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如何选题(推荐8篇)
培训目标:
1、总结前阶段在指导学生选题时的经验,进一步明确指导学生选题的方法和注意点。
2、探讨指导学生选题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做到更好地指导学生选好课题,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培训模式:研训结合式、自主互动式、案例剖析式 培训程序:
一、活动回顾:
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校率先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一年来有不少收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位指导教师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对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一步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通过一学年来的实践,我们已经明确了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出示小课题研究流程图: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题)——设计研究步骤(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归类数据——提取数据特征——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措施)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课题组也基本掌握了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但我们也看到,一部分课题在开展研究时也碰到了不少困难,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有的研究起来漫无头绪;有的研究进行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有的研究内容与研究题目背道而驰……
如果我们顺藤摸瓜,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在选课题时,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
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关键。为了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新的一轮研究能有更新的成就,由此我们组织这次培训,主要是针对在选题阶段,碰到哪些困难,还存在哪些问题?
同时你可以把自己在指导学生选题过程中好的经验、建议介绍给大家。希望通过本次交流、探讨,发挥大家集体的智慧,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选好课题。
二、研讨交流:
(一)分组讨论:
讨论时间为10分钟,请各位组长负责记录组内成员的问题、意见和建议,10分钟后分别上台汇报。
(二)组长汇报:——讨论问题归纳(电脑随机出示): 讨论问题及建议:
1、选题要事先考证;
2、课题要小;命题要明确;课题范围太大或太小;内容单一;
3、课题组人数要少;成员搭配(好与好;好与差);人人参与;能否以兴趣小组为单位组组;
4、课题要由学生提出,再由全班讨论;筛选;多进行几轮选择;课题是否能由老师提出,让学生参考;
5、课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可操作;
6、学生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凭兴趣选题
7、社会、家长支持不高
8、重过程,重参与
9、原先研究的课题是否能重新研究?专家已得出结论的课题是否能研究?
(三)问题分类:(随机去简存精)
1、选题经验(建议):(1)选题要事先考证;
如:我们要了解相关课题前人已取得什么成果,课题实施的客观条件是否充分,这个课题在生活中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否有调查源,被采访对象拒绝采访怎么办……(2)课题要由学生提出,再由全班讨论;筛选;多
行几轮选择;这非常必要,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可行度。有小组提出:教师是否也能提出课题,供学生参考?这个建议不错,老师提出的课题相对来说考虑到了研究的价值、条件等。但不能让学生知道,不然学生可能会不加考虑地盲目跟从。(3)课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可操作;
2、其他问题答复:
另外大家也谈到了几个在开展研究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属于本次培训的范围,所以不再作为本次重点研讨的问题。但由于带有一定的共性,我这里稍做说明,有的仅代表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1)、原先已研究过的课题是否能重新研究?
回答是肯定的。上学年已研究的课题可以换个角度,选个不同的切入口研究,也可做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研究。关键一点是学生必须事先考证,详细了解前人已研究到什么程度,自己有了什么新发现、新角度。这一点在课题开题报告时,评审人员肯定会详细询问,如果仅局限于原地徘徊,也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2)、不要过分地关注结果,而应注重研究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就是重过程,注重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校从一开始就没有违背这一宗旨,专门开辟综合实践活动网站,在开始要填写课题方案,结束要完成研究成果记录,中途外出活动、采访要填写活动记录表、访谈表、出勤表等。每次活动的进行都能在网上如实地反映出来,一则便于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组进行全程动态管理,更重要的是注重了活动过程,使课题组对每次活动事先都有计划,事后都有小结。
但重过程并非轻结果,一定的精品意识还必须要有。只有在过程完善的基础上,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才能出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学校课题评审小组都是在对课题过程审核的基础上,通过对那些过程完善的课题认真评定,最后才评选出若干课题为优秀课题。“重过程、重体验”与“出精品”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键点是如何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课题评价机制,使课题评选更趋公正、公平。
(3)、关于家长、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程度。
要开展实践活动,必须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开发社会资源。鉴于安全考虑,学校在上学期设置了“学生课题成员外出安全监督表”,尝试在双休日学生外出活动让家长陪同。在上次“如何指导学生撰写课题报告”的研讨中,有老师也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以辅导员的形式聘请家长,让家长带学生参加活动更名正言顺些。我们可尝试先由课题组推荐,再由学校出面,聘请部分家长为活动辅导员。我们的家长就是不可估量的课程资源,我们一定要尽量挖掘。另外学校也在努力向上级部门呼吁,最好由上面出面,统一建立几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课题组成员及指导教师也应努力挖掘社会资源。(4)、如何组合课题组成员,让每个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1、人数安排:不宜过多,一般10人以内。最合适为6—8人。当然如课题研究的范围较广,人数可稍多些,可进行组内切块研究;课题切入口小时,人数还可少些(5—6人),这样每个学生活动的参与率高,锻炼的机会也多。
2、人员分配:既要考虑让学生自主搭配,又要恰当引导搭配均衡。可事先召集几个出色的学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分散到各组中间,以有利于工作的进行;当然也不妨尝试能干的都汇集一组,这样更有利于出“精品”,而能力弱的为一组,或许能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唤醒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积极投身到研究之中,从而使这些弱势群体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3、合作分工:注意分工,结合每个学生的特长(能力),加强团结协作,责任均等。不妨尝试角色轮流。
在研究阶段,安排几次外出调查、采访等,进行一定的分工轮流,如摄影、录音、采访主问等,让小组人员对每一分工都有一定的体验和尝试。
另外,以兴趣组为单位组组的建议非常好。课题组可以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以兴趣组组组,组内的每个学生有共同的兴趣,研究的也是自己感兴趣的又与自己特长有关的课题,又达到了师生双向选择的目的。何乐而不为?(5)、师生的双向选择。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上还有不少困难。作为指导教师,其实我们与学生都是在尝试中共同成长,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没有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我们操作,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创新,作为指导教师难免有畏难情绪。我们的指导能力和各方面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只有在实践中自己摸索,自己总结提高,亲自走过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将老师和学生放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教师在指导学生中学习怎样指导,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改变自己。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达到教师和学生同步成长。
(四)重点问题聚焦:
从剩下的这两个课题则是选题中碰到的最突出的焦点问题,值得大家再来做一番深层研讨:
第1点:课题要小;命题要明确;课题范围太大或太小;内容单一;
1、如何把握课题大小的度——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范围、表述方式等)? 第2点:学生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凭兴趣选题
2、当学生的兴趣与课题所需的客观条件发生矛盾时——如何指导学生从身边事物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
一般来说,学生的课题都来自他的日常生活。有的学生选题完全凭兴趣,而不考虑研究的价值及是否能进行研究。导致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兴趣与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产生冲突,学生很想研究某一个课题,但由于客观条件等各方面原因无法开展研究。是否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呢?这时作为指导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做呢?
