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小结(精选10篇)
综合践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引导学生感悟达拉特旗民俗文化,了解达拉特旗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达拉特旗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怀。同时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此次活动全程采以采访的形式进行,小记者从学生中产生。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充分发挥集体作战的优势,每个学生在活动准备阶段均有任务。从活动宣传发动到整理收集采风资料,都有专人负责。
一、以《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为依托开展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 在课程开展的初期, 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型的教学模式, 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讲, 如何将课程理念变为可操作的具体内容, 是一个很大的难题。2004年, 冀教版《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的出版, 为我们实施这门课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单元主题, 而每个主题之下又是一个又一个开放的小主题, 师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示内容, 根据学生兴趣及实际条件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同时, 教材又为我们提供了包括观察法、采访、问卷、演讲等许多进行活动所必需的方法指导。这就使得师生在活动过程中有了依托, 在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可以得到教材的“扶助”, 从而使活动有序、有效地启动、开展下去。
例如, 冀教版《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七年级上有一单元主题《寻找身边的绿》, 在做这一单元活动的时候, 我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 并联系我区实际, 共同商量定出了《关于宣化区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宣化区初中学校校园植被的调查》、《水污染的研究》三个小主题, 并指导学生根据主题需要确定了适合的研究方法。这时, 教材中研究方法的提示又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 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 就可以明白各种方法如何去应用, 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 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蓝本和可资借鉴的过程, 并不代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在实施中应注意不能把这本教材当作学科教材去教, 以至于会出现黑板上种庄稼、做实验的现象。而是需要教师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去使用。
二、以校本研发课程内容为主渠道拓展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实施的课程。因此, 以校为本开发课程资源是我们实施课程的理想境界。在课程启动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 在师生基本能够依托教材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完成活动之后, 教学的重点就应该进行转移, 即由选择教材单元主题转移到紧密联系学校实际, 立足社区实际, 开发当地资源, 自主开发教材主题中去。这时候, 学生可以在学科学习过程中, 对学科知识有所感悟、反思、质疑, 或者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延伸、拓展, 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有利契机,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进行深层创新、研究, 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语文学科在教授了以“故乡”为主题的单元后, 在实践课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家乡的名片———京西第一府宣化”的主题活动。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大型活动, 选择自己的研究角度, 去探索、体验、创造, 从而生成系列的探究活动主题, 形成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
几年来, 笔者根据学生年级特点,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先后做了《校园安全面面观》、《可爱的宣化》、《传统节日》、《保护我们的家园》等综合实践活动, 并在每个主题之下形成了系列的小主题供学生选择, 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操作的内容。这样的以校为本开发活动内容的做法, 克服了活动场地、季节、环境等条件的限制, 有利于把活动落到实处, 收到了很好的活动效果。
校本研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流方向, 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实践, 开拓校本开发的新路。
三、以多学科教师合作指导为主深化教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亲历亲为, 一起参与活动;活动的激励者———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学生去探索、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和协调者——活动中, 同学们遇到的困难是形形色色的, 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去支持、协调。教师还需要为活动提供一些资料、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课程, 在活动过程中涉及到文科、理科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在活动中, 既要动脑, 又要动手, 而我们的教师所学专业是单一的, 在活动指导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造成了活动指导的局限性。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摸索出的做法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指导教师为主设计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而学科教师均承担相关内容的指导,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指导教师群体, 使学生开展的每一次、每一项实践活动都有了有力的指导师资保障, 促进了活动课程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我 (语文专业) 承担指导的《我心中的偶像》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 就同时聘请了历史、政治、心理等学科的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在指导《保护我们的家园》活动中, 又聘请了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为指导, 有效地完成了这一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兴的课程, 唯其新, 才更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唯其新, 才给了我们更多的探索空间。以校为本, 多维指导, 多方开发资源, 全力做好活动指导, 需要我们更深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这门课程健康地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 同时也是难点。如何推进这门课程是课改研究的新课题。宣化第二中学依托教材开展教学, 以校本研发课程内容为主渠道拓展教学, 以多学科指导教师协作完成活动指导, 为推进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进行了尝试。
