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推荐8篇)

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 篇1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过梦想,谁年少的时候没有过榜样?好的偶像能够成就一代人的志向、理想和美好的精神家园,而不好的偶像则会误人志向、毁人前程。在引导崇拜偶像时,我们要大力呼唤和推出“英雄偶像”,逐渐将那些“反面偶像”逐出舞台。

材料二:影视歌明星,总是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流行潮流。无论是昙花一现的辉煌还是常青藤般的经久不衰,他们带给人们的震撼与激情,是可以穿透岁月和记忆的。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过类似的偶像情结,只不过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意义与价值观也随之大相径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作文题由两则材料构成,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多材料作文。多材料作文一般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构成,比单则材料要复杂,不但需要弄清每则材料的大旨,还需要从整体上掌控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类:一是几则材料并列,互为补充,对同一问题作多层面的描画与论说;二是对立统一,对同一问题提供相反相成的事例。

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我们发现,材料一所表述的内含是:好偶像与坏偶像对于人所起的不同的作用以及如何引导偶像崇拜的问题;材料二所表述的内含则是:每个人成长中都有偶像情结,且这个情结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通过对这两则材料的分析与对比后,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则材料都是围绕“偶像”来说的,其内容上互为补充,共同阐述了偶像情结的内涵以及如何崇拜偶像的问题。写作时,我们如能紧扣“偶像”来写,并突出“情结”一词,就会很容易地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

[写作提示]

“偶像”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偶像情结”也是一个既年轻与古老的话题。仔细一想,我们便会发现这个文题所蕴含的思想底蕴与文化内涵极为深远。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与个性化并存的年代,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自我的“择偶”标准,有人敬仰革命领袖毛泽东,有人欣赏文坛巨匠高尔基,有人崇拜篮球之王乔丹,有人迷恋影坛明星刘德华等。选择偶像,关键在于背后的精神风貌与价值取向,这是同学们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具体写作时,我们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打开自己的思路。比如材料中说“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过梦想,谁年少的时候没有过榜样?“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过类似的偶像情结”等话语中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翅,进而在古今中外的现实或文学艺术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像屈原、李白、李清照、苏轼、鲁迅、海子以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这些对中国文化或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家、学者、英雄豪杰,也可以是艺术世界中的人或物。如维纳斯雕像、《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简爱》中的简爱、《复活》中的玛丝洛娃等,都可以进入到你的视野。这样,写作素材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有了素材之后,我们就要精心构思了——写出亏“我想得出来”的作文。如下面的一些写作角度就比较好:(1)偶像情结折射出时代和大众文化的烙印;(2)偶像崇拜是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3)偶像的言行举止会影响一代人或一个时期,不可小视;(4)崇拜偶像不能迷失了自己;(5)偶像能起到榜样的作用,成为偶像,需要巨大的人格魅力;(6)青少年更容易成为偶像的崇拜者,成为偶像也需付出努力和艰辛;(7)偶像是一把双刃剑等。

另外,需要向同学们提醒的一点是,文章表现手法要力求新颖,别具匠心。如果仅仅拘泥于材料中所给的信息,是不大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需要我们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可以用心灵游历的方式寻找偶像,在寻找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心得和感受;也可以用偶像独白的形式或“陌生化”手法来揭示“伪偶像”的真实世界等。

[学生佳作]

这,不是错误

郑愁予说,我达达的马蹄声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说偶像情结并不是错误,因为每个偶像身上都有值得我们瞩目的闪光点。

在《东风破》中悲伤,在《龙拳》中奋起,并不是所有的潮流都一无是处。有人说,假如老一代艺术家是一颗小恒星,那么哪些新生代充其量是一颗流星,闪亮是刹那间的,过后,只是灰烬。姑且相信这种说法,可流星不也有它的耀眼之处吗?至少,它燃烧过!

不错,无数的男生女生为“超女超男”们疯狂,在大人眼中,这些另类幼稚的小小青年又算个什么?又有什么值得万千年轻人为之东奔西跑?也许他们更以为这无数的痴迷粉丝们只不过是一只只没有头脑的小雀,因为内心空虚和精神无处寄托而去追星。可是他们未曾想到,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主张!

难道不是吗?周杰伦会创作,会演戏,会唱歌,有能力有孝心,这样优秀的人谁不鼓欢?把他视为偶像,以此来激励自己,难道有错吗?

更何况,纵观历史,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的内心深处没有自己的偶像?

苏轼说,家父就是我的偶像。或许得益于偶像的熏陶,我们才能读到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人生豪迈,才能看到他“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真情忧伤,才能领略到他的豪放与婉约、洒脱与细腻的一个完整的人!

三毛说,曹雪芹是我的偶像。或许正是由于对偶像的崇拜与追逐,才成就了《撒哈拉的故事》,由此我们领略到了一个奇女子在大漠中的奇情故事。

陈景润说,歌德巴赫就是我的偶像。或许缘于偶像的激励,才有了“1+1=2”的完美证明,才有了一代数学鬼才的横空出世。

牛顿说,前人都是我的偶像。正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知识铺垫,才有了“牛顿定律”的产生,才让我们听到了那句“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至理名言。

更或者说,苍鹰把蓝天视为偶像,因此才能搏击长空;鱼儿把大海作为偶像,因此才能畅流海洋!

由此看来,偶像情结并非一无是处。或许,正是偶像孝心的感召,让平凡的人群中出现了谢延信;正是偶像拼搏精神的振奋,让我们有了航天英雄杨利伟;正是偶像对人生的执著,NBA赛场上杀出了一个姚明!

偶像情结,好像并无错误!

猎豹把风视为偶像,因此成就了它的风驰之速。

嫩芽把巨树视为偶像,因此成就了它的伟岸身姿。

这,偶像情结,不是错误!

