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022-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对策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加速发展,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业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在这个大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业务,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创新发展与时代同步,已经成为众多广播電视新闻从业者必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对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业务所面临困境与对策进行思考分析,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采编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局限性

(一)新闻时效性、新鲜性不足

过去传统广播电视都是一对多的传播,我播你听,我播你看;随着媒体融合的加速发展,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从技术层面实现了多对多传播,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受其采编播业务流程方面等的限制,在时效性方面显得有些滞后,新鲜性方面也稍显不足,传播信息与受众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也会导致吸引受众注意力方面有所减弱[1]。

(二)受众参与感弱,互动性待提升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融媒体传播要求做到互动性、体验性、交流性、沉浸式传播,从原来的一元传播已经变成了多元传播。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方式生成,最终形成多元传播。而传统广播电视受其媒体传播方式所限,在直播状态下能够让受众参与到节目互动、交流、体验、参与等方面的方法和手段还是略显不足,急需开阔思路,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补足短板,不断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三)写作模式固化,传播手段单一

广播电视作为传统新闻媒体,有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从选题申报到成稿审查都有层层把关,耗时较长,同时由于新闻栏目设置、时长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写作模式已经相对固化,内容方面也受到了一些限制[2]。除此之外,传统媒体受固有的传播方式限制,传播手段相对单一,急需采用、融合多种新媒体手段,借助各类媒体传播优势,不断向融合传播的终极目标迈进。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特点分析

(一)新闻报道模式出现变革

传统电视新闻在报道新闻事件时都会依据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顺序,而随着各媒介之间的融合发展不断加快,不同于传统方式,很多记者逐渐试着运用更全面的视角,对某一新闻事件展开集中分析,并注重对新闻内涵的表达,以提供多角度的且具有丰富形式的新闻报道给大众。这种方式就是在具体场景中报道新闻,并将其他与之相关的新闻事件联系起来,通过整体思维方式研究新闻的核心问题,进而让大众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对事件的本质展开分析。

(二)新闻业务流程出现整合与重组

传统电视新闻主要利用的是单一媒体,在全网共同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业务均是立足于数字网络而建立的,可对多方平台进行整合利用,成功实现各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融合[3]。在这一过程中,因为获取新闻有了更多的渠道,所以整合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新闻质量显著提升,新闻采编多利用其他先进媒体或科技手段来全方位地整合海量新闻资源,而不再独立进行,其将大众需求结合起来,构建相应的新闻结构。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报道有价值的新闻,并采用先进技术,原创新闻信息,从而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媒介融合实现了各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让不同类型的媒体传播、报道同一新闻事件,并通过不同的视角传播,与大众需求相符,从而影响受众。这也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

三、深化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新闻采编模式

(一)“一鱼多吃”,充分挖掘新闻价值

在媒体加速融合发展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由于本身传播方式的限制,在新闻传播时效性方面显得有些滞后,尽管记者手中掌握的新闻线索和素材并不少,但相比微博以及各种新闻客户端,时效性较差,丧失了新鲜性。如何保持新闻素材的新鲜性,充分满足受众的需求?新闻工作者不妨深度剖析新闻素材,在深度报道上下苦功夫,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采用“网络+广播电视”的方式,从“速度+深度”两个方面采访报道新闻事件,深入挖掘新闻价值。以河南广播电视台信息广播为例,该频率全力打造全媒体记者,要求身处一线的广播新闻记者每次外出采访都要第一时间同步发送现场图片、小视频、编写新闻简讯文字,发送到微博、“大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从而抢占先机、先声夺人。同时,记者采访结束后还要编辑制作详细的报道在广播、微信公众号、河南广播网等平台传播,从而形成一次采访、多次编辑,并通过线上线下等各种媒体形式进行分发传播,让新闻素材持续发酵,以实现新闻价值,同时吸引受众持续关注。

(二)提升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转危为机

虽然在时效性方面,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受自身所限,存在一定的劣势,但正是因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播出前对新闻报道采取事先层层把关、严格审查的制度,使虚假新闻、失实新闻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和空间。而速度与时效优先的网络媒体对新闻信息往往采取事后把关,并且基于点击率的考量,通常会刻意迎合受众,非理性片面追求新闻信息的新鲜性、猎奇性和刺激性,从而放松了核实信息源以及新闻素材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最终出现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4]。正是这种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危机给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留下了“转危为机”“化劣势为优势”的生存发展机会。

诸多“后真相”新闻事件的事实已经充分表明,新闻报道不能片面追求速度,而是要更多地在新闻真实性上下功夫。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其自身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优势,持之以恒地坚守新闻真实性,并付诸新闻报道的整个流程,从而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牢牢把握住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导权。

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一)具备一定的话题设置能力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同时要具備一定的话题设置能力。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仅到现场是不够的,还必须立于高地,话题的设置首先要有新颖性,老生常谈乏人问津,与众不同特别重要。另外,话题还必须与受众存在关联性,能够牵动人心,自带流量。此外,话题要有争议性,这样其才能不断衍生,才会有讨论的空间,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总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听得懂、信得过、谈得来,实现表达的明确性、传播的权威性、公信力以及传播的积极性,这才是好的话题。

(二)新闻报道要善于叙事

叙事能力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在融媒体时代,过去避重就轻,照抄公文材料,叙事大而无当,缺乏情节、细节的做法,已经没有生存的土壤,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人必须提升叙事能力,让场景中的人活起来、动起来[5]。用事实说话,用细节叙事,使报道更接地气,主题更加丰满。把新闻当成故事来讲,让报道充满故事性是吸引受众的一大法宝,增加新闻的故事性,就是增强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因此,会讲故事,用讲故事克服新闻报道不好看、不耐看的问题,这是新闻走出公式化、僵化的重要出路。同时要准确地反映事件的全貌,原汁原味地再现事件的始末,切忌文学性虚构以及想象,切忌公文式大话套话,要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手法,让跌宕起伏的描述直击心灵、打动受众。

(三)不断学习精研各种新媒体技能,做合格的全媒体人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行业中,新闻工作者只需要会采访、写作、编辑制作广播电视新闻稿件,就具备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然而媒体融合加速发展的当下,对广大新闻从业者不断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原创内容,触动人心、吸引受众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新闻工作者还必须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和技能,采、写、编、播、拍、剪样样能来,努力成长为一名全媒体复合型人才[6]。一名合格的全媒体人要具备“十八般武艺”,就目前来看,既要能够采写、播报广播电视新闻,还要能够拍摄剪辑视频、音频,同时能够摄影修正图片、操控航拍,最后还要能玩得转微博、微信、抖音、H5等各种新兴媒体和社交软件。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还将面临虚拟现实技术的挑战,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都将为媒体带来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沉浸式的新闻体验,所以全媒体记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要求做到互动性、体验性、交流性、沉浸式传播,把原来的一元传播变成多元传播;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这才是真正的融传播,也是传统广播电视从业者需要努力探索的终极目标。

五、结语

在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传播技术推陈出新的大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从业者要不断学习各种新媒体技术,掌握各项技能,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才能跟得上瞬息万变的时代。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能否屹立潮头,长盛不衰,还得看自身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钱毅君,孙愈中.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与坚守[J].新闻论坛,2019(08):77-80.

[2] 梁莎莎,谭彦斌.用尽新闻素材 做好“一鱼多吃”——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价值最大化的分析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7(06):186.

[3] 杨家宁.新闻叙事学视域下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9(09):70-71+78.

[4] 余岱杉.融媒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业务的应对及创新策略浅谈[J].新闻前哨,2019(10):55-56.

[5] 刘卫星.浅论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J].中国广播电视,2011(02):59.

[6] 王光祥.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J].新闻窗,2012(02):68-69.

作者简介:郭珂(1983—),女,河南林州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作者:郭珂

第2篇:媒体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

【摘要】在新时期经济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之下,出现了媒体融合的概念,在出现媒体融合的概念以后,对电视新闻的采编等相关工作也进行了冲击,促使其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也逐渐与新时代的发展理念相融合。笔者就媒体融合的内涵进行研讨,思考媒体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并提出进行电视新闻采编相关业务改革和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新闻;采编业务;影响

传统的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相关工作的改革是急需发展的工作,媒体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那么如何在媒体融合概念提出之后,将媒体融合应用在电视新闻采编业务之中,就是本篇文章重点探讨的内容。

1. 媒体融合的内涵

所谓媒体融合,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实现相关内容的数字化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平台的相互融合一一沟通形式与网络。在此基础上,传媒市场的综合开发诞生了,其可以实现信息媒体更加灵活多样,确保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总的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应不断更新,进一步发挥媒体整合的特点,实现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确保业务水平的提升,这样能够让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在时代飞快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不被淘汰。

2. 媒介融合对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

2.1 革新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

在不断涌现的新兴信息的传播方式之下,各种APP上的短剧或者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茶余饭后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在這样的情况下对于比较传统的一种信息的传播方式--新闻,就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进行更新和创新。媒体融合的出现就给新闻的采编相关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它从形式上就实现了新闻报道传播方式的改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也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当下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新闻节目为案例,新闻节目也为了顺应新媒体的发展,为了满足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也做出不同形式的变化,当下的新闻受众群体,已经不再满足于新闻的本身,而更在意新闻在什么平台、如何传播的、新闻是否是实时性的、是否准确等等。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使得电视新闻编辑更为详细的了解观众的需求是什么,从而进行整体的改版,策划,在不同的需求下,以往传统广播电视新闻模式迎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必须随着不同的声音的出现,不同的需求的出现,做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改变,如果还是像以往一样,不作出任何的改变,势必会被社会所抛弃。

2.2 改变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竞争局面

由于媒体融合是各种类型的媒体相互融合,因此,现代化的新闻媒体具有了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这种多元化的发展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新媒体行业的竞争格局。在传统的新闻行业的竞争中,采用的都是传统采编的模式以及使用的都是传统的采编设备和人员,那么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在新闻行业中的竞争内容也相应发生变化,无论是从新闻采编业务使用的现代化设备的引进以及采编业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模式的创新,都将原本进行新闻采编工作的竞争对象进行创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闻媒体行业的竞争格局。

2.3 优化电视新闻信息整合能力

在媒体融合的发展之下,尤其对于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来说,随着手机、电脑媒体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而电视新闻采编的工作受到挤压,生存空间进一步减少同时竞争压力却在增大,这也就意味着电视新闻采编相关人员的工作难度也在进一步提升。可以说,从新闻流程层面看,如果没有新闻采编相关人员自身工作的技巧,没有对新闻稿件的甄选技巧和鉴别能力,就无法将海量的新闻题材中最佳的内容呈现给群众,也不一定能够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而不能客观反映事实的新闻稿件其本身的就是存在缺陷的。那么媒体融合的发展,就大大提升了新闻信息整合能力,可以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行群众意见的收集和整理,通过怀疑和假设为新闻采编工作提高一定的帮助,是通过取舍办法,将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剔除,将有价值的稿件提出,并通过编辑整合一系列工作最终呈现给群众。

3. 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需要进行的改变

3.1 新闻编辑需提升把关意识

从事电视新闻采编行业的人员应该对于新闻的内容进行审阅,在新闻进入大众眼前时,确保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做好新闻到群众的把关人,保证更好的提升新闻的传播,每一位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都应该提高自我职业素养,也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及时筛选掉与国家政策相背驰的言论。这需要新闻行业人员有敏锐的察觉力,以及对于相关国家政策的充分了解,只有把正确的新闻传播到群众面前,把不正确的言论挡在幕后,才能控制住舆论的发展,正确的引导受众群体。这样的电视新闻采编才能创建一个良好的新闻环境的同时,也能满足群众对于新闻的精益求精的要求,所以提升每一位电视新闻采编从事人员的职业素养对于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新闻编辑积极抛弃传统思想观念