作为教学改革成果而出现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们一直给予很多期待和关注,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课程资源的欠缺,使得各地的实施情况不平衡、不稳定。多年来,许多学校也一直在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的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得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必须紧紧抓住课程特性,加强多方面整合,发挥出其综合性、体验性、参与性的功效。
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它是通过亲身参与的学习方式,亲历亲为,体验实际,从而取得本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主题活动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的有效形式。总结探索之路的经验之一就是从其他有关学科的领域,选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关学科的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学科第二单元中有一课“温馨一家人”,教师可以从中延伸拟定开展以“家庭之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列出多个小主题:寻找长辈们的回忆、关于学生当家能力的调查……供每个学生选择。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分有合,在完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组内组间的交流,在体验中感受“温馨一家人”。上述过程图示如下:
【点评】这样将两个课程的教学融合,既加深了学科课程“温馨的一家人”的感受,体会父母的爱和辛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是观念与体验、理念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如《关于小学生使用零花钱的调查与研究》这个课题组,学生通过订计划、实地考查、上网查找资料、分析调查结果等,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让家长和学生感动。
二、注重任课教师个体资源的有机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同时兼任班主任等工作,头绪多、工作繁重,如能做到把这些常规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将会起着工作减量、增效的作用。
1.常规班级工作的融合
从常规班级管理工作中,延伸拟定活动小主题,在各相应时间,由学生选择分头完成、交流汇报。以王老师所带班级的班级工作为例:
2.学校常规活动的融合
“新旧文化各放异彩——杭州‘新城文化和‘小巷文化调查研究活动”是学校国庆期间的一项常规活动。各班任务:通过实地调查、亲身体验、采访宣传等方式多角度地关注公共空间的文明利用。如:
401班——“公共设施使用情况”
402班——“文明出行”
403班——“校内公共空间不大声喧哗”
404班——“文明阅读”
405班——“公共空间卫生”
406班——“中国式过马路情况调查”
在这项常规活动中,王老师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小主题:“钱江新城周边公共自行车运行状况调查”和“杭州市民中心公益设施及其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等等,并指导学生制定了活动方案,国庆期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实践活动的总结和交流。
3.配合学校的大型活动,开展主题活动
一、二年级,可以选定“寻找秋天”“我与大自然交朋友”“我向国旗敬个礼”等主题,组织班级家庭积极参与学校的亲子活动;三到六年级可以根据学校的大型活动、身边资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活动可以确立为:
【点评】任课教师如能把所担任的日常管理、辅导工作及学校的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合理利用起来,不仅可以使班级管理、辅导、实践课程各不误,还增加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充实活动的内涵,提高活动的效果。班级的日常活动及学校大型活动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借此开展主题活动,将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目地。
三、重视多种考核方法的综合运用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强调人人参与、学生个体情况及发展的千差万别,用常用的百分制的考核方法已失去评价优劣的原有意义,因此我们需要的考核方法是对每个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发展进步性作出评价。经过分析王老师的指导经验,总结出了“自我对照、适时评价、组合计分、描述性评议”的考核方法。具体做法以案例说明。
例如,关于“白色污染”的调查研究主题活动,按下表所列程序进行考核,分阶段评写“小分”。
然后进行描述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评语。如描述性评价:该组同学活动安排有组织、有计划、有想法;采访时勇敢主动;调查报告制作认真,科学性强,只是思维分析能力还需提高。总体表现出色!(优秀队员:×××、×××、×××等)
【点评】学生成绩如何评定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热门问题,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型课程,学生成绩的评定更是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评价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式上都没有现成的程序和模式可以照搬套用,但对学生的评价又是激励其动力和学习方向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成绩评定引发争议是因为本课程是以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内容、以学生全部的社会生活作为课程活动范围、以学生亲历性的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活动过程;实施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倡导自主体验、主动参与和独立研究。学习培养的结果必然是差异化个体化的发展,能力、体验等综合素质都非传统的分数所能度量,统一的试卷式的定量评分已没有意义。我们根据王老师指导经验总结出的“自我对照、适时评价、组合计分、描述性评议”的考核方法,兼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能力素质进步的方向性、非量化阶段评议的促进作用等,较好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发挥了考核的作用,实践结果也是比较好的,王老师的探索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之路还很漫长,探寻活动指导的有效性是艰巨而有意义的。
(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31000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习惯是把信念变为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它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是构成一个人个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标志。小学生时代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良好习惯的培养势在必行,本学期,我校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建章立制,加强学习,多种举措保实施
为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领导
成立课题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长、教科室主任为副组长,全面组织开展研究。
2、健全制度
