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2022-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谈高考命题作文的写作指导

摘 要:由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考查题目可以看出,命题作文的占比逐渐增大,并且对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需要结合高考的要求,对命题作文进行更多的探讨,从审题立意的新颖性和健康性方面进行教学研究,以期发现命题作文更优良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新颖性

引 言

在命题作文中,审题立意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考查部分。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命题作文的要求不断细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提高。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写作的内容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契合题意,保证写作内容紧紧围绕题目展开,不跑题;二是立意新颖,保证在正确审查题目的前提下,选择最优良的写作意图,完成佳作。

一、审题立意需要贴近生活

高考作文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叙述能力、文笔描绘能力,也格外注重学生发掘现实的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绝不能脱离生活。长期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脱离生活实际的作品无法成为精品,甚至可能成为糟粕。为了更好地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学艺术氛围,从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入手会更加便利。高中生的写作能力仍在培养阶段,虽然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但在命题作文的框架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启发性的引导,带领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可以创作的素材,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最终形成自己的作品[1]。教师可以先根据相关的教育理念,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将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实践中寻找教学案例,为学生指引写作思路。

2005 年天津高考命题作文题目为“留给明天”,首先,学生要对作文题目进行仔细审查,发现关键点。本命题作文题目比较简单,可以分为“留给”和“明天”两部分,“留给”即现在的事物留到明天,“明天”是指未来,因此整个题目可以理解为将现在的事物遗留到未来。该题目限定了文章主体内容的大部分,唯独缺少内容主题,因此,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确定文章的内容主题。例如,学生可以从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发现父母深沉的爱,将父爱或者母爱作为文章的内容主体,确定“将爱留给明天”的文章主体内容;学生还可以从自己的烦心事中找到灵感,将“不开心”留给明天,意为随着时间流逝不开心会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表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二、审题立意需要歌颂光明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好知识素养、较高道德素质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人民的生活提供知识支持,坚决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作文既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展现,也是其内心思想的表达,学生积极歌颂光明,向社会传达正能量,可以营造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 [2]。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领导,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积极事物,内心充满阳光,情绪饱满有力,不能被一些负面、阴暗的事物所影响,而产生负面情绪。在高考语文命题作文中,很多题目有较大的想象空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的方面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惯性 [3]。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很多地区的高中语文考试命题作文大量运用想象的因素。例如,《愿景》《我的未来》《未来的世界》等题目均积极引导学生展开畅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类题目设定的初衷是美好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部分学生没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未来的畅想中,甚至将自己想象成为“侠盗”等不切实际或者存在道德与法律争议的人物形象,这完全违背了命题作文的设定初衷。学生应当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进行合理、科学的想象,并且积极对美好的未来展开想象。在逐渐物质化的时代,部分学生受到金钱主义的影响较大,过于重视金钱的影响力,没有坚持自身的良好素养,在对未来的畅想中信奉金钱至上主义,透露出利我主义苗头,对此,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引导学生在坚持歌颂光明美好的前提下合理展开想象。

三、审题立意需要注重新颖性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中,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经常采用仿写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仿写训练。一味地进行模仿虽然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了解命题作文的写作方法,形成自己的写作模板,但也会逐渐磨灭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立意的能力,在命题创作中,发掘更加新颖的主体内容 [4]。教师可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更广泛的想象。

例如,针对“北京的色彩”这个作文题目,学生通常会选取北京市的经典建筑物、特色小吃等进行介绍,但是这种写作方式只能将色彩引申到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物品,而没有真正体现文章的内涵,从文章深度角度来说,没有实现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常识,发掘更多的生活物品,并对这些事物进行深层发掘,发现事物背后的意义。北京的色彩可以是红色的,红色代表的是城墙,城墙背后是厚积薄发的五千年中华历史,是现代社会的文化依托、底蕴所在。

四、審题立意需要注重内涵

现代教育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命题作文的设定内涵,不能只对命题进行表面的审查,要深入挖掘命题的深意,从而结合现实生活,运用优美的文字描绘生活[5]。学生的写作能力尚存在欠缺,无法将文章的内涵予以充分表现,在高中语文作文的字数

限制下,他们的描绘通常停于表面,导致写出的文章缺乏内涵。作文的内涵可以通过多个方面体现,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采取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使作文富有内涵的写作方法。

“以小见大、画龙点睛”是最常见的使文章具有内涵的写作方法,学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以描绘小的事物或事件为切入点,进而挖掘事物或事件背后的深意[6]。例如,“北京的色彩”这个命题作文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描绘北京的色彩,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色彩”二字引申到北京的事物或者事件,然后通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描绘出更深层的意义。“画龙点睛”是指学生可以在写作中暂时放弃对内涵的描写,而是在文章的末尾进行转折,将文章的内容进行升华,进而实现提升文章内涵的目的。

结 语

高中语文的命题作文写作具有较大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格外重视对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既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也要让他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作文的质量。命题作文写作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重视程度,也要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积极改良教学方法,为新时代的语文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苟伟.论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J].科技资讯,2020,18(28):137-139.

[2]莫燕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作文考情分析与提升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0(08):94-95.

[3]黄燕亚.“问”出精品文章:例谈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策略[J].华夏教师,2020(16):49-50.

[4]张海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思辨能力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256.

[5]杨振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21(20):131-132.

[6]王薇.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探究[J]. 考试周刊,2021(30):21-22.

作者简介:王艳红(1972.10-),女,内蒙古赤峰人,本科学历,敖汉旗新惠中学课程与教研中心副主任,高级教师,曾获内蒙古自治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赤峰市“骨干教师”、敖汉旗“优秀教师”“文化名师”等称号,主持参与多个国家级课题研究。

作者:王艳红

第2篇:“沉潜”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中药,要经过多道炮制工序才可以入口;老汤,亦要经过长时间的熬制才可以余味悠长;写文章亦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炮制,是为了降低中药的毒性,为了增强或改变药物的性能;熬制,是为了让每一种食材的滋味一点点渗入汤水,相融相谐;删改,为了精益求精,让文章珠圆玉润。做好这些事,需要人静下心来,不急不躁,这就是沉潜。其实,做人做事都需要沉潜。

阅读上面材料,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整个材料由四句话构成,也正是材料的四个层次。第一层直接陈述,围绕“中药、老汤、写文章”来谈,简明扼要,陈述事实;第二层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来具体阐述,经过了“炮制、熬制、删改”环节,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第三层逐层推进,亮出“沉潜”话题——“人静下心来,不急不躁,这就是沉潜”。第四层是总结语,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都需要沉潜。这则材料有理有据,层次清晰,充满思辨的色彩。

