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案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案(共9篇)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案 篇1

一、基础过关

1.在人类发展史中,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100年是()

A.1601~1700年

B.1701~1800年

C.1801~1900年

D.1901~2000年

2.与人口增长较快无关的因素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医疗水平的提高

C.人的出生率超过死亡率

D.克隆技术的成熟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

A.水资源供大于求

B.水资源基本保证人口需求

C.水资源与人口矛盾开始呈现

D.水资源严重缺乏

4.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多、森林的破坏和工业规模的扩大等,生物圈中某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这种气体可能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5.计划生育是指()

A.每个人要有汁划地进行生育

B.国家对人们的生育实行统一计划

C.一对夫妻一定生育一个孩子

D.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6.控制人口增长最有效的选择是()

A.降低出生率

B.降低死亡率

C.提高优生率

D.提高生育年龄

7.在下列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中,我们中学生目前还不能做到的是()

A.节约粮食

B.节约用水

C.节约用电

D.节约用汽油

二、综合训练

1.填空题

(1)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是______,当今世界人口已突破______亿,可以说______已 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2.判断题

(1)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人口越多,产生的社会财富会越多()

(3)晚婚、晚育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4)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晚育对人口没影响()

(5)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三、拓展应用

1.识图分析

如图为我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图,从1949年开始,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为____。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具体要求是____、晚育、____、优育。

2.发散思维

管道漏水──20天300吨自来水流入下水道。2004年3月12日《哈尔滨日报》报道,位于哈尔滨通达街道里区城管局楼下的地下室漏水已有半个多月。当地下室居民分别找到物业公司、自来水公司和房屋的产权单位时,三家都说责任不归自己,致使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由于每天地下室不断渗水,居民自己买了一个抽水泵,不停将室内积水抽出。居民粗略计算了一下,20多天来,少说也有300吨自来水白白流入下水道。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水的供求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瓶颈。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时期。根据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求》分析,2010年我国工业、农业、生活及生态环境总需水量在中等干旱年为6 988亿立方米,供水总量6 670亿立方米,缺水318亿立方米.这表明,2010年后我国将开始进入严重的缺水期。这份报告还称,2030年,我国将缺水400亿立方米至500亿立方米,缺水高峰将会出现。

(1)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从资料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缺水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通过资料分析获得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中你将如何身体力行来节约水资源?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习题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D

2.D

3.C

4.C

5.B

6.A

7.A

二、综合训练

1.填空题

(1)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越来越快; 60; 人口问题

2.判断题

(1)√

(2)×

(3)√

(4)×

(5)×

三、拓展应用

1.识图分析

迅速增长;晚婚;少生

2.发散思维

(1)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2)缺水首先使我们人类无法生存,工业无法发展,农业不能生产粮食。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案 篇2

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特殊的、历史的起作用的人口规律。”那么中国古代人口增长有什么规律呢?人口增长是怎样的趋势呢?据周建明先生研究, 中国古代人口增长有三个特点:起伏性、不平衡性、失控性。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的总趋势的话, 就会发现, 人口增长的总趋势从汉代至明代 (1626年) 基本上是停滞不前, 虽有高有低, 却始终维持在5000万左右, 从明后期、清初期人口才开始迅猛上增。

据袁祖亮先生的统计: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战国中后期———公元2年为4.5%;西汉至明朝时期为零增长。证明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确实是停滞不前。这里必然导致出现一个矛盾, 众多史家已经论证:我国古代历朝不是都很重视人口的生产吗?如《汉书·惠帝纪》:“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 五算。”《新唐书·太宗纪》记录贞观元年规定“诏民男二十岁, 女十五岁以上无夫家者, 州县以礼聘娶, 贫不能自行者, 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新唐书·玄宗纪》载, 开元二十二年更规定:“男十五岁, 女十三岁以上得嫁娶。”自此, 宋、元、明、清没有哪一个王朝不采取政策来促进人口的增长, 各类促进人口发展的措施在史籍里可以说是连章累牍。

既然如此,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口增长自汉代至明代又还是零增长呢?导致这种人口增长的怪现象根源又何在呢?现将原因略述如下:

灾荒。中国是一个多灾荒的国家, 其发生灾荒的频率是高得令人吃惊的, 据史学家邓拓《中国救荒史》统计, 自秦汉至清代2340年间共发生规模以上的灾害4018起, 可见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灾荒的严重性, 发生次数平均一年接近两次 (注:这还是有据可查的大灾荒) 。且具有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等三个特点。灾荒导致人口死亡、人口下降是非常明显的, 甚至大幅度下降。如《魏书·宣武帝纪》载:“景明二年, ……青、齐、徐、兖四州大饥, 民死二十万余口。”明《昭代典则》载元顺帝事:“至正十八年, 两河民流入京师, 重以饥疫死者枕籍, 宦者朴不花请市, 地收葬之, 前后凡二十余万人。”每次灾荒死亡人数多则几十万, 少则几万数千人, 可见灾荒减少了多少人口, 严重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人口的增长。另一份材料更是说明了这个原因, 据统计:清代181年至1888年, 灾荒死亡人数达6278万。

战乱。在中国封建社会长久的历史进程中, 战乱也是严重抑制人口增长的一个决定因素之一。战乱可分为三种:内乱、农民战争、民族战争。据梁启超、余天休统计: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内乱自公元前221年至1920年的2140年中共计160次, 所费时间共为896年, 平均三年一乱。死亡人数肯定令人瞪目。如唐代755年的人口是52919309人, 安史之乱之后的761年人口就只有16990386人。损失的人口数目巨大。根据资料统计, 自西汉末至清代共有245次以上的农民战争, 其中大规模的共有24次多。农民战争死亡的人数更加触目惊心, 除战争双方杀戮死亡的外, 往往统治者占领一个地方后, 都实行残酷屠城报复政策, 不知又有多少的无辜百姓死于非命, 如后汉光武帝战王莽于昆阳, 死亡100万, 三国曹操在彭城就坑杀数万口。民族战争典型的有:秦汉与匈奴, 魏晋的“五胡之乱”, 隋征高丽, 宋与西夏、辽、金、元, 元时征日本, 明代的倭寇、北鞑、女真之战等, 死亡人数也是巨大的。如士卒死者已达十余万。灾荒与战乱是严重抑制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造成人口锐减。

瘟疫。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 瘟疫的发生也是频繁的, 死亡人数也是较多的, 如《后汉书·钟离意传》载:“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 死者以万数。”又《魏书·灵地志》载:“皇兴二年十月, 豫州疫, 民死十四五万。”