学校课题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研究案例撰写制度》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3、重视培训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我校专门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老师们培训,学习相关理论,将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分为核心的学习习惯和辅助性的学习习惯。
二、确定研究主题,确保研究实效
在课题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决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探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是什么。
②探讨小学生在学习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良习惯,以及形成不良习惯的内因与外因有哪些。
③探讨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这些良好习惯对学生的发展有何意义。
④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⑤探讨如何在课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营造氛围,开展活动,潜移默化育良习
(一)环境文化重熏陶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习惯的隐形阵地,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的做法:
一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物质环境。我们努力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培养的可利用资源:教学楼外墙都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利用学校门口的电子显示屏定期展示《弟子规》、《小学生守则》、《良好习惯三字歌》等,让其成为孩子引路的向导;教学楼道内有 “请讲普通话 请写规范字”等提示语。孩子每天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二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精神环境。我们的做法:一是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讲习惯养成的意义、方法等;二是各班利用晨会、班会讲习惯养成;三是各班主任根据班级实情设立“好习惯养成量化评分表”。通过以上方法,激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强化自律,逐渐形成好习惯。
(二)活动开展促研究
1、各班开展“良好学习习惯如何培养”的主题班会;
2、每学期办一期“良好习惯我养成”的黑板报,手抄报等;
3、在本学期中,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借助“课内比教学”之东风,我校在听评课中设立了专门的“评分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施,各评委在听课过程中不仅关注的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把握等诸多方面,更重视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检查教师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实效。
4、学期末,各科教师撰写关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做法、论文,并组织交流活动;班主任撰写本班在“学生良好习惯”方面培养的实效以及下期工作重点、目标等。
四、家校联手促养成家长,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态度等,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介绍习惯培养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第三次)
12月4日下午教研组和考核组对教师的教案及学生的作业进行了检查,现小结如下:
一、教师教案
任课教师都制定了详细的学期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计划详实,环节齐全,有对应的反思,有对学生学习阶段性的评价,教案能够提前一周上传。备课认真,简洁明了,备课中融入了自己的特色,体现了新的理念。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课堂上能够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多样化。
二、学生实践方面:
学生能够根据教师准备的主题要求,努力完成并提高综合实践的作品及作品质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喜欢动手,创新、能够及时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中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理解.在活动中学生动手能力弱的,通过课堂上教师指导外还可以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迁移到家庭和社会,无论是手工作品还是调查问卷等都做到了灵活多样,有质有量。
一、由浅入深, 合作意识的渗透
在活动任务布置、活动开展时必须讲团队, 还必须强调团队成员的“共性”与“共进”,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合作意识的渗透。因此, 合作意识的渗透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思想指南和目的。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去完成任务, 这个团队就犹如一艘龙船, 每一位队友就是一个舵手。我们要求每一舵手都要齐心协力, 都要具备充分的合作意识, 才能达到“共进”的目标。一旦这种意识有所松懈, 一味地、纯粹地追求“个进”, 那么龙船就有翻船的危险。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在活动中给学生由浅入深地渗透合作意识, 让合作意识真正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1.在思想中的认识。在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 教师往往习惯于“发号施令”,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即使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分为小组去完成任务, 但学生在活动时依然各玩各的, 草草了事。而作为一个有合作意识的团队, 首先你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你所在的是一个团队, 你和其他学生都是团队中的一员, 你们是一个合作的状态, 你是合作活动中的参与者。其次, 团队成员之间应该团结一心, 充分发挥每一位队员的智慧和力量去克服困难, 取得成功。
2.在活动中形成。在“水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水的形成”开展之前, 我在每个小队中确立了队长, 要求队长根据分配的内容, 通过队员之间的讨论, 确立每个团队的实验目标、每个队员的任务及每个任务之间的前后关系。学生在讨论中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 团队的任务必须有我才能完成。而且每个队员之间并不是各归各, 他们之间有配合, 有协商, 有交流, 有谦让, 这就是合作。在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体现出了价值, 在与别人的分享中, 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综合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二、由点到面, 合作策略的改变
