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合同
住所:
法定代表人:
乙方:
住所:
法定代表人:
丙方:
住所:
法定代表人:
鉴于:
1、______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目标公司”或“公司”)是一家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成立并合法存续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号:______),注册地在______,注册资本为人民币______万元。公司原股东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需引进甲方作为战略投资者。甲方愿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______公司。
2、原始股东一致同意甲方以增资形式向目标公司募集资金人民币______万元。增资完成后,甲方占增资后的目标公司______股权。
3、目标公司与原始股东已同意按本协议的条款和条件向投资人募集投资款,而投资人在对公司法律、财务、市场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尽职调查的前提下已同意按本协议的条款和条件向目标公司增资。
为此,各方根据《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经友好协商,达成本协议,以资共同信守:
第一章释义及定义
第一条定义
在本协议中,除非上下文另有规定,否则下列词语具有以下含义:
“关联方”指就某一人士而言,直接或间接(通过一个或多个中介)控制该人士、被该人士控制、或与该人士处于共同控制之下的任何其他人士。
“工商部门”指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在当地的分支机构,试上下文而定。
“公司及各原始股东保证”指公司及各原始股东在本协议中向投资人所作出的陈述与保证。
“经审计的税后净利润”指投资人和公司共同指定的审计机构按照中国通用的会计准则对公司年度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后的公司实际税后净利润(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准)。
“经修订的公司章程”指由原始股东和投资人于依据本协议约定,在投资人出资到位后申请办理注册资本变更同时修改的公司章程。
“权利负担”指质押、抵押、担保、留置权、优先权或其他任何种类的权利主张、共有财产利益或其他回购权,包括任何对于表决、转让、或者行使任何其他性质的所有权的任何限制,但除了所适用的法律强制性规定外。
“认购”指投资人或者其确定的最终投资方根据本协议对新增股份的认购。
“投资人保证”指投资人在本协议中向公司及原始股东所作出的陈述与保证。
“工作日”指除周六、周日、中国国务院指定的法定节假日以外且中国的商业银行开门营业的任何一日。
“重大不利影响”指公司的销售收入、净资产、利润等发生超过20%的减少或下降,或对公司的业务前景(财务或其他)的重大不利影响,无论是否来自供公司的通常商业过程的交易。
“上市”指公司通过ipo、借壳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使得公司直接或间接参与资本市场,公司股东因该等上市行为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
“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除外)。
“元”、“万元”,指人民币“元”和“万元”。
第二条解释
(1)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本协议提及下述用语应包括以下含义:
提及“法律”,应包括中国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政条例、地方规章(包括不时做出之修订)的任何规定;
提及“一方”时,应在上下文允许的情况下包括其各自的继任者、个人代表及经许可的受让人;
提及“包括”应被理解为“包括但不限于”。
(2)本协议包含的目录和标题仅为方便查阅而设,不应被用于解释、理解或以其他方式影响本协议规定的含义。
(3)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本协议提及条款、附件和附录时指本协议的条款、附件和附录,且提及任何文件,均包括对该等文件的任何修订、补充、修改、变更。本协议各附件及附录以及根据本协议规定或为实现本协议的目的签署其他文件,在此构成本协议的组成部分。
(4)各方已共同参与本协议的协商和起草,对本协议中各方存在歧义或者不明之处已经进行充分协商和沟通,本协议不构成格式文本,且一方不得以未参与本协议的起草、讨论或者对本协议约定事项存在重大误解为由主张本协议或本协议中个别条款无效。
(5)原始股东对本协议项下的义务承担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为实现本协议约定,投资人有权要求原始股东中的一方或三方履行本协议项下的义务。
第二章增资
第三条投资方式
(1)各方同意,由甲方负责募集投资款人民币______万元。
(2)根据本协议的条款和条件,投资人特此同意以现金方式出资,目标公司特此同意接受投资,且该等新增股份及其所代表的所有者权益应未附带亦不受限于任何权利负担(本次增资称为“本次交易”)。
第四条投资对价
本次甲方投资总额为______万元,占增资扩股后的目标公司______%股权。
第五条投资款的.支付
各方确认,在满足下列全部条件,或者投资人同意豁免下列全部或部分条件后10个工作日内,投资人应将投资款汇入指定账户:
(1)本协议约定的生效条件已经全部实现;
(2)投资人聘请的法律顾问为本次交易出具了重大风险的法律意见书;
(3)完成关联方的清理工作,包括注销无实质业务的关联方以及将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关联方整合进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
(4)至投资人缴款日,各项公司及各原始股东保证均真实、完整、准确且无误导性;
(5)至投资人缴款日,公司和各原始股东履行及遵守了在本协议项下所有要求其履行及遵守各项协议、义务或承诺;
(6)至投资人缴款日,公司未发生任何在业务、经营、资产、财务状况、诉讼、前景或条件等方面的重大不利变化。
第六条支付后的义务
公司应在投资人缴纳出资后及时完成以下事项:
(1)自投资人缴纳出资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公司应向投资人出具由公司董事长签署并加盖公司印章的出资证明书,并将投资人加入股东登记名册以表明其对股权享有完全的所有权、权利和利益及正式注册为公司的注册股东。
(2)自投资人缴纳出资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公司应于相关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工商登记手续,费用由公司承担。
第三章股东的权利
第七条优先认购权
(1)当公司拟增加注册资本(包括其他第三方以增资方式成为公司股东)时,各方有权按其各自的出资比例优先认购公司拟增加的注册资本,但是以下情形除外
①公司资本公积或法定公积按股东出资比例转增注册资本;
②经过股东会批准,公司为收购的目的发行新增注册资本。
(2)若任何一方未行使其优先认购权的,其他各方可再行认缴该等未经认缴的拟增加的注册资本。
第八条优先购买权
(1)如果公司原始股东(“转让方”)欲将其在公司全部或部分的股份转让给任何第三方(“拟受让方”)时,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享有该等股份的优先购买权。
(2)转让方在转让持有的公司股份前,应向公司其他股东(“非转让方”)发出书面通知,并列明:
(a)拟转让的股份数量;
(b)拟转让价格或价格确定方法;
(c)拟受让方的身份或确定受让方的方式;
(d)其他条款和条件。非转让方享有购买全部或部分拟转让股份的优先购买权。如果在转让方发出转让通知的30日内,非转让方未发出书面同意或未通知转让方其选择购买全部或者部分拟转让股份的,则视为非转让方放弃该次转让中的优先购买权。任何未履行上述程序的股份转让均属无效。
第九条共同出售权
原始股东及投资人需共同遵守下列条款:
(1)如果转让方欲将其在公司的标的权益转让给任何拟受让方时,若非转让方未行使优先购买权以购买全部拟转让股份,则未行使优先购买权的非转让方应有权按比例同转让方一起向拟受让方转让该非转让方持有的公司股份。
(2)转让方拟转让公司股份前,应按照第八条(2)项规定向其他股东发出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应当在收到该项转让通知后20日内书面回复转让方是否行使共同出售权,否则视为放弃共同出售权。其他股东拟行使共同出售权的,则该股东共同出售的股份≤该股东持股总数×(拟转让股份总数/转让方持股总数)。
(3)转让方应允许行使共同出售权的股东以相同的条款和条件同时向拟受让方出售其股份,拟受让方不同意行使共同出售权的股东共同出售的,转让方不可以向拟受让方出售全部或部分的股份。
第十条反稀释条款
未经投资人事先书面同意,公司不得向原始股东和任何第三方以增资形式再融资,或发行可转债、认股权证或期权;经投资人书面同意,如果公司向原始股东或任何第三方以增资形式再融资,则发行该等新股单价(下称“新低价格”,新低价格=公司发行该等新股所获得的全部对价÷该等新股占公司发行后公司全部股权的比例÷发行新股后公司的股本总额)不得低于一个门槛价格(门槛价格=投资人对公司实际投资总额÷投资人持股比例÷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的股本总额)。如果新低价格低于门槛价格,则投资人有权以一元人民币的总对价从发起人股东获得一定数量的公司股份(下称“新增股份”),以使得该等新股发行后,投资人持有公司的股份比例不少于增资时的股份比例。投资人从发起人股东获得新增股份所支付的对价超过一元人民币的,发起人股东应当将超出部分以投资人认可的方式补偿给投资人。
第十一条清偿权
公司发生任何清算、解散或终止情形,在公司依法支付了税费、薪金、负债和其他分配后,投资人依照投资金额所占公司股份比例取得相应的分配。
第四章法人治理及公司运营
第十二条股东大会
(1)公司设股东大会,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2)股东大会审议的事项应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取得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半数以上或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但下列事项在股东大会审议时,须取得投资人的同意方可通过:
(a)公司向第三方募集资本或向第三方发行股份或增加、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b)批准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c)涉及公司上市时间、方式、地点、路径等事项;
(d)变更公司经营范围;
(e)公司对外投资或金额超过500万以上的资产收购、处置事项;
(f)公司章程或其他公司基本文件的重大修改;
(g)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的方案;
(h)增加或减少公司董事会董事的人数;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
(i)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外的且单笔金额超过人民币100万元或者年度累计超过500万元的支出;
(j)公司与关联方发生的单笔超过100万元或者累计超过500万元的关联交易合同的签署;
(k)公司对外签署的金额单笔超过100万元或者累计超过500万元的非经营性合同;
(l)清算、兼并或出售或购买公司和/或其关联公司绝大部分资产,或使得公司和/或其关联公司发生控制权变化;
(m)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的性质或结构;
(n)增加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或相似计划下发行的股份,但是源于原始股东存量股份的除外;
(o)在正常业务经营之外许可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公司的任何专利、著作权、商标或者其他知识产权;
(p)借款或者以任何方式承担任何超过人民币500万元的债务,或在公司的专利、著作权、商标或其他知识产权上创设任何权利负担;
(q)以公司资产为第三方债务提供担保或向任何董事、管理人员或雇员或关联方提供贷款或者担保;
(r)改变或取消任何投资人在本协议项下的权利、优先权或特权。
第十三条公司组织结构安排
(1)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应再成立新一届董事会及监事会。董事会应由6名董事组成,其中4名由原始股东委任,2名董事由投资人委任。监事会应由3名监事组成,其中监事长及1名监事由投资人委任。公司副总经理及财务出纳由投资人委任。原始股东和投资人承诺在行使股东选举权利时保证对方各自提名的候选人当选董事。董事离职,提名方有权提名另一候选人并经选举成为公司董事。
(2)董事参加董事会及其履行董事职责所发生的相关合理费用由公司承担。
(3)董事会的召开应有所有董事,并且其中应包括投资人提名的董事(但在会议召开十日前,经两次通知未能参加会议也未能委托代理人参加会议的除外)参加方可有效。如董事未准时参加董事会的,公司应再次通知,并将会议时间相应顺延5天召开。
(4)有关下列事项的决议应由董事会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董事同意方能通过,并且其中必须包括投资人董事的同意(以下指“特殊决议”)
(a)制定关于变更公司经营范围的方案;
(b)制定设立新的子公司、代表处、分公司的方案;
(c)任命、撤职和替换公司外部审计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变更公司审计、财务制度和程序、会计政策、会计估计;
(d)审计批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和其他福利待遇制度,包括奖金、车辆和房屋的购买和规定;
(e)增加公司任何年薪高于40万元人民币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和福利计划,且年涨幅超过25%;
(f)股东大会权限下的关联交易、对外投资、担保及资产收购、处置事项;
(g)任何涉及关联方的交易的协议或协议项下各方权利或义务的任何弃权、批准、同意或修改,或者公司或者任何子公司迟延或未能尽力行使其在涉及关联方的交易的协议或协议项下享有的针对协议相对方的权利和救济;
(h)购买任何上市或非上市证券(包括但不限于股票、债券、认股权证等)的行为;
(i)各方一致认为需董事会决议同意的其他事项。
第五章承诺
第十四条公司及原始股东向投资人承诺如下:
(1)在工商登记日前,除已获得投资人事先书面同意外,公司不得新发行任何股份,包括发行与公司股份相关的期权、权证、各种种类的可转换债;(ii)公司各原始股东不得向任何第三方转让任何公司股份;在工商登记日前,采取所有合理措施确保公司以一个持续经营的实体按一般及正常业务过程营运其主营业务,其性质、范围或方式均不得中断或改变,且应延用本协议签订之日前采用的健全商业原则;
(2)在工商登记日前,公司或任何原始股东均不得从事、允许或促成任何会构成或导致违反本协议或经修订的公司章程项下任何陈述与保证或任何协议、义务或承诺的作为或不作为,且应就所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任何将导致违反本协议或经修订的公司章程项下任何陈述与保证或任何协议、义务或承诺的任何事件、条件或情形及时通知投资人;
(3)在工商登记日前,公司不得宣派或支付任何股息,或就收入或利润向各原始股东作出任何其他形式的分配;
(4)在工商登记日前,以本协议所载列的保密规定为前提,投资人的代表应可在发出合理通知后,于正常营业时间查阅公司的账册和记录(包括所有的法定账册、会议记录、合同等);
(5)各方特此同意互相配合,尽各自合理的最大努力备齐所有必要的文件和资料。
第六章陈述及保证
第十五条各方共同的陈述及保证
(1)各方均依据其管辖法律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具备作为公司股东的主体资格;
(2)交易文件构成各方的合法、有效及具有约束力的义务,并可根据其条款强制执行;
(3)各方签署交易文件、完成本次交易以及履行并遵守交易文件的条款和条件:
(a)并不违反该方需遵守或该方受到约束的任何法律或法规、或任何司法或行政上的命令、裁决、判决或法令;
(b)也不导致违反对该方有约束力的任何协议、合同、文件或承诺项下的条款。
第七章会计制度及财务管理
第十六条会计年度
公司的会计年度从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公司所有凭证、收据、统计报表和报告、财务账册应以中文书写。
第十七条审计
(1)公司的财务审计应由一家国内的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指定的独立的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中国会计准则来完成。审计报告应递交股东大会、董事会。
(2)如果任一股东合理认为有必要聘请其他审计师或专业人员来进行年度财务审计和审查时,则其可以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进行审计和审查,公司应给予配合,所发生的费用由该股东承担。
第十八条财务管理
(1)在每个季度结束后的四十五(45)日内,公司应当向全体股东提供根据中国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公司当季度的财务报表。
(2)在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后九十(90)日内,公司应当向全体股东提供根据中国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未经审计的公司当年度的财务报表。
(3)在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后的一百二十(120)日内,公司应当向全体股东提供经由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指定的具有国内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公司当年度的财务审计报告,此外,公司(财务负责人)还应准备董事会要求的其他财务报表及关于年度利润分配的建议书。
第十九条知情权
公司股东各方有权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依法行使公司法赋予股东的查阅会计账簿、复制公司章程、董事会/股东会决议、财务会计报告的权利,公司应当进行配合。
第八章生效和终止
第二十条生效
本协议在满足下列全部条件,或者各方同意豁免相关条件之日起生效:
(1)本协议已经各方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签署或者加盖各方公章;
(2)泰颐资本已经召开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投资人本次投资议案;
(3)就本次交易,投资人已经取得了内部投资委员会等有权机构的批准;
(4)至签署日,未发现公司发生任何重大不利变化。
第二十一条终止
(1)如果在投资人缴款前任何时候发现公司存在任何下列事实、事宜或事件(不论是在本协议签署之日或之前存在或发生,还是在其后产生或发生),投资人有权向公司和/或各原始股东发出书面通知终止本协议:
(a)公司和/或原始股东严重违反本协议,而且该违反在投资人发出书面通知要求有关方对违约作出补救后60日内未得到补救;
(b)公司和/或原始股东严重违反任何公司及各原始股东保证;
(c)发生对公司业务、状况(财务或其他)、前景、财产或经营成果的重大不利影响。
