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血病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白血病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通用8篇)

对白血病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1

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

姓名:杨泽玉

性别:男

出生:2005年

籍贯:甘肃省武威市

家庭背景:父母均是凉州区民勤县人,都已下岗,而且早已离异。家庭条件相当困难。杨泽玉在今年七月份查出患有白血病。杨泽玉的父亲已请假在医院,天天陪伴在杨泽玉身边。到目前为止还在用药,现在仅靠之前的一点积蓄来为杨泽玉医治。

就此,本人对白血病儿童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与重点

(一)目的关注白血病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时为了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加了解和关注弱势群体。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让白血病儿童能够早日康复,重返校园。同时通过对个案行为的观察来探究白血病儿童和普通儿童是否有差异,从而为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白血病儿童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重点

关注儿童白血病的发病原因,及其早期症状。寻求有效的预防对策。

二、调查时间:2011年10月10日--------10月7日

三、调查地点:武威市地区医院

四、调查内容:

据了解,目前中国有400万的白血病患者,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3万到4万的速度增加。在白血病患者中高达百分之五十的病人是儿童。由于白血病治疗必须在一个细菌相对较少的地方进行治疗,因此很多患上白血病的儿童,不得不脱离校园生活,而每个阶段性治疗的时间少则持续一个月,多则持续几个月,那么白血病儿童的校园生活和集体生活的时间会变得非常少。而这些孩子在病情稳定后,他们必将重新走入校园,但是由于身体的敏感性,他们往往会变得有些孤僻而害怕与人接触。此外,在治疗中接受的化疗也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下降。这两方面的因素相加,容易导致这部分孩子难以找到今后生活的归属感,不利于其身心发展。

(一)、儿童患白血病的原因:

1.病毒因素

RNA肿瘤病毒在鼠、猫、鸡和牛等动物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经肯定,这类病毒所导致的白血病多属于T细胞型。近年从成人T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分离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它是一种C型逆转录病毒。但目前尚未发现此类病毒与小儿白血病的明确关系。

2.化学因素

一些化学物质有致白血病的作用。如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亚硝胺类物质,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霉素等诱发白血病的报告也可见到,但还缺乏统计资料。某些抗肿瘤的细胞毒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甲基苄肼等,都公认有致白血病的作用。

3.放射因素

有确凿证据可以证明各种电离辐射条件可以引起人类白血病,如X射线、r射线。白血病的发生取决于人体吸收辐射的剂量,整个身体或部分躯体受到中等剂

量或大剂量辐射后都可诱发白血病。然而,小剂量的辐射能否引起白血病,仍不确定。日本广岛、长崎爆炸原子弹后,受严重辐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是未受辐射地区的17~30倍。爆炸后3年,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5~7年时达到高峰。至21年后其发病率才恢复到接近于整个日本的水平。放射线工作者,放射线物质经常接触者白血病发病率明显增加。接受放射线诊断和治疗可导致白血病发生率增加。

4.遗传因素

有染色体畸变的人群白血病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如21-三体综合征的患儿在10岁以内白血病的发病率为1/74,Fanconi综合征21岁以内发病率为1/12。当家庭中有一个成员发生白血病时,其近亲发生白血病的机率比一般人高4倍以上,事实均显示白血病的病因可能与遗传有关。近年研究证实,染色体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等数目异常,以及易位、倒置、缺失等结构异常,使基因的结构、表达异常。基因表达和/或基因的失活是细胞恶变的基础之一。

(二)、儿童患白血病的早期症状:

1.孩子出现高烧,因为白血病源于骨髓,当骨髓中的细胞突变成肿瘤细胞后,不断分裂生长,逐渐把正常骨髓细胞“吃掉”,使得身体的造血功能异常,正常的白细胞减少,而不正常的白细胞疯长,正常人的白细胞数目在4000-10000以下,而白血病患者带有肿瘤的白细胞有时高达10万。由于正常的白细胞少,免疫力差,所以才会感染发高烧。

2.由于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使得血色素减少,儿童白血病的症状常表现为贫血,脸色苍白。

3.正常的血小板生成受抑制,使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凝血功能受损,所以会出现身体的淤斑,牙龈、鼻子等无缘无故地出血,受伤后也很难止血。

4.癌细胞逐渐浸润肝脾,淋巴结,小儿腹胀,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白血病与其他的不同,其病程的发展时间短,短的2-3周,最长的也只有3-4个月,所以不能耽误治疗时间,当发现以上白血病的症状,应马上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五、调查结果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白血病儿童很少有集体活动或者是集体学习的机会,而他们的家长却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尽快的融入集体生活和学习。看到这些情况后,我发现,如果有机会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到集体学习的乐趣,那不是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么。

六、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我置身于这个特殊群体中,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看到他们眼中的世界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体会到了他们的不易,但是我更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坚强。虽然我做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甚

至对于他们都没有过多实质性的帮助,但是我的确奉献了我目前所能付出的所有,而我还将继续奉献,让我们的爱与这个季节同热。

调查人:杜佳真

对白血病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2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起就开始与父母交往互动, 与身边的环境互相影响。人们常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都有着意义深远又不可替代的影响。笔者在反思自身教学工作的同时, 经常去设想家庭环境中的种种因素究竟在怎样影响儿童的各种行为。因此, 笔者决定就地取材, 在教过的学生里选两位最具典型性的儿童, 通过调查研究来探索他们的家庭环境对各自学习行为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的界定

家庭环境, 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 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 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种气氛。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是经常的、多方面的, 甚至终身的。家庭环境又可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家庭中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评判和衡量的环境因素, 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等。软环境主要指家庭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作为家庭环境的核心, 是人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的“温床”。家庭成员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功能等对亲子关系、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师生关系、行为问题等均有较大影响。

三、被研究者的故事

1、被研究者的基本情况

本文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的名字均由字母代替。

S1, 男, 13岁, 初中二年级学生, 现就读于某重点初中。S1的父母均为大学教师, 父亲在外地工作, 父母常年分居两地。S1为家中独子, 平时跟母亲单独在一起生活。

S2, 女, 13岁, 初中一年级学生, 现就读于某重点中学。S2的父母为同一个单位的公务员。S2为家中独女, 平时一家三口一起生活。

笔者采用实地观察、访谈等方法对这两个家庭分别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跟踪调查。在调查期间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作为深入分析家庭环境和学习行为关系的依据。

2、家庭环境对S1和S2学习行为的影响分析

笔者将从家庭环境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等方面分别描述和分析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硬环境方面来说, 首先是S1的家庭结构。尽管不是单亲家庭, 但因父亲常年不在家, S1受到的教育都是来自母亲单方面的。笔者认为, 儿童要受来自父性和母性双方面的教育和爱, 才会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地成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父亲会给孩子权威感、纪律感、约束感。没有父教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的机会。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 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S1学习上出现了问题, 母亲不能及时地发现、提醒、督促他改正, 而且没有父亲协助教育, S1缺乏纪律感和约束感, 自然就影响到了不良学习行为的纠正。

其次S1的家庭资源配置。S1的家位于一个年代已久的小区, 紧邻马路, 平日里噪音比较大, S1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受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 而且受了影响后很难再收心回来。S1的家中杂物堆积、凌乱不堪, 他习惯了凌乱和无秩序, 养成了不遵守秩序的习惯, 这种习惯迁移到学习行为上, 就表现为凡事不按照程序来, 学习没有计划, 如“无头苍蝇”般东碰西撞, 找不到方向, 学习用品杂乱无章, 经常要花费很多时间找需要用的物品。另外, 他的书桌上和书包里堆满了各种“没有营养”的课外书, 每当坐到书桌前的时候, 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外表光鲜亮丽的课外书, 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正常进行。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S1的父母的文化水平都较高, 其母是大学教师, 每天奔波着上班, 下班后还要操持家务, 抽时间做上班期间没有完成的学术研究, 她非常清楚要对S1多加管教, 纠正其不良的学习行为, 但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工作上的很多事已经让她焦头烂额了, 对S1的管教就自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下面笔者从同样重要的软环境来分析。