立意时,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向。

1.适时沉潜会让人生更精彩。行文时,可以重点突出“做人做事都需要沉潜”这一观点:适时沉潜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前方的路,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2.沉潜要注意方式方法。沉潜不是让我们什么事情都不去做,沉潜的方式很多,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断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素材及化用

素材一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化用例段:没有重复中量的积累,就不会有颠覆后质的改变。“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若没有日复一日地孜孜以求,就不会取得成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沉潜的过程是寂寞的,要“用心一也”。当然,若没有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与众不同的理念,没有沉潜的毅力,那么有些重复也只是“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罢了。

素材二

20世纪40年代,广州市老城区的龙津路上,中医馆云集,巷陌里飘着药香,少小的禤国维在此生活,自幼便浸泡在厚重的传统文化和浓郁的中医药氛围之中。他热衷于观察中医大夫搭脉问诊,也喜欢琢磨他们如何抓药开方。眼见着众多身受疾病之苦的病人在大夫们的调治下恢复健康,目睹了患有高热、昏厥、鼓胀等重症的病人,经由名医救治而妙手回春。渐渐地,一味味中药材于他变得熟悉起来,学中医,做中医,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念头,更是深深扎根于少年禤国维的心中,经过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化用例段:“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其实,做人做事的确需要沉潜。“仗起死回生志能,有拯人膏肓之力”,在不断地自我鞭策下,一代名医禤国维“悬壶济世”的理想靠着一本本厚重的医学书的助力“破土而出”。我们试想,如果禤国维不注重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多学习,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提高自己的医术和技能,在遇到新问题时不注意多思考,并且虚心向他人请教,就不会有今天的国医大师禤国维。

素材三

1991年的7月,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的麦家马上要毕业了,大部分同学都开始为毕业离校奔走忙碌,他却决定坐下来,准备写个“大东西”,即《解密》。麦家创作《解密》,时间跨度11年,被退稿17次,共写了121万字,最终发表了21万字。2002年,《解密》终于出版。《解密》先后入围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

化用例段:1991年,麦家开始着手创作《解密》,却没想到,一写就是11年。他说:十余年已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段光阴,一部人生。它前前后后被退稿17次,最终出版时,初稿的一百多万字硬是删减到21万字。对于麦家来说,每次退稿都是一次打击,也是一次磨砺。这本书的创作跨越11年光阴,其间麦家经历了职业变换,居住地从北京到西藏,辗转数地,结婚生子,病痛折磨。《解密》坎坷问世,麦家的十余年人生轨迹也烙印其中,他写的是密码,解的是人生。

佳作展示

为人铭记 传诵于世

余岳丹

任凭时光悠悠,却见春风吹拂盛世几千载;任凭朔风卷尘,唯见灯塔灿烂胜星辉。何也?只因心之所向,必将心静而往。

所谓心静,如喧闹乱世里的坚定报国心,如太平盛世里的漫漫求学路。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心静的起点。钱钟书先生是中国众多作家中,我最欣赏的人。他向来潜心学习,淡泊名利,为学如是,做人亦如是。在那个多事之秋,乱世之国,他潜心向学,在上海的一个拥挤房间里,虽环境脏乱不堪,然因自身忧国忧民之心,他以国仇为笔,家恨为墨,书写了《围城》《谈艺录》两部著作。有人在读了《围城》后很想了解他,他却认为:“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并未趋炎附势,也未因受不了迫害而选择以死明志,他安之若素,坦然处之。《管锥编》出版后,他声名鹊起,却始终坚信“声名一高,诽谤必随”。或许,他有着常人不可及的坚毅,但他更多的是拥有一颗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心。“提灯映山河,灯火曾映泰山”,中国悠久的文化里,谁都曾拥有满腔豪情,谁都曾想为国挣一份荣光,但人生本就需经历生活的种种磨砺,方可筑成大器。“自先沉稳,而后爱人”,不仅是一份忠告,更是芸芸众生都应坚守的初心。

不断完善,几经磨砺,这是心静的修炼。当我看到世界上第一列火车与马车赛跑的视频,火车竟远落后于马车,再想到现在的火车时速已超过300公里,我不由感叹于时代进步之快。火车并非一创造出来便时速过百里,它也是经过一次次改造与创新,才有了现在的日行千里。《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启示我们年轻人要不惧挑战,不断学习和创新,要经得住打压,要不辱使命,创造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精彩。

为人铭记,传诵于世,这是心静的终点。我钦佩钱钟书先生的一腔豁达孤勇,风雨再大,他吟啸且徐行,谪地再远,他心安念归途。望其一生,他一直乐观豁达,兼济天下。江湖从此去,一蓑烟雨任平生。哪怕竹杖芒鞋轻胜马,他也坚信此生过后,也无风雨也无晴。别怕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历史长河流淌几千载,厚积薄发的人终可成为英雄。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沉潜之道,贵在能静心。一步步迈向自己的梦想,静心装点,总有一天会得到自己的荣光。

【点评】

作者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写作时另辟蹊径,不落窠臼——沉潜需要心静。作者在文中详细分析了心静的“起点、修炼与终点”,对应的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断完善,几经磨砺;为人铭记,传诵于世”。 “一步步迈向自己的梦想,静心装点,总有一天会得到自己的荣光”,这是作者向广大高中生发出的呼告!