(2)在下列情况下,权利方可单方提出中止本协议,而本协议所约定之本次交易将随之被放弃:
(a)经由各方协商一致而终止;
(b)之前,公司未能完成关联方的清理工作,包括注销无实质业务的关联方以及将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关联方整合进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
(c)出现本协议约定的不可抗力情形对公司运作造成重大妨碍,时间超过六(6)个月,并且各方没有找到公平的解决办法。
第九章违约责任
第二十二条违约责任
(1)对于本协议任何一方因严重违反本协议及/或经修订的公司章程所规定的任何陈述、保证、承诺或义务所引起或导致的任何损失、损害、责任、索赔、诉讼、费用和支付,该方应向其他各方作出赔偿并使其不受损害。
(2)原始股东对投资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赔偿责任,以及本协议需承担回购义务、补偿责任等承担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投资人有权依据本协议要求原始股中的一方或几方单独或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十章不可抗力
第二十三条不可抗力
(1)“不可抗力”指在本协议签署后发生的、本协议签署时不能预见的、其发生与后果无法避免或克服的、妨碍任何一方全部或部分履约的所有事件。上述事件包括地震、台风、水灾、火灾、战争、国际或国内运输中断、政府或公共机构的行为(包括重大法律变更或政策调整)、流行病、民乱、罢工,以及一般国际商业管理认作不可抗力的其他事件。
(2)如果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受影响一方履行其在本协议项下的义务,在不可抗力造成的延误期内中止履行,而不视为违约。同时,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应迅速书面通知其他方,并在不可抗力结束后15日内提供不可抗力发生及其持续的足够证据。
(3)如果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各方应立即互相协商,以找到公平的解决办法,并且应尽一切合理努力将不可抗力的后果减小到最低限度。如不可抗力的发生或后果对公司运作造成重大妨碍,时间超过六(6)个月,并且各方没有找到公平的解决办法,则任何一方可按照本协议相关条款提出终止本协议。
第十一章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
第二十四条法律适用
本协议的订立、效力、解释、签署以及争议的解决应受中国法律保护并均适用中国法律。
第二十五条争议解决
(1)本协议或本协议的履行、解释、违约、终止或效力所引起的或与此有关的任何争议、纠纷或权利要求,都首先应争取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如果在开始协商后60日内未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争议,应在一方通知争议其他方后将该争议提交仲裁。
(2)各方同意将争议提交长沙市仲裁委员会仲裁。
第十二章其他规定
第二十六条保密责任
(1)各方确认,各方及其关联方之间由于本协议而交换或获得的任何口头或书面资料、以及各方成为公司股东后所知悉的公司业务、财务、技术、法律等信息均是保密专有资料(下称“保密信息”)。各方应当,并应确保其各自的代表(包括但不仅限于任何高级管理人员、董事、雇员、股东、代理人、关联方及聘请的专业机构)对所有该等保密信息严格保密,未经资料提供方的事先书面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任何该资料。
(2)下列情况不视为一方违反保密义务:
(a)该资料是公开资料或者通过公开渠道取得;
(b)应监管部门要求或者为争议解决而向仲裁机构提供。
第二十七条放弃
本协议任何一方未行使或延迟行使本协议项下的一项权利并不作为对该项权利的放弃;任何单独一次或部分行使一项权利亦不排除将来对该项权利的其他行使。
第二十八条转让
(1)各方已经知悉并同意,投资人作为专业投资机构,有权利通过其控制的专项基金向公司缴纳投资款。若投资人行使这一权利,在缴款前,应将出资人、出资金额、出资时间等书面通知公司及原始股东。
(2)投资人若通过其专项基金实施对公司的投资,则本协议下赋予投资人的特定的股东权利义务,均由实际投资的专项基金继承享有。该项权利继承无需相关方另行签署协议,公司及原始股东对此予以确认。
(3)为办理工商登记备案所需,公司、原始股东、投资人及专项基金可另行签署增资扩股协议,但并不因此代替本协议的效力,其内容与本协议不一致的,以本协议为准。
(4)投资人或专项基金转让所持有公司股份的,受让方承继投资人在本协议项下的权利或义务。
第二十九条修改
本协议不得口头修改。只有经各方一致同意并签署书面文件,本协议的修改方可生效。
第三十条可分性
若本协议中或多项条款,根据任何适用的法律或法规在任何一方面被视为无效、不合法或不可执行,本协议其余条款的有效性、合法性和可执行性并不因此在任何方面受影响或受损害。各方应通过诚意磋商,努力以有效的条款取代那些无效、不合法或不可执行的条款,而该等有效的条款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应尽可能与那些无效、不合法或不可执行的条款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相似。
第三十一条文本
本协议用中文书写,一式五份,每一份签署的文本均应被视为原件,各方各持一份,其余交由公司存档,以备有关部门审核、备案只用。
第三十二条本协议未尽事宜,将签署《股东协议》,与本协议有同等效力。
第三十三条通知
(1)本协议要求任何一方发出的通知或其他通讯,应用中文书写,并用专人递送、信函、特快专递或传真发至另一方在本协议所列的地址或不时通知该方的其他指定地址。
(2)通知被视为有效送达的日期,应按如下确定:
(a)专人递送的通知,专人递送当日即视为已有效送达;
(b)用信函发出的通知,则在信函寄出日(在邮戳上标明)后的第10天,即视为已有效送达;
(c)用特快专递发出的通知,在特快专递寄出日第4天,即视为已有效送达;
(d)用传真发送的通知,在有关文件的传送确认单上所显示的传送日期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视为已有效送达。
甲方: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
乙方: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
丙方:
本文对长期股权投资由于股权变动引起的会计处理予以梳理。虽然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已经不再是长期股权投资,但其仍与长期股权投资关系密切,故本文仍将其列入讨论范围。
一、股权变动引起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概览
由于企业增持和减持行为,长期性权益投资可能会在金融资产、权益法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成本法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三者间发生转换。下图清晰地展现了股权变动引起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变动情况。需要说明的是,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的选择并不能仅仅依据持股比例,还要充分考虑对其控制能力和影响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后做出判断,才能确定是否为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因此图中的持股比例仅作参考。
左下图中,持股比例为0 ~ 20%时是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列为金融资产;持股比例为20% ~ 50%时是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采用权益法后续计量;持股比例为50% ~ 100%时是控制,采用成本法后续计量。图的下半部分为增加投资,上半部分为减少投资。图中的转换1 ~8则代表了下列股权变动:1金融资产转换为权益法后续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2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转为成本法;3金融资产转换为成本法后续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4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5处置部分对子公司投资(不丧失控制权);6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7成本法后续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8权益法后续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其中:2、3为多次交易实现企业合并,控制子公司;6、7为丧失控制权处置子公司;1、8仅涉及个别财务报表会计处理;2、3、4、5、6、7涉及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
另外,本文假设实现企业合并时,合并双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控制,即本文2、3仅针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二、增加投资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影响
投资方通过增加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规模,提高了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能力或控制能力,具体分为下列四种情况:
1.情况1:金融资产转换为权益法后续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原先的投资较少,投资方不能对被投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作为金融资产核算。若其不打算近期内出售该金融资产,应当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由于增加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应当将金融资产转换为权益法后续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根据规定,将原持有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原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转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科目)。另外,还需要比较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和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考虑是否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例1:A公司以200万元购入B公司5%的股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年末,确认公允价值变动50 万元。后又斥资1 000 万元收购了B公司20%股份,至此A公司能够对B公司产生重大影响。当日,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为280万元,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4 000万元。
会计处理如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280+1 000=1 28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1 28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50,银行存款1 000,投资收益30。借:其他综合收益50;贷:投资收益50。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1 000 万元(4 000×25%),不需要调整其账面价值。
2.情况2: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转为成本法,实现了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应以原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作为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原权益法下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不需要转入当期损益,应当在处置该投资时再行处理。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当对该股权按购买日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原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转入当期损益。
例2:A公司以1 200 万元购入B公司25%的股份,作为权益法后续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年末,确认损益调整60 万元,其他综合收益40 万元,则账面价值为1 300万元。后斥资2 500 万元收购B公司50%股份,实现控制。当日,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为1 400万元,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4 000万元。
会计处理如下:个别财务报表中,初始投资成本=1 300+2 500=3 80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2 500;贷:银行存款2 500。合并财务报表中,合并成本=1 400+2 500=3 90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1 400;贷:长期股权投资1 300,投资收益100。借:其他综合收益40;贷:投资收益40。
合并财务报表中合并成本3 900 万元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3 000万元(4 000×75%),形成合并商誉900万元。
3.情况3:金融资产转换为成本法后续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实现了企业合并。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应以原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原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转入当期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仍应当对原持有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
例3:A公司以200万元购入B公司5%的股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年末,确认公允价值变动50 万元。后又斥资2 500 万元收购B公司50%股份,实现控制。当日,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为280万元,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4 000万元。
会计处理如下:个别财务报表中,初始投资成本=250+2 500=2 75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2 75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50,银行存款2 500。借:其他综合收益50;贷:投资收益50。合并财务报表中,合并成本=280+2 500=2 78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280;贷:长期股权投资250,投资收益30。
合并财务报表中合并成本2 780万元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2 200万元(4 000×55%),形成合并商誉580万元。
4.情况4: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
之前投资方已经取得对被投资方的控制权,因此购买少数股权不应作为合并行为,仅为权益性交易,不涉及股权价值的重新计量也不形成商誉。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应按照新增投资额确认追加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根据因购买少数股权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按照新增投资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份额的差额,应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若资本公积不足冲减,则调整留存收益。
例4:接例2,A公司又斥资250 万元购买B公司5%的股份,至此持股比例达80%。购买日至新增投资日期间,B公司实现净利润500 万元,分配现金股利100 万元(不考虑其他调整因素)。
会计处理如下:个别财务报表应确认250万元新增长期股权投资。合并财务报表中,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价值=4 000+500-100=4 400(万元),按应享有份额220万元(4 400×5%)确认新增长期股权投资,差额30万元应当调减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三、减少投资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影响
减少投资引起的核算变化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情况5:处置部分对子公司投资(不丧失控制权)。
投资方之前已取得对被投资方的控制权,现出售部分股权,但没有影响其控股地位,这应当作为权益性交易,不涉及股权重新计量也不影响损益。在个别财务报表中,作为处置部分投资处理,确认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而不确认损益。
例5:接例3,A公司出售B公司2%股份,取得120 万元价款,持股比例降为53%,仍然控制。购买日至出售股权日期间,B公司实现净利润500万元,分配现金股利100万元(不考虑其他调整因素)。
