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及启示(推荐12篇)
作者:苏聪聪 2015-09-25 11:54 关键词: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经验启示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在规划建设的同时要改变农民生活及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歩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取得的成果。当前国外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主要侧重于建设路径、建设经验、建设特点、建设措施、建设启示等方面的研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设计更宜居的居住社区。本文以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为研究主体,在对国外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究新型农村社区的深层次问题,以期推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实践经验
1.欧美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1)德国的城乡等值化。为了改变农村凋敝的状况,二战后巴伐利亚州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等方式对农村进行建设,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乡差别大等问题,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这种发展方式逐渐在德国全国范围内推广,之后被欧盟等国家陆续效仿。直到本世纪,德国依然推行整体协调、均衡的城乡发展模式,无论是大中型城市还是规模较小的城镇甚至边远的村庄,都同样拥有着宜人的环境、通达的交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接近自然的生活品质使德国的村庄拥有现代城市所无法比拟的独特魅力。
(2)英国的村镇建设。上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建设中心村,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民居环境等。通过大量投资,农村居住环境得到优化,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同时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实践与政策脱节、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之后英国的村镇规划变“发展规划”为“结构规划”,改变单一中心村建设模式,制定多样化的政策,限制中心村建设,有条件的发展集镇,通过以镇带乡、以乡促镇的农村发展规划政策,促进城乡共同的发展。
(3)法国的新农村建设。法国的新农村建设注重“质”与“量”的同步提高,更注重结合本地的地域特色。一方面通过建设控制中心镇、村的数量,另一方面强调提高村镇生活环境质量和经济综合水平。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视村民、镇民的参与,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广泛听取民众的规划建议。
(4)美国的生态村建设。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开始进行农村的合理建设,例如:完善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推动“生态村”建设工程等方面。美国政府进行的“生态村”建设,不仅重视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发展,而且重视恢复自然与人类生活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即对土壤肥力、环境、水、火、空气的保护。
(5)其他欧洲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目前,欧洲大多数国家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己经完成,并且进入了城镇化后期的调整和完善阶段。这个阶段,各国更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村土地整治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进行自然景观的恢复与设计。在北欧、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的农区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区,更成为国民和国外游客休闲度假、游览观光的圣地。同时,通过农区特色景观的展示,来表现自己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明。
2.亚洲国家与地区的经验
(1)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上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发起了“新农村”建设运动,开发、实施了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以政府支出、农民自主开发和项目带动为纽带,形成农民和当地政府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局面。韩国的“新农村运动”经历的五个阶段:①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目标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例如:改善屋顶、厕所、厨房、围墙、公路、改良作物和畜禽品种。②扩散建设阶段:目标是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改建生产公共设施、供水设施和文娱设施,新建农村社区,发展多种经营方式。③充实和提高阶段:重点是鼓励发展畜牧业、特产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小区建设。④国民自发阶段:目标是调整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运动的政策和措施,建立村民间的新农村运动组织,继续推广新农村运动的各项政策。⑤自我发展阶段:重点是政府倡导新农村运动社区自觉抵制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致力于国民社会道德建设、集体意识教育和民主法制建设。
(2)日本的造村运动。在日本农村改造和建设过程中,最具知名度的是1979年日本政府倡导的“一村一品”运动。该运动要求一个地区(县、乡、村)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发展一种或几种特色的拳头产品、旅游项目、文化特色项目等。日本政府开展造村运动的目的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目标,后来造村运动的内容扩展到景观环境的改善、文化遗存的保护、基础建设的建设、公共福利事业等整个生活领域,造村运动也由农村扩展到城市,从而变成了全民运动。
二、国外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并不能照搬上述国家的某种模式,但无论是作为先行发达国家农村社区建设主流的英国,还是新兴工业国家日、韩的农村社区建设,都是围绕“三农”问题而展开的,它们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地区城镇化方面的几个共同点值得我们学习。
1.推动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是根本
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社区建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振兴和建设农村社区的动力和活力。目前,我国推行的“一村一品”工程以及各项土地整理政策,也是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动力
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每一个国家稳定、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提出的“工业向园区集中”策略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部门的就业提供岗位。
3.公共服务设施及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虽然各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农村社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很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和各项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也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和健全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新型社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4.社区建设坚持循序渐进模式
农村社区的规划与建设是一项复杂与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社区规划与建设的推进也需要时间。因此,我国的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与建设要学习日、韩的经验,采取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发展。
5.强调公众参与
社区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最终实现居民自主发展。由于我国政策限制、人员素质等原因,还不能完全做到农民积极参与,但是政府应加强引导,努力创造公众参与的机会,培养公众参与的意识。
6.保护乡村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欧美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1. 德国的城乡等值化
为了改变农村凋敝的状况,二战后巴伐利亚州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等方式对农村进行建设,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乡差别大等问题,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这种发展方式逐渐在德国全国范围内推广,之后被欧盟等国家陆续效仿。直到本世纪,德国依然推行整体协调、均衡的城乡发展模式,无论是大中型城市还是规模较小的城镇甚至边远的村庄,都同样拥有着宜人的环境、通达的交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接近自然的生活品质使德国的村庄拥有现代城市所无法比拟的独特魅力。
2. 英国的村镇建设
上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建设中心村,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民居环境等。通过大量投资,农村居住环境得到优化,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同时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实践与政策脱节、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之后英国的村镇规划变“发展规划”为“结构规划”,改变单一中心村建设模式,制定多样化的政策,限制中心村建设,有条件的发展集镇,通过以镇带乡、以乡促镇的农村发展规划政策,促进城乡共同的发展。
3. 法国的新农村建设
法国的新农村建设注重“质”与“量”的同步提高,更注重结合本地的地域特色。一方面通过建设控制中心镇、村的数量,另一方面强调提高村镇生活环境质量和经济综合水平。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视村民、镇民的参与,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广泛听取民众的规划建议。
4. 美国的生态村建设
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开始进行农村的合理建设,例如:完善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推动“生态村”建设工程等方面。美国政府进行的“生态村”建设,不仅重视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发展,而且重视恢复自然与人类生活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即对土壤肥力、环境、水、火、空气的保护。
5. 其他欧洲国家
目前,欧洲大多数国家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己经完成,并且进入了城镇化后期的调整和完善阶段。这个阶段,各国更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村土地整治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进行自然景观的恢复与设计。在北欧、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的农区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区,更成为国民和国外游客休闲度假、游览观光的圣地。同时,通过农区特色景观的展示,来表现自己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明。
(二)亚洲国家与地区的经验
1. 韩国的“新农村运动”
上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发起了“新农村”建设运动,开发、实施了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以政府支出、农民自主开发和项目带动为纽带,形成农民和当地政府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局面。韩国的“新农村运动”经历的五个阶段:(1)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目标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例如改善屋顶、厕所、厨房、围墙、公路、改良作物和畜禽品种。(2)扩散建设阶段:目标是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改建生产公共设施、供水设施和文娱设施,新建农村社区,发展多种经营方式。(3)充实和提高阶段:重点是鼓励发展畜牧业、特产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小区建设。(4)国民自发阶段:目标是调整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运动的政策和措施,建立村民间的新农村运动组织,继续推广新农村运动的各项政策。(5)自我发展阶段:重点是政府倡导新农村运动社区自觉抵制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致力于国民社会道德建设、集体意识教育和民主法制建设。
2. 日本的造村运动
在日本农村改造和建设过程中,最具知名度的是1979年日本政府倡导的“一村一品”运动。该运动要求一个地区(县、乡、村)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发展一种或几种特色的拳头产品、旅游项目、文化特色项目等。日本政府开展造村运动的目的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目标,后来造村运动的内容扩展到景观环境的改善、文化遗存的保护、基础建设的建设、公共福利事业等整个生活领域,造村运动也由农村扩展到城市,从而变成了全民运动。
二、国外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并不能照搬上述国家的某种模式,但无论是作为先行发达国家农村社区建设主流的英国,还是新兴工业国家日、韩的农村社区建设,都是围绕“三农”问题而展开的,它们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地区城镇化方面的几个共同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推动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是根本
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社区建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振兴和建设农村社区的动力和活力。目前,我国推行的“一村一品”工程以及各项土地整理政策,也是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动力
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每一个国家稳定、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提出的“工业向园区集中”策略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部门的就业提供岗位。
