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裁决执行问题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仲裁裁决执行问题(精选8篇)

仲裁裁决执行问题 篇1

仲裁的不予执行,是司法对仲裁的监督措施之一,这种监督措施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多弊病,对这种监督制度的完善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法理问题,也是完善仲裁制度、维护仲裁权威和确保司法公正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现行仲裁制度对仲裁不予执行规定的弊端

仲裁作为解决民事、经济纠纷的一种重要制度,在与司法的关系上,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司法不干预仲裁、司法对仲裁过度干预与管制、司法以支持为主导的干预仲裁等三个阶段。②由于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不可避免会出现错误的裁决。为了保证仲裁庭能够公正、合理地处理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错误的裁决应当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即由人民法院对仲裁进行司法监督。根据我国《仲裁法》、《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仲裁的司法监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错误的裁决予以撤销;二是在执行裁决过程中对错误的裁决不予执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是经执行中的被申请人申请,对属于法律规定的具有不予执行情形的仲裁裁决,裁定不予执行的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17条第2款规定了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仲裁法》第71条又强调:“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涉外仲裁裁决有《民事诉讼法》第260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目前法院对仲裁裁决裁定不予执行存在如下弊端:

(一)人民法院在作出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前不听取仲裁庭的意见,不利于仲裁事业的发展。仲裁离不开人民法院的支持和监督,同时人民法院应在法律范围内对仲裁行使司法监督权,否则,我国的仲裁事业不能得到顺利的发展。整体而言,仲裁员的业务水平及各方面素质要比法官好,因此,人民法院在受理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时,不能仅在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的基础上,就作出裁定,应当征求或者听取仲裁庭,即仲裁员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案情,掌握裁决是否有错误。但根据现行的司法监督制度,人民法院在作出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裁定之前,却将仲裁庭排除在外,不听取仲裁员的任何意见,也不与仲裁机构事后交流意见或告知仲裁机关,完全在审查和听取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及提出的意见基础上进行裁定。这种司法监督的作法,不仅不利于人民法院依法行使监督权,而且也不利于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因为仲裁裁决一旦被错误地撤销或者被裁定不予执行,势必影响仲裁这种纠纷解决方式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造成诉讼的扩张和仲裁的萎缩。

(二)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错误裁定,没有法定的救济手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于人民法院作出的撤销裁决或者驳回申请的裁定,以及作出的不予执行裁决的裁定等,包括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也不得提出再审申请,人民检察院也不可以提出抗诉。换言之,人民法院对仲裁行使司法监督权时,不受当事人和人民检察院的任何制约,当事人必须无条件的执行人民法院所作出的裁定,包括错误的裁定。对此,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原因在于:一是人民法院对仲裁进行司法监督时错误在所难免,剥夺当事人对错误裁定上诉和申请再审的权利,就不能充分保护无过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如果人民法院裁定撤销裁决或者裁定不予执行裁决,双方当事人之间很难重新达成仲裁协议,实质上推翻了双方当事人选择仲裁的共同意愿,无形中限制了仲裁案件的数量;第三,司法实践证明,不允许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上诉或者申请再审,不仅不利于纠纷的迅速解决,而且也不适应审判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就可以得出如此结论,即在人民法院对仲裁行使司法监督权时,应当赋予当事人对错误的裁定再次寻求法律救济的权利,以维护司法的公正。

(三)我国现行对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救济手段对国内外当事人不一,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也不利于对国内仲裁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仲裁裁决的执行包括国内仲裁裁决的执行、国内涉外仲裁裁决的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在1995年8月28日颁布实施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处理与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设立了对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以及拒绝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等问题的报告制度。即凡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我国涉外仲裁机构裁决,或者向人民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如果人民法院认为我国涉外仲裁机构裁决具有《民事诉讼法》第260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申请承认和执行的外国仲裁裁决不

符合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的规定或者不符合互惠原则的,在裁定不予执行或拒绝承认和执行之前,必须报请本辖区所属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审查;如果高级人民法院同意拒绝执行或不予承认和执行,应将其审查意见报最高人民法院。待最高人民法院答复后,方可裁定不予执行或拒绝承认和执行。而对于国内非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即纯国内当事人的仲裁)则不需要由高级法

院审查或等待最高人民法院答复。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对纯国内当事人之间的仲裁裁决,各级法院可以裁定不予执行,且不能上诉和抗诉。这明显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体现了对国人的不公正对待。

