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历史热点命题

2022-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2019中考历史热点命题

中考历史命题趋势与复习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渐深入,中考命题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这给诸多教师敲响了警钟,还需及早的探究命题趋势,才可更具针对性的展开复习,这对于快要参加中考的学生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此次研究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所引申出来的。此次研究,我们就将历史学科定为研究对象,进一步阐述和分析中考历史命题趋势,并结合这种趋势提出复习对策,希望可以让广大的中学生受益。

关键词:中考;历史;命题趋势;复习对策

目前,中考历史命题已经较与以往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暴露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这是需要中学历史教师所认知和把握的,只有探清命题趋势,才可更好的把握中考出题意图并展开更具针对性的复习,这对于提高学生复习价值、助力学生中考取得较好成绩有着较大帮助,由此可见,此次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中考历史命题趋势

结合近些年的中考历史命题状况,可将趋势汇总为以下几项内容:

1、以课程为标准和框架进行设计,着重考察重点内容。这个趋势暴露的还是非常明显的,不再像以往一樣过度的考察学生记忆能力,而是将考察重点放在了学生思维及能力上,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复习压力及难度,也为教师设计复习方案带去了较大的挑战性。此外,以课程为标准和框架的命题设计,会着重的对重点进行考察,也就需要多花精力在重点复习上。结合课程标准来看,命题会围绕部分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展开设计。

2、重视知识与能力考察,偏重于能力。这是中考改革的一个显著标志,那就是从机械性质的考核过度到素质、能力的考核上面,以往的机械性质复习显然已经不再适用,还需兼备知识、能力进行复习。

3、试题的生活气息浓重,且不乏一些社会热点。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探查学生思维及思想,将历史与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就可较好的让学生情感、价值观等暴露出来,也可无形中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思想和素质,还可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关注时政,就可让历史命题更具新意和时效性。

二、应对中考命题趋势的复习对策

(一)打牢根基,拓宽思维能力

虽说在中考改革下,历史命题更倾向于思维、能力考核,但是思维与能力的体现,也是以历史学习根基深厚为前提的,与所学历史知识不脱离太多,即可让历史命题的解答更具水准和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还是要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根基情况,更要摸索和排查学生的学习根基情况,要结合最终的汇总情况来针对性的强化思维训练,方可让学生的思维拓展更具可能性。

与此同时,在在复习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时,还需注意几点:其一,重视知识梳理和整理,从而在脑中可以架构出历史的基本模样和框架,方可再填充、再丰富,就可较好的将事件与对应时间、人物联系起来,才可更好的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这对于学生命题解答中进行灵巧运用起到了奠定作用;其二,要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形成立体化复习,这是非常关键的,要知道,历史是存在关联性的,之后将其通过某种方式联系起来,才可实现系统性复习,这样复习效率是可以保障的,这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可让学生复习效率翻一番;其三,要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线索,要学会借助线索实现深入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成熟思维、思想形成,方可更好的应对各式各样的命题,就可轻松抓住命题考察的“点”进行解答,就可在应对历史各式题型时做到应对自如。

(二)关注训练,培养解题能力

学生的解题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和提升的,是需要历史教师付出较多的心力和精力的,同时,有必要向学生传授解题的技巧和经验,方可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显著提升。当然,想要快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还是要从训练入手,训练如若可以合情合理展开,必然会让学生解题能力提升事半功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针对学生解题能力进行培训的训练中,要把握好几项原则:

一是优化训练的原则,就是要做到适当做题,习题数量要掌控好,求质而非求量。还有就是要分析错因,只有清晰错误原因,才可避免相似问题再犯,即可无形中提升解题能力;

二是掌握不同题型的特征及答题方法。教师除了将自己心得下的解题技巧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外,还需鼓励学生通过习题练习来挖掘出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确保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方法来攻克解题难点。同时,还要朝着触类旁通的方向和目标努力,便可彻底摆脱题海战术式的复习方式,即可让复习更有价值。

(三)多为学生提供时政、社会热点新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讨

历史命题与时俱进趋势一经发现后,就要关注和重视社会热点新闻、时政新闻于课堂的引入,要知道,学生往往没有获取这些新闻的渠道和路径,这就需要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手头工具多浏览和搜集相关的新闻,从而丰富学生复习资料,也使得学生有机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方可让学生逐渐适应历史命题趋势便做好万全的应对准备。

