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材料(推荐8篇)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临朐县城关街道衡里炉小学
2009年3月
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另染一枝花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临朐县城关街道衡里炉小学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即如“东篱”之于“南山”,东篱花艳则愈显南山之青翠。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草案)颁布以来,我校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设了以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的“绿化苗木的培植与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目前,我校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设置
1、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与课程内容选择
首先,我校是县级园林化学校,校内栽植的绿化苗木多达30余种,植物资源丰富。其次,我校地处农村,村里许多业户辟有绿化苗圃,其中不乏苗木繁育的行家里手;再者,我校的教师多数来自农村,具有一定的劳动生产经验和技能。因此,我校因地因势制宜,与两名苗木繁育专业人员联合开辟了苗木繁育基地,为学生观察、研究、管理苗木和学习、实践苗木的种植、修剪、嫁接、防治病虫害等劳动技术提供了场所,并结合我校拥有的师资力量确定以 “绿化苗木的培植与管理”作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技术启蒙教育,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逐步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与实践能力。
2、课程开设的标准与分年级课程内容的选择:
按照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草案)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在3、4年级每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课时,在5、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3课时,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有时连堂,有时单堂。在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安排上3、4年级主要是观察、认识身边的植物及生长习性,学习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实践灌溉、松土、除草等简单的劳动技术;
5、6年级则在3、4年级的知识与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实践苗木的种植、移栽、修剪、嫁接与病虫害防治等劳动技术。通
过课程的开展,基本掌握绿化苗木的培植与管理的技术要领和基本技能。
3、学校依据课程开设要求,安排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课程指导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在具体技术上做典型示范,把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全部交给学生完成。
二、课程开设原则
1、全体性原则。开设课程指向的教育对象为3—6年级全体学生,让他们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达到养德、增智、健体、益美的教育效果。
2、实践性原则。通过学生亲身对事物的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自然之美,体验劳动乐趣,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基本技能。
3、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以自主活动为主,在出现困难和问题时,寻求合作。通过合作,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获得自我成功的喜悦,体验合作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合作意识。
4、激励性原则。在评价学生实践效果时,采用多种标准,对学生在探究道路上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要适时的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的实施
走校企联合的路子,定期邀请苗木专业人员到校举办苗木繁育知识讲座,现场进行苗木移栽、修剪、嫁接和病虫害防治等操作演示,学生做好笔记,并动手操作。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检验自己操作的效果,对出现的问题与成功的操作进行对比分析,获得第一手资料,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然后选择相应的树种进行再实验、再检验,强化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力度。
(一)3、4年级课程以基础性内容为主,因为基础性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础,是必修内容,这些内容必须是学生易于操作又能体现学校特色。所以在3、4年级安排了“观察、认识身边的植物及生长习性,学习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实践灌溉、松土、除草等简单的劳动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如:
1、苗木分类及习性
首先在课程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各年级成立课程活动小组,推选小组组
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各小组每周的课程活动方案,对校园内的各种苗木自主选择一类进行观察研究。
然后分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观察把握每种苗木的干、枝、叶、花、果实等的形态特征,每个组员都要做好观察记录;并通过上网和查阅相关书籍等方式进行科学分类,了解苗木的名称、种属、用途、分布等生活习性,做好笔记,建立资料袋,为下一部的分组交流做好准备。
第三,各小组将本小组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获得的苗木的感性认识在小组间交流,每个组员都将自己获得的“研究成果”在交流会上进行展示,指导教师予以引导和点评,将所有的活动成果共同分享。
2、苗木松土
首先各小组自主制定对绿化带进行松土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确定使用的劳动工具和活动进行的步骤及质量要求,并对组员进行劳动分工;然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完成活动任务。
在活动中,有的小组选定的工具主要为小锄,有的小组主要为小镢,有的小组主要是二齿钩。用小锄的小组松土深度适中、速度快、质量好且能同时清除苗间杂草;用小镢的小组松土深浅不一,又因学生用力把握不稳,伤害了一些苗木;用二齿钩的小组松土速度快、质量较好、不伤苗木,但是不能同时清除苗间杂草。
活动后总结。学生结合亲身实践,一致认识到苗木松土的最佳工具是小锄,在日后的松土实践中就都选择小锄作为劳动工具了。
(二)5、6年级课程主要安排拓展性内容,拓展性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对实施条件也有相对高的要求,依据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在5、6年级安排了“实践苗木的种植、移栽、修剪、嫁接与病虫害防治等劳动技术”学习内容。如:
矮牵牛花的种植
1、指导教师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搞清楚矮牵牛花的种植流程,首先根据自己查阅资料结果分小组制定出种植方案,方案内容包括:花种的选购、苗床整理、工具选择、材料准备、播种方法及流程、拱棚搭建等。
2、各小组交流方案,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确立最佳方案予以实施。
3、各小组进行分工,对每一位组员下达实践活动任务,并按要求完成。
首先选购了四色花种,分别做好标签备用;第二,工具准备:各小组分工准备好镢、锨、筛子、耙、喷壶、水桶等,第三,材料准备:备好竹弓、布条、塑料薄膜等;第四,各小组整理苗床:用镢深翻育苗区,调好畦埂,把苗床分成四部分,分别用耙耙平;第四,灌畦:用水桶和喷壶灌透苗床;第五,用筛子筛好墁土备用;第六,取部分墁土拌种播种:将矮牵牛花种按花色分开拌匀,播种后覆盖墁土;第七,拱棚搭建:将竹弓横向均匀的揷置在畦埂上,然后用纵向竹弓和布条加固,覆盖好塑料薄膜后周边用细土培固。第八,将剩余的材料和工具整理存放。
4、课程活动完成后,各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相互交流。对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写出活动笔记,积累简单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苗木种植的技术,并体会劳动的乐趣。
