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考察报告

2022-03-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民考察报告》,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农民考察报告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读后感

--13336075 数计柯有华

87年前,一代伟大领袖毛泽东写下了这篇著作。虽然时间离我们这一代人过于久远,但是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与目光之远大.往后的历史证明,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如果想要取得最终民主革命的胜利,必须发动广大农民阶级的力量.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是无法解救当时动荡的中国的. 1927年,正值北伐战争节节胜利期间.农民运动也轰轰烈烈的在全中国开展了起来.由广东渐渐推向全国17个省,有200多个县成立了县农民协会.915万的农民成为了协会的会员.几万万的农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出路,都个个揭竿而起,加入农民协会,将一个个土豪劣绅打倒在地,改变了几千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辛亥革命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发动起农民阶级的力量,导致最后只能向袁世凯妥协.但农民运动一旦发起,就会如同星星之火一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燃烧向全中国.

当时以湖南农民运动最为迅猛,故毛泽东将调研的对象选择在了自己的故乡湖南. 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为了这个目的,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并写了这一篇报告。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不愿意接受毛泽东的意见,而坚持自己的错误见解。他们的错误,主要是被国民党的反动潮流所吓倒,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为了迁就国民党,他们宁愿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使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读完这篇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感受:

一.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的真理。在文中毛泽东把农民分成

富农、中农、贫农,其中贫农又分赤贫、次贫,并且分析各阶层的革命性质,指出贫农是革命中坚力量。这不是没有依据的,报告给出数据与分析:据长沙的调查,乡村人口中,贫农占百分之七十,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农占百分之十。这个贫农大群众,合共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

二. “糟的很”还是“好的很”,“痞子”还是“革命先锋”,毛泽东透彻的看到了当时地主

阶级会对农民当家的不满。“枪杆里出政权”是当时毛泽东对于当时中国的至理名言。唯有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方可打破一切旧秩序,建立起美好的未来。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年来讲,虽然远离了那个战乱的时代,但是我们也应当学习当时毛泽东的大魄力。敢于用“铁与血”去挑战固有的腐朽不堪的东西,这样才可以创造出新世界。

三. 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再发动群众,要充分发挥群众的革命热情。几千年来的压

迫,让百分之七十的农民积攒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充分将马克思主义与阶级思想相结合,给予农民更大的自主行动权,方可最大限度的调用农民的革命热情,用暴力推翻地主阶级,获取革命胜利。

四,当时要领导革命,必须要有眼光,有追求,有志向,还要有头脑,有谋略,有思想,有定力。不因为一点点小小的困难而退缩,不因为一点点小利益而放弃自己的立场。要亲身去感受底层人物的想法,看透时代发展的潮流,分析各种道路的可行性,有勇气打破现有的一切旧秩序,敢于创造新的社会秩序。

这篇文章,对当时不赞同农民运动的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但是当时湖南农民的做法也过于偏激,不是很好。“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动不动捉人戴高帽子游乡”,一些农民为所欲为,一切反常,竟在乡村造成一种恐怖现象。此种做法其实只是一个特权阶级代替了另一个特权阶级为所欲为,尚没有走出封建的圈子。若对于所有“地主乡绅”,不分好坏,一棒子全部打倒,多少也有一点过分。(“我出十块钱,请你们准我进农民协会。”小劣绅说。 “嘻!谁要你的臭钱!”农民这样回答。) 即使曾经处于剥削阶级的地主乡绅阶级,

被 一个个农民打倒之后,依然还是有可以改过的机会。如此限制他们加入农民协会,就丧失了这部分人对于农民运动的支持。因此,我觉得可以接受这批地主乡绅的改过,降低他们加入农民协会的门槛。

总而言之,这篇著作极大的反应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当时农民运动的深刻认识。我想可以对今天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巨大作用,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社会也有巨大指导作用。

(字数:1739)

第二篇:湘西农民考察报告

篇一:湘西考察报告

湘西凤凰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2年7月1日—2012年7月5日 考察地点:凤凰古城、苗寨、乾州古城

考察对象:沈从文墓碑、历史遗迹、民俗民风以及历史名人等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目的:通过参观文物、名胜古迹以增加对中国历史的感性认识,并将其与课堂所学理性认识相结合。

报告题目:对湘西文化的初步研究

摘要 :22012年7月1日至5日,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同学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湘西凤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

关键词 :湘西 吊脚楼 剪纸 服饰 苗绣 文化保护

一、考察目的

了解学习湘西文化,湘西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学习感受其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是我们学习考察的主要目的。

二、考察概况

(一)湘西凤凰基本概况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位于湖南湘西州的西南边。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万,是一个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后从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即中国百鸟之王凤凰也。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湘西凤凰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风光无限。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有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风景名胜装点湘西凤凰奇幻无穷的大地,给湘西凤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让这个美丽的小镇散发着更加迷人的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二)湘西文化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将其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湘西凤凰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还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保存完好的唐朝旧县治黄丝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南方长城——“湘西边墙”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无穷的智慧与魅力。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特的湘西凤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湘西凤凰独具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

1、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2、苗族剪纸文化 苗族民间剪纸叫“锉花”,是不同于汉族民间剪纸的独特艺术样式。它大都是用凿刀锉出来的,所以苗语把剪纸称为“锉本”。在苗语里就是“花”、“花样”的意思。锉是苗族剪纸的主要制作技艺,同时还有锥、扎、削、切等技艺。在苗族剪纸的制作中,剪的技艺也有,但只是辅助技艺,并且是在作品完成的最后部分一般只是作为修边或修改图案时使用。因此准确的说苗族剪纸应为“苗族锉花”。 湘西苗族锉花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是靠神话传说和古歌、长诗传承下来的。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苗族人民巧妙地将自身内涵丰富的文化特征储存在自己服饰刺绣图案中,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苗族锉花的出现不仅成为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成为苗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最直观的物象媒介。因此苗族锉花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湘西苗族服饰

苗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其服饰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湘西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苗族服饰图案代替了文字,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服饰文化这部“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服饰艺术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中提到,苗族有100多个分支,每一个分支一种服饰,也就有100多种服饰。苗族女子的服饰也是很有讲究的。苗族老年妇女的服饰一般比较单纯、简易,很少俏丽鲜艳。衣服的缝制显得比较宽松大方,服装上的装饰花纹也比较简陋,衣袖较长又大,衣摆较长,主要是便于老年妇女的行动和生活起居,并且讲究适用。充分体现苗族妇女勤俭节约、善良纯朴的美德。苗族青年妇女是苗家幸福美好的象征,是苗家最具活力和爱恋的象征。在服饰穿着方面最有特色。衣领、衣袖、衣服下垂裙边、衣摆花纹刺绣讲究鲜艳丽目。但适度得体,在银饰装饰方面要突出豪华艳丽的花样,显得美丽、大方、漂亮。苗族青年妇女是苗家美的化身、神的化身、富有的化身、幸福自由的化身。年幼的苗族少女服饰,一般来说,既简单纯朴,又适用大方,这充分体现了苗族对少女教育从小要勤俭朴素的美德。

