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的最新命题特点(精选11篇)
作者:蝉吟权作诗来源:蝉吟权作诗 博客 时间:2004年10月12日
江苏省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 顾玉歧
一、中考作文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是语文试卷中考查的一个重点部分,因为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检验一个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分值的比重越来越大,有的占到或超过试卷分值的一半,如2000年的北京市西城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作文独占60分,基础知识与阅读合占60分,2000年的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作文占62分,超过阅读(占58分)。有的中考语文试卷就只有一篇作文,如1998年的上海闵行区的中考语文试卷,近年来我们苏州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其作文分值几乎也占到一半。可见,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深入进行,写作能力的考查必将在日后的考试中受到普遍的重视。
二、中考作文命题的依据。
在语文教学进一步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加大作文考查的力度,将更加成为命题发展的必然。那么,中考作文命题的依据是什么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写作能力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这一要求就是中考命题的依据。综合近年来全国中考大量的作文命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都是命题的范围,这说明每年中考作文命题都没有脱离教学大纲。
三、中考作文命题的特点:
一从命题宗旨来看——万变不离其宗
综观全国近年中考作文命题,题型多样,有只给一个概念型题目的,有提供文字材料的,有提供
一、两幅漫画材料的,有给正题补充副题的,有填空完整题目的,有自拟题目的,有一大一小两题目的,等等。尽管题目年年变化,但“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个宗旨一直不变。因为,如果学生拿到题目而觉得无人可写,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无话可说,无理可论,无物可描,那就检查不出学生的真实的写作水平了,同时作为考试的选拔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命题只有围绕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等实际,学生才能提笔可写,而且言之有物。近几年来,苏州市的中考作文命题也紧紧围绕“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个宗旨来命题,如《说句心里话》、《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成长的脚印》、《长辈》等。
因此,综观全国中考作文命题,从内容到形式尽管一直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变化”并不意味着变幻莫测,命题无论怎样变,都围绕着一个宗旨——“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从命题的内容来看——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1、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命题。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作为课文的范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文章形式上,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中考作文命题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命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联系课文思想内容的,如1998年天津市的中考作文:阅读《理想的阶梯》中的一段话:“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
地盯着燃烧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然后根据材料,展开合理想象,扩写成一篇记叙文,既要写出事情的过程,又要突出重点。又如安徽省1998年中考作文,选取杨朔的《荔枝蜜》中的一段话,要求学生结合所供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紧扣“给予”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其他诸如1999年福建漳州市的《理解》、北京市的《湖群,在消失》读后感等,在内容上无不和课文有密切联系。有联系课文写作特点的,如200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中考作文:朱自清的《背影》以感人至深的文笔再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情,读来催人泪下。在你的人生历程中,也有不少人给予你关心、帮助、教诲,他们的形象一定使你难以忘怀。请抓住他们的某一特征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再如1999年湖北荆州市的《起点》,学生也能从刘心武的《起点之美》中受到启发。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学生既是一个自然人,又是一个社会人,所以学生的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等。近年来全国中考作文的命题,这类涉及学生生活的命题作文最为普遍,学生写自己经历的事,熟悉的人,在这方面有生活积累,因此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如2000年:河南省《我的心愿》、《学会关心别人》;四川省《我的一天》;杭州市《放学以后》;哈尔滨市《校园生活二三事》。1999年:四川省《家中喜事》、山西省《这件事由我来做》、武汉市《读书真好》、河南省《生活》。1998年:上海《我的欢乐》、《我和书的故事》;大连市《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再拿我们苏州市的中考作文命题来说,也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如《什么最快乐》、《说句心里话》、《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等。
3、联系当前社会焦点问题命题。最近一两年来,有些省市的作文命题者不仅仅局限于课文,也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学校,而是走向社会,大胆地把社会焦点问题引入中考,让学生一起来讨论这些社会焦点问题,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陈规陋习,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比如2000年安徽省的中考作文命题:《江淮晚报》开设“减负”大家谈专栏,有的学生说:“减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利于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的家长说:“激烈的升学竞争状况不改变,谁敢去‘减负’”?有的老师说:“减负,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的要求。”命题者要求学生也“谈谈对‘减负’的看法”。其他诸如代沟、家教、理解、环保、和平、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失业下岗、科教兴国等社会热点问题在近年的中考命题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初中学生也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从命题的形式来看——丰富多彩
近年来,全国中考作文命题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具体说来有:
1、单纯性概念的命题:如《压力》、《宽容》、《心事》、《新鲜事》„„。
2、填充式的半命题:这类作文题目,命题者一般写出一半,另有一半,或者自己填上,或者提供有关词语供学生选择。如《我生活在 之中》、《我懂得了„„ 》、《这件事真让我 „„ 》(高兴、感动、为难、委屈、痛苦等);《我爱我的„„ 》(父母、老师、邻居、朋友、家乡、学校、班级等)。还有让学生填两格,而且前后要有内在联系的,如2000年的北京海淀区:《我想让 更„„ 》。
3、自拟题目。这类作文命题者或提供材料,或规定范围,或提出要求,由考生自行命题。如吉林省(1997)以“人,无论谁都有一两件感到后悔的事”作开头,结合自己的切
实生活感受,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四从命题的材料来看——资源丰富。
1、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课外阅读,近年来,命题者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一材多用,在阅读考试的基础上,再进行写作。比如2000年重庆市的中考作文,就是在阅读《剥豆》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再作文。具体叙述是这样的:在生活中,类似前文“剥豆”的有关成长教育的故事,你一定经历过不少,也有过多种感受,请结合你的实际,或另外叙述故事,或发表读后感受,写一篇短文(500字以内)。再如2000年上海市的中考作文,也是现代文阅读《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的延伸,要求考生阅读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有内容、有中心的文章。再如:2000年山西省中考作文要求考生结合现代文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大作文,100字左右的小作文。
2、提供漫画。命题者提供一幅或连续剧式的几幅画面,要求学生看图作文,如1999年:辽宁省采用华君武关于“戒烟”的漫画、南京市《拾金不昧》的漫画(共4幅)。这类作文,考生首先 要看清图画,明白画意,其次要紧扣画面,展开合理想象。