家庭成员的关系。首先S1父母的关系, S1父母的关系极其一般, 父母关系和睦、感情深厚能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正面的影响, 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正面向上的人生观, 从而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学习。父母的教养方式方面, S1的母亲对S1虽然十分疼爱, 但她的教养方式比较简单粗暴, 基本上不讲究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 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还会影响母子之间的感情。而S1早已对这种教养方式产生了“抗药性”。你的责备越重, 他的“抗药性”也会不断升级。笔者认为儿童的学习行为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相互影响的。

而S2的家庭环境与S1的家庭环境有着许多不同。首先从硬环境中的家庭结构来着手。S2的家庭结构较为理想。父母都能在教育女儿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自严父慈母的双方教育, 使S2从幼年起就得到了足够的环境刺激和情感反馈, 养成了较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母亲在S2学习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自不必多说, S2的家庭里也没有存在当下很普遍的父教缺失的问题。父亲只要工作不忙, 就会抽出时间来陪她进行体育锻炼, 或者是督促、辅导她学习。并且S2的父亲是一个勤奋认真、品德高尚的人, 他的言传身教在有形无形中都影响到了S2的性格形成, 从而影响到她的习惯, 她把这些习惯运用到学习上, 正面地影响了学习行为。

从家庭的资源配置方面来说, S2家的软硬件条件都较好。S2一家居住的小区设施完备、环境优雅, 小区居民的素质都较高, 平时不会受到生活噪音的污染, 这给S2提供了一个好的外部学习环境, 她在日常学习中不会像上文中提到的S1那样总被打扰, 而是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小区的居民都是S2父母多年的同事, 彼此都很熟悉, 他们也经常会谈论自己子女的学习状况, 交流教育心得。回家后父母就会把别人家孩子的信息传递给S2, 这对S2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刺激和激励, 使她更加坚定地形成了成为父母的骄傲, 为父母争光的远景的间接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又对S2的学习行为起到了监督、引导和调整的作用。S2家里的学习氛围也比较浓厚, 家里面有很多藏书, 父母闲来无事都会读书看报, S2自然也就去看书学习了, 丰富的藏书让S2求知若渴,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 她读了许多书, 对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S2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干净整洁。她的书本文具总是摆放的井然有序, 在用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找到, 整个学习过程衔接就很紧密, 不会因为途中找东找西而耽误时间, 打断学习思路, 影响学习效果。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方面, S2的父母文化水平都较高, 都受过很好的教育, 不仅能给S2提供温暖、理解和情感支持, 也能在学习上对她进行指导。他们明确地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尽力为S2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他们自己有着极其丰富的学习经验, 能够对S2的学习行为进行比较全面的监控, 鼓励其正确地学习行为, 纠正其不良的学习行为。父母给儿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 父母言谈举止间都透着浓浓的书卷气, S2耳濡目染, 视拥有渊博的知识为荣, 不必父母多说就把学习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S2父母均为公务员, 上下班时间较固定, 生活作息较规律, S2在父母的影响下, 生活作息也极其规律。这种好习惯也迁移到了学习行为上, S2几乎不用大人督促就会主动去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也从来不拖拉。另外因为工作时间有规律, 其父母就有很多时间陪伴S2, 指导她学习, 陪她上补习班, 和她讨论学习方法的问题等等。有父母和自己一起学习, 对于儿童来说, 不仅心理上得到重视和满足, 在学习的时候也会因为有权威的监督, 更加认真细致、避免出错。

从家庭成员关系方面来分析。S2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 两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在这样的父母关系的影响下, S2自信乐观, 充满爱心, 对待事物态度积极向上, 在学习上态度端正, 迎难而上, 不轻易放弃。S2和父母之间关系也是民主平等的, 父母在爱护S2的前提下明确地提出其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S2也在尊重父母的前提下提出对父母的不甚满意之处, 父母都能欣然接受并能改正。这样民主平等的关系, 让S2可以在保证方向正确的前提下, 自由自主地成长、发展, 使其在学习上也比较自主、大胆, 不懂就问、敢于探索。

从父母的教养方式来分析。笔者通过观察发现S2的父母所采用的教养方式还是比较理想的。表面上看, S2的父母任其自由学习发展, 但其实他们在紧要关头恰当地掌着舵, 引导着S2正确学习行为的进行。他们从不打骂S2, 给予她足够的信任、温暖和关爱, 但当S2在学习上犯了原则性错误时他们也不会放任自流, 而是采取了必要的惩罚手段, 阻止其不良学习行为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他们从S2小时候开始就注重培养她多方面的能力, 带她学钢琴、乒乓球、游泳、围棋等等, 多样化的学习造就了S2的多才多艺, 并且她学习许多新事物, 自然遇到过许多困难, 攻克过许多个难关。这样, 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她不会害怕气馁, 而是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策略, 使许多难题都迎刃而解了。这种民主、宽容、严格、多样化并存的教养方式, 培养了S2出色的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家庭是儿童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场所, 家庭环境里的各因素都对儿童各种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就包括儿童的学习行为。笔者对研究对象S1和S2进行了较久的观察和多次访谈, 发现他们的家庭环境大不一样, 学习行为也大不一样。从笔者对他们的家庭环境的描述和对其学习行为的影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学习行为起着正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而较差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学习行为起着负面的误导和阻碍作用。S1的家庭环境从很多方面来说都不是很理想——家周边噪音过大, 家里凌乱不堪, 父教缺失, 母教简单粗暴等等。这些都造成了S1在学习的时候容易被打扰, 学习行为不连贯、容易中断, 思维发散, 注意力不集中, 厌学、上进心不强烈等等学习行为问题。S2在此种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学习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 勤学好问、上进心较强等等。因此, 通过本篇论文得出结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学习行为有着积极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学习行为有着消极的影响。

摘要: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 儿童的饮食起居、行为举止、喜怒哀乐无不受着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家庭环境对儿童早期的社会化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环境可以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家庭环境的构成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这些因素对儿童的学习行为既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往往能够影响人一生。

关键词:家庭环境,儿童,学习行为,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卫根泉.论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兰州教育学院, 2005 (4) .

[2]刘佩.社会学视角下的亲子互动和学龄儿童学习行为问题[J].科教文汇, 2008 (2) .

贫困白血病儿童生存报告 篇3

刘燕和丈夫最终决定,卖掉家里的三层小楼,以筹医药费。然而,农村房子卖不了几个钱,刘燕和丈夫外出打工,寄人篱下,不分昼夜拼命干活,不到一年,给女儿治病陆续花费了20万元,外债欠了十七八万。

病没有起色,苦日子似乎没有尽头,但刘燕想着,女儿这么乖巧,这么聪明,不能不给她治病。

白血病已非不治之症。通过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80%~90% 可以缓解,60%~70%可以治愈。然而,白血病治疗周期长,一般需要2~3年,治疗费用10万~30 万,骨髓移植费用30万~100万,且在此期间的任何闪失都可能导致复发。四处求告借贷无果,卖房卖物,最终家长沦为乞讨者的也不乏案例。

像刘燕一样,眼下,在中国农村,生活着这样一群失望又抱有希望的家庭。近年来,随着农村白血病患儿数量激增,许多家庭陷入焦灼。

贫困白血病患儿的家庭有怎样的实际需求?近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课题组,完成了首份针对中国贫困白血病儿童生存状况的调研报告。该调研针对全国31个省区市,历时3个月。在调查中,患儿样本数为1229个,其中75. 14%来自农村。

“调研数据显示,白血病儿童家庭平均负债超过14万元,过半家庭的报销比例不到一半,近四成受调查家庭未接受过慈善机构资助。”项目总负责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教授陈涛告诉《望东方周刊》,尽管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快速推进,但体制性的支持网络对白血病患儿家庭的支持作用仍显不足。

近七成患儿没法完成移植手术

红底黑字的纸箱上写着“白血病”三个大字,在李槐家局促的空间里异常显眼。这纸箱是最重要的物什,每天都要伴着李槐去街头乞讨。自从小女儿患了白血病,家里能买的全部都卖光了,两亩七分地卖掉后,他已经走投无路了。