(三)公共服务设施及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虽然各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农村社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很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和各项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也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和健全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新型社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四)社区建设坚持循序渐进模式
农村社区的规划与建设是一项复杂与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社区规划与建设的推进也需要时间。因此,我国的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与建设要学习日、韩的经验,采取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发展。
(五)强调公众参与
社区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最终实现居民自主发展。由于我国政策限制、人员素质等原因,还不能完全做到农民积极参与,但是政府应加强引导,努力创造公众参与的机会,培养公众参与的意识。
(六)保护乡村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工业化迅速推进造成的农村特色消失、农村环境破坏等问题已成国家必须重视问题。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规划和建设农村社区,有效地保护乡村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是毋庸置疑的目标和原则。
关键词:大学文化;内涵;经验;启示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何为文化?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他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大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亦具有不同的内涵。狭义论者认为,大学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开展学校教育所短缺的艺术教育及各种文化活动。广义论者认为,大学文化是学校的总体文化,是人们创造的,以特定主体为载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所探讨的即是广义上的大学文化。
二、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经验
(一)重视现代大学理念的培育
大学理念能够体现教育目的,反映教育规律,造就大学精神。大学重视理念教育是西方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特点。几个世纪以来,哈佛始终将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其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但更要与真理为友”,就是学校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大学精神的真实写照;剑桥大学在校训“剑桥——求职学习的理想之地”的指导下,强调文化融合和学术自由,剑桥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它与整个剑桥镇融为一体,学校的每一处建筑都向整个英国社会开放,正是其文化的开放性和融合性,使剑桥成为学术自由的圣地;耶鲁大学以“真理和光明”作为其校训,在明确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立自由、知识至上的传统。
(二)重视完善管理制度及方法
纵观西方大学文化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世界名校大都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民主科学的管理方法。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哈佛实行学校自治、校友会民主选举校长的制度,在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的融洽氛围下,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也在生机勃勃地展开;耶鲁大学实行教授治校制度,学校的董事会并不具体参与校务管理,而是由教授组成教授会,具体管理校园的大小事务;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实行的是学院制和导师制,行政管理制度非常松散,学院与“中央”大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联邦制,学院是独立的、自我管理的自治团体,仅通过导师制与学校连结。这些学校管理制度的严密与完善,避免了管理中的混亂,保障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重视物质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国外大学普遍重视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校园环境,这是名校在物质文化上区别于一般大学的重要特征。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是建在古朴典雅的小镇上的高等学府,校园的建筑风格按照中世纪庭院式格局设计,这种四合院式的和谐之美,无不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耶鲁大学有着极具吸引力的全球化教育环境:一座座以巨大石块砌成、尖顶直刺蓝天的钟楼和高塔带有深深的宗教色彩烙印,加上间或从教堂里飘来的钟声,给行走在校园中的人一种神圣、高雅和宁静的感觉。另外,西方大学的景观文化建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开放性。国外大学的大门两侧一般是没有围墙的,取而代之的是学校的一些实体建筑,大门与建筑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如美国、荷兰、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都会向社会开放,与社会交错融合,甚至有些高校被社区分割成不同的区域,体现出西方大学开放性、亲民性的特征。
三、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重塑大学精神
我国各高校要在继承自己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大学经验,建立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一是要重视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培养。学校领导层不应因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持久性特征而忽视其发展,相反,要以足够的信心、耐心和胆识,来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特色精神文化。二是要积极倡导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内核,是重塑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因此大学应该积极探索学术能够自由进行的有效区域,给学术以充分的自由和空间,使大学精神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得到重塑。
(二)积极促进有效管理机制的设计和改革
大学制度的设计和改革,必须与大学的办学理念相一致。通过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精神转化为物质。大学制度的设计和改革应该体现民主治校的理念,体现教育的本质规律,保障学校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新时期,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方大学先进的管理体制,在保证党对高校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运行模式,坚决发挥校长的行政核心作用,继承和创新办学理念,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体制。
(三)加强特色大学环境文化建设
鉴于国外知名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经验,我国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要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建设:一是要重视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建设。景观的建设,不仅要与校园总体规划紧密结合,还要综合考虑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达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二是要加强大学文化载体的建设。完善校报、广播站、电视台、宣传栏等宣传大学精神和理念的诸多手段,加强文化载体的建设。这些文化载体对于传承大学精神,营造文化氛围的作用是巨大的,学校师生在接受信息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总之,西方知名大学,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对于我国的大学环境文化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泰勒著,连树生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吴修艺.中国文化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石峰岗.论校园文化及其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1989(10).
4.姜文闵.哈佛大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蔡劲松.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统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6.王智平,李建民.大学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中共调兵山市委 调兵山市人民政府(2012年8月1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近年来,调兵山市委、市政府按照《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工作,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于2011年7月通过民政部验收,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近年来,调兵山市委、市政府将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一是加强领导。成立市、镇(街)、村三级农村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两委”主办、社会共建、村民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明确目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实施三步走:第一步,从2007年9月开始,确定3个村先行试点;第二步,从2008年6月开始,在全市普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到2009
年底,60%的村完成农村社区建设;第三步,到2010年底,全市34个村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全部达到建设标准。三是强化督查。由督查考评办、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督查组,不定期对各镇(街)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行督查。市人大、市政协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夯实基础,突破瓶颈,着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以“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基础保障工作”为突破口,突出抓好“四个一”:一是打造一个平台,即抓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累计投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资金1751.8万元,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8433平方米,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了“五室、二市、一场地”。其中,室外文体活动广场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二是培育一批队伍,即着重抓好基层干部、专业服务人员和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目前,全市34个村、152名村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5.7%,平均年龄45.9岁;对辖区内有一技之长、热爱社区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按技能和岗位需求安排上岗;面向全市招募6000多名农村社区志愿者,促进了志愿者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三是健全一套机制,即以“共建”为核心的农村社区建设新机制。成立了共建活动领导小组,由市领导定点包扶各村,市直机关80多个部门与各村结对共建,几年来,帮助农村公益事业投入1200多万元,捐款、捐物累计达60多万元,扶贫帮困50多万元。以开展“法律政策、实用技术、2
文明新风、文体活动、健康教育、公共服务”六进农村社区活动为抓手,营造全社会共建的良好氛围。四是提供一个保障,即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经费落实。凡涉及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各种行政审批费用,市政府全部予以减免;村干部工资实行市、镇(街)两级统筹发放;每年都安排资金用于农村社区建设。特别是2010年,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拨付80万元给农村社区建设先进村。
三、创新举措,完善功能,提升农村社区服务水平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我们注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突出在“五个促进”上做文章。一是促进“管理民主”。在各村设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志愿者服务站,发动广大农民参与服务工作。成立各村党员议事会,构建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经常组织党员干部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为抓手,提升了村民自治水平。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几年来,全市举办岗位培训12期,培训人员600多人次;举办各类种植、养殖培训班60期,培训人员5100多人次。通过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受益群众达2280多户,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2011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700元。三是促进“乡风文明”。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法律与我同行、争做现代文明市民”等社会宣传活动,转变社区群众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促进“治 3
安良好”。在全市34个村设立社区警务室,警务室与村治安保卫委员会、民事调解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四轮联动”。截止目前,全市组建治安联防队42个,建立“治安中心户”1500户,群众参与率达90%以上。我市连续八年获得辽宁省平安市荣誉称号,并成功进入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行列。五是促进“生活安康”。依托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并为65岁老人建立了慢性病档案。组织医疗小组开展上门义诊、慢性病家访、健康教育等活动,形成了覆盖广泛的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广农村养老保险,为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老复员军人办理了农合医保,农民看病就医得到保障。
各位领导、同志们,虽然我市在农村社区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力度,统筹城乡社区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城乡社区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建设更加幸福美好新铁岭做出应有的贡献!