(四)双重审查标准不符合国际惯例,导致了司法与仲裁的对抗,进而演变为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仲裁是一种替代性解决方式,无论从性质还是宗旨来看,仲裁是独立于法院而非从属于司法。因此多数国家只允许以仲裁庭无管辖权或仲裁程序不当为由,向有关法院提出撤销申请,而不允许当事人就仲裁实体问题提出异议,即只允许法院对仲裁程序问题进行司法审查。而我国采用“双轨制”的司法审查机制,对涉外仲裁,大体上采用适当监督原则,而对国内仲裁,则是严格监督原则。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17条的规定,法院在受理仲裁裁决执行时,对国内仲裁裁决的审查范围既包括对程序的审查,又包括对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的实体方面的审查。这种对国内仲裁实行实体审查的做法,有悖于国际上逐步弱化法院对仲裁干预的发展趋势,也与大多数国家的做法不一致。施米托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意法院对裁决实体问题的审查,就意味着使仲裁程序服从司法程序,仲裁裁决服从法院判决,这是违反当事人将争议提交其指定的仲裁庭审理而不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明确意愿的。法院对仲裁进行制约的初衷是保障仲裁的公正性,而当法院以此来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动辄用对实体审查标准的自由解释作为仲裁不予执行的理由时,则是对司法权的滥用。在目前法院不能摆脱地方束缚的前提下,当仲裁裁决结果不利于地方利益时,法院往往会倾向于对仲裁裁决严格审查,裁定不予执行,以期保护地方利益。另外,与执行中地方保护主义相似,法院出于对自己利益考虑,力图削弱仲裁机构对案件的管辖权,即与仲裁机构争案源,为此,法院往往会利用对仲裁裁决的不予执行来削弱仲裁机构的权威性。另外,法院对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特权也为个别法官提供了“寻租”的空间,尤其是在《仲裁法》不完善的情况下,不仅浪费了仲裁资源,也加大了当事人权利救济的成本。

(五)加重法院负担,且不符合中国国情。法院对国内仲裁的双重审查标准不可避免的会增加法院的负担,并且会影响法院的办案质量。另外,双重审查会使仲裁员和审判员对事实证据的认定和法律适用的取舍方面因认识出现较多差异,使仲裁裁决迟迟得不到执行,使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第三,将仲裁的实体审查权交给法院也不符合我国法院的实际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在法制不健全,法律尚未统一规范的情况下,仲裁员与法院审判员对适用法律、证据采信上出现差异不可避免,而这些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影响案件的最终结果。2.将仲裁裁决审查权交给法院,在案件执行时是由财产所在地法院审查(可能是基层法院或中院),由合议庭审查,但应由哪级法院合议庭进行审查法律无明文规定。由基层法院审查仲裁裁决的屡见不鲜。这样难免会出现从事审判工作满八年或者具有高级职称的法律专家的仲裁员(我国仲裁法第13条对仲裁员任职资格的要求)依法作出的仲裁裁决,最后要交给缺乏办案经验的年轻审判员进行审查,并由其对证据采信、法律适用情况进行把关审查,这样的审查结果难以让当事人放心,也难以避免被执行人利用法律的空子,在“一审终审”的情况下使仲裁裁决得不到执行。3.我国仲裁与司法发展不平衡。我国仲裁机构虽然成立较晚,大多数是在《仲裁法》颁布后才正式成立,但是仲裁机构发展迅速,业务发展很快,主要原因在于仲裁机构有一支专业化较强的专家、学者队伍,而法官的职业化才刚起步,法官还处于提高学历、能力的非职业化阶段,法官不能独立审判,但仲裁员可以独立仲裁,因此,当前法官的水平不足以监督仲裁裁决,监督不当,则损害了法院、仲裁的各自职能,浪费了仲裁资源。

二、目前法院对仲裁裁决不予执行不正当性的法理剖析

(一)剥夺了当事人权利救济的诉讼权利。在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后,申请执行人不能对不予执行裁定上诉,检察院也不能抗诉,完全实现了法院的“一裁终局”,这是违背两审终审的立法原则的,也剥夺了当事人的诉权。因为对当事人有切身利益的权利,各国都规定两审终审原则。我国对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恰恰未规定上诉权,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虽然可以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但这种可能性已经很小,因为仲裁不能执行使当事人对仲裁失去信心和信任,当事人虽然不愿选择法院,但还是被迫诉至法院,在这种被动司法的情况下,司法的效果难以取信于民。

(二)执行机构作出不予执行裁定不具有科学性,不符合审、执分离原则。因为执行机构拥有的应为程序性裁决权,而不是实体裁决权,如果执行机构有权直接否定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实质上是执行权行使审判权,把法院应进行实质审查的内容用形式审查的形式简单化了,正如法院执行行政机关的裁决一样,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可提起行政诉讼,但法院执行机构不能主动拒绝执行,同样法院有何理由主动拒绝执行仲裁裁决呢?从西方国家对仲裁裁决的审查来看,对国内仲裁裁决,主要由法院的立案机构进行审查,不同意执行的,申请人可以上诉,而不象我国这样由执行机构一“裁”终局。虽然诉讼法赋予法院的是程序审查权,但行使的结果是剥夺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因此执行机构的权力行使与当事人权利保护不协调,应把通过审判权裁决的权力从执行权中分离出来。

(三)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结果的不明确性违反了司法对仲裁监督的基本原则,不符合仲裁与诉讼关系的基本原理。不符合仲裁效率原则、司法效能原则、两便原则和司法为民原则,体现了司法的专横,不利于对仲裁权的保护。仲裁是与诉讼平行的纠纷解决手段,各自应遵循保持其权威的原则。仲裁的一裁终局体现了仲裁的效率,司法的二审终审体现了司法公正的目标,司法对仲裁的监督同样应体现这一特色。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导致仲裁效力不明,仲裁与司法的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

三、对仲裁不予执行救济的补救措施

仲裁裁决执行问题 篇2

一、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后执行情况

1. 案例分析

国内G公司与美国H公司就贸易项下欠款产生争议, 未能达成和解。H公司根据仲裁条款, 于2006年4月向美国食品工业协会提出仲裁申请, G公司遂通过在当地的律师应诉。2006年10月G公司获得胜诉裁决, 但H公司长时间拒绝执行裁决。无奈之下, G公司于2007年7月在美国向法院申请执行仲裁裁决。

