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推荐7篇)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篇1

这里,我就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讲几点意见:

一、在新的起点上全面谋划教育改革和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对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大国,尤其要把发展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有力保障了亿万人民受教育的权利。进入新世纪,我们以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着力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农村教育得到加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师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批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到处可以看到,最好的建筑是学校,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上学,即使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也能基本保证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学。国民受教育的年限明显增加,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已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

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

中央的主要考虑是:

第一,教育的发展要面向未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千秋大业,关系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整体考虑,及早谋划。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的问题,满足现实需要,又要着眼未来,明确长远目标和任务;既要培养能够满足我国当前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又要造就更多引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向未来,超前部署,才能创造人才辈出的局面,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第二,教育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靠教育,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的轨道上来,必须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各国都在积极谋划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我国的教育发展也必须走在前面。

第三,教育发展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教育提高素质、改变命运的要求更加强烈。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政府的职责,我们一定要解决好教育领域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教育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教育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而必须以提高质量为前提。要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树立现代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实验。通过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基于上述考虑,《纲要》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发展战略目标。并对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做出了明确部署。《纲要》特别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四的目标。这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纲要》制定历时近两年,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产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纲要》规划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是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好纲领,必将对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涉及所有人,接受教育是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缩小不同群体发展的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要保证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正基于此,我们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

要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的本质,是要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要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基础教育。我们已经在全国城乡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的范围,这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历史性变革,从而使几千年来有教无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在基本解决了有学上之后,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要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在全国或一个省的范围内,教育资源就要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在同一个城市和县域的范围内,教育资源就要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均衡配置。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义务教育发展的差异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我们要把缩小义务教育的差异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要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要保证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主要靠实行奖助学金制度来实现。我们的目标是,只要孩子们能考上,就要保证他们完成学业。这几年,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中央财政用于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投入,由2006年的20.5亿元增加到今年的260亿元,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扩大奖学金、助学金的覆盖面,为助学贷款提供的担保贴息要更加符合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学校也要从学费中拿出相应的比例资助困难学生。要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助学项目,支持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收入资助学业。

要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孩子的上学问题。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些孩子上学问题的任务更加艰巨。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口子女上学的政策,保证他们能够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现有学校不足的,要做好规划,加大学校建设的服务。要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上学问题,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管理,让留守儿童有学上,在社会关爱中健康成长。保障残疾孩子平等接受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应该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同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上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与进步”,我们一定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三、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未来十年我国教育的发展任务是在办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这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也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方面人才、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要。

《纲要》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这里,我着重讲一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的有关问题。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目前我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85%以上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发展职业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范文网

近年来,我们对教育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仍不能满足要求。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社会发展的规模相适应,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强职业技术院校实训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要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高等教育,要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2%,大学生的数量居世界前列,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还很低,从长远看,我们还要适度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教学和培养好学生上。教授要上讲坛,给本科生上课。科学研究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但要与教学和培养人才紧密结合。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的倾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功能,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要同样重视给与支持,鼓励各类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优化高等学校区域布局。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者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高水平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不在那些张扬的东西,而在于有崇高的办学理念,有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有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一旦涌现出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就会出现一批又一批真正杰出的人才,整个国家就有了希望。

学前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人民群众意见较多,要推动全国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抓紧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要搞好幼儿园规划建设,要特别重视发展农村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进一步健全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政府要增加服务,同时要大力扶持民间资本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城乡中小学调整富余出来的校舍,要优先满足学前教育的需要。教师可以经过培训,转入学前教育。政府公共投入应该主要承担保基本的责任,严格规范公办幼儿园收费的标准,不能用公共投入办高标准和高收费、为少数人服务的幼儿园。要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家庭孩子入园补助的机制,为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创造公平的机会。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纲要》重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智育,不是简单灌输知识,而是点燃人心智的火焰,把受教育者内在的潜质开发和启蒙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新知。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培养人的坚毅勇敢、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美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多年来,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的结合。古往今来,许多事例证明,素质教育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杰出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人,因为他是全面发展的人,知识广博,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前瞻未来,能开风气之先,引发展潮流。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才,尽管从事职业不同,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表现为有全面的、良好的素质,究其原因,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的结合使他们的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因而获得广泛的成就。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规范和从严控制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后班、补习班,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性地读课外书、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改革课程内容,使之具有时代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对变化、把握机会和应对问题的能力,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育。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要注重学知结合、知行并重,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解放思想,破除不利于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要允许各地大胆地探索和试验,积累经验。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促进教育发展,政府责无旁贷,但必须切实转变职能,把该管的管好,把该放的放开。我们提倡学校自主办学,不是说对学校放任不管,而是如何管,以什么手段管,管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政府的管理应该是宏观管理,而不是微观管理,应该是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要改进管理方式,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具体到每个学校如何管好、办好,还是要由学校负责。要保证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自主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进行学校内部的管理。要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自主权。要逐步取消各类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的模式,克服行政化的倾向。