(五)分组研讨,商讨解决办法
现在请各组围绕前两个焦点问题做进一步的研讨。等会儿请大家各抒己见,阐述观点,可以是代表个人的,也可以是代表集体的,相信这样一来,能使大家把问题看得更透彻,让大家在思想上有深层次的认识,以便把我们的指导工作做得更到位。——小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六)辅导员点拨,达成共识
问题一要点:
1、如何把握课题大小的度——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范围、表述方式等)? 在选题课题是大是小,还是要考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客观条件。片面地强调课题要小和课题要大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因为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我们的条件,课题一旦偏大,就会力不从心,无能力或条件研究。
在决定课题前注意:
1、选题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能力;
2、考虑本校教师的指导能力;
3、考虑课题实施的客观条件:(1)校内外可以提供的研究条件(资料、实验设备等)(2)学校规定的研究时间(一学期?一学年?)(3)你可以承受的研究费用(交通、实验、复印、材料等)
4、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没什么影响(如像“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等这类课题要三思而后行。)
因此对小学阶段来说,我们选题坚持的原则是:宜小不宜大。但小到什么程度也要有一定的“度”。这个“度”是指可研究的,具备研究的条件,有研究价值。如刚才提到的“像回答一道练习题”,那肯定是不行的。学生考虑范围较少,只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课题范围狭小,无多大研究价值。这就要教师好好引导。有些课题较大,的确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学生有教育意义。但就目前来看不具备研究条件。我们不妨把课题分成两个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完成有条件的初步研究,同时积极寻求机会,创造条件,一旦条件成熟,再做第二、三阶段的深入研究。这样做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研究质量。
问题二要点:
2、当学生的兴趣与课题所需的客观条件发生矛盾时—— 选题原则:
(1)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题。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能回答和解释某种现象或问题,尤其对小学生有正面教育意义。(2)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他周围的社区生活;(3)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设置研究课题;(4)根据客观现实确定研究课题。
孔子有句话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人的实践活动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研究的动力。
那是否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当学生的兴趣与研究相冲突时,教师应引导启发,要做学生的合作者和参谋,或转变研究角度,或转移学生视线。千万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不能做裁判员或指挥员。
三、案例分析
1、展示录像片段:主要针对学生在选题时的几个误区。
(请在观看录像后,认真分析,剖析案例中学生选题时存在的误区和老师在指导中发挥的指导作用如何。)
2、分析讨论(存在问题剖析):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要点:
(1)小组讨论后出示的选题范围太片面——集中在污染和植物两方面:
(2)自由发言后课题题目的范围需要进一步界定;
(3)“小博士”介绍选题途径和注意点时太简单抽象;
(4)教师在学生选题进入误区时没有恰当地引导,而是予以简单的肯定。)
小结:记得一开始的研讨中,有几个组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课题由学生提出来,统一提交全班讨论,多进行几轮选择。这非常有见地。在这个案例中,当小组或学生个人提出若干个课题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全体学生来分析选题情况,讨论课题的范围是否适中,研究的方向如何,能否开展研究等等。这样一则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则培养了学生的选题能力,在比较分析中,减少了选题的盲目性,增强了课题的可操作性。
四、总结归纳:
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研究课题,相当于学科教学中选择了一本好的教材。“选题”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作用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选题阶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选题”阶段,对课程开发来说,它是基础,是起步,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成败。希望我们每个指导老师在选题前多些全盘考虑,指导学生更好地选好课题。
五、课外延伸(提供作业):
运用今天探讨的问题,选择完成其中一个作业。
1、设计一则指导高段选题的课例;提示: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要深入浅出地讲述。通过生动、形象的活动中有机地渗透选题方法,提示学生选题的注意点。
一、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为课题出发点
有兴趣才有探究和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事情是学生们所喜欢的,确定他们感兴趣的课题,打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做好兴趣导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调查研究,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点
要想明确清晰地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知道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那么就需要切实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此来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特长等,并可以通过调查来了解学生们希望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由于学生们各自爱好和关注点的不同,可能调查结果会各各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民主讨论或投票选举的形式来共同确定活动的内容。
2. 节点结合,引导学生确立活动课题
老师可以结合我国传统的一些节日和纪念日等学生们感兴趣的日期,基于学生们热衷的节日礼物及贺卡互送等课题来引导同学们如何杜绝浪费、增强环保,深化亲情、友情等内容。让同学们分组去了解调查一些节日风俗和民俗在获取民风民俗的知识当中,积极的去参与,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传统,取得更大的收获。
3. 聚焦热点,帮助学生深入开展课题
当今网络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学生们在生活当中也会时时接收一些社会信息,使他们有所感触。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好热点问题以及一些新闻时事等,引导学生们将这些事情讲述介绍出来,展开讨论,引导同学们的共鸣和碰撞,以此从中提取同学们共同关注的热点来做为活动的主题。例如发生的一些大火、车祸及地震等事件,可以组织学生们将相关媒体中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并开展科普活动,学习预火、交通及抗震和逃生的一些知识和预防措施,使学生们有效增长生存经验,增强其安全教育。
二、立足于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展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者是同学们,所以应立足于同学们的兴趣点,使活动内容贴近他们所熟悉的学习与生活内容,使其通过他们的实践经验、亲手操作和亲身经历来获得感受和体验,通过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的多种形式来进行和展开。从而在活动的感受、经历、观察和反思当中通过调查、思考、分析、总结,实现能力、经历与实践经验的提高。
1. 校内的学习生活
学校是学生们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阵地,在学生们的学校生活当中,总是存在着一些生活学习中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们一起去调查和探究,从而启发学生们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进行分析思考和解决。例如,对于学生们之间的攀比现象,老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做一定的调查和分析总结,让同学们做一些关于朴素和节俭的宣传与活动,帮助学生们从小自觉形成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通过活动不仅使孩子们形成健康的思想理念,更会更加良好的生活习惯,受到家长的好评与支持。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学校里发生的各种事情和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活动素材,通过教师与学生们的探究与挖掘,为综合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2. 校外的家庭生活
学校学习之外,家庭更是学生们生长生活的最重要场所。在家庭生活当中,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而丰厚的,可是这些被家长宠爱的孩子们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好多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不关心理解父母的辛苦,不懂得怎样去爱父母、去回馈父母,去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我们针对这一现状,对孩子们的家庭生活进行了解、归纳,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掌握,再教导讲解应感恩父母、孝敬长辈之后,和同学们一起展开了“做爱父母的好孩子”活动。通过活动,使同学们懂得了孝敬父母、理解家人,懂得了为人子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了如何感恩家人的付出、如何尊重家人的劳动,懂得了怎样去爱父母、去回报他们深厚的养育之恩和谆谆的教导深意。
3. 社会的生活体验
人都是不离脱离社会,所以社会当中的生活体验对于每一个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小学生们当然也不例外。所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着学生们的生活,还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所以,教师就要善于从社会生活中去开掘有意义的选题以供学生们的实践活动开展。例如,针对当下严重的雾霾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们探究其形成、原因和治理、预防的一系列环保知识,促使孩子们强化环保意识,增加健康生活的观念。
三、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选题的原则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当中,不仅要使学生们感兴趣、立足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还要具有科学的指导性和可行性,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体现出德育教育的方向并积极的与相关学科进行结合。以学生为主,以学生需求为本,利用具体的课题开展方法如选题推荐法、问卷调查法、行动反思法、成果衍生法、条件商榷法、新闻讨论法等形式进行具体的实施。从而使同学们饶有兴趣的进行活动,强化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主参与、体验提升的特征与效果。
