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使用制度,这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和公约的总称。我想学习制定制度,但我不知道该问谁?下面是小编的《课间巡视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早操\课间操管理制度
为了使学校早操、课间操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以达到锻炼身体,调节心理的目的,提高两操的质量,展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学校制定了早操、课间操管理制度的各项职责和标准。
一、体育组职责
负责全校早操、课间操的组织工作;与班主任教师做好协调工作;体育教师负责学生做操动作的规范性;明确课间操的程序;随时到场管理组织两操并及时纠正错误动作;体育教师负责按各班的做操情况做好评分工作;早操时,值班老师要及时到操场,在指定站位处指挥学生抓紧时间进场,集合做到快、静、齐,队列做到横、竖、斜成行。
二、学生科职责
督促各年级的班主任,组织好各班的早操、课间操,并做好班主任早操、课间操的考勤工作。把班主任的每天出勤情况汇总整理,周末交分管校长处。及时处理和安排学校交办的临时事务。
三、班主任职责
班主任是课间操的具体管理者和责任人;班主任必须在早操、课间操前到达场地,认真组织指导本班学生做操;把早操、课间操管理纳入班级管理之中;班主任应根据《课间操评分标准》严格要求学生。
四、学生会体育部职责
协助教师做好课间操放音工作;做好早操、课间操的人数清点工作,及时将结果呈交体育教师;及时完成学校交办的临时事务,把各班出操人数交到体育教师处,由体育教师把课间操评分情况和出操人数统计后,及时公布。
五、早操、课间操评分标准
1.服装
学生在两操期间统一着装、穿运动鞋,服装整齐。违者一人次罚分一分;学生在两操期间必须佩戴学生证于胸前,违者一人次罚分一分。
2.队列队形
集合解散音乐响起后,体育委员督促本班同学迅速在教学楼前集合到操场,到操场后迅速成体操队形散开,听口令整好队形后,学生等候音乐进行做操。达不到要求的班级,扣2-5分。做操完毕,学生应有秩序地解散,不得打闹和起哄。达不到要求的班级,扣2-5分。
3.两操纪律及动作要求
学生做操时应严肃认真,不准嬉戏打闹,否则每人次扣1分。到场人数要齐,每缺一人扣1分,扣到20分止。全班动作须整齐一致,动作与音乐的配合要规范、准确。各班每名同学完成集合、每节操、动作部位、动作节奏等方面的准确程度以及动作幅度、力度和身体姿态要符合动作要求,每一人次有一个环节不认真者扣1分,扣到20分为止。
六、奖励办法
两操动作规范、集合、解散快、静、齐,量化不扣分的班级,毎周加一分。学期两操量化前三名的班级,期末进行奖励,班主任量化加分。
七、两操组织程序
1.集合
音乐响起后,各班同学必须迅速在各班所在教学楼前集合,然后整体带到操场各班级做操指定位置,成体操队形散开;早操六点十分、课间操九点半必须入场完毕。
2.做操
成体操队形散开后,各班同学按照口令,先向左转,向前、向左向右看齐;然后向右转,向前、向左向右看齐。动作要快、静、齐。预备姿势:各班同学必须成立正姿势站好,两手不准插入口袋中,不准交头接耳、说笑、打闹。音乐响起后,各班同学必须精神饱满,神情愉悦,合着音乐的节奏,把每节、毎拍动作做到位,不能抢拍,做操期间不准说笑、打闹、扰乱做操秩序。
3.解散
做完操后,各班同学必须在音乐结束后,方可由后到前迅速集合,集合后必须前后对齐,然后按照秩序依次离开操场。
作者:张成波
摘 要: 巡视制度作为重要的监督制度,古已有之。对中国知网篇名为“巡视制度”检索到的466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总体、具体分析后,不难发现,学界对于巡视制度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目前研究中,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结论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今后应全面正确认识巡视制度本身,强化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严谨性。
关键词: 巡视制度; 研究文献; 统计分析
巡视制度,作为重要的监察监督制度,从中国古代便已经出现。根据史料记载,最早这一制度的雏形甚至可以追溯到三皇时期,并在我国古代、近代乃至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反腐力度的加大,党内监督的进一步强化,派出巡视一时间成为一大热词。然而,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仍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且对于巡视制度本身存在诸多误解。诸如有学者在提及汉代巡视制度研究意义时,简单认为“巡视制度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党内监督制度”[1](序言P1),将巡视制度等同于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直接抹煞巡视制度与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二者之间的区别,将巡视制度、党的巡视制度、政府的巡视制度混为一谈;此外,还有诸多学者误认为巡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创新等。简言之,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了实践操作的诸多问题。然而,目前学界对于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因此,为了对巡视制度获得一个科学、全面、深入的认识,前期的学术梳理是必要且必须的。中国知网(CNKI)作为目前学界资料查询、援引最为普及最为常见的文献索引来源,笔者以篇名为“巡视制度”,在中国知网进行全库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分类分析,以便对目前关于巡视制度的研究获得一个全景式的了解与认识。
一、关于巡视制度的整体性研究
截至2016年3月12日,以篇名为“巡视制度”,在中国知网进行全库检索,检索到的文献数量为466条。其中,来源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12篇,特色期刊27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篇,中国優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6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206篇,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2篇。显然,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旗下多个数据库,且数量分布严重不均衡。
(一)样本分布
以检索到的466篇文献为分析样本,按照数量多少进行先后排序,应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特色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学位数据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可见,目前,学界对于巡视制度的研究主要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来源,二者总和为所有文献总量的89.7%,占绝对优势。
(二)阶段划分
按照时间序列进行纵向梳理,不难发现,目前可查到的篇名为“巡视制度”的文献最早只能追溯到1989年。然而,进一步查阅便可发现,1989年陆志成的《建立巡视检查制度 加强日常民主管理》是强调企业职代会巡视对于企业管理的意义;而1993年张天惠的《建立健全巡视督察制度强化中央银行领导监督职能》则是从中央银行垂直管理过程中对省、地、县三级银行巡视督察的具体要求和意义出发进行论述。严格意义上,学界对于党政巡视监督的研究,就中国知网所查资料显示真正应始于1999年。1999年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课题组便在《组织人事学研究》中以《关于建立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巡视制度研究》中提出,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建立巡视制度的必要性及意义。[2]而这一课题一定意义上也是顺应当时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的建立监督巡视制度进行的研究。总之,根据文献数量、内容等要素,目前可将学界对巡视制度的研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混沌时期(1989-2002)
这一阶段内容相对较为庞杂,涉猎范围相对较广。尽管目前学界对于巡视制度的理解主要停留在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然而,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阶段情况并非如此。混沌时期学界对于巡视制度的研究处于广义上的理解,主要从企业内部派出监督巡视、学校日常管理中教学巡视、司法巡视到政府机构巡视、党内巡视等,涉猎范围较广,内容相对较为庞杂,并在其早期呈现出均等化取向。其中,党内巡视监督机制与其他类型的巡视制度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呈平分秋色的状态。譬如2000年关于巡视搜索到的文献数量仅为1篇,即郭香莲的《建立教学巡视制度充分发挥督导作用》,主要围绕教学巡视展开。2002年搜索到的文献数量为3篇,其中,2篇为刊载于报纸的监督巡视,1篇为高校教学巡视。然而,从数量上来看,1989年至2002年,学界关于巡视制度的研究文献一直在1到3篇徘徊;与此同时,在内容上,对于巡视制度本身并未严格界定在某一学科领域,因此,这一时期巡视制度本身属于初始混沌时期。
2. 第二阶段(2003-2013),倾向性缓慢演进
这一时期,学界对于巡视制度的研究无论从数量还是内容较前期均呈现出增长态势。尽管增速缓慢,但较前期已经产生了很大拓展。同时,在内容上,这一时期,学界的研究更具有倾向性,主要以党史党建和历史学为主,即主要对党内巡视监督和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进行研究。
3. 第三阶段(2013-),快速增长
随着十八大反腐力度的加大,党内巡视制度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数量增速较快,内容更加集中于党内反腐。因此,这一时期,对于巡视制度的研究以党史党建角度居多,主要围绕如何加强党内巡视力度,加强完善党内巡视监督展开。
总之,从1989年至今,19年间,篇名为巡视制度,检索到的文献数量总计为466篇。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但就文献数量、内容、侧重点、方法等方面而言,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明显不足。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呈现零散、分散、零星、点状分布,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就具体研究成果而言,主要以政策性解读、文件性介绍为主,理论严重缺失。
二、关于巡视制度的具体性研究
巡视制度作为集监察监督检查于一体的重要制度,在政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管理、运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加强这一制度本身意义重大。通过对中国知网篇名为“巡视制度”的所有文献进行检索,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学界对于这一问题在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呈现出如下状态:
(一)研究层次
通过跨期刊、特色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国内会议、国际会议、报纸、成果、学术辑刊等多个数据库,检索篇名为巡视制度,不难发现,所获466篇文献,主要涉猎政策研究、基础研究以及行业研究三类。
1. 研究方向。就研究方向而言,政策研究位居首位,除了围绕党章、党纪、准则、条例对巡视制度进行研究之外,学界还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最新关于监督巡视监察方面的相关文件、政策對巡视机构、人员、作用等方面进行政策性解读,并围绕这一主旨,以基础性研究、行业指导、大众文化、党的建设和党员教育、职业指导等社科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与层面。
2. 研究机构。就研究机构而言,尽管大学以58%的绝对优势占据主导,然而,党校和政府机构分别以28%、8%的比重紧随其后,并且其二者所占比重之和占大学2/3,这在以往其他类型的研究中较为少见。
(二)研究内容
目前,由于学界对于巡视制度主要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因此,党内巡视制度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此外,我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巡视制度的发展演变、司法巡视制度以及行政巡视制度等也是目前学界研究的主要方面。总之,目前学界对于巡视制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主要从缘起、发展、演进纵向层面及如何健全、加强、完善等横向层面进行分析。
(1)关于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缘起。有学者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是在受到苏联共产党(布)领导体制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下而发生并加以推行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而不断加以强化的。[3]有学者则从政治发生学视角提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是继承古代国家治理中巡行制度基础上的发展,即与中国历代王朝推行的“遣史巡行”的御史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并在结构和功能上呈现出明显的制度惯性,同时,是“嵌入——合作”式政党体制寻求党内廉洁的一种自我政治净化,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疏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种政治整合,是执政党缓和官民矛盾的一种政治调节。[4]总之,就目前而言,学界较为统一的认识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是借鉴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基础上,并主要吸收借鉴苏俄经验发展而来。
(2)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发展演变。目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从民主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进行阶段性研究。首先,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学界对于民主革命时期的巡视制度主要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划分,并主要从巡视的内容、巡视的任务、工作人员的条件、巡视员的职权、巡视员的纪律、巡视的作用及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民主革命时期巡视制度产生背景、原因、条件、阶段的同时,对这一时期巡视制度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总体而言,学界对于民主革命时期巡视制度的作用均从正面进行了肯定。诸如民主革命时期的巡视制度加强了党的组织力量,加强了党的统一领导,帮助解决了部分党内纠纷问题,为新时期党的巡视制度提供了借鉴。[5]同时,对于巡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诸如有学者提出,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巡视工作的回顾,不难看出,我党历来对巡视工作十分重视,巡视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因此,巡视员的选拔和教育一定要体现出高标准、严要求。[6]还有学者提出,巡视制度是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强党的自身健身的必然选择,并对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7]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学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制度的研究主要从党史角度对这一阶段的所处地位、作用进行回顾与总结。诸如有学者通过对这一时期巡视制度的梳理后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对革命处于低潮阶段各级党组织的整顿、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巡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为帮助解决党内纠纷、传达落实党中央指示与精神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8]然而,尽管这一阶段巡视制度不可缺少,但较之于民主革命时期巡视制度的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再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学界对于改革开放尤其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研究主要围绕权力监督、反腐背景下如何加强党内巡视监督、如何创新、加强、完善巡视监督展开。目前,仅就研究内容、成果数量而言,学界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监督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展开。因此,对于党内巡视监督制度本身的论述总是与权力结构、权力制约、权力监督理论相联系。诸如有学者研究提出,巡视制度是以控权论为制度基点且适应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而重新建立起来的一项党内监督制度,是现行政治体制框架下和党内监督体系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内监督思想的发展与继承,是新形势下对巡视制度的创新。[9]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十八大后,中央反腐力度空前加强,巡视制度不仅在制度框架、法律法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展现出非常显著的成效,且呈现出巡视对象广、巡视员、巡视地区和单位的不确定性以及查处速度快等新的特点”[10],并在顶层设计、基层路径、巡视主体、巡视客体、巡视对象、巡视内容等五方面进行了创新[11]。总之,新形势、新特点、创新点成为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
(3)加强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如何加强、完善、健全巡视制度是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巡视工作条例》进行解读,相对较为泛化。学界的研究主要也是围绕机构、人员展开。诸如有学者提出,应建立相对独立、权威、高效的巡视机构,优化巡视人员结构;科学确定并适度扩大巡视对象和重点范围;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巡视手段和方法;强化巡视成果运用转化的责任机制;大力开展巡视制度的理论研究。[12]还有学者提出,进一步完善党内巡视制度,一方面,要建立相对独立、权威高效的巡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巡视监督重点,以务实的作风拓展巡视深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党内巡视工作的长效机制,重视巡视成果的转化运用,并注意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效衔接。[13]可见,对于如何强化完善健全党内巡视监督制度,学界主要从巡视机构的独立性、巡视工作的长期性两个方面进行表述。
2. 我国古代巡视制度。古代巡视制度是目前学界研究巡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就研究数量而言,仅次于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研究。学界通过对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性梳理,对其发展演变历程进行总结归纳,回顾历史的同时,为现实做法寻找依据及启示成为研究的主要目的。目前,学界对我国巡视制度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对古代巡视制度本身的历史性梳理与总结。诸如有学者通过总结提出,巡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先秦,成于秦汉,完备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一直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极具传统政治文化特征的重要监察制度。[14]学界通过研究不仅对古代巡视制度获得了整体性认知,此外,还通过梳理对古代巡视制度进行了阶段性划分。诸如有学者提出古代巡视制度从萌芽、初创到制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沿革,展现了中国式治国治官制度文明的历史演进和变革,因此从制度分期看,它主要经历过了惯例化时期、制度化开创时期、独立化建设时期、专业化建设时期、规范化建设时期和全面成熟六个重要阶段。[15]
(2)古代巡视制度的现实意义也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诸如有学者提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作为完善党内监督的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是借鉴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并吸收古代监督经验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16]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从古代三皇尧舜禹时期对于派出巡视进行追溯,提出巡视制度自古有之,并在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过程中长期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监察、反腐、奖惩、官吏考核、考绩政务等方面意义重大。
