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农民考察报告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湘西农民考察报告(精选6篇)

湘西农民考察报告 篇1

湘西凤凰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2年7月1日—2012年7月5日 考察地点:凤凰古城、苗寨、乾州古城

考察对象:沈从文墓碑、历史遗迹、民俗民风以及历史名人等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目的:通过参观文物、名胜古迹以增加对中国历史的感性认识,并将其与课堂所学理性认识相结合。

报告题目:对湘西文化的初步研究

摘要 :22012年7月1日至5日,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同学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湘西凤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

关键词 :湘西 吊脚楼 剪纸 服饰 苗绣 文化保护

一、考察目的

了解学习湘西文化,湘西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学习感受其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是我们学习考察的主要目的。

二、考察概况

(一)湘西凤凰基本概况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位于湖南湘西州的西南边。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万,是一个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后从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即中国百鸟之王凤凰也。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湘西凤凰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风光无限。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有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风景名胜装点湘西凤凰奇幻无穷的大地,给湘西凤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让这个美丽的小镇散发着更加迷人的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二)湘西文化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将其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湘西凤凰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还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保存完好的唐朝旧县治黄丝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南方长城——“湘西边墙”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无穷的智慧与魅力。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特的湘西凤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湘西凤凰独具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

1、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2、苗族剪纸文化 苗族民间剪纸叫“锉花”,是不同于汉族民间剪纸的独特艺术样式。它大都是用凿刀锉出来的,所以苗语把剪纸称为“锉本”。在苗语里就是“花”、“花样”的意思。锉是苗族剪纸的主要制作技艺,同时还有锥、扎、削、切等技艺。在苗族剪纸的制作中,剪的技艺也有,但只是辅助技艺,并且是在作品完成的最后部分一般只是作为修边或修改图案时使用。因此准确的说苗族剪纸应为“苗族锉花”。湘西苗族锉花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是靠神话传说和古歌、长诗传承下来的。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苗族人民巧妙地将自身内涵丰富的文化特征储存在自己服饰刺绣图案中,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苗族锉花的出现不仅成为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成为苗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最直观的物象媒介。因此苗族锉花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湘西苗族服饰

苗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其服饰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湘西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苗族服饰图案代替了文字,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服饰文化这部“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服饰艺术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图典》中提到,苗族有100多个分支,每一个分支一种服饰,也就有100多种服饰。苗族女子的服饰也是很有讲究的。苗族老年妇女的服饰一般比较单纯、简易,很少俏丽鲜艳。衣服的缝制显得比较宽松大方,服装上的装饰花纹也比较简陋,衣袖较长又大,衣摆较长,主要是便于老年妇女的行动和生活起居,并且讲究适用。充分体现苗族妇女勤俭节约、善良纯朴的美德。苗族青年妇女是苗家幸福美好的象征,是苗家最具活力和爱恋的象征。在服饰穿着方面最有特色。衣领、衣袖、衣服下垂裙边、衣摆花纹刺绣讲究鲜艳丽目。但适度得体,在银饰装饰方面要突出豪华艳丽的花样,显得美丽、大方、漂亮。苗族青年妇女是苗家美的化身、神的化身、富有的化身、幸福自由的化身。年幼的苗族少女服饰,一般来说,既简单纯朴,又适用大方,这充分体现了苗族对少女教育从小要勤俭朴素的美德。

4、苗绣

湘西苗绣以古朴、稚拙的形式纯洁、朴实的情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从每一件刺绣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古朴的造型、艳丽的色彩所表现出的纯真毫无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之感。纹样繁缛、夸张、饱满体现出一种原始的情趣。苗绣中形象各异的蟠龙、飞鸟、蝶、花、鱼、虾让人觉得那么的美好、淳朴、自然、可爱。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苗族人民美好的情感和生命的存在。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古朴的湘西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去体会神奇的蜡染、苗锦、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黄永玉大师的画展„„会让你感觉到这个古朴小镇它所散发出的那种难以言语的魅力。

(三)湘西文化的保护

1、树立科学的保护理念

2、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

通过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湘西自治州与及湘西民族文化相关地区已经逐步建立起较为有效的工作机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强化自觉意识和全局意识,把分散的、阶段性的、应时性的工作机制纳入整体的文化生态系统建设当中来,循序渐进实现保护区的长效机制建设。在文化生态保护区机制建设中,法制建设是推动工作开展的保证。《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办法》、《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等的出台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保护民族文化。

三、结束语

“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所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文化生态保护的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构建湘西民族文化生态和谐健康发展有效途径,合理科学地保护文化生态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强劲的动力。美丽灿烂的凤凰文化才会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去感受古老文化的无穷魅力。

这几天的游览和考察,让我不仅欣赏了凤凰优美的风景,感受了文化名人的气息还对凤凰古城、梦幻苗疆和乾州古城的民风异俗、历史文物以及历史文人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乾州古城现在还在修建完善中,希望它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不要像凤凰古城那样过于商业化了!篇二:湘西考察报告学院:艺术学院 班级:12级美术四班 姓名:周慧娟

学号:1211020540067

一、前言

依照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教学要求,外出写生是美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搜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方式,2012级美术班全体同学,于10月19日在辛立强老师和杨刚等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湖南省矮寨、凤凰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考察。考察期间,全体同学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对矮寨、凤凰有名的景点——矮寨公路奇观、矮寨大桥、沈从文故居、山江苗寨等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考察我收获良多,眼见了不少中国特色民族风情,使我们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感觉,去观察自然,到生活中去感悟生活,下面我将本次教学考察的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二、考察地点简介

矮寨,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附近,湘川公路从寨中穿过,是一个风景美丽、古朴的苗乡集镇。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西南部,属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境内,与贵州省为邻。凤凰古城古称镇杆,自古以来就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凤凰古城由于地处偏远,各种古建筑保存的较完整。

三、考察目的

通过对湘西几大著名景点如矮寨大桥、凤凰古城等景点惊醒实地考察,了解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体会自然风景。学习感受其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富的文化内涵、质朴的文化气息是我们学习考察的目的。

四、考察所见

1、背篓

在湘西,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人们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湘西是背篓的世界,也是背篓背出来的世界”,一只小背篓承载了人们的梦想与现实。在路上随处可见背篓,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只背在背上竹篓,更是一道风景、一种文化。湘西的背篓,名称、样式、用途各不相同,有洗衣服的“洗衣背篓”、背婴孩的“儿背篓”、背粮米的“米背篓”等。一只小背篓,演绎出湘西无数精彩的故事。

2、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主任,楼下架空。凤凰的吊脚楼沿河两岸,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3、凤凰朱砂