摘要:综合活动课程是一门集经验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课程,课程中通过活动课题使学生们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益的实践经验与休验,进而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所以,活动课程的选题是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就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的指导方法进行了探讨与阐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指导方法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注重学生们的身体力行及实践经历,要求学生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探究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结果。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对于这样一门开放性实践课程,教师应以科学的选题指导方法有效掌握其自主性、综合性和活动性,明确制定出活动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为课题出发点
有兴趣才有探究和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事情是学生们所喜欢的,确定他们感兴趣的课题,打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做好兴趣导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调查研究,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点
要想明确清晰地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知道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那么就需要切实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此来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特长等,并可以通过调查来了解学生们希望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由于学生们各自爱好和关注点的不同,可能调查结果会各各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民主讨论或投票选举的形式来共同确定活动的内容。
2.节点结合,引导学生确立活动课题
老师可以结合我国传统的一些节日和纪念日等学生们感兴趣的日期,基于学生们热衷的节日礼物及贺卡互送等课题来引导同学们如何杜绝浪费、增强环保,深化亲情、友情等内容。让同学们分组去了解调查一些节日风俗和民俗在获取民风民俗的知识当中,积极的去参与,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传统,取得更大的收获。
3.聚焦热点,帮助学生深入开展课题
当今网络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学生们在生活当中也会时时接收一些社会信息,使他们有所感触。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好热点问题以及一些新闻时事等,引导学生们将这些事情讲述介绍出来,展开讨论,引导同学们的共鸣和碰撞,以此从中提取同学们共同关注的热点来做为活动的主题。例如发生的一些大火、车祸及地震等事件,可以组织学生们将相关媒体中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并开展科普活动,学习预火、交通及抗震和逃生的一些知识和预防措施,使学生们有效增长生存经验,增强其安全教育。
二、立足于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展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者是同学们,所以应立足于同学们的兴趣点,使活动内容贴近他们所熟悉的学习与生活内容,使其通过他们的实践经验、亲手操作和亲身经历来获得感受和体验,通过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的多种形式来进行和展开。从而在活动的感受、经历、观察和反思当中通过调查、思考、分析、总结,实现能力、经历与实践经验的提高。
1.校内的学习生活
学校是学生们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阵地,在学生们的学校生活当中,总是存在着一些生活学习中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们一起去调查和探究,从而启发学生们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进行分析思考和解决。例如,对于学生们之间的攀比现象,老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做一定的调查和分析总结,让同学们做一些关于朴素和节俭的宣传与活动,帮助学生们从小自觉形成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通过活动不仅使孩子们形成健康的思想理念,更会更加良好的生活习惯,受到家长的好评与支持。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学校里发生的各种事情和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活动素材,通过教师与学生们的探究与挖掘,为综合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2.校外的家庭生活
学校学习之外,家庭更是学生们生长生活的最重要场所。在家庭生活当中,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而丰厚的,可是这些被家长宠爱的孩子们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好多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不关心理解父母的辛苦,不懂得怎样去爱父母、去回馈父母,去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我们针对这一现状,对孩子们的家庭生活进行了解、归纳,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掌握,再教导讲解应感恩父母、孝敬长辈之后,和同学们一起展开了“做爱父母的好孩子”活动。通过活动,使同学们懂得了孝敬父母、理解家人,懂得了为人子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了如何感恩家人的付出、如何尊重家人的劳动,懂得了怎样去爱父母、去回报他们深厚的养育之恩和谆谆的教导深意。
3.社会的生活体验
人都是不离脱离社会,所以社会当中的生活体验对于每一个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小学生们当然也不例外。所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着学生们的生活,还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所以,教师就要善于从社会生活中去开掘有意义的选题以供学生们的实践活动开展。例如,针对当下严重的雾霾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们探究其形成、原因和治理、预防的一系列环保知识,促使孩子们强化环保意识,增加健康生活的观念。
三、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选题的原则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当中,不仅要使学生们感兴趣、立足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还要具有科学的指导性和可行性,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体现出德育教育的方向并积极的与相关学科进行结合。以学生为主,以学生需求为本,利用具体的课题开展方法如选题推荐法、问卷调查法、行动反思法、成果衍生法、条件商榷法、新闻讨论法等形式进行具体的实施。从而使同学们饶有兴趣的进行活动,强化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主参与、体验提升的特征与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育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的方法[J].宁夏教育,2006,(11).
[2]戴丽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渠道探究——学科课程的延伸[J].现代教育科学,2014,(10).
[3]杨超,杨红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指导初探[J].教育管理,2013,(18).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许多人把“习”理解为“温习、复习”。经常“温习、复习”有何乐趣可言?我认为,“习”字当理解为“实习”,就是说: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有机会应用到实践当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就与我们现在提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谋而合了。那么,在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如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
1、整体理解、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属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种作为事实的课程,而是一种作为实践的课程。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并不追求活动的“唯一正确”结果,而是注重活动过程中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体验。如在我校开展的《走进电动自行车》实践活动中,调查小组要到电动自行车专卖店,请工作人员为同学们介绍电动自行车的优点及发展前景。可由于小组同学到专卖店调查时,没有和采访对象提前联系也缺乏与人交流的技巧,结果第一次调查并不成功。经教师指导后,第二次调查前小组制定了采访计划也精心设计了问话,所以这次调查取得了令同学满意的结果。
2、教师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有效指导。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于自己活动的课题。在《走近电动自行车》实践活动过程中,在组织学生确定这一选题时,只是告诉学生:短短的时间内,电动自行车在全国风靡一时,数字显示,截止到现在,我国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到1500万辆。什么原因使电动自行车这么受老百姓的欢迎?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讨论,共同制定出小组活动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3、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
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如上文提到的“走进电动自行车”主题活动方案确定阶段,学生们在最初选题时有过:敲开蓬莱名牌之门、还蓬莱碧水蓝天、变废为宝等十多个设想,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学生逐渐认识到“以上选题存在周期长、因素复杂、技术要求高、难以操作等问题”,最终选择了《走近电动自行车》这一个“新颖,同时也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课题。
4、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研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校本的课程开发,尽管国家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了课时、课程总体目标、活动领域和活动形式,但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实施方式、实施过程,需要学校的自主课程开发。根据蓬莱山海相连,神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我们学校编写了《美丽富饶的蓬莱》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用书。该书共分六章:第一章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第二章丰富的海洋资源,第三章璀璨的金都,第四章新兴的葡萄酒城,第五章蓬莱名人和第六章民俗风貌。结合学校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临河里小学
杜秀兰
2013.10 当一个活动结束后,进入总结交流阶段。针对不同的活动主题,交流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静态的交流,也有动态的交流。活动主题、活动方式不同,活动过程也千差万别。总结交流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静态的交流,如,一次作品展、甚至一盆植物、一件小制作的展示,也可以是动态的,如,一次讨论会。有很多交流是综合性的,在这种交流中,既有多样的作品展示,又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既有方法的交流,又有热烈的讨论;既有活动的总结,又有活动的反思,既是前段主题活动的总结,又从中生发许多新的主题。
