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

2022-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融合发展实施策略

【摘要】小学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是学生步入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更是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实施的重要性得到增强。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教学的重要课程,其与学校德育活动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巨大的影响。本文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指出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对新时期的小学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策略

教育应该是幸福的、快乐的、有温度的,更应该是智慧的、灵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家长、学校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方式如果不顺应时代的变革发生变化,其就难以发挥最大功效。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新时代,教师要及时了解小学生德育管理的现状,并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相融合的策略进行有效的探究,将德育与养成教育融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个人品格的形成,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让学生幸福地学习和成长。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特殊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首先,目前很多学校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价值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模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停留在表面[1]。

其次,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教育,很多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德育教育体系,大多是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学,教学体系陈旧且方法单一。很多教师并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储备,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学生进行单一的授课,并没有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加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把握不准,与学校德育活动的联系不紧密,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方面缺乏实质性进展,造成大量教学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教学生做人做事的课程,在学校的育人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如何有效处理好相关课程的关系,形成育人的合力,反映了学校对课程本质的认识,以及学校对课程实施的经验和能力。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良好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融合发展,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精神熏陶,能够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从而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实现生命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学科定位,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融合的重要性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学劳结合”育人方式的具体诠释。新时期,学校和教师要明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根据定位制订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教育内容,注重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学校和教师要转变原本的教育观念,广泛普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德育教育的知识,对现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丰富德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板块,进行多形式、多内涵的教学改革。除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学科教学外,教师还要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融合的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的融合[3]。

(二)编写与学校德育活动相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基于教育、基于本土、基于学校理念。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融合发展中,学校和教师要积极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理念,进行课型研究与课程开发,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材,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深度融合的、理論与实践并存的课程内容,增强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特色,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要拓展德育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合理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内容,注重学校德育活动内容的丰富,满足学生对学习的多样性需要和差异性需求,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学校和教师可以立足“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特色,打造“立德树人打造校园智慧德育——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应用”等相关课程,并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以保证课程的落实和开展[4]。

(三)注重实践活动的组织,将德育与活动互相渗透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融合发展中,教师和学校要注重实践活动的组织,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学生的一日生活教育中,丰富教学内容中的品德教育元素,让德育新风吹进学生心田,同时探索贴近学生生活点滴的德育元素,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打好基础。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组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雷锋好榜样”“分享真快乐”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品德教育视角,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懂得互相帮助,成为独立自主的孩子;也可以通过社区援助等形式,将德育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中,拓展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服务与奉献精神,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5]。

(四)创新教育途径,探索学校德育活动与学科德育教育链接新模式

新时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融合发展中,学校要积极探索德育活动与学科德育教育链接的有效模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成长。与时俱进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在实际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相关负责人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树立起新型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积极开拓德育途径。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收集更多的适合学生德育教育的素材,在对学生开展线下课程教学和活动教育的同时,通过智慧树、钉钉、腾讯会议等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线上教学,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渗透和教学[6]。

(五)加强学校德育领导工作,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德育宣传中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融合发展中,学校要注意加强德育教育领导组织工作,完善管理体系,明确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努力方向,完善德育教育管理制度,实施德育教育的有关措施;在领导小组下面要设立相关的德育教育工作小组,由专门的管理人员统一协调负责,落实德育教育的相关工作,确保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准确、有效执行,形成全面的、严格的德育教育管理网络,确保学校德育管理的正常运转。在德育教育的宣传活动中,学校要注意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德育宣传中,对学生进行一致性和连贯性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校门口的电子滚动屏、校外围墙等醒目位置,以及学校的一些重点部位,设置德育教育宣传栏,在楼道内张贴德育标语等,营造浓郁的德育教育氛围,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教学时时重德育,生活处处皆教育。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融合发展中,学校和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德育创新,明确学科定位,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融合的重要性的认识;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注重实践活动的组织,将德育与活动互相渗透;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加强学校德育教育領导工作,为立德树人工程添砖加瓦,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幸福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郭传菊.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实效性[J].求知导刊,2020(44):89-90.

杨建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撬动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的支点[J].好家长,2020(85):57-59.

刘昕,年君,张红云.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打造五育并举育人新模式:以疫情期间的“少年爱国学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为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09):24-25.

