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程序

2022-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劳动仲裁程序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探析

[摘 要] 在解决劳动争议的选择上,我国通过嫁接商事仲裁制度,形成国家强制干预纠纷解决的劳动仲裁前置制度。劳动争议前置程序的立法初衷是好的,但随着司法实务的不断推进,目前的劳动争议仲裁前置机制存在诸多弊端。为此,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在实务及理论方面都有所矫正。综合劳动争议仲裁及司法实践的新形势,建议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应当进行大膽改进,劳动仲裁机构的功能应当由裁决向调解进行转变。

[关键词] 劳动争议; 仲裁前置; 调解; 审判

[

解决纠纷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系统稳定的重要环节。当下社会治理模式中,纠纷意味着矛盾存在与利益冲突,从社会控制角度看,“有社会就有纠纷,于是需要防止和解决纠纷的场所、机构、程序以及相关规则” [1 ]。出于各自利益与立场考虑,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发生劳动争议是不可避免的。就劳动争议而言,亦被称为劳资争议或劳资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的纠纷和争议” [2 ],劳动权利义务的争议成为劳动争议的核心内容。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中一个独立的程序,是国家对劳动争议进行强制干预的体现。解决劳动争议需要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与规则进行。在现代社会中,基于国家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劳动法独立于民法,劳动关系从民事关系中脱离,因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不再是私法争议,不能按照私权救济的常规路径进行,而应按照劳动仲裁前置程序进行限制。

一、劳动争议前置程序的立法初衷

就劳动仲裁而言,它是依据劳动争议当事人的请求,按照相关劳动法律规范的规定,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劳动争议与责任依法做出公正判断和裁决,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并具有强制执行力的一种劳动纠纷处理方式。从实践角度看,在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的规定,先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唯有经过劳动仲裁程序,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才予以受理,从而进入民事诉讼程序。可见,当事人依法不能将劳动争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是经行政部门设立的劳动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后,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在我国现行法律设置上,劳动仲裁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性前置程序,也是司法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而事先设置的程序。

从现行立法看,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是行政性的强制,当事人不能通过意思自治进行排除适用。笔者认为,这种制度设计的立法初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速、高效解决劳动纠纷

劳动关系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关系,它涉及每一个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也影响千家万户的生计问题,是国家民生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为此,政府设置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监管劳动市场,对劳动争议进行劳动仲裁,控制劳动争议引发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仲裁是由专家进行审理裁决,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中立裁决,力求裁决公平公正。鉴于此,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成为快速、高效的处理机制,具有快捷、专业、公正、成本低等特征。劳动仲裁审理结案快速,一般45日内做出裁决,特殊情况可延长15日,最长时限为60日;劳动仲裁员的法律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目前已经被纳入国家司法考试的范围;劳动仲裁成本低,实行免费制;劳动仲裁具有“准司法”的性质,其裁决结果具有强制执行力,对于生效的裁决书,当事人可以直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因此,劳动仲裁程序的设计初衷是针对劳动争议的特点而进行的,其最本质目的是为了快速、高效解决纠纷 [3 ]。

(二)对劳动者的权益救济实行多重保护

劳动纠纷案件中,劳动仲裁庭是在仲裁庭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才能根据有关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做出判断和决定,从而有效解决劳动合同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劳动合同关系作为劳动关系的重要类型,其争议具有敏感性、波及性、社会性、人身性的特点 [4 ]。而且劳动争议所引发的问题也受到国家机关的重视,公安机关要加强调查研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处置因劳动争议引起的企业职工集体上访、罢工的工作预案,保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免受非法干扰,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①。实际上,劳动法属于社会法,而“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5 ]。这种社会法建构的原因在于法律社会化转型,国家需要强制干预市民社会,抑制社会上各种契约中双方当事人利益的不均衡,形成社会利益间的和谐秩序。可以说,劳动法律规范体现国家干预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法律手段。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天生的地位不平衡,因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动相关法律制度在设计之初即体现了倾斜保护的原则,也即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在进入平等的法院诉讼程序之前要先行仲裁。“两审终审”的民事审判模式在劳动争议领域被打破,变成了“一裁两审、仲裁前置”。国家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的制度设计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期望对于劳动者进行多重保护,使得其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

(三)有效分流案件,节约司法资源

目前,我国的司法资源尤其是基层法院的司法资源极为有限,法官办案数量基本上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法院审判能力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越来越多,劳动者群体不断扩大。劳动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大量劳动争议案件会进入法院诉讼,造成一些司法资源更加紧张。而且劳动争议一般是涉及劳动待遇纠纷,很大程度上事关劳动者的生存权问题,需要高效快捷解决纠纷,定纷止争,将解决纠纷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而司法程序本身的设计与效率存在一定矛盾,不能及时较好地处理纠纷。

对于劳动争议案件,在进入诉讼之前设置仲裁前置程序,强制其进行仲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截留案件,促使劳动争议尽可能结束于仲裁阶段。这样既可以缓解目前司法资源紧张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法院的重复劳动。可以说,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制度设计也是基于目前我国司法现状的一种救济之举。

二、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操作的问题

应该说,劳动争议前置程序的立法初衷是好的,但隨着司法实务的不断推进,目前的劳动争议仲裁前置机制出现了诸多弊端,而且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甚至到了必须进行重构的地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弱化了仲裁程序效力职能,不利于发挥仲裁积极性

从劳动争议解决过程看,虽然劳动仲裁程序必须前置,但最终要服从法院判决,以法院终审权力左右劳动争议的解决。也就是说,除极少数案件可以“一裁终局”外,劳动仲裁机构无最终终局处理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争议,也无法形成权威性的裁决,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劳动争议。这种体制弊端直接促使仲裁机构只为履行程序,仲裁机构裁决时也会从主观上放松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审查,有时甚至会敷衍了事。

从现行法律规定看,劳动仲裁机构只是专业的纠纷解决组织,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本身缺乏调查取证能力以及司法强制措施(如财产保全等),仲裁裁决合法性、权威性大打折扣。这样的结果导致仲裁裁决执行力大大下降,既严重地抑制了劳动当事人申请仲裁的积极性,也打击了仲裁机构的积极性,损害了劳动仲裁的权威性及其吸引力,造成仲裁流于形式。

在处理案件的实务中,劳动仲裁机构对案件的重视程度以及审查力度远远不及法院,仲裁裁决的结果也很难让当事人信服,90%以上的案件都进入了法院审理程序,而且大多数都走到了二审程序 [6 ]。这种格局降低了劳动仲裁的权威性,造成仲裁只是镜中月、水中花,好看不中用,偏离了立法者的初衷。

(二)与正义、效益原则相悖

劳动争议仲裁前置主观上是为提高解决纠纷的效率,利用仲裁委员会的专业性和程序的简易性,高效解决劳动争议。但是,从法律实施的成效看,客观上却造就了一套繁杂、期限冗长的处理程序,出现立法预期与法律实施效果相悖。

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劳动仲裁前有企业调解,也有申请劳动监察部门处理,一般这两个程序处理不了才到劳动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一审不服还可以向二审法院上诉。这种“一裁两审”的机制几乎用尽了一切劳动争议解决手段,但审理期限过长,也使得劳动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尤其是在工伤事故案件中,在单位未交社保又不承认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劳动者第一步要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在这个阶段就可能经历法院一审和二审。在劳动关系确认下来后,劳动者要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认定后,劳动者又要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工伤待遇赔偿,之后极有可能又经历一审、二审。如果用人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对工伤认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话,这个处理时间还将延长;如果不小心一开始将仲裁或诉讼主体弄错,则所有程序可能推倒重来。这样算下来,一个简单的工伤案件处理花去两到三年时间是很正常的。

从劳动仲裁费用上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仲裁或诉讼环节都要委托律师处理的话,一般劳动者很难承受得起全部的律师费。也许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终得以维护,但这样迟到的正义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也许就是非正义,因为其维权成本和取得正义的结果相比,不能体现效益价值。

(三)重复审理,浪费司法资源

劳动仲裁本为节约司法资源,但为何实际操作中导致司法资源浪费?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仲裁机构解决纠纷的权威不足,无法产生足够的法律效力,形成定纷止争的裁决。而且由于仲裁前置程序的存在,大部分的案件只是形式上经过仲裁程序,目标是寻求司法权威解决,形成具有绝对执行力的民事判决。因此,在实践中,不少劳动争议案经历仲裁阶段之后,又进入了法院的两审审理阶段,占用有限的司法资源。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商事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而劳动争议处理多了一道劳动仲裁的前置程序,实际上也就是“三审终审”制。劳动争议作为一种极为普通和法律关系较为简单的民事案件,既要仲裁机构审,又要法院审,这种比一般民商事案件占用更多的司法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司法资源的浪费。

由于劳动仲裁的权威性不足以及专业水准不高,难以形成足够的法律效力。在实践中,经过劳动仲裁的大部分劳动案件都进入了法院审理阶段,甚至进入二审,而在每一个阶段都要从头到尾重新审理一次,实际上形成了无效的重复劳动。这就更加放大了司法资源浪费的程度。

(四)体现了“行政干预”的特征,不符合仲裁自愿的一般原则

仲裁最初是商人邀请第三人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方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仲裁也不断发展变化。“仲裁,在我国又称公断,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是指民事纠纷双方在民事纠纷发生前或者民事纠纷发生后达成协议(仲裁协议)或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将纠纷交给中立的民间组织(仲裁机构)进行审理,并做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 [7 ]仲裁本质上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纠纷解决方式,通常需以当事人间在仲裁之前达成的仲裁协议为前提。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来看,立法对仲裁事项是赋予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权利,并赋予其对仲裁事项通过协议形式,选择是否仲裁以及仲裁机构、仲裁地点、仲裁员等的选择权利。但是,劳动争议仲裁前置具有强制性,即法律强制规定当事人不能在劳动争议调解不成功的情况下或未经劳动争议调解就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而是强制通过仲裁解决劳动争议和特殊地域管辖,排除当事人对仲裁事项的意思自治,也排斥了其对仲裁机构、仲裁地点的选择,限制了当事人对仲裁的自愿协商。

仲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意思自治”,也即仲裁自愿原则。在民商事纠纷中,只有在双方当事人达成仲裁的合意,且有明确的仲裁协议的情况下,才产生仲裁法律关系。仲裁裁决采取一裁终局,在仲裁委员会做出裁决后,当事人再就同一纠纷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均不予受理,也不会产生二次裁决,不会浪费有限的仲裁和司法资源,维护仲裁的权威性。但是,我国的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允许行政权力优先介入,采取行政手段与仲裁手段并用的机制。仲裁机构对劳动仲裁启动不是以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为根据,而仅以一方当事人的申请为受理依据,无须征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即可立案。这并未体现出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意思自治的要求,剥夺了劳动当事人协商选择争议解决方式的权利,与仲裁自愿的本质要求相去甚远。可见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运行已经落后于现在提倡的公权不干预私权的原则,也落后于我国目前日趋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整体形势。

三、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的矫正

(一)实务的矫正

目前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在实务中运用相关的法律技巧,采取了一些变通措施,变相地规避了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不同意仲裁审理移送法院制度

在劳动争议处理实务中,由于劳动仲裁权威性不足,一些仲裁机构巧妙规避了仲裁前置程序。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在遇到复杂疑难尤其那种需要调查取证或者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劳动争议时,或者仲裁机构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审理案件时,或者当事人也想快速处理案件时,往往让当事人签一份不同意劳动仲裁机构审理的声明书。凭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盖章的这份声明书,当事人可以绕过劳动仲裁前置的程序,直接向人民法院立案,从而进入诉讼程序审理,仲裁程序也直接终止。这种方法实际上排除了仲裁前置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事人争取了时间,也提高了劳动纠纷的解决效率。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变通措施也使得仲裁机构在处理案件过程中起不到任何作用,当事人在劳动仲裁程序中花去的时间、经济成本仍然是一种浪费。

