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购物产品分析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视购物产品分析(精选9篇)

电视购物产品分析 篇1

“构成”首先是一种造型的概念, 就是以数种以上的单位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平面构成是设计学最基础的学科, 不管是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界面设计等, 无不体现点线面的构成关系。

工业造型设计是以工业产品造型、外观质量及人机系统协调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科, 它不是工程设计, 也不是工艺美术设计, 它是以工业产品为对象, 从美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等方面出发进行产品三维空间造型的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就是通过给产品赋予思考来达成交流。”那么如何给产品赋予思考呢?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搞清楚点、线、面的关系, 这样才能对要设计的产品了如指掌。任何产品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产品作为一个体的形式存在, 由点构成线, 由线构成面, 由面构成体。不同的点、线、面构成的产品会有不同的性格, 可以刚硬、可以柔美、可以可爱、可以妖媚……

一、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的原理是一种在视觉的直接关照下, 通过切割、分解、变形、重构等不同手段, 在二维平面空间之中对原有形态进行创造性的排列与组合的造型方式及其所形成的现代造型观念。其最大的特点是注重于视觉及心理上的力学关系原理, 将几个相同或不同的形态单元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 从而构成一个新的、较为理想的排列形式, 并赋予视觉效果与心理感受以全新的印象。

平面构成的根本原理在于它不是简单地模仿具体的生活形象, 而是探究客观现实中的多种形态, 从及表现在视直觉上的组织结构中的力学关系等方面的心理感受。这其中需要从概念过渡到形象, 从凌乱过渡到有序, 从无情无理过渡到合情合理, 从平淡的现实过渡到虚幻的新奇等等。在强化形与形之间的对称与平衡、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形式法则的运用上, 努力表现出一种既富于动感变化, 又具有条理秩序的视觉形象的新格局。

二、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特性分析

在平面构成中基本造型元素为:点、线、面。下面将对点、线、面的概念、性质及构成进行具体分析。

(一) 点

在平面构成中的点是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 其大小不允许超过视觉单位“点”的限度, 超过了就失去了点的性质, 成了圆。点的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 它在比较中存在, 通过比较而显现。例如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 一只小船就成了“点”, 虽然小船具有一定的面积体积, 然而在视觉上与广阔的大海相比我们感觉它只是一点。

点是视觉的中心, 也是力的中心。越小的点, 点感觉越强, 距离越近, 相反感觉就越弱。点有求心的作用, 能够产生积聚力的视觉效果。点有一种跳跃感, 使人产生对球体的联想;点有一种生动感, 使人产生对植物种子的联想;点还能造成一种节奏感, 类似音乐中的节拍、锣鼓中的鼓点。我们可以通过点的大小、排序、位置、颜色、形态等产生视觉上的美感。

(二) 线

极薄的平面互相接触时, 其接触的地方便成为线。线也可以说是点的连续和延长, 有直线、曲线、折线、粗线、细线等形式。从平面构成来讲, 它既有长度, 也有一定的宽度和厚度, 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线比点更能表现出自然界的特征, 自然界的面和立体, 都由线来表现, 如树枝, 灯柱, 电线, 绳子等。

粗线较细线更为醒目, 长线较短线更为突出, 成角度的线较水平线、垂直线更富于变化。直线的视觉效果更偏重于静态, 较为理性;水平线平和稳重;垂直线硬挺沉稳;向上方倾斜的线具有上升积极的感觉;向下倾斜的线具有沉降的感觉。曲线较直线更加动感、柔和且具有弹性;折线带有波动性。线也可以有不同的“性格”, 用尺规划的线理性强, 具有冷静而坚强的视觉印象;徒手画的线则相对感性。

(三) 面

“面”是线连续移动至终结而形成的。面有长度、宽度, 没有厚度。一般来说, 面往往在画面中所占比重较大, 因而面的大小, 形态, 位置就显得十分关键。

面的形态可分为规则形的面和不规则形的面。规则形的面是由圆形、方形、角形等规则的几何图形所组成。圆形, 视觉效果完整且具动感;正圆形具有中心对称性, 柔和见沉稳, 在圆形中截取的任何一部分即是弧形, 弧形比圆形更具有运动感和速度感。方形, 通常给人稳固、坚定、不易改变的心理效应, 所以适于表现厚重、有力、固执等概念;角形, 其突出的角给人以紧张感, 带有较强的不安定性和刺激性。

不规则形是由曲线、直线围成的复杂的面。其个性复杂, 同一形态可因观察环境和观察主体心态的不同而产生理解上的变化。不规则形融入了圆、方、角的多种因素, 其表现的多少可倾向于不同的视觉印象。

三、点、线、面与产品造型设计的关系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就是应用空间造型设计的原则与法则, 处理各种产品的结构、功能、材料与人、环境、市场经济等的关系, 创造性地将这些关系协调地表现在产品的结构造型上, 开发出具有时代感的现代工业产品。人们已经越来越注意产品造型设计中的细节, 因此, 造型中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的结构穿插、组合变化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 产品造型设计中的点与面的关系

我们从点出发, 详细分析点、线、面与产品造型设计的关系。点在产品造型设计中是相对的, 它可以是个面, 也可以是条线, 也可以是个体。我们拿产品的按键来举例, 如三星226BW, 它的按键本身就是个小的体, 也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在整个产品中, 它就是一个点。这个点是大是小, 是长是短, 就需要设计师去把握。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位置的按键都会有不同感觉, 做得合适可以给整个产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在简洁的设计中, 点的作用尤其重要。两款产品三星226BW&LOEWE, 同样是一个圆的造型, 不同的大小, 不同的位置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前者位置居中, 给人端庄、稳重的感觉;后者位置在右边, 给人活跃、灵动的感觉。可见在产品设计中通过点的各种搭配形式, 会出现千变万化的造型。一个品牌的同系列产品在整体造型上改变可能是很少的, 只是局部特征的调整, 使得系列产品在造型上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这样可增强系列感, 当然也可减少产品在模具开发、材料应用、加工成本等方面的费用。

(二) 产品造型设计中的线

线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表现非常重要, 不同的线与线构成不同的产品的表面, 直接表达出产品的不同性格。直线性格硬, 曲线性格柔, 直线与直线组合, 直线与不同曲线组合, 直线与直线之间过渡弧线角 (导角) 等等, 不同的组合可以打造出不同性格的产品, 同样可以千变万化。

