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步骤9.2(通用8篇)
21.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材料的分类通常会因标准的不同而不同。从材料内容看, 可以分成观点型、事件型, 故事寓言型。从表达形式看, 可以分为生活感悟类、寓言道理类、名言类。从表达方式看, 又可以分为叙述类、抒情类、议论类。从组合形式看则有单则材料、多则材料和图文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 我们大胆地删繁就简, 以表达方式为标准, 将其分为两类:记叙类和论述类。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 我们提出了不同的审题思维步骤。
一.记叙类材料的审题思维步骤
记叙类材料, 多是以叙述事件为主, 有相对完整的记叙要素:人 (物) 、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类材料的主旨通常隐含在这些要素当中。审题时抓准主要对象, 运用由果溯因的方法, 则能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主旨, 拟写出准确的立意。以下面这则材料为例:
有一年, 英国牛津大学发现, 有着350年历史的学校大礼堂的横梁已经风干朽化, 必须得更换。这二十根横梁由巨大的橡木制成, 可到哪里去找长得一般粗壮的橡树, 来保持这所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礼堂的原有风貌?学校园艺师向校方报告, 当年的设计师已经预想到这种情况, 所以早在校内一块土地上安排种植了大片橡树林。在一代代园艺师的守护下, 现在, 每棵橡树的尺寸都超过了横梁所需。大礼堂的横梁问题, 可以圆满解决了。
根据上则材料内容, 我们可以概括出主要情节:牛津大学礼堂的木梁因年代久远已风干朽化需更换。当年设计师早就预见这一情形, 种下橡树, 一代代园艺师尽责守护, 橡树长得很好, 完全符合横梁的标准。结果是牛津大学成功地更换了横梁。这则材料涉及的对象是两种人。一是设计师, 他们已经预想到这一情况早种下橡树, 由结果追问原因, 可以有这样的立意:有预见性;做事周密;有备无患;做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另一个对象是园艺师, 他们一代代守护, 让橡树茁壮成长, 由此可以得出“尽责守护”的立意。
在对大量的记叙类材料分析、归纳的基础上, 我们总结出记叙类作文材料的审题思维步骤:步骤1.概括主要内容, 寻找主体对象 (人、物、事) 。步骤2.针对事件的结果, 进行“由果溯因”式的追问:为什么会这样。步骤3.确定立意, 由此及彼, 联系现实 (社会、人生) , 确定立意。步骤4.回看材料, 检查立意。
如果以这个思维步骤来审2013年江苏卷“蝴蝶与探险者”的作文材料, 我们可以顺利地得出材料的主旨。简化为表格, 审题时的思维步骤就一目了然了。
再以一则寓言类的作文材料加以说明。
香樟对白杨说:“你的叶子到了冬天就落光了, 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 哪像我, 终年翠绿, 枝繁叶茂, 美丽无比。”白杨说:“是的, 我不如你:春天来了, 我绽绿;冬天来了, 我凋零。就这么平常而简单。”不久, 一场大雪降临了, 香樟身上满是翠绿的叶子, 雪堆积在上面, 最后由于重量太大把树枝压断了。白杨由于叶子已经落尽了, 全身枝桠伸展, 安然无恙, 轻松自如。
这则材料是典型的叙事类的寓言, 材料中涉及到两个对象, 香樟和白杨, 我们不妨再用图表的形式来展示记叙类材料的审题思维步骤:
运用记叙类材料审题思维步骤时, 还需要特别注意:1.抓主体对象时, 要遵循整体性原则, 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2013年课标全国卷材料中, “商人”只是一个线索人物, 不是主要对象。2.记叙类材料的“结果”, 不单指事件的结果, 有时也指材料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再以2013年江苏卷为例, 材料对探险者的情感态度是趋于批评的, 对此追问, 也能审出材料的主旨。3.在“回扣检查材料”环节, 要求考生在得出立意后, 对材料进行再回顾, 看材料能否佐证得出的立意, 这也是审题思维上的一道“保险”。
二.论述类材料的审题思维步骤
论述类材料主要以名人名言为主, 审题时需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然后也要通过“追问”实现对材料内涵意蕴的把握。我们总结出论述类材料审题的一般思维过程:步骤1.读材料, 抓关键词、关键句。步骤2.结合时代背景“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说, 根据内涵确定立意。步骤3.回扣材料, 检查立意。
以2013年安徽卷为例,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 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 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这则名言类的材料作文, 由一个转折句构成, 重心是在转折之后, 即“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 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我们可以追问这句话, 得出材料的内涵, 如下图示意:
名言类材料有单则名言和多则名言两种类型, 对于单则名言, 可按上述步骤审题立意。对于两则甚至多则名言, 我们就要先分析作文要求, 看是否可以就其中一则确定写作角度。如果不行, 就需要逐则分析各则名言的内涵, 判断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果是“相同型”则用求同法, 如2013年浙江卷;如果是“相反型”则用求异法, 如2013年安徽卷;如果是“相辅相成型”则用互补法, 如2013年福建卷。
三.两种审题思维步骤的异同
纵观以上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审题时既有相同的步骤, 也有不同的侧重点。相同的是:1.通读材料, 理清对象, 概括内容。2.运用由果溯因式的追问剖析前因后果, 把握主旨、寓意或内涵。3.由此及彼, 联系社会人生, 确定立意。4.一定要回看材料, 检查立意。
审题思维步骤不同之处是:1.记叙类材料要把握所叙的人、事所表现出的主旨。2.名言类材料要挖掘其深邃的哲理, 由表及里, 确定立意。
以上例谈记叙类、论述类材料作文审题的思维步骤在规范考生审题上有着积极作用, 它增强了审题时的可操作性, 规范了学生的思维,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偏题”, 同时强调“追问”, 训练了学生深刻思考的能力, 实现了立意向“深刻”提升。
当然, 我们也知道这种总结、归纳是挂一漏万的, 审题以及立意与学生自身的思维品质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我们只求能够抛砖引玉, 期待更多的方家指导。
摘要:无论是从高考阅卷标准看, 还是结合平时的阅卷实际, 切题与否决定了作文的分数档次, “审题决定生死”成了不争的事实, 因此指导考生审准作文材料的主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 谈谈个人看法。