凤凰朱砂享誉天下,又名丹砂、辰砂。曰丹砂因其颜色丹红,曰辰砂因凤凰汉朝时属辰阳县。朱砂可入药,《神农本草经》载有46种无机矿物入药,按治疗价值分上中下三品,朱砂列上品之首。凤凰在汉代、三国、隋朝时属辰溪县,那时的辰溪县内只有凤凰产朱砂。朱砂的有用元素是汞,汞是自然界唯一的液态金属,多用于化工、仪表、医药、工艺美术方面等。据地质学家证明,凤凰富集有巨大的朱砂矿田,被中外科学家列为环军太平洋朱砂富集成矿带而令世界瞩目。在风水学中,朱砂是经由日月精华的矿脉中采集,因吸收天地之正气,所以带有极强的阳气磁场。朱砂不同于玉石、天珠握在手时是冰凉的感觉,它握在手里是温暖的,也就是说朱砂带有极强的阳气磁场。在巫傩文化盛行的湘西,人们把朱砂视为珍宝佩戴于身,或用于建房、竖大门、墓葬、安碑等。在神秘的湘西赶尸中,赶尸人用朱砂封住尸体的七窃来镇煞。朱砂也是开运、祈福、纳财的上上极品。如果某处的风水不好、邪气太重,使用朱砂具有明显的镇邪奇效。

朱砂还可用来做颜料,近年来,随着资源不断枯竭,作为优质、稀有、不可再生的天然矿产品,朱砂在国际市场上水涨船高。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创作的《万山红遍》就是朱砂画成的,其中一幅3.1平方尺的作品拍买价达到501万元。

4、青柚雕花蜜饯

雕花蜜饯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食品,相传古时候有一年,一连下了3天3夜的大雨,洪水淹没了靖州城,城中男女老少都聚到北坡避难。人们所带的食物渐渐吃光了,只好靠坡上的野茶、树根等维持生命。这时有一个叫甜姐的侗家媳妇,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个还未成熟的柚子,她摘下一咬,顿觉满口苦涩。甜姐想,假如这柚片拌点蜂蜜该是什么滋味呢?于是,她将其放在蜂蜜中浸了浸。柚片吸满了蜂蜜,味道变得既甜又香,还散发着阵阵柚香。后来,甜姐制作的蜜饯问世了。再后来,心灵手巧、颇具匠心的侗家姑娘们将仔柚切成篇三: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化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化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作者:刘昌刚

为认真总结湘西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前二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果、经验和教训,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要求,认真落实省委书记张春贤最近在湘西州调研时提出的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的指示,进一步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湘西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从而实现全州范围的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湘西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州直相关单位以及吉首大学、湖南天下凤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湘泉制药等院校、企业20余位长期从事农业产业化工作的专家、教授及技术人员进行农业产业化调研。专家组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到全州八县市广泛听取各县市领导、扶贫部门、相关农业单位、龙头企业等对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意见和建议,并深入基层、生产基地、农户家中,实地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和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看法。专家组真实了解了扶贫开发20年来湘西州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思路。目的在于通过调查研究,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找准未来十年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好路子。

一、20年来湘西州产业化扶贫的发展现状、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

20年来,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和省扶贫政策的帮助和引导下,湘西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扶贫战略,成效显著,大大加快了湘西州的扶贫开发进程。

(一)农村主导产业初见成效。通过产业化扶贫,湘西州逐步形成了水果、烟叶、草食牧业、中药材、蔬菜、茶叶六大优势支柱产业。2006年,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产业面积达105万亩,产量51万吨,产值5.5亿元。其中,椪柑6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2005年产量38万吨,产值4亿元;以山羊、湘西黄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初具规模,2006年,全州年出栏湘西黄牛13.6万头、湘西山羊85万只,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12.6倍和11.2倍,农户人均养殖业纯收入达659元;以优质烤烟、蔬菜为主的高效经作业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烤烟基地乡镇53个,2006年发展优质烤烟23万亩,收购烟叶48万担,为烟农增加收入3亿元;商品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以青蒿、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到20余万亩。20年的产业化扶贫,仅椪柑、猕猴桃、草食牧业、烟叶等农产品每年为湘西州农民增收12亿元,依靠产业开发,涌现年收入过百万的村122个,十万元以上的种养大户820户,通过依靠产业扶贫为湘西州减少贫困人口141万,其中有130万人依靠椪柑、猕猴桃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实现了脱贫致富,有近3万农户迈进了小康行列。

(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2006年止,全州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总面积达325万亩,建成5000亩以上的规模乡152个,1000亩以上的规模村970个。全州重点建设了50个椪柑生产基地乡镇,产量26万吨,约占全国的9%,已成为中国驰名的椪柑之乡。已形成了泸溪、凤凰、吉首、古丈、永顺为一线的椪柑产业带;猕猴桃10万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富硒猕猴桃基地。建立了凤凰廖家桥、花垣窝勺、龙山里耶、永顺松柏等四大片猕猴桃基地。烟草基地50个,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 10万亩。草食牧业完成人工种草11.49万亩,完善畜禽养殖小区20个,建成200万头牲猪和200万只波尔羊基地。基本形成了“山上戴帽,山下披带”和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一县一业或多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格局。

(三)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初见端倪。2006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98个,28家州级以上龙头产业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完成增加值2.4亿元,项目覆盖456个贫困村、10万户贫困户,38万贫困人口。全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88个,种养大户2000户,拥有会员4.9万户,辐射带动农户18.2万户,年创产值4亿元。通过不断培育,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形成了以公司带动型、商品基地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中介服务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大户带动型等6种实体带动型龙头企业。目前全州建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73家,主要涉及粮油、水果、蔬菜、茶叶、水产品、中药材、烟叶等10个行业。2006年,全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2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国家级、省级、州级龙头企业分别为2家、9家和18家,还有一批龙头企业正在发展壮大。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利润1.2亿元,上交税金5491万元,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其中老爹公司、鹤盛原烟、亿事达、湘泉制药、天下凤凰农业公司等29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6亿元,自建农产品基地27万亩,带动8.2万户农户进市场,直接从业人员近20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2006年7月,天下凤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湘西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建立了第一个反季节有机富硒蔬菜基地,面积达5万亩,帮助凤凰、花垣、保靖、古丈等6县近10万菜农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四)劳务经济初见成效。目前,全州共有2o多万名农村劳动力就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务工,年劳务收入达到20多亿元,其中通过扶贫技能培训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人数为3.5万人,人均月工资达1000元以上,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州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一是已建立起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211个,面积63万平方米,其中有农产品专业市场12个,近3万平方米,年市场交易额达3.5亿元,并辐射到了周边省、市,成为了湘、鄂、渝边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基地。二是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495个,拥有会员51000余人,服务农户50100户;且民间销售农产品占全县农产品销售总量的65%,其中百合产品达80%以上,桔橙也在70%以上,为本地区产业化经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建立了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打开了多年来产品外销难的局面,确保了农产品远销畅通。如泸溪椪柑在北京、上海、武汉、重庆、长沙等大中城市成立了销售窗口。湘西州农业产业化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贫困面仍然很大。20年的扶贫成效是显著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到2006年,我州gdp总量仅占全省的1.9%,人均4616元,仅为全省的48%;财政总收入仅占全省的1.6%,人均451元,仅为全省的41%;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55.4%和54.3%,在全国3o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也处于较落后的位置,恩格尔系数比全省、全国分别高出4.6个百分点和1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高达3.7:1。目前,年收入低于882元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分别占全州总人口的8.5%和24.7%,同时每年还有大量农村人口因灾、因病等原因返贫。从贫困人口分布来看,这些人口大都集中在边远山区、岩溶干旱区、高寒边远山区和水库淹没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发育迟缓,基础设施脆弱,生存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和手段落后。湘西州20年扶贫主要解决中低海拔地区的贫困状况,目前还有60万贫困人口,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3万,相对贫困人口47万,而且主要集中在我州的中高海拔地区。因此,未来十年湘西州的扶贫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中高海拔地区。湘西州农业如何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方式,搞好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扶贫“大会战”,已经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二)农业生产体系尚不完善。农业生产受传统农业影响大,技术引进开发力度不够,产业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程,种养产业大部分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农产品品种不优,品质不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市场竞争力弱等现象在湘西州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产业开发面积只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14.6%,经济收入只占湘西州总收入的39.1%,从业人员只占整个湘西州农业人口26.2%,影响力、带动力弱,辐射面还比较窄。

