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质量分析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历史质量分析(推荐9篇)

中考历史质量分析 篇1

历史试卷分析

甘谷县六峰镇总门九年制学校

李文斌

2018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一、试卷试题分析

1、知识面广,综合性强

整套试卷依据课标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没有偏题、怪题,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如几次重要的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等等。

2、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份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且考查的是重点知识、主干知识。

3、试题灵活,侧重能力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整套试题中能够从书上直接翻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新课改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穿。试题总的来说,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体现了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二、学生答卷分析:

1、基本知识薄弱。

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半数的学生对课本中帮助学习的材料不重视,掌握较差,所以得分率比较低。

2、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

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至出现不应该有的错误。

3、学的不灵活,运用能力差

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低下,语言表述能力不强。在材料解析和问题探究题中表现尤为突出。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背景资料的了解程度、阅读史料的基本能力、材料知识与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等。

三、教学反思

好的试卷对教学是一种良性的导向。认真分析学生考试是老师丰富教学经验的绝好机会,是教师进步的阶梯。通过这次对试卷的仔细分析,我感觉获益匪浅,下面提出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1、抓住主干知识,突出教学重点

考试主要考查历史的主干知识,因此要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主干知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般表现为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关键性和起里程碑作用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等。教学中力求达到系统、全面、扎实、准确八字要求。

2、培养思考习惯,提高思维品质 日常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要能够注意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历史。另外还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能力,特别是在做练习或讲评练习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念题目,强调关键的字词,提醒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意然后回答问题。

3、训练应试技能,增强探究能力

平时教学要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指导学生解题方法,审题时要审关键的字词、审设问点、审题题干和材料中隐含的要素、审时空概念。学会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要进行专题的训练,强化题型解题技能。要增强训练开放性试题训练,如启示、教训、影响、措施等一类的题目。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技能,掌握常见的答题规范,学会运用历史术语解答历史试题。适当开展历史活动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加工整理资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考历史质量分析 篇2

1.命题原则。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体现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2013年海南省历史中考达标指导》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 它是我省广大学子考试与复习的依据。

2.题型范围。试题分为客观题 (选择题) 和主观题 (材料解析题、简答题) , 共23小题。

从两表可以看出, 2013年试卷在题型、题量上没有明显调整。试卷总分从110分缩减为100分, 在保持客观题60分不变的情况下, 各题型题量的分值比例有了变化。另外, 出现一道综合海南历史与中国现代史的选择题, 所以海南历史的实际分值应该是9分。通史类主要考查的是学史方法。目标要求之“理解”部分主要包括: (1) 分类能力:9分; (2) 概括、归纳能力:14分; (3) 分析、说明能力:14分。目标之要求“运用”部分主要包括: (1) 评价、认识历史的能力:14分; (2) 比较能力:4分。

3.试题特点。考试性质是毕业考和升学考两考合一, 考试形式依然是开卷, 历史题有创新而不失本分, 平实而不失灵气, 简雅平淡内涵丰富, 充满思维张力, 体现了中考试题一贯的稳中有变的传承风格。如21题为图文结合的材料题, 包含4个小问, 分值为12分, 考查内容为: (1)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的作为所涉及的军事、经济、教育等领域; (2) 1895年后, 李鸿章“伤感”的原因; (3) 提炼材料三中读书人、世俗功利之人和梁启超各自对李鸿章的评价; (4)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谈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本题立意包含时事热点———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觉醒的历程, 洋务运动之“求强”、“求富”不就是追梦的开始吗?1840年以来, 在探索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有那么多的追梦人, 李鸿章是不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李鸿章, 19世纪后期那个特定时期的开拓性人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有人说, 不了解李鸿章, 就不能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他在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 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大陆史学界对李鸿章及洋务运动的评价都持否定态度。今天, 信息技术时代下, 身处改革开放的中国, 我们更有条件客观理性地观察历史进程, 用先人的经验教训为梦想插上翅膀。本题还有一个考查点落在史学方法上:摒弃“成王败寇”的功利态度, 学习正确地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上述命题的立足点正符合2013年考试说明要考查的四种学科能力的第二种———“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的要求。题目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分类提取能力;第二、第三问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归纳概述材料的能力;第四问既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 又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问题, 以及是否具有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体现三维目标的完整考查。