陈刚.借课程之力 促内涵发展 助共同成长:学校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尝试[J].小学教学参考,2020(21):84-86.

徐秋凤.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以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学校为例[J].新智慧,2020(19):10-11.

姚建安.立德立行 知行合一:浅谈养“正”德育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J].新教师,2020(02):14-15.

作者:蔡晓萍

第2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界定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學生自主实践活动,教师组织与指导工作是否到位很大程度决定着活动开展得成功与否。作为活动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具备并切实提高实施语文综合活动教学的综合能力、组织能力、导向能力,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和提高活动的效能。

[关 键 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能力

[

2009年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教学内容,然而对何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直未有一个直接的概念界定。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异同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有相同之处:都强调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自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在活动中的自主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但是二者也有本质上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活动的范围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加广泛和多元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活动,它和“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共同组成中职语文课程的三个环节。它要求活动的范围必须限定在语文学科之内。也正因为如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质出发,活动内容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区别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应该具有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活动性的特点。但它与中职语文教材中“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环节不同。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范围应围绕语文学科来进行,也就是所谓的活动要有语文味

活动的目标、过程、手段等,均要从听、说、读、写入手,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体现其综合性

活动本身固然是基于语文学科,但并非是拘泥于其中,要体现其综合性,就要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将语文学科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内容广泛,文学、史学、哲学无一不在语文学科之中体现。但是单纯依靠语文学科创设情景来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注重跨学科学习和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中锻炼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有可能会出现活动的形式主义,就会与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初衷相悖。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强调活动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像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材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只能作为参考,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中职生的心智水平和兴趣进行选题,只有让学生感兴趣才能使其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主题的选择也要符合本校教学环境的实际,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语文学习资源,避免造成让学生无法活动的局面。在活动中,要避免少数人在活动,大部分学生陪衬的现象。为此,就要求教师在制订活动方案分组合作分配任务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

语文教师在教授“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环节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传道、受业、解惑”者,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师角色。而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教师此时主要承担着向导或者是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问题的设定搭建活动框架,和学生探讨活动的行动方案,促进学生完成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从传统的前台走到了幕后,教师在幕后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核查可用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提醒学生活动不要偏离语文活动的主题,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引导和评价。

由此可见,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语文学科,以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为学习素材,以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活动方式,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应用信息,体现对语文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综合运用的语文学习方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它强调语文学习需要在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整合的基础上,在生活中掌握语文知识,在专业学习中实践语文知识,在职业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满足学生就业时对语文综合能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

作者:王浩

第3篇: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面面观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代表着我国新形势下教育结构体系的完善及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及发展,是一种比较先进、比较科学的教育形式之一。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以“概念”“意义”及“原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就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发表了部分认识与看法,旨在于抛砖引玉,引起更多教育同仁对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充分正视与认可,并以此为基础,逐渐推进其進一步的良好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概念;意义;原则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实际经验等独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活动。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味追求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落后理念,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的平衡、协调发展。此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需要紧紧追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及进度,而得以真正掌握实践活动的主导权及支配权,即在保持学习活动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步骤、有次序地推动整个实践活动的正常运行。从这一点展开来讲,教师仅仅是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与旁观者,学生则在其中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部所规定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基本必修课程,不同于学科学习活动中多以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点为主的学习模式,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从实践活动所设置的特定任务中自主进行探索、分析、总结、归纳,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他们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发展自身的团队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能力等综合修养及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及性质决定了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这种较明显的复合性特征并不为教育工作者的人为复杂化或者烦琐化所干扰,而真正决定于学生是否能在实践活动中对活动主题、活动意义等实现最为深刻的认识、理解、挖掘与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学生学科课程的补充和附属,而是在同学生各学习科目进行有效互补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代表着我国新形势下教育结构体系的完善及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及发展,是一种比较先进、比较科学的教育形式之一。

二、中小学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

前文提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比较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形式,那么,中小学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又有哪些实际意义及良好作用呢?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真研究,我发现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实现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教师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实践运用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及发展。可是,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一味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终极教学目标,却将素质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一要求忘却于脑后,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实践运用意识的形成及运用能力的稳固发展。而作为教育新形式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却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扭转了这一尴尬教学局面。