总之,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诸多作用与现实积极意义进行了大量论述,且主要表现其对于监察、监督、吏治、检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诸如对先秦、宋代、明清等古代巡视制度历史沿革的考略,梳理古代巡视制度发展的脉络;为现实做法寻求历史依据;同时,研究古代巡视制度之巡视员的选拔、任用等一系列内容,力图借鉴古代合理做法,服务当前现实与改革需要。
3. 司法巡视制度。司法巡视制度也是学界研究巡视制度过程中经常涉及的内容之一。学界对于司法巡视制度的研究主要以诉讼法与司法制度、公安、行政法与地方法制、法理、法史等学科为主。
首先,诉讼法与司法制度所占比重最大,并主要围绕检察院、法院羁押场所巡视制度、看守所巡视制度等进行研究。而公安类的主要围绕看守所巡视制度、社会治安综治巡视制度、公安巡视督察制度等方面展开。其次,学界还从法理学法制史角度对英国、丹麦等国巡视制度进行借鉴与介绍,诸如彭海青的《英国独立羁押巡视制度的确立及实践新发展》,廖加龙的《丹麦的巡视法官法律制度》等,尽管数量较少。最后,古代司法巡视的梳理也是学界研究的内容之一,诸如对于巡按御史的研究等。总之,学界对于司法巡视制度的研究无论数量还是内容均相对不足,且主要以概要性介绍为主、政策性传达为主,理论性研究探讨相对较少。
4.行政巡视制度。行政巡视制度也是学界研究巡视制度过程中经常涉及的内容之一。巡视制度除了党内巡视,行政巡视制度是行政管理过程中无论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机构、企业等组织在运作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对于行政巡视主要界定为政府机构的巡视制度,并以此与党的巡视制度相互区别。然而,目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现状、问题、对策进行概要性解读。诸如对于政府机构的巡视制度主要围绕执行困境、问题、出路、路径、完善、创新等方面展开。加之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国家治理过程中特殊的地位、角色与功能,学界在研究过程中往往将党政巡视混为一谈。在中国知网篇名为巡视制度检索的466篇文献中,按照学科分类,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类文献数量为32篇,然而,仅以此32篇为分析样本,不难发现,除去高校巡视1篇,古代巡视1篇,政府巡视2篇,其余22篇均是党内巡视监督,即69%的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类巡视制度文献仍主要为党内巡视制度。可见,当前我国行政巡视制度研究亟待加强。
(三)研究方法
当前学界对于巡视制度的研究受制于国情、国家结构形式、历史、人文等诸多要素,学界对于巡视制度主要以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为主,并在很多时候将二者通用,即巡视制度即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从而导致了学界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主要以采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并侧重于党史党建方向,尽管在期间涉及到了行政管理学与法学层面及学科内容与方法,但仍不占主流。就研究学科而言,仅就数量而言,党史党建以55%的比重占绝对优势,随后是法学、行政学及其他涉及工业、企业、农业、市场、金融、审计、公路、交通、环境、旅游、教育等不同行业领域内管理中的巡视检查与监督,且此类巡视研究所占比重极少且呈分散化状态,大都在1到2或3篇左右数量。因此,当前的巡视制度研究主要以党内巡视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为主。
总之,今后除了应加大研究力度,提升研究数量,拓展研究领域、强化研究中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更应加强这一问题研究的专业化、专门化、类别化,最终达成研究的系统性与综合性,从而应对实践困境,借鉴现实问题,着力发挥其在实践中的应有的理论前瞻、指引功能。
三、关于巡视制度研究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通过对巡视制度样本来源、分布阶段、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研究学科、研究方法的整体性研究与具体性分析,不难发现,尽管近年来学界对于巡视制度的研究开始加强,文献数量也逐年增多,然而,总体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认识上的偏差
学界对于巡视制度的理解主要还是停留在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将其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手段与制度进行分析解读,忽略了巡视制度在司法、行政及高校、企业等组织监管、检查、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学界之所以出现如此偏差,除了我国国情党的特殊作用之外,关键在于,长期以往,对于巡视本身的研究与认识不足。巡视制度地位特殊,作用重大,然而,长期在条块管理过程中,面临“派”与“巡”过程中空间转移造就的监管、运作难题,长期并未对其地位、功能、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派出身份的特殊性自古即面临两难选择与尴尬抉择。十八大以来,学界对于巡视制度研究的升温主要源自现实中中纪委加大监督反腐力度。在此背景下,巡视制度的研究除了大量的关于中纪委文件、法律、规章的政策性解读之外,古代国家治理中巡视的追根溯源便成为学界的研究内容之一。然而,学界对于古代巡视的追溯更多为了为现实寻求依据,在此过程中并未真正剖析出古代治理中巡视对于古代官僚机构管理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并未厘清政府行政巡视监督与党内巡视监督之异同;并未对中西方国家派出巡视之党、政府巡视进行比较性研究,从而更谈不上对现实中党内巡视以及政府派出在外的巡视监督机构的研究及体制性分析解读与应对。理论研究的含糊,导致了很多文献中只要提及巡視制度,大都直接将其理解党内巡视监督,甚至将巡视制度理解为源自党内监督。总之,基本认知的错误极易导致研究中的先入为主,更易于导致实践操作中过分倚重党内监督巡视,忽视政府巡视监督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不均衡
目前学界对于巡视制度的研究,过于倚重历史学、尤其党史研究,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研究方面远远不够。巡视制度作为集检查、监督、监察于一体的制度,适应于组织管理的绩效提升,因此,除了党组织、政府机构、甚至企业、高校、私营团体、公司等形式各异的组织通过巡视也有助于组织效率的提升、防止腐败与权力滥用。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应用历史学与党史党建等理论与方法,更应大力运用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法学、经济学、甚至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综合手段与方法进行分析与应对。因为,巡视制度的出发点与最终追溯都在于组织效率的提升与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因此,除了利用多学科研究如何提升监管效率,个体感知与差异化研究也有助于巡视制度本身的发展。
(三)研究对象呈碎片化
古代、近代、当代均呈断裂,并未对其进行整体性梳理,统一分析,缺乏系统论研究思维。当前,学界对于巡视制度的研究主要围绕党纪、党章、准则、条例进行解读,强调如何在实践中强化巡视的监督、执纪、问责;而从历史角度从某个具体的单一的派出巡视特使、派遣使、特派员对其进行分析,缺乏对于巡视制度本身的宏观性概要性把握,从而导致了巡视制度本身研究对象的碎片化。查阅巡视制度文献资料,除了本身数量有限之外,大量充斥其间的主要以政策性解读为主,并未对其进行整体性归纳、总结与分类化研究。
目前,巡视制度研究除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之外,主要便是秦汉、宋、明清时期的巡视或巡阅使。对于国外相关研究明显不足。在中国期刊网,篇名为巡视制度,检索所获466篇文献中,以篇名为“国外”,在结果中二次检索,检索到的文献数量为3篇。当然,其中不排除由于机械检索,存在的各种误差,譬如可能将具体国家派出在外。然而仅《链接 国外最早的巡视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巡视制度与国外巡视制度比较之借鉴》、《中国古代监察巡视制度与国外监察特使制度比较研究》3篇文章而言,时间跨度从2008、2010、2015,3年平均时间跨度为2.3(年),且主要为中西方宏观概要性比较研究,并未对其进行详细系统梳理与介绍,加之时间跨度极大,足见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研究长期迟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此外,在所获466篇样本中,通过篇名为“比较”,在结果中检索,二次检索所得结果为4篇:中国古代巡视制度与国外巡视制度之比较、中国古代监察巡视制度与国外监察特使制度之比较、当代中央巡视制度与西汉刺史制度之比较、当代巡视监察制度不同阶段之比较。可见,比较主要存在于以中国古代巡视与西方巡视制度性比较,对于当代中西方巡视比较之研究明显不足。因此,今后应强化对于巡视制度本身的系统化、理论化梳理、分析与比较性研究。
(四)研究结论过于简单概念化,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研究主要出于政策性解读这一视角,从而极易导致理论研究缺乏。概念界定的简单化、研究方法的单一化、研究对象的碎片化导致 了当前巡视制度的研究结论主要还是围绕党章、党纪、准则、条例等的文件性解读,围绕加强、完善、强化展开。然而,具体到如何加强、如何强化、如何健全、如何完善,重又回到党章、党纪、准则、条例与文件中,如此研究,周而复始,原点出发回归原点,研究内容、方法、学科的趋同,导致了研究结论的雷同与泛化,且缺乏可操作性,并最终形成了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需要,理论无法指引现实,无法预设改革蓝图,理论更无法预设改革方向。
总之,巡视制度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文献数量、涉猎内容、研究机构、研究方法、涉及学科、研究手段等诸多方面均表现出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严重不匹配的状态。因此,今后应加强理论研究的严谨性与全面性,着力加大研究的力度,力求拓展研究空间、领域与内容,充分利用多学科多角度多种研究方法,利用学科融合优势,强化研究的前瞻性及现实指导性。
参考文献:
[1]张国芝.汉代巡视制度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
[2]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课题组.关于建立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巡视制度研究[J].组织人
事学研究,1999,(6).