4、苗绣

湘西苗绣以古朴、稚拙的形式纯洁、朴实的情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从每一件刺绣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古朴的造型、艳丽的色彩所表现出的纯真毫无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之感。纹样繁缛、夸张、饱满体现出一种原始的情趣。苗绣中形象各异的蟠龙、飞鸟、蝶、花、鱼、虾让人觉得那么的美好、淳朴、自然、可爱。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苗族人民美好的情感和生命的存在。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古朴的湘西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去体会神奇的蜡染、苗锦、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黄永玉大师的画展„„会让你感觉到这个古朴小镇它所散发出的那种难以言语的魅力。

(三)湘西文化的保护

1、树立科学的保护理念

2、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

通过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湘西自治州与及湘西民族文化相关地区已经逐步建立起较为有效的工作机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强化自觉意识和全局意识,把分散的、阶段性的、应时性的工作机制纳入整体的文化生态系统建设当中来,循序渐进实现保护区的长效机制建设。在文化生态保护区机制建设中,法制建设是推动工作开展的保证。《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办法》、《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等的出台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保护民族文化。

三、结束语

“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所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文化生态保护的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构建湘西民族文化生态和谐健康发展有效途径,合理科学地保护文化生态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强劲的动力。美丽灿烂的凤凰文化才会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去感受古老文化的无穷魅力。

这几天的游览和考察,让我不仅欣赏了凤凰优美的风景,感受了文化名人的气息还对凤凰古城、梦幻苗疆和乾州古城的民风异俗、历史文物以及历史文人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乾州古城现在还在修建完善中,希望它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不要像凤凰古城那样过于商业化了!篇二:湘西考察报告学院:艺术学院 班级:12级美术四班 姓名:周慧娟

学号:1211020540067

一、前言

依照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教学要求,外出写生是美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搜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方式,2012级美术班全体同学,于10月19日在辛立强老师和杨刚等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湖南省矮寨、凤凰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考察。考察期间,全体同学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对矮寨、凤凰有名的景点——矮寨公路奇观、矮寨大桥、沈从文故居、山江苗寨等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考察我收获良多,眼见了不少中国特色民族风情,使我们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感觉,去观察自然,到生活中去感悟生活,下面我将本次教学考察的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二、考察地点简介

矮寨,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附近,湘川公路从寨中穿过,是一个风景美丽、古朴的苗乡集镇。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西南部,属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境内,与贵州省为邻。凤凰古城古称镇杆,自古以来就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凤凰古城由于地处偏远,各种古建筑保存的较完整。

三、考察目的

通过对湘西几大著名景点如矮寨大桥、凤凰古城等景点惊醒实地考察,了解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体会自然风景。学习感受其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富的文化内涵、质朴的文化气息是我们学习考察的目的。

四、考察所见

1、背篓

在湘西,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人们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湘西是背篓的世界,也是背篓背出来的世界”,一只小背篓承载了人们的梦想与现实。在路上随处可见背篓,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只背在背上竹篓,更是一道风景、一种文化。 湘西的背篓,名称、样式、用途各不相同,有洗衣服的“洗衣背篓”、背婴孩的“儿背篓”、背粮米的“米背篓”等。一只小背篓,演绎出湘西无数精彩的故事。

2、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主任,楼下架空。凤凰的吊脚楼沿河两岸,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3、凤凰朱砂

凤凰朱砂享誉天下,又名丹砂、辰砂。曰丹砂因其颜色丹红,曰辰砂因凤凰汉朝时属辰阳县。朱砂可入药,《神农本草经》载有46种无机矿物入药,按治疗价值分上中下三品,朱砂列上品之首。凤凰在汉代、三国、隋朝时属辰溪县,那时的辰溪县内只有凤凰产朱砂。朱砂的有用元素是汞,汞是自然界唯一的液态金属,多用于化工、仪表、医药、工艺美术方面等。据地质学家证明,凤凰富集有巨大的朱砂矿田,被中外科学家列为环军太平洋朱砂富集成矿带而令世界瞩目。 在风水学中,朱砂是经由日月精华的矿脉中采集,因吸收天地之正气,所以带有极强的阳气磁场。朱砂不同于玉石、天珠握在手时是冰凉的感觉,它握在手里是温暖的,也就是说朱砂带有极强的阳气磁场。在巫傩文化盛行的湘西,人们把朱砂视为珍宝佩戴于身,或用于建房、竖大门、墓葬、安碑等。在神秘的湘西赶尸中,赶尸人用朱砂封住尸体的七窃来镇煞。朱砂也是开运、祈福、纳财的上上极品。如果某处的风水不好、邪气太重,使用朱砂具有明显的镇邪奇效。

朱砂还可用来做颜料,近年来,随着资源不断枯竭,作为优质、稀有、不可再生的天然矿产品,朱砂在国际市场上水涨船高。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创作的《万山红遍》就是朱砂画成的,其中一幅3.1平方尺的作品拍买价达到501万元。

4、青柚雕花蜜饯

雕花蜜饯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食品,相传古时候有一年,一连下了3天3夜的大雨,洪水淹没了靖州城,城中男女老少都聚到北坡避难。人们所带的食物渐渐吃光了,只好靠坡上的野茶、树根等维持生命。这时有一个叫甜姐的侗家媳妇,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个还未成熟的柚子,她摘下一咬,顿觉满口苦涩。甜姐想,假如这柚片拌点蜂蜜该是什么滋味呢?于是,她将其放在蜂蜜中浸了浸。柚片吸满了蜂蜜,味道变得既甜又香,还散发着阵阵柚香。后来,甜姐制作的蜜饯问世了。再后来,心灵手巧、颇具匠心的侗家姑娘们将仔柚切成篇三: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化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化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作者:刘昌刚

为认真总结湘西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前二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果、经验和教训,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要求,认真落实省委书记张春贤最近在湘西州调研时提出的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的指示,进一步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湘西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从而实现全州范围的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湘西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州直相关单位以及吉首大学、湖南天下凤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湘泉制药等院校、企业20余位长期从事农业产业化工作的专家、教授及技术人员进行农业产业化调研。专家组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到全州八县市广泛听取各县市领导、扶贫部门、相关农业单位、龙头企业等对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意见和建议,并深入基层、生产基地、农户家中,实地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和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看法。专家组真实了解了扶贫开发20年来湘西州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思路。目的在于通过调查研究,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找准未来十年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好路子。

一、20年来湘西州产业化扶贫的发展现状、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

20年来,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和省扶贫政策的帮助和引导下,湘西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扶贫战略,成效显著,大大加快了湘西州的扶贫开发进程。