此案中的仲裁是在美国进行的, 且是H公司提起的申请而G公司应诉, 裁决结果也清晰无争议, 却依然不能保证H公司按照裁决履行其还款义务。

这个案例揭示了仲裁的本质, 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而是双方约定的争议解决机制, 仲裁机构仅对双方的争议进行裁定, 而无具体的执行义务。

2. 裁决后执行程序及现状

法院对已经裁决的争议不受理, 但是会在仲裁过程中进行监督以及在仲裁之后协助强制执行。

目前在仲裁裁决之后主动执行的外贸商比较少, 都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但也存在法院强制执行仍旧困难的情况, 比如企业破产无法获得赔付, 各国法律环境不同造成的司法认定不足等问题。

二、仲裁后执行难的原因

一般来说, 拒绝执行涉外裁决的原因主要限于违反程序, 包括违反公共利益、仲裁庭没有管辖权等, 但排除以上程序问题, 就仲裁裁决结论已经达成, 仍旧无法执行的状况来说, 主要有以下一些主客观原因。

1. 送达的程序问题

仲裁程序结束后, 在裁决的执行中, 如果因为仲裁文件未能有效送达而导致当事人没有得到相关通知, 或者未能陈述意见的, 根据《纽约公约》规定, 仲裁裁决可能会被撤销或不予执行。在国内外企业沟通成本高昂或者被申请人恶意拒收仲裁文件时, 就可能造成仲裁的不被执行。

2. 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保护主义是造成仲裁后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指当地的政府和法院相对于国外的当事人, 给与本地的当事人超过外地当事人的优惠待遇。同时, 各国的法律制度及对案件的态度不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把他国仲裁裁决视同本国裁决, 如法国、德国等国, 这就有利于仲裁裁决的高效执行;而有的国家将仲裁裁决视为他国的司法判决, 如意大利、西班牙、菲律宾、印度等国, 这就造成了仲裁裁决执行的不确定性。

3. 被申请人偿付能力

当被申请人是因为正常原因而无偿付能力时, 任何法律制度都是没办法保证执行的。因此, 缺乏偿付能力会导致无法执行的后果。比如说, 同时, 有些公司会恶意逃脱责任, 非法转移财产, 或者存在被申请人有财产但是地方政府因害怕将公司推向破产而不执行的情况。

4. 仲裁协议拟定不清所导致的程序问题

协议中如果存在仲裁机构指示不明或者仲裁员选定不当等问题, 都可能导致法院对于仲裁协议的不予承认与执行或者撤销裁决, 这些不仅会导致仲裁费用的损失, 而且也会由于仲裁的不能执行而导致仲裁申请人的经济损失。

三、规避建议

1. 从仲裁申请当事人来说, 注意仲裁协议的制定、仲裁机构的选择及有效送达等

仲裁条款内容的设定需明确, 当事人在设定仲裁条款内容时, 应该保证一裁终局、或诉或裁和可仲裁性的原则。

结合当地的法律环境, 选择权威的仲裁机构, 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司法环境, 更倾向于选择将他国仲裁视同于本国裁决的国家或地区的仲裁机构。

保证送达到位, 有效杜绝被申请人以此为借口提出执行异议, 避免诉讼进程的拖延。为避免送达不当的情况, 最好是在仲裁委邮件送达的同时, 申请人自行进行公证送达。

申请人还可以采用施加商业压力和威胁曝光等其他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

2. 从法律制度的强制力来说, 寻求国际上的双边协助执行机制及《纽约公约》的更普遍的认定与推广

针对执行困难的情况, 我国可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双边协助执行的机制, 促成国际间仲裁裁决在执行问题上的一致性和高效性。

在《纽约公约》得到普遍的认可的基础上, 加强其被认可度, 可以通过对《纽约公约》中的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的程序和条件相关条款的完善, 规避因为不同国家对国际商事仲裁的差异性态度而造成的仲裁的不被执行, 使得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富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德标.外贸实务案例精华80篇[C].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

[2]陈福勇.国际仲裁科学探索实证研究精选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仲裁裁决执行问题 篇3

[关键词]纽约公约;撤销裁决;承认与执行;法律完善

各国法律普遍规定仲裁裁决具有终局性,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在仲裁地国和他国均得不到承认和执行。然而现实中,很多国家又通过仲裁裁决撤销制度来限制不公仲裁裁决的终局性。而作为规定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纽约公约》,对已撤销仲裁裁决并无明确规定,这为已撤销裁决可以执行提供了可能性。

一、《纽约公约》中已撤销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纽约公约》主要是规定关于缔约国之间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问题,是当前有关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最有影响的国际公约。其中对于已撤销的仲裁裁决是否可以承认和执行,《纽约公约》无明确指示,也无统一的范畴。因而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多争论,而尤以《纽约公约》第五条1款5项中的措辞及第七条l款的规定成为争议的焦点。

(一)《纽约公约》第五条第1款第5项争议

关于第五条第1款第5项中的“may”究竟是授权性还是强制性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其是授权性的,原因是在《纽约公约》中没有限制撤销或中止裁决的规定。另有学者认为是强制性的,认为公约约文使用“may”, 乃是“shall”之误。代表人物是起草纽约公约的桑德斯教授,其在《仲裁实践六十年》一书中回忆到:“在公约案文第五条第1款所使用的‘may,事实上是指‘shall……,由于当时在校对英文的最后文本时的疏忽,没有进行再三推敲,才造成今天人们对‘may和‘shall之间的争议。”