[3]陆建洪,刘峰.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由来与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5).
[4]彭前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政治诠释[J].学术探索,2015,(5).
[5]胡云生.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设计与运行[J].中州学刊,2010,(3).
[6]李三星,李小苏.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11).
[7]张玮.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4,(5).
[8]梁显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0.
[9]李敏昌,杜哲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创新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
2014,(1).
[10]王晶晶.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的进步与特点分析[J].环球人文地
理,2014,(12).
[11]孙亮,张正光.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制度创新探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6).
[12]郑传坤,黄清吉.健全党内监督与完善巡视制度[J].政治学研究,2009,(5).
[13]唐勤.关于完善党内巡视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14,(1).
[14]荀言.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J].中国纪检监察,2015,(7).
[15]贡太雷.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3).
[16]劉明阳,屈燕妮.浅析中共对古代巡视制度的借鉴与发展[J].湘潮,2015,(9).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作者:董娟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热烈探讨,在理论基础、制度渊源、制度变迁、结构功能、运行困境、发展进路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今后的党建研究积淀了丰厚的理论资源,也为全面从严治党和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但现有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提升空间,今后研究应更加注重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统性,增强研究的历史厚度,创新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党内巡视制度;研究成果;党的建设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世界社会主义格局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研究”(18JJD71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经验研究”(19JD710064)。
[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2.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深入推进,巡视制度以全新姿态和雷霆之势在全国迅速展开,严厉查处了一大批违法违纪干部,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社会经济发展难题,彰显出巨大的制度威力,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热烈研讨,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政策建议等,对推动党内巡视制度建设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本文立足已有的研究成果,力图从价值论、生成论、要素论、实践论、关联论等方面对国内学界关于党内巡视制度的研究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梳理与概述,并指出其学术贡献与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空间,以期为深化这一制度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价值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在研究过程中,对某一对象的价值意义探讨必须要结合其具体内涵和历史情境来进行。作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子集项”,巡视制度根据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变革,由一种指导下级党组织建设、纠正各项政治运动的工作方式演变为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成为党在不同时期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战略之一[1]。那么,现阶段党内巡视制度具有怎样的功能?研究它又有何价值意义?学界从不同角度给予论说,总体表現在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两个方面。
在实践价值层面,学界观点主要集中在“治党说”和“党治说”。“治党说”重在揭示巡视制度的管党治党效能。学者张书林的观点提纲挈领,指出巡视制度是一党执政体制下强化执政党自我监督、完善现行纪检机构领导体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和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重要举措[2]。许耀桐则认为,巡视制度有效克服了当前对党的中高级干部,尤其是对党政“一把手”监督虚化之弊,填补了我国监督制度的空白[3]。“党治说”侧重探讨巡视制度在党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彭前生认为,巡视组作为中央的“钦差大臣”,在民众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当巡视组开展工作时,民众就会毫无顾忌地向其提供地方官员的问题线索并表达自身的合理诉求,从而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起到缓和官民矛盾的“减压阀”作用[4]。侯学宾等人则认为,党政复合体制下的巡视制度对行政系统起着一种“代偿”功能,即督促检查机制、信息搜集机制、规则治理机制和“一把手”监督机制的“代偿”[5]。在马静、岳军看来,作为下情上达的“直通车”,巡视制度不仅“管官员”,强化权力监督;也“管民需”,凭借强势监督、系统整合等制度优势使其成为民众表达公共服务诉求(如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保等)的重要渠道[6]。
在理论价值层面,巡视制度既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梳理总结巡视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的有益成果,分析提炼中央文件、领导人讲话以及工作总结等相关文献资料,使之理论化,是完善党内监督理论体系和丰富党的建设理论库的内在要求[7]。虽然当前学界对党内巡视制度的研讨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人员较少,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刊物[8],但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强势发展,为党的建设研究注入了新的理论动力。特别是学者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探讨,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创新性发展。
二、生成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制度渊源和理论基础
任何一项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创立的,必有一定的渊源[9]2。“如果对政治或其他各问题,追溯其原始而明白其发生的端绪,我们就可获得最明朗的认知。”[10]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从何而来?在它生成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它的生长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机理?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往往从制度渊源和理论基础两方面加以论述。
在制度渊源方面,学界普遍把目光聚焦到我国古代巡视制度,并从制度借鉴的维度对其进行两大层面的论述,力图做到“古为今用”。一是,对古代巡视制度进行微观层面的断代研究。张向东等人在分析汉代巡视制度异化表现及其归因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借鉴之处,即要明确巡视制度的角色定位、坚决维护人民利益、加快法治化建设、重视制度体系建设[11]。贾秀云在考究元代廉访制度的机构设置、制度功效等内容后,指出了其参考价值,即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巡视体系和素质过硬的巡视队伍、提高巡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巡视方式方法、增强巡视制度的开放性和影响力[12]。二是,对党内巡视制度和古代巡视制度进行宏观层面的比较研究。苗永泉、方雷指出了党内巡视制度对古代巡视制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合理性因素(即监督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激励相容性)、可行性基础(即结构上的契合性)以及创新性路径(即建立一种首尾相顾、循环往复的环状动力机制)[13]。付佳则系统梳理了我们党对古代巡视制度在巡视机构、监察机制、时间安排、人员选任、职责权限、考核机制、回避制度、经费保障八个方面的借鉴和在信息收集、力量整合、责任追究、成果运用、异地巡视、程序规范六个方面的发展[14]。
在理论基础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大体相似。钟稳指出,尽管古今中外不同国家存在着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但在控权、反腐方面却具有共识。中共巡视制度吸收借鉴了古今中外监督思想的精华,即马列经典作家监督思想、西方权力监督制约理论和中共领导人反腐倡廉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监察思想[15]20-25。李敏昌等人则进一步指出,巡视制度是对马恩党内监督思想的具体化,是对列宁关于党内监督权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的创新发展[16]。郑文靖从政治伦理的角度认为,巡视制度的“直通车”方式符合了人们观念中的“钦差意识”,考核方式契合了传统社会的选贤任能理念,预防性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崇和”色彩,威慑性迎合了民众的权威崇拜心理[17]。在宋婧琳看来,巡视制度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自上而下的秩序观”和“小我服从大我的大局观”[18]。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视角论述了党内巡视制度的生成条件。彭前生从政治发生学的角度认为,党内巡视制度是党政融合体制下提升党内自我净化、问责体制下破解党政“一把手”监督难和多党合作体制下弥补民主党派监督不足的产物[19]。陆建洪、刘峰则基于外生诱发的视野指出,联共布领导体制和共产国际指导的影响催生了党内巡视制度[20]。
三、要素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何谓党内巡视制度?它由哪些要素构成?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它与组织监督、派驻监督、纪律监督等具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术界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讨。