(一)农村主导产业初见成效。通过产业化扶贫,湘西州逐步形成了水果、烟叶、草食牧业、中药材、蔬菜、茶叶六大优势支柱产业。2006年,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产业面积达105万亩,产量51万吨,产值5.5亿元。其中,椪柑6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2005年产量38万吨,产值4亿元;以山羊、湘西黄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初具规模,2006年,全州年出栏湘西黄牛13.6万头、湘西山羊85万只,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12.6倍和11.2倍,农户人均养殖业纯收入达659元;以优质烤烟、蔬菜为主的高效经作业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烤烟基地乡镇53个,2006年发展优质烤烟23万亩,收购烟叶48万担,为烟农增加收入3亿元;商品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以青蒿、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到20余万亩。20年的产业化扶贫,仅椪柑、猕猴桃、草食牧业、烟叶等农产品每年为湘西州农民增收12亿元,依靠产业开发,涌现年收入过百万的村122个,十万元以上的种养大户820户,通过依靠产业扶贫为湘西州减少贫困人口141万,其中有130万人依靠椪柑、猕猴桃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实现了脱贫致富,有近3万农户迈进了小康行列。

(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2006年止,全州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总面积达325万亩,建成5000亩以上的规模乡152个,1000亩以上的规模村970个。全州重点建设了50个椪柑生产基地乡镇,产量26万吨,约占全国的9%,已成为中国驰名的椪柑之乡。已形成了泸溪、凤凰、吉首、古丈、永顺为一线的椪柑产业带;猕猴桃10万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富硒猕猴桃基地。建立了凤凰廖家桥、花垣窝勺、龙山里耶、永顺松柏等四大片猕猴桃基地。烟草基地50个,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 10万亩。草食牧业完成人工种草11.49万亩,完善畜禽养殖小区20个,建成200万头牲猪和200万只波尔羊基地。基本形成了“山上戴帽,山下披带”和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一县一业或多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格局。

(三)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初见端倪。2006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98个,28家州级以上龙头产业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完成增加值2.4亿元,项目覆盖456个贫困村、10万户贫困户,38万贫困人口。全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88个,种养大户2000户,拥有会员4.9万户,辐射带动农户18.2万户,年创产值4亿元。通过不断培育,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形成了以公司带动型、商品基地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中介服务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大户带动型等6种实体带动型龙头企业。目前全州建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73家,主要涉及粮油、水果、蔬菜、茶叶、水产品、中药材、烟叶等10个行业。2006年,全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2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国家级、省级、州级龙头企业分别为2家、9家和18家,还有一批龙头企业正在发展壮大。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利润1.2亿元,上交税金5491万元,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其中老爹公司、鹤盛原烟、亿事达、湘泉制药、天下凤凰农业公司等29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6亿元,自建农产品基地27万亩,带动8.2万户农户进市场,直接从业人员近20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2006年7月,天下凤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湘西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建立了第一个反季节有机富硒蔬菜基地,面积达5万亩,帮助凤凰、花垣、保靖、古丈等6县近10万菜农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四)劳务经济初见成效。目前,全州共有2o多万名农村劳动力就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务工,年劳务收入达到20多亿元,其中通过扶贫技能培训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人数为3.5万人,人均月工资达1000元以上,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州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一是已建立起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211个,面积63万平方米,其中有农产品专业市场12个,近3万平方米,年市场交易额达3.5亿元,并辐射到了周边省、市,成为了湘、鄂、渝边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基地。二是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495个,拥有会员51000余人,服务农户50100户;且民间销售农产品占全县农产品销售总量的65%,其中百合产品达80%以上,桔橙也在70%以上,为本地区产业化经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建立了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打开了多年来产品外销难的局面,确保了农产品远销畅通。如泸溪椪柑在北京、上海、武汉、重庆、长沙等大中城市成立了销售窗口。 湘西州农业产业化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贫困面仍然很大。20年的扶贫成效是显著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到2006年,我州gdp总量仅占全省的1.9%,人均4616元,仅为全省的48%;财政总收入仅占全省的1.6%,人均451元,仅为全省的41%;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55.4%和54.3%,在全国3o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也处于较落后的位置,恩格尔系数比全省、全国分别高出4.6个百分点和1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高达3.7:1。目前,年收入低于882元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分别占全州总人口的8.5%和24.7%,同时每年还有大量农村人口因灾、因病等原因返贫。从贫困人口分布来看,这些人口大都集中在边远山区、岩溶干旱区、高寒边远山区和水库淹没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发育迟缓,基础设施脆弱,生存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和手段落后。湘西州20年扶贫主要解决中低海拔地区的贫困状况,目前还有60万贫困人口,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3万,相对贫困人口47万,而且主要集中在我州的中高海拔地区。因此,未来十年湘西州的扶贫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中高海拔地区。湘西州农业如何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方式,搞好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扶贫“大会战”,已经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二)农业生产体系尚不完善。农业生产受传统农业影响大,技术引进开发力度不够,产业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程,种养产业大部分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农产品品种不优,品质不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市场竞争力弱等现象在湘西州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产业开发面积只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14.6%,经济收入只占湘西州总收入的39.1%,从业人员只占整个湘西州农业人口26.2%,影响力、带动力弱,辐射面还比较窄。

(四)龙头企业规模小。虽然目前湘西州龙头企业已达128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一是大部分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二是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撑;三是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

(五)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另一种含义就是对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整合,它包括相关各经营利益主体的明确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分配,这是“利益共同体”的内在要求,能使各相关的利益主体得到保障的同时,实现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成本。在调查中我们发展,在“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形式农业中,订单的履约率很低,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当遇到价格因素变动等突发条件的影响,部分农民和业主单方面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农民与企业的利益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由于投入机制的不均衡性,使农民与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企业在利益分摊上没有把农民的投入纳入企业成本核算,使农民不能获得产品的社会平均利润,靠“田头摆卖”、小商小贩式的“惨淡经营”,农民时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而当遭遇风险时,生产者—农民承担的风险更大。

(六)农业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投入农业的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农业技术四种生产要素。目前,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问题。金融支持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调查中发现,当前金融支持产业化的力度较低,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湘西自治州中高海拔地区发展农业产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要彻底解决湘西州的贫困问题,实现湘西州的全面小康,未来十年我州的扶贫重点和扶贫难点主要集中在中高海拔地区。搞好中高海拔地区的产业“大会战”,也是我州未来十年扶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搞好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清楚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和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湘西“三带”理论的确立为湘西农业产业化提供了独特的生态条件。区域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该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上,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决定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诸要素中,起着重要作用。湘西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其产业在与周边地区或者发达地区竞争中,只有确立自己独特的、为别的区域无法“模仿”和“复制”的资源,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以吉首大学张永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科研团队,在研究湖南西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长期科技实践中,发现湘西生态环境存在着三个具有独特优势的自然带,即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含硒带和植物群落中的亚麻酸带,这就是著名的湘西“三带”理论。由于“三带”资源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为湘西产业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先决条件,以湘泉的酒鬼、老爹的果王素、喜阳的浓缩果汁、和益的金雪康、边城醋业的原香醋、天下凤凰富硒有机蔬菜、秦简的秦简茶、荣盛青花椒等为代表的“三带” 企业和产品发展迅速。利用湘西“三带”理论发展湘西产业集群、打造湘西产业核心品牌、建设湘西产业循环经济,已成为湘西产业化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湘西“三带” 产业经济正在形成、壮大。

