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特色工作总结

2023-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总结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工作经验,通过工作总结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水平,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一步步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书法特色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书法特色工作总结

敦煌书法的书体及特色

敦煌文献同甘肃汉简一样,谱写了中国民间书法演变、发展的绚烂历史。其主要特征在于:一是由于大部分为佛教经卷,所以书法风格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和意义,这是由这七百余年间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审美趋向所决定的。东晋南朝以后,文化中心南移,南方兴起玄学等思潮,而在这里,依然保持着以往的儒学传统,所以敦煌书法书风的演变自然地融进了北碑时尚,即已由两汉时期先民们天籁精神下的浪漫不羁变为梵音佛乐中的老成持重。二是由于两晋、南北朝数百年间战乱频起,7至9世纪历时二百年的吐蕃统治及其他少数民族占领敦煌,加之隶变已经完成,书法的书体已基本完备,所以在书体演变程度上显然放慢了脚步,而是主要朝着书体楷化和风格的塑造稳步前进。三是由于书法材质变为以纸代简,书写运动幅度、笔势、墨性等发生了变化,因而书者情趣、书法意态等产生了不同于竹简木牍的特点。

敦煌写经的作者,除了少数士族显贵之外,多为接受过书法的基本训练或严格考核的寺院经生、经生手或僧侣,尽管他们社会地位卑微,并不大通字学,书写中俗体、错别字迭出,但就书法水平而言,决不乏堪与书法名家比肩抗行的精品佳作。

敦煌文献的书体有楷书、草书、行书、篆书以及各种过渡性书体,还有一些美饰类墨迹。而最为显著的则是“敦煌经书”,即狭义上的类楷书的经书体,或称之为写经体、经生体。书体的演进、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与时俱进(变)的。隶变在汉代完成以后,接踵而来的是楷书的走向臻熟,而迈出的第一步即先是“魏楷”兴起的转型。反映在敦煌书法中,从早期尚存带有分书意味的一些“汉楷”样式,随之逐步地形成以魏楷为基本而自成体系、颇具特色的经书体,突出地反映了敦煌书法特有的本质风貌。

下面,我们依大体时序,分别对敦煌书法的书体及其具有风格特色的一些墨迹,简要地进行讨论。

(一)敦煌经书

经书体,顾名思义,是指抄写经籍的书体。广义上包括楷、草、行等书体;但从狭义讲,人们习惯上只是把写卷较多的类楷书的书体称为经书体。它是自“汉楷”而后,形成于佛门寺院并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主流书体。由于宗教的需要,加之敦煌古代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它必然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甘肃先民鲜明的性格特征。书法的创造发展在民间。经书体反映出,它不仅翔实地记录了汉字在隶变完成以后向唐楷过渡的全过程,而且真实地显示出民间书家对汉字及书法的发展所起的重大推动作用。

经书体是两晋以来寺院抄写经籍的主要书体。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抄经者总是严格程式,工整抄写,只是时代不同风格亦不同。从经书体的演变发展过程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305580),即自西晋经十六国、北魏、西魏至北周,这二百七十多年为第一阶段;隋唐时期(58l780)的二百年为第二阶段;吐蕃至宋时期(78l1006),即自中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吐蕃占领敦煌及张、曹二氏归义军时期,经晚唐、五代延至西夏统治时期,这近两个半世纪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前凉升平十二年(368)的《道行品法句经》、晋《三国志·步骘传》、皇兴二年(468)的《康那造幡发愿文》、北魏《大般涅槃经》、兴安三年(454)的《大慈如来告疏》、延昌元年(5l2)的《成实论》、正光二年(521)的《大方等陀罗尼经》、540年左右的写本《贤愚经卷第二》、北周保定元年(561)的《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八》以及欧阳询《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拓本等。基本特点是,多数墨迹构形上纵而趋方,结体紧凑尚存分书(汉隶)意味,转而融进北碑书风,呈现出一派古雅、峻整、朴厚的风格。

经书体发展到第二阶段,已由隋大业四年(608)的《大般涅槃经》、大业九年(613)的《胜鬘义记》等尚未成熟的楷书,逐渐形成为典型的唐楷。代表作品如唐咸亨三年(672)的《妙法莲花经卷第六》、咸亨四年(673)的《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卷上》、唐高宗仪凤元年(676)的《金刚般若经残卷》和颜真卿青年时代的开元二十三年(735)的《阅紫录仪》、玄宗《御注金刚经》、典型唐楷《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一第二》、《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三陀罗尼最净地品第六》、《佛性海藏智慧解脱破心相经》、《说苑反质第二十》、肃宗乾元二年(759)的经史写本《古文尚书卷第五残卷》等。书法进入唐代以后,名家辈出,广为影响,书法的社会意识急剧增强,反映在敦煌书法中,也是谨守法度,民间书法也向士族显贵书法靠拢,逐渐形成大同书风。

经书体楷书发展到第三阶段时,写卷书体多样化起来,所以像前此以往的唐楷书体相对较少。代表作品如唐昭宗大顺元年(890)的《论语郑玄注卷第二残卷》等。柳公权于长庆四年(824)所书《金刚经》碑拓,是他四十六岁时的代表作,也是敦煌文献中保存下来的士族书法瑰宝,楷法森严,清劲俊秀,规矩中有变化,方峻中有灵气,俨然“唐尚法”的典范书风。

(二)敦煌草书

敦煌是草书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的“草圣”张芝、“亚圣”张昶“兄弟二圣”和西晋“章草宗师”索靖等皆为敦煌人,所以敦煌有着草书传统。但是,敦煌文献中的一些经书类草书作品,与他们并无直接的承传关系,既无相传张芝所书《冠军帖》那样的连绵激荡的今草形式,更无相传索靖所书《月仪帖》那般“标准章草”的模样;既不同于孙过庭的宗王草法之劲利书风,更没有张旭、怀素那般浪漫不羁的狂草踪影,而完全是别具特色、书风独占的草书风格。故,本文提出“敦煌草书”的概念。

按说,抄写佛经是极为严肃的事情,依照程式、书写工整是起码的要求,亦示以对佛的虔诚。但到唐代,由于书法的社会风气十分浓郁,名家众多且影响甚深,连清静的寺院佛堂都被渍染,所以像草书、行书等体现着浪漫主义的书体也成为抄写经籍的书体形式,真可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此其一。其二,从敦煌文献中有一些名家字帖摹本和书法理论残卷等情况分析,唐以来的敦煌,已不仅将草书、行书等书体作为抄写经籍的书体形式,并已形成了“敦煌草书”的书法风气,而且已然变成了一座庞大的书法学院,众多僧侣、经生手被深深地笼罩在又一个“鸿都门下”,成为有势力的民间书法集群。尽管他们大多未能留下姓名花押,但就书法水平而言,有些绝对不在名垂青史的大家之下;也正因此,敦煌才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光耀千秋的书法瑰宝。

“敦煌草书”的代表作品当以盛唐时的《因明入正理论后疏》最为精彩:字字独立,但字中极尽连带使转、起伏变化,结字简约圆秀,用笔纯熟自然,通篇二万余字一气呵成且无改漏,章法茂密,气韵通畅,显然出自某位学识渊博、功力精深的敦煌书法巨擘之手,绝对堪称不朽杰作。其次,有盛唐时的《恪法师第一抄》,不乏王羲之笔意,与孙过庭《书谱》息息相通。堪为今草杰出作品。再次,有大致书于772年前后的佛学论著《大乘起信论略述》,似开元代书家康里巎巎草书风格的唐佛经写本《妙法莲花经明诀要述》。其共同特点是结字浑圆,体势清朗,用笔流畅,率意自然,当为出自粗通草法的一位经生之手,篇中杂有行书乃至楷书笔意,草书显然尚不够成熟,但恰恰因此而更见变化,独具风格。