(三)、每个班级认养一块校内绿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管理。他们根据苗木的生长情况,分年级制定出自己的管理方案,有计划地对绿地适时划锄、除草、修剪、浇水、除虫。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增长了知识,陶冶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强化了劳动意识,也形成了良好的技术素养。学校对各班级学生移栽树木的成活率、嫁接树木的成功率、苗木修剪的美观状况、病虫害防治的效果等,进行检查评比,对好的班级、小组进行表彰奖励,对差的班级、小组,给予技术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主动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四、课程实施效果与反思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课堂活动方式达到了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内,与花草树木进行零距离接触,亲自使用工具动手操作,增强了感性认识,获得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体验,提高了实践技能。二是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感知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学生每天徜徉在“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夏秋有果”的绿色校园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迸发出爱护美、创造美的情愫。三是优化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学生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获得的技能与体验,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但是,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还刚刚起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
不足之处,如注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过程性材料的积累缺乏足够重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之下重视程度方面做的还不够;另外,在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课程实施评价激励机制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今后,我校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体系,注重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兴趣入手, 选择主题
一个恰当主题的选择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致关重要的第一步。以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研究中多数是教师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其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及当地社区资源、社区环境特点的主题来开展研究, 太过注重研究主题本身的内在价值, 却忽视了整个问题的产生过程对于学生的意义, 忽略了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所在。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因此活动主题的选择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有一天, 班上刚好有学生过生日, 小寿星的家长给每位小朋友都送了一份小而精美的糖果。这份小礼物上有很漂亮的包装, 同学们对商品包装产生了兴趣。于是, 我有目的地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事:“上个月父亲过生日, 我给父亲购买了一袋花旗参保健品。父亲去掉包装袋后, 又拆了四五层包装纸盒, 再去掉比花旗参片大几十倍的泡沫板, 才看到了花旗参保健品。这时候地上已经扔了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包装纸和一块块碎泡沫板……”没等我说完, 有的学生就忍不住了, 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纷纷, 课堂气氛立刻变得非常热烈。我一看到这个场面, 立即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程序, 决定由教师讲变为让学生自己讨论、独立思考。
于是, 我顺势问道:“包装使商品美观, 但这么多的包装需要费掉多少材料呢?”孩子们都思考起来。待了一会儿, 有一位学生说:“这些包装大多是用纸张和木材作为材料, 这样重复包装造成了纸张、纸箱的浪费, 造成了材料浪费, 从而造成森林的减少, 影响了大自然的环境。”这一下子好像激起了孩子们的思维火花, 孩子们各抒己见, 纷纷说起了自身周围发现的许多关于环境的问题。由此, 我建议学生以“商品包装材料”为突破口, 进行调查, 以便带动更多的环保活动。为使这次调查涉及面更广一些, 更具影响力和说服力, 我建议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调查。就这样既保护了学生探究的冲动, 尊重了学生的需要, 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商品包装材料”这一活动主题就正式确立了。
由此可见, 教师可以从平时的观察中将学生的兴趣汇集起来, 从中选择受关注面比较广的话题,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 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在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形成活动主题, 也是一种好方法。
二、注重方法, 提炼问题
1. 课前调查, 了解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是专门用来研究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的。为了更加了解学生的兴趣, 找准活动切入口, 我们应该在活动开始前, 对学生对于主题的开展先进行了解。在“商品包装材料”这个主题活动中, 为了使学生能提炼生成出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及能够开展研究的问题, 上课前学生就分组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一个问题提出来。我让学生分组填写了“我最感兴趣的问题”调查表。从调查表中发现, 学生的思维较窄, 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顺利地提炼生成出符合活动主题的问题。
2. 提供资源, 做好铺垫。
怎样把学生的思路逐渐打开呢?策略就是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于是我不急于让学生生成问题, 而是先让学生浏览老师课前制作的资源包, 资源包内有各种关于商品包装材料的图片、文字、视频, 通过浏览, 学生的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然后笔者就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每组学生很快就提炼生成了切合主题的新问题。由此可见, 学生提炼问题、生成问题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教师要适时把握指导的时机及力度。如通过设计开放性调查问卷, 让学生自由填写,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问题。这样做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选择空间较大。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 涉及的面也很广, 有的互相交叉或包容, 有些问题提得太大或缺乏现实意义, 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大家共同讨论, 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若发现学生在讨论中出现了偏差, 教师也应当及时地予以纠正、点拨。有了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就有更精彩的生成。
三、全员参与, 确立主题
学生活动主体性、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学生的个体活动之中, 更加体现在学生小组的活动之中。在小组活动里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小组共同感兴趣的共同想要研究的问题, 还要凝聚小组内所有同学的智慧, 这些过程如果没有小组里每个成员的真正参与是完不成的。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 经过你们的努力, 大家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但是我们毕竟还是小学生, 能力有限, 不可能每个问题都进行研究, 那怎么办呢?