“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工作推进情况
2011年,按照河南省、郑州市关于加快推进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工作要求,规划局通过统筹规划、认真谋划、潜力挖掘、采取措施、多方努力,使新型农村社区、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近几年来,我市先后投资20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在完成23个村庄综合改造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重点打造了贾峪镇洞林湖五村联建、崔庙镇郑岗村村、广武镇唐垌村等七个新型农村社区。其中,以“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外资注入、群众参与、专家顾问”的五村联建洞林湖生态城建设被有关专家和学者誉为新型农村社区及村改居建设的“荥阳模式”。
(二)“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精神,有效落实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规划,实施“合村并城、合村并镇”的具体工作要求,依据已编制的宜居生态城总体规划和正在编制的宜居健康城总体规划,我市需要实施合村并城村庄有39个,共涉及索河办、城关乡、乔楼镇、崔庙镇、豫龙镇等5个乡镇,266个村组,14787户,其中宜居生态城规 1
划区内实施合村并城的村庄29个,包括崔庙镇11个村庄、乔楼镇9个村庄、城关乡9个村庄;宜居健康城起步区内实施合村并城村庄10个,包括豫龙镇8个村庄、乔楼镇2个村庄;需要实施合村并镇的村庄36个,涉及城关乡、高村乡、广武镇、贾峪镇、王村镇、汜水镇、高山镇、崔庙镇、刘河镇等乡镇。
为加快推进“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工作,按照在镇总体规划区内的,要按照城市标准直接一步到位进行城中村改造;临近城区、镇区,要将其纳入城区、镇区;不能纳入城区、镇区的村组,要选择易与城市接轨的地区建立新型城镇社区,社区的建设要按照高标准的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的工作要求,通过调研座谈、多次征求意见等环节,初步确定“合村并城、合村并镇”规划工作方案,将38个合村并城村庄,规划合并为18个新型社区,将33个合村并镇村庄,规划合并为13个新型社区。
二、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拆迁难。村庄改造首先要碰到的是大规模拆迁安置,这是这项工作最为棘手的头等难事。由于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拆迁协调队伍,在拆旧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群体性上访问题,严重影响了村庄改造进展和社会稳定性。
(二)建设用地指标缺乏。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合村并城、合村并镇村庄的土地为集体土地,实施村庄改造要先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由于土地上报审批的时间太长,按照先拆后
建、先建安置房的原则,受土地指标的制约,村民安置用房无法先期开工建设。
(三)宣传不到位,村民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意识淡薄。由于各乡镇缺乏对“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后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村民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村改居认识不清,不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其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优越条件,对实施“合村并城、合村并镇”有抵触情绪。
三、意见和建议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合村并城、合村并镇是一项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工程,要取得成效必须投入大量人力,需要市、乡镇(办)倾注主要精力,对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二合”工作是难得的机遇,下一步工作要从几个方面切实做起:
(一)建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建议市政府成立拆迁协调工作指挥部,全面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三合”工程的改造、拆迁安置等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成立改造开发建设指挥部,建立健全专门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三到位,具体负责辖区内各城中村改造的组织实施工作;三是市政府把村庄改造项目纳入市级领导包村重点工程,各乡镇(街道办)要落实改造领导包村责任制,健全“一个改造项目,一名市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套工作班子,一套实施方案”的工作机制,明确包村领导,制定工作方案,狠抓工作落实。
(二)精心组织,责任落实。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进一步加大村庄改造工作力度,制定辖区内村庄改造计划,列出工作推进时间节点,按照 “一村一案”的原则,通过强化举措,大胆尝试等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拆迁改造工作。按照改造计划,凡列入改造计划的村庄,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签订责任目标书,加大对其违法、违规建设现象的查处力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杜绝违法违规建设现象的发生。
(三)制定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落实省、市、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村庄改造有关优惠政策,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商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改变招商方式,主动出击,吸引更多的开发企业、更多的资本向村庄改造项目聚集。
(四)出台集体土地利用的相关政策,落实建设用地指标。建议上级政府协调上级相关部们在土地用地指标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荥阳市城乡规划局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城市规划行政管理职能也要作相应的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日趋复杂的城市管理的需要和挑战.分析国外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探讨我国公众参与的`实现途径,以促进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作 者:吴茜 韩忠勇 Wu XI Han Zhongyong 作者单位:吴茜,Wu XI(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政治学教研室,福建,厦门,361005)
韩忠勇,Han Zhongyong(厦门建筑设计院,福建,厦门,361005)
1 国外水利风景资源规划的历程
水利风景资源是指以水体及水利工程环境为依托,具备较好的旅游开发价值的风景资源,即水体及水利工程的周边环境。水利风景资源规划经历了水利风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思想形成、水利风景资源保护与恢复水域景观自然状态、水利风景资源综合开发与规划3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1. 1 水利风景资源保护和利用思想形成时期
水利风景资源保护和利用思想最早始于美国。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自然主义者约翰·缪尔就极力推崇对水域风景资源的保护理念,保护和限制水域的开发,促成了美国国家公园制度的建立。1933年成立了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从1947年开始就提出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并同时制订并实施环保旅游规划。1965年美国制定的《联邦水资源工程旅游法案》规定,在调查和规划任何联邦的水资源工程中,如能提供野外旅游、鱼类和野生动物增殖的机会,应给予充分地考虑,并按此目标进行修建、经营和维修[1]。
美国和前苏联都有很大一部分的休疗养所和旅游娱乐区依托江河湖海及水库而建。美国的胡佛大坝和田纳西流域水电群,依托水利工程而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批世界各地的观光旅游者,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及间接的经济效益。
日本很早就认识到结合水利工程开展旅游的可行性。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流传“水库建成,游人来临”的说法。他们在修建水库时就结合旅游规划,有的设置野营地、滑雪场、植物园、垂钓场等,有的辟为国立、郡立、县立或地方公园。在水利工程的周边环境安排游憩休息设施,成为人们所喜爱的滨水旅游场所[2]。日本1956年为拦截北阿尔卑斯山溶雪水流入的黑部川激流而建造的黑部水库( 图1) ,大片水色变幻的湖水与3 km高山连绵的立山连峰共同打造出美丽的水利风景,成为享誉世界的水利旅游风景区[3]。