作者:张志先

第3篇: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议论文写作指导

内容摘要: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中作文分值占比最大,而作文指导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笔者从近年高考作文题出发,探究其中的内在规律,总结出新材料作文中存在的话题作文背景,以及试题中蕴藏的核心概念意识、具体语境意识、发散辩证思维等值得关注的命题指向。从作文命题的特点出发,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提出建议策略。

关键词:江苏高考 语文作文 命题特点 教学策略

江苏作为教育大省,一向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备受瞩目,尤其是高考命题的独特性常常会引发教育界的讨论,但不可否认,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特别是作文命题对本省的语文教学有着深刻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2004年始,江苏高考进行独立命题距今已经过去14个年头,高考作文试题也已然形成了稳中求变、开放创新[1]的稳健风格。因此探究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是可能的,从命题发展脉络把握命题导向,进而积极指导学生写作,让高考作文发挥其“指挥棒”的正效作用[2],并努力构建它与高中作文教学间的良性关系,也是十分具有意义的。

一.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命题发展

近六年来,江苏高考作文均采取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所谓新材料作文,有老师将之归纳为三个新:“立意角度新、材料处理新、文体要求新”[3],即给定一段材料文中给出关键词语、从多个立意角度出发、不限文体进行写作。这样的新材料作文看似带了一个“新”字,就其形式而言依旧离不了“材料作文”的背景,因为一旦脱离了材料就又回到了“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形式去了。但就其内容又离不开话题作文的背景,自13年以来几乎每一次的作文试题中都有明显的关键词、核心概念,出题者本身并不是想让考生漫无边际地“跑马”,他们总希望找到一个内在的圈子将新材料作文给约束住,给出的材料看似是开放的,但实际上还是封闭的。以下将一一简述13年到18年来作文的具体形式和内容。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以“蝴蝶与探险者”的故事开创了本省新材料作文的新纪元,此后五年,无一例外均采取这样的命题形式。当年的命题无疑是产生了巨大争议的,无论是命题者自身对于材料的改动,还是原作常识性的错误,均引发了相当程度的讨论。但是抛开这些问题,回到命题本身,应该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命题形式与内容上的指向性。

第一,發散意识,这段材料是一则故事类的材料,故事中有多个要素,很明显命题者设置了多个角度,而并非旧材料作文仅有一个最佳立意。第二,全局意识,新材料作文固然有很多的立意角度,然立意必定有高下之分,那么立意必须要站在全局角度。第三,语境意识,新材料作文必然不是信马由缰,一定要在材料语境之中的思考,绝不是随意在文中挑选关键词就能够进行无限拓展的。

13年的作文只是新材料作文的开端,其后几年的作文命题就显得更加成熟老道。

以下将14到18年的作文进行综合对比阐述。

五者均属于“名言”性质的材料,有明显的关键词与核心概念的导向:“青春、朽与不朽”,“智慧”,“说话、创新、个性”,“车”,“语言”。这样的命题带有我省一贯的话题作文的特色,看似是一段材料,其中内容又是有核心的,思维是需要发散与拓展的,但是又必须是围绕着中心词核心概念进行发散与拓展的,这对于学生的语境意识就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还有一点共通性就在于,考题呈现辩证特点,在名言类的材料之中,处处显现着辩证思维的痕迹,希望考生对核心概念进行演绎时要有辩证的逻辑思考,有界定有辩证地发散,而不是无章法无逻辑地自说自话,这是高考作文的内在指向要求。

当然三者也有各自的倾向,“青春朽与不朽”的辩证意味浓,生活色彩浓,更加倾向于从个人的情致,志向,人生态度角度思考,十分贴近高中生,显得格外亲切。“智慧”更侧重于界定,发散,对于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是必须做的功课,以及围绕这样的核心概念的具体展开,忌讳以空对空。16年的题目,虽然给出了关键词但是由于题目本身有多个概念,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述,也不能脱离材料任取关键词进行论述。

17年有关于车的命题,其话题色彩更加明显,与前几年的辩证风不同,本则题目又转回到引语加话题的形式,尽管作者没有明确给出话题,但是隐含在其中最关键的话题就是“车”。一切的阐述都离不开这个“车”,真情,观念,哲思都是寄寓在“车”上,这种命题形式给套作、模式作文等等速成作文极大的打击。借鉴了美学角度的“移情”,也接近中国古代的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写作形式,更考验学生从一粒沙中看出乾坤气象的思维,这样的思维在今后的作文中显得尤为重要。

18年关于“语言”的试题,更类似于15年的“智慧”,概念十分宽泛,需要有界定,又要找到一个小的入口切入发散,且试题更显人文气息。

二.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特点

以上简要梳理了江苏高考近年来作文试题的发展脉络,在脉络的梳理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共通的特点并试图探究出一些普适性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或将成为指导中学生作文写作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1.新材料作文形式与话题作文背景

江苏近年来的作文,均采取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但不意味着话题作文就失去了指导意义,恰恰相反,话题作文对新材料作文的影响是巨大的。脱离了语境,脱离了背景的阐述的作文都有游离主题的危险,因此话题意识应该得到重视。更有教师提出“新材料话题作文”[4的概念,将这种作文形式界定在新材料与话题作文之间。不管怎样界定,话题意识将在未来的高考作文试题中一直延续下去。

2.立意多元化与语境核心概念确立

立意多元化是新材料作文的显著特征,但是多元不意味着包罗万象,乃至于信马由缰。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多数都有着核心概念的出现,这实际上就指引着学生的行文思路,既要发散但绝不能脱离材料中语境自由发挥。作文的立意有多个侧面,但绝不能断章取义,即使是从材料的某一侧面出发,也要兼顾到整个语境的具体内容,谈“青春”还是要回到“朽与不朽”的讨论,谈“经验”、“能力”、“境界”也必须建立在“智慧”这一核心概念上,谈“文化、文明”也离不开语言的载体,而不是漫无边际地从材料中任取一个词进行无限放大。立意的多元化应该是建立在对于语境核心概念的准确把握上,这与新材料作文中蕴含的话题意识是一致的。

3.以小见大的发散思考与辩证思维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都比较接地气,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词语“青春”、“智慧”、“个性、创新”、“车”、“语言”,核心概念的常见化是本省作文对于考生的最大善意,让考生有话可写,有理可论,有情可抒,也进一步打击套作、仿作等不明智的应试举动。当然这也需要考生了解生活,进行广泛而有深度的阅读,从小处着手去阐述人生大智慧,这是以小见大的思维,也是高考作文对于中学教学的有力引导。

尽管近年来的材料趋于生活化,但是绝不意味着试题的简易化,扁平化,相反更考验学生的发散、辩证的思维,行文时对于材料的内在逻辑既要有整体的把握,对核心概念有较为深入的阐述,又能够进一步拓展进行联想与发散,绝不是简单贴标签就能处理的。这对于考生的思维水平有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思维能力也是中学应试训练中所缺乏的。

三.新环境下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策略

笔者在上文中简要分析了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发展脉络,以及江苏高考作文共性上的一些特点,并将以此作为高中写作指导的理论支撑。据高考评卷结果显示,江苏高考全省近7成考生写的都是议论文,且优秀作文多数也都是议论文[5]。平时作文训练时,学生也倾向于选择议论文的样式,因此议论文写作指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文的应对策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从课外学生自我阅读、整理材料,到老师课上的讲评、训练,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以下着重分析教师的指导教学。