4.考查内容。

表三:2013年海南中考历史试题考查内容统计表

1.失分归因。选择题以第6题为例:“在20世纪初的《新青年》杂志上, 革命派与守旧派唇枪舌剑, 争论不已, 新文化运动也因此风生水起, 波澜壮阔。《新青年》的创办者是:A.鲁迅B.李大钊C.胡适D.陈独秀”。本题的设计目标是A级, 但实际难度偏高, 是0.62。在选择题中, 其难度排在第二。它的选答正确率不高:

为什么一道知识再现的题会难倒40%的考生?从选答率来看, 错选A和B的考生占总考生的29%。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 宣传鲁迅和李大钊的信息更多一些, 这两个名字更为人们熟悉, 那么没有好好学历史的考生, 凭着日常的印象, 就选A或B了。这一部分考生也许会说, 我的历史老师没有教我了解陈独秀, 其名字在书本上只是一闪而过, 我怎么记得住?八年级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第一目就是《新青年》的创办, 课文字数大约270字, 包括《新青年》创办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 读起来干巴巴的, 因此“陈独秀”相关知识虽有了历史的骨架, 但它的血管里还缺少热血。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存在的误区有: (1) 缺少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答非所问。如第23题, 不按题目要求填写序号而填写文字;部分考生只叙述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地位的认识, 没有以“司母戊鼎”为例;“怎样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考生误解为怎样更好地弘扬琼剧文化了, 答了“多听、多看或组织一些学习琼剧的活动”等等。 (2) 视野不够宽, 材料应用不充足。如第22题, 读不出第二则材料“城池被毁”、第四则材料中的“赔偿”信息。 (3) 有些名词概念不清。如第21题, “涉及的领域”理解成列举洋务运动的史实;第22题, 把“现代德国”与“纳粹德国”搞混淆, 反向答题;第23题的“书画”理解为“书籍绘画”而不是“书法绘画”, 因而把《史记》列为了“书画艺术”这一类。

2.教学策略。

(1) 改变历史观———教学要从分析历史 (事件) 过程转到描述历史 (人物) 的模式上来, 从“打捞史料”转到追溯情感, 从宏观转到微观。如教师在设计教学《新文化运动》这节课时, 怎样在不失历史感的同时, 又能使课堂产生鲜活之魅力?陈独秀要“活了”, 实现“三维”目标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笔者以为, 第一目的标题可设计为“一个人, 一本《杂志》, 一所大学”。这样, 既突出了人 (陈独秀) , 又浓缩了新文化运动的“精华”。

(2) 深化理解———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 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 这样也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以《西方文明之源》为例, 《雅典城邦的繁荣》中比较雅典城邦与亚非奴隶制国家有何不同, 并分析成因是本课难点。雅典境内多山, 气候温润, 不宜经营农业而适宜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它邻近海洋, 多天然良港, 海上贸易发达, 有利于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发达发展, 故而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亚非文明古国多发源于大河流域, 合适的温度、湿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实行集权专制制度。有这样的分析理解, 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着不同的经济方式, 进而影响到政治制度, 世界是多元化发展的。

(3) 思维训练———逻辑归纳和比较反思。逻辑归纳能力, 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寻找因果关系, 形成整体和发展的历史观。如辛亥革命后发生尊孔复古运动, 因为在政权新旧交替中, 整个局面是很混乱的;旧的秩序“礼崩乐坏”, 而新的道德伦理不可能立即树立和普及;还有不少政客以“共和”为名, 行争权之实, 真伪莫辩。所以, 客观上呈现出来的就是道德滑坡, 世道混沌, 人伦失范。一部分士人怀念旧秩序, 企图从复古中找出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体现在当时的政局上, 这种尊孔运动必然符合顽固反对共和政治势力的诉求。因此, 伴随着这一文化上的较量, 先有袁世凯称帝, 后有张勋复辟, 及其随后的失败。正如孙中山所言:“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如果说比较可以打开视野的宽度, 反思则可形成看问题的深度。

中考历史质量分析 篇3

[关键词]中考历史 命题分析 应试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115

笔者参加了2015年江西省中考历史科目的阅卷工作,本文从试卷的命题立意及对今后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等方面做一浅显分析说明,以便为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复习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

一、试卷的命题立意分析

1.强调基础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遵循这些理念,2015年江西省中考历史命题更加突出基础性这一主题。例如选择题第1题要求学生正确选出“围魏救赵”故事发生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命题者强调学生应把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命题意图。