例如,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自救自护技巧。可是,通过调查却发现,对于教师这种注入式的技巧传授,多数学生都将其单纯地停留在听一听就完事的理论层面,根本就形不成对其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更谈不上将其灵活运用在现实实际生活之中了。从这一程度上来讲,学生关于自救自护技巧的学习仅仅相当于纸上谈兵,并不具备实践运用能力。对此,以“自救自护”为主题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就显得极为必要与迫切了。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街头巷尾,认真观察与整理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存在哪些安全隐患,随处可见的众多安全标志究竟表示什么意思。也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地震、火灾、车祸等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自护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景模拟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自主编写一些自救自护内容的顺口溜……这样一来,借助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教育形式,关于自救自护的技巧就不再以纯粹的理论知识停留在学生印象中,他们也得以深刻认识到:自救自护技巧与自身的现实生活实际并不遥远,自己只有掌握一定的自救自护技巧才能保证自身在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时实现自我的救助,并保证将自身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如此,就在开阔学生视野范围、扩宽其认知层面的同时,帮助他们自身实现了自救自护技巧相关理论知识同实践运用能力的完美统一,为其日后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救自护技巧的灵活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形成

在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中,无论是哪一学习科目,其教学任务都是单纯提高与发展学生对本学习科目的相关能力,这种孤立式的教育方式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学科与学科知识之间的互补与结合,更谈不上学生知识素养的综合发展。而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则认为,在教育大系统下,各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极强的互补性,各学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实现本学科知识同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包容与相互补充,这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学科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而大大提高知识学习效率及质量。

实践表明,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在很大程度上完美遵循了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上述基本理念,即确保了学生在实践活动进行过程中实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良好融合与交汇,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综合素养的全面形成。

我们嵊州市风景如画、人文荟萃,有着丰富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资源。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从嵊州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实际调查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如,可以引导学生对我们嵊州这一地名的历史来源进行调查(王莽称帝建立新朝,剡县被改名为封建意识极浓的“尽忠县”;东汉建立后,“尽忠县”恢复其原名“剡县”),这将有利于学生对西汉后期王莽把持朝政、更朝换代的历史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还可以从嵊州市的自然地理情况进行调查(嵊州市地处北纬29°35′,东经120°49′,经纬度上的位置确定了本地的气候特点: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多雨),这对于帮助学生认真回忆、及时复习之前地理课本上所学的气候这一知识点起到了极大的帮助,还可以在带领学生探访马寅初故居的基础上向他们讲解由其提出的著名“人口论”,并结合嵊州当地人口的实际情况尝试对经济学家马寅初的人口论进行分析与评价……如此,借助探究嵊州地理人文这一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将得以重新对所学的各学科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在帮助他们自身综合素养、知识全面形成的同时,大大调动了其对家乡的热爱感、自豪感与荣誉感,此外,更坚定了其为家乡更美地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心,真正可实现一举多得的良好实践教育效果。

3.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具体表现为即使他们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可是,他们却因为缺乏包括团队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应对困难与挑战等在内的各项能力导致自身很难融洽、完美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

这就要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正视這一不利教学现状,除此之外,更要尽量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逐渐帮助学生提高自身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能力。如,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农村乡园田间进行社会调查,帮助学生增强对新世纪农村生活的正确、客观认识,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不同的工厂用人单位,探寻当前嵊州市的劳动资源主要利用模式,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一些国防教育主题展览,增强学生的国防教育科学价值观念、丰富其爱国主义情感……这些形式、内容、目的各不相同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学生参与过程中的相互协作与互帮互助,这将有利于帮助他们及时摒弃独生子女身上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并使他们逐渐养成与他人进行良好协调、合作分工的意识,帮助其团队合作意识及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及树立。此外,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免要同他人进行接触与交流,这对于他们自身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也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然会碰上这样那样的困难,若想仅仅依靠来自他人的及时帮助显然不切合实际,这时他们就会无意识地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能对解决问题起到实际的作用,这对于他们自身勇于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等顽强、坚韧意志的形成也将产生积极影响。总之,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渐适应社会现实的各项综合能力,将为其步入社会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中小学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

