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经验总结(3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工作经验总结(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工作经验总结1

今年以来,按照省、__市党委、政府关于村庄整治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我市结合本地实际,以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深入实施“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在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的做法是:

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重要意义

平湖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东邻上海市,南濒杭州湾。近几年,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战略的历史机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__年全市实现GDP123.7亿元,财政收入13.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046元和6086元。在全国百强县市的排名从20__年的44位上升到目前的33位。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垃圾处理的问题也日渐凸现。据测算,全市城乡每天产生垃圾300多吨,城镇垃圾基本上实现了集中处理,但农村地广人散,生产、生活垃圾难收集、难处理的问题非常突出,一些地方,垃圾包围村庄、侵占公路、蚕食农田、污染河道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也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核心逐步从要素竞争转向环境竞争。而卫生是良好投资环境的最基本要素。更为重要的是,科学的发展观不仅体现在GDP的增长,更体现为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村庄整治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最难的就是垃圾和污水处理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探讨,广大干部的认识不断深化,思路逐步清晰。认识到:农村垃圾问题非抓不可,而且非下定决心一抓到底不可。抓垃圾处理,就是抓环境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的必然要求。为此,一方面,抓紧进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试点,另一方面,专门成立了全市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任正、副组长,市级机关有关部门和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任成员,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并建立了市领导、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挂钩村制度;镇(街道)和村也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派的农村工作指导员也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动员部署,并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做到电视有形象、广播有声音、田头有牌子、家家户户有宣传品,营造了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于今年7月1日正式在全市启动。目前,全市10多万农户及上千家企事业单位纳入了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平均每天有140多吨农村垃圾得到及时收集处理。

二、健全机制,规范运作,努力构建农村三级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

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农村千百年来的卫生习惯。要在农村全面实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看起来是一件小事、易事,实际上是一件大事、难事。为了积极慎重地推进这项工作。在充分调查研究、积极开展试点、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研究制订了《关于开展全市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及环境卫生整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工作目标、具体要求和实施步骤,对工作体系、工作程序、运作机制作了明确的规定。一是建立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对各镇、街道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负责全市生产、生活垃圾的清运和集中处理;各镇、街道设立环境卫生管理所,与村镇建设办公室合署,负责辖区内垃圾的收集、清运,以及垃圾中转站、垃圾筒等环卫设施的建设管理;各村建立专门的保洁员队伍,负责辖区内农户、企事业单位的垃圾收集、清运和公共区域的保洁。二是建立分级负担的运行机制。市财政承担镇、街道垃圾中转站的清运和处理费用;各镇、街道负责建造1座垃圾中转站、选好1处垃圾应急填埋场,并承担所属各村垃圾堆放点到垃圾中转站的垃圾清运费用;各村负责设立1处垃圾堆放点,并负责本村范围内垃圾收集清运费用,落实保洁员报酬和相应设备的添置、维护费用。三是建立规范有序的操作程序。保洁员每天上门收集垃圾;村或镇、街道环卫所将村里集中收集到的垃圾统一运送到镇、街道垃圾中转站;市环卫处每天上午将镇、街道垃圾中转站的垃圾统一运送到__垃圾焚烧场焚烧发电。

三、强化基础工作,保障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长期有效运行

为保证全市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行,切实强化各项基础工作。一是开展集中整治。今年以来,全市上下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组织开展了多次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清除卫生死角600多个、各类垃圾8000多吨。据统计,除了农民群众外,先后有市、镇、村干部7000多人、中小学生1万多人参加了环境卫生大清扫活动。二是加大了投入力度。截止目前,市、镇(街道)两级财政已先后投入近1120万元,配备了7辆8吨级垃圾压缩式收集车,建造垃圾中转站9座、应急填埋场8个,建造村级垃圾堆放点166个,向全市农户发放垃圾桶(袋)近7万只,并建起了857人的专兼职保洁员队伍。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已与110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有偿清运协议。三是加强了督促检查工作。主要是实行三个每周检查督促制,即: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到镇(街道)检查一次;各镇(街道)每周检查村级工作开展情况;在新闻媒体上坚持每周一次公布进展情况。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全市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改善了农村环境。通过开展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庄卫生有了极大改善,优化了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开发开放的投资环境,为开展

招商引资、提升对外形象创造了条件。二是提高了农村文明程度。农民群众在直接参与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增强了环境卫生意识,培养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了文明素质。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及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进一步培养了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和脚踏实地干工作的作风,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是一项长