2.诉讼中追加当事人制度

在劳动争议司法审判中,法院通过追加当事人规避了仲裁前置,造成立法目标落空。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人民法院审查认为仲裁裁决遗漏了必须共同参加仲裁的当事人,影响案件裁决的,从维护利害关系人利益角度出发,力求判决的公正性,采取追加當事人的方法,追加遗漏的劳动争议利害关系人为诉讼当事人①。这种做法本身绕过了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对于一些必要共同诉讼的当事人来说,因为法院采取追加诉讼当事人的方法,其极有可能未经过仲裁程序直接进入法院诉讼阶段。这是法院结合司法审判实践,利用民事诉讼法的追加当事人规则对仲裁前置程序进行一定的变通适用,提高审判效率,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会使一些本应经过仲裁程序的劳动争议进行跳跃,越过了仲裁前置程序,以诉讼程序压制仲裁程序,无疑是规避了仲裁前置的法律制度。

3. 超期未受理决定书移送法院制度

基于利益的考量,劳动仲裁机构为了减少仲裁案件受理与仲裁,采取以仲裁超期为由不予受理,造成劳动争议跳跃到诉讼程序,规避了仲裁前置程序。在实务处理中的一些案件,在仲裁的时候因对方主体不对,在进入诉讼程序后,法院受理后也无法处理,因为有仲裁前置程序,法院无权在诉讼阶段直接变更当事人(除上述必要共同诉讼可以追加当事人外)。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只能回到仲裁重新立案了。对于这种情况,仲裁机构也往往采用一种变通措施,即故意超过受理时效,从而给当事人下一份《超期未受理决定书》,然后当事人就可以凭这份决定书重新去法院立案诉讼了。这个和“不同意仲裁审理移送法院制度”类似,仲裁程序流于形式,最终也浪费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财力。可以说,在此意义上,仲裁前置成为多余的法律设置,也是降低劳动争议处理效率的机制。

(二)理论的矫正

理论界也对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提出了诸多法律矫正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8 ]:

1.“只裁不审”模式

这种观点主张实行强制劳动仲裁且两裁终局,即所有劳动争议一律只能仲裁,不服裁决可向上级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这种主张虽然能增加仲裁权威,减轻法院负荷,但与现行的仲裁机构行政功能划分及隶属关系差别太大。首先,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之间系平行关系,并且没有行政上的垂直领导和监督关系,也没有业务的指导与监督关系,因而实行仲裁级别管辖欠缺法理基础。同时,“只裁不审”的做法直接导致劳动争议排除了司法救济,这种“一刀切”地排除法院管辖权不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司法最终原则,由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本身行政色彩浓厚,这更加剧了“权力寻租”,不符合法治发展的潮流和现实国情。

2.“只审不裁”模式

该观点主张撤销劳动仲裁委员会,将劳动争议的处理完全纳入诉讼程序,将其交由专门的劳动法院或者劳动法庭审理,和其他民商事案件一样实行“两审终审”。这种观点是在借鉴德国和澳大利亚劳动法院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法律理论上无任何障碍,也是劳动争议处理的最终和理想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完全不符合我国目前司法资源紧缺的现状。当前,我国有限的司法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所有劳动争议案件全部涌入法院的要求,而且专门设立劳动法院或者劳动法庭也势必涉及当前多个制度或机构的改革,成本太高,这种模式尚欠缺现实土壤。

3.“选择裁审,各自终局”模式

这种观点主张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即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仲裁或诉讼,二者选其一,一旦选定就不可更改,当事人不得就同一争议同时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这种主张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愿,结案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但是这种做法也有弊端,由于目前劳动仲裁机构的审理水平,调查权力及手段等与法院差距甚大,适用这种模式很可能导致同一类案件甚至同一案件在处理结果上的差异,长此下去,仲裁机构或法院的公信力都会下降。

4.“争议分类,区别处理”模式

这种观点主张将劳动争议分为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权利争议作为一种法律争议可以直接进入诉讼实行两审终审;而利益争议作为一种事实争议只能通过仲裁解决,并对利益争议中涉及社会公益的部分实行强制仲裁并一裁终局。然而,这也仅仅是设想,就目前的立法技术而言难以解决,同时在实务中也容易出现操作困难和判断不清的情形。

四、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完善的设想

劳动合同纠纷仲裁实务中,仲裁具有司法审查程序化和标准化等特点,具有准司法性。劳动仲裁是对劳动合同纠纷的裁决,以追求法律正义作为目标和归宿,因而在追求专业化、高效率的裁决,保障实体正义的基础上,也考虑仲裁的程序性正义。英国大法官丹宁勋爵曾经说过:“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9 ]从劳动仲裁法律看,劳动合同纠纷仲裁需要经过申请、受理、答辩、公开开庭、回避、举证、辩论、调解、裁决、送达、执行等诉讼化的步骤、方法,同时每个步骤设置时限,通过程序保障仲裁的效率。通过这样的司法化程序,可以保障仲裁公开、透明、严谨,从而保障公正的仲裁结果。

由于目前学界的几种观点都存在缺陷,有学者认为“许多国家将权利争议划归法院处理,如美国、德国、日本都有类似的做法,我国台湾地区也基本上采用上述办法处理劳动争议;而利益争议因系未有法律和劳动合同的规定,则一般通过调解和仲裁的方式来解决” [8 ],从而对完善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提出新的设想。综合劳动争议仲裁及司法实践的新形势,笔者认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应当进行大胆改进,劳动争议仲裁意义不大,劳动仲裁机构的功能应当由裁决向调解进行转变。因此笔者建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变更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实行劳动争议诉前调解制度,调解委员会出具的调解书具有强制执行力,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只要调解无效,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诉讼解决。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将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转变为劳动争议诉前调解制度符合当前仲裁和司法的现状。在目前仲裁实践中,通过仲裁即终局解决劳动纠纷的比例相当低。受限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专业水平,调查取证能力及欠缺相关司法强制措施,绝大多数案件在劳动仲裁阶段只是走过场,最终都还是进入法院解决。很多仲裁员都重视在仲裁阶段进行调解,一旦调解不成就建议当事人直接到法院处理。仲裁机构适用变通措施,大量将案件直接移送法院处理。这种现状表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裁决功能几乎弱化殆尽,实质上仲裁机构起到的作用已经类似于调解的作用。

第二,实行劳动争议诉前调解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纠纷处理效率。一方面,由于目前的仲裁員具备一定的专业劳动法知识他们充当调解员进行调解,可以大大提高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的概率。另一方面,如果调解不成,则案件可以及时进入司法诉讼程序,案件不会有无谓的重复审理过程,劳动纠纷处理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第三,实行劳动争议诉前调解制度仍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司法资源紧张的局面。我国目前司法资源紧张是现实,但不是阻止劳动争议案件全面进入法院诉讼的根本理由。劳动争议案件最终还是要和其他民商事案件一样,全面被纳入司法处理模式。劳动争议诉前调解机制仍可将部分案件分流在法院诉讼之前,从而减轻法院负荷。

五、结 语

我国劳动仲裁前置制度利弊并存,从法律公正公平角度看,总体上是弊大于利。造成这种立法模式及其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立法上对劳动争议看待无法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政府干预过于深入,造成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失去了应有的高效价值,最终影响了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保护。虽然劳动争议仲裁前置回应了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但是却出现了政府监控过严、劳动市场化的不足。要有效解决劳动争议,还需要立足劳动争议解决的意思自治性与司法终审的权威性,减少行政干预的仲裁,凸显调解程序价值,才能较好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和谐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序5.

[2]郑尚元.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

[3]洪文慧.劳动争议“先裁后审”制度研究的新视角[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4):115-120.

[4]中华律师协会.律师执业基本技能(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3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

[6]任春红,赵玉文,刘金伟.浅析劳动争议仲裁前置原则的弊端及重构[J].人力资源管理,2013(1):88-89.

[7]邵明.论仲裁[EB/OL].(2004-05-13)[2017-07-06].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 Full Text.aspx?ArticleId=25222.

[8]关怀.对改进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构想[EB/OL].(2006-10-24)[2017-07-06].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 Full Text.aspx?ArticleId=34914.

[9]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M].李克强,杨百揆,刘庸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53.

[责任编辑:丁浩芮]

Key words: Labor Dispute; Pre-placement of Arbitration; Conciliation; Trial

作者:曹阳

第2篇: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的性质探析

摘 要:作为一种独立的司法程序,仲裁司法审查程序既不同于民事诉讼程序,也与特别程序或非讼程序存在本质的区别,它是现代法治社会重视程序性权利及其救济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程序性裁判程序。

关键词: 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程序性权利;救济

文献标识码:A

仲裁司法审查程序是法院对仲裁进行司法审查时所必须遵循的步骤和方式,是指法院为了使因仲裁权的不当运行而受损的仲裁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和弥补,在当事人各方的参与下,通过听取当事人各方的意见,对仲裁活动的合法性、合约性进行审查、作出裁决的步骤、方式、时限和顺序。(注: 本文所论述之仲裁司法审查,仅指目前的撤销仲裁裁决制度,而关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和对仲裁管辖权异议的审查制度则采理论界之通说,认为应予以取消,因此,司法对仲裁的审查方式仅应保留撤销仲裁裁决这一事后监督方式。)关于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的性质,目前尚处于混沌状态,立法没有明确的界定,就连理论界也少有论及,但是“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1],认识了事物的性质,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人们也才能够从事物的性质中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更科学地指导人们运用该事物的一系列行为。

一、诉讼法上形成之诉论的质疑

许多国家未对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的性质予以明确地界定,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在其仲裁法典中作了规定,如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487条规定“上诉和撤销动议按照上诉法院审理诉讼案件适用的规则提出、审理和决定”。我国立法也未对此加以界定,仅在2004年7月22日《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21条中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案件,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审普通程序进行审理”。这一规定虽然未从学理上明确界定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的性质,但从其关于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的审理方式的规定中仍然可以看出将该程序视为普通民事诉讼程序的思想倾向。然而,在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却没有出现“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审普通程序进行审理”的字样,而改成“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并询问当事人”的表述,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尽管认识到了仲裁司法审查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的本质差异,但对该程序的具体属性却并无明确界定。

在理论界,我国部分学者也认为仲裁司法审查程序属于诉讼程序的一种——诉讼法上的形成之诉(注:杨崇森,等仲裁法新论[M]台北:“台湾仲裁法协会”,1999:274-278;杨秀清试论仲裁决的撤销——兼论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2006-02-05)[2007-05-28]http://www.ccarb. org/content. aspx?dox Id=李琳试论仲裁裁决的撤销[J]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7),即将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纳入到了民事诉讼程序的范畴中。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实际上是撤销仲裁裁决之诉;撤销仲裁裁决之诉中的诉的主体是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不包括仲裁庭;诉的标的为撤销仲裁裁决之诉中的双方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客观对象,即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要求人民法院撤销仲裁裁决,因此诉的标的并非为发生纠纷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其理由主要包括三方面[2]:第一,将撤销仲裁裁决的请求纳入到“诉”的范畴内可以使当事人获得作为民事争议的主体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据,同时也可以促使国家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和公正审判请求权。第二,当一方当事人提起撤销仲裁裁决之诉时,他实际上是要请求法院改变自己与对方当事人之间由已经发生效力的仲裁裁决所确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并且在法院做出裁决之前,当事人之间的由仲裁裁决决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已经确定并且非经法定程序应当保持不变,只有当法院依法做出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时,这种由仲裁裁决决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才发生变更或消灭。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形成之诉的特点。第三,撤销仲裁裁决之诉中的诉讼标的为当事人之间要求法院裁判的是否撤销仲裁裁决的请求,它的含义是要求法院撤销仲裁裁决,但是对于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实体争议并不由法院进行直接的处理,与再审之诉、第三人异议之诉同属于诉讼法上的形成之诉。第四,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的一些学者也持这一观点,例如日本学者兼子一、竹下守夫就认为再审之诉、撤销仲裁裁决之诉等均属于诉讼法上形成之诉[3]。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1994年2月23日作出的第161号判决也认为“撤销仲裁判断之诉,其为诉讼标的的法律关系之形成权。”[4]