1.激发学生兴趣写作

北大钱理群教授明确指出:“愿意写与有内容可写,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础,我们要抓好作文教学,就应该溯本求源,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并在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怎样写的问题。”[6]作文指导一直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老大难,唯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方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让学生爱上写作,最终在考場中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2.推动构建核心意识

高考作文有核心概念,作文素材准备时也可以有核心素材意识,当然这不是教学生去套作,这种核心素材意识是将一则素材进行多角度演绎,以不变应万变的写作意识。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核心素材作文,作文依靠某一核心概念生发出去的,核心素材同样也需要有多重内涵。例如启发学生从绘画、音乐、京剧、昆曲等高雅题材中寻找出丰富的内涵,教师放手让学生阅读积累,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构建,共同探究素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意识,并实际运用到平时的片段写作以及考场作文中,形成良性循环。

除了核心素材之外,作文教学指导也需要有核心话题倾向,高考作文说到底还是考的“人”的作文,一定会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有关“人”话题,从这些大的话题入手去寻找材料,运用材料时又从小处着手,深入到大的话题中去,这是培养逆向思维的好方法。

3.课堂具体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是有指向性的教学过程,应该分模块进行。首先是审题立意指导,所谓审题定生死,立意决高下,考场中一旦审题出现偏差就是前功尽弃。审题的训练,看重的就是核心概念的概括与阐述,教师绝不可用似是而非的观念去指导学生审题,对待审题必须做到一针见血。其次,结构与语言指导,这应该也是专题训练的内容,作文结构的多样化与语言的丰富性,这也是值得去讨论的。教师一定要注意,切不可盲目教学生追求语言形式之美,最终导致学生将作文写成散文不像散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的“杂文”,毕竟一切结构技巧都是为作文的中心服务,游离了中心再多的技巧也是浪费。

4.加强课外阅读拓展

将课外阅读与考场作文结合,一向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应该贯彻好整本书阅读计划,与学生一同品读经典,这是培养学生多元思维与辩证思维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而言也是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契机。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江苏高考作文绝对不是洪水猛兽,它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囿于水平或许未能做出更深层的探究,但是归纳出的江苏高考作文思路是明确的。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都是以新材料为形式、话题为内容的“新材料话题作文”,且注重核心概念界定,注重材料语境,贴近生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发散、辩证思维。今后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更应该注意把握高考作文发展的内在指向,这样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忠.稳中求变 开放创新——江苏高考自主命题十一年作文回眸与展望[J].语文知识,2015,(7):94-96.

[2]冯建玲.江苏高考背景下的高三作文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朱亚芳.新材料作文的“前世今生”[J].语文知识,2014,(2):61-62.

[4]董健.新材料作文的话题化及审题技巧[J].语文建设,2017,(1):41-43.

[5]黄莉萍.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

[6]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作者:冯锴奇

第4篇:高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试题有四个关键的词句巧妙地嵌在试题中——“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中的“文化生活”,“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中的“你”“成长”和“影响”。综观这几个关键词句,不难发现试题要求以当今“文化生活”对考生的“影响”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审视和辨析”文化现象的基础上畅所欲言。

要领二,明确要求很重要。

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一般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角度”须从材料来,要求首先审读、分析材料,寻找角度。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自主”不等于“自由”,立意必须依据材料的中心;标题从角度来,要求选准角度,由角度找标题,然后拟出题目。

“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一是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二是限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确定为套作或抄袭的作文,得分最多在四类10分一下,甚至0分。

“800字以上”,是篇幅的基本要求,一般情况是每少50字扣1分。通常有了写作激情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800字容易做到。

要领三,记叙议论选所长。

材料作文写作对文体的要求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我们就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作。2007年全国卷II作文满分卷就既有记叙文(如《摆渡手》),也有议论文(如《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2009年上海作文满分卷也是既有记叙文(如《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也有议论文(如《独一无二》)。

要领四,恰当地应和材料。

试题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写议论文,忌开头不引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抛开材料。如果整篇文章不应和所给材料(既不明引,也不暗合),你的作文与试题就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用好材料,如果是议论文,除开头引述材料外,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

第5篇: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材料作文秘籍

一、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情倾向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因此,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如以下材料:周国平曾经这样说过: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做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追逐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胆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

材料虽然提出了对待命运的三种态度,但抓住材料中的“狂妄”“谦卑”两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命题者意在让你否定“做主人”和“做奴隶”的做法,而赞同“做命运朋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想生发就会得出以下理解:“做命运的奴隶”,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在失败、厄运面前一蹶不振,当然为人们所舍弃。而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像司马迁那样“肠一日而九回”“忽忽而不知所往”,固然精神可嘉,但毕竟生活得太过沉重。而把命运当作朋友,坦然乐观的面对命运所给予的一切,往往会生活得既积极又满足。就像坚定乐观的霍金,面对不幸命运,带着感恩的心态坦然地接受一切,积极乐观的完善自己的人生。

二、把握材料寓义

当前中考材料作文要求从材料中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提取出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作。因此,审题立意成为写作的首要问题。而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很多考生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中心。往往脱离材料另起炉灶,造成“跑题”。

请看下面的作文题:

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紧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滴水不成流/只有千点万点长聚首。才有那万顷碧波。//亲爱的同学,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

要求:①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作;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一则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你要注意最符合命题意图、最能体现材料指向的意义。上例所给材料是一首诗,理解诗的主旨才能确立写作的主题。这首诗的主旨体现在最后两句:“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根据材料中的这个关键句,可以提取出“生活需要合作”、“和谐相处才有美好生活”、“团结就是胜利”、“集体就是力量”等写作话题。

三、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寓义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如以下材料: 一群刺猬冬眠,天气寒冷,他们相互之间挨得很紧,结果相互之间刺伤了对方;他们相互之间离得远了,就感觉不到温暖。最后他们选择了一个不远不近的恰当距离,相互之间既不刺伤对方,又能互相得到温暖。

这则材料主要意思是刺猬之间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但仅仅看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找到所对应的现实生活:父母与子女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朋友之间也需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个人与金钱、权势之间也应当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这样与现实生活一比较、对应,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依据和基础。

四、选择恰当角度

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下面一则材料:

犹太人经常鼓励自己,“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卖出豆子,你可以加入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那干脆让它长大,用来当豆苗卖;而豆苗卖不出去,则可以移植到花盆里。当做盆景:如果盆景也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长大,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 请认真阅读以上材料,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则材料的意思是:当你遭遇挫折时,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及时调整心态、改变自己,机会迟早会眷顾你的。材料的中心是“豆子”。并不是“犹太人”。而有些考生则认为这则材料反映的是“犹太人做生意精明”,结果从这个角度人手。作文严重脱离材料主旨。因此,在把握材料题旨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角度进行写作,是这类材料作文写作成功的保证。

五、发散思维打开思路

对“材料”必须先展开“发散思维”,思维打开了,可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如下面一则材料:

五岁的晶晶在院子里玩耍,不小心摔了一跤。两天后,妈妈发现晶晶的左手举不起来了,原来女儿的锁骨受伤。妈妈又急又疼,可晶晶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妈妈我现在知道哪边是左边了!”晶晶太小,一直分不清左右,这下好了:痛的就是左边! 晶晶摔了一跤就分清了左右的经历,给了我们许多有有益的启示: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晶晶的故事是否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获得某些感悟和认识?请你拿起笔,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岁的晶晶摔疼了左手,却从此获得了分辨左右的本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宽广空间。考生既可沿着题目中的提示打开思路,选择立意,比如:立意一:痛苦中包含着收获。立意二:事物总是辩证的,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立意三: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立意四: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还可依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历等的情况,发挥自身的优势,拓展思路,比如:立意五:亲身体验的事,留下的印象最深,给自己的帮助也最大。立意六:有时不幸也是福。立意七:苦难往往带来甜果。

六、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七、读清要求,规范写作。

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的是“写作要求”。材料叙述后的要求需要细细研读,这样才会写出符合要求,主旨的好文章。

第6篇: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新材料作文是在原来的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这种命题形式既有以前材料作文的特点,也具有话题作文的特点。它不像材料作文那样主旨的单一性,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立意的随意性,可以说新材料作文融合了二者的优点,是现今作文考试命题中的一种考查能力较强的作文命题形式。

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材料多样性。新材料作文题目提供材料一般分为以下几类:寓言故事、漫画作品、名言警句、主题事件、诗歌作品,所选材料何谓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2、题旨多向性。材料所蕴含的道理多带有辩证色彩,蕴含着多个立意点,这些立意点都是可供学生选择的;

3、写作开放性。新材料作文依然秉承了话题作文的优势,可以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给了学生充分的写作空间;

4、立意限制性。因为新材料作文来源于材料作文,即是蕴含着多个立意点,但并不是可以随意立意,必须在材料的题旨指向中选择其一来完成立意,所以有一定的限制性。

新材料作文和以前的材料作文一样,审题立意是作文写作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能够把题意审清,把握好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写作也就成功了一半。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要针对作文引用的不同材料,给以不同的解读。寓言故事,解读寓意是关键;漫画作品,明晓讽喻是要害;名言警句,懂得哲理是首要;主题事件,解析事理是首选;诗歌作品,品味诗意是重点。

2、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要整体理解材料内涵,不可只将目光执著于局部,只有把材料的整体内涵了然于胸,才能够对题旨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可以保证不跑题。

3、多向性原则。所谓多向性原则是指要善于找到不同的立足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解读材料的内涵。材料题旨的多向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要从多角度去审视材料,去把握题旨。

4、遴选性原则。所谓遴选性原则是指面对材料的多方面的题旨,我们必须加以遴选,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擅长的文体等来选取我们便于写作的题旨作为我们作文的立意点。

通观近三年的新材料作文命题引用的素材来看,新材料作文题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寓言故事类,漫画作品类,诗歌鉴赏类,主题事件类。下面我们就不同类别简单分析其写作要点。

寓言故事类

这类新材料作文题目以寓言为素材,但寓言的寓意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像这样的题目有2008年的全国二卷、北京卷、福建卷、海南宁夏卷。下面以2008年全国二卷的作文题目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海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走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爬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带游客走了,原来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样的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是在全面把握寓言寓意的基础上,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立意,当然从两个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立意往往更为深刻。本题可以从海龟的角度看,它们派侦察兵出来了解情况,由于人为的干预,获得的是错误的信息,结果遭受损失;从好心人的角度看,他自认为是做了好事,帮助了小海龟,结果给海龟家族带来巨大的伤害;从老鹰的角度看,它被人赶走没有达到攫取食物的目的,但并没有放弃目标,而是伺机再度出击。如果从海龟和好心人,或者老鹰和好心人,乃至老鹰和海龟等角度辩证地审视问题立意将更有深意。

漫画作品类

这类作文题目是以漫画为题目素材的,有时只是一幅漫画,有时会有提示性文字。比如2008年江西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与右边的漫画,按要求作文。

2007年,洞庭湖大水导致20亿只田鼠大迁徙,所过之处农田一片狼籍。专家认为,田鼠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类热衷于吃野味,致使田鼠的天敌(蛇、猫头鹰、黄鼠狼等)数量急剧下降。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

要求:①必须按书信格式作文。②题目自拟。③所有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这个题目在去年全国一卷漫画作文题目《摔了一跤》的基础上又有创新,除了漫画外还加入了一些提示性文字,另外也有了文体限制。但仍保持了新材料作文的基本特征。对于漫画作文题目,在审题时,首先要认真观察漫画的构成要素以及漫画的细节。其次要明晓漫画要素间的关系。接着就是解读漫画的寓意,作为新材料作文的一类漫画的寓意往往不是单一的,可以像其他材料作文那样从不同的对象入手,从多角度去揣摩漫画的寓意。像本题可以从“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等等角度来立意。另外本题有文体要求,也有视角限制。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也要注意书信体的运用;并非以人的口吻来写,而是以动物的口吻间接来写。

诗歌鉴赏类

诗歌鉴赏类新材料作文题目是指以诗歌中的名句或一首诗歌为题目素材,让考试鉴赏诗歌名句,从中找出写作的立意点,进而按照要求写作。像2007年的北京卷作文题目和2008年的湖南卷作文题目。下面以2008年湖南卷作文题目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优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这是一个文质兼美作文题目,富有诗意,富于思辨。命题人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难度,给了一些提示,而且秉承了湖南卷的文体限制的传统。诗歌鉴赏类作文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进而去解读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哲理解读的完成,也就是审题立意的结束。具体的审题技巧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类似于漫画和寓言类作文从构成对象入手,分析意象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到诗句包含的哲理。本题除了命题者列举提示的三种感悟外,还可从诗歌意象中涉及的远与近、浓与淡、似有与似无等现象,感悟出其它的哲理,如“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美在距离”、“朦胧产生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等。

