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指导:高考作文宜小题大做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备考指导:高考作文宜小题大做(精选8篇)

备考指导:高考作文宜小题大做 篇1

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以及对高考满分和失误作文的评析,笔者发现,学生写作时并不是没有话说,结构也并不是没有条理。但是,文章基本上都流于形式,并且内容十分空洞。虽然学生有话说,但是说的多是空话、大话;虽然文章的语句不乏精彩之处,但是词藻的华丽更加凸显了内容的偏离和贫乏。请看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的内容片段: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篇文章乍眼一看,可谓文采斐然。被评为高考满分作文,更好像是实至名归。但是这样的文章被追捧只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让今后的学生更加注重句子的华丽化描写,而不想做任何努力去对作文的题目进行推敲,也不会再想任何有关立意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以这样的导向去引导学生,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其实,这样的结果已经大量显现了,连学生自己都能总结出教师所谓的“教学经验”了,那就是逢题便写“李杜白”(李白、杜甫、白居易),然后再加上一些“风萧马鸣”,来衬托古代文人的哀情,接着修辞上使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夸张,最后结构上来个首尾呼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教师在“撒谎”的同时教自己的学生“撒谎”,因为这种情感几乎不是教师真实的情感,也不是学生真实的情感。

增加思维含量

培养学生给作文增加思维含量的意识,并不是让学生唱高调,给作文题目戴“高帽子”,而是让学生提升思维的高度,要让学生从那种空洞无味的机械化模仿和制造模式中转入真正的思考程序。以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人之常情》为例,就出现了一大批的失误作文,比如下文(有删节):

人有七情,哪七情可以表达出来?常情。

爱情,人最需要的一种情,在它的世界里可以感受到温暖,还有被爱的美好。喜!

友情,每个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人、事、物都需要它,水、树、草、鸟等都离不开它。乐!

亲情,谁离得开它呢?不可能,亲情是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抒发,所以它是乐!

友情,人之常情,为了友谊可以放弃很多。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为了兄弟或姐妹上刀山下火海也绝不低头说“NO”,这就是常情,人最深刻最明白的表达七情的常情――友情。

假情,如果别人对你假情假意,虚有虚无地使你的心情混乱,这是什么情――怒……

同情,当你看到弱者时心里会不由地想要怜悯人家,感叹人生的哀怒情愁,这是哀……

真情,对于怕再一次受伤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最真最真的情意,我说不要惧。

感情,吃五谷杂粮的人怎会无感情呢?但往往有的人看待事物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悲……

从这种排比式的句子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考生平时机械化模仿形式的轨迹。但是,当成熟的形式套用了浅薄的内容时,就会产生内容混乱的后果。《佛学大词典》中的“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的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与此解释相比,道家、儒家和中医学对“七情”的解释都大同小异。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绝对熟练地掌握这些内容,可是,在罗列情感的内容时,考生思维一定要清晰,概念一定要分清。就本文而言,“亲情”“爱情”“友情”固然是互为对立的概念,但是这三者同属“真情”,也同属“感情”,可“真情”和“感情”并不是对立的概念。而“同情”只是一种心理活动,不是“情”,至于“假情”,更是写作者为了拼凑,生造出来的这么一种“情”。至于具体的内容,更是混乱至极:“爱情”是“人最需要的”,是可“喜”的;“友情”是“人、事、物”都离不开的,是可“乐”的;“亲情”是“谁”都“离不开”的,又是可“乐”的。那么,这三者的区分点在哪里?统一点又在哪里呢?即使找到了区分点和统一点,这三者的特性与“常”又有什么关系呢?总之,思维混乱到这种程度,几乎看不见一点思考的痕迹了。这种状况的出现,跟学生缺乏增加作文中的思维含量的意识是直接相关的。学生在前几年的作文训练中,习惯了对形式的模仿,也因此,习惯于在写作之前,在作文选和网络上找出一大堆的材料进行拼凑,即使有的学生通过这种方法了解了一些写作方法并且掌握了一些描写技巧,但是却让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得越来越快。

避免大而无当

针对目前高考现状,建议学生“小题大做”

上文已经提及,貌似“平常”的作文题目对学生思维的要求反而会更高。那么,学生更应该有意识地去从哲学、宗教、文艺等领域去汲取营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虽然有的老师担心这个时候的学生理性不足,在思想上“拔高”不足取。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人生的高品质和高层次的思考是与年龄无关的,更何况,高三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已经基本具备了成年人的鉴赏和分析心态。即使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那也只是生活素材不足,而不是思维度不足。

与“小题大做”对立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小题小做”,一种是“大而无当”。

第一种写法是考生将自己的一段逝去的爱情、亲情或友情原汁原味地记录而不是描述下来,虽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情,但是因为描述得极为平淡,且没有经过高度浓缩,不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第二种文章表面上看是小题大做,但是大而无当,且大而失实。比如有的学生为了迎合传统道德观和主流话语,竟然认为“人为了祖国献身而放弃自己的家人”也是一种“人之常情”。这种“常情”其实已经变成了“无情”。这就将思维挤进了死胡同。 真正的“小题大做”一定要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并由自己的情感延及到群体的情感中去,并且适当地与历史和文化史中相对应的现象做对照以及进行分析思考。这是真正的由“小”变“大”的`过程。仍以《人之常情》为例,今年的满分作文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首先考生选择了一句十分平常的话作为“人之常情”的标志性话语――“好好活着”。这句话紧扣“常”字,十分切题。这句话是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平凡得几乎都要让人忘记了。作者看到,在经历大地震后,因为能够“活了下来”,在强悍的自然面前,人们以超然的姿态表现出悲伤而不愤怒、痛苦而不压抑、无奈而不绝望的冷静,让一个最普通的人之常情――“活着真好”,闪耀出人性的纯真与坚强。从生存的特殊时期悟出“活着”的生命意义,得以重拾起生活的初衷,痛悔往日的红尘喧嚣给我们的污染,仿佛一个昼夜就让我们站到了成人行列。这样的议论,这样的感受,已经从单纯的对四川汶川人民的同情上升到对整个中国社会群体意识的审视,经历过这场灾难,人们对外在的狂热的追逐逐渐转变到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考问,人活一生,既然要活,到底应该怎么活?怎样活着才是真正的“好”,怎样才算是“好好活着”。这种问题,想必在大部分人的脑海中都闪现过,当考生清晰地将这种一闪而过很容易被忽略的思考用文字显现在考卷上的时候,人们必然会将自己相似的思索从已沉淀的记忆中过滤出来,从而在情感和心灵上与考生产生了应和,由此,考生的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拥有了相一致的内容,共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此时,考生的“小”感情变成了群体的“大”感情,文中的情感才拥有很浓的人情味,且不矫情不夸张。