会计处理如下:个别财务报表中,原持股55%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为2 750 万元,该2%股份成本为100 万元,处置部分长期股权投资确认投资收益20 万元。合并财务报表中,因是权益性交易,投资收益20 万元不能确认。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价值为4 400万元,2%股权享有份额为88万元,差额32万元(120-88)应当调增资本公积。
2.情况: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丧失控制权但仍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核算,追溯调整。在合并财务报表中,首先对剩余股权按丧失控制权日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将合并财务报表中经权益法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其次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处置收益做归属期调整(因为合并财务报表会对长期股权投资做权益法调整,个别财务报表中的处置收益部分是归属于以前年度的,已确认投资收益);最后将与剩余股权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转为投资收益(因为合并财务报表视同出售全部股权再以公允价值购买新的股权,需要将全部其他综合收益结转)。
例6:A公司持有B公司100%股权,成本法下账面价值为4 500万元。购买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4 000万元,形成合并商誉500万元。现A公司出售B公司60%股权取得3 300万元,剩余40%股权能产生重大影响,改为权益法核算。当日,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为2 200万元。购买日至出售日期间,B公司实现净利润500 万元,发放现金股利100 万元,其他综合收益100 万元,假设出售日当年没有净利润(不考虑其他因素)。
会计处理如下:个别财务报表中,处置投资并追溯调整。借:银行存款3 300;贷:长期股权投资2 700,投资收益600。借:长期股权投资200;贷:利润分配144,盈余公积16,其他综合收益40。合并财务报表中,自购买日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价值为4 500 万元,40%股权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原账面价值=(4 500+500-100+100)×40%=2 000(万元)。合并财务报表确认的投资收益=(3 300+2 200)-4 500-500+100=60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2 200;贷:长期股权投资2 000,投资收益200。借:投资收益240;贷:未分配利润240。借:其他综合收益40;贷:投资收益40。
3.情况:成本法后续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丧失了控制权且没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做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处理并将其转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丧失控制权日将剩余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还需对该损益的归属期做出调整。
例7:接例6,现A公司出售B公司90%股权收到5 400万元,丧失控制权也不再具有重大影响,改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当日,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为600万元。
会计处理如下:个别财务报表中,银行存款5 400;贷:长期股权投资4 050,投资收益1 350。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600;贷:长期股权投资450,投资收益150。合并财务报表中,10%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4 500+500-100+100)×10%=500(万元),重新计算后调增100万元,因此将个别财务报表多计入投资收益的50 万元转回。调整处置收益归属期和综合收益结转与情况7类似,这里不再赘述。合并财务报表确认的投资收益=(5 400+600)-4 500-500+100=1 100(万元)。
4.情况8:权益法后续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
由于减少投资,投资方不再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应将长期股权投资转为金融资产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原权益法下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转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例8:A公司持有B公司30%的股份,具有重大影响,账面金额中成本为1 000万元,损益调整为300万元,其他综合收益为200 万元。现出售B公司20%的股份,取得1 200万元,剩余部分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其公允价值为600万元。
会计处理如下:借:银行存款1 200;贷:长期股权投资1 000 ,投资收益200。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600;贷:长期股权投资500,投资收益100。借:其他综合收益200;贷:投资收益200。
四、小结
股权变动会对长期性权益投资核算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和控制力度的变化,长期性权益投资可能会在金融资产、权益法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成本法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间发生转换。转换中不仅会涉及个别财务报表处理,还可能涉及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
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判断转换的条件、计量基础(账面价值或公允价值)、股权价值是否需要重新计量、其他综合收益是否需要结转、处置收益归属期的调整、投资收益的计算等。
本文对股权变动影响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不同情况做出了分析并举例示范了会计处理。但是,本文对于多次交易达到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以及“一揽子交易”分步处置股权直至丧失控制权等股权变动没有涉及,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股权变动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的影响,然后以图解法清晰直观地展现了长期性权益投资在金融资产、权益法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成本法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三者间发生的转换,最后分析不同情况对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的影响并举例示范会计处理。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15年版)[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5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亨利·克拉维斯
2006年3月1日起实施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为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运作、监管提出了基本要求。2006年1月1日新修订实施的《证券法》和《公司法》为公司制股权基金的设立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2007年7月1日新修订实施的《合伙企业法》正式确立了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为有限合伙制股权基金的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人类对商业资本的逐利本能,在2007年的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中得以体现。蛰伏了几年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专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所进行的股权投资) 因中国资本市场的火爆与金融改革的深入,咸鱼翻身。仅2007年,中国就诞生了300多家创业投资与股权投资公司。
股权投资与创业投资的区别在哪里?海外股权投资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在哪里?股权投资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如何?中国本土股权投资的崛起是否已经开始?本期特别策划将从股权投资火爆中国的现象,围绕其背后的深层价值——中国金融制度改革、中国民间资金流的合理疏导、股权投资对中国国企改革、民企壮大、产业提升等问题展开探讨。
人类对商业资本的逐利本能,在2007年的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上得到体现。蛰伏了几年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专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所进行的股权投资, 因中国资本市场的火爆与金融改革的深入,咸鱼翻了身。公众对它的关注从零度升为沸腾。
“股权投资和买卖股票没啥区别, 都是选择有增长潜力的企业,然后通过持有一部分股份来分享它们的成长性(红利)。不同的是,股权投资主要是投资获得‘潜力型非上市企业’的控股权而后把它上市卖掉,从中获利。” 股权投资人士经常这样直白地介绍这种金融工具。
高额的投资回报使一些股权投资数钱数到手软。2007年的中国,股权投资并购企业的盈利水平保持在20%至30%。据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07年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共有58支投资亚洲市场(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股权投资基金成功募集资金303.76亿美元,比2006年高出114.0%。同时,股权投资在中国大陆地区共投资了170个案例,整体投资规模达124.86亿美元。各类股权投资“淘宝”中国,热闹非凡。
在金融家们兴奋地谈着“股权投资最能赚钱”的同时,一些深层讨论也在展开。股权投资是不是股市泡沫的延伸?股权投资是中国企业的“煞星”还是“救星”?中国本土的股权投资又在哪里?于是,关于股权投资的故事还是要从头说起。
“野蛮人”蛰伏十年
1988年10月、11月间,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布莱恩·伯勒和约翰·希利亚尔连续报道了KKR公司收购美国RJR纳贝斯克公司的情况,描述了股权投资如何通过金融手段控制企业。“门口的野蛮人”——文中如此评价股权投资。当时,美国企业处于产业重组期,企业股价衰退,于是出现了专门收购企业股权再抛售获利的金融资本“股权投资”。之后,美国电子与互联网科技产业兴起,股市上升,股权投资更是如日中天。那些掌握着数百亿美元资金的股权投资基金浮出水面,如KKR公司与得州太平洋集团。2006年,美国通过144A条款的筹资总额高达1620亿美元。股权投资像一块巨大的资本海绵,吸纳了各种私人投资、养老基金、政府投资资金,然后投向全球的股市和企业。
20世纪90年代,股权投资者们开始“探路”中国,黑石、凯雷、淡马锡、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海外股权投资先后设立了中国办公室,大多以合资公司的形式参与收购投资。出于本能的驱使,股权投资的投资对象锁定了中国的垄断型、资源型、龙头型企业,涉及钢铁、采矿、房地产、零售业等收购壁垒较低的领域。由于没有政府的政策获批、操作机制匮乏,资本市场活力不足,股权投资战绩不佳,处境低迷。当时,汉鼎亚太投资了燕莎百货,华平投资了鹰牌陶瓷,华登投资了迈瑞医疗,结果都不理想。有些股权投资干脆转行做VC(创业型风险投资),把原来对优质企业的投资放在了创业企业的身上。“选择错误的合作伙伴、忽略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长期投资理念以及缺乏与当地的合作、不能融入当地社会。”KKR创始人亨利·克拉维斯如此总结外资股权投资在中国的受挫。
直到2000年后,情况才有了转机,2002年,摩根士丹利、香港鼎晖、英国英联共同向名不见经传的“放牛娃”牛根生投了2600万美元,持有了蒙牛乳业32%的股份,2004使其在香港成功上市一跃成为国内乳业巨头。同年,新桥资本以12.53亿元从深圳市政府手中购得深圳发展银行17.9%的股份,被认为是外资股权投资成功第一案。而哈药集团被华平等股权投资收购了55%的股权,成为了被股权投资收购的第一家大型国企。
有华人VC先锋人物之称的汉鼎亚太董事长徐大麟用“在草原上寻找一头头肥牛”来形容股权投资的目标选择。2000年之后的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大量的民营优质企业,同时,各行各业中的国企巨头也在考虑“改制”或“脱困”。这些,都成为了海外股权投资寻找的“肥牛”。
从“全盘西化”到“中国特色”
翻身仗一打完,股权投资的“野蛮人”本性就开始显露,“投资、借贷、控股、重整、重组、改造、上市、出售”,一套以取得企业控制权的金融操作系统被运用起来,鲜有人知的“恶意收购”、“毒丸”、“白衣骑士”、“金色降落伞”等并购术语也逐渐被人熟知。但是,股权投资这种拷贝自美国的金融手段很快受到了中国市场的猛烈反弹。股权投资关注的是股权,在对目标企业的融资、投资、管理、卖出的四个环节中,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价值是其追求的目标。由于股权投资的目标是“出售”,这使其股权投资短期收益最大化与企业长期发展最大化之间存在着深层冲突,这为股权投资的“道德原罪”埋下了隐患。
2005年10月,凯雷基金拟收购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工集团,凯雷获得了徐工集团全资子公司徐工机械高达85%的股权,作价3.75亿美元现金。于是,舆论指责股权投资“道德原罪”的口诛笔伐,铺天盖地地袭来,甚至被抬到了民族利益与国家安全的高度。收购案也因此作罢。华为总裁任正非曾说:“我们感觉到海外基金的力量与巨大的威胁。如果基金这样做在中国获得全面胜利,那么对中国的高科技将是一场灾难。”
为此,2000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在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凡是涉及境内股权的境外公司,在境外发行股票或者上市,必须获得证监会出具的《无异议函》后方可成行。2006年,中国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加强了对涉及外资并购行业龙头企业或重点行业的监管和审查力度,限制境内企业以红筹方式赴海外上市。此规定一出,中断了外资股权投资的“大收购”计划,原本打算积极投资中国的部分股权投资采取了观望态势,而部分股权投资却开始了“本土化”的尝试。
一番反思后,外资股权投资基金认识到他们在中国的做法——对控股权的贪婪不符合中国市场,他们需要更换投资理念。克拉维斯公开表示股权投资要更重视企业长期效益,股权投资投资的目的要以提升企业质量为主,不能只拿钱走人,不重视并购企业的未来发展。同时,外资股权投资基金也在寻求熟悉中国市场的本土人士的参与。比如,KKR聘请柳传志、田溯宁,黑石聘用梁锦松等,“挖角”有中国投资经验的人扩充自己的对华投资团队。而凯雷基金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忽略对中国具体国情的了解”,“失误之一是它没有找境内的同行”。外资股权投资想同本土股权投资“土洋结合”,把外资的资金优势和本土的资源优势相互结合。2007年1月到3月,有3家本土股权投资与外资股权投资共同发起设立合资股权投资基金,金额达到14.29亿美元。
达摩克利斯之剑
2005年,在股权分置等制度改革的推进下,长期萎靡的中国股市迅速蹿红。股市的上升与通道的畅通使外资股权投资们看到了重振希望的曙光A股退出机制的形成意味着外资股权投资可以无需绕道红筹模式即可将投资项目变现)。
同时,资本市场的外来张力:全球资本的流动性过剩、“次按危机”等原因使境外资本聚集于经济引擎强健的中国,与国内市场拉力: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从“量”到“质”的升级,大规模的产业重组与新产业的形成已经开始,大量的企业需要重组或创业的资金“补血”。国企的产权改革与机制改革也需要股权投资力量的推动,使股权投资真正进入了镀金时代。亨利·克拉维斯说:“中国目前在全球经济中已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内产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这给股权投资基金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
专家认为,股权投资近年来能够及时把握中国市场的风向标,咸鱼翻身,在于它巧妙地补救了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弊端。与先前敌意收购目标公司,然后裁撤人员、增加公司负债的“野蛮”行为不同,目前的股权投资更多地是通过帮助优质企业上市、上市公司私有化、提高并购企业管理层效率等方法以实现增值。这些企业在获得股权投资的资金后,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在公开上市时获得了较好的估值。而它的上市“包装”期,能获得著名股权投资的投资,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形象,还强化了在股市的号召力。在2005年获得股权投资投资的48家中国企业中,投资回报超过20倍的有20家。比如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高盛基金投资的2500万美元立刻变成了4亿美元,6个月内收益达16倍。
不过,另一种担忧在悲观的阵营中弥漫。IDC基金全球高级副总裁熊晓鸽认为:目前,中国的股权投资出现了起伏。“去年还是5-8倍的市盈率,2008年被抬到了12-15倍,有的企业开口要25倍,因为同类型上市公司的市盈率超过了50倍。”深圳宣怀投资公司总裁盛立军认为:“大多数的企业不值这个价格,股市上有起伏,直接导致了股权投资的上市前项目出现泡沫,这是难免的。”结果就是投资估值的过高,而股权投资获利的缩小。而证监会“卡壳”政策的出台,又为股权投资增加了政策的风险。同时,杭州娃哈哈与法国达能的“民族资本与外资并购的人民战争”还在无休无止地进行着。股权投资的头顶,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
本土股权投资在哪里?