主题事件类。

主题事件类新材料作文是指命题人以一个主题事件多角度选择素材,可以是多角度的事件展示叙述,也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议论。比如2008年辽宁卷作文和2008年的全国一卷作文。全国一卷作文题目围绕5·12汶川大地震,选取了六个方面的材料。具体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求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待这样的作文题目,我们要既要关注每一素材的内涵,也要整体关注作文题目的整体价值指向,只有这样才可以准确地把握题旨,找到合适的立意点。

这个作文题目提供了六个方面材料:党和国家领导人指导;国内外的救援;各种人的无私奉献;生命的奇迹;媒体全程关注;举国默哀。总括语: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对以上材料归纳分析可以确定一个基本中心:面对灾难,所做出的积极反应,所体现出的人性的真善美思想。即“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可以包括受灾难者对事物的感悟感受。具体分析:材料1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爱、尊重。材料2尊重生命,以人为本,恪守职责,担当责任。材料3奉献精神,教师、国家工作人员恪守职责。材料4对生命的尊重、关爱、珍惜,被救者珍惜生命,顽强生命力。(救援以及带来的结果)材料5新闻24小时播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材料6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爱心传递。综上所述审题立意点可以确定在:材料叙述了汶川地震后举国上下、国际社会积极的态度以及行动,体现出了在灾难面前彰显出的人性的真善美的思想境界。立意点可以确立在以下方面:以人为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无私奉献,传递爱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凝聚力,生命坚韧顽强,责任与担当等等方面。

第7篇:高考语文 写作指导 新材料作文专题

掀起你的盖头来--新材料作文讲学稿(高三)

学习目标:

1、 了解审题的重要性。

2、 掌握一定的方法,准确的进行审题。

3、 通过训练,提高审题能力。

学习重点:

1、通过训练,提高审题能力。

2、掌握一定的方法,准确的进行审题。

学习难点:

掌握一定的方法,准确的进行审题。教学安排: 请同学们记住这两句话:水无常形器有形,文无定式思有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作文占60分,是高考六科中独一无二的影响上线的“高分题”。作文失误,影响高考全局,影响上线,录取。要把作文作为高考的“第七科”来对待。

一、作文命题形式

高考中作文的考查形式不外乎三种形式: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其中以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最大。但2005年高考上海卷、 福建卷、湖北卷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作文模式,2006年高考两套全国卷和湖北卷也是这种题型。2007年高考三套全国卷和北京卷也是这种题型。我们把它称为“新材料作文”(有人称作“后话题作文”“题意作文”)。这种作文模式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考生可发挥的空间更大,但审题难度更大。所以,应引起重视。

二、新材料作文概念

概念:所谓“新材料作文”,即作文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它是介于传统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我们且把它叫做新材料(或后话题)作文。

三、新材料作文、传统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联系和区别:

新材料作文,不限文体,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传统材料作文,保持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三自”(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新材料作文不同于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为了引出“话题”,作文围绕“话题”范围展开,材料可用可不用;

新材料作文则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也就是说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而不是话题。

作文题目中所提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对于新材料作文,正确审读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关键。那么,如何审题立意呢?

四、审题经常出现的错误:

1.脱离材料随意而为

2.朦胧感知似是而非

3.抓一鳞而弃全鱼

4.抓现象而弃本质

五、几种审题的方法:

1、细读——划出关键语句

用心 爱心 专心 1

(07年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题)

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地一声锁开了。铁棒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弄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了解他的心。”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钥匙、铁棒都具有象征意义。请你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压缩——概括材料大意

(06年高考全国卷甲卷)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联想——提炼中心论点

(06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星星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4、选择——确定立意角度

根据下则材料作文:

有一只蚂蚁爬墙,六次失败了,可是它还是延原路向上爬,一人说:“多可敬的小蚂蚁。”第二人说:“多么愚蠢的蚂蚁。”第三人说:“多么可悲的小蚂蚁。”你怎么认为?请你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然,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以上一些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最佳角度的问题。如果给的是一则材料,要学会同中求异;如果给的是多则材料,那就要做到异中求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欲“识庐山真面目”,定要深入“此山中”。

寒窗十二载,一考定终生;决胜三整天,一文定乾坤。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由于思想,我们却囊括了宇宙。——法•帕斯卡尔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8篇:高考作文指导:材料作文“欣赏自己与欣赏他人”写作导引

高考作文指导

材料作文“欣赏自己与欣赏他人”写作导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高考分数线公布后,一位名人在微博写下一封信,信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果你考进了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如果你考不进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事实上,世上的很多事都是这样,我们不仅需要学会欣赏他人,也需要学会欣赏自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

名人在微博写下的信中包含正确处理“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两方面关系的话题。“人与他人”“人与自我”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关注的四类重大命题(“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中的两类。2015年新课标卷Ⅰ“微博举报父亲”,北京卷“我与英雄生活一天”,重庆卷“请公交车司机等妈妈一分钟”等作文题属于“人与他人”这类命题;上海卷“坚硬与柔软”,湖北卷“喷涌的泉水”则和“人与自我”这一命题紧密相关。可以看出,人类认知类作文与高考热点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重视这类作文题。

1.认识自己,欣赏自己

从“人与自我”的关系说,当人生处于顺境或自身条件优于他人时,要学会放低姿态,人生得意时不可“忘形”,要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我们要始终保持谦逊低调的品格。当人生处于逆境或自身条件不如别人时,我们要学会自我肯定,自我认同,自我鼓励,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夺分素材】“我是拿破仑的孙子”

有一位叫亨利的美国青年,从小在孤儿院长大,他身材矮小,长相也不好,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一直很自卑,连普通工作都不敢去应聘。30岁生日的那一天,他站在河边徘徊,几乎没有活下去的勇气。这时,一位好友跑过来告诉他:“一份杂志里讲,拿破仑有一个私生子流落到美国,这个私生子有一个儿子,他的全部特点跟你一样——个子很矮,讲的也是一口带法国口音的英语。”亨利半信半疑,当他拿起那本杂志琢磨半天后,开始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仑的孙子。此后,亨利不再为贫穷、矮小、乡土口音等特征自卑,凭着“我是拿破仑的孙子”的信念积极面对生活。三年后,他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后经查证,亨利并非拿破仑的孙子。

