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愿者服务口号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志愿者服务口号(精选11篇)

关于志愿者服务口号 篇1

2. 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方式。

3. 争做新时期雷锋式的青年志愿者。

4. 真情回报—献血是一种健康的储蓄。

5.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一名快乐的志愿者。

6. 与文明同行,与绿色相伴,倡导公德,美化城市

7. 与时俱进跟党走,开拓创新献青春

8. 有我 有奉献;有爱 有精彩

9.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

10. 用我的努力,换取您的微笑.

11. 用爱心播撒阳光,用高尚践行平凡

12. 以英雄为楷模,学好本领服务社会。

13. 以英雄为榜样,做党的忠诚卫士。

14. 一点一滴做起,传扬烈士精神。

15. 养成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市民。

16. 寻雷锋足迹,扬志愿精神。

17. 学习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共建美好家园。

关于志愿者服务口号 篇2

1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不足

1.1 组织管理粗放。

首先表现在志愿者招募随意、不严肃, 许多高校青年志愿者无论规模大小, 在新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往往利用“人情牌”拉来凑热闹, 甚至有“被志愿者”存在;其次表现在信息管理不规范, 志愿者信息不归档、志愿活动不总结、志愿服务基地不开发等;最后是组织管理松散、不作为。

1.2 服务创新性不足。

在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助老助残、环境保护等领域, 活动也主要以送温暖、献爱心、维持交通秩序、校园义务活动等形式开展, 形式单一, 内容重复。且大部分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号召的层面, 而无进一步地有实质性的活动内容。

1.3 志愿者自身素养不够。

一是心理认识偏差, 在服务范围窄、活动形式单一等各种因素下, 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往往是扫扫地、聊聊天等零活、杂活, 没有与专业相结合, 久而久之志愿者就自我定位为“免费劳动力”, 其最初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 内心就会产生消极、焦躁的不良情绪, 也会质疑自己志愿活动的意义;二是专业知识不足,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多数缺乏基本的专业培训, 对一些领域基本的服务知识掌握度不够甚至为零, 如服务残障学校时, 不懂得和自闭儿童沟通, 导致的后果必然是走过场、凑热闹。

1.4 服务长效机制缺失。

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久性, 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高潮出现在每年3月 (3月5日为“学习雷锋日”) 和5月 (5月4日为“五四青年节) , 其他时间段志愿者服务活动就偃旗息鼓了, 如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活动, 也仅仅是“一阵风”临时性开展, 没有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跟踪机制。

2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建议

2.1 改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方式, 组建高校志愿者统一管理机构。

各高校应该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建立独立于高校学生会、社团管理委员会以外的高校志愿者管理委员会, 全面负责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 在此基础上, 打造数字化的志愿服务网络管理和服务平台, 实现对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志愿者服务需求和服务基地等的数字化管理。首先应建立志愿者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档案管理系统, 将高校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基本信息档案化、信息化, 实行动态管理;其次, 建立时效性的信息分享平台, 及时收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地方团委等组织机构官网、社区、校园内服务需求信息整理发布, 公布高校通过签定协议、命名挂牌等形式创建的志愿服务基地;最后, 建立高效性的宣传平台, 在传统的海报、展板等纸质宣传的基础上, 通过新媒体网络形式开展活动宣传。

2.2 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保障机制。

一是国家和社会应对志愿者自身合法权益在立法和司法上给予志愿者全力的肯定和支持, 政府与高校志愿者组织应避免出现将高校志愿者成为免费劳动力, 并针对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遭到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等意外伤害, 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司法规范[1], 提供免费的全面的法律援助服务。二是各级团委、志愿者管理协会和高校建立志愿者服务评价体系, 各级团委、志愿者管理协会严格落实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 对已认定的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满足要求的根据累计服务时间授予不同级别的志愿服务奖章, 高校应专门设立志愿者服务奖项, 同时对于表现突出的志愿者, 高校在评奖评优时优先考虑等;三是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 资金来源应当采取“政府补贴+学校支持+社会赞助”的模式, 院校还可以优化志愿服务项目, 通过企业赞助、社会募集等方式, 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资源, 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以保证志愿者队伍管理有充足的经费来源[2]。

2.3 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实效管理系统, 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高校在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对志愿者服务组织进行类别化管理, 根据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助老助残、大型活动等服务领域分领域组建志愿者服务组织, 全面对接相关领域服务需求, 根据自身爱好、时间和特长等选择一个或多个志愿者服务组织;二是开设志愿者服务技能培训、志愿者服务心理辅导等课程, 同时定期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知识、技术讲座等;三是高校要推进地校企联动和共同发展, 根据办学特点, 本着长期合作、优势互补、因地制宜的原则, 通过签订协议、挂牌授旗等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街道社区、各级各类的文化单位、福利院、敬老院、民工子弟小学甚至企业等都可以成为各级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 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形成志愿者活动的强大合力[3]。