2、适宜的气候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产地环境条件。湘西自治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一年里既水热同季,暖湿多雨,又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总量适中。年平均气温为16.5℃~17.5℃,极端最低温度-4.7℃,极端最高温度37.8℃,1月平均气温4.4℃以上,七月平均气温27.3℃左右。年平均太阳辐射能为3724~4091兆焦耳/米。无霜期在250~294天之间,主要农耕区无霜期在271~294天之间。年平均降水1290~1600毫米,主要集中在春夏雨季。我州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农业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由于湘西州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运输不便、经济基础薄弱以及历史原因等多方因素,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受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植被较好,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东部及其它地区,非常适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可以围绕特色、绿色、生态做大做强做优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

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相对占有资源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环境条件。湘西州平均海拔800~1200米,很多地区都是产业开发的“处女地”,容易组织实施规模化生产。湘西州总面积154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81.5%,丘陵占10.3%,岗地占2.5%,平原占4.1%,水面占1.6%。海拔300米以下土地占总面积的8.9%,300~500米占27.9%,500~800米占41.7%,800米以上占21.5%。

4、扶贫政策到位,领导重视,农民致富意识增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文环境。为了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省委、省政府对湘西州产业化扶贫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相继出台了[1994]17号《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湘西自治州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意见》、[1999]18号《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支持湘西自治州扶贫攻坚的意见》、[2007]7号《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湘西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州委、州政府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出台了《果药茶桑畜开发实施办法》、《建设农村支柱产业的决定》、《关于鼓励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和《关于鼓励农村信贷扶贫支持特色支柱产业开发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贫文件”。2007年9月29日,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湘西州又将有新的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文件相继出台。这都表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湘西州的产业发展,也为湘西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以前普遍认为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开发搞不起来很大原因是由于中高海拔地区农民开发意识不强,农民致富欲望不足,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思想比较严重。通过调查发现,如今在中高海拔地区,有近75%的农民对农业生产树立了一定信心,认为农业生产只要搞好了也是有出路的,特别是在看到中低海拔地区农民在产业的带动下逐渐脱贫,日子越过越好,这部分农民发展产业的信心也在逐渐增强,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只是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个人信心不足以及个别中高海拔地区在产业摸索中的不成功经历的影响而不敢尝试。在花垣县雅酉镇排达口村和凤凰县两林乡高果村(海拔均在700米以上)调研时我们了解到,今年两村大力发展辣椒种植业,开始都很犹豫,种植面积300亩,在调查时(9月11日)平均亩利润已经达到了1000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纷纷要求明年扩大面积。这充分证明农民对产业开发具有很强的愿望和很高的积极性。

(二)不利因素

中高海拔地区产业的发展,在以前的扶贫攻坚中不是没注意,也不是不摸索,只是由于中高海拔地区确实存在许多发展产业的制约因素。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成本高。尽管枝柳铁路经过湘西州境5个县市,319和219两条国道贯穿其中, 但中高海拔地区直接受益的地区非常少。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与发展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水利化程度偏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还得靠老天爷帮忙。同时,交通、电力设施较为落后,乡村公路路况较差,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影响了农村经济收入的提高,制约着产业结构调整。

2、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低,产业开发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化既是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时,不光要有生产者的数量,更需要生产者的质量。湘西州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仅占科技人员总量的5%,每万名农村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仅10人,而且这些科技人员也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地区。人口素质低下、科技队伍力量不足的现状,已成为制约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民脱贫的一大“瓶颈”。产业结构调整,就必定需要一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劳动者来从事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生产工作,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剩下的农民难以适应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

3、资金缺乏,产业发展缺乏保障。湘西州七县一市有七个县是国家划定的中扶县,一个省扶市。现阶段,全州的经济、文化、科技水平等方面都相对落后,地方财政困难,地方投入产业开发资金有限。由于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人口大多数居住在边远山区、高山区、水库淹没区,自然条件极差,土地资源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展程度低,长期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脱贫致富的成本和难度极大。经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湘西州贫困村每人的脱贫投入成本为3000元以上,按人均1000人的贫困村计算,每个贫困村的扶贫资金投入需要300万元以上。资金缺口,是湘西州很多地区农业产业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湘西自治州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布局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公司+科研院校+农村

第三篇:平舆农民现状考察报告

平舆农民现状考察报告我的家乡平舆县,一座豫南小城,坐落于河南省东南部两省〔河南、安徽)三市 (驻马店、周口、阜阳)交界处。它是中国车舆文化之乡、全国防水防潮之乡、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自古以来,平舆人文荟萃,有被尊为“中国胎教第一人”的周文王母亲太任,有秦未率众揭竿而起的张楚政权领袖陈胜.杨明端,有被史界赞为“朝臣三君子”之一的东汉名臣陈藩,有被誉为“平舆渊有二龙”的月旦人物许靖和许劭,还有清未捻军首领陈大喜等无数先贤英烈。先民们因这里地势平坦发明了太平车,既成就了

远播天下的平舆美名,更成为中华民族造车技术曾经领先世界的历史见证。

平舆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物阜粮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盛产优质小麦、玉米、芝麻、大豆、花生、棉花、瓜果、蔬菜等。日益加快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使平舆成为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白芝麻标准化种植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其中,优质白芝麻种植面积达60万亩,产量、出口均居全国第一,享有“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的美誉。平舆县是江淮流域著名的皮革产地,东和店镇是豫南最大皮张集散地,庙湾镇出产的“庙皮”是历史上最受客商欢迎的汉口路皮货。在“小群体大规模”的畜牧养殖业发展格局中,奶牛养殖及奶品加工产业日渐壮大,成为豫南的一枝独秀。

平舆也是一个人口大县,据2008年人口普查统计,平舆县共有950469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38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8万人次,农民占全县人口比例74.75%。具有调查现代农民现状的典型意义。据调查,近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工业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工业集聚区,建设标准厂房,搭建中小企业创业平台,筑巢引凤,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3.85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农民收入日渐提高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13元,同比增长15%;城镇化率达到25.25%,提高1.81个百分点。2008年,全年粮食总产66.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然而随着物质生活领域的变革,当地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并呈现出新的显著特征, 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根据调查,平舆县农民的思想、生活、工作中共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活动少,文化设施不全,精神生活匮乏。“闲来无事干,围着电视看,围着赌桌转”,这成了当前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大批的外出务工人员,出现了一大批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些农民闲来无事,整日在一起打牌、看电视为乐。据调查58.54%的农民农闲时的主要生活方式是“看电视”。村里组织集体活动,“年头到年尾,难开两个会。”村广播室、活动室无设备,图书室缺实用性图书,村民也难得来光顾。农民有组织性的文化活动少,文化设施、设备落后,导致农民精神空虚,除了忙农活干家务,就是看电视,封建迷信、邪教活动因此趁虚而入。要解决这种问题,应该大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村村影音室、娱乐室、棋牌室等,丰裕农民日常娱乐生活。建有农民活动场所、文化书屋、标准化活动室