期的工作。要彻底改变农民群众传统的卫生习惯,实现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的有序、长效运作,要围绕既定目标,力度更大,工作更扎实,以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为突破口,推进村庄整治治工程建设,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努力。

__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经验谈

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改善农村环境,__市通过政府推动,市、乡镇、村、户四级联动,努力构造城乡一体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逐步建立一套长效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机制,全面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条件。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力争到2007年,在全市范围内完成规划所确定的垃圾焚烧厂、填埋场和镇、村两级垃圾站房建设,组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对全市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对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分四个阶段加以推进。去年,__市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和集中整治工作。制订了具体工作计划,配备落实有关工作设施场所,编制《__市城乡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完成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布点规划及设计方案等;乡镇街道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对辖区内的环境卫生开展了集中整治活动,全面清理历史积存垃圾,做到村旁、路旁、宅旁、河旁无垃圾,村镇环境面貌明显改观。今年6月底前,进入设施建设和全面总结提高阶段,主要工作为各乡镇、街道按照规划要求,抓紧组建垃圾收集、处理系统,设置垃圾收集箱(房),建设中转站;扩建市级垃圾填埋场,购置垃圾清运设备等。同时健全清扫保洁、收集、运输、处置管理责任制,加强日常保洁管理;全面启动农村垃圾集中收集、运输、中转、处置工作,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二、统一管理,分层运作。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处理,关键是建立从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农户(企事业单位)四级垂直管理网络和清扫、收集、中转、处置运作机制。按照“户负责盛放、村负责收集、乡镇(街道)负责中转、市负责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分层运作,努力构造城乡一体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逐步建立一套长效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机制。

三、统一标准,分区治理。对历年积存的垃圾集中整治制订统一标准,应当搬迁的强制搬迁,能够搬迁的尽量搬迁,难以搬迁的必须复绿,做到视线范围内看不到垃圾、村口道路旁闻不到异味。对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因地制宜实行分区治理,按照“垃圾焚烧发电和集中填埋”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对虞南山区的7个乡镇就地建设规范的垃圾填埋场,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虞中、虞北平原14个乡镇(街道)的垃圾,运送到垃圾焚烧厂焚烧或者市级填埋场集中填埋。

四、统一筹资,分级负担。着力培育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市场机制,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制订农村企事业单位、常住人口、暂住人纳垃圾清扫、清运处理费的收费标准,通过试点,逐步推开,不断提高有偿服务意识。鼓励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投资的多元化、运营的市场化、管理的规范化,并采取企事业单位、各界人士自愿捐赠等办法,筹措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设备经费,以减轻政府负担。

农村工作经验总结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市大力推进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实际的“三农”工作新路,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2005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将超过000亿元,经济总量中“四分天下有其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000元,位居××省前列。

一、推进“三个集中”:探索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新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发展,发展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创新工作思路,推进“三个集中”,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布局合理化、要素配置最佳化、实现效益最大化,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开发,促进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我们以农业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为主线,凸显外向、高效、生态、观光等现代农业的特色,规划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园区达21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2%。全市已形成森林生态体系和生态景观型农业片区、高科技设施型农业片区等“一个体系、八大片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38%。在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三个突出”,着力提升农业效益。一是突出科技兴农,按照生态、高效、集约、精确的要求,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份额已提高到58.5%,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8.5%。二是突出多元投入,积极吸引各类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今年推出的30个农业园区项目吸引投资21亿元,其中外资13亿元。三是培植龙头企业,重点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高收益领域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了朝阳集团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全市农业集中效果明显,2004年江阴华西、宜兴西太湖、阳山万亩水蜜桃、唯琼生态农庄等17个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园区新增农业收益5077万元,园区内农民人均增收650元。

推进乡镇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推动农村产业集聚,促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在推进工业集中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三个结合”,着力提升发展水平。一是与培植特色产业集群相结合,全市已形成江阴新材料、宜兴环保、新区电子信息、惠山汽车零部件、锡山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二是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引导农村企业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对进入集中区的企业设置技术含量、投资强度等“门槛”,低于规定标准的项目不直接供地,一律进标准厂房。三是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防止污染生态环境的项目进入园区。全市乡镇工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农村工业集中区的投资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4亿元,单体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650万元,集中区的工业产出已占全市乡镇工业的67%。

