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学试题

2023-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复旦大学历史学试题

台湾地区多元大学入学制度下高考历史试题研究综述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关注高考历史试题研究动态,比较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的高考历史试题,特别是借鉴台湾地区的高考历史命题研究成果对推动中国大陆高考历史改革及历史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关于“指考”、“学测”历史试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整理。

关键词: 中国台湾地区 指考 学测 高考历史试题 研究现状

2002年,中国台湾地区的高考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废除实行了近50年的统一考试制度——联考,改为多元的入学制度。台湾大学升学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寒假进行的“学科能力测验”(简称“学测”)和暑假进行的“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这两种考试类似于中国内地的高考,在这里我们统称其为中国台湾地区的高考。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的大学入学制度到现在已经实行了10个年头,国内对此的研究并不多。无论是在“学测”还是“指考”中,历史科同样成为考查学生人文知识的重要科目。中国台湾高考历史试题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特别注重考查学生阅读资料、判断资料、推理分析的能力。笔者主要将视角放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对“指考”和“学测”历史试题的研究上,并对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

一、中国台湾地区关于“指考”、“学测”历史试题的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中国台湾地区对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分析历次的指考、学测历史试题及探讨指考、学测历史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上,如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内容的影响。

刘佳玲在《九十一年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评析》中对2002年首次实行指考的历史试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

贾本曜在《96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试题浅析》中特别从考查的时代、考查的范畴、试题的题型与文字叙述上评价分析了2010年的学测历史科目试题。

庄德仁在《从高中历史科指考试题与教材探讨:教学时数减少、课程内容改变的合理性》中就指考历史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凌玉萱在《浅谈高中历史考教合一的命题趋势以100年指考试题分析为例》中提出了高考试题与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阐释了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趋势。

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林纯如的硕士论文《从联考到学测—高中入学招生考试历史试题与教学目标关系之分析研究》对联考和学测历史试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历史试题与教学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中国内地关于“指考”、“学测”历史试题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台湾地区高考改革,台湾地区的高考历史试题因其独特性而频频被广大中学教师提起,有些历史试题材料甚至成为一些内地中学教师的教学资源。目前中国内地学者中对于台湾地区高考历史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天津招生考试院的陈畅为代表。

陈畅对中国台湾地区的指考历史试题作了持续深入研究,并相继写成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如《台湾“指考”历史卷简介》、《台湾“指考”历史测验目标简评》、《基础知识测验目标的操作与定位》等文章详细介绍了指考历史卷的测验目标,即通过基础知识侧重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单项选择题考查基础知识目标的理念与技术》、《“史料分析”目标单项选择题的命制》、《单项选择题考查“研究方法”目标的尝试》、《“历史解释”目标单项选择题的有效控制》则重点分析指考试题中单项选择题的特点,强调指考的亮点之处在于单项选择题中以考生的思维角度命题,注重考查历史研究方法、史料分析、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能力。

三、关于两岸高考历史试题的比较研究

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两岸历史教育的比较研究成果比较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等方面的比较。

如陆安在《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之比较》中以中国内地的四个版本历史教材(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和台湾的南一版历史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何成刚在《海峡两岸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一文中,将两岸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指出各自特点,并对完善中国大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供参考意见。

台湾师范大学王仲孚在《论两岸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中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核心对两岸的历史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台师大蔡宗宪的硕士论文《两岸高中历史教材选编之比较研究(2005~2007)—以周代史教材为例》以西周历史为例分析两岸教材选编的异同。

然而对于新课程改革以来两岸高考历史试卷的比较研究涉及得很少,虽然只有两篇文章,但整体上探讨还是比较深入的。

馮一下在《海峡两岸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互动—以命题方法和技术为中心》中谈到了30年来内地与台湾地区高考历史命题的相互影响,特别强调内地学者应该学习借鉴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宝贵经验,同时提出两岸应加强联系,共同推进高考历史命题改革。

陈羿君、周三在《新课改背景下海峡两岸高考历史试卷分析报告——以上海和台湾两地高考历史卷为例》中以上海和台湾地区高考试卷为例分析了上海卷和台湾地区指考历史试题在题型设计、内容考查、命题思想、评分标准等方面的异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有关中国台湾地区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很少,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对于两岸高考历史试题的比较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该领域研究的范围和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中国台湾地区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对探索我国历史教育改革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高考历史试卷研究对历史教育测量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完善了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和考试测量体系,同时影响了高校的选拔及生源的质量,还制约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佳玲.九十一年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评析[J].台湾:历史月刊,2002(178).

[2]贾本曜.96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试题浅析(历史科).网址:http://www.visionbook.com.tw.

[3]庄德仁.从高中历史科指考试题与教材探讨:教学时数减少、课程内容改变的合理性[J].台湾:历史月刊,2004(203).

[4]凌玉萱.浅谈高中历史考教合一的命题趋势以100年指考试题分析为例[J].台湾:全华历史专刊,2011.

[5]林纯如.从联考到学测——高中入学招生考试历史试题与教学目标关系之分析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2004.

[6]陈畅.台湾“指考”历史卷简介——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一)[J].历史教学,2009(9).

[7]任世江,陈畅.台湾“指考”历史测验目标简评——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二)[J].历史教学,2009(11).

[8]陈畅,任世江.基础知识测验目标的操作与定位——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三)[J].历史教学,2009(13).

[9]陳畅.单项选择题考查基础知识目标的理念与技术——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四)[J].历史教学,2009(15).

[10]陈畅.“史料分析”目标单项选择题的命制——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五)[J].历史教学,2009(17).

[11]陈畅.单项选择题考查“研究方法”目标的尝试——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六)[J].历史教学,2009(19).

[12]陈畅.“历史解释”目标单项选择题的有效控制——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七)[J].历史教学,2009(21).

[13]陆安.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之比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6).

[14]何成刚.海峡两岸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10).

[15]王仲孚.论两岸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J].台湾:教学与研究,1993(15).

[16]蔡宗宪.两岸高中历史教材选编之比较研究(2005~2007)——以周代史教材为例[D].台湾师范大学,2011.

[17]冯一下.海峡两岸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互动——以命题方法和技术为中心[J].历史教学,2011(13).

[18]陈羿君,周三.新课改背景下海峡两岸高考历史试卷分析报告——以上海和台湾两地高考历史卷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5).