(四)龙头企业规模小。虽然目前湘西州龙头企业已达128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一是大部分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二是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撑;三是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

(五)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另一种含义就是对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整合,它包括相关各经营利益主体的明确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分配,这是“利益共同体”的内在要求,能使各相关的利益主体得到保障的同时,实现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成本。在调查中我们发展,在“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形式农业中,订单的履约率很低,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当遇到价格因素变动等突发条件的影响,部分农民和业主单方面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农民与企业的利益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由于投入机制的不均衡性,使农民与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企业在利益分摊上没有把农民的投入纳入企业成本核算,使农民不能获得产品的社会平均利润,靠“田头摆卖”、小商小贩式的“惨淡经营”,农民时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而当遭遇风险时,生产者—农民承担的风险更大。

(六)农业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投入农业的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农业技术四种生产要素。目前,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问题。金融支持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调查中发现,当前金融支持产业化的力度较低,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湘西自治州中高海拔地区发展农业产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要彻底解决湘西州的贫困问题,实现湘西州的全面小康,未来十年我州的扶贫重点和扶贫难点主要集中在中高海拔地区。搞好中高海拔地区的产业“大会战”,也是我州未来十年扶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搞好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清楚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和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湘西“三带”理论的确立为湘西农业产业化提供了独特的生态条件。区域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该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上,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决定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诸要素中,起着重要作用。湘西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其产业在与周边地区或者发达地区竞争中,只有确立自己独特的、为别的区域无法“模仿”和“复制”的资源,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以吉首大学张永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科研团队,在研究湖南西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长期科技实践中,发现湘西生态环境存在着三个具有独特优势的自然带,即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含硒带和植物群落中的亚麻酸带,这就是著名的湘西“三带”理论。由于“三带”资源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为湘西产业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先决条件,以湘泉的酒鬼、老爹的果王素、喜阳的浓缩果汁、和益的金雪康、边城醋业的原香醋、天下凤凰富硒有机蔬菜、秦简的秦简茶、荣盛青花椒等为代表的“三带” 企业和产品发展迅速。利用湘西“三带”理论发展湘西产业集群、打造湘西产业核心品牌、建设湘西产业循环经济,已成为湘西产业化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湘西“三带” 产业经济正在形成、壮大。

2、适宜的气候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产地环境条件。湘西自治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一年里既水热同季,暖湿多雨,又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总量适中。年平均气温为16.5℃~17.5℃,极端最低温度-4.7℃,极端最高温度37.8℃,1月平均气温4.4℃以上,七月平均气温27.3℃左右。年平均太阳辐射能为3724~4091兆焦耳/米。无霜期在250~294天之间,主要农耕区无霜期在271~294天之间。年平均降水1290~1600毫米,主要集中在春夏雨季。我州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农业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由于湘西州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运输不便、经济基础薄弱以及历史原因等多方因素,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受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植被较好,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东部及其它地区,非常适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可以围绕特色、绿色、生态做大做强做优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

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相对占有资源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环境条件。湘西州平均海拔800~1200米,很多地区都是产业开发的“处女地”,容易组织实施规模化生产。湘西州总面积154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81.5%,丘陵占10.3%,岗地占2.5%,平原占4.1%,水面占1.6%。海拔300米以下土地占总面积的8.9%,300~500米占27.9%,500~800米占41.7%,800米以上占21.5%。

4、扶贫政策到位,领导重视,农民致富意识增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文环境。为了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省委、省政府对湘西州产业化扶贫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相继出台了[1994]17号《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湘西自治州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意见》、[1999]18号《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支持湘西自治州扶贫攻坚的意见》、[2007]7号《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湘西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州委、州政府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出台了《果药茶桑畜开发实施办法》、《建设农村支柱产业的决定》、《关于鼓励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和《关于鼓励农村信贷扶贫支持特色支柱产业开发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贫文件”。2007年9月29日,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湘西州又将有新的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文件相继出台。这都表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湘西州的产业发展,也为湘西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以前普遍认为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开发搞不起来很大原因是由于中高海拔地区农民开发意识不强,农民致富欲望不足,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思想比较严重。通过调查发现,如今在中高海拔地区,有近75%的农民对农业生产树立了一定信心,认为农业生产只要搞好了也是有出路的,特别是在看到中低海拔地区农民在产业的带动下逐渐脱贫,日子越过越好,这部分农民发展产业的信心也在逐渐增强,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只是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个人信心不足以及个别中高海拔地区在产业摸索中的不成功经历的影响而不敢尝试。在花垣县雅酉镇排达口村和凤凰县两林乡高果村(海拔均在700米以上)调研时我们了解到,今年两村大力发展辣椒种植业,开始都很犹豫,种植面积300亩,在调查时(9月11日)平均亩利润已经达到了1000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纷纷要求明年扩大面积。这充分证明农民对产业开发具有很强的愿望和很高的积极性。

(二)不利因素

中高海拔地区产业的发展,在以前的扶贫攻坚中不是没注意,也不是不摸索,只是由于中高海拔地区确实存在许多发展产业的制约因素。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成本高。尽管枝柳铁路经过湘西州境5个县市,319和219两条国道贯穿其中, 但中高海拔地区直接受益的地区非常少。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与发展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水利化程度偏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还得靠老天爷帮忙。同时,交通、电力设施较为落后,乡村公路路况较差,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影响了农村经济收入的提高,制约着产业结构调整。