引领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集中,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整合小城镇和自然村,重点抓好户数较少特别是20户以下的自然村落、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自然村落等五类村落的撤并。全市乡镇总数已从83个减少到59个,撤并自然村196个。在村镇撤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农民,先安置后拆迁;科学规划建设,集中成片开发了公共设施齐全、社会事业配套、环境绿化美化的农民新社区,入住农民普遍比较满意,每个农民占用的宅基地也从100平方米降为30平方米,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江阴新桥镇已有50%的农民集中居住,节约土地2925亩。在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江阴华西村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带领其合并的13个村组建精神文明建设开发公司,共同建设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推进“三大组织”建设:拓展农村生产关系的新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先进生产力,迫切需要发展与经济市场化、利益多元化相适应的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在实践中,我们推进“三大组织”建设,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委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两翼的组织体系,形成了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

随着村委改居委、农民变市民步伐的日益加快,农村集体资产如何做到产权明晰、有效运行、监管到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履行生产服务、资产积累、资源开发等职能,通过建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落实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有效维护了村民的权益,调动了村民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全国较早组建的黄巷镇陈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04年可支配收入达到650万元,每个股民平均分红2001元。目前,全市已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74个,净资产26亿元,持股人数24.8万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已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载体,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随着“三个集中”步伐的加快,如何实现土地有序流转、收益稳定增长?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组建浮动分配型、固定分配型、混合分配型三种类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土地既成为农民生存的“护身符”、致富的“摇钱树”,又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牢固纽带。目前,全市已组建各类土地股份合作社92家,参与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的农民达78.6万人,占全市农民总数的36.5%。

随着农村市场化、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如何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正确处理低效益与高风险的矛盾,成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按照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利润的指导思想,坚持用工业化的方法、市场化的机制,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组建标准上,坚持“四有”,即有健全的合作制度,规范化运作;有合作的手段,具备资金、技术等经营要素;有较大的合作规模,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有明显的合作效益,能促进农民增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松散型的,也有紧密型的;既有生产服务型的,也有产、加、销一体型的。目前,全市已建成112个“四有”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推进“三大保障”建设:形成富民安民的新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先进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富民安民。为此,我们着力完善富民安民的支撑体系,努力构建和谐宜人的新农村。

大力完善创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制度,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税收制度,落实了自主创业奖励、异地务农补贴、公益岗位补贴、小额创业贷款、职业介绍补贴、搬迁企业补贴等政策。二是拓宽农民转移就业的门路,重点抓好“六个一批”:新老企业吸纳一批、发展三产容纳一批、自主创业鼓励一批、异地务工转移一批、搬迁企业带走一批、购买岗位安置一批。三是提高农民创业就业的技能,建设培训基地,完善培训机制,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今年全市已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万人,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达到65%。

积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推行“五保一奖”制度。积极推进“社保”,加快扩大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新办企业一律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全市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到33.2万人。全面实施“地保”,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纳入保障体系的农民已达36万人。加快建立“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的办法,解决单纯务农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老年农民参保后个人不再缴费,直接按月领取养老金,全市已有40万老年农民享受这一福祉。继续完善“医保”,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两级财政资助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标准已达到每人每年30元以上。不断提高“低保”,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已提高到每月150元,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只生育一个孩子、年满50周岁的农村居民,每人每月奖励50元。同时,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建立农村救助基金,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贫困户结对,帮助因病因灾致贫农户脱贫致富。

着力加强农村生态体系建设。实施“绿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绿化造林力度,突出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建设,农村森林覆盖率提高为21%。实施村镇净化工程,突出农村水、大气环境整治,建设“地绿、天蓝、水清、居佳”的新江南人家。滨湖区将生态环境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工作,大力推进太湖生态防护林、都市特色林、休闲观光林等六个农村造林绿化建设重点,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2%。

回顾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我们体会到

首先,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建设新农村问题。在××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虽然目前农业仅占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的2.2%,但“小比例却是大问题”。从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看,难点在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从“三农”的地位作用看,农民是最广大的群体,农村是最广阔的地域,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从现实条件看,××人均GDP达到6400美元,完全有可能做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此,我们把推进农村建设作为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同时配套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行政村调整优化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关于对万户农民实施扶贫帮困工程的若干意见》、《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加快实施农村“三个集中”的意见》、《加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意见》五个文件,全面加强“三农”工作。

