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读

2022-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读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摘 要:我国的古典诗词历史悠久、有着极其辉煌的成就[1]。其中诗词的形式不拘一格,风格多种多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作者在艺术手法的表现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在股市的欣赏中,重要的是對古诗进行理解,包括作者的身份等基本的生平情况,以及作者创作这个作品时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处境。对中国古典诗词阅读和欣赏的过程就是对艺术的美进行感受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阅读与欣赏;探究

作者简介:尹菲阳(1999.10-),女,汉族,陕西周至人,长沙市长郡中学高2014级学生,主要研究方向:古典文学、汉语文学、人文学科。

[

[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可以培养读者的审美能力,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们精神素养和精神水平的提高。而如何能够更好的对中国古典实词进行赏析,这不仅是文学家、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1],也是语文爱好者及其感兴趣的问题。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复杂微妙地感受作者精神的过程。它能够充分的激发阅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读者自身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境界的提高。不仅让读者感获得审美方面的愉悦感受,还是读者得到精神方面的满足,丰富自身的情感,使自己的文学知识得到拓展。对诗歌的阅读和赏析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者,对一些进行实词鉴赏所需要的理论和知识还是应该掌握的[2],将这些方法和自己鉴赏时的感受进行结合,就能够使自己的阅读和欣赏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一、要下意识的对与诗词相关的文学语言知识进行积累

1、掌握出现在古诗词中的典故

运用典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作者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抒发的感情或者志向。因此,将蕴含在诗词中的典故分析清楚,包括它的出处和含义,有利于对古诗词的意义进行正确解读,对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恰当领会,来感受属于作者的独特的艺术成就。例如李商隐就曾在自己的诗中运用和王粲、贾谊有关的两个典故[3],来表达自己的愤慨,虽然自己志向远大、满腹经纶。然而却无人识得千里马,不能为人作用,表达出了自己的无奈、感世伤时以及无尽的忧愤之情。辛弃疾曾在水龙吟中接连运用三个典故,通过对这三个典故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自己长年羁旅的愁苦,表达了自己对南宋朝廷的激愤之情,但作者并不希望自己和张翰一样去官归隐,更不愿自己像许汜不顾国家利益和安慰,只顾自己的利益,在国家危难之时还买房置地。作者借用桓温的故事来对自己的忧愁和恐惧进行表达,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国家风雨飘摇,。自己的年岁也在不断增加,时光流逝,然而北伐依然遥遥无期,作者担心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能再进沙场为国效命,表达了自己深深地爱国之情以及为国效力和希望中原得以收复的愿望[4]。这种对国家深沉的爱以及自己报复不得实现的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2、对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字义、修饰手法的等进行准确理解

在传统的古诗词中,语言艺术的运用是其独特的特点,有很大一部分的诗词中字词所表达的都是由其引申出来的意思,有时也存在你人、比喻、象征、借代等[3]。例如“长安”,虽然之前指汉唐的京城,而在古诗词中可以对每个朝代的京城进行指代,同时古诗中还经常用日下、日边来对京城进行指代。同时对与皇帝的诏书也有不同的用词,如鹤书、黄书除此之外,很多古诗词中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是读者进行诗词阅读的时候身临其境,对这些字、词以及艺术手法进行掌握才能更好地对中国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把握。

二、要注意对作者生平、志向、人生阅历等进行研究

我国古诗词大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遭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感而发所作,大多数的诗词作品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创作原因,以及作者想要借此诗抒发的志向或者写此诗的特别用意,作者优势会用隐晦的手法进行表达,因此,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的遭遇、作者的志向以及审美追求进行准确把握,才能对要欣赏的诗词作品进行正确的解读。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其字面意思就是一首冬天在江面进行垂钓的写景诗,然而如果对作者的志向以及生平背景进行了解之后再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首写景诗那么简单,当时作者遭到贬黜来到柳州[4],作者借此诗表达的是自己在政治上的苦闷不得志,然而尽管如此,仍不愿和别人同流合污的伟大志向和高贵品格。

三、对要鉴赏的诗词的风格进行准确地把握

在对中国古诗词进行欣赏和阅读时,要对诗词的演变发展规律以及脉络等进行准确把握,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流派,他们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以及各自不同的代表作品,要对这些不同流派的作家进行全面的掌握如南北朝的山水诗大多追求自然美和人格美的统一,唐代的诗歌更有激情,中唐时期较为平易简淡,晚唐时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诗歌比较忧愁沉重,宋代诗词更加注重感悟和理趣,元、明、清则更追求自然本真。将这些已有的理论作为自己进行诗歌鉴赏的基础,可以更好地对诗词的意境进行理解,减少鉴赏古诗词的难度,开阔视野,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我们要掌握诗词中营造的艺术之美。

1、体会诗词中营造出来的意境之美

意境指的是各种所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指的是作者通过对景物以及生活画面的描绘并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贯穿其中形成的一种艺术氛围,它能够使作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诗词激发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作者自觉地对诗词中所描绘景色进行联想,感受诗词中的艺术之美。这也是古诗词被称为艺术的原因[6]。例如杜甫的登高。对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进行体会是古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环节。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中的语言艺术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音乐美,和音乐密不可分。诗词合辙押韵,同时对仗、字数、韵脚以及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唐代的律诗和绝句等都是对诗歌音乐美的体现。不同的平仄之间,利用声调的搭配,相互协调,体现诗词的音乐美,在对诗词进行朗读时,要学会对这种美进行感受。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还在于它具有绘画美。我国诗词的创作过程中,往往注重对事物的形态以及色彩的描绘,诗词的绘画美由此而来。例如,壮丽的自然景物,是人们通过精炼而又生动地描述,将大自然的魅力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通着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思考和构造,不仅有利于读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面对一些激发[5],还有利于读者对诗中描绘的大好河山进行感受。这也是古典诗词魅力所在的原因之一。

古诗词的语言艺术还在于短小精炼[7],用最少的字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诗词做到生动凝练的同时还能准确的传达作者想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效果。语言表现力极强。

鉴赏中国古诗词必须把握古诗词中的语言艺术,同时结合自己的鉴赏理论,真正地体会到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四、学会应目會心以及迁想妙得

对中古典诗词的阅读和赏析,要学会对诗词的言外之意进行品读和分析。即要想透彻的对古诗词进行赏析,首先要做到应目会心。

诗人通过对语言的研究运用,千锤百炼,把自己的生活阅历、生活感受和大自然倾注于诗词之中,才是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及诗的美妙。这也是古典诗词有韵味的原因,有的诗词敦厚朴实,有的则幽婉凄凉。这些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诗的魅力仅通过眼睛是感受不到的,重要的是眼睛观看之后的读者的心灵感受。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才是对诗歌的赏析。面对一些诗句中描绘出来的宏伟壮阔的景象,有的人并不能感受到,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鉴赏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用心感受,即没有做到应目会心。对中国古诗词进行鉴赏,学会应目会心是基础要求,例如雨打芭蕉、梨花带雨等,必须依靠作者自己的联想才能更好地进行体会,只做到应目做不到会心,是不会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美的。

其次要做到迁想妙得。迁想妙得指的是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世界反应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在对古诗词进行阅读和欣赏时,不仅要理解诗词的内容,还要结合自己的主观联想和想象。即在欣赏诗词时,要学会迁想,不要拘束想象的翅膀。这样体会到的艺术效果会更加的传神,为心灵的感受提供基础,读诗,本身就是在对艺术进行探索,对神秘进行领悟,这一过程中想象力必不可少。对诗的感受是对坐着的阅历、思想以及作者的伟大志向的体悟。我国的大部分诗都讲求意境,作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概就是对我国古诗词中蕴含的艺术之美的最好的形容。它的美只能通过作者对作品细微的感受并结合作者自身的联想和想象体现出来。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听戏文时不禁潸然泪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林黛玉感受到了戏文中表述的情感,心动神摇,她在听的过程中对戏词进行细细地品味和想象,又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从而与戏文的创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整个迁想妙得的过程。在感受诗词内容的同时使得诗词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五、处理好其他的影响因素

1、对诗词进行阅读和赏析要选择相对静谧的环境

诗词的特点是精炼,寓情寓理,将作者的感情和文字进行融合,而不像小说那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物角色吸引人的眼球,因此,在阅读诗词时,我们要选择一个相对静谧的环境,通过外部的安静环境来营造内心的宁静,使读者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诗的内容之中,用心感受作者这篇诗的言外之意,才能够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更好地对诗词内容进行把握,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2、读者自身要有文学功底

一定的文学功底是读者进行诗词阅读欣赏的基础,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文学精华,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比如中国古代作者在诗词众多运用比喻、拟人、引用典故等手法。来侧面反映自己的心情以及某些社会现象。诗词是意象艺术,不是具象艺术,诗词的表达往往很含蓄,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并结自己掌握的知识对诗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进行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诗词进行赏析,更到位的对作者的情感和志向进行理解。

总结: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丰富性,对诗词的赏析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要对作者的生平阅历,以及当时所处的大环境进行准确把握[7],才能正确的对实词进行赏析,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向和要抒发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高烈明.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欣赏问题探析[J]. 芒种,2014,11:213-214.

[2]李瑞河. 如何欣赏中国古典诗词[J]. 语文教学之友,2008,12:18-19.

[3]黄金肖. 如何阅读欣赏古典诗词[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09:74-75.

[4]金鹿. 传承中华古典 诗词音乐之美[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2-13004.

[5]褚斌杰. 谈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欣赏[J]. 求是,2000,03:29-32.

[6]杨玉花.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82-83.

[7]陶然. 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路径——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2015,13:12-15.