李槐跪在路边乞讨,几天能讨到三四百块钱,差不多够女儿住院两周的钱了。最遗憾的是,没钱给孩子买营养品,每天都是馍、汤就咸菜。女儿很乖,从不要东西。但凡有好心人多给钱,李槐就立马给孩子买点好吃的。“能治成啥样,就看她的造化了。”李槐说。上百位因家里有白血病孩子而沿街乞讨的父母,和李槐的心态相似。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这次调查的对象,家庭收入来源以务农和打工为主,其中76. 42%家庭的年收入不超过2万元。本来父母还可以接受离家更远或占用时间更多的工作以获取更好的收入,但白血病来袭后,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相当突出。52. 61%的家长选择不再工作,全身心照顾孩子;只有4. 14%的家长能正常地工作生活,大部分时间请他人代为照顾孩子。

另一调查结果表明,这些贫困患儿家庭的工作人口往往要养育较多的人,61. 42%家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孩子,有的老人或者其他小孩也有病残。

走进林春的家,就能看见柜子上大大小小的药瓶,孩子的药、奶奶的药、爷爷的药。奶奶有糖尿病、高血压、脑血栓,爷爷有心脏病,手术要3万元,为了给孙子治病,爷爷放弃了治疗。

受调查家庭中,71. 68%的家庭医药费支出超过30万元。已经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患儿医药费更高,平均在58万元左右。

医疗费让这些家庭负债累累。18. 29%家庭因给孩子治病而负债的金额在5万元以下;34. 60%家庭负债金额在5万10万元; 31. 13%家庭负债的金额在10万~20万元;7. 70%家庭负债的金额在20万~30万元;6. 37%家庭负债的金额在30万元以上。

所有被调查家庭因为给孩子治疗白血病而负债的平均金额为14万元左右。

经济窘迫直接影响到白血病儿童的治疗效果。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儿中,只有30. 81%的患儿完成了移植手术,近七成的患儿没有完成移植手术。

而且,社会上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很少,很多患儿找不到相配的类型导致病情延误。有的家庭为了给孩子配型不得已再生一个孩子,加重了家庭负担,配型也不一定成功。

医保报销上限在5万~10万元的占七成

根据医改新政策,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规定报销比例,已达到70%,特别贫困家庭的报销比例可达90%。但是在现实中,这一“乐观”的数字却并不乐观。

李可一家加入的是城镇医保,因为孩子是在北京治疗白血病,一出了省界,就有很大部分不能报销。李可记得有一次孩子做了手术,大概用了30多万,只报了不到3万。

由于孩子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特别多的自费药,则是根本不能报销。“报销比例听着是很高,大概有个80%~90%,但实际折算下来不到10%左右吧。”李可说。许多在外面门诊治疗、包括做的一些检查都不能报销,只有在北京301医院定点固定化疗才能报销。

调查显示,医保报销比例为50%以下(含50%)的占63. 03%,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受访者只能从医保中报销不到一半。而且,各地在可报销医保额度方面设置了上限。从分段统计来看,医保报销的上限额度在5万~10 万元之间的占74. 34%,这样的封顶线,与动辄几十万元的医药费相比,起到的作用着实有限。

“因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治疗能力有限,越级求治现象较为普遍。而越到上级医院治疗,报销比例越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教授周拥平说。

相比较于乡镇级、县级医院,市级以上医院的报销比例偏低、起付线偏高。之所以这样设定制度是为了鼓励就近就医、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政策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对于白血病患儿及家长而言,市级医院是有治疗条件的最低层次的医院,他们只能选择市级、省级医院,报销比例较高的“市级以下医院”没有资格、设备和能力救治患儿。比如,在某市的新农合中,省级医院个人起付线便是2000元,如果跨省,起付线则是3000元。即便患儿恢复状况良好,一年至少也要扣除4个2000元、3000元。

2012年8月24日,《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颁布,此后各地陆续出台实施办法,然而直到今日,越级、异地治疗报销比例限制仍无明显突破。

在医保报销缺口较大的情形下,治疗费用主要来源依次为亲戚朋友的资助、家庭收入、医疗保险以及基金会和爱心人士的捐赠。其中,医保提供的物质支持只占13. 87%。

陈涛说,部分地区对可以救助的白血病的类型界定不清楚,所以每一地区具体救助哪些类型的白血病从政策上查找不到,具体执行的情况更不得而知。

精神关怀缺位

袁元的儿子是一名活泼开朗的小学生,患病前,刚被全班45个同学选为合唱指挥,每天为元旦歌咏比赛做准备,回家总是乐此不疲地说着排练趣事。

在儿子确诊患上白血病后,家里的晚饭时间变得异常沉默。不久之后,治疗开始,儿子总问袁元:我为什么会这样,小的时候你们是不是要整天输液?

袁元答说,只是得了非常严重的贫血而已。这个理由并不能搪塞越来越懂事的孩子,从眼神里,袁元知道,儿子已经意识到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袁元的儿子心理状况在患儿中算是不错的。和生病前相比,57. 42%的家长认为孩子患病后性格改变了,有的是爱发脾气、爱哭闹、容易急躁,有的则变得内向、不爱说话、沉默、胆小、自卑。

白血病患儿经过一定治疗,身体状况会有所好转。此次调研统计结果显示,43. 62%的患儿活动能力完全正常,与病前无差异;38. 97%的患儿能自由走动及从事轻体力活动;而卧病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患儿只占5. 56%。

然而,白血病患儿大多面临心理上的困境。漫长的治疗会消磨掉儿童好动的天性,一些创伤性疗法令他们身心痛苦,化疗药物在消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使机体正常的细胞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治疗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疼痛、便秘等又改变性情,让他们焦躁。

李峰的儿子原本总爱和邻里的同伴嬉闹,得病后,身上出现小斑点,此后的夏天即使很热也不肯穿短袖,因为担心周围小孩子嘲笑他是“花豹子”,再后来连出门也不愿意,性格越发内向。

这种情绪对患儿的整个家庭都是考验。特别是在化疗的时候,最为痛苦。就算发脾气、摔东西,家长都得忍着。“哭的时候都不能当着他的面儿哭,他看到以后就更没有信心治疗了。”李峰说。

家庭内部对患儿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心理支持,而政府机构和卫生组织能够提供的帮助多集中在治疗费用上。对于患儿及其家属在心理上的创伤,在当下缺乏必要的社会关怀。

对白血病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个案姓名:小S,性别:男,民族:汉族。年龄: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身体健康。

二、主要问题

父母忙于工作,常驻外地,很少回家。从小由爷爷奶奶带,老人比较宠这唯一的孙子,什么都任由他来。孩子提出任何要求,长辈几乎都能满足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就迷上了电脑游戏,因为没有大人正确的指导,孩子渐渐迷恋上了网络,自然就接触到了henduo不健康的信息,造成他现在非此年龄段孩子该有的成熟,可谓早熟。

小S同学在学校、在班级里活泼好动、知识面挺广,但是时不时会背着老师经常在同学中讲一些成人笑话,甚至是黄色故事,还会刻意地去撩女生的裙子,摸女生的臀部等。惹得女孩子看到他就躲,还称他为流氓,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情况越来越严重。

三、个案生活背景

其父母因为忙于自己的生意,常年在平湖工作,很难得会回来一两天,根本管不到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爷爷奶奶就是一般的普通群众,特别溺爱孩子,在高科技的当今社会,对孩子的思想管教缺乏方法,也无能为力。家中经常周末时间和小S一起玩的是他那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表哥。

四、分析与诊断

该学生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缺乏正确引导;2.缺乏有效监督。

1、缺乏正确引导:

电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孩子们也就早早地接触到了互联网生活。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很容易就误入歧途。小S利用在QQ空间里写日志的机会,经常会浏览到各种不健康的网站,渐渐迷恋。不可否认,互联网的确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互联网的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网上聊天、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等,即使是成年人,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一定的自制力,都会深受其害,更何况还是10岁的孩子呐!。

2、缺乏有效监督:

小S是在妈妈的指导和鼓励下开始接触电脑的,因为他爸爸妈妈常年在平湖工作,难得回来一天,平时他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学习和生活,思子心切的妈妈很想了解儿子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教他学会用QQ方式来和妈妈进行聊天和撰写日志,因此他接触电脑的初衷是很好的,然而久而久之,因为每天都与互联网打交道,小S渐渐发现更多好玩新鲜的东西,如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等等,花在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年迈的爷爷奶奶有时候催他吃饭或睡觉,他总是以写日志为名来拖延,老人还信以为真,缺乏有效监督。可渐渐地,小S越来越沉迷,成绩开始下降,有时会不完成作业,在班级里还经常跟同学讲一些黄色笑话等,有时候还会去撩女同学的裙子„„情况越来越严重。幸好在班干部的及时报告下,我第一时间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安慰沈磊妈妈的同时,我跟她沟通了采取紧急措施来引导孩子回归正途。鉴于孩子从小就个性很强,心理比较成熟,对他来硬性的规定肯定会适得其反,怎么办呢?沈磊妈妈说孩子很喜欢听老师对他的表扬,哪怕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因为每次只要沈磊在学校受到了表扬,他回家第一件事就会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报喜。于是我想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正向教育应该是最合适的。

五、个案指导

【目的】:1.了解家庭基本情况,与其父母亲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确定小S身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了解家庭教育中的缺陷。

3、给小S父母及长辈教育支招,给他们开出菜单。

【过程】:与小S妈妈通电话,开门见山谈了小S在校的情况和表现,当小S的妈妈听到这样的情况后,才如梦初醒,接着马上就意识到孩子受互联网的毒害,她责无旁贷,她悔不该教他用电脑上网啊。妈妈非常慌乱地找寻帮助,我也坦诚地向家长交代了作为班主任对小S的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计划,取得家长认同的同时,我也不失时机地给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支招,分别给他们开出了菜单。

【改进家校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学校教育(以班主任为主)

1、组建帮教团体:组建了由年级组长xx、班主任xx、心理辅导员xx组成的帮教小组,开展经常性帮教活动及对策研究。

2、营造正向教育氛围,感受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鉴于孩子从小就个性很强,心理比较成熟,对他来硬性的规定肯定会适得其反,怎么办呢?小S妈妈说孩子很喜欢听老师对他的表扬,哪怕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因为每次只要沈磊在学校受到了表扬,他回家第一件事就会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报喜。于是我想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正向教育应该是最合适的,让他明确网络的正确利用,并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

小S因为前一阶段的沉迷互联网生活所导致的上课走神或作业质量差等原因已经接连受到很多老师的批评,于是在我了解到他的这个原因之后,第二天的晨会课上我就表扬了他:“昨天小S的回家作业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有一道很难的题目他都做对了,真是不容易啊,听他爷爷说小S经常会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去上网查资料,真是个电脑小能手!”同学们都用很崇拜的眼神投向他,并开始鼓掌,小S却开始脸红了,可能他是惭愧于“上网查资料”这句他用来骗爷爷奶奶的话吧。我趁势追击:“那么我们请小S同学教教我们怎样上网查资料以及他自己上网都做些什么好吗?”同学们纷纷鼓掌叫好!小S尴尬地不肯上前来演示,他轻声地说:“老师,我还不是很会。”我知道他当然不会,因为他没有做过。于是我紧接着说:“哎呀,大家看,我们小S同学还这么谦虚,真是难能可贵!那么,下次同学们自己有问题不会查资料的时候单独问他取经好吗?”同学们高呼“好!”小S的脸更红了,但是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感激和兴奋。我又紧接着问他:“那么,请小S同学讲讲他平时上网都做些什么?上网带给我们什么好处呢?因为据我所知有很多像你们一般大的孩子上网就是玩游戏或者聊天,荒废自己的学习呐!”听完这话,小S开始遮掩式地大谈自己是如何文明上网的,说的头头是道,其实我知道这是他心虚的表现,但是我又大力肯定了他,表扬了

他!

课后,小S主动来到了我的办公室:“老师,我刚刚说的话大部分都是真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我还没有做到,但正要去做,你相信我!”他能这么坦诚着实让我感动,我知道对他的正向引导和教育已经开始起作用了。

3、小老师、小能手激励法:从开始正向教育那天起,真的会有好多同学去请教小S怎样上网查资料来解决问题,小S也做起了小老师,我知道他其实是那天回家之后打电话向爸爸请教的,因为家长和我及时保持着联系。事隔一个礼拜,我利用周五的班会课评选班级里的“网络小能手”,毫无疑问,小S让同学们心服口服。我崇拜地拜托他说:“以后老师有电脑方面的问题还请你赐教哦!”同学们纷纷鼓掌叫好!

4、积极评价法:往后的日子里,小S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每当我和他父母沟通的时候,他们都表示现在很放心了!据小S妈妈截取了他日志里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祝老师好象知道我不会查资料一样没有让我出丑,老师真好,我一定要学会,要不然我就是骗人的大灰狼啦!

从此,班级里的孩子们开始文明上网的越来越多,教室里常常能听到他们谈论某个热点话题的声音,讨论怎样上网查资料解决为您提的声音,氛围浓郁„„

于是,我利用午会课、班会课等对小S这个网络小老师进行大力的表扬和积极的评价。

5、及时总结教育法:在小S同学得到明显进步的时候,我及时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和问题的归总,通过 “正确上网,有利身心”的主题教育课,正确引导所有学生有益上网,科学上网,提高道德认识。通过鲜明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形象教育,教育学生远离网吧,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完成课业和过集体生活上来;并利用多媒体通过播放影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感恩教育和正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鲜明的影片事例中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总结出健康文明上网的好处和不健康上网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初次达到心灵的触动与震撼!之后的日子里,我每周进行有关不健康网络内容危害的讲座,指导学生学习正确上网浏览、游戏、学习,并且还与学生们一起签订了“绿色上网,文明行动从我做起”的承诺书。孩子们纷纷表示要控制上网时间,不要沉溺于网络,拒绝不健康信息,做一个文明小市民。建立班级健康上网学习小组,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同学之间比学习比能力的互相监督,有效防止不良网络信息对我们青少年的侵害。通过心理疗程对小S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善其行为习惯,帮助他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

(二)家庭教育

构建一个“和睦温馨完整”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坚决杜绝孩子的课余生活只由隔代的长辈管理,父母也要参与孩子的实质性管理和教育。同时,加强家校互动,实行双管双教,加强对学生上网行为的监管和引导。

【给小S家人开出的菜单】:

菜单一:不要无原则地迁就、娇宠孩子。

在小S的家庭中,爸爸妈妈因为忙于生意常年在外,感觉生活上照顾不到他而感觉亏欠,于是对于他的物质生活要求有求必应。让他感觉自己就是家中的霸王,做事随心所欲。菜单二:学会及时与孩子沟通。

小S的课余时间现在基本上都献给了互联网生活。作为远在他乡的父母,可利用电话

等通讯设备进行及时的跟踪了解与沟通。并告知孩子将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反映。这样孩子也就有了一定的约束力和思想认识的提高。

菜单三:肯定孩子的改正和进步。

小S在学校得到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后,得到了很大的改正和进步。作为家长,在家里的时间也要进行跟踪强化肯定和进一步的指导。这样能更快地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帮助他形成坚定的自制力。

菜单四:借助长辈,形成有效监督。

小S的课余生活陪在身边最多的是他的爷爷,通过与老人的几次谈话后,老人表示积极配合老师对其孙子进行监督。虽然老人不知道上网的方法,但是对于上网的内容是否健康还是能进行分辨和监督的,进一步帮助小S形成正确上网、利用网络资源的思想观念。菜单五:鼓励孩子作为班级的网络小能手,进行模范带头作用。

小S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正向的肯定。小S在爸爸妈妈的鼓励和指导下,非常积极地制定出了《班级上网文明公约》;

要自尊、自律、自爱,不要浏览不健康网站;

要争做网络文明使者,不要传播有害的信息;

要善于利用网络学习,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

要正确处理网上聊天,不要随意地约会网友;

要注意运动休息时间,不要长时间神游网海;

要能分清善恶与美丑,不要侮辱和欺诈他人;

要懂得理解尊重父母,不要影响和谐的家庭;