1.抓关键语句。即抓住能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一般设置在材料的开头、结尾,有时也指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例如:足球名将贝利初露锋芒时,记者问:“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成为世界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贝利初露锋芒时说“下一个”,表现他不满现状;成为世界球王后说“下一个”就更表现了他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此点立意即可。
2.抓因果关系。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由果溯因,找出事情成功、失败的根源,从而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汉钟离到人间传授法术,指导人们如何“点石成金”。人们蜂拥而来求艺,唯独吕洞宾问道:“点石成金之后,金子还会变成石头吗?”汉钟离道:“会,但那是在3000年以后的事情了。”吕洞宾大惊失色:“如果有人3000年以后本想靠着一块金子来度日,但金子却变回了石头,那岂不是害了人家1这法术万万学不得!”吕洞宾拒绝学“点石成金”的法术——他刚一拒绝,便成了仙。
材料强调吕洞宾拒绝学法术,并且刚一拒绝就成了仙,原因是怕害了人家。由果溯因可得出:心存善念即圣贤,不可见利忘义,要保持高贵的天性等。
3.抓情感倾向。有些材料中的词语具有明显的褒贬色彩,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态度,由此思考,往往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从材料中的“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充斥厌恶之情的词语可推出作者对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对其保持自然状态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4.抓主要对象。有些材料中涉及的人或物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只有抓住材料中的主要对象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笨拙,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这则材料涉及四个对象:人、狼、鹿、植物。但主要对象应该是鹿:鹿因为没有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得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笨拙甚至大批死亡;后来又因狼的介入而奋力奔跑,从而恢复了生机。由此可立意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抓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对比、并列和互补三种关系。
例(1):①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②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第一则强调人多心不齐而坏事,第二则指出人多心齐而成事,由此可见两则材料是对比关系。但人的多少不是材料的关键,二者所共有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心齐。因此,材料的中心是成事根本在于人心要齐、同心同德。
例(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事先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这两则材料应是并列关系,都说明了本来能做好的事结果却失败了。抓住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可得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3):①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①强调人做事要有坚定的信念;②强调人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可得出观点:既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总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并非高深莫测、毫无头绪,相信同学们在认真阅读仔细思考的基础上,再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能审好题,立好意,定能写出精彩文章。
由话题作文回归到材料作文已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趋势。材料作文既能避免命题作文猜题押宝的弊端,又能避免话题作文泛泛而写的不足,它具有综合考察读写能力的优势,因而再一次受到了命题者的重视。然而由于审题立意难度的增加,对考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那么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
思辨性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要准确的把握材料的中心,审题时必须辨明以下四种关系。
一、要辨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供料作文的思辨性首先体现在对材料的综合限制上。试看2017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乌,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包含两个层面:乌鸦的行为和父子的不同评价。乌鸦的行为既有盲目性,又有合理性。盲目性是乌鸦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不能认清自我;合理性是乌鸦不满足现状,积极学习他人之长,并勇于实践尝试。父与子的评价也具有盲目性与合理性,这也启迪我们怎样认识和评价自己,怎样避免评价的片面性。因此可立意为:
a.乌鸦的角度:①有梦的乌鸦,早晚会成为自己心中的那只乌鸦;②敢拼才会赢,人生最珍贵的理想莫过于自己的执着;③只要心中充满信念,为了自己的目标,就算生命为之毁灭.也无怨无悔;④乌鸦努力地练习,努力地改变自己,尽管它失败了,但这种精神是可贵的;⑤只有不断地挑战既有的规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才能。很多事情,不做是不知道能否成功的,就像那条成功跳过龙门的鲤鱼,如果它不尝试,不努力,又怎么能够改
变自己的命运呢?