第二,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我们着眼于农村生产力的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社会文明进步的新风尚、生态环境友好的新面貌、依法民主管理的新体系等方面的内容,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2005年、2007年、2010年新农村建设的阶段目标,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覆盖全市的农村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九个分区规划和农村城镇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布局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等专项规划,勾画了××新农村建设的蓝图。

第三,要坚持用统筹办法,系统解决怎样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兴农之路不在农”,必须“跳出三农解决三农”,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用城乡统筹的办法建设新农村。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产业体系、政策体系、富民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五个体系建设。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在城乡同步推进了交通、供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公路建设实现所有乡镇的车辆30分钟驶上高速公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5.2%。在工农统筹方面,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两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推动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以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村工作经验总结3

2011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好势头。2012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我国的农村经济工作,我们就当前农村经济形势、发展趋势,下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等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高俊才同志。

记者:2011年,在国内外环境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好形势,其突出表现及基本经验是什么?

高俊才:2011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两大突出亮点,即粮食产量“八连增”和农民增收“八连快”。2004年以来,全国粮食产量累计增长2810亿斤,增长32.6%,八年的农民收入增速均高于6%,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速超过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出现了区域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可喜迹象。同时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村各项改革事业继续推进。目前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3亿农村学生,新型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市,7800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些年,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出现这样的好形势,主要取决于五个方面的“基本动力”。

一是政策推动。2004―2011年中央连续8年出台8个一号文件,同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的强农惠农富农资金逐年大幅度增长,其中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实际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408.6亿元,同比增长21.3%。这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积极性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城镇化带动。2011年末我国的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在城镇化的带动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三是科技导动。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在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先导作用甚至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2005―201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8%提高到53.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超过了0.5,农产品的优质化率不断提高,生物育种等生物农业相关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四是市场拉动。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互相促进,产销两旺,农产品价格不断提高。2011年,三种粮食平均每50公斤收购价格为111.3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2.4%。政府的合理调控,既保护了农民的积极性,又防止了国际市场粮价高位剧烈震荡对国内市场产生大的影响。五是农民主动。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其内生动力和主动性不断增强。一方面,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在生产上的投入能力不断增强,投入的资金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农民承包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速度在加快,农民加入专业化合作组织的比例不断上升。

记者:2011年,全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全国发展改革农经系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请您谈谈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高俊才:第一,继续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按照中央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年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1930亿元,占全委年度投资总额的50.4%,其中由农经司负责具体安排下达的农林水利生态建设中央投资1117亿元,占29.2%。在投入重点上,一是切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继续加大了对江河治理、骨干水源、水土保持等重点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审批和建设了一批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二是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重点支持田间工程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等建设。三是继续加快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建设。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200亿元,解决60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农村沼气中央投资43亿元,安排中央投资64亿元用于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安排中央投资34亿元支持国有垦区危房改造,继续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支持农村小水电建设。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累计安排下达林业生态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131亿元,重点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完成造林面积9555万亩,深入推进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支持建设草原围栏6700万亩,补播改良重度退化草原2188万亩。

第二,积极落实抗旱救灾和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各项措施。2011年全国连续发生了三次大范围的干旱过程,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落实国务院的有关部署,参与研究提出抗旱促春管保丰收的多项政策措施。提前安排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63亿元,用于受旱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支持东北地区水稻育秧大棚建设;认真落实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强督导,促进粮食增产;进一步加大对生猪生产的投入力度,全年安排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改造中央投资25亿元;组织编制《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积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和管理。

第三,参与制定涉农重大政策措施,研究农村经济领域重大问题。一是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参与起草《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防止市场供给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等。二是按照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对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向国务院提出了报告。组织开展了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专题调研,对生态建设重点区域性工程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建设思路。三是围绕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业节水、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建设、四川甘孜藏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了相关报告。四是对渔港建设问题、棉花和稻谷产业健康发展问题、天然橡胶问题、新疆游牧民定居问题、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组织开展了农产品成本收益变化专题研究工作。

第四,做好农业农村领域重大规划编制工作。一是与全国“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并报国务院批准印发了《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批复了《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和《新疆塔里木盆地防沙治沙规划》。二是编制完成了《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全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积极推进《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三是对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二期规划》、《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建设规划》等进行了审核。四是启动了全国大中型水库建设“十二五”规划、京津风沙源工程二期规划、奶业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的修编工作。

第五,深入做好水库移民政策协调工作。一是采用多种方式督促地方落实好《关于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推动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加大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投入机制。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工作的通知》,落实中央专项补助经费,指导地方建立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监测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后期扶持的配套政策体系。三是会同有关部门赴多个省份实地调研,研究从政策层面解决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信访突出问题,协调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等相关工作。四是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创新移民安置方式、水利水电工程与其他工程征地补偿及相关税费标准差异等问题的研究。

记者: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对于巩固和扩大宏观调控成果,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非常重大。请您谈谈2012年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有哪些具体任务?