要听老师的谆谆教导,不要荒废自己的学业;

要积极举报违法网吧,不要利用网络去犯罪。

点评: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家庭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因此,坚决要求家人步调统一,加强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是至关重要的。

六、指导成果

【学校方面】:

1、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跟踪引导并正向教育学生。经过半年左右的沟通、引导、肯定和监督,小S基本上已经改正了自己不文明上网的陋习,并且随之也改正了自己身上原本存在的那些不健康、不文明的举动和现象。现在的他,还做起了班级的班干部,主要负责宣传文明上网、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这一块的内容。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文明上网的风气。如今,我把教师电脑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交给了小S,让他来负责管理。作为班级网络管理员的小S,现在能每天维护好我们的电脑,并且每周给同学们开一次网络知识的小培训。

2、以集体的力量感染学生。自从第一次在班级里树立了小S的正向形象后,只要谈到利用网络资源,小S就成了同学们崇拜的对象。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同学们的信任中,小S有了压力,更有了动力,他开始下决心好好利用时间成为真正文明的网络高手。于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期盼下,他不负众望,不仅改正了不文明上网的陋习,更是以身作则,带领同

学们一起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搜索和视野的拓展。国内外重大新闻的发布现在都是小S一人包办,班级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网上发布都是小S在操作„„他是我们公认的网络小能手!

【家长方面】: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工作,严格按着我与他们商量出来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执行。指导孩子文明上网、积极探索,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适时跟踪孩子的变化和进步,肯定孩子的成绩。家庭形成了统一的教育观念,统一行动,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和思想认识。

七、结论与反思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教育子女成才的第一所学校。成功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做到人人关心。这种和睦、民主、愉快完整的家庭生活,有助于孩子的正确行为规范和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学会正确引导、有效监督、适时肯定。做为孩子的引路人,家长应从自己做起,言传身教。家长的威信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当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时候需要家长及时正确的引导。家长只有对孩子的生活思想关心到了实处,肯定孩子取得的进步,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孩子就愿意与父母真心交流,心甘情愿地听从父母长辈的指教和引导,并真诚地接受他们的监督,越做越好!

第三、教育要讲究方法。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家庭教育要符合教育规律,方法要科学。爱是一门艺术,家长爱孩子要爱得适当,要求孩子要严得合理。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培养孩子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家长要抓住生活中每个契机,适时教育。各个家庭都有其特殊性,有自己的教育秘诀。因此教育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只要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有一颗冷静的关爱之心,平常之心,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加以正向教育和正确引导,我们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和耐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相信在老师和家长共同教育下,孩子们都会成为有用之材。

对白血病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5

【摘要】0—6岁是儿童语言形成发展的最佳时期,及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早期干预。通过对一名听障儿童在亲子班的康复观察、实践,总结出几点影响该听障儿童 康复的主要因素:1)家长在康复过程中的积极配合对聋儿康复起重要作用。2)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康复起重要作用。3)在康复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对康复计划做调整。

【关键词】最佳时期 聋儿 良好习惯 1前言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3万儿童由于种种原因致聋。同时,由于家长不了解相关知识,没有开展早期干预,使孩子错过了说话的最佳时期,结果使绝大多数听力障碍儿童变成了与正常人无法交流的实实在在的“哑”人,同时,导致了语言有关的一系列知识、技能甚至思维的掌握和发展的困难。

从理论上讲,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听力残疾儿童的缺陷可以补偿这一论断,进一步证明了器官的用进废退学说,并且关键期的理论在聋儿语训工作中得到印证。从言语交际过程看,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的目标是帮助听障儿童重建有声语言系统,即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获得言语能力,修复因听力障碍而脱节的语言链。

亲子班是2-3岁得听障儿童及家长一起接受训练的一种康复形式,家长在老师对听障儿童进行单独训练时在旁边辅助。研究对象在亲自班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唇、舌训练,听觉能力训练和呼吸训练。他是亲子班康复效果较好的一名聋儿,所以就以他作为研究对象总结经验,给自己以后的康复教学工作做好的参考。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情况

×××,男,2008年出生于农村,导致听力障碍原因不明。2011年4月份进入临汾市聋儿语训部亲子班接受训练。入班时只右耳佩戴助听器,补偿效果佳。之前没有接受任何的康复训练。

据了解,他的父母及祖辈均无听力障碍,出生后跟着奶奶,主要语言为当地方言,而且奶奶的文化程度不高。2.1.2 研究对象初步评估 医学评估:右耳纯音测听图

言语评估:由于孩子刚佩戴助听器时间不长而且长期接触的是方言,无法进行正常的评估,只好根据家长的介绍,了解到他会说简单的词语,比如奶奶,爸爸,妈妈等,但说话时发现音调高,即有假音。2.1.3 研究方法

观察法 对研究对象在训练课和课余期间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 访谈法 针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家庭情况、监护人情况、评估情况等等)在入班时向家长询问。2.2 研究过程

2.2.1 唇、舌训练过程

舌部是至关重要的发音器官,对其进行刺激和锻炼,提高其舌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其发音质量的改善大有裨益。

单纯的口舌操是一项枯燥的训练内容,所以将唇、舌训练安排在吃零食和刷果酱的活动中,采用集体教学和个别化训练相结合的形式,每天坚持,锻炼他的舌肌肌力、灵活性和协调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的唇、舌肌肌力和灵活性都有提高。2.2.2 听觉能力训练

听觉能力分为听觉察知、听觉识别、听觉分辨和听觉理解。听觉能力训练是分两个时间段训练的,第一个时间段是训练课的开始,采用的是集体教学法,是让其在音乐里做出不同的动作;第二个时间段采用的是个别化训练,是通过听不同频率的乐器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包括耐心等待,同时也可以初步评估助听器补偿效果。如果不是最佳补偿,也可以提供数据以便调试助听器。2.2.3 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比如比赛吹蜡烛,吹纸裙,吹泡泡等活动。也是采用集体教学法和个别化训练。首先是老师演示,之后让孩子一个一个来训练,然后是每个人拿一个玩教具并且家长在身边帮助孩子一起训练。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观察记录结果

观察记录

唇舌能项目 唇能力 舌能 舌肌肌力提高,舌灵活性提高

圆展唇灵活,唇肌肌力提高

聋儿表现

力 力 听听觉觉察知 任何频率打击乐器都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并能耐心等待

能力 能辨别跨度较大的乐器声和言语声,还能辨别出同韵母的双音节、三音节简单词。就他会的包括人物类、身体类、听觉动物类、水果类等日常用词老师在背后给声时,他能正确辨别 地重复,但有些发音不是很准确

听觉较察知和辨别差,对具体的物体能识别,但对图片上的物识别 体识别能力较差

听觉理解能力差,只是单纯的重复,比如叫他的名字时,他的理解 不是“唉”而是先重复他的名字,然后才是“唉”

呼吸能呼吸方式正确了,吹蜡烛是发出的不再是“啊卟„啊卟„”气流 的声音,而是“呼„„”

力 气息 不是能很好的控制气息 3.2 结果分析

在这一段时间的训练过程中,训练课上老师做演示时,孩子的奶奶会让他认真看,有时他的注意力分散,奶奶会严厉的批评,这使得他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能耐心的看完老师的演示,所以在听觉训练时老师无需给予很多引导,他就能做出正确的反应。老师也是尽量在孩子的集中注意的时间里把演示做的简单、有趣,让孩子和家长容易理解;同时也说明做这项训练的目的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便家长做训练。在对他做个别训练时,他的奶奶在旁边认真看老师做训练的手法和技巧,回家奶奶就课堂上的内容重复给孩子做,若有什么疑问,孩子的奶奶会在下堂课及时问老师,与老师交流。老师也会根据他奶奶提供的情况对他的康复效果做评估,并及时对他的康复计划做相应的调整。结论与体会

经过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他的语音快速发展,已经基本掌握了汉语的全部语音音调,虽然发不准的语音有一些,但那都是受幼儿生理发育和环境影响的条件所限。他已经具备学会全部母语语音的心理能力。达到了儿童语音发展的飞跃时期。