在传统的印象中,只有国家和党的正规新闻,才可以出现在官方发渠道的新闻中,所以,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在面对众多的新闻信息中,出现的很多顺应时代发展,并且创作手段新奇,但由于和传统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的眼光不一致,而被筛选掉。所以电视新闻采编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做出改变,使得更多创作手段新颖的新闻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新闻的影响颇大,正是因为这种影响,所以改变了新闻传播方式,为了顺应受众群体,新闻的制作方式也开始转变,以更便捷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使群众也开始对传统新闻产生改观。

4. 媒體融合下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调整策略

4.1 提高采编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思辨行为

新时代的发展信息接受的范围广泛,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人群,这个时候就需要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的人员,去甄别这些新闻内容,要符合群众的价值观,所以这需要每一位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人员提高自我思想政治思想,积极学习新闻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更好的为受众群体提供新闻服务。虽然获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是新闻质量和新闻播出速度的基础,但电视编辑也应该有一个非常创新的思维。由于信息网络的发展,媒体可以依靠网络获得大量更丰富的资源,同时促进新闻的收集和编辑,也意味着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4.2 提高采编人员的综合素养

新媒体的出现也让电视新闻采编业务自身的缺点更加明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电视新闻采编业务对传统观念以及工作方式做出调整,学习新媒体发展中的优势,结合自身问题,逐渐完善在媒体融合之下的电视新闻采编业务新模式。为了适应电视新闻采编业务中媒体的快速节奏和融合,就要提高采编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正是因为采编人员的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有效避免,没有价值的,言论不当的,虚假的新闻出现在大众面前。因此,定期对电视新闻的采编人员进行培训和筛选是提高新闻质量的重要过程,另外,电视新闻的采编人员日常要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的知识要足够丰富才能满足对于不同群众的不同需求,增强其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在增强电视新闻整体的质量。

4.3 优化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设备

电视新闻的收集和编纂要想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更加有效,就需要不断地提高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人员的基本知识。新的工作设备按照时代标准是提高电视新闻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俗话说,“聪明的女人不能不做饭”,没有物质设备的支持,在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的收集和编撰人员的工作很难正常进行。例如,媒体单位应指派设备引进和维护专家,专门负责定期检测和维护新媒体设备故障,以确保电视新闻的顺利收集和汇编。通过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更新的方式,能够将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设备进行优化,还可以与相关设备的供应商进行合作,这样能够减少进行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设备的优化所用的资金投入,也能够提高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的出现和发展对电视新闻的采编业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利用好这把“双刃剑”,这样才能够给通过媒体融合的发展为电视新闻采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积极影响,电视新闻的质量,传播后是否被大众接受,都需要电视新闻的采编人员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根据新媒体发展的变化,根据自身传统的优势,发展出新的适合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的新模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可以顺应新时代的变化,从而才能为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伟.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产生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7(03):109.

[2]王冰.浅谈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与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9(19):97+109.

[3]王翀.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探讨[J].新闻传播,2019(12):239-240.

[4]李冬阳.关于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分析[J].记者观察,2020(11):18.

[5]朱丽萍.媒体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分析[J].环球首映,2021(03):73-74.

[6]冯蔷薇.关于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159.

作者:种婧 黄亚军

第3篇: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业务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在新时代下,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只要拥有网络和移动设备,人们就能随时随地接收最新资讯。这正是新媒体的优势所在,也是电视新闻所不具备的。倘若电视新闻工作者不思进取,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吞下失败苦果是早晚的事。当然,盲目采取行动也不可取,会让情况愈发糟糕。正确做法是,找准发展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基于此,本文以新闻采编为例,谈谈未来发展路径,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编业务;发展路径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问题如影随形。在电视新闻领域,采编问题比较突出,如时效性不强、互动性不足、内容单一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会造成新闻稿的质量下降。看到这样的内容,受众会逐渐失去兴趣。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需要对采编工作进行创新。本文结合笔者的自身学习和工作经验,谈谈如何更好地推动采编业务发展。

1. 电视新闻采编业务发展问题分析

1.1 时效性不强

时代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对方方面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新闻领域。无需很长时间,新闻消息就会被很多人知晓。能否抓住受众的眼球,关键要看新闻的时效性能否充分体现。当前,电视新闻正陷入发展困境,这说明新闻的时效性不强,无法收获广大受众的芳心。知其然还不够,还要知其所以然。新闻工作比较繁琐,采编人员要向报送选题,获批后方可采编新闻,最后通过层层审查,才能向受众展示。整套环节下来,要耗费很长时间。在此期间,不少民众从其他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当电视播放新闻时,民众就会觉得毫无新意。就算是优化审批流程,也依然无济于事。原因无他,电视新闻只能在特定时间点播放。无法为民众提供最新的内容,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必然会大幅下降。

1.2 互动性不足

单向性是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显著特点,新闻工作者和民众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就无法了解民众需求,导致新闻内容脱离实际需要。面对如此境况,电视新闻工作者大多采取民调的方法。因为调查不仔细,所以缺少工作依据。在采编新闻时,不少工作者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站的立场不同,看待事情的结果也会有所区别。采编工作者对新闻内容比较满意,但民众并不这样认为。即便是抓住了民意,也只能管一段时间。民众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电视新闻很难跟上这个节奏。更为重要的是,民众思想比较活跃,渴望参与到话题讨论中,传统电视新闻无法提供这样的机会,必然会造成受众的流失。要想让电视新闻重新焕发活力,需要有效解决互动性不足的问题。

1.3 内容单一化

通过分析研究成果发现,新闻内容过于单一是导致采编业务发展不顺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探明其中真相,笔者采取调查走访方法。在选取调查对象时,除了看其职业,还尽可能让年龄、性别分布均匀。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民众对电视新闻不太关注,给出最多的理由是内容缺少时代特色。其他民众虽然还关注电视新闻,但热情在消退。其中,一部分人是因为内容缺乏趣味性,另一部分人认为新闻内容缺少内涵。对于这样的结果,笔者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在以前,电视新闻风光无限,那是因为民众的思想比较保守。在新媒体时代下,民众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反观电视新闻工作者,依然再走老路。就算是幡然醒悟,创新力度也不够,远远达不到新时代的要求。倘若电视新闻工作者不积极做出调整,情况只会愈发严重。

2. 电视新闻采编业务发展的有效路径

2.1 关注新闻细节,挖掘新闻亮点

细节决定成败,这话说得一点也没错。采编人员的日常工作是确定议题、搜集素材、整理素材、编纂成文。其中,整理和编纂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各方面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新闻亮点。具体来说,采编人员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脑海中勾勒出新闻框架。在开头部分,突出一个劲爆,以达到吸引人的目的。在描述部分,理清人物关系,推动事态发展,打造具有新意的新闻。民众迅速进入状态,不想错过任何一个镜头。因为新闻贴近生活,所以民众在了解全部内容后,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自己的思考。总而言之,新闻亮点就是能唤醒民众观看热情,促进民众积极思考的关键点。

2.2 开展深度采写,提升新闻价值

电视新闻也曾风光一时,但现在已大不如从前。这种结果是多因素造成的,要说原因更重要,非新闻采写莫属。在以前,采写深度不够,以至于新闻稿缺乏吸引力。既然找到了症结,就要对症下药。在采写工作开始前,要对新闻价值进行判断。如果有价值,则继续下去。如果毫无价值或价值很小,就要果断放弃。在发掘新闻价值时,一定要不惜余力,最终达到精神层面。这件事看似容易,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要求采写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除了关注事件本身外,还要将其和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待找到独具特色的切入点,深钻细研,让新闻更具“生命力”。在新闻发布后,要时刻关注后台,收取民众的真诚反馈。倘若反馈的问题存在,要立刻进行改正。倘若问题不存在,就要向民众解释,以消除误会。有一点不得不提,如今时间越来越碎片化,采写人员要控制新闻内容的长度。如果事件比较大,可考虑将其分解成若干部分,分批次展示。

2.3 推进媒体融合,增强传播活力

电视新闻要想重现辉煌,需要放弃排外心理,全力推进媒体融合。融合体现在多方面,能否达到最终目的,关键要看对自身和新媒体是否有一个深入了解。电视新闻的最大優势是,拥有较强的公信力强。新媒体的显著特点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泛。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加快借力意识的形成。同时,对互联网、数字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尽快掌握其应用要领。自此之后,就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把握民众需求,从而明确采编方向。通过对内容进行修饰,让其满足民众的胃口。除了在内容上要作出调整,还要创新传播方式。在主要的社交平台上设立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片、视频为辅,立体呈现新闻,让民众感觉到眼前一新。在新闻下面增设互动栏,既可以为民众答疑解惑,也可以倾听民众的心声。有民众提出每次阅读完总感觉意犹未尽,这是轻剪辑导致的。应对办法是,以数字重组技术助力深层阅读。还有民众指出,新闻缺乏趣味性。每个人对趣味性的理解不同,这就需要采编人员详细询问民众,待准确了解后再采取行动。富有趣味性的新闻播放后,要重新联系民众,了解如此改动的效果如何。随着电视新闻的发展,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问题一一被消灭。通过此举,让媒体融合更加紧密,最终实现增强电视新闻传播活力的目的。

2.4 狠抓采编质量,提升电视公信力

电视新闻具有引导舆论的作用,要想把握好社会风险,需要不断提升公信力。一方面,降低出错率。每一篇错误的报道,都能引起轩然大波。随着次数的增加,民众对电视新闻的信任感会逐渐下降。反之,新闻报道准确无误,电视新闻的公信力就会持续提升。采编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一定要严于律己,多为民众提供真实、全面的报道。为确保万无一失,电视新闻栏目组要聘请有能之士,担任审查之职,同时,不断优化审查流程,以此提升审稿效率。另一方面,密切跟踪事件进展,及时更新事件动态。这项工作完成起来着实不易,要安排充足人手,并做好规划。事件的发展方向不确定,要根据现场情况调整策略。不管采取哪种策略,都应秉持真实性和及时性的原则。对待同一则新闻,民众的表现不一。采编人员及时发现负面消息,针对其观点展开辩论,逐渐纠正对方的错误观点。

2.5 重视队伍建设,弘扬时代正能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话要根植在每一位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心中。在推动采编业务发展过程中,不能为了博取眼球而肆意编造篡改,也不能在未经考证的前提下轻易下笔。在如今的社会上,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耳朵听到的也不一定是谣言。电视新闻栏目组要组织专题讲座,通过案例解读、交流分享等举措,帮助采编人员建立正确的三观。待科学认知形成后,就可以撰写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闻。另外,教会采编人员如何使用新媒体技术。当应用能力提升后,就可以将优质内容呈献给更多人。此外,在新时代下,信息成倍增长,如何从中发掘有用信息成为需要思考的课题。电视新闻栏目组要有计划地培养采编人员的判断力,并多提供练兵的机会。一边强化技能,一边修补问题。待采编人员的能力显著提升后,就能写出符合民众文化精神需求的内容。经过长期的努力,正能量被广泛传播,最终形成文明之风。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采编业务的发展必然会蒸蒸日上。

3. 总结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既为电视新闻领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使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的竞争愈发激烈。能否守住市场份额,关键要看电视新闻是否敢于创新。从结果上来看,创新力度还不够。为了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依托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策略。策略有五点,分别是关注新闻细节、开展深度采写、推进媒体融合、狠抓采编质量、重视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黃勇.提高电视新闻采编技巧展现节目特色[J].记者摇篮,2021(07):114-115.