3 结束语

新时期, 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助老助残、西部开发等领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逐渐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生力军, 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扬。然而,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制约了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发展和质量。后期, 在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各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 通过改善管理方式, 完善保障机制, 健全教育制度等, 拓展服务领域,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必将蓬勃发展, 也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重要载体。

摘要:目前, 各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蓬勃发展, 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许。但我们必须认清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不足, 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从而推动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不足,建议

参考文献

[1]林子皓, 刘成家.浅谈新时代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2]夏晓青.浅谈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志愿服务的一二三猜想 篇3

在8月28日举世瞩目的南京青奥会闭幕式前,有这么一个花絮,刚下飞机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随即看望了青奥会的志愿者代表,鼓励他们要弘扬志愿者精神,向社会传递“强大的道德力量”。

此后的9月23日,李克强总理再次对志愿者做出重要批示。在回复白求恩志愿者协会的来信中他再次嘱托青年学生: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希望千千万万的志愿者一起传播守望相助的正能量,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好风尚。

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总理两次对国内志愿服务活动做出高度评价和殷切期望,在引发社会广泛热议的同时,也在全社会掀起了志愿者活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抑或通过主动发起、抑或通过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主题活动,向社会传递他们对于贡献和谐社会建设的良好意愿,同时也展现出他们对于服务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负责任形象。

应该说,这既是道德力量的进一步释放和更大范围的传递,同时也是志愿者精神的一次本源回归。从公众普遍的认可来看,志愿者精神很多时候与我们熟知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联系在一起,但伴随着整体经济形势的不断向好,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思潮下社会责任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的志愿者精神已不单单停留在道德提倡和风气开化的层面,而是与社会责任建设、社会公共治理、社会服务创新等一系列更加具象、更加精细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这种有机联系与道德释放,不仅为组织或个人履行社会责任、担负公民义务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载体,同时对于进一步加强“组织—公民—社会”,“义务—公益—责任”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这也同时要求我们对于志愿服务的审视和评价,除了传统的志愿者人数、项目资金投入等指标之外,同时也需要从志愿服务更为核心的规范化运营、科学化管理、可持续开展等方面去综合权衡和规划发展。具体来看,笔者认为不妨从如下三个方面去做一些初步的尝试:

关于记录:大数据服务综合管理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是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基础制度,通过建立起客观真实、信息通畅、内容适当的志愿服务信息数据库,不仅有利于完善志愿服务广泛、深入、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于组织或企业自身通过志愿者项目的统筹,进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也具有重要作用。

志愿者服务记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据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情况并没有记录,少数开展了志愿服务记录的地区,也存在着做法不一的情况,比如,应该记什么、怎么记、谁来记、怎么用存在很多困惑,而在记录形式、记录内容、格式和程序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所以在这里,笔者愿意重新赘述一下关于志愿者服务的几个原则。其中就包括:“自愿而不是强制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持之以恒的而不是偶尔为之的”等,应该说目前的志愿者服务记录更多还是源于自发、处于无序和相对混乱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违于志愿者服务记录的初衷和原则。

要改变这个现状,真正发挥志愿者服务数据库资源协调、管理到位、数据分享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从相关的立法和规范层面出台文件、厘清认识、统一规范。而事实上去年民政部发布的《志愿服务记录办法》(下称《办法》)就清晰明确了志愿者服务记录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如何规范的问题,同时《办法》还对信息范围、信息类别等做了规定。

如,《办法》第五条至第十二条规定,志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志愿服务信息、培训信息、表彰奖励信息、被投诉信息等五类关键环节信息是志愿服务记录必须包括的内容,在每一类信息中,又分别确定了一些必记信息项。《办法》同时指出,记录信息是为了规范服务、深化管理,要考虑社会的接受度,为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便利。

关于计算:除了时间,还有什么

所谓“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这也就增加了志愿者服务统计和核算的难度。通行的处理办法是按照通过计算志愿者服务的时间来作为衡量志愿者贡献的主要依据,而《办法》也将此作为志愿服务信息记录的核心内容。

但目前争议最多的是,志愿服务时间要不要因志愿者提供服务不同而区别计算。因而有观点认为,实施难度高、劳动强度大、专业化程度高等志愿服务不同于其他的一般性服务,同等时间内志愿者的付出也存在差别,因而此类服务也理应按照区别于一般服务统计的方法进行统计。

类似的争论很自然让人联想到经济学中关于“价值”的定义,对于“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强调和解读在于,尽管从形式上看有各种各样的劳动,但从实质上看都是消耗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过程。而笔者也认为,尽管价值表现有大有小,服务形式千差万别,但如果从志愿服务的精神本质来看,志愿者付出的劳动却没有高下贵贱之分,都代表着组织(个人)对于奉献社会、服务民生的良好祝愿和行动。而在《办法》出台之后,也做出了相关说明,认为“志愿者参与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只是服务分工的不同,同等时间内的服务价值是一样的,其时间记录也不应区别对待”。