师:同学们, 有没有发现咱们班今天都分小组围着坐呀?下面我们就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确定出一个问题, 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就集中精力去探究你们小组所选的问题。老师在这里强调一点就是, 小组活动一定要大家共同参与, 共同选择出大家都想研究的问题;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建议 (出示: (1) 选择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2) 选择我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3) 选择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去探究的问题) 。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小组按照以上选择研究问题的小提示, 围绕黑板上的这些问题, 小组内商议一下你们小组共同感兴趣、都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师:同学们, 刚才经过大家在小组内讨论, 下面我想听听各小组都选择了什么问题。
等到班上所有小组都把共同想研究的问题说出来以后, 是不是意味着选题过程可以结束?在我仔细观察以后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 尽管小组内的学生在选题过程中进行了交流讨论, 最后小组内确定要研究的问题是他们思维碰撞的结果, 可是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每组内肯定有班干部或能力较强的学生, 他们很可能成为了小组内问题选择的“掌控者”, 他们既选择问题更安排其他同学的分工, 相对能力不那么强的学生没有了自主的地位, 没有了平等的交流, 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失去了不同观念的分享, 最后也失去了真正的合作的意义。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 必须处理好面向全体和尊重个性的关系,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 “面向全体”有两层含义:第一, 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每次课必须全体学生参加并充分参与;第二, “面向全体”本身意味着面向每一个拥有个性特征的学生,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怎样才能使每个小组成员真实发表自己对所感兴趣问题的观点, 而不受任何外在控制与压力呢?我觉得应该在每个小组选出研究的问题以后, 再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及研究意义, 通过对话可以更加深入对问题的思考, 激发探究问题的意愿。经过我的引导, 小组内每个成员都积极发言, 各抒己见, 热情高涨。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 体现学生的自主权和合作精神。
一、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
这节课不论是在内容的选择、课时的安排、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定位等都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学科特点。在活动的六个阶段中能及时抓住各种生成性问题及时解决,每个活动组的流程大致相似,但又有不尽相同的活动侧重点:源头组——重采访;现状组——重反思总结;宣传组——重资料的收集整理,多种方法宣传;歌词组——重收集、改编撰写;唱作组——重学唱、传唱歌曲。
二、充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两个多月的活动中,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活动,个个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合作的惊喜,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发自内心评价自己和伙伴们在活动中的收获。有的说,我了解采访的整个流程;有的说,我学会了照相、摄像;有的说,我会主动总结活动得失;有的说,我会撰写活动方案,掌握了拟定计划的基本步骤;有的说,我知道了团结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有的说,我们学会了设计活动方案,并且写得语言通顺,有理有据,这是我们大家的成绩,值得骄傲,我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快乐;有的说,活动之前,对土家族山歌没有什么了解,这次活动后,我真的很喜欢自己的民族,喜欢唱土家山歌了……
三、充分体现活动的实效性
整个活动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展示成果、总结拓展四个阶段进行,历时两个多月。全班80名学生按照源头组、现状调查组、整理宣传组、歌词探究组、唱作组等分头活动。源头探究组:详细汇报了他们从确定主题、组员分工到活动成果呈现的全过程。他们在采访过程中历经艰辛,从采访街头路边的行人到学校的老师和社区的长者开始,到采访巴东县博物馆馆长、峡江号子传人等一系列人物,失败后不气馁,碰了壁后不退缩,遇到问题去书中、网上寻找答案,并及时总结活动的得失,从而探明了土家山歌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升华了热爱土家山歌的美好情感。现状探究组:学生亲自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239份,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份回收的问卷,仔细记录每一次搜索的信息。当活动受阻后,他们首先采取小组商讨解决,再次受阻后才请家长支招,请老师指导后,及时调整下一步活动计划。通过大量问卷,他们有了探究结果——土家山歌亟待传承,由此,小组成员写下了几十份倡议书、通讯稿、广播稿贴在学校专栏里,发在校园网站上,投给学校广播室。宣传整理组:学生通力协作,群策群力开展活动,成效显著。小组长带领大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计划,还在活动中期举行心得交流会,需要的资料和遇到问题总是通过到图书馆翻阅资料、上街采访长者、上网查阅信息、询问亲友等办法解决。歌词探究组:学生拟定了实在的活动方案,建立了小组成员QQ群等联络方式,每次实地活动遭遇拒绝后,及时调整计划继续开展活动,他们先后去县文工团听歌、学歌、抄写歌词,在学校找音乐老师学歌收集歌词、网上收集歌词等,通过他们的努力,整理编辑的《土家山歌歌词集》顺利出炉。唱作组:他们呼喊着口号“唱山歌我最棒”登上讲台开始汇报,生动地讲述了他们去巫峡广场、纤夫旅行社、去大山深处的乡村、去非物质文化继承人居住地、去山歌演唱的聚集地——茶厂学唱山歌,在学校请教音乐老师,跟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教师学唱山歌,到社区请教“老者”教唱山歌。成果展示现场,学生集体演唱了《十指尖尖》《峡江号子》等歌曲,热烈的氛围感染了许多人。在这次活动课实施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大大体现了活动的实效性。
四、充分感受到磨课的魅力
打磨一节课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但是能收获到成功和小幸福。因为在反复的打磨中你会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利于课在短时间内良性循环。这节课在成果展示阶段精美的课件和精炼的台词就是我和孩子们反复磨出来的,我们在多功能会议室、教室、家里一次又一次对着同学、老师、家长进行演练,看重点是否突出、各个环节的衔接是否自然、语言是否精练得体、站姿是否端庄……找出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不厌其烦地进行整改。正因为如此,所以这节课在汇报时学生精炼流畅的语言和大方得体的表情为整节课增色不少。
其实就这一节课而言,可以反思的东西还有很多。面对这门新型学科,我们探索的路还很长,现在对我和孩子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结果,我们在乎的是过程,只要我们师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起来,就算我们成功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传统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因此,推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面对这一新生亮点课程,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没有教材依托,老师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我认为,要想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我们应该明白课程实质,了解课程特点,领悟课程内涵,遵循课程原则,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掘本地资源,才能提高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效,带来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应该贯彻 “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体现地域性、本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一指导思想,充分发掘本地各种各样的实践资源,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生活与经验为核心,以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重要特征,与学生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因此,其课程资源大量存在于个体生活的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从广义上来说生活中的所有事与物都是可能的课程资源,但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让这些资源有选择地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1、立足自然资源 在综合实践内容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我们柴胡店镇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宛若盘龙卧虎的千山峰岭,在这片神奇土地的东部拔地而起;恰似蛇形斗转的薛河碧波,环绕着东部久负盛名的刘村梨园;悠悠小渭河在西部展现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既古老又年轻的园林式小城镇矗立在山水画卷般的版图中央。