隋唐时期,由于王羲之声名显赫而噪南播北,连远在西陲敦煌莫高窟的经生们也推崇尊学,时成风尚。所以在敦煌文献中,还有幸留下三帧《王羲之十七帖》的摹本残迹,即《龙保》、《瞻近》和《得足》。从三帖中一些字的结体、风格等来看,似出自一人之手,行笔劲健流畅,生动自然,颇得“书圣”笔短意长之神韵,堪为敦煌书法中难得的宝墨佳品。其他草书墨迹还有见唐贞观十五年(641)的《蒋善进临智永真草千字文》等,亦不乏骨力雄强且“半得右军之肉”的妙作之神采。

(三)敦煌行书

敦煌文献中的行书墨迹数量颇多,用途也很广泛,不仅用来抄写经文,还应用于一些辅助性经籍注释、疏义、略述及寺院的经济文书等诸多方面。

敦煌行书以行楷为多,行草相对较少。行楷的代表作品,依大体时序,一是西凉比丘德祐于405年所书《十诵比丘戒本》,大致与二王同处一代,书法极具特色,堪为珍品;二是西魏大统三年(537)的《东都发愿文》,书者令狐宝系敦煌令狐豪族、书法世家的一员,行笔流畅洒脱,线条飘逸俏美,可谓南北朝时不可多得的行书墨迹;三是唐天宝十四年(755)的《骑都尉秦元制受告身》,一眼可得其太浓的颜(真卿)味,实是书法佳作;四是盛唐时写本《高适诗选》,系曾久居西北、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书记时所作的反映士兵疾苦和边防生活而流传于敦煌地区的诗歌抄本,用笔沉雄峭拔,方圆兼使,大方自如,富有特色。此外还有如《归义军衙府酒破历》、张大千珍藏的《张君义勋告》以及《温室经疏》等,也都各具书法风格。

行草书代表作品,首先是西魏大统二年(536)的《法华经义记》,流畅潇洒,跌宕多姿,不乏二王风气;其次是隋仁寿元年(601)的《摄论章》,极富节奏韵律和线条变化,是改变了北魏以来的基本笔法却仍略带分书笔意的行书佳作。另外,裹藏于敦煌文献中的贵族书迹,即甘肃籍的唐太宗李世民于643年前后所书的《温泉铭》唐代拓本,原碑早佚,宋以来只有文献见闻,直到敦煌藏经洞发现才得以昭世。以行书入碑,唐太宗当为第一人。是铭用笔圆劲,线条清丽,一派“书圣”大风,不愧遒媚机敏之佳品。实际上,敦煌书法中的行书墨迹为数不少,除上述代表作品外,尚有北魏时的《胜鬘疏》,唐代的《众经别录》、《春秋经传集解》、《开门要训》、《兰亭序幕本残卷》,五代时的《曹元忠状》,曹氏归义军时期的《节度使某官发首燃灯文》、《正月十五日窟上供养》等等,都可谓敦煌书法之佳品,考虑到篇幅,这里就不再一一展论了。但值得一提的是,敦煌文献中约有二万页(以缩微胶片一张为一页计)多种文字的硬笔书法,其中一些汉文也不乏可鉴价值,如中唐和晚唐时期的二纸契据类墨迹等。这说明,一是唐代时民间也盛行硬笔书法;二是这些硬笔书法仅为书写实用墨迹,与当今的硬笔书法有着不同的内涵;三是硬笔在唐代也是一种(类)书写工具,与毛笔具有相同功能。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正宇由斯入手,多方考察探究,梳古捋今,得出“硬笔书法是我国书法的母体”的结论,成为颇具新意的一说。

(四)敦煌篆书及其他

比较而言,敦煌书法中的篆书墨迹为数极少,仅发现几页残卷,这里借以《千字文残卷》作代表。《千字文》是南朝梁周兴嗣撰写的集识字、习字为一体的字书教本,历来以王羲之第七世孙、寺僧大书家智永以真、草二体所书的本子最为著名,敦煌文献中即有前述的《蒋善进临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但篆书《千字文》颇为少见。此残卷的发现,可谓填补了隋唐间《篆书千字文》仅有史乘载述而无迹鉴的空白,具有凡响不同的意义。此残卷给人一种有似见到战国时期楚系文字中的《岣嵝刻石》般的感觉,同样可用“奇谲诡异”来作评论,有学人称其为“篆书奇字”,就是因其书写颇为奇特,甚至杂有民间迄今流传的“蚊脚篆”、“香炉篆”等俗篆之意;其中的“丹青”二字又简直是楷书写法,故真当为奇特之书了。

讨论篆书必然想到篆刻。敦煌文献中还有一批为数可观的唐、五代时的篆刻印鉴,不仅填补了目前极稀见的唐印之白,而且也显示出各种极尽法度的精彩印风。不过在笔者的思想中,篆刻依然同书法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所以还是以后另作讨论。

敦煌文献中有一元代至正八年(1348)的莫高窟造像《六字真言碣》(又称《六字真言碑》,亦可谓珍品之迹。上额为汉字楷书“莫高窟”三字,碑心为四臂观音像,上、左、右三方用梵、藏、汉、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鹘六种文字各刻“崦嘛呢八咪吽”“六字真言”等,其碣的形式布局及内容等十分罕见。“六字真言”系喇嘛教教徒认为的经典之根源,谓经常反复吟诵可以积累功德,待“功德完满”即可解脱。此碣用六种文字刻立,当主要是为方便和满足当时敦煌多民族佛教信徒诵念之需。从书法角度看,也反映了民族文字与汉文字同光共辉的现实和书刻风格。尤其两侧和下部以汉字细密书刻的西宁王及妃子、太子、沙洲路及河渠司提领、大使、百户、僧人、长老、工匠等八十余位功德主姓名书迹,展现出自然无拘的书法风姿。

同甘肃汉简一样,敦煌文献亦可谓书法的海洋和百科全书,我们仅仅撷其两枝三叶做了个引述。事实上,敦煌文献中还有更多颇具特色、十分精彩的书法墨迹,而且有着许许多多在变中的过渡性书体原型,充分、多彩地展现出古代敦煌地区以至三陇民间书法的创造精神、天籁精神和自由精神。总之,敦煌书法是非常丰富的,极有艺术价值的,还有待去做进一步的挖掘、梳理和研究,不断发现、总结其隐藏着的书法奥秘,以启迪、指导我们当今的书法创作和甘肃书法“敦煌风”的构建与形成,并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以借鉴和思考。

余秋雨在其《文化苦旅·莫高窟》中说:“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所以,敦煌书法,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样也是很大、很多的。

作者:秋 子

第2篇:陈方既书法理论特色刍论

陈方既书法理论特色集中体现在他近千万字的著作和论文中,涉及书法美学、书法评论、书论译注等领域。这一理论说清了书法艺术性的原理,指出了书法美学“反映论”的错误根源之所在,探讨了意象这一书法形象基本特征及意象创造中所展示的 “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之美的内涵。

说清了书法为什么是艺术

对书法的艺术性认识,历来模糊不清,但又没有相应的理论予以解释。书法是不是艺术?何以成为艺术?怎样和艺术接轨?这一连串命题的提出,促使我们关注艺术的本质,寻找书法与一般艺术的共性。