在这里,笔者还想讨论的,志愿服务时间的计算,除了志愿服务时间,是否还有新的统计标准和核算方法?触发笔者认为此讨论必要的,在于“以献血、募捐等形式的志愿行动似乎并不适合按照时间记录,同样也不宜按照一般服务的标准进行统计”。对于这个问题,《办法》没有纳入到调整范围,也明确指出“不宜折算成志愿服务时间。”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目前来看,没有!尽管志愿者服务的精神以及志愿者行为的本身并不(甚至是不主张)看重服务的汇报和反馈。但笔者认为,通过结合相关的政策规范和鼓励办法,同时建立类似服务星级评定制度, 对于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推出更加人性、准确的计算或量化方法,不仅有利于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同时对于志愿者自身的尊重、对于推进志愿服务的科学发展、健康有序也有重要意义。笔者同时更愿意相信,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社会力量也将逐渐汇聚并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贡献于社会的可持续美好未来。endprint

关于配置:用来交换,为什么不

“服务能不能交换?”

“当然可以!”

“那么志愿者服务呢?”

“……”

我甚至能想象到很多人错愕的表情和一脸的茫然:服务是自愿的,为什么要交换?服务千差万别,跟谁交换?服务还不是实物的,怎么交换?

事实上,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纯属猜想的情景,却在去年的成都锦江区社区教育中心看到了实现的可能。外国友人来中国想学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项目怎么办?在这里,他们可以通过教社区居民学英语等“交换”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项目。

这是锦江区社区教育中心推行的“中外志愿者服务交换”的社区教育国际化新模式:外籍志愿者走进条件成熟的街道市民学校或社区学堂(学苑),以课堂、沙龙、广场游戏、亲子活动等方式,向市民提供英语教学,并介绍交流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等;中方传统文化艺人志愿者,则向外籍志愿者传授中国民间技艺,如剪纸、舞龙、太极、刺绣等。

锦江区社区教育中心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颇为自豪,此举增加了文化融合、双向理解,不仅有利于推进锦江社区教育国际化进程,同时也能增加外籍人士在社区教育活动中的成就感,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那么,企业志愿者的服务如何交换?在外资企业中比较常见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规定:在企业员工参与志愿服务时间达到一定的数量时,企业将向该员工提供一定期限的带薪假日。此外,也有企业将企业志愿者的服务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考核和预算中,如该企业的员工志愿者如果自发服务某项志愿者活动达到一定人数和一定的时限后,企业将会正式考虑通过资金预算或者项目支持的方式负责该项活动的后续推进。

如前文所说,如果我们认可了“志愿者服务是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同时又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使用价值,那么尽管这种行为的初衷是自愿的,它也具有流通和交换的可能。

将志愿服务用于交换,通过市场作用实现优化配置,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从志愿服务资源配置的效率、推进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开展而言,还是从回归志愿精神的本质、更好的向社会传递道德的力量来说,都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既然义务植树、出资造林都可以通过碳汇购买用于节能减排了,那么通过志愿服务的交换,甚至购买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互补余缺和综合利用,可见也不是完全不行。不同的是,碳汇购买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对于不负责任行为的修复,而志愿服务交换的出发点和归属则是对于美好的传递和共建。

志愿者服务口号 篇4

62、争做新时期雷锋式的青年志愿者。

63、志愿同行,爱心同行,文明同行。

64、志愿者的微笑是城市的名片。

65、创文承载幸福梦,志愿点亮河源城。

66、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提升自我实现价值

67、好事做到家门口,温暖送到人心头。

68、急困难者之所急,帮困难者之所需。

69、你我他的一言一行,乌海的文明形象

70、让文明成为习惯,让志愿成为时尚。

71、人家有难你去帮,你有难时众承当。

72、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受益者。

73、同做创文志愿者,共筑美丽新河源。

74、同做河源志愿者,共创和谐文明城。

75、文明从细节做起,三明因您而美丽。

76、文明点亮你我他,志愿感动千万家。

77、文明河源大家创,志愿服务我先行。

78、文明心,志愿情,服务创文我先行。

79、西城有我更美丽,志愿有我更精彩。

社区志愿者服务口号 篇5

2. 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再立新功。

3. 抢抓新机遇,推进新创业,实现新跨越。

4. 参与志愿服务,建设平安家园。

5. 弘扬民族传统,争当时代先锋。

6. 用我的努力,换取您的微笑。

7. 与时俱进跟党走,开拓创新献青春。

8. 悼念烈士扬精神,学英雄,见行动。

9. 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提升自我实现价值。

10. 参与志愿服务,塑造城市形象。

11. 开社会风气之先,做青年志愿者。

12. 争做新时期雷锋式的青年志愿者。

13. 学雷锋,树新风,扬正气,比奉献。

14. 学雷锋,做奉献,争先进,创业绩。

志愿者服务爱心口号 篇6

抢抓新机遇,推进新创业,实现新跨越。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

社区兴百业,巾帼建新功。

微笑点亮你我,志愿感动西城。

志愿同行,爱心同行,文明同行。

下岗不失志,社区创新业。

架科技金桥,走致富之路。

人人都是创文榜样,个个都是志愿力量。

志愿一份心,公益更精彩。

学雷锋,做奉献,争先进,创业绩。

服务社会,巾帼志愿者在行动。

弘扬志愿精神,优化发展环境,共建礼貌涪陵。

展志愿风采,创文明河源。

从一点一滴做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矢志服务,成就美丽人生;为民服务,传递温暖笑容。