b.对弱势群体关注的角度:①给乌鸦练习本领的机会;②善待弱者;③向强者学习,应该鼓励。
c.小男孩与牧羊人的角度:①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②多用欣赏、宽容的眼光看人;③一次沉重的失败,足以葬送自己的一生。当我们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这样才能成功。
练习: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日:“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本文的主角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学会‘放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立意了。如果从“过者”的角度,得出“帮人要帮到底”的立意,或者从“盲子”的角度,得出“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听从劝告”等立意,就不大合适。前者虽然可以说通,但“过者”是次要人物,着眼于他就不得主旨,没有做到整体把握;后者从逻辑上讲推不出这一观点,是没有吃透材料。审题时应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如上则材料中的“放下即实地”就是关键。不明底细,不敢放手,尚情有可原。但是告之实情,仍固执己见,非要等到自己吃不消了,再松手,往往就晚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当断不断,反被其乱。
二、要辨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供料作文的“料”常常是摆出现象,提出问题。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须透过现象分析“料”的深层意蕴。
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题。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99年60%,2017年52%。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99年是3.7%,2017年18.3%:
要求:全面了解材料,选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材料通过列举大量的数字说明,现在的人读书的越来越少,还举出了三个原因;而后又用数字说明网络读书人数百分比的增加。基于此,考生应该很容易确定此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的话题,一个是图书阅读率低,一个是网上阅读率攀升。对这种现象应辩证的思考,在这个信息和网络日益发达的社会中,读书是否必须要到书店去买书读?网上阅读的利弊是什么?衡量读书的标准是什么?造成读者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其实,考生任选一个角度,都会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偏向阅读纸质媒体的人越来越少,而网络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呢?这里面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不喜欢读纸质的书吗?看来是,但为什么呢?纸质的书与网络书有何不同?人们为什么喜欢网络书?顺此思路,我们还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如,什么是书?时代发展到今天,书的概念是否应该有所变化?将书的外延放宽泛点是否有利于读书?不要将书局限为纸质的印刷品,科技进步后,书的外延更加宽泛,电子书也应该算是书,网络阅读也应该是一种阅读方式。我们把这些问题都想明白了,作文的主题也就有了。
练习: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英雄人物在成为英雄之后,其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便会产生轰动效应,人们甚至寄钱寄物表达对英雄的尊敬仰慕之情;但英雄人物未为英雄时却也有这样的现象,听任英雄流血街头,甚至连被害者的亲属也不加援助,这是多么大的反差!
这则材料大部分考生提出“要助人为乐,不要悄悄走开”的观点,这只是拘泥于表面现象,未能深究本质。该材料实际上披露了一系列内在矛盾:一方面希望别人乐于助人,另一方面自己却不愿去帮助别人,不愿用行动去实践理想的道德境界;对人对己的不统一;理想与行动的不统一;知与行的不统一:说与做的不统一,都明显体现出一个双重道德标准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思辨,抓住材料暴露出的矛盾,透过现象深挖本质,提炼出“高扬道德的大旗”、“道义对人类精神有巨大的影响”、“无为即有错”等哲理性论题,文章便写出了一定的深度。
三、要辨明发散和集中的关系供料作文临场构思必须做到发散与集中的统一。“发散”,即从材料出发,联想开去,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或由因探果,或由果溯因,不断推演,不断探究;“集中”,即将发散思维所得,筛选定向,聚焦一点,贯一拯乱,提纲挈领。用六个字概括这种关系,即“撒得开,收得拢”。
例如:山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
1.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4.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看星星由远及近反映的是认识论中表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由此,我们可以从这样四个角度来思考:一是从“近观”的角度来认识,可以写近观发现本质,要脚踏实地,深入地看问题:二是从“远看”的角度来审视,可以写距离产生美,人应该怀有梦想;三是将“近观”和“远看”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写理想与观察,梦想与现实,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浸于自己的幻想之中,但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四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应辩证地对待“仰望”和“近观”。然后我们再想“星星”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因为人们常常把自己喜欢的或向往的东西比喻成“星星”,它美妙至极,无与伦比。正是这种强烈的喜爱之情使人们放弃了冷静的思考,使自己的眼睛被假象和情感所蒙蔽,从而犯了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比如网络恋爱使许多青少年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盲目地出国留学,使不少青少年浪费了宝贵的时光;盲目的追星,使一些未成年人迷失自我;欲望的膨胀使一些官员锒铛入狱……原来,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只是一片空白,由此警示人们:要擦亮眼睛,千万别被情绪和物象所迷惑。
练习:陈毅元帅酷爱读书。有一天他吃糍粑,注意力却在书上。糍粑本来应蘸糖吃,他竞蘸上墨汁往嘴里送。大伙瞧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陈毅平静而诙谐地说: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对此,我们不妨先回忆陈毅同志的为人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建树,接着分析材料要点,积极探讨读书和做人的关系,打开思路,在整理出材料各层面上多元意义的前提下,排除其表层的意义:a.陈毅勤奋好学,b.陈毅虚怀若谷,c.陈毅诙谐幽默,d.陈毅读书专心致志等等。而取其深层意义:a.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b.做人就要读书,不读书,不知理,是盲目的做人;c.读书的态度如何,可衡量出一个人做人的准则。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体现出“撒得开,收得拢”的特点,正确处理了发散与集中的关系。这是解题和立意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重要阶段,也是满足一题多作、旧题新作、难题巧作的写作要求的必要条件。