虽然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灵活性等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活动进行中教师、学生可以任意而行,相反,他们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言论简洁、有力地陈述了兴趣之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得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相关学习活动中,并确保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效果。相反,假设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那么,他们将很难保证自身的注意力及思维始终集中在与之相关的学习活动之中,此精神状态下,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无异于痴人说梦。

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主题等都必须确保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的兴趣及热情,这样才能在诱发学生产生强烈探究欲望的同时,促使他们自身不断迸发出思维智慧的火花,进而确保最终实践活动良好效果的获得。从这一点引申开来讲,想方设法搜集、整理、运用学生感兴趣且具有良好实际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形式等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组织、展开校外实践活动必须考虑的首要内容。

2.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目的性是所有学科教学活动有效展开的首要前提,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同样也不例外。教育工作者在综合实践活动操作过程中并不能单纯为了实践而实践,相反,必须确保每一项综合实践活动都必须具备明确的目的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生双方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过程中都能紧紧围绕之前所制定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活动实践成果。所谓“有的放矢”便是这个道理。

如,在参观生态博物馆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使自身及学生都明确“扩展学生文化视野、培养起学生对动物、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并帮助他们逐渐树立热爱生态环境、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价值观念”等活动目标。如此,才能确保学生在具体的参观过程中不再同以往逛公园一样只是走马观花地观看、看个稀罕、看个热闹就算完事,而是改为对生态博物馆中的每一处景观设置都进行深度、充分的剖析与了解,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对生态博物馆所陈列展品形成足够深刻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真正树立起正确、科学的生态保护观念,而这正是本次生态博物馆之旅的根本目的所在,如此这般,便可大大保证该项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效率及质量。

3.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性质及目标来看,其侧重于帮助学生通过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逐渐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发展各项综合素质及能力。这就决定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绝对主体地位。综合实践活动应当是反映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进行社会生活实践的教育活动,而不应成为教师把控下的被动参与活动。

为此,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必须明确其在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中仅仅只能以学生活动指导者与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并不能越俎代庖,帮助学生确定活动进度、活动呈现结果、活动成果反思及分析等内容。须知,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的教育活动形式,它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尊重学生的兴趣、知识经验水平、自主探究能力等因素,才能保证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真正促进自身知识素养、行为能力、价值观念等的形成与更好发展。

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等同于教师的指导地位就要完全被抹杀。须知,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中小学生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等并不十分完善,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仍需要教师及时帮助、指点与引导,教师必须及时以学生实践活动指导者与帮助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如此,方能从大方向上保证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正常运行。

4.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性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特定活动内容、任务为有效载体的一种实践学习形式,这就决定了其实践性较强的活动特征。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能妄想依靠教师或者其他人的帮助轻松实现既定的综合实践目标,而应当树立起“只有依靠自己积极实践、主动探索,才能收获预期中的活动结果”这一正确理念,并学会依靠自身实际能力逐一经历发现问题、调查问题、分析问题、得出问题、结果实践过程,进而在不断积累、丰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自主获取知识、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鉴于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之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促进作用,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尽量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制定出切实符合中小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规律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如此,才能以该活动为载体,真正促进学生自身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及实践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与稳固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妮娜.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及其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2]叶开明,程玮,董卫花.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11(01).

[3]雷丽珠.巧用校外基地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J].生活教育,2014(11).

[4]文可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规划及其方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9).

编辑 韩 晓

作者:钱小江

第4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先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依托特色,凸显活动参与性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要凸显全员参与这个特征。本学年,我们以达标创特为契机,根据学校的特色优势,举办了《体验武术,快乐成长》这样一个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以武术为主题,以体验为主线,将各个活动串点成线,因为我校有着良好的研究底蕴。活动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了“武术知识竞赛”、 “班级文化墙的评比”、“武术知识小报的评比”、“武术征文评比”。活动研究由理论衍生到活动实践,要求全员参与,活动中,同学大量阅读了武术知识方面的资料、了解了武术的起源、了解武术明星的成长里程、学习了身边的武术小明星、观看激动人心的表演赛,在一系列的武术主题活动中体会了武术的精髓和拼搏的精神。同时为了体现活动的实践性特点,我们编写了校本课程《体验武术,快乐成长》,在各个年级开设武术课,在校园内推行武术操,利用大课间活动做武术操,在潜移默化中,使武术渗透于我们学生每一天的活动中。一系列的活动使同学们在学到武术技能的同时又了解了武术的自身文化底蕴,更爱上了武术运动,使武术特色在我校更具生命力与延续力。