3、提供文图。命题者既提供图画,又配以简明文字,然后要求考生展开联想作文。如2000年,辽宁省的中考作文。
4、提供语言材料。这一类作文,命题者往往要求考生从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确立一个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作文,即考生作文一定要围绕短文材料来进行合理扩展,或展开议论。如2000年黑龙江省的中考作文,命题者提供一则关于“野鸭”的故事,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的见闻、经历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再如杭州市的加试作文,要求学生阅读“陈毅敬母”这段材料,围绕“尊老敬老”写一篇文章。
5、提供话题。和材料作文比较,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抽象出一个观点或者道理然后加以论证,“材料”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模式一般是引—议—联—结;或者要求学生按照材料提供的情景进行续写或扩写。1998年—200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有了全新的变化,连续3年,命题只为考生展开联想、想象提供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这个话题只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一个例子而已。如1998年关于考生“自己心理承受力”的话题,1999年关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2000年关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这一类“话题作文”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⑴话题具有广普性,贴近学生实际,适合于所有考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⑵话题具有亲和性,通俗易懂,自然亲切如话家常。命题者没有居高临下给学生造成心理紧张的阴影。⑶话题具有宽泛性,内涵丰厚,便于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⑷话题具有自由性,“话题”不是题目,它只是规定一个写作范围,在命题、立意、选材、体裁、表达等方面,供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写法更是可以灵活多样。⑸话题具有创新性,命题者鼓励学生创新,适当加创新分。因此话题作文冲破了应试教育下的作文命题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潮流,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受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今年全国中考作文有的省市出现了话题作文。如2000年武汉市,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可用“哆来咪”为题目,也可以依据自己文章的内容,自拟题目;如能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可适当加分。②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某一角度,就“音乐”这一话题写下自己想讲的故事,想表达的感受,或想陈述的见解。再
如西安市“树,与人类相生相伴的树。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感情。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思„„”,请以“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再如甘肃省,作文命题是这样的:提示:你有过成功的快乐吗?你有过失败的痛苦吗?你是否品尝过生活、学习中的烦恼或喜悦?当时,你有哪些想法?你是否渴望别人的理解?你希望把心里的话向朋友倾诉吗?要求: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围绕“提示”中的一个话题,展开记叙或议论,写一篇600字左右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五从命题的体裁来看——百花齐放。
综观近两三年来全国中考作文的命题,从文体角度来看,有这样四个显著特点:
1、大作文一般以记叙文为多,但要求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小作文一般以议论文为多,也有说明文、记叙文。
3、不限文体的作文命题呈上升趋势,淡化文体意识,强化具体内容,便于学生抒写真情实感。
4、应用文也有考查。
小作文的“小”,其基本标志是字数少,一般在200~300字,因此,小作文特别要求入题要快,语言简练,必须把与中心无关的字句删除干净。在短小的篇幅中把事写清,把理议透,把物说明。
1998年全国大约有二十多个省市、地区,1999年全国大约有三十多个省市、地区,2000年大约有二三十个省市、地区都考了小作文。小作文的考查,也可分为记叙、议论、说明、应用文四类。由于大部分省市和地区的中考大作文是记叙文,因而,考查小作文,以议论性的小作文居多,据《语文教学通讯》增刊“作文统计”以1999年为例,全国就约有二十二个省市和地区的小作文是议论文,上海、兰州、无锡、浙江湖州的小作文是记叙文,而说明文只有武汉、宿迁和河南省三家。
记叙性的小作文一般是写片段,如情景、心理、动作、场面等,或者续写一个故事,如无锡市的“世外桃源”。说明性的小作文的内容是规定好了的,诸如说明一个建筑的特征(配以图画),说明一幅图画或漫画,说明某一节实验课的过程,如生物、化学等。议论性的小作文,或要求从某一件事或某一生活现象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供短文材料要求提炼出一个观点,写小议论文;或提供若干论据,要求提炼出某一观点,再写成小议论文。
应用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现代社会对应用性文章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应用文也是中考作文的一个项目。应用文一般具有固定的格式,如标题、上款、下款、署名和时间,这些易于掌握。应用文考查的重点在于语言,应用文语言有特定的要求,这就是准确、简明、得体。因此中考应用文倾向于淡化格式,强化语言的简明、得体。如2000年的中考应用文:甘肃的书信改错;江西写感谢信。再如杭州市1998年写通知;1999年写邀请信;2000年写申请书。六从命题的教育性来看——德育渗透其中。
叶圣陶在《作文与做人》一文中写道:“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因此命题者命题的方向坚持“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宗旨,一方面又把思想品德的教育自然渗透在命题中,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关心社会、无私奉献,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创新精神、正义感、责任感等在近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时有体现,或者命题者在“作文要求中”明白提出,比如“思想内容健
康,具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这里就贯穿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作文命题本身对学生就具有教育意义。
总之,综观近两三年来全国中考作文的命题及以后的命题趋势具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
1、资源共享,一材多用。命题者充分利用现代文阅读材料,一方面考查学生阅读能力,一方面供学生作文,做到读写结合,读写一体。
2、话题作文,方兴未艾。命题者顺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潮流,解放了学生思想,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创新。
3、淡化文体意识,强化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命题者尊重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
4、给学生更多的作文自由。这体现在:⑴命题有两三个,学生可任选一题作文。⑵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附:作文命题
一、小作文:
1、根据你对课文《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印象,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则少年闰土的人物肖像片段,不超过200字。
2、以“作文的益处”为题,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字数不少于200字。
3、乐羊子在路上拾回一块金子,受到妻子的批评以后非常惭愧,就把金子丢在野外。就乐羊子把金子丢到野外这一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二、大作文:
1、《我也在耕耘》、《因为有了他(她、他们)》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②可灵活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 式。
③要有真情实感。
2、国外学者对现代人的素质提出了12条要求,其中有一条是“注重现代和未来,守时,惜时。”请写一篇记叙文,叙说你的一次珍惜时间或浪费时间的经历。
要求:①只写一种经历,不可既写珍惜时间的经历,又写浪费时间的经历。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600字。
一、近几年中考时事政治的命题特点
1.从内容上看,中考时事政治的内容以国内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事为主,考查内容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方针和政策、重要事件和重大活动等。发生在当地的有影响的事件和活动往往是该地区中考命题的关注点,国际重大时事在部分地区的试题中有所反映。
2.从题型上看,主要以客观性试题考查,以选择和简单问答为辅。主观性试题一般以时事为材料,同时也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来考查,形式上多以分析和活动探究的方式来设置。