(一)党内巡视制度的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学界对党内巡视制度的界定还缺乏共识,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工作要素说”。多数学者从巡视主体、客体、程序等要素出发,对党内巡视制度进行描述性定义,认为其是上级党组织通过组建专职巡视机构,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列席会议、召开座谈会、查阅文件资料、组织谈话、受理来信来电等方式,对下级党组织及其成员进行监督,并将所了解的情况及时向派出党组织汇报的一项制度[21]。二是“广义狭义说”。刘帅等人认为,党内巡视制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广义上的巡视制度是由规范体系、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组成的有机整体[22],狭义上的巡视制度则特指有关巡视监督的具体法规和条例规定[15]11。孙亮则从制度主体的角度认为,广义的巡视制度是指中央巡视制度和地方巡察制度,而狭义的巡视制度仅指中央和省级层面的巡视制度[23]。三是“制度规范说”。陈燕從制度的构成要素出发,指出巡视制度是由巡视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准则条例等正式制度和巡视工作中形成的各种传统习惯、行为规范等非正式制度构成的[24]。四是“制度地位说”。这类说法多见于官方表述,认为巡视制度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25]107。五是“制度关联说”。钟稳从比较的角度,对巡视监督和其他几种常见易混淆的监督形式进行了辨析,指出了巡视监督与纪律监督、组织监督、信访监督、派驻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内在关联,厘清了巡视制度的内涵与外延[15]26-30。
(二)党内巡视制度的构成要素
党内巡视制度是由不同层次、不同主体、不同领域、不同要素和不同环节构成的有机体。虽然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但构成的基本要素却是相对稳定的,主要包含巡视主客体、巡视内容与方式、巡视程序和巡视纪律等。
第一,在巡视主客体方面,学界既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依据巡视工作条例来解读,认为巡视主体主要包括中央和省区市党委会、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组及其成员。而巡视客体便是指巡视的对象和范围,“无论是谁,都在巡视监督的范围之内”[25]113,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巡视监督,做到巡视全覆盖、全国一盘棋。
第二,在巡视内容方面,有学者指出,要从变与不变、全面与重点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中,“变与不变”是指巡视制度功能虽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但党风廉政建设一直都是巡视工作的主线;“全面与重点”则是指巡视监督应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重点,突出政治巡视。此外,巡视方式方法对发挥巡视监督效能至关重要。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巡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了13种巡视方式①,为有效开展巡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三,在巡视程序方面,学界按照工作运行顺序,一般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巡视准备、巡视实施和巡视结束三个阶段。黎晓宏则运用逻辑树的分析方式,将其分解为:准备(搜集问题)、了解(突破问题)、报告(反映问题)、反馈(指出问题)、移交(跟踪问题)、整改(解决问题)六大环节[26]。
第四,在巡视纪律方面,目前已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巡视工作条例为核心、四个法规性文件为框架、有关制度规定相互衔接协调的巡视工作制度体系[27],为巡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于建荣、何芹则进一步详解了四类巡视工作主体——领导者(派出党组织和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支持配合者(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法机关、信访、审计等相关单位)、巡视工作人员以及被巡视对象的纪律与责任[28]。
四、实践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制度借鉴和优化路径
“任何制度,绝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9]5,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缺陷。新时代如何强化巡视监督、释放制度优势?这是当前学界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
(一)党内巡视制度的比较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相关监察制度为推进党内巡视制度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制度样本。但囿于语言、资料等研究条件的制约,涉及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少有。王明高通过检视国外议会监察专员制度,指出了其参考价值,即要明确巡视官员权限、完善程序性规定、制定监察法规、确立考核奖惩机制等[29]。孙亮则简要分析了瑞典巡视监察制度的借鉴之处,即注重保护公民权利、坚持法治原则、重视权力制衡机制建设等[30]。李华君在对我国巡视制度和英国行政监察专员制度进行横向比较后,强调要借鉴后者的先进做法,即将“不良行政行为”具体化、建立配套制度体系、坚持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独立性等[31]。
(二)党内巡视制度的优化路径
其一,在加强巡视队伍建设方面,巡视组既要选好人员,又要合理搭配。既要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又要有年富力强的年轻人[32],最好由80%以上的在职人事、审计、财务、巡視、监察、执法等业务骨干和20%以内业务素质较高并退居二线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组成[33]。同时,还要强化巡视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对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科技和被巡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及其风土民情等方面的学习[34]。
其二,在丰富巡视工作方法方面,既要使用好常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如电子邮箱、网络举报、第三方民调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收集到的海量信息,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打造“互联网+巡视”模式[35]。同时,还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巡视方式(如专职与兼职巡视、公开与暗访巡视、纵向与横向巡视、定期与不定期巡视,事前、事中与事后巡视,行政、立法、司法、经济、军事巡视等)[36]和大力鼓励地方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创新,努力实现巡视方式的“量身定做”。
其三,在强化巡视成果运用方面,蔡文华从报告质量入手,强调巡视报告要客观准确、内容简洁、结构合理、表达流畅,提出的整改意见要切合实际[37]。谭鹏由运用环节指出,要建立完善巡视成果的汇报、公开、分类移送办理、反馈与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机制[35]。褚洪彦主张要实现巡视成果运用的多样化。对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领导干部的一般性问题,按照互动机制加以解决;个别干部的苗头性问题,通过谈话提醒督促改正;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被巡视对象的优秀干部,积极向组织部门推荐;被巡视对象的整改情况,通过单独派员、回访、督办等方式进行监督等[38]。
其四,在做好巡视制度理论研究方面,要从研究力量和研究阵地入手,一方面充分发挥各个高校、党校、行政院校和社科院等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另一方面成立各种研究机构(如巡视理论与法制研究所)和创办一个全国性的理论研究刊物[39]。此外,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将巡视工作中的新鲜经验提炼、升华为理论。
其五,在推动巡视制度体系建设方面,不仅要对巡视制度的运行规则与程序以及工作流程做出明确规定,也要处理好巡视制度与党内其他监督制度的关联[40],实现与党内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报告工作等制度以及与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党外监督等形式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发挥巡视制度效能[41],更要把巡视工作条例和国家法律(如监察法、行政法)有效衔接起来,使其成为刚性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文。此外,还应借鉴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相关评估办法,并参照从严治党的要求和巡视制度运行的特点,构建一套可量化的巡视制度运行绩效评估体系[42]。
五、关联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与若干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相互关系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制度的“强势出场”,契合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主题和实践需要,必然与新时代的历史元素以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梳理总结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内巡视制度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联性研究
党内巡视制度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标本兼治的战略性制度安排[23]。考察党内巡视制度,需要触摸时代发展脉搏,正确把握党内巡视制度与全面从严治党的逻辑关系,即党内巡视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武器,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内巡视提出了更高要求,两者共同契合于全面依法治国这一目标[43]。在王柳看来,新时代党的建设涉及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作风、制度等方方面面。巡视作为党的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不仅严明了党的政治纪律,也深化了党群关系,更进一步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支撑。
(二)党内巡视制度与廉政建设的关联性研究
崔会敏指出,巡视制度的本质在于监控公权力,反腐败是其最大震慑力[44]。刘志永等人则着重分析了巡视制度在反腐工作中的作用,即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加大执纪监督力度、恫吓威慑腐败分子、推进纪检监察改革和增强政府的信赖保护[45]。在牟广东看来,巡视制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预防性制度,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有机结合,堵源头、重防范、把关口,从而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达到“关口前移、预防腐败”的目标[46]。黄金桥则认为,由于巡视监督的短期性、权力监督体系的完善配套程度、现有监督机制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巡视监督在权力监督和反腐倡廉建设方面的作用有限,应客观理性看待之[47]。
