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二语否定结构习得研究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研究以接受过一年浸入式外语教育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0个月的二语语料收集。通过对语料中的二语否定结构与系动词、助动词以及情态动词搭配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验证儿童二语的初始状态是否包含功能语类。

关键词:儿童二语;否定结构;初始状态;

关于学习者二语的初始状态,学界尚未达成一致观点:最小树假说(Minimal Trees Hypothesis)和结构建构假说(Structure Building)认为二语初始状态缺乏功能语类,在二语习得的最初阶段仅有VP;完全可及假说和强势延续假说(Strong Continuity Hypothesis)认为二语学习的初始状态包含功能语类,不少关于儿童二语习得的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因为“否定结构”是研究二语初始状态的理想领域,本研究以接受过一年浸入式外语教育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二语语料,研究儿童二语否定结构与系动词、助动词以及情态动词搭配的使用情况,以此验证儿童二语的初始状态情况。

2. 理论依据

最小树假说和结构建构假说认为,二语句法习得的最初阶段只有VP,即句子中没有时态和一致特征,具体表现为学习者大量使用光杆谓语动词(bare infinitives)。当系动词be首次出现在二语学习者的言语中时,这种潜在的句法表征有两种可能:“be”要么被看成与其他动词一样,投射VP,在否定句中具体地表现为“He not is tall.”;要么被提升到I,意味着be的习得激发了I范畴(I category),此时be动词会被从V位移至I位,在否定句中的具体表现为“He is not tall”。同样涉及到移位的还有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儿童二语否定句中be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的移位情况来判断儿童二语的初始状态是否包含功能语类。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结合语料库研究方法与定性、定量分析,考察儿童二语否定结构的使用情况,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儿童二语发展初期使用的否定结构包含哪些类型?(2)儿童二语初始状态是否包含功能语类?

3.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班儿童(30人,4-5岁),在幼儿园接受过一个学年的浸入式外语教育。这些儿童的日常表达中还没有出现时态和一致特征,根据最小树假说和结构建构假说的描述,这些儿童正处于VP阶段。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每个月收集一次长达三个小时的课堂录音,共持续10个月,随后进行录音转写、语料错误标注、提取、归类。

3.4 儿童二语否定结构习得情况分析

所收集到的儿童语料共6810句,其中否定句仅有201句,儿童二语否定结构的使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系动词否定,即“系动词be+not”的结构。在所收集的语料中,系动词否定仅有13句。根据最小树假说和结构建构假说,处于“VP阶段”的学习者,二语的初始状态不含功能语类,在刚学会使用be动词的初期,使用be+not的结构时,不会将be动词进行移位,学习者会使用not+be的结构。但收集到的语料显示,儿童能够正确使用此结构。如:

T:Ok,now look at the monster’s arms.

S1:One is not hand.

此处,教师让儿童观察图片中怪兽的手臂,怪兽的其中一只手是异形,儿童想要表达“其中一只手不是正常的手掌”,但由于词汇量有限,便说“One is not hand.”可见儿童能够正确地将be动词进行移位。在所收集到的语料中,系动词否定仅有13句,完全没有出现not+be的结构。

第二类,助动词否定,即“助动词do+not”的结构。在所收集到的语料中,助动词否定有138句,占否定句总数的半数以上。在陈述句和祈使句中的使用情况不同。

在陈述句(共114句)中,儿童能够正确的使用“助动词do+not”的结构,如“I don’t have sister.”,“I don’t want.”。但值得注意的是,“助动词do+not”仅以“don’t”的形式出现,没有出现过“do not”的结构,有可能是儿童将“don't”直接当作一个完整的结构进行使用。另外,有2例助动词do的泛化,学习者用be动词代替了do,如“Why are you not eat that?”,有1例助动词do的丢失,如“I not try”。

在祈使句(共24句)中,没有出现过“助动词+not”的结构,语料中所有的表达均为“no+动词”的结构,如:

T:Somebody touch you on your nose,you say?

S4:No touch my nose.

因为儿童平时也常说“No more milk”、“No talking”这样的结构,因此可以将儿童二语祈使句中,用no代替don’t的现象归因于两种句型的混淆。

第三类,情态动词否定,即“情态动词+not”的结构。在所收集到的语料中,情态动词否定共有50句。根据最小树假说和结构建构假说,二语不含功能语类的学习者有可能不会将情态动词进行移位,在二语输出中出现“not+情态动词”的结构。在所收集到的语料中,儿童仅使用一个情态动词“can”,与否定词搭配时,儿童有时用“can’t”(19处),有时用“cannot”(31处),如:

T:How about…if we don’t have nose?

S4:We don’t have nose we cannot smell pizza.

S2:We can’t feel,we can’t touch anything.If we don’t have,we can’t touch anything.

在所收集到的语料中,完全没有出现“not+情态动词”的结构。

4. 讨论

从所收集到的语料可以看出,在儿童的二语输出中,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都被从V位移到了I位,没有出现最小树假说和结构建构假说所假设的特征,即没有出现移位不当所产生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驳斥了儿童二语初始状态不含功能语类的说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儿童将“助动词do+not”这一否定结构用于陈述句时,仅使用“don’t”,从来没有使用过“do not”结构,极有可能是儿童将“don’t”当作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使用,儿童是否正确掌握了“do not”的用法,即当“do not”不缩写时,儿童是否会进行正确的助动词移位,还有待进一步的测试加以佐证。

儿童二语否定句使用的错误主要集中于“助动词do+not”这一否定结构,具体表现为助动词do的泛化(用be动词代替主动词do),助动词的缺失以及否定祈使句中“Don’t do结构”与“No+doing”结构的混淆,其中前两项错误较少,最后一项错误较多,说明在浸入式外语教育中,儿童仅靠外籍教师的语言输入进行学习,有时对于某些特定结构会产生推理、套用错误。

在过往有关母语为汉语的成人二语学习者的研究中,二语否定结构的错误主要集中于be动词与助动词位置不当、be动词与助动词的缺失。相比之下,在本研究的儿童二语语料中,除了1例助动词的缺失,其余错误均未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即儿童年幼时有一系列敏感阶段(sensitive phases),是二语发展的最佳时期。

5. 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儿童二语初始阶段的否定结构使用情况,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儿童能够正确使用二语否定结构,没有出现be动词、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位置不当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驳斥了最小树假说和结构建构假说。同时也说明了,某一些语法结构对于儿童来说,能够比成人更快掌握。但儿童对于某一结构是否彻底掌握,如果能通过判断测试加以进一步佐证,会更有说服力。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将语料收集与判断测试结合,进一步验证儿童二语否定结构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Vainikka,A., & Young-Scholten,M.The roots of syntax and how they grow:Organic Grammar,the Basic Variety and Processability Theory[A].Paths of Development in L1 and L2 Acquisition:In Honor of Bonnie D.Schwartz[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6:77-106.

[2]Grondin,N., & White,L.Functional Categories in Child L2 Acquisition of French [J].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Acquisition,1996,5(1):1-34.

[3]陈希.二语习得句法发展理论初探——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对英语“否定”的习得[J].中国外语,2007(5):55-61.

[4]于善志.从句法研究看L2英语否定句习得[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0(1):21-21.

上一篇:乡村生态保护建设及林业病虫害防治下一篇: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比较理雅各和辜鸿铭《论语》译本的显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