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事故行为影响因素探讨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在湖南省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管理系统中筛选出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489例作为研究组,随机抽取无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489例作为对照组,共9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及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肇事肇祸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男性、中青年(18~44岁、45~60岁)、文化程度低、户别为城镇、自知力缺乏、服药不规律、不参加社区康复服务是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点关注自知力缺乏、服药不规律、男性、18~60岁、文化程度低、户别为城镇、不参加社区康复服务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肇事肇祸行为发生率。

【关键词】严重精神障碍;肇事肇祸;危险因素

严重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型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这类患者对客观环境不能完整认识,在精神病性症状影响下容易发生纵火、伤人、毁物、自伤自杀等行为,扰乱公共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危害患者自身及加重家庭负担[1]。本研究基于“国家中央补助地方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与治疗项目”,整理在湖南省在册建档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病情资料,分析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肇事肇祸的发生及相关干预措施及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研究资料来自截止至2020年10月湖南省内登记并录入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的累计资料,剔除无效数据,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489人作为研究组,随机抽取既往及随访期间无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489人作为对照组,共纳入978例患者的个案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条件的患者的信息导出,选取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学历、户别、经济情况、家族史、诊断、病程、既往关锁情况、服药规律性、自知力、是否关爱帮扶小组成员、是否参加社区康复服务等15个条目作为研究因素。

1.2方法

肇事行为是指患者行为触犯了治安管理条例,但未触犯刑法;肇祸行为是指患者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根据《国家精神卫生工作规范(2018年版)》,将暴力行为危险性评估分为以下0级:不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2级:有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在实际工作中,患者危险性评估在3级及以上时,已经发生了肇事肇祸行为。关锁指出于非医疗目的,使用如绳索、铁链等工具限制患者的行动自由。关爱帮扶小组服务对象是指由关爱帮扶小组2名以上成员共同随访的患者。社区康复服务是指在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有计划开展的康复活动。自知力评估由经专业培训后的相关工作人员与患者交谈问诊完成,了解并根据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服药情况作判断。是否贫困通过是否在当地贫困线标准以下判断。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设因变量是否肇事肇祸(0=否,1=是),将计量资料通过分组转化为计数资料,将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学历、户别、经济情况、家族史、诊断、病程、既往关锁情况、服药规律性、自知力、是否关爱帮扶小组成员、是否参加社区康复服务等15个因素设为自变量,作为可能的危险因素,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是否发生肇事肇祸行为为应变量(0=否,1=是),将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的研究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共纳入978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男性604例,占61.76%,女性374例,占38.24%,平均年龄46±14.2岁,其中精神分裂症866例(88.55%),分裂性情感障碍10例(1.02%),偏执型精神病3例(0.31%),双相情感障碍33例(3.37%),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2例(3.27%),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34例(3.48%)。肇事肇祸患者中以精神分裂症为主,占89.00%。

2.2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比较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学历、户别、既往关锁情况、服药规律性、自知力、是否参加社区康复服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经济情况、家族史、诊断、病程、是否关爱帮扶小组成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有无肇事肇祸行为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学历、户别、既往住院次数、服药规律性、自知力、是否参加社区康复服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这些因素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有影响。其中,男性、中青年(18~60岁)、文化程度低、户别为城镇、不规律服药、自知力缺乏、不参加社区康复服务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可能性较大,见表2。

3讨论

精神卫生问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目前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迁延易波动反复,容易发生肇事肇祸行为,影响社会治安及社会稳定。有关研究显示,我国有大约1600万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其中约有10%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过肇事肇祸行为,因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行为导致的人员伤亡及社会财产损失仅次于社会刑事犯罪,居第二位[3-5]。对肇事肇祸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有效防治、监管、康复是当前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

本研究发现,相对自知力完全的患者,自知力缺乏的患者肇事肇祸风险增加5.2倍。自知力丧失的患者,对自己行为无控制力,容易出现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目前对于精神障碍的治疗方式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早期、系统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精神症状,维持病情稳定[6]。研究结果显示,相对规律服药患者,不规律服药患者服药导致肇事肇祸行为的风险增加5.1倍,提示长期维持药物治疗对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综上,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自知力和服药规律性的提高是减少肇事肇祸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需要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引起重视。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男性、18~60岁中青年、性更富于攻击性,在中青年这一年龄时段经历就业、成家及来自生活的诸多压力,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法制观念淡薄,习惯于用非理性手段发泄不满,可能是出现肇事肇祸行为的潜在原因,提示在工作中要加强对男性、中青年及文化程度低患者的随访和管理。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都要回归社会,结果显示,未参加社区康复服务患者肇事肇祸风险较参加者增大。社区在精神疾患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区康复服务使患者随时得到医疗及康复训练指导,获得疾病治疗相关知识,提升社会适应性及应对能力[9-10],有研究显示,在医院-社区一体化全病程模式下,患者的的肇事、肇祸率由12.4%、11.8%明显降低为5.1%、4.2%[11]。研究还显示,与户别为农村的患者相比,城镇的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风险更高,与缪海燕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2],随着近年来国家重性精神障碍管理工作的进行及救助政策的实施,农村患者得到的治疗及监管力度提升,农村肇事肇祸人数下降[13],有研究显示,外地户籍者发生高风险行为的可能性较大[14],城镇居民发生肇事肇祸行为可能与当前城镇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外籍人口多相关。结果提示:重视和加强城镇,以及流动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对于减少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保障社会安定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不足之处是进行各因素的评定过程中存在工作人员的主观性,由此造成数据采集的不一致问题,如自知力评估易受到主观的问询的影响等,且缺少患者监护人以及是否发生不良生活事件的相关信息,这些都可能对肇事肇祸的发生存在影响,后续有待设计标准化的询问式调查方法,纳入更多临床参考因素,进一步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肖水源.社会变迁对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挑战[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6,49(01):3-5.

2.蒋富贵,严国建.成都市社区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14):2584-2587.

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肇事肇祸发生率较高,与李世明、胡天兰等的研究结果一致[7-8]。

4.吴霞民,马宁,王立英,等.2015年全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现状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04):302-307.

上一篇:由知识牵引和数据驱动的象棋人工智能设计和关键技术下一篇:刁江流域枯燥水质安全风险探讨