[简评]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议论文佳作。文章结构层次分明,语言优美。小作者从郑愁予的《错误》谈起,引出自己的观点。行文中对偶像情结进行深入剖析,层层推进,谈崇拜偶像的作用,且广征博引,论据充足,论证有力。结尾采用排比句式结构语言,深化主旨。另外,本文在审题方面做得也很好。小作者抓住了“偶像情结”来谈偶像对于人的作用,特别是第三段“哪一个成功者的内心深处没有自己的偶像”的反问句,既引人深思,又自然地开启了下文。下文中的苏轼、三毛、陈景润的事例无不说明偶像对于人成长的指引作用,这样就鲜明的表现“这,偶像情结,不是错误!”的主题。

[行家走笔]

偶像多元化是历史的进步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偶像,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偶像,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代还会有不同的偶像。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偶像大约就是小兵张嘎、《鸡毛信》里的海娃,《红孩子》里的儿童团员,崇拜的人物还有李向阳、史更新、肖飞、马英或者杨子荣、许云峰、成岗、江姐、铁道游击队,等等。他们的英雄传奇在我的童年时代曾是一道绚丽的风景,也是我们乐于模仿,甚至梦中仍然念念不忘的内容。

如果说这些偶像只是投射了一个孩子的英雄情结的话,那么另有一些英雄模范人物,像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杰、欧阳海、刘英俊、王铁人、王国福等,则更多地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并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道德理想的标杆。所以,那时并不用偶像一词,比较多的还是直接称为英雄、模范、典型或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对于榜样的推崇和迷信,与偶像崇拜或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一样,区别就在于,偶像崇拜更多地基于个人的心理诉求,而榜样的确立,却只能来自特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持。

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变化,首先还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国家的主要任务转向经济建设,知识成为改变命运的关键。于是,知识分子成为人们追捧的新的偶像,陈景润和钱钟书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领域。人们崇拜他们,其实是在崇拜知识。这里或许仍然体现了一种国家政治意志,只不过是从单纯的政治道德完人,变成了知识积累的神话,作为偶像崇拜,它还是被动的,单一的。

当然并不排除有人崇拜张海迪或女排的姑娘们,她们在民众中唤起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其实,不管你叫他什么,偶像也好,英雄也罢,榜样也行,都是社会价值理想的体现者。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社会渐露雏形。利益的多元,带来了价值的多元;价值的多元更带来文化的多元。特别是大众流行文化的兴起,明星制的引进,商业价值获得广泛认同,偶像崇拜正在变成一种消费形式。

虽然有人发现了顾准、陈寅恪这样的精神崇拜对象,但已经很难进入社会的主流。事实上,这个时代的偶像崇拜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金钱的烙印,就像几十年前的偶像崇拜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政治烙印一样。一方面商人、老板、企业家成了一些人崇拜的偶像,另一方面文化商人和掮客则试图将一切偶像崇拜都转化为商业价值。

在这里,不仅演艺明星被发现了具有商业潜力,体育明星、新锐作家、时尚选秀、明星学者,同样被发现了具有商业潜力,甚至像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都无法逃脱被消费的命运。这时的偶像崇拜,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示出金元崇拜的特征。如果说大众的消费活动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文化价值——偶像明星的话,那么对明星的偶像崇拜,又进一步转化为商业利润。

纵观几十年来偶像的变迁,在中国,我们的偶像崇拜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变,一个是具有政治诉求的偶像崇拜转变为商业的、世俗的、大众情人式的偶像崇拜;再一个就是偶像崇拜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当下几乎不再可能出现为全民崇拜的惟一偶像。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历史的进步,没有人能够阻挡其步伐。

[简评]

这是一篇具有鲜明文体特色的议论文佳作,也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它写作上主要有如下两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结构清晰,脉络分明。文章标题“偶像多元化是历史的进步”即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开头第一段以“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偶像,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偶像”来对这一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诠释,然后联系自己的经历来佐证,表明人的偶像是不断变化的。接着以时间为顺序,联系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来给我们梳理出人们偶像变化的实际情况,这样就事实胜于雄辩地说明了作者所要论述的论点。最后一段,在上文梳理的基础上,作者加以概括、总结和提高,指出偶像崇拜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历史的进步,这就水到渠成地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 篇2

走在语文教学的十多年征途上, 身边战斗在同一战壕中的同志, 不时对作文教学发出无奈的叹息, 每当周四的作文课前, 总会看到他们犯难与无奈的神情, 听到他们“咋给学生讲作文呀”“管它呢, 不讲了”“题目一抄, 让他们写吧”的慨叹以及听着似乎蛮有道理的见解:“作文水平的高低, 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

文章写得好坏, 写作水平的高低, 真的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决定的吗?真的和教师无关吗?不是这样的, 完全不是这样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起着向导的关键作用, 凭着自己对教育教学这片神圣而洁净的土地的神往, 对作文教学的好奇与痴迷, 在十多年教育教学征途上的摸爬滚打, 我用心思忖, 深入探究, 总结出了一套针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材料作文的写作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 要认清材料作文的模样。

对材料作文进行写作前, 教师应有责任让学生认清材料作文的面目。

首先,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材料作文。

其次, 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材料作文的特点。

再次,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材料作文考查学生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只有让学生认清材料作文的模样, 了解材料作文的特点, 并弄清材料作文的考查目的, 才能为写作材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才能写好材料作文。这一点, 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写作时, 一定要做到讲解到位才行。

第二, 提炼材料的“神”。

所谓“神”, 在此是指材料所要传达或表现出来的中心, 如同一篇文章的主旨一样。能否清晰材料传达的主要意思, 并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 这才是能否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

怎样才能清晰材料的中心, 并准确提炼材料中的“神”呢?首先, 要对材料进行研读, 明白材料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次, 在归纳出材料记述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思考, 这个主要内容属于哪方面的事或问题。最后, 在弄清事件或问题所属的那个大方面的知识范围后, 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明白材料的中心了。比如, 七年级语文新课标上册单元练习作业八——第四单元 (A) 中的五, 作文:

“一个渔夫从海里挖到一颗大珍珠, 他欣喜若狂地拿着珍珠来到城里的珠宝店。珍珠商把珍珠拿在手里仔细观察一番后, 对渔夫说:‘如果这颗珍珠上面没有这个小黑点, 它将成为极品, 价值不可估量。’

