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程序(通用8篇)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篇1

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分为5个步骤:

(1)工伤职工到所在市区工伤保险经办部门申报鉴定材料,市直企业直接到市社保服务中心劳动能力鉴定科申报.

(2)工伤职工接到劳鉴委通知后,携带有效身份证和身体检查必需费用到指定医院进行查体,查体现场工作人员按科别顺序进行统计点名,申请人应出示本人身份证,工作人员核对无误后,由申请人对鉴定确认表上的伤残部位或病种及其他信息进行确认签字,然后进行身体检查。

(3)鉴定查体医学专家对申请人进行现场体征检查,并提出诊断意见,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组根据查体结果和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形成鉴定结论。

(4)鉴定查体结束后,鉴定经办人员对各种检查结果和档案材料进行检查整理,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书一式3份,用人单位、鉴定申请人和工伤经办机构各1份。送达申请鉴定的申请人和相对人,无法送达的,进行公告送达。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篇2

背景

仅就工伤保险领域而言, 劳动能力鉴定制度主要包括申请主体、鉴定主体、鉴定对象、鉴定程序、鉴定标准、鉴定的管理与监督、鉴定的经费保障等内容。《工伤保险条例》出台并实施以后, 工伤保险参保人员大幅增长, 工伤发生的绝对量以及劳动能力鉴定量也随之增多。截至2012年年末,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9亿人, 全年认定工伤人数为117.4万人, 评定伤残等级人数为51.3万人。劳动能力鉴定人数的快速上升, 使这项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显现, 对劳动能力鉴定的规范也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一, 劳动能力鉴定的经费保障。每次进行劳动能力鉴定需要3名或5名专家, 必要时还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为了提供快捷的鉴定服务, 对于边远地区、行动不便的工伤职工, 有的鉴定机构还提供就近乃至上门服务, 加之劳动能力鉴定的日常运行, 如书面通知、送达等, 都会产生较大的资金需求。虽然《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二条规定,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劳动能力鉴定等, 但没有具体细则, 很难操作。例如, 专家费用能否列入基金支付, 按什么标准列入支付, 著名专家与普通专家是否有差异, 实践操作不一, 不利于制度的统一。多数地方经费困难, 能保障鉴定机构的人员工资等日常费用已属不易, 很难另外拿出费用。而工伤保险基金虽有结余, 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提取。

第二, 是否向工伤职工或用人单位收取劳动能力鉴定费用亟待规范。《工伤保险条例》原则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列支。这意味着不能向工伤职工或用人单位收取劳动能力鉴定费用。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初次鉴定、再次鉴定、复查鉴定。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 相关主体可以申请复查鉴定, 工伤职工或用人单位可以申请数十次复查鉴定及再次鉴定。对于这种带有恶意性质的申请, 如果都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费用, 不利于限制申请人滥用权利, 也不利于鉴定工作的正常开展, 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故有规范之必要。

第三, 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的受理、组织与实施主体是省级和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很“虚”的机构, 这些代表基本上不参与实际工作, 实际工作是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实施, 名称、机构属性、法律地位均不统一, 需进一步予以明确。

第四, 劳动能力鉴定范围需要进一步界定。在工伤保险中, 劳动能力鉴定的主要功能是确定劳动能力丧失程度即伤残等级和护理等级, 但这并非劳动能力鉴定的唯一功能。工伤康复是工伤保险的“三驾马车”之一, 工伤康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即康复价值确定, 主要通过劳动能力鉴定或由鉴定专家确定;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 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 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对停工留薪期的确定有争议的, 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定;停工留薪期的延长, 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定;对工伤旧伤复发的相关待遇有争议的, 也主要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定。但对于这些内容, 《工伤保险条例》并未作出特别明确的规定, 需要进一步予以明确。

第五, 劳动能力鉴定程序需要完善。《工伤保险条例》对劳动能力鉴定程序规定得比较简单, 现代法制社会越来越追求程序的价值。如果没有完善的程序规范与制约, 实体规范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工伤职工以及用人单位的实体权利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意义

《办法》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对鉴定程序的规范与创新。《办法》对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提出、提交材料、材料审核等各环节的程序、条件和期限均作出了具体规定。并明确了一系列制度。

1.公开制度的确立。《办法》第六条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相关政策、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应当向社会公开。这有利于保障工伤职工及用人单位的知情权, 是保障鉴定依法实施的基础条件。