作者:赵青

第2篇:近三十年(1978—2007)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历史人物相关试题分析

摘 要:以近三十年(1978-2007)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涉及历史人物的相关试题为主体,时间上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1988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人物试题出题角度单一、分析论证要求较低且缺乏联系对比。第二阶段为1989年-1999年,这一阶段历史人物试题单题涉及人物数量增加,出现材料分析且分析论证要求加大,以时间跨度的增加来考察能力。第三阶段是2000年-2007年,基本不考查历史人物生平事件,更加注重材料分析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总之,近三十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历史人物的相关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逐渐对记忆要求降低,对学生能力要求不断增加。

关键词:高考;历史人物;知识;能力

历史学科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历史人物,时间、空间是相对的,但历史人物始终在历史的范畴里,无人无史,所有的文献、事件、史实都是由人在创造。近三十年来(1978-2007),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与历史人物分析相关的试题在随着高考试卷命题的改革和对学生考查素养要求的转变,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三十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有关历史人物的分析题进行纵向的研究,把握高考人物分析题的发展脉络,对当今历史教学提出一些见解。其中历史人物的分析题主要来源于主观性试题,因此不涉及任何客观性试题。

一、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

这一阶段的历史人物分析题只涉及问答题和名词解释题。其中名词解释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五人,分别为郑和(78年)、戊戌六君子(80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81年)、甘地(83年)、洪仁玕(84年)。其中一人为世界史人物,其余四人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问答题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六人,分别为周恩来(78年)、孙中山(79年)、唐太宗(82年)、李鸿章(85年)、康熙帝(87年)、诸子百家(88年)。这六人全部为中国史上的人物,其中三人为古代史人物,三人为近现代史人物(李鸿章归为此类)。试题中所涉及的关于历史人物分析的试题都属于政治史考查范围。

79年问答题为“举出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重要革命活动(12分)。”从这道题的设问上可以看出基本上没有超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范围,着重考察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现在看来这道题的设问过于直白且是单纯知识记忆,但在当时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一致的。而这道题的答案设置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分作三个时期,列出18个要点,可见答案过于机械化。如今这类直接评价人物的试题基本不会出现在高考中,即使考察孙中山这样的历史人物,也会将其放在材料题中进行考察。

综合来看1978年-1988年这一阶段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人物分析题,第一,历史人物的出题角度单一,除去名词解释部分,问答题部分基本是一个历史人物单独成为一道题。第二,分析论证的要求较低,基本是从某一历史人物的一个方面或是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缺乏联系对比,没有就两个以上人物进行比较的简单模式。

二、第二阶段:1989年-1999年

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开始推进考试标准化。这一阶段涉及历史人物评价的试题题型主要为材料解析和问答上。其中共9道试题,除92年、93年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其余皆为材料解析题。

问答题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五人,分别为孙中山(92年、93年)、魏源(93年)、洪秀全(93年)、康有为(93年)、毛泽东(93年)。这五人全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材料解析题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八人,分别为魏源(89年)、顾炎武(93年新高考)、唐太宗(94年)、墨子(94年)、秦始皇(95年)、汉武帝(95年)、南唐烈祖李昪(97年)、邓小平(99年)。这八人全部为中国史上的人物,其中六人为古代史人物,两人为近代史人物。试题中所涉及的关于历史人物分析的试题都属于政治史考查范围。

93年的問答题为“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13分)。”这道试题在当时广受好评,它强调了在历史教学中的纵向贯通,注重考察学生分析比较、评价、论证的能力。此题一共13分,要求考生把人物的基本思想提炼、归纳出来,然后分析其影响。从知识方面来说,这一题属于探索史,掌握了这个线索,就知道从魏源到毛泽东在面临列强侵略的情况下是怎样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以及他们的艰苦探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内容方面来说,试题有较大跨度,从魏源到毛泽东,横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另外也与当时的社会热点紧密结合,1993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试题中考察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可帮助学生认识现实问题。

95年材料解析题为“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3分)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11分)。”这道题属于材料分析题,其基本特点是提供一些史料并提出若干问题,可在不增加考生记忆负担的情况下,考察他们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高考命题的考察方向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题目考察学生对秦始皇、汉武帝有关方面的评价和比较,同时将人物的相关活动和“秦亡汉兴”这一历史现象有机联系起来。像这种试题内容出自教材,但又与教材存在差异的试题在当时获得较高赞赏,“这种引用新材料、创造情情境。提出新问题的“三新”作法,是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出现历史人物问题以来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也为后来的高考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借鉴意义。

综合来看1989年-1999年这一阶段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人物分析题,整体的难度有所提高,单纯靠识记得分的题目逐年减少,更强调考查考生分析、归纳、综合和概括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答题及材料解析题考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增加跨度来实现的。第一,题目中涉及的人物数量增加,可单独某一历史人物一人成题,也可出现以一系列人物成题。第二,分析论证的要求提高,不再是单独论述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而是基本从某一历史人物的某段论述展开分析其思想观念,或是两三个人物提供材料进行对比,且材料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第三,提高了联系对比的要求,既有纵向贯通,也有横向联系。第四,逐步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试题的命制“从与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设计突出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试题”。

三、第三阶段:2000年-2007年

自2000年开始,我国正式逐步推广“3+X”方案,高考试卷开始多元化,本文只分析2000年-2007年的全国卷。其中,2000年-2001年试卷为单张历史卷,2002-2007试行的是文科综合卷。其中共5道试题,01年的试题是单独成一道题,其余都是作为一道历史题中的一小问出现。材料解析题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五人,分别为武则天(01年)、汉武帝(03年)、哥伦布(04年)、周恩来(05年)、孙中山(06年)。其中一人为世界史人物,其余都是中国史人物,且古代史占两人,近现代史占两人。试题中所涉及的关于历史人物分析的试题都属于政治史考查范围。

这一阶段试题都是从历史人物入手,但并不考查历史人物,只是通过与这个历史人物相关的某个历史事件来考查当时的背景、作用、影响,如“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若是认真阅读所给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是可以进行总结出来的,因此更注重學生的信息材料提取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这也是现今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一直强调的目标之一。这和“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思想是一致的。

由此可以看出,2000年-2001年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人物分析题历史试题基本沿袭前一阶段的风格,而2002年后的试题都基本不涉及对人物的评价,大多是从历史人物的某一方面这样较小的知识覆盖面去考察多种学科能力要求,考察内容也多为基础的知识点,且以现实问题进行引入联系。

四、试卷分析总结及思考

(一)试卷分析

试题的题型经历了“名词解释、问答题→问答题、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这样的一个过程,并在2002年后基本全部为材料分析题。

试题的数量在1978-1999年间基本保持稳定,个别年份不涉及历史人物分析,也有个别年份会出现两道历史人物分析题;在2000年开始逐渐减少,并且在2002年后的试题已基本不涉及对某一历史人物的生平事件的单独分析。

涉及历史人物分析的题目基本集中在对中国史人物的分析。在1978-2007年间,历史人物分析题共有23人,其中中国史共21人,而世界史人物分析的仅有甘地(83年)、哥伦布(04年)2人。中国史人物分析中古代史11人,近现代史10人,其中汉武帝、魏源、毛泽东、周恩来分别出现两次,而孙中山出现次数最多,共出现三次。

试题内容上逐渐降低了对记忆的要求。全面考察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对比等能力的基础上,又把重点放在考察队史实的理解鉴别力、根据史实提炼要点,形成观点、归纳特点或论证观点的能力更侧重于智力与能力的考察。