二是增收难,市场信息不灵,科技知识缺乏。农民增加收入的最大障碍是什么?51.56%的农民认为是“缺科技”;40.27%的农民认为是“种田成本高”;还有少数人认为“信息不畅通,不知道种什么”。农民发家致富的愿望是强烈的,但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市场信息闭塞,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加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农民持续增收难。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把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结合进来,认真规划,整合资金,积极打造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村。目前,全县10个示范村的各项基础设施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通电、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通宽带,农民实现了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的地步。同时大学生村官的出现,农村农业技术人员的增多,也促进了农民的曾产增收

三是人情淡,普遍重幼轻老,道德意识弱化。日子越过越好,人情越来越淡。这是农民普遍反映的一个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向钱看”的意识越来越浓,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调查显示,50.37%的农民认为“有了钱就可获取一切”。多数农民认为目前最严重的家庭问题是“虐待、遗弃、不赡养老人”,“溺爱、娇惯、纵容子女”的现象也很普遍。农村传统美德出现滑坡迹象。加强农村思想教育建设采取寓教于民的措施可以由村委会组织,编一些关于伦理的现代剧,由农民自娱自乐,即能娱乐,又有教育意义。四是脱贫慢,社会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拉大。调查中,55.42%的农民认为当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随处可见。富裕户盖楼房,冰箱、彩电样样有;住着土坯屋,家中一贫如洗的贫困户仍占一定比例,农村贫富悬殊程度正日益加深。据

我所知,有位72岁的老人,每天以放羊为生。他的儿子外出务工,临走前,仅给老人留下两块钱。近年来,平舆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今年全县确定了19个村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扶持,示范村整体面貌有了大的改观。

五是农民法制意识薄弱,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2003年,平舆县的一桩惊天大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自2001年以来,这个县就不断有十五六岁的少年失踪,到了2003年10月,失踪的孩子已经超过了20名,其中有18人是当地高中的中学生。11月10日,这些悬案终于水落石出,据警方调查,这些中学生已经全部被当地一29岁的农民杀害;除了这18名中学生外,还有5名年龄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被害死。犯罪人名叫黄勇,居住于平舆县玉皇庙乡大黄村。他在网上认识并诱骗这些孩子到家里,并将之残忍杀害。这起骇人听闻的凶杀案不仅手段残忍,而且由于被害人多是未成年的学生,在当地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这不仅是解放以来平舆发生的最严重的凶杀案,在河南省,甚至全国也闻所未闻。甚至在最近小清河里也发现了一具尸体,据鉴定,为醉酒后被人推入河中淹死。应该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每村。。。增设电视台法制节目和法制频道,增加农民了解法的机会,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

六是农民文化水平低,半文盲日益增多。据了解,平舆县每年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辍学率日益增高。究其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把孩子送入私立学校中,照成了公办学校人越来越少,九年义务教育形同虚设。而高廉的学费让许多家庭负担不起,又受封建愚昧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初中就开始外出打工。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中有一段话:‘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照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平舆县城里,一所所的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迅速涌现,它们利用国家资源(老师和校区等),敛取了大批的钱财,而它们的教育质量却让人不得不忧心。在这些私学里,几乎每年都有意外身亡的学生。而拥有正规教学资格的公办学校,虽然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学制,可是由于实行走读制,不包食宿,无人问津。我认为,应该重新审查全县学校的教学资格,规范私立学校收费标准,取缔一批办校为名,实则利用国家资源敛财的学校。

七是农民思想状况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我们认为:第一,认识上存在偏差,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缺位”。一些地方和干部错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将“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只是发展经济,而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撇在一边。还有的认为,新形势下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实了,干群矛盾得到了缓解,农民思想问题得到了解决,不需要再花精力抓思想政治工作了。也有的认为抓经济工作还忙不过来,抓思想教育是得不偿失,不安排不部署思想政治工作,或者满足于会议布置和文件落实。第二,思路上疏于创新,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无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成旧的工作模式、落后的方式方法,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如:做思想工作习惯于老的模式,缺乏创意;搞形式主义,虎头蛇尾;芝麻绿豆一把抓,顾此失彼。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型农民群体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效果。第三,内容上囿于空泛,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变调”。一谈思想政治工作,大多习惯于老一套,套话、教条多,满足于“空对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没有与农村实情、农民所想紧密联系,思想政治工作和农村发展成了“两张皮”。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只有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发展农村经济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思想政治工作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第四,工作上缺乏保障,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怯阵”。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有人鼓、有人呼、无人管、无力建”以及“有场地,无活动”,传播渠道断流,思想工作断层的现象比较普遍。阵地萎缩,渠道堵塞,工作环境差,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展。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长效投入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极大影响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点和难点在农村。如何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有知识、懂科技、懂法律、会经营、善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和方法,不断增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篇: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感

读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我感触颇深。让我深深认识到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取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就必须牢牢依靠和发动广大的农民。这是被后来的历史所证明的,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意识到农民的重要性,只有我们的主席毛泽东认识到。故而在国民革命时期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农民运动。

北伐战争期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使农民运动达到了高潮,其中以湖南农运的发展最为猛烈。但是农民运动遭到了各方的责难,毛泽东此文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为了这个目的,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并写了这一篇报告。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不愿意接受毛泽东的意见,而坚持自己的错误见解。他们的错误,主要是被国民党的反动潮流所吓倒,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为了迁就国民党,他们宁愿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使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一九二七年春夏国民党之所以敢于叛变,发动“清党运动”和反人民的战争,主要就是乘了共产党的这个弱点。

近代中国在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后最凄惨的就是数亿的小农。在不断的社会灾害和国际列强的压迫下,市场竞争中的小农们永远都是最没有实力的一方,他们不断地被挤压,贫困的程度越来越高。在竞争中,不少的有产者变成了无产者,过着赤贫的日子。财富不断地向着少数高垄断阶层汇聚,越来越多的人占有着越来越少的财富。加上连年的战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他们希望改变现状,过上好日子的欲望是最强烈的,态度是最坚决的。如果要产生社会变革,他们无疑将是最坚定、最有力的推动变革的力量。因为他们已经接近一无所有了。

只有团结和领导农民中最贫困的这部分人,拉拢那些在革命中也会获得好处的人们,争取和革命对象有矛盾,有过节的人们的支持与认可,获得与事件无关的人们的同情或默许,才能建立一个最大程度上孤立敌人的,对自己有利的形势。这样的革命,这样的斗争才是可以获胜的斗争——在人数上、在道义上占了优势。道理就是多与少。

同时在对敌人的打击上,是要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深层次的。对于这样一种要推翻一种绵延了几千年的少数人占有多数财富,少数人拥有权力的社会,建立一个平均分配财富,人人都有权力,平等自由的大众的社会,为这个理想所奋斗的人们,对于旧体制没有极大的冲击力、破坏力是不可能实现目的的。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易做文解,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毛主席的这份报告对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七年在湖南发生的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研究。从而用事实驳斥了当时党内对农民运动的轻视的问题,甚至抛弃农民这个重要的同盟军,揭示了农民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中国解放的积极参与者。认为农民运动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的面前受他们的检

验而决定弃取。”农民并不是被动受他人支使而是自发的起来解放自己,不是受别人弃取,而是检验弃取别人。自古以来民心向背是决定胜败的决定因素。毛主席这份报告的论断在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得到了验证。