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艺术学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将这一抽象的问题回答得简单易懂,最佳方式还是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来提供答案。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编印的《艺术是……》丛书,关于艺术的定义大概有188种之多。按照创造、动感、形象三大类统计,属于创造类79个、动感类56个、形象类41个。如艺术是创造、是毁灭、是合成、是彰显、是构造,属于创造类;如艺术是运动、是动感、是疯狂、是不羁、是征服、是竞争、是偶然等属于动感类;如艺术是纹样、是形状、是印象、是想像等属于形象类。

不管对艺术的解释,有多少种,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这套丛书,让我们在对全世界的各种艺术作品的鉴赏基础上,归纳出“艺术是创造动感形象”这一结论。

艺术大师林风眠对艺术的看法与《艺术是……》丛书对艺术的判断有一点相同,即都认为定义艺术要实事求是,接近真实。但林先生更是给出了一个如何寻求艺术的良方。

林风眠在《中西艺术之前途》一文指出:

“艺术是什么?这个答案,我们再不能从复杂的哲学的美学上去寻找一种不定的定义。我们为要解答这种问题,应从两方面观察:一方面寻求艺术之原始,而说明艺术之由来;一方面寻求构成之根本方法而说明其全体。”

陈方既系林风眠在重庆国立艺专时的高足,先生的教诲自当铭刻在心。

结合陈方既的书法艺术研究轨迹:一是弄清书法艺术的原始由来,从汉字的创造和殷商甲骨契刻着手开展书法艺术的寻根之旅;二是理清书法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是研究书法艺术的全体。这就是林风眠老师之艺术研究方略。

方既先生因为其从师之高、学理之深,对书法艺术性研究一上手就抓住了要害:一个是汉字,一个是书写。

要弄清为什么唯独汉字通过书写才能成为艺术,首先得将艺术的基本特征弄清楚。书法是不是具备了这种基本特征,也就是说书法是不是艺术门类之一,艺术形式中是否包括书法。

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思维,艺术的基本任务是形象创造。一切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就因为它以其形式得以构成的条件创造了鲜明生动的形象。

对照艺术的标准,我们发现书法中唯有汉字和书写结合,创造出生动的生命形象的特征,才与艺术的品质一致。

——汉字

汉字的结构为以书写创造鲜明生动的书法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形体基础。

汉字何以有其形体?

从人及一切生命物种,他们的形体虽各式各样,可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都是单个独立,有筋骨血肉,有对称平衡的形体,都能运动;运动中形体的对称平衡被破坏,随即自行调整,求得不对称平衡。这就是自然界各种生命形式存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共同规律。

一音一义的汉语使古人很容易想到以一形立一字。从古文开始,汉字都是单个独立。

随着书契的需要及书契工具器材、方式方法的改进,汉字先后形成了篆隶正行字体,以致不研究文字学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些字何以创造。有意思的是,任何一个字,其结体都体现出自然界一切生命形体的共同规律:平衡、不对称平衡。写字的人,都自觉不自觉地这样把握每个字的形体结构,做不好这一点,其书结体必失败。

草书中确实有一二字、二三字未能做到这一点,但书者一定要从更多字的笔画结构中或在整行、整篇中补救,调整平衡。

书者怎么知道这样做?书者这种构字、结体意识从何而来?

回答是:存在决定意识,意识作用于每个字的创造。

人类生存于大自然中,从一切生灵的存在运动中感悟到生命形体构成规律,在摸索着以“六法”造字而安排拼凑整个形体结构时,这种规律就发挥了关键作用,所造的文字(无论是象形还是非象形的字),因此有了并非取象自然却又俨若自然中某种形象存在运动的效果,这就是汉字的特点。简单地说,没有或不能为形象创造提供条件,不可能通过书写出现艺术;不期而然于不知不觉中让一个个字有了形象的基本构架,越来越熟练的书写也越随这个意味而深化。这就是没有任何预期、仅是越来越熟练的书写就产生了形象效果并成为艺术的原因。

汉字为书写提供了形象基础;形象因书写而生动获得生命意味、产生艺术,其基础都是一个个具有生命形体构成规律的汉字。所以无论任何时候,只要创造书法艺术,必以汉字。

汉字是按照生命形体构成规律一个一个创造的,这从源头上解释了别的民族及外国文字书写不能成为艺术的疑惑。

别的民族和外国文字无非两大类,早期象形文字及后来衍变成的拼音文字。

早期的象形字,实际是“情理画”。画出了事物,却难以作为一个个稳定的符号,代表一个个语音,表明一个个词义。简单地说,无以构成一个个完整的形象,而以基本符号拼音却很方便,所以很快舍弃了象形而有了拼音文字。拼音文字一个个依次排列,方式单一,不可能有丰富多样的形体结构变化。文字失去形象性的基础,纵然有熟练的书写,也只能使书写流利而无以使其成为艺术形象。

——书写

如果说汉字是书法成为艺术的基础,那书写则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唯一重要条件。书法,作为保存信息的手段时,只需要一定办法写出可识的文字。发展为艺术后,则需用“写”创造审美效果。

书写是生理行为能力,却受心理因素的制约。没有心理的制约,不可能有生理的书写行为;可是纵有心理制约,没有一定的磨练,也不可能有作用于书法形象创造的实际能力。

从书法艺术效果来说:生理行为反映于书写的是技能、功夫;心理因素反映于书写的是审美修养。二者都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现实,书法的艺术性,正从二者的统一以书写展示出来。

书写需要用技。技之所以为技,依据的是“法”。“法”是古人通过书写实践总结的。“法”的认定,据的是“理”。这“理”中既有自然万殊存在运动所体现的规律,又有民族文化精神、哲学思想和个人情欲的蕴蓄。

“技”“法”“理”与书写是什么关系?

书法,首先是技能。没有书写技能,识得一个个字,却不能将它们写出,绝不可能成为有审美效果的艺术。技术的掌握,是书者的生理能力与书写的物质条件的结合,并通过不断地磨练才得以成为书写的实际能力。由于这些事实显示了人特有的本领、力量,所以人以之为美,并将这些书写经验总结为“法”。

遵循这些“法”进行书写,显然比没有这些“法”要容易见效。所以学书的人都重视“法”的学习,而且还出现了以书中具有“法”的严谨运用为美的现实。写字得“法”,依“法”写字,还有所谓“法度”的讲求。

原来书写中用“法”,也是有分寸、有尺度的。没有“法”,固然不行,但也讲求“过犹不及”。“法”的运用,讲究“恰到好处”。“法”的运用之美,正在“度”的掌握;用“法”之美正从“度”的掌握中体现出来。

“法”的运用,“度”的讲求,根据何来?——最早,难免只是一些经验,只觉得怎样用笔、结体看来舒服就作“法”来认定。经验积累多了以后,人们逐渐悟得书写中越来越深刻的道理。“书之器,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这话反映了人们通过实践感悟到的事理。东汉蔡邕《九势》指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写所据的原来就是天地间自然之道。自然万殊,全都是矛盾统一的存在运动。认识到这个规律,掌握运用好这个道理,并在书中得到充分体现,书之“形”之“势”就都有了。

难道事理不正是这样吗?仅从毛笔的掌握、运用看:执笔,无论讲几个指头的运用,总都是矛盾的统一;仅有矛(即正向力),没有盾(即反向力),笔无论如何也执不住;书写也是矛盾统一原理的运用:如果只求让笔一顺往下写,不寻求在载体上“若有物所阻”的涩势,所出之点画,不会有力的运动感,不能使所成之书,成为有生命感的形象。