1.注重与学科教师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光光是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的责任, 各科任教老师都有教育和指导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如“水的形成”活动的开展就离不开科学老师的指导。因此, 我在活动开始之前, 将整个活动的过程、目的及活动中涉及到的一些物理知识与科学老师进行探讨, 首先做到“师与师”的合作。还特别向各科老师表明了: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要求各科老师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解决学生的疑问, 也要有意识、有策略地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 从而使我的教育理念与其他老师的任教理念相一致, 使合作能力的培养更加深入人心。在制订活动计划的过程中, 我还特意提醒要求每一个团队, 寻找一两位知识比较广博的教师作为活动指导老师, 通过采访、询问、一起试验等方式, 积极联络起校内可以共同合作之人, 使得这项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不只是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 而是全校都参与的实践活动, 让活动中的合作层次更高化、更全面化。
2.引导团队的合作。
(1) 成立团队。如我在组织“水主题”之“水的形成”这一活动中,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之后, 就面临着如何分团队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要方式来开展活动。在此基础上, 为了保证组建团队的科学性, 每个团队人数在5人左右, 尽可能使成员在学业成绩、动手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具有代表性。这既有利于队员间的取长补短, 又便于每个团队之间的公平竞争。之后, 我并没有急于展开活动, 而是让学生为自己的团队起名、选择队花、创编口号等,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每个队员的积极性, 增强了队员之间的合作意识。然后让学生一起讨论本队的分课题、要求达到的目的及活动计划。在接下来的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 合作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 再也不是一盘散沙了。
(2) 分工明确。如在“水的形成”的活动中, 我就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 指导学生负责适合的任务。在负责实验的团队中, 操作能力较强的负责动手操作, 而操作能力稍差的可以担任准备、记录、分析的工作;在观察小组中, 要充分调动摄像班的几个队员, 让他们把观察到的景象记录下来, 其他比较细心的孩子可以担任信息收集的工作, 书写清晰的可以作为记录员。这样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都有一种个人成就感和团体的归属感。每个队员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时, 还要注意与其他队员的沟通和协调, 这样合作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3.鼓励与家长的长期合作。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资源, 与家长共同制订目标, 共同教育, 共同探讨, 共同解决活动中的困难。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 在“水活动”伊始, 通过学生、电话、校信通等形式, 和家长一起探讨本次活动的奋斗目标, 并记录在家校联系本上。每个团队在制订计划时, 邀请一到两位家长作为课外辅导员指导团队活动。其次, 公开发表博客, 让活动的进展做到透明化。通过这样的长期合作, 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我们也看到了每一位家长身上的亮点, 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更加发现了合作精神力量之大。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 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宗旨, 让学生在亲历实践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合作的快乐, 进而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切实得到培养。
摘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 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水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探讨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策略。
[摘 要]: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的课程类型确立并在全国各类实验区实施以来,人们对这一课程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关注,笔者认为,这是解决生物学科教育矛盾的利器,为开拓生物教学新局面将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生物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
长期以来,初中生物的教学中,要么忽视这门学科,要么因升学压力,强调知识忽视实践,导致这门学科在初中教学中的畸形发展。其实,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的课程类型确立并在全国各类实验区实施以来,人们对这一课程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关注,笔者认为,这是解决生物学科教育矛盾的利器,为开拓生物教学新局面将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一、生物学教学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存在着种种弊端
1.过多地倚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以授受式教学方式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教学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传统的统一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因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只能提供学生极少的实际活动机会,难使学生获得必需的直接经验;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具有现成结论与答案的教材,很难提供学生学科以外的信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相当大的潜移默化功能。学生长期地处于授受性的教学环境中,往往习惯了被动学习而缺乏问题意识、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2.重视书本知识的习得,忽视直接经验的获取。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也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强调了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尽管对于青少年来说,成才之路有千万条,但还是具有一定规律性,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通过“做中学”达到学以致用。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往往是一种体验性知识。由体验所获得的信息,在其后遇到类似的对象和情景时,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实际的问题,其体验成为经验,意识成为知识。因此说,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恢复知识的生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特点,也是致力于恢复学校知识的人性化的理想和愿望。因为体验是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体验而产生的主观性的感情和意识,它具有主观性、感觉性、感情性、个别性、全人性的特点。尤其是在直接经验的获得过程中,与之相伴随而产生的良好体验,对于人的成长将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能解决初中生物教学的弊端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巨大、联系紧密,综合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新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
生物课中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教材中生物学所辐射的绝大多数范围。