与文明同行,与绿色相伴,倡导公德,美化城市。

与时俱进跟党走,开拓创新献青春。

关于志愿者服务口号 篇7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已成为社会大趋势, 如何完善社会服务、缓解老龄化趋势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高校离退休工作是整个老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实现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公益事业的生力军, 积极参与各种助老服务工作, 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建设、推动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创新。大学生志愿者与高校离退休人员服务工作的结合是时代的现实需要, 是探索离退休工作服务管理新模式的有力补充、积极尝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2010 年以来启动了“手牵手”大学生志愿者工作, 逐步形成大学生志愿者“共乐、参与、服务”离退休教职工活动的特色机制。本文根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动实践情况, 进行了调研分析, 就大学生志愿者在离退休人员服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做一些探讨。

1 离退休人员的现状

1.1 基本概况

当前高校离退休人员当中产生两个显著的变化:离退休人员队伍呈现“一增一减”变化, 即退休人员逐年增多, 离休人员逐年减少;离退休人员年龄结构呈现“一高一低”变化, 即离休人员平均年龄越来越高, 退休人员平均年龄越来越低。高龄人员当中又面临着孤寡、失能、病困人员比重上升等新问题。与此同时, 由于社区建设不够完善, 高校的离退休人员对原单位归属感强、依赖程度高等各种主客观原因, 造成目前不少学校尚维持着传统的离退休工作制度, 即单位“一手抓、一揽管”的工作模式, 高校离退休服务任务越来越重。

1.2 工作群体的特点

高等学校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育人环境中铸就了高校离退休人员有别于其他行业人员的性格特征:即文化素质高、政治经验成熟、社会参与意识强、对学校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等。另一方面, 高校离退休成员构成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有常年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部门的领导、行政人员, 也有长期为学校基础建设作出贡献的一般工勤人员。因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家庭条件、收入情况等不同, 他们对离退休服务工作的要求也不同。高校离退休人员的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高校离退休工作要以人为本, 把握实际, 在遵循老龄工作普遍规律的同时, 从思想政治工作到具体服务措施, 需结合老同志们的不同特点开展工作。高校离退休人员的复杂性、特殊性加大了离退休工作的服务难度。

2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离退休人员服务工作的现实意义

2.1 探索离退休工作服务管理新模式的现实需求

高校离退休工作是一项繁琐、细致又极其重要的服务性工作, 仅靠离退休处的人员并不能将离退休服务工作做到面面俱全。目前, 传统的服务工作模式也已无法满足离退休干部日益增长的服务照料要求, 离退休服务管理模式迫切需要改变。我国《全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高校离退休工作服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 即:要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趋势, 结合学校实际, 积极探索新时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做好工作。

高校的志愿者资源是高校离退休工作的巨大优势, 也是区别于一般社会性离退休工作的重要特点。大学生志愿者在高校开展助老服务也具有高度的可行性:高校离退休同志居住集中,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离退休老同志主要居住在白下区瑞金路街道的南航西苑社区、苜蓿园街道的卫桥社区以及江宁区的揽翠苑宿舍区, 分别靠近2 个校区, 便于大学生志愿者就近服务;纳入高校离退休工作指导下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更加能得到离退休老同志的信任、理解、配合;高校离退休部门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工作信息的交流互补, 有利于在把握老同志整体情况的同时, 进一步深入了解个体状况, 完成从“一对多”到“多对一”工作服务的转变, 形成“以人为本、个性化服务”。推动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和离退休工作的结合, 是探索离退休工作服务管理新模式的积极尝试。

2.2 推进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离退休干部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老同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 他们不再满足于吃穿住等基本要求, 而是追求更为充实的精神生活, 希望能够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前, 江苏省正在大力推进老年精神关爱工作, 老年关爱作为一个广泛的体系, 包含了老年教育、老年文体、心理关爱等诸多内涵。老年精神关爱需要整合政府、社会、家庭、老人等资源, 各展己长, 形成合力。

高校的老年精神关爱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老年文体活动兴盛, 老年教育资源可谓供不应求。然而新时期老年人要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 使用传统的老年教育并不能满足老同志们对新领域、新课程的追求。在心理关爱方面, 目前的离退休工作也做得远远不够。因此进一步推动老年精神关爱工作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 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大学生志愿者富有朝气, 乐于奉献, 敢于创新, 积极进取, 是从事公益事业的生力军。离退休老同志多年从事教育工作, 对教育事业无比热忱, 喜爱、习惯与青年学生接触、交流。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助老服务, 给离退休老同志带来心灵慰藉, 有助于他们学习新事物, 有助于双方情感交流, 丰富离退休老同志的精神世界。大学生志愿者与离退休老同志的互动也有利于老同志们发挥余热, 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教, 用他们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下一代, 为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贡献。