作者:尹菲阳

第2篇:论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科目: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论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古有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古古典文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优美而动人的词汇一代代的流传下来。萦绕在我们耳边的是国,是家,是情,是恨,是爱,是愁等等。都是古诗词带给我的感受。

古诗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我们还是孩童时,父母老师就会教我们背诵它们。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什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什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朗朗上口的诗词,在那时只是我学习的教材,要求的课程。有时还不禁说出“这些古人没事做啥诗啊,还要我们背!”的孩子气的话。现在想来真是可笑。诗词的内涵我们需要慢慢体会。

诗词并不是单纯的我们背诵的课文。那些优美的语句通通包含了作者的心境。作者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在诗句中表露无疑。在我们欣赏诗词时,可以充分的话体会到那份情感。有时会发出同样的感叹!因为我们会猛然发现那诗词的意境与我们有时一样。

对于诗词欣赏来说,其实并不困难。有时难以理解的词句,结合整的语句,我们就可以大概明白了。就算有非常深奥的词句。不要紧,我们可以先背下来。以后的某一天某一时刻,当我们发生什么时,回想起这个词句的语境,就会有同样的感触!从而也会懂了那句诗词的意义和内涵。

这些古典诗词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用那优美婉转得词汇点缀了生命,每种诗词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蕴含了不同的意义。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的诗词欣赏也从诗经拉开序幕。

诗经分为风、雅、颂。诗经语句清楚明白,没有过多的隐晦。它可以用古朴的风格告诉我们作者的的思想。就像关雎和木瓜一样,用轻快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诗经可以澄清心灵。我们为什么会想起这些诗句。因为在我们心情不好时,看到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就会想到几千年前,在同一片天空下,有这么个古人和你有同样的遭遇,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共鸣,从而在心灵中出现了一偏净土,让我们的心灵静了许多,也让我们轻松了很多。诗经带给我们得也是最淳朴的人性感情。没有参入复杂的关系。很纯净。

到后面就到了唐诗!

说到唐诗,我们应该会想到一大堆的名人。像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有孟浩然、温庭筠、李商隐都代表着唐代的丰盛文化时期。

唐诗有四种的派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从诗派就可以看出唐诗的丰盛。

在唐诗中,因为用韵的原因,我们可以享受平仄平平仄的语言感受。在唐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弗兰露华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凤凰台上分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情怀。还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感慨。唐朝是历史上最丰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和商业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唐代的历史因为它拥有了最鼎盛的时期,所以在这样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注定会不一样。人们的感情更加的丰富。也不比诗经得单纯。,

在了解了这个历史的背景,使我们对唐诗的欣赏。对唐诗的欣赏要加上当时所处的环境背景。就像是杜甫的诗一样,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历史之后,杜甫的诗表达了百姓的苦困,他的诗是悲愤的,带着这样的情感去品读杜甫的诗,才可以品读到他的诗的韵味。但是用这样的感情就不是品读李白的诗可以带的情感。李白身处在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是行侠仗义,慷慨大志,豪放不羁的,所以唐代的诗是要带着背景去品读。

宋词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必不可少的。在唐诗之后的宋词。它是文学和音乐的融合,对于宋词朗朗上口的便是一大堆的词牌名吧。“浣溪沙”、“破阵子”、“蝶恋花”都深深地应在人们心中。更不用说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优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都是宋词的代表。同其他诗词一样,它们同样需要感情的注入才可以品读好它的韵味与感情。

之后是元曲,对于我来说,元曲的欣赏较为陌生。但像“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词句也充实在我的生活中。

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的重要元素。它们都需要我们带着感情的去阅读,品读。每个诗句都有它的内涵所在,通过我们并不漫长的得人生感受去把这些古典的诗词解读成我们自己的人生。

作为诗歌欣赏,其实不是在乎别人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他独特的见解,对于诗词欣赏是个人的,在另一个角度来说他是去有隐私的的,因为他本来就是我们个人对他的感受,就像我们喜欢音乐一样,有的人喜欢摇滚劲爆的,有的喜欢优美恬静的。你不可能去要求一个人去改变他的思想。诗词的欣赏也是这样。作为我,每当午日扇下我会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夜幕降临,看着浩瀚的星空我回想起“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不开心想到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是我自己对诗词的独特感受,诗词可以让我跨越千年的时光,跨越空间的阻隔。使我沉浸在一个自己的世界,感受自己的心灵,澄净自我。

在诗词的世界我们可以得到慰藉,不用在乎别人,因为它是属于你自己的独特感受,我们对诗词的感悟,对诗词的并不是热情的,因为它无需热情,在我眼中它是恬静的,优美的,高尚的。它是的心灵鸡汤,所以不需要热情,只有喜欢、欣赏。

对诗词的欣赏,我会不断的继续,在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的过程中,我夹杂了许多的情感,可正是有这份情感所在,所以诗词的欣赏才有价值。所以带着感情去解读,一切公式化的读书,并不会得到她的内涵。认真的去品读,他会给你不一样得收获。当然这份收获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感性些。

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的欣赏,我们去欣赏它的魅力、它的内涵、它的情感。

第3篇:中国古典诗词欣赏教学设计

第一课

《谪仙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谪仙怨》的思想内容

2、体会诗词借景抒情的写法及词人去国怀乡之思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谪仙怨》;熟读《栖凤梧》 [教学重难点]:

品味刘长卿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背诵并默写《谪仙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问题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谪仙怨》。(配乐)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生回答:刘长卿、《谪仙怨》)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作者简介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他善于用简淡的笔触,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念和感觉。语言炼饰修整,而无雕琢的痕迹。惟意境往往流于枯寂,风格也少变化。有《刘随州集》。

二、诵读感悟

1、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比较评价。

2、 师范读,并作诵读指导 (1)把握节奏 :

(2)找出韵脚:低、西、里、溪、萋萋。 (3)重读能表现词人景色和方位的词语

写景的词:晴川、落日、孤舟、飞鸟、流水、白云、明月、春草。 方位的词:远近”、“东西”、“千里万里”、“前溪后溪 (4)把握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3、小组合作朗读

4、齐声背诵

三、学习诗词

1、析词意

①晴川:指在阳光照耀下的江水。

②平芜: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

④萋萋:草盛貌。

2、学习诗词

1、问:作者借景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写景含情,晴川、落日、孤舟、飞鸟、流水、白云、明月、春草等景物无不泻染衬托着作者的情思,全词有着浓重的怅惘悲恨的感情色彩。)

2、词中特别用了一些排叠、相对的词句,如“远近”、“东西”、“千里万里”、“前溪后溪”,表达出空间的距离,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加浓了这种送别远隔的凄婉悱恻之情。)

四、精读细品

1、 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这首词哪个字可概括情感呢?(生回答:恨)

2、逐段赏析

(1 )上片是回忆之语,再现当时送别的情景。在一个晴朗的傍晚,夕阳低垂,斜晖映照着河水,一派晴明色彩,然而友人却要在此时远去了。

“晴川”历历可见,但见那一叶孤舟载着浓重的离愁徐徐离去,他们从此天各一方,这怎不使人万分惆怅!“携”,离开。开头两句点明送别时间及自然景象,流露出不堪分别的沉重心情。

(2)第二句与第

三、四句之间,有一段目送孤舟的过程的跳跃,留下了引人想象的空白。这中间没有写如何佇立岸边久久凝望,没有类似“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展现,而实际上正是目随孤舟,渐望渐远,才把平野吸入眼底。(3)这其中透露着对友人飘零天涯的感慨和自己被谪的痛楚。在送别之际,极目望高鸟,那无限怨怅真难以抑制;回忆那送别情景,又是多么苍茫悲怆!

(4)下片写别后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谪的遗恨。

五、小组合作学习《栖凤梧》

六、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谪仙怨》。

2、背一背刘长卿的其它诗词。 [布置作业]:

背诵《谪仙怨》;抄写《谪仙怨》 [板书设计]:

第一课 谪仙怨 唐

刘长卿

晴川

落日

孤舟

写景

白云

明月

溪水

抒情

怀才不遇

远离乡国

第二课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长相思》的思想内容

2、体会诗词借景抒情的写法及词人去国怀乡之思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长相思》;熟读《更漏子》 [教学重难点]:

品味白居易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背诵并默写《长相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问题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长相思》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生回答:白居易、《长相思》)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二、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在这一起学一首词《长相思》。看老师写课题,(师半蹲着写课题。)读一读。(生读:《长相思》。)

师:(屏幕出示)“长相思”是词牌名,36字,前后阕各4句。前人多用以写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这段话引自《唐宋词鉴赏词典》。后来我看了好多《长相思》,发现人们果然多用它来写思念之情的。今天要学的这三首《长相思》,不知同学们预习过了吗?谁来读一读第一首?(生很有感情地读:汴水流,泗水流„„)

师: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到这种程度,于老师很满意。下面请同学们参照这首词的“注释”自己先自学,看看你们能读懂多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先自己读,可以出声音,可以默读。(生读词,师个别指导。)

师:大家学得很专心。通过看“注释”,是不是基本上弄懂了这首词的意思?(生点头。)下面我们交流一下,你们知道汴水和泗水吗?谁说给老师听听?

生:汴水河南,流经徐州。

师:汴水发源于河南。

生:汴水发源于河南,流经徐州;泗水发源于山东,流经徐州。

师:这两条河到徐州就汇合了,它们一起流入运河,然后又经运河瓜洲这个渡口流入长江。现在这两条古老的河早就没有了。

师:“月明人倚楼”,这首词中的“人”指的是谁?

生:指的是这首词中的妇人。 师:对。白居易写的是一位妇人。

三、指导诵读

师:皓月当空,第一首词中的妇人,靠在楼的柱子或是窗户上,她看到了什么?

生:河,汴水,泗水。

师:看到这两条河汇合后向南流去,她的心要跟着河水去到哪里?