四、要辨明点与面的关系材料作文往往是用材料中的观点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立意时,应由点及面,联系社会现实,体现典型性,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例如:2017年高考湖北省作文题。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从材料本身来看,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谈的是内与外的辩证关系。材料告诉我们只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我们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原貌;同时只有跳过事物的具体细节,我们才能全面地了解事物,不会被局部所迷惑。材料表面上谈的是写文章,但作文时,考生必须由点及面,展开相似联想和类比联想,如将内、外关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联系起来,如个人和集体、现实和理想、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等。
练习:爱因斯坦成名前,在纽约街头,有人问他:“你怎么穿得这么破旧?”他说:“反正这里没有人认识我。”爱因斯坦成名后,别人又问他:“你怎么穿得这么破旧?”他答道:“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
◆ 旧材料作文审题太难,话题作文“不需审题”,均有其不足之处。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是高考作文命题值得思考的问题。
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我们称之为新材料作文。)考生应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
作文题的构成:
1、材料
2、作文要求
2005年高考上海卷、福建卷、湖北卷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作文模式,我们把它称为“题意作文”(有人称作“后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模式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考生可发挥的空间更大。2006年高考两套全国卷和湖北卷都是这种题型。2007年广东两套高考调研题和广州一模皆为此题型。所以,应引起重视。
所谓“新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一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就其本质来说,题意作文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另一种类型。比较而言,题意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有时隐性材料也曾加了同学们的审题难度。
审清题意三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 1 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分析】赞美的力量
四、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 2 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五、分析关系法
【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六、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 3 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七、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九、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材料】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 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分析】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 4 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材料】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分析】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十、寻互补法
【材料】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分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练习
1、据报载,一位中学生设计了一项航天项目实验方案,自以为肯定能得到全国一等奖,结果只得了三等奖,发奖时,他竟不起立领奖;还有一位中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一项发明创造的设计,当他得知工厂要投产时,却单独和厂方洽谈,要厂方给他两万元人民币,或送他出国留学。
结果
不起立领奖
单独和厂方谈判合作的成果
原因
有才无德
立意: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弓为什么会断?原因在于猎人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过分看中了弓的外表。因此:
①人们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判断或行动,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②重外表而轻内在,将会贻害无穷;
③任何事物都会有残缺,不必事事苛求完美。
3、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材料涉及到“老人“”年轻人“”胡杨树“等几个对象。
①从“老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无碍“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子女的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
②从“年轻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全被风刮倒“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一味关心爱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
③从“胡杨树如何才能抵挡沙尘暴“这一点上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逆境成才、顺境可能会使生命变得脆弱、要夯实基础。
4、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很难捕获到它们。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它总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逃之夭夭。但走过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时也会按照原路。猎人就是根据野兔的这一特性,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然后设一个机关,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获猎物了。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了。
关键句是“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
立意:走熟悉的路也会摔倒,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变化的世界,“别摔在熟悉的路上”,不要谨小慎微、敢于走新路、敢于创新。
5.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这个故事让人明白:欲无必有,欲有必无。那么,材料中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此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这样一来,思路就开阔了。如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自己的心灵等。关键要把握生活的大网,以小见大。