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志愿者参与离退休人员服务工作的实践探索

自2010 年以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校团委和学生处的支持下启动了“手牵手”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除本校大学生志愿者外, 还初步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 通过网上“爱心平台”征集社会力量。服务内容涉及心理咨询、学习现代通讯、计算机使用方法、资料整理、老人扶助、助医购药等, 既有常规服务工作, 也有专业化服务。根据实际需求, 针对部分80 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 还用结对帮扶的形式, 将志愿者们与之结对。结成对子的志愿者们定期给老人们送去电话问候, 抽时间家访、陪老人们聊天散步, 提供陪伴上街购物或代购、陪伴上医院等服务。

“手牵手”大学生志愿者工作于2010 年7 月正式启动, 活动开展近2 年来, 具不完全统计, 通过离退休处参加此项活动的, 现有50 余名志愿者与20 户离退休老同志保持了稳定的结对关系。他们常常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关怀帮助老人, 给老人送去问候。此外, 在老同志中开展集体活动, 将“共乐、服务、参与”精神相之相结合, 即: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服务、参与活动, 与老同志共乐。通过这些活动, 一是让离退休老同志切实感受到大学生志愿者敬老爱老的诚意, 感受学校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 有效促进高校老年关爱工作的开展;二是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与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前辈的相处、交流, 从他们那里学到优良的传统美德, 为大力弘扬“敬老爱老”的文明传统, 树立社会典范。

4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大学生志愿者在高校离退休工作中发挥着较为广泛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志愿者的助老活动已成为各大高校离退休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实践时间不长, 缺乏相配套的规章制度, 大学生志愿者尚未能充分发挥在离退休工作中的作用。

4.1 尚未形成完善的长效机制

“手牵手”工作以“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为原则, 但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较强, 由于校区迁移、学业进度等原因, 人员变更不可避免, 空缺人员填补的问题大多不了了之, “手牵手”工作很难长久维持。现维持下来的50 余名学生志愿者与20 户离退休老同志的结对也面临着后续无人、停滞不前的问题。

4.2 尚未形成规范的组织和高效的互动

“手牵手”工作中, 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由校离退休处牵头, 但活动开展后以学生为主体, 零散开展, 自行运转, 没有形成规范的组织形式, 没有有力的领导团队, 缺乏活动总结和情况反馈。离退休处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服务工作不够了解, 仅能通过部分离退休老同志的主动反映知道个别情况。在“共乐、服务、参与”相结合工作中, 征召的志愿者多为临时性质, 活动结束则服务结束, 未能加深老同志与大学生志愿者的进一步交流。

4.3 尚未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化队伍

除离退休处组织征召的志愿者外, 还有大批校级、院级志愿者活动在老同志服务工作中。他们多利用“教师节”、“敬老月”等特定的节日空暇或假期实践, 参加老年服务工作。但在参与的过程中, 大多为常规的搀扶、谈心、探望工作, 有时甚至流于形式, 未能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化队伍。

5 几点思考

与党的十七大一样, 十八大再次强调“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老龄工作, 如何发挥高校优势做好高校特色离退休工作, 下面结合南航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离退休工作的实践, 试进行一些探讨。

5.1 完善体系总结提高

“手牵手”与“共乐、服务、参与”相结合这2 项工作经过近2 年的实践,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方法, 作为传统项目, 需要保持。如何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 更有效地发挥服务离退休人员的作用, 则需要加强宣传力度, 完善现有运行体系, 进一步总结提高。离退休处作为专门的职能部门, 主要面向离退休人员。如何扩大在校园中的影响力、号召更多学生志愿者的参与, 则需要加强与学校其他部门、各级院系的沟通联系、协力共助, 搭建运行有效、管理有序的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 继续完善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体系, 不仅让更多志愿者了解老同志的需求, 也能让老同志们及时获取服务信息, 并对志愿活动进行评价。要对每一个志愿者进行电子化登记, 进行规范管理。通过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完善, 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优化组合资源, 提高效率。对已参加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 应提供服务手册, 每月组织开展工作汇报, 实行情况反馈, 并定期举行大学生志愿者之间的服务经验交流会。要对离退休老同志、大学生志愿者实行双向调研,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规范志愿服务体系。

5.2 创新机制加强交流

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 开展高水平、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务, 需要创新机制, 发挥高校优势, 加强和学生、尤其是优秀的党员学生的交流, 共建共创。如将以离退休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间的支部共建活动为牵引, 搭建共建平台, 实行支部对接。老党员发挥余热适时对青年学生进行指导, 青年学生力所能及地为老同志排忧解难, 促进师生交流互助、共同进步。这个活动将大学生志愿者的团体参与与离退休支部建设相结合,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 有利于老同志发挥余热、发挥老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加强了组织性、规范性, 使之更具可行性。