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为这个鲁南古镇赐予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基于此。我们引导学生开展《走进千山》、《古薛河探秘》、《争当景区小导游》、《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等实践活动。
2、立足经济环境
柴胡店镇物产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南辛的苹果,刘村的梨,黄连山的冬枣,薛河的鱼,远近闻名。刘村酥梨具有个大皮薄,脆嫩多汁、肉厚无渣、甜贻爽口的特点,明清年间历为滕县主要贡品之一,2002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2004年,远销马来西亚。薛河的鱼,2006年荣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结合实际,我们开展了“保护家乡水资源”“家乡物产博览会”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激起学生积极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力源煤炭有限公司是我镇的龙头企业,是我镇经济支柱。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我带着孩子们走进矿区,让他们参观工人叔叔工作环境,看井下采煤录像,设身处地让他们体验工人叔叔工作的艰辛,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孩子们受益匪浅,特别是一些矿工子女,更是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立足历史文化 我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73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用他们的汗水的鲜血竖起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造车鼻祖奚仲等诸多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佳话。据说,奚仲生前在此造车,死后又葬于奚公山下(千山),因此,《认识奚仲》成了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主题。千山脚下的胡楼烈士陵园,记载着家乡历史上许多英雄的事迹,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等方法,我们了解了发生在家乡这块土地上的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以及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立足乡土风情
保持清代村落建筑群原貌的,鲁南第一民俗村暨近代题材影视拍摄基地葫芦套村,可谓乡土气息浓重,并且成立了民俗文化馆。另外,柴胡店镇还有着许多古老特殊的乡土风情,在《走进柴胡店》《柴胡店民俗》两本书中都有记载。如:《民间习俗》、《乡土小吃》。
围绕这些乡土风情,同学们开展了“民俗文化研究”“参观民俗文化馆”“家乡的美食”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实现了身、心轻松舒畅的乡土风情之旅。
5、结合农村实际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种植、养殖等等活动虽然不再陌生,但是,亲身体验却是很少。所以,作为农村教师,我们不要浪费了身边的资源。于是,“种花生”“养殖长毛兔”“给苹果树剪枝”“为梨树嫁接”“为梨花授粉”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了新天地。
二、活动方式: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不同领域,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
1、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
如:《走进千山》、《走进矿区》、《参观民俗文化馆》都属于以参观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
2、以“主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如:《古薛河探秘》、《认识奚仲》、《学校的变迁》。
3、以“主题班会”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
如:《梨园记者招待会》、《家乡物产博览会》。
4、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劳动技术教育
如:《种花生》、《养殖长毛兔》、《为苹果树剪枝》、《为梨树嫁接》、《为梨花授粉》。
5、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实践性学习
如:《争当景区小导游》、《敬老院里的一天》。
三、课程安排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中年级学生以劳动技术教育、主题班会为主,高学生以社区服务、社会考察、主题探究为主。
四、课程的组织与辅导:
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型课程中,应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活动形式,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要积极探索辅导方式的多样性。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五:评价与展示
以本土教育资源为背景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应重视课程评价和展示的方式的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主体的互动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表格统计式、谈话式、语言描述式等。
六、课例展示:
A:《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
下面以我就结合两个综合实践活动具体课例,谈谈我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粗浅做法。首先,说说我的《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
时间安排:生成课题,达成目标,一周时间; 选择研究内容,成立研究小组,制订研究方案,一节课时间;实施方案,开展活动,两周时间;成果展示,一节课时间。
1、生成课题:
本土资源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开发资源。因此,依托学校所在地的本土资源,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化资源配置,弘扬地方文化,发展学校特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成了综合实践程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学校的特色,要能反映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因此,在确立活动主题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地区可挖掘的教学资源,在认真分析研究后确定出来的主题活动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今后的开展和实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着眼生活,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才能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才能获得并增强社会责任感。本次教学中。我依托“家乡柴胡店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是享誉鲁南苏北的黄梨之乡。”之优势,抓住“即将举办枣庄市首届梨花节,”这一契机,确立《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这一主题。
2、达成目标: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体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根据总目标及课程实际,我确立本次活动目标。