1.动植物标本制作。大型标本制作方面:植物的标本可以制作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动物标本则主要选择节肢动物门中的动物,还可以制作例如用鱼、蛙、龟、蛇等脊椎动物的透明骨骼标本;微观标本制作方面:植物的可以考虑“洋葱根尖的纵切面结构”、“叶的横切面结构”等永久切片,既教会了学生一定的制作技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通过观察更进一步掌握根、茎、叶的结构知识。
2.植物栽培。可以利用学校绿化和家庭、教室的美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利用嫁接、扦插等技术让学生进行多植株栽培和多品种单植株创新栽培,利用无土栽培技术来装扮教室或家庭等。
3.探究性实验。生物课本中的探究式实验非常多,由于上课时间限制,一些无法完成的探究性实验就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安排、落实和完成。
4.调查研究。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现在的学生所必备的素质不仅仅是能够学习,还需要有和社会交流、融入社会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到课堂外,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里,通过访问、座谈、问卷等手段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5.作品展示。利用摄影作品、手抄报等展示知识和学生作品,体现了活动的科学性、知识性,还将技术性和艺术性结合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对其他同学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和示范。
四、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意义深远
1.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由于兴趣主动参与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性高。在老师的引导下参加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展示技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发展,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生物学学习效果明显改善,进而使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发生改变。
2.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自主设计活动主题、自主选择活动形式,体验活动的过程,检验活动的效果,能使主体性充分体现;活动中,同小组学生相互沟通、协商、合作,改善了同学间关系,增进了友谊;充分发挥特长和特殊技能,展示自我和发展自我,增强了自信心,促使学生各个方面的转变,智商、情商都得到发展。
3.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心学生是否获得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是否获得体验,增长了智慧。生物学科特点之一就是学习素材丰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经历、获取知识,并使一些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
4.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和资源。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以及社会发生接触、交流和获取帮助,因此会使学生自觉克服不良的性格,学会相处、谦让、容忍,逐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在生活中、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所有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成为创新的动力。
体验
成长
——2014年通师二附社区启航行动总结
我校依据上级部门要求,切实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大教育优势,努力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
通过开展社区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感知社会,拓宽视野。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自身课外知识,提高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深入社区,走进社区,体验生活,在活动中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在参与中发扬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优良作风,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进一步扩宽社区教育渠道,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社区水平。
本学期社会实践活动,从面到点层层落实,有学校整体规划的活动,有年级自创特色的活动,有中队、小队灵活机动的活动。社区实践活动不仅仅走进社区,还把社区人员请进教室,和同学们共同活动。
一、传递爱心,关爱他人
我校是江苏省第一所拥有红领巾志愿者的团体。我们将在社区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弘扬“我服务、我快乐”的志愿精神,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现实的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开展德育活动,在反复的实践、多次的体验中使认知和情感相协调,逐步形成尊重生命、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爱自然等一系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月,正逢学雷锋和三八妇女节,全校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有的走进社区,慰问孤寡;有的走进幼儿园,与幼儿联欢;有的走进教师车库,帮老师擦车;有的学做纸花,贺卡,给妈妈送祝福;有的打扫校园,捡拾纸屑„„学生们还用相机和笔,捕捉身边的感动,让感动聚焦、流淌。楷模让我们感动,我们学他们行动。还有的同学在家长的帮助和带领下,拎着水果、饮料、补品等,来到了阳光老年公寓,了解那里老人的生活现状,并送去对那里老师节日的祝贺。同学们还找来卫生洁具帮奶奶做卫生。拖地、扫地,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老人还把自己练习的书法作品与同学们分享。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充满爱的老人公寓,因同学们的到来,变得格外温馨。六(5)班的假日小分队在班主任陈瑜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起凤园,对跃龙桥小学四年级的张新语同学进行对口帮扶,这已经是第三年了。同学们精心准备策划,纷纷采用义卖、募捐、为亲戚打零工等形式筹集了2100元善款,这是大家对一直牵挂的小新语沉甸甸的心意。五(7)班的班主任陆颖老师和学生代表来到市区光明南村田伟东的家里,为他们一家送上了助学款——800元现金。这已使他们捐助的第三年,在这三年里,孩子们通过爱心义卖、变卖废旧物品等方式,积累了一份爱心基金,每个学期都会去看望田伟东哥哥。三年的爱心助学,让五(7)班的孩子收获了爱心和责任心,他们明白:善良是一种美德,要懂得推己及人,体恤他人和关爱他人!
五(4)班的同学在卞小云、张小慧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南通大学,参加了南通大学五八红十字会公益晚会。阚钰许、许逸凡和南通大学的两位同学一起承担了支持任务,精神饱满、落落大方,赢得了在场嘉宾、老师、同学的啧啧称赞。10位班级合唱团的同学更是唱出了自己的风采。同学们通过这样的公益演出活动,感受到红十会博爱的精神,体会到红十会工作的伟大,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更收获了感动。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他们也会像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一样懂得感恩、懂得奉献