政策。中国的赋役政策也对人口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是按人口或户数征收的, 且负担很重, 导致人们不愿增加小孩。另外“重农政策对我国历史人口的影响也是消极。”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 如贫困人家的晚婚, 人为杀婴等。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 尽管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促进人口繁荣的措施, 如改革赋役制度, 舍人税地, 如明代的“一条鞭法”。或予以奖赏或由国家抚养, 但实际上人口增长率是极低的, 两千多年来是一个零增长。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 人口增长是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主要动力, 即当人口变化向上增长时, 就推动着制度的变迁与创新。“人口增长是通过土地相对短缺加剧引起变革的。”因为当人口增长时, 就产生了对生活资料的压力。“最大胆的分子在生活资料的压力增加时不再愿意被奴役关系束缚住而外迁到新地去了。”而统治者“为了阻止他们土地上人员的进一步缩减, 被迫对农民提出宽大的条件留住他们”。样就使原来制度基础的某些条件发生了变化, 当“人口又开始增长时, 它们便为进一步的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人口增长就成了推动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动力。

我们首先可以据此参数来分析西欧封建社会人口增长与封建社会制度变革的情况。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几个主要国家人口增长情况如下:英国1086-1500年人口增长为0.11%, 法国1100-1500年为0.24%, 意大利950-1500年为0.13%, 等等。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大体上为公元900-1500年左右, 以上数据基本上反映三国封建社会时期人口增长情况。由于“人口变化通过它对土地和劳动的相对价格的影响, 在经济组织和所有权的变革中起着同样决定性的作用。”“人口的进一步增长驱使居民以更集约方式来耕作现有的土地, 或是移往比较贫瘠的土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土地和劳动力的相对价值都发生了变化。”使得建立在原来土地上的封建制度发生了变化, 同时, “人口增长了, 地区的和区际的商业恢复了;新的技术得到开发, ……封建制的一些典型制度已经变得认不出来了。”以及“随后有组织的市场和货币经济的扩张使产生了封建社会的那些基本条件发生了变化。”这样, 西欧的封建制度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 渐渐发生了变化, 最终由量变进入质变, 跨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在进入近代化的制度变革过程中, 人口的增长又是飞速的, 如英国从1500-850年就增长了6倍多。

通过对中西封建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的对比, 我们可得知,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自汉代至明代 (1626年) 人口增长率为0, 而英国为0.11%, 法国为0.24%, 意大利为0.13%。很显然, 中国人口增长长期相对停滞不前失去了对制度创新的作用力。再根据最先跨入近代化的英国与中国同期人口增长的比较, 1500-1850年, 英国人口增长到6.7倍, 而同期中国人口增长却只有4.7倍, 此时的英国发生了人类史上第二次经济革命———工业革命, 而中国则经历了资本主义的缓慢萌芽。

最后, 还可对比一下中西封建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的起伏性, 西欧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人口增长大的起伏下跌时期只有一次, 即14世纪初到15世纪中叶前后, 而后从1500年开始, 人口处于持续增长。而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人口增长自西汉至明代, 大的下跌时期就有7次之多。人口增长起伏要复杂得多。如前所述, 正是由于中国的战乱、灾荒比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要多得多, 重农政策与西欧的重商主义也有不同的效果。尽管欧洲瘟疫要厉害些, 范围波及大, 但不频繁, 仅在14世纪中期发生了一次大的鼠疫。而中国的瘟疫虽是范围小, 却频繁性高, 当然造成的危害要大一些。且往往中国的人口增长有这样一个规律, “不论什么时候, 只要特定的农业人口的增长超过了一个特定的‘最多了限度’, 那么, 发生大量夺去人口突然性灾难的可能性也就增加。”确实, 抑制人口增长的灾难总是出现在中国人口增长的某一个特定的上升时期, 中国的人口增长始终循环在马尔萨斯的人口危机之中。一千多年来, 人口始终徘徊在五千万左右。

本来“技术进步总是使最高人口有所增加, 并且对某一具体人来说, 总是为它提供一种提高生活水平或增加人数的机会。”作为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 在封建社会时期, 其技术进步是世界有名的。但是, 当人口增长到有限土地不能充分供应食物的程度时, 只有几种办法可以解决人口问题:战乱、灾荒、瘟疫, 以及移民与制度变迁与创新, 而中国的人口似乎总是选择了前三者, 抵消了技术进步带来增加人口的动力。但不是说中国人口增长没有选择移民这条途径, 据李前先生考证: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社会人口长期以来是相对滞流的, 其根源是地理因素, 民族文化的影响, 周边少数民族的限制, 重农政策等等, 相对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来说, 流动性要少得多。这里, 我还要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短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由于战乱、灾荒或统治者的干预才出现的, 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人口流动, “由于人口增长的最终引起人口拥挤以至当地收益递减, ”造成移民的原因不一样。结果由于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就陷入“马尔萨斯陷阱”中, 人口增长对制度创新的压力就得到了缓解, 以致长期以来制度变革总不能发生质的变化, 进行创新, 跨入一种全新的制度中。

诸多的因素影响及因素的变化在相应的制度环境中的长期趋势中必然导致一种特定的人口增长模式,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人口增长长期相对停滞不前, 使之失去了推动封建制度变革的作用, 尽管诸如农民起义强大的外力冲击等因素的影响, 但依然没有打破中国的这层封建外衣, 出现制度创新, 但并不排除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人口短期增长中发生一些制度变革与创新。这样的情况, 我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西汉至明代中期的人口发展过程的几次人口增长, 而导致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一些变革。如隋唐时期, 当人口处于上升的前期而出现“均田制”的变迁, 以及“租庸调”赋役制度的变革, 中国的封建制度随着人口增长而发生变迁, 但同时也因人口的暴跌, 造成封建制度的不稳定性, 反反复复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变革, 却始终跳不出旧的框架。

而另一类则是自明朝的中后期到清代, 人口的增长发生了突飞猛进, 人口一下子由1500年92百万增至到436百万, 增长到4.7倍, 而这段时期正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封建社会制度开始有了一些质的变化, 如“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的手工业制度变革。人口增长不再是停留在五千万左右, 人口增长的作用开始体现出来, 可惜, 一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中断了中国人口增长对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动力作用, 从而使中国始终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由封建社会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总之,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的长期相对停滞不前使它失去了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动力作用, 导致典型的近代化资本主义模式没有在中国出现, 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得到了长期延续。

摘要: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人口增长率从汉代至明代为零, 而人口增长又是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主要动力, 因此, 人口增长相对停滞不前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得以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人口增长,相对停滞,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斯, 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华夏出版社, 199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人民出版社, 1972.

