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驭风而行的作文

2022-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让生命驭风而行的作文

让作文轻轻唤醒学生的生命

写作是生命之旅,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书写自己的人生史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教学就不仅仅是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人性教育、生命教育。张丽钧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美好心灵的教育者。

张丽钧老师把写作教学视为一种内心世界的唤醒和建构过程。她认为作文要以感动和唤醒心灵的最高追求是要最高追求。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学生能力和精神的“双更新”,即把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从生命最底处唤醒,使其成为真正的写作主体;把创造力从文体写作的僵化教条中唤醒,使其具有创新意识;把“真、善、美”的人格从“假、大、空”的编造中唤醒,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真正达到“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在语文课堂上,张丽钧老师也时时践行着她“关注内心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本教育观念。她的作文课处处跳跃着生命与生命相逢的惊喜,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灵感,心灵与心灵对话的升华,真正达到了人文融合的理想教学境界。

一、人性化引导:挖掘写作潜能

教师最可贵的品质是人性。只有充满人性人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对一个教师来说,人性应放在首位,以心灵和心灵对话,以人性来塑造人性。多年来张丽钧老师正是以一颗人性之心关爱学生、教育学生,以人性化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勇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写作平台,创造了一个令学生心态宽松的写作环境,从而真正使学生摆脱压力和束缚,放胆作文,尽情释放他们的创作激情,充分展现写作的天赋与潜能。

(一)广义发表:呼唤主体价值回归

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表达与交流源于人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都有一种付出劳动后希望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的欲望,这就是“情感期待”。实际上,每个学生在作文课上都会形成这样一种情感期待:希望自己所写的文章能够获得老师的欣赏、同学的好评、大家的承认。一些著名作家在谈到他们的创作经历时也常常会提到,正是由于小时候上作文课时他们的作品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或者发表在校报或班报上被全校同学传阅,才进一步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成为了作家。这种对学生的作品在全班宣读或是结集成册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作文教学方法可以称之为“广义发表”,这种教学法可以唤醒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成功感,强烈地激发作文兴趣,真正实现写作主体价值的回归。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 张丽钧老师就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培养,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关注内心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在写作中特别善于激发学生勇于表现自我、成就自我的主体意识。为此她曾专门为开滦一中的同学们编纂了一本名为《爱的盛宴》的“枕边书”,在序言中,她写道:

一直想为开滦一中的同学们编纂一本对大家作文、做事、做人有帮助的枕边书……我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些文章中读出如下信息:我是为了成就一件大事来到这个尘世的,我不能浪费成功;爱我的人给了我那么多无私的爱,我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纳悦他人,尊重他人,玉成他人,是我美丽心灵的最好明证;我在世间行走,要努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拥有与自我心灵对话的能力,听得见自己内心细微的声音……我衷心地希望——

你的名字是“纤尘不染的字”;

你每一天都过得“美丽踏实”;

你心里总能装着“暖心的故事”;

你的课桌能成为“放得下一个国家的课桌”!

作文教学中,在唤醒写作主体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方面,她运用“广义发表”的教学方法,在优秀个体上做足了文章,有效地带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张丽钧老师说:“我希望老师们都树立起‘有写作天分的学生就在我的班级内’的信心。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相信,每个班级内都能找到大约10%~20%的有写作天分的学生。我们要充分挖掘资源,让这些学生真正尝到心灵受宠的滋味,进而促发群体的写作欲望。”张丽钧老师班上曾经有一个叫张俊雅的学生,痴迷文学,有着良好的写作天赋。张丽钧老师特地为她在学校申请了一块橱窗,办起了文学角,让张俊雅当起了“版主”。在这个优秀个体的带动下,“文学角”越搞越火,吸引了全校文学爱好者积极踊跃地投稿。 学生的作文水平在短时期内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人文写作环境,带动广大同学的写作热情,张丽钧老师在开滦一中学生中间组织成立了“蓝雪文学社”,这个文学社的名字是由文学社中两个写作优秀的女学生的名字(一个叫蓝青、一个叫鲁雪)组合起来命定的。这个名字对同学们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有效地唤醒了学生们潜在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天分,多年来这个文学社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100余篇,成绩斐然。

心理学家盖兹认为,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探求成功的能力。以上成功案例表明,这种以人性化引导挖掘学生写作潜能,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的教学方法,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在写作心理上自觉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充分实现了写作主体的自我价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花样儿”作文:激发主体创新意识

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是自我心灵的展现和个性的表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基本理念作了如下概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进行自由表达,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激发创作灵感,这是语文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