总之,各级政府都要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公办高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议事规则,实行科学决策。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职工和学生代表大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完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中小学还要建立家长委员会,不断完善学校科学民主决策和评价机制。

要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好教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教育事业要兴旺发达,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因为他们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拥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战线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大显身手。要放手使用一批有前途、有能力的学校管理者,大胆开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学校校长的探索和试点,打破级别、资历等条条框框,不拘一格用人才,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这是振兴我国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

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办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西方许多著名学校都是非赢利性的私立学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间资本已有相当的基础,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热心教育事业,要鼓励他们以多种方式出资、捐资兴办教育。要进一步清理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性政策,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我们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都要关心教育事业,把支持教育事业作为自己光荣的社会责任,办教育不应该以赢利为目的。在这方面,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就是杰出的榜样。要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民办非赢利性学校要给予大力的支持。要支持一批民办大中专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成为一流学校。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社会力量参与较多的领域,政府可以采取自主方式、购买服务的办法,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要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教育对外开放是优化我国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人才的重要举措。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始终面向世界,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的前沿,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紧密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提高我国教育发展的水平和国际化水平。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推动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扩大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规模,继续支持出国留学。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我国有1600万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不计名利,甘为人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待加强,教师管理机制还需要完善。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如果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光辉之处就在于教师可以照亮一代又一代新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必须更加重视教(此_资_料_转_贴_于_GZU521_学_习_网]hTtp://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

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完善教师并严格教师的准入制度,严把教师的入口关,完善教师的退出机制,加强学校岗位的管理,创新聘用方式,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完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办好师范教育。教育是为人类文化承前启后的事业,以教育为职业者必须具有淡泊名利的高尚志趣、刻苦勤学的精神、诚挚友爱的感情。师范教育的目标绝不是造就“教书匠”,而是要造就堪为人师的教育家。

师范教育不能仅注重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更要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文化熏陶。师范学校的专门训练不限于教学技能,而尤其在于多年的教育文化氛围中含辱尽责,使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油然而生,对于教育事业的信仰日益坚定。

要特别重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我国教师队伍的薄弱环节。现在一些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医疗、社保、住房、交通等方面的保障水平还不高。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教师队伍整体上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必须创新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

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关心农村教师生活和生产,使优秀教师在农村能够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提高津贴补贴的标准。

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各级政府都要满腔热忱地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生从教。要认真落实教师绩效工资等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和住房优惠政策,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篇2

他说, 一是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 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完善汽车消费政策, 加快发展二手车市场和汽车租赁市场, 引导和促进汽车合理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 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 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 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完善消费政策, 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推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要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规范市场秩序,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抓紧研究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 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做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工作, 把中央财政的400亿元补贴资金用好用活, 使企业增加销售、农民得到实惠。

二是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优化投资结构。今年中央政府投资总额9080亿元, 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设, 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 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 铁路、高速公路、农田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府投资必须用在应对危机最关键的地方, 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绝不能用于一般加工工业。要抓紧研究出台鼓励引导社会投资的优惠政策。通过发布信息、加强引导, 支持社会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和技改投资。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 必须对人民负责。所有工程建设都要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

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 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 稳定房地产投资, 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争取用3年时间, 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投资支持力度, 适当提高中西部地区补助标准, 今年拟安排430亿元, 用于补助低保住房困难家庭的实物廉租房建设。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 把部分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补充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落实好支持居民购买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的信贷、税收和其他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第二套普通自住房购买者, 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 按不同年限实行有区别的税收减免政策。促进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和供给, 加大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建设的信贷支持。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稳定和发展房地产市场, 加强住房市场分类管理。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 规范交易行为。帮助进城农民工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 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篇3

大家上午好!