2、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低,产业开发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化既是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时,不光要有生产者的数量,更需要生产者的质量。湘西州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仅占科技人员总量的5%,每万名农村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仅10人,而且这些科技人员也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地区。人口素质低下、科技队伍力量不足的现状,已成为制约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民脱贫的一大“瓶颈”。产业结构调整,就必定需要一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劳动者来从事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生产工作,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剩下的农民难以适应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

3、资金缺乏,产业发展缺乏保障。湘西州七县一市有七个县是国家划定的中扶县,一个省扶市。现阶段,全州的经济、文化、科技水平等方面都相对落后,地方财政困难,地方投入产业开发资金有限。由于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人口大多数居住在边远山区、高山区、水库淹没区,自然条件极差,土地资源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展程度低,长期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脱贫致富的成本和难度极大。经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湘西州贫困村每人的脱贫投入成本为3000元以上,按人均1000人的贫困村计算,每个贫困村的扶贫资金投入需要300万元以上。资金缺口,是湘西州很多地区农业产业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湘西自治州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布局

湘西农民考察报告 篇2

农民画反映了农民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 是农民的现代意识与古朴的民间绘画艺术风格相互糅合而形成的独特绘画形式。它既具有民族、民间的艺术风格, 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时代性。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逐渐形成了陕西户县、江苏邳县、上海金山、山东日照等地的农民画乡。金山、户县等地的农民画已经家喻户晓, 而邳县的农民画却还不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邳县农民画艺术源于农村, 源于农民, 别具特色, 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艺术缩影。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正在逐步萎缩, 面临失传的危险。笔者通过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及电子资料等, 梳理了邳县农民画的发展脉落, 归纳出其艺术特色, 并探寻了其存在问题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

一、邳县农民画发展概述

邳县农民绘画的创作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形成阶段 (50年代“大跃进”时期)

关于农民画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起源于江苏邳县与河北束鹿。另一说法认为起源于江苏邳县、河北束鹿、甘肃庆阳、陕西户县、安徽阜阳、四川绵阳、湖南浏阳等地的1958年‘壁画化’、‘诗画墙’等配合‘大跃进’的活动。”[1]无论哪种说法, 邳县都是全国农民画的发源地之一。

1957年, 当时中国美协的华君武、蔡若虹等人发现了邳县农民画这个新生事物, 并在《美术》杂志上撰文介绍, 在全国美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农民画由于受政治运动的影响, 有好的方面, 也有不足之处, 如艺术的夸张成为浮夸风的象征, 但也有真实地反映农村劳动生活的农民画佳作。

(二) 发展阶段 (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后期)

此阶段的农民画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 发展迅速。60年代中期, 邳县农民画出现了不少版画作品, 丰富了农民画的表现形式。但由于农民自身的美术功底不深, 在文化素养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1975年, 邳县正式举办农民画创作学习班, 学习年画、版画、国画等专业性的表现手法, 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

(三) 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末)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邳县农民画步入了繁荣期, 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越来越需要精神文化食粮, 农民画创作活跃。邳县农民画返璞归真, 转变为创作表现民族风情题材的文艺作品。农民画先后送至北京、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地展销, 同时还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日本及港、澳、台等地展出, 有1000多件展品被中外美术馆和艺术家收藏。1991年6月, 邳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称号。1992年, 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组来此采风, 摄制了艺术片《邳州农民画》, 并用英、法、俄、日、西班牙、阿拉伯等6种语言译制, 向国外146个国家发行, 使邳县农民画一时间蜚声海内外。

(四) 商品经济时期 (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 邳县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经济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民画开始与市场接轨。邳县在2004年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2006年, 邳县农民画成功申报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如此, 邳县农民画还早已成为了国际文化市场上的“香饽饽”, 近年来有6000余幅农民画作品在国内外展出, 500多幅获各种奖励, 200余幅被国家美术馆及美、法、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的艺术馆购买、收藏。据了解, 邳县岔河镇以画为媒的夫妻画家邹文才和朱成梅经营的“乡韵文化公司”, 2006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0多万元。源源不断走向市场的农民画, 不仅为农民画家们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更成为邳县对外最为响亮的一张“名片”。

据统计, 目前邳县全县每年可产生作品一千余件, 骨干作者也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人, 遍布全县农村乡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 邳县的农民画爱好者队伍现已达到一万余人, 农民画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二、邳县农民画的艺术特色分析

在商品经济日趋繁荣的今天, 农民画也在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农村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邳县农民画家们创作的源泉, 他们用质朴、新颖的手法描绘自己心中美好的图景, 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

(一) 题材及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邳县农民画题材丰富, 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瓜果蔬菜、古今人物、神仙异怪、婚丧嫁娶、吉祥喜庆、驱瘟避邪等, 形象自然生动, 贴近生活。画家们以其丰富的想象, 生活化的艺术表达, 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 使作品极具艺术感染力。如农民画家邹文才的作品《集镇》, 就用生动优美的造型, 明快强烈的色彩, 较好地表现了农民赶集时的热闹场面, 作者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历时15年完成的百米长卷农民画《运河之春》 (现存国家美术馆) 则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农民昂扬进取、对美好生活充满感恩的精神。仇奎训的《丰收的南瓜》、《水塘秋色》、《还是醉了好》等作品则以新的视角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感悟。

邳县农民画的绘画种类和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 出现了壁画、年画、宣传画、水粉画、装饰画、连环画、木板年画、喜床画、灶台画、汉画像石画等, 表现手法纯真自由, 使人想到璀璨的民间文化和风俗。

(二) 艺术风格特色鲜明

1. 色彩明快, 对比强烈

邳县农民画既保留了民间传统的艺术特色, 又吸收了当代艺术的绘画技巧。在色彩上, 吸收了木版年画和民间刺绣的用色特点, 色彩对比强烈, 多用红、绿、蓝、黄等纯色, 很少用调和色, 呈现出清新明快、丰富和谐的艺术效果, 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表现出独特的地方民族民间艺术风格。如作品《牛耕》 (图一) 就是利用大块的黄、蓝与绿色来表现耕作的劳动场面。同样是表现农民劳作场面的《收麦子》 (图二) 则运用了大面积的黄色, 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联想。

2. 造型夸张随意, 画面丰满充实

邳县农民画发展了传统民间美术最明显的特征, 造型简单、朴实、夸张、生动传神。还有很多复合变异的造型, 将不同的动、植物复合于一体, 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充满生命之蕴, 并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作品《嬉戏》 (图三) 和《舞蹈》 (图四) , 造型复合变异, 虽夸张, 但不失其形。观赏此类作品, 我们能够深入体会邳县农民在劳作之余自娱自乐的欢快场景。