笔者认为仲裁司法审查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之形成之诉不具有同一性,因为:

(一)将撤销仲裁裁决的请求纳入到“诉”的范畴内不等于应将此“诉”归为“形成之诉”。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请求,一种向法院提出的保护合法权益的请求;诉权就是裁判请求权,一种请求法院提供权利保护的宪法性权利,是指任何人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执时有请求独立的法院予以公正审判的权利[5]。作为利用诉权保护的合法权益既包括实体权利,也应当包括程序权利。作为宪法性权利的程序基本权如果没有如同实体权利相同的程序保障,无疑也是空洞和软弱的,而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救济程序基本权的请求从根本上看也是一种“诉”,只不过这种诉启动的不是民事诉讼程序,而是程序性裁判程序。因此,既然诉并非仅指称实体裁判请求,那么撤销仲裁裁决之诉就不能与诉讼法上的形成之诉相等。

(二)撤销仲裁裁决程序中法院的审理范围和处理结果与一般诉讼法上形成之诉是不同的。尽管两者都是根据撤销某一裁判的请求而启动的,但是前者仅审查该裁判作出过程中是否存在侵犯当事人程序权利的情形,而后者审理的是该裁判结果是否正确、合法,针对的是裁判本身的内容。基于审理范围的差异,两者在处理结果上也大相径庭。撤销仲裁裁决程序中,法院只能作出撤销仲裁裁决或者驳回撤销申请的处理结果,而不能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实体争议作出裁判,与之相反,诉讼法上形成之诉的审理程序中,法院撤销某一裁判并非该程序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通过先撤销某一有效裁判,继而另行作出一个有法律效力的实体裁判,例如再审之诉中,法院撤销已生效的原审判决或裁定后,如果认为通过审理可以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完全可以由再审法院作出一个裁判以替代原审判决或裁定,对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进行重新分配。

(三)撤销仲裁裁决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的原则并不一样。民事诉讼程序以公开审理、辩论主义和处分主义为其基本原则,而撤销仲裁裁决程序则以有限公开审理、职权探知主义和有限的处分主义为基本原则。首先,撤销仲裁裁决程序是以有限公开审理为其基本原则的。为了使双方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会因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而被泄漏,避免撤销仲裁裁决程序由权利救济程序变为第二次权利侵害手段,那么拒绝将程序公开在社会公众的面前就是最好的方法。其次,撤销仲裁裁决程序实行的是职权探知主义。在撤销仲裁裁决程序中,法官据以裁断的证据并不限于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法官可以依职权主动向仲裁庭调查取证,了解仲裁程序进行的始末,并根据自己所取得的证据作出裁判。再次,撤销仲裁裁决程序中当事人并不享有完全的处分权,当事人不能限定法院审理和裁判的范围,当事人不能对其纠纷进行和解,法院也不能根据当事人的认诺或撤回撤销申请而直接作出是否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而必须依据调查的实际情形进行处理。

(四)赞成形成之诉论的学者以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理论为其观点的依据是不适宜的。在我国台湾地区,当事人可以依据11种缘由提起撤销仲裁判断之诉(注:参见2002年台湾“仲裁法”第40条第1款。),综观这11种情形,可以发现当事人既可以以实体理由提出该诉,也可以以程序理由提出;再考察台湾地区2003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第496条可以发现,再审事由与提起撤销仲裁判断之诉的事由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首先,在程序事由上,两者都包括:(1)仲裁或审判主体的组成不合法;(2)仲裁人或法官应当回避而参与了仲裁或诉讼程序;(3)当事人在仲裁或诉讼中未经合法代理。其次,在实体事由上,两者的相似性更大,都包括:(1)仲裁人关于仲裁违背职务或法官关于诉讼违背职务,犯刑事上之罪者;(2)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关于仲裁犯刑事上之罪者或者关于该诉讼犯刑事上之罪者;(3)为判断基础之证据、通译内容系伪造、变造或有其它虚伪情事者;(4)为判断基础之民事、刑事、行政诉讼判决及其它裁判或行政处分,依其后之确定裁判或行政处分已变更者。由此可见,台湾法院对仲裁的司法审查其实与再审法院对已生效的法院裁判的审查几乎采用相同的标准,已从实质上将仲裁程序变成了法院的诉讼程序,而撤销仲裁判断之诉则与再审之诉并无二异。两者立法上的惊人相似必然使得人们在观念上将两者归于同一范畴,致使当前台湾地区法院对仲裁的过度干预状况广为学界诟病,“现行‘仲裁条例’第23条得提起撤销仲裁判断之诉之事由,多达10款,洋洋大观,洵为仲裁制度之心腹大患,盖实务上条件宽松若此,既极易开启当事人侥幸之心,诱使恣意提起撤销之诉。”(注:参见台湾“行政院法务部”:《法务部商务仲裁制度研讨会实录》(二),第18页。)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发展有一个重要来源,即日据时代的法律体制,因此日本的法律制度和我国台湾地区有很大的相似性,其关于撤销仲裁裁决事由的规定就是典型。日本1890年旧《民事诉讼法》第8编“仲裁程序”中有关撤销仲裁裁决的事由就将再审之诉的事由涵括于其中(注: 参见1890年日本旧民事诉讼法第八编第801条第1款。),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审查判断与对生效判决的再审判断并无多少区别,所以,将撤销仲裁判断之诉视为与再审之诉相同类型的形成之诉势成必然。但是,在世界各国普遍对仲裁放宽监督的大趋势下,仍然坚持如日本和我国台湾的这种全面监督政策将会使本国的仲裁制度日益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英国由于法院对仲裁的监督过严而失去了很多大工程、大投资的协议的仲裁案件,致使英国每年失去5亿英镑的外汇收入[6]。所以存在并非就是合理的,英国、日本、台湾地区的这种全面、过度的仲裁司法监督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存在,如果以此为我国制度改革的蓝本将使我国的仲裁司法审查制度走到他们已被事实证明错误的老路上去。

将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纳入民事诉讼程序的范畴将不利于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的独立健康发展。作为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最重要程序,民事诉讼程序是最为完备的,它包含一套从起诉、受理到审理、判决的完整的程序规则,因而,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相比,它的周期相对较长、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如果未将仲裁司法审查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明确区分,将导致一方面因未充分认识到仲裁司法审查程序对效率的迫切需求的特点,而参照《民事诉讼法》的期限规定较长的周期,如我国《仲裁法》第59条就将申请撤销裁决的期限规定为长达6个月的期限,如此严重损害了仲裁程序的快速解纷性;另一方面民事诉讼程序解决实体争议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仲裁司法审查程序,致使司法干预仲裁对实体纠纷的解决,形成了对仲裁的全面审查。

二、特别程序论的疑惑

也有在其法律规范中将仲裁司法审查程序视为一种特别程序,如我国台湾地区2002年“仲裁法”第52条规定“法院关于仲裁事件之程序,除本法另有规定外,适用非讼事件法,非讼事件法未规定者,准用民事诉讼法”。我国2000年《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也将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仲裁程序中的财产保全案和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都归入“适用特别程序案件案由”之中,但是在对具体制度的设计中却未遵循特别程序的规则进行立法,例如由合议庭而非独任庭进行审查,存在两方当事人而非一方当事人等。除此以外,在理论界,也有部分学者支持这一观点,主张应适用特别程序审理此类案件[7]。

笔者认为仲裁司法审查程序与《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特别程序存在本质差异:(1)两者的程序主体不同。特别程序中通常仅有一方当事人,另一方当事人因为不明确或下落不明而不能在案件中存在。但是仲裁司法审查程序中有双方当事人,而且这两方当事人处于互相对立的地位,一方主张撤销仲裁裁决,另一方则尽力维持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2)两者的审理对象不同。特别程序的审理对象是某种民事实体权利或事实的存在状态,而这些民事权利或事实属于一种实体性问题。与此不同,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的审理对象则限于程序性问题,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或事实是否存在并不由法院进行审查,而是由仲裁庭通过仲裁程序予以解决,法院审查的仅是仲裁庭的仲裁权运行是否给当事人的程序基本权造成了侵害而已。(3)两者的审理方式不同。特别程序一般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但仲裁司法审查程序不能适用简易程序,而应由合议庭进行审理。特别程序的审理期限一般是在立案之日起30日内或者公告期满后30日内审结,而撤销裁决案件则是在受理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审结。

同时,将仲裁司法审查程序视为特别程序,不利于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程序基本权利。特别程序中通常仅有一方当事人,另一方当事人因为不明确或下落不明而不能在案件中存在,因此,法官仅仅依靠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即作出判决。如果将仲裁司法审查程序视为特别程序的一种,那么势必导致这种非对审机制在仲裁司法审查程序中得到承认和运用,于是当前司法实践中,法官依据申请人一方提交的证据材料就作出撤销仲裁裁决或驳回撤销申请裁定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这种非对审机制的适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事人程序参与权这一程序基本权利的剥夺。“在决定程序中,利益相关者的程序参与价值几乎得到所有讨论正当程序实质性实现的学者的认可。”[8]尽管当事人对程序的参与不一定能够最终获得有利于己的裁判,但是当事人通过程序参与,能够向裁判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能够引起裁判者对自己观点的关注,这就体现了“程序参与”具有对参与者精神上的利益予以认可的价值。

三、仲裁司法审查程序性质的定位

既然仲裁司法审查程序既非普通民事诉讼程序,又与特别程序或非讼程序存在本质的差异,那么其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司法程序呢?笔者认为,仲裁司法审查程序是一种程序性裁判程序,是仲裁当事人赖以救济其程序性权利的司法救济程序。原因如下:

第一,仲裁司法审查程序具有程序性裁判的特点,是程序性裁判的组成部分。所谓程序性裁判是指法院对警察、检察官、法官以及其他参与刑事司法活动的官员是否违反诉讼程序,有无侵犯公民权利的问题,所作的专门性裁判活动。其所要解决的只是单纯的程序合法性问题,所要适用的也主要是那些旨在宣告某一警察、检察官或法院的证据、行为或者裁判失去法律效力的程序性制裁措施[9]。程序性裁判具有四个特点:一是裁判主体具有专属性,由法院作为中立第三方解决程序性争议;二是裁判对象具有针对性,法院审查对象是程序上的争议;三是裁判程序的参与性,以尊重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为其裁判过程和结果公正的前提;四是裁判结果的程序性,程序性裁判结果是针对程序性争议所作的结论,产生的法律结果是程序性的,具体为肯定或否定的法律结果。以此观之仲裁司法审查程序,可以发现其完全具备上述四个特点。

1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的主体同样具有专属性,由法院对此类案件行使管辖权,其他组织或个人不享有此项权力。司法权是一种国家权力,是用于维护统治秩序,实现政治社会价值的最强大力量,体现为“一种组织性之支配力……是制定法律、维护法律与运用法律之力。”[10]凭借法官的经验、训练和操守,这种权力具有最大的公正性;凭借国家暴力机关为后盾,这种权力具有必须的强制性,有充分的条件完成裁判、解纷的工作;凭借宪法的支持和法治的要求,这种权力承担起权力制约的功能。所以,法院具有对仲裁事项进行司法审查的资本。