生:瓜洲。

师:一齐来到瓜洲,她好像看到了什么?(生答“吴山”。)好像看到了江南一带的山,那山非常理解她,非常同情她,妙就妙在“吴山点点愁”。妙啊!她望啊,望啊„„她为什么望着水面,久久不动?她的丈夫肯定是坐船往南走的。为什么夜深了,还望啊,想啊„„往下看,读——思悠悠„„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她往南看,是想看她的丈夫哪天坐船回来。

师:是的。她盼望丈夫赶快回来。多么感人,多么深情。“汴水流„„”(生接读。)

四、小组合作学习《更漏子》

五、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长相思》。

2、背一背白居易的其它诗词。 [布置作业]:

背诵《长相思》;抄写《长相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 长相思 唐 白居易

写景

抒情

思念亲人

第三课

《菩萨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释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掌握诗歌的朗诵能力并加以背诵。

3、切实感受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抒发。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在词中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问题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菩萨蛮》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教师示范诵读诗歌。

二、学生大声朗诵诗歌,掌握诗歌节奏。

三、学生结合有关资料与字典,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四、教师补充解释字词。

1、“菩萨蛮”系词牌名,别名子夜歌。原为唐教坊曲。唐代苏鹗《杜阳杂编》中载:“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后以"菩萨蛮”为词牌名。

2、漠漠:形容雾气。烟如织:指暮霭很浓密。

3、暝色:暮色。

4、玉阶:白石砌成的台阶。

5、亭:一名“官亭”,设在大道上,便利旅客休息。各亭之间距离不一,所以有“长亭”、“短亭”之称。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五、点名学生起来试着翻译诗歌大意。

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

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

六、教师介绍本诗歌的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词以含蓄的手法写游子思家之情,也反映了游子穷途无归的苦闷。作者由眼前的景色触发归思,遥想家中妻子久盼失望的情景,希望能像归飞的鸟儿一样很快回到家乡,可归途遥远艰难,使他越发思念家乡。

七、学生合作讨论诗歌的有关内容,教师加以点拨。

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似之。然

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由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此词多有争议,有人说不为李白所作。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其实,这首词应是李白写自己流浪生涯的体会。

上片自远而近。从暮霭笼罩的平林、暗碧的寒山,写到暮色中独倚高楼的游子。“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平林远山写到楼头的游子,突出了“有人楼上愁”这一人物主体,层次井然有序,过渡自然。

下片由近及远,写游子凝视投宿的飞鸟,想到自己的前途茫茫,望着伸向天边的大道,心里比那觅枝栖宿的飞鸟还要着急。 “宿鸟归飞急”一句反衬了游子急切的心情。

词中“长亭更短亭”中一“更”字,强调了游子归期无望。征途上无数的长亭短亭,表面上是说游子归程的遥远无期,实际喻指游子的前途茫茫。与“空伫立”的“空”字相应。

八、小组合作学习韦庄的《菩萨蛮》

九、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菩萨蛮》。

2、背一背李白的其它诗词。 [布置作业]:

背诵《菩萨蛮》;抄写《菩萨蛮》

第四课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释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掌握诗歌的朗诵能力并加以背诵。

3、切实感受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抒发。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在词中表达的隐逸情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问题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定风波》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教师示范诵读诗歌。

二、学生大声朗诵诗歌,掌握诗歌节奏。

三、学生结合有关资料与字典,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四、教师补充解释字词。

1、“定风波”系词牌名,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

2、烟霞:云气,此指江湖。

3、隐沦:隐士

五、点名学生起来试着翻译诗歌大意。

六、学生合作讨论诗歌的有关内容,教师加以点拨。

七、小组合作划节奏,点重音,并小组内合作朗读。

八、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上台朗读,其他组评价。

九、小组合作学习《摊破浣溪沙》

十、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定风波》。

2、背一背苏轼的《定风波》。 [布置作业]:

背诵《定风波》;抄写《定风波》

第五课

《鹊踏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释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掌握诗歌的朗诵能力并加以背诵。

3、初步了解冯延巳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背诵并默写《鹊踏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问题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鹊踏枝》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教师示范诵读诗歌。

二、学生大声朗诵诗歌,掌握诗歌节奏。

三、学生结合有关资料与字典,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冯延已是一位善于写情的抒情词人。他并不隐讳自己的感情,在词中还表达得相当直白;但虽直白却不浅不露,意境深远,情韵悠长,感情深挚、缠绵、执著,因而有“旨隐”、“词隐”之誉(冯煦《阳春集序》)。

这首词在第一句就直接地道出“闲情”二字,作为全词抒写的中心,笼罩着全篇。但正是这第一句就写得极其曲折婉转,写出词人内心极其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抛掷久”三个字,是说这闲情在心间已是纠缠很久了,它令人痛苦、难过,曾下决心要忘掉它,摆脱它。“抛掷”,就表现出一种主观的意向和努力。然而,在前面加上“谁道”二字,就以一种反诘的语气有力地否定了这种意向和努力。词人是确实曾经想要抛掷掉它的,然而经过努力竟终未能抛掷掉;而最终又发现,并且还不能不承认,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实在是不愿意抛掉它的。这“闲情”是如此的缠绵、深沉,简直是忘不掉、拂不去、摆不脱、斩不断的一缕悠长不绝的情思。可是,这“闲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它包含着什么样的具体内容,词中始终没有明白地揭示出来,因而费人猜测,又耐人寻味。从全词隐约透露出的一点意绪看,词人抒写的很可能是一段逝去已久却难以忘却的恋情。这恋情带给他深沉的忧伤和痛苦,折磨得他难以忍受,所以想要抛掷、忘掉;但在忧愁与痛苦中,却又不免时时泛起一种虽早已逝去却仍然历久不忘、不灭也不淡的甜蜜与幸福。因此,词人无法抛掉它,实在也不想真的抛掉它。

次句中的“每”字和“还依旧”三字,是同首句中的“久”字相呼应的。这“闲愁”郁积在怀,永注心间,年复一年。每到春来,一种莫名的惆怅之情便涌上心头,其沉重、缠绵不减当年。春日本是万物萌生、催人奋发的,为什么词人反而格外伤情呢?一则固然可能因为春意勃发,容易引起人感情的苏醒;再则更

大的可能,是那段难以忘怀的恋情是发生在春天,因而触景生情,更能唤起那原本就没有失去的记忆。

三、四两句更进一层,在极痛苦中写出一种虽死而不悔的执著。词人确实承受不起这份沉重的忧愁和伤感,却又抛掷不下或不愿抛掷,便只好每日在花前饮酒自醉,借以消愁解恨。揽镜自照,猛见朱颜消瘦,不免心惊;但深情难忘也难解,为此而病酒伤身,憔悴消瘦也是应该的,值得的。这里我们不禁想起柳永《凤栖梧》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表现的正是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深情与执著。

下阙开头换一个角度,承上阙“春来”二字写春景,通过景色进一步抒情。写春景不写盛开的鲜花,因为那太绚丽也太热烈了,与词人的心境意绪不合;他写河畔漫无边际的青草,写堤上细丝飘动的柳条,那碧绿、那绵远、那柔细,在人心中唤起的是一种清寂悠远的境界和深长缠绵的情思。七个字,字字景语,字字亦是情语。

接下来,又承上阙“惆怅还依旧”发问:“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是向青芜问,向堤柳问,也是向自己问。惆怅之情,年年依旧,又年年新生,更显得深沉、永固,绵长不绝。这一问,所传达的仍是那种难于承受、无可奈何、欲抛掷而难于抛掷、实际是不想抛掷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词人虽提问,春色却无法回答,自己也无意于让它回答。因而末二句撇开提问,转而刻画词人的自我形象:“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他独立于小桥之上,寒风满袖,那样孤寂,那样清冷,那样落寞,时间在静默沉想中悄然流逝,不觉已到了月上树梢、路无行人的黄昏时候了。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人。人在景中,而景又充满了人的感受、感情。因而,词意的发展似转而未转,似断而未断,由环境、景物、感受融合而创造出的词人孤寂忧伤的自我形象,已然婉曲含蓄地回答了上面提出的问题。正因为他心中年积月累地萦绕着那抛掷不掉的“闲愁”,才那样一经春色的触发,便产生出一种似旧而实新的惆怅之情来。

统观这首词所抒写的情感,在第一句中便已直接明白地道出来了。但似直而曲,似显而隐,全词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反复描写抒发,将他无尽的愁思表现得非常充分,非常完足,非常饱满,读后使我们不能不被他所创造的艺术气氛和感情所包围、所感染,从中迷离恍惚而又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那斩割不断的绵远而沉重的愁思。我想,这大约就是王国维所赞美的冯延巳词“深美闳约”的艺术意境的特点吧?

四、小组合作学习李煜的《浪淘沙》

五、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鹊踏枝》。

2、背一背冯延巳的其它诗词。 [布置作业]:

背诵《鹊踏枝》;抄写《鹊踏枝》

第六课

《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虞美人》的思想内容

2、体会诗词借景抒情的写法及词人去国怀乡之思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虞美人》;熟读《相见欢》 [教学重难点]: 背诵并默写《虞美人》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问题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虞美人》。(配乐)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作者简介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人物,既是一个昏庸无君王,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评价他“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因而我们这样称呼他——薄命君王,绝代词人。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政的亡君”,没什么好说的,但作为一个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后主的内心世界。

二、诵读感悟

1、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比较评价。

2、 师范读,并作诵读指导 (1)把握节奏 :

(2)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3)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 如: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4)把握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3、再读(配乐朗读)

4、齐声背诵

三、整体感知

1、 问: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词,竟会招致杀身之祸呢?这些词写了些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明确:表现一个亡君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无限愁恨。

2、 哪些地方最能看出词人的故国之思?