以电视为例, 四条直线可以围成一个四边形的面, 这个面就是构成电视产品的最主要元素 (尽管电视可以做成圆形, 但多数还是四边形为主) 。这么简单的一个四边形, 我们怎么去寻找差异化设计呢?可以从线入手。如S o n y K D L-46W5100是由直线围成的, 线与线导角很小, 性格刚硬;而Philips 42PFL5609则是直线与直线之间导大圆角, 性格柔和了许多。若Sony KDL-46W5100是一件Armani西装, 那Philip 42PFL5609则是D&G的一件外套。

Samsung UA40B7000WF、Samsung UA55B8000XF这两个产品从正视图来看几乎是一样的, 同样有着透明边框, 同样的小的导角, 但整体感觉却是不同的。我们从侧视图可以看出, S a m s u n g UA40B7000WF是由曲线与曲线构成了一个曲面, 而Samsung UA55B8000XF则由直线与直线构成了一个平面, 这样细小的一个变化造就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 Samsung UA40B7000WF柔美, Samsung UA55B8000XF硬朗, 一个如亭亭玉立的少女, 一个如帅气的小伙。

再如B&O品牌, 丹麦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由B&O的首席设计师David Lewis亲自设计的BeoLab 10扬声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B&O“质疑常规, 绵延惊喜”的理念。外形上倒金字塔型的突破设计建立了全新视觉平衡, 简洁明快的线条和BeoVision 4电视机框架的曲线形成鲜明对比, 仿佛一幅精致油画贴近墙面, 为你的家增添了一份简约奢华的北欧风情。产品线条简练、概括, 去掉一切不必要的装饰, 延续了B&O一贯硬朗的设计风格。

(三) 产品造型设计中的线与面, 面与面的关系

在产品设计中常常会用到线的装饰, 它可以是直线, 可以是曲线, 可以是围成一周的线。这条线在整个面的位置, 会使面产生视觉分割。不同分割会有不同感受, 例如人人皆知的黄金分割。同样拿电视举例, Sony KLV-46V200A在屏幕下方加一条烫印装饰条, 分割了电视的下边框, 使原来宽宽的下边框在视觉上有所变窄, 而Tcl L46X10FDE一周亮线给整个平淡无奇的产品增加了亮点。可见线作为一个装饰元素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电视屏幕的四条线自然而然把电视分成了两个面, 这两个面的大小、位置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电视产品的外观。两个面形成四个边框, 这四个边框的比例也是电视产品设计差异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Toshiba 46XF300C追求极致窄边框, 而LG42LG60FR则做出了一个极宽的下边框, 创造出不一样的时尚感觉。

通过电视造型中点、线、面基础元素的分析, 我们发现:看似简单的四边形结构,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点线面的结合、转换, 就能做出丰富多样的产品造型, 配合材料、灯光、做工等体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

四、结语

点、线、面是最简单, 最基础, 也是最必要的产品造型元素。在设计产品造型时对于点的大小、形状, 线的粗细、方向, 直线曲线的结合、转折, 面的大小、形状都要仔细地推敲。产品造型要做到细节化, 简单的角度、位置、形状的改变都有可能改变产品的风格。所以只有将平面化的语言立体化, 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 才能真正懂得怎样去设计;只有设计出适用、安全、美观、经济的产品, 才会赢得市场, 成为优秀的产品设计师。

参考文献

[1]陈楠.平面构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1

[2]刘书堂、周大光.平面构成法新解[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3]程能林.工业设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电视购物产品分析 篇2

摘 要 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在行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回顾差异化战略理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卓越亚马逊购物网的差异化战略进行分析,并从其差异化战略的实践中得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 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战略 卓越亚马逊购物网

成立于2000年5月以图书销售业务起家的卓越亚马逊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知名的网上购物网站,不仅有着“中国B to C电子商务领导者”的称号,成为中国十大知名购物网站中最大的中文网上商城,而且变成了一家在全球排行一站式购物的综合类电子商务网站。几年来,卓越亚马逊在我国市场的营业额增长率均在3位数以上,截止到2010年9月光图书发卖就达50个亿。

卓越亚马逊能够有如此迅速的发展和骄人的业绩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成长和发展战略的成功运用是分不开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是卓越亚马逊迅速扩张的重要推动力,使其在行业内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竞争优势。本文将通过回顾差异化战略理论相关研究,结合卓越亚马逊的差异化战略实践,得出实施差异化战略对我国购物网的启示。

一、差异化战略的理论回顾

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与竞争对手有明显的区别,以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创造被全行业和顾客都视为是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产品的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等。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培养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因此,差异化战略是使企业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有效的竞争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概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在其著名的《竞争略》一书中指出,企业的一般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差异化竞争战略自从被提出后,引起了方的关注,许多学者都对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亨德森,认为“任何想长期生存的竞争者,都必须通差异化而形成压倒所有其他竞争者的独特优势。勉力维持这种差异化,正是企业长期战略的精髓所在。”战略组织学学者张伯伦指出,产品差异可以导致商对局部市场的垄断,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则垄断程度强。明茨伯格在《一般战略—走向综合结构》一书中认为,波特的低成本战略,其实质与异化战略同出一辙,因降低成本并非企业最终目标,借通降低成本而调低售价来吸引顾客才是企业最关切的事。

二、卓越亚马逊的差异化战略

(一)服务差异化打造客户基础

作为电子商务重要形式的购物网不仅仅提供的是商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更是提供的一种服务,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服务所带来的便利性、满足性,卓越亚马逊正是在服务上做足了功课赢得了大量的稳定客户资源。一是卓越亚马逊在付款方式上不仅有其他购物网的网银付款、支付平台付款等先行付款的方式还设定了迎合消费者网络购物安全性心理的货到付款方式,且货到付款不收取任何服务费;二是在送货的方式上,设置了多种物品购买的分批次送货和单一批次送货,满足了客户在需求时间上存在急缓的不同要求;三是在送货时间上,并非是淘宝、当当等购物网根据快递时长运算送货日期,而是设置了根据客户的节假日和工作日等要求自行选定方便的送货时间;四是在送货包装上,根据客户购买物品的不同采用卓越统一标识的包装箱和包装袋存装货物,只是在大小上依物品大小而有所不同,这不同于淘宝购物邮寄包装不整、不洁。

