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历史中考试题(精选8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年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先后参观了秦兵马俑、大雁塔(最早为玄奘主持修建)大明宫和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等。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C)
A.秦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B.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C.隋朝时修建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雄伟 D.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其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马可•波罗来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3.《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D)
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 11
4.观察如图,判断这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局部)?(B)
A.秦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下列不属于洋务运动内容的是(C)A.筹建新式海军
B.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C.创办《万国公报》 D.创办新式学堂
6.“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A)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D.宣传了维新变法的思想
7.下面是东北大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它的迁移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C)
1923年在沈阳成立→1931年迁往北平→1937年迁往开封→1938年迁往四川 A.新文化运动 B.北伐战争
/ 11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8.如图是《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下列与西安事变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发动者是张学良、杨虎城
B.该报纸报道的消息发生于民国二十五年 C.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9.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见证了中国铁路百年前的荣耀,是中国的“百年老站”。铸造了“中国铁路百年前的荣耀”的“铁路之父”是(A)
A.詹天佑 B.魏源 C.严复 D.侯德榜
10.《中国历史上错失的三次战略机遇期》一文中说:“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这里的“内乱”是指(D)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1.2017年11月8日,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回顾历史,下列关于中美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政府对新中国实行了敌视政策
/ 11
B.1952年,美国被迫在朝鲜战争停战协定上签字 C.1972年,中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2.《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载:“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D)
A.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香港回归祖国
C.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D.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1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如图是哪个宗教的著名活动场所?(A)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14.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搜集的资料中有“西方文明的源头”“雅典奴隶制共和国”和《俄狄浦斯王》等内容。据此可推断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
A.古希腊 B.波斯帝国 C.罗马共和国 D.拜占廷帝国
15.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4 / 11
地方史志等: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等: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神话,传说、史诗等。下列属于文献史料的是(B)
①《荷马史诗》 ②迦太基城遗址 ③《史记》 ④《威海市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C)
A.实行民主政治 B.实行查理•马特改革 C.进行大化改新 D.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17.19世纪60年代,美国、俄国和日本为了解决国内面临的严重危机,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其产生的相同作用是(A)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废除了封建专制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摆脱了殖民压迫
18.下表是某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重大事件的整理。其中,关于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不正确的表述是(D)
19.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B)
/ 11
A.日本 B.欧盟 C.美国 D.中国
20.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漫画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西欧实施的哪一政策?(C)
A.罗斯福新政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经济全球化国明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0分,共40分.
21.山东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研学旅行资源。某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感悟山东历史”主题研学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活动一】识历史地图,明悠久历史
(1)山东又称“齐鲁之邦”。齐国、鲁国等诸侯国的出现与西周开始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图中的哪个字母表示齐国的位置?
【活动二】读齐鲁历史,晓儒学发展
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由孔子开创,孟子等继往
/ 11
开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儒学崇尚仁义的思想观点并不被秦始皇所重视,反而制造了“焚书坑儒”的文化劫难。汉武帝在位时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最终莫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最终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活动三】建资料卡片,知山东名人
【活动四】亲历纪念地,育爱国情怀
(4)图一中的“甲午战争”爆发于哪一年?图二纪念的“五四运动”是一次什么性质的运动?图三纪念的“台儿庄大战”的主要指挥者是谁?
(5)谈谈你参与这次研学旅行活动的感想。【答案】(1)制度:分封制。字母:B。
(2)主张:“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崇尚仁义;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等。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①颜真卿。②《清明上河图》。
(4)1894.性质: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指挥者:李宗仁。
(5)山东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人才辈出。近代以来,山东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名山东人感到自豪;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要奴隶学习,报效祖国等。(言之有理即可)
/ 11
22.人类社会生产的动力大致经历了人力、人力+畜力+机械力•自然力、人力+畜力+机械力+自然力+机器力三个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铁农具和牛耕在我国哪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了?水排的发明者是谁?
材料二:如果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半,干„1765年,牛顿去世30多年后,一种全新的蒸汽杋在瓦特手中诞生了,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指出“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请说出牛顿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两项成就。依据材料二指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有什么巨大进步?
材料三:然而今天,金属和塑料补充了石块和木头,铁路、汽车和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驴,蒸汽机、内燃机和原子动力(原子能)代替风和人力来推动船„„电使蜡烛黯然失色,并已成为只要按一下开关,便可做大量功的动力之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说出材料三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一项发明。“使蜡烛黯然失色”,为世界带来光明的发明家是谁?哪一理论为“原子动力”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原子动力”属于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社会生产的动力的三个发展阶段有什么特点? 【答案】(1)春秋;杜诗。
(2)天文学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数学上创建了微积分;力学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或力学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提高了效率;拥有了更加方便的动力;摆脱了大自然的限制等等。
(3)汽车、飞机、内燃机、电等;爱迪生;相对论;第三次。
/ 11
(4)人类社会生产的动力不断发展变化;人力逐步获得解放,机器力成为主要动力;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等等。
23.马克思主义对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的“科学理论”是指什么理论?为什么说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说出列宁在苏俄和平建设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采取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材料二中“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在党的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的主要创立者是谁?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探索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部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11
【答案】(1)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经济政策。
(2)中共七大;邓小平。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5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等。
24.近代以来,英国和法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加紧了殖民侵略,并在世界格局的演变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49年1月30日,伦敦的清晨阴冷昏暗,„众目睽暌之下刽子手手起斧落,砍下了国王的头颅„,„标志着十七世纪发生在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达到了高湖,革命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世界。
--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国王”是谁?为什么说“革命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世界”?
材料二: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以死仿近百人的代价,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由此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动,法国大革命开始了„„制宪会议通过了《______》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
--教育部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历史》
(2)材料二横线处应填写什么文件?该文件反映了哪一阶级的革命要求? 材料三:
/ 11
(3)观察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图一与英法发动的哪一侵略战争有关?图二《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4)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空白处填写恰当的内容。①(军事组织)②(体系);③(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对法西斯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
【答案】(1)查理一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2)《人权宣言》,资产阶级。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①协约国,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③一超多强。绥靖政策。
1.命题原则。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体现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2013年海南省历史中考达标指导》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 它是我省广大学子考试与复习的依据。
2.题型范围。试题分为客观题 (选择题) 和主观题 (材料解析题、简答题) , 共23小题。
从两表可以看出, 2013年试卷在题型、题量上没有明显调整。试卷总分从110分缩减为100分, 在保持客观题60分不变的情况下, 各题型题量的分值比例有了变化。另外, 出现一道综合海南历史与中国现代史的选择题, 所以海南历史的实际分值应该是9分。通史类主要考查的是学史方法。目标要求之“理解”部分主要包括: (1) 分类能力:9分; (2) 概括、归纳能力:14分; (3) 分析、说明能力:14分。目标之要求“运用”部分主要包括: (1) 评价、认识历史的能力:14分; (2) 比较能力:4分。
3.试题特点。考试性质是毕业考和升学考两考合一, 考试形式依然是开卷, 历史题有创新而不失本分, 平实而不失灵气, 简雅平淡内涵丰富, 充满思维张力, 体现了中考试题一贯的稳中有变的传承风格。如21题为图文结合的材料题, 包含4个小问, 分值为12分, 考查内容为: (1)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的作为所涉及的军事、经济、教育等领域; (2) 1895年后, 李鸿章“伤感”的原因; (3) 提炼材料三中读书人、世俗功利之人和梁启超各自对李鸿章的评价; (4)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谈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本题立意包含时事热点———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觉醒的历程, 洋务运动之“求强”、“求富”不就是追梦的开始吗?1840年以来, 在探索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有那么多的追梦人, 李鸿章是不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李鸿章, 19世纪后期那个特定时期的开拓性人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有人说, 不了解李鸿章, 就不能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他在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 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大陆史学界对李鸿章及洋务运动的评价都持否定态度。今天, 信息技术时代下, 身处改革开放的中国, 我们更有条件客观理性地观察历史进程, 用先人的经验教训为梦想插上翅膀。本题还有一个考查点落在史学方法上:摒弃“成王败寇”的功利态度, 学习正确地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上述命题的立足点正符合2013年考试说明要考查的四种学科能力的第二种———“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的要求。题目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分类提取能力;第二、第三问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归纳概述材料的能力;第四问既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 又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问题, 以及是否具有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体现三维目标的完整考查。
4.考查内容。
表三:2013年海南中考历史试题考查内容统计表
1.失分归因。选择题以第6题为例:“在20世纪初的《新青年》杂志上, 革命派与守旧派唇枪舌剑, 争论不已, 新文化运动也因此风生水起, 波澜壮阔。《新青年》的创办者是:A.鲁迅B.李大钊C.胡适D.陈独秀”。本题的设计目标是A级, 但实际难度偏高, 是0.62。在选择题中, 其难度排在第二。它的选答正确率不高:
为什么一道知识再现的题会难倒40%的考生?从选答率来看, 错选A和B的考生占总考生的29%。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 宣传鲁迅和李大钊的信息更多一些, 这两个名字更为人们熟悉, 那么没有好好学历史的考生, 凭着日常的印象, 就选A或B了。这一部分考生也许会说, 我的历史老师没有教我了解陈独秀, 其名字在书本上只是一闪而过, 我怎么记得住?八年级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第一目就是《新青年》的创办, 课文字数大约270字, 包括《新青年》创办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 读起来干巴巴的, 因此“陈独秀”相关知识虽有了历史的骨架, 但它的血管里还缺少热血。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存在的误区有: (1) 缺少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答非所问。如第23题, 不按题目要求填写序号而填写文字;部分考生只叙述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地位的认识, 没有以“司母戊鼎”为例;“怎样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考生误解为怎样更好地弘扬琼剧文化了, 答了“多听、多看或组织一些学习琼剧的活动”等等。 (2) 视野不够宽, 材料应用不充足。如第22题, 读不出第二则材料“城池被毁”、第四则材料中的“赔偿”信息。 (3) 有些名词概念不清。如第21题, “涉及的领域”理解成列举洋务运动的史实;第22题, 把“现代德国”与“纳粹德国”搞混淆, 反向答题;第23题的“书画”理解为“书籍绘画”而不是“书法绘画”, 因而把《史记》列为了“书画艺术”这一类。
2.教学策略。
(1) 改变历史观———教学要从分析历史 (事件) 过程转到描述历史 (人物) 的模式上来, 从“打捞史料”转到追溯情感, 从宏观转到微观。如教师在设计教学《新文化运动》这节课时, 怎样在不失历史感的同时, 又能使课堂产生鲜活之魅力?陈独秀要“活了”, 实现“三维”目标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笔者以为, 第一目的标题可设计为“一个人, 一本《杂志》, 一所大学”。这样, 既突出了人 (陈独秀) , 又浓缩了新文化运动的“精华”。
(2) 深化理解———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 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 这样也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以《西方文明之源》为例, 《雅典城邦的繁荣》中比较雅典城邦与亚非奴隶制国家有何不同, 并分析成因是本课难点。雅典境内多山, 气候温润, 不宜经营农业而适宜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它邻近海洋, 多天然良港, 海上贸易发达, 有利于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发达发展, 故而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亚非文明古国多发源于大河流域, 合适的温度、湿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实行集权专制制度。有这样的分析理解, 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着不同的经济方式, 进而影响到政治制度, 世界是多元化发展的。
(3) 思维训练———逻辑归纳和比较反思。逻辑归纳能力, 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寻找因果关系, 形成整体和发展的历史观。如辛亥革命后发生尊孔复古运动, 因为在政权新旧交替中, 整个局面是很混乱的;旧的秩序“礼崩乐坏”, 而新的道德伦理不可能立即树立和普及;还有不少政客以“共和”为名, 行争权之实, 真伪莫辩。所以, 客观上呈现出来的就是道德滑坡, 世道混沌, 人伦失范。一部分士人怀念旧秩序, 企图从复古中找出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体现在当时的政局上, 这种尊孔运动必然符合顽固反对共和政治势力的诉求。因此, 伴随着这一文化上的较量, 先有袁世凯称帝, 后有张勋复辟, 及其随后的失败。正如孙中山所言:“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如果说比较可以打开视野的宽度, 反思则可形成看问题的深度。
从以下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写作。
(1)以“孝敬父母”为话题作文;
(2)半命题作文“做人从开始”。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选角度作文,可以叙事、议论、编写故事等,要求写出自己真切的体验与独特的感受,不少于600字。
【试题解析】
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的中考作文题贴近考生生活,旨在考查学生感情的细腻程度及对生活的洞察力。“孝敬父母”这类反映家庭生活琐事的作文题,看似简单,写起来却有一定难度。从阅卷情况看,今年大多数考生选择了“做人从开始”一题,而离考生生活很近的“孝敬父母”这一话题却鲜有人写。考生如果平时缺乏对父母的爱的观察和体验,缺乏对父母的关心,就很难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很容易写成“流水账”。“做人从开始”这个题目范围比较大,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对此,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感受。考生只要从某件事情中受到了触动,都可以将这种触动表现出来。要写好这个题目,需要有细腻的感情,“做人”是一件大事,而此处要写的事情,却是越小越好。倘若泛泛而谈,就不容易出彩了。当然,若能将今年的两道中考作文题来个“二合一”,写成“做人从孝敬父母开始”,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
【写法点拨】
第(1)题:选择此题写作,考生在构思时必须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最好不要写议论文。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的道理谈透彻。第二,写作时要寓情于事,即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寄寓于客观事情的叙述之中,通过生动的叙写来表现。应选取那些曾占据过自己心灵的、细小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品德风貌,折射出时代的特征。第三,此话题的选材范围极其广泛,但不可为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而胡编滥造,最好从熟悉的生活中提取素材,用真情实感打动读者。第四,语言以平易朴实、蕴含真情为上。此类作文的语言越朴实、细腻,越能引起人的共鸣,华丽的修饰反而会让作文失去真实感。
第(2)题:选择此题写作,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及生活体验,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所填内容要尽量体现出时代特点,比如可填“创新”“真诚”“诚信”“宽容”“有孝心”“有责任心”“学会放弃”“学会合作”等。在立意上要有所创新,大胆进行多向思维。若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新颖、旗帜鲜明,选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剖析和评论,这样你的文章才会贴近生活,你的观点才能牢固地树立起来;如果写记叙文,则必须通过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中心,要有真情实感,切忌空洞的表白、抒情。此外,可在叙事中插入内心世界的独白,讲明道理,让读者理解。
【文题一之满分作文】
女儿的爱
周末,我照例回家。晚饭时,我兴味盎然地谈起学校一周的趣闻,却发现气氛有些不对劲。往日我的忠实听众爸爸此刻浓眉紧锁,一言不发。我偷偷问妈妈,才得知缘由:原来,当中学教师的爸爸在这次职称评定中,因为“名额限制”,没能评上高级职称。
什么?曾经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工作者,把全部爱都奉献给了学生的爸爸竟然因为“名额限制”没被评上高级职称?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宁愿做爸爸的学生,而不愿做他的女儿。因为爸爸的爱总是被平均分成了两份,一份给了学生,另一份给了女儿。而在很多时候,我的这份还不“足秤”……工作如此卖力的爸爸,竟会在教师职称评定中落选?
“爸爸,下星期你还要在全区上公开课呢,准备好了吗?”我想缓和一下这令人感到压抑的气氛,动了半天脑筋才想出这个话题。因为我知道,爸爸对待教学一丝不苟,每次都是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后才肯踏进教室的门,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对学生负责。”
“上课?上得再好也是白搭!为学生拼了几十年的命,竟然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实在是太不公平了!”爸爸的话语缓慢而低沉。平时,他总是鼓励我和妈妈要与困难作斗争,而今天他的话语中却含着太多看破红尘的悲凉。唉,看来,往日醉心于教学的爸爸,这回是伤透了心!
第二天晚上,我要回学校了,爸爸送我到车站。车还没来,我们并肩站着。昏黄的灯光投射在地上,映出了爸爸的身影。我蓦然发现爸爸的背竟有些驼了,鼻子不禁有些发酸。车来了,我说了声“多保重”,就匆匆跳上了车,我实在害怕爸爸看见我眼中的泪水……坐在车上,我一直都在想:爸爸的欢乐和满足都来源于工作,现在他在工作上遭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以后他还会快乐起来吗?他还会为事业为学生像以前那般地拼命吗?……回到寝室,我找出一张漂亮的明信片,郑重地提起笔来写道:
爸爸:在我的眼中,您永远是最称职的老师。凭着您对学生的爱,凭着您几十年工作取得的成绩,您早该获得那职称了。尽管这次您失去了它,可人的一生,并不仅仅是为了它啊,您说呢?我觉得,按照您一贯的教学态度,凭着您的实力,您一定能把公开课上得更出色,更吸引人!