人们书写时,无不希望得到最好的物质条件的庇佑。可是事实上一切所谓“最好的条件”都是相对的。即以书写的毛笔为例,没有一个写字的人不想选用“最理想”的那种。然而事实却是,你挑选毛笔中的任何种类,都有有利于书写和不利于书写的方面。

技也罢,法也罢,理也罢,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书法形象,让书法形象更生动,更有内涵。但书写最根本的一点,也是本质的东西,是书写使汉字“动”起来、“活”起来。书写过程无处不是由点而线的“平动式”运动;还有就是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提按运动,使笔画出现粗细变化;还有翻转运动,使线条出现折叠变化等等。这是存在运动的普遍性规律在书写中的展现。同时这些书写运动的动作又化作汉字点画线条的形态,使欣赏者从这些形态中追溯到创作时毛笔的动态及运笔过程,体现书法艺术时间性特征。这也是书法艺术不同于其他抽象造型艺术的根本,也是某些模仿西方现代派方式,丢掉文字、丢掉书写进行书法创作没有出路、没有希望的症结之所在。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悟到书法之为艺术的关键,没能创造出文字点画形态的运动效果而使之成为生动的生命形象。

书写离不开方既先生讲的“我”,同时也需要创作激情,即先生说的“要”。没有“我”,书写没有执行者,书写的个性、风格是句空话;没有“我”的功夫修养,书写的“技”、“法”、“理”不能实现。这是书写层面与“我”不能分离的理由。至于“要”,也是“我”的冲动、欲望化为书写前和书写过程中的最佳创作状态。这是保证书写生动性的前提,因而书写与“要”需要统一。

方既先生在许多文章中反复强调汉字书写对于书法艺术形成决定性作用,其核心是汉字承载形象之基,书写实现形象创造。先生结合汉字书写围绕书法形象的探索,实事求是地揭示了书法之为艺术的本质,从而使书法的学术含量和艺术水准大大提升。

回答了书法美是什么

在纷繁复杂的书法现象中,方既先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对美的认识入手,再分析各类艺术形式的美,最终落脚到书法艺术之美的研究,回答了书法美是什么。

——书法美不是现实美的反映

早在1950年代,前苏联美学家提出“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作为当时的《艺术概论》堂而皇之地写着“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而且说这个观点是唯物主义的。持这一观点者几乎网罗了随新中国诞生而成长起来的主流美学家。

《书法美学简论》(后称《简论》)的出版发行,对1980年代初贫脊干枯的美学土壤无疑是一阵雷鸣后的暴风雨。

可惜,书中的美学思想和学术观点都错了:作者将“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套用到书法艺术上,说“书法艺术的美,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形体和动态的美在书法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迄今为止所有对美之解释最为客观、最为准确、最有实践性、也最经得住实践检验的一个定义。

《简论》作者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美学者,既没有提到“对象化”之形象创造的艺术内涵,也没有提到对象化过程中展示“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其美学认识与艺术美现实是不相符合的。说到底,他的书法美学观,是前苏联教条主义美学观的翻版。

陈方既认为《简论》观点与自己平素的艺术实践经验不相符,便开始有针对性地、系统思考书法美学问题,从书法的起源、汉字的运用、笔法的作用,以及现实与书法包括所有艺术形式的关系,还有现实本身是否存在美等涉及书法美本质的问题一个个突破,得出“一切艺术美都不是现实美的反映。”

先生认为:美不是物质,也不是物质的属性,它是“人化”的人对可通过视听得到的对象的审美判断。

对美丑的判断,与对真假、善恶的判断一样,都是通过“人化”的人参与而进行的。真、善、美都是人文现象,没有“人化”的人,一切都不存在。至今一切非人的动物都不知有真、善、美,文化见识修养高的人与较低审美能力的人对其判断也不一样。

人获得美的感受时,精神上会有所反应,这反应就是美感。美和美感相互依存,同时产生。没有客观存在的审美效果,人无以产生美感;反过来说,人的美感是由客观存在的审美效果引起的。能使人产生美感的对象,能让人作审美判断的,必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生产生活有益无害的感性形象。

先生说现实美不存在,并不是否定现实表象存在审美效果,这里关键是看是否有“人化”的人的参与。客观现实本身不存在美丑,是人感知后才会产生审美感受和判断。我们常说的客观现实美只是现实物象所呈现的一种效果被人感知而得到的一种评价。

对现实美的评价和判断,离不开自然现实呈现的生动形象,也离不开人在欣赏和制作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对现实美的认识和认识过程中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应该是人们在不断拓展审美判断的精神生活之外而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吧!

离开人,现实美不存在,那么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自然也不存在。既然它们都不存在,按照那些“反映论”的美学家的观点,书法美何以反映呢?因此,书法美不是现实美的反映。

——书法美的本质特征是意象美

书法美在哪里?生动的生命形象之意象美以及使用一定形式创造这种艺术形象所显示的“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之美。

书法形象的特点,在于它是抽象形态的汉字和主观感悟到的自然生命体所体现的形体结构与存在运动规律以书写方式所作的形象创造之效果。它与自然万象在不同层面上不是而似,似而不是,既有现实之象的意味,又有主体情性意兴的反映。所以说书法形象的基本特征是意象。

看到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我们会脱口而出:“写得有味道。”味道在哪里呢?“写活了,有气韵!”这种似乎不着边际的回答,其实已经形象地道出了书法意象的本质特征。

字本身是静止的,怎么可能“活”呢,又怎么还会有“气韵”呢?只有一点,它象征自然界生动的生命形象,才有可能让人感受到这些效果。这种体现出自然生命形象的形体构成规律却又不是现实形象的味道“附着”于书写的字迹上,让欣赏者领会到作品之有意味的形象,就是意象。就这一点来说,意象是种特殊的形象,既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具象的,人们可以从中感悟到蓬勃的生命活力和气息。

最早提出“意象”这个词的是南朝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说,“窥意象以运斤”。但这里“意象”的意思是创作之前构思的形象,还没有形诸于可视。而书法之意象是在已有的作品中呈现的一种效果。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差别。方既先生借用这一词汇,作了新的完整而准确的解释。先生提出:先民通过书契方式造字,然后以书契成为字迹。本为实用的书写,写字前又没有设计,却让人们从字迹上感受到一种味道。这种味道很特别,人们又特别喜欢。书法形象何来这种意味?先生解释,这种意味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书者对自然界生命形体、存在运动之规律的感悟;二是书者情性、意兴于书写中的流露;三是书者精神修养及自觉的艺术意识的体现。书法形象上的这些意味,有力地说明书法形象的基本特征是意象。

一部书法史,其实就是书法意象的创造史,也是书法意象理论的探索史,还是书法意象美的欣赏史。

东汉蔡邕在《笔论》中说:“欲书,先散怀抱,随意所适。”文章接着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文中提到的“意”“形”“象”,结合前后文意可知,这里的“意”,不是“意义”“意思”,而是意味之象。这里的“形”,非现实之形,而是与现实之形似而不是的形象感。正是书体要呈现出这种“形”,才是书中的意味之象。这里的“象”,是指似而不是自然实象的形象。正是这些才构成了书法的意象,这种意象,不是自然之形的写照,而是自然意味的展现,含蕴着自然之理、自然之规律。“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没有生动的形象感,便不是书。

东汉时期的隶书、碑额、印章、瓦当,其文字书法作品中的意味已非常浓郁。这些成就,从实践上佐证了方既先生对蔡邕之“意”解释的准确性。可以说东汉是书法艺术全面觉醒的时代,也是书法形象的创“意”时代。