刚才,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介绍了2011年工作情况,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四川大学等就出版学科建设做了交流发言。大家的发言认真梳理了招生、教学工作,总结和交流了办学经验,对2012年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谈了具体思路,有的单位还对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大家讲得都很好。教指委秘书处要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吸纳到2012年工作计划中。

近一年来,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积极创造条件,服务行业,服务教学,为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起步和推广,做了大量细致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培养单位按照《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积极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结合行业人才实际需要,遵循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规律,为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做了大量具体实施工作。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扬帆起航。在此,我代表全国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位委员、专家长期以来为我国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和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家知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专门用一个独立的部分,对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进行了系统论述。这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新经验新情况基础上,站在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做出的全面部署。构建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和保障,是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科学发展、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对于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闻出版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出版专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紧迫的要求。

近年来,新闻出版人才工作,特别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紧密围绕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管理的中心任务,坚持在继承中发展、改革中推进,取得显著成效。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行业人才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向纵深推进。二是全面实施包括文化名家工程、“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工程在内的重大人才工程,大力造就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三是服务发展,大力培养新媒体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外向型人才、少数民族地区骨干人才等行业急需紧缺人才,有效地促进了行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四是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实施出版职业资格制度;积极与高等院校、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建设行业人才培养基地。五是夯实基础,促进行业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积极促进并扶持专业学科层次的提升,开展专业教材建设,组织出版了数十种面向大、中专院校的涉及出版、印刷、包装类专业统编教材。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大家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新闻出版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出版战线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社会思潮日趋活跃,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高层次,能够有效引导舆论的出版人才队伍;迫切需要一支继承优良传统、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出版人才队伍;迫切需要一支了解掌握现代出版企业发展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出版人才队伍。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是选拔造就高层次出版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能够为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和实现出版强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总署经过长期努力及与教育部密切沟通,2010年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2011年开始招生,这是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好事,也是出版学科建设的一大突破,这为出版学科迈向一级学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出版专业硕士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即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兼顾的方向转变。从出版专业的学科特点来看,专业学位教育对于实现学科建设目标、体现出版专业的实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出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核心知识体系,如编辑策划、外观设计、分销发行等等,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知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在理论知识上高于一般职业教育,又在实践应用上优于学术研究生教育,在出版教育体系中非常必要、非常适用。特别是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出版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出版业规模和内涵将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现代出版人才。开设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出一条适应现代出版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之路,对于全面提升我国出版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我国出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努力培养新时期高层次出版人才队伍

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面向未来、统筹规划、夯实基础、稳步推进,以不断提高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高层次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出贡献。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出版专业知识技能,具有较宽知识面,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出版业实际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出版业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进一步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等重要人才培养理念,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提高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结合新闻出版行业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重点培养以下几个层面的人才。

第一,要致力于培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出版人才。新闻出版业既有产业属性,也有意识形态属性,是核心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牢牢把握正确出版导向,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有崇高的新闻出版职业道德,这是出版研究生理论教育的首要任务。各院校要在公共课和必修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教育,要在实践中探索提升理论素质教育新途径,使出版专业研究生真正能够做到自觉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具有为党服务、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素质。

nlc202309040113

第二,要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出版科研人才。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体系的范畴,其目标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积淀、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起点与标准。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出版概论、出版营销、出版政策法规、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课题研究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开展出版工作普遍规律的研究,开展出版产业政策、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的研究,开展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等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注重和强化专业理论功底的培养,为实践中开展出版科研工作打下牢固基础。

第三,要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的不同之处,就是表现为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出版研究生教育要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育与训练。因此,无论是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还是从师资体系、评价标准上,都必须紧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与出版的职业需求相结合,大力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培养能解决出版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第四,要致力于培养新媒体、数字出版高端人才。近年来,在总署的高度重视与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我国广义的数字出版产业营销收入增长迅速,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11年1349亿元,增长速度已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在全行业中名列前茅,数字出版的优势已经凸显。与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数字出版的开发、应用、管理和研究型人才的匮乏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教指委和出版研究生培养相关高校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注重技术与出版的有机结合,培养一批既熟悉专业出版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善于把握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趋势的数字出版、新媒体领军人才。

第五,要致力于培养成为出版名家、大家的人才。出版名家大家和数以千万计的出版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出版名家大家和优秀出版工作者必然是中坚力量中的核心,他们的数量质量能否适应出版业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将关系着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关系着新闻出版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都是在出版教育中具有很强实力的学校,希望你们要致力于成为培养出版名家大家的摇篮,下工夫培养有潜质的人才,坚定他们成为出版名家大家的信念和追求,在培养过程中使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的知识结构,精准的文化选择能力和自觉的创新能力,为今后在出版实践和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成为出版名家大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把握专业学位教育规律,走出一条科学培养高层次出版人才之路