高俊才:我们要结合部门职能,以务实创新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第一,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一是粮食“八连增”之后,如何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群众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问题。特别是面对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和比较效益偏低的情况,如何完善保障我国农产品稳定供给的政策体系。二是按照统筹城乡和“三化同步”的要求,从哪些方面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哪些方面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度,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 等。三是如何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四是如何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考虑生态与生活、生产的关系,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农林产品供给。五是如何提高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包括协调整合多渠道的资金、深化改革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提高农民在小型民生工程中的参与度等。六是在耕地征收补偿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调整过程中,如何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使移民搬迁后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更好地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第二,继续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保障城乡防洪和供水安全。加快大型灌区改造与建设、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步伐,多渠道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强化农业节水,不断完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建设一批支撑国家重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要保持在16亿亩以上。实施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加强优势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支持重点蔬菜基地建设,落实油料、生猪、奶业和蔬菜流通扶持政策,保障大宗农产品供给。三是要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采取综合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统筹推进青藏高原的生态建设,组织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区域治理,在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认真总结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经验,逐步扩大工程县范围。继续实施西部地区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四是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气象卫星、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等续建工程,优化监测设施布局,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制度,进一步强化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快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进度,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三,进一步加强投资计划和项目管理工作。一是要高度重视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完善农口有关专项建设规划,加强项目储备,按照规划及时组织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安排的科学性。二是要严格管理程序。大中型项目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小而广”项目要创新管理机制,按要求简化管理程序,特别是到村到户的民生项目,要把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管权作为衡量项目管理优劣的前置条件。三是积极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加强有关部门的工作沟通和信息共享,从中央和地方多个层次积极推进政府支农资金整合。坚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使用各渠道支农资金。四是切实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监管,妥善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密切踊跃分析农村经济形势。今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定要加强形势分析工作,及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建议。要加强农情定期上报工作,加强基层调查研究,继续做好形势分析和动态监测工作,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提出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

第五,做好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商与配合。发展改革系统的农村经济工作,离不开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大力支持。只有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今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差距,进一步加强全国发展改革系统的纵向联动以及与有关部门的横向联动,共同推进“三农”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发展改革农经系统自身建设,大力推进“三个转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勤政、廉政、优政,为“三农”贡献更大力量。

记者: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有哪些新思路?

高俊才: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必须提高对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以此指导各项工作。

第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以更加宽阔的视野谋划“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要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力度,加快建立城乡平等、双赢的要素交换关系。近年来对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调研显示,五个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趋势,农村资源的资本化趋势,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趋势,农业功能的多元化趋势及城乡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我们要根据城乡关系变化的新趋势,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拓宽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第二,顺应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趋势,完善“三农”政策体系。一是顺应全球化趋势,合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3万亿美元,按照外汇储备“有偿使用、境外使用”的原则,可以进口国内需要的农产品和支持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搞农业开发,有利于解决我国的供求缺口,也可以增加全球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平抑价格,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起到间接作用。二是顺应市场化趋势,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要积极研究借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俄罗斯对农业的财政和信贷支持等方面的经验,完善我国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启动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同时要综合利用法律、行政手段加大对农户和企业的支持与服务,使农产品价格既合理上涨,又不大涨大跌。三是顺应信息化趋势,加强对“三农”的信息服务,改进农村社会管理。

第三,多措并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是科研与推广相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我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53.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要更加重视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智力投资,当前尤其要注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和对农民的培训工作。要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二是统分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今后要不断创新统分结合的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统一经营的重要形式,农业科技合作也出现了一些好的典型。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政策,坚持土地流转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三个不得”,即土地流转不得改变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三是设施建设与设备购置相结合,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我国农业对灌溉的依赖程度高,但农田水利工程配套不完善和老化失修等问题很普遍,要多渠道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超过城镇,农村青壮年劳力转移到城镇就业的趋势不可逆转,未来的农业生产越来越需要机械化。今后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记者:谢谢高司长接受我刊的采访。

高俊才:谢谢!

上一篇:物理教学尝试研究论文下一篇:学校工作经验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