备考指导:高考作文宜小题大做 篇2

一、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解析

(一)内容贴近生活

语文作文一直都作为考试的重点存在。纵观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势后,不难发现,高考作文选题的内容越来越贴近于生活。例如20世纪五十年代时,由于当时社会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以当时作文的命题则紧紧地围绕着社会化运动展开,1958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就是《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充满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文化大革命”后的三十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则是越来越多的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命题的内容更加贴近于生活。这对于考生来说。可以真实的表达自身的情感,使其创造出更具独特性的文章。

2015年北京卷的高考作文题目就是《假如我与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2016年天津卷题为《我的青春阅读》,这些题目更加贴近考生的生活,可以拉近与考生之间的距离,使考生更容易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做到“我笔写我心”从而创造出高质量的文章。

(二)体裁要求淡化

纵观近些年来高考语文作文的变化趋势以及成文要求,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大部分省、市在进行高考作文命题过程中,对于文章在书写要求上关于体裁的限定较为淡化。早年在高考作文成文要求中经常会发现“体裁不限,诗歌除外”的硬性要求,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些字样已经开始渐渐的从考生的视线中消失。在2016年的高考作文16套作文的命题中,除上海、山东、江苏的3套试题中提出了“诗歌除外”其他省份均对其没有硬性要求。

(三)注重考生对社会的思考

高考作文的命题,不仅仅受到命题者的思想、理念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因此在命题过程中,命题者很有可能会以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高考作文的命题,以此来考验考生对于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思考能力。在2015年全国卷I的材料作文中,就以当前社会较为关注的父亲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孩子劝阻不听,最后孩子无奈,选择报警作为材料,让考生以此为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如2016年上海卷题为《评价他人的生活》,2016年浙江卷:“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等等。由此可见,考生对于社会事件的思考能力,将成为近些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重点出现。

二、高考作文备考指导策略

(一)对教师的要求

对于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写作技巧和写作知识进行指导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指导学生应战高考作文。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对于学生来说,在写作上存在困难也是因为心中无素材,所以对于所给的题目才会无处落笔、无话可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善记录”的好习惯,同时督促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正所谓“有所思,才有所写”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读写训练,以此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对学生的要求

语文作文中最注重的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要养成多读多写的好习惯,及时地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首先应该做到读懂材料,加深理解。当前高考作文中所给的材料大都是蕴含丰富的哲理的,而这些哲理恰恰是高考作文得分的关键所在,因此学生在平日的训练过程中,应该做到仔细认真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内容,加深对于材料的理解,在深刻的领悟材料中所蕴含的哲理后,再开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动笔书写。其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学会创新,摒弃模板的束缚。长期以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都习惯套用万能的模板,这样的文章虽然可以保证作文的基准分,但是却难以拿到高分。所以为了迎战高考,在高考作文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积累素材,做到多读、多写,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作文占据了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在学生高考成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得作文者得天下,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但是若要提高语文作文的高考成绩,还需要教师和考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善于抓住作文训练中的关键部分,而学生则要注重平日的积累,做到多读多写多练习,只有这样作文成绩才能从根本上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大力.近三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作文试题分析及高考作文备考策略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8).

[2]崔程程.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变化[J].语文学刊,2015(1).

基金评审,宜小题大做 篇3

这几天读了很多老师评基金的感受,笔者2012年评审过加拿大发现基金,以前认真阅读过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城市生态学研究项目,2011年申请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时研读过瑞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借此机会,笔者也谈谈科研工作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小题大做

无论是论文还是基金申请都青睐“小题大做”,或称“小题深做”、“小题精做”,就是论文和基金要尽力把一个“小”科学问题讲述得细致明白透彻,再由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推而广之——提升到学术思想等,而不是把题目搞得大大的,具体不到实际的点子上,最后弄得头发胡子一把抓,发现很多问题别人都已经做过,其实并没有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认识。

对一个“小”的科学问题进行全面和细致的研究也许是很多研究人员一生的学术工作内容。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先生说自己做了十几年的毛莨科铁线莲植物研究。的确,无论是写论文还是评基金,小题目并不表示小创新,创新有大有小,但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创新,不是为赋新辞强说“创新”,就是不是靠玩弄概念和术语将工作肆意放大或无限美化。

有人说,创新是实在的东西,只要把某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对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而言,就已经足够了。就申请基金而言,看你以前都做了些什么,你说的这些能不能完成?因为现在搞研究的人很多,很少有研究方向没有人涉足,但是如何使得自己的这些研究保持先进性和创新性?

笔者认识一位“牛人”,乍一看这个人这几年申请基金的题目好像都是围绕几个关键涮丁圈圈,基本都是一个小话题。但是仔细一琢磨,牛人就是牛人,虽然题目都是“小题目”,但是他的工作进展很有章法,科研步伐很稳健,一个科研工作都是承接上一个科研工作的话题而衍生来的。现在搞植物分类学研究的人,可能一辈子就只搞自己研究的某个植物类群,而很少或者从不涉及其他植物类群,写完一篇论文或者一个项目结题了,他(她)们对这个植物类群更深入的研究或者见解随之又出来了,于是又开始申请下一个基金和写下一篇论文,这样使研究不断深入与拓展。

因此,可以说“小题大做”是科研工作的窗口,正如我们拿果蝇或者拟南芥来研究复杂的遗传学问题一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进而再把简单的问题延伸或者拓展。

你参与了吗?

现在很多基金都要求写项目参与人及其详细工作内容,但是,现在即使是副研究员或者助理研究员有项目上马,从做实验、写论文到财务报账也得一律亲自出马,有人不禁要问,项目参与人当中不是写着那么多人吗?人都干什么去了?

没错,是有很多人参与项目,但是很多参与人只是挂名而已,这些参与人是“参”而不“与”,就是说只是挂名参加,而不真正地参加做工作。很多项目参与者实际在项目中不做事,或者参与的项目与自己无关,有的参与人从项目开始到结题都没有看过申请书一眼,更别说参加过项目申请书的写作和项目的实施等,从写申请到结题很多参与者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参与者没有真正地参与项目,这样一来,现在很多面上项目的主持人既是实验员和论文写作者,又要到财务去报账,还要和卖仪器的人讨价还价,事无巨细,一律亲力亲为。

原来,现在助理研究员是不能招学生的,在科研机构里,招收学生的名额本来就给得少,只有一定资历的研究员或者博士生导师有招生名额。但是,另一方面,大牛的学生又太多,带不过来,任其“放羊”。

在这种情形下,第一线科研人员招收不到学生或者人员帮自己分担项目工作,用于科研的精力和时间无疑分散了,高质量成果的产出可能会受到影响。更为重要的,申请到的项目也没有起到很好培养人才的作用。

