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科研发展规划
科研水平是衡量高校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和教师立足的根本,在师资队伍建设及学校的生存、改革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加快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推进实现我院发展目标,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将科研工作放在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力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研工作推动学校的发展,达成“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宗旨。为此,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科研状况
“十二五”是我校实现大发展的时期。自2008年教育部批准我院为本科院校以来,学院实现了由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的历史性跨越,为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更为学院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十二五”期间,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科研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一)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
1、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科研教学互促共进 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学院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形成了以农学为龙头,工学为主体,工商、经管、师范、艺术为两翼,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园艺专业入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园艺专业被列入山东省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造园景观》、《园艺概论》2门课程被确定为“鲁台职业教育交流对接学校特色课程”;软件技术专业、园艺技术专业等4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示范专业,集群发展,辐射带动,特色鲜明;轻工生物技术等5个省级企校合作专业,人才汇聚,资源共享,工学相长;VisualBasic程序设计、房屋建筑学等10门省级精品课程,多科并举,引领推动,优势突出。
“十二五”期间,发展并巩固了科研和教学的密切结合,特别是把教师科研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专业实践教学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效结合,如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所选题目绝大多数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出自教师的研究方向,鼓励、支持并并广泛组织学生开展和参与各种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共获多项省级以上的奖励。
2、科研水平跃上新台阶,并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院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明显进步,科研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2011至2014年,共发表论文3122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篇以上,被SCI、EI、ISTP等收录206篇;出版教材、著作251部;科研立项课题共251项,其中崔景香博士和李春雷博士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申请国家专利677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117项。
3、学术交流不断扩大,科研氛围日趋活跃 为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进一步加大科技研讨及学术交流工作力度,通过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学和学术交流,有效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先后邀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来学院进行学术报告及咨询。同时积极加强与兄弟院校联系,分别到山东大学、潍坊学院等院校学习、调研,商谈交流合作事宜。学院还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学术活动。
4、人才队伍建设凸显成效 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鼓励教职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到国外知名大学访学。截止2015年3月,学院启动了“十百千”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教授为名誉院长和特聘教授。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75多人,其中教授、研究员,副高级以上教师358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79人,学科带头人17人,“千人计划”海外特聘教授慈立杰、国家级教学名师曹春英等一批知名学者、教授受聘担任学校特聘或兼职教授。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批学术团队逐渐形成,在争取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方面取得了较明显成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和考核,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尊重人才、崇尚学术、默默奉献的良好风气正在形成。
5、科研管理体初步建立近年来,我们把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序的科研管理体制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抓。2011年以来,为了加强科研管理,学院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认真制订和修订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关条例和章程,相继出台了《****学院科研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学院科研促进教学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的办法》、《****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规定》、《****学院加强横向课题研究的意见》、《****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学院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条例。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学术委员会的运行进一步完善,在审议专业设置、审定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科研成果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学院坚持科研兴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建有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合作建立了济南院,与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建立了青岛院,形成了“一院三地”的发展格局。设施园艺实验教学中心为山东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蔬菜工程技术、蔬菜花卉、植物病虫害防治、网络技术、环境检测等106个实验、实训室和研究所,在生物组培、病虫害防治、海洋化工、软件研发、化妆品研制等方面开展了50多项应用研究。成功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鲁硕红”蔷薇新品种,“潍科”号系列大葱、番茄系列新品种等蔬菜花卉新品种,研发的“金陵十二钗”获国家专利局外观设计12项专利,研制的“美高斯麦”牌三大系列化妆品畅销市场,《蔬菜病虫害防治图谱》系列丛书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建设工程体系图书”,由农业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联合出资免费为全国各农村书屋配送。2013年,菜博会9号厅由学院建设管理(2014年改为“学院厅”),成为学院自主知识产权蔬菜花卉新品种和国内外值得推广的蔬菜新品种展示厅,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开展科学研究的自觉性不强 我院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师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教师的研究仅停留在纯粹的经验总结,缺乏理论的概括、提升和创新的理念;着眼于论文的发表,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不够,忽视了科研成果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缺乏树立整体化知识的理念;还有的不是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所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而确立研究课题,而是搞形式主义,缺乏树立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的理念。
2、科研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
一是高层次的科研立项、获奖、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较少,甚至是空白,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亟待提高。二是科研横向经费来源渠道亟需拓展。三是不同系部、不同学科间科研工作发展不均衡。