2.对鉴定专家的遴选和管理作了细化规定。《办法》第十条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视伤情程度, 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5名与工伤职工伤情相关科别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鉴定, 强调了随机抽取, 鉴定专家的人数根据伤情程序确定, 鉴定专家的科别必须与职工伤情有关;规定了鉴定专家意见不一致时, 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确定专家组的鉴定意见;还规定应当每3年对专家库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 实行动态管理, 确有需要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规定鉴定专家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现场鉴定, 严格执行劳动能力鉴定政策和标准, 客观、公正地提出鉴定意见。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是以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为基础作出的, 对专家鉴定的行为进行严格规范是实现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公正和准确的基础。

3.确定了回避制度。《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人员以及参加鉴定的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 应当回避。

4.有关重残职工的保护与照顾制度。《办法》规定, 对行动不便的工伤职工,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可组织专家上门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职工因故不能按时参加鉴定的, 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同意, 可以调整现场鉴定时间,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期限相应顺延。

5.对违规机构和人员明确了具体处罚措施。加强了监督, 强化了法律责任, 对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中可能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了预防和惩戒。

此外, 《办法》对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的性质和定位作了一定规范。其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是承担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机构, 其设置方式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即各地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是单独设立还是合署办公以及编制属性等, 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建议

从长远来看, 《办法》未能解决的问题仍然无法回避, 需从全国的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 鉴定费用是《工伤保险条例》明确由工伤保险基金列支。对于具体的项目和支付标准, 可以先通过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予以明确, 再在全国层面总结、提炼和规范。对于鉴定费的收费问题, 初次鉴定费及再次鉴定费不应当向工伤职工或用人单位收取。而复查鉴定费则可以借鉴“败诉方负责制”, 即申请复查鉴定以及复查初次鉴定不服要求再次鉴定者, 应当预缴鉴定费用, 如果主张成立即鉴定结论改变, 则退还鉴定费用;如果主张不成立即维持原鉴定结论, 则不退还鉴定费用。在地方普遍推行这一做法后, 再在全国层面予以规范。

其次, 劳动能力鉴定范围也只能由地方在制定本地具体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时先行予以明确, 在适当时机再提升为全国性规范。在鉴定程序方面, 考虑到两级鉴定分别为设区市与省级, 边远地区工伤职工或用人单位到省会或设区市进行鉴定极其不便且花费较多, 应当推行巡回鉴定制度, 即设区市及省级应定期或根据申请到边远地区集中进行鉴定, 真正为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鉴定服务。当然这需要强大的经费支撑, 应当和经费保障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的性质及其定位需要进一步研究, 需要回应司法的质疑。未来将有更多的工伤保险待遇案件寻求司法程序的解决, 而司法机关必然要考虑劳动能力鉴定的性质及其定位, 需要考虑应不应该对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进行司法审查, 需要考虑与人身损害司法鉴定的联系与区别。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篇3

吴律师:

三个月前,我公司员工李某由于在上班期间被遗留在地面上的包装带绊倒而受到伤害。公司鉴于没有为其办理工伤保险,主动承担了相关费用。可李某却故意小病大养,甚至无痛呻吟,以种种借口赖在医院或者家里,不管公司怎样好说歹说,就是不肯上班。为了查明真相,了却争端,公司只好多次申请、要求对李某进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可李某就是不予理睬、不予配合,致使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均无法进行。请问:公司能否直接停止其相关待遇?

读者:王晓芳

王晓芳读者:

公司可以停止对李某的工伤待遇。

一方面,公司有权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十三条分别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与之对应,本案公司自然有权提出对应要求。另一方面,工伤职工并非可无限期休养下去。《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十三条分别规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即如期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既是李某的权利,也是李某的义务。再一方面,公司有权拒绝继续对你给予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一)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二)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三)拒绝治疗的。”即李某必须就自己的行为承担不利后果。

吴律师

离婚时房子归前妻,前夫为何也得偿还按揭贷款

吴律师:

婚后第二年,为彻底解决居住问题,我和前妻决定按揭购买一套住房,并以前妻的名义与银行办理了按揭贷款。一年前,我与前妻因为感情确已破裂而办理了离婚手续,并约定房子归前妻所有,贷款由前妻偿还。由于事后前妻被单位解聘,一时又未找到合适的职业,以至于五个月来一直没有按时向银行归还贷款。银行向其催收未果后,遂向我索要。因被我拒绝,银行便提起了诉讼。近日法院竞不顾我有协议为凭的辩解,照样判决我承担偿还责任。请问:这是为什么?