1.自由练笔:摆脱束缚。

长期以来,在“恶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作文教学被文本化、成品化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体训练所取代,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奉命作文”,“带着镣铐写作”,致使学生害怕作文,思维僵化,个体价值感缺失,生命热情匮乏,从而形成了可怕的双重人格。张丽钧老师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无米而为炊(内储不够,没的写);有米而不会为炊(无力外化,不会写)。这就要求老师帮学生解决“储米”和“为炊”的问题。

“储米”。法国作家布鲁斯说过:“生活先于文学,就像干活得先有材料一样。山里没有丰富的大理石,世界上千姿百态的雕像也就无从谈起。”在生活的舞台上,每天都有全新的剧目上演,一个“明眼”的人是可以看到那剧目的精彩之处的。有的同学以为生活乏味,不值得去留意,其实,乏味的不是生活,而是那颗不懂得停驻的人心。最有效的“储”就是做读书笔记。对于学生而言,再动人的文字,如果不落在纸上,就几乎不可能落在心里。摘录的过程付出了艰辛,这使日后的反复浏览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美文就是过眼烟云。

“为炊”。这是一个思想外化的过程,怎样才能做到“放言高论,笔端不窘”呢?用什么样的方式将自己所占有的材料很好地呈现出来呢?和“奉命作文”相比,日常练笔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更有帮助。日常练笔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是自主性,有感即发,我手写我心;第二是随意性,题材、体裁、字数均不受限,可以信马由缰地写;第三是跳跃性,对生活片断或人物片断的描写,偶发的联想,生活中非连贯性或非目标性的思考等,都可以诉诸笔端,往往更可闪现智慧的灵光。学生爱上了自己那个与自我心灵对话的也许是杂乱无章的小本子,才是值得语文老师欣慰的事。

2.另类写作:放飞个性

写作本身是一个创造过程,是自我第二次生命的成长和建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主体创作,允许学生以自由的思维方式、开放的表达方式完成自己的生命之旅,让一颗生动鲜活的心灵拥有自由飞翔的权利。张丽钧老师说,真正好的文章应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她经常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作文中把自己所擅长的文体和个性表现出来。她的作文教学呈现出“三开放”的特点:

(1)开放的作文时空:强调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需要。通过写随笔、写观察日记等日常自由练笔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作文就在身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2)开放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述见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

(3)开放的表达方式:提倡写放胆文,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表达出来,随感而发,随情而抒,不限章法,不论首尾,把作文的自由真正归还到学生的手中。

正因如此,她的学生也经常敢在她的作文课上写一些“花样儿作文”——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文言、白话、文白夹杂……有的同学甚至在作文中配了插图,看得人赏心悦目,齿颊留香。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学生的写作潜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张丽钧老师曾为学生专门举办过一个“杨蒙诗歌鉴赏专题讲座”。在海报上她是这样写的:“在离你很近的地方 / 那个叫杨蒙的男生 / 摆出一场语言的盛宴。”杨蒙是值得老师为他举办这样一个讲座的,因为他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过人的创新思维,以下是杨蒙同学的小诗:

不应该的宴席

我要了一盅叫做泪水的酒

我点了一碗叫做哀愁的饭

我信手拈来了相思的餐纸

却忘记了那盘叫做爱情的菜

我感染了叫做痛心的醉

我舔净了叫做后悔的碗

我将相思的餐纸擦向背叛的双唇

却迟迟不肯退掉这叫做不应该的宴席

这首锦心绣口的小诗写尽了一个少年的心曲,是难得一见的文字。1999 年高考,杨蒙同学同样以诗歌的形式完成了关乎他命运转折的高考作文。河北省历年高考作文分数线 48 分以上的大概在百分之十左右,杨蒙当年这篇诗歌形式的高考作文获得了 52 分的高分,学生的创新智慧之花终于实现了在属于自己的春天里的绚丽夺目的绽放!

二、情感教育:实现人、文融合

情感体验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认识。古人常说“情者文之经”、“为情而作文”,可见情感是作文的出发点,感动是作文的催化剂,大凡优秀的文章都离不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离不开作者真实的情感流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了在写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情感的培养对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情感所包含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是健全人格精神必不可少的。然而现在的青少年似乎患上了“情感缺失症”,在作文中少有真实情感的表达与流露,有的只是一些矫情和蓄意的编造。张丽钧老师把这种少有真实情感的作文称为“圣诞树作文”,这样的作文像圣诞树一样徒有装饰,但上面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假的,结满了畸形的果实,“零生命力”是它最大的特点。时代不需要写作与做人相分离的“双面人”。为了彻底铲除这种虚假作文,作为开滦一中校长,张丽钧老师带领全校师生开展了很多特色校园活动,着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营造一个个美好的“情感场”,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生命意识。这种将校园活动与学生的写作学习相结合的“大作文教学法”,特别凸现了“我”是写作的灵魂,“做人”与“作文”合一的写作规律。