永远爱您的女儿
又是周末,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了家里。家里没人,桌上放着一张纸,上面是爸爸那潇洒的字迹:
有你这样一个女儿,是我的荣耀,我已经很满足了。谢谢你,女儿,今天的公开课上得很成功!今天我要家访,晚归。
我笑了,笑得是那么的舒心。说真的,长到十六岁,一直觉得爸爸妈妈对我的细心呵护、精心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来也没有想过爱应该是相互的。今天我才第一次感受到,子女的关心和理解对父母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满分揭秘】
本文在选材上别具一格,既注意表现反差、突出矛盾——父亲不同平常的表现、家里异乎寻常的气氛,都是为表现“我”的爱心所作的精心设计;又注意用心从多个侧面安排情节——不是简单地写职称评定这件事的始末,而是把公开课、车站送别、写明信片、家访这些材料串联起来,含蓄而又深沉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经历。此外,成功的细节描写也为文章增添了感人的力量。如写爸爸的背有些驼是“蓦然发现”的,就很好地表现出女儿对父亲的关心。
【文题二之满分作文】
做人从坚持开始
记得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书生年少时,国家战乱频繁,“人君好用武”,于是,他放下诗书,习武练剑。等他练到能够建功立业的时候,国家安定了,“人君举才以文”,他又急忙捡起荒废了多年的学业。待到他把书背得烂熟,想去谋个功名时,新君即位,“举才偏重少年”,而他已垂垂老矣。如此折腾下来,虽然劳碌一生,却是碌碌无为。可以看出,这位书生人生失意,不能怪他不努力,而应怪他过于“随机应变”,没有坚持将一件事情做下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从坚持开始。
坚持是一种“韧的战斗”。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苏轼也曾咏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无数的人生磨难淘汰掉凡人,最终使“风流人物”脱颖而出。诸葛亮曾躬耕于南阳,刘备也曾贩过草鞋种过菜,他们并非超人,只不过长时间身处逆境,比常人更善于坚持而已。非凡的人,也许就是善于坚持的人。
坚持是一种理性的等待和积极的准备。田径名将曼索尔说:“长跑是一个苦差事,好几次我都坚持不住了。我的诀窍是:当你坚持不住的时候,你坚持下去就是了。”
在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我看到过这样一组境头:一只老虎蹲在草丛里,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远处正在吃草的鹿群,那些鹿却浑然不知。突然,老虎一跃而起,直扑鹿群,鹿们在惊慌中四散逃窜。老虎瞅准一只,紧追不舍,虽然在奔跑速度上不比鹿快多少,身体的灵活程度也远不及鹿,但凭着那股永不放弃的韧劲,它硬是在一段长时间的追赶后将鹿抓到。
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要想在这个社会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像那些猫科动物一样,认准目标,全力以赴,不管多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满分揭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入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我国最早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 B.黄帝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2.儒家认为爱父母总要胜过爱其他一般的人,爱是有差等的。墨家则不然,它坚持说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这说明墨家主张()A.仁爱 B.仁政 C.兼爱 D.非攻
3.穿越是指某人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的事件,物理学上也称“时间旅行”或“时空旅行”,泛指人或者其他物体由某一时间点移动到另外一个时间点。如果有一天,随着科技进步,人类能穿越到中国古代的秦朝,那么就能看到()A.皇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各级官吏的必读书目 B.太医院的书架上摆着《伤寒杂病论》 C.皇帝主持殿试,考查通过会试的贡生
D.丞相府的仆人拿着圆形方孔钱去街巷买东西
4.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④
5.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6.西安世园会的会徽取名为“长安花”,取意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句诗反映了当时读书人十年寒窗,终于考取功名的喜悦之情。结合图片这句诗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7.“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8.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
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9.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的回归不仅洗雪了中国百年国耻,更促进了香港的持续稳定、繁荣。香港问题的形成开始于()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0.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
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11.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过:“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中央红军长征始于()A.1933年10月 B.1934年10月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
12.以下能佐证“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史论的史实有()
①中国组织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②美军在中途岛对日军作战 ③中国战场牵制大量日本军力 ④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如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14.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景仰之人物”,晚清状元张謇得票最高。张謇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 D.近代报纸非常普及
15.新的农业体制在1979年12月后的两年间生效了,生产责任“被分散到农户家里”。这种“新的农业体制”是指()
A.农业集体化 B.人民公社制度
C.土地私有制度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非洲兄弟们跳起了桑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美国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上述场景反映的是()A.抗美援朝的胜利 B.1955年的万隆会议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17.米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那么进行水稻优良品种的培育,经过多次试验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A.邓稼先 B.袁隆平C.钱学森 D.杨振宁
18.欧洲文明长期以来吸引着世界的眼球。欧洲人强烈的反省精神打造了哲学的深度,不断追寻的精神开创了民主的先河,在与蒙昧和野蛮的交战中,逐渐形成了复杂而独特的“欧洲模式”,在世界其他文化中都可以找到欧洲文明的影子。上述材料中提及的“欧洲文明”的源头是()A.古希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埃及文明
D.古印度文明
19.他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扫荡了小亚细亚和埃及,回师占领了两河流域,灭波斯,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是()A.伯利克里 B.屋大维 C.亚历山大 D.穆罕默德
20.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通过颁布法律文献来规范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下列欧美大国有关法治建设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A.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 B.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拿破仑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D.林肯政府颁布《独立宣言》确立了资产阶级在美国的统治地位
2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枝独秀”的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遍地开花”的革命。这里的“一枝独秀”指的是()A.英国 B.法国 C.荷兰 D.美国 22.《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价19世纪某一事件时说:“它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同时又对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这指的是()A.但丁及《神曲》 B.马克思及《共产党宣言》 C.牛顿及万有引力定律 D.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23.抓住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经济大危机、法西斯统治的建立,反映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突出的阶段特征是()A.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转型时期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
C.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现代世界 D.世界从和平走向战争
24.法西斯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愤怒,为打败法西斯,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共同签署了()A.《大西洋宪章》 B.《联合国家宣言》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25.1960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该宣言通过时,仍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或地区是()
A.巴基斯坦 B.埃及 C.古巴 D.纳米比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在《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一书中,总书记多达十几次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皇帝之下设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军事和监察之官,互不相属,互相牵制。(1)材料一中的“军事和监察之官”各指什么?(2分)
材料二 相权、君权合一,提高了六部的职权和地位,直接对皇帝负责。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官制的变化?请写出两条该皇帝在政治方面的其他重大改组措施。(4分)
材料三(军机房)即内中堂,即内中堂办事处也。凡内外大臣折奏有不交部即令中堂议覆者,洎廷寄各省谕旨,始皆园值人为之。
(3)该机构是哪一位皇帝设立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做简要评价。(4分)
27.2017年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将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凡教材中有“八年抗战”字样处将进行修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年春季新学期,语文、历史等教材中的“八年抗战”说法不再出现,新教材关于抗战的提法全部改为“十四年抗战”。目前,中小学相关教材已完成修改,大学教材也在紧急修订中。
——《北京青年报》
(1)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列举一件史实证明从那时起,中国抗战已经开始。(3分)
材料二 8年到14年不是改变,而是还原历史原貌。1937年作为历史节点的意义……同样不会被否认。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
(2)为什么把1937年作为历史节点?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给予中国的创痛中,最能体现日军灭绝人性的是哪一暴行?为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3分)
材料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结果。
——川教版历史教材
(3)中国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4)当前,国家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何现实意义?(4分)
28.90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正确的决策和思想引领下,领导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为改变这一现状,党和政府在经济上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又遇到了哪些挫折?(各举一例即可,6分)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论述和高度评价了“前三十年”对当代中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具有奠基意义的两件大事:一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二是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2)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取得了哪些“收获民心”的重大成就。(举出两例即可,4分)
材料三 这是一次伟大的转折……推开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大门……四川等地的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两天半建起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蛇口工业区喊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农村到城市,从集体到个人,一股股强大的改革气旋喷涌而出。
——新华社《跨越时空的改革坐标》
(3)材料三中“伟大的转折”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后党在经济方面改革的突破口是哪里?(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说明材料一中图二对人类产生的主要影响。(2分)
材料二 《大国崛起》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2)根据材料二说明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关系。(4分)
材料三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大王”和“电力的火花”所带来的共同社会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C 2.C 3.D 4.C 5.D 6.C 7.B 8.C 9.A 10.B 11.B 12.C 13.B 14.C 15.D 16.C 17.B 18.A 19.C 20.C 21.A 22.D 23.D 24.B 25.D 26.(1)军事之官:太尉;监察之官:御史大夫。
(2)明朝。废行省,设置直属中央的三司;设置锦衣卫,监视、侦查大臣和百姓。(3)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27.(1)九一八事变。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
(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共同抗战的结果。
(4)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求真精神;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决心意志;知耻后勇,奋发图强,为中国梦不懈奋斗。
28.(1)现状: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有益探索:“一五”计划。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进行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等。(3)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突破口:农村。29.(1)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作用是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现象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是()
A.人们可以乘汽车外出 B.各家各户安装了电灯 C.人们可以乘火车外出 D.各家各户安装了电脑
3.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发生了核辐射,对日本乃至世界带来了严重影响。历史上日本有两座城市也曾遭到核打击,这两座城市是
A.东京、大阪 B.广岛、东京 C.广岛、长崎 D.长崎、大阪
4.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20世纪80年代,因改革失败而导致了国家性质改变的国家是
A.苏联 B.中国 C.德国 D.日本
5.地区冲突是威胁世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国家利用并介入地区冲突的典型事例是
A.美国侵略越南 B.苏联占领阿富汗
C.巴导弹危机 D.科索沃战争
6.2014年2月17日,新铸的“华佗钟”撞开了马年亳州药市。华佗现在已是亳州中药材产业、中药材文化的一个最著名的文化符号。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①编著《伤寒杂病论》 ②制成“麻沸散” ③提出“治未病”理论 ④编制“五禽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8.“自强以练兵为耍,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购买外洋船炮并进行仿造”是“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在此观点指导下,中国兴起了()
A. 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9.邮票是国家的一张名片,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下面这组邮票纪念的是()
七七战火 台儿庄大捷 百团大捷 敌后游击战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10.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上确立的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平反冤案、纠正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30分)11.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90周年。90载艰苦卓绝,90载荣耀辉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原上海市望志路106号 图二 嘉兴南湖游船
材料二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歌曲《春天的故事》节选
请回答:
(1)识图
一、图二,概述其反映的历史事件。(2分)
(2)列举材料二中所包含的重要历史事件或相关人物。(每个时段列举一个事件或相关人物。3分)
(3)材料三的“春天”寓指什么?“老人”指的是谁?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3分)
(4)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试总结我党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所遵循的原则。(2分)
12.社会思潮,是指经过思想家倡导而在大众中待持续流行,与时代和社会重大问题相关的较系统、较集中的思想意识。社会思潮一旦形成,就可产生巨大力量,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4世纪前后,意大利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对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使从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广为流行的思潮是什么?(1分)试写出这一思潮的主要内容。(2分)
(2)18世纪,正当法国的旧制度衰败的时候,法国出现了一批启蒙思想家。试写出一位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主张。(5分)
(3)“……从来就没有什么 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歌》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开来。
试根据问题(1)(2),结合《国际歌》的歌词,把你对人生成长的认识写下来。(2分)
13.中美关系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敌对,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再到2011年胡锦涛主席访美,由对抗走向对话。而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必将使中美关系日益加深。
1972年,毛泽东会见访华的尼克松 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美国总统特朗普会谈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在二战后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试概述其经济发展的原因(3分)美国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2分)