正是在这一时期,人们逐步认识到水利风景开发利用的价值,结合水利工程建设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事业和景区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兴起,以水库、大坝、江河湖海为代表的水利风景旅游逐渐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1. 2 保护与恢复水域景观自然状态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推进带来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水体环境污染造成了严重后果,大片城乡水域经历了污染的阵痛; 另一方面很多水利工程的上马建设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公众与学者的极大关注。鉴于此,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法规,有些水库修建因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而受到限制,有些大坝因生态系统恢复需要而被拆除。国家将修建水利工程的重心转移到营造良好的库区生态环境,推动水利风景旅游活动和景观建设[4,5]。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提出并实施了庞大的水域景观生态恢复计划; 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纷纷反思河流整治工程给大自然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的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 英国的河道治理推崇和采用了“接近自然”的非工程护岸护坡设计技术; 荷兰强调“给河流以空间”的理念,注重河流生态修复与防洪堤相结合。为了使河流治理成果得到维持和巩固,许多国家的水域及其附近地区的工业产业逐步转型,被休闲旅游业替代。
1. 3 水利风景资源综合开发与规划时期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概念,并提出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新目标,标志着水利风景资源管理进入综合开发与规划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提倡“人与水和谐共处”和“可持续水发展战略”的理念,把水资源的节约、水环境的保护、恢复良好生态等方面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促使水利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更加高效、科学。有些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山清水秀、雄奇险峻的山河峡谷之中,充分利用其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开展游憩、观光、娱乐活动,达到合理开发水利风景资源的目的。许多知名水利工程结合水利风景资源规划建设成为旅游胜地[6]。
1997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查尔斯·瓦尔海德姆策划并组织的景观都市主义研讨会,展示了多个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水利基础设施设计方案,从奥姆斯特德组织设计的波士顿蓝宝石项目到詹姆斯·科纳设计的绿港码头项目、哈格里夫斯事务所设计的瓜德鲁佩河项目等。这次大会探讨了对待水利基础设施的新态度,远远超越了技术层面的考虑,提倡模糊学科界限、创造多样性的景观,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与场所和环境的联系以及文化关联等问题都纳入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7]。
2 国外水利风景资源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国外对于水利风景资源利用规划在管理体制建立、规划理论研究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促进了水利风景资源开发进程,涌现了不少成功的实践案例。
2. 1 水利风景资源规划管理体制
随着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对资源、环境协调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各国对水利风景的认识不断转变,水利风景资源管理的内容和实践不断地丰富和扩展。英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在经历了水污染带来的危害之后,十分重视水域景观保护工作,纷纷成立水环境保护机构,或提高其级别,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美国、前苏联、加拿大、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则多采用跨流域机构对水利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与开发,一方面确保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并配套相关的技术措施及管理体系。
美国国会1933年通过了《田纳西河流域法案》,专门设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负责生态河流治理工程。法国政府于1933年成立了法国国立罗讷河公司,负责建设、开发和管理罗讷河的综合整治工程,提出生态整治河道的理念,在工程建设中十分注重环境问题和水上观光业的开发[8,9]。
2. 2 水利风景资源规划理论
德国学者Seifert在1938年首先提出“亲河川整治”的概念,他指出工程设施首先要具备河流传统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他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的美学成分。亲河川工程既经济实用又可保持自然景观,使人类从工程技术进步到工程艺术、从实用价值进步到美学价值[10]。
1969年,美国学者伊恩·伦诺克斯· 麦克哈格[11]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阐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采用生态学理论实现设计与自然的有机结合的思想和方法,为在区域规划中合理利用自然风景做出了科学指导。
1998年,美国景观设计大师约翰·O·西蒙兹[12]在其所著《景观设计学》中指出,水体是地球上最美的风景,内陆和边远地区的水体可以利用为公园用地或开放空间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被重新发现并赋予特色。他还提出凡有水体存在之处,就要进行保护。保护工作不仅包括向公众开放的水体,还包括流域、天然池塘、沼泽地、冲积平原、提供食物的河流和沿岸的绿色植被; 需要保护的还有海岸湿地、陆上沙丘、沙坝或海中礁石等。在一个有水文联系区域的场地规划中,应首先考虑不破坏自然条件,并加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2002年,日本土木学会主编的《滨水景观设计》一书中指出,滨水景观开发应根据景观类型、水体及土地关系特征、社会需求及环境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游憩活动方式,组织功能分区,从而实现滨水土地和游憩资源的最优利用[13]。
2004年,日本河川治理中心编著了《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等系列著作,提出由于自然界水体及滨水地带分布的广度,重塑秀美山川的滨水风景建设不仅对区域层面的大地景观产生积极影响,对全局性的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4]。在《护岸设计》一书中,强调护岸的设计和施工要突出河岸的自然性,要以流水和绿化为基调,充分发挥土石、树木和植被等自然素材的作用,构建和治理护岸[15]。
2011年,美国景观设计学者伊丽莎白·莫索普在“基础设施景观”一文中,通过分析城市基础设施与景观系统之间的多样化关系,提出把基础设施作为最重要的公共景观来看待,为水利基础设施景观的利用和营造提出了一种先进的工作思路[7]。
2. 3 水利风景资源规划项目实践
2. 3. 1 美国胡佛大坝
美国1935年建成的世界著名水利工程、以水电站开发为代表的胡佛大坝( Hoover Dam) ( 图2) ,位于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交界之处的黑峡( BlackCanyon) ,是美国综合开发科罗拉多河( Colorado) 水资源的一项关键性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大坝是美国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现代土木工程七大奇迹之一,为开发和建设美国西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胡佛大坝借助水电站及环境的资源优势开发水利风景旅游,精心设计了旅游观光路线。游客们先在大坝顶部参观,远眺峡谷与沙漠景观,在游客中心通过照片、文物、艺术品及视频可以了解大坝的历史、建造者、沙漠雷暴天气的状况以及美国西南部的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气候和动植物分布特色。之后,游客可乘坐电梯向下直达大坝底部,参观壮观的发电厂房和巨大的导流洞。借助独特的水利旅游资源,胡佛大坝每年有超过500万游客前往游览,旅游收入达7亿美元[16]。
2. 3. 2 美国鲍威尔湖
鲍威尔湖( 图3) 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交界处,是由1980年建在科罗拉多河上的格伦峡谷( Glen Canyon) 水电站的大坝蓄水形成的。水库建成蓄水后,整个湖区成为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最受欢迎的旅游区( Glen Canyon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GLCA) 。由于美国西南部十分缺少亲水游憩资源,这就大大提高了GLCA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利用率。管理方利用湖区资源组织各种游览活动,开辟相应的旅游设施提供服务。游客活动主要集中在侧峡谷湖附近,旅游住宿则是在船屋上,侧峡谷湖形成一定规模的船屋区。GLCA每年有200万 ~ 300万的游客来访,娱乐性游船和钓鱼活动给当地带来305亿美元的收入。格伦峡谷游船观光延伸至下游的大峡谷国家公园,成为重要的娱乐项目。在鲍威尔湖蓄水20年后,大峡谷漂流活动规模急剧扩大。此外,野营、游泳、摩托艇、直升飞机等活动也深受游人喜爱。目前格伦峡谷和大峡谷旅游活动及游客带来的经济收入差不多等于或可能超过了格伦峡谷水利枢纽发电的收入[7]。
2. 3. 3 荷兰防洪堤项目
荷兰泽兰地区( Zeeland) 1985年建成的防洪堤( 图4) 项目是为了防止北海历史上灾难性洪水的再次出现而建设的,它是由16个宏大堤坝所组成的整体防洪体系。防洪堤的修建对海口生态环境和附近渔业生产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堤坝的景观环境是由荷兰著名景观设计事务所West 8担纲设计的,创造了一处具有生态价值的大地艺术作品: 在堤坝上覆盖了一层来自附近养殖场废弃的蚌壳,并运用黑白相间的蚌壳布置成有韵律的图案,形成黑白相间的条带或棋盘方格; 同时,该场地成为为吸引深色和浅色海鸟的觅食地( 深色的海鸟被深色的贝壳所吸引,而浅色的海鸟则被浅色的贝壳所吸引) ,使这片废弃垃圾场成为海鸟繁衍生息的场所,若干年后贝壳层景观会逐渐褪去,一片自然沙丘将呈现出来。该项目更主要的是确立生态恢复的目标,通过大地特殊的表皮材料和布置,使之不仅具有纯感性的视觉吸引,也成为一个生态保护圈。这种设计对环境的微小干预并不影响这块土地的生态恢复过程,很好地诠释了生态过程与水利景观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7]。