(一)“蓝天下的学校”:让作文拥抱生活

目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所谓“生活作文”,就是通过以生活为对象的写作,让学生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生活内容为中心的写作活动,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作文的生命力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情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俗话说得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作主体的情感是在生活体验中生成的,生活体验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育家于漪说:“生命之树长绿,生活之树常青,生活的河流流淌不息,写作的源泉汩汩喷涌。文章不应该是作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可见理想的写作是以尊重生活为中心的。汲取生活精华,撰写人生华章是我们所切盼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蓝天下的学校”这一理念,教育如果走出课堂拥抱生活,可为学生的认知、语言、思维各方面提供无比新鲜生动的资源,可以唤醒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在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张丽钧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作过许多尝试,意在唤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热情,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如:把语文课堂搬到桃花盛开的公园,让同学们寻觅“春天的芳踪”,回到学校后打印出《阅读春天》的习作集,在校园广为传阅。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描写校园里的五棵山楂树、白玉兰花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将写作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感悟,享受大自然带给学生的乐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学生的真情实感得到外露,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血肉丰满,充满了灵性和生气。

(二)流泪教育:让作文涌动真情

理想的写作过程是灵魂纯化的过程,是境界提升的过程,而灵魂的纯化、境界的提升,无不是以“感动和唤醒心灵”为前提的。如果学生写作的时候情感都未曾被触动,灵魂都“不在场”,又怎能期待其“共鸣”功能的发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名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作为校长,张丽钧老师深感到了自己学生情感的缺失。怎样唤醒他们沉睡的情感?怎样让可贵的泪水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怎样让他们懂得垂泪是别样的美丽?怎样让一个个泪光闪闪的神圣时刻永远相伴他们的人生苦旅?带着这些凝重的思考,在她的倡导下,开滦一中有意识地将三个特殊的日子设定成了“集体流泪日”:

1.母亲节,让孩子流下感恩的泪。

五月的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妈妈们拿着孩子的班主任发的邀请函,到学校来参加“献给母亲的歌”纪念母亲节的主题班会。教室里回响着《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每张课桌上都摆放着一枝美丽的康乃馨。妈妈们的怀里都揣了一封孩子写给自己的信,孩子也已把母亲写的信悄悄地珍藏起来。班会的内容是有趣的,孩子讲关于妈妈的“最难忘的一件事”,妈妈讲关于孩子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母子(女)同时笔答“妈妈的生日”、“孩子的生日”,“妈妈最爱吃的一道菜”、“孩子最爱吃的一道菜”,“妈妈最近的烦心事”、“孩子最近的烦心事”,“妈妈穿的衣服的尺码”、“孩子穿的衣服的尺码”……在孩子们的笑闹声中,主持人开始宣读答案了。读着读着,孩子们就不说话了。接着,妈妈们哭了;接着,孩子们哭了;接着,主持人哭了。关于妈妈的事,孩子答对的那么少,妈妈却感动得哭了;关于孩子的事,妈妈答对的那么多,孩子也感动得哭了……

母亲节的泪,是感恩的泪,是愧疚的泪,是顿悟的泪。流过这样的泪之后,孩子的心就容易变软,孩子的骨头就容易变硬。

2.毕业典礼,让孩子流下惜别的泪。

每年高考来临之际,开滦一中的老师们都要为学生举办高中毕业典礼。在典礼上,首先校领导宣读“毕业寄语”,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代表发言;然后,学生向母校赠送礼物,老师向学生赠送礼物……这些程序,说起来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因为在其中注入了深深的情浓浓的意,所以,与会的每一个人都无不动容动心……

毕业典礼的泪,是伤感的泪,是惜别的泪,是誓师的泪。相逢是缘,师生之缘深似海,同窗之缘高于天。流过了这样的泪,孩子就成了大人。当他只身远行,我们就可以朝他挥挥手,放心地看他走远。

3.教师节,让孩子流下理解的泪。

在教师节这一天里,老师都收到了学生的由衷祝福和深深敬意——贺卡、信笺、鲜花以及各式各样的小纪念品。这一天,是老师最快乐的日子,而老师的快乐是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学校没有让学生登台赞美教师,而是让老师登台,开展“我和我的学生”的专题演讲。面对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学生(活动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老师们打开了自己心灵中最柔美、最温馨的部分,把满心的忧喜苦乐一并对着自己亲爱的学生倾诉……