这份报告是毛主席深入实际的反映,它细致入微的真实反映了农民运动的方方面面。小到农会对鸡鸭猪牛的处理,大到农会对当地政权的掌握,有贴近农民生活的口语讲述,有各个阶层话语行动的生动描述,有各方面对农民运动的态度看法,有从实际中调查列举出的农民运动所做出的大事。处处用事实说话,由表及里反映出农民运动所产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旗帜鲜明的支持农民运动。“农民的举动完全是对的,他们的举动好得很!„„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民变动。„„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量变积累到了质变的时候,肯定要有一个崭新的飞跃,非得翻天覆地不可,否则无以新陈代谢。这是农民革命的成功之处,取得了胜利,为北伐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虽然这篇文章对那些责难者进行了批判,但我认为湖南农民运动中有些做法太过偏激,存在着“左”的倾向。如“十四件大事”中的在政治上打击地主,使“那劣绅不知何日要戴高帽子,每日在家放心不下,坐卧不安”,我认为 这样的审判和裁决中间夹杂着白色恐怖这就太过了。故我认为当时湖南农村的真实情况只是封建农民阶级打到封建地主阶级,是一个没有明确法律制度的特权阶级代替另一个有法律制度的特权阶级,从实质上讲与所谓的“共产主义”毫无联系,其实还是没有走出封建的圈子。在农民运动中,忽略中间阶层的利益,出现“有土皆豪,无绅不劣”的口号以及一些“左”倾幼稚的做法,这些都不利于团结更广泛的群众参加革命。

我认为这份报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价值,使我们真正懂得农民是革命的最主要的同盟军。它也是今后领导农民革命的基本纲领,确定了农民也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的重要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体现了毛主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论什么问题只要深入群众中去就不会成为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我想对如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任有着巨大的作用,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建设新型社会主义。

第五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范文]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读后感

导言

毛泽东此文发表于1927年3月5日。以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为历史前提,由广东开始的农民运动发展到全国上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河南、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农民运动相继展开。1926年6月,农民协会已遍及粤、湘、鄂等17个省,全国200多个县成立了县农民协会,会员达915万多人。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考察了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五个县的农民运动,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读文章时我先大体扫了一下,文章条理明晰结构严谨。想一想当时混乱的年代毛泽东真的可谓是一代天骄了。通篇很直白,报告了农民运动的历史必然性,可行性。纠正了党内“左倾”和“右倾”派的错误观点。认真整理了农民运动的得失,分析了农民运动的成果。

对于文章我也说不上评论,本人对毛泽东本身就不太了解,仅仅学过毛泽东的几篇诗作。了解过那段纷争的历史。可以说对毛泽东只是了解到一些皮毛而已。通过这篇文章我就打算用我的眼光重新看一看这开国元勋一代领袖毛主席。

毛泽东出生于富农家庭,生活殷实。接受过高等教育,可以说是有志青年。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他虽生于富农却对富农深恶痛绝,体恤百信疾苦,对下层人民倍感关注。与其他知识份子不同的是他能看到中国的发展趋向,他并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用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结合中国国情作出了正确的举措。他看到了的是革命的本质首先要解放被压迫了几千年的劳苦农民,推翻旧社会思想,推翻旧地主让人民当家作主。党内外的压力是很大的,毛主席当时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官,他却坚持自己的结论不顾外界压力,不管别人怎么讲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不动摇。我们青年人学习这篇文章我认为如果仅仅是摘点好词句那没必要,我们学习的是毛主席的精神,一种青年人为梦想拼搏努力的精神。经过时间和努力,毛主席最终用这篇报告反驳了那些流言蜚语让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哑口无言。农民运动的成功是巨大的,为党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那是毛主席也只不过是个小人物但他干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无数被压迫的农民纷纷站了起来反抗旧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我们青年就缺少这份能坚定不移实事求是的品质。

毛主席这篇报告还有个特点就是语言很真时,显然是在调查这一方面做的很透彻很到位。毛主席有个口号就是:

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

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实事求是是毛主席做事情的一个重要标准,毛主席反对没有了解情况就胡说八道,同样反对不认真调查就发言。凡事以事实为准。做件事不仅要调查还要深入。为此毛主席下农村调查各个乡镇县等地方的革命状况,细细询问革命存在的不足。他将农民和地主进行了等级的划分,对每一等级都做了细细的讲解和评论。有理有据,可以说充分的反映了毛主席做事之严谨,严格。说到做到一丝不苟。毛主席不仅有青年人的无限活力和热血,还有领导者的严谨态度做事就把是做好不浮躁不随意推脱不弄虚作假。

毛主席在文章中批判那些对农民出言不逊的。“糟的很”和“好得很”,“痞子”和“革命先锋”在毛主席看来,那些地主豪绅把自己的利益看到首位当然是看不惯农民当家了,以前地主对农民的强取豪夺那算什么呢?革命就要轰轰烈烈,没有旧的制度的毁灭,哪里有新制度的建立。“枪杆子里出政权”就是毛主席的经典表达。毛主席开放进步的思想完全打破了旧社会的制度,我想那个时代能有那么进步的思想实属不易。旧社会要有新的社会去取代,新的青年人当家做足的时代到来了。

我们青年人不能对新的思想加以利用老在嘴里念着思想开阔打开眼界什么的,却无法对新的事物进行探索,有时还不想改变甚至害怕改变。沉溺于现状往往使人停滞不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青年人该沿着前人的路继续走下去,民族才能进步乃至世界的进步。对于那些保守的教条制度应当毫不犹豫坚决抵制。

毛主席将在考察过程将农民运动总结出了十四个大事。不是流水账那样的记录而是将每件事都用简洁的语言记录的。根据时间的顺序记录了农村革命的历程,以及各个环节出现的不足。补救措施。我认为也是这篇报告的精华部分。

毛主席罗列的十四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交代了农民革命组织之势如同暴风骤雨般势不可挡,说明了农民革命对全国解放的贡献农民革命的必要性。农会的成立将农民的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地主豪绅的压迫。其成长势头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惊人的加速度的发展,是所以使一切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孤立,使社会惊为前后两个世界,使农村造成大革命的原因。这是农民在农民协会领导之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这也是对党的目标的一种明确指引,要想革命首先要发动群众力量。

第二件大事,是描写农民掌权后对地主豪绅的惩罚资料。清算,捐款,罚款,小质问,大示威,戴高帽子游乡,关进县监狱,驱逐,枪毙。一一列出并予以解释说明,评论得失。详略得当。对于前几个惩罚措施轻描几句而过,对于驱逐,枪毙这种颇受争议的惩罚措施予以详细说明。对于这些毛泽东指出了此种做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土豪劣绅势盛时,杀农民真是杀人不眨眼。长沙新康镇团防局长何迈泉,办团十年,在他手里杀死的贫苦农民将近一千人,美其名曰“杀匪”。我的家乡湘潭县银田镇团防局长汤峻岩、罗叔林二人,民国二年以来十四年间,杀人五十多,活埋四人。被杀的五十多人中,最先被杀的两人是完全无罪的乞丐。汤峻岩说:“杀两个叫化子开张!”这两个叫化子就是这样一命呜呼了。以前土豪劣绅的残忍,土豪劣绅造成的农村白色恐怖是这样,现在农民起来枪毙几个土豪劣绅,造成一点小小的镇压反革命派的恐怖现象,有什么理由说不应该?”毛主席对于这些恶霸深恶痛绝。对人民的迫害和做法表示感同身受,对于某些原则性的问题坚定不移。