读者:姜雪峰

姜雪峰读者:

法院的判决并无不当。

《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属于“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夫妻双方便具有“共同偿还”的责任,即不论双方是否已经离婚,都必须以夫妻共同财产、个人所有的财产清偿。债权人既有权向夫妻一方或双方要求清偿债务的部份或全部,夫妻任何一方也应当根据债权人的要求全部或部分承担债务,一方的财产不足以清偿时,另一方负有全部清偿的责任。与之对应,你究竟应否承担继续偿还银行按揭贷款的义务,取决于该贷款是否属于“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是指夫妻为了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家庭支出包括夫妻的衣、食、住、行和教育等方面所负的债务。现实中,主要包括:购置共同生活用品;购买、装修、共同居住的住房;夫妻一方或双方为治疗疾病支付医疗费用;从事双方同意的文化教育、文娱体育活动;其他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由双方共同负担的债务。你与前妻婚后出于解决双方共同居住而购买房屋,并因此从银行办理的按揭贷款,明显因具备相应的法律特征而当属其列。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即按揭贷款虽然是以你前妻一个人的名义办理的,但因你无法证明购房时已经约定该债务属于前妻的个人债务,事实上也没有这样的约定,决定了从这一角度上看,银行也同样有权向你索要。当然,你在承担责任之后,可以依据离婚协议的约定,向前妻追偿已代为支付的款项。

吴律师

在自家车库卸货时被砸伤,能否要求交强险理赔

吴律师:

两个月前,我将小货车开入自家车库停稳后,卸车上货物时,由于搬动引起震动,致使车上堆放的货物突然坠落,导致右足拇趾离断伤、右足底皮肤软组织撕脱伤,造成9万余元医疗费用及残疾损失。鉴于我曾在一家保险投保交强险,我曾于近日要求保险公司在保险限额内给予理赔。但却遭到拒绝,理由我的伤害既非发生在道路上,也非发生在小货车行驶中,即不构成交通事故。而我认为坚持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五)项中,就交通事故的构成,并没有明确要求车辆必须是处于行驶状态,即意味着无论车辆是否处于行驶状态,因过错或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均属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失都应在交强险限额内理赔,对吗?

读者:许晓萍

许晓萍读者:

你的观点是错误的,即保险公司确实有权拒绝理赔。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第四十四条则补充说明:“机动车在道路以外的地方通行时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赔偿,比照适用本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也指出:“机动车在道路以外的地方通行时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可以参照适用本解释的规定。”从中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理赔交强险的前提,必须是“道路交通事故”或者“机动车在道路以外的地方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其中,后者强调的是“通行时”,即如果当时处于静止状态,则不能适用。与之对应,本案却不在其列。一方面,《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款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你自家的车库,只是供自己使用的封闭区域,因为不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停放,显然不构成公共场所,故当属“道路”之外。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有关交通法律法规并未对“通行”进行定义,但这并不等于无法通过日常生活规则来对“通行”进行界定,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行人、车马等可以通过”,即通过、行驶之意。结合本案,你受伤时,小货车已经停稳,即处于原地静止状态,既不存在“通过”也不存在“行驶”,而伤害的引起亦只是由于你的搬动引起震动,导致货物突然坠落,与小车行驶没有任何关联。

吴律师

继承人放弃继承权后能否反悔

吴律师:

我父亲生育两男一女。不久前,父亲因病去世,依照父亲的遗嘱我可以继承他部分遗产。但是,由于我对父亲有些偏见,所以我表示放弃继承权。我的妻子知晓此事后非常不满,强烈要求我把应得的遗产拿回来,但我的哥哥和妹妹不同意。请问:继承人能够对放弃继承翻悔吗?