流泪教育有三贴近的特点,它贴近青少年的实际,贴近他们的情感,贴近他们的身心发展。“流泪教育”的开展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个美好的“情感场”,在培养学生懂得铭记、感恩的同时,又于潜移默化中唤醒了学生麻木的情感、沉睡的记忆,从而为学生的写作开启了一扇性情之门,储备了丰厚而真挚的情感素材。“流泪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的是自我内心世界和情感价值,让学生的心灵在血浓于水的家庭亲情、患难与共的真挚友情、感天动地的师生挚情中受到洗礼和升华,使学生明白作文要以抒写挚情感动心灵为最高境界、最高追求。这种把校园生活和学生的写作生活相结合的“大作文”教学方式,成功唤醒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焕发出了“人本”、“人性”的耀眼光芒!

[作者通联: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李 颖

第2篇:让情感赋予作文生命的内涵

【摘要】作文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作文的生命。只有真情流露的作品,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力量。目前,中学生作文应该呈现情感生命力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现实中,很多中学生的作文少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和鲜活的生命个体,更加缺乏的是真情的流露。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应有怎样的写作心境?动笔之前又该如何激发其情感,使之流淌于字里行间?教师该如何以自身独特的情感魅力去引导学生抒写性灵,展现他们的生命与精神?

【关键词】作文情感;心灵热度

余秋雨在给某书作序时说:“作文训练,其实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的确,文章的生命就是作者生命意识的展现,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和个性的展示。

但是,当我们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情感对于作文的重要性,并试图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表达真情实意,展示自己丰富真挚情感色彩同时,考生却是无情可抒,要么是故作腔调,要么就矫揉造作。通观其文,只是充当旁观者,游离于事件之外,内心没有热情与冲动。

一、真情失落的原因

1.教师的漠视扼杀了真情

首先是教师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虽然语文教师对作文训练历来十分重视,不但有专门的作文训练课,而且不忘阅读教学中也渗透写作活动。但我们又不得不遗憾地看到:我们所进行的作文训练往往不能落到真情实处,特别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设置的作文为了与阅读接轨,寻求的突破口更多侧重于技法而非情感。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很多教师会组织这样的写作训练:利用细节描写,写一篇关于你的老师的片段作文,要求将老师的特点表现得生动形象;或以日常的平凡小事为题材,运用细节描写一个你熟悉的老师。诸如以上种种训练,看似具体,但却忽视了基本的师生情的引发,如果学生只一味描写细节,却因心中无情,导致细节中无情可藏、无情可传,那么,写出来的文字不但难以增进师生情谊,而且,贻害了学生写作的思维定势。以上训练,如果教师能开启学生记忆大门,引领学生回忆学校生活的点滴,思忆某个感人的画面,感悟老师的谆谆教诲,结合《藤野先生》的写作主旨,写自己记忆最深刻的教师,学生在细细地回忆中,慢慢地咀嚼中,运用准确的词语来描写,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意。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训练如果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淀,让学生真情投入,长此以往,作文的假大空就会成为必然。

其次是教师漠视学生情感的表达。一部分教师对学生写作水平、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忽视学生写作过程,往往以个人的生活经验、价值尺度等预设学生作文的价值,特别是一些教师为文而文,用固定的方式框架尺度来裁判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下优劣,而缺乏对作者的情感的要求和交流。例如,对于一些散发生活真情味的文章,有些教师可能只是单纯在技法上进行指导,诸如是否使用烘托,是否运用渲染等,却置学生内心感受于不顾,从而影响学生主体意识情感的表达。

不少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文,从日记、周记到小作文、大作文,只是简单地打上分数,随意点评。正如一个老师说的:“我看到不如刻几个印章,还省事!”看似一句笑话,但是却深刻地指出并揭露了教师对作文评改时的情感缺失。缺乏情感的评语,不但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而且拉开了师生心灵的距离,因为不能直抵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作文收效甚微。

2.學生的情感匮乏淡化了真情

首先是学生家庭生活的情感匮乏淡化了他们的真情。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时候,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孩子成为家庭“爱”的中心,他们也就顺理成章地以自我为中心;还有一些家长和孩子之间严重缺乏情感交流,有些甚至只存物质联系纽带,种种原因造成家长和老师为学生付出的一切被他们误以为理所当然,这种心理定势自然也就淡化了内心的亲情、友情等。在一次模拟考试中,作文题是《我渴望……》,很多学生所写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渴望父母的理解”,文章一味地指责父母,将自认为委屈的生活琐事直白地“说”给读者听,结尾处直抒胸臆告白,呼唤父母的理解,整个文章有的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宣泄情绪,难觅人间浓浓至情。