魏晋南北朝则是书法有“意”的时代。两晋的笺札,南北朝的墓志、碑刻均从运笔、字形之意上为艺术史写下了开天辟地的一章。

王羲之就以“大有意”评献之书。南齐人王僧虔撰《笔意赞》专门对“意”的涵义作了说明,书中之“意”,即形象的形质与神采。创造这种意象,不仅要有工夫,工夫要有如出天然的效果,即看不到雕饰,尽得风流。“纤微”之差,决定“向背”;“毫发”之差,决定“死生”。方既先生说《笔意赞》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抓住了书法美的根本,而且讲述简明扼要。以前书论没有正面讲过,后来关于书法神采、形质的论述,基本上都是它的继承发扬。

唐朝是个书法无“意”的时代。尽管太宗李世民宗“晋”推“王”,但本质上却是不认前朝。从初唐到盛唐、到中唐、到晚唐,可以看到“意”转向“法”的清晰脉络。但张怀瓘的书论却让我们认识到:唐代是一个无“意”却有“意”的时代。张怀瓘说书之所成,原于“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相”者,形象,是说书法之象是从万象中感悟到规律才成其形象的,不然怎么能将万殊裁成一相呢?方既先生说:“除非有天大的袋子,才能将万殊囊括。人怎么可以囊括万殊呢?人脑子确实不能将万殊囊括,但万殊所以成形、取势、结构、变化、存在运动之规律、之理、之态、之意、之味等,人是可以通过感官和思维,从万象中抽出概括,并可以用之于书法的挥写造型的。”当然这种能将万殊囊括的造型只能是意象,也就是张怀瓘所说的“无形之象”。

唐人的法度讲求,一来是为了“政治形象”的庄严,同时又为书法意象的生动创造。点画的运动感,由“藏头护尾”、“悬针垂露”产生;点画的形质感由“绵里裹针”、“万岁枯藤”而来。唐朝的法度为意象创造的稳定性,而意象创造的过程又使法度进一步巩固,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所以说唐代的无“意”是书法史上大“意”的时代。

董其昌说宋书“尚意”:苏东坡书法的书卷气,黄庭坚书法的禅意,米芾书法的任“意”为之……都说明宋代是个“尚意”的时代。我们不能比较唐、宋书法整体艺术水平的高低,因为每个时代各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但从书论来讲,切实将书法形象之味道清晰说出来的是苏东坡。苏东坡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他将形象从王僧虔“骨丰肉润”的生艳性层面提高到整体形象层面。因为对“神、气、骨、肉、血”的拥有,是一个鲜活的完整的生命体征必须拥有的要素,而东坡认为书亦如此,缺一均不算完整,并且生动地指出书法形象与真实的生命形象相似而不相同的意象特征。

所谓“神、气、骨、肉、血”的审美效果,也只能活解,从意味上领会、把握,不能钻“牛角尖”,硬说什么是“骨”,什么是“肉”,什么是“血”,或这些各是什么具体方法造成的,这样就会走向反面。书家所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书写条件的可能性,给书法创造有生命的形象。

元、明时期,由于赵孟頫、董其昌的“复古”思想作用,出现“二王”书风占主导的书法局面,称之为求“意”时代不为过。而真正将“意”求到位的不是赵、董,而是与之同时代将“二王”书法予以创造的杨维桢、徐渭等人。看看这二人的作品,就知道其书法意味有多悠长。

清代姑且称之为书法随“意”时代。尽管蔡邕说过“随意而适”,其“意”乃是对书法意象的朦胧认识,而清人之随“意”则是对书法形象相对成熟的认识。其一,傅山喊出“四宁四毋”,就是对没有味道之书的反叛。傅山的行书让我们看到其对书法意象之味道的追求和实践是何等全心全意。其二,刘熙载提出“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进一步指出书法形象,不仅要有味道、气息,而且其艺术形象效果的美丑,必须与作者相应的精神修养匹配,这正是书法意象效果所反映的内容。

从蔡邕到刘熙载,书论用语尽管不尽相同,所念想的都是书法要有生动完整而有韵味的形象,并且这种形象是按照客观自然形式规律书写而成,是书者情致、修养的流露。可以看出,对书中之“意”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尽管元、明以后,“意”被误解、被理解为不写“法”的随意,直到出现写“意”与写“法”之争,直到刘熙载说:“法乃意之所受命也”,也没有纠正、没有恢复对“意象”的正确理解。但与之相应的书法实践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意象”的追求。

为什么生动的生命形象即意象,会产生审美效果?这要从人的本能谈起。人有爱生命的本能,因此对于一切生动的有生命形象的意象都认为是美的,反之便认为丑。换句话说,书法美的本质特征是意象之美。许多形容美的词都与一“生”字连在一起,如生动、生意、生机、生龙活虎、栩栩如生;许多形容丑的词往往与“死”字连在一起,如死板、死硬、死气沉沉、死皮癞脸、死头死脑……。这些词汇也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上证明了人类对生动之生命形象的偏好和喜爱。尽管书法形象,非客观事物的实像,而是一种意象,所呈现出来的生动的生命意味,人们也给予美的评价。

意象何以产生?离不开功夫和技巧,对法度的掌握和运用是书者主要的功夫技巧。而功夫技巧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现实。人们在赞美生动生命意味的意象的同时,也对创造这种意象的本质力量予以赞美。这也是人化的人“自赏”的一种本性,人欣赏自己这种力量,也欣赏尽可能充分地展露出以这种本质力量创造的事物。因为人可以在这里观照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意义与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书法意象美得以创造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除了法度运用的功夫技巧外,反映“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现实还有很多,比如书法意象美创造过程中对书法艺术形式独特性的把握,对审美变化性的理解,对创作自然性的追求等等。

总之,在书法意象创造过程中,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要围绕“写”“字”两个字做文章。只有写字,才是书法意象得以产生的唯一根源。只有在写字的过程中或者通过写字形成的作品中,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欣赏者才觉得其美妙。

书法美,说到底是书法艺术的意象美。在书法艺术中,书者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功夫、技巧、学识、修养、情致、意兴等,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是生动的有生命意味的书法形象即意象,创造意象过程又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人们以之为美。这是书法美的根本之所在,也是陈方既书法美学的实质。

(作者单位:武汉市计生委)

作者:陈定国

第3篇:浅谈书法艺术特色学校的建设

摘 要:书法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书法能力也是学生艺术能力的一种体现。创建重庆市书法艺术教育特色名校,就是要研究和形成以书法艺术教育为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让学生的书法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书法艺术;教育课程;竞争意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淡化,和国外相比,中国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还不强。全球的网络化,使人们的书写逐渐被键盘代替,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正被大家渐渐生疏。大量的资料显示,学生对网络的沉迷,阻碍了其身心发展。父母外出打工是农村学校的普遍现象,使留守儿童和老人大量增多,造成学生缺乏有效督促管理。传统的办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特长、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曾经的应试教育怪圈已逐渐向素质教育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哪里?”这些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校每期都举行“手抄报”、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竞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学科成绩差,却写得一手好字,能画出优美的图画,设计出精妙的“手抄报”。我校决定以书法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从学生的个性、特长出发,把创新精神赋予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富有创造的欲望,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孩子们享受学习的快乐。

