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童的诗句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儿童的诗句(共11篇)

与儿童的诗句 篇1

1)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 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2)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 苏轼《守岁》

3)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4)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 元稹《织妇词》

5)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 李涉《牧童词》

6)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 李白《公无渡河》

7)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 舒頔《小重山•端午》

8)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 殷尧藩《同州端午》

9)欲吊沈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 —— 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10)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 崔道融《溪居即事》

1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 杨万里《稚子弄冰》

12)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13)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 黄庭坚《牧童诗》

14)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15)家童鼻息已雷鸣。 ——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6)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 王维《渭川田家》

17)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 杜甫《小至》

18)龙头舴艋吴儿竞。 ——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9)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 白居易《观游鱼》

20)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 陈师道《示三子》

21)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衣。 —— 刘商《赠头陀师》

22)海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 —— 洪咨夔《眼儿媚•平沙芳草渡头村》

23)此君已觉垂垂老,稚子今看稍稍长。 —— 沈周《周较书宗道主吾塾自吾弟以...》

24)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 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与儿童的诗句 篇2

2009年7月1日, 大型音舞诗句《虞美人》在南京举行了首次试演。由著名青年舞蹈家山闇担纲主演, 在剧中出演虞姬, 折服了在场千余名观众。该剧以出生在宿迁的虞姬和项羽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以被誉为中国民族舞蹈新学派的“昆舞”为语汇, 通过《花开》《恋别》《婚别》《死别》《花谢》五章, 再现了壮美的、千古传诵的、感人至今的爱情故事。该剧之所以叫《虞美人》, 一是指虞姬其人, 二是虞美人也是宿迁之乡特有的一种花, 三是虞美人也是一种古代词牌名, 人花词三位一体的结合可以说是匠心别具, 独具魅力。

二、《虞美人》赏析

1、古代文化的映射——古典意蕴的体现

对于一个古典舞的作品而言, 意蕴的体现, 都应该是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而这些“古典美”的集中体现, 古典舞基础的基础, 正是由一些无声的元素展现出来的。这些“元素”不仅是指从身韵动作中概括出来的基本技法, 也是一种特殊语言。中国古典舞既然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同样是精神生产, 其舞蹈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态, 是对历史文化的映射。中国古典舞的舞姿舞容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映射”, 通过舞蹈这种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来感受这个年代的文化底蕴和时代风貌。在这样的“映射”前提下, 舞蹈的语言元素也需要在这种特定历史和文化条件下加以印证。

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动态虽然没有代代的流传下去, 但我们依旧可以从古代遗留的壁画等重体会它独有的韵味。“如果古典舞的形式不是取之于古, 不是历史形态, 古典精神就装不进去”。中国古典舞舞剧应具有中国的古典精神, 这在中国古典艺术的各门类中都有充分的印证, 不管是从艺术著作还是美学理论上的认识都有丰厚的历史遗存, 中国古典舞应该以此为基础继承和发展。所以研究中国古典舞的同时就要认识到我国古代关于中国文化人特有的审美方式, 在古代历史映射中, 展现“古典”

1.1形态

音舞诗剧《虞美人》中所建立的形象, 首先是通过舞蹈形态传达出来的, 剧中的人物是以虞姬为中心, 通过音乐以及人物对白等衬托出不同阶段对虞姬栩栩如生的形态刻画。第一幕情系古槐中, 通过借用苏北民歌《四季歌》为引子, 以苏北民歌《拔根芦柴花》为主旋律新编二胡曲, 恣意渲染烂漫情调, 抒发少年虞姬敢于幻想、敢爱敢恨的浪漫少女情怀生动再现出少年虞姬艳若桃花, 身轻如燕的舞蹈形态。第二幕琴心剑胆, 梦幻般的音乐, 抒情写意的灯光, 一群美丽的姑娘河边洗衣, 追逐嬉戏, 青年虞姬亭亭玉立, 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对水梳妆, 舞蹈以浪漫主义的手法, 表现青年虞姬的活力与激情, 对生命自然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第三幕随征, 虞美人带领一队女兵出列舞剑, 英姿飒爽的随征夫人, 只见她手中剑, 点拨撩穿, 脚下跳跃腾挪, 动作刚柔并济如蛟龙出水, 舞姿轻灵飘逸如仙鹤展翅。突出展现了那个时期女子舞蹈腰部的动态、美感, “亢袖起舞、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连臂踏地”, 重现中国古代楚地特有的舞蹈形态与风味。所以这些特殊的形态, 都是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气氛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1.2神韵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绝句》中的诗句, 诗人以一个女中豪杰的口吻赞扬了项羽最后的选择。项羽出身贵族, 有着刚愎自用和凶残成性的缺点, 但是他对自己的士兵坦率, 富有人情味, 曾亲自给士兵送药并尝药, 因而士兵能够跟他拼命作战;当项羽突围到吴江的时, 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 回到江东, 重整旗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 便回身苦战, 杀死敌兵数百, 然后自刎。他的这种宁死不屈, 正义凌然的精神, 在舞剧《虞美人》中得到充分再现, 运用舞台灯光的变幻莫测和群舞队形等凸显气势的变化, 转身投足中展现出项羽的勇敢气势和爱国精神, 再现了舞剧神韵, 对整台舞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3动态