(二)价格差异化形成强有力的外在竞争优势

价格差异化并不等同于单纯的价格战,而是在价格实施策略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卓越亚马逊在这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购物运费上,无论是平邮快递均实行全场免费,只需支付所购商品款而不再加收其他款项,这和淘宝、当当形成了极大的差别;二是在所购商品的折扣上相对而言在图书板块略低于其他购物网,而且拥有自动比价体系,在购物网的页面上不仅显示原价和折扣还直接显示出可以节省的费用,让客户一目了然,节省自己计算的时间。

(三)运营差异化实现了卓越亚马逊的低成本优势

运营上的成功差异化给卓越亚马逊带来了成优势,为其更好的实施价格差异化奠定了基础。在运营上其有自己的自建物流系统和库房,在广州、上海和北京这几个大城市有自己完善的物流体系和形成规模的库房来保障物品的运送和对快递人员的有效管理;除此之外,还有自己成型的运营中心,包括北京、广州、苏州、成都四个运营中心,其中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北京运营中心是规模最大的。运营上的自我完善系统的构建为其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打下了基础,进而带来了成本上的节约。

三、从卓越亚马逊成功的差异化战略实践中得到的启示

(一)差异化战略在企业中有重要作用

产品差异是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要素,企业控制市场的程度取决于它们使自己的产品差异化的成功程度。除完全竞争市场产品同质 和寡头垄断市场产品单一以外,通常产品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企业在形成产品实体的要素上或在提供产品过程中,造成足以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以吸引购买者的特殊性,从而导致消费者的偏好和忠诚。

(二)差异化战略实施要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心理

实施差异化的目的是与其他的商品和服务区别开来而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无论是良好的服务还是低廉的价格都是消费者进行消费的需求心理,而良好的运营系统、商业模式等等都是为这二者打基础的。因此,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要做足了消费者需求这一方面的市场调研,做到差异化战略的更强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电子产品的电视宣传广告词 篇3

2. 选择中亿,选择舒心!

3. 选择中亿,幸福一辈子。

4. 选择中亿,生活如意。

5. 时尚健康生活,从中亿开始。

6. 生活在中亿,未来就中意。

7. 生活有中亿,健康没问题。

8. 生活选中亿,健康更随意。

9. 生活选中亿,健康更美丽!

10. 身边有中忆,生活更惬意!

11. 轻松享受,时尚健康。

12. 轻松生活,轻松保健。

13. 亲,今天用的中(亿)么?

14. 启动时尚,传递健康。

电视购物产品分析 篇4

一、宣传片广告语:老年人健康有保证,家人才能更安心”——xx口服液

二、风格:温暖 亲切 感人

三、片长:30秒

四、宣传片框架:

1.画面一:一位精神焕发的中年妇女愉悦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阵阵凉风拂过,她轻轻理了理吹乱的短发,脚步笃定地继续向前走去。(特写中年妇女焕然一新的面貌)

2.画面二:突然,她热情地向一位老同事打招呼,老同事愣了愣,犹豫了好半天,她不耐烦地说:“你怎么这么健忘啊,退休才一年多就认不出我这个老朋友了。”老同事不好意思地说:“哪得话,你不是去年因高血压住院二个多月头发都变白了,到底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这么快就变年轻了?”(镜头推进两人对话的场面)

3.画面三:中年妇女露出神秘地微笑,嘴巴凑到老同事耳边,悄悄嘀咕了一阵,然后兴奋地说:“你瞧,我现在体力恢复得差不多了,再也不失眠了,更让人高兴地是我花白的头发几乎全变黑了。医生说 ‘xx口服液’有提高身体免疫力的作用、且改善食欲,抗衰老,久服白发变黑呢。”

4.画面四:(镜头特写老同事眼里惊喜的光芒),她仿佛看到老伴健健康康地从医院里走出来,她又和中年妇女寒暄了一会儿,表达了谢意。(两人分手画面淡出)

5.画面五:老同事急忙赶去附近的医药店,买来了一盒‘xx口服液’踩着路灯射下的斑斑驳驳的投影,向老伴住的那家医院走去。

6.画面六:老伴接过“xx口服液”,幸福地与老同事对视,老同事久久依偎在老伴的怀里。

7.画面七:黑屏淡出,一个早晨,阳光透过明净地玻璃窗洒满病房,她掺扶着老伴来到室外的草坪上。

8.画面八:草坪上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打太极,慢跑,练健身操,老同事与老伴融入到晨练的人群中,整个画面拉伸,溶解在产品中。

9.画面九:标版字幕:“老年人健康有保证,家人才能更安心”——xx口服液

注:节奏舒缓,轻柔悦耳的背景音乐

电视购物产品分析 篇5

一直在想,做新的产品和改版旧产品这两者之间在具体工作方法和思路上应该是可以复制的,通过近期对于公司一款产品进行全部改版,了解到不同之处。老规矩通常上层决定要改版一个核心产品时,没有太多理性和具体的理由,能听到的都是说用户体验、稳定性和易用性存在诸多问题,除了从运营部拿到一些用户调查数据,再无其他具体的意见可以借鉴,不过截止到今天已经全部完成,提供小结以提醒自己。

通常情况下产品策划人员开始执行产品改版的同时,一定是大家已经对这款产品到了忍无可忍地步了,运营没法推广,用户使用率和在线时长寥寥无几,浪费了运营成本,也带来了二次推广行业用户接受度的考验,所以只要是公司一员都能到这个产品上面吐口水,这时候再追究最初的责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1.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改版?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A.第一轮从运营部拿到一些数据,可以看出推广力度和用户注册数属于正常范围,只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在线时长非常短,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大部分用户很少再开启第二次使用;

B.除此之外,产品核心功能和辅助功能主次不分,附加功能繁多,功能分散,对外宣传的几个核心功能被埋没,其次挡在用户面前,还要设置一些计算机IT行业必须的信息,要命的是普通用户根本不知道怎么去配置这些信息,虽然产品有做通用标准和相关引导机制也很难使用,少一条信息则不能继续使用某一个功能;

C.因为产品本身技术和信息源的问题,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可预估的错误和干扰验证码信息;