(2)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得以改善的国际背景是什么?(2分)
(3)结合当前形势,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前景的认识。(3分)
历史模拟试题
(五)答案:1.D 2.C 3.C 4.A 5.D 6.B 7.C 8.B 9.B 10.B 11.(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2)三年(解放战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伯承或邓小平;辽沈战役,林彪或罗荣桓;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渡江战役,毛泽东、朱德等。三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陈独秀或李大钊;中共一大,毛泽东、董必武、李达;北伐战争,叶挺;南昌起义,周恩来、贺龙,朱德;秋收起义,毛泽东;井冈山会师,毛泽东,朱德;西安事迹,张学良,杨虎城;台儿庄战役,李宗仁;百团大战,彭德怀等。1840年(近代史):鸦片战争,关天培、林则徐;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邓世昌;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辛亥革命,孙中山;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3)“春天”指改革开放。“老人”指的是邓小平同志。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4)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2.(1)思潮:人文主义。
内容: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2)思想家:伏尔泰。
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
(3)认识:人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努力学习,勇于拼搏和创新;做一个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有益的人;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13.(1)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完成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改善人民生活;对社会经济改革;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9答出其中3点即可。3分)
借鉴:重视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答出其中2点即可。2分)
(2)国际背景:由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占优势,美国处于劣势。(2分)
(3)认识:中美两国是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两国间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和差异,必然存在矛盾和分歧;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有着更广阔的合作前景;中美两国应加强合作,发展友好关系;发展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能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福祉,也更加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答出其中3点即可。3分)
一、选择题
1.(2017·青岛中考)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暴君。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晋惠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2.(2017·怀化中考)中共中央发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中国古代就有一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3.(2017·青岛中考)《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合并州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2017·德州模拟)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掌握的有关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 B.发展科举制,重用贤人,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5.(2017·济宁中考)“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6.(2017·东营模拟)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2017·菏泽中考)“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该诗体现了()A.分封制度的血缘和等级特点 B.科举制度的公平和机会均等 C.行省制度的首创和高效特点 D.八股取士的腐朽和文化专制
8.(2017·盐城中考)“载初元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9.(2016·西宁中考)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昭君出塞 C.文成公主进藏
D.玄奘西游
10.(2017·石家庄模拟)唐朝统治者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改为“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的转变说明当时()A.“和亲”是最有效的策略
B.各族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交往的关系 C.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D.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11.(2017·杭州模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与管辖。下列事件能够体现上述内容的是()①西域都护的设立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设立宣政院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2017·成都中考)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13.(2017·青岛中考)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2017·广东中考)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15.(2017·昆山模拟)下面是我国四座著名的石拱桥图片。观察下列图片,指出其中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
16.(2017·枣庄中考)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力求用传统的力量弘扬文化自信,以诗词的名义践行青春誓言。下列哪一朝代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二、非选择题
17.(2017·苏州中考)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3)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18.(2017·潍坊中考)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文化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度、与吐蕃的交往
1.(2017·海南中考)“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A.勤于政事
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
D.唯才是用
2.(2017·无锡中考)如今,许多中小学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2017·滨州中考)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这一制度初创于隋朝 ②进士科主要考查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有利于统治者笼络人才,巩固统治 ④科举考试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17·孝感中考)小王同学的历史笔记本上有文字如图所示,可推知他关注的是哪个地方的历史()
A.新疆
参考答案
【真题精选】
1.C 2.B 3.D 4.B 5.C 6.D 7.B 8.C 9.C 10.C 11.D 12.C 13.D 14.C 15.A 16.B 17.(1)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诗史”。
(2)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允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小邑犹藏万家室”。
(3)连续增长(上升)。“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
18.(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地理环境影响。
(3)乐舞发达。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加练预测】
1.D 2.C 3.D 4.D B.云南
C.台湾
1. 试题特点
历史概念理解类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这种试题一般会在题干中提出一个或几个历史概念, 将选项设计成对概念的阐释, 既有正确的, 也有错误的;在历史概念的考查中, 命题者常常采用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的方式给学生制造分析、理解、判断、推理的障碍。近年来, 概念理解类试题也逐渐向材料解析题渗透, 题目中往往会出现“指、是、背景、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实质、影响”这样的关键词;题目呈现形式多样, 有的是直问直答, 有的是用文字、图表等多种材料形式创设成问题情境等。
2. 概念分析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 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历史概念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之“网结”, 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之“基石”。因而“形成和运用正确的历史概念, 是理性地认识历史的起点, 是历史学科各项能力的‘基本’”。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 历史概念都有客观性、独立性。其都有特定的、准确的外延 (量的属性) 和内涵 (质的属性) 。历史概念的内涵, 就是概念的内部结构, 它包括时间、地点、内容 (过程) 、结局等史实要素;历史概念的外延, 就是概念的外部联系, 它包括背景 (原因、条件) 、与相关事件 (事物) 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要素。第二, 历史概念都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定位, 具有历时性、共时性和结构性。第三, 历史概念包括单一型概念和复合型概念, 概念群体之纵横及其网状化、序列化、具体化, 就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3. 经典题例
【例1】 (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4题) 明成祖时, “特简 (选拔) 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 不置官属, 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 朝位班次, 俱列六部之上。”据此, 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明朝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 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因此C项错误;A项是科举制度的作用, 与题中材料无关;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因此B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职能基本未变, 故D项说法正确。
【例2】 (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9题)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做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做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反对贵族特权, 主张社会变革, 倡导重农抑商。而这些主张是法家学派的主张。故正确答案为D项。
【例3】 (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其他部分略)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 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 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 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 细研他的思想之后, 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 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 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材料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题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就是“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即在制度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由君主专制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在思想上宣传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 以实现制度变革与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参考答案】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实现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例4】 (2012年福建文综卷第38题) 近代以来, 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 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从现在起, 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 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 工作更伟大, 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949年3月)
指出材料“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等时代背景和相关概念的理解。解题时, 要立足历史材料, 从材料来源的时间提示入手归纳分析。从材料的时间“1949年3月”看, 三大战役已经胜利结束,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 中共面临着建设新中国的任务。从材料看, “城市到乡村”和“城市领导乡村”时期, 党的任务就是转移“党的工作重心”, 迅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解放全中国, 领导人民开始进行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参考答案】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4. 解题方略
(1) 学生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 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 在解答这类试题时, 对材料解析题要注意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因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 构成历史人物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其思想和重要活动, 其阶级属性和历史地位等;构成历史事件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参加者、基本进程、性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对选择题, 一般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词义法, 尤其是注意题目选项的用词是否准确, 不能以偏概全、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等。
(3) 要熟练运用解答历史概念理解类试题的一般方法。首先, 要梳理相关史实, 如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 把握历史概念的外延;其次, 分析历史概念的历史背景, 关注历史概念的时代特征;再次, 解读历史概念的核心内容, 关注历史概念的本质和核心特征;最后, 要评价历史概念, 指出其影响。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 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 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 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 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解析】题中材料“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 包含着解答本题的关键词、程度词。A项和D项都属于国民政府大兵团作战, 与题意不相符合。B项是伏击战, 也与题意不相符合。C项与题意的破袭战、夜袭战特征相符合。故选C项。
【变式训练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 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解析】这道题中, A项和C项在教材上都没有知识依托。对B项和D项均可以轻易判断出其属于儒家观点和学说。C项出自《道德经》, 意思是:天地, 无所谓仁慈, 其没有仁爱, 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 任凭万物自生自灭。A项出自庄子《南华经》, 意思是:不要以人为之心越俎代庖, 去干预自然的进程。天地万物自为自化, 人不应该违背自然之道。理解了其意思后, 就容易选出答案了, A项是正确的。解答本题最有效的办法是排除法, 也可以运用概念分析法解题。
【变式训练3】2010年9月29日, 中日韩三国外长在上海举行了有关朝核及东亚共同体议题的会议。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儿玉和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东亚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梦想……理想状态是, 这个共同体应该是综合性的, 不仅讨论政治问题或者经济问题, 安全问题也可以在共同体框架内讨论。”目前, 与理想中的东亚共同体性质相似的区域性集团是
A.上海合作组织
B.欧洲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 也是比较型选择题、限制性选择题。解题时可以运用比较法、材料分析法、概念分析法等。由于理想中的东亚共同体是“综合性的”, 涉及政治、经济、安全问题, 与政治、经济高度一体化的欧洲联盟十分相似。故选B项。
【变式训练4】明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郡县之制, 垂二千年, 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这句话表明郡县制度
(1) 消除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 (2) 有利于中央直接控制地方 (3) 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A. (1) (2) (3) (4) B. (1) (2) (3)
C. (1) (3) (4) D. (2) (3) (4)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组合型选择题, 是限制性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 也是史学范式选择题。解答时, 可以运用排除法、阶段特征分析法、材料分析法、假想法等。 (1) 的表述正确, 但与材料无关, 排除之。 (2) 可以通过“上下皆安之”体现出来。 (3) (4) 可以通过“垂二千年”、“势之所趋”体现出来。故选D项。
【变式训练5】西方人文精神在17、18世纪有了相对完整的发展。阅读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亚里士多德以为天体是神圣而不腐坏的……而今人们却这样把天体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并且证明天体也按照……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 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从前人们认为他们所居处的世界, 是一个富有色、声、香, 充满了喜乐、爱、美……的理想的世界, 现在这个……世界则是一个……量的世界, 一个服从机械规律性, 可用数学计算的运动的世界。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1) 牛顿“把天体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取得了重要成果, 其代表性著作是什么?