试题的评分标准上由第一阶段中从教材中寻找文字拼凑答案逐渐完善发展,到第二阶段时开始重视从所学内容中提炼观点并增加了扣题和条理分,到第三阶段依据教材内容和审题要求,重新组织答案,以一种全新的表述形式出现。这样的评分标准,具有弹性和灵活性,也能够符合中学历史知识特点,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

从历史人物的相关试题中也可以看出高考总体命题技巧日益发展,摆脱了过去一直存在的意欲考能力,结果只考了记忆的现象。测试目的与层次的控制更准确,试题效度大大提高,成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起到了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同时,可以可看出考题与国内外热点问题联系更加紧密。

(二)一些思考

如今历史学科各省推行独立出题,命题形式不断变化,日趋完善;内容也日渐符合社会需求,出现许多新特点。在历史人物分析的试题中,基本不会再出现纯背诵性史实知识这类,更多是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理解、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将是现行高考改革的一个大的趋势。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适量向学生进行补充,也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来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的贯穿历史,掌握历史。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学生能够逐步懂得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体,历史是在改革和革命、进步和落后中不断前进的。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历史知识,才能逐步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凡.1995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评析[J].历史教学,1995(11).

[2]全国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组.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评价[J].历史教学,2000(3).

作者:范璐

第3篇:高中历史模拟试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中国GDP约12万亿美元,欧元区19国GDP总和仅比中国多出约5000亿美元。西方经济学家感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使“全球经济重返历史大部分时间持续的状态,过去150年西方经济超过东方的局面只是特例”。

材料一 罗马与秦汉帝国,都曾将广大地区的地方经济,组织于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中。但是罗马各地物产的交流,还是在地方性的市场圈内解决;而汉代中国,通过一个道路系统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中国经济体系一旦编织成形,可以扩展,却难以裂解。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时,经济的重新整合,常早于政权的统一。罗马则不然,地区之间无须依赖一个固定的交通网和固定的资源供求。因此,罗马的经济体系一旦破裂,便没有再求重整的需要。中国的大帝国、文化圈与经济网络,彼此叠合,互相加强,遂有强固的凝聚力。罗马帝国秩序的稳定性不如中国,以致在罗马帝国之后,欧洲、中东、北非裂解为多文化、多族群的列国体制。

(1)依据材料,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经济体系的差异。

材料二

(2)近代西方经济超越东方有多方面的原因,上图呈现了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对此方面的原因进行说明。

材料三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是建立基础工业体系,奠定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改革开放最初20年,发展最快的是轻工业,纺织、食品等部门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加快增长。进入21世纪,消费结构升级,汽车、住房等需求旺盛,拉动产业结构再次出现重工业化的趋势。中共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以信息化进行传统工业改造,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化新路径。当今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商品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并成为约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机床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发电设备产量占60%以上。这些产能不是落后产能,而是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能。中国的优质产能已经跨出国门,走向全球。中国为世界经济提供强劲的增长动力,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的工业化及其世界地位为视角,对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一个杂草已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园的时代!这是一个现代欧洲就此诞生的时代!”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曼彻斯特在其著作《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以优美的散文风格及严谨的历史叙述,带领我们领略了中世纪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的历史。

结合材料与14—16世纪欧洲的相关史实,围绕“黎明破晓的世界”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其基本精神是彻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有的群众对《婚姻法》持怀疑和抗拒的态度,认为《婚姻法》就是“离婚法”或“妇女法”,婚姻自由是败坏风俗;有的干部担心《婚姻法》会导致社会混乱,贯彻《婚姻法》时放不开手脚。婚姻登记在某些地区流于形式,在党和政府开展了宣传与贯彻《婚姻法》运动后,新型婚姻制度终于逐渐建立。包办买卖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自主婚姻日趋增多,蓄婢、纳妾等落后的婚姻习俗几近绝迹,青年男女不再以对方的“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是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婚姻纠纷和婚姻案件逐渐减少,民主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家庭逐渐增多。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经济生产,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年《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困难和阻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婚姻法》推行的意义。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掌这个地区(国家)的政权对美国的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

材料二 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2003年4月15日,美军已控制伊拉克全境。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历时七年多,美方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于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这场战争被美国人民称为“浪费钱的战争”。伊拉克战争的胜利虽然使美国向“新帝国梦”迈向了一步,却跌进伊战后的泥潭。伊拉克的反美游击战和国际恐怖主义合流,成为新的国际恐怖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國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拉克战争的实质及影响。

参考答案

1.(1)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整体性很强(全国性)的经济体系,稳定性强(联系紧密);促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统一,是自古以来中国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的重要基础。罗马经济体系呈现地域性的特点,稳定性差;如果不借助政权的统一,罗马帝国灭亡后就永久分裂为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体系。

(2)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准备条件,造成了东方国家的贫困和落后。工业革命后,东方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略。

2.示例:

宗教改革推动西欧社会转型

天主教会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控制着欧洲社会,宗教改革倡导“信仰得救”和理性理解《圣经》,提出世俗化的主张,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促进了世俗权力的发展,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教育普及和科学发展。

宗教改革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推动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3.(1)封建思想的束缚;落后的婚姻习俗根深蒂固;小农经济的影响;部分干部推行不力;群众法治意识淡薄。

(2)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建立了新型婚姻制度;清除了旧婚姻制度的陈规陋习,树立了文明、理性的社会新风尚;塑造了新型家庭关系;妇女地位提高;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巩固了政权。

4.(1)伊拉克威胁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利益;伊拉克影响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布局;伊拉克威胁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经济利益;伊拉克成为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障碍。

(2)实质: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

影响:加重了美国的财政负担;加剧了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激化了恐怖主义,使国际安全形势恶化;影响了国际格局。

作者:许桂香

第4篇:初二历史试题(试题征集)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1、下列人物属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范围的是( )(选自2011年新泰市)

A 邓世昌 B 雷锋 C 黄继光 D 邱少云

2、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 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选自2010年张家港)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B.有28个民族参加开国大典

C.有28个党派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有28架飞机参加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

3、右图:进藏的人民解放军受到西藏各界人民的欢迎。这一图片拍摄的时间应该是()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3年

4、“飞身堵枪眼”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牺牲在()

A、北伐战争中B、抗日战争中C、解放战争中D、抗美援朝战争中

5、从1950年到1952年,党和政府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典型事例是()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B、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C、没收地主土地归国家所有D、巩固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6、下图是毛泽东为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的题词,该题词的时间应在() A、一五计划期间B、二五计划期间C、三五计划期间 D、三大改造期间

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形成了以()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A.大庆B.沈阳C.鞍山钢铁公司D.长春

8、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 A、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工农大众的宪法 C、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D、中国共产党的章程

9、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的政策是 A、没收政策B、赎买政策 C、兼并政策D、重税政策

10、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选自2011年荣成市)