在对这些热点、时政新闻探讨时,还需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或以小组的形式得出一定的结论和感悟,从而让教师有机会发现学生思维的不足、思考的不周到之处,就可启迪学生、指引学生,更可借此机会传授学生应对这类题型的方式、方法,从而弥补学生思维、思想、知识、技能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便可让学生的复习更有价值、更具时效性特点,便可更好的为应对新命题做好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有必要在学生探讨这些时政、热点新闻时,从实际出发,切勿只注重知识搬运和提高辞藻的华丽性,这样只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所以,还是要发现考察的意图并顺着这个路线进行思索和应答,就可保障学生在这类命题上获得高分。

结束语

综上所诉,中考改革进程中,中考历史命题趋势已经愈加明显的暴露了出来,还需初中历史教师及早认知和探讨、研究,这对于提高学生复习价值是有较大帮助的。也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为更多教师带去教学、为更多学生带去复习上的启迪和灵感,那么,研究目的即可达成。

参考文献

[1].欢迎参加2016年全国高考命题趋势与复习对策研讨会[J].教学与管理,2016(06):126.

[2]邵雪芹. 中考历史复习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224.

[3]林荣. 优化试卷讲评环节 助力中考历史复习[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232+234.

[4]陈丽珠. 教师如何在历史中考总复习中发挥主导作用——浅谈初中历史中考总复习高效课堂的策略[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7):94-95.

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 福建 福州 350200

作者:陈辉

第2篇:【中考命题研究】(怀化)2016中考历史 热点专题突破四 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知识梳理)

一、西方列强的五次侵华及其影响 1.鸦片战争

1840年6月~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1901年,英、法、俄、美、日、德、意、奥等国侵略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1)1931年~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1937年~1945年:中国取得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二、列强侵华罪行 1.两次洗劫北京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2)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1)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3)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 3.制造大屠杀

(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2)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1937年八一三事变(上海)。

三、人民的反抗 1.人民群众的斗争

(1)1851年到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2)1898年至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

(2)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3)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6)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 (7)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 (8)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 (9)1940年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四、不同阶级、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和主张 1.地主阶级

(1)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张謇提出“实业救国”。

(2)地主阶级洋务派:以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自强”、“求富”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资产阶级

(1)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专制(维护清王朝)、倡西学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君主立宪。

(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知识拓展】

总结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感想。

(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专题预测) 本专题一般考查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过程,主要分两大块:一是近代前期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以及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二是考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的抗争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的主要历史人物及优秀事迹;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要了解几个事变、主要战役、胜利的原因与意义。1.(2014青岛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1840年~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只是先后都失败了„„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始的事件是什么?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专题训练)

(2)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涌现出了无数的民族英雄;其中在黄海大战中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3)“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这是对哪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

(4)“内外交困之下,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古老中国终于发出了寻求自强的声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是什么?

(5)“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只是先后都失败了„„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2.甲午年对中国人而言,具有特殊含义。近来钓鱼岛事件、安倍拜靖国神社等事件引发了中日之间的摩擦与博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一八九四年甲午之役,日寇利用满清政府的昏庸腐朽,突然发动战争,击破了中国的海陆军,逼迫满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下关条约,„„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

材料二 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家意见不一。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的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是这样。„„但是美国人认为这是第二个决定的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在我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在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依靠武力称雄世界的迷梦破灭了,„„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

——选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下关条约”是指哪一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中国近代受侵略进程,指出材料一中为什么说抗战胜利“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

(3)你认为材料二作者对日本战败原因的认识全面吗?请结合材料一《解放日报》社论说明理由。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该作怎样的“总结”才是正确面对近代百年兴衰的历史?