[3]、周建明.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特点初探[J].广西师大学报, 1990 (3) .

[4]、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5]、邓拓.中国救荒史[M].北京出版社, 1998.

[6]、赵文林, 孙淑君.中国人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7]、王跃生.我国古代重农政策与历史人口[J].争鸣, 1989 (1) .

[8]、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的结构与变革[M].商务印书馆, 1999.

[9]、汤普逊.中世纪经济史[M].商务印书馆, 1993.

“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专题测试 篇3

表1是世界某四个地区人口相关数据,据表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明显的是:

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

2.①地区在四个地区中:

A.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B.年净增人口最多

C.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 D.劳动力资源最丰富

图1是某国196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国人口数量减少的时段大约是:

A.1963—1972年 B.1975—1986年

C.1984—1990年 D.2000—2010年

4.目前该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就业压力大 B.城市人口比重大

C.国内人口迁移量大 D.人口老龄化严重

图2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左)以及图中M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右),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的原因,正确的是: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

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

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

D.位于陇海铁路与京广铁路交汇处,交通便捷

6.M省1982年至2008年:

A.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迅速

B.老龄化加剧,人口死亡率增高

C.人口数量增加减慢,劳动力资源不足

D.出生率降低,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图3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高程地带2000年与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状况,读图回答7~8题。

7.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海拔地带是:

A.1 300米及其以下地带 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及其以上地带 D.1 900~2 500米地带

8.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及其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图4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图,读图完成9~10题。

9.2000—2013年:

A.广东常住人口增速呈减缓趋势

B.珠三角人口主要迁往粤东西北

C.珠三角人口死亡率高于粤东西北

D.粤东西北常住人口总数高于珠三角

10.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速变化,其原因最不可能是珠三角当地:

A.产业转型、升级 B.环境质量下降

C.生育政策调整 D.部分企业迁出

读我国某省产业结构(如图5)和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如图6),回答11~12题。

11.根据该省年龄结构变化图可知1953—2007年该省:

A.人口死亡率不断增大

B.15~64岁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C.上世纪70年代后,人口出生率下降

D.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不断增大

12.根据两图信息可以推知该省:

A.第二产业发展促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B.人口老龄化导致了第三产业比重增大

C.少儿人口比重会影响少儿服务业发展

D.1953—2007年人口抚养比快速提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8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如图7)。

材料二: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表2)。

(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2)据材料二说出,全国八大经济板块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影响。

(3)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原因。

14.(24分)阅读材料和1982年、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如图8),回答下列问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的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的差异。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A 6.D 7.A 8.B 9.A 10.C 11.C 12.C

13.(1)流动人口数量及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长;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数量及占全国人口比重每年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数量及占全国人口比重每年增幅明显变大(每点3分,共9分) (2)南部沿海地区(2分) 增加劳动力数量;增强与外界社会的经济、文化等联系;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对城市交通、环境、住房、卫生、治安等方面产生压力(每点2分,共8分) (3)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每点3分,共9分)。

14.(1)人口分布中部最密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少(6分) (2)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3分);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变化(3分) (3)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人口流入;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至少4点,每点3分,共12分)。

人口负增长的好处与坏处 篇4

当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不仅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还取决于人口的机械增长,即移民人口与移民人口的差异,可分为“净迁入”和“净迁出”的国家或地区。比如中国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是“负增长”,但多年来一直是“净迁移”,因此人口负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所以对于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吸引移民,增加移民数量的手段。

人口负增长产生的原因

①老龄化人口增加,劳动力减少

②鼓励生育但不敢生育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案 篇5

Population Growth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during the past few centuries is no proof that population will continue to grow straight upward toward infinity and doom。 On the contrary, demographic history offers evidence that population growth has not been at all constant。 According to paleoecologist Edward Deevey, the past million years show three momentous changes。 The first, a rapid increase in population around one m illion B。 C。, followed the innovations of tool making and tool using。

But when the new power from the use of tools has been exploited, the rate of world population growth fell and became almost stable。 The next rapid jump in population started perhaps 10,000 years ago, when mankind began to keep herds, plow and plant the earth。 Once again when initial productivity gains had been absorbed, the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abated。 These two episodes suggest that the third great change, the present rapid growth, which began in the West between 250 and 350 years ago, may also slow down when, or if, technology begins to yield fewer innovations。 Of course, the current knowledge revolution may continue without foreseeable end。 Either way —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in constant geometric growth — population can be expected in the long run to adjust to productivity。 And when one takes this view, population growth is seen to represent economic progress and human triumph rather than social failure。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案 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好范文版权所有,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我区的流动人口也随之快速增长,今年,我区流动人口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人,出生率,符合政策生育率,综合节育率。

流动人口的到来为我区的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难。流动人口流动性强,就业广泛,居住分散,成分复杂,且处于生育高峰期人群所占比例较大,这些特点为我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冲击,如何管住、管活、管好流动人口的生活、生育问题,已成为市场经济下计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面对严峻的挑战,区委、政府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确定以下工作原则和思路:一是按中央“因势利导、宏观控制,加强管理、兴利除弊”的方针来指导我区流动人口的各项工作;二是客观评价流动人口的作用和影响,既要正视其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加强管理,又要充分看到对发展本地经济、方便人民生活的积极作用,将其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资源和财富;三是党委、政府牵头,围绕地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眼于社会稳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将流动人口各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整体规划,通盘考虑,扎扎实实,力争形成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四是建立和采取必要的综合治理机制和措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五是正确处理好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和户籍人口工作的关系,两者要等量齐观,齐抓共管。多年来,我们遵循以上原则和思路,在区领导的重视和市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联系实际,扎实工作,初步在外来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上探索出了一条以法规、规章为依据,以健全制度为基础,以分类管理为手段,以宣传服务为特色,以综合治理为保障的长效工作机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制约机制,实施齐抓共管。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区长为副组长,计生、公安、工商、卫生、民政、劳动等有关部门和重要单位为成员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实施意见》,各部门结合实际,均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同时,建立共管部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都要召开共管工作会议,签订责任书。各街道办事处相应成立了由办事处计生办、派出所、工商、劳动、卫生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流动人口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从上至下形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网络,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大格局的逐步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强化管理责任,加大考核力度。区政府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了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并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定时检查考核、通报,年终严格按责任制考核办法进行奖惩兑现。在公安、工商、劳动等相关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综合治理流动人口工作中,年初各主管部门对本系统就计划生育齐抓共管情况进行专项部署,各部门在办理《暂住证》、《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时,都必须查验原籍地签发的《婚育证明》,对无《婚育证明》的限期补办。各共管部门树立“一盘棋”思想,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层层落实责任制,责任到人。建立了镇、办事处牵头,计生部门业务指导,以镇、办事处“属地”管理为主,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新机制。