5.3 指导引领专业服务

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 篇8

从20世纪80年代志愿服务概念引入中国,到1993年官方文本中首次出现“青年志愿者”这一名词,中国青年志愿者这支有生力量已经在国内公益圈内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力,而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向国外派遣志愿者的尝试,也逐步实现了与国际志愿服务的接轨。

到海外去:成为国际志愿者

向国外派遣志愿者是国际上的一个通行做法,到目前为止,做得最有影响的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这样一些国家。像1985年注册成立的VSO(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6个联盟成员,8个志愿者招募基地,在非洲、亚洲、44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的全球最大的非官方、非营利、非宗教性质的志愿者组织。而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虽然与VSO这样的“大佬”足足相差13年光景,但其后起之势受人瞩目。

冯艾,是一名在国内志愿服务有着诸多经验的“志愿者模范”,她的志愿服务经历曾一度成为公益圈颇具影响力的事迹。

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作为国际志愿者的冯艾,担任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援非服务队的队长,在素有东非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她与中国其他青年志愿者从事海外志愿服务工作。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冯艾的主要工作是从事中文教学。

这段时间,冯艾还配合中国大使馆,给驻埃塞俄比亚不同国家的官员和大使上中文课。之后,在长达半年服务的期满之际,冯艾主动向团组织要求延长服务期。

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项目管理处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 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的志愿者,服务时间一般为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就志愿者个人意愿向组织提出申请,延长或调整服务时间。

事实上,除了对埃塞俄比亚地区的援助,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从2002年5月开始启动到目前,已累计派遣650名志愿者深入亚洲、非洲、美洲等22个国家开展志愿服务。

服务在海外:接力派遣

国之交在于民之亲,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海外志愿服务相对于国内开展志愿服务面临的考验更为复杂。这就需要海外公益组织以及海外志愿者能借助本国本土资源和现有的技术,对受助国进行经济和技术援助。

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项目管理处陈晓峰处长向《小康》记者介绍,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项目涉及汉语教学、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中医诊治、社会发展、国际救援等多个领域,其自身具有投入少、方式灵活、受援国易接受等特点,是区别于政府间项目合作的崭新援外项目,对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受援国的友谊具有独特的作用。陈晓峰进一步解释,通常情况下,中国援外青年志愿者项目主要是根据受援国的实际需求,由主办单位与受助国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集中选拔的方式,在约定的时间派遣优秀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赴受助国开展中长期志愿服务(一般为六个月或一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志愿者的招募方面,团中央采取了颇具特色的“一个承办省(市)对应一个“受援国”的方式负责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和培训派遣。目前贵州、上海、重庆等7省(市)都已实现了接力派遣。

当然,对于受援国来说,最根本的需要是改善本国滞后的发展水平。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项目也从受援国的角度出发,十几年来,有针对性开展能解决受援国实际问题的志愿服务。如援埃塞青年志愿者通过改良甜瓜种植法,使得埃塞俄比亚地区当年果农获得了大丰收;在冯艾服务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由中国政府组织和中国公司在埃塞俄比亚帮他们铺设的通讯网络,已经帮助该地区有效地改善了通讯环境。

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项目管理处向《小康》杂志记者透露,下阶段,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党政为主导、共青团承办、外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的运行模式,推动海外计划良性发展。完善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援外志愿者工作的援外国别、部际沟通合作机制等工作内容。

对于第二批援文莱项目派遣工作,援缅甸、老挝、柬埔寨立项工作,第七批援塞舌尔续派工作也将接力逐步完成。此外,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项目管理处回应《小康》记者关于海外志愿者激励政策方面有无新进展时表示,在海外青年志愿者援外项目的激励政策方面将提升综合保障,把提升援外志愿者的补贴标准作为加强项目综合保障的工作重点,同时鼓励项目承办单位推动出台地方性激励政策。