二、结合时代特点,强调活动的实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我校据不同年级的活动要求,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实地观察、考察访谈、问卷调查、宣传动员等活动,他们观察、采访,在观察中学会了较为科学的统计方法;他们拍照、访问居民,访问环保局的专家;他们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总结,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社会交际、科学统计等各种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究”、“服务”、“劳动”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从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都是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决定的,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提供学生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小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

三、开发本地资源、让创新的翅膀飞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学会了怎样开展研究,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保护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让创新的翅膀飞起来

四、关注节日,了解民俗文化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中国的民俗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本学年,我们结合具体的时间,组织

三、四年级的学生研究了“国庆”、“中秋”两个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在活动中,同学们研究了两个节日的来历,各地过节的习俗,在查找资料、采访、写感想、设计制作生肖和年画、动手绘制手抄报、设计自己喜欢的月饼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自己内在的潜质,各尽所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朝气。在研究月饼的制作时,同学们在画、做中充分感受到活动的快乐,而且锻炼了制作能力,通过比一比谁的月饼最漂亮,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另外给月饼取名、配诗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以来的工作,我们缺乏经验,因此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但是,我们感到欣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活动中学生们得到的锻炼是多方面的,是前所未有的。学生们学会了查阅资料的各种方法,学会了对大量资料的取舍,学会了记录自己的研究过程,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很多很多,这些能力的进步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很至关重要的,我们相信,下一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会搞得更出色!

xxxxxxxxxxxx

xxxxxx

第5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主要围绕下列线索进行设计和开发。

1.利用学科课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2.走进社会生活,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3.走进自然,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四、工作思路:

(一)整体构思,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思考,在各年级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全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以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

(二)注重过程,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指导。本课程主要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重点,主要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等学习来开展。学生通过社会考察、讨论分析、角色扮演、办报创作等社会活动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发现,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的展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记录活动经过,要及时

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督促,并且这些事情要力争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的过程中,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及时参与学生的研究,预设学生将会遇到的困难,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支持,尤其是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三)关注评价,深入推进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收集好每次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成果作品、反思日记、研究报告等,及时记录自己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过程和体验;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四)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会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因此可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

五、流程安排:

1、制订并贯彻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讨论活动内容,订好学期活动计划。

2、按制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3、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小结。

4、收集整理活动资料。

5、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评价工作。

七、活动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的,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机制激发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反思,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1)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

(2)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3)逐步发展活动中规划与设计课程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方 案

X

x

第6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了解基本的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具体目标

1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组建一支基本稳定的师资队伍,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稳步发展。

四、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这学期倡导主要围绕下列线索进行设计和开发。

1.利用学科课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课程,同时又是必修课程,不能成为其他课程的附属品,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打通进行。学科知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所以我们应当突破学科教学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

3 的策划中心,依托学科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内外打通,对学科资源和非学科资源的开发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将考虑如果有机地与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内容。

2.走进社会生活,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所以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让学生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如《吸烟有无毒害》、《网络利与弊》、《了解身边的环境》等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际参与、亲身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的现象与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将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有效利用校外教育资源。

3.走进自然,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根据学校及周围自然环境的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形式,收集各种自然环境的信息,关爱自然,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4

五、工作思路:

(一)整体构思,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本学期,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思考,在各年级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全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以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对活动课程的认识。加强专题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让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集中培训、教研组研讨、个人自学相结合,以“案例式”、“对话研讨式”等学习形式使学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联系起来,使之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使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反思,获得实践经验。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增强交流。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实现校内老师增强交流,本校与外校老师之间加强交流,吸取兄弟学校开展本课程的经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注重过程,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指导。本课程主要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重点,主要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等学习来开展。

5 学生通过社会考察、讨论分析、角色扮演、办报创作等社会活动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发现,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的展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记录活动经过、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督促,并且这些事情要力争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的过程中,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及时参与学生的研究,预设学生将会遇到的困难,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支持,尤其是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五)关注评价,深入推进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收集好每次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成果作品、反思日记、研究报告等,及时记录自己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过程和体验;开辟学生成果展示。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等栏地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小论文、小报告、小作品展示或展览。让教师、家长、学生都积极参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6