(二)《纽约公约》第七条第1款

很多外国学者将该款规定称之为“更优惠权利条款”。依据该条款,只要当事人觉得被请求承认和执行国的国内法,以及该国签订的有关强制执行仲裁裁决的双边或多边条约,比《纽约公约》执行裁决的机制更为有利或有效,则可以不依据《纽约公约》申请强制执行仲裁裁决,据此当事人就可排除《纽约公约》第五条的适用。因此《纽约公约》第五条与第七条间存在矛盾,学者们有很大争议,有待解决。

二、我国关于已撤销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我国于1986年加入《纽约公约》,经过这些年,我国的涉外仲裁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首先,对于《纽约公约》我国做出了互惠保留与商事保留,但对于非《纽约公约》裁决,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而是依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互惠原则”予以承认与执行。对于非《纽约公约》裁决,有待法律的完善。其次,我国对于《纽约公约》的执行过于僵化。如我国1987年关于《执行〈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通知》规定,只要认定裁决具有公约第5条第1、2款所列情形,就“应当裁定驳回申请,拒绝承认及执行”。而2005年又规定“外国仲裁裁决尚未生效、被撤销或者停止执行的,经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拒绝承认和执行该仲裁裁决”。这些“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纽约公约》的原意,不利于法院就具体个案灵活作出裁决。再次,我国为执行《纽约公约》而建立的繁琐的报告制度,导致我国司法效率过低。1995年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处理与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对包括拒绝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等三项问题建立报告制度。由于这种模式手续繁琐、时间拖沓,导致司法资源的利用率低。另外,我国未对《纽约公约》第5条与第7条进行明确的规制。我国法律尚未规定“更优惠权利条款”,也未阐释公约第5条与第7条之间的关系,若当适用我国法律更有利于《纽约公约》时,应怎样处理,这些法律均未规定。

三、完善我国仲裁裁决承认制度的建议

完善我国的外国仲裁裁决承认制度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修订相应法规,将承认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制度纳入《仲裁法》体系,并明确规定外国商事仲裁裁决承认的条件、程序等内容。其次,加强对非《纽约公约》裁决的承认制度的立法。我国立法中对非《纽约公约》裁决的规定很少,一旦出现当事人申请我国法院承认非《纽约公约》裁决的情况,我们将面对无法可依的情形。再次,探讨“报告制度”。报告制度是在以前我国法律资源少的情况下做出的,其最大弊端在于无答复期限,导致司法低效运转,在今天对于这一制度存在的必要进行探讨。最后,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如对已撤销裁决是否可以承认和执行的问题,关于《纽约公约》第5条与第7条适用问题等,以确保法律适用的灵活性及合理保护我国当事人和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费佳.纽约公约及其完善与改进[J].国际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赵秀文,谢菁菁.国际商事仲裁法参考资料[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版社,2006-3,(4).

[3]张潇剑.被撤销之国际商事仲戡裁决之承认与执行[J].中外法学,2006,(3).

[4]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M].法律出版社,2000,(2).

[5]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申请书 篇4

申请人: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住所地:湘潭九华经济区江南北路8号

法定代表人:何国刚,该公司董事长。

被申请人:宁波龙旋传动机械有限公司,住所地:浙江省慈溪市慈东工业区。

法定代表人:该公司周乾龙。

申请不予执行事项:申请人收到贵院(2012)潭中法执字第 号《执行裁定书》,裁定执行湘潭仲裁委员会(2011)潭仲裁字第418号《裁决书》(以下简称该裁决书或该裁决)现依法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不予执行该裁决书。

事实和理由:

一、该裁决认定法律关系和事实错误:

1、该裁决认定法律关系错误。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简称中冶公司)与宁波龙旋传动机械有限公司(简称龙旋公司)之间的纠纷不是加工合同关系,而是采购合同,即本案应属于买卖合同纠纷,但是裁决认定为加工承揽合同纠纷。

2、该裁决认定已安装使用涉案产品1133件,以及认定涉案产品用于湘钢5米宽厚板,毫无证据支持,属认定事实错误。

3、该裁决在“经审理查明”中明确阐述:“同时,双方所签订的《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产品质量保证协议书》(简称质量保证协议书)和《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供应商管理与考核通则》作为合同的附件。”但是,在其后的审理中,从未对中冶公司提交的证据《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产品质量保证协议书》进行审理,即没有进入审理程序,导致事实和责任认定错误。根据质量保证协议书第4.5条,龙旋恶意以次充好,应当承担该批产品总价5倍以上的违约金,但是不知何故,裁决书对该约定视而不见。

4、对申请人在仲裁时提交的证据3、4、5、6、7、8、9、10均不认定,导致事实不清,责任不明,尤其是证据4、5直接确定产品质量不合格,裁决书不予认定,也不释明需要申请质量鉴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留存于大工业生产线,埋下巨大安全隐患,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条“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5、没有审理反申请请求或者说,没有将反请求的请求列为案件审理焦点。中冶公司要求龙旋公司更换质量不合格产品得请求是否应当支持,同样应该是本案的焦点,但是该焦点没有列入该裁决书总结的焦点之内。