3 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国外水利风景资源规划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多元化的游憩开发功能目标,注重水利工程环境的生态恢复,建立了高效合理的水利风景旅游管理体制等。这些特点对我国的水利风景资源规划具有普遍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a. 水利风景资源规划应结合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多学科汲取规划思想,要有高瞻远瞩的意识,规划立足点要高,从整体流域和区域的全局观出发,处理好工程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用于指导水利风景资源的规划利用。
b. 水利风景资源规划应结合水资源的保护规划,考虑多元功能目标,兼顾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灌溉、发电、供水、围垦、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各项功能,同时发挥观光游憩、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和美化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效益。
c. 由于水利风景资源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地位,对其进行开发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工程后期修复,将工程开发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水工设施的安全性,防洪抗旱及供水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水域和滨水土地的开发强度等问题,不仅关系到水利风景资源的命运,也关系到国家和地方及相关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
d. 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跨流域水环境保护机构和水利风景旅游管理体制很有必要。目标是对水利风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与开发,一方面确保风景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注重水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加强水利风景资源规划的管理。结合旅游目的的水利风景资源规划,应充分考虑环境容量规模预测,娱乐项目的选择、旅游线路设计以及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选址等; 并配套相关的技术措施及管理体系。
4 结 语
一、政府在版权输出中的作用
由于出版业的特殊性,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少有国家在图书输出活动中完全使用市场手段。许多国家大量运用各种手段对出版业进行管理调控,大力推动出版走出国门,以提高本国出版物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诸多手段中,经济和行政手段是最为常见也是作用最为突出的。
1.通过财政补贴,建立专项基金等,鼓励出版企业对外输出
国外政府对出版物输出采取的经济调控措施主要有三种:一是项目制度,即政府拨款建立专项基金,鼓励对外输出行为;二是奖励制度,由政府提供出版奖金,奖励优秀的翻译作品和翻译人才,鼓励出版行业各个环节将本国的优秀出版物推介到其他国家;三是直接的财政补贴,主要是鼓励本国出版单位与外国出版业建立交流关系,提供资金供出版行业举办和参加各种国际书展等。
以英国为例。英国政府对图书输出工作的资助主要体现在图书出口贸易方面,提供资助的政府部门包括:英国文化委员会、艺术委员会、海外贸易局、外交部、海外开发署等,资助英国图书的海外推广。具体包括举办、参加国际书展;为出版商参加国际书展提供展位补助和旅费补助;为访问图书出口国的销售代表团提供旅费和生活费补助;为负有图书进口使命的国外出版商提供资助;为开拓图书出口市场的研究提供资助等。
2.建立相关管理机构,提供有效制度规范,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成熟,其管理图书输出的一大特点是政府很少直接进行干预,政府机构中也较少设有专门负责管理的部门。虽然使用次数不多,但行政手段广为存在并在该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国家历史背景、市场发育程度、政府施政方针的不同,各国在具体管理方面又呈现出一些鲜明的、不断变化的特色。
美国政府中没有专门负责管理出版业的机构,政府仅是负责检查判定出版物是否违法。但政府中有对书刊出口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和支持作用的美国新闻署。此外,美国国会中还专门设立了登记、保护版权的机构——美国版权局和负责解决版权纠纷的机构——版税裁判所。
法国是西方国家中设有主管出版工作的政府机构的少数国家之一。该国出版业的管理机构是文化部图书阅览司,该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相关法律、分配政府补贴、鼓励本国出版机构在国际上的竞争,帮助出版商在世界各地开展业务活动,为法国图书的输出和在国外传播创造良好的条件。政府部门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法国外交部及其下设的文稿和多媒体图书馆局,该机构主要负责在国家出版资助计划的框架内支持国外出版商,并为他们获得法国图书版权提供帮助。法国国际出版署每年都要组织本国出版机构参加全世界的相关展览,同时组织国外同行参加法国的相关活动。
除了机构设置,出版法规也是重要的行政管理手段。
二、行业协会在版权输出中的作用
在国外尤其是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行业协会拥有较高的地位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出版行业协会亦是如此。目前,国外出版行业协会兼具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协调、行业管理等多种基本职能。他们紧密围绕会员需要,通过不同的服务形式,保护会员利益,在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与企业的市场随意性,协调政府、企业关系,有效配置行业、社会资源,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出版国际化浪潮的不断高涨,发达国家出版企业纷纷将行业和自身未来的经济增长点投向了国外市场,外向意识不断增强,对国际市场的介入也日益增多。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作为出版企业利益代表的出版行业协会也纷纷加强自身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功能,开始把工作重点投向国外,日渐成为出版企业海外市场开拓和权益保护的代言人。
在出版物对外输出中,国外出版行业协会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整个行业的对外交流,包括筹集资金举办和参加书展、代表出版商与外国政府和出版商进行沟通等,多数出版商协会都设有专门的国际交流部门具体负责此类事务,二是代表本国出版业维护国际出版市场秩序,如与其他国家政府协调,敦促其打击盗版,改善市场环境等;三是为本国出版商提供有关国外出版业的信息,特别是版权贸易和新技术方面的动向。
三、出版业自身在“走出去”中的作为
西方发达国家在出版物输出中取得的巨大成绩,与其出版业自身的努力分不开。
1.选择输出地区
在输出地区的选择上,大多数出版商首先考虑的是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条件、教育水平以及出版市场秩序。如英美出版商近年来对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市场的大力介入,就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已经从金融危机中有所恢复,并且对教育投入力度都比较大的缘故。此外,语言因素也是西方出版商在出版物输出时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出于语言因素的考虑,图书输出工作做得较为成功的图书商,其“走出去”工作大多起步于同语种或有类似文化背景的国家或地区。例如,有近一半的美国图书是出口到加拿大的,而近一半的英国图书则是出口到欧盟国家的。
2.选择目标市场进入方式
在目标市场确定后,发达国家的出版商注重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行业协会进行密切接触,从而绕开政策壁垒,顺利进入当地市场并与当地出版商展开公平竞争。在此仅以美国杂志进入我国市场的方式为例予以说明。为进入中国市场,美国杂志出版商采取了多种办法,主要有:一、出版中文版本。具体运作模式通常是先在香港注册一家出版公司出版该杂志的中文版本,然后通过中国图书贸易总公司以图书进口方式引进国内。二、版权合作。该手段是国际品牌杂志进入我国市场的主要方式。具体有两种模式,一是将刊物版权卖与中方某杂志社,另一种是以版权作为投资,与中方杂志合作。目前业已发生的版权合作案例绝大多数是这种模式。三、参股。杂志出版商通过资本运作,以参股的方式迂回进入中国市场。四、外围渗透。有些杂志出版商虽然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但已通过采取“外围渗透,逐步推进”的策略,发起冲锋的准备。
3.确定市场竞争方式
进入目标市场后,为迅速打开局面,实现本土化运作,他们大都或通过收购当地有品牌价值的出版公司作为跳板,或是在驻外公司内部大力推广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小心翼翼地观察当地读者的需求,用自己拥有的强大内容来满足这种需求。一本图书从书名的确定到作者的物色,从书稿的审读到字体、色彩、格式的确定,从出版时机的确定到发行推广策略的选择,都严格从当地读者的消费需求和阅读习惯的角度出发,简言之,就是“投其所好,出其所要”。
4.重视版权代理机构的作用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版权代理制度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在国际图书贸易中表现得十分活跃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美国,版权代理公司多达600余家,并已形成较大规模优势,真正成为版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不仅美国如此,即便是版权代理公司相对较少的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版权集体管理机制也十分健全。发达国家大量版权代理公司的存在,不仅有效衔接了作者一书稿编辑一出版社这一图书输出的链条,还成为版权价值战略性、系统性开发的催化剂与保障。有的还可以促成跨媒体、跨国交易,帮助版权所有人向其他行业的公司、企业转让版权的经济权利,实现版权的广度深层开发。