总体而已以上几点导致用户流失、和用户反馈的信息基本上一致的,目前急需改变的,至少可以解决部分用户量和用户粘度不够的问题。

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具体化到某一个功能和某一个点的分析,评估版本工作量和版本更新安排。

对于产品功能繁多,核心功能弱化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快到斩乱麻,当事情往往不会如意向的那样,最好能砍的一定要砍,不能砍的想办法弱化和做到二级菜单或者需要涉及到得业务数据模块去,

既然是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产品的特点就是适合快速推广、快速上手、减少用户学习成本,剧增用户量、最好做到用户之间推荐和传递能够清晰明了,归根到底一定是很爽快的解决用户某一种需求,我们到底满足了用户实际工作中哪一个A级需求,B级以下的需求是否有必要现在全部一次推给用户。但产品本身属于行业软件产品和互联网之间,这个在当初定位时稍有不同,所以用户行业软件的技术和功能,推广运用了互联网产品推广的策略。也问题之一。

我用一个很初级的例子来对产品的需求进行分析;

如果你现在很渴,很明显目前你急需要满足的唯一需求就是喝水,这时我提供一杯水给你,是不是应该定义为A级自然需求,也可以是核心需求之一,这种需求不用太多深入分析都能够明白的,对于这种自然需求无需做用户调研和数据统计,而且也没太多意义,实际工作中有着太多这样时间在这里纠结。

继续刚才的例子,OK,满足了你喝水的需求,从生理上来说,你无需再喝过多的水了,但部分用户满足了自然需求紧着有的想要喝甜一点水、咸一点的水、苦一点的水等等…,但这属于B级或者潜意识需求,要么是我们有针对性的自己挖掘出来,或者用户会提出来。如果功能需求要分优先级的话,那么A级需求一定是要优先满足的,当然你确实渴了,我给一杯很苦的水,你也会喝,虽然你满足了这个需求,但用户会很不爽。

我想问题应该出在这里了,如果按照上面的思路,那么我们的产品是把这些需求都给到用户,但用户想要喝水之前,事实我们给的不是一杯水,而一口井,这里所说的就是挡在用户前面需要配置的信息,这时有耐心的用户会自己做木桶,做吊绳,然后去打水。OK,用户好不容易做好了这一切,把木桶丢进井里发现井水不时上下波动,要很费力才打到水(产品稳定性和易用性)打完水上来,喝了发现水是苦的,这时我想他心情不会好到哪里去,和我们一直对外宣传和标榜的纯净天然水简直是天壤之别,也就是说宣传时我们从这个产品繁多主次不分的功能选择了一两点我们认为核心的功能作为主推广点。

我觉得至少下次他是不会来这里打水了。

探讨电视内容产品的跨文化传播 篇6

1. 电视内容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概况

电视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不仅改变了全球人类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体验, 而且对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同时, 为电视内容产品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完善的媒介环境。由于电视强有力的传播渗透方式, 使有不同思想、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的人们之间出现了全方位的接触对话以及交流合作。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成为现代社会、现代人需要面对的挑战。简单来说, 电视内容产品的跨文化传播, 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电视这个媒介共同来参与和进行交流活动。

如今, 电视行业的跨文化传播效果显著,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愈演愈烈的态势。电视内容产品跨域式的传播方式, 无疑为各地的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电视剧被推到了历史的潮头, 以传播最迅速广泛、受众最多的优势成为了文化交流互动中最为直接的艺术形式, 提供了反映文化变迁的丰富素材[1]。

2. 电视内容产品跨文化传播存在的误区

电视内容产品跨文化的传播, 对丰富人们多元化的文化生活,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都是十分有益的。在跨文化传播中, 电视内容产品为促进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但在对电视素材、电视内容等方面, 出现了一些问题。

2.1 外国文化重于本国文化

在大多电视作品中, 引进的文化要素数量大于输出的文化要素数量, 致使外来文化对本国的影响大于本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 导致本土文化的流失, 对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2 忽略本土文化的特点

出于对民族文化身份的焦虑或急于引起电视观众审美心理的新奇感, 电视产业期望通过具有文化差异性的艺术形式, 来满足观众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审美需求。这样就很容易忽视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交流中的特点, 造成本土文化无法正常发挥自身特点。

2.3 跨文化传播缺乏新意

从中国电影《卧虎藏龙》、迪斯尼的《花木兰》到好莱坞影片《功夫之王》《功夫熊猫》都是以中国武侠文化为切入点进行的创作, 功夫成为国际文化产业中被挖掘与运作最热门的中国文化元素, 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使用[2]。在功夫先行的背后,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视行业对于传统文化开发上的欠缺, 反映出其在文化创意上的匮乏状态, 这一现象足以引起电视行业的重视与反思。

3. 完善电视内容产品跨文化传播的建议

3.1 保持电视内容产品跨文化传播中国内外文化平衡

电视传媒透过自身平台促进了各地间不同文化的融合, 与此同时, 也不能忽视其他国家通过电视这个媒介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需要汲取好莱坞式的跨文化传播经验, 并从各地文化中吸收具有生命力的成分, 融合成一种富有影响力的文化。在电视内容产品跨文化传播中, 首先应承认并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个性, 在引进国外优秀文化时, 要尊重和发扬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 使外国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传播中得到平衡。

3.2 发挥电视内容产品跨文化传播中本土文化的特点

在电视内容产品跨文化传播中, 应该尽量避免忽略本土文化的现象, 在引进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 也应该发扬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3]。例如美国大片《越狱》, 影片中使用后现代的混合类型, 又在传统上发扬了美国人勇于挑战, 敢于冒险, 对面困境毫不退却的顽强精神文化。

3.3 注重电视内容产品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创新

重复、单一的话题容易使观众产生收视上的疲劳感, 因此电视剧创作可以走多元化的创新道路。在创新中, 电视内容产品该有自己的市场定位和价值取向, 面对广阔的电视行业发展市场, 应该把握观众喜爱的类型, 了解观众的心理走向, 创作出不同风格的电视剧来丰富观众的视野。