2.注重能力考查

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试,但开卷考试开的不是书本,而是学生的思维、学科素养和其他能力。

分析能力:选择题第3题中要求选出“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但题干的指示性较少,学生很难从题干中获得有效的信息,解此题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学科素养与能力去分析题干中出现的时间及选项中各国在这一时期其国力发展的现状,才能够正确选出选项,体现了对学生分析、比较问题能力的考查。

比较能力:选择题第13题要求比较出《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法律文件的相同作用。

概括能力:第17题第2问要求学生回答:上面两图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的相似的影响是什么?及第3问:说说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口流动的基本趋势。这些问题的解答需在认识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其大意。

读图能力:历史图片既包括历史地图,也包括各种史料图片。图片上的文字能够体现出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历史图片出现在题目之中,既使得题目精简干练,又丰富了试卷的题目类型。

论从史出的能力:初中历史虽然不强调历史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但也渗透了学科素养的要求在其中,这是为高一级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因而“论从史出”就成为命题者命题的一个指导思想。选择题第9题通过“经济特区的设立”“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放沿江,沿边城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这些史实要求学生认识到:它们“主要说明了我国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3.体现发展性

中考考点每年都会新增一批,同时也删减一批。在新增的考点中,有的是对一个考点的拆分细化,有的是由于知识点的增加,但无论是拆分细化的还是增加的考点,都体现了命题者针对当前时代发展对学生发展性的要求。

2015年考试说明增加了几点:了解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的精神,了解美苏对峙局面的形式,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而试题中相应地出现了如下内容:选择题第8题对雷锋一生光辉形象的描述,综合题第16题对“马歇尔计划”及“北约组织”的考查,都体现了试题的发展性要求。

4.更加注重对开放性试题的考查

开放性试题倡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其命题立意深刻,设问开放,作答灵活,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这种类型的题目,成为历年中考历史的压轴之题。例如2015年的主观题第18题第4问: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再次反思这场战争,它给了你怎样的警示或启迪?

二、关于今后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1.夯实基础,落实双基

中考基础题占50%,因此,抓住了基础也就抓住了分数的绝大部分。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下大力气落实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在这个基础上抓好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比较问题、概括问题;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不在于教教材,而在于用教材。要善于根据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教材加以整合;课堂内容要丰富,要善于用各种手段拉近历史与学生实际间的联系,让学生感知历史、贴近历史从而认识历史。

2.重视对考试说明的利用

考试说明可以说是考试的指针,其分层次地向我们展示了各个知识点的考查方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能够减少教师教学的盲目性,对考试说明中新增的知识点尤其要加以重视。

3.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力度

开放性试题作为历年来的压轴题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考的甄别功能,同时也是相当部分考生的失分点。为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这类题目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来论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2009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篇4

泰州市海军中学 董莹

2009年中考试卷应该说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历史学科对学生的考查要求。浏览整份试卷,我们不难看出今年中考历史试卷所蕴含的“稳中有变,稳中有新”的整体特征。“稳”是主流,“变和新”是方向,体现了不断追求新课改的理念。试卷设置也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接近和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稳”指考查的主题、主流变化不大,我认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板块的分值及比例变化不大:

从整个试卷的结构来看,近现代史依然占绝大部分分值,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值与去年差不多,约为5:4。

二、立足基础,重视主干的思想不变。

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依然是今年考查的重点,试题以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为主干,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如蔡伦改进造纸术、大运河的开通、《马关条约》、井冈山根据地、渡江战役、三大宗教、新航路的开辟、新经济政策、慕尼黑阴谋、秦的统一、“天可汗”、汉武帝的大一统、戚继光抗倭、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平定准部叛乱、故宫、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七七事变、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太平洋战争、美国内战、罗斯福新政、《独立宣言》等,都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同时也是高中阶段的必修内容,对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念不变。

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充分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需要,充分体现了历史教育功能和借鉴作用。如第3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21题考查古今的有关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历史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试题的设计立意较高,技巧成熟,润物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意识。

四、关注热点

关注社会热点,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今年中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试题着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国际的重大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关注民生等社会和谐问题,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充分凸现时代性特点。例如,第10题中的中国人民海军在泰州诞生60周年,第21题中吴伯雄访问大陆,第22题中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第24题中的金融危机等,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这些试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当前政治形势、社会热点,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关注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今年中考历史试卷最大的亮点就是命题角度上的“变和新”,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情景设计,倡导图文并茂。