听了珠宝商的话, 渔夫拿着珍珠回了家, 他对妻子说:‘我要把珍珠上的小黑点去掉, 让它成为无价之宝。’妻子劝他说:‘珍珠是天然形成的, 难免有瑕疵, 再说世间哪有完美的东西!’渔夫没有听从妻子的劝说, 开始尝试去掉黑点。可他刮掉一层, 黑点仍在, 再刮掉一层, 黑点还在, 刮到最后, 黑点没了, 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试想:如果渔夫不那么贪心, 不苛求完美, 能听从妻子的劝告, 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局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上述材料讲述的是一个渔夫因为太贪心, 太苛求完美, 不听妻子劝说, 要刮去珍珠上的黑点, 最终失去了珍珠的事。这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这件事属于做人方面的问题, 学生能想到这儿, 对于材料的“神”, 提炼就容易多了。对“神”的概括用词一定要准, 不然对文章的选材会造成偏差。那么概括材料“神”的关键词句又从何入手去找呢?其一, 从材料的主要内容上去思考。其二, 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中寻找。材料中这些关键句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一般都属于抒情或议论。只要留意到了上述两点, 材料的“神”也就现身了。如上述材料的“神”就可以从最后一段中去提炼, 从而找到关键词“不贪心, 不苛求完美”了。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提炼“神”的方法, 还怕学生找不到材料的“神”吗?

第三, 恰当地选择材料。

“材料”是充实一篇文章的重要部分, 也是有力地表达文章中心的证据。文章是否符合本次写作要求, 文章中心是否鲜明, 内容是否充实, 这都要看文章的选材是否恰切。

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恰当地选择材料呢?要想做到选材恰切, 就要联系到第二条中所提到的材料的“神”了。材料的“神”是选材的主心骨, 只有围绕这个主心骨进行思考、搜寻, 就能觅到恰当的材料。平时训练写作时, 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事记叙文的写作, 而写人和记事的文章的材料都是以记事来进行写作, 从而来表达文章的主旨的。所以, 在选材时只要让学生搜寻符合材料“神”的事就行。同时要告诉学生, 事的选取要源于现实生活, 要具体, 尽量做到选取“小”事。要明白“以小”才能“见大”这个道理。但是, 仅仅把学生带到了选材的道上还不够, 教师切勿空谈方法, 一定要举出实例,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恰当选材的方法, 才能正确地进行选材, 这样, 教师苦心传授的写法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受益。

第四, 正确拟题。

材料作文的拟题也是学生犯难的地方, 那么该如何正确而较容易地拟定出材料作文的题目呢?我觉得这并非难事, 反而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为什么呢?这还要回到第二条和第三条中所提炼的“神”和选取的“小事”上。要告诉学生, 材料作文的题目要从材料的“神”和所撷取的“小事”上入手拟定。这样, 题目的拟定就容易多了。如上述材料, 从“神”入手, 就可定为《不要苛求完美》《做人不能太贪心》《苛求完美的惩罚》……从“小事”入手, 就更容易了, 因为, 记事作文的拟题, 可以从事的核心, 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对事件的感受等方面入手……教师举例后, 要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取的小事来拟题, 师生再共同点评, 从而汲人之长, 补己之短, 何愁为拟定材料作文的题目犯难呢?

第五, 组织材料, 进行写作。

“组织材料, 进行写作”是成就一篇文章的关键一步, 是身体力行的时刻。

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的提炼和选材的方法落到实处, 成就一篇符合写作要求乃至优秀的文章呢?这一切还要落到“组织材料, 进行写作”这一实处。

如何“组材”?怎样“写作”?

首先, 设计好文章的开头, 文章的开头要简短, 句子要凝炼, 含意要深刻, 表达力求形象生动, 更重要的一点, 要注意向所提炼出的材料的“神”靠拢,

其次, 要合理使用过渡段或过渡句。过渡段或过渡句是文章内容的衔接纽带, 不可缺少, 尤其要注意开头后要自然地引出下文的主要事件的记述, 记事结束后要自然收束全文引出结尾段的写作。

再次, 文章中间内容的记述, 要紧紧围绕自己所选的“小事”展开记叙。记事要完整, 详略要得当, 另外, 一定要注意, 记事中要有环境和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还要采用一些修辞手法, 这样, 记事才生动形象, 文章才具吸引力。

最后, 设计好结尾。结尾的设计一定要本着收束全文, 点明材料的“神”这个宗旨。另外, 结尾的语言要力争形象深刻, 还要注意不易过长, 做到短小精悍, 字字句句掷地有声, 震撼心灵。

做到了上述的几点, 我坚信, 一篇优秀的文章就会源于你的笔下了。

“缺口”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篇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50分)

材料一:巴尔扎克有一个癖好,只用缺口的杯子,买了新杯子,他会用调羹,在杯子上轻轻敲出一个小小的缺口,巴尔扎克用有缺口的杯子,是想提醒自己,无论写了多少作品,这些作品上都有一个缺口,以此来激励自己,写下一部,将这个缺口补上。

材料二:沉香是我国名贵的中草药材,是高级的香料。有一种树叫沉香,但它不会直接产生沉香,为了得到沉香,当地农民用力在沉香树上砍出缺口,树脂顺着伤口溢出,覆盖在伤口表层,不久,伤口处结成一层厚厚的痂,过几年,农民把痂取下,就是沉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在审题立意上比单则材料作文更难把握。首先,要能正确分析材料,弄清每则材料的主旨:第一则材料是写巴尔扎克寻找缺口,正视缺口,通过缺口的弥补来提高,作品得以大成;第二则材料写沉香树被砍出缺口,在弥补缺口时,沉香这种香料出现,沉香就是补缺口的结晶。其次,从整体上把握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涵的意义。通过综合比较分析,不难发现,“缺口”是两则材料的契合点,两则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缺口”,并且都是指向“缺口”的积极意义——“缺口”能激励出新的作品,“缺口”能产生名贵的沉香。可见,两则材料的内涵是相同的,即正视缺口,划开缺口,缺口能积淀出成功与收获。最后,从材料的共同点入手,有的放矢,准确提炼出观点。围绕“缺口”,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可以这样立意:直面缺口,寻求成功;有一种缺口叫收获;人生需要缺口;在缺口处突破;缺口创造美丽等等。另外,把“缺口”的含义引申为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苦难、磨难等,谈它们与人生成功的关系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立意点。我们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都会经历人生中的失败、挫折、苦难、磨难等,如能正确认识、对待它们,则将会成为我们成功的动力与源泉。