永川区提出了打造渝西文化中心的宏伟规划,对永川文化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永川确定创建“中国书法之乡”的目标,筹建陈子庄纪念馆等,这些都是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难得的机遇,我们理应抓住这些机会,迅速掀起崇尚艺术、追求艺术的文化氛围,倾力打造书法艺术特色品牌。兴隆学校地处城区近郊,文化教育受主城区辐射影响比较大,学校拥有大批的书法爱好者和创作骨干(其中我校段绪刚、杨承碧、曾令波、邓光富、谭立彬、王和兰、谭立春等教师已成为重庆市、永川市书协成员),形成浓厚的书法艺术氛围,2004年9月,我校被永川市教委、永川市文体委、永川市文联、永川市书法院联合命名为“永川市书法艺术校园”;2005年10月,我校被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命名为“重庆市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2006年10月,我校被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破格提前命名为“重庆市书法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08年成功创建“重庆市书法艺术教育示范学校”;2007年被永川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区域办学特色学校”。在充分考虑市情、校情的基础上,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提出“书法特色名校建设的研究”科研课题研究的设想,并提出书法艺术教育办学理念:“在艺术教育中实现创造”,以五艺文化教育为特色:以艺术创造人,以艺术感染人,以艺术培养人,以艺术塑造人,以艺术美化人。通过书法艺术教育,激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师和学生在书法艺术的学习、创作过程中养成愉快工作、愉快学习的习惯,和谐整个教学气氛,从而促进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文化、身心健康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书法艺术特色学校校建设研究”是兴隆学校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路子的一种尝试,倡导学生学习书法不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其目的在于借助书法艺术特有的感召力,引导教师和学生在书法艺术的学习、创作过程中养成快乐工作、快乐学习的习惯;对学生书法艺术能力、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就是让学生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书法艺术知识技能与书法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美术素养,并形成尊重、关怀、友善、交流、分享等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兴隆学校“办学凸显新特色,教研教改实现新突破,素质教育取得新成效;教师热爱艺术、热爱教学、热爱学习、热爱学生,博而专、专而精;学生尚美、善学、个性、特长”的目标,把兴隆学校办成重庆市书法艺术教育特色名校和素质教育示范窗口学校。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开展以书法艺术教学为基础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特色教学方法,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一、大力提高教师书法艺术素养

学校选拔在书法艺术上有特长的专职或兼职教师组成书法艺术教师队伍,定期由全国或重庆市的书法名家做对口辅导,先提高书法教师的素养,再由教师传授给本校教师和学生。另外还定期让书法组的教师走出自我圈子,到书法教学有亮点的兄弟学校去取经,再把有价值的东西运用到学校的书法艺术教学中去。定期开展校本培训,由书法专家或学校自己的书法教师对全校的教师进行书法培训,每周定期集中练习,相互点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开设书法艺术教育课程

通过制定我校书法艺术教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开发、自编书法艺术辅导教材,在地方课中挤出2节课作为书法艺术教育课,其中1~2年级为硬笔书法,3~6年级为毛笔书法,从而增加书法艺术教育课程,从课堂抓起,全面提高学生的书法艺术水平。

三、开设书法艺术特色班

在1~6年级中选拔出对书法艺术有兴趣、有领悟力的学生组建书法艺术特长教学班,书法艺术教师利用每天中午午休的时间和“2+2”活动对书法特长班的学生进行辅导,使他们的书法艺术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的正规书法比赛,学校每年也举行书法现场比赛,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并在其中体验成功的艰辛和喜悦,明白没有全力付出就没有丰硕的果实。

五、提高师生竞争意识

通过评选“特长班级”“特长学生”“特长教师”“特色科室”活动,培养师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竞争水平。

六、定期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为了扩大学校的影响,提高学校的声誉,每年举办书法艺术教育成果展;每两年举办一届兴隆学校书法艺术节活动,全面汇报我校在书法及其他领域的成果。

七、大力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从理论出发,积极创新实践,再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展开课题研究工作,实现学校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

八、争取成果有偿推广

为了提高特长教师和特长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保证农村特长生也能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参与创作,充分展示地方特色,将师生优秀书法作品放到社会中进行有偿推广,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以上方法,兴隆学校书法特色办学成效显著,多次接受大型书法现场表演任务:2007年国庆节在重庆市直辖10周年庆祝晚会永川分会场300学生现场书写;2008年4月重庆市书法艺术教育学校现场会300多人现场书写经典;2009年12月永川创建“书法之乡”300人书写验收现场;2010年永川庆建国61周年“祝福祖国 祝福棠城”现场指定书写等等。

中国书协党组书记赵长青在观看了兴隆学校孩子现场书写以后,勉励孩子们认真传承书法艺术,鼓励兴隆学校大胆申办“兰亭学校”。2011年7月,兴隆学校申办兰亭学校成功并授牌。

在农村学校开展书法艺术教育教学也存在一些瓶颈,比如:纸笔的经费对于农村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大量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缺失,由于划片招生的原因,优秀的孩子无缘教育资源较好的中学等等,这些都需要学校领导和老师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智慧地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难题。但我们坚信,有上级领导的重视,有全体老师的支持,有所有学生的参与,这条书法艺术教育之路将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刁宏.书法特色学校建设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7).

编辑 温雪莲

作者:王和兰

第4篇:书法特色班级总结

高二(10)班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我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和学习效果。因此,一学期来,我们书法兴趣特色班的书法教学已经初见成效,也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关注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学生对书法的认识还不够多。为了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我们开展了“讲书法故事”的比赛。学生们通过报刊、上网查阅等多种方法,收集了许多有关书法的故事。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们感悟到了书法家的高尚人格品质,也感悟到了要想学好书法必须要有毅力,持之以恒。这样,学生们学习书法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树立了高远的学习志向,为书法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关注学生学习书法的细节

每周三中午都有书法特色课的教学。我坚持做到了六点:①前一天提醒学生带好书法用品;②提醒学生要保管自己的书法书、书法本;③随时随地提醒和修正学生日常书写的姿势,以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身正、胸直、臀稳、足安);④让学生选择专用书法用笔及虚空格的专用书法本。有了这些细节的保证,学生们学习书法准备详尽,这也是学生学好书法的关键。

三、关注学生学习书法的形式 要想练好书法,每周一节的书法课是远远不够的。从书写的“三个一”开始到书写的态度、效果,再到每周的写字比赛,每一环节都要关注。我们班级开展了经常性的写字比赛,主要是利用星期

六、星期日,让学生们自己利用双休日的业余时间,选择要写的字,自愿参与,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95%以上的学生都参加过班级的书法比赛。写字比赛让学生们把书法与书写结合在一起,更在比赛中查找不足,发现优点。学生们知道不仅要在书法课上做到书写美观,平时也注意书写上的认真,养成了“以写一手好字”为荣的习惯。

一学期来,我们书法兴趣特色班的书法教学,学生们付出了努力,家长们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作为班主任的我,为学生们的书法进步而欣喜,也希望通过自己今后的努力,让我们这个书法兴趣特色班越办越好。

第5篇:创建“常州市书法特色学校”第二阶段工作情况汇报书法特色总结

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创建“常州市书法特色学校”第二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常州市教育局、武进区教育局:

为了使我校书法特色学校建设上新的台阶,本学期来我校在上学期创建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了第二阶段工作,整个过程做到思想重视、规划具体、落实到位,创建工作卓有成效。

一、主动发展,全局谋划。

我们始终认为创建常州市书法特色学校,不仅仅是适应提高地区素质教育水平、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行政要求,而是追求“把我校建设成为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这一办学目标的具体需要,是学校谋求主动发展的具体行动,是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的需要。正是有了认识上的高度统一,确保了学校的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本学期,我校把创建书法特色学校工作列入学校重点工程来抓,陈校长亲自抓,陆校长具体抓,各条线、各部门通力合作,主动关心、积极参与,创建工作有声有色,各项内容按时、保质完成。通过第二阶段的努力,学校创建工作上了新的台阶。陈校长在百忙之中亲赴西安购买碑林拓片,许多老师放弃休息,晚上加班做好有关准备工作,休息日主动到校为首届新园杯的参赛学生做好服务工作。