6、中冶公司提交的证据9,就是已经发生质量问题导致产品爆裂的证据。该证据完全能证明龙旋公司的产品已经出现严重后果,但裁决书却遗憾的认定该证据与本案无关联性,不予认定;更为严重的是,面对如此严重的爆裂事件,该裁决竟然认定:“到开庭为止也没有证据证明已发生了质量事故或可能发生质量事故。”

7、对热处理采用三选一,没有依据

8、仲裁庭已经查明事实:500KG以上,应扣相应项目合同额的60%,但是裁决书中却只按照20%扣除,折算差额为 元。

9、龙旋公司有意隐瞒事实真相,明知自己使用的是45钢,而在随货同行的相关质量证书中去说是42CrMo。这两种钢材价差

元/吨,显然属于恶意欺骗。

10、裁决书认定龙旋公司以次充好用45号钢恶意取代42CrMo的涉案数额计算有误,应该为505751.4元,而裁决书错误认定为500034.5元。该数字不知从何而来。

11、付款情况

12、认定违约金过高予以调整缺乏依据。用45号钢取代42CrMo,其损失非常重大,优质钢的产品其安全保障性以及使用寿命均不是一般45号钢所能取代的。

13、该裁决书不顾事实,如此裁决,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根据法律“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执行”之规定,应当不予执行。

敬致

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

申请人 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八日附相关法:

1、《民诉法》第二百一十三条:

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

(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

(二)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五)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执行。

裁定书应当送达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

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怎么向法院申请 篇5

住所地:北京市××区

法定代表人: 电话:

被申请人:管某,男, 年 月 日出生,汉族,现住××区某公寓,电话:

请求事项:

请求裁定不予执行北京市××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京×劳仲字[]第××××号”仲裁裁决书。

事实与理由:

因被申请人管某根本不是申请人B公司的员工,本仲裁案件的主体存在严重错误,案件并非劳动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的仲裁范围,××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故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条的规定,裁定不予执行北京市××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京×劳仲字[20XX]第××××号”仲裁裁决书。

一、管某受雇于B公司业务主管邓某本人,和B公司没有任何实质关系,仲裁主体存在严重错误。

如上所述,被申请人管某根本不是申请人B公司的员工,其仅仅受雇于公司业务主管邓某个人,和B公司没有任何实质关系。

20XX年×月×日,邓某与管某签订了雇佣协议,聘请管某作为其私人司机,用于接送孩子及从事一些家务活动。

仲裁裁决执行问题 篇6

民事裁定书

(××××)……认港……号

申请人:×××,……。……

被申请人:×××,……。……

(以上写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姓名或者名称等基本信息)

申请人×××申请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仲裁机构/仲裁庭……号仲裁裁决一案,本院于××××年××月××日立案。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了审查,组织当事人进行了询问,现已审查终结。

×××申请称,……(写明申请人的请求、事实和理由)。×××陈述意见称,……(写明被申请人的意见)。

本院经审查认为,……(写明争议焦点,根据认定的事实和相关法律,对请求进行分析评判,说明理由)。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第一条、……(写明法律、司法解释等法律依据)规定,裁定如下:

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仲裁机构/仲裁庭……号仲裁裁决。

案件申请费……元,由……负担(写明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负担金额)。

××× 审

××× 审

×××

××××年××月××日

(院印)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

【说明】

仲裁裁决执行问题 篇7

GATT框架下争端解决裁决在缔约方全体做出后,败诉方当向理事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执行裁决或者是不执行),原则上是立即执行,但如果败诉方没有能力立即执行,理事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败诉方限定一个合理期限。但是在GATT条款和理事会都没有给出一个统一且明确的判断标准。

GATT规定中执行合理期限存在的不足。

第一,合理期限的确定方式和标准不明确。 GATT时期合理期限是由理事会根据特定案件,具体分析后确定,这种确定方式带有明显的主观性, 势必会让当事国无法完全信服。根据实践可知,胜诉方一般都会觉得合理期限的时间过长,在此期限内败诉方继续对本国利益造成损害,而败诉方如果没有在理事会约定的期限内完全执行甚至没有执行裁决的话,他就会以合理期限确定的主观性来为自己做辩解。因此,界定清晰的合理期限不仅能对胜诉方和败诉方体现一定的公平,而且有利于理事会对败诉方的执行监督。

第二,没有完善的裁决执行监督机制。GATT时期,败诉方能否完全执行裁决或者建议基本上取决于自身的道德素养层面,GATT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理事会或缔约方全体对败诉方的执行干涉只能通过外交层面给败诉方施加压力,但是能否行之有效还得靠败诉方自己,因此GATT时期这种裁决执行监督机制基本上可以说是属于空白的。完善的裁决执行监督机制能够保障争端更好地解决,这一执行监督机制直到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相对比较完善的多边监督机制出现后才逐渐得以实现。[1]

二、WTO争端解决执行机制对GATT时期合理期限的改进

(一)合理期限的改进

DSU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的关于争端解决机制裁决或建议迅速执行的原则性规定。只有在败诉成员方不能立即执行建议或裁决的情况下,该成员才可以被给予一段合理的执行期限。此条第三款则是对合理期限确定方式和标准的规定。