3、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对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与需求情况的研究不够,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接轨和服务地方的认识不到位,服务地方的意识不强;科研综合实力相对薄弱,在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多,应用研究内容少;研究中单兵、小股作战多,集体攻关少;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低层次研究成果多,重大突破、重大成果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规模气势小、力度不够,学院社会影响小;服务地方的运行与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相关部门和广大教师服务地方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没有完善的与地方联系沟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因而不能更多的争取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院的关心和支持。
4、学科带头人匮乏,缺少特色学科 对学科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十二五”期间,尽管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我们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仍不理想,致使我们许多学科在省内,甚至在潍坊市的相关领域都没有话语权。
二、“十三五”科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院总体规划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是立校之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学的学术评价为导向,以科研投入为保障,以科研激励机制为手段,加强学术组织和学术梯队建设,广泛联合、优势互补、内外交流,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构建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学院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突破性发展。
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两个原则”和“四个结合”。
两个原则:以建地方特色大学为已任,重点突破、组建梯队、提高质量、强化管理的原则;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已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的原则。
四个结合:坚持学科建设与项目研究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相促进;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相促进;坚持校、企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学院事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促进;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有技术研究相结合,实现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相促进。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确立“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的指导方针和广大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激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逐步推进各学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教学、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渗透和向产业的转化。重点培育、扶持在省内甚至国内有较为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学科和实验室,同时在科技创新与教学的结合上培育新的知识与学科增长点,提高我院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在科技创新与产业的结合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我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立足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加快转化,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实现学院“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
科研处作为学院科研工作的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为我院科研发展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了解国家、山东省和潍坊市科技发展需求,根据学院总体规划要求,锻造学科科研队伍,凝练学术研究方向,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等各项保障制度和措施,为我院科研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贡献。
2、具体目标
(1)瞄准前沿,提倡创新,突出特色,争创品牌
各学科要瞄准科学研究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拓展应用领域,为学院争地位、创品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发挥现有优势,突出服务地方的特色,为区域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理工类研究要紧紧围绕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开发、光电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食品开发、湿地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为潍坊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辅助决策。
(2)搭建研究平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及科研团队的培植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再确定重点学科2-4个、重点培育学科3-5个,经几年努力,创出****学院的品牌学科,争取省级重点学科1-2个,并积极培育新的重点学科增长点;培养出省内拔尖的学术带头人2-3名。加强优势学科研究所的建设、管理和考评,形成若干个按科学机制运行的精干、高效的研究机构。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再确定校级重点实验室2-4个,以校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培育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力争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并结合此项工作,培养出若干个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
(3)广辟立项渠道,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立项的数量和层次
“十三五”期间,力争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有所突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的立项数量的稳步上升,并使这些立项领域进一步向重点学科、新兴学科、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研究机构所确定的方向集中,使学科建设具有强有力的项目支撑。到2020年,力争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市厅级科研项目多项。
(4)完善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实现重大突破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院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多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十三五”期间,全院在SCI、EI、ISTP等检索系统和统计源期刊上发表和摘引的论文总量要有明显增加;学术论文、著作在总量增加的基础上,核心期刊以上发表的论文力争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提高各类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力争实现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的新突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广大师生积极申请专利,并加快其转化速度。
(5)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服务地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以各种方式进行成果产业化,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为高新技术产业奠定基础;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大对横向课题的支持力度,增加其在学院课题构成中的权重系数,到“十三五”末,横向合作经费力争达到科研经费总额的30%以上,使其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切实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效能。
(6)保证科研经费争取额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
“十三五”期间,努力为学院争取各级各类科研经费和科技成果创收,同时,学院将逐步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大幅度提高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投入的经费主要用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研究所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配套和资助、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资助、科研奖励和开展学术活动等。