[2]孙健.新媒体下电视新闻采编模式的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21(11):155-157.

[3]林玉麒.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特点及创新措施[J].传媒论坛,2021(14):35-36.

作者:于洋 韩旭

第4篇:广播电视新闻业务试题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广播语言的基本形态有(a)。

a. 言

2 a.

3 a.

b.

c.

d.

新闻报道语言b,新闻音乐语言c,新闻节目音乐d,新闻环境语、常用的镜头编辑点有(b)。 表情编辑点b动作编辑点,c,特写编辑点d,活动编辑点 、2003年温家宝给《焦点访谈》的赠言是(b)。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与人民同行,与祖国同在,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进 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解疑释惑、观念引导、舆论监督、沟通上下

4、论据是用来说明或证明观点的材料,新闻评论使用的论据分为(a)。

a. 理论性论据b,依托式论据c,输入式论据d,杂糅式论据

5、广播电视节目系统包括的子系统有(b )。

a. 时间子系统b,顺时性子系统c,空间子系统d,延时性子系统

6、“(出风声,压混)”,这段音响是(a)。

a. 实况音响b,采访音响c,资料音响d,主体音响

7、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独具的特色是(a)。

a. 时间同步性b,求新性c,突击性d,灵活性

8、现场直播是(c)。

a. 不可控的b,强调过程c,最符合广播电视特性的报道方式d,重大报道常用的报道方式

9、栏目编排思想的确定要注意(a)

a. 良好的大局观念b,栏目组成员的意见c,时间意义d,实践的检验

10、《东方时空》是(a)。

a. 新闻性栏目b,专题性新闻栏目c教育性新闻栏目,d,专栏型新闻栏目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常见的新闻导语类型有(abcde)。

a. 描写式导语b,议论式导语c,直接导语d,间接导语e,叙述式导语

12、顺时播放、选择性差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弱点之一,为此,广播电视部门采用的弥补方法是(ace)。

a. 增加节目套数b,免费收视c,正点播出d,加强节目预告e,滚动播出

13、新闻栏目以语言为媒介的起承转合方法有(abe)。

a. 节目提要b,串联词c,音乐d,音响e,按语

14、电视新闻采制画面时应重点发掘(abcd)

a. 纪录新闻主体形象的画面b,凸显新闻事实的画面c,揭示事实本质的画面

d,突出典型情节的画面e,衬托铺垫的画面

15、《新闻会客厅》属于(bce)。

a. 杂志性节目b,新闻性节目c,谈话类节目d,插播节目e,定期节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谈话节目的特点及要求。

通过各抒己见的谈话传播观点与见解,反映当代人的心态观念等,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意见、观点和见解。

要求主要从主持人来讲双向交流、彼此互动;即兴谈话,真实传播;特殊情境,制约性强

2、简述新闻类节目音像编辑的基本原则。

真实性,内容优先;目的性,反映传播者的意识;客观性,客观对象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不能随意改变;逻辑性,分清主次、轻重,发现并组织好各事实间关系;控制蒙太奇效应,防止产生歧义。

3、简述广播新闻编辑的手法和技巧。

最重要的是音响的选用和合成。使用音响的技巧:在报道中音响尽量早出,以独特的声音形象吸引听众,增强报道的生动性;报道中关于主题和事实能用音响说明的尽量用音响,如有可能,解说是最好也把音响作背景;根据报道内容,把音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切实起到表现和烘托主题的作用;注意保持音响在报道全片中的平衡,必要过于集中或分散;不要滥用音响。音响的合成技巧:切换,一种声音结束立刻出现后一种;淡出淡入;混播,两种声音同时播出,分主次叠放

四、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选题论证:请在以下几个选题中,为东北某省电视台一档10分钟的深度报道节目,选择一个报道选题,并说明原因。

n 汛期将至,黄河隐患依存n 一悍妇将丈夫眼睛活活抠出n 北京试行网上预约看病n 发廊女被杀案引发社会“道德”争议n 东北出现欺诈短信

2、分析所给广播新闻稿,评价其采写特色。

《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

10月初,浙江诸暨市牌头镇66岁的农民周信均,到民政部门领取了全家每月16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费。从这个月开始,浙江省23万贫困农民同城市贫困居民一样,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10月1号实施的《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在全国首开先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省从一个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位居全国前列。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将贫困农民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制定了专门的地方法规。全省各级财政每年将拿出1亿多元资金,确保所有贫困农民能够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浙江省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认为:

[出录音]“设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这是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一办法可以让少数目前还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民,也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五、写作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1、根据所给材料撰写一则广播(或电视)新闻导语。(10分)

印度南部暴雨30万人被疏

一辆公共汽车被洪水冲入河中 20人死亡70人失踪

据新德里电台26日报道,由于连日暴雨,泰米尔纳德邦已有12个地区传出洪水泛滥的消息,当地政府说这是自去年海啸以来在当地发生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2、根据所给材料撰写直接导语一则。(10分)

本报讯 昨天,冬季书市组委会在京发布消息称,冬季书市将于2004年12月24日至2005年1月4日在地坛公园举办。据了解,本次书市是历届冬季书市仍继承了往届书市图书品种多、数量大、价格低的优点。参展单位有新华书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20余家,共设500余个展位,所销售的图书及音响制品品种达到二十余万种,且价格低廉。组委会透露说,与往年冬季书市不同的是,本届书市将大打贺岁品牌,读者除了可以在书市现场撞贺岁钟、猜灯谜、看民俗表演外,元旦当天,书市组委会将向1月1日出生的读者,免费赠送书画家现场创作的春联一幅。此外,郭峰音乐家族还将携“红”组合助阵书 市。

3、阅读所给消息并配发短评一篇。(25分)

安徽富豪慈善捐款几乎为零

新华社合肥11月24日电 记者近日获悉,来自安徽省各慈善机构的信息显示,以工薪阶层为主的普通市民、大中专学生以及退休老人是目前慈善捐款的主要来源,掌握巨大社会财富的富人阶层在慈善事业中却屡屡缺位。据安徽省慈善协会副会长陈义明介绍,安徽省慈善协会成立十多年来,共接受和发放善款、善物2亿多元。据陈义明会长透露,除2003年江淮水灾严重、全年收到善款激增至4000多万以外,安徽省慈善协会平均每年所收款额在2000万左右。而这些捐款当中绝大部分来自省外、境外,源于安徽省富豪阶层的捐款几乎为零。

陈义明会长介绍,2004年年底安徽省慈善协会收到的一笔最大额的个人捐款,也并非出自富豪手笔,而是出自江苏一位七旬退休老人。他家境并不富裕,乘火车硬座赴皖,但一次性就捐给贫困群体50万元。此外,2005年百位中华慈善大奖获得者中惟一的安徽人李玉兰,也不过是经营小饭馆的普通个体户。富裕阶层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建立起来。制度层面如何促使富裕阶层从事慈善事业。呼唤本省人群的人道主义。谴责富裕阶层为富不仁。为“富人”一辩。安徽富豪慈善捐款几乎为零,这则消息再次引起人们关注的目光。其实,这类现象并非安徽独有。据统计,全国80%以上的个人财富掌握在占人口比例20%左右的所谓富人阶层手中,然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这类所谓富人的各类慈善捐款总额却远低于中低收入者的无私捐助。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引导下,出现了大批高收入者,甚至形成了所谓富人阶层。这是令人欣喜的,他们在积累个人财富的同时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做出了贡献。但是近年来,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也萦绕人们耳畔:天价月饼、黄金筵席甚至修建超豪华坟墓等等富裕阶层的畸形消。费方式令人眼花缭乱;又有报道,中国7万亿的存款总量中,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比例,但其所交的个人所得税仅占总量的不到10%。一时之间矛头所指,“为富不仁”似乎已经成了新兴富裕阶层的 代名词。 公众的指责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一定道理,一部分富裕阶层的消费观念和纳税观念确实存在问题,但在这里笔者想为“富人”一辩。对富裕阶层的普遍不满,从根本上说,是对占有社会资源总量远远超过普通公众的这一人群,社会期待他们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确保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保证是:社会利益的再协调,即在社会分配公平的前提下,对社会财富一步进行调配。对富裕阶层从事慈善事业的“期待”,正是源于这种考量。从富裕阶层自身来说,有意识地从事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也是从根本上保障自身利益。最重要的是音响的选用和合成。使用音响的技巧:在报道中音响尽量早出,以独特的声音形象吸引听众,增强报道的生动性;报道中关于主题和事实能用音响说明的尽量用音响,如有可能,解说是最好也把音响作背景;根据报道内容,把音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切实起到表现和烘托主题的作用;注意保持音响在报道全片中的平衡,必要过于集中 或分散;不要滥用音响。音响的合成技巧:切换,一种声音结束立刻出现后一种;淡出淡入;混播,两种声音同时播出,分主次叠放

四、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所给资料,为中央电视台(或电台)一档30分钟的新闻节目策划一组报道。

新闻资料:哈尔滨市区380多万市民,日均用水107万吨,其中来自松花江的水源为87万吨,采自地下的水源不足20万吨。11月13口,松花江上游第一松花江段,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连环爆炸,事故造成新苯胺装置、1个硝基苯储罐、2个苯储罐报废,导致苯酚、老苯胺装置、苯酐装置、

2、6一二乙基苯胺等四套装置停产。11月19日,松原市监测站最先测得结果:松花江水硝基苯含量竟然超标100倍!无法饮用,市内自来水管网遂局部停止供应。对所给新闻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制定出采访计划、列出采访提纲新闻线索: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近期发布了新的《蜂蜜》国家标准,明令禁止在蜂蜜中掺入其他糖类物质。请对这一信息进行深入采访,并制定采访计划、列出采访提纲。

五、写作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1、请根据所给材料,撰写一则广播或电视新闻导语。(5分)

印度南部暴雨30万人被疏一辆公共汽车被洪水冲入河中 20人死亡70人失踪

本报讯 由于连日暴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已有12个地区传出洪水泛滥的消息,当地政府说这是自去年海啸以来在当地发生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2、给材料写作。要求:根据所给材料撰写一则消息,300字左右。(20分)

(2)为你撰写的消息配发短评一篇,300字左右。(20分)

联赛第27轮北京现代队作客大连,当时大连已很冷,比赛后回到北京时,张帅有一些感冒症状,由于当时队内因伤病和红黄牌停赛原因,后卫人员比较紧张,而当时一段时间张帅竞技状态不错,颇得教练组赏识,为能够多打比赛,张帅自己服用了感冒药想尽快好起来,结果由于不了解相关情况而出现了这次的误服事件。

a瓶检验结果证明:张帅确实在联赛第28轮京沪之前服用了某种含用违禁成分的药物。那么,这个药物究竟是什么?据国安俱乐部初步调查,张帅很可能是私下服用了一种感冒药,正是这种感冒药给他带来了大麻烦。今天下午,张帅的b瓶尿样检测结果出来了,仍然呈阳性。按照规定,他最终可能被禁赛两年。自从涉嫌服用兴奋剂后,这几天,张帅一直把自己关在俱乐部的宿舍里,整日以泪洗面。

张帅曾是国奥队主力左后卫,两年前因违纪事件被国奥队除名,今年联赛他在队内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发挥不错,对过去在国奥队期间的违纪行为也有深刻的反省,因此,国奥队主帅沈祥福才允许他重返球队,不料在国奥队重新集中前,张帅却因一时大意而出现了误服事件,这不但使他彻底与国奥队无缘,也将会对他未来的运动生涯产生不利的影响。

