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广播电视改革工作进行调研的情况报告(精选7篇)
一、基本情况
丘北县广播电视局(台)是局台合一的事业编制单位。设局长1名,副局长3名,下设办公室、采编室、事业科、维修中心、转播台5个科室,共有正式职工42人(含乡镇广播电视站),其中,设有行政编制8人,实有6人,事业编制36人(包括乡镇广播电视站工作人员),高中学历2人,中专学历9人,大专学历24人,本科学历7人。承担着全县的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
二、改革情况
根据中共文山州委办公室、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丘北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文办发„2010‟39号)和中共丘北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丘北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丘委„2010‟69号)等文件精神,撤销原县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和体育局,重新组建丘北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5月10日,丘北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正式挂牌成立。内设:办公室、人事股、综合市场管理股、文化股、广电股、体育股,下辖县文化馆、图书馆、花灯剧团、文物管理所、电影事业管理中心、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和12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服务站。现有干部职工155人,其中局机关23人,文化馆9人,图书馆10人(病休1人),文物管理所4人,花灯剧团32人,电影事业管理中心15人,新华书店8人,广播
1电视台30人、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服务站19人。
三、改革之后的职能划分
文化、广电、体育三个单位撤并之后,分别设立了广电股、体育股等股室。广电股负责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体育股负责体育事业建设,在实际工作当中,由于人员有限,偶尔会出现人员交叉的情况。比如说,体育事业建设过程人,有广电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施“农家书屋”也会有广电股和体育股的工作人员参与等。由于广播电视工程具有专业技术性,其他股室的工作人员很少能够参与。
虽说设立了广电股,但长期在局机关广电股上班的却只有一名副股长,其他工作人员仍在县广播电视台上班,人员编制也仍然在县广播电视台。在此次机构改革中,除了原广电局机关的6名行政人员属正式撤并到文广体局机关以外,其他撤并人员全部属于借调,包括办公室1名副主任、办公室1名档案管理员、人事股的1名副股长、广电股6名工作人员等共计9人。也就是说,在局机关从事广播电视具体工作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县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换言之,丘北县的广播电视工作职责几乎都是县广播电视台在承担着,包括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等。
改革之后,丘北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没有设立专门分管广播电视工作的副局长,而是分别设立了分管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副局长、分管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副局长、分管新闻宣传的副局长,分别是李敬华副局长、陈忠文副局长、王琨副局长。撤并之
后,广电的职能作用几乎都是县广播电视台承担,新成立的局机关只是起到领导作用。
目前,丘北县广播电视台隶属于丘北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是一个股所级事业单位。作为县委、政府的喉舌单位,不但承担着新闻宣传工作任务,还承担着全县的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任务,甚至还承担起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工作任务,但仅只是一个“股所级”事业单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削弱了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职能作用,更削弱了广播电视公共服用体系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地位和作用。
此次机构改革的目的是精简机构,降低行政成本,打造效能政府。初衷是好的,这无可否认,但,既然是改革,就得以认真和负责态度进行改革。改革所涉及的不仅只是机构撤并的问题,还涉及到撤并之前原单位工作人员的撤并问题。机构的撤并是最简单不过的,而工作人员的撤并则是复杂且困难的,因为他涉及到人员的身份问题和工作关系的转移问题,更何况,工作人员的工作关系转移只有县人事部门的批文才是有效的,系统内、党委内的人事关系调整都不具备实质的行政效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若干年过去了,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撤并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事业人员,最终只落得一个“借调”的名声,这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是极不公平的。倘若真要如此改革下去,那么,县人事部门也应该参与此次改革,将撤并人员的工作关系给予明确。如此只管机构撤并,不管工作人员撤并的改革,是极不负责的改革,是儿戏般的改革。
四、存在问题
一是上下级机构运行脱节,有时上传下达的文件要接转多次,增加了办事程序,工作在衔接和布置上增加了麻烦,运行不够顺畅,系统管理较为松散。
二是削弱广播电视的作用,特别是削弱了基层广播电视的宣传作用,同时给安全播出带来很大隐患;
三是由于广播电视所有工程技术人员属电视台编制,“村村通”运维管理削弱,加之乡(镇)广播电视站撤并之后,更是削减了广播电视工作的职能作用,各乡(镇)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维护工作更是一大难题;
四是机构合并后,原广电局的大部分职能由县广播电视台承担,力不从心,上级广电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困难;
五是改革之后,县级的一个部门要应对上级的三个部门(州文化、州广电、州体育),有点本末倒置的意思,难以顾及周全。撤并之后,工作经费有限,接待任务加重,有时还会出现接待推诿,不利于正常工作的开展。
五、建议
一是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广电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重视广电工作和关心广电事业的发展。
二是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基层的实际来开展改革工作,综合考虑机构撤并的利弊,慎重推进机构改革工作。
丘北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
一、项目试点总体情况
白银市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建立了教育督导制度,1999年正式成立了白银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正县级建制。2012年白银市申报的项目“探索有效履行督导职能的体制机制”被甘肃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为教育体制改革省级试点项目。试点内容是通过探索创新教育督导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督政、督学等各项工作转型,使督导部门在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2年白银市的先期试点工作在会宁县展开。会宁县成立了教育督导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实施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实现项目工作组和专家组。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教育、发改、人社、编办、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对督导体制改革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对改革进程的检查指导。工作组和专家组负责制定改革方案,研究改革措施,为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制定了《会宁县教育督导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将创新教育督导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体系、保障机制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尝试建立“监管分离、相对独立、统筹协调、高效运行”的教育督导管理体制,即:教育行政机构负责教育工作的决策和执行,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教育的权力;教育督导机构代表政府行使对教育工作的监督、评估、检查、指导的权力;教育行政部门既要对教育督导机构进行指导和协调,又要保证教育督导工作相对独立。试点开展3年来,县上相继出台了《会宁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会宁县督学责任制实施意见》等文件,县政府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教育督导试点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教育督导面临的体制、机制、经费等方面的问题,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项目试点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 强化督导职能。2012年成立了“会宁县教育督导委员会”,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担任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其办事机构为“会宁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建制正科级,设主任名,副主任2名,内设综合科、督政科、督学科、监测办4个科室,工作体制为总督学领导下的督学负责制。总督学、副总督学由督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兼任。会宁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接受白银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和会宁县教育局的业务指导。