2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的裁判对象同样具有程序性。从仲裁法律关系来看,仲裁司法审查程序审查的对象仅限于程序性争议。在仲裁程序中存在两种法律关系,即仲裁庭与当事人之间的仲裁法律关系和当事人相互之间的仲裁法律关系,对于前者而言,其客体是仲裁的公正,既包括案件实体结果的公正,也包括仲裁程序的公正;对于后者而言,其客体则是案件的客观真实和实体权利的实现。而仲裁司法审查的客体仅为仲裁庭与当事人之间的仲裁法律关系中仲裁程序的公正性问题。因为:(1)当事人之间的仲裁法律关系的客体——案件真实情况和实体权利的实现由仲裁庭来挖掘和保障,一方当事人的仲裁权利若遭到对方当事人的侵犯,是由仲裁庭运用仲裁权予以救济,即使仲裁权由于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法院司法权的协助,也是通过仲裁庭这个中介,将需要采取的临时措施告知法院,由法院最终实施这一措施,如采取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等临时措施。(注: 绝大多数国家都赋予了仲裁庭采取临时措施的决定权,但我国却将采取临时措施的决定权和实施权交给法院,仲裁庭在此过程中仅充当“邮递员”的角色,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法院,对此做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已达成了基本共识,认为应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赋予仲裁庭采取临时措施的决定权。(韩健涉外仲裁司法审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02;赵千喜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的适用问题[J]仲裁与法律,1997,19))因此,既然关于当事人相对于对方当事人的仲裁权利的救济主体是仲裁庭而非法院,那么作为仲裁司法审查的主体的法院也就无权就当事人之间的仲裁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审查。(2)就仲裁庭与当事人之间的仲裁法律关系来看,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包括获得公正裁决的权利和获得公正程序保障的权利,而只有当后者受到侵犯时,才会引发仲裁司法审查程序。关于这一问题,英国学者施米托夫曾提出两种司法审查,第一种司法复审涉及仲裁程序是否遵守自然正义的要求,以及根据仲裁协议准据法的规定,该仲裁协议是否有效,即对仲裁的自然正义与合法性的复审。第二种司法复审是对仲裁裁决的客观事实进行的审查,即对裁决的实体问题进行复审[11]。当事人一旦选择用仲裁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民商事争议,就意味着他们将接受仲裁庭的符合自然正义要求的裁决,并预见该裁决具有终局性,而只要仲裁裁决符合自然正义的要求,他们就准备接受仲裁员在事实和法律方面的错误裁决。因此,对于当事人权利的保障,关键在于确保其获得公正程序保障的权利得以落实,即在于仲裁庭的仲裁活动本身合法或符合双方约定的仲裁程序规则,而对此的审查则成为仲裁司法审查的客体所在。

3在程序参与性上,仲裁司法审查程序同样强调当事人参与程序的权利,以仲裁程序的双方当事人为其程序当事人,准许双方全程参与仲裁司法审查程序,并允许其提出各自的证据来论证其主张的合法性,从而在此基础上作出最终的裁判。例如德国1998年《民事诉讼法典》第1063条第2款就规定,“申请撤销裁决或者申请承认或宣告裁决的可执行性时,如存在第1059条第2款所述的撤销理由,法院应裁定进行开庭审理”,第1款规定,“反对申请的当事人在决定作出前应得到机会陈述其意见。”

4在裁判结果上,法院作出的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同样具有程序性。程序性裁判产生的法律结果具有的程序性可以表现为,否定违反程序行为的效力,并否定该行为已得到的程序结果或者否定违反程序的行为和结果,使程序进入另一阶段。根据各国立法规定,在仲裁司法审查程序中,当法院认为仲裁庭的程序行为存在严重的不当时,均规定了撤销仲裁裁决或者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两种处理方式,其中撤销仲裁裁决是对违反程序行为所得到的程序结果的否定,重新仲裁则表明对仲裁庭仲裁行为和仲裁裁决的否定,并使程序进入到另一次仲裁中。

第二,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符合程序性裁判的维权理论。维权理论是程序性裁判的核心理论,是程序性裁判制度建立的基础。“无救济即无权利”(注: “Ubi jus, ibi remedium”。这句拉丁法律谚语表示“有权利才有救济”,但它在原始法中是反过来说的,即“有救济才有权利”。(Black’s Law Dictionary, St. 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 1997. p. 1363,转引自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程序性权利与实体性权利一样需要相应的救济程序。作为权利的一个组成部分,程序性权利与实体性权利虽然在权利的内容上存在差异,但这并不能影响他们和救济之间存在的、同样的一种亘古不变的关系。当公民的程序性权利受到有关主体(如仲裁庭、法院、行政机关等)的侵犯时,他同样应当有权利寻求司法的救济,请求法院作出公正的裁判,这种裁判就是程序性裁判。所以程序性裁判是一种程序性权利的救济机制,它是以维护和保障公民程序性权利为其理论基础的。仲裁程序作为一种民间性的纠纷解决机制,以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其生存立世之本,与诉讼程序相比,仲裁赋予当事人高度的自主权,双方当事人可以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仲裁程序、仲裁程序法、仲裁机构、仲裁地点和仲裁员,甚至包括仲裁庭裁决争议时所应适用的实体法。因此仲裁远没有诉讼那么严格和繁琐的程序规范,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但是,仲裁的灵活性并不等于仲裁没有程序可依,也并不意味着仲裁允许仲裁员的随性行为,更不表示仲裁当事人被剥夺了程序性权利。仲裁权虽然是当事人权利的合意转让[ZW(DY] 在现代民主国家,除了仲裁权以外,像其他权力,如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也无一不是人民通过一定的形式将权利让渡给国家而形成的,并又由国家分配给不同的国家机关具体行使,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就认为人民的权利先于国家权力而存在,国家权力的形成正是人民让渡其权利的结果。),但经过国家法律的确认,其从本质上已基本具备权力的特性,其行使并不以当事人及其他机关是否遵守相应的义务为条件,而当事人必须服从于仲裁权的要求,否则国家强制力将保障仲裁权的实现。因此,为当事人设置一条权利救济通道,不仅可以形成对仲裁权的有效规制,实现仲裁公正解纷的目的,更是现代法治社会关于权利及其救济理论的基本要求。而仲裁司法审查程序就是这样一种权利救济的通道,它以救济仲裁当事人程序基本权为终极目标,以维权理论为其建立的核心理论基础。

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6.

[2] 李琳.试论仲裁裁决的撤销[J].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7.

[3] 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M].白绿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45—48.

[4] 林俊益.法院在商务仲裁之角色[M].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121—122.

[5] 刘敏.论裁判请求权保障与民事诉讼起诉受理制度的重构[J].南京师大学报,2005(2):68.

[6] 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46—47. 

[7] 李建忠,聂士洲.如何审理撤销仲裁裁决[N].人民法院报,2001-03-29.

[8] Martin H. Redish and Lawrence C. Marshall,“ Adjudicatory Independence and the Values of Procedural Due Process”[J]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95,1986,p.488.

[9] 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理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300.

[10] 谢瑞智.宪法辞典[M].台北:文笙书局,1979:61.

[11]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M].赵秀文,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93:670.

本文责任编辑:唐 力

作者:姜 霞

第3篇:论仲裁中的正当法律程序

摘要:本文针对构建仲裁中正当法律程序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作为论述的起点和理论背景,笔者首先介绍了有关正当法律程序的一般理论。而后,基于对仲裁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的分析,笔者归纳出仲裁正当程序的特殊内涵,并具体阐述其不同方面的标准。最后,结合各国立法、仲裁规则相关规定之比较,针对我国《仲裁法》的不足提出建议,以期完善。

关键词:仲裁正当程序; 正当法律程序; 意思自治; 程序公正; 程序效益

司法程序作为由国家强制力所创设的旨在解决人们之间法律权利、义务纠纷的法院程序,对其运行过程中正当法律程序问题的探研已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司法程序中正当法律程序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保障和实现问题,学者们都已有所阐述。那么,仲裁机制作为解决人们之间商事争议的司法外程序,是否同样存在正当法律程序的问题?仲裁中的正当法律程序同一般司法程序中的正当法律程序比较,有无区别?是否存在具有仲裁自身特色的正当程序理念?这一理念在当今各国仲裁立法和实践之中有无规定或体现?我国的仲裁立法规定中是否也体现了正当法律程序?有何不足?在我国《仲裁法》迎来修订之际,如何完善有关仲裁正当程序的规定,从而更为公正合理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增强公众选择仲裁的信心?诸如以上问题,国内学人则较少论及。本文正是围绕以上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尝试着做出解答。

一、 正当法律程序探源

正当法律程序(due legal process),亦称程序正义,作为西方国家一条重要的法治原则,对西方法律发展和法治构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要对正当法律程序下一个定义是困难的。何谓“正当”,不同的解释亦存在歧义。智者说,当我们对现实存在疑惑的时候,那就去看看历史吧,它将是对现实最好的解答。这里,探寻正当法律程序渊源的目的就在于对其内涵和要素做一个相对准确的把握。

(一) 正当法律程序的渊源

程序正义根植于古老的自然法思想,其观念和理论体系都起源于英美法系。程序正义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以正当方式制定的法律应当具有终极性的最高权威。”[1]第一次提出了“以正当方式”这样一个限定性词语,强调法律调整手段的正当性。而程序正义的规范表达最早见于英国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第39条规定。第一次明确使用“正当法律程序”概念的法律文件是1354年英国国会通过的《伦敦维斯敏斯特自由令》。其第三章第28条规定:“未经法律的正当程序进行答辩,对任何财产或身份的拥有者一律不得剥夺其生存之权利”。[2]此后,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被反复体现,成为程序正义思想的最肥沃土壤。

在英国,正当法律程序源于自然法理论中的自然正义(natural justice)的观念。自然正义被认为是一系列不证自明(self- evident)的原则,是普遍的、习俗正义的约束力源于权威的命令。[3]而后,正当法律程序思想传入美国,并为程序公平的观念所阐释。这集中体现在美国宪法的正当法律程序条款及其修正案的第5条、第14条之中。

(二) 正当法律程序的内涵与标准

虽然对正当法律程序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几个世纪以来,自然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任何人不应当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和“当事人有陈述和被倾听的权利”获得了普遍的认同,成为正当法律程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原则致力于如何避免裁判者的偏见,即以法官和仲裁者必须避免个人偏见为核心内容;第二原则旨在保证当事人平等的被对待,亦即裁判者应当公平与不偏袒的去对待双方当事人。两个原则综合起来便是保障以“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正义”。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正当法律程序的内涵概括为实现法的正义或其他价值而必需的法律程序。这里的法律程序包括宪政程序、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本文所阐述的正当法律程序是从争议解决的层面来讲,所以仅仅是诉讼程序中的正当法律程序。

为了进一步阐明何谓“正当”的法律程序,我国学者纷纷对正当法律程序的标准予以论述。有学者认为,程序公正与否的评判标准有四:当事人地位平等、权利义务相当、排除肆意专断与程序合理。有学者提出,诉讼程序的基本要素为:程序规则的科学性,法官的中立性,当事人双方的平等性,诉讼程序的透明性以及制约与监督性。[4]还有学者论述了最低正当程序四方面的要求。[5]该论述从程序主持主体、程序接受主体、程序自身的及时公开透明四个方面对正当法律程序进行了系统的法理分析。

二、 仲裁正当法律程序探究

作为纠纷解决程序,仲裁与诉讼一样,都以程序公正作为实体公正的保障。因此,无论是仲裁程序还是诉讼程序,正当法律程序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但是,由于仲裁和诉讼本质属性的区别,导致了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各自的差异。仲裁与诉讼迥异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仲裁中正当法律程序的特殊内涵和具体要求。

(一) 仲裁的本质属性与价值取向

一般认为,仲裁是指纠纷的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第三者就纠纷居中评判是非,并做出对争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方法或方式。[6]由于具有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仲裁员独立性和专业化、仲裁程序灵活便捷以及仲裁裁决广泛可执行等优势,商事仲裁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已经发展成为诉讼之外备受商人青睐的争议解决方法。