志愿服务口号 篇9

2、树礼貌新风,创礼貌环境。

3、树文明新风,创文明环境。

4、文明河源同创,志愿服务同行。

5、小手拉大手,文明路上一起走。

6、奉献你我他,服务千万家。

7、弘扬雷锋精神,彰显道德力量。

8、社区是我家,创建靠大家。

9、携手志愿,用心服务,点缀社会,美好城市。

10、同做创文志愿者,共筑美丽新河源。

11、学雷锋,树新风,促和谐。

12、文明点亮你我,志愿感动河源。

13、弘扬爱心精神,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贡献一份力量。

14、展志愿风采,创文明城市。

15、文明心,志愿情,服务创文我先行。

16、文明河源大家创,志愿服务我先行。

17、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敬老爱老的优良风气。

18、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以一流业绩纪念英雄。

19、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20、学雷锋精神,树文明风尚。

21、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矢志服务成就美丽人生。

22、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受益者。

23、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构建和谐企业。

24、志愿服务社区,共创和谐社会。

25、一点一滴做起,传扬烈士精神。

26、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家。

27、用我们一点一滴小爱,汇成一片爱的海洋。

28、志愿传递文明,服务成就精彩。

29、弘扬爱心精神,为社会上需要帮忙的人贡献一份力量。

30、好事做到家门口,温暖送到人心头。

31、志愿服务,传递温暖笑容。

32、我志愿,我快乐,我奉献,我成长,争当时代先锋。

33、弘扬民族传统,争当时代先锋。

34、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

35、急困难者之所急,帮困难者之所需。

36、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者服务,建设精神礼貌。

37、志愿者服务,巾帼在行动。

38、养成良好习惯,争做礼貌市民。

39、志愿社区行动,文明点亮你我。

40、志在,愿在,城市有你更精彩。

41、爱心温暖河源,志愿传播文明。

42、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

43、志愿创文我出力,河源越变越美丽。

44、养成文习惯,推进文明服务,提高文明素质。

45、弘扬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展示开拓创新的青春风采。

46、树文明新风,创建文明城市。

47、悼念烈士扬精神,学英雄,见行动。

48、讲究文明,倡导新风,美化生活。

49、心同河源创文律动,情随志愿服务共融。

50、微笑传西城,志愿你我行。

51、小手拉大手,礼貌路上一齐走。

52、文明点亮你我他,志愿感动千万家。

53、学习贯彻十八大,志愿服务进万家。

54、养成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市民。

55、学习雷锋精神,共建小康社会。

56、弘扬雷锋精神,争当时代楷模。

57、微笑绽放多彩西城,志愿倾情魅力北京。

58、巾帼志愿者,防火到田间。

59、志愿和谐社会,助福精彩未来。

60、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

61、城乡妇女手拉手,致富路上一起走。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篇10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服务体系一、前言

1993年,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这个行动倡导的就是奉献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这正是雷锋精神的一种体现和延续,并且将雷锋精神进一步的深化。在和谐社会中,想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我们一定要号召社会积极激励更多的年轻大学生认同和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从志愿服务这种方式上,能够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服务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提高自身的同时还会收获到服务中对于人生的感悟,不仅能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还能在精神上也获得一定的满足。大学生是现在社会中志愿者的主要力量,但是很多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热情却很难长久持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建立适当的能优化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是势在必行的。但是,由于当前一些激励机制存在着各种问题,直接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好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很好地端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有利的意义,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能辅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更加有序有效。

二、激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必要性

要想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更好地发展下去,必须要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志愿服务热情不一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度在各地表现的都不一样,参与的人数总量也是参差不齐,在每一年都会有几百万的青年人进入高校或者从高校毕业离开,但是直到现在的数据统计显示,在几百万的大学生中只有几万人参加全国贫困县的志愿工作,由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少,学校等一些公共事业部门所给予的报酬少,志愿者参与的热情也明显下降。

2.志愿参与动机不一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想要通过这个方式实现自我价值,于是想要奉献社会,自觉组织和參与志愿者服务活动;而有些学生是单纯地想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了承担社会责任,于是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还有一些学生只是单纯地想要积累一些社会活动经验,所以主动参与这类的活动;还有些学生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赚取生活费而无可奈何地参与,没有兴趣可言;还有的志愿活动则是通过学校等一些有关部门组织的。

3.志愿服务报酬不一

大学生由于参与的志愿活动所服务的对象是不一定的,所以服务的对象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对应得到的报酬也是不一样的。一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尽自己所能的去服务和帮助困难的对象或者群体,是不计报酬的,甚至有时还会补贴一些自己的生活费用买慰问品等,如去敬老院或者民工子弟学校常是这样的情况,对于去交通大队或者博物馆等地则是需要对应花费少量的补贴,而像农村的三扶政策或者西部志愿行动这样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植的志愿服务项目是会得到一定的生活补贴和收入的,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是会给予适当的劳务费。

三、激励机制的构想

1.完善服务法规

在我国社会还没有发展健全的条件下,政府对大学生志愿工作的帮持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正在积极发展中,为立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依据,政府需要在此基础上针对怎样展开和如何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做出进一步指导,让志愿者服务能更加地有理可依,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高校和政府一定要共同努力,强化志愿服务的后续保证,并为此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一些特殊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联合相关的组织单位一起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针对出台的相关政策,各个地区也要采取一致的政策,不然很有可能会因为政策不一而无法实现,最终落空。

2.培养志愿精神

志愿者的自愿精神是能够推动志愿工作前进的动力,不为了报酬和所得参与推动人类的发展完善社会工作,是一种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与实现自我价值的统一。对志愿者的理解和认同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志愿者的文化氛围,对志愿者的服务会起到更好的发展影响,要充分利用报刊,媒体电视或者互联网等各种平台,宣传和倡导广大青年学生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在全社会中宣扬奉献友爱,互帮互助的理念精神,让志愿服务的活动理念深入到更多人的心中,让越来越多的人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爱心。

四、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需要长期有效,切实可靠地执行下去,激励的核心正是激发大学生服务社会,关心他人,通过正面的指引,激发大学生愿意加入志愿者的精神,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服务的宗旨,让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能得到有效的统一,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建立更多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反馈制度,它不仅可以依托激励机制还能看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真实状态,加强规范的管理政策,尽快落实好大学生的服务实施条例,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更加有序可靠的展开,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实践研究,跟踪调查,深入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地区,走访了解,采集数据,总结出更为有效的开展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要深入探讨研究并解决,切实地制定出能够长期使用的激励机制,逐渐地让志愿者服务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种普遍行为,让志愿者的服务精神深刻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优化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纪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9,2(2):148-150.