三、误区提醒

第一,割裂两则材料的联系,只从一则材料立意,如从材料一写“换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材料二写“有舍必有得”、“积累”等。

第二,只谈“缺口”、“残缺”是一种美,如断臂的维纳斯,宝玉与黛玉的爱情,而不谈如何从“缺口”处,“残缺”处获得成功,如何发现“缺口”、“残缺”来圆满自己。

第三,与命题主旨相悖,指向“缺口”的消极意义,如论“缺口就是缺口,如可怕的魔鬼” 。

四、例文点评:

例1 成功源于寻找缺口

南康中学高一 曾建

缺口,不是成功的绊脚石,而是成功的动力,成功源于寻找缺口。

缺口是我们追求成功路上所遇的荆棘,如同路人在采摘玫瑰时所遇的刺儿;缺口是我们奔赴成功彼岸的风浪,如同大海上的帆船远航所遇的惊涛拍岸。缺口能激起我们的斗志昂扬。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不能说缺口是什么,只能像什么。没缺口的成功不是精彩的,没有缺口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如果没有缺口,那么这个世界就完美,可是太多的完美会褪变为平庸,只会成为人生的遗憾。

缺口能提醒追梦者怎样追求成功,巴尔扎克总是只用缺口的杯子,他为何如此奇怪,原来,他用有缺口的杯子,是指引、提醒自己,无论写了多少作品,这些作品上都有一个缺口,以此来激励自己写下一部,将这个缺口补上去。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缺憾来勉励自己让巴尔扎克在文坛享有盛名。的确如此,如果我们能清醒的认识到缺口并不断改进,缺口也能化为成功的动力。寻找缺口是为一个成功找突破口,如果说通往成功有捷径,我觉得寻找缺口就是其基础,寻找缺口是通向成功的基石。

不断寻找缺口,不遗留遗憾。沉香的尊贵源于人们对沉香的美丽外表的迷惑,渴望在其内部找到缺口,人们在沉香树上砍出缺口,让他有缺憾,可树脂顺着伤口溢出……形成沉香这一高级香料。这样的缺口也是一种美与内涵,这样的缺口有时候会造就另一类成功。大仲马轻狂年少时总是自卑且无为,可是他在突破自己缺口时发现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优点,并树立自信,最终名享世界,如果不寻找缺口那不就落得遗憾终身了。项羽虽是一代枭雄却不反省其身,不正视自己的缺口,最终未能展示其雄风,成就霸业。所以,如果我们寻找缺口并突破它,我们将看到成功的光芒,如果我们淹没缺口,我们就只会一厥不振,惨遭失败。

扬鞭寻找缺口奔赴人生的每一个成功,带着缺口而非遗憾迎接一个个挑战吧!

点评:文章准确地把握了材料的关键词“缺口”,从“缺口”与“成功”的关系立意,提出“成功源于寻找缺口”的观点,切合题意。结合材料,文章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对事件的本质特征和意义阐发得比较深刻。语言富含哲理,思辨性较强,对“寻找缺口”与“成功”的关系娓娓道来,或比喻,或说理,或举例,条理清晰,内容充实,首尾呼应,结构也很完整。

例2 生命因苦难而绽放

南康中学高一 张 一

残缺的杯子,激励一代文豪巴尔扎克,残缺,成为动力之源;破裂的沉香竟形成千古传奇香料,破裂,成为奇香之母。生命,经受苦难磨砺,才能绽放耀眼光芒!

苦难是舟,渡往人生的光辉处。

“众里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词的悠扬得到最成功最极致的展现,只一眼,便让我心醉神迷,沉醉其中,我记住了他,更记住了那个铁血男儿——辛弃疾,只身壮志思报国,一腔热血照神舟,满心大展抱负,保家卫国,却落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下场,南下四五十年,忘不了金戈铁马,忘不了吴钩号角。我知道,人生最大的苦难不是无人赏识,而是看着山河破碎,百姓流亡,你却无力可阻,无法可止,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你愤而直起“把栏杆拍遍,无人一会,登临意”,你纵身郁孤台上,“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江水楼阁至幸,承载了你烟波浩渺的愁绪,见证了你“口吐莲花”的才气。

文武双全,却终生“无为”,但苦难成就了你豪放的诗风,彰显了你心系祖国的伟大与崇高,放声一吼,就将点点热血嵌进汗青壮史,千年永流传。

苦难是翅,飞往人生的灿烂地。

被尊为“文坛泰斗”的季羡林,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生死劫。在那里,忍受了无尽的批斗,吞进了血泪交织的屈辱,“牛鬼蛇神”又怎样?“资产阶级”又如何?无愧如你,高扬起头,坚定如你,无怨祖国!当曾经的不堪回首成为历史的烟尘,荣誉赞许纷至沓来,此刻的你,却心如止水,眼观浮尘。

艺高德馨,却遭受非人的折磨,一副文人的柔弱之躯,却展现出仙风道骨的遒劲与恬然,当未名湖畔的学子手捧著作,淡泊于世之时,你,已书写历史传奇!

残缺又如何?破碎又如何?苦难激励斗志,苦难历练性格,苦难造就绽放的人生!