2. 保障人员经费。会宁县将教育督导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10万元,主要用于办公、专项业务、公务用车督学工作补助经费、培训费(含外出学习)等方面。县政府为督导室配备了车辆、办公设施设备。在人员配备上,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按教师总数的千分之三配备了16名专职督学,还聘请了48名兼职督学。为提高督导工作人员和督学的工作积极性,县政府每年还特批3个“园丁奖”名额,用于表彰奖励全县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
3. 理顺督导机制。一是形成了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新格局。建立了乡(镇)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的督导评价机制,推行问责制度,形成了督促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政机制;完善了督学队伍管理,实行督学责任制,形成了指导学校规范办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督学体制;建立了县教育督导室归口管理、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为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形成了科学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测体系。
二是形成了“四教统督”、“四项结合”的督学工作新机制。采取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定期督导与经常性督导、发展性督导与终结性督导、自评整改与督评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对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开展全面督导。
三是建立督前自评、督中指导、督后整改的督导评估三阶段运行模式。建立了学校督导的六项制度 (督前通知制度、学校自查自评自补制度、督前介入制度、督中情况通报反馈制度、督后结果公示公报制度和督后跟踪回访制度),将工作着力点分解为三个阶段:督前着力自查自评与自补,做到“查要实事求是、评要客观公正、补要促其变化”,并明确提出:查而不实不介入,评而不准不介入,补不到位不介入,看准一个“变”字;督中着力的检查指导与评价,在实施听、看、查、访、议、谈等工作程序时突出一个“全”字(查看全部资料等),强化一个“导”字(边查边指导、边看边指导、边听边指导),落实一个“评”字(筛选信息、组内评议、形成报告);督后着力的整改提高与发展,要求被督导学校根据督导反馈意见,形成整改报告,落实整改措施,限期实施全面整改,强调一个“改”字。
4. 落实挂牌督导。一是建立三级督学网络。会宁县从2004年起就创建了乡镇教育联合督导责任区,基本形成了县、责任区、乡镇三级教育督导网络。试点以来,会宁县重新调整、设置了督学责任区,全面推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了总督学负责下的三级督学工作机制:总督学主要听取督学责任区工作汇报,根据工作需要在符合任职条件的对象中选任督学;第一级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督学的业务培训和业绩考核,定期总结、交流督学责任区的工作经验;第二级为督学责任区。全县设立8个督学责任区,聘任64名挂牌责任督学,每1名责任督学挂牌督导5所学校。每个责任区配备2名责任督学,驻点对该责任区进行全面督导。同时,每个乡镇还配备若干教育督导员。各乡镇教育督导员除参与责任区集中督导活动外,还承担本乡镇学校经常性督学任务;第三级为校内督学。各学校选定专人负责校内督导事务,负责学校与责任区督学的联系。县上还实行责任督学考核制度和定期交流制度,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每3年轮岗交流一次。
二是创新督学工作思路。责任区督学坚持“五结合、五为主”(即监督与指导结合,指导为主;他评与自评结合,自评为主;综合与专项结合,专项为主;集中与分散结合,分散为主;定期与随机结合,随机为主)的指导思想,依法对责任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办学行为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随机督查;对年度教育重点工作进行过程性检查;对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提供咨询、指导,对学校有关问题提供解决策略、建议;对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上下沟通、联系协调、帮助解决,发现典型、及时推介。
三是加强责任督学管理。建立了责任区督学目标管理责任制,签定目标责任书,靠实督学工作职责,实施定期考核与评价;建立了督学工作定期汇报、工作效果评议机制;建立了责任区交叉互动督导工作机制,实现教育督导发展研究成果和教育督导评估信息的共享。
5. 落实重点工作。会宁县督导工作围绕促进县域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这一主题,突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两个重点,把握“督政促政府工作职责落实、督学促办学行为规范、监测促教育质量提高”三个抓手,做到教育重大问题、办学单位、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四个全覆盖,有力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一是围绕全县教育发展的主题和重点———“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突出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的专项督查和评估。二是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义务教育重点督导均衡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学前教育重点督导办学条件和常规要求的达标与规范,职业教育重点督导实用性职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的培养上,普通高中教育重点督导优质资源扩量、培养模式改革、办学特色彰显、课程改革推进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上,成人教育重点督导学习型组织建设、继续教育规划的实施和劳动者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工作业务素质的提高上。三是开展教育监测。会宁县成立了义务教育监测办公室(简称监测办),组织开展了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人口、资源配置、经费保障、队伍建设、教育质量和其他影响学生发展因素各方面的监测,为政府教育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6. 强化结果运用。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的要求,会宁县建立健全了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的公告、约谈、奖惩、限期整改和复查制度。一是对督导中发现问题整改不力的学校和部门负责人,予以警告、警示甚至诫勉谈话。二是实行督导报告的反馈和通报制度,每次的督导报告向上报送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相关职能部门,向下反馈到被督导学校,横向反馈给相关部门和教育局职能股室。既作为教育决策的参考和依据,又作为学校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三是实行教育督导通报制度,重点通报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对于学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报县教育局并在教育系统内部公示;对教育系统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报告形式提交县政府;督导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四是落实督导结果使用制度,将督导结果作为教育内部进行奖惩、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在评优选先时,对督导问题多且整改不力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校长和相关管理人员的提拔任用和职称晋升与督导结果直接挂钩,对学校管理缺乏规范、督导活动重视不够、督后整改不力的学校和相关责任人员取消当年评优或晋职的资格,并限期整改。五是健全了督导考核奖惩机制。
三、存在的问题