3.从分值上看,直接考查的分值一般占试卷分数的十分之一,间接涉及的延伸性分值约占总分的四分之一,而且还有继续增加比例的趋势。
二、中考时事政治复习对策
近几年中考时事政治从内容上看具有鲜明特点的是“两多”,即热点多、考查角度多。针对中考命题趋势和时事政治的特点,可以采取相应的复习对策。
1.把握难度。
从难度系数角度看,一般都分布在基础性试题之中,难度系数不大。因此,对于时事政治的内容要以基本了解为主,回避理论探讨和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
2.把握“范围”。
这里所说的范围,主要指可以密切联系教材的时事政治有哪些。除了个别重大时事,即使和教材关系不大也要重点复习外,与教材联系不紧密的或只是勉强联系的,在复习的过程中可粗略了解。
3.把握联系。
具体时事政治中只单一联系教材某一知识和观点的内容很少,复习中尽量从多角度地挖掘可以联系教材的地方。从中考命题趋势看,时事政治往往都有从综合角度考查的习题,尽管难度不大,但把握不好和教材的联系也容易出错。以2008年初的特大冰雪灾害为例,结合不同的事件,可以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责任、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等多个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
4.把握重点。
任何地区的中考思想品德命题都不会出现偏难现象,把握时事政治重点,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捷径。首先,从当地的中考范畴中筛选重点。不可能所有范围内的内容都出现在试题中,命题人也不会回避热点而出冷门。其次,从与教材联系角度确定重点,与教材联系广泛的时事政治常常受到命题人的青睐。最后,从题型特点确定重点。不同的时事政治内容适合用不同的题型来考查。
一、话题作文明显减少,非开放型命题明显增加
据统计,2007年以前,开放型命题是主流命题模式,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非开放型命题模式。但是从2007年开始,开放型命题明显减少,而非开放型命题大幅升温,当初被视为开放式题型创新成果的话题作义,明显呈现下降趋势。命题、半命题作文已经占到大半壁江山。在此基础上,不少地区对作文命题的题型注意回避连续性,同一地区题型连续保持不变的情况明显减少。
例如:南通市在2004年以“倾听”为话题,注重“我”对他人(物)的理解和感悟;2005年以“谅解”为话题,注重“我”的宽容品质的表现,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有一颗包容之心;2006年以“被温暖照亮”和“怦然心动的感觉”为话题,注重发现生活中的动人之处,感人之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懂得感恩,学会珍惜;2007年以“带着微笑出发”为题;2008年以“一道风景线”为题;2009年以“我们一起走过”为题;2010年以“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为题。
就非开放型命题而言,中考作文命题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从近三年的中考命题来看,有三点值得注意:
1.半命题作文对备选项的指向更加明确。半命题是一种具有较大写作自由度的题型,这种自由度的主要体现方式在于空白处所填内容是完全开放的。近两年各地中考命题出现了对备选项加以限制或者提示,使指向性更加明确的趋势,将这种自由度控制在恰当的范围之内,主要目的是尽量防止在考场上将现成作文套用的情况出现。这样既限定了空白处填词的备选项,又对考生打开思路有所帮助。
例如2008年贵阳中考题: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积极追求着完美,何谓“完美”?词典上解释为:完备美好;没有缺点。其实每个人对完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完美的期望更是五彩缤纷。
请以“完美的____”(生活环境、学校教育、初中生活、人生、家庭、人格、答案、瞬间、谢幕、作品、建筑)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将填充好的题目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区域名、学校名、人名。
这道题有提示语,也有对备选内容的提示,对考生在考场上快速选材立意很有帮助。此类题目还有2008年杭州萧山的“假如再给我一次____(机会、失败、尝试……)”、加08年泸州的《当____降临》(成功或幸福、痛苦、灾难)、2008年淮安的《累积____》(幸福、美德、知识……)。
2.作文命题更多考虑内容的时代特征和生活色彩。从近几年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可以看出,命题者在命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考生的生活积累,考生对考题是否有内容可写,所以命题往往取材范围较广,和学生生活实际较为接近。同时,各地均注重题目内容指向的价值引导,力求体现高尚的价值观念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文的生命在于真情实感,考场作文也是如此。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这里,跃动着鲜活的生命;这里,演绎着动人的故事;这里,展示着多彩的生活……
请以“在这里”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
题目“在这里”平实质朴,简明扼要,“这里”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家乡、校园,也可以是虚拟的理想之地、世外桃源等;可以大到神州、地球,中到陕西、某地,也可以小到家中、教室等。这样的题目,主要是为考生提供+广阔的平台,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去自由选择、自由写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审清题意,试题还在题目前加了一段简要的提示:“这里,跃动着鲜活的生命;这里,演绎着动人的故事;这里,展示着多彩的生活……”为考生理解“在这里”作些参考。材料提示中可以写“鲜活的生命”“动人的故事”和“多彩的生活”,就是说人、事、物、景等都可以作为这篇文章写作的内容。
3.作文命题虚实相间,更趋于形象化。从近年中考作文命题来看,命题越来越注重题目的形象性以及语言表述。一种就是以我们身边所熟悉的事物来命题。这类试题,让学生从那些具有多种属性和丰富内涵的物象出发,激活写作思维,寻找新颖立意,确立巧妙构思。
2007年南通中考作文《带着微笑出发》,题目中的“微笑”不仅指一种看得见的面部表情,更是指一种心态,一种涵养,一种品性,一种信念,一种胸怀。所以写作时我们不能就“微笑”写微笑,必须“由外见内,寓内于外”,表现“微笑”的深层意义。题目中还有一个概念“出发”,这给我们什么信息?“出发”强调的是开始或重新开始,它总是与“目的”连在—起,从“出发”到“目的”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所以“带着微笑”不仅在“出发”时,而目要关联或影响全程。只有这样把握文题,构思才有了创新的基础,文章才能凸现“微笑”的魅力。
2008年遵义的《手》、广东省的《脚步》、2009年宜昌的《送你一轮明月》、2008年广州的《又见枝头吐新芽》也是这样,题目出得很有新意,有诗意,内涵也很深刻。写好这类文章,我们要恰当采用借物抒情、托物寓理、虚实结合、深入开掘的写法。
二、中考命题趋势透视
1.文以载道,体现对考生的价值引导。考题的内容体现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对美好情感的理解把握,这是中考作文命题不变的宗旨。但是这两年中考作文命题正在逐步摒弃以往命题贴标签、图解政治等做法,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独特感受出发,内容的角度更小,在具体的情境中体现价值引领。
例如2008年湛江中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和要求作文。
“热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美好的情感。热爱生命,使人珍惜时间,把握好每一天;热爱工作,使人全力以赴,登上事业的巅峰;热爱真理,使人舍弃生命,追求崇高的理想……正是对人民的热爱,使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正是对学生的热爱,才会有在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支撑起学生生命的壮举;也正是对知识的热爱,才会有在地震中受伤的学生打着小手电筒读书的感人故事……
对于“热爱”,你又有什么样的体验、感受、认识或思考?请写一篇作文来表达。
本题直接体现对生命、人生的态度,并以正面的示例激发考生思维,拓展思路,将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充分挖掘,既有情感熏陶,又有思想深度。
2008年中考此类命题还有贵阳的《完美的____》、徐州的《成长回眸》、黄冈的《这件事我做对了》、黄石的《在告别中成长》等。2008年更有不少地区在提示语和材料命题的材料选择上,也非常注裁塞一点。如北京门头沟区的提示语:“回首过去,你一定感慨良多。从一个懵懂孩童到一个花季少年,你没少累过、愁过、怨过,甚至哭过,但正是因为你敢于正视现实、敢于超越自我,才有了失意后的坦然,挫折后的不屈,失败后的从容,同时,也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经历了一次次的磨炼,跨越了一步步的艰辛,你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大胆发问;你不怕失败,乐于付出,所以你变得成熟,变得睿智,变得坚强,变得充盈。在前进的道路上,你正在成长、进步;在不断的追求中,你正在不断完善着自我……”
2.关注社会,让考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作文的生命在于真情实感,考场作文也是如此。从这两年各地中考命题来看,命题者都力求让中考作文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初中学生的生活,从而在考场作文中书写自己的真实感受。2008年中考作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各地将2008年发生的大事引入考试题材。如年初的雪灾、北京奥运、汶川地震等等,特别是汶川地震的题材,相当多的地区涉及到这一内容。
例如达州2008年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汶川大地震发生十天后的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再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看望异地复课的北川中学师生时,有一段铿锵的话语:“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就是要“站起来”!