(三)党内巡视制度的实证研究
新时代,为了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和“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的目标,各个地方和有关部门党组织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巡视巡察工作。它们是如何开展的、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着哪些不足,其有益经验是什么?学者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
在省级巡视层面,孙静、雷蕾、崔光远、邓必晶、陈芳怡、康晶晶等人分别对湖北省、山西省、河北省、江西省、海南省和河南省的巡视工作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梳理总结了各自省份巡视工作的基本做法、主要成效、现实梗阻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在市县巡察层面,王庆涛、陈磊、李进财等人分别对濮阳市、高邮市、和平县的巡察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详细分析了各自市县巡察工作的总体状况、实践举措、工作现状及发展进路。
此外,一些学者还十分关注巡视制度在其他领域的运行情况。宋伟、凌健等人分析了巡视监督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葛察忠、翁智雄等人探讨了环保督察巡视与党政同责的关系,张丽萍、熊小刚则分别讨论了巡视监督在文艺、企业中的作用。与此同时,少数有过一线工作经历的研究者也从各自角度关照了巡视工作中的现实困境。如,王仰文论述了“第三方”主体参与巡视工作的可行性,武军衔探讨了巡视官员的廉洁保障问题,段继先分析了巡视成果运用偏差的问题,吴杰解析了巡视工作中档案管理无序与缺失的现象等。
六、评价与展望: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
综上所述,党内巡视制度研究是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兴起并不断强化的一项制度。学者们基于各自的研究兴趣和知识背景,以巡视工作为现实坐标,运用党史党建、政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党内巡视制度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化研究,生动体现了学术界积极关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学术自觉和理论自觉。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学术贡献
其一,为党的建设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空间。以往的党建研究大都停留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党内巡视制度的关注和探讨鲜有涉及,一般将其归于制度建设范畴而被其他制度研究所遮蔽,或者被“稀释”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建设研究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对巡视工作的重视和巡视制度效能的释放,党内巡视制度迅速成为党的建设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和理论生长点,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其二,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注入新的理论动力。国内学术界对党内巡视制度的研究一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基于研究的学理化要求,学者们在对党内巡视制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对其进行概念界定、特征描述、价值意蕴、功能属性、发展脉络、问题指向、优化路径等方面的阐述外,还十分注重从马克思主义中探寻该课题的理论依据。比如,马列经典作家有关党内监督、民主集中制、党的团结与斗争、党群关系等方面的论述,进而推动了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同时,我们党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一些领导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也是党内巡视制度研究的理论资源,学界对此开展的梳理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
其三,为全面了解巡视制度和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理论支撑。巡視制度自建党以来就产生了并获得了发展,但被人们熟知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雷厉风行,“打虎拍蝇”成绩显著,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国内学界对巡视制度的运行程序、工作方式、组织结构和功能作用等方面的论述,则为人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巡视制度画像,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巡视工作特点规律的认识。此外,学者们对巡视工作实践中的有益经验的理论升华也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二)研究空间
在党内巡视制度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看到学界取的成绩,也要看到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空间。
首先,提升党内巡视制度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一是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有些基本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论证和根本解决,如党内巡视制度的概念界定。有的论述将其泛化,认为凡是一切通过派出在外的方式进行的检查、监察和监督机制都可以称之为巡视制度,这就导致了巡视指代对象的扩大,混淆了政党巡视、政府巡视、公司巡视和司法巡视等[48]。有的论述则将其狭隘化,认为巡视制度是党内干部监督的一项制度[49]。如此,又该如何理解“三讲”、扶贫等领域的巡视工作?科学界定党内巡视制度的基本内涵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如果内涵界定不清,就会导致概念使用的混乱和指称对象的模糊,学界应深化此方面的探讨。二是从对策探析来看,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讨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所提出的完善意见基本上大相径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学者们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此外,未来研究应在制度绩效评估体系、成果运用转化机制以及与其他监督制度的衔接机制等方面进行更为具体细致的设计,对政治巡视、基层巡察、监督权、法治化和科学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三是学界大多专注于巡视制度在党的建设中的工具理性,而对巡视制度的价值理性(如人民性、执政理念、政党精神、巡视文化等)以及其在公共服务、民意表达、治国理政等方面的作用机理讨论不足。同时,随着党的十九大“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这一命题的提出,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和钻研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联动方式等方面。
其次,强化党内巡视制度研究的历史厚度。目前学界对党内巡视制度的研究存在着重现实、轻历史的现象,多数成果聚焦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巡视制度,而对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关注不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今后学界应加强对党内巡视制度的历史研究。一是要重点围绕我们党关于巡视工作的理论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巡视监督的科学论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制度理论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界对此应开展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二是要重点考证不同历史时期(如土地革命时期)、不同地区(如中央苏区)党内巡视制度的实践情况。我们党近百年的发展史,可谓是一部加强自身建设的奋斗史。在不同时空背景下,我们党是如何开展巡视工作的?采取了哪些举措?动力机制是什么?工作效果怎么样?有哪些工作得失和经验教训?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巡视制度又经历了哪些变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弄清这些问题,需要学者们从我们党发展的历史逻辑中进行考察和分析。
最后,创新党内巡视制度研究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学界既有的研究成果多从宏观层面进行论述,描述性和注解类研究偏多,学理化成果较少。部分成果仅从文本对党内巡视制度进行分析,问题意识不足导致内容单薄且思路单一,无法从学术性的高度对这一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建构。今后学界应加强跨学科研究力度,积极借鉴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组织学、公共管理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不妨从政治伦理、结构功能主义、任务型组织理论、机制设计原理、制度逻辑以及制度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升理论研究的解释力和创新性。此外,学界在运用文献方法,对巡视监督的政策法规、理论依据等进行文本分析的同时,应更积极运用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比如,强化党内巡视制度与西方国家相关监察制度的横向比较与分析,注重制度借鉴,做到洋为中用;运用大数据和计算机技术对巡视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模型分析,梳理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强化对巡视报告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升巡视报告质量;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座谈法等实证主义方法对巡视监督进行实地调研和跟踪研究,获取巡视工作实践中的第一手资料,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借鉴管理学、系统论等相关理论,构建党内巡视制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等等。另外,要拓展理论研究的国际性视野。迥异于西方的横向分权制衡,我国侧重采用纵向权力监督模式。“巡视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组织检查方式,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将其发展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督制度,则在中外政党史上实属罕见。”[50]那么,党内巡视制度的存在与发展,对世界政党政治和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监督具有哪些价值意义和政治影响?这很值得学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程惠霞.巡视组反腐败动力机制及其增强路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4-52.