虽然在对仲裁本质属性的认识上,学者们存在司法权论、契约论、混合论和自治论的不同见解。但各种观念都承认仲裁的契约性因素。从仲裁的起源来看,它是商人社会自律的产物。从事贸易的商人们不愿将他们之间的争端诉诸繁琐、僵硬和昂贵的诉讼程序,而愿提交给双方信任的仲裁员。这赋予了仲裁天生的民间性和契约性。而仲裁协议是商事仲裁的基石,这一点更不会有人否认。仲裁协议记录的核心是当事人提交仲裁的合意,这是仲裁程序得以开始和运行的基础。当事人仲裁合意的至关重要性使得当事人意思自治(l’autonomie de la volonte)成为仲裁中最基本的原则和理念。这些都说明契约性应当是仲裁的本质属性。所以,仲裁中正当法律程序的研究不能脱离仲裁契约性的本质。仲裁中的正当法律程序的内涵和具体要求也应围绕仲裁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不同的程序价值形态在不同的程序法律中各有侧重。[7]正当法律程序的判断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它要结合不同条件下相互冲突的价值选择来确定。因而,仲裁中正当法律程序的判断标准同仲裁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对仲裁价值取向的认识上,学者们也有不同观点。最大的分歧在于实质公正价值和效益价值之间。笔者认为,以实体公正为仲裁的价值取向的学者实质上是将仲裁盲目的与诉讼类比,没有认识到仲裁这一诉讼外机制的特质。诉讼体系以其严密的程序、高度的权威实践着司法的实质正义,是人民权利的最后屏障。但也因为其高度的国家强制权威,所以任何纠纷一旦进入法院的殿堂,当事人便由此不得不服从社会正义的神圣权威,一切依照既定的国家司法程序运转,而不论这种程序是否顾及当事人的自由权利和经济利益。正是针对诉讼程序的繁琐、僵硬和昂贵,精明的商人们发明了能够灵活、迅速的解决纠纷,扫清继续合作障碍的仲裁制度,从而使得自己的效率利益在争端解决中得以最大化。因而,从根本上讲,仲裁之所以存在并发扬光大,是因为它以效益为价值准则。[8]较之实质公正,仲裁的效益价值取向更强调程序公正,并赋予仲裁正当法律程序中效益准则的内涵。

(二) 仲裁正当法律程序的内涵与具体要求

结合以上对仲裁的契约性属性和效益价值取向的分析,笔者认为,仲裁中的正当法律程序(下简称仲裁正当程序)是指,仲裁机构、仲裁庭和仲裁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所进行的,符合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本位,以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益为追求的最低限度标准的行为或关系的安排。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仲裁正当程序实际上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所构建的一个“三角架”系统。在这个“三角架”系统的顶端,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当事人意思自治所代表的是仲裁程序中的最大正义和效益。在理想的情形下,当事人能够就仲裁程序达成一致。仲裁过程或长或短,只要不损害公共秩序,都是符合程序公正和效益的。[9]但这种理想的情形在实践中是不多见的。一方当事人可能故意拖延仲裁程序,不与对方当事人就程序事项达成合意。那么,为防止一方当事人的恶意和消极行为阻碍仲裁程序的进行,乃至严重损害仲裁的程序效益,需要赋予仲裁庭充分的自由裁量权,使仲裁庭可以最适当和经济的方式进行仲裁。这即是“三角架”系统之一角——程序效益的体现。然而任何权力如果不予制约都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所以,为防止仲裁庭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又需要程序公正的要求来制衡。从而够成了“三角架”系统的另一角——程序公正。因而,仲裁正当程序在当事人意思自治、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益三者的相互关联、互相制约下,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架”系统。

为了便于仲裁机构、仲裁庭和仲裁当事人在仲裁进行过程中切实的遵守正当程序,应当明确仲裁正当程序的具体要求。结合以上对仲裁正当程序总体框架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将具体要求归纳为:

第一,对仲裁程序结果接受主体——仲裁当事人权利的保障:(1) 仲裁庭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也可称为仲裁程序的自治性。即在不违反仲裁法强制性规定的情形下,仲裁当事人有权就一切程序性事项达成合意,做出约定。且这一约定在任何时候都应被仲裁庭优先考虑和完全尊重。(2)仲裁庭应独立公正、不偏私。这是自然正义第一原则“任何人不应当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的体现。在国际商事仲裁的主流中,仲裁员应当公正独立,并应当保持公正独立,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则。[10]其表现为:仲裁员不应当私下与一方当事人接触;应当主动披露自己与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可能影响其公正独立性的情事;在当事人提出对仲裁员公正性提出正当理由的怀疑时,仲裁员应当回避等等。(3)各方当事人被平等的对待,并享有充分陈述和被倾听的权利。这是自然正义第二原则的体现。这一保障意味着仲裁庭必须给予各方当事人平等对待和陈述其案件的机会,并且它贯穿于仲裁程序进行的始终和所有方面。例如仲裁庭或任一仲裁员均不应在一方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与另一方当事人讨论案件或允许一方当事人传召证人而拒绝给予另一方当事人相似的机会。(4)仲裁庭应合理、迅速的进行仲裁,避免不必要的拖延和扩大开支。也可理解为仲裁庭应当谨慎勤勉的行事,它是仲裁程序效益的保障。所谓迟来的正义等于没有正义,花费不相称代价所得到的正义也非正义。仲裁庭必须合理的安排仲裁进程,使得争议在与其相称的期限和费用成本内得以解决。

第二,对仲裁程序主持主体——仲裁庭、仲裁机构权力的保障:(1)仲裁庭有权决定其自身的管辖权。这在理论上被形象的称为管辖权/管辖权原则或权限/权限(competence-competence)理论。[11]其内容简言之,即仲裁庭对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有管辖权。管辖权/管辖权原则是仲裁程序顺利开始并运行的前置性保障,它有利于防止当事人随时以管辖权问题为由中断仲裁程序,也有利于限制法院干预仲裁的时间和条件,从而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2)仲裁庭有权适当的进行仲裁。在不违背当事人约定的情况下,赋予仲裁庭充分的自由裁量权,是仲裁程序灵活、有效率进行的保障,也是当今仲裁实践和立法发展的趋势。仲裁程序只要符合上述第一项对仲裁当事人权利保障的要求,如何进行仲裁的具体环节和事项都可以由仲裁庭视个案情况自由裁量并自主决定。

第三,对仲裁程序本身的保障:(1)独立性。仲裁程序的独立性主要是指仲裁程序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法院的司法控制。法院对仲裁程序的司法监督应是事后的和非实体的监督。只要仲裁庭没有违反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法院不应过多干预。另外,在机构仲裁中,仲裁程序的独立性还表现为仲裁庭独立决定仲裁事项,不受仲裁机构干预。仲裁机构只起着管理和服务作用,一旦案件移交仲裁庭就应退居幕后甚至消失。保障仲裁程序独立性的意义在于,使仲裁程序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自给自足的程序,一种有别于诉讼的具有特殊价值的纠纷解决机制。(2)一裁终局性。仲裁不同于诉讼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仲裁是一裁终局的,从而赋于仲裁程序及时、高效的定纷止争的优势。通过仲裁程序一旦产生终局裁决,即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不可随意被推翻。即使裁决存在可挑战的因由,当事人也必须重新启动另外的程序来对结果进行修正。(3)保密性。仲裁程序的保密性通常被认为是仲裁的重要优点之一。[12]仲裁程序是一种私人的、不公开的程序。它使得争议在私底下解决,当事人不必担心各自的商誉因争议公开而受损,从而更有利于双方达成妥协并且不影响今后合作。

基于仲裁的契约性和效益价值取向,仲裁中的正当法律程序需要满足以上的一系列程序性要求。显然,这与一般意义上正当法律程序的标准不尽相同,有些方面甚至完全相反,如仲裁程序的保密性与一般法律程序的公开性要求。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以上对仲裁正当法律程序最低限度的要求。这种最低限度的界定一方面可以避免仲裁正当程序标准的绝对化,有利于仲裁庭的自由裁量。另一方面,“最低限度”的表述也强调仲裁正当程序的要求是强制性的,当事人或仲裁庭均不得减损。如果违反了相关要求,对于一个仲裁员来说,他可被撤换,这对其职业前途将产生很大影响;对于仲裁庭及裁决对其有利的一方当事人来说,违反正当程序的仲裁裁决可被法院依职权或因对方当事人申请而撤销,或面临不予执行的困境。

三、 仲裁正当法律程序之立法规定

仲裁正当法律程序问题的研究在我国虽然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但在国际上,早已有相关的立法和实践。可以说,代表当今商事仲裁发展潮流的先进国际、国内立法和仲裁规则之中,都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仲裁正当法律程序的理念。

(一) 各国立法、仲裁规则相关规定之比较

基于上文对仲裁正当法律程序的探究,它首先从宏观理念上,指的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益三要素构成的一个“三脚架”系统,同时从具体要求上它又表现为一系列细化的程序性规定。因而,各国立法和仲裁规则分别立足于宏观原则或具体规定的不同安排,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具体考察各国的规定,可以将这些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模式为在仲裁立法或仲裁规则的开篇作出一般性的原则性规定,赋予当事人意思自治、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益以根本指导理念的地位。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开宗明义,为整个仲裁法或仲裁规则设立了明确的低限和普遍适用的规则,从而让整个仲裁程序有了核心理念,弥补具体程序的遗漏,协调规定之间的冲突。

采用这一模式的仲裁规则的代表是台湾地区2001年《中华仲裁协会规则》。该规则在开篇第一章“总则”中对当事人意思自治、仲裁员独立公正和仲裁程序保密性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为第二条:“本会办理仲裁案件之程序,除当事人另有约定或法令规定外,适用本规则的规定。”第五条:“仲裁人应独立、公正处理仲裁事件。”第六条:“本会与仲裁人应就所处理之仲裁事件保守秘密。”[13]1998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十编“仲裁程序”则是采用这一模式的国内立法的代表。首先,在整个立法的开篇第一章“总则”中,第1026条限定了“法院干预的范围”,这一规定旨在保障仲裁程序的独立性。而后,该法又在第五章第1042条“一般程序规则”之中规定了“当事人得自由决定或援引一套仲裁规则而决定程序”,“各方当事人应平等对待,并应给予每一方充分陈述案件的机会”,“当事人没有约定,且本编也没有规定,则仲裁庭应以其认为适当的方式进行仲裁”。[14]这三条规定正是分别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益的一般性原则。

第二种模式是不直接规定一般性的原则,而在仲裁程序推进的具体程序事项中作出体现正当法律程序的规定。这一模式的优点是给予仲裁庭和当事人明确、具体的指导,便于实践中的操作。但是,未从宏观上规定一般的指导原则难免挂一漏万。

1999年《瑞典仲裁法》即是采用这种模式。该法并没有单独设置总则,而是就仲裁协议、仲裁员、仲裁程序和裁决等事项分别予以规定。对仲裁正当程序的规定也分散在这些事项中。如在仲裁协议的部分中规定了仲裁庭的自裁管辖权;在仲裁员的部分中规定仲裁员应当不偏不倚。值得注意的是该部分还具体规定了可能减损对仲裁员公正性的信任理由,使得对仲裁正当程序的保障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在仲裁程序的部分,第21条规定“仲裁员应以公正、实用和快捷的方式处理案件。仲裁员应按照当事人的约定行事,只要该约定不被禁止。”[15]这条规定前一部分体现了程序公正和效益的要求,后一部分则是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表现。同样采取这一模式的国内立法还有1988年中国台湾地区的《仲裁法》。另外,在1998年《国际商会仲裁规则》中,有关仲裁正当程序的规定也散见于仲裁庭、仲裁程序等部分。