一个有勇气从灾难中站起来的民族,是不可小觑的。一个有决心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城市,是不可低估的。一个有志气从屈辱里站起来的人,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站起来,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凛然的气概,昂然的精神,嫣然的美丽。
要求:请以“站起来”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不少于20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其他涉及这一题材的还有吉林省,长沙市,湖北宜昌、咸宁市,四川眉山、乐山等。
二、形式特点
我们知道,记叙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主要指表达方式、记叙顺序和语言特点等。某种程度上讲,语文的形式正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语文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语文味”的重要标志。同时,正是在品味语言,体味情感,回味生活的过程中,同学们才能沉浸于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作品的人性光辉,进而拜受作家的人格熏陶。因此,把握记叙文在形式上的特点,是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中考记叙文材料在形式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标题上重视双重含义与深刻内涵
纵观十年的中考记叙文阅读材料,发现标题是一大特色。绝大多数具有双重含义与深刻内涵。如2012年的《第一声喝彩》,文题显然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为女主人喝彩”和“同桌为我喝彩”;同时,我们更需把握的是其深刻内涵,即这珍贵的“第一声喝彩”将使对方变得更加完美,获得成功的动力,使生活充满爱与温情,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加博大,因此我们应当真诚、热诚、至诚地为别人喝彩。又如,《龙眼与伞》对应的是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与“伞”相关的故事和刘老师的与“龙眼”有关的故事,一详一略两个故事,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龙眼,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再如《在可可西里回头》中“回头”是指主人公在可可西里理解了母亲,决定回家;《年轻的国旗》是指年轻姑娘们的行动表明她们就像那面飘扬的国旗等等。
(二)记叙顺序上倾向于插叙
上海中考《考试手册》语文科中明确要求考察运用相关知识理解、分析记叙文思路结构的能力。《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同学们了解不同文体的一般思路。我们知道,初中阶段需要了解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等。插叙就是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其作用是在补充交代与中心相关的内容的基础上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中心思想更鲜明。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中考从未直接考察记叙顺序的识别,但是却有多篇文章出现了插叙部分。分析清楚插叙部分在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对于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结构有重要意义。如《龙眼与伞》第10段“《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到青岛改稿。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十几年前,她的儿子在沈阳得了重病,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让她赶快去沈阳。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福建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又如《蘑菇转了一个弯》第5、6段,《在可可西里回头》第11、12段,《孩子和书》第10段等。由以上分析,我得出了几点思考与看法:
1、在九年级最后的复习应考阶段,在阅读记叙文时注意联系教科书。如果在应试时,能够有意识地举一反三,将《年轻的国旗》与《枣核》,将《孩子和书》与《窃读记》等文章迁移、对照地联系、比较,自然更容易提纲挈领地领会文本内涵。因此我们应将教科书内的课文每一篇都学好、学透;并且,在复习阶段归纳同类主题的文章,如爱国情思类有《枣核》、《最后一课》、《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我爱这土地》、《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等,亲情沟通类有《祖父和我》、《背影》、《秋天的怀念》、《外婆的手纹》、《爸爸的话儿落了》等,并分析其特点。
2、应从文章题目入手,快速定位文中的物件,使理解文本思路的过程变得行云流水。在明确插叙特征的基础上,理清文章主线与插叙部分的关系,整体把握文本的结构与思路。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整体性把握,从而确定其情感指向或心灵体悟。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风猛烈地扑打着地面,雨丝飘飘悠悠地降落,轻轻刺在脸上,带来一丝冰凉与刺痛。候车室里只剩下寥寥几人,无数辆大巴车尖叫着着在这天地之间飞速地绝尘而去,只留下一尾烟雾。
我看着窗外的大雨,心急火燎地抱怨着,爸爸怎么还不来?!脚下不耐烦地踱来踱去。不久,风雨中,一辆摩托车从小路尽头“窜”了过来,车上正是爸爸。我连忙三步并作两步奔过去,一脚跨上摩托车还嘟嚷着:“真是的,雨下得这么大还开摩托车来aaa...”爸爸一听顿时脸色沉了下来,就像是打雷前的预兆。我不请不愿的住了口,懒洋洋的撑着伞。
车子行驶得很快,在一处拐角的路口,爸爸的车猛然煞住,轮胎在水泥地上摩擦出的尖锐声响像千万枝小针刺破了我的耳膜。只听到爸爸说:“你去看看人家怎么生活的,和你一样不一样?!”我听出爸爸语气中似乎有火花在迸射,忙跳下车朝雨中那个小小的人影走去。
雨中,与我年龄相差无几的女孩子坐在路边,长长的头发凌乱的披散在肩头,秀气的脸蛋尽是肮脏的泥巴,几条碎布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这就是她的“衣服”么?她的一双大眼睛空洞洞地凝视着远方,没有任何情感。或许这双眼睛曾经那么美丽,或许这双眼睛曾经那样炯炯有神,或许这双眼睛曾经是那么快乐,或许...我怔怔的看着她,她的眼角红肿干涩,布满沧桑的皮肤像是干枯的树皮。
傍晚,准备下班的太阳正揉着眼睛为大地献上了最后一丝光明,还不忘把所有人的影子拉长。到我了,终于到我了,成败在此一举!
我向前飞奔,左脚一蹬,飞跃而起,太阳把我的身影映成一名巨人,却吓倒了杆子——我还是与冠军失之交臂。
晚上,湿润的枕头揉着我的脸,将我的思绪拉回到小时候……
“哇,老爸,他好厉害啊!”靠在爸爸怀里只露出一张脸的我惊叹着。爸爸摸了摸我稚嫩的头:“是啊,他一直在努力,就是为了这一刻飞跃梦想,看!他成功了!”电视里那个人正激动地和他的队友抱在一起,我也不禁搂住爸爸,问:“我也能飞跃我的梦想吗?”“当然。”爸爸笑着说。……
翻了个身,我紧紧抱住爸爸送我的大熊,沮丧地想:可这与我有关系吗?梦想不一样掉下来了吗。要不,放弃吧……一股苦涩的矛盾心理瞬间充满了我的心,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挥洒汗水的地方,忘不了和队友一起飞跃的地方。
门开了,爸爸走进了,笑着说:“今天的比赛如何啊?”我不说话,翻了个身,背对着他。他有点惊讶:“怎么了?没成功?”他坐在床边,“想放弃了?”他按住我微微颤抖的肩膀,说:“你还记得,你曾说过要飞跃梦想,你忘了吗?就因为一点失败而不敢重新再来,你难道不是懦夫吗?”“我没有!”我翻身坐起冲他大吼。“那你就坚持。”他欣慰地说。
再经过汗水挥洒的一年,我再次飞跃而起,太阳再次顽皮地将我的影子映成巨人。不过,这次的巨人没有吓着杆子——我成功了!
一、几何计算型综合题的主要特点
几何计算型综合题的主要特点是包含知识点多、覆盖面广、逻辑关系复杂、解法灵活.这类题着重考查学生熟练掌握三角形、四边形、三角函数、圆等几何知识, 及较熟练地应用转化、方程、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常见的数学思想, 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解题时学生应该在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及题设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几何图形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在复杂的“背景”下辨认、分解基本图形, 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 并善于联想所学知识, 合理运用各种数学思想, 使问题得到合理化归,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几何计算型综合题的主要命题方式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 几何计算型综合题的呈现形式多样, 如折叠型、探究型、开放型、运动型、情境型等, 其背景鲜活, 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 在考查考生计算能力的同时, 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建模能力……力求引导考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情境型】
所谓情境几何计算型综合题就是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背景, 联系生活实际编拟的几何计算型综合题.数学情境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 与之相关的这些试题则让人耳目一新, 体现了中考命题改革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 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可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学问题的挑战, 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 培养“数感”和应用意识, 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在新情境下对问题的迁移能力,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能力.近几年各地的数学中考命题已越来越注重情境题的设置.
例1: (2009年安徽省) 学校植物园沿路护栏纹饰部分设计成若干个全等菱形图案, 每增加一个菱形图案, 纹饰长度就增加dcm, 如下图所示.已知每个菱形图案的边长cm, 其一个内角为60°.