在构图布局上, 邳县农民画吸取了汉画像石的特点:不受空间、时间、地点的限制, 随心所欲。画面饱满, 罗列了作者乐意描绘的所见所闻。同时也受地方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 画面以块面为主, 采用一种完全平面化的构图, 流畅的线条, 沉着厚实, 不留空白, 不追求空灵, 而求丰满充实, 打破了一般的三维空间, 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包含了浓郁的民间意味和芬芳的泥土气息, 富有很强的装饰美感。

(三) “我画我心”, 绘出农民自己的“生活之美”

邳县农民画家远望大山大水, 近观田园风光, 品味民俗风情, 生活经验丰富。不仅在画面内容和形式上追求自由, 而且每幅作品都是自己心灵的再现, 表达了一定的意境和审美理想。他们笃信“生活中有画, 画中有生活”, 对他们来说, 任何美好的物象或事件, 都能通过直观的生活体验, 激发内心深处的感情, 进而产生用画笔表现的愿望。所以画家的作品是为农民自己“说话”的, 是为农民“代言”的, 表达农民的思想情感。他们常说, “我画我心, 爱画啥就画啥”, 画是“随心鸟”, 凭爱好和兴趣,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三、邳县农民画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

(一) 面临的问题

经过考察, 笔者发现邳县农民画发展势头良好,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其他发展成熟地区的农民画相比, 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这些问题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方面:

1. 组织辅导活动资金投入不足。

基层农民画的组织机构是县乡文化馆和文化站, 由于基层政府对公益文化事业缺乏足够重视, 对这些单位经费投入不足, 难以定期开展农民画创作、展览、培训等活动。

2. 农民画辅导人员队伍呈现不断萎缩和老化的趋势。

农民画辅导保护工作需要制度来保障机构本身的正常运行, 还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来开展具体工作。当今邳县农民画辅导者由于工作长期不受重视和待遇低等原因, 年轻人跳槽, 老同志将要退休, 出现了作画人员严重缺乏, 青黄不接, 人才断层的难堪局面。

3. 市场管理制度混乱。

邳县农民画市场竞争激烈, 管理制度不完善, 受商品画的冲击和经济利益的驱动, 粗制滥造、复制、临摹、剽窃他人作品的现象充斥着市场, 严重干扰了市场秩序。

4. 传承状况令人担忧。

传承人年事已高且后继乏人是一种普遍现象。传承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思想、经济、历史、文化上的多重原因。比如说, 有的是因为市场狭小, 效益低;有的是因为学艺比较艰苦, 学艺周期长, 行业成才率不高。此外, 邳县农民画还没有专门的商业网站, 仅仅是作为一项民俗或土特产放在政府网站的一角, 寥寥几十个字的介绍显得非常单薄。

(二) 解决的途径

如何解决农民画现存的问题, 把农民画的可持续发展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与市场接轨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农民画的传统特色。把农民画推向市场, 并不是为了迎合或满足文化消费主义者对农民以及农村生活的想象, 农民画家应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所以, 一定要提升农民画质量, 创造出真实体现农民思想感情的原生态的农民画。农民画成功的标准不仅仅是市场的销量, 更是作品的质量。

对此, 我个人提出一孔之见, 希望得到相关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

1. 增加经费投入, 重点培养新人。

将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并对农民画保护资金的落实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确保资金真实、及时地落实到位, 做到专款专用。开放文化馆承担农民画的组织辅导工作, 场馆可以利用农闲季节等休息时间, 定期举办农民画辅导班。

2. 成立农民书画院, 建立农民画家档案。

由文化馆创办, 联合专业团体, 成立农民书画院, 聘请有一定组织能力, 长期从事农民画创作的画家担任画院兼职领导和固定画家。

3. 组织展览, 扩大交流。

经常举办农民画学术论坛等各种交流研讨活动, 并定期组织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民画大展, 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 加强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嘉兴秀洲等国内其他著名农民画乡的交流, 和它们联合办展, 在国内巡回展出, 促进政府文化部门、专家学者、民间传承人与广大群众之间的广泛交流, 鼓励广大农民画爱好者参与这项事业, 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4. 繁荣农民画市场, 依法规范经营。

针对近年来农民书画市场繁荣的背后暴露出的问题, 如复制伪劣品造成大量艺术质量低劣品充斥市场, 应采取对应措施:一要组织农民画作者学习有关著作法、文化经营方面的法律, 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一旦发现侵权, 可以诉诸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二要加强农民画市场的稽查力度, 保证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 不得复制。

5. 邳县农民画需要形成自己的“品牌”。

我们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搭建邳县农民画展示、保护、传播的特色网络平台, 建立一批专业的宣传网站, 如:淮海/徐州农民画网、邳县农民画网等, 打造出邳县农民画自己的“品牌”。还可进行农民画衍生产品的研究开发, 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丝巾、手帕纸、刺绣、床单、挂毯、艺术靠垫、台历、贺卡等一系列的农民画衍生产品。还可以把农民画和民间刺绣工艺结合起来, 打造出具有传统特色和现代气息的艺术品。

现在的农民画家作画面对的不再是自己的邻居、村民、朋友, 而是文化市场上的买家。这种创作上的转型, 使一些年轻的画家出现了某种骚动不安的情绪, 朴实的农民画变了味。笔者认为走商业化的道路无可厚非, 但要首先保证农民画的本质特征不改变, 要扎根“泥土”, 浓厚的地方特色才是它的生命力。农民画的题材要和地域风情、民间习俗紧密结合, 如果缺失这点, 农民画也就失掉了存在的根本。因此, 如何将地方化与学院化、品牌化结合起来, 在国内、国际树立农民画的声誉, 使农民画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而有特色的新路, 是当今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邳县农民画只要坚持原生态、大众化、时代性的价值取向, 不失根本、不丢本色、不丢文脉, 必定会在中国绘画的百花园中傲然挺立, 永盛不衰。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农民画.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8

[2]夏潮, 吴长江.中国农民绘画调研汇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

关于农民自建房问题考察报告 篇3

随着我市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大量农村区域逐步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农村自建房大量增加。这些农民自建房,大都无规划、无设计、无监理、无正规施工队伍,导致建成房屋建筑质量差,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建筑布局零乱、居住环境较差,严重影响我市的城市化建设和发展。

为此,市规划局组织相关人员到山东省烟台市学习考察,关于农民自建房及城中(郊)村改造的成功经验。通过与当地规划城建部门同志座谈,及参观新建农民集中区。使我们对农民自建房管理及城中(郊)村改造问题有了崭新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管理、监督机制