明确:(1)“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东风自故国吹来,春

水向故乡流去)

(2)“往事知多少”(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宫如云的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

(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列举写月的诗词,领悟月的意象“思乡怀人”的沉淀意义)

四、精读细品

1、 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这首词哪个字可概括情感呢?(生回答:愁)

2、 李煜的愁有哪些?(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小结板书)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3、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词人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生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 (1)用春花秋月表现忧愁(以乐景衬哀情)。 (2)今昔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3)以发问加重愁情

(4)用比喻化抽象的愁形象化。 这一点影响了后代许多文人。如: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的车儿如何载得起?(愁有了体积)” “休问离愁轻重,向着马背儿驮也驮不动(将愁移到了马背上)

五、小组合作学习《相见欢》

六、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虞美人》。

2、比较一下,同是末路之人写的绝笔之词,《垓下歌》与《虞美人》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项羽和李煜的经历及性格特点,写一段两三百字的评论性文字。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背一背李煜的其它诗词。 [布置作业]:

背诵《虞美人》;抄写《虞美人》

第七课

《少年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少年游》的思想内容

2、体会诗词借景抒情的写法及词人去国怀乡之思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少年游》;熟读《雨霖铃》 [教学重难点]: 背诵并默写《少年游》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问题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少年游》。(配乐)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教师示范诵读诗歌。

二、学生大声朗诵诗歌,掌握诗歌节奏。

三、学生结合有关资料与字典,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四、教师补充解释字词。

1、的的:分明

五、点名学生起来试着翻译诗歌大意。

六、学生合作讨论诗歌的有关内容,教师加以点拨。

七、小组合作划节奏,点重音,并小组内合作朗读。

八、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上台朗读,其他组评价。

九、小组合作学习《雨霖铃》

十、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少年游》。

2、背一背《雨霖铃》。 [布置作业]:

背诵《少年游》;抄写《少年游》

第八课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

三、背诵并默写《八声甘州》;熟读《渔家傲》 [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形象,领会意境,明确景物描写的特征与作用。

二、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自由诵读与合作讨论相结合,探究并解疑。 [问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位考生两次都没中,于是他悲观丧气的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巧的是,他第三次考中了,皇上便说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真的把他的名字给消除了。后来这位词人流落民间,戏称自己是“奉旨填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词——《八声甘州》,这位词人就是——柳永。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

原名三变,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二、整体感知:(幻灯片)

1、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从哪里看出来? 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怀人——“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2、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愁”

三、鉴赏上片:

1、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雨—潇潇

秋—清

霜风—凄惨

关河—冷落

2、“一番洗清秋” 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3、自由朗读上片,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残秋雨景图

4、圈出上片中的领字,说说他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根据领字提示背诵上片。

“对”,“渐”,“是处”,“惟有”

四、鉴赏下片:

1、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发了什么感情?(思乡怀人情)

2、词人为什么“不忍登高”?

上片景物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3、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佳人望归图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6、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

层层铺垫

衬托

7、作者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之情,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学生自由发挥。

8、体味下片中的领字的作用,然后背诵。 “不忍”, “望”, “叹” “想”

五、小组合作学习《渔家傲》

六、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少年游》。

2、背一背《雨霖铃》。 [布置作业]:

背诵《少年游》;抄写《少年游》 [板书设计]:

八声甘州 柳永

上片:残秋雨景图 凄清

下片:思乡怀人情 愁思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层层铺垫,衬托。

第4篇:中国诗词欣赏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有着漫长的国度,同时也拥有的丰富的、悠久的文化,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化没有间断的国家,可以这样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文化的精髓要算是中华的诗词了,诗词的数量之多,诗词之美,一直是中华儿女的喜爱,也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也受到中外人士的赞美和喜爱,因此,学习诗词,学会欣赏诗词是中华儿女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表现,也是当代我们大学生义无反顾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学习中华诗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它。

泱泱诗海的源头是《诗经》,《诗经》是诗词文化的源泉,《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共有160篇。《雅》有105篇,《颂》40篇。我最喜欢是其中的《关雎》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其中写了男子追求心爱女子的求爱表现,反应了古代男女之间正常的对异性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古代虽然没有自由的婚姻,但人们为了追求爱情,会冲破这所谓的禁锢,但也不会阻挡他们追求爱情的步伐,所以这首《关雎》正是反应他们内心情感的写照。非常喜欢这首诗歌。

其次要算是战国时期的屈原了,他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其中最有名的算是《离骚》了。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7]郁邑余挓[8]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写了关于屈原的人生态度,高尚的节操,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一句“举世独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唯我独醒”,即可体现他高尚的情怀,他本来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节操,因不满黑暗的朝廷,不愿同流合污,遭受到排挤和陷害,最终流放,屈原不愿在这个社会在呆滞的活下去,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他伟大的精神和不屈服的态度始终鼓舞了后代人。他的代表作有《九歌》,《九章》和《天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了我今生的座右铭。好一个屈原,他的烂漫主义,造就了后人,是中国文化名人中的骄傲。

走进汉代,要算是汉乐府诗歌为代表了,汉乐府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宫廷音乐机构。所创的诗歌专门由此收集或者编写,所以汉乐府诗歌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其中的代表作有《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cui)。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写出时间的流逝,感叹时间短暂,应该珍惜时间,不要到老了白白的叹息,最终一事无成。很多汉乐府诗歌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学习。

东汉末年,纷争不断,诸侯割据,三国鼎立,成就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诗歌的发展。也有些名人的出现,例如建安七子,尤其是三曹。其中曹操的代表作是《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等,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曹植的代表作是《七步诗》《白马篇》

《七步诗》如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曹丕的代表是《燕歌行》,是乐府诗,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状况,他不仅一名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卓著的诗人。他开创了 七言诗的先河,对后来诗歌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接着是东晋,要数陶渊明了,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喜欢田园生活,隐居,隐士的代表。后人好喜欢他,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紧接着要算是唐朝了,初唐时期,诗歌也有发展,有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代表作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从军行》《长安古意》,《在狱咏蝉》, 、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接着是到了盛唐的诗歌了,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二首(其二)

高适

六翮飘飖私自怜,

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最后要算是唐朝的两大家了:李白和杜甫了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赠汪伦》、《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梦游天姥吟留别》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词真是博大精深了,值得好好学习!

第5篇:中国古典音乐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聆听音乐,了解我国古代音乐及创作手法。

2通过聆听、视唱,感受音乐语言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

3通过学习,熟记并掌握的主题音乐。

教学重点:

1欣赏、聆听、分析音乐作品,

2教学难点:音乐语言的分析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2、 导入新课(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介绍)

3、 欣赏音乐片段并回答问题。

(1)你以前听过吗,在哪里或在什么情况下听的。

(2)、听了作品你有何感受。

(3)、听了这个作品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段,它们出现在什么地方?

(4)、这一段音乐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学生:欣赏聆听音乐并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

教学内容:

1. 认识音乐家舒曼、安德森、哈恰图良

2. 欣赏《快乐的农夫》《雪橇》《打字小姐》《马刀舞曲》 教学目标:

1. 认识音乐家舒曼、安德森、哈恰图良,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背景故事,感受音乐作品传达的不同情感。

2. 用律动、想象、打节奏、表演等不同学习方法体验每首乐曲表现的情感和主题,能从音乐中感受其在节奏、演奏乐曲上的特别之处,能在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教材分析:

《快乐的农夫》乐曲非常短小。作者将旋律放在低声部,运用了大量附点音型,使乐曲充满活力。全曲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作了反复。 《雪橇》乐曲分为ABA三个部分,乐曲一开始是个小引子,第一段结构是a-b-a,b和a相似,但更为优美抒情些。中段B以重复音渐强的手法发展乐句,通过一个小过渡,回到稍加变化的A。

b

《打字小姐》用打字机的节奏描绘了都市中打字机声和繁忙的办公场面。乐曲A-B-A结构。A是用十六分音符组成。不时有休止符,是节奏不稳定,像是在打字时间歇,并有模仿打字机的声音。这种模仿在B短小时了,乐队由持续的十六分音符演奏,并用强弱对比来增强乐曲的诙谐感。

《马刀舞曲》芭蕾舞曲《加雅涅》选曲,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是定音鼓、军鼓、长号和弦乐的伴奏下,表现出热情、活泼的主题部分。中级部分是萨克斯管和大提琴演奏的旋律,第三部分重复了第一部分并出现了一呼一应的乐句。

教学难点:

1. 感受乐曲表现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在欣赏中获取作品的相关知识,如作曲家、作品背景、主题情感、曲式结构等。 教学准备:学习过程卡、音乐CD、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儿童古典音乐欣赏学习卡 (第2课时)

1. 作 曲 家:舒曼是

国钢琴家。

安德森是美国人,他的作品特点是

,使许多儿童热爱上古典音乐。 哈恰图良是前苏联人国人,《

舞曲》选自芭蕾舞曲《加雅涅》。 2. 音乐作品:

《快乐的农夫》 请随音乐哼唱这首舞曲,你觉得农夫为什么会快乐? 《雪橇》 是

的作品,音乐作品的结构是

《打字小姐》 你能随音乐的第一段和第三段表现出16分音符的飞快打字情景吗?第二段的节奏是

分符。

《马刀舞曲》

你知道乐曲背后的故事吗?乐曲由

演奏乐器演奏的。 3. 我的感受: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最喜欢《

》是

国音乐家

的作品,表现了音乐人物

今天的学习使我明白了

的道理。四(

) 班

教师评价:

一、复习第一课时学习

1)教师播放音乐作品片段,请学生听辨乐曲名 2)分别交流自己对四首乐曲掌握的相关知识。 《小狗圆舞曲》 《小猫圆舞曲》 《电闪雷鸣波尔卡》 《野蜂飞舞》

二、《快乐的农夫》欣赏

目标:

认识音乐家舒曼,能随音乐用LU哼唱旋律,从音乐作品中了解劳动快乐的意义,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过程:

1. 介绍音乐家舒曼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学习音乐。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于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

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还写下了四部交响曲等杰出的作品。

2. 欣赏乐曲

1)思考:乐曲旋律主要是低声部还是高声部?表现的是农夫还是农妇的形象?音乐用怎样的节奏特点表现了音乐形象怎样的心情?