对中国本土股权投资的呼唤已经很久了。
“股权投资其实不算什么新名词。之前各种投资公司做的,不就是买卖准上市公司股份吗?只不过操作方法没有外资股权投资那么严谨,组织和管理模式没那么成熟而已。”中国股权投资基金专家卫战胜说。几年前,境内民间资金组织和企业之间的股权投资行为就自发形成了。多个民间组织曾向监管部门申报股权投资基金方案,在未获结果后,各种“中国股权投资”自发操作。而目前最知名的,还是那些“混血”性质的“半本土股权投资”,如弘毅投资、鼎晖投资、中信资本等,他们的资金主要来自境外,机制与国际接轨。
本文所讲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合同是指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的中方或外方投资者将其在该外商投资企业持有的股权全部或部分转让给其他股东或股东以外的第三方而签订的合同。与企业自行清算相比,股权转让在程序上相对简便,并且当事各方负担税费较少,因此,在实践中,股权转让已成为外商投资企业撤离时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考虑到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在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业务中的重要性,本文拟从外商投资法律政策、政府审批、股东的瑕疵出资、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名义股东转让股权、章程约定、权利机构决议、当事人报批资料虚假等方面探讨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一、外商投资法律政策对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是外资准入政策的重要法律依据。外商直接投资、外资并购、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都应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应当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就是说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变更后,该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所涉足领域以及股权结构不应违反《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规定的“禁止类”和“限制类”的规定,否则股权转让双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无法获得审批机关的审批,合同根无法生效。根据 2011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规定,目前限于合资或合作(即不允许外商独资)的外商投资产业项目有27项,其中规定中方控股的有18项。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违反《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主要是指以下两个方面:
(1)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经股权转让后,由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企业转变为外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而该企业的经营项目又不允许外商独资;
(2)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经股权转让后,外方出资额占注册资本的50%以上,而该企业的经营项目又不允许外方控股;
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除应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规定以外,还应符合其他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政策规定,否则股权转让合同同样无法获得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合同不能生效。其他法律政策对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的限制性规定主要包括:
(1)对转让比例的限制: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四条、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十八条规定,股权转让后企业性质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时,外方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应低于25%。(注意:该限制与外国投资者股权收购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时不同,根据“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外国投资者股权收购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使内资企业性质变为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时,外国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可以低于25%。)
(2)对“受让方是中国自然人”的限制: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的有关规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只能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不能是个人。因此,中国的自然人如果收购外资企业股权,必须收购其全部股权,不能只收购部分股权;中国的自然人如果收购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股权,至少应当收购属于外方的全部股权。(注意:该限制与外国投资者股权收购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时不同,根据“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外国投资者股权收购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使内资企业性质变为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时,企业的中方股东可以是个人。)
(3)对“受让方是外商投资企业”的限制:外商投资企业收购另一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时,其收购行为属于境内再投资。根据《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暂行规定》,收购方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①注册资本已经全部缴清 ②已经开始盈利 ③无违法经营记录。
(4)对“转让方是国有企业”的限制: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方系国有企业时,应事先征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同意。
二、审批机关审批对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
1、股权转让合同经审批机关批准生效。
《合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书面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成立,第四十四条规定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必须要经过审批机关批准后方能生效,包括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都对其有相同的规定。股权转让合同签订后属于效力待定合同,只有取得审批机关批准,该股权转让合同方可生效。法律依据有: ●国务院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合营企业协议、合同和章程经审批机构批准后生效,其修改时同。
●国务院批准,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十一条:合作企业协议、合同、章程自审查批准机关颁发批准证书之日起生效。在合作期限内,合作企业协议、合同、章程有重大变更的,须经审查批准机关批准。
●国务院批准,对外经济贸易部发布的《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外资企业的章程经审批机关批准后生效,修改时同。
●1997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下称《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应遵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并按照本规定经审批机关批准和登记机关变更登记。未经审批机关批准的股权变更无效。《若干规定》第二十条规定:股权转让协议和修改企业原合同、章程协议自核发变更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生效。协议生效后,企业投资者按照修改后的企业合同、章程规定享有有关权利并承担有关义务。
●2010年8月16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第一条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在设立、变更过程中订立的合同依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经审批机关批准后生效的,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第二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88条: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合同,应当报经有关审查批准机关审查批准,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未能办理批准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
2、一方不履行或不配合履行报批义务时,对守约方的法律救济。(1)对受让方的救济:
股权转让合同签订后,股权所在公司即应向审批机关履行报批义务,然此时股权所在公司还在转让方的控制下,如果转让方迟迟或拒绝履行报批义务,受让方可根据相关法规进行救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第五条和第六条规定,对受让方的救济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向法院起诉,要求限期履行报批义务。该诉讼以受让方为原告,转让方为被告,外商投资企业为第三人,诉讼请求为:判决被告限期内履行报批义务,如被告限期内不履行报批义务时判决原告自行报批。法院判决后,被告及第三人限期内仍不履行时,原告可以依据生效判决书自行向审批机关报批。
第二种:解除股权转让合同,并要求转让方赔偿损失。受让方解除股权转让合同可以是在向法院提起履行之诉之前,也可以是在法院判决转让方限期履行之后。受让方在不同时机提出解除股权转让合同,决定其向转让方请求赔偿的损失内容和范围。
①法院“责令转让方限期履行报批”的判决生效之前,因转让方不履行报批,受让方提出解除股权转让合同:此时的股权转让合同只是成立但尚未生效,因此受让方解除合同,只能限于实际损失(实际支出费用)向转让方要求赔偿。
②法院“责令转让方限期履行报批”的判决生效后,因转让方未在判决确定期限内履行报批,受让方提出解除股权转让合同:笔者认为此时的股权转让合同已经通过法院生效判决判令转让方履行报批,因此即便还没有取得审批机关批准,该股权转让合同应视为生效合同,受让方解除合同,可以向转让方要求赔偿的损失除其实际损失以外,还包括:股权的差价损失、股权收益及其他合理损失。(2)对转让方的救济:
股权转让合同签订后,股权所在公司向审批机关报批时,还有诸多需要受让方配合的地方,比如在章程修正案上签章、提供自己和自己委派的董事的身份证明、委派书及简历等,有的审批机关还会要求受让方出具关于股权转让后公司的职工安置计划和债权债务承继的证明,甚至会要求转让方和受让方亲自到审批机关再当面签署一次股权转让合同。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只是规定了转让方及外商投资企业不履行报批义务时对受让方的法律救济措施,没有规定受让方不协助报批义务时转让方及外商投资企业可否向法院起诉,要求判决受让方协助报批以及限期不协助报批义务时判决转让方自行报批。实践中,有股权受让方在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后,因条件有变,有意不提供相关报批资料、拖延审批,不予上述配合,导致转让方无法在审批机关办理审批,损害转让方利益。在该情形下,转让方坚持转让时,如何维护转让方的权益,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
3、受让方何时取得股东资格?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在内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中,受让方取得目标公司股权即取得股东资格的时间是:受让方被记载于目标公司股东名册之时。在工商局办理股权变更登记只是产生对第三人的对抗效力,而非受让方取得股权的条件。而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中,受让方何时取得目标公司的股东资格? 笔者认为应当是审批机关批准之日,具体一点就是外商投资企业从商务局领取新的批准证书之日。同时,受让方即取得该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资格。其法律依据是: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第二十条 股权转让协议和修改企业原合同、章程协议自核发变更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生效。协议生效后,企业投资者按照修改后的企业合同、章程规定享有有关权利并承担有关义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
第十四条 当事人之间约定一方实际投资、另一方作为外商投资企业名义股东,实际投资者请求确认其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股东身份或者请求变更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除外:
(三)人民法院或当事人在诉讼期间就将实际投资者变更为股东征得了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机关的同意。●《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第二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 》87、外商投资企业股东及其股权份额应当根据有关审查批准机关批准证书记载的股东名称及股权份额确定。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记载的股东以外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确认其在该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股东地位和股权份额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该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解决;
4、实务操作中的风险防范
(1)为防止受让方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后反悔,有意不协助履行报批手续,在签订股权转让合同的同时,即让受让方提供向审批机关报批将用到的资料及签署相关文件。
(2)受让方向法院起诉,要求转让方履行报批义务时,为防止其在诉讼期间将股权转让他人,受让方应在起诉同时申请保全转让方在该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
(3)实践中,多数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合同采用两种版本,即先签订一份体现双方真实意思和交易条件的合同,再为方便报批签订一份向审批机关提交的简单版本的合同,由此导致不必要的纠纷,律师在办理相关业务当中应尽量避免该种情形的发生。
三、股东出资不到位对股权转让效力的影响
1、股东未足额缴纳出资,股权转让合同效力及转让方和受让方对未足额缴纳注册资本部分的责任承担。(1)股东未足额缴纳出资,其与受让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
由于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一直实行先注册后出资的政策,因此股东缴纳注册资本分认缴和实缴。股东实缴的出资额转让没有争议,但股东认缴而尚未缴纳的出资额能否转让?在公司法修定之前,境内公司采用的是法定资本制,也就是在领取营业执照前先缴清全部注册资本,并且《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第六条规定“投资者不得质押未缴付出资部分的股权”,不能质押也就不能转让,因此包括一些审批机关在内认为股东未缴纳的出资不得转让。但公司法修订后,由原来的法定资本制改为授权资本制,上述问题就不存在了。《公司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另《公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股东被记载于股东名册时即取得股东资格。根据上述两个条款,股东是否完全出资并不影响其股东资格,只要股东记载于股东名册,即使未足额缴纳注册资本,也依法享有未出资部分对应的股权,可依法进行转让。可见,股权转让前股东是否出资到位并不影响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2)股权转让后,转让方和受让方对出资不到位的责任承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第十九条规定,公司股权转让后,对于未足额缴纳注册资本的部分,原股东仍应承担相应责任,且股权受让方对此承担连带责任,具体包括: ?公司请求转让方股东履行出资义务时、受让方对此承担连带责任;