(1)对于城市规划区的农村规划,采取与城区规划相同的管理模式,实行统一规划,采取招投标、监理制度。(2)对现状建筑进行现场摸底录像,由镇街道办管理,城管监督。

(3)对农民违章突击抢建的房屋,拆迁还原时不予补偿。对于未建房屋的宅基地一律不许再建。

二、农村住房建设模式

(1)社区集中居住区建设模式。

为解决城市社区无宅基地居民特别是大龄青年的居住问题,采取经济适用住房相关政策,按照地域就近、利于生产的原则建设集中居住区。

组织建设:选址所在的街道办事处作为建设主体,负责组织实施。街道办事处成立相应的房地产运营公司,负责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公共设施配套和建成后的小区管理。

申请条件:只有集中居住区所辐躬社区的居民,并且尚未享受过宅基地政策建房的才可申请购买。

审批程序:首先向所在社区提出申请,社区将初审结果公示无异议后报街道办事处审查,街道办事处审核公示无异议后报国土局审核。

预售价格:由市物价局核定,以优惠的价格向社区居民销售,80千米以下的按成本价销售,超过80平米的部分按照高于成本价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

房屋权属管理:房屋所有权证直接办到购房居民名下,注明“居民集中居住区房屋”,可以继承和在符合购买条件的社区居民范围内转让,不得向社会出售。

后期管理:由街道办事处牵头,成立小区管理办公室,参照物业管理有关规定,负责小区物业管理.管理费实行优惠,前五年由房地产运营公司承担,5年后由物价、建设部门按相关规定核准,向住户收取。(2)城中(郊)村改造模式。

以改善城中(郊)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引导经济实力强、建房积极性高、具备集中成片改造条件的村庄,采取原址改造、项目带动整利搬迁等方式,拆除旧居,以公开出让方式取得土地后分期分批进行综合开发改造。新建设居住区,优先保证拆迁村民安置,同步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农民居住条件和区域环境的双改善。社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出让,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旧城改造方针,采取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置房建设和房产开发。(3)园区及镇驻地建设模式。

发挥园区及镇驻地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配套全、公共服务设施好的优势,通过实施村庄建设改造,逐步取消小城镇自建民宅,市场化运作建设农民新居。使农民生活居民化,农村生活管理社区化。

三、配套政策,大力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工作开展

(1)给予土地支持。在全市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重点保障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用地需要。所有项目用地全部实行国有土地出让形式供给,过去属集体土地的,逐步调整为国有用地。同时鼓励通过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整村改造搬迁与合并。(2)给予收费减免支持。.对城中村、城郊村实施改造的,改造区域的土地以“招、拍、挂”方式进行出让,政府纯收益部分全额奖励实施单位,用于旧区拆迁安置建设。建房过程中涉及的行

政事业性收费,除供水、供热、供气费用外全部免收,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大部分减免。

(3)是给予信贷融资支持。引导具备条件的镇街成立房地产运营公司,通过自筹一部分,以项目资产及其收益作为担保和质押,向金融机构贷一部分,鼓励建设企业垫资一部分,收取预售款一部分,满足项目运作的资金需要。

四、以人为本,努力把农房建设改造建成民心工程

(1)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对各种形式的农村住房建设和改造项目,牢牢坚持农民自愿这一原则,决不搞强制推进。(2)是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为让农民住的舒心、方便,在规划细节上下功夫,尽量符合群众生活习惯和生产需要。(3)全部公开透明操作。在拆迁、用地、引偿、安置、福利等方面,坚持阳光操作,公开、公正、透明,确保不引发内部矛盾。

(4)充分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所有实施项目村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居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费实行优惠,前5年费用由房地产运营公司承担。引导村集体将开发利润重点用于改善民生。附图:

司家庄社区位于蓬莱市区西南城郊,社区内居民已不满足现有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在政府的指导下,该社区启动社区改造工程,实施了“杏花苑”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建设住宅楼81栋、2094户,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建设住宅990套,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市政府将其作为旧村改造试点。

原水城社区位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蓬莱阁水城风景区内,原社区缺乏发展空间,又不符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日益滞后。将居民整体异地搬迁至沙庄水城新区。新区建设住宅楼

28栋,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提供住宅899套。拆迁居民现已全部搬至新区居住,人均增加居住面积9平方米。新区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保护了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

湘西农民考察报告 篇4

随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深化与北伐战争取得重大的发展,中国正急需一场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来推翻帝国主义、旧军阀、贪官污吏。农民运动就此顺势兴起,迅猛异常,但遭到国民党右派人士的百般阻挠和非难,令人遗憾的是,就连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右倾机会主义被国民党的反动潮流所吓倒,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为了迁就国民党,他们宁愿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在这种舆论的环境下,为了解析和回应党内外的不满和责难,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农民运动最为蓬勃的湖南省,实地考察当地的农民运动,写出了这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纵观这篇报告,可以归纳出毛泽东所要论述的几个观点:

一:充分阐述了农民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强调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重要意义。二:坚持和发挥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的的理论,明确论述了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具体的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的政治经济状况,论证了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诚如他所说的,“没有贫农阶级,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

四:深刻地阐发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我觉得读这篇文章要客观,不要因为文章有过激的论证而嗤之以鼻,也不要因为毛泽东伟大的光环而影响文章局限性的判断。老实说,一开始读这篇报告,有一些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觉得有些论证未免过于偏激,以今天的角度去评论之,不妥者甚众。如果不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的背景和毛泽东写这报告的目的,我还只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而已。非但我,现在的很多人对这篇文章写作背景以及毛主席的用意不了解,就随便地给这篇文章扣上一个“暴徒逻辑”的帽子,但其实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是有他的主观目的的。君须知,当时国民党及一些保守的革命人士都对农民运动嗤之以鼻,轻视农民运动的力量。毛泽东只有写得坚决一点、激进一点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如果在文章里面承认农民运动的确有些松散,不正规,就容易被反动人士抓住把柄,不利于革命的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毛主席的那股凛然正气,那股血气。

不难看出,毛泽东是在竭力为农民运动正名。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非难,在于农民运动作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明显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利益相违背。国民党在制造农民运动的谬论的出发点,真的只是在乎农民运动手段的不妥吗?非也。农民运动本身的特点,就是反对封建宗法制度以及野蛮的土地佃租制度,是对不公平的社会秩序的强烈撼动。而国民党却确认为农民运动尽是些懒农、流氓痞子的运动,身无分文,却像强盗一样要求和他们分资产,他们根本不会去理会什么农民运动是革命的主力军的问题,这一切在他看来就是乱来、胡闹。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想想,假如毛泽东态度有所退让,唯唯诺诺,是何异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再者,国民党对农民运动所言的“过分”问题,其实可以也看出他们对农民运动的仇视。但毛泽东又是怎样回应的呢?“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诚哉斯言!古今中外,有哪个政权是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取得的?两千年封建统治下,人们深受其害,必须采取“过分”之手段才能有力地打击地主阶级的统治,以及进一步解放广大农民的思想。

