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应用于儿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应用于儿科护理带教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9年4月本院儿科200名护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名。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带教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PDCA循环法带教,均带教3个月。比较两组带教前以及带教3个月后护理学生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总分、综合能力,并统计比较两组带教满意度。结果带教3个月后,两组理论与实践考核总分以及有效沟通能力、全面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评分均较带教前高,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3个月后,观察组教学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儿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较为显著,能有效提升护理学生理论考核以实践操作总分以及综合能力,且利于提高学生对带教的满意度。

【关键词】PDCA循环法;儿科;护理带教;综合能力;满意度;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教育

儿科护理是临床护理中难度较高的一种护理类型,护理人员要面对复杂的护理任务与高强度的日常劳动,这就要求儿科护理人员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且儿科护理对象自主配合意识弱,患儿的理解能力及沟通效果较差,护理人员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患儿的护理配合度,以上均增加儿科护理的困难程度[1-2]。儿科护理的目的在于帮助患儿在疾病康复的过程中尽可能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故如何提升儿科护理水平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其中护理带教是十分基础且重要的一环[3-4]。当前,传统的护理带教针对性较差,带教质量一般,而护理带教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护理学生以后的工作能力,进而影响儿科护理水平[5]。因此,开展合理优质的带教来帮助护理专业的学生巩固护理理论知识,熟练护理实践操作,增强自身能力,进而提升护理水平十分必要。当前,PDCA循环法是一种能持续改进质量的模式,越来越广泛用于护理带教中,具有一定效果,但用于儿科中的相关报道甚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讨PDCA循环法应用于儿科护理带教的效果。具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9年4月本院儿科200名护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名。对照组中男20名,女80名;年龄20~24岁,平均年龄(22.51±1.16)岁。观察组中男22名,女78名;年龄19~25岁,平均年龄(22.48±1.14)岁。2组性别、年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均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带教方法:儿科教研组依据实习大纲要求,提前安排带教老师实施科内小课堂讲课,拟定课程表让学生能够提前预习。在带教课堂上,主要针对儿科典型疾病予以详细讲解,主要围绕疾病成因、预防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护理要点等方面进行知识讲解。教师主要采取直接授课的形式,并在课堂中不断巩固一些常见且基础的护理操作,并在每节课堂上均选取儿科护理实践操作中不同的重难点进行示范,然后在示范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并从旁指导。干预3个月。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法,包括(:1)计划阶段(P):依据教学大纲内容明确儿科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后,并于课前把问题及教学资料发送到所有学生手中;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中携带资料与总结报告。带教老师围绕存在的问题制定课堂学习节奏把控方案,完善相应方案后在之后的护理带教课堂中予以落实。(2)实施阶段(D):严格依据所拟定的教学方案进行系统性教学,由带教老师分组并确定组长,组长带领成员讨论个人总结的报告,带教老师旁听各组讨论,适时给予意见及建议,帮助成员改进讨论内容,最后选出组内整合方案,并由组长上台讲说。各学科带教老师组织学生查房,护生跟随学习,根据具体病例实地教学,让学生通过询问病史、查体等方式收集并整合病例资料。护理学生自行分析、诊断,并初步拟定护理计划,带教老师给出指导意见,最终治疗及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操作,带教老师从旁协助。(3)检查阶段(C):带教老师听取学生组内讨论内容并回收学生课前问题总结报告,并且在下节课正式开始前根据上节课内容进行点评和回顾。回顾过程中提出学生在上节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给出组内整合方案中已完善的部分和未经考虑的部分,然后给予意见与建议。(4)处理阶段(A):分析护理学生在计划、实施以及检查等3个阶段的掌握情况,带教老师定期组织小组长开展会议,集中解决不同的问题,对反复存在的问题集中讨论进行质量改进;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帮助表现较差的护士,建立健全长效的PDCA循环带教机制,把新整改的带教措施标准化;并且将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带教中直至有效解决。干预3个月后评估干预效果。

1.3评价指标

(1)两组理论与实践考核总分比较:于带教前与带教3个月后,分别使用同等难度的试卷对儿科护理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共计100分。并进行触诊、听诊、给药、注射、安抚、阅片等实践操作,共计100分,总成绩=50%理论得分+50%实践得分,且分数越高,成绩越好。(2)两组综合能力比较:在带教前及带教3个月后,由带教老师结合每堂课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情况,包括有效沟通能力、全面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每项均0~10分,分值越高提示学生该项的能力越好。(3)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教学3个月后,分别采用我院自制的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62,重测效度为0.886)对两组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估,包括课堂氛围、学习效率、知识掌握情况等部分,评分范围均为0~100分,十分满意:90分及以上;一般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以下。满意率=(十分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理论与实践考核总分比较

带教前,两组理论与实践考核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3个月后,两组理论与实践考核总分均较带教前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综合能力比较

带教前,两组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3个月后,两组有效沟通能力、全面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评分均较带教前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