舞剧《虞美人》中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再现了不同的时期的虞姬, 流露出她古典“美”的动态。例如虞姬和项羽双人舞的主题动作之一——手部五指张开, 呈莲花式状, 这是一种表现爱的方式, 体现了青年的虞姬的含羞带怯, 闭月羞花的阴柔之“美”, 而后又因战争屡屡分别, 舞步飘逸柔美, 体现出他的深明大义;在舞段《虞姬亮剑》中, 只有虞美人拿起剑大胆沉着的与强盗格斗。还有在群舞《剑鼎舞》中, 虞美人带领一队女兵出列舞剑, 英姿飒爽, 不愧是随军夫人, 脚下跳跃腾挪, 如男儿一般彪悍威猛。这些动态地展现了无不体现出虞美人轻盈、刚烈有风情万种的性情。

2、代发展的产物——时尚创新的盛宴

在不断发展的当今世界, 时代的大环境决定了文化艺术的价值, 它作为一种软实力, 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通过文化艺术增强国民的创造力, 提升国家和城市形象, 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影响力和话语权, 已成为当今各国重要的文化政策和战略目标。站在这样宏阔的视野上, 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任重道远, 发展具有新时代烙印的舞蹈作品, 不仅需要丰富的历史情结作铺垫, 而且也要显现出舞蹈在新时代出新, 使舞蹈创作成为一种“时尚”。

舞剧《虞美人》能把这种时尚搬上舞台, 能把这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演绎的那么传神, 它跳出艺术作品中常见的描写顺序, 采用倒叙的结构方法, 从虞姬和项羽的情感故事入手, 为观众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舞台艺术效果, 使剧作充满了诗情画意, 展现了浪漫和唯美的时尚色彩。

2.1民俗适度

剧中民俗性舞段和民间音乐的插入比较适度。民间俗乐舞早在我国古代就自娱性的发起, 指民间自发流传的乐舞, 到汉秦时已经初具规模, 成为了宫廷娱乐的主要内容, 到汉代取代了合法地位, 从根本上解决了宫廷乐舞不断更新的问题, 大大推动了舞蹈的发展, 由于受秦汉时期表演艺术强烈的综合性制约, 而后这些舞蹈通常融入了百戏中, 它的舞蹈特征在整个舞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第一幕的蛇舞和鹰舞, 在汉代百戏中称为舞像, 就是戴假面具, 著假形而舞再现了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 美丽的宿迁, 项王的故里, 美人的故乡, 宁静和谐, 花香四溢。第二幕的号角舞、鼓舞、举鼎舞, 是舞者手执乐器, 武器或物品而舞的舞蹈, 突显了霸王以昂扬桀骜的天子骄子的姿态出现战场, 与众武士同舞, 彪悍威猛的气势。这些舞段的添入, 既丰富了剧作的色彩和文化内涵, 又没有喧宾夺主, 演绎的十分恰当。

2.2华丽舞美

整台舞剧的舞美都洋溢着时尚迷人的风格, 随着悠远的钟声在每个人的心头回荡, 序幕徐徐开启, 背景音乐雄洪悲壮, 如泣如诉, 仿佛在诉说悲壮的往事, 与现实场面浑然一体。皮影戏的表演与现实场面的对照, 拟人化的虚实结合, 大幅幻灯万马奔腾的场面, 战马嘶鸣, 以烘托气氛, 营造全新的视觉效果。项羽举起巨鼎虞姬端坐在里面, 楚楚动人, 预示着神女虞姬像虞姬花一样的美丽, 展示了项羽对虞姬感人至深得爱情画面。在两人洞房花烛夜时, 虞美人变成红新娘, 项羽变成了俊新郎, 舞台上一片红色主基调, 在一个似灯笼形状的纱墓中, 那缠绵的身姿在那虞姬花下显得格外炫美, 使舞蹈与幻术效应充分融合。

2.3剧作新颖

从舞剧的剧作形式上我们可以深省, 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创作要有自己的风格。舞剧的发展也要遵循一定的“封闭性”与“排他性”, 什么都吸收, 最终结果将失去中国古典舞的舞种特色。在编导和教师的理念里要有三个字:“精”、“创”、“新”。音舞诗剧《虞美人》新颖的剧作形式, 涵盖了中国古典舞当前创作的三种思潮:“文化内涵型”“戏剧感情型”“肢体表现型”。“文化内涵型”是舞剧的背景, 贯穿整台的舞剧的主线;“戏剧感情型”则是它富有弹性的纤维组织, 剧烈的冲突在爱情与死别中不断相撞, 给剧中情节带来了高潮;“肢体表现型”则是这棵大树的繁盛的枝叶, 虞姬笑着的嘴角留下了一丝悲情的眼泪, 眼泪是为项羽流的, 可是笑容却征服了所有人, 该剧在倡导人文关怀, 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表现了虞姬的善良、美丽、忠贞, 舞剧完美体现了人性的东西, 成为感染观众的最亮点。