根据中国足协正式下发的有关兴奋剂的处罚措施通知的规定:中国足协将对所有甲级俱乐部球员进行不定期的“兴奋剂检测”抽查,检测在比赛结束后进行;如果参赛一方球员中查出一例兴奋剂,当场比赛结果判该方以0比3告负,如果实际比分超过0比3,则以实际比分记入成绩,同时罚掉联赛积分3分;如果参赛双方同时各查出一例使用兴奋剂,则双方各罚3分;查出使用兴奋剂的球员将被停赛两到四年,罚款5000到10000元,该队主教练、总经理、队医停赛1年,主教练处以10000元罚款;如果某队在比赛后查出多例兴奋剂事件,则该队将被处以降级的处罚。在2002年中国足协颁发了关于《中国足球协会反兴奋剂规定》的通知,张帅可以说是成为该草案的第一个违禁者。看来中国足协可能对张帅涉嫌服用兴奋剂事件将要加大力度,以此树立中国足坛的形象。

国家体育总局规定的处罚程序是,运动员及其相关单位应在接到通知后的5日内向有关单项协会提交书面。情况说明,并确认是否进行b瓶复检;在确认复检要求后,由兴奋剂检测中心在确认复检要求之日起10日内按有关复检规定完成b瓶复检;接到兴奋剂检测中心复检结果报告后,有关单项协会立即通知运动员及其相关单位,有关人员和单位可在接到通知后5日内向有关单项协会提出书面申诉或要求举行听证会;如当事人提出召开听证会,有关单项协会应在当事人提出此要求的10日内召集听证会。国安可以在最后的检测结果出来以后要求召开听证会,提出“再申诉”。不过,决心以张帅“误服”事件为戒的国安俱乐部,已经基本放弃了申诉的打算。今天下午,张帅的b瓶尿样检测结果出来了,仍呈阳性。按照有关规定,可能被禁赛两年。张帅成为《中国最球协会反兴奋剂规定》颁布后第一个违禁者。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处罚程序规定,国安队可以在检测结果出来以后要求召开听证会,提出“再申诉”。不过,决心以张帅“误服”为戒的国安俱乐部,已经基本上放弃了申诉的打算。这几天张帅一直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整日以泪洗面。

联赛第27轮比赛后,张帅患感冒,为了能够多打比赛,自己服用了感冒药,结果在第28轮京沪赛前的尿检中,检查结果呈阳性。

根据中国足协有关规定,如果甲级俱乐部球员在比赛后查出使用兴奋剂的球员将被停赛两到

四年,罚款5000到10000元。

(短评的角度可以很多样,既可以是立论式的,称赞中国足协处理得当;也可是驳论式的,为张帅叫屈;还可以是提示性的,对运动员要加强相关知识教育)

第5篇:广播电视新闻业务概论论文

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新闻业务概论 论文名称:分析《新闻1+1》主持人特色 任课教师:李学孟 学生姓名:闫金良 学 号:2011013419

分析《新闻1+1》主持人特色

《新闻1+1》是央视推出的新型的新闻模式,它突破了单纯的谈话或者是播读新闻的模式通过主持人自己的访谈和采访对当前的热门话题,社会现象来进行评论,央视的官网是这样来定位这档节目的“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最质朴的新闻。”这样就要求主持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一个主持人不仅是记者还要是新闻评论员;不仅要具备主持的能力还要拥有节目编排、新闻评论及深度报道的能力,因而复合型主持人在这档节目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这档节目的主持人有两位白岩松和董倩,他们都有着长期的电视直播和评论型主持人及电视记者的从业经历,他们身上体现着鲜明的符合型主持人的烙印,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复合型主持人的特点。

一、 从广播电视新闻特性和媒介优势来看主持人的评论能力及基本素质。

即时同声传播是广播电视的特性,广播电视还具有传播形象化、内容广泛化、形式多样化的媒介优势。在《新闻1+1》中要求主持人必须在直播中有更灵活的思辨能力,不能出现观点和立场的含糊,例如在一起“电视问政问出了什么”的节目中当专家总结出电视问政在制度和持续的保障和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后,谈到电视问政的常态化,董倩总结道:“那意思就是说用人大去问政,用电视去传播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当有一天他们用人大主任去问的话这才是法制。” 在直播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将专家的剖析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而且还进行了思辨性总结,这就是主持人在直播中的概括性、思辨性观点总结的能力体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闻1+1》的主持人是在充分驾驭直播要领的情况下通过电视媒介进行观点传播的意见领袖和新闻评论员。

二、 从电视新闻谈话及要领的特征来分析《新闻1+1》主持人的节目驾驭能力

1 在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要紧扣新闻事实,把握社会和时代的脉络。在节目中董倩首先问专家“你平时看这样的节目是想看官员非常囧的样子么?”“你觉得官员的紧张是下面坐着市委书记还是面对着他的市民紧张”“作为任何观众看到这种对抗性很强的节目都会很过瘾,但是这种过瘾之后能够留下什么”三个问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从整体的问答来看是有一定的承接性的,这些问题是紧扣在新闻事实的上而且是油话题感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引人入胜。由此可见《新闻1+1》的主持人的身上有很强烈的节目意识及对于新闻事件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他们敢于驾驭访谈并且善于引导。

三、 从记者型主持人的特征来看《新闻1+1》主持人的记者身影

一个优秀的访谈主持人还是一个优秀的记者。因此这样的主持人还要具有新闻报道尤其是深度报道的能力。在“海外代购的诱惑与风险”节目中在谈到空姐是否知道代购商品是否应该交税的时候白岩松出具了这样一组证据“她作为一个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为自己辩解但是从另外的一个层面考证她以前是做空姐的,今天我们从航空公司查到空姐的规范其中有一条‘自觉遵守各国海关规定严禁捎买代行为不得利用执行航班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面对空姐的辩解最终还是在这种深度的调查中现出了原型,也告诉我们在这档节目中这里的主持人还是一个具有深度报道能力的记者他们能够出具那些弄清楚事情原委的各种证据。

四、 综述

其实《新闻1+1》主持人不是一个单纯的话匣子而是一个融合了评论员、记者、意见领袖的综合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们的任务并不是传达新闻本身而是在新闻本身的基础上提炼和传达更多的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启迪民众的信息,这才是他们的主要特点。在很多时候新闻本身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它引领的变革社会的风潮。

《新闻1+1》的主持人以他们自身的发展告诉我们主持人是很难做的,想在

2 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需要更为丰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淀和更为广阔的视野,需要我们自身有提升自己的意识,需要我们对于社会的责任。这样才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

3

第6篇: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1)

?

?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1、在广播中,音响包括(D)。

?

A. 节目音乐B.实况音乐C.实况语言D.实况音响

?

2、在信息传达上具有展现内在状态、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信息简明化,适用于来传达内在性、系统性、整体性、宏观性、对比性的信息,这类传播符号是(D)

?

A. 照片与图片B.影像C.文字D.示意图与图表

?

3、本台评论的特点是( A )。

?

A. 具有权威性、政策性和指导性B.篇幅不长、内容单

一、分析扼要C.对新闻事实进行强调补充

?

D.融新闻与评论于一体

?

4、广播电视记者对现场介入的方式有(A)。

?

A. 旁观式B.暗访式C.直播式D.录播式

?

5、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状况的光是(B)

?

A. 逆光 侧光 顶光 顺光

?

6、景别是指(A)。

?

A. 被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 B.摄影机与被摄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

?

C.被摄物体在摄影机镜头前纵向空间位置的变化 D.在同一距离上运用不同焦距所摄的画面 ?

7、事件消息有如下特点(A)。

?

A. 动态性 B.时间跨度较大 C.空间范围较广 D.用典型说话

?

8、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时空或段落转换的视觉跳动(C)。

?

A. 声音转场 B.特技转场 C.特写转场 D.承续转场 E.字幕转场

?

9、新闻线索具有以下特点(B)。

?

A. 比较简单,完整性强 B.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C.反映本质,变动性小 D.虽是信号,却能证实

?

10、《中国财经报道》是(C)。

?

A. 专题性新闻栏目 B杂志性新闻栏目C专栏型新闻栏目D消息类新闻栏目

?

二. 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1、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是多层次的,它的节目系统包括(BDE )。

?

A. 一组节目B一套节目C。一批节目D。一个节目E。一次节目

?

12、电视与广播共有的传播符号是(ABCE)。

?

A.声音B.音响C.语言 D.照片 E.音乐

?

13、广播电视节目按内容性质或功能划分,包括(CE)。

?

A. 综合节目B特别节目C新闻性节目D专题节目E教育性节目

?

14、系列报道的基本特点是(ABD)。

?

A. 集中性B广博性C追踪性D深刻性E分散性

?

15、开展舆论监督要遵循的原则是(ABD)。

?

A. 坚持建设性监督B坚持科学监督C坚持群众监督D坚持依法监督E坚持大胆监督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

1、简述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流程。

?

确定选题组织稿源;选择符合节目要求的稿件并进行修改、制作标题,确定播出形式;按照不同栏目的形态要求进行录播或直播,节目播出后及时搜集反馈,改进栏目编排;为下一次编辑作准备

?

2、简述电视新闻中画面、声音与文字的关系。

?

三者共同构成电视新闻整体。画面处于核心地位,解说词和同期声要配合画面,坚持从画面出发,结合画面进行组织和写作。由于画面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应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用同期声或解说词交待画面无法交待而必须传达的信息。同期声让采访对象直接说话、对未

发生的事情进行展望,比单一的画面和解说具有可信性和感染力;解说词可以补充对新闻要素的交待,此外还可以深化主题、展现和深化画面内涵。

?

第7篇: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内涵与特性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与内涵

1、广播新闻的定义、内涵 广播新闻:运用声音符号体系以及广播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广播中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广播新闻的声音符号体系中,包含有声语言、音响、音乐三大部分。

从节目样态角度出发,广播新闻具体可以分为:广播消息、广播通讯、广播系列报道、广播连续报道、广播新闻评论、广播谈话等。

从广播传播的时效角度考虑,可以把广播新闻分为广播现场报道、现场录音剪辑等。

2、电视新闻的定义与内涵 电视新闻:电视新闻是运用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以及电视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电视屏幕上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早期的电视新闻经历了以口播新闻为主和以影片新闻为主两个发展时期。 电视新闻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电视新闻消息、电视深度报道、电视新闻专题、电视系列报道、电视连续报道、电视调查性报道、电视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等。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性与优势

1、电视新闻的特性与优势

(1)电视媒介的特性——即时形声传播性。 电视在媒介特性方面与电影、广播的区别 (2)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优势

传播形象化、传播及时化、传播内容广泛化、传播形式多样化

2、广播新闻的特性

(1)广播的媒介特性——即时同声传播性 (2)广播作为传播媒介的优势

广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最新的、值得报道的事物和情况,通过无线或有线电波,把可以传情达意的、真实的声音符号系统即时传递给广大的听众。

第二章 电视新闻体裁(上) 第一节 电视新闻消息

一、电视新闻消息的概念、特点与要领

1、电视新闻消息的内涵

电视新闻消息是运用电视媒介手段,以图像、声音、音响等综合符号体系,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电视新闻体裁。

电视新闻消息是电视新闻最普遍、最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

2、电视新闻消息的特征

电视新闻消息(短消息、长消息)的特征:篇幅短小精悍,简明扼要。一般一两分钟,有的就几十秒。它在对新闻事实作“概要性”报道时,很讲究简洁明了,新闻要素要传达清楚。

3、电视新闻消息的采编要领

(1)仔细观察,精心捕捉典型画面 (2)点面结合 (3)注意拍摄章法,攀登“无剪辑”境界 (4)快采快播,力争时效

4、电视口播新闻、字幕新闻 (1)电视口播新闻

电视口播新闻的界定:是播音员通过电视屏幕,主要运用声音,辅以字幕、图片、图像资料,口头传播新闻信息。

电视口播新闻的作用:有的新闻难以获得图像,或者暂时无法获得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口播新闻这种形态。