带教3个月后,观察组教学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PDCA循环又被叫做戴明循环管理模式,是将质量管理划分4个阶段,包括:计划(plan):明确活动计划;执行(do),根据计划去执行;检查(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处理(act):处理总结检查的结果,肯定成功经验使其标准化且进行有效推广;总结失败的教训,避免再发,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放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6-7]。随着PDCA模式的不断发展完善,PDCA循环管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愈发广泛,涵盖门诊以及儿科、神经外科、肾内科等众多学科中。在黄爱娣等[8]的研究中指出,将PDCA循环管理用于儿科病房护理的临床实践中,能有效提升儿科护理质量,提升家属的护理满意度。PDCA循环管理法因其有着循环往复,不断改进质量的优势,已经不再局限于临床的护理实践中,也被尝试用于护理学生的带教中,旨在从源头着手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提升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护理水平

因为护理学生在正式进入医疗单位见习之前,只能在课堂上学习护理知识,如何提高护理带教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护理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一直是临床教学的重点[9]。有研究指出,传统带教方式只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单学科填鸭式教学,导致护生在实施规范化护理的同时无法兼顾个体化护理,也无法实施精细化管理[10]。并且,护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中,其学习积极性及自主性较差,不仅不利于护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会降低学生对带教的满意度[11]。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带教满意度,需采取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PDCA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带教方法,在护理学生的临床带教中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袁俊红等[12]的研究中指出,在重症医学科中学习人员临床带教中实施PDCA循环带教,可有效改善能提高学习人员的考核成绩,学习人员满意度较高,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袁静等[13]的研究中指出,在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临床价值十分显著,不仅可以提高实习生的实习成绩与沟通能力,还可以提高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借鉴。

本研究中对儿科护理学生实施PDCA循环护理带教,带教3个月后,两组理论与实践考核总分均较带教前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带教3个月后,两组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全面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评分均较带教前高,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高。表明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儿科护理带教中,能有效提升护理学生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总分以及综合能力,应用效果较好。本研究中实施PDCA循环法,首先在计划阶段依据教学大纲内容明确儿科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针对上述问题于课前查阅资料,课中携带资料与总结报告;学生在课前充分进行预习及思考,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充分消化、理解儿科临床护理理论知识,也能为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在此计划阶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全面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然后进入到实施阶段:带教老师依据拟定的教学方案进行系统性教学,在小组讨论与联合查房期间,带教老师均充分参与其中并从旁指导并纠正,可极大提高护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培养护生发散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带教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全面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在检查阶段,带教老师通过评估学生的发言内容以及回收所有学生课前问题总结报告,能有效总结理解的不足之处,并以此为依据对上节课堂内容进行点评和回顾,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学生在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不断予以改进,护理学生能够更充分的理解理论知识,更好的掌握实践操作,最终可以提升患者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评分。并且下检查阶段,学生与老师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探讨也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在处理阶段,由带教老师带领小组长集中力量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反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不断予以改进,经由不断的循环学习,利于学生更好且全面地掌握知识点,有效提升护理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本研究中,观察组带教3个月后的教学满意度较对照组高,表明将PDCA循环法可提升儿科护理带教中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因为PDCA循环法带教较临床护理路径等带教法的灵活性更强,学生在临床教学中能和同学以及老师更好地互动,不断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从而认真投入其中[14];且带教老师在PDCA循环法带教中能更为自主总结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使带教老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被不断提升,不断为学生做出有效教学行为的示范,教学质量也不断被提升,促进儿科临床带教质量的优化,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也会随之提升[15]。当前,PDCA循环护理带教主要用于成人内科、外科的带教中,在儿科中应用的报道不多。本研究考虑儿科护理的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在临床护理的期间儿科护理的难度较大,故本研究对儿科护理学生实施PDCA护理带教,不断提升带教质量,不断提升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后期的儿科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带教中实施PDCA循环法的效果较为显著,在提升护理学生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总分及综合能力方面的效果较好,有利于带教满意度提升,应用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黄仕梅.小儿护理中联合采用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4):1910-1912.

[2]房艳荣,赫文静.传统护理与家属参与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7):909-912.

[3]朱月平.PBL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3):2299-2300.

[4]沈艳红,赵线,熊菲峰,等.引导-探究教学法在儿科实习护生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5):49-52.

[5]刘爱娟,王会会,宋红芳.带教护士教学工作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对提升儿科临床护士带教质量的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3):135-137.

[6]李彦丽.PDCA循环法在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中的实践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5):115-116.

[7]胡巧玉,晁耀君,胡兴敏.PDCA循环法带教在整形外科轮转实习护士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8):84-86.

[8]黄爱娣,范圳南,袁海灵,等.PDCA循环管理在儿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6):2997-2999.

[9]潘春艳,赖响清,刘连春.责任制护理教学管理应用于手术室临床带教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0):1750-1752.

[10]郑泽丽,许曼青,黄嘉佳.探讨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J].吉林医学,2020,41(4):1000-1001.

[11]顾志娥,张建男,孙四平.双导师带教本科实习护生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报,2020,27(16):13-16.

[12]袁俊红,卫晓静,张跃强.PDCA循环带教模式在护理教学实施中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9):3489-3491.

[13]袁静,王丹,李丽萍.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23):169-170.

[14]王凤.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2020,33(1):241-242.

[15]乔继华,董树婉,马莉.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效教学行为对实习护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78-81.

上一篇: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践中的营销矩阵模型研究下一篇:医患冲突情景下某院医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