6.一座庙里的石地板,对香客膜拜、香火不断的石佛像愤愤不平:“你我同是石头,来自同一座山,为什么你能高高在上,享受千人朝拜,万人供奉?”佛像略一沉思后微笑道:“贤弟,世间事大体是公平的,你我的确材料相同,来自同一座山,但在你出山前,师傅只是嚓、嚓几下子,把你劈的方方正正着着送出山。在你走后的三年里,师傅对我砍呀、凿呀、刻呀、磨呀,从未间断,我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既然出山前我们的历炼不同,今天的际遇又有什么不公平的呢?” 的确,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事,公平与不公平,就看你从什么角度看问题。基本主旨应是“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公平”。
7.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2作文题: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 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对于新材料作文,审好题是第一步,没有准确完整的理解所给材料,就无法确定材料的指向。这则材料是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节目的翻版,理解起来容易了一些。综合起来看,材料所指向的是当下社会的“诚信”问题。这道题目之所以这样设计,有着当下社会的现实背景,目前社会诚信缺乏,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所以在1999年出了材料作文“诚信”12年后,这道题目又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在语文高考试卷上,就不足为怪了。
新材料作文有一个不成文规定,就是要求选择角度行文。其实,有的材料没有多少角度,或者干脆只有一个角度,这道题目就是这种情况。你说你能从材料中分析出几个角度?材料的指向就是“要诚信”,而不能有其他的任何意思(如“合分”“留给自己”“不表态”,这些都不是材料指向的“要诚信”)。审题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材料,不要分不出来几个角度却要硬分。
其次对于目前作文题型多样,多种题型共存的局面,同学们不要惧怕!其实,各种类型的作文题目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作文命题大致有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图画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等四种类型,其中最难的是(新)材料作文。不过根据可以互相转化的原则,我们可以在理解材料(包括图画)的基础上,把题型转化为话题作文,比如这道题就完全可以转化为话题作文“诚信”。转化之后,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但是无论如何,理解材料的本质,抓住材料的核心,找准关键词(或概括出关键词),是审题的基础。而这一点与阅读水平紧相关联,所以要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立意选体指导】这道题的立意由于角度唯一,显得比较简单,只能呼唤诚信,不用多说。但是选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选择什么体裁,要按照自己的所长去选择,这是一个原则。对于这道题,既可以选择议论文,又可以选择记叙文(小小说)和说明文,还可以选择散文(议论性散文、叙事性散文、杂文),当然还可以选择创新性文体——小品、戏剧、相声、书信、实用文体等。但那一种更为适合,就看自己的爱好与兴趣了,更要看自己的能力了。要想在高考场上写出立意深远、艺术性强的作文,就得在平时多注意各种文体的尝试,只有多练习写作,才能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
其次还要注意语言风格的形成。一个人有一个人写作习惯和风格,而语言是最为直接的表现。贾平凹的简洁洗练、路遥的朴实多情、陈忠实的客观冷静等等,我们都要在平时的写作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表达风格,选择的依据是合乎自己的性格。喜欢幽默的,不妨学学鲁迅、钱钟书;喜欢典雅的,不妨学学魏明伦;喜欢优美的,不妨学学李乐薇„„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总之要有自己的语言追求,这样才能与众不同。最后要明白,语言表达就是语体,而语体与文体相辅相成。
8.2011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
【材料】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A.凡事要认真,无论是科学、生活还是游戏,认真出名堂出成绩。勿盲从迷信被权威误导如追风抢购。勿随波逐流落入腐败怪圈。
B.要自主探求真理。像某生亲手摸、亲自问“是什么”,然后找原因指出方法,将铁屋 子里昏睡的庸人喊醒,提高国人素质。
C.中国科技缺少创新,是因中国缺少具有钻研精神自主思维对生活负责任的专家和学生。现在苹果手机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全是中国人制造,美国乔布斯公司只是提供了咬掉一口的苹果,可是卖给中国轻浮炫富阶层时分外昂贵。吾民整天忙碌日子还十分艰难,可北欧某国靠个手机发明专利一半人活得自在到处旅游。
辽宁省2011年高考作文题很有现实意义。视野开阔,只要关注现实生活,关心社会民生,有很多可写内容。容易出现个性鲜明的作品。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门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对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问题不限。
2011新课标卷作文(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 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 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新颖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能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给人新的启迪、新的联想
审题立意方法之一:全面把握材料,重点突破关键句
例1:北京卷作文题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拿了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大家:“瓶子满了吗?”
所有学生回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学生说:“很多事看起来达到极限,实际还存在很大空间。”一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沙,有些石块肯定放不进去了。”一学生说:“对。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一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请就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作,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立意指导
细读材料,注意抓住以下关键语句:
1、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的空间;2、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3、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4、先放沙子和水不一定不行。
此外,在四个学生发言之外,还出现了省略号。那就是提示,考生可以在4个立意之外,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审题立意示例1、教学要讲究艺术2、学无止境
立意示例
大部分考生论述了如何认识极限,如何认识“满”与“未满”,要善于探寻未知的空间,做事要有顺序等问题。
有的考生从形象上谈对事物的认识,如有的考生把大石头联想为生活中主要的部分,沙子和水是次要的部分,在生活中应分清主次,集中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有的考生把石块联想为生活中的困难,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有的考生就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的教育方法论述,强调用形象说话,用事实说话的教育方法。
有的题目就很醒目准确,如:“生命之瓶,容量永无止境”、“转换思维去看,事事皆有空间”、“发挥最大潜能,探索未知空间”、“超越极限,蝴蝶也能征服沧海”、“顺序不可乱”、“做事应分主次”等等。
审题立意方法之二:紧扣材料中内容之间的联系