相比而言,瑞士的科学基金就直接写着为博士生设计了两个子课题A和B,明确论证这两个子课题适合博士生几年的工作量,这样一来,一方面分担了项目负责人的部分工作量,也对学生起到了培养作用。因此,笔者建议:能否给那些有项目的助理研究员或者副研究员一定的招生名额,让处于第一线的他们也能招到学生,否则很多杂事势必会影响项目成果。

世界科学共同

PM2.5是北京的,也是世界的。

科学无国界,学问是全世界共同的,人们对城市PM2.5浓度的升高,同呼吸,共责任。科学难题摆在所有人面前,也许谁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以寻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一点在全世界应该是相通的。

但是,事实上,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研究课题组是互相分开的,即使是同一研究单元,例如同一实验室的同一研究单位,成员做科研一般也互不通气,关起门来做自己的科研,思想不沟通,问题不交流,进展不汇报,数据不共享,有的甚至为了自己优先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互相为敌,这是缘何?原来,现在科研人员的绩效是以课题组为独立单元进行的,而人员的工资也是按照课题组为当量进行划分,这样一来,大家自己关起门来把自己的论文抢先发表出去无疑对自己有益,而到处演讲一通可能导致“泄密”,idea有可能在没有发表的胤兄下被人窃取了。因此,在这种情形下,进行同一话题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壁垒和矛盾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目前,有的科研单位一味要求每个学生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毕业和申请学位,而忽略很多学生在一起合作发表一篇好论文也可以毕业的情形。也就是说,为了争第一和通讯作者,很多科研工作的合作性并不好,因为很多时候一项很好的论文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如果本身就是一个小问题,很多研究人员都关起门来自己做,思想和方法都是相同或者类似的,不管科学问题的重复等,这样既浪费资源也浪费时间,最后的论文也可能较难发表。现在,在有的科研单位里面,如果几个研究生合作在一起发表了一篇不错的论文,即使是第二、第三作者的学生也可以毕业和申请学位。

在国与国之间,这种壁垒也是同样存在的,例如,笔者曾经向美国农业部要一个模型,但是负责人说不对美国以外的人公布。笔者当时想:如果全世界的科学共同,不论国别,科研人员能获取很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对促进世界的学术共同进步和繁荣将有多么大的帮助啊!

也许,在现阶段,打破以课题组为基本研究单元的“小作坊”科研生产模式,不分国别分享优秀的全世界科研成果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世界科学共同将是世界科研人员的愿景和期待。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高考物理复习备考指导 篇4

高中物理学习中对思维的要求较高,特别是抽象思维。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模型,掌握物理概念,对以后的复习乃至高考都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二、优化物理过程培养推理能力

高中物理的核心是物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了解物理的运动过程是打开物理思路的金钥匙。在复习时,要注意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可以适当地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分析这几个阶段,是否遵循着某种相同的规律,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此时往往要对全过程进行统一的研究。

三、优化对规律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认识研究对象、现象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关键的作用。

四、优化对概念的理解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当前高考的趋势对信息题、材料题的考查力度加大,因此学生在复习物理的过程中又有了一个新的增长点。首先应依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正确想象物理情景和过程,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分析已知信息跟要求解的问题之间的联系,或理出资料所描述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再利用已有的规律与新理出的规律联系起来解决问题。

五、优化求异思维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备考指导:高考作文宜小题大做 篇5

2011年我省高考拟采用全国新课程试卷,现根据2010年全国新课程试卷命题特点,对2011年高考备考提出备考建议,仅供参考。

一、新课程高考试卷特点 1.结构与分值的设臵

新课程卷仍采取理科综合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试卷结构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第I卷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选择题,共21题,每题6分,共计126分。其中物理8道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化学7道题(单项选择题),生物6道题(单项选择题)。第II卷由物理、化学、生物三种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物理、化学、生物各科选考内容分值控制在15分左右。物理3个选考模块,考生从中任意选做一个模块的试题;化学3个选考模块,考生从中任意选做一个模块的试题;生物2个选考模块,考生从中任意选做一个模块的试

题;但均不得跨模块选做。组卷时,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物理学科的必考内容为高中物理必修

1、必修

2、选修3-

1、选修3-2四个模块,约95分;选考内容为选修3-

3、选修3-

4、选修3-5三个模块,考生从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作答,约15分。物理试题共8个选择,2个实验,3个计算(其中一个为选考题)。2.新课程高考试题特点

物理试卷考题难度适中,充分贯彻了新教材、新考纲的要求,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把考查能力放在首要的位臵。

(1)注重核心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性

主干知识仍是新课程高考命题的重点。新课程高考试题依然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物理思维方法的考查,在内容上也是精选考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新课程高考所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有: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在综合应用方面,命题主要体现在:

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圆周运动和能量的综合;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的力、电综合;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串、并联电路规律与物理实验的综合。

(2)注重联系实际,体现物理学的社会价值

物理学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物理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技术的革新,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已成为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亮点。例如: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24题,以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的新世界纪录为背景,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2009年安徽卷第17题以考生熟悉的电动扶梯为背景进行设计,考查考生对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牛顿定律等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2009年山东卷第18题以2008年9月25日至28日我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并实现了航天员首次出舱为背景命题;2009年浙江卷第19题考查了一个“讨论地球潮汐成因”的问题;2009年福建卷第13题联系光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第14题以“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环绕月球飞行为背景,第28(1)题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材料科学、能源的开发问题等。

整体来看,各地高考试卷几乎都有以人类航天技术、中国的嫦娥工程为背景设臵的天体运行问题。此外,关于节能环保与新能源开发,关于太空技术,关于新材料,关于现代交通等与时代紧密结合的题目。这类试题 的出现使新高考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科技发展、关注人类共同命运,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

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突出了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充分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试题考查的内容要求学生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等。实验题的出题形式基本为一大一小,重点考查必考内容的力学和电学实验。例如: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22题分析实验误差,要求写出两个原因即可;23题的测热敏电阻的阻值具有一定的探究性。2009年福建卷第19题通过对如何测量小螺母内径及验证某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等新情景的展现,要求考生会正确选择仪器及测量方法,能够将学过的实验原理进行迁移、比较,用物理语言正确表达观点,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2009年山东卷第23题以课本实验为原型,进行适度的拓展,并注重与实际的联系,让考生通过课本实验原型,开动脑筋,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着重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创新和迁移能力。

(4)重视对物理学史料的考查,体现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料是物理知识和方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载体,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也加大了对物理学发展历程的考查。例如: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14题,考查了科学家与其成就;2008年广东卷第1题以伽俐略理想斜面实验为背景命题;2008年江苏卷第12(1)题以揭示光的粒子性为题材,考查了学生对近代物理知识及“x光散射实验”、“光电效应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和“氢原子光谱实验”等四个划时代实验的理解,第12(3)题将对半衰期的考查放在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获诺贝尔奖这一背景之中。这些试题体现的对物理学先驱的科学探究工作和科学精神的欣赏,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培养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但是,如果将该问题持续下去的话,在命题上必须创新方可,老是这么谁发现了什么,显得有些简单,思维量太小。