(1)了解万亩梨园的悠久历史及灿烂的文化,对景区特色及风土人情有较全面的认识。(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5)通过活动增进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知识的探究心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强烈的责任感,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3、选择研究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向记者推介刘村梨园?从“梨园的历史及发展”“黄梨的产量及价值”“梨园的传说及典故”“景点的由来”“梨园风光”等等方面选择感兴趣的研究内容。
这一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素材,但是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遵循自主选择的原则。
4、成立研究小组。
根据自己兴趣及所选内容,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比如:探究小组,摄影小组,绘画小组,社会调查小组,导游小组等。
这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前提,学生可以利用小组力量,借助合作的优势,培养协作能力,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5、制订研究方案: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组间交流、征求老师及家长的意见,完善自己的方案。探究小组制订的方案是借助网络、书籍等资料了解黄梨的产量及价值,利用访谈的方法了解梨园的传说及典故以及景区中景点的由来,通过调查了解刘村梨园的历史及发展。
摄影小组的方案是,利用课下及周末的时间从不同角度拍摄梨园美景,把梨园的美丽风光最大限度地展现给大家。
绘画小组通过实地观察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梨园的美景。
社会调查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父母、亲戚、邻居在梨园工作之便,进行调查、访谈活动。
导游小组的研究方案是,走进梨园,熟悉景区导游词,学习导游人员的讲解艺术,力争通过自己生动的讲解,引人入胜。
方案的制定中,学生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事小组解决不了的,教师就要适时指导,提出可行性建议。比如,小导游们要得到景区讲解员的帮助,教师要帮助协调,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安全。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千万不能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6、实施方案,开展活动。
(1)、学生根据利用休息时间亲身到梨园感受,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2)、筛选、整理、加工所收集的资料,准备参加班里的《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活动。此环节要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7、召开刘村梨园记者招待会,展示成果。
(1)、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形成小组集体的看法。
(2)、合作与交流:然后各组推荐学生介绍情况(记住,别忘了提供资料的来源,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小组讨论,如何向记者推介才能让景区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准备答记者问。
(4)、生生互动,推介练习。师提醒,注意举止、礼节、礼貌用语。
(5)、小组推选代表推介,并随时接受记者(其余小组同学)提问或采访,教师适时指导。
探究小组以图片和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梨园的历史与发展,通过采访录音及录像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些梨园的传说及典故,并向大家推荐了我们的乡土文学家孔庆海先生的《走进柴胡店》、《柴胡店民俗》两本书,景区的许多景点及传说、典故在这两本书中都有记载。把从网络及有关书籍中了解到的黄梨的产量及价值向大家作了详细介绍,并且通过“特长品尝”这一环节让大家真正领会到了刘村酥梨甜贻爽口的特点。摄影小组把他们从各个角度拍摄到的梨园美景向大家做了展示,为了更加清晰明了,他们把每幅照片还辅以文字说明。
绘画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社会调查小组把自己的调查结果整理成文字材料在推介会上发布。
导游小组有声有色、彬彬有礼的讲解仿佛带着大家畅游梨园。进入主题班会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推介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合作学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指导作用仍然不能忽略。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还要注意,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既不能上成活动课,也不能上成了口语交际课。
8、评价与反思
(1)、学生谈感受。(引导他们从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启示等不同的方面来谈,用这种轻松的无拘束的漫谈进行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触动,会达到本次活动的德育目标)
(2)、教师评价。
教师依据多元化评价原则,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这节课中,不仅有研究性学习,还有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个领域都不是孤立的,都有着一定得联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还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各种能力。比如: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口语交际交际能力等等,并且,还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积极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
其实,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的不同领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不过,要根据活动的形式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这次主题班会活动适合中年级教学,那么《争当景区小导游》则更适合高年级教学,因为它在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不仅仅是体验,更多的一种服务社会的意识,是一种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并且,还要写实践报告,这就比《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中的谈感受的形式上升了一个高度。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B:《争当景区小导游》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1、活动目标:
(1)了解万亩梨园的悠久历史及灿烂的文化,对景区特色及风土人情有较全面的认识。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文明用语及基本接待礼仪。(5)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进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知识的探究心理。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及积极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
(6)通过实践报告,提高学生总结、发现、积累、运用知识的能力。
2、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亲身到梨园感受,从“梨园的发展与变化”“黄梨的产量及价值”“梨园的传说及典故”“景点的由来”等方面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愿结合成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同时请学生注明获取相关资料的渠道:是从教材中获取的,还是从教材外获取的,如查了什么网,翻阅了什么书刊、什么词典,或是从什么人讲的什么故事中了解到的)。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重点,筛选、整理、加工所收集的资料,准备参加班里的小导游选拔活动。
3、活动过程
导入:我们的家乡柴胡店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是享誉鲁南苏北的黄梨之乡。今年要举办枣庄市首届梨花节,刘村梨园旅游风景区即将面向游人开放了,我们的导游选拔赛现在开始。
(1)、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形成小组集体的看法,然后各组推荐学生介绍情况(记住,别忘了提供资料的来源,也可展示图片等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2)、播放导游现场解说录象。
想一想,说一说:从刚才的录象中,你有些什么体会?并交流讨论:一名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那些素质?