坚持“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管理原则。我们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科学管理与服务,将流动人口纳入现居住地社区,建立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的工作模式。使流动人口和本地育龄群众在宣传培训、生殖保健、药具发放、咨询、就业服务等工作上一视同仁,享有“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等一系列同等的计生优质服务,让他们在异地有“家”的感觉,社区居委会随时掌握流动人口的变动情况以及生活、工作情况,在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同等的优质服务,促进流动人口婚育观念的转变及生殖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严把“发证”、“验证”关。建立《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查验登记和办理制度。凡是外出人员必须到原籍地办理《婚育证明》,现居住地把好“验证”关,将其纳入现居住地管理。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相互管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档案,严格流出关和流入关。对无婚育证、身份证、暂住证的“三无”人员实行重点管理,流出地和流入地相互反馈信息。利用国家建立全国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不断提高交换平台的使用率,提高信息交换质量和反馈率,加强日常检查、指导、通报和督促,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使信息交换平台在双向管理服务中发挥出了应有的积极的作

用。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管理

基础管理制度健全之后,好范文版权所有,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就要看抓落实;抓落实的关键在于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为此,我们在经过对本地区外来人口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后,决定按居住、经营、从业三大块对流动人口进行分类管理。

1、以现居住地为主,将服务对象分类进行管理。

首先镇、办事处通过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进行详细统计,建立登记卡,摸清底数。一是摸清生育、节育措施;二是摸清流动人口服务需求。然后将流动人口实行分类管理与服务,突出重点管理服务对象,着力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将服务对象分为六类:1.对初婚或已生育过子女但未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育龄夫妇作为重点管理服务对象,纳入日常管理;2.对已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育龄夫妇或单身流入的育龄人群进行非重点管理;3.对未婚男女流动人口作为一般登记、验证对象跟踪管理;4.对在此购房或有固定收入的按常住人口管理;5.对租房无固定收入的夫妇重点监控其生育史、避孕史;6.将其他流动人口作为提供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等随访服务对象。其次,在流动人口居住较多的村、居发放自制的《流动人口服务证》。最后将工作重点放在三个方面:1.以45岁以下已婚育龄妇女为重点人群;2.以已婚育龄妇女生育节育和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为重点环节;3.以流动人口聚居地为重点地段。在管理上坚持“三关”:即流出人口发证关、流入人口验证关、避孕节育跟踪服务关。

2、以经营地为主,落实对市场、门店的管理。为了落实对市场的管理,我们采取了以下办法:首先是由镇、办事处与市场主办单位签订计生责任书,镇、办事处计生办负责对单位计生工作进行经常性指导与检查;二是指导市场主办单位推行责任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实行层级管理。(具体做法是:首先市场主办单位与市场负责人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市场负责人与外来人口签订合同书,明确计生义务。其次市场主办单位设一名计生干部,负责对市场和其它下属企业的日常管理与指导;第三严格查验、督办《婚育证明》,市场在为外来人口办理执照和提供摊位时,严格把关,查验《婚育证明》、签订育龄妇女计生责任书。对未持证者,发放限期办理《婚育证明》通知书;第四市场对成年育龄人员登记造册、建卡;第五采取集中组织或分别督促的办法,让市场已婚育龄妇女落实孕情检查。经过层层抓落实,使各市场的外来人口计生工作落到了实处。

3、以用工单位为主,实行用工单位负责制。

我区各市、区属单位,招用着大量的外地工,我们本着“谁用工、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与流动人口形成雇用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全面负责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并实行法人负责制。镇、办事处分别与这些单位签订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明确管理责任,并把工作纳入计划生育年终考核中,使他们把外地工视同本地工一样管理,做好查验、督办《婚育证明》、孕情检查及政策法规宣传服务工作。

三、优化宣传服务,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我们将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引入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中,把教育人、服务人提高到重要位置,把管理和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实行了颇具人性化色彩和内涵的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机制,做到“四个到位”,实现管理、宣传、服务相统一。

一是宣传教育到位。认真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知识。特别是对“一法四规”的宣传,我们重点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区进行声势浩大、广泛持久的宣传活动。开展“三下乡”活动,进村入户,利用张贴宣传画、开通广播、展出板报、散发传单、刷写标语等宣传手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二是“三生”服务到位。开展“四上门”服务:即送政策温暖上门、送婚育知识上门、送节育技术服务上门、送避孕药具上门。三是优质服务到位。建立流入已婚育龄妇女访查制度。在驻区、区属各大医院设置了计生服务科室,在街道开设社区医疗服务诊所(中心),在各居委会设立了避孕药具专柜,在区计生服务中心集中技术力量,创造良好的技术服务条件,为流动人口提供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服务。组织医疗卫生单位,进村入户查环、查孕、查病、咨询,开展义诊服务活动。镇、办事处计生办每季度组织一次辖区内流入的已婚育龄到社区医疗服务站或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中心查环、查孕、查病。四是自我服务到位。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集贸市场和单位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吸收流动人口为协会会员,实行自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四、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多种服务途径,拓展服务领域,推进优质服务

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不仅要管理也要提供服务,在管理的同时,真心诚意地为广大外来人口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提高他们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才能“治本”,才能长治久安。为了最大范围地服务流动人口和确保服务的质量,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搭建服务平台,实现一厅式服务。为满足外来育龄群众在务工经商的生活、就业等方面需求,我区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融入劳动就业保障平台,在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机会、宣传培训、避孕药具发放、生殖保健、咨询服务等方面为流动人口提供综合、系列服务,实现了一体化服务。具体措施为:

1、制定工作人员职责。为流动人口建卡立档,每年组织流动人口妇女享受免费查环、查孕、查病至少一次,无偿提供避孕药具服务、生殖健康保健服务。

2、对失业、下岗人员、流动人口郑重做出服务承诺;

3、建立失业、下岗人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登记卡,实行信息化管理。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失业、下岗人员、流动人口创业或再就业。二是不断推进流动人口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活动向纵深发展。

改善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技术服务软硬件条件,为开展优质服务打基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齐全、服务优质”的建设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立档建卡工作,以流动育龄群众为重点,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人员实行免费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努力做好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婚前咨询、孕期保健、产前诊断、避孕节育措施落实、妇女病防治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全程服务。