?公司债权人请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转让方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时,受让方承担连带责任。
2、股东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其与受让方签署的股权转让合同效力及相应责任的承担。
无论何时,股东虚假出资或抽逃注册资本,都是一种违法行为,严重者构成犯罪。因此,股权转让前,股东虚假出资或股东抽逃注册资本,原股东对公司或公司债权人承担相应责任没有争议,但股权受让方是否承担连带责任,相关司法解释没有做出进一步规定。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合同是否有效,关键并不在于股东的身份,而在于出让人是否对受让人构成欺诈。出让人未告知受让人注册资本到位的真实情况,出让人对此也不明知或应知的,受让人可以以欺诈为由主张撤销合同。受让人明知或应知注册资本未到位的真实情况仍接受转让的,意味着受让人必须承担补足注册资本的义务,股权转让合同有效,且对于转让方股东应当对公司或公司债权人承担的责任,受让方都应与其承担连带责任。
四、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对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
1、一方股东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具有优先购买权。侵害了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可申请撤销合同。
根据《公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征询其他股东的意见,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具有优先购买权。因此转让方在确定转让股权后,就负有向其他股东通知的义务,通知的目的就是征询其他股东是否购买该转让股权,以维护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如果转让方没有通知其他股东,或虽然通知但未给满30天的答复期间,转让方向第三人转让其股权时,其他股东可以向法院请求撤销该股权转让合同。当然,如果公司章程另有约定,则从其约定(后文中将详述)。
2、其他股东如不行使优先购买权,对转让方转让股权的行为,其同意与否,不影响合同效力。
一方股东向股东以外的第三方转让股权时,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具有优先购买权。但这是否意味着,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必须经过其他股东同意?如其他股东不同意,转让方与第三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无效或可撤销?我们先来看下列法规:
?2001年7月22日修订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 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的,须经合营他方同意,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合营一方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时,合营他方有优先购买权。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股权的条件,不得比向合营他方转让的条件优惠。违反上述规定的,其转让无效。
?2006年1月1日修订的《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第二百一十八条: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2010年8月16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第十一条 外商投资企业一方股东将股权全部或部分转让给股东之外的第三人,应当经其他股东一致同意,其他股东以未征得其同意为由请求撤销股权转让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有证据证明其他股东已经同意;
(二)转让方已就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满三十日未予答复;
(三)其他股东不同意转让,又不购买该转让的股权。
从以上立法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经历了三次观念上的转变。公司法修订之前,中外合资企业的一方股东未经其他股东同意将其股权向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转让,该转让无效。公司法修订后,新公司法中确定的有关股权转让的新规定是否适用于中外合资及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一直存有争议。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后,与公司法保持了一致,明确了转让方在保障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前提下,即使其他股东不同意也不影响向其向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转让其股权,转让方与第三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有效。
3、股东之间转让股权应否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
《公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关于股东之间转让股权,是否应当经其他股东同意以及其他股东是否享有优先购买权,公司法以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没有做出具体规定。笔者认为,根据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的文字表述上看,股东之间转让股权可以不经过其他股东同意,其他股东也不享有优先购买权或同等购买权。理由是:股东之间转让股权,不影响其他未受让股权股东的出资比例,由于股东是以其认缴或实缴的出资比例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既然没有影响未受让股权股东的出资比例,也就不会损害其作为股东的权利。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些政府审批机关和登记机关在办理股东之间股权转让审批或登记变更时,认为其他股东享有同等购买权,执意要求企业提供其他未受让股东的书面确认意见。
4、实务操作中风险防范
外商投资企业股东转让其股权时,应注意维护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在签订股权转让合同之前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向其他所有股东发送书面通知,并保存相关证据;
(2)书面通知必须载明转让股权份额、受让方以及转让价格,并声明30日内不答复又不购买视为同意转让;
(3)通知后必须给对方留有足够的法定答复期限(30日)。(4)在其他股东答复期限届满后签订股权转让合同。
五、名义股东作为转让主体的股权转让合同之效力
1、关于名义股东和实际出资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中将公司股东分为名义股东和实际出资人。那么如何界定名义股东和实际出资人?名义股东应为登记在营业执照上的股东,这一点容易理解,但对实际出资人的界定有些复杂。根据最高法院的上述两个司法解释,笔者认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实际出资人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名义股东与实际出资人签订了有关出资方面的书面协议;
(2)实际出资人已经将出资额全部支付给了名义股东 或 以人民币的形式直接支付给了外商投资企业(根据现行法律政策规定,实际出资人无法从境外向外商投资企业直接缴纳出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出资人享有以下权利:
(1)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时,可以请求确认其股东身份或请求变更为股东: ①实际投资者已经实际投资;
②名义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认可实际投资者的股东身份;
③人民法院或当事人在诉讼期间就将实际投资者变更为股东征得了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机关的同意。(2)按照出资协议,要求名义股东向其交付从外商投资企业获得的收益。
2、名义股东能否转让登记在其名下的股权?转让时应否经过实际出资人的同意?如未经过实际出资人的同意转让股权,该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如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第二十六条规定: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
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 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根据以上法律条款,笔者认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名义股东无权转让登记在其名下股权,如需转让应当经过实际出资人的同意,未经实际出资人同意转让的,属于无权处分,该转让无效(是无效,不是可撤销)。但依据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情形,符合以下情形的,其转让有效。
(1)受让人受让股权时是善意的(即:实际出资人无证据证明受让人受让股权时知道该实际出资人身份)。
(2)股权转让价格合理(不低于转让股权对应比例的目标公司净资产的70%)。(3)该股权转让已获审批机关批准(不是工商变更登记)。
六、权力机构的决议对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
公司法修订前外商投资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公司董事会,但公司法修订后外资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股东会(或股东),中外合资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仍为董事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董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是否必须要经过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决议?未经过决议而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
现行公司法及外商投资法律规范中,没有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应当经过公司权力机构的决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实施细则中所列出的需要由公司董事会决议的事项当中也不包含“投资者股权转让”。因此,依据实体法的有关规定,笔者认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无需经过公司权力机构决议,权力机构决议不影响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但,虽然实体法没有规定股权转让必须经过公司权力机构决议,但政府审批机关和登记机关一直沿用至今的程序性法律规范《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中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变更投资者股权时,应当提供企业最高权力机构的决议。实践中政府审批机关和登记机关也是要求企业提供权力机构的决议,如不提交决议就得不到审批。这一规定不仅不符合公司法的规定,而且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相冲突。该司法解释的第五条和第六条规定,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后,如转让方不履行报批义务时,受让方可以通过诉讼自行办理报批手续。实践中,转让方不履行报批义务的情形中当然包括不提供外商投资企业的董事会决议在内的相关材料,如按照政府审批机关的要求,企业必须提交权力机构的决议才会被受理的话,那么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岂不是没有任何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应进行相应修改。
七、公司章程中的规定对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
公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其他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又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以及“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以外,在该条款末尾增加了“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实务中,公司章程中对股东转让股权规定的限制性条件或严或松,当事人各方经常就其效力发生争议。
1、章程的约定是否可以毫无边界,无限地放大或限制转让方的权利呢?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特别约定方式并分析相应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1)章程约定“股东可以自由地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不受其他股东限制,其他股东也没有优先购买权。”
普遍观点认为,在此章程下,转让方即使不通知其他股东,未保障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其与第三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也有效。并且,这也是符合现代公司制资合性特征的。
(2)章程约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必须经过所有其他股东同意”。
在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公司法规定的是转让股权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然章程对转让股东的转让权利做了更强的限制,这种约定也是有效的,转让方转让股权时,应当依照章程的约定,征求其他所有股东的同意。但这不意味着,其他股东不同意就不能转让。笔者认为公司法对其他股东态度的推定原则在此处也同样适用,即不同意则购买,既不同意又不购买,则推定为同意。因此,在此章程下,转让方只要尽到了通知其他股东并给予其答复期的义务,其他股东即使不同意,也不影响其向第三方转让股权。(3)章程约定“股东禁止向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转让股权”。
如果股东在公司章程中规定“股东禁止向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转让股权”,则转让人与第三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有两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无效,理由是公司章程具有最高的效力,且公司法也规定了“公司章程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既然章程约定了“禁止向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转让”,则转让方与第三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因违反章程而无效。即使不是无效,其他股东也有权根据章程撤销合同。第二种意见认为有效,理由是根据立法旨意,股东对外转让股权,公司章程最多只可以限制,但不可禁止。对于一个无效的章程约定,即使违背它,转让方只要在保障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前提下与第三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应当认定为有效。笔者持第二种观点。
2、实务中的风险防范
在实务中,很多外商投资企业并未对章程的具体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设立公司时往往采用工商机关提供的范本。为避免股权转让过程中遭受到来自“章程”的风险,律师应在股权转让前仔细阅读章程,如章程约定对转让方极为不利,则先行着手召开权力机关会议修改章程(外资企业为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股东通过,中外合资企业及中外合作企业需经出席董事会的董事一致通过),以使股权转让最终能得以顺利进行。