会宁县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总体进展较好,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增加了教育督导机构编制,但编制、机构设置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县上关于独立设置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请示始终没有得到白银市编办的批准。二是督导经费仅仅满足基本工作需要,督学培训经费落实难度大,兼职督学、责任督学以及督学工作补助缺乏政策依据和资金来源。三是督学队伍年龄普遍偏大,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影响教育督导的质量和效率。四是受职务、职称限额限制,督学的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存在较大困难。
一、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措施
1.确定总体原则,下发实施意见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中部地区从2007年起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认真研究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意见,确定了“全省同步实施、标准相对统一、经费分级分担、逐步实施到位”的总体原则,下发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2.加强组织领导,依法推进改革
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成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发改委、教育、财政、监察、人事、农业、扶贫开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出台了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暂行办法等,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学校收费问题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实施管理办法》《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配套文件,从政策上对城乡义务教育机制改革实施进行了规范。
(二)实行“两免一补”,实现“四个同步”
1.实行“两免一补”
2007年以来,根据国务院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决定,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在确保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我省还结合实际,进一步把城市义务教育纳入改革范围,使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实行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了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13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春季教科书,为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秋季教科书;并补助3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维修改造中小学危房约80万平方米,其中D类危房约60万平方米;巩固和完善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
2.实现“四个同步”
我省深化改革工作开展以来,不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覆盖范围,实现了“四个同步”,即:
“城市与农村同步”——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城市职工子女与农民工子女同步”——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免交学杂费,免收借读费;
“免除学杂费与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步”——2008年,我省在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又扩大到为全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公办与民办同步”——比照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费标准,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个人补助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
这“四个同步”使国家这项惠民政策惠及到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健全配套机制,规范收费行为
1.提高补助标准
在扩大“两免一补”覆盖范围的同时,2008年,我省调整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有关政策,提高了“三个标准”:
一是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将年人均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到小学生均500元、初中生均750元;
二是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即小学生均300元、初中生均500元;
三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价标准,由每平方米300元提高到400元。
总体来看,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人民群众、广大师生等反响较好,成为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2.提高教师待遇
各地在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依法办事、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为稳定教师队伍,促进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如南昌市政府2007年在市财政原负担教职工人均6600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对未达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学校最高增加3600元,而在2008年就实现了教师各种政策性津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的目标。武宁县在做好免除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01年9月以来,该县已实行教职工工资上卡发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该县着力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等方面下了功夫。
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统筹和推进力度,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城区内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统筹城市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校师资。在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城市义务教育质量。
3.规范收费行为
按省政府的要求全面清理了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种行业性收费,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并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强学校收费的透明度。同时,在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后,对学校收费工作进行了明察暗访式的督查检查,对发现的乱收费行为进行了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问题
1.部分县区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杂费后,财政补助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到位,事关中小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2007年全面实行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开始,财政的经费便按季度开始拨付。各地每个季度末或者是第二个季度初经费才能到位。2008年上半年,由于年初雪灾,有些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4月份才到位,所以学校开学初的经费非常紧张。财政补助资金到位的时间,最好是在每个季度之初,因为学校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主要依靠该项经费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如每月的水电、通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费用都是必须按时缴纳的。