(1) 若d=26, 则该纹饰要231个菱形图案, 求纹饰的长度L;
(2) 当d=20时, 若保持 (1) 中纹饰长度不变, 则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菱形图案?
分析:由题目“每增加一个菱形图案, 纹饰长度就增加dcm”可知纹饰的长度L应等于第一个菱形图案水平方向对角线的长度加上增加的长度.增加的长度等于d等乘以增加的菱形的个数.
解: (1) 菱形图案水平方向对角线长为按题意, L=30+26× (231-1) =6 010cm.
(2) 当d=20cm时, 设需x个菱形图案, 则有:30+20× (x-1) =6 010,
解得x=300, 即需300个这样的菱形图案.
评注:解几何情境计算型综题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较强的观察力, 丰富的想象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解题时要切实把握几何图形变化过程, 并注意变化过程中特殊位置, 发现题目情境与问题间的联系, 抓住情境变化的规律, 探索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提出了明确要求,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强化数学建模的能力, 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学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也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 (2009年甘肃省定西市) 图 (1) 是一扇半开着的办公室门的照片, 门框镶嵌在墙体中间, 门是向室内开的.图 (2) 画的是它的一个横断面.虚线表示门完全关好和开到最大限度 (由于受到墙角的阻碍, 再也开不动了) 时的两种情形, 这时二者的夹角为120°, 从室内看门框露在外面部分的宽为4cm, 求室内露出的墙的厚度a的值. (假设该门无论开到什么角度, 门和门框之间基本都是无缝的.精确到0.1cm, )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室内厚为acm的墙面、宽为4cm的门框及开成120°的门之间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 且室内露出的墙的部分所对的角为60°.
从而a=4×tan60°即室内露出的墙的厚度约为6.9cm.
评注:初中建模分为“方程 (组) ”模型、“不等式 (组) ”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模型、“统计”模型.由于几何与人类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所以诸如测量、航海、建筑、工程定位、道路拱桥设计等涉及一定图形的性质时, 常需建立几何模型,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加以解决.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 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 通过抽象、简化建立, 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建模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要求学生要会如何将实际问题经过分析、简化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 然后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去解决.
【规律型】
新教材和各地中考题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探究规律”的问题, 这种题目一般常采用从问题的简单情形或特殊情况入手, 通过对简单情形进行特殊情况的试验, 从中发现一般规律或做出某中猜想,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学会观察, 懂得分析, 善于归纳、总结, 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巩固和掌握, 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自主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
例3: (2009年广东省) 如图所示, 在矩形ABCD中, AB=12, AC=20, 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以OB、OC为邻边作第1个平行四边形OBB1C, 对角线相交于点A1;再以A1B1、A1C为邻边作第2个平行四边形A1B1C1C, 对角线相交于点O1;再以O1B1、O1C1为邻边作第3个平行四边形O1B1B1C1;…, 依此类推.
(1) 求矩形ABCD的面积;
(2) 求第1个平行四边形OBB1C、第2个平行四边形A1B1C1C和第6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分析:从图形的变化规律来看, 第1个图形是矩形, 第2个图形是菱形, 第3个图形是矩形, ….即按矩形→菱形→矩形→菱形→…的顺序构图;从图形的边来看, 第一个图形的对角线的一半, 是张二个图形的边, …;从构图来看, 第一个图形矩形边长, 是第二个图形菱形的对角线, 第二个图形菱形对角线的一半, 是第三个矩形的边长, ….
(2) ∵OB∥B1C, OC∥BB1, ∴四边形OBB1C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ABCD是矩形, ∴OB=OC, ∴四边形OBB1C是菱形,
评注:规律型分成5类:数字规律探索型、代数式规律探索型、几何变换规律探索型、排列规律探索型、数形结合规律探索型.对于几何规律型计算综合题, 我们应该先观察图形排列顺序的规律, 然后把它们转化为相应的数据, 并根据规律用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数学模型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解题过程中, 如果思维受阻, 可利用特殊值、归纳、类比等方法进行大胆猜想, 分析每一步与前一步或前几步之间的联系, 这样更容系发现规律或证明通过归纳所猜想规律的正确性.
【函数型】
综观历年各地的中考试题, 几乎都出现函数与几何综合问题.从题型上来看, 绝大多数是探索题与计算题, 在设计方法上都注重创新, 注重在初中数学主干知识的交汇处进行命题, 都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考查.因此解决这类问题时要灵活运用函数知识, 注意挖掘题目中隐藏条件, 注意数形结合、数学建模、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运用.
例4: (2009年广东中山市) 正方形ABCD边长为4, M、N分别是BC、CD上的两个动点, 当M点在BC上运动时, 保持AM和MN垂直.
(1) 证明:Rt△ABM∽Rt△MCN;
(2) 设BM=x, 梯形ABCN的面积为y, 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 四边形AMCN面积最大, 并求出最大面积;
(3) 当M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ABM∽Rt△AMN, 求x的值.
分析:对于第 (2) 问, 由于梯形的下底和高已知, 要求梯形的面积, 借助 (1) 只需求出高即; (3) 问, 由于R△ABM与Rt△AMN有一个直角对应相等, 要使两个三角形相似, 只需夹直角的边对应成比例, 可得又AM和MN也是相似三角形Rt△ABM与Rt△MCN的对应边, 由 (1) 可知从而可求得BM=MC.
解: (1) 在正方形ABCD中, AB=BC=CD=4, ∠B=∠C=90°,
当x=2时, y取最大值, 最大值为10.
评注:函数与几何综合型试题一般综合性强、应用数学方法多、结构新颖灵活、注重基础能力、探索创新和数学思想方法, 它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数学基本功, 能从已知所提供的信息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从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正因如此, 解决这类问题时, 要注意解决问题策略, 常用的解题策略一般有以下几种:1.综合使用分析法、综合法;2.运用方程的思想;3.注意使用分类讨论的思想;4.运用数形结合思想;5.运用转化思想.
【折叠型】
中考和数学竞赛中, 几何折叠型计算题屡见不鲜, 问题立意新颖, 变幻巧妙, 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 通过折叠前后图形变换的相互关系来命题.这类问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其图形对称和谐、新颖独特.这类题型是考查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图形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好题型.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解决几何折叠型计算型试题的有效途径是从寻找、构造基本图形和基本题型的角度出发, 寻找其求解的关键切入点.
例5: (2009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 如下图, 在△ABC中, ∠A=90°, BC=10, △ABC的面积为25, 点D为AB边上的任意一点 (D不与A、B重合) , 过点D作DE∥BC, 交AC于点E.设DE=x, 以DE为折线将△ADE翻折, 所得的△A′DE与梯形DBCE重叠部分的面积记为y.
(1) 用x表示?△ADE的面积;
(2) 求出0<x≤5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
(3) 求出5<x<10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
(4) 当x取何值时, 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分析:折叠的实质就是轴对称,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寻找到折叠前后的不变量.对于 (2) , 由于0<x≤5, 以DE为折线将△ADE翻折后, △ADE全部落在梯形DBCE的内部, 故重叠部分部是△ADE;对于 (3) , 由于5<x<10, 以DE为折线将△ADE翻折后, △ADE部分落在梯形DBCE的内部, 部分落在梯形DBCE的外部, 故重叠部分部 (如右上图) 是梯形DMNE, 其面积等于△A′DE的面积与△A′MN面积的差.