税收宣传是税务部门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我国长期以来一方面秉承税收宣传工作的传统,另一方面不忘合理扬弃,大胆创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税务工作各种元素的变化,税收宣传工作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机遇和挑战。许多新形势、新要求的出现,使税收宣传显现出工作疲软、前进乏力、发展迟滞的状态。从国际上看,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税收宣传方面经验丰富,成果显著,本文将通过简要介绍其宣传经验,从而得出有利于推动我国税收宣传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些启示。
一、世界各国税收宣传经验
(一)把宣传寓于服务之中
世界各国的税收宣传都把对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宣传放在首位,并着重强调“服务”,是这些国家纳税人自觉纳税的观念深入人心,征纳环境秩序良好。
1.免费提供申报表和延长工作时间。为尽可能减轻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以激励人们自觉遵守税法,不少国家的税务局除免费提供申报表外,还在某些地区延长工作时间,请税务人员就有关问题向纳税人进行详细讲解。
2.免费提供电话服务。纳税人可免费打电话到税务局,询问关于税收方面的信息,索要表格或出版物,或询问关于其个人税收账户的信息。
3.个人联系。有关资料表明,美国大约有4500万纳税人是通过纳税人服务系统与税务局联系的,税务工作人员每年都要向税务名册上的纳税人邮寄税务表格和说明。另外海年大约有700万纳税人拜访税务局的办公室,以寻求帮助。
4.志愿者计划。一些国家的税务局为了帮助那些自己不能填写报表又用不起税务代理的纳税人,发起了志愿者行动。志愿者还对老年人提供税务咨询,帮助老年人履行纳税义务,志愿者不领取任何报酬。
(二)广泛应用传播媒介
很多国家和地区税收宣传中,传播手段多样、途径广泛,这也是这些国家纳税观念深入人心的主要原因。
1.免费提供出版物。许多国家的税务局都出版“税务指南”等特殊的税务出版物。加拿大税务当局为配合实施新的商品和服务税,曾出版过近90种专门的小册子,这些出版物一般都不直接向纳税人收费。
2.利用大众媒介。许多国家都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向纳税人传播信息,如智利的报纸专门刊发税务增刊。近年来,也有的国家开始利用电子媒介向纳税人提供信息和材料。提供录像带和录音带。一些国家税务机关专门发行有关各种税收问题的录像带,并将这些录像带分发到私人录像带商店,免费提供给消费者看。墨西哥税务局还把录像带分发到地方税务分局,纳税人可以到当地税务局去看。还有的国家为视觉困难者提供录音带。
3.广告委员会。为使宣传效果达到最佳,美国请广告委员会帮助设计税务宣传方案,通过各种媒体,将“尽早填报,准确填报”等信息传给公众,从而使尽早、准确填报申报单的人数越来越多。
(三)宣传与教育紧密结合税收教育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得到重视,这种教育往往是涉及面十分广泛,且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的个人和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使税收观念深入人心。
1.媒体宣传。不少国家的税务局都利用媒体向纳税人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一些人们感兴趣的税务话题,使纳税人明白社会如何得益于各种税收,不承担公平税负的人会受到哪些惩罚等。
2.学校设立税务课程。美国有被称为“了解税”的教学计划,对14岁~18岁的中学生进行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解释征税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填写简单的纳税申报表。菲律宾对学生教育也很重视,在初中和高中加入税务课程。
3.小型企业税务研讨会。许多国家为初入商界的人制定了这一计划,主要是向他们介绍有关税收信息和提供帮助。研讨会的课程一般由税务局设计,由税务工作人员在税务局讲授,也可以由税收专家在社区学院或教育中心讲授。
4.税务诊所。美国联邦税务局每年都与商业性的电视台联系,在2月初的一个星期天,通过公共电视频道和有线电视网向全国播出“税务诊所”节目。节目中请纳税人与税务官员、会计师和律师讨论有关纳,税的话题,同时安排热线电话,邀请公众参与。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在服务中强化税收宣传。树立“以纳税人为本”的服务观念,税收服务要深入纳税人中间,诚心诚意听取纳税人意见,掌握纳税人需求,在保障纳税人需求的同事有效进行税收宣传。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从实际出发,科学简化工作程序,减少审批手续,认真落实“一站式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远程服务等。在基层成立纳税服务志愿队伍,是志愿服务成为税收宣传和税收服务中的常态。
(二)创新宣传的形式和载体。建立全国统一的税收宣传与服务免费电话,向纳税人提供税法信息,解释税收政策,接受税收咨询。多运用技术含量高的宣传载体,在有影响的广播电视栏目中开设税收固定栏目,拍摄播放电视宣传资料,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即使全面地将相关税收信息传递给没提以供宣传。进一步完善网络,推进网络宣传的“平民化”,在条件成熟时首先为大型企业和重点纳税人建立门户网站,为他们提供多种多样个性化的纳税服务。
汇报材料
一、村镇规划目标
1、总体规划及报批已完成。
2、5个中心村规划及报批已完成。
3、13个基层村规划及报批已完成。
二、村镇建设目标
1、小城镇建设:
⑴、固定资产增长率26%。
⑵、小城镇提升有序进行,投资450万元对S209、柳濮路、工贸路进行详细规划和编制工作。
⑶、城区内投资1950万元新建楼房15户,建筑面积19500平方米。
⑷、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到位。
2、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按规划设计实施,新建300户,共计面积60000平方米。
三、村镇管理目标、小城镇管理
成立了20人城建监察大队,60人组成的环卫队和保洁队,城区垃圾日产日消,镇容镇貌有很大的改观,城镇建设
按规定办理“三证一书”。
2、新农村管理
每村按200-250人配一名保洁员,村内垃圾做到日产日消。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房屋建设等按规定办理宅基证和施工许可证。
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有工作计划并建立工作台账,完成了三个社区规划编制,并开始启动。
五、农村危房改造,两批共计22户,已完成。
六、垃圾集运系统运转正常,设备车辆完好,机构规章制度
健全,正常运行。
七、获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同时获市村镇建设规划先进单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 制度 经验 启示
一、国外保障性住房的成功经验
(一)以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新加坡保障房制度
首先,政府提供住宅。新加坡政府通过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促进房屋私有化,把原来国有的房屋逐步转让给个人,同时对收入水平不同的居民采取不同政策,目前新加坡有87.6%的居民住在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里。而且,新加坡近些年着重加大以销售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渐减少以租赁为目的的公租房建设,这样就避免了因为没有产权而导致的保障房居民不爱惜房屋而造成的保障房后续管理乏力和维修资金压力过大等问题。
其次,强制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了解决退休工人和中、低收入水平居民住房问题,新加坡在1955年开始实施强制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从开始主要针对低收入水平居民,到后来对中等收入水平居民逐渐放开限制,到目前为止90%以上的居民住进了新建成的住宅楼。而且,新加坡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比较灵活,能够做到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吸收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在缴存比率上亦有不同规定,使得公积金制度在贯彻执行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能够真正使最需要保障房的居民获得具体又实在的保障收益。
再次,合理分配公有住房。新加坡在推行公有住房出售政策以后,大大提高了居民购房的积极性。为了能够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新加坡政府起初采取登记配售制度,后来实行订购制度,每季度公布房屋建设计划,欲购买的居民通过抽签订购,居民最多等待一两年就可以购买到新房。
(二)完善法律约束下的日本保障房制度
首先,日本保障房发展是建立在完善的住房消费保障法律法规之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房屋短缺严重,住房荒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大约25%的居民无房可住。为了缓解住房压力,日本从立法的角度对房屋建设数量和标准等方面问题进行规范,先后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住宅金融公库法》等。通过完善的保障房法律制度,使得日本房屋建设走向了正轨,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
其次,始终实行比较优惠的住房政策。通过给企业低息贷款来激励企业进行房地产建设;对私人住房建设采取降低税收或者免除税收政策,提高了私人住房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地方团体的作用,把社会资金吸收进来用于住房建设;组织公团进行房地产开发,政府不直接参与普通居民房屋建设,而是利用公团进行此项房地产的开发和管理。