点评:作者将“缺口”引申为人生中的苦难,由此联想到人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经历苦难,人生才能绽放耀眼光芒,立意准确。文章开篇引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后,采用了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结构整齐严整。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辛弃疾和季羡林两位名人的赞美、肯定和歌颂之情,很好地深化了文章的论点,而诗词名句的引用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例3 补上你的缺口

南康中学高一 王文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告诉我们,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那么一个小小的缺口裸露着,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慢慢地把这个缺口,一点一点地补上。

就算你是一只小鸟,你也有缺口,你永远都比不上老鹰的迅猛;就算你是草原之王,你也有缺口,你永远也不能像豹子一样可以把猎物拖上树;就算你是鲸鱼,你也有缺口,你永远也无法像小鱼一样,欢快地在每一个角落嬉戏。但是,你可以补上你的缺口。

虽然你是小鸟,但你可以自由飞翔,你虽没有老鹰的迅猛,但你只要尽力去飞翔,你便有你的一片天。虽然你是草原之王,没有豹子爬树的本领,但你有你的利爪和锋牙,令小动物们闻风丧胆。虽然你是鲸鱼,没有小鱼的灵活,但你有你的勇猛,让那些小鱼成为你的盘中餐。你的缺口,可以用你所健全的那部分去填补,用你的优势,去填补你的不足。

刘谦是著名的魔术师,可是他小的时候,家里没有钱去供他学习魔术,他因为太热爱魔术,所以选择自学,通过努力,现在的他,已经是許多人眼中的魔术大王了。虽然家境贫寒,可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热情,他用自己的努力,去填补了他的缺口,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仲永天赋聪颖,突发奇想写了一首诗,便被人发现很有天赋,可是,他的父母却没有让他去学习,他的缺口没有得到填补,经过岁月的摧残,出现裂痕,而后缺口越来越大,泯然众人矣。

所以说,缺口并不只是缺口,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教师的教鞭,时时敲打着我们,督促着我们,提醒着我们,向自己的不足发起进攻,战胜自己的不足,就像巴尔扎克一样,用自己的缺口激励自己,就像沉香树一样,砍出缺口,让缺口结痂,就会有名贵的沉香。补上你的缺口,它会使我们离完美更接近一步,使我们更加优秀,使我们明白需要加大马力的方向,获取更多成功的果实。

因为有了缺口,所以我们才会去补全它,因为我们补全了缺口,所以我们会变得趋于完美。缺口,只为完美而存在。

点评:文章有感于两则材料,提出“补上缺口”的观点,准确把握了材料的内涵,立意很好。论证思路上,由自然过渡到人类,思维比较开阔,举例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强化了论证效果。语言富有哲思,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像“缺口并不只是缺口,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教师的教鞭,时时敲打着我们……”、“缺口,只为完美而存在”等语句读来耐人寻味。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篇4

题型特点

1.材料作文——就是命题人提供材料并根据材料提出一定要求的一种限制性作文。

2.主要特点

(1)材料文体多样(2)文体形式开放

3.关键——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指导

1.如果所给材料中有议论性的语句点名了材料的中心,那么,你就可以围绕这一点确立主题,进行写作。

示例1.(2008山西)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杨柳自有杨柳的洒脱,青松自有青松的壮美。生于世界上,在于宇宙间,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每个生命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展示着无穷的魅力。

材料主题——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为自己喝彩。2.如果所给材料仅仅是一个故事,作者的观点没有直接表露,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结果追问法”确立主题。

示例2.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一个人去拜访一位部落酋长,想要块地,酋长说,你从这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就都是你的了。太阳落山了,这个人还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了。

材料主题——贪心者终将一无所获。

3.如果是几则材料,那么,我们就应提取这几则材料的共性,确立主题。

示例3.(2008重庆)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①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②生命中不光有风和日丽,也有苦雨凄风。面对风雨,我们要坚信:黑暗过后是黎明,寒冬过后是阳春。用你的激情点燃生命的火把,去迎接生命的挑战。

③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 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材料主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忧伤、痛苦和不幸,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就可以拟出《珍爱生命中的每一天》、《相信未来》、《阳光总在风雨后》等题目

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09广东深圳)。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就到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又遇见了青蛙,指责说:“你害得我好苦,走了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要求:1.细读寓言故事归纳出一个观点,或扩写螃蟹问路的故事,或书写自己的生活感想,或议论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2.题目自拟,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提炼主题,全文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从螃蟹角度看:

(1)没有正确的方向,很难达到目标。

(2)没有正确的方法,很难实现理想。

(3)没有正确的态度,一味责怪别人指导错误,是无济于事的。从青蛙角度看:

(1)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2)提建议要有真诚的态度。(3)指导别人要有耐心,要具体。

2.(2009浙江宁波)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困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思路点拨:(1)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2)要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要根据需要与可能,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3.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他题目自拟。

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到草原上猎杀野兔。到达目的地,一切妥当之后,父亲问三个儿子:“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说:“我看到了我们手中的猎枪、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

老二回答说:“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

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

而老三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只看到了野兔。”

这时父亲才说:“你答对了。”

审题点拨

1.正确的主题或话题———专注、心无旁骛或盯紧目标等。2.偏题或跑题————看问题要全面,要善于把握全局。

思路举隅

1.散文样式-----可以用片段作文的形式从自然界、人类社会生活中选择相关素材,用散文的笔调展示自己独特的发现和认识。比如“水滴石穿”是专注,“水归大海”是专注,孔子的“废寝忘食”是专注,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流体力学是专注,其实现实生活中,专注无处不在,只要你张开慧眼,便会发现。

2.叙事文体-----从生活中或从历史、文学作品中取材,通过一两件事,用细致的描写和动人的情节,反映“专注”这一话题。3.议论文体-----可以从“专注是什么”“专注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做到专注”等角度立意,然后利用积累进行论证,表达自己的思考和领悟。可用论据很多,比如夸父逐日、小猫钓鱼、牛顿的苹果落地等。

佳作欣赏 我的眼中只有你

你是谁?