A、开国大典B、中共“八大”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11、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必须查看下列哪个人物的传记?( ) (选自2010威海)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12、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巩固人民政权而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2008年华东)

A、抗美援朝B、稳定物价C、土地改革

13、有些人的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各项不相符的是()( 2009年荣成) A、生于1949年叫建国B、 生于1951年叫援朝 C、生于1958年叫跃进D、 生于1964年叫文革

14、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针对() A、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的问题 B、“两个凡是”的问题 C、纠正“左”倾错误问题D、改革开放问题

15、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在()

A、中共七大后B、中共八大后 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中共十四大后

16、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 A、宪法B、刑法 C、刑事诉讼法D、民法通则

17、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地区是()( 选自2010年招远)

A、安徽阜阳县B、安徽凤阳县 C、安徽六安县D、安徽巢湖

18、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中只有一个不在广东省,“它”是()

A、深圳B、珠海C、厦门D、汕头

19、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开放之父”的著名人物是()( 2010年石门)

A、毛泽东B、 邓小平C、 江泽民D、胡锦涛 20、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A、实事求是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你帮他选出正确答案() C、改革开放D、一国两制 A、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21、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于()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A、十二大B、十三大

C、十四大D、十五大

22、在观看大型电视纪录片《邓小平》时,小明同学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情节,邓小平理论被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应该是哪一年()A、1979年B、1985年C、1992年D、1997年

23、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一个中心”

是指()

A、以改革开放为中心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D、以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

24、历史在谱写着歌曲,歌声在凝聚着历史。好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歌曲《春天的

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结合

所学知识判断歌曲指的是哪件事情()(选自2009文登)

A、召开十三大B、召开十四大C、南方视察D、召开十五大

25、“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爱我中华》的优美旋律

中,“五十六个民族”是以哪族为主体的()

A、汉族B、藏族

C、蒙古族D、维吾尔族

2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各民族共同发展D、民族区域自治

27、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我国的

A、五大牧区之一B、国家商品粮基地

C、第二大橡胶基地D、重工业基地

28、右图是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请你说出澳门回归是成功摆脱了哪个国家的殖民统治

A、英国

B、法国

C、西班牙

D、葡萄牙

29、1987年,在海峡两岸形势的影响下,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2010年广东)

A、战争政策B、“三不”政策

C、“台独”政策D、“三通”政策

30、小明在看电视时听到“九二共识”这一说法,却不知道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材料题

31、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选自2010合肥、9分)材料一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文集》

材料二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

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

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树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中共党史的80件大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所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是什么?(1分) 今年是“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多少周年纪念?(1分)

(2)依据材料二,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工业领域采取了怎样的发展战略?(1分)

为保证“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央政府在1954年颁布了一部什么文献?(1分) (3)材料三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1分)这次会议后,我国在农

村、城市分别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2分)1980年我国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 位于福建省是哪一经济特区?(1分)

(4)30年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什么?(1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9分)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回答:

(1) 歌词中的“妈港”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妈港”在什么时候回到了

“母亲”的怀抱?

(2)“母亲”是按什么方针接她回来的?这一方针是由谁提出来的?

(3)根据这一方针,“母亲”的另一个孩子在什么时候从英国手中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4)“孩子们”回归祖国有何历史意义?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东方红》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

座座城 „„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1)材料一歌颂的“大救星”是谁?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哪次会议上确立了他的领导地位?

(2)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最典型的是哪个城市?“在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又是哪一事件?(3分)

(3)材料二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里的“春天”喻义是什么?(1分)

(4)在沿海地区出现的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有哪些(每项至少列举一项)?

最终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开放格局?

(5)从他说的话及其产生的影响等,你认为他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居于什么地位?

(6)材料三中的“旗帜”是指什么?(1分)

三、问答题(共23分)

34、2009年是邓小平同志逝世12周年,请结合所学的邓小平的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8分)(选自2010年广西桂平)(1)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为主要任务历史新时期的是什么会议?(1分)

(2)1979年,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什么原则?(1分)

(3)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什么目标?((1分)

(4)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什么基本路线?(1分)

(5)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把邓小平的什么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1分)

(6)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是在哪一年?(1分)

(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亲自抓教育,并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是什么(1分)

(8)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邓小平?(1分)

(9)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改革什么?(1分)

35、阅读下列材料:(15分)

2008年6月12日上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举行了会谈。这是两会领导人十年来的首次会谈,标志着中断九年的两会制度化协商正式恢复。

请回答:

①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的时间和标志。

②简述海基会、海协会的全称、成立时间及第一任会长。

③九二共识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④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5)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内容是什么?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31、(共9分)

(1)开国大典,63周年(2分) (2)重视发展重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分)

(3)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厦门(4分) (4)邓小平理论(1分)

32、(共9分)

(1)澳门、中国、1999年(3分) (2)一国两制、邓小平(2分) (3)1997(1分)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分)

33、(共14分)

(1)毛泽东、遵义会议(2分)

(2)邓小平、深圳、1992年南方讲话(3分) (3)改革开放(1分)

(4)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广州、上海,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分) (5)总设计师(1分)

(6)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3分)

34、(共10分)

(1)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2)四项基本原则(1分)

(3)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分)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分) (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分) (6)1992年(1分)

(7)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分)

(8)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分)

(9)国有企业改革

35、(共13分)

(1)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2分)

(2)海峡交流基金会1990年、辜振甫;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汪道涵、1991年(6分) (3)1992年海峡两岸共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分)

(4)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分)

(5)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来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达成共识(

第5篇:北大历年历史学考研试题集

历史试题集北京大学2003世界通史:

一、名词解释

1、〈金字塔铭文〉

2、永佃农

3、北大西洋联盟

4、萨法维王朝

5、普列斯特斯纵队长征

6、阿散蒂抗英战争

7、尼采

8、拉?甘地

二、论述

1、论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试述现代文明及其形成过程

3、比较东南亚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异同并评述10+3模式(的特点?)