2)欣赏 3.交流

1)低声部,表现的音乐形象是农夫 2)附点节奏 4.复听

请学生跟随音乐用LU哼唱 5.交流

思考:农夫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引导学生劳动是快乐的,认真学习也能带来快乐。

三、《雪橇》欣赏

目标:

认识音乐家安德森,感受音乐中圣诞老人驾车送礼物时的快乐情绪,能听辨出ABA的音乐结构。

过程:

1. 打击乐器创编

1)情境创设:骑着小马去散步,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表现形象。 马蹄声:

da da

da da 铃铛声:

ding

ding 教师哼主旋律,学生表演 2.完整欣赏

1)思考:乐曲中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能感受到它的曲式结构吗? 2)交流:听到马蹄声、铃铛声„„ 3. 音乐情感

思考:《乘雪橇》表现了作品怎样的主题情感? 帮助别人的快乐,劳动的快乐。

四、《打字机》欣赏

目标:

能感受打字机发出的节奏和声效特点,运用模仿打字的方式了解乐曲ABA的曲式结构和每段特点,能想象乐曲表现的情境。

过程:

1.模仿打字机动作

1)介绍旧款打字机,特别是“嗒嗒”的打字声音和换页时发出“叮”的声音。 2)速度练习

XXXX XXXX XXXX X | 十六分音符

XX XX XX X| 八分音符 节奏变紧密了。 2. 欣赏乐曲 1)跟随音乐表演 思考打字小姐的节奏紧密都一样吗?如果有变化表现的是她怎样的心情? 2)交流 乐段

打字节奏

情境想象 3. 作曲家 安德森

五、《马刀舞曲》欣赏 目标:

能知道乐曲的故事,能感受定音鼓、军鼓、长号及弦乐器伴奏下,木琴以急板表现的热情活泼的主部主题以及大提琴和萨克斯管变现出来的优美抒情主题,并能用形状表现出音乐结构。

1)教师提出以上情绪

2)请各小组商量后选择合适的形状 2.了解乐曲的故事

„„本曲选自舞剧第三幕第二场,当阿尔缅恢复视力后,加雅涅投入他的怀抱,村民们为他们祝福时的群舞音乐。

3. 欣赏

1)边欣赏,边随音乐情绪选择合适的形状。 2)各小组交流自己听到的形状结构。 4.教师总结

今天欣赏的乐曲都是表现了快乐的情绪,前三首都是表现了劳动活动的快乐,后一首表现了人们重归于好后的喜悦心情。我们感受到三部曲式的音乐都是ABA结构,每段的旋律速度、情绪都有显著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第6篇: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边塞诗

目录

摘要 .................................................................................................................................................. 2

一、初唐........................................................................................................................................... 2

二、盛唐........................................................................................................................................... 4

三、晚唐........................................................................................................................................... 5

四、研究发轫期(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 ..................................................................................... 8

五、研究发展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 9

六、研究成熟期(80年代初以后) ................................................................................................. 11 参考文献:..................................................................................................................................... 16

1

浅谈唐代边塞诗欣赏

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而边塞诗则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成为唐朝诗歌百花园中一支永不凋零的奇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唐朝、边塞、雄浑豪迈、出军远征、阴郁悲苦

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丹纳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理。”俄国美学家普列汉诺夫也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有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边塞诗最能体现唐代国运兴衰,从初唐国力雄劲到晚唐穷兵黩武,边塞诗也经历了从初唐、盛唐的雄浑豪迈到晚唐的阴郁悲苦。

今天,当我读起这一首首或高昂、或低沉,或豪迈、或悠远的边塞诗,当时的一幕幕场景又跃然浮现眼前。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神游于苍茫豪迈的塞外,重温唐代光辉的历史。

一、初唐

我骑着一匹壮马,离开了繁华而富庶的杭州,随着达达的马蹄声,我离中原越来越远,夹杂着沙石的北风、连绵起伏的沙丘和悠长的胡笳声告诉我:这里就是塞外了。刚离开三月桃红与五月梅雨的的天境,雕楼画栋、小桥流水的江南,我瞬间被大漠雄浑壮阔的景色震惊了。面对西北,我心中涌动出了王维的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浩渺的大漠,天际一缕云彩,落日隐于长河,寥寥数笔,就勾勒除了大漠苍凉壮美的景象。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诗人的浪漫情怀与唯美的诗句相结合,描绘出的五彩斑斓的色调,与苍山、广漠、冰雪、长河纠缠

2

在一起,展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人在画中寻觅,画在心中痴迷。我蹲下身,抚摩大地,抓一捧沙粒飘逸风中,缓缓地从指缝间滑落,闭上眼睛,听那车轮碾碎历史的嘈杂,听那风中传来的羌笛,思绪飘向远方„„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边塞诗中壮丽瑰奇的边塞风光正是边塞诗人心理情感的外化和折射。此时天下甫定,人民安居乐业,然而东突厥恃强骄纵,屡屡向中原侵扰,曾一度兵至长安附近的渭水便桥,边关人民频频受到骚扰,激起了人民的愤怒,“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等诗句都体现了诗人们对胡人的愤恨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当然不会坐视突厥侵扰边关人民,于是派兵部尚书李靖统帅五道大军,北击突厥,仅用三个月时间,便一举平定了东突厥,体现了唐朝之初的强盛国力。李世民所写的《饮马长城窟行》“塞外悲风切,交河冲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诗境界广阔,语言顿挫有力,风格峻拔,气势高昂。贞观重臣虞世南继承了隋唐边塞的优秀传统,写出了一些拜托尘俗的边塞诗,为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的边塞诗以初唐四杰为代表,杨炯的《从军行》写道:“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张手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尽管风雪苦寒,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宁为百夫长”,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寥寥数笔,有力地突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烽火发金微,连营出武威。(虞世南) 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卢照邻)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骆宾王)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心情。

初唐是唐代边塞诗歌的发轫时期,它对盛唐及晚唐的诗歌做出了很好的典范和铺垫,为盛唐时期边塞诗歌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3

二、盛唐

时间转向了盛唐期间,我继续向西,看到一队人马呼啸而过,转眼间变消失在视线中,但强壮的军马,严整的军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胡笳声咽、柳笛悠扬、旌旗翻卷,继续向西,很可能意味着要爆发一场战斗;而向东,则是一片和平。那里是自己的家乡,那里有父母,有朋友,还有自己的爱人。没有多少人天生愿意打仗,但为了免除捐税,为了获得军功,当然,也是为了千里之外的安定,“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哪怕即将变成白骨,他们也必须向前,再向前。

贞观之治的沉淀,开元盛世的到来,唐朝迎来了鼎盛,它的经济实力正如杜甫《忆昔》中说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物质生活的富足,使唐朝社会安定繁荣,人们对生活,对理想充满着希望和自信,一种盛世的民族心理逐渐在心中形成。“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描绘出了万事万物生机盎然的风采。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我们后世所称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又是培育盛唐人们豪迈,进取精神的土壤,国力的强大,使唐代士人普遍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抱负,他们强烈追求“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的理想,充满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热情地向往建功立业,形成一种“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的文学格调。

盛唐边塞诗人崇尚意气,崇尚豪放“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种豪爽,富有意气的诗句在边塞诗中比比皆是。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方面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4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 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我们因汉得族名,因唐而举世闻名。汉武帝北逐匈奴,威震西域;唐玄宗亦北攻突厥、西击吐蕃。生活在盛唐无疑是自豪的,品读盛唐边塞诗,不仅能从中体会到我们祖先血管中流淌过的骁勇尚武的血液,还能使我们在了解西北风土人情的同时,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汉民族。

三、晚唐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明君唐太宗已然成为历史,唐玄宗晚年昏庸,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了。晚唐国势日渐衰微,各种社会危机日趋严重,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边患频仍,统治者忙于自救,已完全失去了盛唐、中唐时期开疆拓土、成就帝王大业的气魄。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我看到一位年长的老人在官兵的催促下与家人依依惜别,他心里明白,此去大半是不会再回来了,现场如生离死别般使人肝肠寸断,我不忍直视,默默的将视线转向西北,然而此时我看到不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层峦叠嶂的山峦阻隔了将士们望乡的目光,“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铺天盖地的风沙鞭笞在身躯,阵阵寒冷的空气凝滞血液,一路参差不齐的人马从我身边路过,溅起的是枕骸遍野、尸骨纵横。走过古战场,我仿佛看到了黄沙缝里渗出一滴滴血泪,听到铁骑席卷大地的声音,弯刀与剑戟刺穿躯体的声音,战车颓然倒下的声音„„

晚唐由于时局的江河日下,不可挽回,文人士子因时运艰难,失去了往日立功边塞、从军幕府的豪情,边塞诗的创作主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极力描绘边塞

5

战争的血腥肃杀之气,以抨击朝廷的平戎失策给士卒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对生命的深沉呼唤。“战士辞营不道归”再也不是“欲饮琵琶马上催”那样的浪漫与洒脱,而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和苍凉。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意绪低沉,诗人心态已堕入消沉与绝望的深渊,边塞诗也就一变而为反战、休战的呼声而显得异常的凄厉与沉痛。

边塞诗的主题发展,走过了从初、盛唐的颂战、尚战,中唐的怨战、厌战而至晚唐的休战、反战的全过程,其格调也由盛唐的明朗壮大、中唐的哀婉幽怨而变为晚唐的凄厉和沉痛。无论是唐代的哪个阶段,边塞诗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唐代的诗歌的丰富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后世文学充当着典范,与此同时,唐代的边塞诗歌也给后人留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的沉淀,给这个伟大的中华民族以历经沧桑的稳重和团结。

边塞诗是唐诗的骄傲,千百年来,它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以昂扬雄浑、悲壮崇高的动人巨响,回荡在我们的心头,成为了一个时代璀璨的亮点,耀眼光辉的存在。

我紧裹披在肩上的衾裘,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大西北。历史的帷幕在西北这片古老土地上,铁蹄与弓矢交错,野蛮与文明冲击,一幅幅历史画卷展现在我面前。在这里,盘马弯弓射大雕的英雄踏着塞外的落日走过,勒马回首看到的是的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这里,万里觅封侯的猛士迎着关外的阵阵朔风走过,回首就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无比心恸,在这里,慷慨豪放的诗人徘徊在这浩瀚而博大的地域,从袖中抖落出那些平添了铁骨脊梁的诗句,留传千年。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诗歌是其“一代文学”的标志。唐诗的发展存在不同的段落,历来有四唐说或五唐说,就是将唐诗历程大致划分为四段或五段,