学生讨论交流:在讲解中,要使用规范的口语表达,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并且要注意倾听游客的询问,快速地选择词语和句式,组织语言进行陈述、表达,同时学会察言观色,临场发挥„„
(3)、小组里进行初赛。
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形成适合自己风格的解说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在小组内评选出小组最优小导游,记下推选的理由)
(4)、小导游复赛
全班交流,交流前请各组介绍本组优秀小导游的优势,教师顺势指导交流要求,全班交流过程中针对交流情况适时点拨。
4、评价与总结
(1)、同学选出星级小导游,颁发导游之星。星级小导游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景区实践,为游人提供导游服务。
(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对不足之处给予指导。课下继续努力,只要达到星级标准,既可入园实践。
附:星级导游评价标准:
(1)、能用规范的口语熟练表情达意,展示梨园美景及丰富文化底蕴。(2)、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
(3)、能倾听游客询问,快速选择词语及句式,组织语言进行陈述、表达,并且具备临场发挥能力。(4)、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5、学生写实践报告。
七年组
佟培权
本学期,七年级围绕着“走进名人”这一实践主题对学生进行了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下面我介绍一下开展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开展“走进名人”实践活动的意义。
本学期我们七年级的三个班级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同时开展了“走进名人”实践活动。七展本次活动是让学生认识了解更多的名人,通过阅读、访问、查找等多种渠道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并在感受名人成长经历的同时,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名人的成长过程,学习名人的奋斗品质,避免盲目崇拜。
在综合性学习的展示活动中,学生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书面、图片、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以各种形式展示本组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二、开展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我们希望学生能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组织策划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三、开展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1、查找、收集、整理有关名人各种的资料(包括名人的成长故事和取得的成就等等)。
2、调查我校学生对名人的了解情况,并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如何充分利用好名人名言,以培养学生的调查、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3、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自主研究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掘学生的合作、探索能力,在研究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
四、活动准备阶段。
1、初步感知,明确活动的意义和内容。
面对“走进名人”这个专题,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方案:有的想看书、上网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并编辑故事书;有的想采访社会各行各业人士,了解他们的成长故事,有的想调查其他同学所喜欢的名人。主题就这样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产生了,有:
(1)阅读名人故事的阅读组
(3)采访名人的采访组
(2)上网查找名人的网络组
(4)编辑名人成长故事书的编辑组
(5)以“名人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手抄报组
(6)以“我喜欢的名人”为主题的绘画组
(7)以朗诵名人诗词或歌颂名人的诗词为主题的表演组
2、组织形式,明确责任。
(1)我们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个人为单位,以收集、整理资料为主;第二阶段以分工合作为基础的小组活动,以调查访问为主要方式;第三阶段开展班级集体活动,以汇报、交流为主。
(2)了解调查研究的方式之后,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愿分组组,每组推选一名认真、负责的同学作为组长,各组组长针对调查研究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分配组员们的任务。
五、活动的实施阶段。
(一)第一阶段:收集、整理。
每个小组的学生同时依据研究主题,展开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我相机指导他们查找资料的方法。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利用多种途径查找资料,更是感到了课外资源的庞大和便捷。收集完资料后,我又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
(二)第二阶段:调查、分析。
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同学们感受到了名人们所蕴含的巨大内涵,他们能激励人奋发向上,能陶冶人的情操,能让人了解人生的真谛,明白道理,特别是那些名人的奋斗历程,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使他们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在此次调查中,同学们共发放调查表300份,收回285份(其中主要以六、七年级为主),占95%,通过统计、整理,将数据进行了分类,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孩子们捕捉到了新信息,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参与调查的感受。
有的学生说:“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我们学生对名人的了解比较单一,大家提到的,就总是那么一些人。”
有的学生说:“我以前只知道很少的几个名人,通过这次统计,让我认识了很多名人,增长了不少知识”
有的学生说:“各行各业都有名人,我以前认为名人都是高不可及的,可是,通过了解才知道,他们也是普通的人,只不过比别人更努力罢了。”
面对这些,无须教师再做多余的讲解,学生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已经在受益了,教师只要认真倾听,适时指导就行了。
(三)第三阶段:开展活动,激发热情
为了提高学生对名人的了解和认识,充分利用名人的精神,让学生通过系列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这一阶段,我首先指导学生对教室进行布置,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讨论,精心设计,为学生学习名人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
然后,我又组织学生进行“名人成长故事”为题的讲故事比赛,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加深了对名人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向名人学习的热情。
最后,我又让学生开展征集“名人名言”活动。并选出对我们最有激励的名言,每人背一句自己最喜欢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四)活动评价
我们把最终的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导地位,在他们自评和互评的同时,也逐渐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得以保持和修改。班主任和付班主任还有语文老师参与指导,必竟是第一次开展这样的调查活动,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实施的活动都离不开老师们的精心指导,整个活动老师们付出了很大的辛苦,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老们的辛劳。