(5)设臵选考内容,体现物理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与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相对应,在新课程高考试题的设臵中出现了必考题与选考题:所有考生必修1、2和选修3-

1、3-2内容的试题为必考试题;学生自由选修内容的模块中,每模块各一道试题,这些试题难度相当,学生根据自己的选课情况进行选做。这样,新课程高考通过关注考生不同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体现了

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整体考查内容基本侧重了选考部分Ⅱ类要求,选修3-

3、3-

4、3-5三部分试题难度适中,学生得分相对容易,各部分相比较,难度均衡。

三、高三备课建议

(一)高三教学安排

第一阶段: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构建知识体系 时间: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上旬

教学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必修

1、必修2,选修3-

1、选修3-2)教学要求: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新课标《考试大纲》,把握命题变化趋势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每个高中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高校选拔人才对考生的要求。高考命题既要有利于高效选拔人才,又要有利于指导中学物理教学,因此,高考命题必须尊重《课程标准》。

新课程《考试大纲》与旧《考试大纲》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很多地方值得研究,诸如考试内容,难度要求,各部分比例等。复习时要破除旧观念,破除想当然,认真逐条对照新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加强针对性。

研究新高考,重构复习模块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思维习惯,更有一定的思维惰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经验,又是也可以成为固执,要改变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或者很痛苦,甚至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旧有的高考模式已经实施了很多年,许多老师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复习时积累了很多经典试题,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现在,必考、选考模块的分割,使许多试题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甚至已无法使用。例如,动量能量试题。机械能是必考内容,动量是选考内容。考试大纲对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要求是有明显不同的。所以,我们必须重构复习的章节板块,重新遴选试题。新课教学时,就有老师把机械波、动量提到了高一上学期讲,害得许多学生到处借选修3-

4、3-5教材。建议大家按照新课程考试大纲要求,第一轮复习坚持以必考模块为主,选考模块放在第一次质量预测之后进行。理解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这在高考当中一定会有所体现,因此,一定要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构建新的师生关系,使高三的复习课充满活力,高效。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强化主干知识的教学

纵观课改实验区的高考试题,很好的完成了从旧课程高考向新课程高考的过渡,坚持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必考板块就是高考的主干知识。我们要严格按课程标准教学,按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复习备考,落实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狠抓主干知识,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重视实验和科学探究,培养实验能力和探究方法

实验是物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新课程高考把实验探究的考查摆在重要位臵,包括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过程,对实验原理、方法的认识,对演示实验思想的感悟,以及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原理在设计性、开放性实验中的运用等等。这类实验题构思巧妙灵活,能力要求高,已经成为许多考生高考得高分的“瓶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没有将实验放在教材后面,而是按照教材的自然顺序写在了正文之中,所以建议大家复习时也不要把实验和知识复习割裂开来,这样可以保证体系的完整性,也给实验坚强的理论支撑。

活动安排:11月份,备考研讨会。届时将聘请宁夏银川专家,给我们做指导,我市优秀教师经验介绍。第二阶段:选考

时间:2011年1月上旬至2011年2月 教学内容:选考模块,选修3-

3、3-

4、3-5 教学要求:

从本校教学实际出发,处理好模块的选择性问题

新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高考试题的呈现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设计供学生选择的选考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体现了新课程的选择性。因此,指导学生做好选考模块的选择是必要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特长决定复习哪个选考模块。就现实而言,应根据年级师资条件和能力,至少让学生有选择余地,以有利于应对高考。从近三年新高考试题看,尽管考试说明中提出不同选考模块试题力求难度等值,但由于命题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很难做到等值。所以,关于选考,不能把宝押在某一个模块上。

处理好选考模块的教学

从新课程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看,物理选考模块考查内容的要求相对较低。高三复习时,应根据学生需求,分组进行针对性复习教学, 而且在难度和时间上要把握好,以5周为宜,不要超过6周。难度上不宜过度深挖和耗时过多。第三阶段

时间:2011年2月下旬至2011年4月底 教学内容:专题复习,模拟训练 教学要求:

专题复习,专题之内涵有两个层次:

一方面是从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一种方法开始加以拓宽。由“点”及“线”到“面”,使高中物理复习真正做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普通的提高到“专业”的角度;另一方面是把分散于各章节的、零星的、不连贯的概念、方法、思维方式加以归纳,由“离”到“合”,由“厚”到“薄”,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目的。把分散的提高到“专门”的角度。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各种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也应该发现了学生的一些不足,复习时的一些疏漏,专题复习正是解决问题的好时候。

所谓专题复习,我理解为就是专门解决一些问题,也就是将物理知识和学生要形成的技能,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若干个问题,进行专门讲解,或专门训练,达到综合提高的目的。在高

一、高二学习中和第一轮复习时,难免会有一些薄弱环节,这里的核心是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实际,专题可大可小,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能力方面的,也可以是思维方法的训练,解题习惯的养成,等等。关键是目的要明确,也就是说,这一节课你要解决什么问题。

复习课离不开讲习题,但复习课决不能上成习题课。第二轮(专题)复习更不能认为就是习题课。活动安排:二测前后,复习经验交流会。第四阶段

时间:2011年5月初至6月初 教学内容:模拟训练 教学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自组自编试题,查漏补缺,加强针对性,使复习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坚决杜绝滥发成卷、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杜绝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二)高三质量预测安排 第一次质量预测 时间:2011年1月上旬

考试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必修

1、必修2,选修考试形式:单科试卷,满分100分。第二次质量预测 时间:2011年3月中旬

考试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考试形式:模拟高考 第三次质量预测 时间:2011年5月上旬

考试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1、选修3-2)

备考指导:高考作文宜小题大做 篇6

指导意见

为推进我市“高考、中考”备考工作进一步落实,有效提高备考质量,根据2018年新的“高考、中考”形势,结合我市高

三、初三教育教学及“高考、中考”备考工作的现状,按照科学备考、过程备考、有效备考、人文备考的要求,现制定2018年备考工作指导意见,供各校结合实际情况参照实施。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完善相关的责任制度、奖惩制度和评价方法,进一步振奋高

三、初三师生精神,提高课堂效率,落实培优、辅中、转差,坚持文理并重、艺体并举、全面备考、多元发展的策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抓质量、促提高的强大合力,做实做细管理工作,做精做优教学工作,做好做强保障工作,精心研究并及时解决备考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方位做好备考各项工作,确保“高考、中考”目标的圆满实现。