在六一来到之际,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一群“爱心小报童”成为节日南大街的一抹亮色。全校数个班级同学放弃休息,参加《南通周刊》为贫困儿童义卖报纸的活动。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积极地推销报纸。别看同学们平时一个个都是家里的宝贝,买起报纸来可不含糊呢。各班共集得善款数千元。还有四(1)班、四(11)班的同学们与和平桥街道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欢聚一堂,共同举办了“小手牵大手,快乐过六一”的联欢会。
二、关注传统,传承文明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可没有中国精神,不可没有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我们要正确解读传统文化,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和重组,扬长避短,优存劣汰,也需要和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各种现代文化进行交流、融合、整合。
五年级特地邀请了国家级非遗仿真绣江苏传承人,南通纺院副教授——张蕾女士走进红领巾电视台,为同学们作《走近仿真绣》专题讲座。张教授做了精心的准备。她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过现场演示、结合视频和大量的图片,为我们同学揭开了仿真绣神秘的面纱,让他们对仿真绣的针法、艺术特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聆听了仿真绣非遗物质文化江苏传人张蕾教授的讲座后,通师二附五年级的学生分几批,走进位于南通纺织工学院内的沈寿刺绣传习馆参观。通过参观,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仿真绣的魅力,真切感受到仿真绣的春天已经来到。南通电视台《总而言之栏目》跟踪报道整个活动。
清明节来临之际,四年级615名学生来到南通市烈士陵园,开展 “祭扫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的主题活动,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二附六年级语文组借此开展了母语文化节活动,以培养广大师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情,宣扬祖国语言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六年级邀请社会热心志愿者对书法、篆刻进行讲座、指导。
在端午节来到之际,通师二附五年级精心策划端午节系列活动。活动包括两大板块:
一、了解习俗长知识;
二、端午实践快乐多。活动具体分为:看一看:(1)查一查(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有关端午的习俗);(2)看一看(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我们的节日——端午”文化访谈);(3)读一读(学生阅读学校编写的有关文本)(4)做一做(学生动手制作创意香袋);(5)包一包(学生亲手包粽子);(6)品一品(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端午节那里,学生还去濠河观看赛龙舟。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增进了对端午节的了解,锻炼了动手能力。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学生还不忘感恩,分享。他们把包好的粽子送给交警一大队的交警,学校保安,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关心。他们还把香甜的粽子送给濠城社区的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节日的问候。
三、感受自然,爱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近年来,我校十分关注绿色环保课题,号召学生从家乡实际情况入手,探访社会民情,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从身边小事做起,投身到低碳环保的实践中去。
学校开展了“我把绿色带回家”等体验与创意活动,让五、六年级学生把区团委分发的花种带回家,把自然、和谐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简洁、节能、文明的绿色生活理念带回家,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植物栽培,观察、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日记
通师二附四年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拥抱春天,播种绿色”植树节活动。四年级每个班级都设计出班级的爱绿口号,为校园的树木挂上了简介牌,让全校所有同学都能更方便的投入到爱绿护绿的行列中来。四年级的同学们还迎来了南通首席植物专家居卫东老师。居老师在红领巾电视台给同学们讲了植树节和张謇,和家乡南通的联系;介绍校园树木的生长和养护;还来到四年级各班,指导同学们一起种花。大家还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南通博物苑,在居卫东老师老师的指导下,亲手种下了棵棵小树。本次活动也吸引了南通电视台新闻部,南通总而言之节目主持的关注,电视新闻里,还出现了四年级组同学们植树的身影呢。
四、走入社会,体验生活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梦想五颜六色。我们的学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接班人,有许多内容需要他们去深入了解。我们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走进各行各业,进行职业体验,学做行业助手,在体验中锻炼,在锻炼中提高
我们组织学生来到侨鸿红绿灯路口当小交警志愿者。在交警汪叔叔的教导下,大家之后按照分工,两人一组站在非机动车路边指挥交通。活动使学生不仅得到了许多行车者对我们的赞许,还得到了交警汪叔叔的表扬和认可!
同学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南通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参观学习,零距离感受交警叔叔的日常工作。活动中,交巡警支队一大队傅士淼教导员详细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手铐、警棍、酒精测试仪、交通指挥棒、网弹、手电筒等交巡警常用的警械,他还现场邀请同学和家长互动配合演示
四(6)班假日小队来到交通银行,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重新认识了人民币,学会了怎样才能让钱“生”出钱来,张歆恬爸爸还教孩子们如何正确使用ATM机。四(6)假日小队还走进法庭,法官阿姨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法庭上的席位安排,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定代理人的职责。接着,法官叔叔、阿姨为同学们开了一个模拟法庭。坐在庄严的法庭上,同学们个个认真观摩,积极开动脑筋,模拟法庭后,纷纷举手提问,让法官叔叔、阿姨解答他们心中疑惑的法律问题。最后,同学们还和开展本次模拟法庭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合影留念。
五、学习榜样,寻找最美
我们发动广大少先队员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展红领巾小记者团、雏鹰假日小队等社会观察和实践体验活动,寻访南通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可敬可学的身边榜样。孩子们走进社区探访先进人物,他们有爱国英雄,有乡贤名人,有先锋模范,还有身边好人、创业先锋等等。
五年级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寻找最美女性”活动,他们在辅导员或家长的带领下,与寻访对象进行一次面对面活动,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记录寻访过程,了解寻访对象,感受她们怎样通过自己的具体行动,实现人生的价值。除此之外,六4班少先队员穿过蜿蜒的小巷,来到了孙述奶奶家,把同学们用心挑选的礼物赠送给了奶奶,并衷心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当我们一一围着奶奶坐下后,大家还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奶奶的啧啧赞叹。四(2)班雏鹰假日小队近二十名“同学们来到起凤社区陆善洪党代表工作室,和最美南通人——陆善洪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陆善洪和同学们侃侃而谈,从自己的经历讲到自己的内心想法,在听到一些感人的故事的时候,同学们时不时发出赞叹声。接着,每一位同学们都采访了他一个问题。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我校五(6)班的部分同学,与濠城社区的干部一起,看望了老劳模花幼明老人,老人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优秀工作者,从1958年开始就被连续多年评为省市级劳模。慰问中,孩子们为老人带去了相声、小魔术等文艺节目,引得老人哈哈大笑。临走前,孩子们还把自己创作的国画,赠送给老人,祝老人晚年幸福。