(2) 牛顿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 即“牛顿革命”。从人对自然的认识 (知识、方法两个层面) 角度, 简要阐释“牛顿革命”的内涵。
【解析】第 (1) 题是再认再现类试题, 要理解“把天体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就会联想到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其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第 (2) 题是概念理解类试题。关于“牛顿革命”, 从知识方法看, 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从方法上看, 逐步形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用实验法、归纳法研究自然, 用数学语言描述自然的方法。
【参考答案】 (1) 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 内涵: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逐步形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用实验、归纳方法研究自然, 用数学语言描述自然的方法。
二、探究分析类
1. 试题特点
历史探究分析类试题的思维考查, 要求从文本材料或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历史情境, 以虚拟的历史情境为多见, 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并写出思维的结果, 有的还要求解决问题, 因此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历史探究分析类试题的设计, 关注生活和社会热点, 一般从学生熟悉的重大时事热点出发命制试题, 自然地引出历史知识,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点上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分析类试题涉及的题型往往不拘一格, 打破了传统题型的固定模式, 呈现出不同题型的互融性、灵活性、多样性, 在一道探究性试题中几种题型可以互相结合, 如材料分析与问答相结合、材料分析与列举相结合、材料分析与填空相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与活动设计相结合等。而且在这一题型中考查的内容又有很强的综合性, 既有纵向的联系, 又有横向的比较。
2. 概念分析
历史探究分析类试题往往通过提供历史材料或创设历史情境 (真实的或虚拟的) , 引导学生从试题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提出探究思路, 搜集相关信息, 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类试题既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探究能力, 又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 反映了当今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要求和趋势。
3. 经典题例
【例1】 (2012年上海历史卷第32题) 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3分)
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 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 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 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 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 初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其特征为“虚君”和议会主权, 因此A项最全面, 符合史实。B项体现了君主专制, 不符合题意。C、D两项反映的都是其中一个方面。
【评分说明】选A项得3分, 选C项或D项得1分, 选B项得0分。
【例2】 (2012年北京文综卷第15题)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1854年提出“修约”要求以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而其要求遭到清王朝的拒绝, 这实际上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B项正确。其余三项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年的时间或史实不符。故选B项。
【例3】 (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6题) 1912年3月, 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 有大人、老爷等名称, 受之者增惭, 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 闻中央地方各官厅, 漫不加察, 仍沿旧称, 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 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 (被告) 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 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 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 但“公堂会审之时, (被告) 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 裁判官亦直受不辞”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A项、B项明显是错误的。C项也与“漫不加察, 仍沿旧称”不相符合。故选D项。
【例4】 (2012年上海历史卷第37题) (其他部分略) 开国议政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 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 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解析】本题A处, 要迁移宋太祖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 即确立重文轻武的政策, 防止武人专权;而B处, 要联系相关史实回答, 如科举考试使录取的官员人数不断增加, 从而加重财政困难;会导致人浮于事, 行政效率低下等。
【参考答案】
A处:
答案1:
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 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防止武将专权。
答案2:
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防范武将专权, 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略。
B处:
答案1:
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造成冗官、冗员, 导致财政困难;造成人浮于事, 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2:
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积贫积弱。
其他答案略。
4. 解题方略
历史探究分析类试题的解答, 主要有下列步骤。
第一步, 要审清题目, 领会题意。首先, 要明确题意, 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好试题的答题要求。其次, 要审明材料的观点。这样, 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高考命题专家命制探究分析类试题的意图往往是通过材料反映出来的, 而题问与材料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要根据材料来设问, 根据材料来规定问题的指向和答题的具体要求。不管背景材料有多少个层次、设问指向有多少个角度、涉及的知识有多少个方面、设问的方式有多少花样, 最终归结起来, 都可将题意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种情形。
第二步, 要回归教材, 寻找试题与教材的契合点。探究分析类试题的题目及其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基础的, 学生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知识、所学知识为依据。那些脱离课本的盲目判断, 东拉西扯、高谈阔论的做法, 均为答题之大忌。尽管探究分析类试题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材料和涉及的问题也往往在教材之外, 但答案基本上能在教材中找到“蛛丝马迹”。学生只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多种方法, 灵活地领会和掌握教材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教材的整体结构, 再通过平时适当的训练, 学会寻找材料与教材知识的契合点, 熟练运用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步, 要注重发散思维, 多种方法并用。学生要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 依据题目要求, 对教材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答题时, 应针对探究分析类试题的类型, 分门别类地作答。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探究分析类试题的最为重要的思维武器, 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去解释同一事物或现象, 必须紧扣试题要求和论述的观点,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第四步, 要规范答题, 力求完整。在找到知识要点、确定答题思路后, 还要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 要做到书写整洁、语言流畅、要点清晰、合乎逻辑;要注意全面性, 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回答, 切忌“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涉及多个知识点时, 要考虑其主次与先后, 用序号标明, 做到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 (2012年全国文综大纲卷第18题) 1931年初, 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 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 这一成功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解析】1930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 无疑对于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 争取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由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 全国红军只有30余万人, 故A项是错误的。由于题中红军运用无线电通讯的目的是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 故C项与题意无关。在前四次反“围剿”中, 红军坚持贯彻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因此D项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是B项。
【变式训练2】 (2012年福建文综卷第13题) 《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B.丝帛
C.竹木简D.石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题中提供的象形文字和解释, 比较容易看出, “册”是置于架上的竹木简。由此得出正确答案是C项。
【变式训练3】 (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19题)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 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D.理性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题中时间信息“18世纪末19世纪初”和关键信息“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可以判断其所述指浪漫主义文学。故选A项。
【变式训练4】 (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12题)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 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 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题中时间信息“商代”, 可以排除B项 (西周到春秋中期) 和C项 (春秋晚期) ;再根据史学常识, 第一手史料的可信度高, 而题中关键信息是“牛耕”, A项虽是第一手史料, 但没有体现“牛耕”。故正确答案为D项。
【变式训练5】 (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38题)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 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其他部分略)
材料三2005年底, 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 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 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3) 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 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此题的解答, 关键是根据题中两个时间节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2005年”, 并结合中国的对外关系, 组织整合答案。要联系多角度的知识回答, 如冷战时期中美敌对, 中美关系的改善, 经济全球化, 中国改革开放和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区域性国际组织等。
【参考答案】 (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 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 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 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三、史学方法和理论类
1. 试题特点
史学方法和理论类试题, 常常以一些著名史学理论家的较抽象的史学观点为材料, 这些史学观点一般与当代史学理论研究走向 (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新型史学研究 (如环境史学) 具有一致性, 往往游离于高中历史教材之外, 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考查学生对史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的了解情况以及临场理解较抽象的历史理论的能力。从题型来看, 既有选择题, 也有材料解析题。
2. 概念分析
(1) 历史:广义历史, 指物质变动的过程, 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狭义历史, 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2) 历史学:研究物质变动的学科, 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 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 是指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狭义历史学, 是指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3)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 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主观意识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和完善, 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历史, 严格地说, 是指狭义历史学的含义;而通俗地说, 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史实。
(4) 历史学的功能:提倡经世致用, 以史为鉴, 读史明智, 强调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 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3. 经典题例
【例1】 (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15题)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 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 同日陷长平”, 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 秦人胜, 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 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 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 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 但必须详加考辨