二、备考原则

1.科学备考。要加强对“高考、中考”研究,掌握“高考、中考”发展趋势,争取备考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科特点,制定科学的备考工作规划、工作计划、学科指导策略;要反对经验主义,克服固步自封现象。

2.规范备考。要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学习常规、教学常规、管理常规等各项备考工作计划、制度,并规范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提高备考工作的规范化水平;规范考试行为,科学运用考试结果进行质量分析和激励性评价。特别在科组备考和班级备考这两个关键点,一定要井然扎实、有序开展。

3.精细备考。要统筹兼顾备考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全面协调,突出重点,关注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要细化措施,狠抓管理,各项工作要计划周密,实施有序,监控有力,落实到位,切实提高备考工作的实效性。

4.高效备考。要树立节能增效意识,降低备考成本,不搞题海战术和拼时间、拼体力的消耗战术;各学科要建设有效课堂,有效组织能力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应考能力与技巧,进一步克服“低效”“无效”现象。

5.合作备考:学科内合作、班级内合作、综合学科合作。学科备课组要合理分工、合作研究,教学内容、方法、过程、资料等有共用、共享、基本一致的资源;班级内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科任教师之间对共性的问题协商解决,对时间、作业、重点对象协商统筹安排;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做好学科之间的沟通、协作。6.人文备考。备考的最高层次是备人。学校、家庭、教研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责,建设备考共同体;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教研人员要目标一致,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备考合力;班级内各学科之间要有机协调,打好团体战,提高整体效益。

总之,通过实施全方位备考,力争让学生全员提高、全面提高、全程提高。

三、备考步骤

依据备考复习教学规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仅供参考。⑴第一阶段(第一轮):结束新课,基础知识复习阶段。①时间:

高考: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底。中考: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底。

②重点: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训练及基本能力提高。目标:强化双基,强化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记忆、理解与应用,挖透教材,突出主干,把题做正确,做好。

③要求:做到基础熟练,能准确答出学科内基础题、选择题、填空题,较熟练答出与我省“高考、中考”相适应的大题和经典名题。

④措施:落实考纲及教材内容要求,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应定期检查各科复习进度和复习效果。

⑵第二阶段(第二轮):专题复习,突破难点。①时间:

高考:2018年2月至4月上旬。中考:2018年5月至6月上旬。

②重点:在研究新考纲、考题的基础上,认真编制与学生相适应的强化训练类题。通过专题、类题训练,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各校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如:以专项知识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知识问题化提升知识能力化水平,也可以问题为导向,有意识地把相关知识整合于问题中,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培养能力。本阶段要让学生能熟练答出学科内基础题(60%左右题目)、近5年“高考、中考”真题及经典名题。

③目标: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④措施:进一步解决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突出主干重点,克服遗忘,提升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科学认识“高考、中考”,对考什么及如何考做到心中有数。各科要精心组织专题类题演练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类题训练,做到详略得当。

⑶第三阶段(第三轮):综合复习,仿真模拟。①时间:

高考:2018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中考:2018年6月中旬至6月下旬。

②重点:查漏补缺,掌握应试技巧,平和应考心态。③目标:自信参加“高考、中考”,减少焦虑和恐惧心态。

④措施:根据各科特点、采取卷模复习法,提升应试水平,再通过仿真模拟训练、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同时调整身体和心理状态。

四、内容与要求 1.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各学校要认真分析2017年考试情况,结合市情和校情制定2018年任务目标,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尽早行动,科学部署,周密安排。要重点制定好两个计划,一是制定好毕业年级教学工作计划,扎实搞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二是制定好市复课工作计划。另外,要结合学生实际,把责任目标科学分解,细化到班级、责任到人,使责任目标层层落实,人人明确,形成复习备考的整体合力。

2.成立备考领导小组,提高备考执行力。

各校要成立备考工作领导机构。学校要成立备考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研究小组、业务指导等小组,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责任明确。校长要树立第一责任人意识,对备考工作要亲自管、靠上抓、负总责,提高备考工作的领导力。

各校要强化“高考、中考”备考执行力、落实并完善备考细节。要落实行政挂学科组、挂钩班级,促进学科备考和班级备考扎实有效开展,班科任教师要负责学困生和临界生的培养跟踪,学科教师负责学生短腿学科培养辅导,行政领导、班主任、学科备课组长、教师,各施其职,协调合作,形成备考强大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以确保备考各环节顺利开展并落到实处。

3.加强“高考、中考”研究工作,提高备考的针对性 ①各校要加强备考研究小组建设。成立专门由教务或教科负责研究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各学科考情、学情的研究工作;研究小组可由负责备考业务领导和备课组长组成;各备课组长带领学科骨及科组教师,策划好各时段备考计划,并定期、定点、定内容进行研讨,集科组教师之智慧,研究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备考策略和备考范式,特别说明的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有的备课组仅有1—2人,建议积极开展校际联合备考研究活动。

②各校要认真研究考什么、如何考、怎样考得好。主要研究:考纲(考试说明),这是命题的依据,考题(近三年“高考、中考”真题)、命题策略(命题专家、评卷组对试题评价等)、命题技术的变化(“高考、中考”命题时效与新信息等),这是应对如何考的关键;研究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研究学生答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效度,研究教与学的适应性及学习心理等问题,这才是解决怎样考得好的根本。同时,把研究所得及时地落实、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

③各校要做好对备考研究跟踪管理。原则上,每位教师每一学期应撰写2篇以上“高考、中考”备考研究心得体会,内容主要是对学科考纲的理解,考点、热点、疑难点的解读,考题的解析与迁移应用,教师指导学科备考的策略、课堂教学、备考经验等。为取得实效,这项工作将由市教育局协同学校组织进行。

4.加强合作交流,拓宽信息渠道。

①要加大信息搜集力度。各中学要千方百计地动用一切力量、利用一切关系搜集高考信息和教学资料。但在使用信息和资料时,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已获取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甄别、筛选与研究,以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和资料,为我所用。

②要在发挥集体智慧。“高考、中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高考、中考”备考工作,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发扬团队精神。从高考、中考备考领导小组的领导,到毕业班全体教师,都要出谋献策,要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发挥集体潜能,创新集体备课方式,注重集体智慧与个人创新的结合,经常开展教学交流与研讨活动。依据学科备考计划,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沟通信息,互补优势。

③要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备考横向联系。各校要与教育先进地市及兄弟地市、学校加强横向联系,更有效地利用网络,重视信息情报工作,要适时进行调研测试,并认真进行质量分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知彼知己,决胜于高考战场。要组织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基地的建设与研讨活动。市内学校要打破封闭状态,做到团结互助,资源共享,群体作战,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市“高考、中考”备考的效益。我们不仅要重视市内的整体合作,还要重视校内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合作、毕业班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合作,只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4.突出学科指导工作,提高备考的有效性。