(7)有效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促进学院办学层次和水平的全面提高
学院将以“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有效载体,高度重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拓宽合作渠道,加强沟通与联系,切实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实现合作共赢,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我院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十三五”科研工作的奋斗目标,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科研在学院整体工作中的先导地位,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渗透,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协调发展。
加强和改进科技工作的政策研究,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渗透,稳定、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师资队伍,以确保学院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大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科研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对那些为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在高层次立项和评奖中实现新突破的人员给予重奖;对长期团结合作有重大贡献的集体和组织者,在荣誉、资助等方面优先考虑;建立效益与任务相结合、激励和惩戒相结合、个人利益和实际贡献相结合的有效激励机制。
2、加强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创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积极为一线教师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在科研选题上,要从本学科专业的长远发展出发,选择有利于巩固和拓展学科专业领域、有利于形成学科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课题,发挥科研在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凝练学术方向中的作用,锻造学科学术队伍,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一方面,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先形成一两个特色品牌学科,使其真正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促进学科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在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同时,对那些发展势头强劲的学科,有意识的进行培育,争取使其尽快进入省级重点学科行列。学院将增加投入支持重点学科建设,通过这些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示范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学院在近五年,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先期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进行重点支持,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建设一个。
3、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目标、分步骤地提升我院各个学科的研究水平。
学院将坚持重点扶持与协调发展并重、发挥个人积极性与鼓励联合攻关并重的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组织争取重大项目为核心,有目标、分步骤地提升我院各学科专业的科研整体水平和实力。在总结以往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项目论证,健全重大项目申报的专家预审制,加大基础项目前期预研投入力度;加强组织协调,积极推进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强调项目负责人领导作用的同时,注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合作;为确保我院高质量课题的申请数量,协助教师做好各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重大课题的管理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评估、评价和监督体系,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4、积极开展应用研究,逐步形成一批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智囊群体。
应用研究要以解决潍坊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问题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发挥学院人才优势,组织跨学科优势团队。
做好学院优势与社会优势的有机结合,制定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制度保障,健全激发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积极性的政策措施。要大力开展横向合作研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能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开辟我院独具优势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应用领域。对既有影响又对地方经济有牵动作用的横向合作课题,学院将进行一定比例的资金匹配;加大横向合作课题的奖励力度,确保横向合作课题的顺利完成;加强与地方联合,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高效转化。
5、采取有力措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锻造科技创新团队。
结合学科队伍建设,构筑学校人才高地,制定优惠政策,稳定人才、引进人才、聚集人才。调动学院的整体资源,在职称评定、稳才引才、科研奖励等方面统一政策导向,鼓励学科交叉、提倡协作攻关、培育团队精神;要在工作中重点培养若干名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使他们具有厚实的学术功底、深邃的学术眼光、宽阔的学术胸怀,团结和带领一批学术骨干全身心地投入专业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6、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大力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进程。
科学定位,合理规划,积极探索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强化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过程管理;明确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高端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思路,着力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两支队伍综合素质,确保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和保障体系,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7、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拓展我院科学研究的国内、国际空间。
抢抓各种机遇,创造条件,争取开展跨学科、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学术环境。鼓励和支持各院、系、所承办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校将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主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开展和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各种途径,扩大我院科学研究在全省以及全国的影响,拓展我院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研究的空间。
8、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把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序的科研管理体制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抓,逐步建立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认真制订和修订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关条例和章程,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审议专业设置、审定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科研成果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9、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十三五科研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论文(十三五规划)07-05
十三五规划心得07-24
十三五规划建议10-04
护理十三五发展规划11-03
龙岩水利发展十三五07-07
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07-18
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09-06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09-30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06-10
2024年“十三五”规划发展前景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