三、结论

在音舞诗剧《虞美人》的创作中, 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舞中的“古典美”也体现了这个时代赋予舞蹈的浪漫唯美的时尚气息。它的“古典美”使人们认识到, 任何种类的舞蹈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 都是在文化母体中繁衍出的艺术形式, 一个好的中国古典舞舞剧应该具有古典舞基本的形态、神韵和动态, 展示出它特有的古典意蕴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映衬。而在不失传统的继承下, 也要不断地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下去, 使舞蹈作品打造成为新时代的经典, 该舞剧成功地运用的多种创新元素, 将民俗性的舞段和音乐插入其中, 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加上华丽舞美的衬托, 剧作的新颖等有效利用, 使舞台形象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是编导以过人的艺术敏感发现了昆舞中舞蹈艺术遗产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并把它投入到课堂教学, 使学生学习并掌握昆舞的精髓, 以实现昆舞遗产的有效传承, 进一步转化为舞蹈艺术的生产力, 探索出了独具时代精神的音舞诗剧。

摘要:本文是我对中国古典舞剧《虞美人》作品的浅析。首先从形态, 神韵和动态上探究出舞剧传统的古典意韵;其次, 在不失传统的继承下, 也要不断地创新, 民俗性舞段, 华丽舞美, 再加上剧作的新颖等有效利用, 尽显舞剧时尚色彩;最后, 昆舞的融入成为发展传统文化的新契机, 由此激起我们深思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古典舞,古典美,古典意蕴,时尚创新,昆舞,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孙颖。

[2]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唐满成。

[3]舞蹈大词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吕艺生。

儿童文学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育;儿童审美能力;措施

20世纪末,对儿童来说让国人忧虑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格缺陷。科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发现儿童文学教育缺乏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肯定。儿童文学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美的内涵,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和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各方面进行培养和塑造,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儿童文学教育与儿童审美能力的价值与联系

1.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有利于儿童快乐健康成长,在他们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润物细无声地受到思维、品德方面的教育以及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影响和熏陶。

儿童文学作品教育作用对儿童影响的深远,取决于文学作品中的各个方面,比如,思想艺术方面统一的程度,它也将影响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

2.儿童文学作品的游戏精神有助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

首先,很多儿童文学作品的游戏精神能够极大地吸引儿童阅读文本的兴趣,引起对审美的注意。其次,作品的游戏精神能够真实地或者近乎真实地反映儿童的心理状态和现实情况,能够激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例如,我们经常接触的《我是机器人》《海贼王》《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文学作品极大地展现了以上的特性。

3.鲜活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利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形成

生活中,我们都接触过儿童,知道儿童都喜欢模仿,除了喜欢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人外,还喜欢模仿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代表,或者他们觉得能够引起共鸣的人物,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鲜活丰富的人物形象,如,谢华的《紫叶儿》中的小花小草及“小红帽”“灰姑娘”等,都有利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措施

作为幼儿教师,在儿童学前教育时期,通过怎样的途径或措施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呢?

1.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选择审美价值较高的经典之作,潜移默化地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

学前教育时期是儿童形成良好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儿童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使儿童与作者进行间接沟通。

2.我们可以通过指引儿童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

如,改编、表演等培养儿童审美能力,儿童正是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通过学前教育时期的引导,指引其发挥出审美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并运用这些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养儿童的审美的能力,形成较为完美的人格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27.

[2]张海丽,张博.幼儿园课程中的文化品性.学前教育研究,2006(6):5-7.

描写儿童的诗句 篇4

2、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毛铉《幼女词》

3、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花影》

4、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

5、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白居易《观游鱼》

6、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郑谷《淮上渔者》

7、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徐文长《风鸢图十首》

8、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

9、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杨万里《舟过安仁》

10、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许虬《折扬柳歌》

1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白居易《池上二绝》

13、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王禹偁《寒食》

描写写儿童的诗句 篇5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3、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4、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唐·施肩吾《幼女词》

5、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崔道融《溪居即事》

6、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唐·杜甫《江村》

7、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唐·王维《田园乐》

8、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鸢。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清·轩治翁

9、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

10、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11、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唐·贾岛《宿郑州》)(节选)

12、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唐·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

13、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度鬼门关,已拚儿童作楚蛮。——黄庭坚《采桑子》

14、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明·徐文长《风鸢图十首》

15、幼童轻岁月,谓言可久长,一朝见零悴,叹息向秋霜。迍邅已穷极,疢疴复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见白日光。庶及盛年时,暂遂情所望。吉辰既乖越,来期眇未央。促促岁月尽,穷年空怨伤。——伍缉之《劳歌二首》之一

16、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唐·刘禹锡《踏歌词》

17、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明·徐渭《风鸢图诗》其一

18、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唐·白居易《观游鱼》

19、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明·毛铉《幼女词》

20、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2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2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宋·杨万里《舟过安仁》

23、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24、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25、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唐·郑谷《淮上渔者》

26、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27、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29、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唐·韦庄《与小女》

3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唐·吕岩《牧童》

32、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王禹偁《寒食》

33、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唐·李商隐《忆匡一师》

34、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3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李白《古朗月行》

36、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清·许虬《折扬柳歌》

37、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宋·苏轼《花影》

38、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元·刘因《山家》

39、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40、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唐·崔道融《牧竖》

关于描写儿童的诗句 篇6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3、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百忧集行》

4、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5、龙头舴艋吴儿竞。——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6、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7、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9、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10、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11、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3、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14、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元好问《倪庄中秋》