日本住房保障政策都是围绕住房保障法展开的,最主要的三项住房保障法律是《住宅金融公库法》、《公营住宅法》和《日本住宅公团法》。日本房屋建设和供给都是以五年建设计划作为规划目标。有了法律做保障,每期五年计划都有条不紊的顺利完成。日本这种以住房保障法为中心开展的保障房建设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和学习。
(三)商品化的美国房屋消费保障模式
首先,美国了建立完善的法律来保证房屋建设、分配等方面政策的落实,重视住房立法始终是其住房保障体系的核心。美国房屋保障法律体系是比较完善的,主要有《住宅法》、《国民住宅法》等,涉及了公共住房补贴、消除贫民窟等多个方面问题。
其次,美国的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房地产的开发建设。政府和私人金融机构都经营房地产贷款业务,私人金融机构中的商业银行和抵押贷款证券化趋势明显,私人金融机构中的储蓄放款协会、信贷协会等也经营房屋抵押贷款业务。
再次,国家实行对低收入水平居民的各类补贴政策。美国在解决低收入水平居民住房问题时主要手段有:公共房屋、津贴房屋、租金津贴和廉价公屋。美国政府对廉价住房提供补贴,主要通过政府建设公共房屋和非营利机构建设廉价房屋。对中、低收入水平居民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
(四)政府主导的德国保障房制度
首先,加强公共房屋的建设和供给。德国政府集中力量进行低价房屋建设,同时从政策上支持福利性公共住房建设,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居民、或者有共同信仰的民族和宗教团体,由政府提供廉价的公共住房。
其次,对低收入水平居民采取租房补贴政策。按照房屋补贴法律、居民家庭的人口数量以及收入差异等情况给予不同人群适当的房租补贴,确保每户居民都有支付住房的能力。
再次,房屋储蓄制度。德国住房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一直很高,另外房屋银行的贷款不能在本系统内派生存款,有效抑制了短期消费需求,也缓解了通货膨胀压力。
最后,住房财政税收政策。德国政府通过税收减免和一系列鼓励措施来鼓励私人建设住房,同时对中、低收入水平居民给予适当的购房补贴。
德国由一个曾经是房荒严重的国家,发展到今天的住房供应充沛、住房金融发达和政策法律完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以明确的特定人群覆盖面为前提,完善我国现有的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
目前,在我国享受保障房的人口不足十分之一,而且,在非常有限的保障房中有一部分并没有到达中、低收入居民家庭手中,这样就使本来就有限的保障房显得更加短缺。因此,我国法律在界定国家保障房的覆盖范围时,应明确规定只有中、低收入者才有资格购买保障房,并且同时也要规定严格的关于保障房退出的法律条款。另外,我国应该尽快制定住宅法,对我国目前的住宅建设加以规范,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起一个长期的、稳定增长的保障房资金投入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对保障房的建设、分配、消费等环节加以规范,加强考核监督。
(二)创新投融资体制,为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房建设设置合理的收益保障
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的闲散资金,如果能把这部分资金吸纳过来用于保障房建设,既能使资金的拥有者得到比存银行更多的利息收入,又能使得社会闲散资金在保障房的投资建设中变成一种有效的理财手段,可谓一举两得。国家可以通过给予优惠政策,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用于保障房建设。endprint
另外,在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同时,还要把加快建设力度、完善配套设施放在首位,切实增加保障房房源的有效供应,让困难群众及早入住。同时,各地方政府要加大保障房的配套设施投入力度,做到配套设施与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交付使用,确保竣工的保障房项目及早投入使用。
(三)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制度,灵活规定公积金的缴存比率
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的缴存群体。目前在我们的城市中,还有大量的农民工等外来的中、低收入群体有强烈的保障性住房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将住房公积金的缴存群体范围扩大到这些群体,并考虑将临时流动的城市人口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信息纳入全国联网纪录,建立公民住房信息档案,使此类信息可以在全国各地随时可供各部门查询掌握。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还可根据各级地方政府所辖地区的保障房需求的实际情况,放权给地方,灵活规定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率,使得部分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多缴存,从而增加住房公积金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还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建立保障性住房储蓄账户,以促进保障房的建设和发展。
(四)采取渐进式措施,推进我国的保障房建设
首先,应该以小户型、实用性强的保障住房为主,这样可以在我们的保障房建设的起步阶段更大程度地提高保障效益,解决保障住房的刚性需求群体的燃眉之急。
其次,应减少以租为主的公共租赁住房供应比例,提高以销售为主的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比例。因为公租房主要靠租金回收,政府资金压力太大且可持续性不强;另一方面,公租房因为没有产权,容易使得居住者不爱惜房产,导致最后的维修、管理成为政府的包袱。
第三,地方政府在进行保障房建设时,还要注意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应该从建设标准上适当降低小区配置标准,比如减少车位的配置比例要求等,这样做到结果会使保障房的价格做到最低,一些中、低收入群体才会有可能买得起,也愿意积极参与购买,从而使我们的保障房建设达到应有的保障收益。
参考文献:
[1]唐黎标. 如何健全我国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之我见[J]. 中国房地产金融,2010(5):39—41
[2]何灵,郭士征. 廉租住房保障退出机制:现状、问题和对策[J]. 华东经济管理,2010(2):7—10
[3]孙淑芬. 日本、韩国住房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 财经问题研究,2011(4):103—108
[4]谢宏杰.欧美国家公共住房制度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8)32—37
一、我国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习型组织的产生顺应于人本管理的需要和知识经济的推动, 其创建工作对人的素质, 包括道德修养及工作技能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但由于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多、分布不均, 从总体上来看素质较低, 给我国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创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此外,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我国实践时间不长, 许多企业对学习型组织的了解不深入, 一些新型的学习方法和工具的普及和推广非常有限, 导致创建过程问题重重。
1. 难以正确把握创建程序。
对于国内许多企业来说, 创建学习型组织这种重大的企业转型活动, 一般来说都是由企业领导来发起和倡导, 然而, 国内企业领导机制僵化, 不论国企还是民企, 由一个或少数几个领导说了算的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际操作中要么操之过急, 成为“盲动主义”、要么谨小慎微, 成为“保守主义” (3) 。
一些领导盲目跟风, 既不对企业学习现状进行评价, 也不组织企业人员或聘请外部咨询人员对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方案进行讨论与论证, 而是无计划无组织的盲目行动。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企业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 对创建过程的僵化理解以及实施中的犹豫不决, 很可能造成创建活动迟迟不前, 员工积极性难以调动。
2. 创建方式有待改进。
组织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取和处理它认为有潜在价值的知识, 信息技术作为高效的学习工具, 能随时随地为组织成员提供学习机会, 是一种在组织中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有效手段。学习型组织的创建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 采用多种方式推动企业学习活动。一项来自江苏省的调查情况表明 (4) , 企业信息技术学习平台的建设情况及组织内的学习氛围有待改进。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3. 创建机制不完善。
机制本身的全面和灵活与否, 能够直接影响到机制管理下的各项工作的成败和直接效果。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 必须要有健全的机制。我国企业在用人标准上依然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的问题, 存在一次性充电, 一辈子放电的陈旧机制。职工对学习没有压力, 缺少动力, 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国外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经验
1. 学习内容。
(1) 由内部学习扩展为外部学习。学习不但在组织内部展开, 还逐步扩展到组织外部, 让学习成为更大系统的联系纽带和发展动力。通用公司学习的对象不断扩大, 包括通用公司部门内的学习;通用各部门之间的学习。例如, GE航空机械公司学习了GE医疗电器公司的远距离诊断技术, 应用于飞行中的发电机, 进行远距离监视;向联盟伙伴和竞争对手学习。