(2) ∵BC=10, ∴BC边所对的三角形的中位线长为5,
(3) 5≤x<10时, 点A'落在三角形的外部, 其重叠部分为梯形.
评注:本题利用图形折叠的不变性, 探索图形在翻折旋转过程中的有关规律.问题设置实质是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求法, 从简单到复杂渐次展开,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认清问题的本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近几年中考中不断涌现出这类以图形的变换为载体的动态型试题.
折叠型问题常结合平移、轴对称、三角形相似 (全等) 、勾股定理、方程、函数等知识进行综合应用.问题涉及面广, 灵活性强, 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由于这类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动手操作, 在图形的变化之中蕴涵着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想, 为学生搭建起了一个真正“动”起来的研究平台, 重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故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
【旋转型】
旋转是现实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存在的现象, 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 是几何图形一种重要的变换方法, 它不仅是探索图形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 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课程标准”把它列为初中生必学的数学内容, 并以单独的章节把它编入初中数学教材.近几年以图形为载体、以旋转为手段考查学生操作、想象、探究能力的中考题层出不穷.
例6: (2009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已知Rt△ABC中, AC=BC, ∠C=90°, D为AB边的中点, ∠EDF=90°, ∠EDF绕D点旋转, 它的两边分别交AC、CB (或它们的延长线) 于E、F.当∠EDF绕D点旋转到DE⊥AC于E时 (如图1) , 易证S△DEF+S△CEF=12S△ABC.当∠EDF绕D点旋转到DE和AC不垂直时, 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 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 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 S△DEF、S△CEF、S△ABC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 不需证明.
分析:本题属计算型证明题.要证明图2成立, 就是将图2进行合理割补, 变成图1即可.为了出现图1的正方形CFDE, 可过点D作DM⊥AB, DN⊥BC, 垂足分别为M、N (或看作将△DEM绕点D旋转90°得△DNF) , 只需证明△DEM与△DNF全等即可.
解:图2成立;图3不成立.
证明图2:过点D作DM⊥AC, DN⊥BC, 垂足为M、N.
则∠DME=∠DNF=∠MDN=90°,
易证∠MDE=∠NDF, DM=DN,
评注:本题在探索图形旋转过程中的有关规律中, 让学生体验图形旋转变换的性质, 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空间想象、规律探索、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在解题时, 认真观察图形,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看清旋转的角度和方向, 找准旋转前后的相关的角与边, 在旋转的过程中, 弄清变与不变的量;二是在解决这类问题时, 我们通常将其转换成全等形求解, 根据旋转变换的特征, 找到对应的全等形, 通过线段、角的转换达到求解的目的.
本题从特殊到一般, 再到特殊, 就是要让学生从运动变化中探究不变的数学本质, 再从不变的数学本质出发, 寻求变化的规律, 题设层层递进, 一环扣一环, 使学生经历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 从而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问题要求学生要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的基础上, 获得数学猜想并对所作的猜想进行一些简单的严密的逻辑论证, 有条理地进行证明.
【运动型】
运动型问题富于变化, 它对学生知识的广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近年中考数学运动类试题可以分为三类:动点、动线、动形.常见的题型有:求满足条件的点、随动点变化的两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常见的运动方式有点在直线上运动、点在折线上运动、点在曲线上运动, 一个点动、两个点动等.解几何运动型综合题的关键在于运动的点在每一时刻都可以看成是静止的, 只要在动中找出不变的东西, 就可以将运动问题转化为不动的问题.
例7: (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如下页图1, 在⊙O中, AB为⊙O的直径, AC是弦, OC=4, ∠OAC=60°.
(1) 求∠AOC的度数;
(2) 在图1中, P为直径BA延长线上的一点, 当CP与⊙O相切时, 求PO的长;
(3) 如图2, 一动点M从A点出发, 在⊙O上按逆时针方向运动, 当S△MAO=S△CAO时, 求动点M所经过的弧长.
分析:对于第 (3) 问, 由于△MAO与△CAO有共同的边AO, 所以要使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只需同底边上的高相等即可.如图3, 过点C作AB的垂线CM1交⊙O于点M1, 由垂径定理可知, 点M1与点C到AO的距离相等, 故S△M1AO=S△CAO.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故过点M1作M1M2∥AB交⊙O于点M2, 过点C作CM3∥AB交⊙O于点M3则点M2、C、M3到AO的距离都等于点C到AO的距离.
解: (1) ∵在△ACO中, ∠OAC=60°, OC=OA,
∴△ACO是等边三角形, ∴∠AOC=60°.
(2) ∵CP与⊙O相切, OC是半径, ∴CP⊥OC,
(3) 如图3, (1) 作点C关于直径AB的对称点M1,
连结AM1、OM1.
易得S△M1AO=S△CAO, ∠AOM1=60°,
∴当点M运动到M1时,
(2) 过点M1作M1M2∥AB交⊙O于点M2,
连结AM2、OM2, 易得S△M2AO=S△CAO.
∴当点M运动到M2时,
(3) 过点C作CM3∥AB交⊙O于点M3,
连结AM3, OM3, 易得S△M3AO=S△CAO,
∴∠BOM3=60°, ∴当点M运动到M3时,
(4) 当点M运动到C时, M与C重合,
摘要:伴随着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实施,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数学应用问题已经走入各省(市)的中考试卷. 这一中考新题型在2008年的中考中蓬勃发展,它虽然取材于新闻媒介,课本例题、习题,但试题新颖活泼,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题型之一.
关键词:中考;应用题;特点;探究
笔者通过对2008年部分中考数学应用问题的分析,发现其成为中考命题的一种新方向. 总结这类题型,有如下四个特点.
[⇩]颇富时代气息
例1(2008广西桂林)某单位要印刷一批北京奥运会宣传资料,在需要支付制版费600元和每份资料0.3元印刷费的前提下,甲、乙两个印刷厂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优惠条件. 甲印刷厂提出:凡印刷数量超过2 000份的,超过部分的印刷费可按九折收费. 乙印刷厂提出:凡印刷数量超过3 000份的,超过部分的印刷费可按八折收费.
(1)如果该单位要印刷2 400份,那么甲印刷厂的费用是,乙印刷厂的费用是.
(2)根据印刷数量的大小,讨论该单位到哪家印刷厂印刷资料时费用较低.
解析(1)1 308元,1 320元.
(2)设该单位需要印刷资料x份.