八、当事人报批材料虚假对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
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合同签订后,股权所在公司应当将该合同报审批机关批准,如报批资料有虚假,审批机关依照虚假资料作出批准决定的股权转让合同实际法律效力如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第二十一条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一方股东或者外商投资企业以提供虚假材料等欺诈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向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机关申请变更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所载股东,导致外商投资企业他方股东丧失股东身份或原有股权份额,他方股东请求确认股东身份或原有股权份额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第三人已经善意取得该股权的除外。” 实务中,当事人应向审批机关提供的股权变更材料非常多,一般包括:(1)股权转让合同;
(2)董事会决议(或股东会决议);(3)股权变更申请;(4)章程修正案;
(5)其他股东同意转让或放弃优先购买权的声明材料;
(6)公司原章程、验资报告、上一审计报告、新任董事会成员名单及简历等;(7)其他审批机关要求的文件。
鉴于每种材料的来源、性质、重要性不同,不应以任意一种材料虚假即否定股权转让的效力。笔者认为,《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公司股权投资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建立有效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实现基金投资综合效益最大化,根据相关法律,结合公司业务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司开展的各类投资业务均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投资原则及标准
第三条 投资原则
(一)投资策略定位于对上市前的成长优质企业和创新型优质初创企业股权进行投资,追求与被投资项目公司共同成长,并为基金投资人获得满意回报。
(二)考虑到股权投资的风险较大,在投资方向上将优先选择财务指标符合要求且具有较大增值潜力的项目进行投资,确保投资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第四条 投资资金的分配
合理分配各期募集资金,以确保公司能获得持续而稳定的投资收益。第五条 投资限制
(一)不得投资于非股权投资领域(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工具除外);
(二)不得投资于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
(三)不得为非所投资企业提供担保。所投资企业要求担保的,应按股份比例承担担保责任,且须经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同意;
(四)不得直接投资于经营性房地产业务;
(五)不得从事未经投资决策委员会(或董事会)授权的其它业务。第六条 投资标准
(一)选择投资的项目应在行业内具备核心竞争优势,例如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技术优势、新商业模式、具备稀缺资源优势或准入资格等,并至少具备以下五点:
(1)发展战略清晰、未来增长可预期;(2)清晰且经检验的有效盈利模式;(3)稳定、专业、可沟通的经营团队;(4)法人治理结构清晰;
(5)具有完整财务、税务记录,无潜在损失。
(二)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投资价格合理;
第三章 组织管理与决策程序
第七条 公司股权投资管理业务的运作部门主要包括:投资决策委员会、项目开发部、投资管理部。
第十一条 投资决策委员会是公司投资业务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投资决策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及主任委员由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决定产生。每次参加投资决策会议的委员为5名,表决投票时同意票数达到4票为通过,同意票数未达到4票为未通过。因故无法参加投资决策会议的委员可书面提交表决意见。
第十二条 投资决策委员会的职责为:
(一)制订、修改公司的投资策略与投资政策;
(二)审核立项申请文件(提交的文件),出席投资决策委员会小组会议,独立发表评审意见并客观、公正地行使投票权;
(三)对拟投资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和评审,作出批准或不批准投资的决定;
第八条 项目开发部是公司的项目开发、尽调和评审部门,对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项目开发报告会每个月不定时开发两次,对时间要求紧迫的立项项目,可灵活掌握。
第九条 项目开发部的职责是:
(一)对项目审核工作负有勤勉、诚信之责;
(二)对项目进行审查、评估,做出初级的筛选批准或不批准立项的决定;
(三)组织项目的审慎调查工作,对上报投资决策委员会的项目文件进行初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十三条 投资管理部是投资立项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是公司投资管理业务运作的后台支持部门。
第十四条 综合管理部的职责为:
(一)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项目立项会及投资决策会;
(二)管理项目资料和会议文件;
(三)其他与项目投资管理相关协调支持工作。
第四章 投资业务流程
第十五条 项目的投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项目初审、立项管理、审慎调查、投资决策、协议的起草和执行、跟踪管理、投资退出等步骤。
第十六条 项目初审
投资经理负责收集项目方提供的《商业计划书》及其他相关信息材料,对项目进行初步筛选、评判,提出可否跟进的初审意见。
第十七条 立项管理
立项是审慎调查前的一项工作。对具有进行审慎调查价值的项目,投资经理应填写《立项申请报告表》,连同项目方提供的《商业计划书》等有关资料,报公司立项会审批。
投资经理将项目基本情况向立项委员会委员进行汇报,评审委员应对立项会所评审的项目出具书面的评审意见,经委员一致认可的项目即可开展尽职调查工作,若委员对项目最终持否定意见,则该项目终止。
对未通过立项的项目,应将资料交由综合管理部归档。第十八条 审慎调查
对经立项会批准立项并决定进行审慎调查的项目,由执行董事组织项目组进行项目的审慎调查与评估。在完成项目现场的审慎调查后,项目组应制作完成《项目审慎调查报告》及《项目投资建议书》。
第十九条 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委员会采用会议方式,全体委员均须表决。自所有投资委员接到全套评审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召开投资决策会议,并形成《投资决策委员会审核意见表》。项目在通过决策之后的后续入资过程中,若因客观原因遇到与投资决策会议表决之时发生预设条件的重大变化,应撰写书面报告并提交投资决策委员会重新表决。
第二十条 合同的起草与执行
投资决策委员会做出项目投资决议后,由项目小组根据投资决策委员会决议以及公司律师起草的投资合同标准文本与拟投资企业及其原股东进行合同条款的磋商,洽谈投资协议。
在起草完项目合同后,投资经理需填写《合同审批表》,按公司合同管理制度的要求,一并逐级上报审批,并提交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签署。《合同审批表》应列明:投资金额、投资方式、违约责任条款、管理约束等项目投资的保护性条款的简要内容。
投资合同签署生效后,由投资经理负责合同的具体履行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应予以配合。
第二十一条 跟踪管理
公司对所投资项目原则上通过委派产权代表进入被投资企业董事会或监事会,并由投资经理配合进行项目投资后的管理工作。产权代表及投资经理的主要职责为:
(一)依照《投资合同》的规定,负责监管投资资金到位;
(二)督促被投资企业及时出具有效的出资证明或股权证明;
(三)监督被投资企业章程的修改和工商、税务登记手续的办理;
(四)监督被投资企业融资资金的使用,如与资金使用计划有重大变更,应及时向公司汇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定期将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报告呈报公司,并向公司书面汇报被投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执行情况,填写《企业季度情况报告表》;
(六)代表公司参加被投资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或监事会会议,不得缺席,并按照经批准的表决意见进行表决;
(七)向被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八)完成公司安排的其他保障公司在被投资企业内利益的工作。第二十二条 投资退出
投资经理提交《投资退出方案书》,由投资决策委员会审批同意,并组织实施,项目退出后完成《项目总结报告》。
第五章 附 则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
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
鉴于:
1._______________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目标公司”或“公司”)是一家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成立并合法存续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号:_____),注册地在_____,注册资本为人民币_____万元。公司原股东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需引进甲方作为战略投资者。甲方愿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_____公司。
2.原始股东一致同意甲方以增资形式向目标公司募集资金人民币_______万元。增资完成后,甲方占增资后的目标公司股权。
3.目标公司与原始股东已同意按本协议的条款和条件向投资人募集投资款,而投资人在对公司法律、财务、市场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尽职调查的前提下已同意按本协议的条款和条件向目标公司增资。
为此,各方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经友好协商,达成本协议,以资共同信守:
第一章释义及定义
第一条定义
在本协议中,除非上下文另有规定,否则下列词语具有以下含义:
“关联方”指就某一人士而言,直接或间接(通过一个或多个中介)控制该人士、被该人士控制、或与该人士处于共同控制之下的任何其他人士。
“工商部门”指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在当地的分支机构,试上下文而定。
“公司及各原始股东保证”指公司及各原始股东在本协议中向投资人所作出的陈述与保证。
“经审计的税后净利润”指投资人和公司共同指定的审计机构按照中国通用的会计准则对公司年度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后的公司实际税后净利润(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准)。
“经修订的公司章程”指由原始股东和投资人于依据本协议约定,在投资人出资到位后申请办理注册资本变更同时修改的公司章程。
“权利负担”指质押、抵押、担保、留置权、优先权或其他任何种类的权利主张、共有财产利益或其他回购权,包括任何对于表决、转让、或者行使任何其他性质的所有权的任何限制,但除了所适用的法律强制性规定外。
“认购”指投资人或者其确定的最终投资方根据本协议对新增股份的认购。
“投资人保证”指投资人在本协议中向公司及原始股东所作出的陈述与保证。
“工作日”指除周六、周日、中国国务院指定的法定节假日以外且中国的商业银行开门营业的任何一日。
“重大不利影响”指公司的销售收入、净资产、利润等发生超过_____%的减少或下降,或对公司的业务前景(财务或其他)的重大不利影响,无论是否来自供公司的通常商业过程的交易。
“上市”指公司通过IPO、借壳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使得公司直接或间接参与资本市场,公司股东因该等上市行为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
“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地区除外)。
“元”、“万元”,指人民币“元”和“万元”。
第二条解释
(1)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本协议提及下述用语应包括以下含义:
提及“法律”,应包括中国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政条例、地方规章(包括不时做出之修订)的任何规定;
提及“一方”时,应在上下文允许的情况下包括其各自的继任者、个人代表及经许可的受让人;
提及“包括”应被理解为“包括但不限于”。
(2)本协议包含的目录和标题仅为方便查阅而设,不应被用于解释、理解或以其他方式影响本协议规定的含义。
(3)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本协议提及条款、附件和附录时指本协议的条款、附件和附录,且提及任何文件,均包括对该等文件的任何修订、补充、修改、变更。本协议各附件及附录以及根据本协议规定或为实现本协议的目的签署其他文件,在此构成本协议的组成部分。
(4)各方已共同参与本协议的协商和起草,对本协议中各方存在歧义或者不明之处已经进行充分协商和沟通,本协议不构成格式文本,且一方不得以未参与本协议的起草、讨论或者对本协议约定事项存在重大误解为由主张本协议或本协议中个别条款无效。
(5)原始股东对本协议项下的义务承担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为实现本协议约定,投资人有权要求原始股东中的一方或三方履行本协议项下的义务。
第二章增资
第三条投资方式
(1)各方同意,由甲方负责募集投资款人民币万元。
(2)根据本协议的条款和条件,投资人特此同意以现金方式出资,目标公司特此同意接受投资,且该等新增股份及其所代表的所有者权益应未附带亦不受限于任何权利负担(本次增资称为“本次交易”)。
第四条投资对价
本次甲方投资总额为_______________万元,占增资扩股后的目标公司_____%股权。
第五条投资款的支付
各方确认,在满足下列全部条件,或者投资人同意豁免下列全部或部分条件后10个工作日内,投资人应将投资款汇入指定账户:
(1)本协议约定的生效条件已经全部实现;
(2)投资人聘请的法律顾问为本次交易出具了重大风险的法律意见书;
(3)完成关联方的清理工作,包括注销无实质业务的关联方以及将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关联方整合进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
(4)至投资人缴款日,各项公司及各原始股东保证均真实、完整、准确且无误导性;
(5)至投资人缴款日,公司和各原始股东履行及遵守了在本协议项下所有要求其履行及遵守各项协议、义务或承诺;
(6)至投资人缴款日,公司未发生任何在业务、经营、资产、财务状况、诉讼、前景或条件等方面的重大不利变化。
第六条支付后的义务
公司应在投资人缴纳出资后及时完成以下事项:
(1)自投资人缴纳出资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公司应向投资人出具由公司董事长签署并加盖公司印章的出资证明书,并将投资人加入股东登记名册以表明其对股权享有完全的所有权、权利和利益及正式注册为公司的注册股东。
(2)自投资人缴纳出资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公司应于相关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工商登记手续,费用由公司承担。
第三章股东的权利
第七条优先认购权
(1)当公司拟增加注册资本(包括其他第三方以增资方式成为公司股东)时,各方有权按其各自的出资比例优先认购公司拟增加的注册资本,但是以下情形除外(1)公司资本公积或法定公积按股东出资比例转增注册资本;以及(2)经过股东会批准,公司为收购的目的发行新增注册资本。
(2)若任何一方未行使其优先认购权的,其他各方可再行认缴该等未经认缴的拟增加的注册资本。
第八条优先购买权
(1)如果公司原始股东(“转让方”)欲将其在公司全部或部分的股份转让给任何第三方(“拟受让方”)时,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享有该等股份的优先购买权。
第九条共同出售权
原始股东及投资人需共同遵守下列条款:
(1)如果转让方欲将其在公司的标的权益转让给任何拟受让方时,若非转让方未行使优先购买权以购买全部拟转让股份,则未行使优先购买权的非转让方应有权按比例同转让方一起向拟受让方转让该非转让方持有的公司股份。
(2)转让方拟转让公司股份前,应按照第八条(2)项规定向其他股东发出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应当在收到该项转让通知后20日内书面回复转让方是否行使共同出售权,否则视为放弃共同出售权。其他股东拟行使共同出售权的,则该股东共同出售的股份≤该股东持股总数×(拟转让股份总数/转让方持股总数)。
(3)转让方应允许行使共同出售权的股东以相同的条款和条件同时向拟受让方出售其股份,拟受让方不同意行使共同出售权的股东共同出售的,转让方不可以向拟受让方出售全部或部分的股份。
第十条反稀释条款