弱点 缺乏图像,欠缺形象生动性和感染力

(2)电视字幕新闻

电视字幕新闻的界定:是在正在播出的其他节目的画面下方,以滚动的字幕,插播最新新闻消息的报道形式。

第二节 电视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的含义与特点

深度报道从内容层面尤其是内容的语境特征着眼可分为调查性深度报道、评论性深度报道、访谈性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从外部表现形式着眼可分为专题报道、特别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

二、电视深度报道的概念与要求

1、电视深度报道的界定

运用声画符号体系,声形并茂地记录、反映、解析重大新闻事件和热点社会问题,并揭示其实质、因果关系以及发展趋势的新闻报道样式。

2、广电深度报道的特点

透视解析立体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传播语境真实化

3、电视深度报道的报道要求 (1)对新闻事件进行完整梳理 (2)对新闻背景进行有效整合 (3)对新闻信息进行理性解读 (4)要对新闻事实进行精当点评

三、调查性电视深度报道

1、调查性报道的界定

调查性深度报道就是对大量表面现象掩盖之下的事实真相的揭示。 调查性深度报道注重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在报道中为了探寻实际情况,必须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并提出公正的证据。 调查性电视深度报道的主体是调查的过程,节目主要是对调查过程的展示。

2、调查性报道的分类

(1)针对某人某事的“单项揭丑式”与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综合分析式” (2)广义调查报道与狭义调查报道

广义调查报道——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探究、对尘封历史的解密和对未知世界的探寻。 狭义调查报道——记者独立展开的对被掩盖的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调查。

3、从调查性深度报道的内容和样态特征来区分 (1)主题性调查(2)舆情性调查(3)历史揭秘 (4)事件性调查(5)纪录式调查(6)内幕调查

4、采制调查性报道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完整记录调查过程 (2)注意采访事件双方当事人

三、评论性电视深度报道

1、界定:评论性电视深度报道是一种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电视评论形式。它虚实结合,有说有评,既有对新闻事件的介绍,又有对事件的分析和评论。

2、特点:“透过现象说本质”,虽然以新闻事实为依托,却更侧重于评论,侧重于“用观点说话”,注重解释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

3、具备的要素 新颖的观点 广阔的背景 宏观的关照 微观事实的佐证 不同意见的反馈

四、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

1、界定: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是以访谈对话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剖析和展开,阐述对某个问题、某一新闻事件的立场和观点。

2、特点:

(1)以人为表现主体,综合利用形、声、情、态等表现手段。 (2)常表现为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提问-回答”形式。 (3)注重深刻性、思想性、庄重性。

3、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的要领 (1)“人”是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的关键因素。

(2)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的记者(主持人)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掌握与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相关的背景资料,并准备好相应的文案和访谈提纲。只有通过充分的前期准备,才能把访谈向纵深推进。

(3)选题要能激起观众的兴趣。

(4)访谈的过程中,除谈论新闻事件本身外,还要注意把访谈的内容向当事人的内心深处引导,从而通过访谈体现出访谈对象的内心世界、个性。

五、电视连续报道

1、连续报道的界定

连续报道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同一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持续的分段报道。

2、连续报道的特点

(1)报道事件过程的完整性与动态性 (2)“进行时”的时效感与悬念感

(3)连续报道的节奏、频次由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决定

3、电视连续报道

1、界定:电视连续报道是运用电视媒介手段实施的连续报道。

2、电视连续报道的要点:要善于充分运用电视特有的画面与声音符号系统表意传情,进行新闻报道。

六、电视系列报道

1、系列报道的界定

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若干具有并列意义的不同新闻事实,在一定时间段内多次展开报道,以达到全面深入反映新闻事实的效果。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

2、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区别

(1)连续报道表现为纵向性,各部分内容有时间的先后顺序,各次独立的报道之间存在着更为紧密的自然联系,是新闻事件上下、前因后果自然顺序的连续,各报道之间的次序不能颠倒、任意变动。

(2)系列报道表现为横向性,各报道之间是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是并列关系,内容上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这种并列关系主要是因同一的新闻主题聚合在一起,不存在新闻事件发展进程上的上下、前后承续关系,各个单独的报道次序可以互相调换,而不会影响报道的完整性与逻辑关系。

3、电视系列报道

电视系列报道是运用电视媒介手段实施的系列报道。

电视系列报道的特点在于要充分调动电视特有的声画一体的符号体系进行叙事。

七、电视专题

1、电视专题的界定:

在一个独立的节目单元中,专门针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

2、电视专题的特征:新闻专题是就某一新闻题材所作的充分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而且有深度。它或对新闻事实做比较详细、系统的解释和分析,或者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追踪报道。在时效上,它和消息最为接近,是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在内容上,它是消息类新闻节目简要报道的延伸、扩充,是较为全面、深入的报道。

作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新闻专题更注重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对事实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深入挖掘题材的内容。

八、电视特别报道

电视特别报道(特别节目)的界定

(1)对可预见的未来某一既定时刻将发生的社会普遍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在做好前期策划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深度报道。 案例:香港回归

(2)对某一突发的社会普遍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所采取的紧急报道。

第三章 电视新闻体裁(下) 第一节广播电视评论节目 一 电视新闻评论

是运用电视媒介手段开展的新闻评论,是由电视台播出的,针对某一新闻的看法和态度 要领 选材上考究 选材明确具体 联系现实 引起关注 表现上发挥画面感染力

广播新闻评论特点 稍纵即逝 要求论题具体实际 论点集中 形式短小精悍 说理深入浅出 用于口语化 增强现场真实感染力

焦点访谈选题特点 准确把握时代精神、时代脉搏、科学选题的根本方向;精心追求切入选题的独特视角

选题角度 以事实为基础 政策为依据 独到为目标 完善制度 选题的预警 筛选 储备 论证 优化机制

第二节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

电视谈话节目——以电视媒介为载体,以谈话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与嘉宾、现场观众,在演播室或某个特定场合,围绕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面对面即兴 双向 平等的对话交流。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1、按照谈话题材划分

(1)新闻信息类谈话节目

(2)日常生活类谈话节目

3)娱乐话题类谈话节目 (4)专业对象类谈话节目

2、按照谈话形式划分 (1)辩论式谈话节目 (2)聊天式谈话节目

(3)访谈式谈话节目 综合式

3、按照参与谈话的对象划分 (1)有现场观众参与的谈话节目 (2)无现场观众参与的谈话节目

三 社会功能 切合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世俗化趋势 切合人们情感宣泄社会化需要

四、广播谈话节目的特征要领 1话题与节目形态

广播新闻类谈话节目的话题,是试用广播媒介手段表现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和近期的社会热点 一般是通过节目谈话形式介绍新闻背景 分析新闻事件 预测社会趋势 反映公众意见等 一 官民对话 要政访谈 二 新闻事件评论与分析 三 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 生活方式漫谈

2要领

一 紧扣新闻事件 把握社会何时到脉搏 二 心态开放 敢于包容多元观点 三 驾驭谈话 善于引导

五、电视

1要领 以主持人为引导的叙述 以当事人为主的叙述 以画面为辅的叙述

2待解课题 时段开发不足 缺乏现场直播 储备不足 回归真实传播本质,用真诚赢得受众 强调主持人包装 注重品牌效应

第二节 电视新闻直播节目

电视节目以制作、播出方式来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现场直播、实况录像转播和录像节目播出三种。

一、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界定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指电视新闻制作机构,运用电视直播设备与技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即时报道的节目形态。

二、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在新闻节目中的地位 声画并茂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即时报道,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特性,最能体现电视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优势,能最有力到地发挥和争取电视应有的传播效果。

三、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优势

(一)与录像节目播出的比较

1、时效方面

录像节目播出是节目制作完成以后再播出,在时效上与现场直播有太大差距。

2、叙事特征方面

现场直播的叙事时间(播出时间长度)与真实时间(事件过程时间)是一致的。 录像节目播出则经过蒙太奇手法剪接,既缩短了事件的实际时间长度,也可能改变事件真实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与实况录像转播的比较

1、时效方面

实况录像是在节目制作完成以后再播出,在时效上比不上现场直播。

2、叙事特征方面

同:都是完整记录同一时空内发生的事件。

异:实况录像是以前发生事件的事后播出,告诉观众的是曾经发生了什么。现场直播是同步展现,是此时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播出。现场直播在最大程度上缩小了受众观看与传播新闻之间的时间距离,给观众以就在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现实感,会使受众的接受心态与新闻现场更为接近。

由于现场直播不经过事后的剪辑加工,观众怀疑有“修改”的可能性较小,所以,报道的透明度最彻底、更能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所以,现场直播报道比实况录像具有更强的现场感、新鲜感和真实感。

四、现场直播的主要设备系统

1、转播车

2、电源车(发电机)

3、微波转播机

4、摄像机

5、电缆

6、脚架、轨道车、摇臂

五、现场直播的主要工作人员

总策划 总编导 编导 导演 导播 前方记者、摄像 演播室主持人 技术音频

第四章 电视新闻类别(上) 第一节 电视时政新闻

一、时政新闻的界定

时政新闻是关于时事、政治领域的新闻报道,包括对国家和政党最新的国务活动、政治活动、方针政策的出台,以及国内外发生的重要政治事件的报道。

二、时政新闻的特点

1、鲜明的政治色彩

2、严格的规范性和程序性

3、具有“头条新闻”的优先权

4、时效性强

5、周密策划与随机应变

三、时政新闻的选题

1、国家、政党最新的方针政策

2、党政机构的会议

3、党政机构组织的活动

4、党政机构领导人的活动

5、国内外重大时事

四、国内电视台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常见的问题:

1、报道就事论事,看不到事情的来龙去脉,缺少新闻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意义。

2、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由新华社发通稿,对地方党政领导人的活动报道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由此造成“百台一声,千报一面”局面。

3、大多数报道仅表现领导对某项工作重要意义的说明、对相关工作措施的部署,套话连篇,与百姓生产生活关联不紧。

4、缺少鲜活的现场和有个性特征的同期声。

5、会议报道过多、过滥、模式化。

五、国内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改革的方向:

1、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追求时效

2、领导人活动:突出现场、凸显真情 (1)拓宽领导活动报道的视野。 (2)创新领导活动报道的视角。 (3)少用套话,摆脱八股模式。

3、会议报道:跳出程序、贴近群众。

(1)有“平民”意识,以“平民”的视角来报道会议。

(2)从“封闭式”的会内采访转变为会内外立体配合的“开放式”采访。 (3)多种节目形态结合,使报道深入浅出。

第二节 电视经济新闻

一、电视经济新闻概念 经济新闻:关于社会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最新变动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 电视经济新闻:运用画面声音符号体系,电视媒介综合优势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最新变动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

二、电视经济新闻的类别

(一)按照体裁分

1、经济资讯(以短消息为主)

2、经济题材深度报道

3、经济题材专题

4、经济题材调查性报道

5、经济题材纪录片

6、经济题材电视活动

(二)按照经济行业划分

1、农工商新闻

2、金融证券新闻

3、财税新闻

4、商贸新闻

5、房地产新闻

6、旅游业新闻

三、经济新闻的出现与发展

1、经济新闻的出现

1566年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报纸——《威尼斯新闻》诞生时,就是以商船到岗的情况等为主要信息的。

2、世界范围内经济新闻及经济新闻媒体的发展

(1)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重是在不断加大的。(资本主义、商业经济) (2)专业性经济类报刊的相继出现。 在新闻传媒的发展史上,不仅综合性报纸注重对经济新闻的报道,还出现了专业性的经济新闻报刊。