当x≤2 000时,甲印刷厂的费用是(600+0.3x)元,乙印刷厂的费用是(600+0.3x)元,两厂的费用相同;
当2 000 乙印刷厂的费用是(600+0.3x)元,甲厂的费用较低; 当x>3 000时,甲印刷厂的费用是600+0.3×2 000+0.3(x-2 000)×90%=0.27x+660元, 乙印刷厂的费用是600+0.3(x-3 000)×80%=0.24x-120元,乙厂的费用较低. 点评本题将“国内发生的大事”与数学联系起来,彰显“奥运”精神. 考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时,既能关心国事,又能感受“奥运”精神,从而增强自信心、自豪感. [⇩]颇富科学气息 例2(2008四川巴中)在常温下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食盐NaCl,则能表示盐水溶液的浓度y与加入的NaCl的量x之间的变化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解析答案为D. 点评本试题体现学科的综合性. 试题背景渗透了化学知识,充分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体现了知识的广延性,拓展了数学视野. [⇩]颇富生活气息 例3(2008湖北孝感)某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对本公司职工实行内部医疗公积金制度. 公司规定: ①每位职工在年初需缴纳医疗公积金m元; ②对于职工个人当年治病花费的医疗费用,年底按表1的办法分段处理. 表1 [分段方式&处理方法&不超过150元(含150元)&全部由个人承担&超过150元,不超过10 000元 (不含150元,含10 000元)的部分&个人承担n%, 剩余部分由公司承担&超过10 000元(不含10 000元)的部分&全部由公司承担&] 设一职工当年治病花费的医疗费为x元,他个人实际承担的费用(包括医疗费中个人承担的部分和缴纳的医疗公积金m元)为y元. (1)由表1可知,当0≤x≤150时,y=x+m,那么,当150 (2)该公司职员小陈和大李2007年治病花费的医疗费和他们个人实际承担的费用如表2 . 表2 [职工&治病花费的医疗费 (元)&个人实际承担的费用 (元)&小陈&300&280&大李&500&320&] 请根据表2中的信息,求m,n的值,并求出当150 (3)该公司职工个人一年因病实际承担的费用最多为多少元?(直接写出结果) 解析(1)y=150+m+(x-150)·n%. (2)由表2知,小陈和大李的医疗费超过150元而小于10 000元,因此有 150+m+(300-150)·n%=280, 150+m+(500-150)·n%=320, 解得m=100, n=20. 所以y=150+100+(x-150)·20%=x+220. 故y=x+220(150 (3)个人实际承担的费用最多为2 220元. 点评本题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方程的思想、函数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颇富环保气息 例4(2008湖北荆州)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2008年6月1日起全国限用超薄塑料袋. 古城中学课外实践小组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对本城区居民家庭使用超薄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统计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A为“不再使用超薄塑料袋”,B为“明显减少了超薄塑料袋的使用量”,C为“没有明显变化”. (1)本次抽样的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___________户,c=___________户. (3)若被调查的家庭数占全城区家庭数的10%,请估计该城区不再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家庭数. (4)针对本次调查结果,请用一句话发表你的感想. 10%][B][72°][A] 图1 图2 解析(1)4 000. (2)a=2 800,c=400. (3)2 800÷10%=28 000(户)或4 000÷10%×70%=28 000(户). (4)“不再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家庭占绝大多数” “环保意识增强的家庭是多数” “少数家庭还应该增强环保意识”等. 考生从相关资料中明白了环境污染不仅造成了浪费,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将引导考生增强环保意识,关心社会与生活. 此类考题还告诉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自家做起”,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事实上的确很麻烦,第二个词就将大部分同学卡住,我也是冥思苦想才写出来的,听写结束,我们也遭到了和三班同样的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同学都写对几个而已。这简直就是一种耻辱,更耻辱的是,这些词我们早就学过,而且老师曾经反复强调过的字,这不但是我们的耻辱,也是汉字的耻辱,堂堂中国人使用的语言居然还会错误。 汉字并不是生物,它并不能发出声音,但是我听到了它的呼唤:“请重视我们!” 汉字的耻辱不仅仅体现在这一方面,现在,虚拟的网络发达了,人们也好像更聪明了似的,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新汉字,在网络上,汉字被拆解,中间插上图画,英文,成为了新新文字,网络上出现了各种不像汉字的汉字,还出现什么网络用语,“火星文”,我看这些都是汉字的耻辱。 汉字的耻辱远不止这些,桩桩件件都不堪入目,这可是我们中国独有的文字啊,为什么要这样糟蹋文字? 记得那年,我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父亲奖励我一辆红色的自行车。我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终于有自行车了。担忧的是:我虽然有了自行车了,但到现在为止,我还不会骑自行车呢!母亲似乎懂我的心思,温和地对我:“焕榆,明天我带你去广场,教你骑自行车。”“好啊!”我高兴的答道。心了别提多有多高兴了。 第二天早上,我和母亲来到了广场。母亲先让我推这自行车走,找找感觉,我只好不厌烦地一圈圈地走着。15分钟过去了,我的脚真酸啊!好像有几千斤东西绑在脚里似的。我想打退堂鼓了。唉,学自行车怎么这么难啊,不如不学了!这时,母亲对我说“:嗯,不错嘛!”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了轻飘飘的顿时充满了自信。母亲接着开始讲课了:“学自行车,最重要的是保持车头的平衡,不然车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左摆右拐的。听了母亲的话,我信心十足以为自己一定行。我做在自行车上,开始车头好像不听使唤,左摆右拐的。没走几步,我就已经摔下来了。 我不气馁,有试了几次,开始屡战屡败。没办法,只好让母亲们在车尾扶着。有母亲扶着,我能起到很远。“扑”的一声,我又摔跤了,原来母亲放开手了。 我的膝盖摔伤,流出了红彤彤的血,看着这鲜红的血,我不禁流出了热乎乎的泪水,嘴里还不停地说:“我不学了,我不学了!母亲听了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会成功。像你这样做什么事总是半途而废,怎么会成功呢?”听了母亲的教诲我又有了信心,没过两天,我居然学会了骑自行车,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坚持。 阅读是语言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纵观近几来尤其是2008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阅读理解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所占比重比较大。所以,做好阅读理解题,是获得英语中考高分的关键!而了解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命题特点,掌握解题技巧是提高中考成绩的有效途径。 一、命题特点 1. 文体多样,题材各异,生活化,知识化。 所选短文涉及了论说文,记叙文,应用文等多种文体;选材包括日常生活、传说、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新闻、史地、科普、政治、经济等,语言地道纯正,原汁原味,具有鲜明的英语语言文化特点,有较丰富的文化蕴涵,重视社会的热点问题,追踪科技前沿,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及生活气息。剔除了有学科、性别、城乡等倾向的文章,遵循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2. 坚持把阅读技能作为考查目标。 中考阅读理解既考查考生对文章字面的理解能力,又考查考生对文章寓意的理解能力。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叙述的具体事实的理解能力(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及根据上下文对某些词义、句义的推断理解能力和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及考生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 3. 适当增加生词量,考查推断词义能力。 要求考生必须根据上下文或整篇文章才能做出推断,来检测他们利用构词法等知识及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进而在较高级的措辞中探察作者的隐含意思。 4. 试题考点设计合理,干扰项设置水平高。 试题设计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有效地避免违背生活常识和语段本意的偏题、怪题;题干简洁明晰,既避免长句、难句,又避免生硬的套语;选项表意清楚,关系合理,答案唯一,避免模棱两可的选项设计。命题人员把握干扰项只有涉及到语篇的内容才有可能发挥干扰功能的特点,预测到领悟能力差的考生可能发生的失误点,在不少理解题的干扰项的设置上表现出很高的水平。 5. 设题的难度普遍加大。 原来经常出现的正误判断题越来越少,选择题则由过去设计的五个W(即what, when, where, why, who)的浅层次理解过渡到找出文章中的主旨,推理判断和理解深层次含义。主要考查:1)掌握所阅读村料的主旨大意和说明主旨大意的具体事实与细节。 2)不仅理解阅读材料的字面意思,也要理解文章的深层含意。 3)理解阅读材料中句子、段落的含义,并能对文章全篇总的脉络进行推理与判断。 6. 语言体现当代英语特点,在“深层”上处理得当。 阅读语段体现出当代英语的特点:用词浅显简练,生动活泼,语句富于变化,避免冗长沉重。常用词的深层或引申意义处理得当。 总之,各地在命题中始终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稳定中求发展” 的命题指导思想,难度稳中求升,信度好,效度高,区分度强。所选文章语言地道,注重内容的时代气息和文化背景,测试点的语言层次及问题的设置继续向语篇深层转移,适当平衡了语言能力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反映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中考的最新命题趋向。 二、解题技巧 在了解近年中考阅读理解命题特点的基础上,同学们还要掌握阅读理解题的一些解题技巧。阅读短文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原则,按“全文、段落、句子、词语”的步骤阅读文章。可采用速读、细读和复读的三步法找到最佳答案。 1. 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即先看试题,再读文章。阅读题干,弄清提问指向。了解问题是针对一句话设计的,还是针对一段话所陈述的事实设计的,还是要求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给文章确定标题,判断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根据不同的提问指向,确定不同的阅读范围,提取信息或线索进行逻辑推理。 接着,要分清问题的类型。分清是表层信息题还是深层理解题。表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深层理解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未加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这类题必须经过对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等。 最后,猜读理解题干及选项包含的信息。注意题干的主语、疑问词及重要的谓语,留意问句中的五个Wh-和How等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整合、甄别、分析、对比,筛选、提炼,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有根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 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的方法,能加强阅读的针对性,提高做题的准确率,节省宝贵的时间。