①各校要处理好课标、考纲、教材、教辅的关系。学科备考要以考纲、考试说明、课标为指导,明确备考方向、内容范围;要以教材为主要依据,依托教材内容落实考纲任务要求;要以教辅为辅助,拓展优化备考内容。要处理好“一标多本”的关系,既可以“求同存异”,也可以“求同去异”;学生手中教辅不可过多,教师不能简单地用教辅代替备课、弱化上课。要求教师在第一轮复习时,要以本为本,充分挖掘课本中关键知识,并使之能力化;明确教辅材料在一轮复习中是辅助性而不是主体性。

②各校要制定全面细致的备考计划。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教研室制定的备考指导意见,每一复习轮次都要制定计划,明确学科备考任务、目标、进度安排、实施策略等。其中,内容进度安排要具体到每一周,做到备考明细化,让教师、学生明明白白备考。

③各校要立足课堂,用好课后,全方位优化备考。上课监控的手段主要靠上课常规,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坚持学校领导推门听课制度、教师相互听评课制度、学生定期评教制度、教研室教研员定期指导制度、课堂教学案例评析与展示制度、年级评课办公例会制度等,加强对教师上课环节的即时监控,减少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克服“低效”“无效”现象。要特别注意监控课内作业完成的情况,课内作业应该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必须当堂完成,要坚决杜绝课内问题、课内作业转化成课外作业的行为。课外作业要划归能力训练范畴,另外监控。课后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所刍和自我反思、提高最有效的时段。各校应对早上、中午、午后、夜修等做好安排。帮助学生利用好可利用时间,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提升。

④各校要合理安排各种考试,力争在考、练上出效益。按“高考、中考”能力考查要求,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合理安排单元、专题、模块等各种检测考试。达到序列化、规范化,不搞题海战术,在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保障训练与考试的力度、效果,逐步提高学生的考试技能。⑤各校要注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要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可采用导师制、小组合作制、家教式、会诊式、自修室等多种方式,强化培育的力度。同时,也要关注边缘生、学困生的帮扶,实现共同提高。另外也要重视学生的奥赛工作,为学生的自主招生加分。

⑥市教研室将优化引领指导。要继续坚持并优化“会议指导、资料指导、教学视导、考试指导”等策略,开好研讨会议,编选教辅资料,搞好教学视导,命好考试试题。特别是要制定下发科学的学科备考指导意见,明确学科备考任务、目标、原则与实施策略,全面引领学科备考工作。

⑦要树立“大备考”意识,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工作。备考任务要分解落实:高一重点抓“初高中衔接与习惯养成”,高二重点抓“倾向选择与知能拓展”,高三则要集中精力,全力抓好“升学指导与能力训练”,使整条备考链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5.强化质量跟踪工作,提高备考的实效性。

①各校要优化学科备课。要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个人备课要重特色,集体备课要重整合。个人备课要看内容的针对性,是否符合考情、学情、班情等;要看内容的可操作性,其多少、难易、深浅是否适度,环节设计能否保证课内实施完毕等。集体备课应从个人的“异”上去研讨,并形成共识。备课方式:用简案。②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过程性备考最关键环节,课堂教学重在得法。备考复习成败在于课堂,课堂教学要合适于学生的需要,要符合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市。课堂应倡导问题式教学,以学生问题、教师问题、课本问题、练习、作业、考试问题等为导向,真正实现由“知识建构”到“问题导向”到“能力形成”的转变。要避免炒冷饭式的照本宣科、避免单向灌输,要克服无PPT就不能上课的陋习,尽量做到互动与生成,力求引导与拨。一定要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领悟。教师课堂实施备课内容、组织教学效率的高低,具体要看教师一节课教学实施环节的完整性,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教学时间的利用率等,最终还得看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程度,即完成备课任务的水平。市教研室将联合各校备考领导小组对教师上课进行督查指导。

③要实行严格的学科练、测、考制度。各校要安排学科组认真规划并利用好练、测、考,包括课外作业、单元训练、专题训练、模块考试等项内容。监控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能力训练的布置安排,关键是控制住数量(训练次数、题量多少)、质量;二是能力训练相关作业、检测试卷的收批,这一环节的关键则是要把好批阅的数量、质量关。

教师布置作业、选编试题,要保证质量,必须精选精编,体现针对性、探究性、典型性,能举一反三;课外作业量、训练测试量要适当,要防止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各学科作业与训练测试必须有机协调,做好总量控制,要特别注意监控个别学科与教师为争抢课外时间,用题海战术挤压学生的问题,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作业批改、测试批阅要及时,可采用教师面批、精批、学生互批等形式,力争全批全改,做到有收必批;也可按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抽批。学校要对教师的作业批改、训练测试的情况定期进行统计,及时评比,合理调控。

有效控制作业量、训练量的手段之一是控制学科作业、训练资料的印刷量,防止部分学科、教师乱印、滥印资料的行为。学校、年级要依据学科特点,对各学科资料印刷数量作出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学校文印室严格落实。

试题的编制尽量校本化,要符合本校学生之实际,让测试发挥其激励功能。各校要求学校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独立命制针对本校学生的2套综合卷、3套阶段(单元)测试题。

④优化教学质量检测与质量分析。学校要定期组织一些阶段性、综合性质量检测统一考试,做到互为补充,有序协调。在保证命题质量的前提下,这些统一考试要按照”高考、中考”的要求,规范组织,要严格考试秩序,严肃考风考纪;要统一组织评阅试卷,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严把阅卷质量关。

阶段性、综合性考试阅卷结束后,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作出详细的质量分析,学校的质量分析要具体到班级、学科、任课教师,教师的质量分析则要具体到每位学生,最后要形成内容全面的质量报告,并及时召开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质量分析调度会、座谈会、会诊会,依托质量分析找出“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整改、补救措施。

各校要在质量分析基础上,强化查漏补缺,扶弱促强,切实解决“弱班、弱科、弱师”问题,打好团体战,共同提高班级、学科教学质量;树立整体意识,有效监控,适度组织学科之间的整合,提高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等综合科目的备考质量。

市教研室要加强跟进式指导,及时组织教学调研、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校、年级提高质量监控水平。

⑤优化讲评课,提高讲评课效率。重点做好讲评课有效方式的探索。备考复习过程中,讲评课所占用的时间约占整个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一环节直接影响备考质量。讲评课要做到:学生需要教师讲的才讲,学生需要教师评的才评,学生不要求讲的,坚决不讲;讲评时,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点拨疑点、突破难点,分析易错易混点,并适时的拓展或迁移,同时,要让学生参加到讲评环节中去,防止教师一讲到底现象,学生的问题学生说,说出的问题大家评,疑难问题教师指引,难题再析找思路、寻方法。6.完善服务保障工作,落实人文备考措施。