[2]王琦琦.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模式的新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3):72-74.

[3]宋利国,张亚娜.西安世园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动机与激励机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9(1):84-86.

关于志愿者服务口号 篇11

随着绍兴城市文明的提升, 城市精神的发扬以及城市形象的完善, 绍兴承办了多项国内外闻名的竞赛, 例如, 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 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 以及即将举行的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这些赛事极大地促进了绍兴的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而在绍的各所高校, 为志愿服务事业输送了大量的志愿者人才, 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展现自己, 服务大家。

本次调查面向绍兴全市5所高等院校, 分别为绍兴文理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78份, 有效率为97.8%。调查普及多个高校, 能够真实反映出当前绍兴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趋势。

一、志愿服务趋于普遍发展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 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 为改善社会, 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社会服务。而随着绍兴获得了多项赛事的主办权、协办权, 为志愿服务在大学生间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 使在绍大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 为绍兴市志愿者服务事业添砖加瓦。

接受本次调查的约53.4%在绍大学生, 即522人表示曾参与各项志愿者服务, 并有46.5%的人表示自己愿意主动参加志愿活动。由此可见, 志愿者服务在绍兴高等院校中已普遍开展。

纵观志愿者服务在绍兴市的发展——1996年绍兴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2002年, 为开展志愿工作新模式而设立的绍兴市志愿者服务中心;2004年成立全省乃至全国共青团系统首家志愿慈善机构——绍兴市志愿援助中心;2005年, 市人大、政协会议上连续出现代表提案和委员议案, 要求政府重视规范我市志愿服务事业——无一不代表着志愿服务事业在绍兴市的繁荣发展。而作为该事业的主力军, 在绍大学生对此表现出了积极配合的态度。在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中, 仅绍兴文理学院及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就选派了接近志愿者总数的2/3的大学生为世合赛服务;而在2011年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绍兴赛区, 有374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志愿者总数为384名, 其中10名为社会志愿者) 为运动会的顺利举行并圆满成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志愿服务趋于建立组织体系

随着志愿服务在大学生间的普遍发展, 各所高校虽然设立了相关的社团或组织机构, 但由于活动政治化过强、机构管理运作不规范等原因, 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不能全面地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从而只形成了徒有规模而无深度的志愿活动, 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局限了志愿服务向着全方位、高水平、高层次发展。因此, 如果志愿服务组织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发展起来, 绍兴市的志愿服务水平终会更上一个台阶。

各所在绍高校应在共青团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建立健全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健全的志愿组织体系是青年志愿活动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 有效的管理是青年志愿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在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化的发展中, 促使学校和学生同时接受专业的培训, 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为绍兴市的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力量。

三、志愿服务项目趋于创新

随着志愿服务事业在绍兴的高速发展, 服务范围也随之扩展。过去, 援老助残、卫生清洁是志愿服务的主要项目, 这些活动体现了志愿者的传统意识, 但也降低了志愿服务的创新力;如今, 随着政府的限制减少, 社会转型成功为志愿服务开拓了更广的空间, 而中外交流的加强提高了志愿者的综合素质;科普支教、赛会志愿者等都是志愿服务的新形式。近两年, 绍兴市承办了各项赛事, 这为赛事志愿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为志愿者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 也促进了绍兴市志愿事业的发展。近年来, 关爱动物、保护动物也成为新志愿服务项目, 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

创新是人类主管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就要不断创新, 不断突破。而志愿服务事业的创新能够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 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四、志愿服务趋于受法制保障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是经常用来形容与人为善的一句话。但在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 由于缺少明确的法律界定, 很多人都对志愿服务这一社会道德行为产生了歧义。慈善募捐被人质疑、帮扶弱势群体被认为炒作等社会现象随处可见, 更重要的是志愿者的本身缺乏法律保障。2007年11月, 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 并于2008年3月起施行。这一法例的出台确定了志愿者、志愿组织的高尚地位,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的出台意味着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使得合理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政府的支持, 法律的援助, 为青年志愿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 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促进志愿服务活动高速稳定地发展。

注:2011年绍兴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绍兴市教育局:绍市教高[2012]15号文件) 。

参考文献

[1]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分析》,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2) 。

[2]王玉辉、范一蓉:《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趋势分析》, 《镇江高专学报》, 2010 (4) 。

上一篇:民主评议自评材料(机关)下一篇:责任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