同时,我们得到了市书协、市书法教学专业委员会、区教育局等上级领导的关心。得到包括兄弟书法特色学校在内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二、全力以赴,全面推进

在第二阶段创建工作中,我们加大了硬件设施的投入,化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先后做了以下工作:

(一)校园的书法氛围建设。我们特意请本地区书法好手书写作品对教师办公楼——攀登楼进行装饰。特意请我校退休老师书写名言警句在三幢教学楼挂出。让学生既可以欣赏艺术,又可以得到思想熏陶。

(二)我们高标准建成了“碑刻藏珍馆”。该馆得到了参观领导、专家以及来宾的高度赞赏,同时也为我校学生欣赏、临摩名家作品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校有书法特长的学生认真创作书法作品,布置了师生作品陈列室,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学生

作品,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创建书法兴趣小组。本学期我们一方面继续一如既往扎实搞好硬笔书法教学,另一方面集中

七、八年级的有书法特长的学生建成了兴趣小组,我们聘请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悉心指导这些学生,学校安排老师专门组织每周二的兴趣小组活动,学生的书法水平有了长足进展。

(四)积极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为了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联系,为推动小学书法水平的提高,在市书法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市书协的关心下,我们承办了首届“新园杯”毛笔书法现场比赛,来自常州市各书法特色学校的一百二十多位小学的小选手同场献技,相互切磋。由于各方的积极参与和组委的精心组织以及评委的高水平的公正的评判,比赛顺利进行并得到了各方的称赞。

三、展望明天,任重道远

为了把我校建成名副其实的一流的常州市书法特色学校,为了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起更多的义务,经行政反复商议、区教育批准我校将于2009年秋季开始举办人文艺术特长班,我们将在充分利用好已积累的经验、已开发的资源的基础上,精心规划,积极实施,使我们的学生发展得更好,使“书法特色学校”的内涵更加充实。

同时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校越向前发展,越离不开领导的关心、专家的指点,兄弟学校的支持和全校师生同心同德的努力,今后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1、不断增加学校的书法底蕴,增加特色内涵的广度和厚度,使学校的书法特色更加鲜明。

2、不断取得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为特色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继续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3、不断完善学校实施书法教学的宏观设计和教学的实施细节,要逐步建设起一支能满足学校、学生发展的师资队伍,确立清晰的教学计划、科学的评价方案。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复合型毕业生并为他们艺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

总之,我们会在“要做就做最好”的前黄中学的工作作风影响下,认真思考,积极行动,永不满足,把该做的事做好,不负重托,再攀高峰!

2009-6-23

第6篇:书法特色班级教学总结

——2013上半年

主题口号:一笔一划写好字,一生一世做好人

小学二年二班

本学期书法特色班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通过这半年的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运笔的方法,通过偏旁的练习,学生掌握了带有这些偏旁汉字书写的规律。下面就这学期书法特色班工作做以下总结:

首先,注重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书法

本学期有大部分学生有很大进步,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给予不同的教学辅导。对于硬笔书法的执笔运笔,让学生亲自临写。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也感觉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其次,要树立学生信心+细心+恒心

首先树立写好字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写出一手好字来,下笔坚决、果断;其次练字时要用“心”去练,不能盲目地“抄”帖,仔细观察每一笔画的长短、粗细、方向、每一字的结构、每一行字与字的关系、每一篇整体的面貌„„长期这样训练,坚持下去,字定会令人刮目相看——这就需要恒心。

经常有同学抱怨,自己练了这么久,怎么没有进步,反而好象退步了?这时,不能气馁,这很可能是进步的标志——因为你的眼光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自然就越来越对自己的字不满意了。也可能字正处于转型时期,显然有些看不顺眼。

再者,在学习之前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写”?就是说每一笔画都应有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运笔过程,笔画应该表现得比较细腻一些。笔在纸面上运行,如同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每一个动作都是精致、细腻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找到手感,讲究每一笔画的书写以及用笔节奏的变化。汉字书写与拉丁字母书写用笔上有一定的区别。汉字书写,有起有收、有粗有细、有快有慢、有重有轻、有顿有挫、有方有圆,与拉丁字母相比丰富多了,书写也增添了难度。

我们二年级学生的硬笔书法用的是铅笔,我想真正能书写出硬笔风采的还是钢笔,所以,在今后的硬笔书法教学中,我们会采用钢笔进行教学。我希望,我们班级在三年级使用钢笔时,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当然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本人刚接触书法教学活动,教学经验较为缺乏等。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书法特色班级教学总结

小学 20

13、7

第7篇:书法特色教育工作总结

陵园小学2015-2016学年书法特色教育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校通过大力开展书法教学,书法教学特色在我校卓见成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书香育人氛围。随着书法教学的不断深入,我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书法教育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领导班子经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确定了坚持书法教育,深化学校特色的工作思路。把写好规范字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师生中全面开展了“上好每堂课,写好每个字”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我校近年来的书法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 坚持写字教育,深化书法教育特色工作思路。

课改工作为学校实施书法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素质教育的提出又为学校这一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培养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来看,书法教学可以作为我校的一个特色教育并以此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我校在2010年把书法特色教学写进了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了工作目标,调整了工作思路,成立了书法特色教育领导小组,加大了对书法教学工作的管理。我校定期召开书法教育专题会议,每学期初精心设计书法教学活动,并对在书法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促进了学校书法特色教学的纵深发展。

二、 加强师资写字教学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写字水平。

学校要搞好书法教育,师资问题最重要,只有老师的意识和水平提高了,学校的书法特色教育才能上去。因此,学校首先根据老师的特长和爱好,成立了书法教学工作室,让他们编写书法练习教材,开展全校的校本培训,定期开展培训课,交给老师书法练习的方法,在教师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舆论氛围。学校以此为契机,每学期开展书画成果展,对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学校还开展了青年教师写字基本功大赛。这些活动的开展,我校掀起了人人练字的高潮,校领导、老教师、年轻人,个个不甘落后;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字字勇于争先。老师们由开始的被动变为了主动,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光盘等渠道,自主学习,课余时间积极交流,形成了浓厚的书法练习氛围,教师的写字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攀升。为促进新进教师专业成长,新进教师每周教师大会时展示粉笔字书写,

每月上交五篇钢笔作品和五篇毛笔作品,邀请教科所专家定期视导,引领新教师尽快提高专业水平。

三、 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写字兴趣。

练字是需要耐心,需要足够的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教师的兴趣提高了,水平上去了,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写字教育的管理本身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内容,为保证写字教育有成果,必须保证训练到位。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不怕挫折的精神,刻苦钻研的意志,让学生了解诸如汉张芝池尽墨,晋王羲之写空十八缸水始读书,唐欧阳洵路遇名碑三日不肯离去等故事。一方面给予时间上的保证,安排每天练字专用时间,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教师从中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调控,自我鼓励的习惯,日积月累,逐渐练就一手好字。

在写字教育中除了常规的严格的训练之外,我们也注重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广泛地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学校在设计校园文化中,时时考虑到写字教育的渗透,在学校走廊里,定期展出学生优秀作品,宣传橱窗里可定期看到学生的写字优秀作业,在荣誉室里更有学生创作的、发表的获奖的各种成功的作品,我们专门组织学生参观书法优秀作品,对作品予以评析,并经常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社会组织的书画大赛进行锻炼,班内形成“人人写好字”的氛围,培养一批写字骨干,让每个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目标。这种氛围有利于对学生的引导,产生心理上的认同,表现在行动上的积极参与,良好的书法文化既传播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又美化了校园,陶冶着学生的心灵,这种育人环境,不但提高了校园文化的艺术品位,而且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