第3篇:中考热点命题解读

热点命题解读

命题点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热点聚焦

材料一:卫计委:力争2015年全面推开大病保险2014年8月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今年5月底,农村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已覆盖全国50%以上的县(市、区)。在试点基础上,我国将加快推进大病保险工作,完善大病保险政策措施,力争2015年全面推开大病保险工作。 相关链接:全民参保登记:走向全民社保新时代;七省份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并轨。 材料二:再次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2014年9月30日,民政部、财政部日前发出通知,十一起再次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提高20%;农村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和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标准提高40%;在乡老复员军人定期定量补助标准每年提高1200元;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参试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每月40元。此外,烈士老年子女中央财政补助标准每月增加70元,农村籍老义务兵每服一年义务兵役每月增加补助5元。 材料三:我国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标志着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相关链接:《201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发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住院后付费”试点医院零逃欠。

考点链接: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公平正义③共同富裕 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⑤生命健康权 材料一相关设问

1.在加快推进大病保险工作,完善大病保险政策措施进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⑵符合人民群众的意志,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⑶处理好改革、发展、和谐之间的关系; ⑷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力争2015年全面推开大病保险、走向全民社保新时代体现了思想品德教材的哪些观点?

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⑵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⑷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⑸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3.走向全民社保新时代、力争2015年全面推开大病保险等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是走向全民社保的新起点,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努力实现人人依法公平享有社会保障。

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相关社会矛盾,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⑷有利于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材料二相关设问

4.国家再次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有何意义? ⑴有助于引起人们对优抚对象的关注; ⑵有助于激发老一辈革命战士的热情;

⑶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⑷是国家对军属的特殊照顾,有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我们应当怎样向退役老兵学习? ⑴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⑵学习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⑶学习他们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 材料三相关设问

6.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有利于消除城乡发展界限,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⑵有利于解决因户口问题带来的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改善民生; ⑶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⑷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综合设问

7.我国目前在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⑴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窄;

⑵经济基础薄弱,社保资金短缺,且缺乏科学管理; ⑶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⑷人们的社会保障意识淡薄; ⑸社会贫富差距较大。

8.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⑵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需要;

⑶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⑷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9.如何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广阔的社保资金筹资渠道; ⑵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

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低收入者实行优惠政策; ⑷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⑸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等。

命题点二:教育公平 热点聚焦

材料一:依法严厉打击高考加分资格造假2014年9月4日,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高考违规加分问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要给考试加分做“减法”,总的原则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降低过高的加分分值。同时,严厉打击加分造假。凡高考加分造假的考生,一经发现,实行“三取消”:取消加分资格和高考报名资格;已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 相关链接:义务教育学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

材料二:中央财政支持教育发展2008~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奖励性补助资金241亿元,2014年拨付城市义务教育补助经费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8.35%,同比增长6倍。

相关链接:国务院6个督查组专项督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2014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162亿元;为每位学生核发全国唯一学籍号。

考点链接:①诚实守信②犯罪③教育公平④人才强国战略⑤受教育权 材料一相关设问

10.升学不考试是落实“减负”政策的重要举措。面对当前国家的“减负”号召,广大教师和学生应该怎么做?

⑴教师:①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②改变评价方式,不以成绩论英雄;③根据学生实际分层设计作业,激发学生兴趣;④激发学生广泛兴趣,培养学生高雅情趣。

⑵学生:①正确对待学习,保持适度的学习压力;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③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与娱乐时间;④学会依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11.“高考加分资格造假”的做法是一种什么行为? ⑴不讲诚信的行为;

⑵是对自己、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 ⑶是违背法律、违背道德的行为; ⑷是破坏公平的行为。

12.“高考加分资格造假”有哪些危害? ⑴破坏社会公平; ⑵破坏社会管理秩序; ⑶在全社会产生信任危机; ⑷侵犯他人的受教育权;

⑸不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3.义务教育学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有利于维护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⑵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 ⑶有利于使学生共享教育成果。 材料二相关设问

14.中央财政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奖励性补助资金表明了什么? ⑴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发展;

⑵我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⑶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⑷我国推动教育公平发展;

⑸我国努力改变教育发展的不平等现象。

15.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中央财政支持教育发展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⑴法律依据: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 ⑵国情依据:符合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⑶理论依据:符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

16.中央财政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奖励性补助资金有何重要意义? ⑴有利于缓解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⑵有利于保障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够接受良好教育; ⑶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 综合设问

17.你的身边还存在哪些教育不公平现象? ⑴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学校分重点班; ⑵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⑶高价生、择校现象存在等。

18.当前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⑴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⑵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比较落后; ⑶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 ⑷推进素质教育还有困难;