1.确定合理期限的方式

(a)DSB确认的期限。被诉方有对执行裁决的期限提出建议的权利,并获得DSB批准,即所有成员方必须协商一致才能通过此提议期限。被诉方要提出一个让多方都能满意的期限其实是很难的,因此,有关成员提议的期限一般情况下很难获批,现实中通过这种方式确定合理期限也就很难实现。没有获批就可以用下一种方式确定合理期限。

(b)协商期限。如果第一种合理期限确定方式没被批准,就可以启用这种由争端方自愿协商确定,这个时限是自裁决或建议通过之日起45天内双方确定。这种方法在实践中使用最多而且容易被相关成员采用。[2]如果争端方在裁决或建议通过的45天之内无法或者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则需用第三种方式确定。

(c)仲裁期限。如果b类方式行不通的情况下就使用仲裁的方式确定合理期限,自建议或裁决通过之日起90天内由仲裁机构依据DSU第二十一条第三款(c)项仲裁程序确定合理期限的长度。但在实践中,90天仲裁期限的规定往往被延长。因为仲裁期限的90天包括DSU第二十一条第三款(b)项的45天协商期限,一般情况下争端各方都是愿意启用45天的协商期限,换言之,仲裁时限就剩45天的时间,仲裁很难在规定的时间结束,于是就出现了延长仲裁期限的方法。

2.合理期限确定的标准

关于仲裁员确定的合理期限原则上为“不超过自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报告通过之日15个月,但此合理期限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缩短或延长。”[3]从实践情况来看仲裁员仲裁员更多的是倾向于缩短时间DSB迅速执行的规定是趋同的。

这一条相较于GATT时期合理期限确定的主观性来讲,DSU第二十一条第三是对合理期限层次明确的规定,使得合理期限的确定更客观性,具有可操作性和更强的说服力。结束了GATT框架下的一个缺陷。

(二)合理期限内裁决执行情况的监督制度

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执行情况的监督体现了多边监督的特征,第一,各成员方的监督权。DSU第二十一条第六款规定任何成员方对于裁决或者建议的执行都有随时监督的权利,利用整个国际社会的舆论和道义压力迫使败诉方执行建议或裁决。第二,DSB对裁决或建议的执行监督权。裁决或建议在依据DSU第二十一条第三款确定的“合理期限之日起6个月后,应列入DSB会议的议程,并应保留在DSB的议程上,直到该问题解决。在DSB每一次会议召开前至少十天,有关成员应向DSB提交一份关于执行建议或裁决进展的书面情况报告,除非DSB另有决定。”

这种DSB和各成员方对裁决执行的多边监督是DSU在GATT基础之上的改进之一:监督方的扩大使得败诉方的执行承受更重的审查压力,对于各方发出的监督意见或者建议,败诉方不得不在合理期限内尽快执行建议或裁决。[4]这种监督已达到和WTO的相关规定相吻合,减少胜诉方的国家利益损失。

三、WTO争端解决执行机制中裁决执行合理期限的不足

(一)DSB执行合理期限方面的不足

1.仲裁确立合理期限的主观性

DSU第二十一条第三款(c)项仲裁裁决确定合理期限的方式中规定,合理期限为不超过报告通过之日15个月,此合理期限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缩短或延长,这一指导性意见。败诉方一般都将15个月视为自动赋予的合理期限。而且此条款并没有明确界定具体情况,也没有对合理期限做硬性规定, 而各个成员方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因而仲裁员对于合理期限长短的确定有一定的自主权也即自由裁量权,但是此时的自由裁量权比GATT时期的小很多。

2.合理期限被恶意利用

DSU第二十一条的原则是争端败诉方必须迅速遵守并执行DSB的建议或裁决。败诉方确实不能迅速执行,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个合理期限。换言之,合理期限是迅速执行的一种例外情形, 是给败诉方执行裁决和修改本国相关规定的一种缓冲时期,并不是败诉方用来继续违背WTO协定及损害胜诉方利益的合理期限。但是事实上许多成员方恶意利用这个期限,或者延长合理期限,又或者在合理期限内规避自己的义务,不去立即执行裁决或者建议,使得争端解决裁决的执行效率受阻,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权威大打折扣。

(二)合理期限内DSB执行监督制度的不足

DSU第二十一条第六款明确规定“DSB应监督已通过的建议和裁决的执行。”但是现实中确实没法达到监督目的的。在合理期限确定之日起6个月之后,DSB将有关执行的问题列入其会议议程直到问题解决。DSB要求败诉方在DSB召开会议前至少10天内向DSB书面提交其执行情况报告。问题是在合理期限确定日起6个月内,败诉方有没有为执行裁决做准备,以及6个月后DSB的监督义务是否真正实施了。从现实中的案例来看其并没有执行监督义务,只是以会议的方式督促败诉方执行。

四、对WTO争端解决执行机制中裁决执行的合理期限的改进意见

(一)DSB执行合理期限方面

1.界定合理期限。一般情况下被诉方被诉的原因是违法WTO协定的相关规定,有的还伴有损害原告方的本国利益的,而被诉方一旦败诉成为败诉方就需要修改国内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达到和WTO协定相一致或者是停止对胜诉方的利益损害。但一国国内法的修改并不是立刻能实现的,一般都需要时间段的缓冲,但在现实操作中合理期限很容易被滥用,造成执行期限的恶意延长。确定合理期限时可以将成员方正常的立法程序所需时间作为败诉方所允许的最短期限,这样的合理期限更为客观些。