由于学生开展一个活动,最后的活动成果以什么方式来呈现,表达,由于存在多种可能性,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展示交流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展示交流既是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一个小结,同时也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勿必要认真、灵活。
一、展示形式多样
活动主题不同,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也会有差别,同一活动不同的探究者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发现。因此,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既要符合活动的主题,又要能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收获。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类型有主题探究、项目与应用设计、参观与考察,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等。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特点,在展示交流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项目与应用设计应以展示作品(模型、小制作、小发明、设计图)自己的探究过程辩论为主,参观与考察的展示可以办摄影展、放灵相,开讨论会、演讲“调查报告的展示为主。”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主题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展示资料集,写体验日记,文艺演出,写建议书,开交流会,办板报。现场制作(如炒菜、绣花等),主题探究的展示可以有实验展示,写调查报告,小论坛等形式。现列举“捞刀河镇的花卉苗术”这一主题的展示交流的部分实录:“老师:我可以看看你的工具吗?(学生把种花小铲递过去)黄玲说:我们还有创新工具。(背喷雾器的同学上)花卉苗木除草的问题是很烦人的,苗小草长的时候,想除掉杂草,小花苗也受到损伤,我们就想了个办法,用一次性塑料杯把小苗罩住。(喷雾示范)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代新:苗大草小的时候,除草的药雾偶尔会溅到苗木上,我们就设计了“喷雾调节盖”(出示冰淇淋杯子做成的样品),把它装在喷头上(学生动手安装),请看,把喷头再压低些,这样花苗就安然无恙了。这一案例主要是展示自己的小发明。”
展示形式要根据主题特点也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独特体验、收获来选择。每个学生是各有所长,刚开始的展示交流,最好是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自己的自信。如:“家乡的特色经济”这一主题,有的学生家里藏书多,搜集的资料也多,他就自编资料集来展示。有的学生能说会道,在展示时他以小小推销员的身份来推销家乡产品,有的学生还学会了做风味小吃、手工艺品,当场展示作品或当场炒做。总之是扬长避短,各显其能。另外,每一主题不同,学生的感受是尽相同,应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一面展示出来。如在“社区调查”中,有的学生收获最大的是胆量大了,你就让他尽情地说一说,有的学生调查表一塌糊涂,无法展示,但他却对调查中的一个小故事感受颇深,不妨让他讲讲这个,有的学生对健身器材情有独钟,竟然还自创器材,相信他对介绍这一点定会津津乐道。
展示形式从另一角度可分为动态和静态,在进行成果展示时,则应注意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有些学生的成果展示是静态的,例如:一篇小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幅绘画作品、一件模型、一些体验日记或报纸等;而有的展示动态的,例如: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个节目、一场比赛、一次讨论、演示操作过程或谈心得体会。静态展示可以充分发挥墙壁和橱窗的作用,如把报纸摆出来,把小制作放在教室里展示出来,举办论文、报告、摄影展,静态展示利用课余时间,可小组也可全班组织。如:有组学生在“研究植物的一生”这一主题活动总结时,有的小组办了一份报纸,内容是观察日记——白菜的生长,有一个小组则办了摄影展,他们把植物的生长变化全拍下来。有的展示的方式也可动静结合,例如:在让同伴欣赏一件模型时,还可介绍甚至动手制作这个模型;在展示调查报告的同时,可以谈谈调查的结果,在展示时还应特别注意互相合作。如:在研究“奶牛养殖”这一主题时,研究“牛奶与包装”这一主题的学生上台展示,一个同学当场动手做包装盒,另两位同学介绍材料和他们的探究,做完后还冲泡奶粉试效果,他们组的展示由于动静结合,分工合作非常成功。
二、内外展示,动静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其成果展示的开放性。成果展示则可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形式。对内是指向本组本班,可采取这些形式,如:“班级讨论会,辩论赛,制作展,交流会,墙报展,调查报告展,一台节目,论文答辩会等”。
对外展示是指向家长、全校、社会。对家长展示又可分为亲子展示和家长座谈会展示。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发现、成果主动在家里向家长随意展示,分享快乐和体验,融洽感情,得到家长的鼓励和帮助。利用家长座谈会进行展示更能督促学生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使家长进一步地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支持综合实践活动。对全校的展示主要是带有宣传的目的,如:“关于美化校园环境”这一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认为非常适合向全校展示,号召全体师生共同美化校园,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活动的目的,于是,组织学生向全校学生进行展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社会的展示也主要是为了宣传、号召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并为今后的活动争取社会帮助。如:有所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社区”活动的展示时,指导教师特意请来社区居委会主任。学生展示时讲到了社区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谈了自己的设想,有的还画了规划图。虽然学生的见解不成熟,但这位主任却是感受很深,她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希望学生成立“护绿队”、“喇叭队”等活动组织,为社区服务。对外展示还可走出校园,到社区选择场地展示,这种展示最好是结合社区的大型活动,开展的可能性才大些。
对外展示有利于赢得其他群体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有利于扩大活动的影响,有利于主题的深入,拓展。对内对外,动静结合,但成果展示教师指导应适可而止,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三、展示内容自然真实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成果展示只是把这些体验的结果和他人进行交流,起到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激励探索的作用,有些学生或老师把展示作为整个活动过程的最终目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学生活动的动机主要由活动本身来激发,而不能靠外在条件的激励,否则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是不会长久的。以展示为目的必将阻碍活动进程,出现搞形式主义。为展示而展示的现象,如:有的小组在操作过程中,觉得自己收集的资料不如其他小组多,指导老师如果对学生这样说:“你们的资料那么少,到时候拿什么展示?”那行就把学生引入了一个误区:一味地追求攀比。如果教师这样引导:大家讨论一下,看看你们还可以从哪方面来研究呢?这样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有的学生为了展示甚至借他人之成果,如:抄袭报告、请非组员帮忙,这些可能会导致了学生做假,懒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亲自参与研究和探索的积极体验以及自己的发现和自己的作品真实展示出来。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真实资料,展示只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评比或获奖。
活动成果的展示由学生自己决定呈现方式,应该是学生内心对活动的感受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切忌教师把成人化的语言强加给学生。更不允许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排练。教师在展示中千万不要过多的干预、预设。让学生我心说我心,我手做我事。如果学生不太会展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展示,把大至的思路或方法说给他听,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摸索。在总结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决定结果的呈现方式。避免代替学生完成一些展示的作品;精心排练交流方式;使交流总结的过程仅仅变成呆板的、完美的展示,忽略展示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活动过程中生生交往中的思想碰撞和动态生成。
四、随机展示,激励相随
综合实践的活动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长的,然而学生的研究成果并非在结师时才出现,在整个活动操作过程中,一是实现学生的闪光点或取得了小小成功时,教师就应该满足学生的展示欲望,及时提供展示机会,而且每一次展示都要伴随着激励,可以是口头评价或奖励小红花,也可以写一句赞美的话。而且这种针对展示的评价是生生、师生互动。例如:有一个研究“爬山虎”的小组,他们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时是褐红色,然后叶尖变成浅绿,再过几天叶子才成嫩绿色,跟其他植物不一样。他们马上自我汇报,便要他们在班上抽时间讲一讲,这就是一种即时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展示是多渠道、多形式的,但都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学会分享与合作,在交流中总结经验,积极进取,敢于创新。
五、关注情感体验
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目前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课题,由于诸多原因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社会意识、家长意识、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以及相关措施还远远不能跟上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急需探索出一条能够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以推进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主要问题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社会 家长 教师意识 机制 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新课改要求下应运而生的课程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但也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难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改善农村中小学的课程结构,更好地落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加强学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新课改的实施起到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效果也很不尽如人意。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意识亟待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各学校的开设及活动效果都不太理想,究其根源,首先是社会、家长以及有关管理者的意识还没有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中转变过来,对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存在偏见。这就导致了对这门课程教学管理的轻视甚至鄙视,对教师教育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从而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的效果差。