农民运动的革命热潮已经兴起了,无论什么力量都无法将其压制,把这股力量凝聚起来、组织起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我认为,陈独秀之所以反对农民运动,一来不敢和国民党公然对着干,二来,或多或少都将此时的农民运动和中国古代的农民运动联系了起来,他认为农民运动失败是必然的。然则为什么古代农民运动会失败呢?我想只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这样,就在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斗争停息以后,虽然社会多少有些进步,但是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继续下来。可是,现在的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政党,完全可以领导农民革命,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倘若对形势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就此徘徊不前,受困于经验主义,岂不是错过了革命的大好时机?所以说陈独秀是右倾主义者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湘西农民考察报告 篇5

(一九二七年三月)

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我这回到湖南〔1〕,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

沙五县的情况。从一月四日期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

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许多

奇事,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我想这些情形,很多地方都

有。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

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

命前途有所补益。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 A 毛泽东此文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为了这个目的,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并写了这

一篇报告。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不愿意接受毛泽

东的意见,而坚持自己的错误见解。他们的错误,主要是被国民党的反

动潮流所吓倒,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

为了迁就国民党,他们宁愿抛贫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使工人阶级

和共产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一九二七年春夏国民党之所以敢于叛

变,发动“清党运动”和反人民的战争,主要就是乘了共产党的这个弱

点。

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

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

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

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

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

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

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每个中国人对于这三项都有选择的自由,不

过时局将强迫你迅速地选择罢了。

组 织 起 来

湖南的农民运动,就湘中、湘南已发达的各县来说,大约

分为两个时期。去年一月至九月为第一时期,即组织时期。此

时期内,一月至六月为秘密活动时期,七月至九月革命军驱逐

赵恒惕〔2〕,为公开活动时期。此时期内,农会会员的人数总计

不过三四十万,能直接领导的群众也不过百余方,在农村中还

没有什么斗争,因此各界对它也没有什么批评。因为农会会员

能作向导,作侦探,作挑夫,北伐军的军官们还有说几句好话的。十月至今年一月为第二时期,即革命时期。农会会员激增

到二百万,能直接领导的群众增加到一千万。因为农民入农

会大多数每家只写一个人的名字,故会员二百万,群众便有

约一千万。在湖南农民全数中,差不多组织了一半。如湘潭、湘乡、浏阳、长沙、醴陵、宁乡、平江、湘阴、衡山、衡阳、耒阳、郴县、安化等县,差不多全体农民都集合在农会的组织

中,都立在农会领导之下。农民既已有了广大的组织,便开始

行动起来,于是在四个月中造成一个空前的农村大革命。

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

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

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这个攻

击的形势,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其结果,把

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地主权力既倒,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

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连两公平吵架的小事,也

要到农民协会去解决。一切事情,农会的人不到场,便不能解

决。农会在乡村简直独裁一切,真是“说得出,做得到”。外界的人只能说农会好,不能说农会坏。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则完

全被剥夺了发言权,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在农会威力之下,土豪劣绅们头等的跑到上海,二等的跑到汉口,三等的跑到长

沙,四等的跑到县城,五等以下土豪劣绅崽子则在乡里向农会

投降。

“我出十块钱,请你们准我进农民协会。”小劣绅说。

“嘻!谁要你的臭钱!”农民这样回答。

好些中小地主、富农乃至中农,从前反对农会的,此刻求

入农会不可得。我到各处,常常遇到这种人,这样向我求情:

“请省里来的委员作保!“

前清地方造丁口册,有正册、另册二种,好人入正册,匪盗

等坏人入另册。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民便拿了这事吓那些从前

反对农会的人:“把他们入另册!”

那些人怕入另册,便多方设法求入农会,一心要想把他们的名字写上那农会的册子才放心。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

绝,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摈在农会的门外,好像

无家可归的样子,乡里话叫做“打零”。总之,四个月前被一般

人看不起的所谓“农民会”,现在却变成顶荣耀的东西。从前拜

倒在绅士权力下面的人,现在却拜倒在农民权力之下。无论什

么人,都承认去年十月以前和十月以后是两个世界。

“糟得很”和“好得很”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乡里消息传到城

里来,城里的绅士立刻大哗。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

言以蔽之曰:“糟得很。“即使是很革命的人吧,受了那班”糟得

很“派的满城风雨的议论的压迫,他闭眼一想乡村的情况,也

就起馁起来,没有法子否认这”糟“字。很进步的人也只是说:

“这是革命过程中应有的事,虽则是糟。”总而言之,无论什么

人都无法完全否认这“糟”字。实在呢,如前所说,乃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

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

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

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完全没有什么“糟”,完全不是什么“糟

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

秩序的理论,明明是反革命的理论。每个革命的同志,都不应

该跟着瞎说。你若是一个确定了革命观点的人,而且是跑到乡

村里去看过一遍的,你必定觉到一种从来未有的痛快。无数万

成群的奴隶--农民,在那里打翻他们的吃人的仇敌。农民的举动,完全是对的,他们的举动好得很!“好得很”是农民及其

他革命派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3〕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

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

这个变动,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

所谓“过分”的问题

又有一般人说:“农会虽要办,但是现在农会的举动未免

太过分了。“这是中派的议论。实际怎样呢?的确的,农民在乡

里起有一点子”乱来“。农会权力无上,不许地主说话,把地主的威风扫光。这等于将地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把你

入另册!“向土豪劣绅罚款捐款,打轿子。反对农会的土豪劣绅的家里,一群人涌进去,杀猪出谷。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动不动捉人戴高帽子游乡,“劣

绅!今天认得我们!”为所欲为,一切反常,竟在乡村造成一

种恐怖现象。这就是一些人的所谓“过分”,所谓“矫枉过

正”,所谓“未免太不成话”。这派议论貌似有理,其实也是错的。第一,上述那些事,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自己逼出来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历来凭借势力称霸,践踏农民,农民

才有这种很大的反抗。凡是反抗最力、乱子闹得最大的地方,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为恶最甚的地方。农民的眼睛,全然

没有错的。谁个劣,谁个不劣,谁个最甚,谁个稍次,谁个惩办

要严,谁个处罚从轻,农民都有极明白的计算,罚不当罪的极

少。第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

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

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农村革命是

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农民若不用极大的力量,决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农村中须有

一个大的革命热潮,才能鼓动成千成万的群众,形成一个大的力量。上面所述那些所谓“过分”的举动,都是农民在乡村中由

大的革命热潮鼓动出来的力量所造成的。这些举动,在农民运

动第二时期(革命时期)是非常之需要的。在第二时期内,必须

建立农民的绝对权力。必须不准人恶意地批评农会。必须把

一切绅权都打倒,把绅士打在地下,甚至用脚踏上。所有一切

所谓“过分”的举动,在第二时期都有革命的意义。质言之,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非如此决不能镇