北京大学2003年世界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伊利亚特和奥德塞

2、埃赫那吞

3、西塞罗

4、释迦牟尼

5、幕府制度

6、圣女贞德

二、论述

1、评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并比较其异同

2、由“十字军东征”这一事件评述东西方关系

3、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概念、进程和影响 北京大学2003年世界近现代史

名词:

进步主义运动 苏伊士运河事件 斯特雷泽曼 小英格兰主义者 赫尔岑 大帆船贸易 东印度公司 福泽谕吉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 白色革命 论述:

1、现代西欧联合的历史条件。

2、18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对非洲的侵略。

3、试述当代伊斯兰宗教复兴主义运动。(还有一个和3是选做,忘了) 北京大学2003欧美近现代史(复试中的笔试 100分)

名词:

波拿巴主义 1884年柏林会议 埃德蒙·伯克 波兹南事件 凯恩斯主义 论述:

1、扼要谈谈资本主义世界革命的三次浪潮

2、“尼克松主义”评介

北京大学2002年世界通史

名词:

阿尔马纳书信 阿拔斯王朝 开普殖民地 巴贝夫 ?? 尼克松主义 法国五月风暴

论述:

1 试析(古希腊—僭主)恺撒屋大维君世坦丁四帝统治政策的异同

2 试析拿破仑统治对近代世界的影响

3 试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南亚国家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影响

北京大学2002年欧美近代史

名词:

泛斯拉夫主义 天赋人权 波拿巴主义 托马斯·潘恩

论述:

1 分析克里木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俄国的影响

2 拿破仑战争对德国的影响

3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进步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北京大学2002年欧美现代史

名词:

卡廷森林事件 小协约国体系 霍尔—赖伐尔协定 现代货币主义 杜布切克

论述:

1 德国新东方政策的“新”的历史含义

2 二十世纪中叶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的三大民主运动

北京大学2001年世界通史

名词:

《高卢战纪》 普鲁塔克 匈牙利十月事件 墨西哥金融危机 波拿巴主义 ? 论述:

1 试论中世纪以来到宗教改革之前的思想传统

2 关于法西斯主义的三种论断(具体内容记不清),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要结合社会学的观点。

3 论法国大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作用

北京大学2001年世界古代史

名词:

马克·布洛赫 教会法 日耳曼法 英国*法 罗马法 ? ? ?

论述:

1 述天主教中七项圣礼的宗教含义

2 中西君主制的比较

3 比较荷马—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史学思想

北京大学2000年世界通史

名词:

奥古斯丁 英诺森三世 勒沙白里哀法 塔巴西陵墓之战 委任统治制 加加林 论述:

1 西欧中世纪教会对当时的社会等级和社会阶级关系的看法。

2 简述18世纪启蒙思想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原因。

3 罗荣渠认为内源型和外源型现代化类型的差别在于外源型现代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重要得多,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用史实分析。

北京大学2000年欧美近代史

名词:

赫尔岑 培根 社会契约论 论法的精神 **工业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大陆封锁 贵格会

论述:

1 为什么德意志的统一是以普鲁士而不是奥地利为中心来完成。

2 围绕农奴改革问题在俄国思想界发生过哪些重要争论?产生过哪些重要派别?

3 如何评价汉密尔顿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大学2000年欧美现代史

名词:

布雷顿森林体系 供应学派 1926年帝国会议 斯达(塔)斯维斯丑闻 苏联东方战线的建立

论述:

1 从阿登纳到勃兰特时期德国外交政策评述

2 1929年至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影响评论

3 简评美国尼克松政府时期的国内政策。

南京大学2001年综合题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良渚文化

2、叶尔羌汗国

3、马丁·路德

4、恒逻斯之战

5、孔雀王朝

6、新文化运动

7、汉谟拉比法典

8、汉尼拔

二、 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2、试述明清一条鞭法的实施过程及相关内容和意义。

3、简述蒙古西征的具体过程及其对中亚等地区的影响。

南京大学1995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名词解释(30分) 爱斯奇里斯 卢克莱修 福音书 圣殿骑士团 伊玛 勃艮第公国

问答(每题25分) 简述西罗马帝国的衰亡

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后果

举二三个实例说明联姻对欧洲中古历史发展影响

南京大学1996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名词解释(每题5分)

《美狄亚》 希西俄德 库里亚大会 皮洛士 弗·培根 《君主论》 丕平赠土 美第奇家族 简答题(每题20分)

经过长期战争,罗马终于征服了意大利,试分析罗马取胜的主客观原因。

为什么说“希腊内部的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

简述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南京大学1997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名词解释(40分) 巴比伦之囚 陶片放逐法 模范议会 黎塞留 米兰敕令 贝希斯敦铭文 查斯丁尼法典 凡尔登条约 问题(60分)

简述埃及阿蒙特普四世的宗教改革

试析古代希腊古典时代与希腊化时代文化特征的主要区别. 罗马公教与东正教在教义与礼仪方面有何异同?

马基雅弗利在<君主论>中提到:“君主还应阅读历史,并且研究历史上伟大人物的行动”,你对此有何见解?

南京大学1998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卡叠什之战 萨拉米海战 马略 吉尔伽美什史诗

末日审判书 萨拉丁 耶酥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二、简述大流士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15分)

三、戴克里先为巩固罗马帝国采取了哪些措施?(15)

四、试述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15)

五、简述路德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15)

南京大学1999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死海古卷 柏拉图 沙皇特辖区 阿克巴 《犁俱吠陀》 喀提林阴谋 胡格诺战争 婆罗浮屠

二、古希腊古典时期有哪些史学成就?(15)

三、试析古罗马统帅马略推行军事改革的原因及后果。(15)

四、简述英国早期国会形成的过程。(15)

五、十七世纪爆发的三十年战争对欧洲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15)

南京大学2000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名词解释(共40分) 拉美西斯二世 《上帝之城》 黑死病 大宪章

马拉松战役 闵采尔 桑海王国 犍陀罗艺术 问答(每题15分)

简述古希腊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简评恺撒。

日本大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日本历史上起过什么重要作用?

试比较16世纪英国与俄国所建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 南京大学2001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纸草 空中花园 《雅典政制》 西塞罗 诺曼征服 十字军 织田细长 《神曲》

二、简述犹太民族自迁居迦南(今巴勒斯坦)至西罗马帝国覆灭前在异族统治下所遭受的几 次灾难。

三、试析在西方古典文化中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继承关系与主要差异。

四、试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五、伊凡四世为建立俄罗斯封建专制统一帝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南京大学2002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亚述学 耆那教 僭主政治 李维 大宪章 圣像破坏运动 黑死病 泰姬陵

二、简述古埃及阿蒙特普四世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15)

三、略论古罗马帝国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15)

四、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创立过程中起了哪些作用?(15)

五、哥伦布远航美洲的印第安文明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请对各区域略作说明。(15)

南京大学1995年世界近现代史 名词解释(共40分) 掷出窗外事件 马尔萨斯 <教务专约> 新政 三皇同盟

费边社 布列斯特和约 马歇尔计划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简述题(每题6分)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尊王攘夷”思想

雅尔塔协定

德国11月革命的经过 论述题(第题12分) 试述边沁主义的原理及其对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作用

试分析十九世纪末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南京大学1996年世界近现代史 名词解释(每题4分)

新山岳派 斯托雷平改革 黑色星期五 二·二六**

巴黎和会 骡机 基马尔 迪斯累里 简答题(每题8分)

简述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

简述光荣革命的历史地位

简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简述哈尔斯坦主义 论述题(每题18分)

从三次会议改革的内容试论英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性

试论英阿马岛之战在当代军事史上的意义 南京大学1997年世界近现代史 名词解释(32分)

内克 杰弗逊 《四月提纲》 道威斯计划

排斥法案 神圣同盟 德国十一月革命 二·二六** 简答题(32分)

简述《宅地法》的内容

请列出《人民宪章》的六点要求。

何谓“三环外交”? 简析“六·五”战争。 论述题(36分)

论述十九世纪末德国、英国和法国的社会立法措施,并评价其历史意义。

试析“麦卡锡主义”产生的政治下社会根源。

南京大学1998年世界近现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反谷物法同盟 宪法纠纷 奥地利学派 加富尔

“霸王计划” 大西洋宪章 华盛顿会议 艾德礼

二、简答题(每题8分)

简述1878年柏林会议的结果。

简述英国殖民地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简述里夫人民的反帝斗争。

何为“尤里卡”计划?