2.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正常运转问题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2008年我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提高到了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500元,同时取消了各项收费。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有少数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由于学生数少,按学生数计算所得到公用经费总额较少,难于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3.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生均公用经费尽管有所提高,但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存在很大压力,改善办学条件、添置教学设备设施(如实验室、微机室、信息技术设备更新等)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如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2007年学校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水电费30万元,编外教师代课费40万元,其他费用(维护费、办公费、差旅费、业务培训费、交通费、印刷费等) 156.4万元,学校硬件配置等占的比例很低。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一些教育教学必需的经费开支,如教研活动、观摩教学、教师培训等费用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事业需要,一些校本教研活动难以开展,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4.学校预算编制问题
由于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经费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县(市、区)的学校试编了预算,但由于县(市、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学校编制部门预算处于起步阶段,学校财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不高,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预算收支项目比较粗,编制依据不科学、程序不规范等;其二是经费实际支出没有按照预算执行,导致学校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公用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据调研,各校在公用经费预算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随意性较大。如九江市第十一中学2007年度学校开支情况如下:办公费9%,水费3%,电费7%,邮电费5%,取暖费2%,差旅费3%,房屋维修(护)10%,培训费6%,专用材料费9%,劳务费(招待费)5%,福利费3%,其他支出38%。九江双峰小学2007年公用经费开支情况是:水电、通讯费18.7%,教师培训费11.1%,校园文化建设费用18.7%,物业管理(含临时工)15.6%,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7.5%,自筹教师工资28.4%。
(二)教师待遇问题
1.政策性开支如何解决
根据要求,学校应承担的政策性开支有教师基本医疗保险(由学校负担教师基本工资的3%)、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住房公积金(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5%)、工会经费(根据《工会法》规定,按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上交),加上教师大病医疗保险每人每年42元,养老保险、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障基金每人每年120元。这些政策性开支总计为教师年基本工资的13%左右。以教师年工资12000元计,13%为1560元。新机制实行以前,大多数学校是从收取的学杂费和财政拨给的学校公用经费中开支。新机制实行后,按规定公用经费不得用于这部分开支,导致部分地区和学校这部分经费没有开支来源。
2.教师津补贴问题
义务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明确规定不得用于教师的津贴补贴发放。当前,我省各县(区)财力十分有限,要落实“教师的津贴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的政策,单靠本级财政在短时间内解决还有一定困难。根据调研,中小学教师工资按国家标准都会按时足额发放,但教师的地方性津贴、补贴发放出现了不少问题。我省现行的地方性津贴补贴,每人每月平均348元。由于有些地方县级财力不足,原来这些地方津贴补贴,都转由学校自行解决。新机制实行前,我省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用公用经费开支教师津贴补贴的现象。新机制实行后,按照规定公用经费不能用于教师津补贴发放,导致部分地方教师津补贴没有经费来源。另外许多学校为激励教师设立的岗位津贴,如班主任津贴、超课时津贴、考核奖励等,原来都在公用经费中开支。实行新机制后,这些都不能开支;即使从中支付,学校也难以承担这笔费用。
(三)规范收费问题
1.体检防疫费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疾病的易感人群,而且是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定期体检可以了解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早防治疾病。所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体检防疫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保险费
购买学生团体平安险,既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对学校也是一个有力的保护。此项费用虽然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但总有个别家长不理解,导致学校工作上的被动,以至于造成了现在媒体及网络上所说的“看管”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
3.关于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
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辅助资料,学生也必须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当前,由于收费政策的限制,广大学生,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学生购买教学必须的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渠道也随之受限,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经费需求
加强资金的统筹,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加强对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职责和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督导评估,提高经费保障的评估分值,将乡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估分值适当提高;同时,确保补助资金应在春、秋季开学前拨付到校。如省补资金未能及时下拨,各级财政予以垫付。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实行“一票否决”。
合理编制预算,依法强化管理。学校预算编制工作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省各地编制了中小学预算,但由于这项工作业务性强,预算编制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各级财政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切实加强指导,帮助各地做好学校预算编制工作。同时,科学、合理使用生均公用经费,要对教育教学必需的费用进行倾斜,既要考虑当前的日常教学支出,也要着眼长远,规划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以及校园建设等费用,保障各项经费有合理的比例。建议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教学设备专项经费,确保学校的持续发展。
调整网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由于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学校就读,造成城镇热点学校资源紧张,而农村学校空置浪费。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办好乡镇中心小学,有计划地撤并村小;以创办优质学校、缓解入学压力为重点,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均衡公办民办教育资源。统筹整个教育资源,在考虑教育网点布局的过程中,将民办学校纳入其中。否则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重复建设,不光是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临近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均因生源不饱和而变成薄弱校。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听任民办学校自生自灭,将会留下许多后遗症,给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影响。
(二)提高教师收入,确保教师待遇