15、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 描春天的诗句课外的

★ 描写北极村诗句

★ 描写七夕诗句

★ 描写群山诗句

★ 描写秋天相关诗句

★ 描写本溪诗句

★ 描写蝉经典诗句

★ 描写儿童的古诗大全

★ 描写杜鹃的诗句

与儿童的诗句 篇7

一、儿童诗歌, 价值情感的教学追求

1. 诗人与儿童——情感价值的高度体现

语文教材中, 安排了许多儿童诗歌。儿童诗大致分为古诗和现代诗歌。在古诗中, 诗人使用最能表达情感的简单字眼, 让学生在感悟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例如,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在这首诗中, 学生很容易就能接受“更上一层楼”的含义。再如,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千山寂寞, 一只飞鸟也看不到, 而在所有的小路上, 也看不到任何人影, 已浮现出一幅超乎寻常的凄冷情景, 这个时候只看到一个穿着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 孤零零地坐在一叶扁舟上, 静悄悄地垂钓着, 诗人笔下呈现出的意象, 带给人一阵阵悲凉萧瑟的震撼。诗境、诗趣的凝塑, 不是靠诗句巨细靡遗的铺陈, 而是靠“意象”将心灵中闪现的剎那间的真实感动, 像照相或绘画一样, 加以显现出来。诗中有了鲜活的意象, 欣赏起来, 就像面对一幅真实的景致, 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现代儿童诗中, 多以明快的节奏来歌颂、赞美美好的少年时光和生活。例如, 《水乡歌》, 诗歌的每一小节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 回环复沓, 琅琅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 句句押韵, 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诗歌配有水乡的图片, 很容易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

2. 诗人的“儿童心理”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是个气质悲壮的诗人, 他的诗通常运用沉抑凄缓的节奏, 可是这一首诗却完全相反, 字字透露出无限喜悦的畅快气氛, 当你念着“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时, 明快悦动的节奏会令你情不自禁的跟着杜甫喜狂起来, 这是一辈子穷途潦倒、流离失所的杜甫从没有见过的心情, 尤其是最后那两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才从巴峡出发马上就“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了, 一气奔腾, 毫不停顿, 恍如直下的轻舟。诗中的“忽传”“初闻”“却看”“即从”“便下”等转折语, 贯串不辍, 使整首诗的节奏变得更轻快爽朗。诗的语言之所以比散文精炼, 质地比散文浓厚, 在于诗以简洁的语言, 就能含蓄而有效地表达诗人强烈、真挚的情感。这个效果的达成, 部分原因也是诗人基于节奏安排所致, 而诗人对诗中情境的感受, 必然也是从节奏兴起的。

儿童诗即是儿童欣赏的诗。《江南可采莲》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天景致的汉代民歌:“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江南本是一水乡泽国, 一到春天时节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的莲池, 莲池里莲叶田田, 鱼儿无忧无虑地在莲叶下竞相悠游嬉戏。这首诗的气氛悠闲, 情境舒适, 意象生动活泼, 最能引起儿童的兴致, 勾起儿童的想象, 而且音韵优美, 节奏轻快, 是非常适合儿童欣赏的一首诗。作者当初并不一定是为儿童所写, 但是它的内容意境, 不但大人能欣赏, 儿童也能欣赏, 当然可以算做“儿童诗”了。

儿童诗诗人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写好儿童诗要拥有率真的儿童情感, 丰富的儿童式想象, 新颖而巧妙的构思, 天真而精粹的语言, 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这些便是儿童诗独特的诗韵所在。真纯的情感是儿童诗的灵魂, 作者在创作中大胆展开想象, 引导我们的孩子多欣赏童诗, 熟读童诗。诗人让孩子们学会发现诗, 学会表达诗。大千世界中的一草一木, 一山一水, 都是诗歌欢欣活跃的新生命。

二、摒弃一般, 重建儿童心理乐园

每一个孩子, 天然就是一首诗, 他们的一举一动, 无不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在他们的眼里, 大树是年长的爷爷, 月亮是美丽的姐姐, 鱼儿是调皮的精灵;他们会同情整天呆在天上的太阳, 会担心小鱼夜里睡在哪里。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过, 诗歌, 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关系, 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 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 好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 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毫不夸张地说, 一首契合童心的好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 烙上一个印记, 带来一种节奏。

1. 用音响唤起想象

音响包括拟音、朗读、乐曲的录音。指导学生阅读之前, 播放一段与所读童诗有关的音响, 可以把学生带入音响所描绘的情境中去, 容易使他们联想起自己的经历, 建立起关于所读童诗的具体形象。

2. 用图画唤起想象

图画是用线条、色彩描绘形象的, 是唤起儿童想象最直接的方式。图画中描绘的各种景象, 又能刺激儿童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而更好地理解儿童诗的意境。

3. 用表演唤起想象

在初读儿童诗之后, 指导学生用自己对童诗意境的理解, 按小组分角色登台表演, 看哪个小组、哪位同学朗颂表演得最出色。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有趣的表演中, 通过相互启发, 想象童诗的内容, 人物对话的感情、意思等。

4. 用故事唤起想象

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 教师先绘声绘色地说所读的童诗故事, 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 使他们比较顺利地进入童诗情境, 从而加深对童诗的理解。

三、仿写诗歌, 打磨童心韵律之美

儿童诗来源于生活, 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所以在仿写中, 主要是让学生写出他们对生活的所思所想。这样的模仿是带有借鉴性质的, 写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对于小学生来说, 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 可就诗例进行整段仿写。