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遵循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努力提高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各院校在学科建设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高标准办学原则。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一开始就要把质量作为生命线来抓。确保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需要把好“三关”,即“入学关”、“教学关”和“出口关”。“入学关”,要严格选拔标准,规范入学考试程序,做到宁缺毋滥。“教学关”,要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手段等方面,学校、教师都要花精力研究,做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出口关”,要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毕业实习制度和论文答辩制度,要保证毕业生实习和论文的质量。坚持高质量办学是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影响力的基本条件。要将编写教学大纲与统编教材作为重点举措,密切结合产业实际,对接行业职业标准,编写好教学大纲与统编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化的工作,要注重遵循行业发展进程和教材建设规律,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参与,科学设置编写环节和流程。对这项工作的难度,教指委要有充分的估计,要尽早开展,加强组织,力争尽早编写出内涵丰富、科学系统、具有较高教学起点的大纲与教材,为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开展教学和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是要推动出版专业学位与出版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出版专业学位与出版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主要包括:出版专业学位设置与出版相关职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出版专业学位培养内容与出版职业人才评价标准的有效衔接,出版专业学位培养内容与出版职业人才工作实际的有效衔接。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统筹规划,创新模式,把握住出版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的落脚点。管理部门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中已规定,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1年的同志,可以按有关规定报考出版专业中级资格考试。取得出版专业硕士将比照同等对待。教指委要积极宣传这一导向并指导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开发等方面与出版职业资格的要求实现有机结合。

三是要密切加强与行业的沟通合作。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把实际的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这就需要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加强与出版行业密切合作,共同建设出版专业硕士的校外实习基地,共同打造产学研互动的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构建出版专业硕士毕业生定向式就业的快速通道。专业学位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着眼于服务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各院校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通过高校师资和行业界师资的有机结合,通过对行业发展需求的密切跟踪,动态调整师资结构与课程设置,形成面向实践、服务行业、学以致用、动态创新的教学模式。

四是要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各院校应当根据各自的学科特长,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规范要求下,立足于学科优势,在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上办出特色。比如,以人文学科为优势的高校,可以着力于在培养编辑策划、文稿编校等人才方面形成优势;以理工科为优势的高校,可以着力于在培养新媒体、数字出版等人才方面形成培养优势;以经济、管理为学科优势的高校,可以着力于在培养经营管理、出版物营销、物流配送、财务核算等人才方面下工夫,塑造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吸收国内外办学经验。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看,以应用为主导的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的办学经验。国内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办学思想、教育机制和培养模式。大家要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通过学习和交流,逐步形成较为完善、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

同志们,虽然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经验少,但是新闻出版行业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做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项工作,为我国出版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篇4

国务院10日在京召开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作重要讲话。他强调,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是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抓好政策落实,努力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温家宝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目前粮食供给形势总体是好的,供求平衡,库存充裕,加上国家财力物力显著增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有效供给,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但也必须看到,粮食增产的难度在增加。粮食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一些地方出现忽视农业、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北方冬小麦主产区旱情持续发展,对今年夏粮增产构成直接威胁。必须认真研究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立足抗大旱、抗大灾,千方百计夺取夏粮和全年农业丰收。

温家宝强调,要全面强化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各项措施。一是切实抓好抗旱工作。受旱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旱情、苗情、土壤墒情监测分析,采取措施减轻干旱影响,确保冬小麦顺利返青。要把抗旱浇麦补贴、抗旱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尽快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户,动员和组织农民适时对冬小麦进行灌溉。要加强抗旱水源调度,确保灌溉用水。保证抗旱设备、材料的供给,认真制定和落实抗旱用油、用电保障措施。妥善解决好重旱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保证城市供水。

二是统筹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强化对农民的技术服务,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对小麦苗情较差的地方,国家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农民及时施返青拔节肥。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做好种子调度和供应,引导农民种足种好春播作物。在东北地区推广水稻大棚育秧,在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覆膜种植。深入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活动,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力做好春耕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工作。三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要认真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改造。要形成新的机制,通过政府增加补助、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吸引和鼓励农民兴办农田水利,建设抗旱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增加节水设备补贴,不断创新节水机制和节水模式。