读者:曾荣

曾荣读者:

我国《继承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可见,继承遗产作为一种权利,继承人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放弃。然而,有些人在放弃继承后又会后悔,甚至要求其他繼承人返还其应得遗产,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条规定:“遗产处理前或者在诉讼进行中,继承人对放弃继承反悔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其提出的具体理由,决定是否承认。遗产处理后,继承人放弃继承反悔的,不予承认。”本案中,如果你父亲的遗产尚未分割处理,你可以及时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确认继承权,法院会根据你反悔的具体原因,决定你放弃继承是否有效。如果遗产已经处理完毕了,你就不能对放弃继承的行为反悔,即使反悔,也不能得到法院支持。

吴律师

遗失高速公路IC卡,未必需按最远程缴纳通行费

吴律师:

一周前,我驾车驶至一处高速公路入口时,领取了一张供缴费使用的IC卡。卡背面写明“进站领卡,凭卡通行,出站交卡缴费。此卡丢失、损坏,按最远程收取通行费,并赔偿制卡工本费10元”等。而当我出高速公路时,由于IC卡遗失,高速公路开发公司以其已经告示在先为由,不顾我原本只需缴纳5元通行费,非要我按最远程缴纳360元。尽管我一再辩解,并提出高速公路开发公司在各出入口都有监控录像,其完全可以通过观看摄像内容,查明我究竟是何时、何地上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开发公司虽承认其有相关设施与资料,但却以查找工作量很大为由不予理睬。最后,我迫于赶路,不得不按最远程缴费。请问:我能否要求高速公路开发公司退回多缴的355元费用?

读者:甘露萍

甘露萍读者:

你有权高速公路开发公司退回多缴的355元费用,即你无需按最远程缴纳通行费。

一方面,IC卡背面的格式条款对你没有法律约束力。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内容。高速公路开发公司为对来往车辆重复使用,事先未与驾驶员协商,单方拟定并在大量的IC卡背面印上的“此卡丢失、损坏,按最远程收取通行费,并赔偿制卡工本费10元”,无疑因具备对应特征而当属其列。对于格式条款的效力,《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正因为只要Ic卡遗失,则无论真正行程的远近,均一律按最远程收取通行费,对驾驶员极不公平,既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也属加重驾驶员责任、排除驾驶员主要权利,而高速公路开发公司却无论怎样都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决定了对应的格式条款,从一开始时起便属无效,高速公路开发公司不得依此作为收费依据。另一方面,高速公路开发公司必须承担妨碍举证的不利后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五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高速公路开发公司掌握着监控设备与资料,完全可以通过调取当时的摄像记录,来确定你所主张的事实是否成立,却以查找工作量大为由拒绝,而这一借口并不能成立,故明显当属其列。即可以推定该你的主张成立。

吴律师

员工搭乘单位车辆下班被杀,公司应否赔偿损失

吴律师:

一家公司为方便员工上下班,实行了专车接送。考虑到居住在公司及其附近的职工无需搭乘,出于平衡关系,公司按60元/月收取了乘车员工的交通费。两个月前,我丈夫作为公司员工乘车回家,经过一处停靠站点时,突然窜上两名蒙面抢劫的歹徒,因我丈夫奋起反抗,歹徒朝我丈夫心脏连刺了三刀。虽经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可最终仍然无效身亡。鉴于歹徒已经逃逸,我曾要求公司给予赔偿。但公司认为,歹徒上车抢劫是公司无法预知、难以防止的意外事件,且其对我丈夫所受伤害乃至死亡没有任何过错,故其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请问:公司的说法对吗?

读者:王良凤

王良凤读者:

公司的说法是错误的,即其照样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虽然公司提供专车供员工上下班具有福利性质和方便员工等多重因素,但由于实行收费制,也就意味着只有缴费的员工才能享受该待遇和服务,只要员工已经缴费且公司没有异议,彼此之间便形成了运输合同关系,公司为承运人,员工则属于乘客,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自然应当为《合同法》所调整。这对于已经按规定缴费并正常搭乘的你丈夫来说,无疑不应例外。而《合同法》第三百零一条、三百零二条规定:“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应当尽力救助患有急病、分娩、遇险的旅客。”、“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前款规定适用于按照规定免票、持优待票或者经承运人许可搭乘的无票旅客。”也就是说,将乘客运输到目的地、保证乘客人身安全、救助遇险旅客是承运人应尽的法定义务,对旅客在运输过程中的人身损害,承运人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即除非是由于旅客自身健康或确因旅客故意、重大过失所致,承运人便不得推卸赔偿责任。很明显,你丈夫的伤害来自外界,与自身健康没有任何关联,且其在自身和同事及其他车上人员的人身、财产遭到威胁的情况下奋起反抗,当属正当防卫,对自己最终受到伤害既无重大过失更不存在故意。你丈夫被害的结果也同样表明,公司未能尽到“安全运输”的义务。在此情况下,公司自然不能拿对歹徒上车抢劫无法预知、难以防止,对事故的发生没有过错等作为“挡箭牌”,进而拒绝承担赔偿责任,只能是在无条件先行赔偿损失之后,再向应当直接承担责任的歹徒追偿。