制定统一的分配制度。按照新机制的总体要求,将教师合理收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省、市、县(区)的分摊机制,将教职工应享受的津补贴项目纳入绩效工资核定范围,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协调各级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做好工资改革方案,做好教职员工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确保各地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系统解决教师津补贴发放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制定统一的、合理的、有利于奖勤罚懒的收入分配制度,使教师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规范收费行为,满足群众需求
在现有基础上,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将目前未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且原来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与国家课程教科书相配套的音像课程教材、地方课程、图册教材、文字作业本等教学用书尽早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目前不能办到的,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在上级主管部门监管协调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由学校或有关部门对上述教学用书集中代为定购,以利于教育教学正常开展。
建立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推荐选用制度。为了更好落实素质教育,学生在完成课业后,丰富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允许学校推荐经省教育厅教辅材料目录中认定的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由新华书店或教育行政部门许可的服务机构向自愿订阅的学生收费。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关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新要求以来,户籍制度改革逐渐成为改革攻坚的难点、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由于户籍制度改革既担负着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新使命,又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亟需进一步深化、创新改革措施,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进一步落实市局主要领导在全省公安机关电视电话会议xx分会场上的讲话要求,市局治安支队就公安机关如何全力配合有关部门推进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相关的土地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管理、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进行了调研座谈,现将有关情况简要分析如下。
一、我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现状
近年来,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全市公安机关积极稳妥地开展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实施更加灵活的户口迁移政策,有效地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关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新要求以来,户籍制度改革逐渐成为改革攻坚的难点、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由于户籍制度改革既担负着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新使命,又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亟需进一步深化、创新改革措施,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20xx年xx月x日,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转发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x办发[20xx]xx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了落户条件,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二)进一步规范了城镇落户条件。20xx年出台了《xx市公安机关办理户口工作规范》,在打牢宗旨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及户口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统一规范。对购房落户取消了“人均居住面积。及时部署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国务院及省人民政府关于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出台后,我州及时进行了研究落实。一是主要领导提出明确要求。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在听取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汇报后,要求各县市人民政府及州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抓紧出台我州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全面落实户籍制度改革任务。二是成立领导小组,进行全面部署。州人民政府成立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了公安、发改、教育、人社、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
2015年6月,州人民政府召开了有22个职能部门参加的会议,对我州户籍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不断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任务的落实。一是制定了我州户籍制度改革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州人民政府组成调查组,深入八个县市进行调研。特别是针对延吉市的情况,多次与延吉市沟通协调,延吉市表示按照要求全面放宽落户限制,执行统一的落户标准。在认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州人民政府出台了《延边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成为我州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二是落实了户口迁移政策。我州按照国家和省文件精神全面放开了城镇落户限制,只要在我州城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本人及共同居住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就可以在当地申请常住户口。对大中专及技术人才,只凭相关证书就可以办理落户手续。三是实行了新的人口管理模式。一方面,自2015年5月1日起,我州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的区分,按照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了户籍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另一方面,从今年4月下旬开始,推行居住证制度。公民离开户口所在地,具备在我州城镇连续居住半年以上、或者稳定就业或者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就可以申领居住证。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六项基本公共服务和九项便利。
(三)逐步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一是为无户口人员办理户口登记。去年以来,全州公安机关积极为无户口人员办理户口登记,2015年共为2458名无户口人员解决了户口登记问题。今年将继续加大这项工作力度。二是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为落实户籍制度改革要求,我州教育部门出台政策,使17318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有了与城镇居民子女同等入学、同等编班、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中考与城镇子女同等的待遇。延吉、敦化计划各建一所学校,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另外,全州有4300余名寄宿学生获得了生活补贴。三是开展农村就业改革试点工作。州人社局在安图开展了农村劳务经纪人试点和在敦化开展了农村就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四是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州社会保险部门制定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已经有37.8万人参加了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五是加大落户城镇农民工及其他人员救助力度。州民政局出台政策,对落户城镇农民工及其他人员遭遇突发事件、临时困难等给予及时救助或纳入城镇低保,以保障进城农民工的生活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人口负增长且外流形势严峻。我州213万多户籍人口,有近60万在外地。2015年,我州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千分之