⑸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的能力还不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短缺; ⑹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机构还不够合理等。 19.近年来,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采取了哪些积极举措? ⑴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建立教育均衡发展机制。 ⑵加大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⑶加快薄弱地区和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

⑷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等。

20.我们青少年在享受教育公平的同时,如何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 ⑴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 ⑵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依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⑷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活动,立志成才报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命题点三:关注“三农”问题 热点聚焦

材料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014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农村金融与“三农”的共赢发展。《意见》要求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支持保险机构提供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三农”保险产品。

相关链接:进一步完善“三农”政策执行机制;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材料二:第二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2014年8月26~28日,第二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北京举行。本届大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主线,高举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大旗,秉承“政府搭赛台,企业唱主角,社会共治理,运作专业化”的理念,突出培育农业科技领域中创新人才和投资人才两支队伍,积极引导科技、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相关链接: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2014中国·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中国乡村之声“广播惠农爱在乡村”大型公益活动;第34个世界粮食日。

考点链接: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技创新③粮食安全 材料一相关设问

21.我国高度关注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表明了什么?

“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2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有什么意义? ⑴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维护粮食安全。

⑵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新的飞跃。 ⑶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⑷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材料二相关设问

23.举办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表明了什么?

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

24.我国为什么要开展第二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

⑴我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 ⑵我国的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也不够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5.为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你认为国家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⑴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⑵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⑶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⑷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村人才队伍。 综合设问

26.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⑴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城乡差距较大,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⑵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落后。 ⑶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产业化不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社会保障不够完善。 ⑷农村基层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27.列举近年来,国家出台的解决农村问题的举措。 ⑴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推行农村养老保险。 ⑵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不断加大投入。 ⑷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

⑸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⑹推进、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公共服务等。 28.政府应该怎样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

⑴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健全强农惠农政策。

⑵重视农村民生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 ⑶推进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

⑷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 ⑸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引导农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

29.在推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⑴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立志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⑵努力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投身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做准备。 ⑶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等。

命题点四:全民健身 热点聚焦

材料:我国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明确,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考点链接:①生命健康权②精神文明建设 30.国家关注全民健身活动有何重要意义?

⑴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形式。

⑵有利于引导人们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权。 ⑶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

⑷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31.请设计几条激励人们锻炼身体的标语 ⑴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⑵热爱体育锻炼,健康快乐生活;

⑶留下你的汗水,展现你的风采,演绎你的精彩; ⑷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毅力,毅力源于拼搏。

命题点五:抗灾救灾,众志成城热点聚焦 材料一:鲁甸地震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08.84万人受灾,地震发生后,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有关方面要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

相关链接:云南普洱景谷县发生6.6级地震;第15号台风“海鸥”强势进入北部湾。

材料二:遇难战士谢樵被批准为烈士2014年8月4日,武警云南边防总队战士谢樵为了寻找失踪的受灾群众,在泅渡堰塞湖时被石头击中卷进漩涡,壮烈牺牲。这位年仅24岁的年轻士兵,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叫担当、什么叫勇气他用奋不顾身的一跃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9月16日,云南省委、省政府追授在2014年“8·03鲁甸地震”中牺牲的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中医科卫生员谢樵同志“抗震英雄”荣誉称号,并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公安民警、驻滇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向谢樵同志学习。 相关链接:谢樵入选中央文明办9月份发布的“中国好人榜”;6.4亿,大爱流淌中的中国凝聚力。

考点链接:①珍爱生命②承担责任③人生价值④民族精神 材料一相关设问

32.“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怎样的民族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

33.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⑵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⑶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⑷“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

⑸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34.“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灾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你觉得这种信心来自哪里?

⑴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⑵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⑶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

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⑸社会各界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⑹灾区人民的自强不息,积极自救,永不言弃的坚强品质。

35.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这说明了什么?

⑴党和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⑵党和国家关注民生、情系民生,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⑶党始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⑷我国政府尊重人权,珍惜人的生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 36.在地震发生时,如果我们正在教室内,我们未成年人应如何学会自救? ⑴保持冷静,不慌张,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撤离。 ⑵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⑶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等。 材料二相关设问

37.遇难战士谢樵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⑵它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也融会和渗透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⑶我们只有不断为集体、国家和社会作出奉献,自身价值才能实现。 38.抗震救灾英雄谢樵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⑴临危不惧、奋勇救人的崇高精神。 ⑵坚强勇敢、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 ⑶沉着冷静、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

39.在抗震救灾中涌现了许多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向他们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对我们参加公益活动有何启示?