【点拨】良性的自我鼓励或暗示,是一种含蓄的期待,是一种坚强的信念,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诱导。

【夺分素材】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遗憾——他的得力助手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弟子。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这事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了……”

【点拨】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欣赏自己。

【名言·链接】廖凡语录——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

在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廖凡凭借犯罪爱情片《白日焰火》成为柏林国际电影节首位华人影帝。下面辑录廖凡之语三则,看看他在人生低谷或不如意时如何欣赏自己:

①不是无奈,因为每次演出我都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小配角,每次演出我都觉得自己是男一号。我心里特别明白我只是缺少一个完全展现自己的机会。红不红我不能左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

——媒体说廖凡是“黄金配角”——出道近20年里常常担任配角,廖凡这样回复。

②我觉得没有人能够看轻你,除了你自己。

——廖凡获奖后接受采访,谈及自己两次人生的低谷时如是说。

③长得不算帅,说明我是实力派演员;演不了主角,说明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廖凡曾经这样自我调侃。

【解读】没有这么多年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没有对自己的不断鼓励与良性暗示,廖凡如何能等到自己的“春暖花开”?

2.欣赏他人,成就自我

从“人与他人”的关系说,学会欣赏他人,看到他人身上的长处与优点,特别是那些不如自己之人的长处与优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那些看起来不怎么样的人,身上也可能有闪光点。这一立意角度可以从正面论述——有的人懂得欣赏他人,并且谦逊地向他人学习;也可以从反面论述——有些人在获得成功之后往往变得不可一世,盲目自大,心胸渐狭窄,容不下别人,更遑论欣赏他人。

【夺分素材】两则相近的画坛轶事

18世纪的欧洲,画家们经常聚在一起饮酒,谈论哲学,并去每一个画家的家里欣赏画作。梵高在第一眼见到莫奈的《日出·印象》便惊呼:“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幅画!”

齐白石还未出名时,他的作品往往得不到重视。一次画展,他的画被遗弃在角落无人理会——大伙都簇拥在当时享誉盛名的徐悲鸿的画作前,赞叹不已。当徐悲鸿看见角落里齐白石的那幅《虾趣图》时,大加赞赏,并将它放在自己的画作旁,标出比自己画作还要高的价钱。从此,齐白石便在京城里出了名。

【点拨】欣赏他人,不仅能展现出欣赏者的人格魅力,使之赢得尊重,也可以汲取欣赏对象身上的长处,造就欣赏者的进步。

【夺分素材】狂妄自大的悲剧

项羽攻入函谷关后,拥有大军40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以为刘邦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鸿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恭卑的谢罪,其傲慢自大的思想最终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无独有偶,五虎上将关云长乃蜀国军队的骄傲。在荆州告急时,关云长本应高度警觉,却偏偏自大地放话:“吾自幼习武,何惧之!”好一个“何惧之”!他的骄傲自大,最终葬送了威名赫赫的五虎上将,也葬送了正在蓬勃发展的蜀汉王朝!

【点拨】欣赏自己是自信的力量之源,但当这种自我欣赏变成一种自大,蒙蔽了赏人、识人的双眼,以至丧失自知之明的时候,也许下一刻你就会被打倒。

佳作展示

欣赏自己 田升杰

墙角的花,你若看不起自己,谁还能给你一片天地? ——题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肯定不完美;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生命就多姿多彩。很多时候,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时,我们总是自怨自艾,自卑自弃。生命如此短暂,与其沉浸在缺憾之中,何不试着欣赏自己?

小眼睛、薄嘴唇的廖凡,没有偶像演员的优势,但他说:“长得不算帅,说明我是实力派演员。”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帝后,廖凡谈及自己常常担任配角的经历时说:“我觉得没有人能够看轻你,除了你自己。”对媒体称其是“黄金配角”,廖凡笑说:“每次演出我都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小配角,每次演出我都觉得自己是男一号。”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绝不是盲目地夸大自我,漠视他人,而是懂得肯定自我,善于发掘自身闪光点,让自己快乐起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为继续奋斗做准备。没有这么多年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没有对自己的不断鼓励与良性暗示,廖凡能“熬”成影帝?

周杰伦进入吴宗宪的音乐公司时,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助理。其间他写的歌都被吴宗宪搁置一旁,有的甚至被扔进纸篓。周杰伦没有泄气。后来,吴宗宪答应让歌手唱他的歌,但著名歌手都不愿意一展歌喉,因为他写的歌太稀奇古怪了。有一天,吴宗宪抛给周杰伦一个机会,10天写50首歌,然后挑选10首,自己唱,出专辑。周杰伦的第一张专辑问世,立即轰动歌坛。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你自然能笑对别人的轻视甚至嘲弄,就有勇气和力量在困难时挺得住,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如此,才能给命运带来转机。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头脑还能思维,我有我始终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霍金的话犹在耳畔。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就是在人生低谷或遭遇不幸时,甩掉阴霾之气,消除自卑,重拾自信。而自信,是一种内在的火种,是一种自我肯定。只有欣赏自己,拥有自信,才能消除消极态度的不良暗示,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激情。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如果你的生命遭遇不幸,这是被上帝咬得深一些,请你相信,这是上帝偏爱你的缘故。

即使再平凡再普通不过,你都要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理解目前的生活都是自己努力得到的结果,自己真实地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自己感到无怨无悔。在浩瀚的生命星系中,我们不能成为太阳、月亮,我们只是发光微弱的星星,但我们依然在夜空中放射光芒。

请学会欣赏自己!