三是落实孕情保健检查工作制。将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防止外来人口超生超怀。首先我们将组织网络优势与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设备优势相结合,组织辖区内外来已婚育龄妇女每季度进行一次孕情检查,避免流动人口非意愿妊娠,及时发现救治患病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二是不断充实和完善孕检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将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引入孕检工作中,将孕检工作变成了以保健检查为主,同时融避孕节育健康咨询、发放药具、法规宣传和情感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以融洽双方关系;三是采取多种手段督促漏检者补检,如利用计划生育服务车深入社区进行孕情检查,确保孕检工作得以有序高效运作,孕检率逐年提高。

四是丰富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知识。为使她们对避孕知识有更深的了解,社区居委会利用计生书籍、VCD光碟等进行宣传,还对当年采取上环、取环、节育、人流手术及产后42天的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随访,并送去慰问品、药具、宣传册,向她们宣传避孕知识以及产后的注意事项。社区“流动人口之家”还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生育、生殖、保健等各项优质服务,为流动人口捉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生育服务,使其真正享受到一视同仁的“居民待遇”,从而为做好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体会

多年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践和取得的成效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将工作真正抓好、抓落实,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是关键。即地区党政一把手必须对流动人口工作亲自抓、负总责。对工作实行“三统一”:即统一领导决策、统一计划行动、统一检查考核。

2、以人为本,提供优质服务,寓管理与服务之中。通过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以服务促管理,为流动人口提供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3、现行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管理原则、办法是基本符合工作实际的,要取得实效关键是在抓依法管理、抓科学决策、抓工作落实。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落实管理的机构、人员和投入。

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服务工作要更上一层楼必须实现与流出地管理部门更加密切的配合。现行双向管理的工作机制、方式、内容和保障措施还须调研、充实、完善。

5、树立正确的行政理念是做好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治本之策。我地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对外来流动人口给予了比较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他们不仅是管理对象,更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资源、是财富、是市场。因此,我们在依法管理的同时,不断创造条件为其服务,建立了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宣传、同服务”的机制,使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享优质服务,共建第二美好家园,从而打动了人心、融洽了关系,取得社会管理效益和地区经济效益的双赢。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案 篇7

经济学家对人口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人口增长太快使人均产出无法增加, 适当的人口增长使经济有长期的上佳表现, 人口增长缓慢使经济有短期的上佳表现, 人口的负增长使经济绩效长期不佳。不同的人口增长率和不同的参数导致不同的结论, 所以必须辅之以复杂的数量分析才能揭示人口问题的核心 (J.L.Simon 1977) 。

事实上, 就像Slutsky方程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一样, 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分为正负两个方向:人口增长可以增加产出 (正效应) , 但同时又会降低人均产出量 (负效应) 。二者相互作用, 总的作用方向取决于两种效应作用力的大小, 而作用力的大小则依该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进步状况确定, 且受到劳动力质量——即人力资本的影响。

一、劳动力同质时人口、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当劳动力同质时, 劳动力的增长直接反映为人口的增长, 此时, 人力资本的积累与人口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以从边际产出均衡的角度讨论二者的关系。为了方便讨论, 现假定如下:

(1) 一国的劳动力 (L) 是同质的, 人口数量=劳动力数量;

(2) 生产中存在外生的技术进步因素δ (t) , 有undefined;

(3) 一国只生产一种产品, 生产函数为:Y=δ (t) (F) (K, L)

(4) 一国国内市场是有效率的, 不考虑国际市场的影响;

(5) 技术进步对生产的边际作用是正方向的, 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非负, 且边际产出递减, 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出与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正相关, 于是有:

(6) 假定在初始状态下, 生产是均衡的。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在充分竞争条件下, 各种生产要素获得的报酬率等于其边际产品的价值, 于是有

MPK0=MPL0=m

对公式 (1-1) 和 (1-2) 取对数后对时间t求导得

从公式 (1-3) 可知, L的增加对MPK的增长起促进作用。而由公式 (1-4) 可知, L的增加对MPL的增长起阻碍作用。

另外, 由公式 (1-3) 可以导出

由公式 (1-4) 可以导出

公式 (1-5) 和 (1-6) 中的undefined (t) 是相等的, 于是有

由公式 (1-7) 得

如果生产是沿着平衡路径增长的, 必然有undefined

由公式 (1-3) 和 (1-4) 可求得

可见, L的增长对边际产出增长的影响取决于K与L对MPL的边际影响的大小, 即受到要素禀赋的约束。

为了详细说明, 假定生产函数符合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

Y=δ (t) KαL1-α (0<α<1)

可以验证, 该生产函数符合前面的假定。将结果代入公式 (1-8) 得

undefined或undefined

说明, MP的增长与技术进步及其增长率成正相关, 并受人均资本量 (k>0) 即要素禀赋的影响。可以证明, 当undefined时, k的增长对MP没有影响;当undefined时, MP与k负相关;当undefined时, MP与k正相关。

如果将公式 (1-10) 代入公式 (1-5) 、 (1-6) 或 (1-9) 可以得到:

记undefined为“人口-技术增长率乘数”, 表示技术进步增长率对人口增长率的扩张倍数, 于是有

实证中的α被解释为“资本产出弹性”, 往往是确定的。因此在其他两个变量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 劳动力的增长率主要受到要素禀赋的影响。由公式 (1-11) 不难发现, 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 说明此时生产的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口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相同;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 说明此时生产的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口增长率应当高于资本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的增加对经济的增长是有利的;反之亦反。

以上是在假定undefined的经济均衡增长的基础上做出的证明。如果undefined时, 由公式 (1-3) 和 (1-4) 可以导出

公式 (1-12) 说明人口的增长会提高MPK的增长率, 而公式 (1-13) 则说明人口的增长会降低MPL的增长率。

以上分析可以归纳为如下结论: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帕累托有效率的增长, 必须满足undefined, 公式已经证明, MPK或MPL的增长受到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影响。人口增长可以加速MPK的增长, 与此同时却又延缓MPL的增长。只有当undefined,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才是有利的, 否则, 人口的增长会引起经济增长的波动或帕累托无效率。这也证明了资本匮乏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高速增长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上结论是在劳动力同质的假定下给出的, 但现实中各国的劳动力并非同质的, 而是存在人力资本的差异。