由于诸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活动流于形式,效果差强人意。各农村中小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跟思想和认识上的误区有着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喊了许多年,但由于整个教育还被应试教育氛围笼罩着,结果还是 “雷声大而雨点小”。传统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应试教育思想,使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甚至部分教育管理者都普遍认为学生主科成绩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条件,而忽视人的整体素质,这样,实施这类课程时,无论家长还是学校,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严重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2.家长观念必须转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很难得到家长理解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知识内容,让人看不到“成绩”和对考试有用的“知识”,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各校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来开发和建设。农村广大的家长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重语文、数学、英语,轻其他学科的倾向依然相当的严重,再加上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他们只想看到的是你上的这种课能不能对孩子考上好的学校提高分数,所以配合老师的工作就不很积极,无形中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农村家长想通过上学脱贫致富、出人头地的想法比城市家长更加严重,综合实践活动对提高考试成绩好像毫无作用,所以他们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认为是“不务正业”。因此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不得不有所顾虑,从而畏首畏尾,被动应付。
3.教师意识和素质有待提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大部分的教师思想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认识不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深深地感觉到“主科”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副科”,这样的心态导致了课程开设质量不高。很多老师认为花大功夫搞综合实践活动,影响现在普遍认为的“主科”成绩,担心家长不会接受,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任课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找不到现成的教案设计或活动设计,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或参考资料,且领域宽泛,内容趋于开放,更加丰富。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更加强调师生的多边活动,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做指导者、协调者,帮助者,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和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确实是难以适应的。农村中小学没有科学合理的实施制度和措施,缺乏专业教师。一些学校虽对课程的实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实施过程中,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施过程中职责不分明,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统筹安排,具体指导。学校并没有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制度和措施,没有活动的全盘计划和长期规划,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管理。于此同时,也没有相适应的评价监督机制,也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这无疑会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此外,缺少专职专业教师,也使该课程的开展实施受到一定的影响。再者,教师的角色也亟待转变。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始还能把主动权给学生一点,让他们自己发挥,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教师的调控,不知不觉又回到教师预设的问题和设计上来。学生只要学到了老师希望学生学到的知识,老师便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这说明教师角色还没有真正转变,没有真正体会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图。此外,有些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凡事总想依赖“教案”,从主题确立到活动设计,直至自己的教学反思,无一不依赖于课本中参考案例,把活动设计或“教案”当成教条,从而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格式化,教条化,进而严重制约 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和发展。
4.主管部门和学校各项机制急需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学校经费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它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要求学校和教师结合地方、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灵活组织和确立活动主题。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一定资金的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难以实施,由于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非常淡薄,学校和教师很难再课堂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上下功夫。另外,开发和实施新课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求广大农村小学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确实勉为其难。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由于诸多因素造成的困难,使一部分学校至今还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学工作计划,只是临遇上级检查时应付开展一阵子而己。有些学校在课程表中未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而是将班会、信息技术、劳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充分准备的综合实践活动,必然只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事实上只是一种装点门面的缀饰,效果当然甚微。所以课时不落实是目前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普遍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认为既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升学影响不大,而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的考核很少顾及这一块,且缺乏专项考核细则,所以在“绩效”的指挥棒的作用下,作为一门副科何必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甚至于连课表都不用排。有的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材”,干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分别划给语文、数学和外语,由“主科”老师带课,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简要地做点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检查。
目前, 高碳排放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低碳生活”的理念也越来越广泛地延伸到了生活、工作、交通等各个领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 当今的学生必须成为低碳生活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但对于这种生活理念多数学生还不是很熟悉, 或者理解有误区。“低碳家庭生活小主人”这个课题, 正是基于当前的社会现状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而提出的, 重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家庭生活开始, 着眼于家庭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节约及环保, 能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 初步践行低碳生活,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主人翁意识。
本课为选题指导课, 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学会思考、分析、合作、讨论, 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确立子课题, 合理分组并开展方案讨论。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高碳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的危害, 理解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 学会节能减排的基本方法,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 能联系自己的生活, 主动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可行的研究小课题, 为家庭低碳行动问题出谋献策, 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并将这一现代理念进行大众传播。
3. 学会正确表达课题和制定小组研究方案, 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创新与分享。
三、教学流程
1. 情境引题, 了解危害。
(1) 情境引题, 捕捉低碳信息。 (1) 同学们, 你们最近关注过哪些热门的词语?老师最近常常听到一个。 (板书:低碳) 大家听说过这个词语吗?在哪里听到的? (2) 不了解的也没关系,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资料, 咱们可以捕捉一些低碳的相关信息。 (视频播放低碳专题节目《专家走进节水家庭》的片断:北京某小区低碳志愿者王大妈的几个节水高招) (3) 在短片中大家知道了哪些和低碳有关的信息? (指答, 评价)
[五年级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热门事件已经能够有所关注, 但是不会深入打听和研究, 笔者设计从热门词语“低碳”导入到低碳信息的捕捉, 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低碳生活有了了解:低碳就是身边事;低碳就是节约每滴水;学会低碳生活高招其乐无穷……还满足了一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生活体验的需要。]
(2) 了解“低碳”概念, 感受全球变暖的危害。
第一, 大家说了很多和低碳有关的信息, 那么你们知道低碳到底是什么意思吗?让我们来看看它的概念解释吧!出示画面:了解一个概念——“低碳, 指的是较低的或更低的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为主) 的排放。在生活中可以理解为节约和环保。”接着, 教师提问:现在关注低碳话题的仅仅是视频中的王阿姨吗, 你还知道哪些人也很关心呢?
第二, 简介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思考回答:为什么这么多的国家元首、环境部长都要出席这次会议?