例2:20海南宁夏卷作文题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看小鸟飞翔,听小鸟唱歌,他们第一次养鸟,妈妈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俩要好好地养小鸟,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的自由唱歌、自由飞翔的权力,母女很不舍地将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既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活动的有好几百人,一阵鸣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到花鸟市场老板兴奋的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小鸟的需求量大增,每天都要起早贪黑捉小鸟。”
请就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作,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立意指导
分析这则材料题旨时,首先要明白三次和鸟的接触所产生的结果。第一次由于疏懒鸟死了,第二次迫于压力放飞了小鸟,第三次参加放飞活动而老板受益了。从鸟的角度来看,鸟死、鸟飞、鸟作为商人得利的工具,是悲?是喜?学生从这方面应该有所考虑。
从人的角度分析,喜欢看小鸟飞翔,听小鸟歌唱,但没有善待小鸟;第二次善待了小鸟,但又剥夺了小鸟的自由;第三次用放生活动满足了自己的“既环保又慈善”的心理,而老板的一席话又似乎给这种行为泼了一盆冷水。困惑?矛盾?似乎都有。
以上都是材料本身给考生提供的思考角度,但仅仅做到这一步是不够的,考生还应该归纳出能够立意作文的观点或者情感,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掘了。考生可以从鸟及养鸟人的角度或二者综合的角度立意,甚至可以从花鸟市场老板的角度立意。但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一味地纠缠在养鸟或放鸟上,如可以提升到自由、生命、爱等高度去思考,也可以就材料中的现象进行评析。
立意示例
就材料本身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题立意:
一、母女两人的角度,从她们的慈善行为没有用对地方来看,由此可立意为应该看清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她们的善意行为有待改进来看,由此可立意为做事要注意行为与目的的关系;从她们放生的结果来看,可立意为做事也要讲方法,不能盲从。
二、从花鸟市场老板的角度来看,商人是借人们的善举来牟利,从此可立意为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
三、从鸟与人类的关系来看,可立意为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从鸟的意象来看,人们放鸟的前提是大量捕鸟,而捕鸟是违法行为,由此可立意为做善事也要有法律意识。
审题立意示例1、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2、人的素质亟待提高
审题立意方法之三:突破生活表象,挖掘材料寓意
例3:年福建卷作文题
三个人进商店,分别买饮料。一个人说,我喜欢喝果汁,味道是甜的;另一个人说,我喜欢喝咖啡,苦中带甜;还有一个人说,我喜欢矿泉水,味道是淡的。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立意指导
首先要读懂材料文本方可构思立意。这道文字材料作文中的几句话语,充满深奥的哲学道理,从内容到形式很有艺术性。
三个人一同去买饮料,所买的事物各不相同。这件生活中常见的、极其普通的“小事”,却出现在高考作文考题中,应该视为不是普通小事,它蕴涵了深刻的思想。
作文材料涉及的是关于味觉审美的素材,是一个独特的审美领域。在生活中,它离我们最近;在思辨中,它却离我们最远。所以读此文本时,我们既要入乎其里,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里就是从三个人对饮料的喜好不同入手,出乎其外就是要不拘泥于材料,由浅入深,发掘其深刻的内涵。
谈到饮食问题,孟子指出,“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意思是说一个具有正常味觉器官的人,他对味觉的好恶往往能投射出人性的趋向。这不仅从生理科学的角度人性化地分析出了饮食的喜好与个性品位有关,还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审美的课题。
从这里延伸开去,我们便会想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然而,很多事实证明,在人生历史的长河里,我们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个体只能作出“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的唯一选择,当然有的也是面对实际的无奈之举。
再从人生积极进取的角度来看,如果将个人的饮食嗜好比喻为人生的道德价值的取向,那么,孟子所说的鱼相当于“生”,熊掌相当于“义”——舍生而取义,便体现出道德的高标来。话又说到三人对于饮料的不同选择,当然也可以联系不同的人生坐标来理解分析。?
考生可以由表及里地思考分析,并结合自己的选材,去确定立意的方向与类型。
第一个人买甜的“果汁”,可以作为“享受生活”或者追求“甜美的生活”的类型。这种人,总是在生活中寻找享乐、企求安逸,或者只有美好的生活愿望,追求希望所在等。
第二个人买苦中带甜的“咖啡”,可以作为“先苦后甜”或“奋斗与享受并举”的类型。这样的人,他们往往以苦为乐,先勤奋努力、辛勤耕耘,然后才去享受丰收的喜悦等。
第三个人买淡淡的“矿泉水”,可以作为“平淡生活”或者做“平平常常”的人的类型。
针对上述材料,考生要将这三个层面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可以联系生活、国家、国际关系等大的方面取材构思,也可以从个体的学习、生活、人生目标、理想前途等方面去思考;可以照顾到三方面的需求,也可以着眼于某个方面的探究。例如人的个性不同、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不同等。不管写哪一种类型的人,都要注意哲理的思辨。
例如就第三种类型而言,既可以从褒的方面去歌颂、赞扬那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真水无香、大爱无言的平淡真实的人生态度;也可以从贬的角度去批评缺乏激情或者做大事的胆识与雄心壮志等。还有,由此可以想到庄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的名言。从这句话分析庄子的人生哲学。因为利益关系而结合的人,在困难灾祸逼迫的时候就会相互抛弃;因为天性而联系的人,在灾难窘迫时就会互相收留。因此,我赞同“喜欢淡淡的矿泉水”的人生观。
1、倘若从材料中“三人”个人的角度,可以这样立意:
A买果汁,喜欢甜的。——生活是甜的/感受、珍惜幸福的生活;带着享受的态度来活着,人生就会长久、有韧性、有滋有味。
B买咖啡,喜欢又苦又甜的的滋味。——生活本来有顺境有逆境/正确对待生活的欢笑与眼泪/领悟甘苦参半的人生真谛/痛并快乐着。
C
买矿泉水,喜欢淡淡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真水无香、平淡真实的人生态度/从绚丽多彩到返璞归真/历经风雨后的平淡/淡淡的母爱/君子之交淡如水/平淡:艺术之趣味。
立意示例
一.纵观全局, 整体把握
吃透材料内容可以从材料的写作对象 (对象做了什么, 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 结果怎么样) 入手, 如果材料写了多个对象要分清主次, 要有全局观, 看问题要辩证。
例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 专家大加赞赏, 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 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 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 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 他们都不愿动手, 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 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 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 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研读这则材料, 共写了四个对象, 分别是:钻石、商人、切割师、年轻的徒弟。钻石大如蛋黄晶莹剔透, 专家大家鉴赏, 但有道裂纹;切割师技艺高超, 经验丰富, 但顾虑太多;年轻的徒弟单纯, 有勇气。一颗钻石将本毫无关系的三个人联系在一起, 这块有点瑕疵的钻石等待切割师宣判它的价值。结果是切割师的经验、技术+年轻徒弟的勇气=价值连城的钻石。