他是亲子班康复效果较好的一名听障儿童。在这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践中得到几点体会: 早期干预是听障儿童康复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应加强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力度,使更多的家长尽早的对听障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在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过程中,家长的心态和辅助作用非常重要,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康复中。家长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老师的帮助,因为不是每个家长对听障儿童康复方面的知识都了解,有些家长甚至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有听力障碍认为所有人都是健听人,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孩子,还要在课下教与家长康复的知识,以便家长在其他时间可以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更好的康复。在康复过程中,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康复也是至关重要的。习惯对每个儿童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会让儿童的发展缓慢。听障儿童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那他就不能认真看完老师的教学演示,也不能在做训练时很好的配合老师,这样就得不到好的康复效果,甚至康复效果为零。康复过程中老师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制定好的康复计划,要根据聋儿的康复效果及时地调整康复计划,以做到最适合该聋儿的最佳康复。有句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老师要做到对每一名聋儿仔细的观察,认真的分析,然后对他的康复计划做出及时正确的调整。

现在他已经在做更进一步的康复训练,他的听觉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他的左耳也佩戴了助听器,这对他的康复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老师根据他的评估结果开始对他进行进一步的听觉语言康复的训练,使其更快地学会听话、说话,能流畅地人交流。

当然,他并不是在康复过程中一切顺利,尽如人心的,他也有理解不当的地方,如:每天来了老师都会叫每个小朋友的名字,叫到他时,他的回答是“他,唉”,而不是“唉”简单的答应,因为在他还不会开口回答时,老师在叫他的名字后就会“唉”,这说明他存在对语言的理解欠缺的问题,现在在语言模仿的阶段。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其残障的原因使其在发展上尤其在早期发展上,既有所有儿童的共性,又有其特点,或者说,听障儿童的早期教育需要既有所有儿童的一般需要,又要有自己独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全礼.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第1版

[2] 吴月芹.从言语过程反观聋童听力语言康复中的几个问题[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年12月第4期

对白血病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6

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摘要】 自闭症是一种通常起病于3岁以前,以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异常以及刻板的兴趣、奇特的行为方式为特征的广泛发展障碍。本研究通过采用感觉统合训练、游戏治疗法、音乐陶冶法和结构化教学法,对一名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认知、情绪行为三个方面的综合康复训练。结果显示:通过以上方法的正确运用,该自闭症儿童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关键词】 自闭症 结构化教学 感觉统合 游戏治疗法 音乐陶冶法

【Abstract】 Autism is usually before the age of onset at 3 to clear barriers to social interaction,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stereotyped interest exception, strange behavior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ve development.In this study, through the use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play therapy method, molding method and structure of music teaching, autistic children on a language, cognitive, emotional behavior of three aspects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results show: the correct use of the above methods, the autistic children in these three areas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Key words】 autism;structured teaching;sensory integration;play therapy method;music mold method

自闭症是一种起病于3岁以前,以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异常以及刻板的兴趣、奇特的行为方式为特征的广泛发展障碍,男孩发病率比女孩高。从19世纪欧美各国记录这种特殊疾病至今,自闭症的病因一直是个谜团,也没有治愈的药物或疗法。只有尽早发现并根据自闭症儿童显著特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行为改变等。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自闭症儿童发病早,起病缓慢,严重阻碍了他们的语言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康复训练在自闭症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越早越好。单一的语言训练或者是单一的感觉统合训练,不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现如今的教育提倡综合素质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也应当讲究综合教育。长期的、综合的、有目的的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促进和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采用感觉统合训练、游戏治疗法、音乐陶冶法和结构化教学对一名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认知、情绪行为等三个方面的综合康复训练,探究以上方法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对象

1、个案基本情况:

霖霖,男,2003年5月出生,2009年入读某市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中心。医生诊断为中度自闭症,韦氏智力量表测试其智商为59。

2、研究前的行为表现:

①语言方面:语言流畅,语速较快,被叫名字时会回应但是不看对方的眼睛,常趁人不注意时大笑或是自言自语。

②认知方面:能从1数到20,若给以引导能数到30,但不会书写;不会写字,能识别自己的名字;模仿能力强;用蜡笔给图画涂颜色的能力较好,涂色慢但均匀。

③情绪行为方面:易发脾气,有时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出现自己掐自己手腕的自伤行为;玩游戏时间长一点就表现出不耐烦,对别人的指令不予理睬;注意力不集中;让其洗毛巾或者餐具时如不命令其停止,他会一直洗下去。

④生活自理方面:能自己如厕,会简单的自我清理,比如自己用纸巾擦鼻涕、饭后用抹布擦桌子;会系扣子,但是不会拉拉链。

因此,2009年11月到2010年1月我在师姐的帮助下,针对霖霖的情况,在课上及课后进行了两个月的综合康复训练,主要是在语言、认知、情绪行为这三个方面。

三、研究方法

这次研究我主要采取了观察法、访谈法及综合训练法。观察法主要是对儿童的每一次上课及课间十分钟的表现情况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记录内容为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效果。因为霖霖是寄宿生,每星期回家一次,由于他的爸爸妈妈工作忙,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很少到学校,因此访谈的对象只能是霖霖的班主任,访谈时间是课后,内容是训练前的表现及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综合训练包括感觉统合训练法、游戏治疗法、音乐陶冶法、结构化教学法。感觉统合训练利用感觉统合课来实施,游戏疗法和结构化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实施,音乐治疗法则根据霖霖的具体行为表现适时试用。最后,总结霖霖各方面的表现及训练前各个方面的表现,作为参照来分析、比较训练效果。

四、研究过程

(一)、训练前的情况

在对霖霖进行综合训练前,通过访谈其班主任,了解其家庭基本情况和个人基本情况。霖霖在家里是次子,他的哥哥是正常人。有较好的家庭教育,家人对其很关注、疼爱。基本的生活自理,如吃饭、如厕等都会。

通过几天的观察,霖霖最常有的表现行为有以下几点:A、常常趁人不注意的时候,莫名其妙的笑,且会自言自语:“是不是啊?”、“啊?”。遇到有人上前和他答话,他就说的更兴奋了,但往往都是答非所问。对细小的东西尤为注意,特别是饭粒、插板上的小格子。多动,喜欢在教室内四处走动,即使是上课时间也会离开座位。也许,霖霖这样做是想吸引老师更多的注意。B、情绪稳定时,不欺负别人,即使是别人欺负他也是不予理睬的态度。而情绪不稳定时,则大发脾气且出现自伤行为,掐自己手腕。这也许是霖霖的情绪得不到正确的表达,别人又不理解而造成的。C、不拒绝老师的亲吻和拥抱,在老师的提示下也会主动亲吻和拥抱老师。在他情绪不稳定时,老师的拥抱和亲吻有时能安慰他。也许,他还不能完全理解拥抱和亲吻所表达的情感。

(二)、训练的实施

1、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指:根据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动作发展状况,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做符合他们需要的游戏活动,并在儿童感到困难时,让儿童在玩中感到快乐且达到训练效果。感觉统合课上,霖霖能自己玩感觉统合器材,如将羊角球放到独木桥上边走边跳。霖霖的精细动作较好,但是总是脱离群体自娱自乐。因此,我在训练其他孩子玩大龙球的时候,故意吸引一群孩子来引起他的注意,让他知道要按先后顺序轮流玩。在训练过程中,将训练的每一步骤都说给他听。如:向前滚动时告诉霖霖“这是向前”,如此类推向后、向左、向右。这样既让霖霖的身体得到了训练,也对他的认知进行了训练。在感觉统合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他慢慢融入到同伴之中去。让他得到更好的训练,也促进了他和同伴之间的交流。

训练过程中,如果他对某一器材偏爱或者不听指挥,要使用强化物给以引导。如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小红花贴纸,激发霖霖对其它器材的兴趣。在不存在某一器材偏爱且没有危险时,让其选择器材和玩法,以调动他的兴趣,发张他的能力。