第三, 现在环境出了哪些问题, 你在生活当中听说过相关的报道吗?这些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请以盘城地区为例进行简述。
第四, PPT面画高碳生活对盘城地区环境的影响。记住一组瞬间:门口一次性用品随处可见;私家车一辆接一辆喷着尾气;冰冻、大雪、狂风等恶劣气候经常关顾……
[对于小学生来说, 对“低碳”“环境”“温室效应”这样的字眼并不能深刻地理解, 也并不知道它的具体、科学的解释。所以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了解一个概念”“记住一组瞬间”等环节, 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低碳这些名词的概念含义, 感受到低碳将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使学生既有理性认识又有感性认识。]
2. 联系生活, 发现问题。
(1) 你知道你的小家庭每年让地球这个大家庭承受了多大的碳压力吗?你的预调查是否已有结果?汇报你家一年里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碳耗调查结果。
购衣 () 件/年×6.4kg/千克= () 千克
吸烟 () 包/年×0.02kg/包= () 千克
喝酒 () 件/瓶×2kg/瓶= () 千克
肉类 () 件/千克×3.6kg/千克= () 千克
用电 () 度/年×0.8kg/度= () 千克
用水 () 度/年×0.2kg/度= () 千克
纳凉、取暖 () 立方米/年×48kg/立方米= () 千克
汽车 () 公里/年×0.2kg/公里= () 千克
塑料袋 () 个×0.2kg/个= () 千克
……
(2) 按你家的人口数, 算一算一年的排放总量。
(3) 算一算全班、全校、全市、全国的一年碳排量。
(4) 看到这些数据,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5) 那么, 在这份预调查结果中, 你发现咱们的家庭生活存在哪些很严重的不节约、不环保现象?在不影响我们正常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你认为咱们的家庭可以在哪些方面践行低碳家庭生活呢?根据学生回答, 归纳成:衣、食、住、行、用……
[课前进行了预调查, 通过一年里家庭碳耗用量的调查, 把学生的研究触角延伸到自己生活的每个地方, 引导学生在调查中发现问题, 并能把课题有效分解成衣、食、住、行、用, 选题可研究的内容就变得有价值而且很实。]
3. 确定子课题, 分项研究。
(1) 通过完成调查表, 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并不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 为了我们的地球, 今天, 我们将把“低碳家庭生活小主人”作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 分为衣、食、住、用、行几个小组分别去研究, 不断提高自己。 (PPT显示子课题标题:低碳家庭小主人)
(2) 同学们, 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自己的课程, 为了让我们的课程充满诗意的美, 让我们用更加精练、更加动听的名字来给各个小组命名, 好不好?
4. 兴趣分组, 制定方案。
(1) 指导学生成立研究小组, 完成研究活动计划。 (1) 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是不是每一项我们都要进行研究呢? (有些内容可以全班参加实践, 有些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还可以增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在小组内要注意分工合作。) (2)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 大家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怎么办? (少数服从多数) (3) 那少数同学不愿意被服从, 怎么办? (课后可以微调) (4) 提示:当我们的研究活动遇到困难的时候, 怎么办? (老师、家长都是我们的导师。)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家庭生活的经验, 有选择地加入到不同小组中。
[因为就分组已经和学生达成了一些共识, 所以接着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和家庭生活经验加入到不同的组, 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而且还避免了课堂的混乱。]
(2)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 (板书:研究方法——调查、采访、查阅、参观、行动……)
(3) 集体交流, 讨论完善各小组的研究计划。
(4) 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计划表内容。
[在方案指导时, 从学生“发现的问题”入手, 设计如下几个环节思考和追问, 旨在减少方案制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1) 你想开展哪个方面的低碳主题行动研究? (2) 你想知道什么? (3) 你们想如何做? (4) 你们想以什么形式来表达?]
5. 简要总结, 评价激励。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小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真实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其真正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实践的环境,而毋须过于在乎小学生的“作品”或“成果”的质量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学生在实践中怎样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
我们关注过程,反对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我们关注过程,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知。在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小学生开展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启发其思路,补充其知识,适当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小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他们的研究活动引向某一特定的结论。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种做法是特别需要我们注意避免的。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有多种结论,也可能没有结论,或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变化。
为此,我们就综合实践活动如何优化教学中的选题策略,请大家结合几节研究课的课例(之前已由柳州市城中区的张琪、梁秀燕等三位教师上了三节研究课——编者注)谈谈自己的实践经历和看法。我们的研讨因您而精彩!
张琪:
这学期我校师生研究活动的主题之一是《饮食有学问》。初涉主题时我想,这个主题包含的内容很多,要想在一个学期内做完、做透很难,只能在“饮食”范畴中寻找一个小主题。于是我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吃的“东西”,没有太多新意。后来我想,只有从“有学问”入手,才可能让学生知道饮食也是需要学问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有一次,在和同事聊天时偶然谈起国家在部分学校试点开展京剧课程实验,弘扬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国粹,我忽然联想到了我这个饮食主题中的“茶”文化:“茶”也是中国的国粹,它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而现在的孩子喝的都是碳酸饮料,对茶了解不够……于是我决定,就研究“中国茶文化”!我把活动内容初步定位在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活动的方法上,目的是:通过开展“中国茶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从中选择研究的小主题和研究方法,学会根据活动主题选择研究方法,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研究、探究意识,发展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因为学生对“茶”的了解不深,所以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去了解一些与茶相关的知识,开始上课后,则主要是营造氛围,让孩子感受“茶”的魅力。在这节课上,我用课件展示茶的起源、历史、种类、诗词、茶道等内容,让学生感受“茶”的文化底蕴;结合我校的研究课题“整合课程资源,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我聘请了一位一职校的茶艺老师来给同学们讲解“茶文化”,让学生从专业老师身上感受到“茶”文化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之中;接下来又让学生观看了一职校学生的现场茶艺表演,学生通过辨茶叶、品茶、敬茶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而“敬茶”环节中反映出的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对学生也是无声的品德教育。我把多种研究方法(调查、采访、参观、观察、实验等)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活动当中。比如引导学生在了解茶的历史时告诉学生可以用上网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他人对于茶的认识时老师以身示范运用了现场调查的方法等。整堂活动课,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茶文化,甚至听课的老师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这节课我没有让学生定下自己喜欢的小主题。我想,他们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盲目确定活动主题,对今后的研究活动或许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让学生课后再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以便为下节课更好地确定自己喜欢的小主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唐丽:
张琪老师《走近中国茶文化》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她的教学风格,有创意。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茶,以及由此引出的关于“中国茶文化”问题的讨论。我作为听课人,也不自觉地跟进活动之中。比如我想知道“茶色与茶发酵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品茶”的讲究有哪些,包括观色、闻香、品味、逸情等,我认为也应该属于“品”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课堂所述“三品”的定论;等等。这些想法都是和我个人对茶的认识和了解需求相关的。我想,学生也应该和我的感受一样,不同的只是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不一样罢了。
所以,我建议张琪老师从学生课前、课中的亲身体验入手,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入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顺势引导学生进入确立主题的研究过程。
唐芳:
我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第一,为什么要从问题到主题?我认为,主题来源于问题。但学生产生的问题,往往是“原始状态”的问题,表现为多、杂、乱、不成系统等特点,其中有些问题过于深奥、不具备研究的条件,有些问题又太过浅显而不具备研究的价值。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问题间的关系,将提出的问题整理、筛选、归纳,进而转化为活动的主题。第二,学生面对的是问题还是主题?我想,主题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仅依据主题是无法了解活动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的。因此,在确定主题后,我们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将主题还原为具体而生动的问题,进而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主题是对问题的整理和概括,并不是对问题的替代或放弃。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原始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是他投入活动热情的驱动力,而围绕问题的研究会使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汇报具有方向感。因此,我认为学生面对的应该始终是一个个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问题。
张琪老师的课有一点很好,就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去充分感受中国的茶文化。学生在课前虽然已经去了解过茶,但是像张琪老师这样创设如此浓郁的茶文化的课堂氛围,如果我是学生,也会对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后面的很多工作就顺了。虽然张琪老师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去确定小组研究的小主题,也可能连学生小组都没有分好,但这正好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去调查了解一番,然后再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这样更利于学生以后展开研究过程。
nlc202309022110
唐丽:
我赞同唐芳老师的意见。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从问题到主题,再由主题细化到学生可以或可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今天,对于张琪老师教学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有关身边茶文化的问题讨论从深度、广度两个方面都还可以增进。而且,从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要跟进几个连续的课时指导来说,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贯穿始终,方可保证实践操作贴近学生需求,不盲目,不空泛。
罗斌:
从张老师的《走近中国茶文化》一课中,我感觉到老师对方法的指导尤其有效。从开课的现场调查“同学们有多少平日是喝可乐的?有多少是喝茶的?”这一环节,就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调查法”的运用与效果;接下来请出一职校的茶艺师时又提醒学生在请指导老师时要有针对性;说到去一职校参观时,“参观”的方法就出来了;接下来利用茶艺师冲泡出来的茶汤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等来“观察”;最后借给恩师敬茶的机会“现场采访”。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用哪些方法有了很多直观、感性的认识。水到渠成的方法给予,真是太妙了,这远比让学生凭空去回忆来得实在!