三、论述题(每题18分)

试述十九世纪末德、英、法的社会立法措施,并评价其历史意义。

试析:“麦卡锡”主义产生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南京大学1999年世界近现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三十年战争 光荣革命 拉马丁 柏林墙 施里芬计划 六五战争 赫鲁晓夫 寇松线

二、简答题(每题8分)

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的内容。

简述两德统一的过程。

何为罗斯福的“新政”。

三、论述题(每题18分)

试析拿破仓帝国形成的主要原因。

试析“冷战”产生的政治与社会根源。

南京大学2000年世界近现代史 名词解释(每题4分)

独立派 杰佛逊 雅格宾派专政 拿破仑法典 罗宾逊—帕特兰规定

弗罗伊德 第二国际 普鲁士精神 卡德纳斯改革 年鉴学派 简答(每题10分)

李尔本是何人?

彼得一世改革是怎么回事?

简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问答(每题15分)

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能够成功?

论述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建立过程。

南京大学2001年世界近现代史 名词解释(每题4分)

掘地派 普鲁士精神 黑色星期五 卢梭

骡机 巴黎和会 纽伦堡审判 马丁·路德·金 简答题(每题8分)

什么是马歇尔计划?

简述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马志尼是个什么样的人?

“法西斯”一词的原意是什么? 问答(每题18分)

法国大革命为什么越来越激进?

怎样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南京大学2002年世界近现代史 名词解释(每题5分)

温斯坦莱 《常识》 十二月党人 德川幕府

凯恩斯主义 泰罗制 “钢铁盟约” 托尼·布莱尔 问答(每题20分)

列举英国德国法国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列举英国相对衰落的三个原因,并提出你自己的看法。

列举世界近现代史中的三个重要思想流派,并简述其内容

第6篇:2008考研历史学自测模拟试题

2008年考研历史学自测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六千多处,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江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是( )。

A河姆渡文化 B仰韶文化 C马家窑文化遗址 D红山文化

2、在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中,明显违背了他当初原初设想的是( )。

A.加强监察制度 B.分封诸侯王 C.再三减免税赋 D.复故爵田宅

3、“长庆会盟碑‘是唐朝和( )友好团结的象征。

A.回纥 B.吐蕃 C.薛延陀 D.南诏

4、宋代的户籍一般叫做“五等版籍”,列入其中的没有田地的人家被称为( )。

A.主户 B.客户 C.上户 D.下户

5、 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推广了( )。

A.赋役合并 B.田粮摊派 C.赋税征银 D.清查土地

6、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

A.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B.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提供了阶级基础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7、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经验是( )。

A.以民族大义为重,对国民党反共摩擦予以理解

B.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C.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 D.始终维护国民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8、日本为了肃清华北沦陷区的抗日武装,采取了的措施是

A.提出近卫三原则 B.发动豫湘桂战役 C.发动枣阳宜昌战役 D.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9.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与革命党派展开论战的重要的刊物

A 时务报 B 清议报 C 浙江潮 D 新民丛报

10、重庆谈判签署的协定是( )。

A.政协决议 B.停战协定 C.双十协定 D.北京会谈纪要

11、下列关于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从亚历山大东征到托勒密埃及被并入罗马帝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

B.仍属于希腊文化的范畴,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有明显不同

C.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消极没落的个人主义和眼界开阔的世界主义相并存,是这一文化的基本特征

D.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中心在雅典

12、到十九世纪蒸气机时代资本主义取得了决定意义的胜利,意思是说( )。

A.一系列国家通过改革进入资本主义 B.蒸气机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C.工业革命前的旧体制已被彻底摧毁 D.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得以确立

13、直接促成第一国际成立的事件是( )。

A.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B.1860年英国工联伦敦理事会的出现

C.1863年德国工人联合会成立 D.1863年英法工人集会声援波兰民族起义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联盟盟约》内容的是( )。

A.裁减军备,并规定了对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或领地实行“委任通知”

B.会员国有相互尊重并保持领土完整和行政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略的义务

C.凡会员国之间订立的与国联盟约不符的条约均应废止 D.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15、30年代,美国政府对一系列国际问题执行中立政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军事政治实力不及英法 B.和平主义和孤立主义盛行

C.着手应付经济危机 D.以图避战自保

16、二战中,中国进行百团大战时,欧洲战场正在进行( )。

A.不列颠之战 B.莫斯科保卫战 C.阿拉曼战役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7、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关于这三个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战争后建立的 B.重新划分了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

C.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D.带来了进步意义

18、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和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府都推行了一些社会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都注重发展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都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④都接受国外大量订货,刺激了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希波战争的转折点是( )。

A.马拉松大捷 B.温泉关之战 C.普拉体亚战役 D.萨拉米海战

20、现代人类文明是在各种文明的长期冲撞和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下列明显区别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日尔曼征服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东征

C.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 D.马可“波罗来华

以下是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BBC 6-10 BCDDC

11-15 DDDDB 15-20 ABBDD

二、名词解释

21.御史台:御史台是唐朝中央的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大夫,下辖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分工负责中央各机构及地方的监察工作。侍御史属台院,掌督察百官,审查百官犯罪案件。殿中侍御史属殿院,掌殿廷仪卫及京城纠察。监察御史属台院,掌视察州县。三院御史公司监察,而又各有侧重,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素有“人君耳目”之称。但是,御史纠弹正确与否,又须受尚书左,右仆射的和左,右丞的审查。御史台和尚书省互相制约,反映了唐代监察制度的成熟。

22.猛安谋克制:在女真族发展过程中,实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编制。猛安即千夫长,谋克即百夫长。猛安谋克最初是单纯从事渔猎生产的部落组织,金朝建立以后,变成为带有氏族制特色的军事与行政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女真族民壮者皆兵,平时生产,战时自备兵器粮草随军出征。阿骨打起兵反辽后,统一定制以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后来把这些猛安谋克迁到华北及中原地区,成为与汉地州县制并行且不相统的地方机构。

23.《北京条约》:1860年奕与英国和法国签订的。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加到800万两。(5)归还以前没收的法国

天主教财产,并允许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教堂。

24.公车上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25.《君主论》:作者马基亚维利。该书论述了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勇猛。

26.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和法军于1916年2~12月在法国凡尔登筑垒地域进行的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

27.清教运动: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运动后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8.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1948年当选为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1950年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主席。1952年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任总司令。 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自传《自由路漫漫》。