0.73、机械增长率为负千分之2.19。人口负增长主要是受婚龄夫妇不愿意生育、经济发展缓慢和外流人口增多等因素影响。比如,近年来,我州因出国劳务、婚姻等取得境外永久居留权或国籍的人数逐年增多,2013年有513人、2015年达到869人;2015年,我州只有珲春市迁入人口略大于迁出人口数,其他七个县市迁出人口均多于迁入人口数。
(二)农村诸多优惠政策致使农民进城落户意愿不强。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扶持优惠力度不断加大,粮食直补、农村危房和泥草房改造、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家电下乡,取消农村各种税费等等惠农利农措施让农民得到了实惠。特别是,城镇结合部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使得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农民舍不得放弃“三权”和这些优惠待遇,进城落户的愿望不强。各县市都反映了这一情况。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优势尚未充分显现。我省的居住证制度四月下旬实施后,与居住证相衔接的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人口信息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分类信息系统还不完善,对人口规模、人员结构、地区分布等人口信息掌握的精度还不够;我省土地确权发证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建立还分别需要二至三年时间;农村医疗保险比城镇医疗保险报销比例高;农村计生、养老保险与城镇计生、养老保险衔接制度尚未完善;特别是就业、住房等基本服务机制还不健全等,这都直接制约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四)对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有的县市对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高、抓得不紧、落得不实;有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有为难情绪,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属于顶层设计,下面难有所为;有的部门任务不明、职责不清;对户籍制度改革宣传不够,广大农民对落户城镇的优惠政策了解得不多,各方面理解、支持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社会氛围还没形成。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一是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学习。深刻领会户籍制度改革重要意义,全面理解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是事关深化改革、城镇化进程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战略性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强推进和落实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大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宣传力度。采取有效形式,全面阐释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性,详细宣讲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积极营造户籍制度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要大力学习和宣传各地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二)加强农村“三权”保护和流转工作,解除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农民最根本的权利,保护和实现好这些权利是农民进城落户的必要条件。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二是加快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服务体系的建立,引导农民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公开、公正进行产权交易,使进城农民充分实现权利流转,获得最大的实惠。三是加快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研究工作,切实保护好集体成员集体收益分配权。坚持好以人为本、尊重群众自愿原则。不得强迫农民以退出“三权”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
(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镇的吸引力。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前提条件,城镇就业岗位多,吸纳常住人口和农民工的能力就强。一是要加快城镇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要深刻领会州委提出的“解决延边的所有问题,靠发展,发展靠项目、靠大项目。”的战略论述,充分利用好各种政策叠加优势,上好项目,上大项目,增强城镇就业能力,提高进城农民就业率。二是坚持好统筹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中,要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统筹推进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统筹户籍制度改革与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合理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同时,延缓我州人口外流趋势。
行视察调研的建议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外事委员会: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局牢固树立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狠抓工作落实,把加强工程抗震设防,提高震害综合防御能力,作为保障全市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和目标。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为使建设工
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提高抗震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我们一是将抗震设防行政审批管理纳入市公共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实行并联审批,加强管理。二是通过市政府制定《潍坊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意见》,明确个相关部门的义务和责任。三是对未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项目,加大地震行政执法力度,责令其改正。
通过以上措施,我市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方面,取
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一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落实还不够到位。建设工程抗震设防
要求审批还没有依法真正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二是市属
各开发区没有专门机构负责防震减灾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致使符合安评条件的建设项目未经过地震安全性评价即开工建设,给这些工程的地震安全留下了隐患。对出现的地震违法事件,开发区无力解决,由于特殊政策,市级执法人员也无法介入进行行政执法。
为提高对建设工程地震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觉性,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希望在市政协强有力的支持下,尽快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
以上建议当否,请批示!
------彬县广电网络公司