4. 电视内容产品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 也就形成了文化相斥性。文化上的反差容易构成一种文化抵抗另一种文化的先天性免疫力。跨文化传播是为了跨越和抵抗这种先天性的免疫, 使人们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交流、达成共识。如今, 电视传播是诸多跨文化交际媒介中普及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之一。在电视内容产品的带动下进行跨文化的传播, 将会对全球的政治研究、经济合作、学术交流等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 在电视内容产品跨文化传播过程中, 只要努力发掘出本土文化资源, 并进行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化再创造, 以民族文化与美学意境为根本基础, 就能够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得到市场效益与文化传播效果的实现。

注释

1[1]郝麟.简析电视跨文化传播[J].企业家天地 (下旬刊) , 2012, 2 (8) :169-172

2[2]曹海峰.动画片的跨文化传播探析[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2, 4 (2) :76-79

拥抱互联网 电视产品全面升级 篇7

东方卫视率先扛起了大旗。今年3月,在上海文广整合改制的背景下,东方卫视中心业务拓展部成立,并成为中心“三中心、三部门”全新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备受大众热议的“电视内容产品化”、“电视观众用户化”以及“T2O”商业模式,在东方卫视的平台上有了明确的运作主体,并在集团规划中得以明确。

然而,电视媒体拥抱互联网,绝非易事。若仅凭形式变革,没有内容支撑,很容易沦为空中楼阁。如何实现电视内容产品化,并以此拓展出新的价值空间,东方卫视的先行者们做出了有益探索。

把观众变成用户

“我们的重要使命,就是把节目变成产品,把观众变成用户。”东方卫视中心业务拓展部副总监蔺志强说。

业务拓展部成立后,东方卫视联手蓝色火焰,全力打造T2O模式的《女神的新衣》。

如果说对“电视+电商”模式的实践,《舌尖上的中国2》只是“无意为之”,《爸爸去哪儿2》仅仅是线下的结合,那么《女神的新衣》则是从节目创意源头到生产营销,都注入了“内容即产品”的基因,实现了电视内容的商业变现。

《女神的新衣》播出后,有媒体计算该节目收益:OPPO独家冠名费5000万;天喔、韩后等特约赞助每家3000万;天猫支付4000万;三款相关产品游戏收益由投资方与合作方按比例分成。

另一方面,《女神的新衣》线下产品“以ASOBIO为例,其PC端流量增长5-6倍,手机端增长10倍,女神款的收藏量高达5000-6000,带动非女神款20%的销量;而伊芙丽前三期的旗舰店访客UV较之前增长100%,成交额增长50%。”

东方卫视完成了电视节目产品化的重要一步。《女神的新衣》所带来的影响力让合作伙伴嗅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也吸引了更多寻求合作的市场主体。

紧随其后,东方卫视深化与互联网的合作,宣布《中国梦之声》第二季入驻阿里巴巴“娱乐宝”。“在首发当时,就成为娱乐宝上线以来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仅用12天,完成1亿人民币众筹,创造了娱乐宝产品最高纪录。”蔺志强透露。

觀众从传统意义上仅仅参与节目互动,摇身一变,成为节目用户,甚至节目股东。蔺志强表示,观众的意见将有可能决定选手唱什么歌,穿什么样的衣服,设计什么造型,娱乐宝的一名幸运观众,将有机会在节目总决赛中参与颁奖。

这样的转变,究其缘由,即蔺志强所说的“缘起于传统媒体应对移动互联时代主动突围的大背景”。换言之,电视已经到不得不变的时候了。互联网具有的草根精神,让这个以都市人群定位的东方卫视也必须尽可能地囊括都市外的观众。互联网是通往广大用户最直接的途径,面对互联网,拥抱则共赢,远离则己衰。显然,东方卫视选择前者。

从“粉丝经济”到“用户经济”,从迎合观众到尊重观众,从强调观赏性到增强参与感。这其间的距离何止一步之遥。这是资源的重新整合,也是节目制作思维的转变。

节目制作思维转变

把观众变成用户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当观众成为用户之后,如何运用观众对优质节目的诉求,催生出更好的电视产品,提高收视粘度。因此,东方卫视更看重“用户参与”带来的“节目生产理念的突破和生产流程的再造”。

要做到这一点,在蔺志强看来,“要做好传统媒体向移动互联的融合”。

目前,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整体局势是传统媒体从上游往下游渗透,而互联网公司则是从下游往上游发展。在产业链上下游流动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很容易找到共振点,实现双赢。这个共振点是将优质内容、强势渠道和好的用户体验相结合。蔺志强表示,“将这三者结合得最好的,就是好的产品。”

《中国梦之声》第二季与阿里巴巴有了更加深入的合作,在内容拓展、媒介融合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中国梦之声》第二季入驻“娱乐宝”,吸引24.7万用户的参与。同时,节目通过与微博合作,设置“虚拟观众席”,给观众一种置身现场的感觉;在微信平台上,《中国梦之声》建立了“微信聊天室”,以增强良好的用户体验;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节目设置观众“虚拟头像”,场外观众将会在电视荧屏上看到自己的头像。

蔺志强说,他更青睐的项目是“偶像直播间”,它为官方APP“哇啦”带来了相当规模的用户量。“产品推出的第一天,就有大概7万人注册,第二天大概有10万人,第三天大概有12万人,每天新用户大概维持在10万人左右”。这种节目用户的培养,最终也将转化为现实的收视率。

目前,东方卫视正以优质内容为依托,通过将内容、渠道和体验的巧妙缝合,实现电视节目制作思维的转变以及媒介的融合。

每一个节目都是一个平台

电视节目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市场常常会以此为原点建构全新的品牌和平台。

“我希望我们每个节目和产品的品牌,都是一个平台,无论是《中国梦之声》《笑傲江湖》还是《两天一夜》,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平台。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去整合资源。如果是音乐类节目,就去打通音乐类的产业链,如果是舞蹈节目,就打通舞蹈领域的产业链,如果是旅游节目,就去打通旅游类的产业链。”蔺志强表示。

电视节目的平台拓展、资源整合,源于优质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核心内容。“当你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事之后,你的产品,成为一个平台,资源自然会汇集,这种规模效应也会放大。”

基于《中国梦之声》的内容拓展不会因节目结束而停止。东方卫视将继续推进节目产品的开发。据了解,明年东方卫视还将会推出番茄手机,同时发布关于“哇啦”的用户数据产品等。