其次是学生生活积累的匮乏淡化了他们的真情。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这个复杂的世界的认识不很清楚,对于身边的生活缺乏发现的眼光,作文时只能捏造事实、为文造情。据说某地有一年参加考试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写父母离异;一写“母爱”类的题材,就是“半夜送我上医院”“寒夜织衣”等;一写老师就是带病工作,“雨中送伞”等,出现这种雷同又假情的文章,凸显学生积累严重匮乏的现状。

二、真情回归的策略

1.展示教师情感魅力,激发学生情感

很多学生内心其实有丰富的情感,只是囿于性情、氛围之故,讷于表达。心底蕴涵丰富情感的教师如果能够以自己美好的认知,来表达自己最具价值的生命意志和情感,释放最富人格魅力的生命张力,那将是对学生极大的激发和鼓舞。

(1)教师平时教学活动时的情感流露和熏陶

包括作文指导课在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激发学生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感情体验的素质和水平时,首先自己要有真情实感。要把作品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感情,以情传情,以此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笔者在执教八年级下册《春酒》一文时,用了抒情味浓厚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片断作文,抒发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整堂课紧扣“故乡情”,用极富情感的语言作为导入、过渡,加以多媒体声乐、画面的配合,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思乡情怀,在张弛急舒中,学生渐入其境,引发他们的封尘的亲情、故土情,达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借助朗读,用语调、节奏的变化,表达对课文的审美感受,使书面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优秀的诵读所带来的强烈的感染力,能从听觉视觉和感觉等各方面表达课文的内涵和感情色彩,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对课文的理解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这种效果是书面语言所无法匹及的。

课堂上,教师将自己饱含的情感寄寓于教学语言,引领学生追求生活的真善美,激动时,情动于中;精彩处,喜形于色,那么,它一定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触动学生的心灵,这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及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定会超过概念化的分析。

(2)教师课堂作文指导时的情感引导和激发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刺激。”生活从来就不缺乏精彩,地球在运转,时光在流逝,精彩总会如约而至。面对鲜活多样的生活,学生有兴趣说,因为多样的生活贴近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愿意说。然而,很多时候,他们最终形成的文字却平白干苍,味同嚼蜡,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写作前情感铺垫不充分、技巧不够娴熟,阻碍了情感的表达,从而阻碍了他们性情的展现。

①巧设情境,引学生入情

如何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未成曲调先有情”,最后使之迸发于写作中,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之一。教师利用视、听、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提供真实的活动材料即话题尽可能来源于生活,使参与者学生在作文活动之初就产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的亢奋心理。当具有趣味和实用性的信息传入学生大脑时,便会产生兴奋的情感,输出活跃的思想和行为。作文和生活实际统一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潜意识中便会将抽象枯燥的形象化为认知的原动力。

在巧设情景中写作,学生的观察如定格的画面一一再现,学生的思绪如泉涌,一如苏轼所言:“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作文效果肯定非同寻常。

②巧用手法,教学生传情

老师都知道,表达情意的写作手法有很多种,其中细节最为重要。细节成就完美,细节造就成功,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心理与情感的关键,成功的细节背后,是作者一种思想、情感的深厚积淀,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要做到细节传情,先要心中有情,心中有境,才能有技法。唐代诗人孟郊饱含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抓住了一个细微的动作,用“密密缝”三个字表达感天动地的母子情深。

文字情感真切细致,笃深的爱,就是通过一个个细微的动作具体生动地传达出来的,文章的情感绵长而深刻,尽展作者对外婆的感激和怀念,这些都得益于细节的把握。

(3)教师课后作文评语时的情感交流和鼓励

作文评语是教师通过对学生文字这所表达的所见所感等进行处理,从而作出的一定的评价和指导。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冷漠、公式化的评语到达不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们所下的评语便失去了那份期待。由于教师的作文评语在情感上与学生的心灵隔膜,无法激起“共鸣”,因此,也就无法从内心深处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评语中加大情感分量,多些赞扬,少点批评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写作题材,教师对习作中的精彩之处,成功之处,可以极力赞赏:“这个词语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矛盾心理,形象、传神!老师为你叫好。”“你的这个想法真棒,连老师也没想到……”通过肯定、嘉奖的语气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开启学生心灵之门,激发学生情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经验,发现生活的暗示”,“然后通过认真的构思,赋予它一个形式”,这才是“作文最重要的道理”。 只有亲身感悟,作文才有感有情。