二、劳动力异质时人口、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当劳动力异质时, 说明每个劳动力存在着人力资本的差异, 此时人力资本的积累与人口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里昂惕夫之谜 (The Leontief Paradox 1951) ”和Schultz (1964) 与Lucas (1988) 已经解答了许多有关人力资本的问题。人力资本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的质量, 它可以用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来表示。“用计算人头的方法来计算那些能够而且需要干活的人数, 并且把这样一种计算看作是衡量一种经济要素数量的标准, 这种作法并不比那种靠计算各式各样机器总数来确定这些机器作为一种资本股份, 或是一连串生产设施的经济重要性更有意义。 (Schultz 1964) ”在劳动力质量不同的情况下, 有必要对劳动要素做出必要的界定。

1.“标准劳动人”和“标准劳动时间”

人力资本可以视为复杂劳动的能力, “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 (Karl Marx) ”人力资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马克思指出, 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为了方便比较, 必须将各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调整到一致的水平, 或将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特定义一个新的概念——“标准劳动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 在单位时间内, 如果一个劳动力, 能够生产单位数量同质产品, 就称该劳动力拥有1“标准劳动人”的劳动要素, 它可以被理解为每个劳动力包含劳动这种经济要素的稠密度。单个劳动力拥有的“标准劳动人”数量用W表示, 一国“标准劳动人”总量用SL表示。

“标准劳动人”和“劳动人口” (或“就业人口数量”) 的概念完全不同, 后者是指从事各项工作的自然人口的数量之和, 是不同质劳动力在数量上的简单加总;而“标准劳动人”是在衡量一国劳动要素时被设定的一个参考标准, 用以反映人力资本的差异。假定一国拥有L个质量不完全相同的劳动力, 即“劳动人口” (或“就业人口数量”) , 第i个劳动力拥有Wi“标准劳动人”的劳动要素, 则一国拥有的劳动资源总量 (SL) 可以表示为:undefined在数值上不一定等于L, 因为SL是一个相对量, 它的大小与设定的“标准劳动人”单位有关, 如果选定undefined为“标准劳动人”单位, 这样undefined, 数值变为原来的一半, 但是只要各国选定的标准相同, SL的数值不会影响最后的比较结果。如果选用劳动效率最低 (简单劳动) 的劳动力作为参照标准, 一国的“标准劳动人”数量应当不小于“劳动人口”的数量, 即SL≥L。此时的W实质上就是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换算系数。

正如“用计算人头的方法”计算劳动力数量没有意义一样, 统计不同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力的自然劳动时间, 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些时间之间没有可比性, 需要将其折算成统一标准。如果定义SLT是一个统一度量的时间——“标准劳动时间”, 则可以用公式表示为:SLT=δ·t, 其中δ是时间换算系数, 表示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劳动力生产产品的自然时间t如何折算成SLT。它和自然劳动时间 (t) 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 选定的标准劳动力生产一单位同质产品所耗费的时间就是1“标准劳动时间”。与“标准劳动人”一样, “标准劳动时间”从另一个角度同样能够反映生产效率和人力资本的差异, 或者可以视为“标准劳动人”的对偶表达。

2.“标准劳动人”与人力资本的关系

“标准劳动人”与人力资本都是反映和衡量劳动力质量差异的概念。不同点体现在二者的计算方法上, “标准劳动人”通过选取参照标准直接进行折算, 而根据Robert E. Lucas (1988) 的人力资本模型, 人力资本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量。如果选取适当的参照标准, “标准劳动人”与人力资本的计算结果应当是一致的。

为了讨论方便, 特假定“标准劳动人”与人力资本是一致的量, 用人力资本 (W) 表示劳动力质量的差异, 用人力资本总量 (SL) 衡量一国的劳动资源总量, 用“标准劳动人”作为人力资本的单位。

3.人口、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存在人力资本差异的情况下, 对经济增长直接起作用的劳动因素不再是劳动人口总量, 而是人力资本总量。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 如果将人口视为社会生产的产品, 那么单位人口生产的成本MCS就是养活一个人生存的费用, 等于他的个人消费CP, 而收益MRS则是劳动力的产出或劳动贡献MPL, 假定它与人力资本成正比MPL=W。根据最大化原理, 人口生产的均衡条件是MCS=MRS, 即CP=MPL=W。当MCS

除去物价因素, CP的变化不大, 所以可以假定CP是固定不变的, 即undefined;而由于人力资本的积累, 导致MPL的增加却是显著的 (见图1) 。

在E*时, 人力资本W等于CP, 此时的人口增长率为0;在E*左侧时, WCP, 此时的人口增长率为正。所以, 当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越多时, 人口增长就会越快。

Michael Kremer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公元前100万年到公元元年, 世界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0007%, 而公元元年到1700年, 世界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075%, 而18世纪最后40年里 (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 , 世界人口以接近2%的年均速率膨胀。也就是说人口增长几乎是随着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步进行的。

就一个国家而言, 在人口生产的均衡点上, 有SL=CpL, 因为CP是固定不变的, 于是有

只要undefined, 扩大人口数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增长就是“有利可图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可以概括出以下两条结论:

1.在劳动力同质时, 人口增长与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相同的, 都受到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影响。只有当劳动的边际产出大于资本的边际产出时,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才是有利的, 否则, 人口的增长会引起经济增长的波动或帕累托无效率。

2.在劳动力异质时, 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仅当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高于人均消费的增长速度时,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才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2007年10月.

[2]Charles I.Jones.经济增长导论[M].舒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Hal R.Varian.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AMode-rn Approach (Fourth Edition) [M].NewYork.W.W.Norton&Company, Inc., 1996:258-263.

[4]Lucas R.E..On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 (22) :3-12.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案 篇8

关键词:人口增长;城市环境;收入水平

引言:在人類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俨然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环境污染多数来自于人类、工业、交通、建筑的集中地——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城市污染排放量占了全球污染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目前城市环境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口增长和收入水平是否会影响城市环境值得研究,目前很多学者研究结果表示: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生活垃圾和污染的加剧,从而影响城市环境。想要有效改变城市污染,政府部门必须出台强制性规章制度,以达到有效治理城市环境污染之目标。