四是加大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投入。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期中央财政安排129亿元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各地都要继续增加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

五是进一步做好粮食等农产品市场调控。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继续实施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保障农民从事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合理收益,努力形成务农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灵活运用储备、进出口等手段,完善市场调节,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篇5

温总理在总结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时要求清醒看到形

势依然严峻,特别还指出教育等社会事业领域腐败案件增多的问题。并强调,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部署,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动反腐倡廉取得新成效。

通过这次学习,更加认识到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认识到反腐倡廉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基层学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上级纪委全会精神和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工作力度,狠抓任务落实,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自觉性、更扎实的工作,坚定不移地抓好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教育行风建设,保障并促进学校的科学和谐发展。作为校长更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起到表率作用。

一、以身作则,在学校廉政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

1、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努力掌握其精神实质和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学习法律知识、文化知识,努力拓宽自已的知识面,树立现代意识和超前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守法意识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学习和认识,在思想上树立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以党的宗旨为根本准则,在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树立“慎独”意识,保持清正廉洁。“慎独”意识是约束腐化变质的基本功。能否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干部,关键在于你是否能自我约束,能否始终保持“慎独”。因此,坚守反腐拒变底线,是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警戒线,自觉做到“吾日三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追求个人名利,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不沾沾自喜,不揽功诿过;不为个人的利益得失左右,在金钱、名利、面前不动心,违反政策规定的事坚决不做,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勉,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顶得住歪风、经得起考验,忠实履行好岗位职责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以身作则,做好“六个方面”的带头人。作为一校之长,要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勤政务实。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教师和学生,处处想师生所想,尽力为大家谋福利,为学校事业谋发展。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起到表率作用。

一是注重学习,依法执教,做遵规守纪的带头人。积极参与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无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是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做廉洁自律的带头人。以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六个坚持”作为行动指南,做到遵守党的纪律不动摇,执行党的纪律不走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龙游县中小学教师十条禁令》,《龙游县中小学校长八个不准》,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三是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做爱岗敬业的带头人。热爱工作,尽职尽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不传播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是刻苦钻研,精通业务,做严谨治学的带头人。带头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实施专业成长规划行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五是提高修养,发扬民主,做民主监督的带头人。自觉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参加各类组织活动,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做好党员自评和民主评议工作,及时主动反映有利于学校管理、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六是联系群众,团结协作,做维护大局的带头人。谦虚谨慎,尊重同事,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主动沟通思想,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维护稳定和谐的工作局面。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和形象,共创文明校风。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二、扎实工作,把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篇6

(2012年8月16日)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老龄委第十四次全体会议,主要是总结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部署安排《国家中长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既是关系到老年群体的大事,也是关系到每个家庭和民生的大事;既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大事,也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大事;既是当前要抓紧做好的大事,也是从长远看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的大事。

1999年,国家决定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十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央决定成立这个议事协调机构,是非常英明的,是高瞻远瞩的。我到国务院负责老龄工作十年来,基本上每年都要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每次开会前看各种材料,会议中听大家发言,我都受到很大教育,有很多启示和收获。人口老龄化是我们国家正在经历和面对的一项极其重大的课题,其各种影响已开始显现,我们要早重视、早应对、早安排、早部署,只有如此,才能争取主动、积极应对、减少代价、有利全局。

刚才,李立国同志代表总课题组汇报了两年多来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的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果,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等7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就老龄事业的长远发展发表了很好的建议,大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讲的都很好,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会后,请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综合大家的发言,对战略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后抓紧上报。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充分肯定战略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是摸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对的现实基础的一项重大国情研究,是探索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规律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问题理论体系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是找准我国老龄问题理论体系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是找准我国老龄问题的矛盾症结、理清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思路、明确我国老龄事业发展道路的一项重大决策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战略研究,也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战略高度全面审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20多个省(区、市)、30多个国家部委、40多个科研单位、400多个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历时三载,形成囊括8个重点领域、24个子课题、52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这次研究的突出成果可以概括为“三有”:

一是研究上有更大突破。此次战略研究在人口老龄化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与养老、医疗、服务等民生保障建设等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城乡统筹发展、老年人问题及解决途径、老年人社会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崭新的研究成果。其中,人口老龄化态势发展预测模型、影响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机制、整个社会的养老成本测算方法、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等成果,填补了当前老龄问题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是认识上有更深发展。实现了“四个提升”。即把解决老年人群体的问题提升到解决全体公民老年期的问题上来,确保全体公民进入老年期后能够享有更有尊严、更加体面的幸福生活。把解决单纯的养老问题提升到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作出安排。把被动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提升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导向上来,主动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提前做好全局规划和战略准备。把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升到全面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上来,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培育人力资本、扩大社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繁荣稳定。

三是对策上有更多创新。此次战略研究系统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框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六个体系”。在老龄战略管理体系方面,提出要更加注重对老龄化态势的动态监测、对老龄问题的风险预警、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与监督管理。在养老保障体系方面,提出要更加注重合理界定政府、社会、企业、家庭、个人的责任边界,建立完善多主体、多层次、可持续的制度架构。在健康支持体系方面,提出要更加注重面向全民的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和健康保障,面向老年人的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提出要更加注重巩固发展家庭养老功能,建立完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宜居环境体系方面,提出要更加注重城乡规划、住房建设、公共环境建设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营造更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老年生活环境。在老龄工作体系方面,提出要更加注重老龄工作体制的完善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老年群众组织的建设和老年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总的看,这次战略研究领导有力、组织周密、参与广泛、配合默契,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战略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定性判断和定量测算相结合、系统研究与结构分析相结合,带动了地方和部门、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对老龄问题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达到了“摸清底数、探索规律、理清思路”的预期目的,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老龄问题的普遍关注,营造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良好氛围。为推动我国老龄事业进入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刻、认识更全面、工作更务实的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央立足长远、谋划全局、科学决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努力、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各专家学者求真求实、不懈探索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全国老龄委向参与研究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认清形势,全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

本世纪上半叶,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老龄问题日益凸显的关键时期。从战略研究成果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影响更加深远、任务更加紧迫。

形势更加严峻,突出表现在“三个超出预期”:一是老年人口规模超出预期。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目前的1.85亿上升到4.83亿,比此前国家人口发展战略预测的多出5200万。二是老龄化程度超出预期。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由目前的13.7%上升到34.1%,比之前的预测高出4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球老龄化平均速度快一倍多。三是社会抚养负担超出预期。到2050年,我国社会抚养比将由目前的44.5%左右上升到98.8%,比之前的预测高出13.6个百分点,社会抚养负担愈发沉重。总体上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空巢化、高龄化加速发展,老龄化速度超过人口自然增长速度,高龄化速度超过老龄化速度。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0;2009年占总人

口的1/8;预测2013年将突破2亿,这一比例将超过1/7;2025年将突破3亿,这一比例将超过1/5;2033年将突破4亿这一比例将超过1/4;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这一比例将超过1/3.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60岁以上人口过亿的国家,也是65岁以上人口过亿的国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从进入老龄化国家时的约1.3亿到突破2亿,要花14年,年均增加500多万;从2亿到3亿,要花12年,年均增加800多万;从3亿到4亿,只要花8年,年均增加1250多万。可以说,我国老年人口增量愈加庞大、增速愈加迅猛。

影响更加深远,突出表现在“六个持续”:一是经济增长压力持续增强。人口老龄化改变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国民储蓄率和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税源结构、金融市场稳定、实体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据测算,从2011年到2050年,受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年均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压低约1.7个百分点。二是养老保障压力持续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老年抚养比将由目前的近5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发展到2050年前后的1.5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社会养老保险潜在缴费者不断减少,领取者不断增加,养老保障体系压力日益沉重。三是医疗卫生服务负担持续增重。伴随着慢性病的增加,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疾病经济负担大幅增加,老年人口疾病经济负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由现在的2%上升到2050年的5%,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四是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据研究,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达到1.08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均比现在增长近4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将达到1亿左右,比现在增长近2倍。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五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度持续增大。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长期高于城市,2030年达到33%,高出城镇11.7个百分点,2050年达到40%,高出城镇7.7个百分点,将对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成巨大挑战。六是社会管理服务要求持续增高。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利益群体,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意识形态、社会稳定、代际关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将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任务更加紧迫,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一是思想认识不足。2020年前后,我国将迎来第二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增长近1100万,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压力将急剧放大,可能出现老龄问题集中爆发、同步呈现的严峻形势,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对此问题的认识仍然不够。二是制度建设不足。我国现行的养老、医疗、服务等制度体系的设计和运行,这几年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滞后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三是工作准备不足。当前我国老龄工作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基层老龄工作基础仍很薄弱,难以适应统筹应对人口老龄化复杂形势的客观要求。人口老龄化将贯穿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基础将要发生的重要变化,将其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始终应当把握的基本国情,增强发展老龄事业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树立“积极老龄观”,实施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树立“积极老龄观”,就是要做到“三个积极看待”,一要积极看待老年人。老年人曾为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在经验、知识、技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全社会都要尊重和接纳老年人,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同时,要重视继续发挥好老年人的作用。二要积极看

