认知质量问题的意识和改进意识;个别护理管理人员也不能将所学过的质量管理知识主动、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忽视质量问题的追踪检查和效果评价,导致同类护理质量问题重复发生。

1.2 对服务对象的需求重视不够。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護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中永恒的主题,从护理质量管理的结果及临床工作中发现,仍有部分基层护理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需求的重视不够;对服务对象的意见没能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并及时地进行改进。护理质量评价也存在着对服务对象体验后的感受重视不够的现象。

1.3 专科技术标准不够完善。在自查过程中发现,我们以往的工作比较重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和拟定,忽视了专科技术标准的拟定,部分的专科技术操作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标准不统一,个别核心制度过时,影响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全过程质量控制意识有待加强。

2 对策

2.1 加强护理质量教育。质量教育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对管理层护理人员进行管理知识的培训,定期对质控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提高护理质控组织的工作效能,遵循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科学程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活动,是稳步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质量教育,才能使职工真正理解“质量第一”的含义。真切、深刻地体会到“质量就是生命”。从而树立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参与意识,为服务对象提供满意的、超值的护理服务。

2.2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根据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和修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一切坚持为服务对象服务、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思想,制定、修订核心制度,使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同时,完善重点护理环节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完善科室专科护理技术标准等内容,并将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护理工作制度、护理文件书写细则、医疗废物管理方案及重点护理环节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装订成《护理工作手册》,做到护理人员人手1册。把护理质量标准交给护理人员,使每位护理人员熟悉制度,熟悉标准,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各项质量标准,切实做到质量自我检查、自主管理。让全体护士主动参与到质量改进的工作中去,转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形成了质控小组宏观控制,护士长微观管理的模式,有效促进了护理质量标准的落实。

2.3 重视服务对象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持续改进护理服务。教育护理人员要积极热情地关注并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护理部应抓好对服务对象满意度的调查工作,内容要体现服务对象的需求,调查结果要客观、真实,并在护士长会上反馈,认真分析,找出护理工作与服务对象需求上的差距,进行持续改进,使服务对象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能持续、稳定地提高。

2.4 全程质量控制,实行动态管理。(1)认真做好护理质量各项影响要素的评估。如人员、设施设备、组织设置、时间、信息、物质、环境等要素的评估,并针对不安全因素,做好控制措施,使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2)同期质量控制是护理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职能,尤其是护士长要特别做好同期护理质量控制。如对护理人员的违章操作,进行现场纠正,极可能做到查到一点,改进一点,提高一点,让护理质量管理真正起到健全制度、规范行为、确保安全、提升水平的作用。(3)终末质量管理要注意利用反馈控制的数据进行总结,发扬成绩,吸取教训,亡羊补牢,改进提高护理质量。

2.5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服务对象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中心,护理人员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只有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护理质量才能提高,质量才有持续保证。(1)护理管理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从思想、政治、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关心爱护护理人员,改善护理工作环境,创建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满足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2)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护理工作具有独立性、连续性、具体性、复杂性、隐蔽性等特点,绝大多数护理活动都是在无人监督下完成的。让每位护理人员自觉地依照标准和制度,严格要求,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这是做好护理质量控制的根本所在。(3)强化“三基”训练,年初根据不同职称制订训练的目标,每月坚持业务学习与业务查房相结合,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不同年资的护理人员进行不同项目的业务技术培训,并对操作制定考核标准和流程。每年对全所(站)护士进行1次基础技能考试,要求人人达标。(4)优化护理人员结构,护理人员普遍护龄较短、学历偏低,缺乏高级职称。应积极引进临床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护理专业人才,按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发挥老护士经验丰富、中年护士的精力充沛、年经护士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优势,根据不同学历、职称分层使用,确定不同职责及责任。同时还制订相应的劳务分配系数,做到责、权、利统一,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士荣.对乡镇医院护理管理问题的思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8.24

[2]杨春玲.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的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810—4811

上一篇:班主任开学发言稿下一篇:先进团队推荐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