【解析】这是一道史学方法题, 也是一道最佳选择题。A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B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李白创作的诗歌, 只是研究历史的一个方面;文学具有夸张性, 并不是真正的权威性历史事实。C项的表述与B项相似, 不是最合理的解释。D项符合史实, 历史研究必须涉及多个领域, 但每个领域的史料, 都必须详加考辨。故选D项。
【例2】 (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20题) 在古代, 通才式的大师频出, 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 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A.在人类历史上, 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 后人很难超越
C.古代学者少, 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 大师难以被公认
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解析】这是一道研究历史人物的史学方法题。A项的表述不正确, 杰出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综合的产物。B项的表述不正确, “古人的成就”再高, 也将被近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越。C项不正确, 古代学者少与近代学者多, 都不是主要原因, 根源在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D项符合史实,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分科越来越细, 使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 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从而难以出现“通才式的大师”。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项。
4. 解题方略
史学方法和理论类试题的解答, 要厘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史料的分类:
史料可分为:
(1) 实物史料: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 文献 (文字) 史料: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史实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 口述史料:指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 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史料也可分为:
(1) 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 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等。 (2) 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研究论著等。
(2) 获取史料的途径: (1) 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 (2) 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 观看纪录片等影视资料。 (4) 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 现场考古 (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
(3) 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 (1) 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 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 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 时代的局限性等。
(4) 运用史料时, 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 选取第一手史料。 (2) 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 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 对史料要合理利用, 做到史论结合。 (5) 搜集多种史料, 进行甄选、辨别。
(5) 把握主要史学范式:高中新课程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 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 (或称革命史范式) 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 (亦称全球史范式) 和现代化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 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水平, 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6) 熟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理论, 主要有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阶级斗争理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史记·商鞅列传》记载:商君者,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名鞅, 姓公孙氏, 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 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 未及进。会座病, 魏惠王亲往问病, 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 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 年虽少, 有奇才, 愿王举国而听之。”本段材料属于
A.历史结论B.历史评价
C.历史叙述D.资料整合
【解析】本题考查文史常识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段历史材料主要是记述商鞅的生平及其在魏国相公叔座门下的情况, 因此选C项。
【变式训练2】关于1990年10月两德统一, 西方学者认为这是民主体制战胜共产集权统治的历史性重大胜利, 东方学者则认为是西方长期“和平演变”的产物, 亦有学者认为这是全球化趋势的结果, 还有的学者坚持认为两个国家民众割不断亲情是统一的必然要求。这些研究的立足点是
(1) 历史传统因素 (2) 社会关系因素 (3) 国际环境因素 (4) 意识形态因素
A. (1) (2) (3) B. (1) (3) (4)
C. (2) (3) (4) D. (1) (2) (3) (4)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方法和理论。题干中, 第一、二种观点立足于意识形态, 第三种观点立足于国际环境, 第四种观点立足于社会关系和历史传统。故选D项。
【变式训练3】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 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B.有历史观指导
C.为现实服务D.充分掌握史实
【解析】李大钊的《史学要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作, 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典型的理论品质就是:主张史学研究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项对材料的归纳不全面、不完整。C、D两项与题中材料无关。故选A项。
【变式训练4】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 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 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 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 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 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此题考查史学方法。A项明显与史学研究不相符合。B项是正确的表述。我国第一部关于的茶的专著是唐代陆羽的《茶经》, 但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可排除。D项与题干也无实质性关系, 排除。故选B项。
【变式训练5】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 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 回答问题。
(1) 按照英国清教徒革命的发展进程将上述图像排序, 并据此概述革命期间的政体变化。
(2) 詹姆士一世的权力和玛丽、威廉一世的权力一样吗?说明理由。
(3) 为什么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视的历史”?
【解析】第 (1) 题第一问是再认再现类试题, 只要联系教材, 即可排列出图片的顺序;第二问要在答出第一问的基础上继续回答, 要求准确把握英国政体的变化过程:封建君主专制→共和制→恢复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第 (2) 题是论证题, 君主的权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可以联系《权利法案》相关知识作答。第 (3) 题是史学方法题, 要阐述图片在历史研究中的重大价值。
【参考答案】 (1) 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顺序为 (4) (2) (1) (3) 。变化:詹姆士一世宣扬君权神授, 实行君主专制;英国废除君主制, 实行共和制;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英国恢复了君主制;“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 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其他答案略。
(2) 答案1:能运用核心知识作出解释。
不一样。理由:詹姆士一世是专制君主, 宣扬君权神授。玛丽和威廉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 议会成为政治统治的中心。
答案2:仅运用边缘性知识作出解释。
不一样。理由:詹姆士一世在经济上实行重税政策, 严重侵害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利益。玛丽和威廉不得为天主教徒, 不得随意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等。
其他答案略。
(3) 答案1:结合图像, 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回答。
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等判断, 图像记录了历史, 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历史。
答案2:仅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来回答或只就图像本身进行回答。
图像记录了历史, 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历史。
或答: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可以看出图像记录了历史。
其他答案略。
【变式训练6】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举办“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 正式公开对河南安阳曹操墓考察分析后的结果报告。“曹魏高陵”发掘主持人潘伟斌在论坛上公布了专家认定此墓葬为曹操墓的九大证据, 包括:
———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 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 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
———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 规模宏大, 是王侯级墓葬, 与曹操身份相符。
———墓葬地面情况符合曹操定下的《终制》, 此墓葬所处位置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十米, 符合“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 更没有找到立碑迹象, 完全符合《终制》“不封不树”的要求。
———符合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建安二十三年, 六月, 令曰, 古之葬者, 必居瘠薄之地, 其规西门豹祠的祠西原上为寿陵。”另据《水经注》浊漳水条记载及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 西门豹祠地属河南省安阳县。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与“魏武王”、“魏武帝”的称谓相符。
———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 其中刻有“魏武王”的名牌共有七块, 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的石牌最为完整, 出土于墓的前室。
———出土物与曹操遗令“薄葬”相符。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 器型偏小, 做工粗糙, 符合曹植在书中所说的“鸣器无饰, 陶素是嘉”的记载。
———墓葬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年龄为六十岁左右, 与曹操去世时年龄相符。
———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1998年4月, 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的小方池地里起土时, 挖出了鲁潜墓志。鲁潜墓与魏武帝陵的距离与方位:“ (鲁潜) 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 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 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 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墓志上记载的墓主人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时仅125年, 和它相距100多年的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问题:
(1) 根据材料, 指出上述九大证据中属于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各三例。
(2) 曹操墓证据公布后引起巨大争论, 很多专家质疑证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你认为这一结论是否可信?写出理由。
【解析】本题第 (1) 题比较简单, 只要理解了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这两个概念, 列举实例就变得非常容易。第 (2) 题考查历史研究方法, 要根据历史证据和现代考古技术, 予以分析和说明。
【参考答案】
(1)
(2) 可信。运用多种取得证据的办法, 地下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同时, 又有同时期的考古资料作为旁证。还运用DNA技术证明了遗骨的年龄, 这是直接证据。
不可信。虽然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但是证据仍有漏洞。如鲁潜墓志不是在鲁潜墓中发现的, 无法证明鲁潜墓的位置。DNA技术只能证明遗骨的年龄, 无法证明其就是曹操本人等。
四、观点开放类
1. 试题特点
观点开放类试题与传统问答题、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模式截然不同, 它不是强调求同思维, 而是突破封闭性的命题思维方式, 搭建开放的历史思维桥梁, 形成多层次的历史结论和观点, 将试题的命制和学生的论证均导向开放。
其主要模式有: (1) 通过创设新情境, 给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 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 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 (2) 通过创设新情境, 不给定研究者认同的观点或看法, 由学生自行判断。学生在答案的设计中, 经换位思考、多向思维, 列出答题中可能出现的观点或看法及其推导方式、论证内容、论证过程。
这类试题中的注释和补充说明, 作为观点开放类试题命制的技术支撑, 将学生的思维导向开放。试题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
观点开放类试题只有材料解析型试题, 其评分的主要依据是“solo能力层次评分标准”。在12分的试题中, 其评分要求如下:第一等 (12~10分) , (1) 紧扣评论对象, 观点明确; (2) 合理引用史实, 进行多角度评论; (3) 论证充分,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第二等 (9~5分) , (1)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 观点较明确; (2) 引用史实, 评论角度单一; (3) 论证较完整, 表述清楚。第三等 (4~0分) , (1) 偏离评论对象, 观点不明确; (2) 未引用史实; (3) 论证缺乏说服力, 表述不清楚。
2. 概念分析