第三种模式是将前两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即先在开篇规定一般性的原则,又在程序进行各环节中作出贯彻当事人意思自治、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益的具体规定。这一模式将宏观原则与具体操作结合,逻辑结构严密,是比较科学的理想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英国《1996年仲裁法》。该法开篇第一条规定:“本法之规定基于下述原则,并以其作为解释依据:a.仲裁的目的在于由公平的仲裁庭,在没有不必要的拖延和开支的情况下,使争议得以公正的解决。b.当事人得自由约定争议解决方式,仅受制于充分保障公共利益之必须。c.除本编另有规定外,法院不得干预本编规定之事项。”[16]该条首先开宗明义的确定仲裁的目的在于公正的解决纠纷,而后赋予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础地位,最后通过限制法院的干预从外部保障了仲裁程序的独立性。与此同时,该法还在“仲裁程序”一章的开篇第33条,规定了仲裁庭的一般义务:“(1) 仲裁庭应:a.公平及公正地对待当事人,给予各方当事人合理的机会陈述案件并抗辩对方当事人的陈述,并b. 根据特定案件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程序,避免不必要的延误或开支,以对待解决事项提供公平的解决方式。(2) 仲裁庭应在进行程序过程中、在其对程序和证据事项的决定中以及行使授予它的所有其他权力时,都应遵守该一般义务。”[17]这一条是对仲裁当事人正当程序权利的保障,集中体现了程序公正与程序效益的统一。而在接下来的各条具体程序规定之中,无不以“当事人得自由约定”或“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开头,贯彻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这一根本原则。从而完成对仲裁正当程序“三脚架”系统的合理构建。

(二) 我国《仲裁法》相关规定之不足及其完善

1994年《仲裁法》是中国第一部仲裁法,其实施对于规范和统一国内仲裁制度、指导仲裁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仲裁法》不适应新的商事实践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显露。根据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五年立法规划,仲裁法的修订与完善已提上日程。[18]笔者认为,在我国《仲裁法》迎来第一次修订之际,有必要重新审视有关仲裁正当程序的立法规定,从而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对照以上国际先进立法及其保障仲裁正当法律程序的潮流,我国1994年《仲裁法》存在许多与之相违背的地方。一方面,我国《仲裁法》没有从原则上确立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益这一“三角架”系统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未能在具体程序设计中贯彻和体现这一要求。《仲裁法》有关规定之不足具体表现为:首先,从仲裁正当程序的外部保障上没有限制法院的干预权,在仲裁协议部分的规定中也没有采用各国普遍接受的管辖权/管辖权原则,这不利于仲裁程序独立的开始和运行。第二,在仲裁程序的部分,我国《仲裁法》不厌其烦的规定了仲裁程序的全过程,包括仲裁的申请、受理、开庭、质证、辩论、裁决等等细节。这样显得十分繁琐,过分限制了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和仲裁庭的自由裁量权,不利于仲裁程序的灵活性和效益价值的发挥。如第39条规定:“仲裁应当开庭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这一规定要求仲裁庭以开庭审理作为仲裁审理的基本形式,否定了仲裁庭根据案件的特点自由决定是否开庭的裁量权。并且,即便当事人协议不开庭,仲裁庭也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开庭的裁决。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仲裁的契约性本质,忽视了当事人意思自治这一根本原则,同时也阻碍了仲裁程序的灵活进行。而接下来的第45条规定:“证据应当在开庭时出示,当事人可以质证”,实际上是确立当事人开庭质证为唯一质证形式,这又使得在当事人合意情形下的书面审理成为不可能。

综上可见,我国《仲裁法》有关仲裁程序的规定带有强烈的诉讼化色彩,类比诉讼程序而设置的仲裁程序的一系列规定抹煞了仲裁契约性的本质属性,也牺牲了仲裁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益的价值追求,大大削弱了仲裁本身的优势与活力。因而,我国《仲裁法》有关仲裁正当法律程序规定的修订迫在眉睫。

借鉴英国《1996年仲裁法》的做法,笔者认为,我国《仲裁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仲裁程序的有关规定加以完善:第一,在整个仲裁法的开篇作出仲裁正当法律程序的原则性规定。第二,在仲裁程序一章中首先规定仲裁正当法律程序一般性要求。第三,在具体程序进行的规定中贯彻仲裁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第四,在对仲裁裁决的撤销和不予执行的规定中明确违反仲裁正当法律程序的后果和救济。

值得称道的是,在我国的仲裁实践中,一些仲裁机构已经开始对仲裁中的正当法律程序给予关注,纷纷修订其仲裁规则中的有关规定,从而顺应当事人和仲裁庭的实际需要。2004年《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首次在国内引入最低限度正当程序的标准。该规则奉行最大限度的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尽可能提高仲裁效率以及注重程序的灵活性与程序公正的理念。[19]同样,2005年新修订的《中国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也以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增强仲裁程序的适应性和加强仲裁庭对仲裁程序的管理权力为指导思想,规定了仲裁正当法律程序。[20]学者们对于仲裁机构实践的这一新动向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 结论

综上所述,仲裁中的正当法律程序是指,仲裁机构、仲裁庭和仲裁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所进行的,符合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本位,以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益为追求的最低限度标准的行为或关系的安排。从宏观上,它是由当事人意思自治、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益三者相互制约下形成的一个稳定的“三角架”系统。从具体要求上,它又表现为对仲裁当事人权利的保障、对仲裁庭权力的保障以及对仲裁程序本身的保障三方面的标准。纵观各国国内立法和仲裁规则,确立和保障仲裁正当程序无疑是当今商事仲裁发展的潮流。在我国《仲裁法》迎来修订之际,完善有关仲裁正当程序的规定乃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3]徐亚文.程序正义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乔欣.仲裁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

[5][7]徐亚文.正当法律程序的法理分析[J].法理学论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0.

[6]黄进,宋连斌,徐前权.仲裁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8]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0.

[9][18]宋连斌.理念走向规则:仲裁法修改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A].商事仲裁法律报告[C].中信出版社,2005.

[10][12][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韩德培.国际私法问题专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3][14][15][16][17]宋连斌,林一飞.国际商事仲裁资料精选[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19][20]ICC CHINA仲裁委员会.ICC CHINA国际商事仲裁年刊(2005年卷)[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肖 利

作者:王 珺

第4篇:劳动仲裁程序

劳动纠纷仲裁程序[1],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纠纷案件的法定步骤和方式。根据《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的有关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当事人申请

当事人申请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先决条件和必经程序。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必须有当事人的申请,否则,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该案件。

根据《劳动法》的有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事人,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超过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当受理。

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必须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写明:申诉人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企业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被申诉人的情况;申诉请求和事实根据;委托代理人的资格及代理权限;申斥日期等。

(2)审查受理

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接到仲裁申请书后,应对以下事项进行审查:申诉人是否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申请仲裁的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是否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该劳动争议是否属于本仲裁委员分管辖;申诉书及有关材料是否齐备符合要求;申诉时间是否符合申请仲裁的时效规定等。对申诉材料不齐备或有关情况不明确的仲裁申请书,应告知申诉人予补充。对符合受理条件的,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填写《立案审批表》,仲裁委员会或其办事机构负责人应在7日内审批并作出决定。决定立案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内通知申诉人,将申诉书副本送达被申诉人,并告知其在15日内提交答辩书和证据。决定不立案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送达申诉人。

(3)仲裁前的准备

① 组成仲裁庭。仲裁委员会对决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在自立案之日起7日内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的规定组成仲裁庭。对事实清除,案情简单,适用法律、法规明确的案件,可由仲裁委员会指定1名仲裁员独任进行。

②对应当回避的仲裁委员会的成员、被指定的仲裁员、仲裁庭的书记员、鉴定人、勘验人和翻译人员等,作出回避决定。

③调查取证。仲裁庭人员应认真阅当事人的申诉和答辩材料,调查、收集证据,查明争议事实。对于需要勘验或鉴定的问题,应提交法定部门进行,没有法定部门的,由仲裁员会委托有关部门进行。各地仲裁委员会之间可以互相委托调查,受委托方应当在委托方要求的期限内完成调查。因故不能完成的,应当在要求期限内函告委托方仲裁委员会。

④拟定仲裁方案。仲裁庭成员应当根据调查的事实,拟定对劳动纠纷的处理方案。

(4)仲裁审理

①通知当事人。仲裁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于开庭4日前,将列有仲裁庭组成人员、开庭时间、地点的书面通知送达汉事人。当事人接到通知后,无正当拒不到庭的,或在开庭期间未经仲裁庭许可自行退庭的,对申诉人按撤诉处理,对被祈人作缺席裁决。

②先行调解。仲裁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要及时仲裁。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仲裁调解书,调解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字、仲裁员署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并送达当事人。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的,以及当事人拒绝受调解书的,仲裁庭应及时仲裁。

③开庭裁决。仲裁庭开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由书记员查明双方当事人、代理人及有关人员是否到庭,宣布仲裁庭纪律;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宣布仲裁员书记申请回避并宣布案由;听取申诉人及被诉人的答辩;仲裁员以询问方式 ,对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进行当庭调查,并证询双方当事人的最后意见;根据当事人的意见,当庭再行调解;不宜进行调解或调解达不成协议的案件,及时休庭合议并作出裁决;仲裁庭复庭,宣布仲裁裁决;对仲裁庭作结论或需提交仲裁委员会决定的疑难案件,仲裁庭可以宣布延期裁决。

④制作仲裁裁决书。仲裁庭作出仲裁裁决后,应当制作仲裁裁决书。仲裁裁决书由仲裁员署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仲裁庭当庭裁决的,应当在自裁决作出之晶起7日内发送裁决书;定期另行裁决的,当庭发给裁决书。⑤仲裁期限。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内结案;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报仲裁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30日。对于请示待批、工伤鉴定当事人因故不能参加仲裁活动、以及其他妨碍仲裁办案进行的客观情况,应视为仲裁时效中止,并需报仲裁委员会审查同意。仲裁时效中止不计入仲裁办案时效内。[2]

第5篇:劳动仲裁程序

申诉人申诉—立案—调解—开庭审理—裁决

1.申诉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一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2.立案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3.调解

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

调解劳动争议,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帮助其达成协议。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

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4.开庭审理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仲

裁员。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

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

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

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定机构鉴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无法达成约定的,由仲裁庭指定的鉴定机构鉴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仲裁庭的要求,鉴定机构应当派鉴定人参加开庭。当事人经仲裁庭许可,可以向鉴定人提问。

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质证和辩论。质证和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如果不予补正,应当记录该申请。笔录由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

5.裁决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做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做出裁决。

裁决书应当载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和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第6篇:劳动仲裁程序

一、身份核对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应当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授权委托书原件等资料按照《开庭通知书》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仲裁庭的书记员将在候审场所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身份、代理权限等事项进行核对,复印身份证件,并要求签到。

二、仲裁员宣读仲裁庭纪律

1、仲裁庭开庭期间,所有人员必须服从仲裁员的指挥。

2、仲裁庭内要着装整洁,不得随意走动。

3、仲裁庭内要保持肃静。开庭时不得鼓掌、喧哗和吵闹;不得使用任何通讯工具,不得进行其他妨碍仲裁的活动。

4、未经仲裁庭许可,仲裁参加人不得发言和提问。

5、旁听人员不得发言和提问。

6、未经仲裁庭许可不得录音、录象或摄影。

7、对违反仲裁庭纪律和干扰仲裁活动的人员,由仲裁员予以劝告和制止;不听劝告的,仲裁员有权作出;警告、训诫或责令退出仲裁庭,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宣布开庭

仲裁庭纪律宣读完毕,仲裁庭首席仲裁员(独任审理的仲裁员)宣布开庭,包括审理的案件案由、仲裁庭成员姓名、书记员姓名。

四、当事人身份核对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陈述个人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时间、原籍、现住址、现任职务、代理人与当事人的关系。仲裁庭询问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身份有无异议。 读一遍仲裁申请书上自己的身份情况,名字,汉族,出生年月,住址 问:对对方代理人身份有无异议?回答:无异议

五、权利义务告知和回避申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35条的规定,如果当事人认为仲裁庭组成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到案件的公正审理,可以申请仲裁庭组成人员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其回避理由是否成立。 问:是否申请回避?答:不申请。

六、申诉与答辩

由申请人陈述仲裁请求、事实和理由。

被申请人对申请人的仲裁请求进行答辩,申请人当庭变更、追加、撤回仲裁请求时被申请人表示当庭答辩有困难的,仲裁庭可安排适当答辩时限。 读一遍仲裁申请书中的仲裁请求,事实和理由。