吴律师

这休学一年的费用,肇事方应否承担

吴律师:

亮亮是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寄居在姥爷、姥姥家。姥爷、姥姥是退休工人,负责亮亮的饮食起居,同时负责亮亮上、下学的接送。亮亮寄居的姥爷、姥姥家,离学校较远,上、下学途中要经过三个路口。前不久姥爷心脏病突发,姥姥陪姥爷去医院,亮亮只好自己去上学,姥姥嘱咐亮亮横过马路一定要注意来往车辆,一定要走斑马线。尽管亮亮很小心,但穿越第三个路口,横过马路时,还是被一酒驾超速的车辆撞倒在斑马线上。事后肇事司机被拘留,交警部门认定其承担事故全部责任。经有关部门督促其承担了亮亮的全部医疗费用。因伤及肝脾,亮亮不能返校需要休学一年。因为休学将影响亮亮的学习进程,增加生活的费用。协商不成,亮亮的父母代亮亮提起诉讼,要求肇事司机对此笔费用承担责任。请问:这一诉讼,能否得到法律支持?

读者:郑平

郑平读者:

休学客观上增加了期间的生活消费支出,延误了其参加工作的时间,如不支持其误学损失,不填平其实际发生的损失,对在校学生亮亮是不公平的。依《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这些人身损害费用即: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责任人是必须承担的。按《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赔偿,被侵权人和侵权人就赔偿数额协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在校学生因伤误学、休学的费用也是责任人必须承担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这里的因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侵害被侵权人的财产权益所造成的损失,也应包括在校学生因交通事故受伤休学而发生的誤学损失这一财产损失的范围。具体的赔偿,休学一年的费用,可参照当地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另外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10日以下拘留,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这些行政、刑事责任的追究不影响其民事责任的承担。

吴律师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篇4

一、鉴定范围:

1.工伤评残、工伤直接导致其他疾病确认、延长停工留薪期确认、配置辅助器具确认、更换辅助器具确认、复查鉴定。范围包括:所有辖区内单位职工及政策规定予以鉴定的伤残职工。

2.职工因病提前退休(职)及医疗期满的鉴定范围包括:中央单位、区属单位、三资企业、民办无主管等单位。

二、鉴定依据:

1.《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序鉴定》(国标GB/T16180——2006)2.《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5号)

3.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40号)

4.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社劳鉴发[2003]193号)

5.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标准(试行)〉的通知》的通知。(京劳社劳鉴发[2003]192号)

三、鉴定程序及时限:

1.病伤职工医疗期满或者基本治愈的,申请人提出工伤评残、工伤直接导致其他疾病的确认、延长停工留薪期确认、配置辅助器具确认、更换辅助器具确认、因病提前退休(职)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期满和复查鉴定申请时,应当填写《劳动能力鉴定、确认申请表》,并提交申请人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和相关资料:工伤认定结论、《工伤证》和工伤职工选定的工伤医疗机构出据的诊断证明及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复印或复制的病历等。

如上述资料不完整的,西城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在接到书面申请的10日内,书面一次性告知申请人。申请人应在接到书面告知书30日内补正全部资料,否则视为未提出申请。申请人补正资料的时间不计算在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时限内。

2.西城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鉴定申请后,应当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相关专业的医学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时医疗专家组级应填写《医疗专家组劳动能力鉴定、确认意见表》,提出鉴定意见。

医疗专家组认为需要做进一步医学检查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事机构应书面告知用人单位或职工。用人单位或职工应在接到书面告知书60日内将检查结果报到西城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事机构,否则视为未提出申请。职工做进一步医学检查和补正检查结果的时间不计算在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时限内。

企业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负责组织本单位职工按西城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指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医疗技术鉴定。在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的90日内,职工没有按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事机构指定的时间、地点参加劳动能力鉴定的,视为未提出申请。

3.西城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根据医疗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并书面通知申请人。鉴定涉及医疗卫生专业较多、情况复杂的,鉴定期限可以延长30日。

4.申请鉴定的单位或个人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病情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四、责任追究

1.未按程序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按科里规章制度扣减相应分数。2.发生严重责任事故,按局里相关制度进行责任追究。