(一)嬉笑的小河里,是浑浊的河水,可孩子们却全然不顾,他们只在低头、专注地寻找你。啊,你是一条小鱼,是孩子们最好的嬉戏伙伴。

幼儿园旁边拥挤的人群中,妈妈只一眼就找到了你,她欣喜地冲过来,像是发现了最珍爱的宝贝。啊,她的眼中只有你,你是妈妈的孩子,是妈妈今生最爱的宝贝。

茫茫的大海中迷路的小渔船,尽管被浓雾阻隔,但还是只看到了你,它兴奋地向你驶来。啊,你是导航灯,是小渔船唯一的救世主。

沙漠旅行者口干舌燥,踉踉跄跄地走在弥望的沙子上,遍地的黄金他看不见,他只在寻找你,他只在期待着你的出现。啊,你是那弯月牙泉,是一方绿洲,是唯一救他性命的清水。

(二)一只鸟从高空俯冲下来,只一口就把你从树上叼走了,即使你的伪装术已经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啊,你是一只虫子,与树叶的颜色相同的虫子,透过层层叶子,你仍被发现,因为鸟的眼中只有你。

夜晚,橘黄色的灯光从老师的窗子里泄出来。近视镜前,是一篇篇密密麻麻的小字,可老师还是一眼就看到了你,画上一个醒目的圆圈。啊,你是错别字,老师要把你纠正过来。

萧瑟的初冬,冷清的街道,“刷——刷——”,是清洁工在挥动扫帚,你在小,他也不会放过你。啊,你是一片落叶,被清洁工收进了箱子里。

(三)“你”到底是什么?

你是寻找,还是等待?是信念,还是目标?是追求,还是需要?你是电,你是光,还是专注的眼神?

那么,聪明的读者,我的“你”又在哪里呢?

高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篇5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试题有四个关键的词句巧妙地嵌在试题中——“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中的“文化生活”,“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中的“你”“成长”和“影响”。综观这几个关键词句,不难发现试题要求以当今“文化生活”对考生的“影响”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审视和辨析”文化现象的基础上畅所欲言。

要领二,明确要求很重要。

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一般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角度”须从材料来,要求首先审读、分析材料,寻找角度。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自主”不等于“自由”,立意必须依据材料的中心;标题从角度来,要求选准角度,由角度找标题,然后拟出题目。

“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一是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二是限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确定为套作或抄袭的作文,得分最多在四类10分一下,甚至0分。

“800字以上”,是篇幅的基本要求,一般情况是每少50字扣1分。通常有了写作激情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800字容易做到。

要领三,记叙议论选所长。

材料作文写作对文体的要求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我们就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作。2007年全国卷II作文满分卷就既有记叙文(如《摆渡手》),也有议论文(如《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2009年上海作文满分卷也是既有记叙文(如《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也有议论文(如《独一无二》)。

要领四,恰当地应和材料。

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 篇6

读完《渔夫的誓言》,你有什么感想、联想?请以“学会调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有这么一个故事。

古时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合实际,八头牛也拉不回来,将错就错。

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这一次渔汛所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回到岸上后,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一次出海一定要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不用说,他又只能空手而归了。晚上渔夫抱着饥饿难忍的肚皮,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又发誓,下次出海,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遇到墨鱼,他都要去捕捞。

第三次出海后,渔夫严格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捕捞,可这一次墨鱼和螃蟹他都没见到,见到的只是些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赶得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死去。

这当然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世上没有如此愚蠢的渔夫,但是却有这样愚蠢至极的誓言。

【写作提示】

在审题立意阶段,这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一些同学可能会抓住“誓言”两个字不放而大作文章,甚至去论证“愚蠢的誓言”或“愚蠢的人”。虽然这都是这篇寓言的所包含的内容,却不是主要内容。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誓言”代表的是理想、志向、目标与执着、坚定、顽强,表达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含义,为什么渔夫“却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死去”呢?原来,他的“誓言不符合实际”,虽然他对誓言也作了变化,却总是比现实的改变落后一步。由此引申,我们即可提炼出两点作为作文立意的基点:理想(目标、愿望„„)和现实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距离;当现实条件发生变化,理想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

写这篇作文难度不大,因为很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比如有人拼了老命也要考清华北大,而不管自己是否有那份潜质。但要写得有深度,却不容易,因为这个话题不仅仅囿于考大学,它完全可以联系整个人生来写。

文体也不难,无论是平常的议论文,还是优美的散文,或者清新的记叙文,都能够出彩。但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文体特征一定要突出。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强调的是“理想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不能一提到理想就要写如何坚定执着,这和材料的主旨——调整(即变化)——是背道而驰的。

【例文一】

学会调整

调整,再调整„„

生活在于调整,学会调整,才能适应生活。

调整是对方法、方式、思维的主动改变,较今日墨鱼明日蟹这样的变化高级、复杂。渔夫虽天天变,却从未从思想、方法上调整,于是饿死便理所当然。

造物主赋予了各种生物不断调整的能力。基因突变将生物的生存方式不断调整着,虽多数突变个体仍不能存活,但留存下了无数更适应环境的个体。在这复杂的调整过程中,生物进化的脚步缓缓迈出。若无此调整,恐怕至今生命仍在原始海洋中挣扎。

作为有思想的人类,也是在各种各样复杂关系的不断调整中发展前进。没有调整,不管是人、国家还是民族、社会,都不能生存。

追求财富的人们在不断调整着致富的途径。盖特上尉从年轻时就开始了各种创业,创业方向的不断调整让他排除了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致富方案。终于,他在七十高龄调整到了最佳途径。“肯德基”一炮打响,财富的大门终于向他敞开。

追寻胜利的军事家们也在为了千万人的生命而不断调整着战略战术。面对法军的猛攻,库图佐夫元帅及时将消极防御调整为诱敌深入,冬日的严寒打败了法军,胜利的天平垂青俄国。没有这及时、准确的调整,也许俄国将不存在。

而科学思想的调整,也让人类一步步向自由之国的圣殿迈进。史蒂芬·霍金,这位轮椅上的爱因斯坦,正是在将他的宇宙论思想向新的科学观察结果不断靠拢,不断契合的调整过程中,才站到了科技的最前沿。

调整,再调整„„人在调整中前行。不会调整的人只能面对绝境。爱丁顿面对科学思想的喷涌,却不能调整自己的科学观念,于是他从科学的巅峰跌下,再无任何进步。不会调整的国家也必遭侵略。大清帝国不能将自己从泱泱大国的幻想中调整出来,纵大国泱泱仍趴在了列强脚下。试想:八旗子弟若多调整、善调整,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世界历史恐怕应重新书写。