1. 品诗, 从儿童开始

教学《乡下孩子》一诗时, 不妨与学生交流一下, 你最羡慕乡下孩子怎样的生活?你就是乡下孩子, 你在平时的生活中还会做哪些有趣的事情?沟通过后, 请学生模仿句式:“曾是___”开头, 以“哦, 乡下孩子, 生在____, 长在____”结尾, 写出一篇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歌《乡下孩子新诗》。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 孩子具有诗人的气质与情感。在大量读诗的基础上, 学生对诗已经有一种感觉了。然而, 要创作出一首好的儿童诗, 还要让学生真正学会欣赏儿童诗。对于小学生而言, 教师应该从童趣和意境这两方面去引导学生赏析儿童诗。

(1) 富有童趣。

童诗是来自于儿童笔下的诗, 比成人的诗更具有趣味性, 而且可以说是一种稚嫩而又傻里傻气的趣味。也就是说, 写出来的儿童诗要有点“傻”, 这样的诗才会更可爱。例如, 贺振婕的《医生》:蚊子医生/出门去打针/打了一枚针/怎么越打越糟啊/起了一个大包包/痒痒的/“啪”的一声/赶紧把这医生绳之以法。读了这首诗, 小作者创设了蚊子叮人的情境, 只可惜这可恶的“医生”被人消灭了。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不禁叫人扑嗤笑出声来, 儿童诗正是需要这种纯正的趣味。

(2) 诗源自于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要让学生把真实的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儿童诗更应该如此, 以营造一种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 这样创作出来的儿童诗才能感动儿童, 受儿童的欢迎。例如, 笔者教学的《雨后》这首诗。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

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

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

把水花儿溅起多高。

他喊:“妹, 小心, 滑!”

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

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紧紧跟在这泥裤子后面,

她咬着唇儿

提着裙儿

轻轻地小心地跑,

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读一读这一首诗, 让你们体会到什么了啊?学生跃跃欲试, 都说自己在雨后有过这样的体会。班里的“小诗人”站起来说:读了这首诗, 让我体会到了我有过的快乐。把小妹妹那种想摔跤却又怕摔跤的心情写出来了, 我就是这样的心情。是啊!你看体会得多好啊!雨后的情境学生都不陌生, 很熟悉。

2. 写诗, 从身边点滴开始

儿童教学应该是一种进入儿童心灵深处的教学, 是一群稚嫩而又天真的人对世间万物做最纯真的发现与感悟。在一年的儿童诗教学中, 学生也写了不少的儿童诗, 尽管略显稚嫩, 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儿童诗优美的语言也深深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1) 换个角度看世界。

俗话说得好: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带给笔者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我们若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或许这个世界就会以新鲜、奇妙的姿态出现在你的眼前。例如,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诗: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我想变一只蝈蝈/歌唱我们的生活/我想变眨眼的星星/我想变弯弯的新月/最后/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笔者觉得要想写好儿童诗, 选题角度要新颖, 要能引起读者思考, 能体现小作者内心深邃的情感, 这样就能创作出优秀的儿童诗。

(2) 用对话法去看人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儿童诗时, 应该把世间万物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 像对待朋友一样说说心里话,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大自然的一切都能成为学生说话的对象。例如, 《问银河》: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鱼儿和水草吗/有戏水的小朋友吗/银河呀/在你宽阔的河道里/有南来北往的客轮和伸着“大鼻子”的货轮吗?整首诗散发着浓厚的情感, 尤其是问句的使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仰望星空引发的许多绮丽的遐想。

(3) 提炼“诗眼”。

教师常对学生说写作文要反映真实的事, 但往往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乏情感, 显得枯燥乏味。儿童诗的创作要求内容个性化, 形式自由就能弥补其不足。不少的儿童诗往往因为有了一个“画龙点睛”的句子, 便使得儿童诗变得精彩, 我想, 这就是“诗眼”。例如, 贺炀炀的《星宝宝》:夜晚/星星宝宝认真听着/月亮姐姐讲/有趣的故事/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怎么不见星星宝宝呢/哦/原来他早早地上学去了。在这首诗中, “原来他早早地上学去了”就是诗眼, 希望学生应该勤奋学习。

3. 在对比中生妙语

我们在创作儿童诗时, 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去凸显生活, 这样的诗歌往往富有震撼力, 也易于引发读者思考。教学中, 笔者先让学生举出几组反义词, 根据举出的反义词去寻找生活中、大自然中截然不同的特点进行创作。例如, 黄伦辉创作的《白纸》:白纸/你显得多么平凡/雪白雪白的身躯/一点也不雍容华贵/但你又是那么伟大/一个个奇迹/尽在你身上展现。这首诗通过对比的形式把白纸的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教无定法。通过这一年的实践、摸索, 还参考了更多同行的教学经验, 笔者有理由相信, 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携手共进, 引导点拨得法, 儿童诗一定能走向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夏登高.试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赏析[J].小学语文教学, 2006 (4) .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与儿童的诗句 篇8

[关键词]融合教育 特殊儿童 普通儿童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4-092

所谓融合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纳入一般的教育系统中,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和一般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目前,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普遍采取无差别化教育,即让特殊孩子与正常的儿童在一起接受教育。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过于特殊对儿童造成的二次伤害。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一般采用随班就读的方式来使特殊学生融入学校教育体系。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小学阶段,即在普通班里让特殊儿童与同龄儿童一起学习和活动,教师根据特殊孩子的特殊教育需要给予实施个别化的教育训练,使他们学有所得,与同伴一起成长。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融合到普通学生中呢?