职工劳动能力鉴定 篇5

这一切,都要经过劳动能力鉴定后才能决定,职工劳动能力鉴定。

昨天,全省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座谈会在安阳林州召开,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臧中玉透露,2011年,全省有29301人通过鉴定享受了相关待遇。

案例

离职后,从单位获赔4万余元

“我们去年受理了一起鉴定申请,申请人最终获得了4万多元的赔偿。”昨天上午,省劳动能力鉴定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名申请人姓李,曾是某煤矿的一名工人,离职后数月提出申请,经检查为矽肺,最后鉴定为7级伤残。

而根据规定,7级伤残可一次性获得相当于13个月的工资。一测算要4万多元,当时企业方面很不理解,认为这名工人都离职好久了,会不会是在其他单位工作时导致的伤玻“但由于企业拿不出李某在其他单位工作的证据,并且企业在李某离职时未做检查,所以还是企业承担相关的赔偿。”

员工离职时不检查,“后果有时会很严重”,工作人员表示,特别是一些易发职业病的单位,为避免出现纠纷,应主动进行相关检查。

数字

8年间,全省近20万人受惠

“目前,病退鉴定占我省劳动能力鉴定总数的五成左右,自我鉴定《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臧中玉介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符合病退条件,据统计,从2004年到2011年,全省累计近4万人经鉴定不符合病退条件,占病退申请的近40%。

总体来说,全省8年间共为191806人进行了劳动能力鉴定。臧中玉介绍,随着职工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鉴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鉴定人数29301人,比2004年增加11914人。8年增长68.52%。”

臧中玉也提醒,在工伤鉴定中,应先认定工伤,才能进行鉴定。如果没有工伤认定书,鉴定部门会拒绝鉴定。

另外,臧中玉对能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专家,条件要求也比较高,“至少副高以上职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相关专家2519人。

郑州职工受工伤最少补助7560元

如果鉴定为工伤,会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呢?“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一共分10个级别。”工作人员介绍,10级最轻,1级最重。职工鉴定为工伤后,享受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与级别挂钩。

以郑州职工为例,某职工受工伤鉴定为最低的10级,则一次性伤残补助为7个月的工资数,按目前郑州最低工资标准1080元计算,他即使拿的是最低工资,也可获得7560元的补助。如果伤残级别每增加一个等级,补助就至少增加两个月的工资数。

提醒

病情稳定后才能进行鉴定

职工需要注意的是,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是有时间限制的。以工伤鉴定为例,如果是企业申请,需要在工伤发生1个月内提出,如果是本人或亲属提出的,则应在1年内进行申请。

鉴定时,也需要满足如下条件:经过治疗后,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时间上看,就是停工留薪期满;职工经治疗后,发现确实是因工作原因造成职工身体上的残疾;工伤职工的残疾对以后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影响,并且伤残程度已经影响到本人的劳动能力。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篇6

一、申请材料:

1、劳动能力再次鉴定申请表;

2、申请人身份证明;

3、申请与工伤有关的鉴定提交工伤认定证明。

4、前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

5、医疗诊断证明(复印病历应加盖医疗机构的证明印章)(1)门诊病历;(2)病案首页;(3)首次病志;(4)入院记录;(5)出院记录;(6)手术记录;(7)病理检查报告单;(8)化验单及检查报告单;(9)医学影像学检查报告单;

(10)其它医学证明材料(如:职业病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等)。

6、前来鉴定时应提供鉴定者本人身份证及受伤时及治疗过程中的所有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如:X光片、CT片、MRI片等,所有资料均可在医院借阅)。单位陪同人员应出示本人身份证及单位介绍信或工作证。

二、程序

1、劳动能力再次鉴定由用人单位、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领取《劳动能力再次鉴定申请表》提出申请;

2、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在收到劳动能力再次鉴定申请之日起的1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劳动能力再次鉴定申请,并通知申请人;

3、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受理劳动能力再次鉴定申请后,组织医疗专家组提出医疗技术鉴定意见;

4、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劳动能力再次鉴定结论;

5、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将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送交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市州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其送达再次鉴定相关的单位和个人以及相应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地址及联系方式:

职工工伤伤残鉴定标准 篇7

王东进指出,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是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伤保险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待遇的决定条件。要充分认识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制定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关键是要做到“三化”,即鉴定程序规范化、鉴定人员专业化、鉴定依据标准化。