目前,无论是对于产品的拓展、媒介融合还是“T2O”的模式开发,全行业仍处于尝试阶段,东方卫视无疑起到了拓荒者的角色。然而,对于电视节目未来的发展。有媒体指出T2O2O(TV TO Online TO Offline)的平台战略是大势所趋,即通过电视节目吸引观众,同时进行线上用户开发和线下产品销售,最终实现多赢的局面。

东方卫视中心业务拓展部的成立,让电视节目内容产品的拓展更加明确化、具体化,同时,节目相关产品的研发和改造也不再依附于节目制作部门。这是适时而变的举动,从组织机构上,从业务流程上,均保证了节目从创意、制作到营销,具备更符合全媒体特征的运作方式。

(蔡旻俊)

电视购物产品分析 篇8

功能性健康产品都是同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开展市场营销时需要深入研究消费者消费行为,因为消费者体验和感受是最终决定产品市场前途的根本因素。(之所以没有把处方药列为功能性健康产品营销模式研究之列,是因为它具有终端强制性消费特征,不具备消费者认知的主动性和广泛性。)有没有适合产品特质,具有可操作性的营销模式,这决定了产品上市和发展能否顺利运作。

市场上可见的营销模式多种多样,各类营销理论也层出不穷。品牌营销、概念营销、服务营销、会务营销、渠道营销、体验营销、直效营销、直复营销、锐利营销、事件营销、超级营销、餐饮营销、旅游营销、亲情营销、电视直销、连锁加盟……营销理论研究者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新鲜的营销理论和专有名词。对于市场操作实践者来说,究竟哪个营销理论适合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却显得无所适从。存在就是合理,这些营销理论既然能够在市场上出现,就有其合理性。关键是对这个产品合理,不见得就对所有的产品合理;对某企业合理,不见得适用所有企业。对于一些营销理论,其指导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操作的意义。究竟哪些产品适合选择哪种种营销模式,本文将对这些营销模式操作的产品适用性做一些探讨。特别强调一点是对“产品适用性”做探讨,因为一个营销模式实际操作的顺利实施,其决定性因素还包括人的因素、管理的因素、市场环境等因素。其中产品的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

本人是营销实用主义者,对于各种营销模式的研究出发点基于营销实践的可操作性研究。因此本文着重于市场上常见的,具有相当影响力的6种营销模式的产品研究。这6种营销模式是:品牌营销、会务营销、直销、体验营销、电视直销、专卖店营销。

一: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品牌的力量达到营销的目的。广义的品牌营销是指企业在产品操作中使用媒体、新闻事件等手段,通过诚信操作、人性化服务,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达到提高产品的销售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从广义的角度谈品牌营销具有对任何企业、所有产品、各种操作模式的指导意义,基本上属于“务虚”的范畴。对于此,已经有太多的专家和理论进行阐述。笔者更愿意谈一谈狭义的品牌营销,就是指企业通过媒体的品牌广告投放,促成产品销售的营销方式。事实上,在功能性健康产品领域,谈到品牌营销更多的是狭义的品牌营销。

就品牌营销的产品适用性而言,大家可能认为:只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所有产品都可以通过品牌广告的投放达到销售目的。其实不然。首先,资金实力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人能确定企业是有1千万资金可以采用品牌营销,还是5千万才可以,还是1个亿才可以。再者,销售行为不仅仅是把产品卖出去,而且要使投入产出比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才是真正的营销。如果品牌广告成本过大,收支不能平衡,同样是失败的品牌营销。

因为品牌营销的广告成本较大,而广告信息输出量小,有效时间短。笔者认为,适合于品牌营销的功能性健康产品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 产品目标消费人群量大,并经常通过大众媒体(电视、广播、报刊等)获得信息。

2、 产品的功能单一。目标消费者明确,品牌广告诉求对象直接。

3、 产品理论基础单一。容易理解,方便消费者接受产品机理,产生共鸣。

4、 产品使(服)用方法简单。一般不需要专业人员提供长期服务,消费者能够自行使用。

5、 产品名称简单。容易记忆,可重复刺激消费者记忆。

6、 产品购买渠道方便。消费者产生购买冲动时,能够及时做出购买行为。

7、 产品价格大众化。目标消费者收入差别较大时,要照顾到大多数中下收入人群的购买心理。消费者收入差别不大时按其可支配收入水平定价。

8、 产品基本无毒副作用,不会对使用者产生直接的健康危害。消费者使用产品后,杜绝了负面影响可能带来的媒体效应。

为方便理解,我们可以用维生素营养保健产品来分析一下:基本上市面上的维生素类产品都是通过品牌效应来达到销售目的的。即使没有品牌影响力的维生素产品也是因维生素本身的市场影响力在终端以价格优势和消费者拦截达到销售目的的。维生素类产品基本上都具有以上8个特点:

1、 目标人群:大众人群。

2、 功能作用:补充维生素(增强免疫功能)。

3、 理论基础:维生素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

4、 使用方法:直接口服。

5、 产品名称:黄金搭档 金维他 善存

6、 零售价格:销售单位包装价格100元左右。

7、 经销渠道:OTC终端、超市、卖场、便利店。

8、 基本不需要售后服务,

9、 不会对使用者产生直接的健康危害。

不仅仅是维生素类,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品牌广告中的健康产品基本上都具有这些特点。尤其是大部分OTC类产品,是典型的品牌营销型的产品。曾经有个别产品,虽然满足了品牌营销产品的大部分特质,但因为个别重要特点不符,结果只能是功亏一篑。前几年有个汉林清脂胶囊就曾风光一时,但仍然无缘“太太系”的成功。许多人总结为中年男人市场难做,但补肾类产品是面对中年男性市场的,但依然有许多成功品牌。其实是清脂市场的产品理论太复杂,消费者对清脂的机理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仅仅靠品牌传播是无法让消费者认同的。现在清脂类产品就大都选择会务营销(服务营销)的营销模式。同是心脑血管类产品,降糖和降压类产品可以用品牌营销的模式,清脂就很难采用。另外,在功能性健康产品里,家用医疗保健器械就基本上没有用品牌营销的模式来操作的,原因就是家用医疗保健器械的作用机理和使用方法过于复杂,不适用于信息输出量小的品牌广告。