⑴①学习他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②学习他们奉献的精神,积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③学习他们感恩的精神,主动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⑵启示:①在参加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②面对所承担的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③我们应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他人,关心他人。 40.社会各界人士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这说明了什么?

⑴中华民族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鼓舞我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不竭力量之源。

⑵中华民族具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⑶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也是一个相互关爱的社会。 ⑷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等。 综合设问

41.我们中学生在抗震救灾中能做些什么?(或如何奉献自己的爱心?) ⑴节约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 ⑵写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向灾区捐款捐物。 ⑶节约水电等资源,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⑷做一名志愿者,奉献我们的爱心等。

42.请你设计几条关于抗灾救灾的口号及标语: ⑴众志成城,共抗灾情。 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⑶爱心无价,人间有情。

⑷用我们的双手为灾区人民抚平心灵的创伤。

命题点六:收入分配改革及新型城镇化 热点聚焦

材料一:收入分配改革:兼顾“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2014年8月18日上午,习近平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身份主持会议,敲定未来七年的改革“路线图”,并剑指国企薪酬等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下午,习近平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身份主持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挖掘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提出要兼顾“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

材料二:薪酬改革要体现利益分配的公平2014年8月,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其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将公务员薪酬制度修改纳入反腐的治本举措之中,就是要与拍“苍蝇”打“老虎”共同发挥作用,对合理诉求有效疏导,让利益分配更加公平,从而构筑起公职人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相关链接:城乡养老金差距大,需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 材料三: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4年9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李克强说,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事关几亿人生活的改善。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抓在手上,干在实处,奋发有为、抓出实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多给支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用好改革创新的“开山斧”,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造福广大城乡群众。

考点链接:①分配制度②改革的实质、重要性③社会公平共同富裕 材料

一、二相关设问

43.如何理解党和政府提出的“薪酬改革要体现利益分配的公平”? ⑴说明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⑵公平是良好合作的前提,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⑶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⑷是贯彻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需要。 ⑸是激发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 44.国家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哪些现实意义? ⑴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⑵有利于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实现共同富裕。 ⑶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⑷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⑸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5.如何兼顾“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

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⑵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两级分化,实现合理公平分配。

⑶要在不断发展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 ⑷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予以严惩。 材料三相关设问

46.我国为什么高度重视推进城镇化?

⑴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⑵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⑶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

热点新题预测

1.2014年8月,人社部正式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工作。这项计划的核心是促进最终实现全民参保。实现全民参保有利于(A) ①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③消除社会基本矛盾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据教育部介绍,2014年有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5.6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参加高考。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B) A.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B.说明我国教育公平问题已经解决 C.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权D.进一步规范了高校招生入学秩序

3.2014年9月4日,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此轮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目的就是探索招生录取与高中学习相关联的办法,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体现了(A) ①中央正在全面部署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

②我国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重大决心 ③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是进行教育改革 ④当今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4.2014年8月8日,央行发布新闻称,对部分分支行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要求全部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这一举措有利于(C)

①促进农业发展②推动农民致富③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④扩大农村人口就业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2014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农村金融与“三农”的共赢发展。这体现了(D)

①“三农”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一切工作的中心②党和国家关心人民,重视民生 ③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④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6.2014年8月14日至16日,亚太经合组织粮食安全政策伙伴关系机制(PPFS)2014年高级别对话会议及全体成员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把节粮减损作为确保各经济体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明确提出,至2020年,努力使亚太地区粮食损失浪费总量减少10%(同比2011至2012年度)。实现这一目标,就要(A) ①在全社会形成节粮减损的社会风气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③加强粮食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④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第4篇:2014中考作文命题热点: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成中学作文命题热点,有中学语文老师布置议论文,题为“论爸爸去哪儿为何走红”“你心目中理想的父与子(女)的关系”等。在节目第一季收官之际,北京青年报对十余所学校135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最受中学生青睐的是“哥们儿”式的父子关系。