①要建立完善的备考工作服务保障体系。要按照服务保障任务与工作进程,健全食堂、宿舍、卫生、安全、资源、文印等方面的制度,有效开展各项工作。要特别关注高

三、初三开学初期、“高考、中考”前夕两个阶段的服务保障工作,开好头,结好尾,细化措施,提高质量。学校教工与工作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明确责任,提高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

②要拓展丰富服务保障内容。要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安全、健康需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备考环境与氛围;要及时满足教师备考工作的基本需求,提供必要的条件。要为高三师生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③要不断优化服务保障方式。对学生特别关注的食堂、宿舍、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可以从学校实际出发,适度引入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善服务条件,优化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教师的满意度。

7.做好过程性评价工作,提高备考的执情度。①学校要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要包括考核方案、奖励方案两部分。考核指标要多元,要涵盖学科备考各环节;比重要合理,要突出教学质量的权重,弱化常规指标权重,体现出明确的导向性。奖励方案要明确内容、范围、等次。相关方案要及早制定,要多方参与,共同制定,尽力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②要优化评价过程与方式。既要注重结果评价,又要关注过程评价,两者有机结合。要形成稳定的过程评价方式,过程评价结果要定期统计公布。评价主体要多元,要切实落实学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观念,优化学生评教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加大学生评教结果在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比重。

③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奖励办法。在工作过程中适时进行包括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评优树先、福利待遇、培训进修等各种奖励,“高考、中考”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表彰,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④搞好对综合科目的评价。对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基本能力考试科目教师工作成绩的评价,既可以分科考核,也可以捆绑评价。

⑤市教育局将根据学校备考成效和完成任务情况,对各“高考、中考”备考先进学校进行评价表彰。

8.要做好总结表彰工作,提高备考工作的连续性。①要做好成绩统计分析工作。通过了解“高考、中考”成绩,分析学校、班级、学科、教师奋斗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利于下一“高考、中考”备考奋斗目标的调整。

②要全方位进行总结。召开班主任、备课组长、学科教师、学生等各层次、多种形式的总结座谈会,分析总结备考工作的经验做法,交流体会感受,反思失误教训。最后,学校要形成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备考工作报告。

③要及时进行表彰工作。按照制定的表彰制度、实施办法,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对班级、备课组、班主任、学科教师进行表彰,兑现奖励政策,保持评价制度的权威性与激励性。

④要搞好新老高

三、初三备考工作的衔接。通过学科对接、人员交流等方式,做到备考经验共享、资源共享与师资共享,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备考工作的良性循环。

浅谈中学生作文指导宜“五多” 篇7

一、多观察、多思考

对写作而言, 观察的重要, 积累生活经验的重要,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论述。我国西晋时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写道:“伫中区以玄览”, 意思是从广阔的生活中观察事物, 才能引起文思。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 意思是眼睛接触了实际事物, 激发了感情, 自能写出有神韵的句子。写作, 离开了观察、离开了生活, “闭门造车”, 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那么, 怎么观察才能真正有效呢?我认为教师的正确指导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认识观察的重要, 培养观察的兴趣。观察的重要性自不必说, 但是要让学生懂得观察的重要, 却不能靠说教, 要让他们产生感受。这种感受可以从两个渠道得到:一是从阅读中体会别人是怎样从观察中受益的, 这是一种间接的感受;二是自己尝试着去观察, 获得直接的感受。

第二, 明确观察目的, 选择观察对象。例如学了《中国石拱桥》之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桥》, 于是可选择家乡有代表性的桥, 带领学生去观察。这种观察, 对象明确, 目的单一, 再加上教师的具体指导, 相信学生写起来会得心应手。

第三, 提出观察要求, 指导观察方法。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就要在观察前提出要求, 指点方法。否则, 学生不知如何观察, 往往不会有好的效果。例如, 我带学生去观察家乡的桥时, 先要求学生准备好测量用的皮尺;让学生带上笔和纸, 准备做记录。记录还有具体要求:记清观察的路线、途径和地点;记下观察的角度、方位和地理;观察的内容大致有:桥的形状、质地、结构、特征 (长、高、宽、装饰、题字) 等。观察后, 还指导学生按要求整理观察记录, 理清观察顺序, 把握观察详略。

第四, 指导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 既要注意观察人的外貌, 又要注意观察人的言、行, 并从言、行深入到了解其内心;既要注意观察人的稳定的品质, 又要注意人的变化……总之, 要引导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学生就会有多方面的收获。

二、多读

读书与作文的关系, 有许多名人名言。大诗人杜甫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多读, 就要努力推荐良好的内容读物, 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激活良好的读书兴趣。教师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要求学生博览群书, 多读益书。因此, 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这里所说的指导, 是推荐, 是引路, 而不是“规定”。指导学生选择的读物, 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典著作, 一般是指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阅读筛选的、被公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古今中外名著;一类是当代各类中外优秀作品, 包括科普、政治、历史、文学等等各类读物。多读, 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读书的目的不同, 其方法也不同。可指导学生恰当运用选读、精读、略读、跳读、速读、朗读等方法, 以提高阅读效率、积累知识经验、探索写作技巧。

三、多写、多积累

人们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 也就不断地在积累———积累知识和经验, 积累思想和观点, 积累智力和技能, 从而使自己不断丰富知识, 不断增长能力, 进而全面提升自己的修养。积累的方法也很多, 前面谈到的多观察、多读都是积累的重要途径;对中学生作文教学而言, 这里侧重谈的是通过写来积累。积累的重要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积累表象, 进行自觉的表象运动。对于作文而言, 丰富表象是十分重要的, 但如果通过观察而获得的表象转瞬即逝, 或者虽然没有那么迅速地遗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印象越来越模糊, 越来越淡, 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而实际上, 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表象的运动是处于自发的状态———如果没有特殊的刺激, 时间越久, 遗忘越多, 这也极为正常。为作文积累表象, 就要同遗忘作斗争———实质上, 就是要强化对表象的记忆, 进行自觉的表象运动。而强化表象记忆的方法不只一种, 但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 是及时地、经常地动笔写一写。

其次, 是促进第一重转化的完成。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 首先要经历从材料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 再经历从认识到文章的第二重转化, 这时文章 (作品) 才能诞生。这两重转化显然都很重要, 但作为写作的基础, 应当是第一重转化。许多人正是因为没有完成第一重转化, 尽管经历丰富, 但头脑空空, 仍然是什么也写不出来。及时、经常地动笔写一写, 是促进完成第一重转化的极好方法。

再次, 是锻炼能力, 养成习惯。中学生的这些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感受力, 以及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这些能力在作文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一面学习, 一面有意识地积累, 中学生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眼前的学习、对于今后的治学、对于成就一生的事业, 至关重要。

备考指导:高考作文宜小题大做 篇8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最主要的一个知识点,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