七、调查与质证

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对案件争议的事实进行调查,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应当紧跟仲裁庭的调查进程陈述事实;经仲裁庭的允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才可就仲裁庭未主动调查的其他事实作补充陈述。 仲裁员问一些关于工作的情况,如进公司时间,岗位,每月工资多少,如何发放,什么时候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怎么提出来的, 如实回答。注意,每月工资多少的时候要注意固定基本岗位工资是多少,每月根据公司绩效制度每月的绩效工资是多少,再加上业务提成及奖金。要解释清楚。每月工资浮动。

下面是举证质证阶段:

经仲裁庭询问,当事人明确表示对案件事实没有其他补充后,仲裁庭对案件事实部分的调查告一段落,转入证据质证程序。当事人应当在开庭前准备好全部证据的复印件(准备足够数量的副本)、按顺序理清相应原件。质证前,仲裁庭将询问当事人是否有其他证据需要当庭提交或有证据线索需要一定期限内补充提交,当事人应当将已准备好的证据一次性提交仲裁庭,或者提出延期提交证据的申请,但是否准许,需经仲裁庭许可。

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包括证据形式和内容)、关联性(与争议焦点或对方证明目的的关联性)、合法性(证据来源、取证方式或证据内容本身是否合法),针对证据证明力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和辩驳。质证按如下程序进行:被申请人对申请人提供(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申请人对被申请人提供(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

申请人、被申请人对第三人提供(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第三人对申请人、被申请人提供(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

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开庭前提交申请证人作证申请,申请书包括证人姓名、身份证件、联系方式、拟证明事实。证人作证时,应当如实向仲裁庭提供证言,不得隐瞒和歪曲事实真相,不得作伪证,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经仲裁庭许可,当事人和委托代理人可以向证人发问(应当注意发问方式,不得进行诱导或威胁),证人可以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的提问。

质证完毕,仲裁庭告知当事人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并根据案件情况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作出认定,当庭不能认定的,仲裁庭将在闭庭后予以审查认定或不予认定。 首先是你们举证,根据证据清单上的内容一份一份的向仲裁庭出示,证明内容按照证据清单中写的读出来。对方的代理人会一份一份的质证,说一些对不对,承不承认之类的话。 然后是对方举证,一份一份的向仲裁庭出示,首先你们要看是不是原件,要看过原件再质证。然后就说对方提交的资料是不是真实的,对不对。

八、仲裁庭辩论

质证完毕,仲裁庭可休庭进行合议,确定辩论焦点。恢复庭审后,告知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陈述辩论意见。当事人围绕争议的焦点,以证据为基础提出自己的辩论意见。申请人先发言,然后是被申请人和第三人发言;经仲裁庭许可,当事人可就争议焦点相互辩论,但应注意语言文明,不得进行人身攻击或其他不当行为。

仲裁辩论就是要讲几句了,经过刚才的庭审调查和举证质证,很清楚的展现了申请人被被申请人克扣应得工资、奖金、提成等劳动报酬的违法事实,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及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而用人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支付给劳动者的全部报酬包括三部分:一是货币工资,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各种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二是实物报酬,即用人单位以免费或低于成本价提供给劳动者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等;三是社会保险,指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直接向政府和保险部门支付的失业、养老、人身、医疗、家庭财产等保险金。在本案中,被申请人却无

视国家法律的明确规定,劳动合同的明确约定,未支付申请人相应的工资、奖金、未缴纳失业保险等。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在拖欠时间长达一年多之后,被逼无奈只能通过法律途径主张自己的权益,恳请仲裁庭依法予以支持,以保护我们劳动者这一弱势群体,以充分体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这些是套话,另外的就是看他们拿出什么证据,来讲几句。随机应变了。

九、仲裁庭调解与裁决

辩论完毕,仲裁庭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7条第2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7条的规定对案件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仲裁庭征询当事人在仲裁庭主持下进行调解的意愿,如双方任一方明确表示没有调解意愿,仲裁庭可宣布择日作出裁决或者经合议、经仲裁委员会审批后当庭裁决;双方均表示愿意接受仲裁庭的调解时,仲裁庭可采取双方在场调解、单独调解等方式展开调解工作。

十:最后陈述

第7篇:劳动仲裁庭审程序介绍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仲裁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

问>>http://s.yingle.com

劳动仲裁庭审程序介绍

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员和仲裁庭制度。仲裁庭审的主要程序如下:

一、身份核对与旁听人员登记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应当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授权委托书原件等资料按照《开庭通知书》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仲裁庭的书记员将在候审场所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身份、代理权限等事项进行核对,复印身份证件,并要求签到。

按照《劳动仲裁公开审理案件办法》规定,劳动仲裁委员会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除下列情况外,应当一律公开审理:(一)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案件;(二)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三)经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不公开审理的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对于不公开审理的实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公开开庭审理的案件,公民可向仲裁委员会申请旁听,申请旁听应当提交有效身份证件。但精神病人、醉酒的人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批准的人不能参加旁听。仲裁委员会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旁听人员发放旁听证。 旁听人员必须遵守劳动仲裁庭纪律,仲裁庭应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旁听人员实施安全检查。依法公开审理案件,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许可,新闻记者可以记录、录音、录相、摄影、转播庭审实况。

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持有效证件要求旁听的,须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批准,参照中国公民旁听的规定办理。外国和境外记者的旁听按照我国有关外事管理的规定办理。

二、宣读仲裁庭纪律

1、仲裁庭开庭期间,所有人员必须服从仲裁员的指挥。

2、仲裁庭内要着装整洁,不得随意走动。

3、仲裁庭内要保持肃静。开庭时不得鼓掌、喧哗和吵闹;不得使用任何通讯工具,不得进行其他妨碍仲裁的活动。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4、未经仲裁庭许可,仲裁参加人不得发言和提问。

5、旁听人员不得发言和提问。

6、未经仲裁庭许可不得录音、录象或摄影。

7、对违反仲裁庭纪律和干扰仲裁活动的人员,由仲裁员予以劝告和制止;不听劝告的,仲裁员有权作出;警告、训诫或责令退出仲裁庭,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宣布开庭

仲裁庭纪律宣读完毕,仲裁庭首席仲裁员(独任审理的仲裁员)宣布开庭,包括审理的案件案由、仲裁庭成员姓名、书记员姓名。

四、当事人身份核对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陈述个人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时间、原籍、现住址、现任职务、代理人与当事人的关系。仲裁庭询问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身份有无异议。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五、权利义务告知和回避申请

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当事人在仲裁活动中享有如下权利:有委托代理人、申请回避的权利,有申诉、申辩、质询、质证的权利,有请求调解、自行和解、要求裁决的权利,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申请人有放弃、变更、撤回仲裁请求的权利;被申请人有承认、反驳申请人仲裁请求、提起反诉的权利。

当事人在仲裁活动中承担如下义务:有遵守仲裁程序和仲裁庭纪律的义务,有如实陈述案情、回答仲裁员提问的义务,有对自己提出的主张举证的义务,有尊重对方当事人及其他仲裁参加人的义务,有自觉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裁决文书的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35条的规定,如果当事人认为仲裁庭组成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到案件的公正审理,可以申请仲裁庭组成人员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其回避理由是否成立。

六、申诉与答辩

由申请人陈述仲裁请求、事实和理由。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被申请人对申请人的仲裁请求进行答辩,申请人当庭变更、追加、撤回仲裁请求时被申请人表示当庭答辩有困难的,仲裁庭可安排适当答辩时限。

七、调查与质证

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对案件争议的事实进行调查,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应当紧跟仲裁庭的调查进程陈述事实;经仲裁庭的允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才可就仲裁庭未主动调查的其他事实作补充陈述。

经仲裁庭询问,当事人明确表示对案件事实没有其他补充后,仲裁庭对案件事实部分的调查告一段落,转入证据质证程序。当事人应当在开庭前准备好全部证据的复印件(准备足够数量的副本)、按顺序理清相应原件。质证前,仲裁庭将询问当事人是否有其他证据需要当庭提交或有证据线索需要一定期限内补充提交,当事人应当将已准备好的证据一次性提交仲裁庭,或者提出延期提交证据的申请,但是否准许,需经仲裁庭许可。

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包括证据形式和内容)、关联性(与争议焦点或对方证明目的的关联性)、合法性(证据来源、取证方式或证据内容本身是否合法),针对证据证明力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和辩驳。质证按如下程序进行:被申请人对申请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人提供(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申请人对被申请人提供(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申请人、被申请人对第三人提供(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第三人对申请人、被申请人提供(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

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开庭前提交申请证人作证申请,申请书包括证人姓名、身份证件、联系方式、拟证明事实。证人作证时,应当如实向仲裁庭提供证言,不得隐瞒和歪曲事实真相,不得作伪证,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经仲裁庭许可,当事人和委托代理人可以向证人发问(应当注意发问方式,不得进行诱导或威胁),证人可以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的提问。

质证完毕,仲裁庭告知当事人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并根据案件情况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作出认定,当庭不能认定的,仲裁庭将在闭庭后予以审查认定或不予认定。

八、仲裁庭辩论

质证完毕,仲裁庭可休庭进行合议,确定辩论焦点。恢复庭审后,告知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陈述辩论意见。当事人围绕争议的焦点,以证据为基础提出自己的辩论意见。申请人先发言,然后是被申请人和第三人发言;经仲裁庭许可,当事人可就争议焦点相互辩论,但应注意语言文明,不得进行人身攻击或其他不当行为。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九、仲裁庭调解与裁决

辩论完毕,仲裁庭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7条第2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7条的规定对案件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仲裁庭征询当事人在仲裁庭主持下进行调解的意愿,如双方任一方明确表示没有调解意愿,仲裁庭可宣布择日作出裁决或者经合议、经仲裁委员会审批后当庭裁决;双方均表示愿意接受仲裁庭的调解时,仲裁庭可采取双方在场调解、单独调解等方式展开调解工作。

对扣押 http://s.yingle.com/l/ss/726155.html 恶意呛水溺死同伴

15

岁少年领刑三年

http://s.yingle.com/l/ss/726154.html

公务员退休后被判处刑罚的待遇

http://s.yingle.com/l/ss/726153.html

死刑前停止执行的情形

http://s.yingle.com/l/ss/726152.html

母女“借走”邻居300多万放高利贷

http://s.yingle.com/l/ss/726151.html

审判组织具有的规定

http://s.yingle.com/l/ss/72615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法医物证检验鉴定程序

http://s.yingle.com/l/ss/726149.html

刑事拘留到法院审理的时间

http://s.yingle.com/l/ss/726148.html

什么是级别管辖 http://s.yingle.com/l/ss/726147.html 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刑事拘留时间 http://s.yingle.com/l/ss/726146.html

浅谈简易程序的举证期限

http://s.yingle.com/l/ss/726145.html

司法拘留的适用有什么条件

http://s.yingle.com/l/ss/726144.html

法院强制执行文书及强制执行方法 http://s.yingle.com/l/ss/726143.html

公安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与程序

http://s.yingle.com/l/ss/726142.html

取保候审后还会收监吗

http://s.yingle.com/l/ss/726141.html

江苏首例跨国信用证诈骗案告破嫌犯被刑事拘留 http://s.yingle.com/l/ss/726140.html

刑讯逼供构成要件 http://s.yingle.com/l/ss/726139.html 简易

http://s.yingle.com/l/ss/726138.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量刑情节对量刑有什么作用

http://s.yingle.com/l/ss/726137.html

取保候审条件及取保候审方式

http://s.yingle.com/l/ss/726136.html

公安机关执行拘留必须遵守的程序 http://s.yingle.com/l/ss/726135.html

被取保候审人逃逸处罚

http://s.yingle.com/l/ss/726134.html

一特大跨省市贩毒团伙两名主犯被判处无期徒刑 http://s.yingle.com/l/ss/726133.html

监视居住 http://s.yingle.com/l/ss/726132.html 自诉案

http://s.yingle.com/l/ss/726131.html

醉驾可以判缓刑吗 http://s.yingle.com/l/ss/726130.html 什么是延期审理 http://s.yingle.com/l/ss/726129.html 取保

http://s.yingle.com/l/ss/726128.html

怎样勘验 http://s.yingle.com/l/ss/726127.html 什么情

http://s.yingle.com/l/ss/726126.html

北京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l/ss/726125.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福布斯富豪王某某名下公司逃税案二审维持原判 http://s.yingle.com/l/ss/726124.html