(1)引导学生保持心灵的热度,积极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和人生

笔者有幸常到广州一些中学听课,学生的风采令笔者这个从农村中学来的教师敬佩不已,展现在笔者眼前的是一群群自信理智,成熟稳健的现代青年,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切关注,对人性入情入理的分析,对生活无限的憧憬等,令人拍手叫好。

每次课后,笔者向他们请教,得到的经验都很有启发:学生通过每天轮流讲故事、议时政等形式,关注社会进程,评论大众话题,了解时事动态。教师利用课堂内外的时机,激发学生主动审视话题的兴趣,引到他们讨论热点问题,然后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分析、评价等思维碰撞手段,引发思考,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够对生活、自然、人生逐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和见解,这样,写作的时候才会折射出应有的生命和张力。

的确,作文教学的使命不只在课堂,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体察生活,这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部分。在一次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中,笔者进行了这样一次作文指导课:

针对农村学生积累匮乏的现象,笔者到学生的家中、他们父母工作的场所找镜头,在取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将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图片告诉学生,父母值得他们一生去敬仰。如,班上一个相当调皮的男生——邓某某的妈妈,在简陋的档口从事缝补衣服、修补鞋伞的行业;一个厌学女生王某某,她的媽妈从事公共厕所收费兼买报纸的行业,一幅幅在艰难中谋求生计的画面告诉学生,亲情不能造假为“送雨伞”“半夜送我上医院”,而是身边的点滴,是真实存在。告诉他们,爱就在身边,爱的表达很难雷同。

(2)阅读课内外优秀书籍,挖掘文本情感素材,怡乐学生性情

学生作文所表达的思想从哪里来?它不应是他人的强加,而应从学习或对生活的感悟来获取。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就是学生对自身以外事物的感知、体验。“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想一个思想单一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精神世界高尚,优秀作品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都认为,好的文章是生活、思想的载体。阅读优秀作品不但可以怡情,而且能让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人格,培养正确高雅的审美情趣。每个星期一下午,笔者都会坚持陪同学生一起,在学校图书馆读一些优秀的书籍,特别是一些感人的故事,如,《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故事》《励志故事》《爱的教育》等,要求学生做感想交流,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同时引导学生对照现实生活,观察自身,去发现所拥有的爱,如,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然后形成文字,表达出来,把自己对生活美好的感受传递给更多的人。

三、结语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学生只有用有情的眼光去打量世界,用一颗真诚的心投入生活,借助文字浓缩、提炼生活的感受,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获得共鸣。作为教师,本着一颗“多情”的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依托,将真情教育贯彻到底,运用技巧进行点拨指引,那么学生诗意的人生态度、美好的品质素养、鲜明的个性才情,将会一一闪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无比欣慰。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2).

[2]殷涛.刍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作文评语[J].语文教学通讯,2008.

作者:吴红凤

第3篇:让作文教学流淌着生命活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中央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施政方针。作文和作文教学提倡个性化,就是从“以人为本”的哲学观点出发的。学生,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作为活生生的人,就有他的思想,他的经历,他的追求等等,所有这些就构成了他与众不同的“这一个”。虽然他具有大家共同拥有的“那一些”,但是,在保持“那一些”的同时,完美“这一个”,才是作文个性化教学追求的目标。

阅读是学生用生活解读生命

语文是什么?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阐明了语文与生命的关系:语文课程起源于生命,而又开发于生命;生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语文课程开发的对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明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实现的两个目标,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作文和作文教学的个性化自然也离不开阅读和阅读教学的个性化。我们在进行作文个性化教学设想的同时,有必要先对阅读教学的个性化进行具体探讨。

一、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把语文学习放到一个广阔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进行,才可能获得最具生命价值的意义。学校本身就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充满了人的价值和意义、情感与体验、交往与实践,体现着人的生命韵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浓缩成社会,让学校的每一块墙都渲染出教育的氛围,让每一块场地都能给学生启迪,让每一时刻都能激发出生命的情感。走廊上的名人名言,校园绿地上的精心设计,橱窗里的科普竞赛,展示校史和教育成果的科技苑等等。学校和班级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什么社会调查、走向自然、瞻仰烈士等等;还有学生针对社会实际和课文内容自发组织的个性化活动,如模拟法庭、正反辩论、心灵独白等等,整个校园俨然成了一个大社会,而且比大社会更纯洁,更和谐,更有感情。有的是整齐的队伍,文明的语言,琅琅的读书声,节奏明快的生活。无时不激发学生的灵感,无处不跳动着生命的旋律,每个细节都激情地滋润着生命的成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内化后,就会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相应的内心反应,内在感受,或内心反省,就会得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和创作欲望等“高峰体验”。通过作文将他们观察生活的独特性,认识生活的求异性,反映生活的新颖性表达出来。使个性的自由挥洒,人性的自我创造,在这一特定的社会里得到张扬和认同,从而将鲜活和强悍的生命力尽情地释放出来。