【点评】这篇例文有三大亮点。一是论据材料引述丰富准确,剪裁合理,同时懂得分析说理,让论据材料“燃烧”。二是三个层次的论述大体按“善于肯定自我”“抵御他人轻视”“敢于面对不幸”展开,论述“欣赏自己”的作用和意义,基本呈递进关系。三是论述语言简洁却不失力度。题记仿用冰心的诗而成,不失雅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这是上帝偏爱你的缘故”等也显出几分理趣。

第9篇:2018版 高考第7大题 Ⅰ.提分攻略3 漫画型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提分攻略3 漫画型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对应学生用书第76页) 漫画是一种带有讽刺性、批评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漫画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第一步:弄清漫画要素。审题之初要弄清漫画有哪些构成要素,漫画中所涉及的所有的人、物,哪怕是一棵小草、一枚图章,都不要放过。要观察主要人物的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其心理特点等。

第二步:理清人物关系。弄清了漫画里都有哪些人、哪些物之后,我们还需要从整体着眼,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漫画中若人物众多,要注意理清关系,先给人物分类,再根据人物的类型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把握漫画寓意。漫画的寓意是立意的前提。把握寓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人物、事件的比喻意义、象征意义;二是从人物的关系中把握漫画寓意;三是根据漫画中人物的语言、解说性的文字或漫画的标题把握漫画寓意。漫画中的文字,往往是理解寓意的关键,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的作用。

第四步:多角度思考,与现实对接确定立意。漫画的寓意是考生确定立意的前提,要注意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探究,寻找漫画寓意与社会人生的对接点。漫画的本质就是想歌颂或讽刺揭露社会人生的真善美或假恶丑,因此留心生活,关注时代热点,注重积累,观察完漫画后想着与社会人生相对接,揭示社会现实寓意。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让座

1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名师析题】

第一步:弄清漫画要素。漫画共两部分内容,左边是一个厂家代表的人和一个商家代表的人在一拉一推一个消费者代表的人;右边是一把椅子,上面写着“3·15”。

第二步:理清人物关系。从人物的动作可以看出,厂家和商家是被消费方,中间的人是消费方。

第三步:思考寓意。通过“3·15”、漫画上方的文字和漫画题目“让座”,漫画寓意不言而喻。

第四步:与现实对接。F消费者权益如何真正得到落实,而不是搞一天的形式,是写作的中心。立意示例:

(1)厂家和商家的角度:保护消费者权益不能搞形式,不能为物质利益损害消费者权益、记住自己的社会责任,要诚信经营,真正把消费者当成“上帝”,让位让利于消费者。

(2)消费者的角度:不愿坐是因经常被骗,知道是搞形式;不敢坐是因维权的法律意识淡薄、成本高。要敢于维护自身权益,敢于坐属于自己的“宝座”。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角度:公检法等机关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打击无良奸商,制止做表面文章、搞形式等行为。

(4)综合以上角度:从不同方面讲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每天都是“3·15”。 [范例感悟]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夏明作品改动)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名师析题】

第一步:看懂漫画内容。漫画的第1部分是成绩优者受到奖励(亲吻),成绩差者受到惩罚(巴掌);第2部分是成绩优者因退步而受到惩罚(巴掌),成绩差者因进步而受到奖励(亲吻)。再交叉观察这两部分:100与61受到奖励(亲吻),98与55受到惩罚(巴掌);100与98,61与55的分数差距并不大,但前两者与后两者的待遇差距却很大。

第二步:联系社会生活。这幅漫画,运用纵横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家长对孩子的评判标准——唯以分数论英雄,功利心太重。

家长十分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学生学习成绩尽管起点很高,但有了退步,仍受到家长的惩罚;学生成绩尽管起点较低,但有了进步,也会受到家长的奖赏。虽然同样受到奖赏或惩罚,但两个学生的分数差距很大,这反映了家长对学生考试分数的态度。学生家长的态度,其实反映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从更抽象的角度,这也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对进步、退步的态度。

第三步:审题立意写作。综合漫画内容,可有如下立意:

①成绩好坏与奖罚之间的关系。成绩不是奖罚的唯一依据,漫画意在批判唯

3 以成绩论英雄者。写作时可以拓展延伸,如社会上依据成绩给学生、学校排名,根据GDP给官员排名,等等。

②如何看待赏识教育与棍棒教育的问题。成绩差者因一点儿小进步而受到奖励(亲吻),让人质疑赏识教育;成绩优者因一点儿小退步就受到了惩罚(巴掌),又有推广棍棒教育之嫌。考生可联系社会上出现的“虎妈”“狼妈”“鹰爸”来写。

③根据交叉画面,论述该如何确立奖罚的依据这一问题。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既要鼓励后进,又不至于挫伤偶有退步的先进等。 【例文】

分数是奖惩出来的吗

在许多家长眼里,分数代表着孩子成绩的好坏优劣。无论是小考还是大考,分数高就表明成绩好,分数低就说明成绩差。为了让孩子提高成绩,家长可谓绞尽脑汁。他们想出的方法,无外乎两个:蜜糖和大棒——考得好,就给予奖励,反之,则施以棍棒。

分数真的是奖惩出来的吗?

孩子分数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其天资的高下、是否刻苦努力和勤奋,同时也取决于老师教的是否得法。韩愈,三岁丧父,由叔父扶养成人,他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根本无须别人嘉许勉励,七岁时读书,言出成文,二十四岁登进士第,最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成就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与家长的奖惩根本无法关联。现代学者胡适,也是幼年丧父,他读书的时候,每天早晨常常是第一个跑到学堂,开了门就坐下来念书,等先生来了,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胡适后来留学美国,成为著名学者,也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与家长的奖惩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孩子小,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奖励会让孩子有动

4 力,惩罚会让孩子害怕而不得不发愤努力。这种说法显然也值得商榷。孩子毕竟是孩子,第一次奖励他一个吻,孩子会高兴,第二次孩子就未必会接受,说不定接下来就提出各种要求,不是要这,就是要那,孩子的虚荣心就会增强,如此下去,哪还有心思读书,又何谈提高成绩?而惩罚孩子的结果,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尤其是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这对孩子的学习同样是不利的。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受伤的还是孩子,到那时,家长再后悔已晚矣。

可见,分数不是奖惩出来的。分数只是考试的结果,家长要真想提高孩子的分数,就不能只关注结果,而应该多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功夫在分数外,平时就要多问问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哪些困难,并和孩子一起解决。最好的方法,还是要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使他们有学习的不竭动力。

衷心希望家长们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孩子的分数上,而要把目光放远,尊重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规律。无论他们考试的分数是高还是低,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奖惩是不可取的,毕竟分数是孩子考出来的,不是奖惩出来的,你说呢? 【点评】 本文在不动声色的说理中,把作者的观点阐发得淋漓尽致。其亮点有三:一是用设问句引发全文,如第二段用一句“分数真的是奖惩出来的吗”,引出第三段的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二是树立批驳的靶子,如第四段先引述“可能有的家长会说”的话,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反驳。三是在

一、二两点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多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站在家长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而非空洞的说教,这就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语言上亲切自然,似与家长真诚交流,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上一篇:综合实践课说课稿下一篇:国税地税业务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