第三件大事,在经济上打击地主。地主鱼肉百姓,其根本上是在经济上的控制。农民要想完全摆脱控制必须在经济方面上不受地主的压迫。要解放农民还必须解放生产力,农民只有过上好日子才能有力气去闹革命。毛主席分析了在经济上打击地主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四件大事,打倒都团。都团是一个由地主乡绅占领的机构。消灭地主乡绅他们的机构自然也是要消灭的。毛主席为农民的崛起扫清了障碍。

第五件大事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建立梭镖队,夺取地主武装力量等等。使农民统治更加牢固,为成为革命斗争的主要力量做基础。

第六件大事,推翻县老爷官差衙役的政权。毛毛主席描述了在人民当家做主

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执政热情高昂,清正廉洁,办事效率高。在广东海丰和湖南都证明了人民当家作主给社会到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当家作主将地主豪绅打倒在地,农民不再受贪官污吏迫害。自己管自己的政权。将社会治理的井井有条。就连城里人都不敢来乡下闹事,农民的力量逐步壮大。地主豪绅已经没办法在对其进行压迫和剥削了。

第七件大事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城隍土地菩萨的神权以至丈夫的男权。解放农民要从两个方面解放。先解放农民的身体,后解放农民的思想。千百年来,农民一受封建神论的蛊惑。思想保守封建,

(一)由一国、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

(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

(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上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称之为鬼神系统(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毛泽东明确指出了现阶段压在人民思想上的几座大山。推翻旧社会的族权神权发扬人权主义,是解放人民思想的重要举措。

第八件大事:普及政治宣传。将政治宣传普及到乡村是老百姓了解三民主义,了解“自由”与“平等”。农民学会用理论来反驳列强的压迫,让剥削者无话可说。农民也不是不讲道理的粗人了。党的政治宣传为农民崛起提供指导思想。

第九件大事:农民诸禁。共产党领导对农民得不和谐风气一定要严厉禁止。“牌赌毒”一概禁止。其余还有其余需要禁止的东西。农民对于某些方面普遍认识错误的要通过党的领导给以纠正,强制禁止。农民的不良风气需要纠正。通过党的教育,使农民风气得到较好的改善。

第十件大事:清匪。农会的成立让什么匪徒都不敢出来了,就连小偷也没了。毛泽东总结了农会做出的巨大贡献。粮价下降,农民可以安居乐业。农会取得的不仅是农民的崛起也是社会的进步和安定。

第十一件大事:废苛捐。农民推翻了地主,少了压迫。税收也少了。

第十二件大事:文化运动。随着地主的破产。农民的文化取代了地主的文化。农民开始办学堂搞教育。农民也涌现了一大批知识份子。

第十三件大事:合作社运动。

第十四件大事:修道路,修塘坝。

以上十四件大事是毛主席总结的。每一件都是革命的成果。每一件大事都是一个脚印直到红色染遍大江南北,革命最终的胜利也就到来了。

第六篇:一个农民的出国考察报告

9月25日至10月5日,俺访德国,途经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4国,曾在法兰克福、达姆斯塔特、波恩、科隆、阿姆斯特丹、布鲁赛尔、海德堡等7个城市逗留,在贝多芬诞生的房子前站站了很久......行前,领导特别嘱咐,要带着问题去,回来后上交“农民眼里的欧洲”考察报告,否则,往返机票自理。

俺当然不敢不从。

俺是以农民的眼光看问题,但俺又不可能代表其他农民。

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于是,有了这么一篇不伦不类的文章。

此为序。

算是考察报告之一吧。

笨老头即日农民眼里的欧洲(之二:请客吃饭)

请客吃饭

据导游介绍,欧洲人的午餐比较简单,原因是早餐和晚餐比较丰盛,所以午餐就“凑合”着。当然,这凑合,只是当时凑合,随后如果饿了,也会再划拉一点东西给肚子的。丰盛也好,凑合也罢,所到之场合,所见之情景,我没见到浪费现象倒是真的。

最难忘的,是在德国一家公司吃饭。当日谈完工作后,午餐由公司老板出面招待。规格不可谓不高,领导不可谓不重视。坐定后,服务员首先给每人上了一份工作餐。

工作用餐的盘不小,比国内餐馆里普通菜用的盘还大。盘内,放了一块鱼,鱼块的大小,接近烟盒的一半,却不到烟盒厚度的一半;几根煮熟了的葱丝,与家庭炒一道菜时用的佐料的多少不相上下,不够夹一筷子;还有一点红颜色的米饭,大约不到磁汤匙的一匙半。桌子上,放了几片面包片,如果把一个馒头切5片的话,其中每片的大小,与摆放的面包片属同一重量级。每人平均大约2片。

主人说可以随便喝酒。

当然是啤酒。在国内,德国啤酒名气不小,价格不菲,听说在燕莎商场,一杯卖40元。我没能力试。在德国,类似于我说的一杯大小,约合人民币30元。同去的朋友说“值”,曾私下约我喝过。4个人,只是尝了尝,离“尽兴”远了去了,但200多元人民币已经没了。这当口,主人说如果想喝酒可以随便喝,我能不想?这可是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好机会哟!

主人只是说说,并没真提出喝,他人也没提出,我自然不敢了。于是,客随主便,喝了饮料,同国内的橙汁区别不大。可以随便喝饮料,只要一喝完,服务员就会再添加。盘内的那么点玩艺,用不了几下就被消灭光了。同去的,包括我,都眼巴巴盼着下一道菜或主食或甜点什么的。离“饱”还早点呢,能不盼吗?盼星星,盼月亮,最后结果是离席。席间气氛不错。绝对不是撵我们。等于什么都没吃,却还得背上已经吃了的名声。这是一顿工作餐哟。我们呢?国内的招待饭,你吃过,她吃过,我当然也吃过。无论是在餐馆,还是在家里;无论是接待内宾,还是招待外宾;无论是在最困难的年头,还是目前这种情况;无论是有工作单位的体面人,还是似我一样的老农民,绝对不会有人这么招待客人。怎么着也会让人吃饱吧?但我确实没吃饱。同去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无一人不感到还缺点什么。当然,国内招待客人时的那种摆阔,也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以农民的心情呼吁:我们真的不能越穷越大方了!这样下去可使不得哟!

农民眼里的欧洲(之三:电源插座)

电源插座

走了4国,见到的电源插座都一样。当然,我们用不了。如果想用,必须带上一个转换电源插头。经同事提醒,我带了2个,算是为他人备了一个。到后才知道,人家那儿的插座孔是圆的,而我带去的插座的前半截是方的,根本不能用。我曾拍过照片,但现在无法上传,只好免了。在那张照片上,不能用的那个,是我带去的。我需要用时,只能找同去的其他朋友借。

我以一个农民的心态在想:一个小小的插座,全世界就楞是不能统一?还说全球化呢,连眼前的这么个现实小问题都解决不了,说那么远、那么大干啥?