创设情境,拓展思维空间,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试题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历史图片(共有17幅之多),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创设新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例如,第14题通过中国道教青城山和世界三大宗教典型图片来考查学生对三大宗教的了解。第22题共展示了六幅图片,从而充分展现了北京悠久、沧桑、辉煌的历史进程。实际上是以这些图文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成就、从屈辱到抗争的发展史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体现综合渗透,培养创新能力

试题注重学科内的主干知识的综合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例如,第4题通过一段诗文,既考察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对古诗文的理解,也考查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对大运河地理位置的了解。第10题考与中国人民海军在泰州白马庙诞生同一天发生的历史事件,此题注重与乡土知识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感情。

三、加强开放探究,落实三维目标

试卷通过活用材料,巧设新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开放式探究,是当前中学历史课改的发展方向,是研究性课题的组成部分,是综合实践课程倡导的研究方向,这是开放性的历史学科所固有的特性。例如,第22题第(6)问关于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感受,第23题第(6)问关于先进思想文化的作用,第24题第(6)问要求学生谈国际社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等,这些试题在书本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将自己的思维置于问题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综合思考分析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总体来看,2009年中考历史试卷在继承去年试卷特点、形式、内容上稳中有变。试题的设置灵活实效,试卷的可读性很强,命题角度更加开放、灵活,对以后命题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中考试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很多,但重点考查的是基础知识,所以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重点的教学,要对《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础线索,阶段特征、基础观点等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应理解到位。

2、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容易混淆,甚至有点混乱,所以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3、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复习时教师要梳理教材将考点条理化线索化,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给学生以完整的知识体系。

2012山西中考历史试题分析 篇5

一、题型、题量基本没有变化

2012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试题,分为五大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题、分析说明题、探究题。全卷共20小题,满分75分,与政治学科同场,考试时间共计为150分钟。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试卷在题型上没有大的调整,分值比例也没有变化。体现了中考试题一贯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二、试题难度较之去年有所增加

2012年历史中考试题,难度较之2011年略有增加。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尤其是材料解析题和活动与探究题比以往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综合归纳的能力。体现出注重历史知识点、线、面结合,侧重学生的历史视野,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对学生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的考查。

三、试题形式活泼多样、设问灵活

试卷题干素材丰富多样,图文表格并茂。灵活考查了考生的各项能力,包括读图识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获取新信息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等。并且题目设置多以小切口,考查多层次的史实,充分体现了《考试纲要》明确的以能力为考查主要目标的导向。

四、密切关注时事热点、周年事件

中考历史质量分析 篇6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海南历史中考考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海南历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共7个模块的内容。其中中国史约占60%,世界史约占40%。结合《2018年初中毕业达标指导》,我将各个模块的重难点分析如下:

一、中国古代史

1、教学重点

(1)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是农耕文化的特征。

(2)通过学习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3)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原因及过程。(4)三国鼎立的形成。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6)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7)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8)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9)宋代的社会生活。(10)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11)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通过学习秦国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5)“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6)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7)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雄斗争精神。(8)“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影响。(9)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历史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中国近代史

1、教学重点

(1)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3)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5)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7)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8)简述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9)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10)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11)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12)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1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2、教学难点

(1)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2)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三、中国现代史

1、教学重点

(1)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4)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治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内容,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5)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6)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7)了解我国内地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8)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9)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10)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12)以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海南历史

1、教学重点

(1)三亚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最早居民(黎族)、朱崖郡和儋耳郡的设立、伏波将军路博得和马媛。

(2)通过冼夫人,了解古代海南民族的融合和发展。(3)古代经济:黄道婆、黎锦、交通贸易。(4)海南岛的解放、冯白驹。

(5)海南行政公署的成立、海南建省、修建粤海铁路、海南高铁。

2、教学难点

(1)文化、历史名人:苏东坡对海南文化教育的贡献、琼剧、竹竿舞;崖州古城、骑楼、琼台书院、五公祠;明清四大才子。(2)“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海南革命的著名“摇篮”母瑞山、“红色娘子军”。(3)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琼崖、日军掠夺石碌铁矿,“白沙起义”。