所以, 这则材料可以有多个立意角度:从老切割师的角度立意, 老切割师在决定承担这个任务后, , 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从这一点可以论述“勇于启用年轻人”, 如深挖下去, 还可论述“勇气代代相传”;从钻石的角度立意, 则可以从“改变成就自我”等角度切入; 从事情的结果立意, 可以围绕“经验、勇气、成功”等切入;当然, 从第三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 也最容易写作。从另外两个角度立意, 虽不算是偏题, 但未能从整个材料入手, 也有可能将“勇气”“改变”无限放大, 而忽略了“经验”“技术”这两个重要因素, 就会偏向一方, 缺少辩证的分析。很显然“勇气”固然重要, 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正如老切割师所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二.抓准关键词关键句
有些材料本身就有关键句子对材料的主要内容做了总结性评价, 它可以是人物的语言, 可以是议论语句、可以是抒情语句。
①人物语言
还以上则材料为例, 它的关键句就是老切割师最后的慨叹:“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他解释了经验、技术、勇气、价值之间的关系。抓住这句话去审题立意就好了。
②议论抒情句
如2013年湖北卷材料作文:
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 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 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 方圆之间, 各得其妙, 古诗云:方圆虽异器, 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 根据此材料, 题目自拟写作文。
“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最后一句由材料中的各种容器方圆虽异, 但功用信具, 巧妙地提醒考生世间万物如此, 人生也不例外, 人生要想上善就得如水样“任方圆”, 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巧妙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不失为材料作文准确立意的一条终南捷径。
三.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结合
①化虚为实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 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 化虚为实 , 化抽象为 具体。如 上海卷“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 “更重要的事”是什么?
②化实为虚本指近体律诗中, 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 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 而以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思。”材料作文中即巧析关键形象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很多材料, 尤其是叙事类、寓言类材料, 往往都是以事喻理。“否则偏於枯瘠, 流於轻俗, 而不足採矣。”
还是以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如北京卷手机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 也是连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一根“红线”, 更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媒介。手机仅仅是引发思考的一根导线, 手机丰富的功能意味着科技的高度发展, “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 (杨振宁) 。但它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 所以最佳立意应是“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③虚实结合禅语曰:“虚实结合, 万物方能均衡”, “人身本阴阳二气化成, 二气平调, 人无疾病”, “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 必遵中医之阴阳虚实论”, “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可见 虚实结合 的重要性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既然二者能相生, 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 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 是靠实生发出来的, 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文章的意象, 开拓文章的意境, 升华文章的主旨。
如浙江卷, 若只写单纯、简单, 文章未免会流于空泛贫乏, 夸夸其谈, 失去表现力, 缺乏事实依据, 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能把简单就是幸福具象化, 单纯就是美德事例化, 然后联想到威·沃森的“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 联想到孔子的“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再想到丁尼生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最后归纳为“最伟大的真理最简单;同样, 最简单的人也最伟大”, 从首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所以, 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 行文时大胆地创设合理的情境, 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 尽情地在虚实之间驰骋。为此, 写景、叙事可借助过去的、将来的和梦幻的, 来反映眼前实景、实事。如安徽卷作文可立意为:不要纠结“以往”, 为了心中美好的梦想, 脚踏实地把握好今天。写人可杂取种种, 合成新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 做到“真情妙悟铸文章” (范曾) 。
四.揣摩作者的情感取向, 抓住作者的情感取向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 是武汉大学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 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 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 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 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 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 “无言以对”来看, 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 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 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 批评他们崇洋媚外, 民族尊严沦落, 国家观念淡薄。
如果追求新颖, 反弹琵琶, 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 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 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 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角度虽然新, 但弄巧成拙, 这个立意显然是不符合题旨的。
五.追溯原因
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因此, 从材料中的现象或结果入手, 问个“为什么”, 探究因果联系, 从原因切入, 以果溯因立意,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重庆卷普通的曾一度尴尬的大豆为什么得到了升华?是因为“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答案是:改变、变通、创兴等, 然后联系自我, 联系社会, 联系自然, 人生中, 要像大豆一样适时调整, 遇到困境后不要抱怨, 学会转变思路, 让“小豆腐”散发出“大能量”, 从“小豆腐”提炼出“大智慧”, 以“小豆腐”开启“新思维”。大豆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吊丝逆袭”的情节差不多。在逆境中成长, 挖掘自己潜在的精华。