一、走进孩子,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对任何学生来说,在一个宽松、安全、愉快的环境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思维才能被激活。这对特殊儿童尤其重要,因此,作为教师,要为特殊学生创造一个心理安全、愉快的环境,提供给他们一块适合学习的土壤,使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安全而愉快地进入课堂学习,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这对普通班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更要掌握学生的心理,懂得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还要具有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心,关心每个孩子,尤其是特殊的孩子。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具有平等的观念,把特殊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看待,真正从内心接纳、赏识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还要教育普通的孩子,让他们学会尊重、关爱班里面每一个孩子,特别是特殊的孩子,要和他们做朋友,彼此互相关心帮助。另外,老师还要一颗细腻的心,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抓住时机展开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在某些方面能有所突破,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得到较快的发展。

二、统筹兼顾,面向全体学生

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才能收到效益的最大化,对融合班级的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都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根据融合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特别是备好学生,确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这样使他们在学习中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不同的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同时,由于融合班教学的特殊性,在展开教学时我更兼顾特殊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座位的安排上,让特殊孩子坐在教室中心的位置,并安排乐于助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和他同桌或同组,让他们学习能互相帮助。在课堂上,专门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给他们思考回答,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则启发他们思考,认真倾听,并能重复其他学生的回答。这样,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习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逐渐跟上班上的其他学生。

三、多种形式,加强训练

在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中,必须始终坚持个别化教育的原则,根据孩子能力和需要,针对特殊孩子的个性特点,安排不同的个训时间,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供不同难度的个训活动材料,加强个别训练,以便使特殊孩子能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水平的教育,真正从中获利。

四、家园携手,形成合力

要使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取得成效,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和家长一起互相沟通、了解,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应从转变家长观念入手,为特殊儿童父母提供一些有关的专家论文,以减轻特殊儿童家长的不安和焦虑,逐步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其次,教师随时敞开教室的大门,教育目标和教育措施,同时,吸收特殊儿童家长为家委会代表,让他们参与班级的教育,在和其他家长的交流中,获得有效的科学育儿经验,也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有希望的,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教师积极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特殊儿童一定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融合教育体现了一体化的特教新理念,能为特殊孩子创设一个最少限制环境。使特殊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和个性、情感、交往等社会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经过实践探索,我觉得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首先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其次,还要掌握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个别训练,营造一个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使他们和同龄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反映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 篇9

2、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贾岛《宿郑州》)

3、午后顺着小河走,河水清清,在我脚下流。水中石头大如斗,石边鱼儿轻轻游。小小牧童竟怕羞,赤身蹲在,田边和地头。口中唤着大花狗,手里牵着老黄牛。——《牧牛图》

4、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王禹偁《寒食》

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6、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崔道融《溪居即事》

7、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卢肇《牧童》

8、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丘为《泛耶溪》

9、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施肩吾《幼女词》

10、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1、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韦庄《与小女》

12、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郑谷《淮上渔者》

13、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度鬼门关,已拚儿童作楚蛮。——黄庭坚《采桑子》

14、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刘因《山家》

15、秋来皎洁白须光,试脱朝簪学酒狂。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权德舆《览镜见白发数茎光鲜特异》

16、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毛铉《幼女词》

1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8、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19、儿童也爱晴明好,纸剪风鸢各一群。——朱茂曙《秦淮河春游即事》

20、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21、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22、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孔尚任《放风筝》

23、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鸢。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轩治翁

24、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25、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许虬《折扬柳歌》

26、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

27、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8、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花影》

29、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白居易《观游鱼》

30、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徐文长《风鸢图十首》

3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32、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徐渭《风鸢图诗》其一

3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34、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35、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36、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贾岛《宿郑州》(节选)

37、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刘禹锡《踏歌词》

38、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

39、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李商隐《忆匡一师》

40、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4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42、十岁载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绝句》

4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44、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45、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李涉《牧童词》

46、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池上》

47、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田家》

48、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崔道融《牧竖》

49、幼童轻岁月,谓言可久长,一朝见零悴,叹息向秋霜。迍邅已穷极,疢疴复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见白日光。庶及盛年时,暂遂情所望。吉辰既乖越,来期眇未央。促促岁月尽,穷年空怨伤。——伍缉之《劳歌二首》

50、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

5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描写关爱留守儿童的诗句 篇10

(第一首)

嫩蕊初开少泽华,缘生僻壤苦人家。

柔姿虽弱涧边草,聪慧不输城里娃。

放学晚归驮弟妹,读书早起煮汤茶。

娇躯怎奈寒霜打,谁唤东君护此花?