[2] 张书林.论中共党内巡视制度[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6):46-51.
[3] 许耀桐.巡视制度填补我国监督制度空白[J].人民论坛,2008(7):12.
[4] 彭前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政治诠释[J].学术探索,2015(5):1-5.
[5] 侯学宾,陈越瓯.党内巡视制度功能的新阐释[J].治理研究,2019(5):78-87.
[6] 马静,岳军.巡视制度在我国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中的应用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4(6):117-121.
[7] 干以胜,张纪南.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教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3.
[8] 张世洲,宋彬.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完善党内巡视制度的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5(5):127-130.
[9]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10]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
[11] 张向东,任登科.汉代巡视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异化及其历史启示[J].长白学刊,2017(4):20-26.
[12] 贾秀云.元代廉访制度对我国现行巡视制度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3(8):122-124.
[13] 苗永泉,方雷.党内巡视制度对传统制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J].理论探讨,2016(3):122-126.
[14] 付佳.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对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借鉴与发展[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5] 钟稳.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16] 李敏昌,杜哲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创新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4(1):120-122+138.
[17] 郑文靖.我国巡视制度的伦理政治基础[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6):50-52.
[18] 宋婧琳.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9.
[19] 彭前生.中國共产党巡视制度设计的政治逻辑[J].社会科学研究,2016(6):56-62.
[20] 陆建洪,刘峰.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由来与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1-25.
[21] 蒯正鹏,付启章.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科学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49.
[22] 刘帅.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23] 孙亮.巡视巡察联动体制:意涵、逻辑与构建路径[J].中州学刊,2019(1):12-16.
[24] 陈燕.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历时考察[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6.
[25]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26] 本书编委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图解[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82.
[27] 干以胜,张继南.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教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92.
[28] 于建荣,何芹.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程序与规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5,119-130.
[29] 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J].人民论坛,2008(7):20-21.
[30] 孙亮.当代巡视监察制度比较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2-95.
[31] 李华君.中国巡视制度与英国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比较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2):84-89.
[32] 李崧.改革创新巡视制度的路径分析[J].理论视野,2011(2):66-67.
[33] 王仰文.巡视制度的执行困境与现实出路[J].前沿,2010(10):7-9.
[34] 刘志伟.巡视工作是加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大举措[J].广东社会科学,2008(3):19-24.
[35] 谭鹏.巡视制度定位、问题与完善路径研究综述[J].岭南学刊,2016(5):66-73.
[36] 张国芝.巡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领导科学,2012(24):16-17.
[37] 蔡文华.对加强和完善党内巡视制度的三点思考[J].理论探索,2016(4):27-30.
[38] 褚洪彦.要解决好当前党内巡视工作中的掣肘问题[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59-62.
[39] 郑传坤,黄清吉.健全党内监督与完善巡视制度[J].政治学研究,2009(5):68-73.
[40] 张书林.论建立和完善党内巡视制度[J].学习论坛,2007(11):19-23.
[41] 唐勤.党内巡视制度的历史演进[J].重庆社会科学,2014(4):80-87.
[42] 彭前生.新时期党内巡视制度运行的挑战与应对方略[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6):1-5.
[43] 張志胜,肖家美.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的党内巡视:困顿与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395-400.
[44] 崔会敏.中央巡视制度的反腐效用提升思路探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科学版),2019(1):36-45.
[45] 刘志永,李冠文.论巡视制度在中国特色的反腐败工作体系中的功能及效用[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2):85-89.
[46] 牟广东,唐晓清.论巡视制度在党内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探讨,2010(3):126-128.
[47] 黄金桥.从巡视工作看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倾向性问题[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5):99-104.
[48] 董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的梳理与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7(9):31-36.
[49] 董世明.十八大以来党对巡视制度的探索[J].江汉论坛,2016(1):81-84.
[50] 何益忠.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回顾与反思[J].理论学刊,2010(3):29-33.
作者:田启战
为了建立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特制定我校课间巡查制度。
一、 精神文明监督岗制度
1、 各班建立文明监督岗,负责对本班责任区内的公共财产的保管;负责责任区内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监督和管理;负责责任区内的卫生的监督和管理。
2、各班要制订详细的执勤安排表和执勤记录,明确执勤同学的责任,对执勤情况每周进行一次总结。
3、班主任要对执勤同学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每两周一次培训,提高学生的执勤效率和工作能力。
4、各班精神文明监督岗的执勤同学要及时到位,课间不准脱岗,认真执勤。如有脱岗、到岗不及时、执勤不认真负责的情况,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执勤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学校领导报告。
二、学生巡查制度
1、课间每层楼、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都要安排学生执勤,两人一组,负责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监督和管理;对环境卫生情况进行监督。
2、巡视学生成员必须及时到岗,认真负责,如有脱岗、到岗不及时、执勤不认真负责的情况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3、学生会的同学在执勤过程中,要热情为同学服务,一丝不苟的完成执勤任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向学校领导报告。
三、教师巡查制度
1、班主任教师课间要对本班文明监督岗的执勤情况节能型巡视检查,所有教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都有义务进行教育和制止, 如因教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或监督岗反应的问题置之不理而发生严重问题或给学校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的,对相关教师要追究责任。
2、教师巡视三人一组,第一人负责厕所周围学生活动安全,第二任负责楼下及广场学生活动安全,第三人负责上下楼梯及楼上安全。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制止,坚决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巡查领导。
3、各巡视人员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负责人员如未发现问题,其他教师发现,必须及时提醒、制止。