二、解读生命是对生活的领悟

语文教育“首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是用智慧培育智慧,用生命呵护生命,用创造栽培创造的事业,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灵魂而变得苍白无力。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会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生命需要,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体验生活,教会学生把文本放到生活实际中去阅读的方法。使语文知识、道德理念、思维方式等既来源于文本,又能跳出文本,从而实现精神的跨越,生命的升华。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往往靠背诵文学史上的现成答案,才拿到文凭,因而平时教学也很少去反复解读文本,仅靠一本教材和一本参考书。长期下去,我们的老师就丧失了解读文本的能力。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师竟以此为经验言传身教给学生,使老师和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语言结构。课堂上大家都自觉地使用起语文课的规范语言,一唱一和,俨然就是一场戏,往往还会引来一阵艳羡和惊叹。

名家名著,优秀的作品,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是生命的凝结和释放,对学生确实起到了感染和熏陶的教育作用。然而,时代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因而对生活的领悟和生命的解读自然也就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为何要将学生的活泼生命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定论之中呢?我在教《愚公移山》时,就有学生认为愚公太蠢了,好高骛远,追求那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警戒之。这是多么经典的感悟呀!

人的精神力量不是遗传基因的造化,它深藏在人心的最深处,是在后天的自由自觉地活动中凭借教育而挖掘、唤醒、培植出来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不设框框,不搞模式,倾情去用心欣赏那些只源于真情的个人感受和体验,写作源头的活水就会激起写作兴趣的浪花。文本只是阅读的“例子”,是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的凭借,是生命向精神力量跨越的桥梁。我们只需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用生活去解读生命,才能咀嚼出人生独特的感受,个性化写作才有坚实的基础。

三、写作是学生用生命注释生活

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必须遵循于生命,遵循于生命的特点和规律。在生命的对话与交流中,通过生命的体验,而达于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因此,作文也需要有生命意识,需要字里行间跳动着的生命的活力。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司空见惯的事物,使其呈现出人格化、情感化。新课标中强调指出:“写作教学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可见作文既不是对别人作文的抄袭,也不是生活的复印件,它是鲜活的生命,独特的“自我”感受,它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

改善生命环境才能激发写作欲望。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提炼生活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对生活的感悟,生活的滋味也就不能品尝出来。任何作家的写作都是先有生活,后才有作品。至于题目啦,写作技巧啦等等,都是根据写作的内容,由作家自己拟定的。而我们的写作教学都是先有题目,不管你有没有生活,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完全把学生置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自然也就违背了作为“人”而写作的生命规律。除此之外,我们的教师为了适应考试,往往偏重于讲写作方法和技巧。结果是学生掌握了很多方法技巧,可这些方法技巧都成了学生写作前的“清规戒律”,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目前,学生大多数生活被限制在学校的小天地里,写作生活极其单调平淡,很难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因此,我们必须提供给学生施展个性化作文的大舞台。这个舞台首先是学校显性的教学环境,即我们小学校大社会的一切校园文化。教室、走廊上的名人名言为什么不换成学生自己的格言?什么黑板报、广告语、橱窗等等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动手?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翻新,使校园文化处在一个动态管理之中。我们为什么不鼓励学生定期办一些个人小报、班报、校刊呢?我们的花园、活动场所、图书室等等,为什么不留下一块专门刊登学生对该地方描写的优秀作文呢?还有什么对联、辩论、歌词竞赛等等。每次更新,都应先征稿,再由学生评议,最后还是由学生出样。一切都是自由自在,一切都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尽情发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学校五花八门的舞台,总有一台适合你。当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反过来增加了学生的激情和欲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其次是隐性的教学环境,即学校的人文精神。包括所有的细节,哪怕是教师的穿着打扮,讲课的语气等等,使学生处处都感到亲切,时时都觉得愉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教育,获得启发,激发写作的欲望。因此,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所有的教学硬件,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多角度多层次考虑问题,尽可能地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尽可能使活动充满激情,充满个性和灵性,处处闪烁着生命的火花。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带着写作意识参加活动,而是让学生在活动的愉悦中陶冶情操,在活动的教育中提升精神,在活动的灵性中迸发写作的火焰。就连那警示的话语也充满了人情味,如花草丛中的“别碰我,我会很疼的!”这既弥补了学生脱离社会的不足,又弥补了社会的某些野性,从而解决了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境取样难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破除一切陈腐的传统和现实中不利于“人”的独立生存和自由发展的束缚,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个性鲜明张扬的基础和才华恣意施展的条件。作文教学只有通过对学生生命的关怀,体察学生内心的感受,才能促使学生生命之魂发生质的转向。