五、世界古代史

1、教学重点

(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了解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3)说出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古代建筑的特点。

2、教学难点

(1)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2)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六、世界近代史

1、教学重点(1)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度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2)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人是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3)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4)讲述英国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5)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6)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7)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8)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9)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10)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11)以凡尔登战争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12)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简述《权利法案》《独立战争》《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2)讲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3)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七、世界现代史

1、教学重点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4)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5)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6)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7)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8)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没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9)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10)了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11)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2、教学难点

(1)理解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中考历史复习初探 篇7

一初中历史复习中的总体步骤

中考复习, 教师普遍的做法都是分三轮:第一轮梳理基础知识, 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轮模拟训练。在这三轮中, 各有轻重, 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第一轮梳理基础知识中。中考的命题范围是初中整套教材, 若是学生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 做题就会觉得无从下手, 而且第一轮复习好了就可为第二、第三轮复习打好基础, 更容易达到复习效果。因而我认为, 第一轮复习时间应是最长的, 需要将近两个月时间。要在两个月时间内梳理完初中整套教材并非易事, 每节课的容量都很大, 若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学效率肯定不高,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可以将每个单元基本内容用知识框架的形式列出来, 对照往年《考试纲要》的要求, 在列出的知识框架上空出重要知识点, 提前一课时将讲义发给学生, 作为作业让学生课下查书、填写。上课时教师主要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 强调知识要点。

经过两个月的知识梳理, 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脉胳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轮复习时以专题的形式展开复习, 把教材内容按专题分为几个模块,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把当时的时政热点问题融合进来, 将两者结合起来, 即讲解热点专题。从各类报纸、杂志和模拟卷中搜集相关专题, 通过手抄、剪裁等手段制作专题, 这样将历史与时政相结合,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复习效果。

在进行第二轮复习的同时进行第三轮复习, 两者穿插在一起, 可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 加深印象。

二初三历史复习中需注意的几个细节

第一, 掌握基础知识, 熟悉教材。基础知识是历史考试的“本”和“源”。纵观近年中考试题, 试卷难度适中, 考查的重点是基本史实的再现。中考是政治和历史共同组成一张试卷, 是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看起来很容易, 但实际上若是每道题都要翻书, 时间肯定不够。那些依赖翻书的学生往往没法做完题目, 思考能力题基本上都没做, 并且试卷中也不是所以答案都能直接从书中找到, 而是要经过一番思考, 考的是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因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熟悉甚至能记忆基本史实, 以提高答题效率。但中考在即, 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熟悉所有知识要点似乎不现实, 由于是开卷, 所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知识点的位置也可以加快答题速度, 而且还可以提高答卷的质量, 这就要求学生对课本非常熟悉。建议可以让学生多看每册课本之前的目录, 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比赛谁最先在书中查到, 借此帮助学生熟悉课本, 引导学生把书本目录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第二, 精心设计试题, 认真评讲。各种形式的练习是历史复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形式。但教师要避免搞“题海战”, 尤其是后期模拟考试不易多, 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模拟训练。认真研究中考试卷, 每套试题精心筛选, 一套试题最好限制一节课完成, 要求做到选择题不看书,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完成后面的综合题, 评讲试卷时切忌就题论题, 把现成答案写给学生, 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 掌握窍门, 如答列举题和材料题时, 可让学生学会看分值答要点;回答综合题时语言要准确、逻辑要严谨等。另外, 最好要求学生订正试卷时用不同颜色的笔, 这样比较醒目, 而且将所有试卷保留, 作为自己的复习资料。

第三, 关心热点, 关注生活。新课改下, 中考试卷的试题普遍较灵活, 往往是以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来考查, 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和日常生活。因而在复习中, 教师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 联系所学知识, 进行归纳、分析和比较, 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篇8

1.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方向和目标。

中考兼有“初中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生招生考试”的性质,决定我们在备战中考时要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明确复习的方向和目标。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另外,我们还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先列出一个总目标,如以在中考时考多少分为目标;然后,再具体列出一个个小目标,对总目标进行细化。列小目标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小目标要成一个体系、呈阶梯性,即后一个目标要以前一个目标的完成为前提。

2.全面基础复习。

中考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是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为主的。如果要进一步进行分析的话,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所以,同学们应当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正确的复习策略是先将七年级上、七年级下、八年级上、八年级下、九年级上、九年级下这6本教材按顺序复习一遍,形成对知识的总体理解。