第7篇:高一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上期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40分)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1. 《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建礼制 2. 下列制度与成语“数典忘祖”“不肖子孙”相关联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3.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4.在某一学校的一节历史课堂上,学生这样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①“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②皇帝作出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类别交给六部中的一个部去办理。请回答:剧本①、②分别反映的情况最主要代表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官制?(

) A.秦朝、汉朝

B.元朝、唐朝 C.汉朝、宋朝

D.秦朝、唐朝

5.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

A.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缩小了

B.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仅限于三省长官 C.宰相成员增多导致皇权旁落

D.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 6. 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弟子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故刘邦采取的新举措

A.废除了郡县制

B.分封同姓诸侯王 C.实行察举制

D.设置了刺史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1页共6页

7. 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8.下列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秦始皇提出并且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汉武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唐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使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顶峰

9. 有人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不是在原有母体中孕育启动的,而是在列强的威胁和侵略下,中断自身历史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近代化转变的。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点是

A.深受外部的影响

B.有继承地发展 C.艰巨曲折地发展

D.在沉沦中上升 10. 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反侵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反映出 (

) 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到封建统治者蒙蔽 C.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演变为最主要矛盾 D.农民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具反抗性

11.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2. 以下运动口号中最能全面反映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的是(

) A.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扶清灭洋”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 “师夷长技以自强” 13.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它给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

A.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C.没有坚持工人阶级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D.没有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4. 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2页共6页

A.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B.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C.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D.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5.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由于日本的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的面积逐渐缩小,游击区面积扩大。抗日根据地变为游击区说明(

) A.日本侵华加剧,抗日力量削弱

B.抗日力量发展壮大

C.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转变

D.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加强

16. 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A.无产阶级领导革命

B.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C.建立起与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D.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17. 图示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知识网络。与之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共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边彊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基层民主实行间接选举 D.民主与法制渐趋完善

18.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制定“这样的宪法”的大会应该是 A.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文化大革命”深刻的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它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 A.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B.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C.要防止个人崇拜

D.要警惕党内的反革命集团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3页共6页

20..邓小平曾指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要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而不是美国式的三权鼎立制度。实际上,西方国家也并不都是实行三权鼎立式的制度。”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在我国历史上从未实行过美国式的共和制度 B.三权鼎立制度对西方国家来说都不符合其国情 C.实行什么样的政治体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 D.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Ⅱ卷(非选择题 60分)

本部分共4小题其中21和22各14分,23题12分,24题20分

21. (14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 请回答: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过程中的两对矛盾是什么? (3分)

(2)以唐朝和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中央权力分配这一矛盾的?(3分)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何积极影响?又有何消极影响?(8分)

22. (14分)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 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2分)他这样做的实质目的是什么?(2分)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4页共6页

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最强烈的愿望,仍是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列强各国认为这是加紧侵略中国的极好时机,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会同响应。四国的修约要求,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于是,他们决心抓住一个机会作为借口,挑起战争。

——《鸦片战争简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等国决心挑起战争的原因有哪些?(6分)这次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2分)

23.(12分)近来,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钓鱼岛位于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处。大陆福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东偏南约385千米(208海里)处。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诗写于哪一年?日本是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2分)

(3)对于日本政府2012年的非法购岛行为,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当今的中日关系?(4分)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5页共6页

24. (20分)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一一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4分)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4分)

(2)依据材料

二、三归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8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4分)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6页共6页

第8篇:初一历史试题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单元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7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国庆长假,小红实现了到元谋人遗址去参观、探究的愿望。那么她去的省份是我国(

)

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浙江省 D、陕西省

2、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的水稻种植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3、4月5日上午,甲午(201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帝陵举行。来自海内外万余名炎黄子孙齐聚桥山。这一盛世国典现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团聚的重大节日。此举,是因为黄帝( )

A.曾经打败了炎帝 B.发明了文字

C.编制了乐谱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俗话说:“水火无情”,在我国远古时代,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13年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好洪水。下列对他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他是大禹 B.他铸造了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 C.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建立者 D.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古代史上,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白渠

C. 都江堰

D.大运河

6、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

A.早5000年 B.晚5000年 C.早500年 D.晚500年

7、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最主要表现是( )

A.争霸战争频繁 B.铁器、牛耕使用 C.封建制度确立 D.诸子百家争鸣

8、右图材料反映西周时期实行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9、小轩同学在历史活动课上表演“孔子”,他可以选择的台词应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1页

共4页)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0、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汉武帝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

A.《三国演义》 B. 《九章算术》 C.《史记》 D.《水经注》

11、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称颂的是秦始皇( )

A.统一中国 B.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 D.抵御匈奴

12、下列成语、典故中,与刘邦、项羽及“楚汉之争”直接有关的是( ) ①破釜沉舟 ②约法三章 ③草木皆兵 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某美术兴趣小组想考察秦朝的雕塑艺术,你可建议他们去( )

A.河南洛阳 B.山西大同 C.甘肃敦煌 D.陕西西安

14、秦统一后,某商人要到沿海收购所需物品,他应该带哪种货币才行?( )

15、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 (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16、成语中往往包含着典故史事,警世箴言,富含许多古人的智慧。下列成语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关的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卧薪尝胆 ③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④退避三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7、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张骞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

18、右图是“单于天降”瓦当。单于是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

A.匈奴 B.契丹 C.女真 D.蒙古

19、电视剧《三国》再创收视率新高。追忆三国历史,你知道曹操领导了下列哪次取得胜利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2页

共4页)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20、东晋南朝时期,我国江南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气候温暖湿润 B.土地肥沃 C.种植水稻 D.北人南迁

21、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 )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22、小轩同学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情况。你可建议他阅读( )

A.《水经注》 B.《天工开物》 C.《离骚》 D.《兰亭序》

23、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清海晏,物殷俗阜”。“留心理道”的皇帝是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24、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 )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度

25、“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l0分)

26、北京人使用 石器。半坡居民使用 石器。

27、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 把都城迁到殷。公元前770年, 迁都到洛邑。

28、夏朝建立于公元前 年。秦朝建立于公元前 年。

29、齐桓公在争霸战争中曾提出 的口号。曹操在军阀割据混战中曾取 得 的有利地位。

30、《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三、材料解析题(31题8分,32题10分,共18分)

31、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阅读材料回答:

(1) 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2分)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4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3页

共4页)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 “臣请吏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使御使悉案问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什么影响?(3分)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他的建议被当时汉朝的哪位皇帝采纳?该建议有何影响?(5分)

(3)以上两则材料的主张和做法有何相同之处。(2分)

四、简答题(第33题10分,第34题12分。共22分)

3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谁?他任用了谁进行改革内政?(2分)

(2)战国时期,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国家的改革是什么?(2分)变法中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有哪些?(3分) 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3分)

3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一 走进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1)举例说明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存在的关系。(各举一例)(2分) (2)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2分)