(2) 以客户信息为依据进行学习。以客户信息为依据进行学习, 即把客户信息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微软每天获得6000个用户咨询电话的信息资源。为了鼓励用户提意见和咨询, 在产品售出的90天内, 电话费由微软付款。因此, 它每天承受的长途电话费相当可观。之所以这样做, 就是为了要发挥用户信息这个重要的学习资源。微软还开展评选“忠诚客户”活动, 条件是保证以后都买微软的产品;向别人推荐微软的产品。微软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它想尽办法获得外部学习资源, 这是微软的秘密武器。
2. 学习理念。
(1) 倡导不断学习的理念。通用公司是一个多元化机构, 包括电气公司、资产服务公司和NBC等。这种大组织散乱的结合难免缺乏一致性, 通用公司通过倡导“好学精神”的学习理念, 使公司的多样和复杂变成了一件好事。通过共享思想, 寻求多种技术的多种运用方式。在部门间保持人员流动, 以开发新见解、拓展经验, 从而把通用的事业部结合在一起, 协调后的多样化比各部门单纯叠加更为强大。
(2) 重视人, 重视互相学习。分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外许多企业始终强调以人为本, 壳牌的管理思想是, 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 造就无数了不起的员工, 然后造就了不起的壳牌。在企业内部推崇“学习是第一竞争力”的学习理念, 培养员工诚实的工作态度和团队意识, 最终把员工培养成职业化选手, 以达到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进而提升整个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微软提出的理念是:学习是自我批评的学习, 信息反馈的学习, 交流共享的学习。
3. 学习方式。
(1) 学习方式多样化。创新学习方式, 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1992年, 摩托罗拉公司推出“六西格玛黑带”项目计划。在整个项目的学习过程中, 学员将通过项目实践活动来展示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摩托罗拉通过六西格玛黑带项目每年为公司带来的实际收益高达100万美元。微软的学习方式更是多种多样, 公司有休假会活动, 该活动每年举办一次, 主要目的是交流信息、对付难题、提高技巧和学习文件。鼓励不同部门的人员在非正式场合经常性地交流, 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午餐会。要求自己的员工首先使用自己开发的产品, 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评, 从而得到学习。
(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快捷的学习工具, 能够高效地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信息技术平台是信息时代造就学习型组织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工具。IBM的员工职业发展系统包含e-learning平台、导师制、课堂学习以及任务委派等内容, 这是公司最有特色的人力资源政策之一 (5) 。西门子为营销团队和销售人员建立了一个知识共享系统, 这些人通过知识共享所获得的结果是立竿见影的。
4. 学习制度。
(1) 适宜的效果评价机制。组织学习, 不等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状态, 需以结果为导向, 需用效果来评价。在1994年, 英国石油公司 (British Petroleum) 发起了一个称为虚拟工作组 (Virtual Teamwork) 的项目。这个项目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建立一个跨越地理和组织边界的虚拟组织, 达到将需要分享经验、技能和协同工作的雇员、承包人联结起来的目的。企业通过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明确企业节省了哪一笔开销, 在哪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等等, 很好地说明项目带来的收益。
(2) 全方位的培训机制。国外企业相当重视培训, 摩托罗拉公司拥有企业大学———摩托罗拉大学, 至今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开展业务, 为摩托罗拉公司员工和客户以及供应商提供在职培训课程以及教育和咨询服务。摩托罗拉公司规定, 每位员工每年必须要接受与工作有关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也很多样化。其中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企业文化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管理技能培训、语言培训及海外培训。
(3) 鼓励创新机制。西门子为了收集所有部门员工的创新建议, 在公司内部推行了3I管理 (Ideas、Impulses、Initiatives) 即点子、激情、积极性, 并由专职部门来进行考核和奖励。对于那些被证实能为企业带来效益提升的创意, 其提出者将获得高额奖励。尽管西门子为此付出了巨额的奖金, 但公司却因此每年削减了2.5亿欧元的成本。
三、对我国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启示
实践表明, 学习型组织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能使企业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焕发强劲的生命力, 国外企业成功的实践给我国企业的启示是:
1. 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理论, 从而引导企业成长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 特别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注重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 是人本管理最高层次的体现。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形成共同价值观、改善心智模式、培养系统思考能力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进而增强企业和员工的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2. 丰富学习内容, 创新学习形式。
以构建学习型企业为着力点, 丰富学习内容, 创新学习形式。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各种学习平台, 引导员工参与到学习中来, 丰富和创新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在提升员工学习兴趣的同时为企业实现学习型组织的目标服务。
3. 转变领导角色。
领导者需要转变角色, 从传统的管理型领导转化为学习型领导 (6) 。学习型的领导不但担任设计者的角色, 也同时是教师、教练, 还要扮演仆人。通用电器总裁韦尔奇认为领导应该是“同时作为教练、启蒙者以及问题解决者来为企业增加价值, 因为成败而接受奖励和承担责任, 而且必须持续地评价并强化本身的领导角色”。通用在克罗顿维尔建立了领导才能开发研究所, 每年有5000名领导人在这里定期研修。在韦尔奇的领导下, 通用领导层变成了一个不断创新、富有成效的领导团体。以韦尔奇为首的领导层是通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发动机。
4. 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这项漫长的过程当中, 如果没有必要的制度作保障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完善的学习制度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也是很有必要的。建立灵活适当的奖惩机制, 使学习制度与考评制度、工资福利制度、人事组织制度有效衔接, 形成科学的学习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核, 企业成员可以享受学习与工作融合的快乐, 不仅能感受到自身业绩的提高、能力的提升、个人目标的达成, 还是一种心理满足, 这样可以增强自信, 从而激励企业成员、团队持续学习欲望, 体现生命价值。此外, 还要建立培训机制, 促进员工和企业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培训, 培训的对象包括领导者、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
总之, 国外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成果, 为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注释
1[1]陈洪涛, 黎群.怎样创建学习型组织[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3 (9) :59-61
2[2]柳永祥.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的几点思考[J].航空科学技术, 2003 (3) :14-15
3[3]欧阳萍辉.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与个案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 2002:19-20
4[4]吴价宝, 卫刘洪, 任真礼.中国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企业为例[J].2009 (5) :622-627
5[5]张晋.创建学习型组织——从IBM的“蓝色之旅”想到[J].现代商业, 124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及启示】推荐阅读: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经验材料06-19
国外干部考核经验启示11-12
关于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19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09-11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07-07
国外教育给我们的启示07-25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doc05-29
美丽的新型农村作文05-28
对构建新型农村消防体系的思考10-13
新型农村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