(第二首)

小刚哭要爹和娘,祖母心酸喂米汤。

分娩百天妈出去,常年背井爸繁忙。

奶奶同榻携孙睡,祖父肩扛去放羊。

三载回归将子唤,爷爷衫下把身藏。

(第三首)

年关将近想妈妈,泪水汪汪向远涯。

野外避开牛舐崽,门前怕见母疼娃。

遥思唯看双亲照,多梦皆圆整体家。

不爱新衣和美味,偎怀乐似赏春花。

(第四首)

健儿不复事农耕,潮涌民工似海倾。

挑水浇园怜父老,失教弃学惜童婴。

忍看弱女赴汤火,怒见娇儿触罪名。

我愿为民重请命,无将先富把人坑。

(第五首)

慈亲笑貌已模糊,困守荒村共犬孤。

屋角尘堆灶台冷,天涯梦断泪痕枯。

何来康乐团圆日,只剩支离稼穑图。

寒夜心声怎倾诉?岭风过户乱呜呜。

(第六首)

父母打工不治贫,可知儿女盼回村。

朝霞忍对天真脸,暮雨何堪孤苦心。

昨日雪霜爷奶叹,而今冷暖老师亲。

与儿童的诗句 篇11

关键词:儿童文学 离家出走 精神需求 成长

一、以“儿童本位”观看“离家出走”叙事

保罗·阿扎尔开创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研究思路,与Harvey Darton开创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相向而踞。{1}在中国较早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的是周作人,他的“儿童本位”观在新时期以后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重新重视和提倡。本文将以“儿童本位”观为出发点来解读儿童文学中一种常见的叙事意象——“离家出走”叙事。

儿童作为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拥有其独特的存在感觉、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毋庸置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在成人社会的各个研究领域,但当我们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去凝视他们的“独特”时,便不难发现:儿童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既有与成人的“共同”之处,自然也有与成人的精神需要截然不同的“特殊”地带。由于本文所分析的是儿童的精神需要,故将排除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求中的物质安全需要,而主要涉及心理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儿童所特有的游戏和自由的需要五个方面。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当他们面对成长过程中的艰辛时,最常见的应对模式就是反抗,“离家出走”就是儿童最常选取的反抗方式。心理学上通常把儿童的反抗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四岁左右的第一反抗期和十三岁左右时出现的第二反抗期。纵观儿童文学中的“离家出走”现象,可以发现这些儿童的“出走”大多集中于这两个反抗期。保罗·阿扎尔在《书,儿童与成人》中对于儿童自己决定自己阅读的书籍时曾说“儿童并不会束手就擒地任人压迫”{2},虽然这和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不同,但他却精准地道出了儿童的反抗天性。

二、“离家出走”叙事折射出的儿童精神需求图景

(一)基础精神需求的缺失与儿童的“假反抗”

“儿童体验社会的第一步,一般而言是从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细胞家庭开始的。”{3}在这里,将心理安全需求和爱与归属的需求合并在一起来谈,并统称为基础精神需求,是由于儿童获得心理安全和爱与归属的途径——通过家庭和父母——相一致的,并且也是较为基础的。

心理安全的需要对于儿童来说主要体现在家庭的完整、和谐给儿童带来的心理上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常常会被父母离异导致的家庭结构变化所打破。陈丹燕的《我的妈妈是精灵》就很有代表性,小说中陈淼淼的离家出走显示了儿童对于即将破裂的家庭内心的恐慌所做出的主动反抗。陈淼淼在得知父母要离婚的噩耗后,求助于她的同学李雨辰,两人便想出了通过“变坏”“出走”等方式让父母忌惮,然而她们所策划的“出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走”,而是想以此来挽救自己濒临破碎的家庭,这正是儿童在失去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后做出的应对和反抗。

爱与归属的需要则偏重于家庭生活给儿童带来的心理上的温暖。朱自强教授曾在《经典这样告诉我们》一书中这样写道:“到了20世纪,儿童文学的家庭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尽管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精神生活方面,家庭却未必总是安全宁静的港湾……在不经意的时候,儿童已受到了深深的伤害。”{4}《拉蒙娜和妈妈》就是讲述了父母在无意之间的言行给幼小的拉蒙娜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让她误认为父母爱姐姐比爱自己更多,终于在积郁了多次的委屈和不满后,拉蒙娜决定“出走”“吓一吓”大人。从拉蒙娜的“出走”初衷我们就可以看出她的目标与上述陈淼淼类似,都不是想真正离开家庭,而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她的精神需要。

(二)尊重需求的缺失与儿童的“真困境”

尊重不是成人独有的权利,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立于儿童的生命空间,生动地表现出了儿童对自尊和他尊的需求。前面提到,儿童的反抗期有两个阶段,处于这两个阶段的儿童对于尊重这一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有着强烈的要求,在这一阶段心理上发生的蜕变,使他们面临着成长中的真实困境。

绘本《阿尔菲出走记》就是讲述了一个处在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出走的故事:阿尔菲有一双心爱的小红鞋,可是妈妈却要将它送给别人,因此不满妈妈做法的阿尔菲决定“出走”,但这场“出走”最终并没有真正的成功,而是以一场温情的“母子游戏”收场了。虽然这个故事的基调是温和的,但是我们应该警惕成人在以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引导下,极易出现把儿童的某些要求看作是“不成熟”的从而加以否定的倾向。儿童的第二反抗期也是儿童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自尊和他尊意识空前增强,希望作为一个独立人得到应有的尊重。《我是我》以独到的视野进入了儿童的生命空间,故事中的秀一上小学六年级,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往往对于尊重和自我价值的需求很高,而母亲时常将他与哥哥对比、贬低他成为家常便饭的态度让他选择了以“出走”的方式来完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三)自我实现与儿童的“英雄梦”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级的精神需求,而这种精神需求却没有因为其的较高层次而将儿童排除在外。通过对儿童这一层面的精神需求的分析,更加可以说明儿童不是成人的准备阶段,他们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们的需求不是低级和可以被忽略的。那须正干的长篇小说《我们驶向大海》就是儿童要求自我实现的一部感人肺腑的著作。在同伴中备受冷落的“耗子”多田嗣郎在造筏子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同伴的认可,获得与同伴们平等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筏子在他的心中就不仅仅是出海玩耍的价值了,而是他走向自我实现的重要一步。于是在一个风暴天多田嗣郎看到筏子遭遇危险时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安危选择保护它,也就不是偶然和不可思议的了。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去审视多田嗣郎“保护木筏”和其他两个孩子最终“驶向大海”的选择,就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惋惜,而是对儿童自我实现的尊重,对儿童也有自己“梦想”的尊重。