1843年,英国最有影响的周刊《经济学家》在伦敦创办。 1888年,英国全国性的经济金融报纸《金融时报》创办。 1889年,美国的金融专业报纸《华尔街日报》创办。

在日本,五家全国性报纸中有两家是经济类的——《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

3、中国电视经济新闻的出现与发展

(1)我国的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经历了从零散信息,到专门栏目,再到经济频道的发展历程。 (2)我国的电视经济新闻报道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在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3)在电视领域,1989年12月18日,央视开播了专门的经济新闻栏目——《经济半小时》。 (4)1992年,央视二套创办了《经济信息联播》。

(5)在中央电视台的影响下,各地纷纷开办经济栏目、经济频道(财经频道,如上海电视台开办的第一财经频道)。

四、电视经济新闻的特点与要领

(一)电视经济新闻的特点

1、具有较强实用性。

2、较高的抽象性。

3、不确定性。

4、前瞻指导性。

5、大众性

(二)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要领

1、专业性与大众性的结合

策略:大众视角,实用落点;硬主题,软表达。 具体手法:突出人物;叙述故事。

2、具有“时效信息观”与宏观洞察力 时效:短期时效;长期效用。

宏观洞察力:注意对全局性、深层次的经济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报道。

3、树立人本意识

这里的“人”指的是观众,即强调电视经济新闻的采制者头脑中要装着观众,要学会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指导自己的报道。

4、善于“电视化”地表现经济新闻

五、国内外知名电视经济媒体

(一)国内知名电视经济频道

1、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2、上海“第一财经”频道

(二)国外知名电视经济媒体

1、美国的CNBC (1)由道琼斯公司欲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于1997年联合推出,是专业财经有线频道。 (2)CNBC采取24小时新闻频道的运作方式,全天不断报道全球主要证劵交易所、市场、期货和汇市的动态消息。

(3)CNBC在内容、编排、运作理念上的特点 频道内容特色

频道编排特色(定位为世界财经信息的报道者;重新定义“黄金时间”;大时段通栏节目构成的规模效应;节目内容的层次感强)

频道运作理念(直播与互动意识;专业精英意识;成本意识;明星意识)

2、美国的Bloomberg (1)总部设在纽约。

(2)客户为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投资机构、商业银行和政府机构、公司及新闻机构。 (3)提供专业化的财经新闻。

(4)节目编排上遵循时差规律,使得身处美洲、欧洲、亚洲的用户都可以在早上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区的最新股市行情和经济动态。

(5)Bloomberg在内容、节目形式上的特点 1精确、规范的频道定位。(数据为本 规范化运作) 2单一中寻求变化的节目形态。(采用图表形式的多样性、小标题提示谈话主体的转换、编排注重组合、色彩搭配、主持人语速) 第三节 电视民生新闻

一、民生新闻与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

1、民生新闻:是以关注民众生计、民众意愿、民众立场为主要价值取向,并致力于以民众视角、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与民众生计、民众生存、民众日常生活、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

2、电视民生新闻:以电视媒介为载体的民生新闻。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

1、价值取向上的民众接近性

2、传播形态上的平民可亲性

(1)在主持方式上:摒弃了传统的播新闻的方式,用“说”或“聊”的方式播新闻。 (2)广泛发动民众参与,开拓新闻源。 开通新闻热线

招聘信息员,建立信息网络 招募百姓摄像师

把屏幕中的表现对象、新闻中的话语权交给民众

3、舆论监督方面的公众平台性 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表现为:

(1)对社会丑陋现象进行批判、揭露

(2)对部分政府部门的腐败与官僚主义进行监督 (3)对市民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

三、民生新闻的源起与发展

(一)民生新闻的起源

民生新闻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西方大众化报业时期。当报业从充当党政宣传、党派论战的角色逐渐转化为盈利工具时,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大量报道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民生新闻在我国,最初发端于报纸,尤其是晚报、都市报。

(二)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民生新闻的主力军是电视民生新闻。

1、电视民生新闻最早从电视动态新闻中的社会新闻发展而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2、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电视台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2000年之后)

四、民生新闻兴起的原因

1、社会转型期,民众情感宣泄的需求

2、民众对知情权,话语权的渴求

3、政治文明发展,民本思想普及

4、电视改革创新需求的驱动(地方台的竞争策略;“新闻立台”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五章 电视新闻类别(下) 第一节 电视法制新闻

一、电视法制新闻的概念

电视法制新闻是以电视为载体,用电视的叙事方式对法制领域新闻事件进行的报道。

二、电视法制新闻的发展

1、电视法制新闻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是随着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和民主建设、增强国民法治意识的需要而出现的。

2、1985年,我国全面普法工作正式展开。1985年6月,中宣部、司法部制定了《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即“一五普法”,要求“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都要由专人负责,办好法治宣传栏目”。

3、198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法律与道德》栏目的创办,标志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产生。

4、收视率调查数据显示,电视法制节目在收视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深受电视观众喜爱。

5、1997年进行的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法制节目在观众收视中位列第五,前四位是影视类、新闻节目类、综合文艺类、新闻评论类。法制节目在所有专门题材的节目中,是观众认同度最高的节目。

6、2004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社会与法”频道。其他一些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开办法制频道、政法频道等相关频道。

三、电视法制节目的社会作用

1、我国法制改革的实践为法制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源泉,同时,法制新闻节目的发展又有力促进了我国法制改革的深化。

2、记录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程。

3、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提升了公民的法制意识。

四、电视法制节目的类型

1、现场纪实类

以现场纪实性见长,是现场目击式的报道,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染力。

2、以案说法类

以法制新闻案件为由头,在对案件的报道中同时展开法理性的权威分析,作出符合法律法规的评判。

案例: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经济与法》

3、庭审直播类

是指以法庭审判过程为内容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

实现了纪实性和公开性,将庭审现场的情况展现给观众,增加了审判的透明度,也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与知情权,也有利于实现舆论对于司法实践的监督。 案例:北京电视台的《庭审纪实》

五、电视法制节目的采制要领

1、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特征

(1)设置悬念(2)曲折叙述事技巧

A、巧妙设置悬念(设置悬念的叙事技巧在法制节目中被普遍使用,为了吸引观众,电视法制节目总是在节目开始就提出关键性的问题,或展开关键性的环节,制造悬念,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吸引他们想知道后续的情况,进而继续关注节目。)

B、曲折的叙事技巧(电视法制节目应避免平铺直叙,可以巧妙运用插叙,强化情节起伏,或刻画细节。合理运用插叙,可以把案件的背景巧妙安排在叙事过程中,同时,插叙还能补充一些法律专业知识在节目的整体叙事中,在避免对案件平铺直叙的同时达到普法的效果。)

2、电视法制节目的解说词

要通俗化,避免将解说词写成法律文书。

基本法律概念在解说词中应准确,法律名称、法律条文不能任意篡改,司法程序要清楚明确。

3、电视法制节目要注意案件叙述与说理的合理安排,做到叙事清楚,说理明白。

4、电视法制节目的社会责任意识 注意避免残忍、血腥的场面。干扰司法机关的侦查、审判工作。不要过细报道犯罪细节与手段。在以理性见长的法制节目中融入一分感性色彩和人文关怀。

第二节 电视文化娱乐新闻

一、定义

文化新闻是对文化领域内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

二、功能

1教育教养功能2休闲娱乐功能3文化交流功能4审美引导功能

三、要领

1以审美规律为纲,精选题材(报道符合美学精神,积极向上,反映社会文明的文化事物:报道富有文化内涵、特色浓郁、格调清新的文化新闻)

2由表及里,深化揭示内涵(把握宏观微观交汇点、紧扣历史和现实契合点、探索雅俗共赏契合点)

第三节 体育新闻

一、

1广播电视体育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的体育运动和其相关事实的传播 2价值追求

1)定期连续向受众传递及时性 趣味性 重要性和相关性的体育信息

2)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宣传需求作为选择事实的标准

二、特征

娱乐性 全球性 情感性

三、要领 1转播要领

1)与赛事互动发展2)赛事现场直播优化3)解说创新

四、中国体育新闻报道新特点

报道视野全景化,并向专业化发展

参与国际新闻竞争,在国际重大体育活动报道中走向世界 向深快精发展

风格日益多样化 个性化

第8篇:广播电视新闻学VS新闻学

您好,您咨询的广播电视新闻学VS新闻学 李凯歌,牵机求学(文科版)2013第2期

在新闻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的选择上,许多考生都会感觉迷茫,名字听起来如此相近,究竟二者区别何在?

其实广播电视新闻学从涉及面来说较新闻专业广,重视对各种广播电视传媒设备的应用,如摄影技术、摄像技术、视频剪辑、图像处理等,偏重“广播电视”方面,带一些理工科色彩。新闻学则更注重在新闻传播规律,新闻写作、采访等方面,可以说更偏文一些。新闻学:

事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本原。一切新闻都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失去了立命之本,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事实需要检验。不爱问“为什么”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如果对获得的信息不加核实就直接报道,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2004年10月10日湖北武汉的《楚天都市报》刊发了《大批“毒面粉”流入黄石,举报者称有200吨》的消息,一时造成鄂、豫两地社会恐慌,群众谈“面”色变。虽然后来经调查发现是报道中将国家面粉检测标准搞错了,却使“豫花”这一河南面粉名牌受到重创,损失数千万元,停产倒闭。

与之相反,刨根问底的记者能成大事。

2008年河北石家庄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则由于记者顶住方方面面的压力,坚守了新闻从业者的客观性,揭开了“毒奶粉”的伪装,将三聚氰胺残害儿童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这件事引起了上至国家机关、下至普通民众的高度重视,使患儿得以及时治疗,行业乱象得以根治,不法商人、渎职官员得以查办,由此引起的食品安全风波影响深远。

但新闻要尊重事实,不代表新闻就要一成不变,死板难读。记者在新闻图片、视频拍摄中,要善于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诠释新闻的客观性,从高处立意,由小处着手,精心捕捉那些撼动人心的瞬间。同时,精彩的旁白,也宛若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有一张图片,讲述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母亲,在儿子因公牺牲20年后才攒够路费来到千里之外的陵园为儿子扫墓。图片中的老人手抚低矮的墓碑,仰天而泣,旁边有这样一段文字:“一个母亲迟来的探望,这是她第一次来,也许是最后一次。”看后让人心潮难平,新闻也因为经过打磨的文字而变得耐人寻味。

作为新闻传播者,要让观众、读者能够接纳自己采写的稿件,单纯的陈述事实,没有记者的情感在里面,会让人味同嚼蜡,很难扣动人们的心弦。因此,写作新闻时在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托的前提下,要注重文学性的“植入”,适当增加一些文学色彩、感情色彩,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增强新闻的美感。这样,不但会使笔下的新闻事实更加鲜活,让人耳目一新,更容易接受,同时飞扬的文采、曼妙的语言、瑰丽奇巧的构思,也会对人的视觉、听觉产生冲击,让人在内心深处受到震颤,使新闻灿烂多姿,更加美好。

广播电视新闻学:

新闻传播随着新兴技术的兴起、设备的丰富,技术手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作为一个新闻传播工作者,光懂理论不懂现代化设备是无法在媒体圈立足的,所以,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学生就是这样一群热爱技术钻研的广电人。