六、请进课堂,沟通交流
我们不仅走出去,更请进来,各班把外面的家长、老师、社区工作人员请进课堂。这些人有的教同学们学做寿司,教室里洋溢着的是寿司诱人的香味和同学们幸福、快乐的欢笑;有的制作青团DIY,整个教室里满溢着的是淡淡的艾叶清香和孩子们无尽的快乐;有的学习做肉末百叶卷,全体烹饪社团学员们戴上手套齐动手„„还有的甚至自己还联系了一批人,到校园进行活动。如五6班的学生杨铠睿的爸爸——南通中专杨老师带领他的他的6位学生,走进二附教室,辅导同学们开展“气球变变变”动手实践活动。在老师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后,六位中专的大哥哥、大姐姐分别走进同学们中间,具体辅导同学们实践操作。同学们兴致高涨,一个普通气球在他们的巧手中变幻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五(5)班“家长讲坛”请来了在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的刘京扬爸爸,他给同学们做了一次青少年如何预防违法犯罪的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不仅使同学们明白了多一份宽容、少一点冲动的重要性,还提高了大家对法律的认识,受益匪浅。市国税局党支委朱永祥委员、综合科李唯萍科长,金晓峰副科长、青联成新柯副主席、吕雅阿姨们来到同学们中间为通师二附四(1)班的同学们送上特殊的礼物:税收知识小课堂,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税收知识宣传课。
2021年11月23日小学五年级全体师生,走进蔬菜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在野外平整土地,挖沟浇菜,还是除草等技术,同学们认识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味了劳动有快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一、走进生活,确定主题
实践活动的主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学生们通过上网、调查、采访等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总结汇报,了解了生活中的常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二、自主结合,科学合理
活动的组织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组织形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活动的问题确定之后,我们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与分工。我们的经验:在分组中我们先请同学们围绕筛选的几个小组活动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的选择,再找合适的同学进行组合。在此基础上,教师为了力求科学性,还要尽量让学生按兴趣、愿望自由分组,同时提出必要的指导性建议。
三、关注活动,适时引导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打击他们对活动的信心和兴趣,老师这时就是他们的钥匙,引路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遇到困难是难免的,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会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更加充满信心!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在于“实践”二字。
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北京市东城区把如何科学准确认识综合实践课在课程改革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进而有效推进新课程建设和实践作为改革的重要课题,从课程的本质和结构高度加以认识,认为:综合实践课主要是通过直接的体验,形成直接知识和经验或情感,所以就需要直接的情景、直接的条件和直接的环境,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育基地。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游览不一样,它是在课外活动、参观基础上,按课程来整合,形成一个有育人目标的实践活动。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东城区进行综合实践课化的研究,重点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尝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一、整合资源,实施“蓝天工程”
东城区结合区域内社会文化、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确定了“基地建设的重点是整合资源,为社会资源转化成教育资源构建一个机制”的思路。在实践中,他们通过实施“蓝天工程”,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经过调研考察,从范围、条件、管理、使用等方面对实践基地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众多的资源单位中寻找适合进行课程开发的社会资源。然后,通过给这些资源单位挂牌的方式,促进学校对资源的使用频次,增加资源单位经济效益;评选并奖励贡献较大的资源单位,促进形成品牌效应,提高资源单位社会效益。这两项措施调动了社会资源单位的积极性,目前东城区已形成560家资源单位,涵盖文化、科技、体育、经济、国防、安全等9大类资源。同时,东城区还编写了资源使用手册;成立了课外活动服务指导中心,建立了资源库及相应评价方案,为综合实践课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建设与开设课程
初步实现了社会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之后,东城区开始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加工,生成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具体工作分以下几步完成:第一步:将学生各学段培养目标与蓝天资源库分类对接,设计目标与相关资源对应的双向细目表;第二步:根据目标与资源的双向细目表,确定由各校参与的课程设计课题,研制课程,包括目标、课时、资源使用内容与程序、教学与学习方式、成果认定方式等;第三步:将课程设计编织成课程菜单,提供给学校和学生,同时提供给基地单位,由学校组织学生或学生个体、群体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课程学习,由学校或基地单位根据课程管理要求认定。
根据以上原则,东城区已经形成11个综合实践课程化初步方案,如: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从国子监看儒学的兴起;我身边的历史遗存——胡同文化与古建筑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我爱北京天安门;革命历史教育——国家博物馆志愿讲解活动课程;情感体验之旅——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想;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北大红楼;安全教育 ——北京海淀公共安全馆活动课程,等等。
顺义区:研究实践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要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任课教师队伍。基于这样的认识,顺义区在“十五”期间,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的实验,紧紧依托“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这一子课题开展行动研究,为提高全区教师整体素质找到了一条捷径。
一是通识培训。邀请总课题组和北京市分课题组的专家对全区的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使任课教师掌握新课程的理论,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是骨干引领。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带头引领作用,让他们在理论、实践层面上先行一步,实施典型引路。