6

四唐说包括初、盛、中、晚,五唐说是在盛、中唐之间增加一个转折过渡阶段。初唐诗歌创作是一直延续着六朝宫廷诗风,以宫廷帝王为中心,讲究诗歌技巧,完成了近体诗的诗体建设,而宫廷斗争一部分文人抛离歌功颂德的创作惯性,“文章四友”和沈、宋才创作出他们最好的作品,同时,科举制度的实行调动了寒士的参政热情和希望,初唐四杰和陈子昂都是在此背景下走向历史的前台,他们自觉地批判宫廷诗风,将北朝文学的刚健之气和南朝文学的清新明丽、汉魏风骨与六朝绮丽结合起来,迎来新的诗歌时代。开元十五年前后,盛唐诗歌群体出现,创作《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等“吴中四士”是盛唐之音的先声,他们风流潇洒,浪漫不羁;王维、孟浩然等表现了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之美,高适、岑参等表现了边塞生活的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这两类题材分别代表了盛唐诗人人格追求的两个层面――既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高洁,也追求建功立业。“诗仙”李白以其天纵之姿挥洒笔墨,信笔琳琅,喷玉吐珠,呼风唤雨,追求个人实现,展示了盛唐人特有的豪放飘逸、自由奔放,其诗如行云流水又变化万千,如出水芙蓉。盛唐诗歌唱理想,精神浪漫,激情洋溢,气象高华,骨气端详,清新自然。天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终于引发了安史之乱,盛世如落叶飘零,使用如椽巨笔反映这场历史转折的是“诗圣”杜甫,他带着盛唐人的热情和责任直面惨淡的人生,忧国忧民,将律诗内涵丰富的长处充分开掘出来,创作出《春望》、《蜀相》、《登楼》、《登高》、《秋兴八首》等名作;直接表现战火中涂炭的生灵,创作出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诗史”作品。稍后活跃于京城的大历诗人群,因社会衰败而心绪彷徨,气骨顿衰,偏爱夕阳秋风。中唐中兴,与此呼应诗坛上出现了追求新变的风气:韩愈、孟郊、李贺等,师承杜甫奇崛、散文化的创作经验,崇尚奇怪,甚至以丑为美,形成了韩孟诗派;白居易、元稹以及张籍等,则学习民间乐府,追求通俗甚至世俗,形成元白诗派,怪与俗构成了中唐诗风相反相成的两极。最终牛李党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这三大矛盾彻底消耗了王朝元气,长庆以后,中兴成梦,诗人不得不无奈地放弃追求,放逐自我,自甘沉沦,在男女之情中寻找寄托,在苦吟雕琢中打发时间,在歌咏黄昏中消耗生命,最终迎来了唐王朝的终场,李商隐、杜牧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

7

四、研究发轫期(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

1、概念的提出和初步界定

早在1924年,徐嘉瑞先生在《中古文学概论》一书中就已明确提出了“边塞派”这一概念。该书第五编第二章《唐代文学之分类》,对唐诗进行了主观与客观的“实质分类”;客观类即包括社会派、田园派和边塞派;其中边塞派以高岑、王昌龄、王翰、李颀诸人为代表;心理分类高岑属“情绪”类之“激情”小目。徐氏虽未加详论,但由此已能窥测到他对边塞诗的初步界定。1927年胡云翼《唐代的战争文学》一文也提到了“边塞派”的范畴,1930年在《唐诗研究·唐诗的分期》中,他进一步归纳了边塞派的特征,指出:“很多的闺情、闺怨的描写,就其意义讲还是边塞诗意义。”此后,贺昌群于1934年在《文学》二卷六号上发表《论唐代的边塞诗》一文称:边塞诗是“对异族征伐的反映”,其因西域文化的参和而更显“雄伟瑰丽”;唐代诗人“几乎都有几首边塞诗”,统计数量“有千余首之余”。该文还对边塞诗在初、盛、中、晚四个时期的发展,作了粗线条的勾勒。贺氏是现代学术史上第一个统计边塞诗的人,虽然其统计结果与今人所统计的约两千首不同,其论述对盛唐肯定也不足,但它仍须重视。1935年刘经庵也试图对“边塞诗”作出界定,他在《中国纯文学史纲》第一编第五章中说:“古无所谓边塞诗,到了盛唐,岑高辈大概受了北朝民歌的影响,乃用北地的风物、边塞的状况,咏为边塞诗。”他的界定中也包括一部分闺怨诗。此外,杨启高《唐代诗学》中亦将唐代诗歌分为山水、田园、玄理、边塞诸派。

总之,现代意义上的边塞诗研究,肇端于这一时期。论者或从文学流派的角度,或从题材描写的范围,对“边塞诗”提出了界定。界定虽显粗略,但创始之功实不可没。

2、战争性质与诗人的倾向性

边塞诗研究史一以贯之的主线乃是对战争性质的分析,及以此为基础对诗歌价值作出的判断。三十年代贺昌群谓边塞诗是武功极盛的唐帝国征伐的反映。胡云翼及罗根泽《乐府文学史》直接称边塞诗为“征战文学”,四十年代中后期苏雪林《唐诗概论》持论略同而论述稍细,她说:边塞诗乃是“唐民族势力向外发展的结果”,战争不必赞美,然异族杀戮人民、占据土地、抢劫财货,“所以唐代

8

对外用兵,实都是可赞美的民族自卫战争,而不是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的侵略战争了。”她认为:“文学家心灵鼓荡于这荼火般胜利空气里,则其产生大批壮快兴奋的战争歌颂”亦属当然。

3、对边塞诗的评价

建国前,论者对边塞诗评价极高,几无异议。胡云翼说边塞诗人“替诗坛 开辟一块新的描写境界”;刘经庵则说边塞诗“给诗坛开了一条新的出路”。罗根泽称,诗至边塞始洗萎靡,开始走向振拔、质直、伉爽,盖“此受建安及北朝之影响也”。宗白华称初盛唐“出塞诗”为“鼓吹民族精神”的“民族诗歌的结晶”,“一洗六朝靡靡的风气„„成为壮美的文学”(《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1935年);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赞美高岑诸人是“放怀高唱的一派”,盛誉岑诗万籁怒号、虎虎有生气,开辟了诗坛新路。苏雪林则说边塞诗“具有一种异国情调”,诗至开元始涤除齐梁余习,由女性变为男性,岑参即是“更充分表现男性的一个”。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将高岑归为浪漫派,称其痛饮狂歌,无暮年之消沉,无隐士高人之味,有现实的人生观,其诗亦跳动、活跃。这些评价充分肯定了边塞诗的创造性及为唐诗开辟新路的功绩。

作为边塞诗研究的发轫期,从二十年代到建国前夕,其成绩主要表现在对“边塞诗派”概念的初步界定,及对其艺术特征和意义的归纳和评说。苏雪林关于战争性质与诗人倾向性的论述,开启了贯穿边塞诗研究史的一大主线。徐嘉瑞《岑参》一文(1927年)从“崇高”理论的角度,对岑参诗作了精辟的论述,他罗列并分析了岑诗中系列意象共两组十八种,成为现代史上第一个用美学理论分析岑参诗歌的学者。可惜他开辟的道路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罕有人至,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改观。

五、研究发展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建国后研究者们运用马列主义文艺理论,重新观照、审视包括边塞诗在内的文学遗产。学者们用阶级观点分析诗歌,并与民族矛盾结合起来研究边塞诗,他们往往从诗人与统治阶级、人民的关系上切入,对诗人、诗作进行价值评判,人民性成为测试诗人思想倾向的含金指标。这是本时期边塞诗研究的指导原则。对

9

战争性质的探讨仍是本期研究的主线。研究者用毛泽东正义非正义的战争哲学观武装自己,以战争性质来检验诗人的倾向性,判断作品的价值。影响深广的“战争性质决定诗歌价值”的批评模式开始形成。本期边塞诗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相对而言,研究工作显露出一些明显的偏颇和不足。一是战争性质探讨日益占据龙头地位,探讨角度和方法也愈来愈远离文艺特性;以致唐代边战的论辩代替了对具有丰富内容的边塞诗的深入研究。二是阶级性、人民性有时被强调到不适宜的地步,作品分析往往简单化。三是片面理解古为今用,突出表现在从当时国际国内局势出发,夸大主战诗的意义而否定反战诗。

1、关于诗人对战争态度的论争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首先提出:天宝战争属侵略性质,高适诸人歌颂侵略之作应予否定;但他并未全面否定边塞诗。1957年,沈玉成《论盛唐边塞诗》(《文学遗产》增刊三辑)一文,论证了自唐初迄玄宗百年边战的主流属正义战争,否定了范说。他注意从保护商路上看唐代边战,是八十年代大讨论中一些观点的滥觞。同年,赖寒吹、林楠在《岑参诗是歌颂武功吗》(《文史哲》1957年第2期)一文中对两年前黄兰坡论岑参诗“歌颂武功”的观点提出异议;其分歧也集中在诗人对战争的态度。黄文以为岑参歌颂帝国武功隆盛并非鼓吹战争;赖氏以为“歌颂武功”会引申到美化战争上面,故驳之甚力。1961年1月22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易朝志执笔的华东师大57级学生讨论成果《试论边塞诗与战争的评价问题》,表面上既批判黩武主义,也不姑息无原则非战思想,但全文明显抬高主战诗,集中批判“否定战争的倾向”,对即使“有原则非战”的诗作也抱持不满。到了3月15日,《光明日报》刊发了《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学术简报。文中援引《扬州师院学报》1960年第9期上李廷先和赵继武的文章,开始大力挞伐反战诗,以为“反战诗都是腐朽没落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这类诗“以虚伪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假象出现,而实际上是害怕战争的思想感情的流露”。此前易文提到边塞诗“鼓舞我们去为当前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和平而进行坚决斗争”,就已透露出一些不正常气息,到了《学术简报》则完全明朗化,并以官方舆论形式肯定下来。

由于受当时国际局势及国内备战思想的影响,从服务现实政策的需要出发,此时许多文章盲目批判反战诗,策应了政治气候而脱离了古代文学实际。不过,

10

这种情况很快就被文革所打断。十年文苑一片萧条,边塞诗研究几乎停止。本期一篇有份量的文章是赵镇平、赵慎修的《论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北京师大学报》1961年第2期)。该文肯定了唐代边战,并对高岑边塞诗中抵御外侮、杀敌报国的内容作了恰当评价,对高岑谀颂征南诏和取石堡这类诗歌给予否定。文章虽从战争入手,但立论公允,论述深刻。