未经投资人事先书面同意,公司不得向原始股东和任何第三方以增资形式再融资,或发行可转债、认股权证或期权;经投资人书面同意,如果公司向原始股东或任何第三方以增资形式再融资,则发行该等新股单价(下称“新低价格”,新低价格=公司发行该等新股所获得的全部对价÷该等新股占公司发行后公司全部股权的比例÷发行新股后公司的股本总额)不得低于一个门槛价格(门槛价格=投资人对公司实际投资总额÷投资人持股比例÷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的股本总额)。如果新低价格低于门槛价格,则投资人有权以一元人民币的总对价从发起人股东获得一定数量的公司股份(下称“新增股份”),以使得该等新股发行后,投资人持有公司的股份比例不少于增资时的股份比例。投资人从发起人股东获得新增股份所支付的对价超过一元人民币的,发起人股东应当将超出部分以投资人认可的方式补偿给投资人。
第十一条清偿权
公司发生任何清算、解散或终止情形,在公司依法支付了税费、薪金、负债和其他分配后,投资人依照投资金额所占公司股份比例取得相应的分配。
第四章法人治理及公司运营
第十二条股东大会
(1)公司设股东大会,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2)股东大会审议的事项应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取得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半数以上或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但下列事项在股东大会审议时,须取得投资人的同意方可通过:
(a)公司向第三方募集资本或向第三方发行股份或增加、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b)批准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c)涉及公司上市时间、方式、地点、路径等事项;
(d)变更公司经营范围;
(e)公司对外投资或金额超过500万以上的资产收购、处置事项;
(f)公司章程或其他公司基本文件的重大修改;
(g)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的方案;
(h)增加或减少公司董事会董事的人数;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
(i)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外的且单笔金额超过人民币100万元或者年度累计超过500万元的支出;
(j)公司与关联方发生的单笔超过100万元或者累计超过500万元的关联交易合同的签署;
(k)公司对外签署的金额单笔超过100万元或者累计超过500万元的非经营性合同;
(l)清算、兼并或出售或购买公司和/或其关联公司绝大部分资产,或使得公司和/或其关联公司发生控制权变化;
(m)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的性质或结构;
(n)增加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或相似计划下发行的股份,但是源于原始股东存量股份的除外;
(o)在正常业务经营之外许可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公司的任何专利、著作权、商标或者其他知识产权;
(p)借款或者以任何方式承担任何超过人民币500万元的债务,或在公司的专利、著作权、商标或其他知识产权上创设任何权利负担;
(q)以公司资产为第三方债务提供担保或向任何董事、管理人员或雇员或关联方提供贷款或者担保;
(r)改变或取消任何投资人在本协议项下的权利、优先权或特权。
第十三条公司组织结构安排
(1)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应再成立新一届董事会及监事会。董事会应由6名董事组成,其中4名由原始股东委任,2名董事由投资人委任。监事会应由3名监事组成,其中监事长及1名监事由投资人委任。公司副总经理及财务出纳由投资人委任。原始股东和投资人承诺在行使股东选举权利时保证对方各自提名的候选人当选董事。董事离职,提名方有权提名另一候选人并经选举成为公司董事。
(2)董事参加董事会及其履行董事职责所发生的相关合理费用由公司承担。
(3)董事会的召开应有所有董事,并且其中应包括投资人提名的董事(但在会议召开十日前,经两次通知未能参加会议也未能委托代理人参加会议的除外)参加方可有效。如董事未准时参加董事会的,公司应再次通知,并将会议时间相应顺延5天召开。
(4)有关下列事项的决议应由董事会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董事同意方能通过,并且其中必须包括投资人董事的同意(以下指“特殊决议”)
(a)制定关于变更公司经营范围的方案;
(b)制定设立新的子公司、代表处、分公司的方案;
(c)任命、撤职和替换公司外部审计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变更公司审计、财务制度和程序、会计政策、会计估计;
(d)审计批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和其他福利待遇制度,包括奖金、车辆和房屋的购买和规定;
(e)增加公司任何年薪高于40万元人民币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和福利计划,且年涨幅超过25%;
(f)股东大会权限下的关联交易、对外投资、担保及资产收购、处置事项;
(g)任何涉及关联方的交易的协议或协议项下各方权利或义务的任何弃权、批准、同意或修改,或者公司或者任何子公司迟延或未能尽力行使其在涉及关联方的交易的协议或协议项下享有的针对协议相对方的权利和救济;
(h)购买任何上市或非上市证券(包括但不限于股票、债券、认股权证等)的行为;
(i)各方一致认为需董事会决议同意的其他事项。
第五章承诺
第十四条公司及原始股东向投资人承诺如下(但如有特别提及其他方的承诺之处,该承诺亦构成该方在本协议项下的义务):
(1)在工商登记日前,除已获得投资人事先书面同意外,(i)公司不得新发行任何股份,包括发行与公司股份相关的期权、权证、各种种类的可转换债;(ii)公司各原始股东不得向任何第三方转让任何公司股份;在工商登记日前,采取所有合理措施确保公司以一个持续经营的实体按一般及正常业务过程营运其主营业务,其性质、范围或方式均不得中断或改变,且应延用本协议签订之日前采用的健全商业原则;
(2)在工商登记日前,公司或任何原始股东均不得从事、允许或促成任何会构成或导致违反本协议或经修订的公司章程项下任何陈述与保证或任何协议、义务或承诺的作为或不作为,且应就所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任何将导致违反本协议或经修订的公司章程项下任何陈述与保证或任何协议、义务或承诺的任何事件、条件或情形及时通知投资人;
(3)在工商登记日前,公司不得宣派或支付任何股息,或就收入或利润向各原始股东作出任何其他形式的分配;
(4)在工商登记日前,以本协议所载列的保密规定为前提,投资人的代表应可在发出合理通知后,于正常营业时间查阅公司的账册和记录(包括所有的法定账册、会议记录、合同等);
(5)各方特此同意互相配合,尽各自合理的最大努力备齐所有必要的文件和资料。
第六章陈述及保证
第十五条各方共同的陈述及保证
(1)各方均依据其管辖法律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具备作为公司股东的主体资格;
(2)交易文件构成各方的合法、有效及具有约束力的义务,并可根据其条款强制执行;
(3)各方签署交易文件、完成本次交易以及履行并遵守交易文件的条款和条件,(a)并不违反该方需遵守或该方受到约束的任何法律或法规、或任何司法或行政上的命令、裁决、判决或法令,且(b)也不导致违反对该方有约束力的任何协议、合同、文件或承诺项下的条款。
第七章会计制度及财务管理
第十六条会计年度
公司的会计年度从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公司所有凭证、收据、统计报表和报告、财务账册应以中文书写。
第十七条审计
(1)公司的财务审计应由一家国内的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指定的独立的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中国会计准则来完成。审计报告应递交股东大会、董事会。
(2)如果任一股东合理认为有必要聘请其他审计师或专业人员来进行年度财务审计和审查时,则其可以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进行审计和审查,公司应给予配合,所发生的费用由该股东承担。
第十八条财务管理
(1)在每个季度结束后的四十五(45)日内,公司应当向全体股东提供根据中国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公司当季度的财务报表。
(2)在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后九十(90)日内,公司应当向全体股东提供根据中国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未经审计的公司当年度的财务报表。
(3)在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后的一百二十(120)日内,公司应当向全体股东提供经由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指定的具有国内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公司当年度的财务审计报告,此外,公司(财务负责人)还应准备董事会要求的其他财务报表及关于年度利润分配的建议书。
第十九条知情权
公司股东各方有权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依法行使公司法赋予股东的查阅会计账簿、复制公司章程、董事会/股东会决议、财务会计报告的权利,公司应当进行配合。
第八章生效和终止
第二十条生效
本协议在满足下列全部条件,或者各方同意豁免相关条件之日起生效:
(1)本协议已经各方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签署或者加盖各方公章;
(2)泰x资本已经召开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投资人本次投资议案;
(3)就本次交易,投资人已经取得了内部投资委员会等有权机构的批准;
(4)至签署日,未发现公司发生任何重大不利变化。
第二十一条终止
(1)如果在投资人缴款前任何时候发现公司存在任何下列事实、事宜或事件(不论是在本协议签署之日或之前存在或发生,还是在其后产生或发生),投资人有权向公司和/或各原始股东发出书面通知终止本协议:
(a)公司和/或原始股东严重违反本协议,而且该违反在投资人发出书面通知要求有关方对违约作出补救后60日内未得到补救;
(b)公司和/或原始股东严重违反任何公司及各原始股东保证;
(c)发生对公司业务、状况(财务或其他)、前景、财产或经营成果的重大不利影响。
(2)在下列情况下,权利方可单方提出中止本协议,而本协议所约定之本次交易将随之被放弃:
(a)经由各方协商一致而终止;
(b)之前,公司未能完成关联方的清理工作,包括注销无实质业务的关联方以及将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关联方整合进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
(c)出现本协议约定的不可抗力情形对公司运作造成重大妨碍,时间超过六(6)个月,并且各方没有找到公平的解决办法。
第九章违约责任
第二十二条违约责任
(1)对于本协议任何一方因严重违反本协议及/或经修订的公司章程所规定的任何陈述、保证、承诺或义务所引起或导致的任何损失、损害、责任、索赔、诉讼、费用和支付,该方应向其他各方作出赔偿并使其不受损害。
(2)原始股东对投资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赔偿责任,以及本协议需承担回购义务、补偿责任等承担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投资人有权依据本协议要求原始股中的一方或几方单独或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十章不可抗力
第二十三条不可抗力
(2)如果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受影响一方履行其在本协议项下的义务,在不可抗力造成的延误期内中止履行,而不视为违约。同时,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应迅速书面通知其他方,并在不可抗力结束后15日内提供不可抗力发生及其持续的足够证据。
(3)如果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各方应立即互相协商,以找到公平的解决办法,并且应尽一切合理努力将不可抗力的后果减小到最低限度。如不可抗力的发生或后果对公司运作造成重大妨碍,时间超过六(6)个月,并且各方没有找到公平的解决办法,则任何一方可按照本协议相关条款提出终止本协议。
第十一章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
第二十四条法律适用
本协议的订立、效力、解释、签署以及争议的解决应受中国法律保护并均适用中国法律。
第二十五条争议解决
(1)本协议或本协议的履行、解释、违约、终止或效力所引起的或与此有关的任何争议、纠纷或权利要求,都首先应争取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如果在开始协商后60日内未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争议,应在一方通知争议其他方后将该争议提交仲裁。
(2)各方同意将争议提交长沙市仲裁委员会仲裁。
第十二章其他规定
第二十六条保密责任
(1)各方确认,各方及其关联方之间由于本协议而交换或获得的任何口头或书面资料、以及各方成为公司股东后所知悉的公司业务、财务、技术、法律等信息均是保密专有资料(下称“保密信息”)。各方应当,并应确保其各自的代表(包括但不仅限于任何高级管理人员、董事、雇员、股东、代理人、关联方及聘请的专业机构)对所有该等保密信息严格保密,未经资料提供方的事先书面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任何该资料。
(2)下列情况不视为一方违反保密义务:
(a)该资料是公开资料或者通过公开渠道取得;
(b)应监管部门要求或者为争议解决而向仲裁机构提供。
第二十七条放弃
本协议任何一方未行使或延迟行使本协议项下的一项权利并不作为对该项权利的放弃;任何单独一次或部分行使一项权利亦不排除将来对该项权利的其他行使。
第二十八条转让
(1)各方已经知悉并同意,投资人作为专业投资机构,有权利通过其控制的专项基金向公司缴纳投资款。若投资人行使这一权利,在缴款前,应将出资人、出资金额、出资时间等书面通知公司及原始股东。
(2)投资人若通过其专项基金实施对公司的投资,则本协议下赋予投资人的特定的股东权利义务,均由实际投资的专项基金继承享有。该项权利继承无需相关方另行签署协议,公司及原始股东对此予以确认。
(3)为办理工商登记备案所需,公司、原始股东、投资人及专项基金可另行签署增资扩股协议,但并不因此代替本协议的效力,其内容与本协议不一致的,以本协议为准。
(4)投资人或专项基金转让所持有公司股份的,受让方承继投资人在本协议项下的权利或义务。
第二十九条修改
本协议不得口头修改。只有经各方一致同意并签署书面文件,本协议的修改方可生效。
第三十条可分性
若本协议中或多项条款,根据任何适用的法律或法规在任何一方面被视为无效、不合法或不可执行,本协议其余条款的有效性、合法性和可执行性并不因此在任何方面受影响或受损害。各方应通过诚意磋商,努力以有效的条款取代那些无效、不合法或不可执行的条款,而该等有效的条款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应尽可能与那些无效、不合法或不可执行的条款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相似。
第三十一条文本
本协议用中文书写,一式五份,每一份签署的文本均应被视为原件,各方各持一份,其余交由公司存档,以备有关部门审核、备案只用。
第三十二条本协议未尽事宜,将签署《股东协议》,与本协议有同等效力。
第三十三条通知
(1)本协议要求任何一方发出的通知或其他通讯,应用中文书写,并用专人递送、信函、特快专递或传真发至另一方在本协议所列的地址或不时通知该方的其他指定地址。
(2)通知被视为有效送达的日期,应按如下确定:
(a)专人递送的通知,专人递送当日即视为已有效送达;
(b)用信函发出的通知,则在信函寄出日(在邮戳上标明)后的第10天,即视为已有效送达;
(c)用特快专递发出的通知,在特快专递寄出日第4天,即视为已有效送达;
(d)用传真发送的通知,在有关文件的传送确认单上所显示的传送日期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视为已有效送达。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__________
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再次掀起的PE热潮,不仅点燃了LP(有限合伙人)们投资PE的热情,也让GP(一般合伙人)队伍迅速扩容。从券商直投等正规军,到几个人临时组建的新班子,各路人马纷纷涌入,摇身一变成为GP。其结果是,PE行业的乱象不断为人诟病。
对于GP而言,是在PE浪潮中裸泳,还是将其打造成持久的事业;是追逐项目快速IPO带来的资本市场红利的刺激,还是悉心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值得深思。将军赶路,不追走兔,提炼和实践PE投资的一些基本准则,对提高PE投资的效率、避免所谓的PE乱象,也许会有一些帮助。
◎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听党的话,跟党走
看《新闻联播》,其实就是理解和跟踪国家的政策走向。国家政策的每一次调整,既可能催生很多很好的新投资机会,也可能对一些投资领域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比如,新能源行业一直受到国家扶持,这几年也涌现了众多优秀的公司,而其中的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的简单制造业目前产能过剩,受到政策限制。可见,即使在新能源行业,由于政策导向不一样,发展的机会不一样,投资方向也就不一样。
在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一定存在众多的投资机会;而在限制发展的行业,即使再努力,天花板已然存在。例如,这两年的房地产市场就像两年前中国6000多点的股市,如果无视政府对房价的严厉调控,继续看涨这个行业,投资可能就面临风险。
学习和掌握国家的政策,除了关注产业政策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国内外资本市场要有前瞻性的研究。资本市场对PE投资的方向和退出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几乎每一次PE行业步入低谷都由股市的深度调整引发,中小板、创业板对PE的带动则是另一个例证。只有跟踪政策的走向,把握未来的趋势,PE才能规避系统性风险,获得良好的回报。