要了解和玩转传播设备,的确是一项技术活,例如对话筒的使用和选择,就有很多门道在里面。话筒根据其指向性的不同,分为心型指向、超心型指向、过心型指向、全向型指向、8字形指向等。我们通常看到的媒体街头采访的话筒就是心型指向话筒,这种话筒的收音范围就好像一颗桃心,前部尖,两边慢慢收回,后头钝圆。也就是说,这种话筒对话筒前方的声音非常敏锐,收音效果很好,而对左右两侧收音也不错,但分贝稍低,而话筒后侧的声音能够基本屏蔽,这也较好地解决了周围杂音的过滤问题。8字型的话筒则对来自话筒正前方和正后方的音频信号具有同样高的灵敏度,但是对来自话筒侧面的信号不太敏感,这样,其

收音的范围呈现在图纸上,就很像是一个8字,而话筒的位置就正好处于这个8字的切分点上。这种类型的话筒,适合面对面的对话、采访。

除了话筒之外,摄影摄像设备的操作也是记者所必须掌握的。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有调白平衡、光圈、焦距等,复杂的就包括画面的构图、拍摄方式、各个镜头的设计、脚本的设计等,这些很难通过理论学会,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等摄像素材拍好后,还要经过画面的剪接、加工、数据转换等。听起来,是否跟我们熟知的“新闻”有点不同?我们只知道新闻是记者们拍回来的,却不知道,原来拍摄新闻,并不是扛起摄像机,对着新闻发生源一阵乱拍就可以的。如果你是摄影师,还得练好臂力——不管你是慢步跟着,还是一路狂奔,都要尽最大可能地去保持肩上摄影机的平稳,不然观众在看你拍出来的新闻就会有晕船的感觉,因为屏幕太晃了(不过近年来也兴起了一种模仿纪录片形式的电影,就是通过摇晃的镜头来模仿手握机器拍摄的效果,传递一种逼真的视角)。

剪片子更是一个考验你逻辑性思维和耐心的活。对电视新闻来说,画面就是它的语言,电视画面的上下衔接、画面与理解习惯的结合(如从概括到细节的画面组合方式: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都需要剪辑者仔细推敲,以理论指导结合个人的逻辑体会来组合画面。因为不同的画面组合会改变因果顺序的时间,所以要一遍一遍地播放,以检验画面是否传递出新闻的意思。

广播电视新闻学更合适男生就读。且不说十来斤的摄像设备许多女生未必扛得动,就说那些视频剪辑、后期制作的技术活,许多都涉及理工科知识,虽然相对简单却也不免枯燥。如果你只有向往采访、写作的新闻理想,那么新闻学专业更适合你;如果你热爱摆弄设备,喜欢摄影摄像,选择广播电视新闻学或许会使你的学习生活更丰富多彩。

第9篇: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来源: 互联网 作者:CEO 发表日期: 2011-3-27 17:02:22 阅读次数: 118 查看权限: 普通教程

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一、电视新闻写作

(一)、电视新闻的特点:实、快、新、短,声画结合,形象直观。内容真实、报道及时、事实新鲜、篇幅短小。新闻语言的特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按报道形式可分为:一般消息、新闻特写、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其中电视消息按时长不同分为:短消息(1分半钟以内)、长消息(4分钟以内)。按报道的内容分为:事件消息、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等。按报道形式分为: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等。

(三)、电视新闻的结构:通常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部分。有时,还包括背景材料。

标题:标题是整条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涵的概括和浓缩。题好一半文,电视新闻的标题要力求简练、准确、生动,起到提示新闻主题的作用。

如:去年夏天,国内出现了一个谣言,说今年的香蕉里面长虫子。就是这个误导信息,造成海南岛香蕉卖不出去,大量成熟的香蕉烂在地里。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消息,题为《败于信息?败于信息!》,这样的标题紧扣新闻主题,让人过目不忘;前不久,央视2套《今日观察》栏目播出了一期关注G20峰会的新闻评论节目,标题叫做《20位超级歌手,难唱同一首歌》,标题不仅提示了新闻主题,而且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如:“泸州历上首位奥运冠军今日诞生”,强调新闻时效。“江阳小将邹凯勇夺三金”,突出新闻人物。标题不同,报道角度也不同。标题取大了有无病呻吟之嫌,让人反感。取偏了会导致文不对题,观众看完新闻之后会有种上当的感觉。标题过于平淡(如用一般会议名称做新闻标题),很难引起观众的注意。标题太夸张又有失新闻的真实与客观。比如:“泸州的士的十宗罪”,用在网络上无所谓,用在电视上就过火了。

导语:是新闻的先导,当然位于最开头。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不要空洞无物。因此,要尽量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总的要求:与导语相辅相成,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

结尾:特指能够深化新闻主题的最后一部分。根据新闻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消息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大体分为: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数字式、补充式等形式。

背景:背景是指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绍。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新闻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再或者是为了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滋有味。特别强调一点,新闻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它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运用恰当,会为新闻增色,增加报道深度。但记者一定要咀嚼材料,吃透精神,融会贯通。切忌照搬照抄,滥用材料。

(四)、电视新闻的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后来增加了一个要素:如何(HOW),用英文字头简称“5W1H”,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过去强调前面的五要素,一个都不能少。现在更为灵活了。有时,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省略某些要素。比如一般性会议报道,不用写在哪里(几楼、几会议室等)开会。

(三)、把握新闻采写的特点:记住五句话。

敏于捕捉:新闻工作者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要增强新闻的敏感性,才能发现并抓住身边的好新闻。获取新闻的途径很多,报纸、电视、网络、会议、简报等。要当“两广总督”,广泛接触社会,广交各界朋友,以增加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要有政治敏锐性、新闻敏感性、工作责任心,不要眼睁睁看着好新闻从你身边溜走。

例:有时手里没有摄像机,或电池用完等情况,不要忘了眼睛就是最好的摄像机,写成口播新闻也可报出来。要苦练基本功,养成善于学习、长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由表及里,顺藤摸瓜,找出新闻背后的新闻,用好用尽手里的新闻线索。

勤于采访:新闻是采访得来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不要把眼睛仅仅盯在会议室,要走到群众中去,走进生活中去,走进实际工作中去,找出鲜活的东西来。要找准采访对象,讲究采访技巧,用眼看、用心听、用手记。采访到位,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例:有位新闻同行曾发过这样感慨:坐在家头、捏着烟头、皱着眉头,思考了两个钟头,稿子还没开头。这是许多记者的体会,同时说明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精于构思:确立新闻主题、巧选报道角度、体现匠心独运。

例:昨天我们单位有位记者跑江北、通滩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的新闻,回来我问他收获如何?他说没什么“名堂”。因为主要是要整治街面上违章支篷搭架的问题,本来想反映政府整治力大,严格执法,强力推进些项工作的,但执法队伍去的时候,多数违规建筑群众都自己拆了,大整治行动拍起来场面就没看头了。我说这有什么啊,反过来报道不行吗?这正好说明政府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得到位,群众积极响应,主动拆除违章建筑,这机样报道不是更好吗?记者采访为什么要先入为主,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呢?

疾于运笔:采访结束,迅速成篇,又快又好。一是报道时效性的需要。二是既能写出真实感受,又不至于忘掉重要的信息。

把握细节:拍摄时不要放过细节,撰稿时也要处理好细节。新闻的亮点往往需要用细节来刻画。现代新闻报道提倡: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要能抓住细节,写出人情味来。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扣人心弦。

例:昨天,《江阳新闻》播出了一条流动法庭在江北镇某村开庭审理因车祸造成的经济赔偿案。这是一条好新闻,它反映了法官转变工作作风,利用流动法庭把政策法律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文稿叙述很清楚,把车祸发生后的责任认定、医疗费用多少、保险理赔金额、被告欠款情况都一一讲清了。画面拍摄也很稳定,各种景别都用到了。遗憾的是,我们在审片时,从头到尾没有看到任何反映真实情况的票据、认定书、调解书等细节内容。我想,观众可能跟我一样,也想看看这些东西吧?

(四)、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第

一、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用事实说话,经得起推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原则。让观点从报道中自然流露,而不是“指点”出来。这里讲的真实客观是相当的,绝对的真实客观无法做到。 例:不说绝对的话,不讲过头的话。如:有人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地面干净,显然就言过其实了。

2、精选事实,以小见大。在纷繁的事件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有时,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3、正反并举,对比衬托。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手法。将今昔、正反不同的事实组织在一起形成对比,让人一目了然。

例:去年8月,《江阳新闻》报道了一条新闻,说的是黄岗实验学校把几十名灾区学生接到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补习条件。文稿开头这样写道:“记者刚走进黄冈学校,只听见空荡荡的校园里传来了朗朗的读声。” 这个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然没处理好,咋一听有种灵异的感觉。后来,编辑给改成了“眼下正值暑期,正是各学校都在放暑假的时候,黄岗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却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一起去看看。”这一改,有对比了,而且通过设问的方式,还给人留下了悬念,吸引人想看下去。

4、集点成面,点面结合。这既是写作原则,也是表现技巧。选取一个“点”,把这说细、说透,具体客观。再结合到面上去深化主题。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综合性、经验性的新闻报道比较适用。

5、目击实录,再现场景。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常采用的手法之一,也最能体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好处有三,一是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是记者或被采访者的现身说法。内容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因此真实可信。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央视记者张泉灵在映秀等灾害现场所做的几个感人肺腑的报道。我觉得,象这样的报道应该写进新北广的闻教科书。二是事件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展开,因此时效性较强。三是形象生动,现场感强,能吸引观众眼球。

6、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中的议论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议论必须是从新闻事实中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而不是硬塞进去的。

7、适时引语,借口说话。发挥电视的优势,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嘴说出来。使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可性。引语必须准确,不得歪曲原话,不得断章取义。

第二、新闻要追求精练。要尽量把新闻写短,因为短才能快,而且容易让新闻信息饱满,这样才能留住观众。方法有四:

1、一事一报,笔无旁涉。文稿不蔓不枝,短小精悍;

2、提炼精华,巧取一隅。突出重点,发现亮点,体现特点;

例1:反映蔬菜大王艾应全这个人物。重点要反映他的致富带头作用,亮点在他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很强的市场意识,特点在他少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一门心思念好种菜致富这本经。这就叫提炼精华。

例2:近期我们对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做了一组系列报道。企业几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市场变化莫测,产品销售受阻,资金周转困难。在应对措施方面,沉着冷静、树立信心、调研市场、找出对策,这些都是共性的东西。如何反映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让别的企业看了可从中到些启示呢?这恐怕就要巧取一隅才行了。对一桶天下,我讲了一个故事:一年的迷茫让老总如坐针毡,临近年关,企业工资都发不出来,通过市场调查,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确定了调整产品结构的思路,一个星期时间开发出一款新产品投放市场,春节前的二十多天时间,销售了11万箱酒,收入600多万元。凭着一个点子,让企业找到了过冬的棉袄。而对川油钻采公司应对危机的报道,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企业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使得自身肌体强健,抗风险能力增强。立足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在别人回港靠岸之时,他却转身向海,走出国门,今年一季度就拿到了1千多万元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0%。这就是亮点所在。

3、选材典型,举一反三。用典型的事例让报道变得生动。

例:去年春夏之交,我到华阳水中坝采访,村民反映黄瓜卖不出去,每斤一角多钱都没人要。仔细了解才知道是因年初低温灾害使江阳区的早菜普遍受到影响,于菜农们大面积补种黄瓜。因成熟期推迟失去了泸州早菜的优势,加之产量斗争,从而导致华阳、邻玉、弥沱等菜蔬基地都出现了黄瓜好货贱卖的情况。然而,我到先锋村采访时了解到菜农艾应全却没有众多菜农的烦恼。因为他看到各地都在补种黄瓜的时候,就预料到市场可能出现黄瓜饱和的情况,从而改种青花菜,一斤就卖到几块钱。不但收入没有因灾受损,反而大大增加。后来,我以菜农不光要钻研技术,也要研究市场为新闻主题,及时写了这篇报道。

4、以小见大,视角新颖。大题小做,生动具体,一叶知秋。

例如:通过一个灾区孩子在江阳的学习生活来表现“江阳爸妈”活动的成功开展,进而反映江阳人援助灾区的无私大爱。

第三、新闻要有鲜活性。新鲜的东西好卖,没有谁爱看冷冰冰的面孔,也没有人喜欢呆板枯燥的报道,所以,新闻要讲故事。除了讲究事实新鲜、角度新颖而外,电视新闻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要学会用画面语言来表现,让报道显得更直观。要让观众如临其境。要把新闻事实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它的新闻价值,从而提炼出富于时代气息的新闻主题。这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功。

(五)、会议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除了党代会、党委扩大会、人代会、政协委等高规格的会议报道,要注意会议的议题、议程等形式外,一般会议报道应淡化形式,注重内容。做到跳出会议报会议,有的甚至可以不提会议。只要把会议精神准确传达出来,能够深入进支做延伸性的报道当然更好。千万不要把会议新闻搞成新闻会议,观众不会买账的,一般观众谁会想看你在电视上开会,想看的人早就参加了会议。而我们作报道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更多不了解会议内容的人知晓。因此,我们宣传的目的又怎么能实现呢?