步骤二 体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3)下图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拜别汉武帝”的情景,请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分)

(4)穿时空隧道,你来到了北魏时期,亲历了北魏改革的前后情况,说出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次改革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

步骤三 感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5)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3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4页

共4页)

第9篇:历史期末试题

初二历史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给自己一个目标,用行动实现它。 1.1949年10月1日,在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29岁的华北军区乐队队长罗浪沉着地指挥着200名军乐队员,精神饱满地演奏了雄浑激昂的()

A.《黄河大合唱》B.《义勇军进行曲》 C.《东方红》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领土最后被解放的地区是() A.新疆B.台湾C.西藏D.海南

3、 “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履行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这一誓言的人物是

A.聂耳 B.冼星海 C.邱少云 D.王进喜

4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 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是①黄继光②董存瑞③邱少云④杨靖宇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5.《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民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标。下列社论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A.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B.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C.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D.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6.就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增加40%以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土地改革完成B.三大改造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7.1950~1952年我国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C.集体土地所有制 D.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8.下列各项“第一”中,哪一项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就()A.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C.第一座长江大桥建成D.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9. “一五”计划时期,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是1:7.9。可见我国当时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C.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D.三大改造稳步推进

10、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是()

①土地改革完成 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③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④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1956年 1月 ,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人民公社化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1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

13、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A、新中国的成立B、一五计划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中共八大召开 14.口号、标语往往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革时期的是()A.打土豪,分田地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15、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进京赶考”意味着什么()

A、意味着中国革命胜利结束B、意味着新中国的建立

C、意味着共产党人面临着执政和建设新中国的任务D、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6.与焦裕禄相关的称号( )A.“铁人” B.“党的好干部”C.“两弹元勋” D.“最可爱的人” 17. “文革”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成”等,遭到批斗、迫害。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A.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践踏B.没有制定法律C.“走资派”企图夺取政权D.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B、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新中国政权的巩固D、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9.“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首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A.土地改革的成果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20.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A.解放了人们思想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C.提高了中国威望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21.“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一座城市的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雕像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请问这座城市是指:()A.上海B.珠海C.深圳D.厦门

23. 15家主流媒体公布了征集到的流行语,如:“下海、农民工、上网、炒股、汉堡、科学发展观、雄起„„”若给这些流行语定一个最准确、合理的主题,应该是()

A.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B.加入世贸市场经济C.对外交流大国崛起D.西部开发解放思想

2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新征程。不属于改革开放后创新举措的是()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新

25.(2012年中考)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包产

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26. (2011年中考)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 ”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原因B.建立的目的C.发展的过程D.发挥的作用 27.2012•山西]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方式是A.设置驻藏大臣B.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C.实行西部大开发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8.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有()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③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与态度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三通”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29.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分别成立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个“特别”的内涵是 A.政治上不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B.与原宗主国(英、葡)还有政治经济联系 C.香港澳门人的国籍不变D.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 30.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B.台独势力C.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D.“冷战”格局 31.《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 A.社会主义道路B.互利互补原则C.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D.一个中国原则 32. 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A.主权归属不同B.外交政策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D.经济政策不同 33.“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 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时机成熟”主要指 A.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统一B.“一国两制”的构想被各方接受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D.中国在政治上已经完全独立自主 34.毛泽东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人民海军诞生标志 A. 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的筹建B. 华东军区海军的建立C. 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成立D. 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的建立 35.2012年5月,叙利亚爆发了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包括40多名儿童在内的100多名平民遭到了屠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制裁叙利亚,而中国则反对干涉叙利亚内政。这一事件体现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大国强权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利益第一原则D.“人权高于主权”原则 36.(2013年中考)下列宣传标语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A.农业合作化是让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改革开放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7.(2013年中考)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东西”指

A.大庆油田B.“籼型杂交水稻”C.“两弹一星”D.“863”计划 38.1996年被列为“863计划”的第八个领域的是()A.海洋高技术B.激光技术C.生物技术D.信息技术 39.《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

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0下列历史事件,空前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有

②参加万隆会议③参加华盛顿会议④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⑤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 41.新中国外交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是()A.国民经济的发展B.综合国力的增强C.外交政策的成熟D.国际形势的变化 42. 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苏联B.美国C.法国D.朝鲜 43.中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④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 44. 建国后,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垄断,我国决定A.建立人民空军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C.研制“两弹一星”D.实施“863计划”

45.九年义务教育属于() A.高等教育B.小学教育C.基础教育D.研究生教育 46.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全国人民从没忘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向台湾人民表达思念之情。时代不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进步。把下列几种方式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在网上发帖,发E-mail ②通过无线电广播 ③发表电视讲话 ④通过卫星传播信号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47.(2012年中考)毛泽东的下列题词,旨在推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是 A.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B.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C. 向雷锋同志学习D.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48.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 ①“铁饭碗”逐渐被打破;②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③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④这种制度不要求人们学习,不需提高就业能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49. “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业”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A.人民生活的提高 B.综合国力的提升C.医保制度的建立D.就业制度的变化

50.下列能够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有 ①凭粮票、肉票等票证购物②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③吃“公家饭”、端“铁饭碗”成为大家的追求④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购物⑤“低碳”和“原生态”生活成为时尚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50分)31.(10分)焕然一新篇: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并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请回答: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2分):

(2013年河北中考)毛泽东思想的成功实践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2分)

(2)1951年和平解放的哪一少数民族地区?(1分)号(3)新中国国防建设成就至少三例(3分): 考

(4)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的事件是(1分):

(5)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分)32.探索篇:(1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

名姓

(1)依据材料中表格内容,指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1分)出现上述趋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2) 你能列举这一时期的三项成就吗? (3分)级

班(3)据所学知识判断,后来哪些运动打破了这一发展趋势?(2分)为什么?(1分)

33. (2012·成都)(11分)改革创新篇: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材料中 “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 是以什么历史事件为开端?(1分)?总设计师是谁?(1分)

(2)“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中国“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是?(2分) (3)概括说明,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他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还进行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任答两点)(2分)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外交、科技、人民生活等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各一例。(

4分)

(5)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青年学生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1分)

34.(9分)祖国统一篇: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和平建议及在人大常委会上的报告,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对台工作方针。

1979 年元旦,为了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l)材料反映出党和政府对台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党和政府在1979 年提出对台方针的背景。(至少两点)(2分)(2011年河北中考)

(3)新时期我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1分) 举出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两个范例。(2分)

(4)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各一方面?(2分)

35、现代独立自主篇:(10分)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材料二: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起,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l)材料一中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请你举出两例。(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两例)(2分)(2)材料二中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指什么? (1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美两国同意按什么原则来处理两国关系?(1分)

(3)中美之间从几十年的敌对到邦交正常化的原因(2分))

该领域在当时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中国、世界各有何重大影响?(2分)

上一篇:大学生银行实践报告下一篇:煤矿区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