按照统一安排安署,我们组织人员就我县有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方面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将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现就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我县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有线广播电视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发展。特是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补助群众安装有线电视之后,全县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迎来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到2010年底,我县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行政村通达率达到了75%以上,安装用户总数达到30079户,入户率39.05%,比2009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2011年,县委、县政府又专门下发了彬办字(2011)48号文件,决定从2011年起连续三年对农民群众安装有线电视按照“三个一点”即“政府补一点,企业免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进行补助,极大的激励了广大农村群众安装收看有线电视的热情,有力的促进了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发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有许多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特别是有线电视入户率仍不够高,发展仍不够快,不能与我县其它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相适应。有线广播电视作为传播党和政府声音,特别是宣传地方党委政府方针政策、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阵地的作用仍然没有充分发挥。与一些发展较好的兄弟县比仍有一定差距。
二、影响有线电视入户率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偏低,影响了全县入户率的提高。
去年以来,尽管县委县政府出台一定政策,对农村群众安装有线电视进行补贴,但是由于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群众对有线电视入户不理解,不支持,致使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缓慢。截止到今年10月底,城区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到80%以上,而农村入户率仅为11.9%
(二)违法卫星地面接收器严重影响有线电视入户率的提高。
近年来,我县城乡群众违法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收器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违法卫星地面接收器不但无法正常接收地方电视台的信号,直接影响了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宣传和本地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而且极易受到非法信号的干扰,严重影响了广播电视信息安全。
(三)部分群众对每年缴纳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有困难,欠缴费用的情况比较严重,致使有线电视入户率有下滑的趋势。有线电视兼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文化性产业双重属性,群众安装有线电视后每需要缴纳一定的收视维护费才能正常收看。一部分农村群众对缴纳这部分费用有困难,导致农村欠费率较高,个别乡镇欠费率甚至达到了将近70%。而按照上级要求,对于欠费到一定时间的群众按自动退网要作销户处理,同时入户率指标也作相应下调。如此一来,给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的提高增加了新的压力。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为了促进我县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健康快速发展,有线电视入户率稳步提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宣传,促进思想观念转变和认识统一。有线电视不仅能够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反映我县经济建设成就,而且能够及时传达县委、县政府的 各项决策和中心工作,同时使各种科技知识、致富技术和信息快捷方便地传达到千家万户,开阔群众视野,提高全民素质。因此县、镇、村要同步协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群众,使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有线电视入户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思想统一的目的,不断缩小城乡有线电视入户率差距。
(二)加强治理,大力取缔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配合上级部门,对我县境内违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加大取缔宣传力度,在广泛深入宣传的基础上,采取联合执法行动,坚决予以取缔。目前,违法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收器的现象也已引起上各级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坚决予以取缔。
(三)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切实推进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和入户率稳步提高。
目前,虽然县财政已经对安装有线电视群众的安装工材费进行了一定的奖补,农村群众的入网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部分群众缴纳每年的收视维护费还有一定的困难,造成群众安装了有线电视后又因欠费自动退网的情况不断出现。因此建议,县财政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对群众负担的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按照“政府补贴一部分,企业减免一部分,群众承担一部分”的办法,有效减轻农民负担,遏制已入网群众自动流失的势头,保证入户率稳步提升。
一.南平老区发展茶产业的主要经验
政和、武夷山、建阳、建瓯四县(市)都是苏区、老区,也是山区,山多、丘陵多,土壤深厚、肥沃,山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建瓯达80.4%)。茶叶成为老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项目。4个县(市)的茶园面积达40.6万亩,占南平全市茶园总面积53.6万亩的75.7%,毛茶总产3万多吨,占全市总产量5.1万吨的60%以上。发展茶产业的主要经验是:
1.各级领导重视茶产业发展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在全省以人大决议的形式,出台《关于强化扶持措施,加快发展我市茶产收的决议》,南平市政府也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对茶产业发展予以政策扶持,特别是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龙头企业和新办的茶企在用地、税收、信贷上实行优惠;对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各项认证以及荣获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省级以上产品评选获奖者均予以奖励。在管理机构上,各县(市)都分工一名副职分管茶叶、成立茶叶领导小组加强对茶产业的管理,还保留了武夷山市茶业局编制。
2.茶园基地基础建设抓得好
这次调研中参观的政和铁山花茶基地1000亩、京泰茶叶标准化示范园560多亩,建瓯凤山凯捷茶叶基地2300亩,都是有机生态型茶园的代表。茶园及其周边有树、有花、有草,层层茶园一片翠绿,条条水管连通各个蓄水池,护林带、灭虫灯、黄色板,更为美丽的茶园增添色彩。一眼望去就知道这里出产的产品不是绿色食品就是有机茶。武夷、建阳还有张天福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全市大力推广生态茶园建设,各地新建一批批高标准茶叶基地。仅调研的四县(市)就有“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面积17.4万亩,其中有机茶认证面积达1.86万亩。武夷山市连续十年茶叶农残没有超标,这就是从源头抓好基地建设带来的好结果。
3.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有效推动茶产业全面发展
武夷岩茶的加工制造以往是加工场所大,劳动强度高,燃柴烧炭耗木材大,现在是各级政府引导茶企开展科技创新,大力引进推广液化气萎凋做青,空调机做青,煤电焙茶,茶叶智能色选机等乌龙茶制茶新技术,新设备,茶叶加工现代化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出现了许多自动化、现代化、清洁化加工流水线。如武夷山永生茶叶公司建成全国首条自动化乌龙茶初制生产流水线;建瓯龙兴茶叶公司建成一流的自动化乌龙茶精制厂;武夷岩茶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引入福建省第一条乌龙茶全自动清洁化流水线;武夷山正山茶叶公司从原料与小种红茶工艺上进行创新,研发成功红茶高端产品金骏眉,引领了近年红茶的大发展。建瓯市名优茶高档茶比例从过去的30%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在茶叶生产上,示范推广应用喷灌、太阳能物理杀虫灯和统防统治防治茶树病虫害新技术以及大面积推广采茶机采茶,都走在全省前列。如建瓯市应用采茶机采茶面积达95.6%,居全省第一;建阳市机采面积5.5万亩,占88.7%;武夷山市机采面积11.5万亩,占83%。
4.创建品牌,宣传力度大
