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代持法律问题探讨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股权代持是一把双刃剑,好的方面是可以为公司建设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可行优化股权结构,不好的则是给不法分子提供了腐败和寻租的机会,这既是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将从探讨股权代持基本法律问题入手,研究分析股权代持存在的风险,通过提出改进建议,为股权代持制度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股权代持;法律;问题;建议;

回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自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各类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发展起来,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了很多生机和活力。为释放市场经济的生机活力,政策也创造了更加自由的市场竞争模式。在此背景下,股权代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股权代持长期施行以来,股权代持相关机制得到了逐步完善和发展,也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一面,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基本概念解析

(一)什么是股权代持。通常有两种观点

观点一,股权代持是一种信托关系,即是指信托人将自己的股权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根据授权独立行使权力。观点二,股权代持是一种无名合同,是合同关系,而不是信托或者代理关系。本篇更倾向于合同关系,因此信托关系或者代理关系,本身也是广泛意义上的合同。因此,本篇认为,股权代持是一种合同关系,应当更多适用于合同法、公司法相关法律规定。

(二)什么是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

严格意义上讲,公司法领域并不存在隐名股东,隐名股东只是学术上的概念。股东只能按照公司章程,履行出资义务并进行股权登记,才能成为股东,非经过以上程序不能成为公司股东。隐名股东是指在进行股东登记时,以他人名义进行持股登记,公司和其他股东或知道或不知道隐名股东情况。《〈公司法〉司法解释(三)》明确了“实际出资人”这一概念,一定意义上承认了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

(三)为什么存在股权代持

股权代持的原因很多,但是从司法实践上分析可以发现,股权代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故意规避身份信息,以他人名义持股,从而达到自己隐名的目的,规避身份的股权代持行为不一定都违法,只有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才能确定股权代持行为无效,其他行为原则上应当认定有效;二是保证型股权代持,主要是通过所有权保留或所有权让与的方式来实施担保,从而形成股权代持,司法实践和理论界都认为,这种保证型股权代挂应当予以确认。

二、股权代持相关法律规定

由于法律条文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法律规范滞后于社会问题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社会问题难以从现实法律条文中寻求答案。从我国现行法律规范情况看,股权代持问题集中体现在《公司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从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看,《公司法》和司法解释都以较为明确的方式规定了股权代持行为是否有效,这为解决现实生活中涉及股权代持法律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理参考[1]。分析现行法律条文和相关司法解释可以发现,股权代持产生的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之间的纠纷处理十分复杂,一方面由于实际出资人可以以实际出资为由向法院请求确认其权利,这事实上是侧重于保护实际出资人的利益,但作为显名股东的权利没有明确;另一方面,现行法律只是规定实际出资人可以通过股东大会变更股东名册,从而由隐名股东变成显名股东,这从程序上为隐名股东正名提供了便利,但却又将隐名股东是否能够正名的权利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其他股东,从这个层面上理解,实际出资人的权利又受到了一定限制,不利于其主张实际出资人的权利。

三、股权代持隐含的法律风险分析

(一)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权利争议

主要涉及代持协议履行和代持合意两个方面的争议。代持协议履行方面,股权代持本质上是约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合同,隐名股东是否享有法律规定的任意解除权是代持协议履行争议的焦点,需要明确的是,若股权代持是在信托的基础上产生的,则不能享有任意解除权,若股权代持是在代理基础上产生的,则可以适用任意解除权。代持合意方面,显隐股东之间产生纠纷后,怎样确定代持协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证明责任上理解,需要由隐名股东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其是真正的实际出资人,并且还需要达到高度盖然性标准,一旦显名股东提出了相反的证据,完全有可能推翻隐名股东提供的证据,从而使隐名股东的证明达不到高度盖然性标准,进而丧失诉讼利益。

(二)隐名股东、公司、第三人之间的权利争议

隐名股东、公司之间的争议方面,隐名股东虽然是实际出资人,但公司股东名册上登记的股东名字是显名股东,应当认定的是,公司具备一定的人格性,因此不能简单认定谁是实际出资人,谁就可以直接向公司主张权利,而应该是隐名股东通过显名股东向公司主张权利。隐名股东、第三人的权利争议,显名股东是登记在公司股东名册的,该登记具有公示性,第三人有理由有权利相信显名股东,第三人的依赖利益应当得到保护,名义股东不是实际出资人,其对登记在显名股东名下的股权转让,应当认定为无权转让,第三人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但这在理论上还存在较大争议[2]。

(三)隐名股东执行异议争议

当显名股东的债权人向法院申请执行其股权利益时,隐名股东以自己是实际的出资人为由提出执行异议抗辩,但是这种执行异议能否得到法院支持,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法院应该支持,另一种观点认为法院不应该支持。本篇认为,法院不应该支持实际出资人的执行异议,一方面隐名股东行为本来就不应该被提倡;另一方面实际出资人需要提出执行异议,可以通过提供其他证据证明自己是被执行财产的真正所有权人,而不是通过隐名股东制度寻求权利保护。如果实际出资人提出的执行异议被认可,那就会树立隐名股东合法导向,从而影响社会正常经济秩序,这种现象不应该被提倡。

四、完善股权代持的几点建议

(一)为股权代持正名

研究现行与股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发现,相关条文均没有直接规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权代持缺乏直接立法支撑的现象,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股权代持的经济纠纷,不仅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应该尽快为股权代持正名,明确其合法地位,将其纳入公司法相关法律体系中去,同时通过出台一系列司法解释,共同建立股权代持法律法规体系。

(二)明确权利义务关系

虽然现行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股权代持双方的部分权利义务,但实际上,梳理近年来发生的股权纠纷案件情况可以发现,股权代持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一定十分明确,导致法院在裁判时,需要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重点调查确认,从而才能确认股权归属问题。这一方面增加了法院的裁判负担,浪费了司法资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股权代持双方更多的矛盾纠纷,不利于社会经济主体之间的和平稳定关系。

(三)规范股权代持行为

首先,在明确实际出资人和显名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时,在不违反相关法律规范的原则上,要尽可能遵循双方的自由意思表示;其次,要通过有效途径提升股权代持双方的法律意识,使双方明晰签署股权代持协议对双方意味着什么,具备什么法律权利和风险,确保双方具备真实的意思表示,进而签订股权代持协议;最后,明确规定隐名股东正名化必须履行正规化的手续,通过事先严格规范的法律程序,促使股权代持行为逐步规范化正规化。

(四)发布股权代持案例

如前文所述,股权代持本身影响重大且极易导致纠纷问题发生。因此,为规范民事主体关于股权代持相关行为,从根子上减少因股权代持产生的金融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建议最高法在系统梳理全国关于股权代持案例存在的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挑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股权代持案例,以最高法名义进行发布,一方面用于指导各级法院处理股权代持纠纷案件,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指导民事主体履行股权代持相关义务,享受相关权利,从而尽可能化解矛盾纠纷。

五、结语

股权代持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投资领域的创新方式,积极规范引导股权代持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企业和市场的持续繁荣发展。本篇虽然对股权代持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股权代持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需要持续不断跟进做好理论研究和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姚呈祥.股权代持法律问题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9(26):70-71.

[2] 罗藤.股权代持法律问题探析[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5(9):159-160.

上一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化途径下一篇:科技创新在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