再提一个建议。课后张老师可不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一下:这节综合实践活动,咱们都运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更适合的方法?等等。这些追问,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扩大活动空间以实现更为有效的学习的。
梁秀燕:
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课改几年的实践尝试,关于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如今是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深层次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实践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开放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这几年,我校通过运用树状图寻找活动探究的问题以形成活动小主题,学生的研究能力得以逐年提高,很多学生的研究成果还申报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今天我想通过在景行小学的教学尝试,将一种寻找主题的方法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以往大家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生的活动主题有些来自于学校或者是老师,有些来自于学生的兴趣和对生活的观察。而在实际探究活动中,有些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丰富,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些研究主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因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薄弱,提不出任何想研究的主题,一片茫然。
我这次上的五年级《走进动物王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通过播放地球上形形色色动物的课件,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激发学生研究与动物有关的问题的兴趣;接着,为了让学生明确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我给学生介绍了一种确立探究小主题的方法——树状图;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树状图的研究方法,去确定自己的探究方向,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而树状图的优势恰在于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差异程度,在众多的问题中,找到一个“自己可以具体操作”的点——问题,同时还可以生成许多后续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究活动。这就是说,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这样的事是学生自己想要去做的。学生由被动探究变成了主动探究,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课的最后,我播放了一个课件——科学DV《小鱼的桨》的录像,让学生了解一个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而我们今天所上的这节课只是研究的第一步。
谈到主题与问题,这几年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上,学生都会先提出一个个想了解的或存有疑惑的问题。我这次的开题课上,景行小学的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想了解或存有疑惑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所思考。但由于课时有限,我决定把“把问题提炼成主题”这一教学环节安排到下一次课完成。比如要将“对小鱼各部分鱼鳍在游泳中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提炼成研究主题“小鱼的‘桨’”,学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认真思考的,而且学生在文字表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差异。下一次课,我将通过我的引导,让研究同类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个个小组,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炼有趣的主题。
这次课,我达成了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运用树状图寻找、确定研究问题的方法。我力求让每个学生经历全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关于树状图,我突出其两个用法:可以个人使用,把自己得出的每个问题逐一研究完,形成研究成果;也可以小组合作使用,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树状图)
罗斌:
梁老师用“树状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我认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积极作用的。发散思维是体现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学习多角度且有条理地去思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学会了一种思考的方法,又是培养了一种思维的习惯。且不说问题出来以后他们将如何去解决,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以后,会对他们今后积极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谢谢梁老师,给了孩子们“学会思考”的一把钥匙!
李瑜:
梁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学会运用树状图确定活动主题,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出示的主题DV《小鱼的浆》,让学生感受到了主题的生成和解决的完整过程。我想,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综合实践,其探究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周贝:
单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确定阶段来看,老师的角色到底如何扮演?原本大家以为,老师在这个阶段只要将学生的兴趣集中到同一个话题就好,然后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其实不然。要使学生用观察的眼睛去记录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不容易,因为学生的观察要有习惯,这种习惯是需要老师长期培养的;学生将观察转化成问题也是需要老师帮忙梳理的,这种梳理形成习惯以后才能形成一种思维的方式。如果要求老师像无所不能的上帝,什么都会什么都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老师一直都有种误区,认为上综合实践课的老师要求高得不行,似乎什么都要懂才能教会学生如何研究。从这些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老师也非什么都能,他们只是有了学生没有的一个“法宝”,那就是“方法”。这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综合实践课的教师就是要给予学生这个“渔”。学生通过这个“渔”,可以真正获得他们想要的“鱼”。
nlc202309022110
主题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是当然的,但是也要教会学生如何把问题集中;如果问题提得太散,便不利于他们研究,也不利于老师指导。主题确定是研究的开题部分,这部分在课上都有关于方法的指导,可以看出老师们都很重视将“渔”授给学生,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这点是我感受比较深的。
张巧丹:
几节展示课,令我豁然开朗: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就内容和主题来源来说)和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在经历做、考察、调查、实验、感受、探究、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方法指导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并且他们的指导方法并不沿用枯燥的讲解方式,而是适时穿插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当中,教师适时地加以归纳、点拨,非常自然。
但我想针对梁老师的课,提出我的一点疑惑:教师已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建构了研究的范围,学生也能基本理解,学生立即可以根据以前的生活经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小主题,这样会不会过渡得更自然些呢?在这里我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为了降低坡度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树状图”,但是老师的问题又不够清楚,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测有待商榷。建议:如果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目的地猜想,是否可以根据板书“习性、食性、身体结构、运动”等加以引导会更有效呢?不成熟的建议,希望跟各位老师探讨!