四、 确定目标,固定时间,加强管理,确保效果。

写字教育不能敷衍了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半途而废,而要有足够的内心与恒心。为了让书法教学走进每个学生的心里,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多年来,我校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加强对学生的写字教育,安排专职教师进行教学,把每一位学生写的第一张书法练习纸保存下来,每个月后都进行一次比较,寻找进步。写字课上,每周讲一种基本笔画,并结合语文识字内容,选取带有这个笔画的两三个汉字进行练习,一学期下来,学生知道了每种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方法;写好看硬笔字要有轻重变化;每个汉字部分与部分之间如何

搭配更合理美观。大部分同学的书写都有了硬笔书法的韵味。同时,我校还组织广大师生参加各级书法定级考试,每年进行一次统计。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很多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努力成为学校的书法特长生,如今,整个校园散发着无形的教育色彩,使校园呈现出翰墨飘香的氛围。

第8篇:书法特色教育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校通过大力开展书法教学,书法教学特色在我校初步凸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书香育人氛围。随着书法教学的不断深入,我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书法教育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领导班子经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确定了坚持书法教育,深化学校特色的工作思路。把写好规范字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师生中全面开展了“上好每堂课,写好每个字”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我校近年来的书法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 坚持写字教育,深化书法教育特色工作思路。

课改工作为学校实施写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素质教育的提出又为学校这一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培养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来看,书法教学可以作为我校的一个特色教育并以此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我校在2010年把书法特色教学写进了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了工作目标,调整了工作思路,成立了书法特色教育领导小组,加大了对书法教学工作的管理。我校定期召开书法教育专题会议,每学期初精心设计书法教学活动,并对在书法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促进了学校书法特色教学的纵深发展。

二、 加强师资写字教学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写字水平。

学校要搞好书法教育,师资问题最重要,只有老师的意识和水平提高了,学校的书法特色教育才能上去。因此,学校首先根据老师的特长和爱好,成立了书法教学工作室,让他们编写书法练习教材,开展全校的校本培训,定期开展培训课,交给老师书法练习的方法,在

教师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舆论氛围。学校以此为契机,每学期开展书画成果展,对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学校还开展了青年教师写字基本功大赛。这些活动的开展,我校掀起了人人练字的高潮,校领导、老教师、年轻人,个个不甘落后;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字字勇于争先。老师们由开始的被动变为了主动,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光盘等渠道,自主学习,课余时间积极交流,形成了浓厚的书法练习氛围,教师的写字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攀升。

三、 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写字兴趣。

写字是需要耐心,需要足够的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教师的兴趣提高了,水平上去了,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写字教育的管理本身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内容,为保证写字教育有成果,必须保证训练到位。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不怕挫折的精神,刻苦钻研的意志,让学生了解诸如汉张芝池尽墨,晋王羲之写空十八缸水始读书,唐欧阳洵路遇名碑三日不肯离去等故事。一方面给予时间上的保证,安排每天练字专用时间,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教师从中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调控,自我鼓励的习惯,日积月累,逐渐练就一手好字。

在写字教育中除了常规的严格的训练之外,我们也注重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广泛地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学校在设计校园文化中,时时考虑到写字教育的渗透,在学校走廊里,定期展出学生优秀作品,宣传橱窗里可定期看到学生的写字优秀作业,在荣誉室室里更有学生创作的、发表的获奖的各种成功的作品,我们专门组织学生参观书法优秀作品,对作品予以评析,并经常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社会组织的书画大赛进行锻炼,班内形成“人人写好字”的氛围,培养

一批写字骨干,让每个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目标。这种氛围有利于对学生的引导,产生心理上的认同,表现在行动上的积极参与,良好的书法文化既传播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又美化了校园,陶冶着学生的心灵,这种育人环境,不但提高了校园文化的艺术品位,而且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

四、 确定目标,固定时间,加强管理,确保效果。

写字教育不能敷衍了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半途而废,而要有足够的内心与恒心。为了让书法教学走进每个学生的心里,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两年来,我校从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加强对学生的写字教育,把每一位学生写的第一张书法练习纸保存下来,每个月后都进行一次比较,寻找进步。写字课上,每周讲一种基本笔画,并结合语文识字内容,选取带有这个笔画的两三个汉字进行练习,一学期下来,学生知道了每种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方法;写好看硬笔字要有轻重变化;每个汉字部分与部分之间如何搭配更合理美观。大部分同学的书写都有了硬笔书法的韵味。同时,我校还把能否通过省级书法水平四级以上作为初三毕业生的一个必备条件,要求初一年级要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硬笔书法四级考试,初二年级要至少二分之一的学生通过硬笔四级考试,初三毕业生在毕业时要持四级以上合格证书方可颁发毕业证。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很多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努力成为学校的书法特长生,如今,整个校园散发着无形的教育色彩,使校园呈现出翰墨飘香的氛围。

xx中学

2014年4月5日

第9篇:创建“书法教育特色学校”总结

从新学期开始以来,我校开始创建书法特色学校。为营造学生爱书法、学书法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书法艺术修养,传承中华艺术瑰宝,学校在开展书法特色教育方面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严密组织工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多次召开班主任会议、讨论有关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确定书法作为我校的特色后,学校把创建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计划,专门成立了书法特色创建领导小组。 制订“书法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及具体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进度、保障措施及具体工作,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我校定期召开书法教育专题会议,每学期初精心设计书法教学活动,并对在书法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促进了学校书法特色教学的纵深发展。为使书法特色创建工作顺利进行,领导小组着手一系列准备工作,挑选了四位老师作为各班的指导老师。学生方面,成立了书法兴趣小组。全校学生人人练习书法,这是最基础的兴趣小组;

二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水平

学校要搞好书法教育,师资问题最重要,只要老师们的意识和水平上去了,学校的书法特色教育才能上去。因此,一开学,学校就抓师资的培训,根据老师们的特长和爱好为老师们选择书法练习教材,开展全校的师资校本培训,交给老师书法练习的方法。在教师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舆论和氛围。同时,在全校欣起了人人练硬笔字、软笔字的热潮。学校的学习氛围浓厚,老师们通过报刊、杂志、字帖、光盘等渠道,自主学习,提高自身书法修养。当然光靠自学和校本培训是不够的。所以,学校在2016年邀请了卢启明老师为全校老师作了书法教育专题讲座,定期到校指导。

三、营造育人环境,创设氛围

在实施书法实验的过程中,学校不断加强了育人环境的建设,营造起了良好的书法艺术学习氛围,推动者写字教学的深入发展。在教学楼的办公室、走廊、过道介绍和展示了书法家及作品。教室布置了学生的优秀作品,学校定期出版年级选出的优秀作品。六一展出了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作品和作业的展示,让师生们都能相互比较,提高练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书法质量。为提高师生的书法学习热情,积极参加各级书法竞赛活动,相互学习,提高书法艺术水平,探讨书法教学的组织、书法教学方法特长生的培养等。在学生中成立了学生书法兴趣小组,带领大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勤于练习,提高书写水平,努力成为学校书法特长生。如今,整个校园散发着无形的教育色彩,使校园呈现出翰墨飘香的氛围。

由于我校的书法特色创建工作基础扎实、训练科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家长的好评,社会的肯定。今后,我们会加倍努力,以更优异的成绩向社会汇报!

上一篇:新入职社工培训心得下一篇: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