刑事案件公诉词范文

http://s.yingle.com/l/ss/726123.html

取保候审保证人要符合哪些条件

http://s.yingle.com/l/ss/726122.html

刑事拘留期间可以取保候审吗

http://s.yingle.com/l/ss/726121.html

赵某某犯故意伤害罪

http://s.yingle.com/l/ss/726120.html

公诉刑事案件第一审开庭程序

http://s.yingle.com/l/ss/726119.html

自诉案件的范围及受理条件

http://s.yingle.com/l/ss/726118.html

管制与拘役之间的区别

http://s.yingle.com/l/ss/726117.html

勘验﹑检查 http://s.yingle.com/l/ss/726116.html 包头哪些案件

可以提起

刑事自诉

http://s.yingle.com/l/ss/726115.html

“国情局局长”骗财15万获刑10年半

http://s.yingle.com/l/ss/726114.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从一起砸车抢劫案件看高速公路管理者的安全防护义务的认定 http://s.yingle.com/l/ss/726113.html

取保候审期限及取保候审程序

http://s.yingle.com/l/ss/726112.html

取保候审期间算刑期吗

http://s.yingle.com/l/ss/726111.html

刑事拘留的期限是多少

http://s.yingle.com/l/ss/726110.html

勘验检查笔录 http://s.yingle.com/l/ss/726109.html 绑架罪

http://s.yingle.com/l/ss/726108.html

甘肃山丹“民警刑讯逼供案”被告无罪 http://s.yingle.com/l/ss/726107.html

绑架人质索要高额赎金四川三被告人一审获重刑 http://s.yingle.com/l/ss/726106.html

同乡冒用身份法院判定其盗窃处以徒刑 http://s.yingle.com/l/ss/726105.html

四川丹棱4毒贩以贩养吸获重刑

http://s.yingle.com/l/ss/726104.html

湖南司机处置不当致3人死亡15人受伤被诉 http://s.yingle.com/l/ss/726103.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提取事故物证的注意事项

http://s.yingle.com/l/ss/726102.html

延长拘留期限的情况

http://s.yingle.com/l/ss/726101.html

孙某某犯故意伤害罪

http://s.yingle.com/l/ss/726100.html

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http://s.yingle.com/l/ss/726099.html

刑事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

http://s.yingle.com/l/ss/726098.html

立案后下个程序是什么

http://s.yingle.com/l/ss/726097.html

检察侦查人员如何询问证人

http://s.yingle.com/l/ss/726096.html

公诉 http://s.yingle.com/l/ss/726095.html 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ss/726094.html

借给他人摩托车又窃取索赔构成诈骗罪 http://s.yingle.com/l/ss/726093.html

取保候审应具备哪些条件

http://s.yingle.com/l/ss/726092.html

减刑制度内容 http://s.yingle.com/l/ss/726091.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职工被判刑后,劳动合同是否自动解除 http://s.yingle.com/l/ss/726090.html

取保候审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http://s.yingle.com/l/ss/726089.html

取保候审后还会判刑吗

http://s.yingle.com/l/ss/726088.html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方式

http://s.yingle.com/l/ss/726087.html

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l/ss/726086.html

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2018 http://s.yingle.com/l/ss/726085.html

询问证人的程序 http://s.yingle.com/l/ss/726084.html 刑事

http://s.yingle.com/l/ss/726083.html

取保候审保证金数额与取保候审保证金退还 http://s.yingle.com/l/ss/726082.html

视听资料的概念 http://s.yingle.com/l/ss/726081.html 公安立

http://s.yingle.com/l/ss/726080.html

上海首富周A行贿案在上海二中院开庭

http://s.yingle.com/l/ss/726079.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刑事审判监督的手段

http://s.yingle.com/l/ss/726078.html

刑事案件公诉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http://s.yingle.com/l/ss/726077.html

关于取保候审保证金的问题. http://s.yingle.com/l/ss/726076.html

刑事拘留的条件及期限

http://s.yingle.com/l/ss/726075.html

王某某犯故意伤害罪

http://s.yingle.com/l/ss/726074.html

世纪佳缘会员交友被骗起诉网站被驳回 http://s.yingle.com/l/ss/726073.html

审判监督的相关法律规定

http://s.yingle.com/l/ss/726072.html

关于人民检察院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依法执业的规定 http://s.yingle.com/l/ss/726071.html

提起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应具备哪些条件 http://s.yingle.com/l/ss/726070.html

立案后多长时间抓捕罪犯

http://s.yingle.com/l/ss/726069.html

取保候审保证金的数额的确定

http://s.yingle.com/l/ss/726068.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放弃重复侵害能否认定犯罪中止

http://s.yingle.com/l/ss/726067.html

公安机关执行拘留必须遵守哪些程序 http://s.yingle.com/l/ss/726066.html

“疑罪从无”有利于保障公民法律安全 http://s.yingle.com/l/ss/726065.html

刑事拘留需要遵循的程序

http://s.yingle.com/l/ss/726064.html

全国标枪冠军连盗14台电脑被警方刑事拘留 http://s.yingle.com/l/ss/726063.html

搜查令 http://s.yingle.com/l/ss/726062.html

什么是反诉,提起反诉需要什么条件 http://s.yingle.com/l/ss/726061.html

曹某因涉嫌犯寻衅滋事罪

http://s.yingle.com/l/ss/726060.html

死刑复核应有期限 http://s.yingle.com/l/ss/726059.html 侦查机关扣押

犯罪嫌疑

人的物证

http://s.yingle.com/l/ss/726058.html

男子杀死女友一审被判死刑

http://s.yingle.com/l/ss/726057.html

刑事拘留的程序 http://s.yingle.com/l/ss/726056.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第8篇:申请劳动仲裁的程序

来源:中律网 作者: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六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它正当理由超过上述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除外。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应当提交申诉书,并按照被诉人数提交副本。申诉书应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并应载明下列事项:

1、职工当事人的姓名、职业、住址和工作单位;企业的名称、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

3、证据(人证、物证、书证、视听资料、鉴定材料、笔录等)或证人的姓名和住址。当事人可以委托律师或其他人代理参加仲裁活动。

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三人以上(含三人)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

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申请劳动仲裁程序

1、你需到工商局查询并打印出你所在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资料(一张纸),并加盖查询章,用以证明该用人单位的身份。

2、证明在该公司上班的证据很多,比如厂牌、考勤记录、工资卡和存折、人证、、、、等等,只要能证明你与公司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都行。

3、写一份劳动仲裁申请书(当地劳动部门都有样板,一式两份),加上你的身份证、打印的工商查询登记资料、证据复印件(一式两份)等交给劳动仲裁委就行了,仲裁委会立案审理的。

第9篇:劳动争议仲裁庭审程序

一、庭审准备阶段

书记员庭前核实案件双方当事人到庭情况,初步审查到庭人员身份、资格。

书记员:现在宣布仲裁庭纪律:

一、参加庭审人员必须遵守仲裁庭纪律,保持庭内安静、庄严,不许喧哗吵闹。未经仲裁庭许可,不准录音、录像、摄影及进行其它妨碍庭审的活动。如携带手机的,请予关机。

二、当事人及代理人在陈述事实、说明理由以及辩论时,必须在仲裁员主持下,围绕争议要点进行。发言应实事求是,文明礼貌,不得进行人身攻击。

三、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庭开庭后,未经仲裁庭许可,不得中途退庭。旁听人员不得随意走动或者进入审理区,不准发言和提问。

四、对于不遵守仲裁庭纪律、妨碍仲裁活动的行为,仲裁庭有权制止并给予警告。经仲裁庭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责令退出仲裁庭,对申请人按撤回仲裁申请处理,对被申请人按缺席裁决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二、庭审开始阶段

仲裁员:宁波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现在依法开庭审理申请人与被申请人(案由)劳动争议案。

首先核对当事人及代理人的身份:

申请人说明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申请人为单位的,说明单位全称、单位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申请人的委托代理人说明姓名、工作单位、职务、代理权限、与申请人的关系;

被申请人(同上)

被申请人委托代理人(同上)

第三人(同上)

第三人委托代理人

(一方当事人在收到开庭通知书后,超过规定时间30分钟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经书记员记入笔录后,对申请人按撤回申请处理,对被申请人按缺席裁决处理)

仲裁员: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指派,×××与××××劳动争议一案由仲裁员×××、×××、×××组成合议庭审理,×××任首席仲裁员(由仲裁员×××独任审理),×××任书记。下面告知当事人在庭审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一)、当事人有申请回避、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的权利;

(二)、当事人有如实陈述事实、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三)、当事人有遵守仲裁庭纪律、服从仲裁庭指挥的义务。 下面询问当事人对仲裁庭组成人员、书记员是否申请回避?

申请人:

被申请人:

第三人:

(当事人应明确回答是否申请回避,并由书记员记入笔录。对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仲裁员应在问明理由后宣布休庭,并即向仲裁委员会主任汇报。仲裁委主任当即作出决定不同意回避申请的,仲裁员可在口头告知当事人后宣布继续开庭;仲裁委主任作出决定同意回避申请的,仲裁员可在告知当事人后宣布延期开庭审理)

三、庭审调查阶段

仲裁员:现在就本案事实部分进行调查,由申请人陈述申请事

项、事实及理由。

申请人:

仲裁员:由被申请人陈述答辩意见、事实及理由。

被申请人:

仲裁员:当事人回答本庭的提问。

四、举证质证阶段

仲裁员:下面进入仲裁庭的举证、质证阶段

申请人:说明证据的名称、证明对象

被申请人:对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发表质证意见。

仲裁员:对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作出相应的认证意见,认证结果可为:认定证据有效、认定证据无效、证据效力待查

(仲裁员可根据举证质证的具体情况,对当事人进行提问)

(有证人出庭作证情况下)

仲裁员:证人说明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家庭住址以及与当事人的关系(查验居民身份证)

仲裁员:证人,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证人在作证时,应当客观公正地提供证言,如有意歪曲事实真相作证的,将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证人有权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的提问。证人对上述权利义务是否听清楚了?

证人:(应明确回答)

仲裁员开始提问,并由证人回答。

仲裁员:当事人是否有问题向证人提问?

五、辩论阶段

仲裁员:下面进入仲裁庭的辩论阶段。辩论应当围绕本案的争议焦点进行,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归纳辩论焦点)。辩论的顺序为先申请人,后被申请人。辩论时发言应实事求是、简明扼要、避免重复,不得进行人身攻击。先由申请人发表第一轮的辩论意见。

申请人:

仲裁员:由被申请人发表第一轮的辩论意见。

被申请人:

(第二轮辩论意见同上)

六、最后陈述阶段

仲裁员:辩论阶段结束,请当事人发表最后意见

申请人:

被申请人:

七、调解阶段

仲裁员:经过仲裁庭事实部分的调查、举证质证、辩论以及最后意见陈述,本庭认为本案事实基本清楚、是非责任基本明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当本着自愿、合法的原则先行进行调解,现在询问当事人是否愿意进行调解?

申请人:

被申请人:

(如当事人均同意调解,则仲裁员安排主持调解。如当事人不同意调解,则仲裁员宣布庭审结束,当事人应当在笔录上签字或盖章)。

上一篇:农业产业调研报告下一篇:在劳模表彰大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