2.约束败诉方

第一,建立裁决执行保障基金制度。WTO各成员方向DSU每年缴纳一定数目的基金作为后期违法WTO协定后迟延执行或者不执行争端解决机制执行情况的一种保证金,此基金应当由DSU建立一个专门经营类似财务的机构管理。若败诉方执行裁决,DSB可以扣除相应的基金作为此时间段给胜诉方造成的损失弥补胜诉方,当然这不影响败诉方被采取报复行为的实施。

第二,建立惩罚制度。所谓惩罚是在有了某种不合理的行为并给对方产生了相应的损失或是对方虽未遭受损失,但自己从这种行为中收益了,而对这种不合理的行为进行的惩治与处罚。当合理期限已经结束,败诉方根本没有执行自己相应的义务,就可以推出其恶意利用合理期限,DSB机构可以授权胜诉方对败诉方加大贸易报复力度。[5]并且此种报复可以是单边报复和交叉报复。惩罚制度是一种警示作用,提醒败诉方不执行裁决的后果会是多么严重而非恶意利用合理期限损害对方利用或是继续违背WTO协定的相关规定。

无论是建立裁决执行保障基金还是建立惩罚机制都是针对败诉方而言的,这两种措施对败诉方起到了更大的约束作用。

(二)合理期限内的执行监督

DSB对败诉方的跟踪执行监督机制,要求争端解决机构要对裁决的执行进行定期审议,被执行方要对执行情况进行报告等。[6]对于合理期限内执行监督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多边监督的优势,给胜诉方和败诉方定期措施的权利,这样胜诉方能够掌握对方执行程度和进展情况,也是对被执行方的一种有效监督。充分利用多边监督机制能够实时防止合理期限被恶意利用的结果发生,也能促使败诉方对裁决的执行,减轻胜诉方的利益损失。

参考文献

[1]粟撒.WTO争端解决执行机制中的裁决执行制度.[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2]马迁.WTO争端执行的“合理期限”:问题及对策建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余劲松.国际经济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4]赵维田,著.最惠国与多边贸易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许敏.浅析WTO争端解决机制执行中的合理期限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下(6).

仲裁裁决执行问题 篇8

关键词:非终局裁决;终局裁决;撤销;执行回转;公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0年至201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至2014年期间,全年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分别为128.7万件、131.5万件、140.3万件、149.7万件、155.9万件。最高人民法院统计,全国法院2008年新收一审劳动争议案件29.55万件,2009年新收31.86万件,此后,2010至2014年新收均在30万件左右。对比这两组数据,笔者认为,大量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在劳动仲裁程序终结后,没有进入法院的审判程序。如果这些劳动仲裁案件的裁决在十五日起诉期限或者三十日申请撤销期限届满后,仲裁委员会或者当事人发现确有错误,该如何处理?现行法律规定的救济途径又是怎样的呢?

一、现行救济途径与评析

(一)关于非终局裁决

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对于不服生效的非终局裁决,尚未规定救济途径。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只有一部司法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以下简称《劳动法解释(一)》)。《劳动法解释(一)》第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调解书,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调解书有下列情形之一,并经审查核实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之规定,裁定不予执行:(一)裁决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范围,或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二)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三)仲裁员仲裁该案时,有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四)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在不予执行的裁定书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收到裁定书之次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起诉。”但该司法解释规定的仅是执行程序中的异议权。

一些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虽然规定了救济途径,但没有区分终局裁决和非终局裁决。如《宁波市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对本仲裁委员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发现确有错误,需要重新处理的,应提交本仲裁委员会决定。”《湖北省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实施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仲裁委员会主任发现本委员会制作的调解书和裁决书确有错误,需重新处理的,应当提交本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上级仲裁委员会发现下级仲裁委员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确有错误,需重新处理的,可指令下级仲裁委员会重新处理。重新处理的劳动争议,应当另行组成仲裁庭,并在组成仲裁庭之日起30日内处理结束。”《重庆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办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1年内发现其作出的生效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裁决重新审理:(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决的;(二)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三)裁决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四)认定事实确有错误,导致处理结果错误的;(五)仲裁庭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裁决的;(六)仲裁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或者枉法裁决的。”《广东省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实施办法》第五十条规定:“各級仲裁委员会主任对本委员会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经发现确有错误,需要重新处理的,应提交本仲裁委员会决定。上级仲裁委员会对下级仲裁委员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经发现确有错误,需要重新处理的,可指令下级仲裁委员会重新作出处理。决定重新处理的争议,由仲裁委员会做出决定书宣布原裁决无效,终止原裁决的执行。决定书由仲裁委员会主任署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仲裁委员会应自宣布原裁决无效之日起7日内另行组成仲裁庭。仲裁庭不得采取简易形式。仲裁庭再次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30日内结案。”《江苏省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在裁决发生法律效力后6个月内向原仲裁委员会申诉。是否受理,由接到申诉的仲裁委员会决定。仲裁委员会成员对本仲裁委员会已经生效的裁决,发现确有错误需要重新处理的,提交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上级仲裁委员会对下级仲裁委员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指令下级仲裁委员会重新处理。决定重新处理的争议,应当由仲裁委员会制发仲裁决定书中止原裁决的执行,重新组成仲裁庭审理。”《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办法》第二十二条:“上级仲裁委员会发现下级仲裁委员会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确有错误的,可建议原仲裁机关重新处理。重新处理期间,裁定中止原裁决的执行。新裁决宣布后,原裁决即为撤销。”