例:比如报道农业生产方面的会议,就可以跳出会议去写,再加上些反映农作物生长情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图像,就会使新闻更生动。

(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忌讳:

一忌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二忌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三忌添枝加叶,夸大事实;四忌关注表象,忽略本质;报道浮在上面,容易误导观众;五忌材料堆砌,思路混乱;六忌形式重于内容;在会议报道中最容易犯这个错误,把时间、地点、会议名称、参加人员说完就占了一半多的篇幅,真正该报道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了。要知道,会议精神及其延深的东西才是观众所关心的。七忌抄总结、抄简报,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如:报道统计数据,经济指标等。只报综合排名第几,指标多高。对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问题却只字未提。新闻报道不是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既要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报道的目的不仅要让大家了解令人鼓舞的成绩,还要让观众从创造辉煌业绩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八忌声画两张皮。文字解说与画面根本不是同一回事,让人看着就别扭。

(七)、上送新闻稿应注意的问题

1、要考虑媒体的视角。对同一件事情,媒体不同,报道角度也有区别,我们在写上送稿时,应考虑到媒体的不同视角。

2007年“八一”前夕,川台有个约稿:主题是“区委书记重视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由泸州台新闻部和区广电站联合采访,并分别在各自的栏目做了报道。《泸州新闻联播》的用标题是《江阳区积极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江阳新闻》用的标题是《陈文调研我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而上送川台的新闻标题是:《爱军精武好书记,细微之处见精神》。仅从标题上看,就能看出两级媒体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角度各有不同。

2、为方便联系,上送新闻的稿件上要注明来稿单位、通讯员姓名、联系方式、撰稿日期、磁带编号,以便于工作衔接。

3、除了自采稿件上送外,可以采取推荐选题上送,待双方沟通之后进行联合采访报道。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电视新闻摄像

(一)、摄像前的技术准备

认识摄像机:广播级摄像机和普通DV。前者更专业,技术指标更高,操作相对复杂。后者高档一些的也分手动调节和自动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傻瓜摄像机。摄像机大致由镜头、调节控制、视音频记录、取景器、液晶屏、电源等部分组成。

1、焦距:是镜头的重要性能指标。一般我们说:焦距就是透镜是中心到焦点的距离。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着拍摄的成像大小,视场角大小。当对同一距离远的同一个被摄目标拍摄时,镜头焦距长所成的像大,镜头焦距短(渐近广角)所成的像小。注意: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是两回事,新闻摄像主要看它的光学变焦。

资料:普通DV大多具备10-20倍以上光学变焦能力,配合数码变焦可达几百倍。理论上讲,10倍变焦就可以拍摄到70米以外的场景,已经足够了。镜头根据其焦距的长短,即拍摄时的视角,可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等。

2、光圈:用F值(指数)来表示,从F1.8(DV为F2)、F2.8、F

4、F5.6、F

8、F

11、F

16、F

22、F

32、F44到F64等。它决定进光量的多少,关系到画面的亮度。光圈F值越小,在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就越多。当镜头焦距不变时,光圈指数F的数值越小则光圈越大。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通常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此外,许多摄像机还有增溢功能,开启后可增加亮度(6db、12db),但画质将变得粗糙。

3、快门:决定拍摄曝光的速度。摄像机的快门值从慢到快为1/50、1/60等……直到1/2000。正常快门速度为1/50。拍摄前手动调整快门速度,然后摄像机(自动模式)根据环境计算出合适的光圈大小来。要学会用光圈和快门来控制画面与光线。

例如:在拍摄普通电脑屏幕(CRT)时,画面会不停的闪动。只需将电脑刷新频率调整为60HZ,然后将摄像机快门调整了1/60,使之同步,画面就不会闪动了。

4、照度:通常我们说的画面亮度是指物体曝光程度,而照度是指物体单位被照面积上接收到的光通量称为照度。单位为勒克司(lux,法定符号lx)。照度大小直接影响曝光程度。拍摄时要根据不同环境,配合光圈和快门来选择合适的照度。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有两种曝光方式可选。一个是自动曝光;另一个是程式自动曝光(选择预先设置的用户设置单元)。 参考:白天、夜间、室内、室外、阴天、晴天等不同环境,光的照度不同。如:一般情况下,阴天室外:50-500 IX;晴天室外:300-2000 IX;电视台演播室:2000 IX。

5、景深:指影像的前景清晰点到后景清晰点之间的距离。它的存在使镜头具有真实在现视觉感受的能力,使画面具有虚实对比的关系,从而可以突出被摄主体,制造出更加真实的空间感。

资料:影响景深的因素: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焦距的长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距离的远近:摄像机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6、白平衡:在不同的环境光线状况下,物体的色彩会产生变化。摄像机感光器件(CCD)对白色容易产生误判,导致拍摄的画面偏色。比如白色物体在室内暧光源下它会偏黄,在蔚蓝色天空下会偏蓝。白平衡调整就是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的图像色彩和人眼看到的景物色彩相一致。

参考:不同光源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万里无云的蓝天,色温为10000K,阴天约为7000-9000K,晴天阳光直射下的色温为60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K,钨丝灯(暖光源)的色温约为2600K,日出、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K。

7、像素:指摄像机镜头传感器的有效像素数量,分动态、静态和总体像素。与DC(照相机)不同的是,DV的像素不一定越多越好。一般40多万像素就可以达到普通电视的分辨率(720×576=414720)的有效像素了。

8、存储介质:磁带、光盘、硬盘、SD卡、P2卡(数字高清)等。当下以磁带运用最为广泛。

(二)、摄像中的艺术实践

1、拍摄用光的选择:

光的照度:要合理控制光线强度。前面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光的方向:顺光、侧顺光、逆光、侧逆光、顶光、仰射光、平行光等。光的不用方向,将对画面层次、色调、色彩产生影响。对新闻摄像而言,多用顺光或侧顺光,少用侧逆光,尽量不用逆光。其它的光源,实际工作中,通常由不得记者选择。

2、拍摄角度的选择:平视、侧视、俯视、仰视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方位构成不同的人、物造型。会议新闻多用平行视角,结合部分侧视(如拍会议受场地限制时)角度来完成。拍摄角度往往是由拍摄位置决定的,因此,拍摄新闻就有个站位、抢位的问题。比如:拍摄领导慰问走访,记者应抢在前面,才能拍到正面图像。

3、拍摄景别的选择:

远景:视野开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场景;

全景:显示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能较好地反映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会议新闻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常常用到。)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能反映出人与物总体特征的局部;(会议新闻也常用到。)

近景:显示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内心情感或物体较为细节的部分。如:会议新闻拍摄领导。

特写: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物体细部的画面。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出人物表情或物体部特征。最能反映细节,强调内容的景别。如:握手(领导与群众的手,招商签约的握手)、激动的表情等。特写运用要有目的,不要滥用。

4、构图:按形态分:静态构图(如树林)、动态构图(如运动场)。按线形结构分:水平线构图(如教学楼)、垂直线构图(如高楼)、斜线构图(如街道)、曲线构图(如河流)、黄金分割式构图(如播音员出口导)、九宫格构图(右上方的交差点最为理想)、圆型构图(如广场跑道)、对称与非对称构图。

构图原则:保持摄像机的平衡、突出被拍摄主体、注意多个主体联系、排除干扰信息、画面整洁流畅。

构图要点:立意要“准”(让镜头“说话”)、画面要“精”(力戒杂乱无章)、主体要“明”(处理好主体与陪体及环境的关系,比如领导调研。)、图像要“美”(艺术表现力)。

5、镜头长度:新闻镜头以4到6秒为宜。按下记录按钮后,心中开始数数,估计时间到再按一下停止拍摄。关机前的最后一个镜头可以稍微长些。

6、拍摄的方法:固定拍摄、移动拍摄(推、拉、摇、移、甩)。移动拍摄时(主要指摇摄)要把握好起幅与落幅。长度一般以2至3秒为佳,便于后期剪辑。

(三)、新闻摄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稳定压倒一切,忌讳图像晃动。多拍固定镜头,少拍移动镜头。做到平、稳、准、匀的方法:一是拍摄时尽量摒住呼吸,控制好机器;二是尽量靠近被摄对象进行拍摄;三是选择好站位,摇移拍摄有讲究。忌讳无目的地使用推、拉、摇、移镜头。

2、尽量避免逆光镜头出现。可以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来减少逆光发生,迫不得已时可启用摄像机的增溢功能。

3、学会运用不同景别、不同角度拍摄,丰富镜头的表现力,让新闻的图像更好看。横摇镜头最好不要超过180度,否则将给人晕厥的感觉。初学者容易犯该毛病。

4、合理选择拍摄内容,为新闻主题服务。拍摄什么图像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乱拍一通,浪费自己的磁带,也浪费别人的表情,更耽误制作的时间。尽量避开有干扰信息的内容。 如:报道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拍摄清洁工人清扫街道时,刚扫过的干净路面上还留有 “办证号码”清晰的字样。这显然不应该出现在画面中。比如,被采访者说今年庄稼长势良好,背景画面却正好相反。诸如此类的情况应当避免。

5、合理运用同期声,包括现场同期录音和现场采访,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突发事件现场等,只要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6、会议新闻拍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领导图像拍摄尽量用正面镜头(除非场地限制)。按照一般的惯例,同级媒体拍同级别领导及上级领导才使用近景(大家通常说的“特写”),同级别以下领导及参会人员一般用中景或接近于近景(二到三个人出现在画面中)。

B、镜头讲究对称性。主席台一组、参会人员一组,或检查方一组,迎检方一组。拍摄顺序一般从大景别(全景)到小景别(近景)、从主席台到参会席、从主要领导到其他领导; C、抓紧在前十分钟拍摄完所需镜头(参会人员整体精神状态较好),余下的时间做笔记,补拍领导讲话或与会者发言的镜头。有时会场人不多,坐得不集中,可在会前提醒主持人调整坐位,便于拍摄。

7、摄像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检查电池是否有电、磁带是否装好。有时,为抢镜头,要提前开机。比如在下车之前就开机。

8、记者要练就一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硬功夫。强化抓拍意识,不放过稍纵即逝的镜头(如爆破作业)。既要动手拍,更要用心想。同时还要注意人、机安全,防摔跤,防碰撞,防意外。

上一篇:青安岗工作制度下一篇:最美英文诗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