梁秀燕:
我让学生说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动物,目的是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介绍树状图解决了一个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对动物的研究有哪些方面。至于让学生先用老师所想研究的动物来说一说,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以更好地理解树状图。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目的有三:一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二是为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动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三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唐丽:
听课研讨中有不同的声音,反映出老师们都在思考。不错,我也有与你一样的意见,对于某一动物研究范围的选择,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参考示范,但并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这样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散思考。让每个学生量力而行,逐步实现举一反三,这样也许更符合学习的规律。
谢慧敏:
从现场课来看,上课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都是精心准备的课。课堂上有设计、有创生、有引导,也有协作。老师们不再把综合实践课上成一种知识梳理的单一模式教学,而是对原有的课堂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置全体学生于听、品、评、议的热烈环境中。我突然觉得,综合实践的课堂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课堂,综合实践的学习也变成了一种方法、思维、文化、积累相互融汇的过程。三位老师或大方、或优雅、或干练的气质风格,给我们带来了三种不同观感的课。第一节张琪老师的课,让人感觉清新恣意、洒脱自然;第二节吴秋蓉老师的课,扎实细腻、有疏有导;第三节梁秀燕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理性、沉着睿智的感受。
左燕:
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以及唐老师等专家的点评,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往日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我平日的教学中,学生通常会提出不少没有意义或者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我想知道,该如何界定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呢?或许我们会想,应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当下流行等方面,但在这样一个课改的浪潮中,我们不是也在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想法,适合他们的水平吗?那么我们又如何来判定他们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自己来说是否有价值、是否适合他自己呢?然后我想再说说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主题。说实话,这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但我却无法用言语把它描述清楚,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模式。在仔细阅读了唐老师推荐的《焦点透析:问题与主题》后,我有了明确的概念:主题源于问题,而如何研究,就是把主题再还原成生动的问题,以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关系是弄清楚了,但是我仍然困惑于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或方法来参考。这不仅是我在综合实践课中的困惑,其他学科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可这是不是真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问题”呢?希望得到大家的宝贵建议。
唐丽:
对于主题与问题的操作模式,兴许要左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摸索,仅仅靠某次的学习和讨论远远不够,希望下次的活动能听到你解决问题的新体验。
我想补充强调的是,问题与主题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源头与概括的关系。很多时候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即主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老师的指导。老师不能把学生的问题成人化或予以系统化的提升,否则会脱离学生思维的轨道。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研究、要研究什么、怎么表述研究的问题或主题等等,而这一切都要基于学生充分、生动的生活体验,要适合学生的基础和年龄特征。也许,我们不能硬性规定学生研究什么,但是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共同点,经过讨论、协商,帮助学生提升主题,明确研究方向。
在看课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一些选定活动主题的教学指导策略,与老师们分享:①在主题选择的准备阶段,尊重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经验显得尤其重要。②主题研究的生活价值和直接经验与知识累积的意义,可以成为引导学生发现并选定小主题的切入口。③教师应多考虑各种教学资源的调用,包括人、设备、基地条件等。④不做主题选定单方面的引导,要同时关注相关活动方法的提示、演绎和归纳。⑤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要有体现引导的重点措施。
顺便提供两位老师的教学感悟案例,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教学有所启发。
赖春艳老师的教学感悟
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贴近生活。我认为,在这基础上,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开展活动的现有条件,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要完成特定的实践任务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克服这些困难的能力如何,等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可操作性。所以,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设定在全体学生综合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都能“跳一跳,摘个桃”。如果学生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面及活动收获。
nlc202309022110
记得刚开始上三年级综合实践课,为确定活动主题,我以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来了解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那节课上,学生们提出了想了解“世界之最”,比如动物之最、植物之最等等。我想,既然大家对这些“世界之最”那么感兴趣,就以这为主题,分组进行活动去收集资料吧。课上,我还告诉同学们,收集相关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看书、查资料,可以问父母或别人,可以上网搜索相关内容,还可以看电视,等等。但是,反馈上来的结果很不理想。我分析其中原因:三年级的学生阅读量还不是很大,想询问老师、家长吧,他们也所知甚少(包括我本人在内),而且不知道可以采访哪些部门;想从书报刊上找资料吧,学生手头的书籍少,学校图书室的藏书不多,学校离市图书馆又远,去一次不容易,再说,不少家长还担心孩子的安全会阻拦其行动……以上不利因素都会使我们的活动大大受到限制,而要改变这种现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于是我想,那就利用我校的“有利条件”来开展实践活动吧!我校的“有利条件”是:校园后面有好几座小山坡,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于是我带领学生们到山坡上去观察、欣赏各种植物的形状、颜色,采集各种植物的叶、根或者花。在采集、收集的过程中,我再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种类植物的根、叶、花、果实等的特点,把采集到的标本制作成各种作品如叶画、豆画等,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赏玩。后来,我又想到我校附近有一菜市,何不利用这一条件来开展实践活动呢?同学们对此也很赞同,于是我们又以“食品与生活”为主题开展了一次菜市场价格调查、设计科学营养食谱、实践买菜等学习当家理财的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且比较容易操作,同学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是真实的、直接的,有乐趣、有启发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由此我想:可供我们开展综合实践的空间如此广阔,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利用校本和社区资源,来选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罗斌老师的教学感悟
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跟学生们呆在教室里,就着教科书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如上语文阅读课一般。后来发现,这样做实在是滑稽之极,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只在教室这一屋檐下“畅所欲言”而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那简直愧对开发这门学科的智者们。活动课就是要“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
于是,我们选择性地确定了几个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研究,然后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我反思,这是由于我没起到老师的监督、参与和指导作用。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自生自灭”,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指导他们选项研究,帮助他们解决立项后的一些操作上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则显得弱些,如当学生进入资料采集点后就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的阶段,这时的老师,理当“退居二线”。
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我开始在“动”上下工夫,改革“教学设计”。例如我上《吃的文化》这个系列活动课时,尝试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教学:[①]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我与学生们去走访各种饮食场所,让他们通过看、闻、尝、问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②]分类整理资料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如出剪报、写日记、画美食册、做调查表等,让学生们动口交流心得,资源共享,丰富资料储备。[③]确定主题研究阶段。活动小组商讨确定研究主题后,我与同学们一块筛选他们手中的资料,重点指导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深入研究。[④]成果汇报阶段。各小组确定汇报方式后,我在演练的过程中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在成果汇报课上,让学生们大胆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现自我风采,体验成功的快乐。[⑤]活动延伸阶段。通过开展“厨艺比拼”大赛,建议学校开展“美食节”等后续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做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在“动”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上完这一次课后,我反复琢磨,总结出几条经验:第一,开展活动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老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事;老师的指导还可以使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学生借鉴老师已有的经验可以更快地享受到成功的体验。第二,对学生的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老师应即时予以赞赏,让他们的自信迅速转化为行动,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但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他们筑起自己的人生之塔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课后要有反思。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做到“无则加勉,有则改之”,让反思为下一次课的进步争取更多成功的机会。第四,让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共评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可以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总之,综合实践课确实向老师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径,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老师们的意识及实际操作方法是必须讲究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动”,要让学生在“动”中体验,在“动”中获取真知。
(责编 白聪敏)
【综合实践活动如何选题】推荐阅读: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06-20
综合实践活动证明06-20
综合实践活动小结11-0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05-27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记录06-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型06-30
综合实践活动个人计划07-01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07-07
综合实践活动考查方案09-12
三上综合实践活动总结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