3.重点复习、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在全面基础复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应根据考试说明或者根据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总结出常考的考点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抓大放小。同学们还可以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专题复习,这样可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一个知识系统,以便提高复习效率。

4.关注历史地图,学会分析地图的方法。

有些中考历史题会利用历史地图,如军事路线进攻图、交通分布图、古代都城分布图等,来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知识掌握情况。所以,同学们在学好历史的同时,注意地理学科中有关地图的分析和判读方法,会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解答中考历史试题中。

5.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历史学科虽然不像思想品德学科一样与时事政治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历史学科也是具有时代性的。中考历史命题也会紧跟时代步伐,以当前社会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在遇到有重大影响的时政新闻时,可以主动地、有意识地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时政热点,找出时政热点与历史知识有联系的地方,用历史学科的分析方法去分析时政热点。

6.精选习题,强化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有遗忘的,遵循遗忘规律。所以,在完成全面基础复习和重点复习后,同学们要及时进行巩固。大家都知道,巩固记忆的最好途径就是进行习题训练。所以,同学们要挑选一些相关的习题进行训练。挑选习题是有方法的,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应先挑选一些与教材知识同步的练习题进行训练,然后再挑选一些以提升综合能力为主的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进行训练。在做完习题对完答案后,最好将自己做错的试题标注出来,认真分析做错的原因,避免以后碰见类似的试题的再做错。

7.解题方法的总结。

在实际的复习中,有好多同学不重视这一步骤,认为已经完成基础复习、重点复习,并且也做了相应的习题进行强化和巩固,已经可以在中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了。这种想法和认识是有偏颇的。因为中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它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它还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关乎自己的未来,有些同学会因此而紧张。所以在有时间限制和紧张的氛围中,心理较差的学生在中考中发挥失常,达不到自己应有的水平,是很正常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同学们有必要在习题强化训练后总结一些好的、快的、相对简单的解题方法,以提高答题效率和质量。例如,针对选择题,可运用“排除法”的解答方法:排除绝对表述的选项、排除含义相近的选项、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等。针对材料式历史主观题,解答时应遵循先审设问后审材料的原则,这是因为先读设问,能明确命题者要问的是什么,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以节省时间。

中学中考质量分析材料 篇9

-------****中学****年中考质量分析材料

****年的中考已经过去了,回顾我们的工作历程,有拼搏,有付出,有汗水,也有收获,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过去的一学年,我们坚持以育人为本,致力于办好让青山人民满意的教育,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发展,深化学校内部管理,调动教师工作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牢固树立教学质量观和竞争意识,创新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机制,切实做好学校教学和中考备考工作,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中考成绩。现将我校上学年九年级教学与备考工作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年的中考,我校**人参加,考入****18人。在全县的农村普通学校中,我校的中考成绩依然位列前茅,圆满完成了学校学期初制定的中考目标。

二、具体做法

1、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线、发展线”,教师把学校荣誉放在第一位。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班主任为组员的九年级教学工作领导小组。领导蹲点到班,对蹲点班级教育教学全程跟踪,及时反馈信息,定期参加包括年级组工作会、月考质量分析会、期中期末质量分析会等会议,适时调整工作思路、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成为九年级教学工作的坚强后盾。

2、制定九年级中考目标奖惩方案,激励九年级教师教育教学热情。根据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奖励原则,制定了九年级年级整体作战的奖惩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去写)这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从而教育教学效率得到了保证。

3、在教师和学生中弘扬一个精神,即拼搏精神。克服困难、苦耕不辍、发奋图强、力争上游。我们的做法是:⑴营造班级勤思苦学的小气候。我们通过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励志、惜时、成才等思想教育,促使学生自我

加压,开展“比学赶帮超”学习竞赛活动,运用“中考倒计时”激发学生斗志。⑵重视榜样的作用。在各班树林“学习标兵”,利用年级组会议进行表扬和表彰,让九年级学生学有学习的目标和赶超的方向。⑶在教师中严格落实考勤与奖惩等制度,使能者上,庸者下,增强了九年级教师的责任和危机感。老师早自习、午自习争着上,晚自习总是提前到岗,很晚才离开教室,是他们这种废寝忘食,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4、在教师队伍中树立两个意识。⑴竞争意识,及早为教师定目标、压担子、树牌子,促使他们敢为人先,积极进取。⑵团体意识,我们注重发挥“团体作战”优势,形成合力,如集体备课、成立中考备考组,互相听课、评课、制定复习方案、集中出模拟题等,为中考同舟共济。