这种方法适于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选择恰当标题及事件发生的顺序等问题,特别适用于对图形、表格类题材的解题。 2. 速读全文,了解大意和主题。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地吸收有用信息。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顺利地输入信息,更谈不上运用英语。近几年的中考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30个词左右。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寻找关键词、主题句,捕捉时间、空间顺序,明了情节、人物、观点,从而了解文章大意,明确文章主题。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都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居后,此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通常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大都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写作程序,即从概述开始,随之辅以细说,这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第一句。当然也有些文章没有主题句,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主题句往往对全文起提示、启迪、概括、归纳之作用,主旨大意题,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题往往直接可从主题句中找到答案。 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议论文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你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动词、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如:that is to say, above all, especially, mainly等,从而理顺文章思路与脉络。 3. 详读细节,掌握细节内容。 这次应为细品,不可一晃而过。可边读边用铅笔做些标记,把有关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起因(即五个W:who, what, when, where, why)划出来。如:每逢人物就圈起来,看完一数,有几个圈就是几个人,一目了然。经过这样处理,对文章的内容和细节便清楚无误了。 4. 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 在实际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加标题等)和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必须忠实于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揣测;它要求读者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不能就事论事,以偏概全。只有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推理才有前提和基础。推理题在提问中常用的词有:infer(推论,推断),suggest(提出,暗示),indicate(表明)等。 5. 猜词悟义,扫除阅读拦路虎。 阅读理解测试中也常常有考查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能力的问题。这类题目要求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上下文的理解,运用构词法等知识来推断词义。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推测词义的方法: 1)借助构词知识法 Tom disagreed with the captain about this. 前缀dis-表示否定,据此disagree 意为“不同意”。 2)通过定义法 A century is a hundred years. a hundred years 解释了century 的意思是“百年”或“世纪”。 3)通过同位法 Bananas, oranges, coconuts and some other kinds of fruit grow in warm areas. 这里coconuts 是生词,我们可以从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它的大致意思。从句中不难看出coconuts和bananas及oranges 是同位关系,同属fruit 一类,因此它是水果,准确地说它是椰子。 4)通过因果关系法 The little girl was the only grandchild in the family. She was the apple of her grandparent’s eye. 从句中可以得知这个女孩是家中唯一的孙女,因而是祖父母的“掌上明珠”。 5)通过同义或反义法 He had been getting better, but during the night his condition deteriorated. 句义“他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可是夜间却又……”句中but提示我们deteriorated 多半是get better的反义,因此可以大致确定它的意思是“恶化”。 6)通过上下文提供信息法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The market is good now, don’t miss the chance.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的字面意思是“趁天气好赶快晒草”,通过下文所给的信息,现在的销路好,不要错过机会,可以得知它比喻的是“抓住时机”。 当然,推测并非万能,许多词只能推测出大概的意思,虽然如此,却有助于理解原文。 6. 巧用排除法答题,注意检验答案。 排除以下选项:1)与文中陈述的事实相反的选项;2)文中完全没有提到的内容的选项;3)与全文内容或句子意义不沾边的选项;4)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5)表示间接或次要因素的选项。 在速读、细读和复读中,复读检查尤为重要,一定要趁热打铁,及时复查,通过复读来审视、推敲答案,发现错误、遗漏,及时补充,以确保选取项无漏、无疑、无误,提高答题命中率。 第二部分:真题解析(2008南京市) A Science fiction is a popular kind of writing, and many people think of Jules Verne as the 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 He was born in France in 1828. His father wanted him to become a lawyer, but from his early twenties Verne decided to become a writer. At first he wrote plays for the theater. Then, in 1863, he wrote a story called Five Weeks in a Balloon. The success of this book encouraged him to write more stories such as A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1864) and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1865). In the 19th century, many people were interested in science and inventions. Jules Verne wrote about scientific subjects in his stories and, as a result, they were very popular. Verne’s writing included many predictions(预言) for the 20th century and many of them came true. He described space flight, movies, and air conditioning, a long time before they appeared. These books were very successful and they made Verne rich. Jules Verne’s books have been the subjects for many movies.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was a successful movie for Walt Disney. It was the first Disney movie to use real actors instead of cartoon drawings.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is another famous movie based on one of Verne’s books. The main character is an Englishman called Phileas Fogg. For him,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be always on time! 1. What does the phrase “the 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 mean? ____. A. The father who has several children B. The man who loves science and inventions C. The writer whose father wrote science fiction D. The man who first started writing science fiction successfully 2. What encouraged Jules Verne to write more stories? ____. A. The plays he wrote for the theater B. The encouragement from his father C. The success of Five Weeks in a Balloon D. The scientific subjects in his stories 3. Why were Jules Verne’s books very popular in the 19th century? ____. A. Because his books made him rich and famous B. Because he wrote many plays for the theater at that time C. Because his books have been the subjects for many movies D. Because many people were interested in science and inventions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has the main character called Phileas Fogg? ____. A. Five Weeks in a Balloon B.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C. A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D.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5.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____. A. Jules Verne only wrote plays in the 19th century B. Many of the predictions in Verne’s stories came true C. The main characters in Verne’s books are always on time D. The space flight Verne described was different from others 【中考作文的最新命题特点】推荐阅读: 请记住我的名字中考命题作文07-19 中考命题作文:我最想依靠的是你06-14 昨天,今天和明天(中考命题作文)09-15 陶醉在什么中中考满分半命题作文10-06 中考半命题作文:留在记忆中的师爱07-23 中考半命题作文这次我没有放弃800字11-08 写感恩的中考满分作文中考900字09-08 理想的中考作文06-30 中考作文:生命的意义05-30 关于母亲的作文中考09-17什么的呼唤中考半命题作文 篇9
学会什么的中考半命题作文 篇10
中考阅读理解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