观点开放类试题, 即在题干材料中出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的历史观点,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任选其中一种观点进行阐述论证。答题要求是开放的, 不限定学生思维方向, 被称为开放型题、一题多论题或一题多解题。
3. 经典题例
【例1】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程卷第41题)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 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 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见下图)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 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观点开放类试题。解题时要注意“冲击———反应”的对应关系, 围绕材料观点, 按要求答题。从赞成的角度看, 要根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凡尔赛和约》的签订等事件对中国社会各阶层产生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逐一分析论证。从反对的角度看,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君主专制独裁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中《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维新变法运动具有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中国人民的努力, 这些都是近代中国人民主动应对外来侵略和掠夺的重要表现。另有观点, 一般是既赞成又反对的主张, 可参照以上分析, 逐一进行论证和说明。
【参考答案】略。
【例2】 (2012年上海历史卷第37题) 开国议政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 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 (其他材料见第8页例4)
综合以上因素, 你会作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解析】本题是一道观点开放类试题, 要求回答科举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积极作用: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 扩大了文官的来源,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使之较武将更容易控制。消极作用:科举制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行政效率低下, 财政困难等。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加以分析论证, 也可同时兼顾另外一种观点。
【参考答案】
答案1:能全面权衡科举制给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 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 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 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 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 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 但这些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 澄清吏治。
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 以防范武将专权, 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 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 不善于治理国家, 这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 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答案2: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 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
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拔的文官进入政府, 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 强化中央集权, 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 巩固王朝统治。
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 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 不善于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略。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4. 解题方略
(1) 提炼观点。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种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 判断表态。这可分五种情况:正确的, 错误的, 对中有错的, 错中有对的, 正误两方面均有合理成分。
(3) 揭示真相。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 最有说服力。
(4) 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回答问题要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 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 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从历史观点产生的根源来讲, 大致可以归结为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
(5) 答题时还要注意: (1) 史实得当, 有说服力。因为这是评述、论证, 不是叙述, 所以不一定要求全面, 但绝对要求史实有效、论据有力。 (2) 将所及问题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评论。历史观点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 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痕迹。因此, 要将历史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历史观点是人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 既然是主观看法, 就有可能产生错误。人的主观看法是由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决定的, 具体来说, 其根源就是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 (4) 体现开放性。允许学生答题时有一定程度的发挥, 因为对历史观点的评价的最终结果是产生自己的历史观点, 而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这种题型的评分标准都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 对学生的言之有理的新观点一般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拉马克曾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一问题, 他说:“观察的材料已经明显地证明了种的不变理论的荒谬。”至于达尔文, 大自然对他的启示作用则在《物种起源》中展示得更加明显……达尔文把人视为一种“社会动物”, 试图通过简单的类比将进化论就用于社会道德领域。他试图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如“适者生存”、“生存斗争”运用于人类社会。……达尔文进化论基于基因分岔和自然选择理论进行种族划分……正是由于基因分岔, 我们今天才有不同的人种和族群。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流行的看法是, 北欧的日耳曼人是优等人种, 因为他们在寒冷的气候中进化, 迫使他们发展出高等生存技巧, 在现今时代表现为热衷于扩张和冒险。
———引自[美国]范登伯吉《达尔文进化论摭谈》, 美国《当代社会学》杂志1983年第5期
材料二
———根据新浪网科技栏目2007年5月20日报道中的数据编制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材料中关于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一先分析了进化论学说否定神权统治、神创论的积极意义, 然后指出进化论学说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材料二则客观反映了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 进化论学说的缺陷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因此, 在论证时, 可以选择达尔文进化论学说基本上是积极的这一论点进行分析说明, 也可以选择进化论学说存在的负面影响进行论证, 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进化论学说的双重影响。无论选择哪一观点, 都必须做到史论结合, 论据充分, 论证全面, 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 (1) 同意其基本上是积极的:它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的综合和发展;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 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思想的神创论,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人们破除迷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在思想上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起了推动作用。进化论学说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基本上是积极的, 应予以肯定。
(2) 同意其负面影响是主要的:进化论限于人类认识水平, 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质疑。“物竞天择”理论被移植到社会领域, 成为欧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成为种族优劣论的重要理论依据。
(3)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进行评述。
【变式训练2】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中国学者刘绪贻指出: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濒于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改革的产物……和美国早期的立国理想———一种“历史悠久的、没有受到官僚主义污染的、由自我管理的个人组成的大体无政府的社会”相违背。
而美国经济历史学家伯顿·W·福尔索姆在《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指出:他 (指罗斯福) 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但他的大部分举措, 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他操纵公众舆论, 使得美国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停滞的同谋。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材料中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型论证题。学生可以选择第一种观点———罗斯福新政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通过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做法, 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亦可选择第二种观点———罗斯福新政并未解决经济停滞问题, 并给20世纪70年代的停滞、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论证观点一, 要结合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积极因素予以说明;论证观点二, 要根据罗斯福新政存在的负面影响加以论述。论证时, 要提供充分的论据。
如果选择折中的观点, 就必须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层面论证, 论证全面是得分的关键。
【参考答案】支持观点一:新政顺应了民众的要求, 通过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做法, 代替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是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确定了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理念。新政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 避免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为美国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明确了方向, 影响深远。
支持观点二: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挽救美国经济, 美国经济仍然停滞, 其实二战才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机遇;新政中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做法, 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成为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财政赤字的诱发因素。这一做法很快被抛弃。
观点一和观点二都是片面的:可根据以上论述综合分析。
【变式训练3】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 标榜科学和理性, 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 但事实上, 新文化运动挟庸俗的进化论观点, 宣扬优胜劣汰, 偏激偏进, 几无理性可言的。
———引自《新文化运动与激进主义》
材料二把五四运动说成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情绪的宣泄”、“非理性感情在起作用”……他们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对新文化的提倡, 是在经过对社会现实、思想文化状况的严肃思考后作出的抉择。这种抉择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 是对现实的客观回应。
———引自《对新文化运动的再思考》
试评材料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解析】这道“争鸣”式开放试题, 要围绕“新文化运动几无理性可言”和“新文化运动是在经过对社会现实、思想文化状况的严肃思考后作出的抉择, 是对现实的客观回应”两种观点进行说明。对前者要联系新文化运动无理性的社会原因、运动内容中的重大事实进行论证;对后者的论证要联系新文化运动对社会理性的分析, 运动内容中的理性因素以及后期新文化运动理性的转变。论证过程中, 要做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种观点:新文化运动“几无理性可言”。新文化运动是在北洋军阀统治、美日帝国主义加紧侵华的特殊时代发生的, 缺乏理性的社会基础;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中央集权制度, 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否定孔子及其学说、言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甚至主张用西方文化代替中国传统文化。
同意第二种观点:新文化运动是理性的, 是对现实的客观回应。新文化运动起因于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的时代, 反对“尊孔复古”, 本身就是理性的产物。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和“民主”, 是针对当时中国文化的愚昧和落后, 并非凭空产生, 是理性的结果。后来, 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转化, 开始宣传马列主义学说, 推动了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进步, 这是运动理性发展的结果。
【变式训练4】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有学者提出,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 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 产生了许多弊端, 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 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北京党史》2004年增刊)