4、德育处主抓纪律的教师每节课间对精神文明监督岗的执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课间巡查,及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雷家九义校
2014年2月
为了使同学们有一个舒适、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一个团结、和谐的学习生活秩序,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动力,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文明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长期坚持课间巡视和检查:
一、 在管理上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扬长"教育,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
二、 在正面教育的前提下,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
三、 坚持从严管理,确实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
四、 嘴勤--勤说勤问勤提醒;眼勤--勤看看勤观察;腿勤--勤走动勤转转。
五、 加强巡视和检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看到老师,消除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隐患。
六、 加强巡视和检查,经常对学生进行点拨,给学生以警示。
七、巡视人员:值班领导 值日主任值日老师
8
岳岗小学课间巡视检查制度
为了建立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特制定岳岗小学课间巡查制度。
一、 精神文明监督岗制度
1、 各班建立文明监督岗,负责对本班责任区内的公共财产的保管;负责责任区内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监督和管理;负责责任区内的卫生的监督和管理。
2、各班要制订详细的执勤安排表和执勤记录,明确执勤同学的责任,对执勤情况每周进行一次总结。
3、班主任要对执勤同学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每两周一次培训,提高学生的执勤效率和工作能力。
4、各班精神文明监督岗的执勤同学要及时到位,课间不准脱岗,认真执勤。如有脱岗、到岗不及时、执勤不认真负责的情况,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执勤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学校领导报告。
二、学生巡查制度
1、课间每层楼、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都要安排学生执勤,两人一组,负责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监督和管理;对环境卫生情况进行监督。
2、巡视学生成员必须及时到岗,认真负责,如有脱岗、到岗不及
时、执勤不认真负责的情况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3、执勤同学在执勤过程中,要热情为同学服务,一丝不苟的完成执勤任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向学校领导报告。
三、教师巡查制度
1、班主任教师以及上节课上课教师,课间要对本班文明监督岗的执勤情况巡视检查,所有教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都有义务进行教育和制止,如因教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或监督岗反应的问题置之不理而发生严重问题或给学校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的,对相关教师要追究责任。
2、值班教师巡视三人一组,在课间时间应及时到岗,第一人负责厕所周围学生活动安全,第二人负责楼下及教学楼前学生活动安全,第三人负责上下楼梯及楼上安全。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制止,坚决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巡查领导。
3、各巡视人员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负责人员如未发现问题,其他教师发现,必须及时提醒、制止。
4、学校负责常规检查的教师每节课间对精神文明监督岗的执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课间巡查,及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为了使学校早操、课间操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以达到锻炼身体,调节心理的目的,提高两操的质量,展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学校制定了早操、课间操管理制度的各项职责和标准。
一、体育教师职责
负责全校早操、课间操的组织工作;与班主任教师做好协调工作;体育教师负责学生做操动作的规范性;明确课间操的程序;随时到场管理组织两操并及时纠正错误动作;体育教师负责按各班的做操情况做好评分工作;早操时,值班老师要及时到操场,在指定站位处指挥学生抓紧时间进场,集合做到快、静、齐。
二、班主任职责
班主任是课间操的具体管理者和责任人;班主任必须在早操、课间操前到达场地,认真组织指导本班学生做操;把早操、课间操管理纳入班级管理之中;班主任应根据《课间操评分标准》严格要求学生。
四、早操、课间操评分标准
(一)进、退场与队列
1、各班听到下课铃响后,迅速按照指定的下楼路线快步下楼到指定位置集合。5分钟还未到集合位置的学生 视为迟到。(每人扣0.1分)体育委员站在班级的前边组织队伍,集合队伍做到“快、静、齐”,否则扣0.2-0.5分。
2、根据体育教师的要求,将班级有秩序的带入操场(加班级口号),到达指定位置后,整好队伍。达不到要求的扣0.2-0.5分
3、各班体育委员组织本班同学在本班做操位置上成两路纵队(按照体育老师指令)散开,不准推搡、说话、打闹,注意与其他班级保持队型的整齐。否则扣0.1~0.3分。
4、退场时要有秩序,队伍没有跑出做操场地不准讲话,要跑到指定位置。提早退场的班级,留下继续练习退场,并扣班级0.3分。
(二)动作质量:
1、各班同学做操动作要有力,幅度要到位,队伍里有不做操的,每人次扣 0.1分。
2. 动作要整齐划一,如参差不齐的班级扣 0. 2分。
(三)纪律:
1、做操时到精神饱满,动作规范力度恰当,边做边讲话的,每人次扣0. 1分。
2、经劝告还继续讲话,每人次扣 0.2分。
3.站在原地不做的每人扣 0.3分。
(四)仪容仪表:
1、各班以班为单位,统一按学校要求穿着校服,不得敞开拉链,如有发现不穿校服,每人次扣0.1分。
(五)出操人数:
1、各班如实汇报班里做操的人数,如故意不出操的(旷操),每人次扣0.1分。
2、各班如特殊原因未能及时出操的同学,应预先写好请假条,由班主任签字,学生在教室自习,无请假条以旷操处理。
3、请了假的学生,在做操期间在教室自习,不得在走廊上晃动或者打水,否则每人次扣0.5分。
2013.12
1、各班主任利用班队会,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小学生纪律规则》的具体要求,教育学生文明休息,不在教室、走廊、楼道、操场各处追逐打闹,不做危险游戏,不攀爬栏杆、篮球架、铁门等设施,不跳乒乓台及校园各处台阶,学校学生课间活动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学校学生课间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2、班主任在课间随时观察该班学生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及时制止、教育。对屡教不改的学生,通知家长到校配合教育。
3、分管行政、值周行政、值周教师课间巡视全校学生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及时制止,作好记载,将情况通知班主任,并按学校“文明班”“优秀文明班”评比条例,进行扣分处理。
4、学前班学生,统一在教学班下课前10分钟,由该节课任课教师组织上厕所,然后由该教师把学生带到指定地点活动,并负责学生活动期间的安全,直至下节课上课铃声响。
第一条 为了维护校园正常的活动秩序,确保学生课间活动安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学生课间活动”是指学生在校园内(上课时间除外)进行的 各种活动。 包括晨读早操、升旗仪式、课间休息、大课间活动、午间活动、课外活动等。
第三条 学校应加强课间活动的管理,利用晨会课、班队课等时间对 学生进行教育,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 学校应明确每个班级的通行路线,参加课间集体活动、升旗仪式或到专用教室上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应由老师组织学生排队前往,并按规定路线有序通行。
第五条学生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右慢行,不得奔跑跳跃,不得拥挤,不推人、撞人。
第六条学生课间应文明休息,不得做有危险因素的游戏,不得在走廊楼梯里追逐打闹,不得撞门爬窗。
第七条学生在校园内,不得狂奔乱跑大喊大叫,严禁攀爬学校任何一处的的围墙、门窗、围栏、阳台及树木、球架等设施。
第八条察觉到有不安全因素应及时报告老师,遇事冷静,以保全自身安全为重,不冲动蛮干。
第九条不准携带管制刀具、易燃、易爆、有毒物品进校。
第十条认真组织好大课间活动,确保活动安全有序。
(一)大课间活动要制定周密的计划,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本着“谁
组织、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人员统一指挥,实行全过程监控。
(二)大课间活动一般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带队,加强学生的活动安全教育,重视活动过程中的保护和预防措施,合理控制运动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大课间活动应定期对活动场地进行实地检查,合理安排各年级学生活动区域,检查活动器具安全性能。发现不安全因素的要及时采取措施。
(四)大课间活动应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对不适宜参加活动的学生应予妥善安排。
第十一条班主任在课间要随时掌握学生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应及时制止教育。
第十二条值周领导和教师加强校园内的巡视,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应及时制止,情况严重的应立即通知班主任或政教部门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每一个教职工都有责任维护学校课间秩序,发现学生不安全行为应及时教育阻止。
洞子中学学生课间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洞 子 学
中
推荐阅读:
中学课间安全管理制度10-02
集团巡视制度06-13
锅炉房巡视制度07-14
西马乡职工代表巡视制度06-06
变电站设备巡视制度10-08
煤矿雨季三防巡视制度06-05
课间游戏10-28
学生课间活动安全10-31
学生课间活动要求11-03
学生课间营养餐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