现行职工因工伤残的鉴定标准是1996年原劳动部制定并由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多年来,这一标准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家标准的形式统一了工伤职工伤残等级的评定标准,使工伤职工的伤残等级评定做到了有据可依。二是为维护工伤职工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十年来,已有200多万名工伤职工按照这一标准进行了伤残等级评定,从而根据伤残程度的不同享受了不同级别的工伤保险待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中新情况的不断涌现,这一标准自身的缺陷日益显现:一是各科目之间标准平衡不够,宽严失当,自我鉴定《职工工伤伤残鉴定标准》。二是有些规定比较原则,缺乏解释,实践中不易操作。三是有些规定强调主观因素较多,对客观检查因素要求少,鉴定结论客观性不够。四是有些规定在当时条件下还缺乏该科目下的具体的小标准。这些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容易引发争议,迫切需要对现行标准进行修改,制定新的《标准》。

王东进说,目前,制定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具备了很好的条件。一是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明确授权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二是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矗现行标准实施近10年来的经验和问题成为制定新标准的宝贵财富。三是制定标准和将来实施标准都有了组织保障。工伤保险三支队伍建设,特别是劳动能鉴定队伍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王东进强调,要保证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制定工作的科学合理,必须明确制定标准的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依法制定的原则,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制定标准。《条例》明确规定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并规定了劳动功能障碍分为10个等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3个等级,同时规定了《标准》的制定机关。这确定了标准制定的基本框架。二是坚持平稳衔接的原则,保持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相对稳定与连续。这次制定的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要尽可能地与1996年制定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做好衔接,不要人为地造成标准之间的大起大落,以保持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相对稳定与连续。三是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标准的制定既要在总体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做到《标准》本身各门类、科别的平衡。四是坚持评定劳动功能障碍的原则,评残与评病相分离。现行的评残标准,“残、脖不分,“残、伤”不分,这次制定的标准,将尽可能地按劳动功能障碍的程度来确定伤残等级,也就是说,尽可能地按“残”的状况来确定等

级,不用或尽可能少地用“脖或“伤”的状况来确定等级。五是坚持依靠专家的原则,体现《标准》制定工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六是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做到开放式制定《标准》,广泛征求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

终止工伤职工劳动合同待遇范文 篇8

题目:用人单位依法终止工伤职工的劳动合同的,要依法支付经济补偿、一次性工伤医疗补

助金、。

答案:伤残就业补助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 P160 题目:用人单位依法终止工伤职工的劳动合同的,要依法支付()。

(A)经济赔偿

(B)赔偿金

(C)经济补偿

(D)医疗费

答案: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 P160

题目:用人单位依法终止工伤职工的劳动合同的,要依照工伤保险的规定支付()。

(A)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B)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C)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

(D)住院伙食补助费和交通食宿费

答案: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 P160

题目:用人单位依法终止工伤职工的劳动合同的,不需要支付()。

(A)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B)伤残就业补助金

(C)经济补偿

(D)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

答案: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 P160

题目:用人单位依法终止工伤职工的劳动合同的,要依法支付经济赔偿金。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 P160

题目:用人单位依法终止工伤职工的劳动合同的,要依照工伤保险的规定支付一次性工伤医

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 P160

题目:用人单位依法终止工伤职工的劳动合同的,要依照工伤保险的规定支付()。

(A)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B)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C)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

(D)伤残就业补助金

答案:A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 P160

题目:用人单位依法终止工伤职工的劳动合同的,不需要支付()。

(A)经济赔偿

(B)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C)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

(D)住院伙食补助费和交通食宿费

答案:ABC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 P160

B-a-021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标准

题目: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支付一个月。

答案:一年;《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P148

题目: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

(A)一个月

(B)两个月

(C)三个月

(D)四个月

答案:A;《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P148

题目:劳动者工作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经济补偿为()工资。

(A)半个月

(B)一个月

(C)一个半月

(D)两个月

答案:B;《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P148

题目:劳动者工作不满六个月的,经济补偿为()工资。

(A)半个月

(B)一个月

(C)一个半月

(D)两个月

答案:A;《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P148

题目: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

付。

答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P148

题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为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半年计算。

答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P148

题目:关于劳动者经济补偿的规定,下列正确的是()。

(A)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

(B)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C)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不用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D)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标准为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 止前十二个月的平

均工资。

答案:ABD;《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P148

题目:劳动合同法中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当的工资计算,包括()。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奖金

(D)津贴

答案:ABC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 P161

B-a-022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处理办法

题目: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应该按照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答案: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 P154