待老年生活。老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人人都要积极面对老年生活,提前规划老年生活,乐于安享老年生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保持身心健康,实现终身发展。三要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我们既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各种挑战,又要看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各种挑战,又要看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既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又要努力满足广大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繁荣发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贯彻“积极老龄观”,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抓住“发展、保障、健康、参与、和谐”五个关键。

一是把握发展重点。人口老龄化将是长期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影响尤其深远。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上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坚实物质基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确保城乡老年人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稳妥处理人口规模与结构之间的矛盾,提高人口素质,加快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二是完善保障制度。保障制度不仅关系到老年人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与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快完善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创新制度设计、做好制度衔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为全体公民进入老年期享有稳定、充足、公平的保障提前做好制度安排。

三是实施健康促进。健康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也是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完善健康支持体系,是延长国民健康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之举,也是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保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优先之选。要合理配置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资源,加快建设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加快发展老年保健事业,提升为老服务能力,减少老年病的发生率,最大程度延长老年人独立、自主生活时间。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增加健康投资,促进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

四是扩大社会参与。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老年人的参与。要建立健全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体制机制,改善参与的环境条件,鼓励支持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活动,使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推进老年人才市场建设,为老年人自立自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党政主导、老龄委协调、部门尽责、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大老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五是促进和谐共融。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以实现家庭和睦为目标,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完善家庭支持政策,健全家庭服务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巩固家庭养老功能。要以实现代际和顺为目标,统筹解决好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三大年龄群体间的责任分担、利益调处、资源共享和权益保障。要以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增强文化融合和社会认同,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由成年型向老年型的适应性转变,充分发挥老年人在促进社会和谐稳

定中的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抚养比相对较低的有利时机,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得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更加积极的行动,解决好老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我国老龄事业的中长期发展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谋划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坚决贯彻第三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实际出发,加强组织领导,抓紧部署实施,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目标。谋划长远,就是要看到从现在起到2030年,是我国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的宝贵战略准备期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关键实施期,要在贯彻落实好“十二五”规划的前提下,站在促进国家强盛、民族繁兴的历史高度,以更广阔的思考维度、从更长远的时间跨度,对未来20年的老龄事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要按照“十二五”规划关于“制定实施老龄事业中长期规划”的要求,充分运用战略研究成果,抓紧做好《国家中长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对此,我提三点要求:

一要明确指导思想。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老年人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好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不断健全老龄战略管理体系、养老保障体系、健康支持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宜居环境体系和老龄工作体系,统筹提升各部门、各方面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相适应。

二是要把握“四个关系”。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工作综合性强、政策性强、系统性强。做好编制工作,要把握好“四个关系”。一是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着眼解决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更要研究探索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长远应对,把当前涉老领域的重大关切和应对老龄化的战略安排结合起来,争取在重大问题上有突破、在重大举措上有实效。二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要谋划好我国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布局,把老龄事业发展融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着力推动老龄事业与其他经济社会领域的协调发展。三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要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社会组织、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四是城镇与农村的关系。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地区老龄问题的不同特点,确定事业发展对策。既要重视城镇老龄事业率先发展,又要推动农村老龄事业跨越发展,实现城乡老龄事业统筹发展。

三要加强组织领导。编制中长期规划是当前全国老龄委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老龄委办公室要将推动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下一阶段的头等大事,周密部署,抓紧落实,确保尽快完成。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基础研究,对拟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重要政策进行充分论证评估,做好与国家总体规划和其他规划的衔接,使其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确保编制工作做实、做深、做好。

我与老龄工作结缘已有十年。十年来,我们为发展老龄事业倾注了热情和激

情,为推动老龄工作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改善老年人的生活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老龄事业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发展,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和奉献,借此机会,我要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篇7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上一篇:中秋的气息初三作文下一篇: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推进国土资源管理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