六.求同存异
此法对多则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多则材料内涵是共通的, 可以提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 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 可能是互不交叉的, 甚至是相反的, 那么应剖析相异的面, 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高考新材料作文有两种类型,事例型和寓意型。对于事例型,考生必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对于寓意型,考生必须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有单则,也有多则。前者考生整体感知即可,后者则要寻找关联,区分异同。下面笔者结合高考新材料作文真题谈谈如何全面理解材料。
一、 速读
学生第一次阅读作文的材料,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材料的层次。一般来说,一则完整的材料作文的表述分为两个部分:材料故事(新闻材料、语言材料、漫画材料和表格材料等),一般用记叙(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表述;要求语,一般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表述。学生速读时应划分出这两个部分的起始句子。提示语偶尔出现。如:
材料故事:司机老陈,屡次在高速公路上接听电话,女儿小陈劝阻无效后,举报了父亲。(2015年新课标Ⅰ卷)
要求语: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015年新课标Ⅰ卷)提示语: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2015年广东卷)
二、精读
1.材料中主要的人和物
笃学敏思,矢志更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的大李,走出一条从高职学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的老王,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的小刘。(2015年新课标Ⅱ卷)
2.材料中的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父亲总是在高速公路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
经过: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
结果: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
3.材料中蕴含的话题
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情与法”。
4.材料的思想、感情倾向
如“因父亲总是在高速公路开车时接电话”,可看出对于小陈父亲开车接听电话的行为,要持明确的批评态度,从“总是”“屡劝不改”“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等字眼,已隐含了对小陈的做法的赞许。(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
5.用一句话概括故事中心
这则寓言说的是大树虽然不能像飞禽走兽一样去旅行,但是它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2015年湖南卷)
三、立意
1.根据提示语立意
如2015年广东卷,根据提示语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距离的审美”等展开论述。
2.抓关键语句
如2015年山东卷,在这里抓住“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联系生活实际,在人生之路上,我们要努力生长,有时难免和别人有所纠缠。但只要我们不忘本心,就不会影响我们前进的脚步。据此可以立意为:站好脚跟,努力成长,莫被“纠葛”所绊,同时不管是丝瓜还是肉豆,丝瓜和肉豆就是在这种“纠缠”中各自成长的,这是它们生存的一种自然的本真。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遵循其生长的规律,让其更好地成长,据此可以立意为:尊重规律,顺其自然。
3.由果溯因
如2015年山东卷,故事中写到小孩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面对这一结果,父亲给出的答案是:“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由此可以立意为:应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不被表象所迷惑;善于分辨事物的主次,把握本质和重点。
4.弄清喻意
如2015年福建卷,“路”的比喻义很多,泛指一切可行的方法、途径等,将三句放在一起,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的核心——创新。细看,它们还有内在逻辑:创新需要勇气(第三句含义),创新需要毅力(第一句),创新不怕犯错误或者是创新中的失误需要总结(第二句)。这样,作文的主题与思路就全有了。
5.引入时代活水
如2015年天津卷,化抽象为具体,从国家、民族、个人、时代等方面选取有代表的风尚,从体现时代脉搏的角度入手,写具体的人和事,以此表现心中的“范儿”。同时,也可以写其外在形态,可以揭示其精神内涵;可以连通古今,写传统中曾经流行的“范儿”,也可以写当下能反映时代正能量的各种“范儿”。
6.充分联系,多向立意
首先,简单明了的材料也要找准关系。如湖南卷,“蓄积”与“喷涌”的关系虽然简单明了,却有着多向立意的可能,比如“耕耘与收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集体”“积累与成功”“准备与机遇”“位置与价值”“先与后”等都属于正确的立意。而“众人瞩目”与“鲜有关注”的鲜明对照,则可能促使考生展开“现象与本质”“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孤立与联系”“静止与发展”“感性与理性”“眼前与长远”等思辨。
其次,关系类材料要注意辩证立意。如湖南卷是一道关系类的材料作文题,探讨“文品与人品”两者的辩证关系,而不是只写了一个方面。材料明确提出两个方面:“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可能是背离的”。这两个方面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当然,考生可以就其中某一点展开,如怎么做到文品与人品的统一,为什么说文品即人品,如何由作品读出人品……
7.多则材料,求同存异,注意思辨
如2015年广东卷,可对比性立意。两则材料相同点是从亲临感知体验和用信息技术了解两方面进行比较。考生可以据此进行“走进(近)自然”“通观(认识)自然”的思辨。
8.有几个对象就有几个立意
如2015年安徽卷。
①从科学角度,如“科学让人发现真相”“科学出真知”等。②从认识角度,如“眼见未必为实”等。
③从材料自身的思辨角度,应抓住材料最后一段话,扣住“特殊的微观角度”“光线的照射”“缤纷的色彩”这些关键短语来思考,人拥有自己的特质并借助于外物才能获得自身的色彩,如“发挥特长,铸就辉煌”,“借力条件,走向成功”,“‘特殊成就‘缤纷”等。
④“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从这个角度分析:实践是检验事实的重要依据。
⑤“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可以得出:主观认识需要借助适当的方式才能更符合客观实际。
透过现象看本质,莫让表象遮蔽了我们的认知。
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可以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外力的帮助取得成功等。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步骤9.2】推荐阅读:
高考材料作文:湖南高考满分作文06-05
高三高考作文的审题窍门07-01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辅导教案07-05
上海高考材料作文真题09-22
高考材料素材满分作文12-08
高考作文指导一 审题立意10-06
高考材料作文素材90例09-27
高考预测材料作文于文明11-11
考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强化训练模版10-31
高考模拟材料作文30题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