“哥们儿”父子关系最吃香

在《爸爸去哪儿》的五对父子中,张亮以“哥们儿式”的父亲受到追捧。许多学生表示喜欢他的教育方式。京源学校一名喜爱张亮的高二女生表示,“张亮教育孩子很有一套,在外面从来不训斥孩子,到家里才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翠微中学喜爱张亮的高二学生赵思淼有同样的感受,“我特别喜欢张亮和天天的相处方式,两个人跟哥们儿一样,每天特欢乐。”还有女生把张亮评为“中国好爸爸”,原因是“做饭强悍教子有方”。

除了张亮受到中学生们的极高追捧外,位居“最喜爱爸爸”次席的林志颖,和他的儿子Kimi,同样深受大家的喜爱。同学们认为林志颖带着最小的孩子上节目,却最有耐心和爱心。对于郭涛的喜爱,许多同学给出的理由是“虽然有点粗糙,但很真实,最像现实中的爸爸”,“爷们儿,教育孩子不矫揉造作,对待别人孩子也很用心。”

对比节目 找出自己爸爸的优缺点

对于《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喜爱,许多同学也由节目中的爸爸联想到自己的爸爸。对于节目中爸爸和孩子们很能“玩得来”、“聊得来”的情节,许多同学表示羡慕,“我爸没跟小孩子玩过,天天就是上班可能也接触不到小孩子。他来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觉得他的样子和打扮都是格外严肃的,跟别的家长似乎有一些不一样,让我很尴尬。虽然不好形容,不过我觉得我爸跟田亮一样能给我长脸就好了。”十一学校一位高中男生表示。

除了“聊得来”,还有人羡慕节目里爸爸的脾气。接受调查的一位高中男生表示,“我爸爸喜欢发脾气,要是能像王岳伦一样就好了,而且他的脾气是真的好不是为了拍片子装出来的,因为从Angela的任性和小公主范就能看出来。”另一位女生说起自己的爸爸,有同样感受,“我爸有时候对我就一点都不耐心,在外面也会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我,让我觉得比较难堪,要是能够耐心一些就好了。”

还有学生对节目中爸爸们对孩子无时无刻的爱表示羡慕。“我爸都不太管我,一直就我爱怎么干怎么干,平时我要钱了,要买东西了就给我买,如果要家长签字基本上他看都不看就签。虽然好多人羡慕家长这样,但是我觉得时间长了他们也会希望爸爸多管管自己。”

中学生发起“和爸爸一起,去哪儿都好”活动

《爸爸去哪儿》的热播,也让许多中学生想到平时和爸爸单独相处时间过少的问题。不少同学表示由于爸爸工作繁忙,几乎连见面的时间都不多,更难有和爸爸单独出去游玩的机会。为了加强和爸爸的亲子互动,让许多爸爸体会带长大后的孩子出去游玩一天,学通社号召发起中学生“和爸爸一起,去哪儿都好”活动,多名学生将参与该活动,体验和爸爸单独相处游玩的一天。

第5篇:探究中考命题趋势 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 张晓慧

备考对我们来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果不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历史教材使用率的提高,历史学科的命题更加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2006年长春市中考单独命题中历史学科得以平稳过渡,探究课改实验区中考历史试题,在2007年的中考中,我们应即得循其规律,又得据其实际,采用新方法、新策略来应对。

一、06年中考试卷命题特点分析

2006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学科命题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遵循《2006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精神。命题专家们遵从课程标准,拟出了许多鲜活的精彩试题,认真研究这些题例及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发现其命题轨迹集中凸现在五个“走进”,即走进能力立意、走进知识综合、走进实际应用、走进科学探究、走进思想道德教育。领会这些“走进”,对引领历史课教学改革,应对07中考是大有裨益的。

二、题型类型与考查要点分析

1.选择题

选择题的考查范围较广。选择题是历史中考中必用题型,也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题型。06年单项选择题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命题者已把“识图”、“材料”等题型引入选择题,并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这类情况的出现要引起大家注意,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在审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在选择的过程中注意从本质上去把握、区分备选项。

2.归纳列举题

归纳列举题一般为举出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历史知识。用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目前也有部分地区采用此题型。近年部分地区把列举题的形式与其他题型整合应用,把此题型的考查功能提升到“简单应用”的层次。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3.史实辨析题