5、坚持开好“三会”。一是及时召开九年级复习研讨会,了解学情,交流复习方法与经验。本学年共召开了8次复习研讨会。二是质量分析会,及时与兄弟学校的成绩进行分析对比,查漏补缺。三是分层召开九年级学生家长座谈会,齐抓共管,培优补差,拓智育才。

6、抓住培优转差的四个环节:我们采用了“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下,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坚决避免教学中“一刀切”和“一锅煮”,积极创设一个活泼、民主、多维、动态的发展空间,使优生更优,中等生思优,差生赶优。具体做法是:⑴我们采取人盯人战术,把中考有希望的学生名单分配给每个老师,让他们加强课堂内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做好其思想工作。⑵确保优秀生。结合复习进度,适当为他们补充一些中考题,提高他们的应试技能,尽量让他们吃饱。及时找他们谈话,防止他们产生骄傲自满情绪。⑶提高“临近生”,对中等偏上的学生加以学法上的指导,拉住他们不掉队,向优秀生靠拢。⑷帮扶偏科生。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查不足,找原因,加强单科技能训练,让他们迎头赶上。⑸转化学困生。对学困生爱心关注,伸手帮助,及时家访,积极谈心,稳定情绪,促使其转化。

7、坚持和完善毕业班的月考和模拟考试制度,加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中考中学生能发挥最佳水平,关键是抓好平时的复习和中考复习时的答题训练,坚持和完善月考制度,学校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除全县组织的三统模拟考试和五套试题外,我校又引进外县市高质量试题及练习,进行模拟考试和专题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1、对有些青年教师教学方法和复习方法指导不足。由于我们学校地处相对闭塞的贫困山区,学校条件差,待遇低。近几年来,有许多相对优秀的教师调往城区或条件略好的镇中,致使学校的师资力量极为贫乏,于是学校只有任用大量的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青年教师和支教生到九年级任教。有的年轻教师工作热情高,但掌控课堂的能力较差,教学方法还不够得体,教学技巧不够熟练,致使工作效率不高;有的年轻教师侧重于题海战术,复习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致使有的复习课和中考总复习产生低效行为,影响了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极力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加大对青年老师的指导和培养,争取带领出一支工作激情高,工作能力强,工作效率好的师资队伍。

2、培优补差工作没有全部到位,致使中考中有很多学生只相差几分或十几分而没有考入重点高中,留下遗憾。我们认真分析了这些学生的各科成绩,发现他们都是因为某一学科严重偏科而比优等生少考了10—20分而未能跨入重点高中的大门,令人遗憾。在以后九年级的教学上,我们将把培优补差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实施“包包跟踪制度”,强化偏科训练,全力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成绩,争取在来年的中考少留遗憾。

3、学生思想工作做的还不够,很多学生厌学情绪没能及时解决。我们必须加强对厌学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排除他们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让他们乐于学习,愉快的学习,以不断提高其学习成绩。

4、学校教学资源不足,优等生流失较多。近几年以来,由于我们学校教学设备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加上城镇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校的许多优等生转校到了县城中学或镇中,大大消弱了我校的学生资源力量,降低了学校重点高中的升学率。今后,我们将尽力多做优等生及其家长的思想工作,尽量让优等生少流失。同时也大胆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多关注农村贫困学校的教育事业,给我们以更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能和城镇初中同步前进。

四、今后工作的展望

在今后的学校教学和中考备考工作中,我们将以“办好让青山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乘教育改革之风,坚持科学发展观,紧抓机遇,与时俱进,以过去所取得的成绩为新的起点,继续发扬敢于拼搏、积极进取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机制,继续发扬以往工作中的优势,克服不足,牢固树立教学质量观和竞争意识,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特别是中考备考工作全面健康的发展。以后,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一个“勤”字:干部勤管、教师勤教、学生勤学;落实一个“干”字:能干、苦干、实干。我们将斗志高昂地大踏步前进,继往开来谱写山区教育事业新的篇章,力争****年中考再上新台阶。

上一篇:运动员表彰大会策划书下一篇:三岔镇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