2、游戏疗法

游戏疗法是基于心因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的目的就是籍游戏的特质发挥儿童本身的自我治愈力,以抒发内在的情结,用身体技能表达心里的游戏取代语言作为沟通的方法,使其人格得以正常的发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自闭症儿童也不例外。游戏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因而,在学习方面,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接受老师有目的性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效果更为显著。霖霖的模仿能力较强,如:能在插板上模仿老师拼出简单的几何图形。通过玩插板游戏,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按照指令插上相对应的颜色,还边插边数数。既巩固了他对颜色的认识,又学习了30以后的数数。在增强其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他说话的频率,在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减少了他自言自语的行为。

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自闭症儿童游戏教学是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相互交流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对自闭症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控制力既有积极作用。

3、音乐陶冶法

自闭症儿童虽然拒绝语言,但是不拒绝音乐。音乐是多重感官的刺激和反应,容易给儿童带来成功感,提供活动动机。音乐也可以成为语言提示,是训练表达能力的良好环境。舒缓、优美的音乐,能使心情舒畅。音乐治疗法中,乐曲的选择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一、内容丰富,音色具有透明感;

二、音乐中的三要素即响度、音频、音色三个方面要有和谐感。

音乐课上,我发现自闭症儿童对音乐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合着欢快的音乐节奏能变得活泼。因而,我常在课间放一些儿歌给他们听,并带霖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边唱边跳。有时候在课上坐久了,霖霖常常会发脾气。这个时候,代课老师会停下来讲课,给他们放一些舒缓的钢琴曲。在音乐的陶冶下,渐渐的他能安静下来。等他情绪稳定了,老师再接着上课。

4、结构化教学

结构化教学就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安排教学环境、材料及程序,注重训练程序的安排和视觉提示,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图标等各种方法增进儿童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上,大多数是由我的师姐也就是霖霖的班主任来完成的,我只是在他们上课的程序上加了一些内容。以前上课铃声响了,老师在讲台上站好,说:“上课,起立!”。同时用手势示意儿童起立。儿童说:“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请坐!”并用手示意其坐下,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之后才开始上课。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现在,我在完成这些动作之后,加了一个认识日期的环节。我用彩笔写上日期,并画了一些有关天气的简笔画,过塑之后剪了下来(这样可以循环试用)。在正式讲课之前先提问学生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怎样,程度好的学生能回答出来。这样可以带动不会的学生跟着说话。如果学生还是不开口讲话,老师则单独领读,直至学生模仿老师读出日期为止。然后出示写有日期和天气的卡片贴在黑板的右下角,以便他们认读。最后带领学生读两到三遍,然后请学生一个一个的认读。完成了日期的学习之后,再进行师姐原有的点名程序,接着开始正式上课。同样的,下课铃响了,要经过“下课,起立!——老师再见——同学们再见”这一系列的动作之后才能下课。

这一系列的行为中语言、身体姿势、图画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儿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怎样才是上课了怎样才是下课了,还提高了其认知能力。对表现好的儿童给予口头表扬或事物奖励(通常都是口头的,这样有利于儿童情感认知的理解),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减少了其问题行为的出现频率。

五、训练效果

在师姐的帮助下,经过两个月的训练,霖霖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具体改变情况如下:

1、语言方面:他在多次与同伴接触、游戏后,自言自语的行为减少了;被叫名字时不仅能应声,而且会注视别人的目光;能听懂执行一些较复杂的命令,比如:帮老师给垃圾桶套上塑料袋;问其要不要吃饭或者如厕,能够点头或者摇头。

2、认知方面:通过玩插板游戏训练后,不止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还认识了蓝、白、黑三种颜色;能听指令自己在插板上拼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能从1数到50,不用老师提示;上完厕所后,能自己洗手,并将手龙头关好后自己回教室。

3、情绪方面:脾气平和了许多,发脾气的次数减少了。即使发脾气,在老师不予理睬的情况下能很快的恢复平静。洗餐具时基本能和其他同学同时完成,玩水现象明显减少,很少让老师提醒。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霖霖训练前后情况的比较,得到了以下结论:

1、语言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游戏治疗法和音乐治疗法的综合,使儿童在音乐的陶冶下放松心情,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减少自言自语的频率。具有趣味性的音乐能诱发自闭症儿童发音,引导其说话。

2、认知方面:结构化教学法和音乐陶冶法综合,让儿童在静下心来学习的过程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中促进他们的理解和掌握,强化其认知能力。结构化教学是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的,是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的、系统的、有效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情绪方面:在音乐陶冶法的作用下,可以稳定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对其进行训练,进行行为矫正。在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孩子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实施康复训练、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

4、在康复训练中,有针对性的根据自闭症儿童行为表现选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对其进行训练,能够帮助自闭症儿童各个方面发展。根据孩子的行为、情绪的变化,适时改变对其的教育、康复是很有必要的。

(二)、建议

1、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作用,家长是建立儿童交往动机、诱发其沟通意识的源泉,是教育训练的基础。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并勇敢接受事实,不必怀有内疚或罪恶感。尊重孩子,不以孩子为耻。家长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带孩子走入人群与公共场合。家长要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情。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及支持,才能够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各个方面的能力。

2、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应该长期、有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个别训练,坚持耐心、细心、恒心。用智能来实践对孩子的爱,用爱化解障碍。把孩子当正常的孩子来交,只不过是用了特殊的方法而已。如果孩子发脾气,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不因孩子的身心障碍,否定自闭症儿童的一切。

3、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儿童的具体行为表现,选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挖潜儿童各方面能力,发挥其内在潜质。在训练、教育过程中,指导者要充分考虑自闭症儿童年龄、智力、发病程度、接受能力、之前接受过的教育训练内容等因素和训练内容、时间安排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儿童的需要,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并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4、把握时机是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关键。导致自闭症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其发生的时间、频率又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因此,作为指导者一定要在认真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好时机,用科学的、符合自闭症儿童实际的方法积极处理,切忌消极应付。

【参考书目】

【1】【英】Loena Wing著、孙敦科译、孤独症谱系障碍家长及专业人员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7)、第一版。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2】王辉著、行为改变技术、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6)、第二版。

【3】【美】约翰逊 等编著、华爱华、郭力平等译校、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第一版。

对白血病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7

今年3月出版的国际著名《血液》杂志刊发了该院周晋教授率领的课题组一项课题——《单一应用亚砷酸治疗初发性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该课题组首次证实, 单用亚砷酸可使患儿M3型白血病病情完全缓解率显著提高, 与目前公认的维甲酸联合蒽环类抗生素方案疗效相当, 且不存在明显的慢性砷中毒及继发肿瘤的风险。专家评价指出, 此项研究结果表明, 单用亚砷酸治疗初发性儿童M3型白血病患者, 具有高效低毒及不易耐药的优势, 其疗效等同于经典的维甲酸联合蒽环类抗生素的化疗方案。

(科技日报)

对白血病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沟通能力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87

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的病变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多数起病于婴幼儿。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涉及感官知觉、语言、思维、动作和行为等多方面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这类儿童主要障碍具有对听觉或视觉的刺激反应异常、对理解别人说话有困难、语言发展迟缓、表达方面有反复现象、语法结构不成熟、不会使用人称代词、不会使用抽象语言等特点,其中社会性关系方面的问题,尤其在视线、社会性接触、共同游戏等方面有障碍;在行为方面,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固着并拒绝变化,对奇异的东西有偏好,执着于一成不变的游戏模式。这一系列问题导致自闭症儿童很难适应学习生活和主流社会,笔者就针对如何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展开分析和个案研究。

一、研究对象

1.基本信息

朱××,男,2004年9月足月顺产,家有父母亲和一个小他6岁的弟弟。他的父亲从事运输工作,母亲在家专职带孩子。根据他母亲的讲述了解,朱××从小就不喜欢与人交往,话语少,目光游离,如果刻意去捕捉他的目光,他便会很快避开,别人逗他,他也不理不睬。在幼儿园时,朱××对周围环境和其他小朋友不感兴趣,不主动参与游戏,如果硬拉他一起,就会发脾气。4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并在专业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及训练,但进步不明显。后有了弟弟,父母精力上有所分散,再加上工作繁忙,对其教育和训练有所松懈。8岁时到特殊教育学校智障班三年级就读,去年应其父母的要求,重新就读一年级。