调整,再调整„„生活就是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我,调整方法的过程。学会调整,才能赢得生活。

评点:从主题上说,文章是扣题的,而且起点较高思路开阔,所举例子都围绕中心又收放自如。但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通篇基本上是材料的堆砌,没能恰如其分地组织成一个整体,显得松散和深度不够。

【例文二】

古人常叹“占春长久,不如垂柳,春恨十常八九”。春逝时,我们更多的是顿足凭吊,而忘记了如何去寻找下一季的柳暗花明„„

了解苏轼,也开始敬慕苏轼,他的洒脱豁达总赐我打开心锁的智慧。

苏子的波折一生,因他善于摆渡而充盈着水性的灵韵。不惑之年,遭遇乌台诗案,贬至黄州,但他并未沉沦于“极穷”境遇。他泛舟古迹,忘却名利,寄情雄山大川,将古今往来的悲欢作一番含英咀华,豪抒一曲《念奴娇》;古稀之年,再度被谪放。于荒远的海南岛,朱门酒肉不再有,食芋饮水充饥肠,他却诵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此随物赋形,苦中行乐,的确不失为一种美事。如此,放逐也就意味着一种积极的转折。

他是人世出世间飘逸的浪子。多次遭贬迁徙,但从不为眼前的霹雳打击呼天抢地,从未有过灰土面色,零落窘态。“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徘徊过;因为变法,他一贬,再贬,三贬!纵然如此,他还执念着心中那个起舞弄清影的天上人间,以惯有憧憬、调和心态去尝试那番自古难全的滋味。于是,遗给后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咏叹,平静而深长。

他是畅行于儒、道、佛三家的智者。在悲欢沉浮间,终是平静乐观地细尝如醪人生。

“醉醉醒醒,凭君会滋味”——他机敏地发挥着主观能动。以求身心的怡然。

“酒勿嫌浊,人当取醇”——他永葆明净淡泊,以达明志致远之境。

流浪于尘世间,怎能没有因苦难而放任逐流的失意之时,对此,苏子付诸谈笑,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的心态掌舵,于是,机动地在理不清的狂澜繁思中及时靠岸。“目遇之为色”,他大敞心窗,给自己无限辽远之景。

社稷梦难平,他选择了另一道窗口的风景,他认为,和光同尘并非隐忍苟活,暂时的忧心只是因为开错了窗。

他有太白的放旷,一挥宽舒袂袖,即成一派猛浪洪流„„

他有陶潜的恬淡、隐逸之趣,坦然应对仕途波折。退而独善其身,纵情与广袤寰宇,尽抒禅悦„„

不回避心灵的痛创,既在沸思中激流勇进,又在不断转弯时思辨和扬弃。如此,世间的淫雨也变得内涵丰富„„

有云卷云舒的变幻,才是完整的天空;有月盈月缺的无常,才升出对佳期的守望。在生途中行进,不必死守山穷水尽的无助而忘却了实现快乐的主旨。

没有可以重温的旧梦,没有固存一世的牵绊。变,是流世间惟一亘古未变的主题„„

峰回时,转弯回望——“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眼下新机,莫笑当初惘然模样。

言论式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篇7

一、言论式材料作文的选材特点

1.简明而凝练的设题

材料所显示的言论, 篇幅不能太长, 尽可能短小而简明。比如2011年江西卷选用孟子的言论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整段材料只有三句话, 简明扼要, 充分能显现出名人言论的特点。

2.智慧和理性的思考

文题所选择的言论一般都是言论者对其人生经验和规律的总结, 是其智慧和睿智的体现。也只有这样的话语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 才能唤醒读者的情感认知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 从别人的生活经验中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如2012年福建卷:

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 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 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这段言论虽然文字简短, 但却是冯骥才先生对人生智慧而又深邃的思考。前后两个分句中都有“赛跑”“路程”“时间”等词汇, 顺序稍作掉换, 但意义却大相径庭。第一个分句中的“赛跑”是实指, 要求竞技中的“赛跑”越快越好;后一个分句中的“赛跑”是喻指, “路程”就好比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精神的境界等等, 这个分句除了强调人生的短暂, 更是呼唤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里需创造无限的价值, 发挥自己的能量。这段言论很能激起当下读者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感知。

3.多维和开放的题域

不是所有的言论都可以拿来选作材料作文的文本, 这种言论还必须具有多维和开放的特征。所谓多维和开放, 就是指思维多向性, 思维域很广阔, 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言论作深入的思考, 能够体现读者的思维张力, 能让不同层次的读者有话可说, 也能体现考试的选拔性功能。如2011年上海卷:

(1)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段文字是一种对举关系。“一切都会过去”, 有哪些东西可以“过去”呢?对此句解读可以多元化。如:从个人的角度出发, 可以是你不想拥有的诸如心灵的创伤、人生遭遇的坎坷与困境;从事物的角度出发, 既可以是一诗一画, 也可以是一朝一代等。而“一切都不会过去”, 又有哪些东西会永久地存在呢?同样,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 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恒久绵长的情感, 一切对于个人内心的触动和产生的力量不会“过去”;从事物的角度出发, 流传千古的文章、有生命力的思想、传承下来的民族力量和精神、文明的碎片等, 也不会“过去”。如果能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去辩证思考, 那更能体现思维的张力, 如:心灵的伤痕终究会“过去”, 却能让人们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一座城市早已消失, 已然“过去”, 但是留下的文化遗产却永远不会“过去”等等。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两句话中找到自己思考的“点”, 然而在思维横向度和纵向度的对比之下, 孰广孰窄, 孰深孰浅, 可以看出一定的区分度。

二、言论式材料作文的写作要领

1.抓住关键词句, 找到立足基点。

解读材料, 往往是很多学生面临的第一难关。因为材料解读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写作的成败。而对言论的解读, 首先就需要抓住言论中关键词句。这往往是解读文字的第一抓手。只有关键词句找准了, 对言论的解读才会有基点。如2012年上海卷:

人们对自己的心灵中闪过的微光, 往往会将它舍弃, 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 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这段言论出自爱默生的《论自立》, 言论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微光”, 基于这个点思考, 心灵的“微光”可以是智慧的火花、灵感的一现、思想的触动等等。如果抓不住这个关键词, 或许会出这些结论:不要轻易舍弃、珍惜拥有等。那就背离了这段言论的核心意义了。

2.发挥联想想象, 由共性到个性。

笔者在前文已阐述了言论的一种特性, 即它是言论者人生规律和经验的总结。这就决定了在对言论式材料作文审题时, 学生要能反向思维, 从言论的共性特征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寻找其个性化的价值。学生不仅能由“表”及“里”, 更要能由“里”及“表”。理先动, 情与思发乎后, 学生调动其认知和情感, 联系生活、社会,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多从人生、思想、情感、品质、文化等角度对言论作出思考。如2010年山东卷:

人生的一切变化, 一切魅力, 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这段话选自《安娜·卡列尼娜》, 表达出他对人生两面性的独到见解, 彰显出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其中的“光明”和“阴影”两个关键词不能忽视, 而限制性的词语“变化”“魅力”“美”, 更是不能搁置一旁。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对立而统一的存在,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 用“光明”和“阴影”喻指人生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这就是共性化的特征。学生需能从“共性”到“个性”, 积极展开联想想象, 比如积极因素可以具体为人性中的善良、高尚, 可以是人生境遇中的顺境、幸福、成功;消极因素可以是人性中的脆弱、阴暗, 可以是人生境遇中的逆境、失败。如果学生能把这层思维突破, 那么这段言论的立意也就十分明显了, 就是希望人们在生活中不管面对什么, 都要能正确而理性对待自己的人生, 做到宠辱不惊,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3.宏观把握多则材料, 寻找交汇“点”。

这一点是针对多则言论作为文题材料的情况而言。从表面看命题者似乎在审题上加大了些难度。其实不然, 笔者认为, 这不仅没有造成阻碍, 反而给学生打开了审题的窍门。一般来说, 文题选择的多则材料里有迹可循, 这些言论相互间有共通性, 在内蕴上都有其交汇的“点”, 而学生要做的就是牵线搭桥, 把他们之间的隐藏的“红线”找到, 加以提炼总结, 立意自见。这颇似数学中寻找“交集”, 那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吗?当然, 这些做法的前提是读懂读透每一则言论, 才能寻找到内里的关联性。如2013届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子曰:“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

除非你们改变, 像小孩一样, 否则, 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 (耶稣)

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 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 (周国平)

第一则言论的意思很明显:孔子强调安贫乐道, 视名利为浮云。第二则言论需作深入思考, 耶稣对人类想成为“天国的子民”提出了要求, 就是“改变”得要像“小孩”那样, 试想, 人类需要改变什么才能成为像“小孩”那样呢?“小孩”又有什么东西值得人类为此改变呢?联系现实生活, 再结合言论一:人类应把自私虚伪名利等等抛弃, 改变自己, 拥有孩子的纯真与善良。第三则言论中周国平更是犀利地讽刺了那些在名利场中失去了灵魂的人们, 强调人们应倾听内心, 坚守自我。宏观把握这三则材料, 联系当下生活, 学生会发现文题很有现实意义, 交汇点在这几个关键词里:名利富贵、孩子般“纯真”、灵魂的声音。该文题立意已经显现, 就是呼吁人们不要那么急功近利, 应该保持内心中原始的天真即本真, 崇尚一种简单生活。

4.链接社会生活, 感悟人生价值。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思考。”这既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提出的要求, 也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标尺,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作文的写作上。因此, 学生在确定言论式材料作文的立意时, 要能把思维有意识地引导和链接到一些角度, 诸如社会现状的思考、自然界的启示、人生价值的定位、道德素养的提升、文化现状的探索等等, 只有思考得法了, 方向明确了, 立意自然不会走偏, 甚至能体现学生见识的深远。如2012年广东卷: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 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 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 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 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 她宁可生得晚些, 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 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材料作文“心态与生活”写作指导 篇8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丰子恺

写作指导

读懂诗歌材料的以下几个方面:人、事物(景);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总结句:不是世界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世界。

人活的是一种心境。人生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他就哭,每天只看到失去多少就不会快乐,看到拥有多少就会感到幸福。据此,凡能强调“个人的意识(心态、态度)对客观世界(生活、人生)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立意,都切合题意。例如:我的人生(生活)我做主,我是生活的主人,不要用消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最佳立意:兼顾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素材运用

强力素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化用例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儿上的露水是花儿的泪吗?鸟儿的叫声是它在哀鸣吗?露水在感动的人眼中是泪,因此花儿也被感动;鸟鸣在痛苦的人耳中,声声惊心,因此鸟儿也在痛苦。心不同,看世间的事物也不同。

强力素材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

化用例段:苏轼的《赤壁赋》中两人的对话是苏轼不同的心。因为悲观而有“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因为旷达而有“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同样是对生命的感慨,只因心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强力素材3:《悲惨世界》中,冉阿让曾经是个四处碰壁、连狗都不如的人,是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给了他丰盛的晚餐,让他睡在有洁白床单的床上。虽然他对主教心存感激,但还是将主教唯一的奢侈品银餐具偷走了。刚走了不远,警察将他抓了起来,带到了卞福汝主教面前。这时,只要卞福汝证实一下银餐具确实是他偷走的,那么等待他的将是再次回到监狱。出人意料的是主教没有说他偷了东西,警察放走了他。临别时,主教低声地说:“请不要忘记,永远也不要忘记您答应我的事,您要用这些银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又郑重地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再也不是坏人了,我已经洗净了您的灵魂,把它献在主的面前。”

化用例段:一个人内心装了些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丰子恺曾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此言得之。你看那活在《悲惨世界》中的卞福汝主教,难道不是此话的最好体现者吗?他对世界、对他人的爱是那么宽广,他对冉阿让的怜悯和宽容是他内心的慈悲所致,他的内心定像他那花园般简洁、精致又美丽。

上一篇:你在我心里范文下一篇:党支部民主生活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