2、具体诗人评价

主要集中在高岑身上。五十年代前期论者多能恰当肯定高岑诗作,后期因受现实政治影响出现盲目否定岑诗的倾向。黄兰坡详析岑诗艺术,倍极赞誉;赖寒吹虽反黄氏而鸣,却不否定岑其诗,尤其对众矢之的的《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深为辩护,用心良多。赵镇平文从多侧面论析高诗的爱国精神;指出爱国精神是岑参作品的中心,也注意到怀乡之作占二分之一的岑诗“另一特色”;论高岑异同亦可为人接受。后来赵继武对岑诗提出价值异议,以为岑诗反映都护而不及士卒,且害怕战争,有反战思想,故否定之。该文被《光明日报》的“学术简报”转引而倍受重视。

3、关于盛唐边塞诗作为文学流派的存在及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部分论著也作了初步探讨,然多从社会条件之表层着眼,强调了边战频繁,交通发达,文人赴边获得边塞生活的体验诸方面的原因;其代表性成果便是产生于六十年代初期的两部著名文学史,即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中国文学史》中的有关论述。由于它们作为高校教材被普遍使用,影响极广,以至其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有关唐代边塞诗繁荣的理论探讨,大抵被规范在同一个口径内,少有突破。

六、研究成熟期(80年代初以后) 本阶段以吴学恒、王绶青《边塞诗派评价质疑》(《文学评论》80年第3期)为起点。此文发表犹如飞石击水,沉寂多年的学苑骤然涌起大波。该文对唐代边战作了一次总的定性:是压迫侵凌少数民族的不义的罪恶战争。颂美边战的诗自然也成了侵略者的赞歌,只有少数反战诗幸免于难。这种对边塞诗的全面否定,立即引起古典文学界强烈反应。短期内争论文章纷纷发表,涉及问题方面颇广而焦点则集中在战争性质判定上。争论持续到八1984四年中国唐第二届年会及其

11

后的十几年间。

1、关于战争性质的争论

《质疑》否定开天边战,并“顺理成章”否定边塞诗,吴、王反对者反击也集中在战争性质的重估上,借以捍卫边塞诗价值。于是争论便迁移到史学领域。大多数论文倾力于战争正义性论证,以是否先施武力、先涉入对方领土为判定战争性质原则;并据以判断边塞诗的价值。这种讨论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与诗歌研究终隔一层。周祖譔等对这种“三十年来惯见不疑的正统研究方法”作了批判,指出“撇开艺术形式只从政治角度对文艺作品进行评价显然是片面的,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一文艺批评原则在实际批评中的具体应用。”呼吁注重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品性,重视边塞诗美学价值,重视文本,正确看待“诗本事”。胡大浚则侧重于从边塞诗内容的丰富性入手,通过对全部近2000首边塞诗的考察指出边塞诗虽围绕边战而发,然绝非战争所能范围。“举凡从军出塞,保土卫边,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之志,或发反战呼声,或借咏史以寄意,或记现实之事件;上自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下及朋友之情、夫妇之爱、生离之痛、死别之悲,只要与边塞生活相关,统统都可归入边塞诗之列”。对蕴含如此丰富的诗歌作品,简单地以战争性质来判断其价值,自然难得其义。由此战争性质与诗歌价值之间人为的简单逻辑关系被斩断,僵化的批评模式逐渐被人们屏弃。论者在重视艺术文本的同时,尝试运用各种批评方法以阐发边塞诗的文学价值和蕴义,研究工作由点上的深入过渡到整体进步。

2、关于爱国主义和民族问题的讨论

建国以来论者一直认为,爱国主义是边塞诗的灵魂,战争性质是判定有无爱国主义的前提,讴歌正义战争,揭露不义之战就表现了爱国主义,反之则无。吴、王《质疑》以开天边战为不义而一笔抹倒边塞诗;反对者则多着力论证开天战争的正义性一面来辩驳。对此,周祖譔指出:论者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过于促狭,仅限于讴歌正义战争和揭露不义之战;而且用爱国主义概括内涵丰富的文艺作品,会抹杀不同文艺的特殊性,用词亦滥。胡大浚则认为“边塞诗不等于爱国诗”,“边塞诗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关系,既有统一的方面,又有不一致的方面”。边塞诗人对战争、异族的态度千差万别,不同诗人、诗作对同一战争持绝然相反的态度亦比见层出。况且,边塞诗内容万象竞呈,仅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评之

12

不符合文学实际。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用今天所认为的爱国诗来范围唐代的边塞诗,或把边塞诗的美学价值局限于今天所理解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诸多学者更从多侧面阐释了爱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体现出对“爱国主义”理解的逐渐深入。

在民族问题上,吴、王《质疑》误把唐蕃矛盾划归国内民族矛盾;《质疑》的反对者中也有一部分人以目前的政治统一比附、齐同唐朝的统一,把唐蕃战争视为“中央与地方政权之间的矛盾”以为立论的基础。这些都是从“今人”出发,而非“从唐人”出发,结果以今例古,背弃了历史条件,对史事作了不恰当的论述。郑文等学者指出,唐与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属“国与国”的矛盾,当兵戎相见时属敌我关系。故以今日国内各族比附唐时边塞民族如同以今日疆域范围唐代疆域一样显然不妥。不少研究文章还侧重论析边塞诗所描绘的唐代边塞多民族聚居区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虽有刀兵相见之仇怨,更有敦睦和谐的感人场面;“异域”的自然风光,塞上民族奇异的人文景观,民族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花果,绚丽多姿。故边塞诗的内容绝非“民族战争”所能隐括,边塞诗不能仅仅视为民族矛盾的产物。

3、关于边塞诗本身的讨论 (一)何谓边塞诗

历览边塞诗研究史,歧见纷出,原因之一就是对边塞诗的涵义缺乏界定。从二十年代以来研究者主要从征战、边塞风光等题材角度泛泛言说,至五六十年代未见多大进展。直到1984年年会上产生了一些为人瞩目的定义。论者主要从题材限制、时间限制、地域限制、生活经验诸方面来规定边塞诗。题材上须以与边战相涉的生活为内容,对此人们持见大同小异。时限有人远溯《三百篇》;有人以为始于汉乐府古题;有人则框定于盛唐。地域上多数人主张限于长城沿线及河西陇右等地,一些人则以为凡反映唐代边防地区(如川滇等地)征战生活的诗篇均应笼括在内。有人认为边塞诗有“生活限制”,即诗人须亲历边塞,有人则对此持异议。兼澄宇指出,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不应归入边塞诗之列。胡大浚认为:边塞诗产生于隋季唐初,极盛于开天年间,流响于唐之中晚叶,因此边塞诗有“史的规定性”;但这只是一种约定俗成,而不排斥其它朝代有性质相类的诗歌。边塞诗有题材内容的规定性,即与边塞生活相关,但“其中既有描写战争的‘军歌’,

13

又有大量不直接写战争的抒情诗、咏物诗、山水诗、朋友赠答、夫妇情爱之类的作品”,只有建立一种综合的认识,才可能对一代边塞生活的背景、内容、影响,给予完整的把握,作出正确的评价”。

(二)关于边塞诗人、边塞诗派的异议

近代文学理论介入边塞诗研究以后,一些人从文学流派的概念出发,指出边塞诗并无共同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亦无以专写边塞为己任的诗人,不宜名之“边塞诗人”,圈以“边塞诗派”尤其不当。然而多数人不同意此论,认为应以创作主要成就和代表作作为判断边塞诗人的根据,用数量统计来确定是否边塞诗人是不科学的;盛唐边塞诗派作为自具风格、题材独特并区别于田园诗派的诗歌流派而存在,在唐诗史上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本属客观事实。

4、关于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三十年代初胡云翼就试图从创作群体的心理来解释它,他引岑诗“早知时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说明当时文人的普遍心态。而多数论者集中从社会因素上稽索其成因,分别从国家强盛、国威远播、交通畅达、民族交流、政治制度、文人入幕诸方面作了探讨。八十年代以来探讨逐步深化。二届年会上诸多论者指出:边塞诗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成熟这样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舍唐而外,中国历史上确乎没有第二个朝代全面具备这种条件,因而必然不可能出现第二个边塞诗创作的高潮”。从文学艺术本身的原因讲,则建安以来军旅文学对唐边塞诗的影响尤为深刻。其后,胡大浚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对边塞诗繁荣作了分析,指出“深沉的历史意识和特定现实条件造就的时代精神、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是唐代边塞诗盛极一时的根本原因,也是边塞诗的基本内容和深刻美学价值所在”。此论标志着对边塞诗繁荣原因由外在、零星的因素探讨,深入到社会创作主体的美学趣味、艺术情感这些与作品题材、内容、风格更直接相关的层面,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5、新研究热点的增长

边塞诗无疑在盛唐达到极致,但初、中、晚唐亦各有成绩。可是历来研究者囿于“诗必盛唐”以至于成了“诗唯盛唐”,漠视中晚唐边塞诗。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及通行的文学史教科书肯定边塞诗只存于盛唐,至中唐绝响,也是中晚唐边

14

塞诗研究难以发育起来的重要原因。八十年代以来这种局面开始改观。1984年年会上中晚唐边塞诗已成探讨热点,研究论文中,有六篇入选《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占全书四分之一;标志着研究者开始拓宽视野,结束以盛唐为唯一目标的研究格局。论者发现中晚唐边塞诗不但没有衰竭,反而愈趋兴盛,数量超过初盛唐。中晚唐国力式微,边土沦丧,边民沦为异族奴隶,诗人由此切入生活肌体,抨击黑暗,放射出批判主义光芒。董乃斌、王昌猷等紧扣时代变迁,揭示了中晚唐边塞诗内容的新变,并缘此考究了本期诗歌多议论说理、多忧伤感愤、格调多苍凉沉郁的艺术特质;从宏观上抓住了中晚唐边塞诗的基本特点。与此相呼应,一些人对中晚唐诗人诗作作了微观分析,以期更加逼真地揭示这一阶段边塞诗的特质风貌。如马承五对李益边塞诗抒情特色的美学分析,梁超然对于濆诗冷峻刻画现实特点的分析等。虽然如此,中晚唐边塞诗研究仍有不少薄弱乃至空白点,尚待开掘。