史实辨析题是去年中考中新设置的一种题型,在呈现方式上通常是创设一种历史情景,提供一段对史实的文字表述,或一段对历史事物的总结评价,并针对一些主干知识设计几处错误,用来考察学生对具体史实掌握的准确程度,以及分析、辨别的能力。该类试题一般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辨别,准确找到错误之处,摘录出来,然后针对具体的错误点作出相应改正。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课改实验区此题以有所突破,将改正变成说明理由,这样该类试题的知识跨度会增大,涉及领域会拓宽,综合归纳性要增强,所以要求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注意对历史内在纵横联系的梳理和总结,而且要求学生在表述上要明确。

4.材料解析题

此题型属于大型主观性命题。它以提供“历史材料”的形式,要求分析“材料”并解答有关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能力。这方面的试题是最为缤纷多彩的部分,其表现形式更加灵活、生动、直观,以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图示等形式呈现出来。建议教师做重点的研究和训练。要善于在知识群体上对历史的再认识,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突破该类试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古今中外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把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与所学的相关史实联系起来,并且在语言表述上要求精练、准确、同时要有是非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5.延伸探究题目

延伸探究题是05年中考中开始设置的一种题型,主要是考查“综合应用能力”。它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历史问题,也适用于阐释历史理论问题和涉及情感价值观的问题。此题型的功能定位于“应用能力”考查层面上。即解题的过程应体现知识的迁移,需要运用各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这类题强调一种历史思维的延伸,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强调历史事物间的交叉与渗透。同时强调一种探究能力,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类试题在以后的中考中在呈现方式上会更加体现综合性、概括性、分析探究性的特点。比如撰写小论文、辨析观点、问卷调查、史实报道、观点评析、撰写解说词、绘制图表、信息整合等多样的形式都可能出现。

三、探究中考历史命题方向

06年中考命题加大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与科技社会发展实际的联系。继续注重能力考察,改变死记硬背的现象。考察学生掌握规律的能力,比如学习知识的规律。重视创新精神,在试题中给学生展示才能提供空间。继续加强学科内综合,增强探究实践的能力。重视双基,体现基础性,突出历史学科最基础,最突出内容。关注过程与方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思想性、教育性。那么,建议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和复习中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侧重。

1.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比较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

将互相关联的知识“整合”在同一试题中,避免过多地考查孤立的知识点,这是近年中考试题中表现出来的特征。相关知识很多具有内在联系或存在某种共性。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了解得越多,把握得越准确,越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而非仅仅记忆知识。因此这样的试题对改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在问题中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此类试题采用“小切口、多层面”、“小切口、大跨度”等多种形式加强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力图考查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这类试题在06年的试卷中应该比较普遍了。

2.试题力图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题的教育价值 史学与现实结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历史试题能不能体现这一价值,会直接影响历史教学。从05年至06年以来,各地试题中注重联系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做法上有四个特点:其一是试题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表达更符合青少年的特征;其二是将德育的意图渗透在试题之中;三是直接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测量”结合在一起;四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历史试题。

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命题中结合“热点”问题设计试题,涉及的范围包括长征70周年纪念、中美关系、863计划、世界博览会、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批判“台独”、神六等。上述例题中,“历史”与“现实”结合得都比较好,无论是引用材料,还是提出问题都自然贴切。能够从现实出发,自然地引出历史,又从历史学习中导出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现实”、思想教育和“情感测量”的关系。 3.重点关注:历史试题“开放性”改革,考评触角深入“情感、价值观”领域

0

5、06年“开放性”试题的总量不断增加。涉及的题型越来越多,涉及到识图题、材料题、问答题等。这一趋势应当为历史同行在教学与备考中重点关注的方面。主观性试题应增强开放性的意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命题者所接受。“开放”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让学生跳出教材的结论范围谈感想、谈体会、谈认识,二为写命题或自由命题“小论文”。考查的目标直接触向情感和价值观领域。评分标准也越来越科学。

历史考试引入“小论文”是近年来的事情。历史小论文命题形式能够较大限度地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创造力,这对于历史教学的改革具有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经过近几年的尝试,历史小论文的评阅也有了一个较科学且具体的评价标准,保证了评分的公正性,能使不同的能力和情感等有具体的比照物。

4.乡土史涉题面会扩大,命题方式也趋于多样化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在教学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各地历史中考命题中,将乡土史甚至校本教材纳入考试范围的地区会增加。近几年已有不少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使乡土史考查时的命题方式也趋于多样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中考评价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中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对全新的课改理念,全新的教材体系,全新的中考评价,我们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把握命题趋势,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第6篇:中考历史热点

中日关系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日本侵略者)。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3)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B、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

B、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主要);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国际进步人士和爱国华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5)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或日本应怎么做?