四、随意释放才是作文的真谛

个性化作文是自需而非盲目的,是自觉而非盲从的,是自愿而非逼迫的,是自由而非约束的。就是要求学生用它那颗心去感悟他们独有的生活空间,只有当他们这颗心自然搏动起来,主动去发现,去寻思,去体悟,才能使“不经意”变成“经意”,使琐碎的生活变成意蕴丰富的美文,使独有的生存状态凸现生活真谛,使特有的心灵情思得以生动表现。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是强逼的。明文规定每学期大作文必须八篇,小作文就更不用说了,什么日记,读书笔记,小练笔几乎天天有。学生怎可能不厌恶、害怕作文?因此,我们要彻底抛弃这种教学模式,取消所有大小作文,一切顺其自然。但是取消大小作文,不等于不写作;取消作文本,不代表没有作文本,而是学生根据需要自备。一旦有了灵感,即刻动笔。教师只是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建议各种名目的组稿,什么《我是男生》、《释放心灵》、《真情表白》等等。一切都是学生自愿,一切都是学生自行组织,每次的发起人即为主编,然后由其编排成册,发给学生欣赏,还可张榜公布,也可推荐发表等等。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任何限制,也没有任何压力,一切都是激情和欲望的推动,一切都是任由生活和情感的塑造,一切都是生命的自然跳动。教师只是参与学生的组稿,参与活动的设计,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激情和欲望。为此我们建议有生活却难以表达的学生跟老师商讨;建议学生把录用过的作文装订成“成功作文薄”,让学生在成长的轨迹上留下美好的记忆等等。当然老师也要统计稿件的数量和质量,除了供表扬鼓励外,还有平衡作用,优先照顾和扶持稿件少或质量欠缺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学生的内驱力一旦被触动,思维被激活,表现欲得到满足,成功的喜悦得以体现,写作热情就会空前高涨,个性化作文就会泉涌而出。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老师好像“闲”了下来,其实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写作都是学生自愿学习、自发组织,自我表现,自我欣赏,然而,这需要教师的爱心和热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巨大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每一步看似不经意,看似十分清闲,其实每一步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辛勤的付出。唯有这样,个性化作文教学才能得以成功。没有生命的付出,哪有生命泉水的喷涌!

单位:江苏如皋市如城镇新民初中

作者:丁佐刚

第4篇:让生命踏歌而行

西门幼儿园 杭永红

在生命的旅途中徜徉,步履匆匆却不乏执着。蓦然回首,那深深浅浅的脚印或模糊或清晰。撩开思绪的面纱,如烟的往事又会冲破尘封的记忆飘然而至。

曾经踌躇满志,那小小的胸膛里有过火一般的激情,实践着“不当元帅就不是好士兵”的承诺,小小的天地里开垦着属于自己的辉煌。

曾经鲜花满园,在花朵的拥抱中挥毫泼墨书写人生,享受着“天下之大而惟我独小”的那份恬静,多姿的色彩仿佛回到魂牵梦萦的童年。

曾经满腹牢骚,絮絮叨叨,平平淡淡,歌声与笑声的海洋里,烦恼和忧愁一并被抛开,蝶儿飞过,灿烂的阳光又在和煦的春风中荡漾。

当大手牵着小手,轻轻放入我们的双手,也就是把希冀和梦想一并种下。惟有抛洒热情、不离不弃,我们才会拥有春天的花香,秋日的收获。

当一切在历史长河中烟消云散,当浮躁的心灵平静如水,所有的曾经已不再刻骨铭心,知道了如何将人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中,那就是你我长大的时候。

有人说,岁月的年轮里,你经常演绎着不老的神话,那是因为童心永存。而我说,在享受着阳光瑰丽和芬芳的同时,我们更承载着一份份沉甸甸的嘱托和期盼!

如今,青丝染成白发,鲜花已成硕果,。当年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当年的“小机灵”更是捷报频传。偶遇时,当年的 “小猴子”喊出了‘老师好” „„这些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乘着歌声的翅膀,让生命踏歌而行。一支红烛,一屋花香,你会看到生命中那无邪的美丽;一路风雨,一路阳光,你会发现前方有你矢志不渝的等待„„

第5篇:

上一篇:文明育人承诺书下一篇:义工团队活动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