题目: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应该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A)二

(B)三

(C)四

(D)五

答案:A;《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 P154

题目: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

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A)一个月

(B)两个月

(C)一年

(D)十五天

答案:D;《劳动合同法》第十五条 P141

题目: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处理方法有()。

(A)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B)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C)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D)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一下的罚款

答案:A;《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五十九条P176

题目: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应该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三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答案:×;《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 P154

题目: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一下的罚款。

答案:×;《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五十九条 P176

题目: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处理方法有()。

(A)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B)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C)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D)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一下的罚款

答案:AB;《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五十九条 P176

题目: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劳动者承担的赔偿范围包括

()。

(A)用人单位为录用劳动者本人直接支付的费用

(B)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支付的培训费用,但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C)对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损失。

(D)对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间接损失。

答案:ABC;《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六十条 P176

B-a-023劳动者不愿订立劳动合同的处理办法

题目:自用工之日起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

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答案:一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 P157

题目:自用工之日起()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A)一个月

(B)两个月

(C)三个月

(D)四个月

答案: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 P157

题目: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

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要支付()。

(A)经济补偿

(B)劳动报酬

(C)违约金

(D)赔偿金

答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 P157

题目: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

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

(A)可以录用

(B)中断劳动合同

(C)中止劳动合同

(D)终止劳动合同

答案: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 P157

题目: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

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录用。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 P157

题目: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

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 P157

题目: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

合同的,用人单位(),应该书面通知劳动者()劳动关系。

(A)不得录用

(B)可以录用

(C)终止

(D)订立

答案:A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 P157

题目: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

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不要支付()。

(A)经济补偿

(B)劳动报酬

(C)违约金

(D)赔偿金

答案:AC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 P157

B-a-024用人单位不愿订立劳动合同的处理办法

题目: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

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的工资。

答案:两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 P157

题目: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

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

(A)一倍工资

(B)两倍工资

(C)三倍工资

(D)四倍工资

答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 P157

题目: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的次日。

(A)一个月

(B)两个月

(C)一年

(D)三个月

答案: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 P157

题目: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

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A)一个月

(B)两个月

(C)三个月

(D)一年

答案: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 P157

题目: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

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 P157

题目: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中止劳动关

系。

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 P157

题目: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不满()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A)一个月

(B)一年

(C)两个月

(D)两年

答案:AB;《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 P157

题目: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截止

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

(A)当日

(B)次日

(C)前一日

(D)第三日

答案:B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 P157

B-a-025劳动合同期满未订立劳动合同的处理办法

题目: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未及时与劳动者办理终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仍

在用人单位工作的,视为当事人同意以原劳动合同约定的除合同期限以外的其他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随时终止劳动关系,但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提前日书面通知劳动者。

答案:三十;《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三十七条 P171

题目: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未及时与劳动者办理终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仍

在用人单位工作的,视为当事人同意以原劳动合同约定的除合同期限以外的其他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随时终止劳动关系,但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提前()日书面通知劳动者。

(A)十

(B)十五

(C)三

(D)三十

答案:D;《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三十七条 P171

题目: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未及时与劳动者办理终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仍

在用人单位工作的视为()。

(A)当事人同意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B)劳动关系终止

(C)劳动关系中止

(D)适用原劳动合同

答案:A;《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三十七条 P171

题目: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未及时与劳动者办理终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仍

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可以()。

(A)提前三十天通知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

(B)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

(C)随时终止劳动关系

(D)随时中止劳动关系

答案:C;《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三十七条 P171

题目: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未及时与劳动者办理终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仍

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可以提前三十天通知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

答案:×;《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三十七条 P171

题目: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未及时与劳动者办理终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仍

在用人单位工作的,视为当事人同意以原劳动合同约定的除合同期限以外的其他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答案:√;《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三十七条 P171

题目: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未及时与劳动者办理终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仍

在用人单位工作的,视为当事人同意原劳动合同的()。

(A)合同当事人

(B)工作内容

(C)合同期限

(D)工资报酬

答案:ABD;《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三十七条 P171

题目: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未及时与劳动者办理终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仍

在用人单位工作的,视为当事人同意以原劳动合同约定的除合同期限以外的其他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下列错误的是()。

(A)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

(B)用人单位可以随时终止劳动关系

(C)应提前三日书面通知劳动者

(D)应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劳动者

上一篇:圣诞节活动策划方案参考下一篇:“讲、树、促”教育活动剖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