(六)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会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因此可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

(七) 具体活动内容: 1. 寻找春天 学做叶画

2.认识绿色食品 学做凉菜、水果拼盘,做饺子

3.小菜园 通过采访,实地察看,了解几种蔬菜和水果存在的主要问题,

4. 走进纸的王国

学简单的折纸、剪纸 5.零用钱的调查 调查 采访零用钱的去向

六、流程安排:

1、制订并贯彻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讨论活动内容,订好学期活动计划。

2、召开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培训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

3、按制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4、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小结。

5、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

6、收集整理活动资料。

7、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评价工作。

8、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撰写专题总结。

7

七、活动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的,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本学期将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机制激发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反思,享受成功的喜悦。

1.注重过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1)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2)不断完

8 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3)逐步发展活动中规划与设计课程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第7篇: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方案

2010--2011

信庄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方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是教师专业的提高抑或是课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学校的评价得以实现,因此,建立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当代教育评价的重要方面,它不仅仅是评价学校的优劣,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校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通过评价帮助学校改进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帮助学校探索新课程的实施方法、总结成功的经验;用肯定性评价调动学校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2、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是指向学校的评价,只有学校才能最真实地评价其内容、实施过程是否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及对自身的评价。

3、指导性原则

教研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要贯彻指导性原则。无论是评价指标的确立还是评价的实施,都要使评价的过程成为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过程。

4、特色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应立足学生兴趣、社区特色和学校传统特色。每个学校的社区环境不同、学校发展目标不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也不同,因此,每个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应有自己的特点,在实施学校评价时就要注意各校的差异性,立足学校鲜明特色的形成。

5、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其目标、内容、评价都应随着学生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开放性还表现在:在开展学校评价时要充分给予学校展示交流的机会。通过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形式使每个学校都将自己的经验介绍出来。

(二)评价的内容

1、课程设置

(1)是否按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设置了课程。按照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小学每周开设2节,中学每周开设3节。 (2)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四个要素之间是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2、制定方案、计划情况

(1)学校是否制定了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2)是否制定了分年级的计划?

(3)方案、计划的制定是否有明确的教育思想和长远的规划? (4)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措施等方面。

3、组织机构的建立

(1)学校应选派认真负责、富有创造力的中层干部或校级领导主抓综合实践活动课。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吸收有独创精神的教师为小组成员,负责全校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

(3)学校要明确规定所有的教师都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工作。不可借故推卸责任。

(4)学校应聘请各领域学有专长的人士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

4、师资安排

(1)学校应统筹规划,落实指导教师,组建年级指导组。 (2)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课程的责任和义务。

(3)跨学科的探究性活动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一名教师为主学科的指导教师,各学科应根据学期初计划分工落实,责任到人。 (4)积极利用当地社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

5、校本培训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课程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规划设计能力、探究能力、收集、处理、反思信息的能力和问题意识。开展长期的多种形式的系统培训,势在必行。学校是否开展系统的校本培训,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

(1)培训内容:理论培训、技术培训(方案、个案报告的撰写)、研究方法培训。

(2)培训方式: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个别指导

6、管理制度的制定情况

学校应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列入教学工作计划,任何班级不得以任何名义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时间。学校还应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这门课程。这些制度包括:师资配备制度、教师工作量制度、教师奖励制度、教师教研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

7、资源开发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就无法开展。因此,能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也是评价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评价可考虑如下几点:

(1)学校校外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地区、社区、家庭课程资源)

(2)学校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校内指导教师资源、校外人才资源) (3)信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

8、课程实施情况

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只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能否按照既定的方针贯彻落实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课程的实施情况可以从学生的表现、家长的反馈、社会的反响等方面来评价。

(三)评价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尚属起步阶段,有待不断完善。根据学校评价原则,可采取如下评价方法:

1、组织学校进行自我表现

经常开展校际经验交流、成果展示活动,使学校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知名度,满足学校自我表现的要求。