广东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论”是一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词义非常丰富,有“讨论”“学说”“评定”“定罪”“按照”等意思。B项中的“论”在古代确实具有“讨论”之意,但在此句中“讨论”一义讲不通。因为在这里,根据阅读材料的上下文来看,王甲杀人一案,刘敞看案卷觉得有冤情,他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反而强加罪名,将要批决定罪。因此这里的“论”应该是“定罪”“批决”的意思,从“论”字后带了一个“囚”字大概也能猜出与“定罪”有关。

【备考指导】不可脱离语境。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都会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推测词义。而考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凭识记猜测,完全忘记了“语境”二字,容易导致失分。尽管文言实词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思,如果长期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来解词,就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弄懂文意,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古今异义

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词义完全相同;二是完全不同;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貌似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一些词语容易造成错觉,使人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双音节词语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

安徽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D

【解析】“殷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热情而周到”,而D项理解为“周到”正是犯了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古汉语的错误,其实“殷勤”在古汉语中一个常见义项是“情意深厚”“恳切叮嘱”。D项中“殷勤”正是此意,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备考指导】不可望文生义。虽然语言有一定的继承性,但语言毕竟又是发展的。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词语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那么,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应牢牢树立起这样一个意识:不可以现代汉语来理解古汉语,近年高考文言实词试题中就经常涉及这方面知识的考查。也就是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解释项往往是错误的。命题者通常会在四个选项中故意对其中一个词进行“望文生义”式的解释来干扰迷惑考生,让考生掉进陷阱。特别提醒大家要多积累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今异义的词语课文里有许多,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一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作息”词义就不同,这里是偏义复词,词义偏向“作”。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是两个单音词,意思是“用手指指给别人看”,而现代汉语中“指示”是一个双音词,是“上级机关对下级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的意思。同学们要注意在平常的学习中多积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意。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有新的意义,进而改变了词性。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

天津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B

【解析】B项将“全”解释为“全部”,放入语境中显然不通。联系语境,“全活甚众”是说徐谦尊在崇祯末年,救济因蝗灾而挨饿的乡亲,让许多百姓保全了性命。这里的“全”和“活”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并且是使动用法。“全”应理解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保全”,这样句意才通顺。

【备考指导】不可主观臆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也是高考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因此同学们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如: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句中的“斗”字,根据句意,“斗”和它的宾语“诸侯”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因此要理解为“使……斗”。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该读本字的音。如:

新课标II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D

【解析】D项中的“著”应该理解为“登记”。而正确项A中的“振”就是一个通假字,通“赈”,所以A项解释为“救济”是对的。

【备考指导】不可先入为主。在阅读古诗文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个别字与语境完全不合,或者说,根据文脉,由于个别字的出现而使文意无法理解时,可依据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等特点去考虑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不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就会造成费解或者错误的理解。

现结合个人多年的备考经验将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推断方法列举如下,以期帮助考生们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

1.音形训义法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可以通过字形来解释词义,是谓形训;还可以通过字音来解释词义,是谓音训(或者叫声训)。如:

湖南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4其庐焉 造:建造

D.以屋名雪,讵不韪4欤 韪:正确

【参考答案】A

【解析】答案项A中的“造”在这里应为“造访”的意思。正确项D中的“韪”字是个形声字,从是,韦声。《说文解字》:“韪,是也。”D项中解释为“正确”,因此是对的。

2.对文断义法

所谓对文,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意相关的对句中,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常常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比如成语“文过饰非”,词中对应位置上的“过”和“非”意思相同,同学们可能觉得“文”字不好理解,其实可以从对应位置上的“饰”入手,从而求出“文”的意思就是“掩饰”。同样的道理,文言文中,很多对文的词语可以互训。对文训释的意义在于据已知训未知、由易知训难知。这就便于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如:

北京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B

【解析】B项把“虞”理解为“料想”是错的,这里应该是“忧虑”“忧患”的意思。这一项干扰较大,致使很多考生误选。其实B项可以联系原文“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来看,“风波之恐、覆溺之虞”是一个典型的对文,根据对文的特点,“恐”和“虞”词性应该相同,意义也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再联系上下文,文中是说以前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常常害怕风波兴起,担心船被打翻,因此可以猜测B项的“虞”与“恐”词义接近,应该解释为“忧虑”“忧患”“担心”的意思。

3.语法辨义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要判断文言实词的具体词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词性、用法和意义。如:

新课标II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D

【解析】D项中命题者将“著”解释为“彰显”,好像译不通,因为这个句子中,“著”处在谓语位置上,应该是个动词,并且后面带有宾语“之”,其实句中在“籍”前应该省略了介词“于”,再联系前一句,“著”应该理解为动词,意思是“记录”“登记”的意思。

4.语境推义法

文言实词大多具有多义性,即词义是不确定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确定一个实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我们可以联系语境进行具体分析。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外部语境来推断。如:

江西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A

【解析】A项中的“命”是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在古汉语中没有“指责”的意思,在这里将“指责”的意思代入到句中,也讲不通。再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文章是说被人切断了鸡冠的公鸡看见“我”给的粟米便长声鸣叫,就像是招呼所有的鸡(来)啄食。“命”在古汉语中有“告”的意思,这里可以引申为“招呼”“召唤”的意思,如成语“命俦啸侣”中的“命”就是这个意思。

5.成语证义法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出文言实词的词义。如:

福建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A

【解析】A项中的“绳”字后面带了代词“之”作宾语,“绳”字在这里活用作动词,题中解释为“捆绑”,不合语境意思,应该解释为“约束,制裁”的意思,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来理解A项“绳”字的词义。

江苏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B

【解析】B项中把“责”字解释为“指责”,是望文生义的解释,是以现代汉语的方式来理解古汉语,联系前文“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无以韩责我”句中的“责”字应该解释为“要求”,这一词义在成语“求全责备”中保留着,考生如能联系“求全责备”这一成语,理解这个“责”字就不难了。

6.联想明义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即所谓立足于教材,选材于课外。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联想学过的课文例句,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提醒同学们,牢记课文经典例句。如:

山东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C

【解析】C项将“延”理解为“迎接”,不贴切。从语境来看,文段是说当地的富豪之家吴氏家请了老师教授小孩,詹鼎也就从学于吴家。因此,这里的“延”宜理解为“邀请”。这一义项我们可以联想到学过的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的句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以及高中课文《过秦论》中的“秦人开关延敌”等句子来印证。

重庆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D

【解析】D项将“间”理解为“间或”,不恰当,联系上下文来看,这里应该是“暗地里”“私下”的意思。“间”字的这一词义,我们可以联想到学过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句子:“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上一篇:哈尔滨:低保家庭高校毕业生可获求职补贴下一篇:我的拿手好戏小学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