◎先选赛道,再选选手,在熟悉的领域做投资
目前本土与外资PE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专业化程度不够。本土PE的泛投资现象比比皆是,只要是启动上市程序的Pre-IPO项目,就会被各种PE追逐,攀比价格和关系。而长期来看,只凭会计报表的数字判断项目企业的价值、凭中介机构的态度进行投资的时代终将过去,PE未来的竞争是专业化的竞争。
PE要成为一个专业投资机构,首先要关注自己熟悉的领域,在把握行业大方向的基础上,对细分行业作进一步的了解,筛选出高速成长、市场空间巨大的重点投资领域。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比如生物制药,即使行业成长性再好,如果缺乏熟悉这一领域的GP,投资起来也会非常吃力。因此,围绕熟悉的领域做投资,并培养专业人才,积累专业经验,才会更好地理解行业,从中找到好的投资对象。
对于本土PE而言,结合自身的特点,培养和确定自己的专业投资能力,并形成专业性投资基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成长性是投资的核心标准
投资本质上就是投未来,只有项目具备良好的持续成长性,投资才能成功。虽然企业的投资标准包含很多内容,但成长性始终是核心。
对被投企业而言,创新是本质,成长是结果,因此,考察其成长性,核心在于寻找支持其持续成长的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表现在品牌、技术、管理、文化等很多方面。对于技术型企业,在于是否拥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研发人员和技未创新体系是判断其成长性的关键。对于运营型企业,是否拥有一支完整、执行力高的团队是关键。而无论哪种因素是关键,企业的成长最终都会表现在财务等指标上,因此,千万不要被项目企业所谓的专利技术优势、名目繁多的奖状、资产规模及政府的重视程度等光环所迷惑,而最终要在核心能力和财务指标上找到成长的依据,提升项目判断的可靠性。
◎注重市场应胜于注重技术
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并不一定等于专利,也不一定等于市场。判断技术的投资价值,不在于其高精尖程度,而在其区别于传统技术的创新性、难以复制的独占性、带来成本下降或性能提高的盈利性以及创新能力的持续性,其核心就是能否带来市场占有率的持续成长。
很多高科技企业,追求技术完美主义,沉迷于自己的技术,忽略了市场对技术的检验,不仅错失市场机会,也可能偏离市场要求的方向。获奖级别越高的项目,往往具备投资的可能性越低,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因此,在考察企业时,市场往往比技术更重要,只有企业的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技术又能支持这样的市场目标,企业才真正有发展的潜力。
◎没有完美无缺的企业,重要的是找到改善企业的方法
没有完美的企业,中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几乎每一家或多或少都存在诸如规范、纳税、管理、财务等方面的问题。对PE而言,企业不能改变只能改善。在投资的时候,关键不是寻找完美无缺的企业,而是看针对企业已经存在的问题,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让企业得到改进和完善。比如,有些企业的商业模式会制约其发展,PE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找到商业模式改进的方向,从而打开其未来发展的空间;有的企业技术能力很强、市场前景很好,但缺乏好的市场团队,此时的关键就在于为其寻找市场总监。从这一角度看,有改善潜质的企业应该受到关注。
而有一些问题可能是企业的硬伤,难以改变,这些企业可能就不适合投资。比如,核心团队或实际控制人存在问题,如果通过持续的沟通和影响没有改进效果,也许只有放弃投资。
专业性的PE机构要有一系列帮助企业改善的方法,如通过建立“三会”制度提升其治理水平,通过“纳税”规范其发展,通过“股改”奠定其作为公众公司的基础,把企业变成健康成长的好孩子。
◎除了有钱,还要找一个说服项目方的理由
PE投资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几家PE同时要投资一个项目,项目方这时的问题往往是“除了钱,你还能为我做什么”。对PE而言,提供钱之外的价值才能构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而这种优势就往往成为投资的关键。
除了钱之外,PE的价值可能是为项目方提供市场、人才等资源,或是在战略和管理上提供帮助,或是提供行业整合的机会。随着市场的成熟,尤其是项目方的成熟,PE以钱制胜的模式不断发生改变,钱之外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因此,构建自己的服务体系,为项目方提供额外的价值,将成为PE的一个重要竞争力。
◎懂得企业经营比懂得企业上市更重要
国内资本市场目前存在一个现象:只要企业能上市,对其投资就一定有收益。不需要牌照,也不需要特别的能力,PE只要投资Pre-IPO项目,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就能为其带来相对丰厚的资本市场红利。其实,经营才是企业的本质,IPO则是水到渠成。即使是现在,Pre-IPO项目也存在上市的不确定性,并且收益也在不断波动;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这种简单的红利未来也许不复存在。返回企业的经营本质,才是判断企业投资价值的方法。
◎学会相面术,90%的企业出问题都是管理团队有问题
项目投资后,由于各种条件不断变化,一些企业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但那些最终影响企业生存的问题,90%以上都和管理团队紧密相关。对于市场、技术等外部条件变化导致的问题,如果管理团队强,一般都能主动作出调整,从而保证企业持续发展。一个例证是,一家企业曾因传呼业务萎缩而举步维艰,但在管理团队的带领下,最终成功向移动通信方向转型。而如果是祸起萧墙,则容易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
投资在于投入,PE投资前要高度关注管理团队,做好调查。即使是夫妻店,也要了解其婚姻的稳定性。投资后更要密切关注管理团队在心态、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变化。要持续引导、教育、规范创业者,防微杜渐,才能有效遏制风险。
◎要想走得长远,就要保持谨慎
PE行业最近十年的不断洗牌,与各家机构的投资理念和决策紧密相关。国内PE与外资PE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资金规模偏小,持续融资能力弱;二是投资组合对投资的成功率要求高。如果失败项目多,或者重要的项目投资失败,往往会对PE产生致命的打击。宁可错过,不能错投,虽然有点绝对,却是PE生存的不二法则。错过几个项目,未来还有机会,而如果投资几个失败的项目,生存就存在问题。因此,PE要在行业高潮和低谷的轮回中走得长远,就要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在企业调研上,既要挖掘项目的价值,也要充分发现存在的风险,坚决不做“赌博性投资”,尤其在行业一片乐观的情况下更应小心。
◎把合作变成习惯,联合投资是一种省力的方法
一直以来,PE在投资金额比较大的项目时,往往会采用联合投资的方式,以规避基金对单一投资项目比例的限制或分散投资风险。如今,联合投资越来越多被PE主动采用。
从实际效果看,联合投资有助于PE在行业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实现共享资源、共同发展。不同的PE特色不同,资源和服务能力也不尽相同,联合投资后,PE可以整合彼此的力量,通过利用彼此的项目网络、专业经验等资源,扩大项目来源,提高投资效率,并为项目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同洲电子当初正因为有深圳创新投、达晨等多家机构联合投资,以各自的资源为其提供服务,才获得持续发展并成功上市。
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正逐渐为更多的投资者认识。与投向于二级市场所不同的是,股权投资通过投资于拟上市公司的股权、参与定向增发、股权收益权等方式,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收益渠道。
但股权投资往往起点较高,如个人投资者通过股权私募基金的方式进入这一领域,至少需要1000万元资金;股权投资的期限也比较长,一般投资时间需要5~7年。因此,对于中小资金来说,股权投资往往是望尘莫及的。
但在金融危机之下,股权投资也有放低门槛的趋势。特别是随着银行的介入,以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包装形式,收益主要来自于股权投资,这种股权投资理财产品正有升温的趋势。以目前正在发行的产品为例,5万~30万元的资金就可进行投资。同时,针对大众投资者的特点,在产品设计中也引入了如“分级”、“保证收益”等形式,使这一类型的产品风险有所降低。
并非新鲜事物
股权投资理财产品并非新生事物。
2007年4月,中信银行就通过与中信信托的合作,推出了国内首款股权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中信锦绣一号”。这款产品的投资项目主要包括中国境内金融等领域的股权投资、IPO配售和公众公司的定向增发项目。中信对于这款产品给出的风险级别为红色风险级别,即风险较高的产品。这一产品的销售起点也比较高,为人民币50万元,追加投资需以10万元为单位。产品的存续期为5年,为增加产品的流动性,“锦绣一号”理财产品运作满一年后将每半年开放一次,投资者可根据最近估值基准日公布的结果将投资所得变现,由中信银行负责撮合成交。
根据中信银行所披露的这款产品的2008年4季度收益公告,截至到2008年12月31日,“中信锦绣一号”的累计收益率为10.24%(扣除费率后),股权投资主要在银行、保险、证券、制造等领域,流动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等。
从2007年4月开始,建行连续推出了五期“财富三号”股权投资理财产品,主要面向该行的高端客户进行销售。产品的销售起点为50万元,存续期为5年。
股权投资理财产品的另外一种类型为股权受益权产品,主要通过信托公司的平台,以参与股权投资的形式为投资者获得收益。同时,与一般股权投资理财产品期限较长的特点相比,股权受益权类理财产品设定的期限比较短,在产品条款上也加入了股价触及条款等风险控制手段。
如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都曾在2008年推出过此类型的产品。与当年同期发行的一些理财产品相比较,这几款产品的固定收益水平已经颇具亮点。像工商银行在2008年3月推出的“2008年第1期理财金账户专属人民币理财产品B款1年期”产品,主要投资于北京国际信托发行的待上市流通的中信银行战略配售股票受益权转让信托计划,收益全部来源于其所持的中信银行战略配售股票锁定期解除后实际卖出交易产生的收入。由于中信银行股价走势并不理想,2008年9月,工行宣布由于中信银行股价触及5.04元的提前终止要求,这一产品宣布终止。投资者获得的实际年化收益为合同所约定的10%。
招商银行“金葵花”锦泰一号股权投资信托理财计划,主要用于受让金融类上市公司股权的受益权。在产品预定投资期限到期前2个月,招行宣布终止了该产品计划。投资者实际获得的年化收益率为8%。
股权投资产品集中发行
而近期,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有再度升温的趋势,建行、工行均有产品推出。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目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PE处于低位,降低资金的进入门槛,为拓宽资金来源提供了一种途径。另外一方面,在目前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不少地方建设项目正是希望以出让股权受益权的形式,筹集需求的投资资金。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股权投资理财产品的重新推出,也为当前的投资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与方式。同时,部分次类型产品的投资起点也有所降低,投资者如果把该类型的产品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资金量的要求也有所放松。
近期所发行的股权投资理财产品,由于设计条款与收益方式的不同,其风险属性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投资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风险承受能力来进行选择。
产品之一:工商银行2009年第22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信托投资二年期
风险级别:★★
适合投资者:低风险偏好投资者
投资起点金额:5万元
这是一款股权受益权产品,据产品说明书介绍,产品募集的资金将主要投资于广东粤财信托有限公司设立的“中山市政府投资项目股权信托计划”、“惠州市政府投资项目股权信托计划”与“佛山市顺德区政府投资项目股权信托计划”。这三个信托计划分别向中山中盈有限公司、惠州市投资控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顺融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股;三家公司所筹集资金将用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这三个信托计划分别投资的公司股权将分别由中山市国资委、惠州市国资委、佛山市顺德区公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按照协议约定分期、逐步溢价回购。包含股权溢价款在内的所有回购资金均分别由地方政府统筹纳入当地财政进行适当安排。
由于引入了地方政府信用作为保障,因此这款产品的投资资金能够获得比较高级别的保障。同时,产品也可投向于债券、信托贷款、票据信托、新股申购及其相关产品、以及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等流动性管理工具及其他资金市场投资工具。它们也基本属于风险级别较低的产品。
再看看收益是如何确定的。工行规定,这款产品的收益为浮动收益,产品的投资期为两年,每年的年化收益率由当年1月1日央行所制定的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加0.9%的水平来确定。因此,对于本年的投资收益率已经可以确定,为2009年1月1日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79%基础上加0.9%,即年化收益率达3.69%。但对于第二年的投资收益率,则要取决于2010年1月1日央行所确定的两年期存款利率水平,如果利率下降,投资者在第二年的收益率也会相应降低。因此,利率风险是这款产品的主要风险。
产品之二:建设银行“财富三号”六期股权投资类人民币理财产品(优先收益类)
风险级别:★★★
适合投资者:中等风险偏好投资者
投资起点金额:30万元
“财富三号”六期产品为一款股权投资类产品,主要通过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成立的“建银三号股权投资基金资金信托”,投资于中国境内优质的拟上市企业股权、股权收益权、公众公司的定向增发等。而闲置资金可投资于银行存款、货
币市场基金、新股申购和债券回购,以及可转债和上市公司再融资、短期借款、信贷资产转让等高流动性、低风险金融产品。因此,这款产品属于一款较高风险的产品。但该产品采用了分级设置,分作“优先收益”和“次级收益”两个部分,不同部分投资的收益确定和风险也有较大的区别。
其中,“优先收益”部分产品的预期固定收益以年收益率10%为限,若整体产品年收益率不足10%,则次级收益类以自身的本金和收益支付给优先收益类,确保优先收益类年收益率达10%,但以次级收益类所有本金为限。
若是整体产品的收益高于10%,其浮动收益的分配又分成两个区间。第一个区间为10%<产品收益(扣除不合业绩报酬的各项费用后)<25%,则在扣除业绩报酬后,按照1.5:7.5的比率分配到“优先”和“次级”两个部分中去。对于浮动收益超过25%的部分扣除业绩报酬后,按照1:7的比率分别分配为“优先”和“次级”两个部分中。
建行对于这款产品设置的基本费用比率为2.6%(100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25%以下业绩提取保持比率为10%,25%以上的业绩提取报酬为20%。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进行一下试算。
在最糟糕的情形之下,整体产品的收益率低于10%,在次级收益部分本金足够支付的前提下,可保障优先部分的最低收益达到10%。
如果整体产品的收益率大于10%,低于25%,假设为20%,扣除2.6%的手续费后高出的7.4%的收益按照1.5:7.5的比率分配到“优先”和“次级”的部分中,则优先部分扣除业绩提取后获得的收益为1.107%,总收益可达11.107%。
如果产品的整体收益率大于25%时,举例为30%,则除了基本收益10%外,10%25%收益区间内获得的收益为2.25%;高出25%部分的收益为0.24%,累积获得的净收益为12.49%。
因此,对于“优先”部分的投资者来说,收益可由“次级”部分的投资作为保障;但如果产品整体收益走高时,能够获得的收益就比较有限了。
产品之三:建设银行“财富三号”六期股权投资类人民币理财产品(次级收益类)
风险级别:★★★★★
适合投资者:高风险偏好投资者
投资起点金额:30万元
产品二部分已经对这款产品进行了具体的计算,可以看出“次级”收益部分最大的风险在于,当产品的整体投资收益低于10%时,“次级”部分的投资者需要使用自己的本金对“优先”部分的投资者进行收益补偿,特别是当两个部分投资的比例差异较大时,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这部分投资者不仅要承担整体投资的风险,还要作出较大的收益补偿。
与高风险对应的是很高的潜在收益。仍然以上面的例子作为试算。
如果整体产品的收益率大于10%,低于25%,假设为20%,扣除2,6%的手续费后高出的7.4%的收益按照1.5:7.5的比率分配到“优先”和“次级”的部分中,则次级部分扣除业绩提取后获得的收益为5.55%,总收益可达15.55%。
【股权投资合同】推荐阅读:
私募股权投资信托合同07-05
私募股权投资流程07-18
股权投资评估方法11-03
股权投资有限合伙协议11-04
股权投资基金产生发展07-16
股权投资合作框架协议07-18
长期股权投资评估方法10-21
股权投资业务流程(明石)11-06
股权投资企业备案申请书09-13
股权并购合同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