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6)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

(7)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8)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

发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10)日本古代学习中国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近代学习西方进行的改革是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1)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日本地震

2011年3月,日本发生8.9级地震

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中国也展开援助。表现出纯洁的道德感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我国东汉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只是可以监测地震发生的方向,但不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关于台湾问题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

、中美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

(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方便。

(3)二战中联合打击法西斯;二战结束后的扶蒋反共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遏制中国的冷战政策。

(5)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

现阶段美国对台军售、维护台湾“不统不独”等问题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

5、改革问题

(1)奴隶制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2)封建制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西欧查理·马特改革。

(3)资产阶级改革:戊戌变法;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4)社会主义改革: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6、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2)其它涉及农村、农业或土地问题的知识点。

战国商鞅变法,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七上)。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

做到“家给自足”。日本大化改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课本九上),日本明治维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7、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中所讲的“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三次飞跃”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1)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毛泽东,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195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邓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8、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中国近代化探索

(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资产所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感悟(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11、列举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1)秦朝:焚书坑儒。(2)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

(3)明朝:八股取土。(4)清朝:文字狱。

近代:

(1)新文化运动。(2)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3)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等)。

中华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敢为天下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民主、进步、科学)。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

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抗战精神: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

奥运精神:团结拼搏、为国争光。

抗震(灾)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拼搏、众志成城、共度时艰、自强不息、志在必胜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红色旅游、党的生活重要地点:上海(1921年7月中共一大)——瑞金(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出发地)——延安(1945年4月中共七大)——北京(1949年建国、首都)。

考察历史文化名城(重要事件及影响):

南京:1842年《南京条约》;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27年4月,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1937年,南京大屠杀;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3日,统治人民长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广州: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开放广州通商口岸;1924年广州黄埔军校。

北京:元都城,明(故宫),清都城,二次侵华战争入侵过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占北京),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接受和改编。

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课本九上)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社会关系: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分化。

③国际格局: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

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2)第二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上)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社会关系: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③国际格局:东西方经济联系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拉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

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第三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下)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国际格局: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

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4)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技本领,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

(5)交通工具:第一次科技革命(火车、轮船或汽船);第二次科技革命(汽车、飞机)。

17、“人权”问题

(1)最早提出人权观念: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人权立法:

法国《人权宣言》;

美国独立战争的《独立宣言》。

(3)列举法西斯国家践踏人权的罪行:日本——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德国——反犹狂潮。

(4)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大成果——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二战胜利主要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或: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联合)。

二战给我们的启示:

a、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

b、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c、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联合起来,共同迎接挑战;

d、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

e、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f、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设计反战宣传标语,如: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为了我们的美好未来,请对战争说不!

、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

(1)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对抗——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一战爆发(1914—1918年)。

(2)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

(3)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1937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轴心国集团);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标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4)二战后国际关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

(5)当今国际关系(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总之,20世纪至今,国际格局历经三次变化:

★①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苏联解体:苏美争霸的两极格局。

★③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落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1、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23、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联合国在世界上真正起到发展经济、促进和平的作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所有国家、民族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世界人民和平共处,谈判成为解决一切争端的唯一方法;人类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

24、全球化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市场经济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第7篇:2014年中考历史热点预测

中国历史部分

1、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

2、国共风雨90年——台湾问题、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4、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5、粮食产量十年增、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锁定三农问题

6、嫦娥三号、天河二号、雾霾天气——科技创新引领时代

7、习式外交——中外交往历史及成就

8、兴中会成立120周年——孙中山的革命史实

世界历史部分

1、纪念一战爆发100周年——一战、二战、冷战以及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2、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中日关系

3、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70周年——二战、欧洲联合

4、大国领导人访华——中美、中英、中俄、中法、中非关系

5、乌克兰危机、习近平访欧、叙利亚战争——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与中国的应对

上一篇:管理座谈会座谈会流程下一篇: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