2、组织学校进行自我评价

学校自评工作,是由学校建立自评小组,根据评价内容和标准,开展自评活动。

(1)建立学校自评小组。自评小组由学校行政、教研组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2)通过查阅资料、座谈、实地观察、调查问卷等方法,有计划地开展自评工作。

(3)撰写自评报告。其内容及基本要求: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情况,如所开展的活动、学生的发展情况、课程研究的专题及进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家长、社会的反响等;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推进的措施;建议或要求。

3、建立学校管理评价制度。

建立定期对学校进行互评、不定期进行展示性评价、随时进行自评的评价管理制度以及表彰奖励制度,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校领导和教师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四)评价实施建议:

因为我县的综合实践活动刚刚起步,在对学校进行评价时,以自评为主,重点考察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以及课程的实施情况。详见附表四。

县教育局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工作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评项目,并依据《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进行检查与评定。评价结果将作为对各学校全年考评的依据。

各学校每学期要做好对教师实施与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评定,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终考评的依据。

第8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五化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

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以学校各年级为重点,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工作,任课老师要以布置综合实践性作业为主要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班级要制订好班级的活动计划,鼓励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活动,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教务处。

4、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要虚心请教各学科的教师,教务处会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5、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地方特色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1)开发学校资源。

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进一步增添藏书量,并发挥好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让图书进入班级,建设好班级图书角;

二是在规定时间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

三是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 四是继续完善以科技、艺体教育为特色的各类专用教室和宣传阵地,在已有的基础上,本学期将进一步完善各种专用教室;

五是继承好学校传统活动,办好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篮球赛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发社区资源。

一是探究利用现有的自然状况,开展“五化资源的调查”活动,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

二是与我镇的部分企业联系,了解我镇经济发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采访、调查;

三是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在实践过程中,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之彼此渗透,形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

另外,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充足的时间资源和丰富的校外资源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好综合实践

活动,期间也可发挥校外辅导员和家长的指导作用,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

五、规范管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水平。

1、扎实细致落实各位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的行为要求:

第一:要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倾听学生心声;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自控能力,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有序;

第三:大胆而又真诚地指导学生,及时给他们真诚的鼓励和帮助; 第四:遇到问题,学会冷静,善于引导,运用最利于见效、最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2、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可随意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

3、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其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

(1)在活动的主题、项目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

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同时,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4、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5、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可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

五化中学

二〇一一年九月一日

第9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期末评价总结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彼此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总之,应努力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是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体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一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期末评价工作,使学校期末评价工作扎实、有效,根据镇教委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期末评价方案》和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期末评价方案。期末,我校根据评价方案,对教师、学生进行了严格的评价考核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及评价结果的运用

1.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评价记录显示,可以看出各位指导老师均有较高质量的年级学期活动方案、主题活动方案、教师课时备课(教案、指导记录等)、年级评价方案、教师组织评价的材料、学生参与评价的作品、教师对学生评价后的结果分析报告等齐全的评价材料。

2.评价结果的运用

我们将对老师的评价结果纳入期末教师考核中,因此各位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落实地也更加到位。

二、对学生的评价及评价结果的运用

1.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理念: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多元性和过程性。

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实践中主要采用学生自我报告(同学评鉴),行动观察(角色扮演)等定性评价方法,做到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相结合。具体做法: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记录打分;根据评价指标的内容,设计针对性强的实验、习题进行评价;同学的记录力求及时公正;运用评价表考核学生知识技能,分为A、B、C、D四级。最后以手抄报、图画、调查表、表演、剪切报等展现学生一学期的活动成果。

具体评价过程:各班级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本学期完成的一次主题活动对学生综合评价。具体内容有:搜集资料是否丰富、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是否积极主动、课堂交流是否积极参与、交流时是否善于倾听、评价、是否积极合作、成果作品是否优秀等。期末,教师自己组织评价活动。学生评价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一般以A级、B级、C级比例为:3:4:3为宜。一般不出现D级。

2.评价结果的运用

我们将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评价及反馈给学生,并将其纳入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中,如果该项活动不达标,建议不会被评选为优秀少先队员等。

一学期下来,困难重重,但收获多多,我们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协作和不断探索,问题和困难会得到解决,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共同健康成长!

上一篇:中青年教师学习小结下一篇:党建工作与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