全市建立以“武夷山大红袍”为公共品牌,拥有“武夷岩茶”、“政和白茶”、“武夷红茶”三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山小种”等五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夷山大红袍”、“政和工夫”、“武夷星”等三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著名商标,3个省名牌农产品。特别是武夷山市对创建品牌制定了一套相关政策,积极扶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对申报省、国家级品牌成功的企业,在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上予以倾斜,在税收上给予适当的优惠,物质上给予奖励。规范商标管理使用,出台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管理办法,严格标贴的发放审核,以杜绝企业滥用标贴的行为。在宣传上,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海峡两岸茶博会长期在武夷山举办的有利机会,大力宣传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牌,健全完善武夷岩茶(大红袍)营销推广机构,放手发动南平在各地的茶叶营销队伍,促进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购销。
5.利用旅游资源,开发茶旅项目,提升茶文化影响力
武夷山市充分利用武夷山自然风光与武夷岩茶(大红袍)悠久历史积淀优势以及连续举办二届茶博会新创建的茶文化观光景点,开展山、水、茶、文相结合的一系列旅游活动,推动了武夷山茶文化的逢勃发展。如《印象大红袍》等茶文化表演节目对展现武夷茶文化深厚内涵、宣传武夷茶文化的精髓起了很好的作用,但还需不断充实提高、逐步完善。还要深度挖掘茶文化民间艺术产品,积极支持和鼓励组织和个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专业人员与茶企根据武夷茶文化历史素材,创作各种文化题材的影视、戏剧、歌舞、小说等,开发各种根雕、器具等艺术作品与特色产品,从多方面提升武夷茶文化的影响力。要结合旅游,通过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将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牌的各种特色商品作为旅游礼品推广到全国各地。
6.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南平市经工商注册的茶叶加工企业有991家,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4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没有经过注册的就更多。武夷山市已注册就有1 185家,建瓯市初制厂近500家,政和县加工企业123家。特别是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处处走在前头,带动了合作社和茶农,在发展生态茶园、应用“五新”技术、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治茶树病虫新技术和应用喷灌,进行清洁化加工技改、办理QS认证、创品牌等方面都起了带头示范作用。
二.南平老区反映茶业生产中的几个问题
1.茶叶发展不平衡问题
南平市十个县(市),县县都有茶。由于山区资源不同,各地发展经济的侧重点也不同。发展茶叶存在不平衡问题。有些县(市)以往曾是全省茶叶大县,土地资源丰富、种茶历史悠久,群众发展茶业的积极性高,但领导层在抓五业中对茶业没有摆到重要的位置。主要是对山区发展茶业没有从是一项民生工程、富民工程的高度来认识,有的茶企反映,我们象没娘的孩子一样,到外地参展、参赛别的县政府有补贴,我们却没人管。
2.缺乏一个多样的茶叶市场
茶业要发展,开拓茶叶市场是最关键的措施。这已成为众多企业共同的认识。许多龙头企业在全国各地都开设了连锁店、专卖店、销售网点达7000多个,南平籍的茶叶销售人员1万多人。但在南平市内还没有一个茶叶市场。这次调研中政和、建瓯、武夷山等县(市)的茶企都要求政府能够帮助在适宜的地点建一个茶叶综合市场,将销区的经销商和直接消费者引到产茶区,实行产销面对面洽谈茶叶购销,扩大武夷岩茶(大红袍)等的销路。规范茶叶市场程序,加强品牌管理和茶叶质量管理,保护茶农、茶商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QS认证办理难、费用大
这是各县市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所到四个县(市)据资料统计,武夷山市有企业1185家,已办QS认证300家占25.3%;建瓯市70家企业有QS认证12家,占17.1%;政和县123家企业有QS认证12家仅占9.7%;建阳市企业136家,有QS认证5家,仅占3.6%。全市茶企991家,有QS认证280家,占28%。办证过程手续繁杂,连同工厂建设的费用,小企业就难承受。
4.茶企规模小,资金积压大,普遍反映资金周转难度大。金融机构贷款难,茶山还不能作为抵押物。
5.茶叶品牌多而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大红袍,假冒伪劣,无序竞争,缺乏产品标准和严格管理,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时有发生。
三.几点建议
1.革命苏区、老区都在深山老林中,长期以来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处在贫穷落后的状态。怎样才能引导苏区、老区人民走富裕幸福的道路,这是各级政府都应该牢记的一条历史使命。这次通过调研,我们总结出山区发展茶叶、种植优、新、高香品种,能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山地资源发展竹林,利用竹材加工各种家具,用具,开发竹产业也是老区经济建设的新项目;利用老区辅助劳力与田地,建立林木、花苗、茶苗苗圃,是老区又一项短、平、快发展经济的新路子。综合这三项生财之道共同发展,就能加速增加老区人民的经济收入,走上富裕之道。
2.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发展多种茶产品和深加工,能提高经济效益。南平市许多县(市)一年只采春茶一季,不采夏、暑、秋茶,所以单产比较低,每亩平均产值也不高。其实茶树一年四季都在生长,春茶产量仅占全年的40%左右,夏、暑、秋三季产量占60%以上,不采夏、暑、秋茶太可惜了。也可以组织力量利用夏暑秋茶的原料加工其他茶产品如茶粉、速溶茶、保健茶等附加值高的深加工茶产品。延长产业链,充分发挥茶叶资源和茶企的加工机械设备的作用,提高茶叶利用率,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3.制订茶叶发展规划,重点产区设立茶业管理机构,加强对茶产业的领导。福建省人大出台“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从6月1日起正式施行。本条例要求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各地的实践证明,凡是茶业主产区设立茶业管理局,茶业的一切活动就有人抓有人管,就管得好。建议各地有条件的还是设立专业管理机构为好。将茶业的种、养、加、产、供、销一起抓起来。各县还要制定一些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扶持茶叶企业,推进茶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提升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4.选择全市中心、交通要道、产茶重地,建设一个茶叶综合交易市场,将茶青、毛茶、精茶、特色茶交易和电子商务都统在一起。政府给土地、出政策,由企业出资金建设、经营管理。质检、工商、茶业、行业社团等全力支持,通过质量标准、商品检测、市场管理,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卫生;通过产品自由竞争,货价对比,搞好市场;通过优质服务,树立市场形象,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洽谈生意,直接进行交易,使茶叶生产不出远门就能将茶叶卖出去,销区经销者不要到处乱跑也能直接购买到好茶。
5.加强“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机具、新肥料)推广,重视科技创新,抓科技促生产立于不败之地。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的突出点就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各地都在学习、贯彻。南平市近几年来很重视科技工作。如武夷山市先后成立了十几家民营茶叶科研机构,结合生产开展生态茶园建设、品种改良、低产茶园改造,引进新茶机,规范武夷岩茶加工环节,取得很大成绩。政和县去年举办了全省推广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机具、新肥料)项目对接会,实施“政和白茶现代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和茶叶清洁化项目,更新改造设备,引进新技术,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南平市本地的良种大多是迟芽种如水仙、政和大白茶、肉桂、大红袍等,气候又是福建最早进入寒冷季节的地区,当地良种一年的生长期就很短。近几年推广了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新选育的国优、省优新品种,如黄观音、金观音、丹桂、九龙袍、金牡丹、黄玫瑰、紫玫瑰、春兰、瑞香等许多早、中芽新品种,不但延长了生长季节增加了产量,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增添了许多花色品种,真正达到了多品种多茶类发展。
【关于对广播电视改革工作进行调研的情况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我省征兵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06-12
关于全区社会保障工作调研情况的报告06-18
关于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06-10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10-28
关于员工工作压力情况调研报告10-31
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调研报告09-10
关于某县粮食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12-17
关于对乡镇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10-13
关于部分县局税收征管调研情况的报告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