6、九十年代边塞诗研究概述

1990—1995年仍有百余篇论文发表,内容广泛;其中美学批评是一道鲜明风景,研究方法也较新颖。诗歌本体研究倍受重视,社会学批评文章比重下降,美学批评大受青睐。诸多文章着眼诗歌本体,通过对边塞诗美学品质的审视,总结了边塞诗取得的艺术成就。曹立波集中分析了富有西北边地特色的诗歌意象,对凝结其中的文化美学涵义作了阐释;倪培翔从时代精神、民族心理、创作审美标准、美学风格等因素入手,勾勒出边塞诗元气浑然的“盛唐气象”、独异的风骨美、阳刚之气的悲壮美、崇高美等美学特征。佘正松、张敬邻也分析了盛唐边塞诗“雄壮浑厚”的“崇高”美特征。韩玉珠专就西部风情美作了研究。刘真伦则从文艺社会学入手,汲取丹纳艺术理论的积极成分,分析了构成边塞诗的地理、社会、时代三种元素,关注了“边塞”这一地理特征在文化地理学上的意义。开辟了研究新视野,意义颇大,可待后人继续耕耘。

总览边塞诗研究七十余年的历史,成果颇多,而教训亦夥。这种教训表现在对古为今用、政治与文学研究关系的理解以及批评方法的选择运用等诸多方面。1)如何正确处理古今关系、正确理解古为今用,是边塞诗研究史上始终很突出的问题。古代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是为今日所用,这并没有错。但以某种现实功利为目的,狭隘地将古代文化遗产的价值理解为服务于特定时期政治需要,则势必

15

肢解、贬低前代文化的价值功能,导致随心所欲地加以阐释而陷入伪科学的泥沼。政治意识影响古典文学研究自是不可避免,但以实现政治任务为出发点的研究,从来都是将政治阴翳带给历史,以至扭曲历史。借古鉴今最基本的前提是尊重历史;边塞诗研究中曾长期出现以现实政策图解、框范一千年前唐代社会的偏颇,正是由于古今关系处理失当,古为今用把握欠妥所导致。2)文学与史学研究,诗歌与史事间的关系,也是边塞诗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传统批评中“证之本事”的方法自有其合理性,但将诗歌视为史事的图解、以边战性质判定边塞诗价值则显然偏颇,暴露出对文学理解的诸多盲点。艺术与史事虽钩连却有殊别,故不可简单以后者而勘定前者。这二者之间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在深化研究时切实予以解决。3)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自有其先进性和科学性。但长时期中我们看到的是庸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以阶级论定一切,以政治标准裁决文艺所有价值,遗弃美学标准,漠视文艺特性。这在边塞诗研究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可喜的是,边塞诗研究在经历长期彷徨之后,现已走上正轨。美学批评渐成主流,各种批评方法相继进入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的更新清晰可见。对以前未能良好运用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的反省,已促使研究者力图正确完美地使用。同时我们也看到,边塞诗研究领域尚有很大潜存蕴义需要挖掘,边塞诗繁荣原因、诗歌意象以及中晚唐边塞诗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边塞诗人诗作的整理、出版,相关资料的钩沉考索汇编等,都需要深入下去。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点,都为后来者留下了开掘的巨大潜能。

参考文献:

[1]《论盛唐边塞诗及其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唐代文学论丛》第四辑。 [2]诸文均见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唐代社会文化心理与唐代边塞诗》《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 [4]曹立波:《盛唐文人的从军热与诗歌意象之开拓》,《北方论丛》1991年第3期 [5]倪培翔:《略说盛唐边塞诗美学特征》,《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 [6]佘正松:《具备万物,横绝太空——略论盛唐边塞诗的雄浑美》,《四川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 [7]张敬邻:《论“边塞诗”的崇高美》,《淮北煤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 [8]韩玉珠:《琵琶起舞换新声:评唐代边塞诗中的西部风情美》,《西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9]《论边塞诗的本质属性》,《江海学刊》1992年第4期。

16

第7篇: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欣赏教案教案完成版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案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欣赏

万州三中——隆凤华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艺术成就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二、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运用正确的欣赏方法游览中国古典园林,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建筑和园林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由于条件限制,教学时采用观看视频克服这一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2、如何让学生体会造园艺术中所反映的古人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时过境迁,如今我们的生存环境与古人的生存环境相差太多,又该如何去体会这其中的滋味呢?在教学时应想方想法通过多条渠道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有设身处地的体会。

教学课时:1课时 。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播放影片、比较、讨论、反思、 对比等。 教具预备:影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视频引入

问 : 什么地方?

答:。。。。。。

颐和园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园林,去欣赏它们的惊世之美。

颐和园内的昆明湖以西湖为蓝本,占地十分广阔。整个颐和园相当于一百个万三中这么大,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保存最好的皇家园林,是皇帝办公的一处园林,相当于二百个万三中,其中建筑十分严整,富丽堂皇,色彩浓丽。

(小结) 出示皇家园林的特点: 宏大 严整 堂皇 浓丽 中国古典园林发于西周,明清为巅峰,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除了皇家园林之外,园林还有哪些类型?那么。。。 答: 私家

分类总结(出示幻灯片) 私家园林

寺庙园林 城郊景观

2、刚才我们欣赏了皇家园林,而最能代表私家园林是哪里?------ 苏州园林

有人把苏州园林称为万园之母,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苏州园林式各地园林的标本,如果欣赏中国的园林,任何人都不应错过它。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苏州园林之美。在欣赏的时候,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看。(出现ppt) 有什么样的特点?

由哪些景观构成?

(要素)

播放视频(苏州园林)

解说: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 全园以水为中心,占园区一半以上,其中莲花摇曳,绿树成荫,怪石嶙峋,亭台楼阁,使人如在画中。 留园与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四大名园。网师,是渔夫,渔人的意思,因为园林主人多为士大夫阶层,许多人都向往归隐的生活。环秀山庄与狮子林假山著名,多而不乱,变化繁复,美轮美奂,取自自然却高于自然,使人感到虽在城市,如在山野之中的乐趣。

⑴、提问

苏州园林的特点: 对照皇家园林的特点来看 宏大 严整 堂皇 浓丽 小巧 自由 精致 淡雅

⑵、提问 由哪些景观构成(元素) 答: 山石, 水, 建筑, 植物

⑶、如何运用?举个例子,同学们去逛新世纪,排除钱的问题,让你来打扮自己,挑选衣物,你选择的时候,时候要看衣服的布料,样式,花纹,再看时候合身,在一起时候协调?那我们在园林中运用这些元素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选材,再作组合,最后景观就是如诗如画的美景。 A.首先说山石

华夏民族史一个热爱山石的国度,山石使我们更加贴近自然,使人身心愉悦,苏州园林中的山石主要是太湖石,其造型千姿百态,玲珑剔透,深得人们喜爱,太湖石可以单独成景,如留园的冠园峰,此为太湖石中的罕见的大石,其高6.5米,相当于两层楼这么高,被称为古典园林中三大奇石之一。太湖石更多的是被叠作池岸或假山,池岸使边线不规则,富有变化,而堆叠的假山,有着很好的分割、屏障的作用,还可以扩展空间。分割、屏障使园林景观增加了近景远景的层次,而叠山的手法使园林在立面空间上增加了层次,(分析图片)环秀山庄的假山:由太湖石构成,形态优美,玲珑剔透,横向切分空间,阻隔视线,使景色更加幽深,纵向上增加了层次,既有洞天又抬高了亭子,便于登高而望远,既是美景又可赏景

B.古典园林的蓝本其实是山水画,无水的园林几乎是不存在的,水是园林的灵魂。水可静可动,与周围的山石建筑植物相映成趣,平添无限风光。

水最主要的运用:瀑布,水池

水池中的建筑 掩 隔 破,使水面景观得以丰富。 分析:小飞虹廊桥

C.植物

石,水,植物都属于自然景观,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在苏州园林中,以植物命名的景观有很多。如:芙蓉水榭,植物在园林中不可少,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呢?(提问)

出现图片 沧浪图 拙政园

分析作答 成片 亦可单株、几株 几棵成景

作用:组合成景,自然悦目。

D.问:如果一个地方,有山有水,有树,是否就是园林? 答:。。。。

问:还应该有什么? 答:建筑

园林的概念:有山,水,植物这样的自然景观,加上建筑与之融合,经过人们的艺术加工提炼形成的美的环境叫做园林。

建筑物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息,游览的场所。园林中的建筑造型别致,既可用于居住,行走,也可用作景观点缀,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下面我们有请红队蓝队为大家讲解。

总结:刚刚两队同学为大家进行了精彩的讲解,请给他们热烈鼓掌。 这些建筑形式多样,造型别致,功能齐全。既可赏景,也可作为景色欣赏。在这些建筑上还有一些特殊的装饰物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匾额对联。

出示“长留天地间”---留园的来历,书条石“荷风四面亭”是否得意,诗意与美景相得益彰,使人如在画中,神游古今,更有一种悠闲超然物外的意趣。

3、刚才我们一起了解构成古典园林的要素,有哪些? (复习)以及他们的构成方法。

a现古典园林的艺术美感,现在我有请同学讨论一下,这一幅画面由哪些画面构成,主要景观石什么,美在哪里,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苏飞苑”是一处以假山,小瀑布与亭子组合的水景,植物为点缀,其中怪石嶙峋,玲珑剔透,叠积为山,流水为瀑,山上小亭如鸟展翼,水流潺潺,山石叠嶂,使人如在山水间,心旷神怡,虽由人造,宛自天开。建筑物与自然之景物完美结合,这也体现了园主人追求自然,追求山野之趣的情怀。

b请同学们欣赏这幅画面,根据我们所学,写一段。 评论的文字

有哪些要素,如何构成? 美在哪儿(特点是什么?) 有什么样的意境或者思想情感?

总结——诗情画意正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4、介绍苏州四大名园

三、拓展

介绍本地园林《静园》

四、结束语

现代园林不仅包含我们刚刚所讲的古典园林,也有公共园林——公园,以及城市绿化。同学们现在是城市的居住者,不久的将来就是城市的改造者或是建设者,也许今天所学的知识会对同学们有一些参考的价值!

上一篇:五一劳动节活动反思下一篇:如何面对学习挫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