二:会务营销

会务营销可以说是最近几年在功能性健康产品领域里最风光的营销模式之一。

这种模式的起源大概是保健品户外促销、药店义诊以及路演等几种促销方式的综合升级版。有业内人士戏称:在户外搞促销活动,被大雨赶进了室内,结果促成了会务营销的诞生。不过,会务营销在改头换面成餐饮营销、旅游营销、亲情营销后,在会务营销圈子里更多地称其为“服务营销”。这应该算是一种营销思想的进步,表明营销人的观念逐渐脱离了以产品为本的低层次营销,而走向了以消费者为本的营销观念。但是作为营销模式的实际运作,我还是愿意叫做“会务营销”。因为“服务”是一种理念,贯穿于企业销售行为的始终。而“会务”是销售行为的实施方式。谈会务比谈服务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其实不仅仅在功能性健康产品领域,笔者所知道的在教育产品等行业,也有一些企业使用会务营销的模式在操作,而且效果也不错。而在功能性健康产品领域也有许多产品做得并不成功,有些是因为操作人的原因,有的则是因为其选择的产品根本就不适于这种营销模式。保健品业界的风云企业健特公司也涉足会务营销,虽然是当今保健品业品牌营销的典范,但在会务营销领域磕磕绊绊还是没能够有所建树。

笔者总结认为适用于会务营销的产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产品销售单位价格高昂。会务营销中“销售单位价格×销售单位量―活动成本=销售毛利”,比较成熟的会务营销活动中,“销售单位量”和“活动成本”是微变量,利润的决定因素取决于“销售单位价格”。

2、产品功效明显,具有可验证性。产品功效的可验证时间越短,产品对会务营销的适用性越高。

3、 产品目标消费群的年龄结构、生活习惯、症状表现等具有相似性。单一人群具有心理趋同度高的特点,活动控制中容易把握现场非理智气氛。

4、产品附加值高。产品附加值高可以弥补高价位带来的心理抗拒。

5、差异化。产品的基本要素中至少一种具有独创性(研发技术背景、有效成分、作用方法等)。独创性的东西可以给产品增加个性化卖点,同时带给消费者神秘感。神秘感也是一种产品附加值的体现。

6、 产品作用概念简单、机理复杂。即使不复杂的也把它阐述深入细化。这可以提升产品的专业化程度,给消费者以更科学更专业的表面认识。健康的问题,消费者更信任专业的呵护。

在实施会务营销的产品中,无论是床上用品、医疗保健器械和保健食品,大都以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和改善为功能诉求。因为心脑血管病的疾病类型、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品牌营销只能够对这个疾病范围内的某一种疾病和其症状说明。而心脑血管产品大都有比较高的附加值。例如,一个清脂产品,它既然能够清脂,同时就一定会对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有一定的改善;即使一个糖尿病类产品,也可能具有降血压、抗血栓的功能。在保健食品行业有一个航天生物产品天曲,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因为其价位和作用机理不适合做品牌营销,虽然卖点很突出,企业实力也够强,最初在北京大篇幅高密度搞品牌炒作。结果雷声大雨点小,后来采用了会务营销的模式,仅仅两年时间就成为了保健品行业的实力品牌。

关于产品价格因素,一直是企业和消费者都十分敏感的因素之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论是一线销售人员和消费者都会有一种共识:产品价格太高影响了销售达成和购买决定。事实真是如此吗?

“知乎”产品分析 篇9

知乎产品定义:知乎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社区氛围友好、理性、认真,这里连接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分享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在这里,发现更大的世界。

我的理解:真实、社区、行业精英、高质量。知乎的出现弥补了在互联网中对相关领域缺乏深入探讨的空白,解决了相对高质量用户之间平等对话的障碍问题。

一.需求分析

需求场景描述:

小明一名互联网爱好者,长期关注互联网的发展。最近“360与百度的搜索引擎之争”引起了他的兴趣。在浏览一系列报道后,他对于这一事件,有一些疑问和见解。他十分希望有同类的互联网爱好者来互相探讨一下。因此,他登陆了自已在知乎的个人主页,发表了自已的问题。同时,他也通过搜索框中关键字的搜索看到了已有的相关提问,并且浏览了回答。对于自已感兴趣的问题,他也作了回答。看到好的回答,他也会投上一票。对于自已的提问,他邀请了知乎上比较有名的几位专业人士进行回答。之后,他收到了回复的通知。与相关人士展开了一些讨论,最后在交流与启发下,对这一问题有了满意的答案。除了提问外,对于自已熟知与有见地的问题,他也积极地回答。每当得到一个回复与若干投票时,他都觉得对自已来说是莫大的激励。

满足了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的什么需求:

知乎的目标受众群体是对某个行业有一定了解的相关人员。知乎所满足的是他们输入与输出时的一种被理解与尊重的价值实现感

他们的问题是对某个事件或现象理解性的提问,而非概念性的问题。他们渴望就某一事件,听到有着不同身份的人回答。在相似情景下,分享自已的想法。

补充:其实我觉得知乎在一定程度上和豆瓣读书是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的。围绕某一本书的书评就好像是知乎中对某一问题的深度回答。此外,还是许许多不贡献,看热闹,或附合、或批判的看客。但好像豆瓣比知乎要有优势一点的是,豆瓣的书是现成,惟一的,而知乎的问题却存在着创造性和极大的重复性。另外,有一点不同的是,在知乎中身份的重要性远大于的豆瓣。以兴趣为聚合的平台,人们往往不看重身份。但是以问答为核心的知乎,身份的权威性对于提问者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二.产品主要功能 个人主页 提问与回答 邀请 投票 话题

1.个人主页:

知乎是一个社区类的产品,也是一个知识积累的平台。因此个人主页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时,它是一个身份的象征。同时,对于知识积累来说,你也需要一个个人的主页来记录成长。

针对于目前知乎实名制的这一措施,我觉得其实是没有必要的。用户在乎的更多的是回答的内容,而非这个人。你从业的领域可能会使用户对内容的接受度产生影响,但对于你的名字,没有多少人会关注。建议可以把实名制取消,但是加大对于就业行业的细分要求。2.提问与回答:

这是知乎最基础也最核心的功能,是内容的发源地,也是维持用户活跃度的关键。知乎是一个平台,它为有疑惑和有经验分享的人提供了一个桥梁,一个平台。让他们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互通有无。3.邀请:

在你提出一个问答之后,你可以邀请希望解答的用户来回答。一方面这确保了提问后不会无人回答,同时,对于被邀请的人来说,也会是一种鼓舞。

人们对于知识,从自然属性上来讲,是索取大于分享的。因此提问的人会远远大于回答的人。为了让平台良好的运转下去,知乎的邀请功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大家可以邀请一些行业高端的领袖人物来发表对于看法的理解,从而确保了回答的质量。4.投票:

对于普通浏览的用户来说,你可以给精彩有用的回答进行投票,认同或反对。对于贡献回答的用户来说,这是一种激励的手段。5.话题:

用户可以选择自已喜欢的不同话题并加以关注。这一功能,就是扩大用户的关注面,同时帮助用户找到自已的兴趣点以及更多同类的人。

三.运营特色

前期邀请码,产品找用户

个人身份,需求层次论最高点,自我实现需求 邀请回答机制

1.前期邀请码,产品找用户

知乎最开始是不开放注册的,采用发放邀请码的方式来聚集最初的核心高端用户。这个方法在我看来是知乎整个运营中作的最好的一个地方。产品来找用户,而不是一开始就让所有的人来注册,涌入一大批不明所以的浏览性用户。事实也证明,邀请码非常成功,在当时的互联网引起了小轰动,吸引到了李开复这样的牛级人物。2.个人身份,需求层次论最高点,自我实现需求

知乎提倡知名制,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社区氛围。从知乎的产品定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它是要建设一个行业精英互相分享经验、知识的平台。因此,如何识别行业、如何确认精英,如何建立信任,知乎身份的功能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当你的回答得到浏览用户的认可时,当你被大佬们邀请回答某个问题时,你的自我实现需求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满足。3.邀请回答机制。

其实这是一个确保回答的数量及质量的一个功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关于一个问题向不同的人询问看法时,也是有选择的。我们首先会筛选不同的人,他们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生经历,我们期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答。那对于在知乎上提问的人来说,也是希望这样的。因此邀请机制,对于回答的人来说,可以看到不同的回答。而对于被邀请回答的人来说,是一种激励机制,一种被认可的实现感。

四. 竞争对手

以百度百科为代表的百科类产品 百度知道

微博、人人等网络社区 豆瓣

1.以百度百科为代表的百科类产品:

百科类产品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地一款基础知识普及的工具。用户对于基本知识的需求大都已经可以被满足了。而且加之百科类产品在搜索引擎结果显示上的优势,在这方面知乎并没有多少竞争优势。

2.以百度知道为代表的问答类产品:

问答类产品的历史也是相当长久了。我们经常看到的有,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这些产品的基础功能与知乎相似度非常之高。3.以微博、人人为代表的社交类产品

如果说,上述两个对手依赖的是搜索引擎的优势。那么对于知乎来说,微博和人人则是在建设社区关系上有力的竞争对手。微博有名人效应,能吸引一大批粉丝。对名人来说,是个人营销极佳的平台,因此有充分的理由留下,并持续贡献内容。人人有现实关系优势,人人的关系网是真实社会的反映,好友之间是有现实背景的。因此,社交关系应运而生。以上两点,如果有人想要询问一个问题,在这两个平台上,在已有的关系网上,不乏有众多的回答者。而迁移到知乎,则需要重新建立这种关系。4.豆瓣

豆瓣的性质其实和知乎是非常相似的。一个是以兴趣点为基础聚合人,一个是以行业为基础聚合人。两种用户都带有对于某一事物的偏爱性,都有需要抒发的情感及经验。豆瓣是生活化的产品,知乎是职业化的产品。如果知乎的发展定位不清晰,很有可能偏向豆瓣。

五. 竞争优势: 高质量的核心用户群 行业的深入讨论(排他性)

1.高质量的核心用户群

知乎的定位是十分准确地,要做行业精英互通过有无的平台。而不是像百科类或问答类产品,针对的是全网用户。它是在知识普及层次上更高的发表见地层面的需求。因为这个准入门槛本身也就保证了,在知乎活跃的用户本身的素质不会低到哪里去。同时,加之以之前的邀请码的机制,为知乎网罗了互联网行业的众多精英人士,他们作为第一批加入的用户,为知乎创作了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氛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百科类、及问答类普通的用户,是不适应知乎这种环境的。因此在竞争上,也没有任何优势。2.行业的深入讨论(排他性)

知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基础知识普及性的问答,而是深入到具体情景下的某个问题。这些讨论,大都需要的是很强的行业背景。同时,也需要回答者有一定的经验。因此,这个产品是具有排他性的,不是所有的用户及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复制的。

六.竞争劣势 用户群体较单一 用户黏性较弱 激励机制

1.用户群体较单一

就目前知乎的发展来看,用户的群体还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从业人员这一块儿。如何把用户群体拓展到其他领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2.用户黏性较弱

相对于上述所说的社交类产品,知乎的用户黏性还是非常弱的。如果要建设社区类产品,用户之间的关系还有待发掘。3.激励机制

目前,知乎还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来保持用户的活动度。在人的自然性格中,索取大于分享的天性如何打破,还需要知乎去探索。

七.核心竞争力:

行业精英之间的经验分享、互通有无。八.如果我是产品经理,下一步会怎么做

1.关闭知乎公开注册的功能。既然知乎是要做行业精英的社区,而且主要回答与贡献的人都是集中在这部分人中间。那么其实公开注册对知乎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带来的只是更多的只浏览不贡献和只提问不回答的,没有价值的用户。倾向于把知乎做成为是对应现实生活中的高级会所。提高准入的门槛,采用邀请码或者其他推荐方式进入。保证核心用户的水准及互动质量。2.付费模式。接着上一条来说,如果知乎拥有了大量高质量的用户,他们在这里能够平等的对话,分享自已的经验和想法。那么,付费不是不可以接受的。现在不可行的原因是,知乎目前拥有的大量浏览用户,没有让行业精英看到太大的投资的价值。

3.提高提问的门槛。问题的质量对于知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一此问题在百科类产品上就可以搜索到,而有些问题则在不断地重复。这对于回答与分享的用户来说,是一个很受挫的事情。这主要是由于提问人员的质量造成的,因此在用户注册初期,建议不授权提问功能,待到一定回答数量或者注册日期时,再开放此功能。

上一篇:10质量创优工作计划下一篇:浦发银行投标保函(中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