2.能力现况

朱××平时沉默少言,喜欢独处,很少主动与他人交往,不愿与别人有目光交流,即使有也是机械性、缺乏情感的交流和表达,能说出极其简单的个别词语或短语,语速快且不清晰,经常出现语言重复、喃喃自语、鹦鹉学舌、不能理解简单的情境对话等问题。同时,他不能建立同伴关系,不关心周围同伴发生的事,硬要他一起玩耍,他就会发脾气,又哭又闹,自己走开。他对玩具不感兴趣,对家用电器、开关按钮等感兴趣,喜欢拿着一根小木棍在手上玩耍,喜欢竖着或摇晃自己的双手,眼睛盯着看,或是双手不停地拍打着自己的课桌,还喜欢看电视,但不看动画片,只看天气预报和广告。另外,他对自己的一些物品摆放固执地要求始终如一,如书本、桌子和椅子等都要摆放在固定位置,稍有变化,情绪便会有很大的波动。饮食方面单调,他只吃平时喜欢的,不肯尝试新的食物,即使硬让他吃,他会吐出来或整吞,表现很委屈难受。朱××的情绪敏感,有不如意就感到很委屈,不停地流泪或发脾气,大声喊叫。

二、研究方法

1.干预前的沟通评估

(1)沟通交往意识缺乏。

朱××同许多自闭症儿童一样,缺乏与人对视的能力,很少用眼睛去关注周围的环境,习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主动和别人交流的意识和目的,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他对陌生人的态度是冷漠的,见到熟悉的人也是面无表情的,即使别人主动叫他,也会表现拒绝的态度。另外,自闭症儿童还缺乏对信息的好奇心和兴趣,关注信息的意识薄弱,导致其缺少信息来源,使他对周围世界感到陌生并对此拒绝。

(2)语言能力发展迟缓。

语言内容贫乏,不能理解语言表达的意思,不能够运用语言与外界建立联系,没有沟通和交流的意识,更不会使用表情、目光、手势、身体动作等非语言内容,不能学会适时地点头或摇头,复杂的肢体语言表现弱。同时,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有限。如朱××在认知方面表现对一些基本概念不理解,对事物的认识关注细节,缺乏联系,或是在认知过程中刻板、重复,不懂变通迁移。

2.干预过程

(1)尊重与进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干预中,我能充分尊重并且理解他的行为。面对他怪异的表现,听到他莫名其妙的叫喊,没有表现出厌烦的情绪,而是用温和的言语主动跟他交流,观察他的行为,努力去适应他的举动,再小心翼翼地引导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近他,主动进入他的世界,尝试和他一起分享他的游戏活动。如一次体育课,学生都很开心一起玩球,唯他独自带着一个篮球坐在一个角落,一只手不停摆弄着一根小树枝。我走近他,摸摸他的头,轻轻地问他:“我们一起玩,好吗?”他不理会。我也找来一根小树枝,和他一样抓在手上,他做什么,我也学着做,终于他抬头冲我笑,他的微笑让我看到了希望。接下来,只要看到他在玩什么,我主动参与到他的玩耍中。

(2)陪伴与引导,培养其对身边信息关注的意识和能力。

自闭症儿童喜欢沉迷于自己的空间世界里,很少有意识去关注身边其他所发生的信息,不会主动地去接受身边的陌生事物,更缺乏与之交往的意识和目的。因此,教师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与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在活动时,尽量展开并延长与孩子的游戏活动,寻找或创设他在活动中对教师产生依赖性最强的环节,再从中寻找或创造发生在活动以外的突发信息,并在此间通过教师有意无意的引导,中止整个活动,全神贯注于突发的信息,将孩子引到教者所关注的信息为止,使孩子的意识跟随教者的意识,注意到突发信息。如果此时孩子关注了信息,直接去参与该信息的活动,教师就要陪伴孩子一起参与;如果孩子不去参与信息的活动,说明孩子对原来的活动感兴趣,教师再继续和孩子回到原来的游戏活动中。同时,可以通过助教或是家长了解突发信息,再通过夸张的行为、语气诱导孩子一起看看究竟何事。如他仍然不想参与,证明孩子对原来的活动更感兴趣,此时教师同样与其继续原有的游戏活动。整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关注身边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在于孩子是否去参与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和强化,教师很快发现平常对身边所发生的信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他,对信息有了很大反映,就算他正沉迷自我境界时,对所给予的信息也有一定反应。

(3)言传与身教,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学生在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同伴,同伴之间的交往对其语言发展及沟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其自身的交往意识缺乏,导致身边的小伙伴也忽略了他的存在。因此,教师注重言传身教,效果会更佳。如一次课间,他情绪有点不稳定,趴在桌前,时而发出一些怪叫声。我悄悄地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安慰着他。这时,好几个小伙伴也学着我的样子,也用小手抚摸着他的后背,安慰着他。于是,我趁机提议去玩游戏,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手牵着手到操场。他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伴的帮助下,与集体交往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4)引导和训练,感知丰富的语言信息。

利用一切生活资源,丰富其感知内容,理解语言文字。训练中运用实物,引导他看、听、嗅、尝、触等感知信息,使其通过多次亲身体验后真正理解并接受。如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各式建筑,来往的同伴与老师等;学词、绘画、玩玩具等,从声音、图像、语言等方面亲身体验和语言内容,理解语言文字;家中的生活环境,房间里的衣物家具,客厅里的沙发、茶几,厨房里的油盐酱醋,再到各种电器。再如认识水,让其感知冷水、热水、温水的基础上学习水;认识水果、蔬菜,可先通过引导他观察水果的外形、颜色,摸一摸,再尝一尝,最后试着说一说。

(5)创设与强化,发展沟通交往能力。

由于学生本身的交往意识薄弱,学习的迁移能力差,交往性语言,即使通过不断强化训练学会了,但还不能在生活中自然状态下加以运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引导其尝试谈话和交流,并不断强化。如主动跟他问好,引导他回应,再到与同伴或其他人的问好;课间休息时,问他“我要去玩篮球,你去吗”;课堂上,让学生自然交流,引导和帮助他尝试参与交流。在情境中不断强化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发展他的沟通交往能力。

三、研究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干预强化,如今孩子的交往意识与沟通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如该生每天上学,会主动向教师问好、微笑;与周围熟悉的人能有适时的交流,与他问好,会有所回应;与他借东西,也会很乐意。课外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带领下,他不再拒绝参与集体游戏活动,能与同伴玩耍,开心时会兴奋地又蹦又跳。据其母亲反应,如今在家与弟弟相处融洽,每当弟弟不在家时会不停地念着弟弟名字,在家时会一起玩开关门、开关灯等游戏,外出玩耍时会主动牵着弟弟。

四、讨论

经过近一年的干预和引导,该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和提高。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理解孩子,不仅是生理上,也是心理、个性发展上的需求,在充分进入孩子精神世界的前提下展开教育和引导。这是发展其沟通能力迈出的第一步,任何的干预训练必须是建立在和谐的关系上,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干预对其身边信息的关注

一个人的能力与发展都离不开对周边人、事、物等信息的关注和接受,因此培养关注意识是发展沟通能力的前提基础。这需要长期不断的引导和训练,使其对身边信息关注意识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由此激发其产生交往的意识,发展沟通能力。

3.引导其在充分感知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学习语言

语言是伴随感知生存的环境开始的,要想丰富其语言信息,感知生活环境是唯一途径。实践证明,孩子对语言或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是建立在感知觉经验的基础之上,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4.干预过程中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家长的教育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对孩子最了解,能洞察孩子生理、心理的变化,了解孩子的所缺所长之处,清楚孩子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而现阶段的干预强化未能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其父亲由于工作繁忙,很少顾及孩子的教育,母亲思想保守,生怕别人笑话孩子有问题,很少带孩子到公共场合,即使偶尔出去也不加以引导和干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了孩子沟通能力的发展。

总之,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引导是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并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干预措施,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促进其更好地健康发展。

【对白血病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白血病爱心捐助06-09

救助白血病老师倡议书06-01

上一篇:会玩作文400字下一篇:小学数学老师简历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