除此之外,这些地方规定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效力层次低,均是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二是滞后且缺乏上位法依据。截止2015年8月31日,除了重庆市、辽宁省鞍山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制定了新的规定外,其他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上位法依据均是已经废止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三是救济途径不一致。有的规定了仲裁委自身纠错,如宁波市;有的规定了上级仲裁委员会对下级仲裁委员会的监督,如湖北省;有的规定了当事人申诉的权利,如江苏省。四是不能与民事执行制度有效衔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确有错误,被人民法院撤销的,对已被执行的财产,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责令取得财产的人返还;拒不返还的,强制执行。”由此可见,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确有错误,只有被人民法院撤销的,才能执行回转。但如果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劳动仲裁裁决,不是被人民法院撤销而是被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撤销,能否执行回转,法律尚未规定。此外,截止2015年8月31日,只有湖北、重庆、广东、浙江、江苏、湖南、宁夏、青海、山东、山西、河北、甘肃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政府规章中规定了救济措施,其他地方则没有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域内,公民的救济权利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不符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二)关于终局裁决

对于终局裁决,如前所述,当事人除了可以根据《劳动法解释(一)》在执行过程中提出异议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赋予了劳动者提起诉讼、用人单位申请撤销的权利。即劳动者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笔者认为,法律如此规定值得商榷。首先,不符合一事不再理的原则。既然终局裁决一旦做出就是生效的,那就说明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已经得到了最终处理,当事人将同一纠纷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不予受理,除非该终局裁决被有权机构撤销而失去法律效力。因此,对于终局裁决,当事人如果不服,不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都只能先申请撤销。其次,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法律不论是赋予劳动者提起诉讼的权利还是赋予用人单位申请撤销的权利,都是为了确保当事人能够对终局裁决提出异议,那么该项异议权的行使期限应该是相同的。但劳动者行使异议权的期限为15日,而用人单位行使异议权期限则为30日,这是不公平的,法律规定至少应当做到形式上的公平,才能保障实质上的公平。

二、完善现行救济途径的建议

对于生效仲裁裁决的救济途径,以法律的形式作出全国统一的规定,其条件是成熟的。

首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之前,在全国范围内有过统一的做法。2009年1月1日废止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第三十四条规定:“各级仲裁委员会主任对本委员会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发现确有错误,需要重新处理的,应提交本仲裁委员会决定。决定重新处理的争议,由仲裁委员会决定终止原裁决的执行。仲裁决定书由仲裁委员会主任署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仲裁委员会宣布原仲裁裁决书无效后,应从宣布无效之日起七日内另行组成仲裁庭。仲裁庭再次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三十日内结案。”《劳动部关于劳动争议仲裁程序问题的复函》(劳部发〔1996〕237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制作的调解书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或者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其调整违反自愿原则,或者其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当事人可再次向作出调解协议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查属实的,应按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第34条规定的监督程序重新处理。二、关于上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指导、监督下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的问题。目前,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制定《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实施办法时,规定了上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指导、监督下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工作。我们认为这一规定与《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的精神并不抵触,当地的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按其规定执行。”

其次,如前所述,一些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也赋予了当事人不服生效仲裁裁决救济途径。因此,可以综合过去的统一规定以及现行的地方规定,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律制度作出如下完善。

(一)赋予当事人更多的撤销申请权,并规范撤销权的行使

前已列举,目前规定了救济途径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都局限于仲裁委员会自身的纠错,鲜有赋予当事人申请撤销的权利。但是为了避免劳资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对当事人申请撤销的期限应当加以限制。可以在修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时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认为有错误的,可以申請撤销。当事人申请撤销,应当在裁决发生法律效力后6个月内提出。”这里的仲裁裁决不仅包括终局裁决,也包括生效的非终局裁决。

撤销裁决的权力应当由人民法院且只能是中级人民法院统一行使。理由有两点。首先,民事诉讼法规定,生效法律文书的强制执行权在人民法院,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只有被人民法院撤销才能执行回转。其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也赋予了中级人民法院撤销劳动仲裁裁决的权力。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的规定,保障法律规定的统一,维护法律文书的严肃性,应当废止一些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中关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自行撤销仲裁裁决的规定。因此,可以在修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由作出该裁决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撤销。”

如果确需保留仲裁委员会自身纠错的权力,可以规定:“各级仲裁委员会主任对本委员会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重新处理的,应提交本仲裁委员会决定。决定重新处理的,仲裁委员会应当裁定撤销仲裁裁决,并在三日内将裁定内容告知当事人。仲裁委员会应当自裁定撤销之日起三十日重新处理完毕。被撤销的仲裁裁决已经执行完毕的,由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仲裁调解书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也应当允许当事人申请撤销

现行劳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协议遵循的是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本原则,而且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否则协议就是可撤销的、甚至是无效的。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再审。”),就体现了该项原则。因此,如果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仲裁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当然可以申请撤销仲裁调解书。申请撤销的期限以及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与申请撤销仲裁裁决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

上一篇:高三数学学习方法总结下一篇:中级统计师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