一、人口增长、收入水平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近些年来,城市污染日益严重,人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计后果的发展城市及工业化。导致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严重破坏城市环境和生态。目前我国城市雾霾日益严重,城市雾霾由以往的几个小时,变成了现在的几天凝聚不散,很多城市甚至半月见不到太阳。在城市环境问题被不断关注的今天,人口增长、收入水平和城市环境的关系成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课题。人口增长和收入水平对城市环境产生影响是不可否认的。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消耗的资源也就越多,过度的自然资源的开采,将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此外,人口基数的增长,就会导致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因此人口增长就伴随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缺乏环保意识的人乱丢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从收入水平角度来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购车成为一种普遍需求。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众所周知,人口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购车的人也就越来越多。现在城市家庭几乎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家庭购买一辆汽车的现状,未来一个家庭中购车可能发展到两到三辆,这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如此庞大的汽车数量,造成的大气污染也将越来越严重。并且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造成的生活垃圾也就越来越多,人口的增长,制作生活垃圾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最终所造成的污染将不可想象。想要改变人口增长、收入水平和城市环境间的关系,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环境制度建设,强化环保宣传教育,建设绿色环保城市,使每个人都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环境污染。

二、改善人口增长、收入水平与城市环境关系的思路

(一)强化城市环保相关制度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关绿色制度,利用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制度明确未来城市环境发展趋势,打造绿色、环保、低碳城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减少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及不利影响势在必行。只有通过环境立法才能改变人们对环境破坏的现状,避免人们严重的环境自然破坏。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城市制定了环境保护策略,但却无法得到有效落实,最后只是一纸空文。改善城市环境迫在眉睫,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个家园只有一个,如果地球的生态被破坏,那无疑人类将无家可归。

(二)建设绿色通道

现代城市生活中,城市环境污染之一就是汽车尾气,并且汽车尾气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了城市污染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汽车数量正在不断增加,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日益严重。据调查显示,我国因环境污染破坏产生的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了我国GDP的百分之五点八左右,每年直接损失两千八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其中大气污染造成损失约二百亿元。改善我国交通现状意义重大,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应对交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形成一套良好的交通系统,打造城市绿色通道,以实现减轻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改善汽车尾气污染,建设低能耗,低污染城市。

(三)加强环保宣传

城市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我国的发展和建设,城市更是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如果城市环境问题不得到有效的改善,十分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人们生活需要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为了获得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绿色环保宣传,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让环保问题得到重视,让所有人参与到城市环境保护中,加强对绿色街区的建设,实现构建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生态城市。

结束语:对于人类来说地球是唯一的家园,城市污染问题不容忽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必须融入生态城市理念,强化人们对环境生态的保护意识,利用减排技术,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低碳、环保、绿色、节能、低污染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大方向,虽然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路程,并且这个过程需要人类每一份子共同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墨菁.城市污染对生态环境及系统的影响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经济管理学院,2012,13(11):119-124.

[2]李志搏.城市环境设计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分析[J].浙江经济管理学院,2011,19(14):132-136.

[3]王慧丽.生态设计理念对城市环境设计的作用[J].湖北科学技术学院,2012,16(07):119-123.

作者简介:许振清 (1956.9—),男,汉族,天津市蓟县,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现在天津市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职称:工程师,学位:本科学位,研究方向:自然环境保护及地质

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调研 篇9

强力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坚持专门队伍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新时期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之

一是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要把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这一方针认真贯彻,落到实处,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计划生育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作用,积极协调参与,强力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逐步形成“两委负总责,村(居)民搞自治、协会当骨干、群众做主人”的村(居)民自治格局,为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笔者就此进行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计划生育协会在村(居)民自治中的优势

在工作实践中,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已建在最基层,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计划生育协会,在村(居)民自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组织优势。基层计划生育协会已经建立了一个会长抓小组长,小组长抓会员,会员带动联系户的组织网络。协会小组(会员小组)处在村(居)民自治工作中的第一线,开展本组日常的计划生育工作,是育龄群众的活动中心,为村(居)民自治提供十分清楚的底数。县、乡(镇)、村(居)、组协会组织为村(居)民自治工作的落实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群体优势。计划生育协会会员一般是村(居)人口总数的15%左右,会员多、联系广,会员生活在群众之中,与周围群众朝夕相处,对群众的思想和要求较了解,可以随时随地做工作,能为村(居)民自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职能优势。计划生育协会工作五大职能中,宣传、服务两大职能在村(居)民自治工作中表现得尤为重要,宣传、服务两大职能是村(居)民自治工作得以贯彻落实的润滑剂。

(四)权威优势。根据会员结构的特点,会员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会员还有各方面能人、才人,在群众中有威望,能得到群众的信任、认同。

二、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协调参与作用,强力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

(一)提高认识,增强参与的自觉性

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是将村级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公共事务,纳入村(居)民自治轨道,由村(居)民代表及其代表组织(村居委会、计生协),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婚姻、生育、节育等行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村民能够依法有效地处理本村(居)范围内的计划生育事务,直接行使计划生育民主权利的一项新机制,是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实践,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还权于民的本质,是落实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计划生育协会作为协助政府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组织,具有会员众多、人才济济、群众面广、网络覆盖面宽的优势,是推行村(居)民自治的有效载体。在基层全面实行村(居)民自治,为基层协会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依法积极自觉地主动协调、参与村(居)民自治,在参与过程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协调参与村(居)民自治的能力,认真履行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职能,做到事前参与当参谋,事中监督当骨干,事后评议上水平,推动农村、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充分显示计划生育协会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计划生育协会协调参与村(居)民自治应坚持的原则

1、党委(党支部)的领导原则。坚持党委(党支部)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县(乡镇、村居)的有机统一。党委(党支部)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计划生育协会必须在党委(党支部)的领导下参与村(居)民自治工作,特别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2、合法性原则。村(居)民自治组织要依法建章,以章定规,按规办事。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村(居)规民约、村(居)委会与村(居)民签订的计划生育合同,会员小组长(育龄妇女小组长)与环情孕情服务对象签订的计划生育协议,其内容不得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计划生育政策相抵触;制定的程序上,必须由村(居)民大会、村(居)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计划生育协会依法按照章程、村(居)规民约、合同、协议积极参与村(居)民自治。

3、群众性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村(居)民自治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充分调动群众计划生育的自觉性,让群众做计划生育的主人。计划生育协会要参与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的政务公开、村(居)务公开;落实民主监督职能,切实协助“两委”,做到决策讲民主、办事重民意。凡涉及计划生育等重要事务,协会都应参与意见,反映民声。同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敢为人先,奋力开拓,只要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不相抵

触,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能有效地调动群众积极性的自治形式、内容都可大胆尝试,大胆改进。

4、各负其责原则。县、乡镇计划生育协会要加强对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的指导,基层计划生育协会要认真协调参与村(居)民自治,并作好日常管理和服务。

5、稳步推进原则。各地要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6、注重实效原则。决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定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