但也有学者指出:“其一, 美国一次又一次地以中共为敌, 排除了中共在美苏之间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其二, 从中苏关系来看, ‘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其三, 世界上当时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阵营, 另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 新中国又没有重大的筹码, 这其间没有中间道路可言。” (《关于新中国外交“一边倒”政策的评价》)
试评材料中关于“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解析】第一种观点是从“一边倒”政策的负面作用分析其影响, 第二种观点是从“一边倒”政策的历史作用进行分析。在答题时, 两种观点均可选择。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 要重点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和说明:“一边倒”政策导致中国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 中断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往来;导致美国等对中国的封锁, 影响中国外交的全面发展, 中国被迫四面出击;中国国内阶级矛盾扩大, 经济几乎崩溃等。选择第二种观点, 则要联系以下角度分析:“一边倒”政策客观上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环境,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挫败外来挑衅, 维护国家安全, 提高国际地位;医治战争创伤等。如果认为两种观点均有一定的合理性, 则要结合以上两种观点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
同意第一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使中国过分倚重苏联, 从而受制于苏联;中国照搬苏联模式, 影响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造成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几乎与世隔绝的闭关和半闭关状态, 从结果看中国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中断了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往来, 使美国等国对中国实行敌视、封锁政策, 影响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导致中国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了解很少, 一切以意识形态画线, 四面出击;在国内, 阶级斗争扩大化, 使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形成了与世界发展的巨大反差。
同意第二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别无他选的明智选择。它为新中国赢得了主动地位和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为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奠定了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 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我国挫败美帝国主义的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认为第一种、第二种观点均有一定的合理性:综合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回答。
【变式训练5】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 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 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 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 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 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 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 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 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 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 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1500~1850) 》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介绍了两种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并对之进行完整、合理的解读, 从而准确把握两种观点的基本内容, 这是学生进行评论的基础。两段材料说明了关于西方崛起的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一是西方的崛起与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殖民掠夺等密切相关;观点二则强调西方的崛起与文明的多样性、文明的交融等密切相关。学生可以就一种观点进行分析, 也可以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辩证地分析, 但一定要注意史论结合, 即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
【参考答案】
(1) 赞成第一种观点。理由:西方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 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方文明。西方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 西方在崛起过程中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 成为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从历史上看, 近现代民主政治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从经济上看,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 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两次工业革命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确立了西方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 促成了西方文明的扩散。从思想文化上看, 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都出现于西方, 对促进亚非拉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际关系领域, 西方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 将先进的文明传播到亚非拉地区, 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所以西方崛起主要源于内因, 其他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方崛起的文明成就, 西方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2) 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 (1) 人类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很久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 如古代中国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等, 它们都是其所在地区先进的文明, 特别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儒家文化、制度文明、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在中国文明发达之际的宋元时期, 西方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2) 西方崛起除了自身因素发挥作用外, 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他文明的交融。的确, 西方崛起有很多因素来自内部, 如经济上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上奠定近现代民主政治基础的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思想文化上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国际关系中的殖民扩张等, 这些无疑对推动西方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给其他地区的文明带去了先进的因素。但是文明本身具有多样性, 文明的交往是双向的、方式多样, 任何一种文明不能否定文明的多样性。如向近代过渡时西方崛起受到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 中国的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造纸术等传入欧洲后, 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基于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且不同文明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所以世界文明应归功于各地文明的交融。在文明交流中, 由于各地特殊的环境差异, 文明的差别扩大, 如西方崛起在近代文明交流中地位突出。第一种观点错误, 原因在于没有认清世界文明的特点与不同文明交流的特点, 忽视运用全球史观。第二种观点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论述西方崛起的原因和地位, 相对客观。
(全文完)
齐相管仲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他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看似简单,却涵盖了官场生态的方方面面。
我们梳理山东历史上的官场生态,晒一晒被钉在耻辱柱上的贪官们的龌龊,同时呈现廉吏们的风采。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希望通过这个专题,能让我们读懂历史,看清未来。
(本专题10-19页)
珍珠泉往事与刘墉父子
济南珍珠泉大院,在很长时间里曾是山东最高的权力中心。巡抚大堂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它告知人们许多历史的面貌,也折射出当年坐镇于此的“封疆大吏”们的人生百态。
乾隆朝山东巡抚国泰,其贪婪程度,世所罕见。文官荒淫,武人更甚,张宗昌督鲁,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同样一个巡抚大院,不同的人干出不同的事业。丁宝桢坐镇山东,兴洋务,办实业,惩治贪腐,为后世敬仰;韩复榘一面治贪,一面剿匪,其治贪力度,超过之前数任山东最高行政长官。
泉水淙淙,流逝在历史里。
自古文人皆有刚正传统,“文死谏,武死战”,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我修养与治国传统合而为一。诸城刘氏,便是光耀数百年的为官世家。
上世纪90年代,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让乾隆重臣刘墉成了家喻户晓的戏说人物。“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你就是定盘的星……”电视剧主题曲《清官谣》流传甚广。
其实,真实的刘墉几乎一生都在暗流汹涌的官场左右逢源,谨慎务实,他既不像电视剧所描写的那个刚正不阿、毕生和贪官污吏水火不容的刘罗锅,也不像他的父亲刘统勋铮铮铁骨,豁出身家性命也要为黎民百姓构建起“天下粮仓”。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才是真正的刚正不阿。乾隆对刘统勋一生的评价是神敏刚正,终生不失其正,并把对臣子的最高谥号“文正”赐给了刘统勋。
官场中的“场”,若划入另一个深渊,则成为腐败的“集散地”。周星驰经典电影《审死官》中,面对一干蹲在地上,乞怜如狗的官员——四个官官相护、贪赃枉法、视人命如草芥的知县、山西布政、八府巡按,周星驰扮演的状师宋世杰故意夸张地问老婆:
“老婆,这一票是什么人?”
“官!”
“官呀,真是了不起!”
官员们继续蹲在地上乞怜微笑,两人大笑扬长而去。
清代著名状师宋世杰厅堂挂有一副对联,透着世道巧妙,上面写道:“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反反正正,正正反反,反正一样。”极具中国式哲学意味,也是历代官场的写照,人心的写照。
“官”哲学:
做父母,还是做公仆
刘姥姥进大观园之前,与女婿王狗儿有一番对话。她责怪说:“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来罢了。”王狗儿冷笑道:“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做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一句游手好闲的气话,折射出这个社会的一种生态。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虽未叩开贸易大门,却得出精准的结论:“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做官,是传统中国的重要哲学;不做人下人,做人上人,则是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社会阶层的共识。
有两句老话,一句是“千里为官只为财”。背井离乡,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做官,不过是为了“财”。这“财”,当然不是指那点法定的俸禄,而是指以权力换取的贿赂。当官,就一定能够收受贿赂吗?另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意味着,即便是很清廉的官员,也能够捞到不少好处。既然“千里为官只为财”,若不能发财,谁愿意“千里为官”?
权力有两种状态,有谋财谋色者,有谋取历史地位、荣耀,及影响和决定他人利益的成就感的。“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读书人寒窗苦读,摆在他们面前的是“黄金屋”和“颜如玉”。
没有人以庶民为奋斗目标,贪腐只是表面,阶层的不公才是古代对“官”推崇的本质。
民国时,媒体讨论“公仆”,孙传芳不齿地说:“要当就当人民的父母,不当人民的公仆,自古当仆人、下人的都没好东西,不是拐骗主人小老婆就是偷走主人钱财。”
传统中国,官员们普遍具有一种“贪腐人格”。当然,即便没有当官,即便没有获得贪腐资格,也会有贪腐人格。热衷于贪腐而又能够贪腐,是贪腐人格的表现;不能贪腐却又向往贪腐、渴望贪腐,同样表现为一种贪腐人格。
贪腐人格即体现在平头百姓身上,他们一旦掌握了一丁点权力,便立即用以谋私。不少人,哪怕当个临时小组长,也想方设法让这根本谈不上权力的“权力”变成实际的好处。
官场的制高点是意识形态
中世纪的欧洲,发生过这样的事:广场上正在对一批小偷处以绞刑,围观的人群中有小偷正把手伸进别人的口袋。严刑峻法甚至死刑,也不能让所有的小偷从此收手。
我们看到,廉洁不阿的志士、刚正守法的仁人,史不绝书,已经成为永不磨灭的光辉记忆;我们还看到,一些时代查处贪墨官员所用的酷刑严典,今日读来也令人咋舌。朱元璋曾颁布《醒贪简要录》: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剥皮楦草。
古代法律法规分两类:一类是固定下来的法律条文,天下皆知;另一类是皇帝即时颁发的诏、敕、诰、旨、上谕等。后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历朝历代帝王下诏大赦令中,几乎没有赦免贪官污吏的。李世民大赦天下,罪无轻重,包括死罪,均皆赦免,却特别申明“枉法受财之赃官不在赦列”。宋朝以忠厚开国,即便如此,也规定“凡罪罚恶从轻减,独于赃吏最重”。视贪赃为不赦之罪,并将贪官与“十恶杀人者”同罪。
齐相管仲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其实包含两个层面——礼义,“治人之大法”,讲的是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他律;廉耻,“立人之大节”,是追求个人特别是官员的道德修养,用现代话说就是价值观教育,自律。这两个层面,双剑合璧、内外兼修,古人以此来维系一个国家清正廉明的政治文化传统。
王跃文著的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康熙朝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出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陈廷敬行走官场五十余年,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充满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主义情怀。
2007年年底,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即将上调中央,在向同僚们告别之时,他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之一便是《大清相国》。
陈廷敬一生,仕途跌宕,几起几落。而被排挤、冷落、打击报复的情况屡有发生。作为儒家济世的典范之一,他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生典训,终为后世楷模。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官员所能达到的极致。
官场是个巨大的道场,其制高点,是意识形态。
无论东西方,古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其内部的精神图腾是一致的。某个意义上讲,一些国家(比如英国)的皇室,所承担的角色,就是所谓的政治图腾。
于是,对于官场的认知,便超越了简单的贪腐与廉洁的对立。
【山东省历史中考试题】推荐阅读:
2024年山东省专升本英语试题09-25
山东科技大学试题09-14
山东师范大学民法试题09-19
山东政法干警考试试题10-07
山东及临沂区域经济试题09-13
山东泰安中考录取分数线09-29
山东保育员考试试题10-14
共度好时光山东中考作文满分作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