在活动中,家长也给予孩子们大力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帮助孩子查找资料,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他们普遍认为,这次活动使孩子在实践中得到了智力和能力的锻炼,尤其是在与人合作交往方面受益匪浅。
(五)活动反思。
学生通过这次活动,不但了解了名人,走进了名人,更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示。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合作探究、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但也发现有少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有所欠缺,在调查、交流中表现出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还不足,怎样培养这些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各项活动,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报送材料清单及要求
1.每项成果申报指导教师人员最多3人。
2.参加市、县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的项目,以乡(镇)为单位报送如下材料:
3.所有过程性材料、相关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等需提供复印件2套,并提供获奖证书原件,纸质材料和复印件要有目录内容,并装订成册,在材料封面上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过程性材料和相关证明材料包括:(1)至少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2)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3)学校、乡镇或县教研部门综合实践管理机构对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4)获奖证书;(5)申报人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等。其它未能提示到,而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材料也可以做为过程性材料一并上交。
注意区分:(1)研究性学习成果需提交相应完整的课程资料。包括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展示等过程的图文、视频资料。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需要提交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案、组织学生实施活动过程的视频、照片、体验心得等档案材料,以及所实践、服务单位的证明材料、学校教师的总结、学校教学管理评价认定意见。
(3)技术教育类成果,需要提交教师指导方案,学生作品的构思设计方案、制作或创意作品(图片)、活动过程的视频资料及教师评价意见。
成果申报的是哪一类,对照相应的项,补充相关材料。
4.《虞城县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请表》电子稿1份,纸质稿(2份),A4纸打印,左侧装订。申请表填表要求:各项内容如实打印,要求语言严谨,字迹清晰。
5.所有参评成果须有与纸质材料相应电子稿。每项成果的电子稿(1份)、纸质稿(2套),电子稿打包后做好标签,与纸质稿同时报送。(复印证书类无须制作电子稿)
6.所有纸质材料放置在一个档案袋内,并在档案袋上标注:成果名称及其类别,申报材料清单、参评人的姓名、单位和手机号码。
7.以乡(镇)或局直学校为单位填写《虞城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成果评选推荐汇总表》,请务必以EXCEL格式填写,并发送电子表格至下述材料接收电子邮箱。
8.材料接收。虞城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联系人:杨德志;电话:4111633; E-mail:jysjys2014@163.com。
一、通过开展“整治校园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地, 校园环境的整洁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为此, 实践基地每期都会安排一节“洒扫教学”, 班主任将学生带到指定的校园环境区域, 组织学生进行“洒”与“扫”的专门指导, 让学生学会使用清洁工具, 并高效地清扫完指定区域。 每天早上, 各区域安排有一名教师指导该区域的学生进行清扫。 同时, 基地每期将组织一至两次全校卫生大扫除, 为校园的整洁出一份力。 在“整治校园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中, 既锻炼了学生个体的动手及生活自理能力, 又培养了小组之间的团体协作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性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一) 开展 《走进树世界 》探究实践活动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是树木, 我们的校园也如此。 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许多不同品种的树木, 但是学生对树的认识还不全面。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此项活动, 使学生走近树木, 认识树木, 发现树木的生长特性和变化规律。 学生在中探究树的实践活动中, 通过为树木浇水、松土、修剪、制作树木标志牌,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同时激发学生珍爱绿色, 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 开展 “走进蔬菜世界”探究实践活动
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同时蔬菜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食用时对人的健康有极大的好处。在探究活动中, 通过小组讨论、上网查询等方式, 让学生了解蔬菜的基本知识、蔬菜的种类、蔬菜的生长习性及栽培的方法等。 然后教师的指导下, 在基地试验田, 试种各种蔬菜, 通过除草、施肥、浇水等劳动实践, 到最后能吃上自己种的蔬菜, 让学生体验种植蔬菜的艰辛与快乐。 在综合实践基地开展此项活动, 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体验种植蔬菜的快乐, 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三) 开展 “走进新农村”探究性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出校门, 亲身感受自己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 欣赏家乡的美丽景色。 在欣赏美丽景色, 感受家乡巨变的同时, 反思家乡如此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我们利用这次探究实践活动, 通过对基地附近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活状况进行调查, 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在探究活动中, 可以组织学生帮助农户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 也可以到孤寡老人家进行卫生大扫除等。通过此项活动能进一步了解农村变化的过程及带来如此变化的原因, 同时也能了解部分农民生活的状态, 通过对比, 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农村的现状, 增进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以及热爱农村、关注农村的情感。
三、通过参加“厨艺体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对于做饭知之甚少。 我校为了加强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特开展了厨艺体验活动。 结合我校的基本情况和当地饮食习惯, 开展了“包饺子”和“家常菜制作”两项厨艺体验活动。