三是合作实践。充分发挥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的整合作用,努力提高教师的合作实践能力;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培养教师的反思创新能力;采用所有教师共同设计同一主题活动的形式,培养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指导活动。教师亲自设计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合作进行实施,在实践体验中培养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和指导能力。
五是聚焦课堂。引入评价、竞赛机制,通过研究课、达标课、评优课等形式,在全区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中大兴“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之风,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团队。
另外,顺义区通过对区核心组成员、学校骨干教师、学校全体任课教师进行三级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能力,确保了每所学校至少有一名专任教师。几年来,全区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已有2名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4名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获市以上级奖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案例56篇。
昌平区:结合地域特色开发区级综合实践课程资源
一、对昌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调研、分析
昌平具有2000多年的建制史,历史悠久、资源丰厚,具有悠久的人文底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昌平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将成为科教创新基地、人文生态景区、和谐宜居新城。但是,怎样让生长在这一片热土上的孩子们了解它的历史和现在,关心它的今天和未来?昌平区教委紧紧抓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契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调研,对全区的课程资源进行了规划、整合,有计划地开发出一批区级和校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载体。
二、 积极开发区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昌平区教委制定了《昌平区地方课程规划方案》,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门类、课时分配、实施办法、评价管理,规范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工作。他们坚持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发展性原则,组织有关教师在专家指导下,先后编写了《走进昌平》、《爱我昌平》、《昌平历史》等区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并通过了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查,投入使用。除此之外,他们还将陆续开发《昌平地理》、《昌平人物》、《昌平生物》、《昌平科教》等区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作为学生选修课程,为学校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可借鉴的资源和素材。
三、发挥教育基地作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认识
昌平区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共有包括小汤山农业园、中国北方国际射击场、坦克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处。这些基地拥有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是弘扬民族精神,进行品德教育的宝贵财富。昌平区教委与区旅游局、区团委、区科协联合举办了“百万学子游昌平”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平台。有的学校集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有的班级通过家长教师协会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活动;有的家长带领孩子走进教育基地。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昌平区有效发挥了基地的教育作用。
门头沟区:依托教育基地统筹教育资源
门头沟区密切结合地区实际,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建立起了斋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雁翅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琉璃渠劳动艺术教育基地和灵溪科技教育基地等四大教育基地。这些基地承担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部分地方课程的教学任务。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2004年北京市德育大会的召开,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深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门头沟区教委整合四个基地资源,积极投入资金完善各种硬件设备,加大基地师资培养培训力度,逐渐规范四个基地的运作模式。在开发建设与实施过程中,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根据各基地课程资源特点,对课程开发的目标、课程开发的门类和课程开发的科目进行定位。
二是从课程实施的需要出发,加大各基地硬件建设的力度: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学场所进行改建扩建,配置教学设备。
三是调配干部,引进、培养师资,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教委为四个基地配备了教学管理干部,四个基地都有类似于学校政教和教务的部门,负责研究课程方案,组织教学活动;教委还为各基地配备师资,引进人才,从师资的专业水平上保证基地地方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是专门制定《门头沟区教委关于教育基地实践性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指导各基地健全课程实施机构,完善各项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制定了《门头沟区教育基地地方性实践活动课程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手册(试用)》,规范和完善评价这一环节的工作。
五是统筹安排学生到各基地上课,教委中、小教科每年都要安排大课表,有计划地组织小学到高中的学生到四个基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只要是在本区从小学上到高中的学生,都要到各个基地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加上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总体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能够达到北京市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时总量。□
【综合实践活动小结】推荐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证明06-20
综合实践活动汇报12-1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05-27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记录06-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型06-30
综合实践活动个人计划07-01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07-07
综合实践活动考查方案09-12
三上综合实践活动总结09-15
综合实践活动检查总结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