农民眼里的欧洲(之四: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

曾听说德国人做事很认真,因从未接触过,没有感觉,接触后感慨颇多。

这次出去,由中国一家旅游公司接待,该公司安排一名德国人驾车驱驶4国。这司机年龄在60岁上下,男性。从进入德国的第一天起到我们离开德国为止,自始至终均由他驾车陪出访团。一路上,我们的住宿地点曾变换过5次,每次都要搬运行李。同行共14人,这些人的所有行李,都是这位先生在出发前一件件放入车内,到达目的地后再一件件搬出来,从无怨言。

近10天时间,当我们与机构交流时,他坐在车内等;当我们出去游玩时,他依然坐在车内等;当我们用餐时,他依然坐在车内等。期间,他随团活动时的每顿饭都是由导游从餐馆带的盒饭,而我虽然一直在观察,竟始终没发现他是何时吃饭的。是谓遗憾。

我不解。曾就此私下询问导游,导游说:“德国人讲究的是小人物认真做好小事情,否则,怎么可能干得了大事?”“小人物认真做好小事情”,这话耐人寻味。而在国内,在相当多的个人身上,缺乏的,恐怕正是这种精神。

农民在“种好自家的地”方面,似乎又与德国人的这种敬业精神不谋而合。我以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份说,我好像觉得还是农民实在一些,你认同不?

农民眼里的欧洲(之五: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

9月28日下午1:50分,我们如约到德国某局造访,该局副局长在致欢迎词时的开场白中,第一句话是:“你们竟像军人一样准时”。据了解,德国老板普遍要求员工提前10分钟到岗,而员工几乎没有不按要求做的。我虽然没有亲眼见到德国上班是否守时,但在德国期间,所造访的几个机构中,无一不是提前做好了接待工作。

这使我想起了80年代的武汉柴油机厂。当时,该厂聘请了一名德国人任厂长,这“老外”只是要求中国员工按工作时间上班,没要求提前,但中国人刚开始不习惯,迟到现象时有发生。为此,他断然下令:只要一到上班时间,门卫立即锁门,迟到者当天不必再上班,视为旷工,旷工3次自动除名。此举实行后立见成效。在他任厂长期间,该厂的效益是历史上最好的。

由此,我又想起了90年代时所在单位领导的要求,也是要求提前10分钟到岗。这位留苏8年的领导说,就做好工作来讲,对上班时间的要求,是所有要求中最容易做到的。如果一个人连这点都做不到,何谈做好工作?看来,中国人的想法,也有和德国人一致的时候。遗憾的是,国人当中,像我这位领导一样时间观念如此强的还是占少数。当然,我们农民的时间也不够强,可能在这方面比有工作单位的各位差得多,是吧?

农民眼里的欧洲(之六: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

走了4国,逗留了7个城市,过马路时自然会遇到红绿灯。每次过红绿灯时,导游生怕我们像在国内一样,见没人就闯,多次提醒。他是担心丢中国人的脸。

在欧洲,过人行横道时,人、车均自觉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据我观察,没发现德国人违犯,倒是游客中不时有人闯红灯。如果只有人行横道而无红绿灯,没警察,也没戴袖标的协管员,但车让人,秩序井然。

德国人重视产品的质量。明码标价,货真价实,无砍价之说,这与在国内常见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德国人建造的房屋,大多经久耐用,百年普遍,二三百年的也不少,甚至还有六百年前的房屋。

人家修路、盖房,搞一件是一件,没见到人家贴过“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标语,可人家的质量楞是叫你说不出啥。我们呢?都听说过“豆腐渣工程”,我就不说了吧?我一个地地道的农民在心里想了很久很久却找不到答案:我们的那“工程”为啥就不能绝迹?我们为啥就不能在这方面好好向外国学学呢?

我们总说没钱。

我们经不起折腾。

问题是,我们昨天刚修好的路,却能在今天就给刨了;去年刚盖的房,今年就得推倒重新来过。这方面的事,你不比我看得少,我还啰嗦个啥?莫非是钱太多了烧的?莫非是这么做的次数多了,就可以给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创造机会?作为农民,我真搞不懂。你懂不?

农民眼里的欧洲(之七:城乡差别)

城乡差别

这一次,我们住的地,大多都在乡村。大概与我们的乡镇差不多是一个意思吧。可住在那地,我看不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人家一个家庭在乡村盖的房,我住进去后,才稀里糊涂地发现是个四星级宾馆。去那儿住的,我不知道是些什么人,但我在住地的门口,发现了6辆车,从车牌照看,其中竟没有两辆车是同一个国家的。

我们呢?农村的这种宾馆多不?真的多了,怕是也没人住。没人住,恐怕还得恢复目前的样子。这是人家的城乡差别。我们呢?你比我更清楚。你不一定比我更清楚的,是我们农民在城里打工时所享受到的待遇。那待遇,想想就让人心凉。当然,没亲身经历过的人,是不知道农民的那颗心会凉到什么程度的。即便是过来人,我也不便在此叙说。存疑成不?欧洲的菜价,倒是让我动了发财的心思。从自选商场的标价上看,一斤白菜,就是农民刚从地里砍的、还带着一些没用的菜帮子的那种,在德国的价格,每斤折合人民币12元。我们在农村,即便再穷,总吃得起大白菜吧?一天下来,去掉菜帮子,一个人总不止吃2斤吧?把它弄熟了,再来点主食什么的,一天是不是就吃了30元钱?

我要是早知道,出发前带上几棵大白菜,怎么着也能换点零花钱吧?想到这一层,我又突然觉得,如果我种的菜也能换这么个价钱,自己挺富有的呢。当然,这只是“如果”,离现实远着呢。作为农民,我在想:我们那么多的城里人,怎么就不多琢磨琢磨如何让农民种的白菜变成钱呢?每斤不必10多元,1元就知足,剩下的都让你们城里人赚,成不?我说的可是真的哟!

农民眼里的欧洲(之八:结束语)

不时听到有人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总感到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啥。这次转了一圈以后,发现欧洲雨水不少,几乎2天下一次雨。这雨,说下就下,可一会就停了,路上很难看到积水。有人说,欧洲的雨,挺够意思的,需要雨水了,天就下雨,不需要时,它就停了。绝对不像我们这儿,要么干旱,旱得农民颗粒无收;要么排涝,涝得部队不出面已经解决不了问题;更奇怪的是,此处抗旱,彼处防洪。我用农民的眼光看,恐怕这一切与绿化好有关。那儿的绿化真不错。处处都可见绿洲。

到了这份上,我得如实说,外国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但比中国的亮。人家那儿,空气的污染没有我们严重,月亮怎么可能不亮?转了一圈,拍了不少照片,但我无力上贴。只能等以后有机会再说了。就此打住。

上一篇:棚户区改造工作汇报下一篇:女方婚礼答谢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