压农村反革命派的活动,决不能打倒绅权。矫枉必须过正,不

过正不能矫枉〔4〕。这一派的议论,表面上和前一派不同,但其

实质则和前一派同站在一个观点上,依然是拥护特权阶级利

湘西农民考察报告 篇6

1.1 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由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组成。前者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等;后者是各种民间金融组织。2006年年末,由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借贷公司组成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推广。到2011年年底,全国35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自治区除外)共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294所,其中农村资金互助社161所。

1.2 农村资金短缺和非正规金融机构

伴随金融制度改革,商业银行取消对农户及乡镇企业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必须用有效抵押物才能获得银行贷款,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2009年年度报告》中,全省的存储余额占全体的40%,贷款比率不足29%。

根据农业部1996年发布的抽样调查结果,近70%的农户资金借贷依赖非正规金融机构。清华大学2006年发表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调查报告》中,农村的非正规金融占51.3%,仍然占据中心地位。

1.3 决定农村金融的因素

笔者根据农村金融的特点将决定农村金融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目前农户不可避免的金融借贷存取难问题,这是最大、最基本的问题。外因是金融机关和政府政策,这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

1.4 农村金融自由化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设立

2006年银监会降低了农村银行业准入标准,次年10月在全国施行,农村金融改革鼓励建设农村融资机构,国内外银行、产业、民间等资金,都可以在农村进行银行投资、收购及新设等业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促进了新的农村金融组织的增加,对现行农村正规金融进行了大幅调整。

2 农民专业合作信用社的展开与类型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物资、技术、营销的流通中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农村运营、消费资金需求迅速增加。然而,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要,这就促进了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

2.2 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援

2009年政府1号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业务试点展开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农村金融政策力度增强,旨在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银监会同时发布《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意见》,文件指示:满足规模和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开展内部信贷合作,大力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模型工作。

2.3 展开类型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以成员互助为目的的组织,具有经济互助性,拥有组织结构,成员享有权利、负有责任,是社员内部资金互助,进行贷款和结算业务的职能部门。但其多数不被银监会批准,除存款业务,基本得不到政府资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借贷。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由农民及企业出资,自愿入股,为成员提供存贷款、结算等互助性金融业务。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经银监会批准,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法人。乡镇级最低资本金为30万元,村级最低资本金为10万元,发起人必须10人以上。个人或企业出资率不得超过10%,不允许开设分支机构。法人为企业法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

3 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的考察

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莒南县坊前镇花生专业合作社

3.1.1 莒南县坊前镇花生专业合作社的概况

莒南县坊前镇花生专业合作社于1996年建立。2000年,全县实现花生总产值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强;收购加工30万吨,销售28.7万吨,实现销售总收入14.5亿元;完成出口供货10万吨,出口供货额达2.1亿元,分别占全国、全省花生出口供货总额的18%和33%;自营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占全县自营出口创汇总额的40%。2015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左右,面积、产量均居山东省首位。

3.1.2 花生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开展

花生专业合作社肥料、农药、农机和加工机器的共同购买,给农户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专业合作社独立出口许可权,打开的国际市场。同时,随着业务的扩大,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日益显著。合作社提出了社员间资金互助的提案,2006年花生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部门正式成立,社员分为个人和团体社员,出资分为基本股和发展股,额度分为500元/户和1000元/户。

3.1.3 满足农户需求的金融服务

花生专业合作社设立后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一是结算业务。合作社互助部门为社员设置账户,通过账户转账完成;二是信贷中介业务。提供短期小额贷款服务。根据金额多少审查方法不同,并根据每位社员的信贷等级,利率也有所不同。

3.1.4 担保方式

为了确保资金安全,贷款时必须有2人及以上的担保人且担保人为合作社出资社员,贷款金额为出资人出资金额的80%以下。如有损失,由担保人的出资弥补资金损失。

3.1.5 坊前花生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成果

2006—2009年间,为社员提供资金约370万元,2008年一年,资金互助部门增收超过19.6万元,社员平均增收1675元。

3.2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农村资金互助社

3.2.1 沂水县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成立过程

沂水县姚店子镇辖50个行政村,4.5万人,5.3万亩耕地,是山东省最大的生姜集散地。由于生姜的生物特性,生产、加工、贩卖的季节性非常强,因此农户生产期间的短期流动资金必不可少。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合作社社员之间的资金互助。

3.2.2 政府支援体制

2008年3月26日,沂水县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得到银监会及地方政府认可,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农村资金互助社模型开展金融业务。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互助社由48户农户参加,资本金53.7万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在当地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由副市长牵头,市政、金融、流通、税务、治安等部门负责人在以《模型工程实施计划》为指南的文件基础上,制定了全面支援体制。

3.2.3 资金互助社资金结构调整

生姜栽培期资金借贷主要以栽培农家为主。生姜的收获期资金借贷主要以加工农家为主。储存贩卖期通过农民资金互助社将生姜栽培和加工农户剩余资金借贷给贩卖商,从中赚取利息。由此得出,通过资金互助,筹集、使用资金以维持农业生产,并将农产品贩卖收益资金再次投资产生收益。资金互助社信贷业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提高社员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发挥着促进专业合作社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作用。

3.2.4 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内外部关联

资金互助社从社员处融资用于社员资金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最惠政策并免除营业税,得到农业发展银行30万元融资,农村信用社为社员提供担保。

3.2.5 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管理运营体制

资金互助社以《资金互助社章程》为指导方针进行各项工作。一是业务范围:除储蓄和贷款结算外,可以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也可在其他金融机构融资。二是贷款金额限制: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对单一社员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15%;十大户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50%。三是贷款利息:贷款期限6个月以内月利率为13‰;12个月以内月利率为14‰。四是担保方式:3万元以下贷款必须有1名担保人;3万元以上贷款必须有2名以上担保人,具体内容根据《信贷管理办法》进行实施。

3.2.6 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成果

2008年3月至2009年年末,资金互助社出资社员增至108人,资本金增至170万元,共借贷70余次,合计借贷额481万余元。在此期间,不良借贷发生率为零。约盈利14万元,收益率在20%以上。

4 结论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正如本文案例所述,成果显著,但我国农村发展不仅存在农村金融问题,还存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组织等问题。我国农村要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再更广范围地相互结合各个层面,各项事业共同发展。

摘要: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要,这促进了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文章首先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构造和开展过程,决定农村金融的因素进行整理总结。以山东省临沂市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对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过程的实况进行研究,揭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在农家社员中实现金融职能。

关键词:金融制度,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职能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中国农业、农村改革成绩与课题[Z].2010.

[2]夏英,宋彦峰.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类型及其发展现状考察[J].中国合作经济评论,2012(1).

[3]冈崎久实子.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现状与课题:银行金融机关再生与三农政策中间评论[J].金融研究,2010(4).

上一篇:榆中县李家庄学校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下一篇:在全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