饺子相传是中国东汉河南南阳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是深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 也是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在中国许多省市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 南方地区也普遍有饺子这一食品。饺子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渐进过程, 明末张自烈作了很好的说明:“水饺耳, 即段成式食品, 汤中牢丸, 或谓粉角, 北方人读角为娇, 因呼饺饵, 伪为饺儿。”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 因成熟方式不同分为煎饺、炸饺、蒸饺、水饺等。 另外, 饺子, 已走向世界, 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了解有关饺子的历史及意义, 还可以学习的制作方法及种类。家常菜制作主要选我们本地特色菜来进行体验。 在这两项厨艺体验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锻炼了做事细致耐心的好习惯, 又培养了良好的动手操作的生活自理能力。
作为教学改革成果而出现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们一直给予很多期待和关注,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课程资源的欠缺,使得各地的实施情况不平衡、不稳定。多年来,许多学校也一直在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的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得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必须紧紧抓住课程特性,加强多方面整合,发挥出其综合性、体验性、参与性的功效。
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它是通过亲身参与的学习方式,亲历亲为,体验实际,从而取得本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主题活动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的有效形式。总结探索之路的经验之一就是从其他有关学科的领域,选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关学科的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学科第二单元中有一课“温馨一家人”,教师可以从中延伸拟定开展以“家庭之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列出多个小主题:寻找长辈们的回忆、关于学生当家能力的调查……供每个学生选择。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分有合,在完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组内组间的交流,在体验中感受“温馨一家人”。上述过程图示如下:
【点评】这样将两个课程的教学融合,既加深了学科课程“温馨的一家人”的感受,体会父母的爱和辛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是观念与体验、理念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如《关于小学生使用零花钱的调查与研究》这个课题组,学生通过订计划、实地考查、上网查找资料、分析调查结果等,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让家长和学生感动。
二、注重任课教师个体资源的有机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同时兼任班主任等工作,头绪多、工作繁重,如能做到把这些常规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将会起着工作减量、增效的作用。
1.常规班级工作的融合
从常规班级管理工作中,延伸拟定活动小主题,在各相应时间,由学生选择分头完成、交流汇报。以王老师所带班级的班级工作为例:
2.学校常规活动的融合
“新旧文化各放异彩——杭州‘新城文化和‘小巷文化调查研究活动”是学校国庆期间的一项常规活动。各班任务:通过实地调查、亲身体验、采访宣传等方式多角度地关注公共空间的文明利用。如:
401班——“公共设施使用情况”
402班——“文明出行”
403班——“校内公共空间不大声喧哗”
404班——“文明阅读”
405班——“公共空间卫生”
406班——“中国式过马路情况调查”
在这项常规活动中,王老师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小主题:“钱江新城周边公共自行车运行状况调查”和“杭州市民中心公益设施及其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等等,并指导学生制定了活动方案,国庆期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实践活动的总结和交流。
3.配合学校的大型活动,开展主题活动
一、二年级,可以选定“寻找秋天”“我与大自然交朋友”“我向国旗敬个礼”等主题,组织班级家庭积极参与学校的亲子活动;三到六年级可以根据学校的大型活动、身边资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活动可以确立为:
【点评】任课教师如能把所担任的日常管理、辅导工作及学校的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合理利用起来,不仅可以使班级管理、辅导、实践课程各不误,还增加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充实活动的内涵,提高活动的效果。班级的日常活动及学校大型活动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借此开展主题活动,将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目地。
三、重视多种考核方法的综合运用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强调人人参与、学生个体情况及发展的千差万别,用常用的百分制的考核方法已失去评价优劣的原有意义,因此我们需要的考核方法是对每个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发展进步性作出评价。经过分析王老师的指导经验,总结出了“自我对照、适时评价、组合计分、描述性评议”的考核方法。具体做法以案例说明。
例如,关于“白色污染”的调查研究主题活动,按下表所列程序进行考核,分阶段评写“小分”。
然后进行描述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评语。如描述性评价:该组同学活动安排有组织、有计划、有想法;采访时勇敢主动;调查报告制作认真,科学性强,只是思维分析能力还需提高。总体表现出色!(优秀队员:×××、×××、×××等)
【点评】学生成绩如何评定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热门问题,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型课程,学生成绩的评定更是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评价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式上都没有现成的程序和模式可以照搬套用,但对学生的评价又是激励其动力和学习方向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成绩评定引发争议是因为本课程是以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内容、以学生全部的社会生活作为课程活动范围、以学生亲历性的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活动过程;实施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倡导自主体验、主动参与和独立研究。学习培养的结果必然是差异化个体化的发展,能力、体验等综合素质都非传统的分数所能度量,统一的试卷式的定量评分已没有意义。我们根据王老师指导经验总结出的“自我对照、适时评价、组合计分、描述性评议”的考核方法,兼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能力素质进步的方向性、非量化阶段评议的促进作用等,较好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发挥了考核的作用,实践结果也是比较好的,王老师的探索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之路还很漫长,探寻活动指导的有效性是艰巨而有意义的。
(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310000
【综合实践活动课材料】推荐阅读:
综合实践证明材料09-14
综合实践活动证明06-20
综合实践活动小结11-04
综合实践活动汇报12-15
综合实践活动陀螺01-18
综合实践活动课方案07-2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05-27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记录06-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型06-30
综合实践活动个人计划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