(三)计划生育协会协调参与村(居)民自治的形式和内容

1、参与形式。

(1)建立相关组织。要积极协助“两委”,主动参与村(居)民自治的相关组织。积极推荐协会中的积极分子参加村(居)委选举,同时,争取“两委”成员,村民组长参加协会领导集体,使计划生育协会更好地参与到村(居)各项活动的决策和管理之中。

(2)在村(居)民自治章程中明确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的地位和作用。村(居)民自治章程是村(居)民依法参与村(居)民自治的基本准则和制度。计划生育协会参与村(居)民自治,必须在村(居)民自治章程中确定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的地位和作用,保证计划生育协会参与村(居)民自治的合法性。

(3)参与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计生协《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暂行办法》,积极参与村(居)民自治章程、村(居)规民约的制定,在“章程”、“公约”中明确协会的任务和要求,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基层协会要制定各方面的工作制度,使基层协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各项制度要与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居)规民约相吻合。

(4)加强基层协会组织网络自身能力建设。要把基层协会组织网络建设成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重要实现渠道,建设成为宣传网、服务网、民意网,通过有组织地参与城乡以计划生育为主的各项工作,促进基层民主自治。

2、参与内容。

(1)参与经济发展,推进小康和谐社会建设。要组织会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农业适用技术、种养经营技术,积极发展生产、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要组织会员帮扶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积极开展救助贫困母亲活动,要组织和发动会员,在推进小康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努力发展先进生产力。

(2)参与人口计生工作,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一是参与有关计划生育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并监督落实;二是参与行政执法和行风监督,维护群众在计划生育中的合法权益;三是参与生育政策的落实,对干部和群众的婚育状况、节育情况、计生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四是参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和优先优惠政策的实施,对扶助对象和帮扶对象进行审核、把关、落实;五是参与群众性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娱乐健身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服务;六是参与计划生育系列保险工作;八是参与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关注母亲活动,促进生育观念的彻底改变;九是参与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创建优质服务县活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十是参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做到居住地人口与户籍地人口同管理、同服务;十一是参与以合同管理为重点的法制化管理,按照“制度健全、主题明确、双向对等、依法行政”的要求,做到“法制宣传落实、执法主体落实、双向约束落实、权利义务对等落实、执法监督落实”。

(3)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群众文明程度。参与“四在农家”、“双创”示范点创建活动,参与“五好家庭”、“新风户”评选,参与协调邻里纠纷,参与移风易俗和社会综合治理,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基本建设,参与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特别是预防性病、艾滋病的知识宣传,参与敬老爱幼和社会公德教育活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4)参与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进村(居)民自治示范达标县创建,加快城乡基层法制化进程。

三、加强基层协会建设,为在村(居)民自治中发挥更大更好作用提供能力保证

要使计划生育协会在村(居)民自治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其有能力担负起有关法律、法规和村(居)民自治章程以及计划生育村(居)规民约赋予的重任。

(一)加强组织建设。

巩固“协会组织建设年”活动成果,按照“三个优化”的原则,大力加强计生协会组织建设。协会组织建设是整个协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1、选配一个好会长。协会会长一般由党政领导担任,也可由计划生育积极分子、科技致富能人担任。协会会长要努力做到:讲奉献、懂法规、会组织、会协调、会带头、会宣传、会服务、会管理。

2、选举产生一个议事能力强的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必须做到“三强”:一是议事能力强,能代表群众提建议,能帮助党委、政府、村(居)“两委”实施决策;二是责任心强,“理事理事”,必须“理事”,理事要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三是群众性强,理事会成员中,干部不能超过20%。

3、建设一支好的协会小组(会员小组)体系。协会小组(会员小组)人员构成要合理,在划分上要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以村民组为单位建立协会小组,一个会员小组一般由10-15人组成,这样的规模,开个会在组长家里就能进行,切合基层实际。会员小组的构成可按三个方面进行划分:一是邻里型,即根据居住就近,活动方便的原则划分;二是亲戚型,即根据亲戚关系,划分会员小组;三是专业型,比如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的,可以划分一个会员小组或几个会员小组。会员小组长可通过直选的方式产生。在农村一般由女同志(育龄妇女小组长)担任。女同志担任会员小组长,有三个好处:一是女同志做计生工作方便,因为计生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女育龄群众;二是中年妇女比较稳定,外出打工的不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三是女同志心比较细,做计生服务工作扎实。会员小组至少一月开展一次活动,活动要做到六有,即有题目、有内容、有要求、有措施、有效果、有记录。

4、建设一支好的会员队伍。教育引导村(居)民,愿意当会员,愿意为村(居)计生工作和三个文明建设做奉献。在吸收“五老会员”的同时,重视吸收有知识、有专长、有奉献精神的年轻人入会,不断提高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加强制度建设。

计划生育协会应根据村(居)民自治的要求,建立健全参与村(居)民自治、依法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制度。如列席社区、村民委员会有关计划生育的重要会议制度,介绍情况,参与决策。协会定期向社区、村民委员会反映群众意见要求的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协会与社区有关单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制度,互通信息,交流情况,协调关系,整合资源。再就是计生协会内部不断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工作制度,比如:会员大会制度、理事会议制度、分会长和小组长参加的工作会议制度、学习培训制度、评比奖励制度、小组活动制度、会员活动日制度等等,以保证协会参与村(居)民自治工作健康地向前发展。

(三)强化教育培训。

对计生协会会长、秘书长、理事会成员、协会小组长、会员小组长、广大会员,认真进行教育培训,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一法三规一条例”和省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学习村(居)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村(居)规民约,学习协会的有关知识,开展入会为什么、入会干什么的大讨论,开展学章程做主人搞自治当先锋活动,不断提高广大会员参与村居民自治的能力。

(四)建立激励机制。

广泛开展“两为四争一创”(我为协会尽职责、我为国策做贡献,争当好会长、争当好组长、争当好秘书长、争当好会员、创规范合格协会)和“三评两建”(会员每年两次评议理事、秘书长、会长,村民每年两次评议会员、协会每年四次评议人口计生工作,目的是建设一个好的理事会和一支好的会员队伍)等活动,组织引导广大会员争当好会员、争当新风户、争建文明幸福家庭。对评出的“好会长、好秘书长、好组长、好会员”、“规范合格协会”,县、乡(镇)要进行表彰奖励,激励协会理事会成员努力做到“个人有能力、整体有合力、工作有活力、发展有潜力”,激励会员积极当好会员、乐于做奉献。

上一篇:《博弈论》学习体会下一篇:初一地理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