(四)游戏与自由的需要与儿童的“玩天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到“自我实现”这一级就已经结束了,当我们把这一广泛应用在成人领域的理论移植到儿童文学的研究时,就不得不考虑到儿童的精神需求的特殊之处。在刘绪源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将儿童文学的母题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5}通过这一分类,我们可以意识到“游戏与自由的需要”是儿童与成人需求不同的特殊“地带”。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使儿童文学中某些“离家出走”情节看起来似乎是没有正当理由的,也不能归类为上面的任何一类中,那么这类的“出走”往往和儿童对游戏和自由的需求有关。绘本《小乔逃跑了》中的小乔“出走”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妈妈让他收拾自己的屋子,这一原因在教训主义的成人那里可能会被视为在主张儿童懒惰的合理性,当我们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去解读这部作品时,就能完全理解儿童对于自由的、休闲的需要,并相信儿童会在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中找到开启“成长”大门的钥匙。《克劳蒂的秘密》中克劳蒂对于平淡无奇的生活产生厌倦而选择“出走”,在她获得了关于天使雕像秘密的承诺后,她感到自己变成了与过去不同的克劳蒂。游戏是有趣的、充满新鲜感的活动,克劳迪寻找“秘密”的“出走”虽不完全是一项游戏,却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游戏的某些特性。因此,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游戏和自由的需求是儿童不可或缺的、独特的“精神需求”。

三、“离家出走”的解决与该叙事的“成长”意味

“离家出走”叙事除了带来对儿童精神需求的探秘外,还包含着对成长危机的解决,这一叙事有着浓重的“成长”意味。“离家出走”显示了儿童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讲就是:“儿童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发生了对立”{6},然而这种对立带来的不是儿童与现实世界的相向而踞,而是儿童的成长。既然儿童的成长是其必然结果,那么儿童文学中对于这一反抗行为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朱自强先生在《经典这样告诉我们》中这样规定了儿童文学中对于反抗的处理:“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就是应该鼓励儿童向前发展,帮助儿童向上成长,与儿童一起直面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各样困难的文学。”{7}因此,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对于这一叙事的解决是向前发展的,在以上的例子中除了《我们驶向大海》的解决是悲剧的,其他作品中的儿童都获得了成长。

首先,儿童“出走”后的自我体验和父母“爱”的给予使他们主动化解了成长的危机。绘本《小乔逃跑了》描写了小乔在“出走”后寻找自己的新“卧室”而都纷纷失败的过程,而另一边的袋鼠妈妈则拒绝了一切来客,称“这是我的儿子小乔的房间”。重新回到家中的小乔对于收拾房间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认为这与他在外面寻找的不合心意的房间相比,只是收拾一下那么简单了。我们可以说,这时的小乔是已经获得了成长的小乔,他的成长是自身体验的结果也是妈妈爱的结果。另外,这一化解模式在《阿尔菲出走记》《拉蒙娜和妈妈》《25教室》等作品中也有典型的体现。

其次,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儿童在反抗期的标志性心理,儿童通过“出走”完成了确立同一性的要求,也就化解了成长的危机。例如《我是我》中秀一在家中面对母亲的责骂、讽刺,几近面临埃里克森所说的“角色混乱”,而他弄假成真的“出走”却让他在夏代家那种宽容的环境中完成了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克劳蒂的秘密》中克劳蒂“出走”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她对琐碎无聊生活的厌倦,而这正是一个“我作为我自己有什么独特性”的问题。在她出走后开始对于天使雕像的秘密探寻,最终得到了弗兰克·维拉夫人关于秘密的承诺,这就使克劳蒂通过“秘密”将自己与他人隔离起来,形成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信念,也就确立了自我的同一性,从而解决了成长危机,获得了成长。

四、结语

本文以儿童文学本质论为出发点,试图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原理“移植”到儿童领域,并根据儿童与成人不同的特殊性尝试加入了“游戏与自由的需求”一项,对于儿童文学“离家出走”这一常见的叙事意象所反映出的儿童精神需求进行了层层递进的解读,并分析了这一意象背后的成长意味。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对于探索儿童精神需求和成长的“宝藏”的旅程来说这才只是一个开始。

{1} Kimberly Reynolds:Childrens literature: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2} 保罗·阿扎尔:《书,儿童与成人》,梅思繁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版。

{3}{4}{6}{7} 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动态成长的儿童与儿童文学”一章,明天出版社2010年版。

{5} 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参考文献:

[1] 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

[2] 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4] Kimberly Reynolds.Childrens literature: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5] 保罗·阿扎尔.书,儿童与成人[M].梅思繁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

[6] 刘雅萍.论儿童文学中的单亲家庭及父母离异[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7] 赵霞.成长的秘密[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 者:李琦,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

上一篇:电影《圆明园》的观后感下一篇:2022会计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